2024年第55卷第2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4, 55(21):0-0.
    [摘要](123) [HTML](0) [PDF 1.37 M](228)
    摘要:
    2  目录
    2024, 55(21):0-0.
    [摘要](103) [HTML](0) [PDF 1023.78 K](245)
    摘要:
    3  顶花板凳果中2个新化合物
    王雨轩,刘辰旺,吴垚,吴莹,樊浩,李玉泽,王薇,宋小妹,张东东
    2024, 55(21):7203-72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01
    [摘要](290) [HTML](0) [PDF 1.05 M](254)
    摘要:
    目的 研究顶花板凳果Pachysandra terminali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其理化性质及NMR、IR、MS等谱学技术进行结构解析。采用CCK-8法测试单体化合物体外抗人肺癌H460细胞活性。结果 从顶花板凳果80%乙醇水提取物的二氯甲烷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顶花板凳果酮A(1)、顶花板凳果醇A(2)、(E)-4-(2,2,6-三甲基环己基)丁-3-烯-2-酮(3)、(3S,5R,6S,9R)-3,6-二羟基-5,6-二氢-β-香堇酮(4)、(+)-博氏木林素(5)、蚱蜢酮(6)。化合物5抑制H460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为(12.58±1.37)μmol/L。结论 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顶花板凳果酮A(pactermone A)和顶花板凳果醇A(pactermol A),化合物3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46为首次从板凳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对H460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  涠洲岛珊瑚共附生真菌Alternaria sp. GXIMD 02516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周茂席,林妙萍,齐鑫,彭帅,肖姣,高程海,刘永宏,罗小卫
    2024, 55(21):7208-72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02
    [摘要](249) [HTML](0) [PDF 1.43 M](264)
    摘要:
    目的 研究涠洲岛珊瑚共附生真菌Alternaria sp. GXIMD 02516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技术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核磁共振、质谱等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和改良肉汤稀释法测定其抑菌活性。结果 从菌株Alternaria sp. GXIMD 02516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钩端孢菌素N(1)、leptosphaerin L(2)、clearanol D(3)、3-(1-羟乙基)-7-甲氧基苯酞(4)、porriolide(5)、tenuissimasatin(6)、(R)-3,4-二氢-4,6,8-三羟基-4,5-二甲基-3-亚甲基异铬烯-1-酮(7)、1-脱氧红布内酯(8)、djalonensone(9)、百叶酚(10)、phaeosphaeride A(11)、对羟基苯甲醛(12)、chaxine B(13)、BB(14)、去甲基林西甾醇A315)。化合物9111315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0.78~25 μg/mL,化合物1315还对表皮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抑制作用,MIC为0.78~3.13 μg/m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4为新天然来源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化合物111315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111315具有抑菌活性。
    5  超滤亲和质谱结合分子对接探讨丹参活血化瘀功效成分群的显效形式
    胡虹,赖莉,王淑美,谢媛媛
    2024, 55(21):7217-72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03
    [摘要](306) [HTML](0) [PDF 1.68 M](356)
    摘要:
    目的 采用亲和超滤-液质联用技术(ultra-filtration affinity-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F-LC-MS)结合体外酶活性实验和分子对接虚拟筛选,发现不同丹参提取物中凝血酶抑制活性成分,并靶向凝血酶探讨丹参活血化瘀功效成分群的显效形式。方法UF-LC-MS分析结合体外凝血酶活性测定,筛选和鉴定丹参总酚酸提取物和丹参酮提取物的凝血酶抑制活性成分群;结合谱效关系探讨不同活性成分对丹参提取物抗凝活性的贡献;进一步通过分子对接虚拟筛选阐明主要活性成分作用于凝血酶的分子机制。结果UF-LC-MS分析结合体外凝血酶活性测定,发现丹参中丹酚酸C、紫草酸、丹酚酸A、15,16-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IA和丹参酮I 7种具有直接凝血酶抑制活性的成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丹参总酚酸提取物中,紫草酸和丹酚酸A对抗凝活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在丹参酚酸和丹参酮同时存在的丹参酮提取物中,丹参酮类成分是主要抗凝活性成分,紫草酸和丹酚酸A对抗凝活性具有反向贡献;通过改变不同化合物配比考察多组分同时作用于凝血酶的共同效应,当高浓度(均大于IC50)的丹参酚酸类与丹参酮类成分同时存在时,两组成分会竞争凝血酶活性位点,使得整体抗凝活性降低;当丹参酚酸类与丹参酮类成分组的浓度均低于IC50时,凝血酶活性位点充足,两组成分间存在协同增效作用。分子对接虚拟筛选研究发现这种竞争性抑制作用可能与不同活性成分竞争性结合凝血酶同一氨基酸残基有关。结论 采用超滤亲和质谱与分子对接虚拟筛选相结合,表征丹参活血化瘀功效成分群作用于凝血酶共同效应,发现活性成分的种类、含量及不同成分的含量比例等均是影响其显效的关键因素,为中药功效机制的探索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6  以EGFR为靶标的非小细胞肺癌中药天然产物抑制剂的虚拟筛选
    肖佳卓,董斯睿,许毛,罗伦,吴丰旭
    2024, 55(21):7230-72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04
    [摘要](358) [HTML](0) [PDF 1.44 M](280)
    摘要:
    目的 从中药天然产物数据库中发现具有新颖骨架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天然产物分子。方法 通过使用一致性虚拟筛选方法,从中药天然产物化合物库中筛选具有潜力的化合物分子,并进行酶活和细胞活性测试进行验证。结果 从由527个小分子组成的中药天然产物化合物库中筛选出了4个在实验中对EGFR有抑制活性的化合物分子,其中化合物异槲皮苷(248)对野生型NSCLC细胞的抑制活性(IC50=0.016 μmol/L)优于对照药剂吉非替尼(IC50=0.343 μmol/L),而化合物黄柏苷(376)不仅对野生型NSCLC细胞有抑制活性(IC50=18.725 μmol/L),并且对2种EGFR突变体细胞(L858R-T790M-C797S和del19-T790M-C797S)有2倍左右的选择性,具有一定的抗耐药潜力。结论 发现了4个对EGFR和NSCLC细胞有抑制活性的中药天然产物分子,为后续的结构改造和进一步得到更高效的EGFR小分子抑制剂提供参考,并为NSCLC药物的研发和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7  葛根多糖载葛根素纳米粒温敏凝胶的制备及其药动学研究
    甘慧琴,梅陈松,关志宇,谢树英,张紫霞,刘子鸣,吴文婷,朱卫丰
    2024, 55(21):7238-72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05
    [摘要](275) [HTML](0) [PDF 1.72 M](275)
    摘要:
