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55卷第20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4, 55(20):0-0.
    [摘要](142) [HTML](0) [PDF 1.41 M](215)
    摘要:
    2  目录
    2024, 55(20):0-0.
    [摘要](102) [HTML](0) [PDF 623.72 K](216)
    摘要:
    3  马鞭草中三萜类成分的研究
    谢安琦,李洁,梁永红,刘建群,彭财英,舒积成
    2024, 55(20):6831-68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01
    [摘要](367) [HTML](0) [PDF 1.01 M](379)
    摘要:
    目的 研究马鞭草Verbenae Herba醋酸乙酯部位中三萜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和半制备HPLC等柱色谱手段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和单晶衍射,并结合文献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马鞭草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9个三萜类成分,分别为3α-羟基-24-O-乙烯基-乌苏烷-12-烯-28-酸(1)、2α,3β,23-三羟基齐墩果烷-11,13(18) -双烯-28-酸(2)、3β,19α,30-三羟基乌苏烷-12-烯-28-酸(3)、川芎三萜(4)、2α,3β,23-三羟基乌苏酸-12,18-双烯-28-O-β-D-葡萄糖苷(5)、19α-羟基积雪草酸(6)、nigaichigoside F1(7)、熊果酸(8)和蔷薇酸(9)。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马鞭草三萜A;化合物27均为首次从马鞭草属中分离得到。
    4  河口五层龙石油醚部分的化学成分研究
    许浩楠,王浩鑫,陈林,谢红茜,郝俊杰,丁祖霄,罗艳秋,江志勇
    2024, 55(20):6838-68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02
    [摘要](222) [HTML](0) [PDF 862.24 K](289)
    摘要:
    目的 对河口五层龙Salacia obovatilimba石油醚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MCI、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从河口五层龙枝叶9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2β,28-dihydroxyfriedelan-3-one(1)、22β-hydroxyfriedelan-3-one(2)、乌苏酸(3)、28-hydroxyfriedelan-3-one(4)、22β-hydroxyfriedel-1-ene(5)、β-cyclocostunolide(6)、methyl 4-hydroxybenzoate(7)、4,6-dihydroxy-2-methoxyacetophenone(8)。结论 化合物12为新木栓烷型三萜,命名为河口五层龙醇A、河口五层龙醇B。所有化合均为首次从河口五层龙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34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五层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5  瓜蒌、瓜蒌皮、瓜蒌子的体内代谢产物鉴定比较分析
    张潇予,夏凯柔,宋雪瑜,刘培,刘玉萍,刘谊民,陈彦,张黄琴
    2024, 55(20):6845-68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03
    [摘要](317) [HTML](0) [PDF 2.19 M](267)
    摘要:
    目的 研究瓜蒌Trichosanthis Frucutus、瓜蒌皮Trichosanthis Pericarpium、瓜蒌子Trichosanthis Semen提取液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特征异同。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肼-静电轨道肼串联质谱(UHPLC-LTQ-Orbitrap-MS)采集瓜蒌、瓜蒌皮及瓜蒌子提取液及大鼠ig各提取液后的血浆、胆汁、尿液、粪便的多级质谱信息,利用质量亏损过滤技术进行代谢产物鉴定及代谢途径分析。结果 在ig瓜蒌、瓜蒌皮和瓜蒌子提取液的大鼠体内分别鉴定到37、38、31种原型成分,其中,ig不同提取液的大鼠体内均鉴定到槲皮素、木犀草素、柚皮素、葫芦素D、腺苷、苯丙氨酸等,而芦丁、山柰酚、葫芦素B等仅在ig瓜蒌、瓜蒌皮提取液的大鼠体内被鉴定到。对共同鉴定到的芹菜素、橘红素、异槲皮苷、槲皮素和葫芦素D进行进一步的代谢产物鉴定,涉及的相关代谢产物有36种,主要代谢途径包括甲基化、羟基化、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等。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代谢产物的数量和种类几近相同,但在生物样品中的分布却有差异。结论 系统地鉴定了瓜蒌、瓜蒌皮、瓜蒌子的成分及在大鼠体内的原型成分,并对芹菜素、橘红素、异槲皮苷、槲皮素和葫芦素D体内的代谢产物及代谢过程进行分析,阐明了三者的多元成分差异及其体内代谢特征,为进一步探讨其药动学行为及药效物质基础差异提供了参考,为瓜蒌资源的充分利用与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思路。
    6  基于生物合成途径结合LC-MS技术快速发现近缘稀少植物星毛冠盖藤中化学成分
    陆国寿,胡筱希,黄周锋,张赟赟,黄建猷
    2024, 55(20):6862-68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04
    [摘要](218) [HTML](0) [PDF 1.61 M](284)
    摘要:
    目的 探讨以生物合成途径结合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为近亲缘稀少植物星毛冠盖藤自建成分数据库,实现其化学成分的快速发现。方法 以星毛冠盖藤为研究对象,根据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生物合成基因挖掘、BioNavi-NP生物逆合成预测及同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等手段获得星毛冠盖藤中潜在的化学成分,并自建成分数据库。将自建成分数据库与高分辨质谱数据进行比对,统计整理满足质量误差小于6×10−6的化合物,对其进行裂解规律分析及二级碎片离子比对。对鉴定得到的未知化合物采用reaxys网站进行检索。结果 星毛冠盖藤转录组Unigenes次生代谢KEGG通路主要包括苯丙素生物合成、氨酰-tRNA生物合成、N-聚糖生物合成及萜类骨架生物合成等通路;从瑶药星毛冠盖藤中快速鉴定出76个成分,其中包括1个香豆素类新化合物。结论 以生物合成关联性结合LC-MS技术,能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对瑶药星毛冠盖藤中潜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一定程度上解决近亲缘稀少植物药的化学成分库建库难的问题,为植物药的化学成分快速发现提供一种新思路及方法。