    目的 制备含葛根多糖载葛根素纳米粒的温敏凝胶(Pueraria polysaccharides-loaded puerarin nanoparticles thermosensitive gel,PN/Pur-NPs-Gel),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方法 对葛根多糖进行氨基化修饰合成氨基化葛根多糖(Pueraria polysaccharides-NH2,PN),并验证其结构;以PN为载体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载葛根素纳米粒(PN/Pur-NPs),采用泊洛沙姆407和泊洛沙姆188为凝胶基质,制备PN/Pur-NPs-Gel,对PN/Pur-NPs-Gel的pH值、胶凝温度、流变学性质和体外释放进行考察;选用雄性大鼠对PN/Pur-NPs和PN/Pur-NPs-Gel进行药动学研究。结果 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a,1H-NMR)确认PN合成成功;制备的PN/Pur-NPs平均粒径为(140.47±0.75)nm、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0.202±0.011,ζ电位为(−12.37±0.81)mV,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24.34±0.67)%、(15.63±0.23)%,且冻干后无明显变化,FTIR研究证实其无新化合物形成;PN/Pur-NPs-Gel的pH值为6.50±0.02、胶凝温度为(32.17±0.32)℃,流变学特性考察结果表明,PN/Pur-NPs-Gel的相变温度为26 ℃、在鼻腔环境中能够迅速形成凝胶,体外释放研究结果证实,PN/Pur-NPs-Gel可以有效结合纳米粒和凝胶的优势,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较葛根素原料药组,PN/Pur-NPs和PN/Pur-NPs-Gel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提高到184.64%、219.53%,且MRT0t分别是葛根素原料药组的1.47、1.80倍。结论 将纳米技术和凝胶相结合后,制备的PN/Pur-NPs-Gel可以提高葛根素的生物利用度,并延长PN/Pur-NPs在鼻腔停留时间,为开发新的葛根素制剂提供实验基础。
    8  白藜芦醇-牛磺脱氧胆酸钠共无定形体系改善溶解度和物理稳定性
    李珏,姜飞,李慧丽,沈祥春,贺智勇,易媛丹,刘文,陶玲
    2024, 55(21):7248-72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06
    [摘要](179) [HTML](0) [PDF 1.59 M](272)
    摘要:
    目的 通过共无定形体系(coamorphous system,CAS)来改善和提升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的溶解度和物理稳定性。方法 通过溶剂挥发法进行白藜芦醇-牛磺脱氧胆酸钠(sodium taurodeoxycholate,STD)共无定形体系(Res-STD-CAS)制备研究,考察了最佳物质的量比;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固态核磁、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表征其固态特征,并考察其在不同pH值缓冲液中的溶解度,进一步研究其吸湿性和物理稳定性。结果 固态表征结果显示,白藜芦醇与STD形成了具有单一玻璃化转变温度的CAS,且存在分子间氢键作用;溶解度结果显示,在Res-STD-CAS物质的量比为1∶1、1∶2、1∶3的CAS中,白藜芦醇的溶解度均高于其原料药及其物理混合物;在40 ℃、75%相对湿度条件下,其稳定性高达3个月。结论Res-STD-CAS大幅提高了白藜芦醇的溶解度,并具有良好的物理稳定性。
    9  基于主成分分析结合正交设计的百药煎纯菌种发酵炮制工艺研究
    曹文文,王瑞生,李柯柯,张振凌
    2024, 55(21):7257-72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07
    [摘要](252) [HTML](0) [PDF 1.67 M](279)
    摘要:
    目的 优化百药煎的纯菌种发酵工艺,以实现百药煎质量稳定、可控,保证临床应用安全、有效,为国家及地方炮制规范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收集根霉曲、宝山酒曲、中药特曲、红薯酒曲和安琪酿酒曲;采用酒曲发酵百药煎,以百药煎中没食子酸含量和外观性状为指标,筛选最佳发酵酒曲;从筛选出的酒曲分离发酵优势菌种,采用显微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种进行鉴定;采用L9(34)正交设计,以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菌种接种量作为考察因素,以百药煎中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甲酯、2,4,6-三-O-没食子酰-α-D-葡萄糖、2,4,6-三-O-没食子酰-β-D-葡萄糖的含量作为考察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法对5种成分进行综合评价,以计算出的总因子得分(F)为综合指标,对百药煎的纯菌种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 5种酒曲发酵百药煎中没食子酸质量分数分别为14.41%、13.73%、9.41%、9.78%、7.16%,根霉曲发酵百药煎表面长有白色菌丝,与传统发酵百药煎性状最接近。从根霉曲中分离出1个菌种,菌丝无隔膜,具分枝和假根,顶端有孢子囊,孢子囊近似球状,孢子呈球形或近似球状;测序结果通过BLAST与NCBI(www.ncbi.nlm.nih.gov)GenBank数据库中的菌株序列进行比对,结合传统的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最终鉴定结果为米根霉Rhizopus oryzae。正交法优化米根霉发酵百药煎最佳工艺为每五倍子粉末100 g,加绿茶叶10 g,茶叶加15倍量蒸馏水煎煮20 min,煎煮3次,过滤,合并滤液,浓缩约100 mL;将茶渣、适量茶汁与五倍子粉混合均匀制软材,使软材含水量约45%,并于115 ℃高压蒸汽灭菌锅中灭菌30 min,放凉;接种9%浓度为1×108个/mL的米根霉孢子混悬液,在温度34 ℃、湿度85%的条件下发酵时间52 h,取出,烘干。5种成分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甲酯、2,4,6-三-O-没食子酰-α-D-葡萄糖、2,4,6-三-O-没食子酰-β-D-葡萄糖含量高。结论 纯菌种米根霉发酵的百药煎工艺稳定,可以为纯种发酵百药煎的规范化的生产提供依据和指导。
    10  基于Weibull分布函数模型及多指标分析探究不同干燥方法对酒苁蓉的影响
    孙佳惠,窦志英,汤世缘,江张莉,张惠
    2024, 55(21):7266-72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08
    [摘要](222) [HTML](0) [PDF 2.97 M](319)
    摘要:
    目的 探究酒苁蓉wine-steamed Cistanche deserticola鼓风干燥、远红外干燥和真空微波干燥的干燥特性,比较3种干燥方法对酒苁蓉饮片的影响,并建立酒苁蓉饮片的筛选方法。方法 使用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酒苁蓉的水分比,计算水分扩散系数和干燥活化能,用以探究酒苁蓉的干燥特性;测定酒苁蓉硬度、复水比、微观结构、颜色、滋味、气味和苯乙醇苷类成分松果菊苷、肉苁蓉苷A、管花苷A、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和2'-乙酰基毛蕊花糖苷,分析不同方法干燥酒苁蓉的质地结构、性状和成分变化;通过相关性分析建立了基于电子舌的酒苁蓉饮片筛选方法。结果Weibull分布函数的拟合效果良好;水分扩散系数的变化解释了不同方法干燥酒苁蓉时的传质差异;鼓风干燥、远红外干燥和真空微波干燥的能耗分别为14.31、21.18、65.20 kJ/mol。基于酒苁蓉饮片质地、性状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模型可以区分真空微波干燥、远红外干燥和鼓风干燥饮片,不同方法干燥酒苁蓉间的差异主要由整体滋味(通用传感器,general-purpose sensor,PKS)、酸味、黄蓝色值(bule/yellow coordinate,b*)和硬度产生。滋味与苯乙醇苷类成分间的相关性系数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可以用于酒苁蓉饮片的筛选。在所有干燥方法中,远红外60 ℃干燥酒苁蓉饮片中6种成分总量最高,其次是远红外40 ℃干燥、鼓风80 ℃干燥和真空微波76 ℃干燥。结论Weibull分布函数能够用于酒苁蓉饮片的干燥特性分析,干燥对酒苁蓉的质地结构、性状和苯乙醇苷类成分均存在影响,电子舌可以用于酒苁蓉饮片的初步筛选。
    11  基于休止角和流动能的桂枝茯苓胶囊浸膏粉离散元仿真参数标定研究
    廖志超,唐雪芳,李焕正,张欣,徐芳芳,金子翔,肖伟,徐冰
    2024, 55(21):7279-72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09
    [摘要](210) [HTML](0) [PDF 1.73 M](311)
    摘要:
    目的 采用休止角和流动能作为响应值进行仿真参数的联合标定,以提高离散元法模拟桂枝茯苓胶囊(Guizhi Fuling Capsules,GFC)制药过程的可靠性。方法 以GFC浸膏粉和辅料糊精为研究对象,通过休止角试验和旋转剪切试验分别测量2种粉末的休止角和流动能;基于颗粒缩放原理和Hertz-Mindlin with JKR V2接触模型,以休止角与流动能为响应值进行接触模型参数的联合标定;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对休止角与流动能模拟测定影响显著的关键接触参数,应用最陡爬坡试验明确关键接触参数范围,通过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建立关键接触参数与模拟休止角及流动能的回归模型和设计空间,结合满意度函数法在设计空间内确定最佳关键接触参数。结果GFC浸膏粉关键接触参数最佳组合为颗粒-颗粒碰撞恢复系数0.170、颗粒-颗粒滚动摩擦系数0.800、颗粒-钢静摩擦系数0.242、Johnson-Kendall-Roberts(JKR)表面能0.125 J/m2,糊精关键接触参数最佳组合为颗粒-颗粒碰撞恢复系数0.120、颗粒-颗滚动摩擦系数0.845、颗粒-钢静摩擦系数0.130、JKR表面能0.145 J/m2;采用上述优化结果进行离散元模拟,2种粉体休止角和流动能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均小于±1%。结论 与文献报道的采用单一方法进行GFC浸膏粉仿真参数标定的结果对比,证明了本方法标定的参数更加准确可靠,研究结果为GFC混合、制粒等制药过程的仿真实验奠定了基础。
    12  冰片修饰根皮素醇质体凝胶的制备、表征及其离体皮肤渗透特性研究
    柳超,董亚楠,李伟宏,滑亚楠,王风云
    2024, 55(21):7288-72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10
    [摘要](196) [HTML](0) [PDF 2.13 M](266)
    摘要:
    目的 制备冰片修饰根皮素醇质体(borneol-modified phloretin ethosomes,Bor-Phl-ES),考察其体外释药行为和经皮渗透性能。方法 薄膜分散法制备Bor-Phl-ES;选择磷脂与胆固醇用量比、脂药比和丙二醇体积分数为主要影响因素,以Bor-Phl-ES包封率、载药量和粒径的总评归一值(overall desirability,OD)作为响应值,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Bor-Phl-ES处方;采用卡波姆940作为基质将Bor-Phl-ES制备成凝胶,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行为,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微观外貌,并对Bor-Phl-ES凝胶进行流变学研究;Franz扩散池法考察Bor-Phl-ES凝胶透皮性能。结果Bor-Phl-ES最佳处方:磷脂与胆固醇用量比为13.6∶1,脂药比为11.7∶1,丙二醇体积分数为31%;Bor-Phl-ES的平均包封率为(81.92±1.07)%,载药量为(6.16±0.07)%,粒径为(179.44±6.76)nm,ζ电位为(−10.89±0.91)mV;Bor-Phl-ES形态为球形或椭圆形;Bor-Phl-ES凝胶24 h累积释放度为77.96%,释药行为符合Higuchi模型;流变学研究显示,Bor-Phl-ES凝胶具有固体弹性性质;透皮试验研究表明,Bor-Phl-ES凝胶将根皮素透皮速率、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和皮肤滞留量分别提高至4.32、4.17、3.35倍。结论Bor-Phl-ES凝胶缓释特征明显,药物透皮渗透速率高且稳定,有效促进了根皮素透皮吸收。
    13  基于趋化因子网络研究黄芩素延缓D-半乳糖诱导BV-2细胞衰老作用及机制
    伏蕾,秦雪梅,高丽
    2024, 55(21):7300-73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11
    [摘要](221) [HTML](0) [PDF 1.96 M](354)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芩素延缓D-半乳糖(D-galactose,D-gal)诱导BV-2小胶质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200 mmol/L D-gal诱导BV-2细胞衰老模型,通过测定细胞活力、细胞形态、细胞周期、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associated-β-galactosidase,SA-β-gal)、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1A(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1A,p21)、磷酸化组蛋白H2AX(phospho-histone H2AX,γH2AX)的表达,评价黄芩素延缓小胶质细胞衰老的作用。通过文献检索小胶质细胞衰老相关差异基因,构建基因网络,运用生信分析预测小胶质细胞衰老相关的关键基因及信号通路,采用qRT-PCR技术验证黄芩素对小胶质细胞衰老关键基因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研究黄芩素对趋化因子(C-X-C基元)配体10(C-X-C motif chemokine 10,CXCL10)诱导BV-2细胞衰老的作用。结果 给予50 µmol/L黄芩素24 h可通过提高细胞活力(P<0.001)、改善细胞形态、显著降低SA-β-gal蓝染细胞数量(P<0.01、0.001)、下调p21和γH2AX蛋白表达(P<0.05)、减少G0/G1期细胞周期停滞(P<0.01)来延缓小胶质细胞衰老。生信分析结果表明,小胶质细胞衰老前后趋化因子通路显著富集。黄芩素可显著下调趋化因子及其相关基因趋化因子(C-C基元)配体2(C-C motif chemokine 2,CCL2)、CCL4、趋化因子(C-X-C基元)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4,CXCR4)、趋化因子(C-C基元)受体5(C-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5,CCR5)、CXCL10、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TLR2)、TLR4、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tizing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mRNA水平(P<0.05、0.01、0.001),显著下调CXCL10的表达(P<0.05),显著延缓CXCL10引起的细胞衰老(P<0.001)。结论 黄芩素可能通过调节趋化因子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延缓D-gal诱导的BV-2细胞衰老。
    14  基于非靶代谢组学研究薏苡仁脂亚微乳诱导胰腺癌细胞铁死亡的分子机制
    薛帅,沈玲霜,陈俊艳,陈凯迪,陈容,戚雨薇,王杭婕,汪红,李玮,程桂林,穆朝峰,熊阳,谷满仓
    2024, 55(21):7313-73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12
    [摘要](214) [HTML](0) [PDF 2.20 M](329)
    摘要:
    目的 阐明薏苡仁脂亚微乳(Coicis Semen lipid submicron emulsion,CSE)调控代谢重编程诱导胰腺癌细胞铁死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高脂饮食原位胰腺癌荷瘤小鼠模型,探讨CSE抗肿瘤作用;利用UPLC-MS/MS技术检测胰腺肿瘤细胞内小分子代谢物和相关差异代谢途径;采用试剂盒检测CSE对脂肪细胞与胰腺癌细胞共培养模型中胰腺癌细胞内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脂质蓄积、过氧化水平、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亚铁离子、线粒体形态、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的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组织染色检测胰腺肿瘤组织内GPX4和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recombinant solute carrier family 7,SLC7A11)的表达、脂质蓄积及脂质过氧化水平。结果CSE能够显著抑制胰腺肿瘤的生长(P<0.001);影响胰腺癌细胞内谷胱甘肽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通路(P<0.01);增加脂肪细胞与胰腺癌细胞共培养模型中胰腺癌细胞内脂质积累、ROS和FFA水平、脂质过氧化和亚铁离子含量(P<0.05),降低GSH、GPX4水平和MMP(P<0.05)。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与CSE联用能逆转CSE介导的胰腺癌细胞铁死亡(P<0.05、0.01)。结论CSE可通过诱导细胞GSH耗竭和过氧化脂质蓄积,破坏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诱导铁死亡从而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
    15  马钱苷调控AMPK信号通路改善果糖饮食小鼠肝脏脂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
    熊阳昆,龚名洋,罗颖熙,屈雅琴,宋莹莹,张聪
    2024, 55(21):7325-73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13
    [摘要](308) [HTML](0) [PDF 1.89 M](350)
    摘要:
    目的 探究马钱苷改善果糖饮食小鼠肝脏脂代谢功能紊乱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4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非诺贝特(50 mg/kg)组和马钱苷低、高剂量(25、50 mg/kg)组,每组8只。对照组小鼠正常饮水,其余各组小鼠均给予30%果糖水饲养,同时非诺贝特组和马钱苷低、高剂量组小鼠分别ig给予相应药物治疗,每天1次,连续给药8周。实验结束后收集各组小鼠血清和肝脏样本,记录各组小鼠体质量、肝质量,并计算肝脏指数;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的活力、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的水平,同时检测各组小鼠肝脏中TG、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superoxide dismutase,T-SOD)、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的水平;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马钱苷干预后果糖饮食小鼠肝脏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通过分子对接分析马钱苷与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α(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α,AMPKα)蛋白的相互作用;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AMPKα、磷酸化AMPKα(phosphorylation-AMPKα Thr172,p-AMPKα)、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SREBP-1)和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etase,FASN)的蛋白表达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p-AMPKα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马钱苷治疗组小鼠体质量、肝质量和肝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0.01),血清中AST、ALT、AST/ALT、TG、TC、LDL-c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肝组织中TG、MDA、TNF-α、IL-6、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1)、T-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0.01),肝脏脂肪变性和脂质蓄积明显减轻,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马钱苷治疗组小鼠肝脏多种基因表达变化且与AMPK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分子对接显示马钱苷与AMPKα蛋白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且肝脏p-AMPK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0.01)、SREBP-1和FASN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 马钱苷具有改善果糖饮食小鼠肝脏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其机制与调控AMPK信号通路抑制肝脏脂肪酸合成有关。
    16  黄芪甲苷通过抑制IL-17信号通路改善糖尿病心肌病小鼠心功能
    田小超,刘玉,方敬,刘时乔,张学琴,陈志强
    2024, 55(21):7335-73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14
    [摘要](248) [HTML](0) [PDF 2.06 M](270)
    摘要:
    目的 探究黄芪甲苷对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小鼠的心肌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选取10只db/m小鼠作为对照组,选取30只db/db小鼠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芪甲苷(40 mg/kg)组和恩格列净(10 mg/kg)组,每组10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糖化血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Masson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鼠心肌组织中IL-1β、IL-6、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0,CXCL-10)和IL-17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qRT-PCR法检测小鼠心肌组织中IL-1βIL-6IL-17和IL-17受体(interleukin-17 receptor,IL-17R)mRNA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CK-MB活性、GA含量、TG、LDL-C、SOD和IL-1β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心肌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心肌纤维染色不均程度加重,心肌组织中呈紫红色心肌组织减少,蓝染的胶原纤维增多,心肌组织中呈红染的胶原纤维增多;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心肌组织中IL-1β、IL-6和CXCL-10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心肌组织中IL-1β、IL-17、IL-17R、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6,TRAF6)、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s)、c-Jun、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p65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qRT-PCR结果显示,心肌组织中IL-1βIL-6IL-17IL-17R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给予黄芪甲苷治疗后,DCM小鼠血清中CK-MB活性、GA含量、TG、LDL-C、SOD和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减轻,心肌纤维染色不均程度减轻,心肌组织中以紫红色心肌组织为主,蓝色胶原纤维减少,心肌组织中红色胶原纤维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心肌组织中IL-1β、IL-6和CXCL-10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心肌组织中IL-1β、IL-17、IL-17R、TRAF6、MAPKs、c-Jun、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qRT-PCR结果显示,心肌组织中IL-1βIL-6IL-17IL-17R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结论 黄芪甲苷可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改善DCM小鼠心脏功能,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L-17信号通路有关。
    17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探究落花生枝叶治疗失眠症的作用机制
    黄玉玲,王寅,王国华,周婷婷,张雯静
    2024, 55(21):7347-73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15
    [摘要](280) [HTML](0) [PDF 1.85 M](301)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究落花生Arachis hypogaea枝叶(PSL)治疗失眠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借助数据库和在线平台筛选PSL活性成分及其靶点,以及失眠症相关靶点,利用Venny 2.1.工具获取PSL与失眠症交集靶点,并通过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进行拓扑分析筛选出核心靶点,并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构建对氯苯丙氨酸(parachlorophenylalanine,PCPA)诱导的失眠大鼠模型对网络药理学结果进行体内实验验证。结果 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PSL治疗失眠症可能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1,AKT1)、多巴胺D1受体(dopamine receptor D1,DRD1)、多巴胺D2受体(dopamine receptor D2,DRD2)、γ-氨基丁酸A型受体1(γ-aminobutyric acid receptor A1,GABRA1)等靶点以及血清素能突触、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信号通路、谷氨酸能突触、多巴胺能突触及胆碱能突触等通路相关。动物实验结果显示,PSL显著减少失眠大鼠的运动距离、运动速度和运动时间(P<0.01),增加静止时间(P<0.01),使其运动轨迹有序,从而改善大鼠的失眠以及焦虑样行为;PSL能够改善大鼠海马神经元病理形态,显著上调下丘脑中5-羟色胺(serotonin,5-HT)、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GABA/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水平以及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α1(γ-aminobutyric acid receptor Aα1,GABAAα1)、AKT1的表达(P<0.05、0.01、0.001),并显著下调下丘脑中Glu、多巴胺(dopamine,DA)水平及DRD1表达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P<0.05、0.01)。结论PSL可能通过调节5-HT、Glu、GABA和DA等神经递质以及AKT1、TNF-α、IL-1β等炎症物质,从而治疗失眠症。
    18  消癥丸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治疗作用
    王李俊,李雄英,万军,杨琴
    2024, 55(21):7359-73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16
    [摘要](184) [HTML](0) [PDF 1.28 M](228)
    摘要:
    目的 研究消癥丸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消癥丸(0.91 g/kg)组,每组12只。采用连续6周ip 15%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2 mL/kg)制备小鼠肝纤维化模型,于造模第3周给予药物干预。给药结束后,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测定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组织胶原沉积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Ι型胶原蛋白(type I collagen,Col-Ⅰ)、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TNF-α、Smad、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ALT、AST活性及TNF-α、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MDA和Hyp含量明显升高(P<0.05);肝细胞排列紊乱,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肝组织胶原沉积明显;肝组织Col-Ⅰ、α-SMA、TNF-α、Smad、TGF-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经消癥丸干预后,以上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结论 消癥丸可有效改善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
    19  基于“成分群协同”与“生物过程网络”解析桃红四物汤抗血栓作用机制
    吴彦欣,李如萍,杜克群,杨若桐,江华娟,陈卓平,马川,何小芳,侯寓森,何瑶
    2024, 55(21):7365-738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17
    [摘要](271) [HTML](0) [PDF 2.66 M](305)
    摘要:
    目的 通过重启随机游走(random walk with restart,RWR)算法解析桃红四物汤药味配伍、成分群协同抗血栓作用的生物过程网络与关键成分群,揭示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抗血栓作用机制。方法 结合文献和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本草组鉴(HERB)等4个数据库,获取桃红四物汤活性成分、成分群及对应靶标基因;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人类孟德尔遗传综合数据库(OMIM)等4个数据库收集血栓相关基因;首先将血栓相关基因、中药和成分群靶标基因导入Metascape平台进行生物过程富集,采用Cytoscape 3.9.1软件将血栓生物过程进行聚类,初步分析桃红四物汤中药配伍、成分群协同抗血栓作用;进一步整合RWR算法、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Z得分显著性分析,定量分析复方、单味药与成分群对血栓生物过程网络影响的相关性及显著性,筛选成分群协同抗血栓的关键生物过程、关键成分群;最后构建桃红四物汤抗血栓关键生物过程网络,分子对接筛选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结果 纳入桃红四物汤9类成分群,血栓生物过程聚类为4类,桃红四物汤抗血栓生物过程显著性影响大小依次为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内信号传导>细胞活化,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是其抗血栓的关键生物过程;黄酮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苯乙醇苷类、萜类、香豆素类、苯酞类是其协同抗血栓的关键成分群;生物网络构建与分子对接筛选出10个核心靶点(TNF、HMGB1、NLRP3、PARP1、PPARA、GAPDH、MMP9、IFNG、IL17A、HRAS)、6个核心成分(川芎哚、儿茶素、绿原酸、毛蕊花糖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结论 通过整合生物过程网络和机器学习算法,定量解析桃红四物汤成分群协同抗血栓的关键生物过程和核心成分、靶点,为其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20  特发性肺纤维化特征基因和靶向中药的探索与验证
    谢铱子,张欣欣,黄慧婷,詹少锋,黄秀芳,刘建博,连乐燊
    2024, 55(21):7381-73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18
    [摘要](275) [HTML](0) [PDF 3.80 M](279)
    摘要:
    目的 探索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的特征基因及靶向中药预测,为疾病机制研究及新药研发提供思路。方法 通过GEO数据库获取4个IPF相关芯片,挖掘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后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利用机器学习方法从DEGs中筛选特征基因并做外部芯片验证,再进行免疫浸润分析,探索特征基因与免疫浸润的相关性。然后通过动物实验验证IPF的特征基因。基于特征基因在Coremine和TCMSP数据库中预测靶向中药及活性成分,通过Cytoscape 3.7.2构建网络图,并进行活性成分与IPF特征基因的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在271个IPF的DEGs中共筛选出11个特征基因,外部芯片验证提示CDH3MAOAFNDC1ITGBL1在IPF组呈高表达,而EPB41L5FAM167AMS4A15SCARA3CRTAC1CCKTSPAN7呈低表达,且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提示特征基因的准确性良好。免疫浸润提示特征基因可能与活化的记忆性CD4+ 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浸润存在相关性。富集分析提示含胶原蛋白的细胞外基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和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AGE-RAGE)信号通路等可能与IPF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动物实验显示,IPF组小鼠肺组织CDH3、FNDC1、ITGBL1和MAOA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SCARA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反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地骨皮、太子参与西红花等补虚药和活血药对IPF具有干预作用,符合中医对IPF“虚”和“瘀”的病机认识;槲皮素、β-谷甾醇与山柰酚等活性成分对IPF具有干预作用。分子对接显示中药活性成分与IPF特征基因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CDH3、MAOA、FNDC1、ITGBL1和SCARA3是IPF的潜在特征基因,地骨皮、太子参与西红花等是治疗IPF的潜在中药。
    21  馥感啉口服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气虚风热证)的临床综合评价
    李梅芳,胡思源,曾静,许玥,杨金玉
    2024, 55(21):7399-74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19
    [摘要](217) [HTML](0) [PDF 1.39 M](305)
    摘要:
    目的 开展馥感啉口服液(Fuganlin Oral Liquid,FGL)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气虚风热证)的临床综合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医疗卫生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文献资料、相关数据平台、临床调查等信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宜性、创新性、可及性6个维度,对FGL进行临床综合评价。结果 ①安全性方面,FGL在处方、非临床安全性、质量监管方面均未提示安全性风险;临床安全性方面,一般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程度轻且短暂,总体安全性良好且可控。②有效性方面,上市前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基于上市后RCT的Meta分析结果均提示,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FGL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优于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或其他中成药);真实世界研究结果也提示,FGL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具有较高的临床痊愈率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③经济性方面,基于RCT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结果提示,FGL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更具有经济学优势。④适宜性方面,临床调研结果提示,FGL在药品信息和药品使用方面均具有较好的适宜性。⑤创新性方面,FGL为唯一治疗小儿气虚风热感冒的儿童专用中成药,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并获批增加新适应证(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申请。⑥可及性方面,FGL疗程药品费用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较低,销售范围广、药材资源可持续,具有较好的可及性。结论 综合6个维度证据,采用儿童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工具计算,FGL的临床价值评分为77.36分。说明其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气虚风热证)临床价值较好,其评价结果可为临床合理用药与医疗卫生决策提供参考,建议按程序有条件转化为基本临床用药管理相关政策结果。
    22  基于Citespace的中药治疗老年抑郁症研究现状及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焦雅婷,秦雪梅,武兴康,高耀
    2024, 55(21):7409-74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20
    [摘要](292) [HTML](0) [PDF 1.66 M](334)
    摘要:
    目的 了解中药在老年抑郁症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与热点,为老年抑郁症的治疗提供参考和方向。方法 利用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等文献检索平台,筛选中药治疗老年抑郁症相关文献,基于CiteSpace 6.1.R6对中药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经筛选共获得227篇文献。中药治疗老年抑郁症相关文献发表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缺乏深入且大规模的研究。作者贡献分析表明,作者间合作较为分散,缺乏密切交流。机构合作分析显示,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关键词分析显示,老年抑郁症主要影响生活质量,同时临床疗效也备受关注。关键词聚类分析提示,血压、肝气郁结等疾病可能与抑郁症有关。结论 老年抑郁症逐渐引起研究者关注,但有关中药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研究相对不足,且作者和机构间合作较为分散。鉴于抑郁症的高发率,需要加强关注和研究。
    23  颠茄生长素应答因子ARF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特征分析
    周省委,陈璐,顾旭鹏,张韶珂,初雷霞,宋腾达,万婕,杨林林,董诚明,冯卫生
    2024, 55(21):7419-74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21
    [摘要](236) [HTML](0) [PDF 2.63 M](311)
    摘要:
    目的 生长素应答因子(auxin response factors,ARFs)基因家族参与颠茄Atropa belladonna生长发育的调控,对颠茄ARF基因(AbARF)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特征分析。方法 基于已发布的颠茄全基因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AbARF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对其理化性质、染色体分布、系统进化、基因结构、顺式作用元件进行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其在不同温度、光质、组织部位的表达特征。结果 共鉴定出41个AbARF基因(AbARF1AbARF41),分为4个亚家族,编码的氨基酸长度在603~1 116 aa,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68 709.35~125 100.60,等电点介于5.27~8.25,亚细胞定位全部定位于为细胞核。基因结构分析发现所有AbARF基因均含有B3保守结构域,顺式元件预测结果表示光响应元件和脱落酸元件在AbARF基因家族启动子区域分布广泛。基因组内共线性分析表明,全基因组复制和片段性复制在AbARF基因家族进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复制过后经过了强烈的纯化选择。qRT-PCR表达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AbARF在低温(18 ℃)胁迫下表达量显著下调,在白光调控下表达量显著高于红光和黄光,多数AbARF基因在叶中表达量普遍高于主根、侧根、茎和花。结论 从全基因组水平对颠茄ARF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阐明颠茄ARF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24  基于转录组数据发掘三岛柴胡侧根发育的关键基因
    李玉婵,师倩囡,田林,罗亚东,郑珂,陈华,赵军,辛超,侯大斌,余马
    2024, 55(21):7435-74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22
    [摘要](196) [HTML](0) [PDF 1.75 M](265)
    摘要:
    目的 发掘生长素信号转导途径中可能参与三岛柴胡Bupleurum. falcatum侧根发育的关键基因。方法 采用Illumina Hiseq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三岛柴胡不同发育阶段的根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的生长素信号转导基因。通过使用外源生长素(indole-3-acetic acid,IAA)与生长素抑制剂(2,3,5-triiodobenzoic acid,TIBA)处理苗期柴胡,考察生长调节剂对三岛柴胡侧根发育及差异表达基因的影响。结果 在三岛柴胡的苗期根转录组中共鉴定到138个属于生长素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73个基因在15日龄的三岛柴胡主根(S3)中特异性高表达。相关性分析表明,BfIAA9/14/16BfARF6/19BfGH3.6BfLAX3等31个差异基因表达模式高度相关,可能共同参与了三岛柴胡的侧根发育过程。外源激素诱导结果显示,低浓度的IAA和TIBA处理均可显著增加三岛柴胡侧根数目,并促进BfIAA9/14/16BfARF19等基因的表达。进一步证实了转录组的筛选结果的准确性,其中BfIAA9/14/16BfARF19可能是正向调控三岛柴胡侧根发育的关键基因。结论 揭示了三岛柴胡根系在不同发育阶段和组织中生长素信号转导通路基因的显著差异表达模式,其中在S3组织中高表达的基因可能与侧根发育密切相关。
    25  广丰千金薯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特征及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
    尹明华,范馨月,付悦欣,胡慧玲
    2024, 55(21):7444-74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23
    [摘要](221) [HTML](0) [PDF 2.17 M](227)
    摘要:
    目的 解析广丰千金薯Dioscorea opposite叶绿体基因组信息序列特征和确定其在薯蓣属的系统位置。方法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广丰千金薯叶片进行核基因组重测序,并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工具对组装得到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注释、序列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广丰千金薯叶绿体基因组长度为153 293 bp,注释到84个CDS基因、31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广丰千金薯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检测到45个SSR位点,多为单碱基(A/T)重复类型。广丰千金薯叶绿体基因组共鉴定到61个长重复序列,包括16个正向重复、21个回文重复、14个反向重复、10个互补重复。广丰千金薯叶绿体基因组高变区主要分布在LSC和SSC区域,基因间隔区matK-tnaQ-UUGatpl-rps2psbl-trnSrpl32-ndhFndhD-ccsAtrnE-UUC-trnT-GGUtrnS-GCU-trnG-UCCrps2-rpoC2以及基因ycf1变异率最高。广丰千金薯叶绿体基因组的密码子偏性较弱。广丰千金薯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以A、U结尾。广丰千金薯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性很大程度上受自然选择的影响,而受突变压力的影响小。广丰千金薯叶绿体基因组的最优密码子共16个,即UUA、UCU、GAU、GGA、AAU、CAU、GUA、CAA、GAA、CCU、GUU、AUU、CGA、CUU、UUU、AGU。广丰千金薯与野脚板薯Dioscorea polystachya NC_037716聚为一小支。结论 广丰千金薯与野脚板薯NC_037716亲缘关系较近。首次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广丰千金薯叶绿体基因组的序列特征及密码子使用偏好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可为薯蓣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26  基于指纹图谱和化学计量学研究沪地龙基原间质量差异
    李雷,史建伍,刘兰玉,李奇璋,吴宇,于海征,张汉明,张磊
    2024, 55(21):7462-74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24
    [摘要](292) [HTML](0) [PDF 1.82 M](256)
    摘要:
    目的 应用指纹图谱和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比较沪地龙药材基原(通俗环毛蚓Pheretima vulgaris、威廉环毛蚓 P. guillelmi或栉盲环毛蚓P. pectinifera)间质量差异,筛选差异性标志物,为建立沪地龙质量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沪地龙水溶性成分指纹图谱,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软件比较相似度;应用聚类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3个基原间所测得的6种水溶性成分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并依据主成分得分对各批次样本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 相似度评价结果,通俗环毛蚓与威廉环毛蚓的相似度为0.987;栉盲环毛蚓与通俗环毛蚓的相似度为0.697,与威廉环毛蚓的相似度为0.717。聚类分析方法不能区分3个基原。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显示,通俗环毛蚓和威廉环毛蚓不能区分,但二者能与栉盲环毛蚓区分,差异性成分为尿苷和鸟苷。主成分分析综合评分共有19批样本大于平均分值,其中栉盲环毛蚓11批、通俗环毛蚓6批、威廉环毛蚓2批;产地为上海市13批,江苏省2批,浙江省1批,安徽省2批。结论 沪地龙3个基原间存在差异,其中通俗环毛蚓与威廉环毛蚓在水溶性成分种类和含量方面相似度高,但二者均与栉盲环毛蚓存在差异。
    27  多组分定量结合AHP-熵权法对不同产地梅花鹿茸饮片质量综合评价
    申柯,姚晓煜,李建国,孙晓菲,夏国凤,张守君,王彬,赵晓莉,谢辉,毛春芹,陆兔林
    2024, 55(21):7474-74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25
    [摘要](185) [HTML](0) [PDF 1.24 M](249)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能够对梅花鹿茸饮片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为梅花鹿茸饮片质量标准的完善及优质梅花鹿茸饮片的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30批次的梅花鹿茸药材,采用柱前(PITC)衍生法检测梅花鹿茸饮片中氨基酸含量,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不同产地梅花鹿茸饮片的氨基酸含量进行分析;再将浸出物含量、总氮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结果结合AHP-熵权法建立梅花鹿茸饮片综合质量评价方法。结果 建立了梅花鹿茸饮片氨基酸含量HPLC法测定方。PC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地梅花鹿茸饮片的氨基酸含量差异显著;OPLS-DA分析结果显示甘氨酸、羟脯氨酸和脯氨酸是引起梅花鹿茸饮片质量差异的差异标志物;通过AHP-熵权法分析发现:3个产地梅花鹿茸饮片的综合评分中,吉林敦化产区综合总分为7.410,辽宁西丰产区综合总分为3.974,吉林长春产区综合总分为3.595,可知吉林敦化的梅花鹿茸饮片的质量最佳。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操作便捷、结果准确;多指标含量测定联合AHP-熵权法全面客观,可用于不同产地梅花鹿茸饮片综合品质的评价,为后续梅花鹿茸定量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28  基于一测多评法多指标定量及化学模式识别法的灵香草质量评价
    侯迎迎,焦响乐,李刚刚,王晓波
    2024, 55(21):7483-74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26
    [摘要](209) [HTML](0) [PDF 1.25 M](250)
    摘要:
    目的 建立灵香草Lysimachia foenum-graecum一测多评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 marker,QAMS)多指标成分定量控制方法,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模型评价不同产地灵香草质量差异。方法 以Prep Scalar C18柱为色谱柱,乙腈-0.2%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以槲皮素和熊果酸为内参物,采用QAMS法同时测定灵香草中绿原酸、杨梅素、槲皮素、山柰酚、foenumoside B、零陵香皂苷C、齐墩果酸、熊果酸、豆甾醇和β-谷甾醇含量,同时用外标法验证QAMS法的准确性。依据《中国药典》检测浸出物、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进一步应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F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法对15批不同产地的灵香草进行区分比较,寻找差异因子。结果 建立的相对校正因子可用于定量分析,且耐用性良好;QAMS法与外标法结果无显著差异,但各批次间差异较大。PCA结果显示15批灵香草聚为3类,FA结果显示广东和广西产地的灵香草质量较优,OPLS-DA结果显示foenumoside B、山柰酚、零陵香皂苷C、绿原酸、槲皮素和豆甾醇是影响灵香草产品质量的差异性标志物。结论 基于多指标成分定量、多元统计分析评价灵香草质量的方法,为灵香草质量标准统一和提升提供基础资料。
    29  中药多糖结构表征及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赵宁,韩著,简颖琳,庞哲,王露,邸多隆,刘建飞,邵晶
    2024, 55(21):7491-75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27
    [摘要](491) [HTML](0) [PDF 1.60 M](448)
    摘要:
    中药多糖是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应用前景广阔。为了确保中药多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价尤为重要。鉴于多糖的生物活性与其理化性质密切相关,进行准确且可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是控制多糖质量的关键手段。然而由于多糖结构的复杂性,对其进行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仍是难点。通过对近年来中药多糖结构表征及定性和定量分析技术与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药多糖质控及评价体系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中药多糖质量控制及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同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中药多糖提供理论基础。
    30  甘草次酸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陈艳,李滢,杨琼,佘林,黄晓雅,彭成
    2024, 55(21):7507-75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28
    [摘要](310) [HTML](0) [PDF 1.66 M](423)
    摘要:
    甘草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属豆科植物,其干燥根和根茎是常见的药食两用的中药材。根部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甘草次酸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甘草次酸是一种五环三萜,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护肝、抗氧化、抗菌等,并且通过修饰能够得到大量衍生物以解决其不溶于水等问题,从而扩大研究范围,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系统总结甘草次酸的结构修饰、生物活性及其在医学、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并且讨论了当前甘草次酸有待研究的限制问题,为甘草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31  中医药调节外泌体干预疾病的研究进展
    朱俊清,徐洋,华新振,常志若,丁彦文,高鹏
    2024, 55(21):7519-75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29
    [摘要](297) [HTML](0) [PDF 1.58 M](427)
    摘要:
    中医药是一种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医学体系,拥有丰富疗法,但很多明确疗效的中药至今仍无法明确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外泌体是细胞主动分泌的磷脂双层囊泡,具有保护药物在血液循环中不被细胞吞噬或系统清除等特性,可作为递送载体,并在免疫反应、信号转导等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外泌体作为中药单体递送系统和中医药通过调控外泌体治疗疾病近年来已成为中医药领域研究热点,以外泌体为切入点,旨在阐明中医药发挥疗效的微观作用机制,推动外泌体在中医药领域中发展和应用。
    32  西红花抗抑郁和保肝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王少贤,陈紫薇,冯佩诗,邵云东,王平
    2024, 55(21):7530-75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30
    [摘要](277) [HTML](0) [PDF 1.32 M](317)
    摘要:
    西红花Croci Stigma为鸢尾科番红花属植物的干燥柱头,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萜类、黄酮类、蒽醌类、多取代单苯环类、环己烷和环己烯衍生物、氨基酸及生物碱类、呋喃类等,具有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之效。近年来,西红花及其活性成分在抑郁症和肝脏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较多,但其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尚缺乏系统的总结。通过对西红花及其活性成分的抗抑郁和保肝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西红花治疗肝脏疾病和抑郁症的深入研究及临床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
    33  5-羟色胺与缝隙连接的交互作用与抑郁症发病的关系及中药干预研究进展
    田志锋,曾璇,严子涵,王宏彬,林玉婷,艾启迪,林美妤,阳松威,杨岩涛
    2024, 55(21):7539-75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31
    [摘要](235) [HTML](0) [PDF 1.24 M](410)
    摘要: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与缝隙连接的交互作用在抑郁症发病中的关键作用逐渐受到关注。通过总结关于5-HT和抑郁症的现有发现、缝隙连接与抑郁症的关系、中药调控5-HT和缝隙连接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对当前关于5-HT与缝隙连接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的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探索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提供有益参考。
    34  黄芪-莪术药对抗肺癌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周银杰,万籽晗,余沛霜,李遇伯,田淑峰,沈海波
    2024, 55(21):7547-75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32
    [摘要](285) [HTML](0) [PDF 1.09 M](352)
    摘要:
    肺癌为全球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正虚邪实是其基本病机,因此治疗肺癌以益气活血为关键。黄芪-莪术药对是中医益气活血法常用药对,二者配伍具有益气化瘀功效,多项研究表明黄芪-莪术药对可用于治疗肺癌。通过以黄芪-莪术药对为核心,多角度综述其活性成分及抗肺癌作用机制,具体包括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侵袭与迁移、抗肿瘤血管生成、调控肿瘤微环境、调节免疫功能等,为临床治疗肺癌提供参考。
    35  中药皮肤靶向纳米制剂的研究进展
    王兆宇,杜茂波,谷丽维,刘淑芝,沈硕
    2024, 55(21):7557-75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33
    [摘要](301) [HTML](0) [PDF 829.20 K](386)
    摘要:
    皮肤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中药在皮肤病治疗方面历史悠久,且中药经皮给药相较其它途径,具有避免首过代谢、药物缓释递送等优势,但部分中药活性成分难以高效透皮直达病灶。而纳米载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策略,可增强药物透皮性,实现精准靶向递送,提升治疗效果。重点综述了靶向经皮给药策略的纳米制剂设计原则,纳米药物的结构特点以及纳米靶向经皮给药中药制剂在多种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36  中药治疗心血管衰老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与思考
    漆仲文,吴丹,赵俊男,惠稼祺,张月莹,李彤,徐凤芹
    2024, 55(21):7567-75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1.034
    [摘要](326) [HTML](0) [PDF 998.71 K](575)
    摘要:
    全球正面临着老龄化带来的巨大挑战,衰老是诸多老龄化疾病的综合体现,心血管衰老既是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又是增龄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心血管衰老为新的干预靶标,阐明心血管衰老分子细胞调控网络,对于心血管衰老相关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临床价值。通过梳理不同细胞衰老在心血管衰老中的作用,总结炎性衰老、代谢失灵活性、表观遗传学转变及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心血管衰老中的复杂网络调控机制,概述了中医药干预心血管衰老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为衰老相关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病证结合思路。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