    7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结合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分析太子参不同加工品的挥发性成分
    刘自强,胡培,韩童童,邵坚,马绍龙,周鋆剑,谌瑞林
    2024, 55(20):6874-68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05
    [摘要](203) [HTML](0) [PDF 3.31 M](300)
    摘要:
    目的 比较阴干品、晒干品、低温烘干品、高温烘干品、略烫后晒干品这5种太子参Pseudostellariae Radix加工品的挥发性成分差异,探讨略烫后晒干品与其他加工品气味差异的物质基础,建立基于气味特征的略烫后晒干品快速识别模型。方法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鉴定不同加工品的挥发性成分,结合AromChemBase数据库筛选出能够代表太子参“特异气味”的成分,凭借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比较略烫后晒干品与其他加工品气味成分的主要差异。利用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分析气味特征,结合Alpha Soft 7.2.8分析软件尝试建立基于气味性状的略烫后晒干品的快速识别模型。结果 从阴干品、晒干品、低温烘干品、高温烘干品、略烫后晒干品5种太子参加工品中总共鉴定出46种挥发性成分,分别鉴定出40、42、42、41、29种成分,共有挥发性成分16种。庚醛、反式-2-庚烯醛、1-辛烯-3-醇、2-正戊基呋喃、3-辛烯-2-酮、2-乙酰基吡咯、3-乙基-2,5-二甲基吡嗪、2-异丙基-3-甲氧基吡嗪、土臭素这9种成分可能与太子参“特异气味”有关。略烫后晒干品相对于其他加工品,主要的气味差异成分为15种,其中土臭素、2-正戊基呋喃、2-异丙基-3-甲氧基吡嗪、1-辛烯-3-醇、3-辛烯-2-酮这5种“特异气味”成分均较低,萘、麦芽酚、柠檬烯等香气成分均较高。主成分分析与软独立建模分析结果显示,略烫后晒干品与其他加工品之间的气味特征差异明显,模型验证得分接近100。结论 不同加工品的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相对于直接晒干品、阴干品、烘干品,略烫后晒干品中类似泥土、农药、霉变的“特异气味”得到明显的减轻或改善,这为相关产品的矫臭研究提供借鉴。另外,略烫后晒干的太子参药材还能够利用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实现快速识别,从而服务于实际生产。
    8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的芩百清肺浓缩丸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辛杨,于洋,王海军,杨清竹,王伟明
    2024, 55(20):6889-69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06
    [摘要](263) [HTML](0) [PDF 2.39 M](338)
    摘要:
    目的 建立芩百清肺浓缩丸(Qinbai Qingfei Concentrated Pills,QQCP)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正交试验优化QQCP中总生物碱、总黄酮、总皂苷的提取工艺;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检测,分别对液相色谱流动相、柱温、梯度洗脱条件,质谱分辨率、喷雾电压等条件进行优化,确定3类成分的检测条件,依据色谱保留时间、精确质荷比、串联质谱数据,实现化学成分定性检测;对13个经对照品验证结构的化学成分进行定量方法学考察,并测定其在3批次QQCP中的含量。结果 总生物碱的最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0、40 ℃、60%乙醇、超声提取4次、每次40 min,总黄酮的最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400、70 ℃、50%乙醇、超声提取1次、50 min,总皂苷的最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0、60 ℃、40%甲醇、超声提取1次、50 min;按最优工艺获得的QQCP提取液中,共定性检测到72个化学成分,其中对叶百部碱、芥酸酰胺、硬脂酰胺、白杨素、槲皮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黄芩苷、野黄芩苷、葛根素、去芹糖桔梗皂苷D、桔梗皂苷D、去芹糖桔梗皂苷D3实现了定量检测,线性关系曲线的R2均大于0.995;以上成分在3批次QQCP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0.543~36.891、78.764~124.300、0.110~0.364、3.353~8.052、0.099~0.152、2.062~3.201、0.821~1.981、6.323~12.421、0.832~1.291、3.210~5.461、0.120~0.189、7.551~9.443、0.872~1.423 μg/g。结论 所建立的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检测方法可为QQCP的质量控制及相关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提供方法学依据。
    9  宣肺败毒颗粒中14种成分的UHPLC-Q-MS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胡晨秀,王芝艳,王书芳,邵青
    2024, 55(20):6902-69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07
    [摘要](278) [HTML](0) [PDF 1.54 M](318)
    摘要: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单四极杆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mass spectrometry,UHPLC-Q-MS)法,建立宣肺败毒颗粒(Xuanfei Baidu Granules,XBG)中14个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Waters HSS T3色谱柱(100 mm×2.1 mm,1.8 μm);以0.05%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 mL/min;柱温40 ℃;进样量2 μL;采用电喷雾电离源(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质谱,扫描方式为选择离子监测(selected ion monitoring,SIM)模式。结果 在48 min内实现了XBG中14种成分(麻黄碱、L-苦杏仁苷、苦杏仁苷、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龙胆双糖苷、戟叶马鞭草苷、马鞭草苷、虎杖苷、甘草苷、类叶升麻苷、异类叶升麻苷、异绿原酸A、柚皮苷、野漆树苷和甘草酸)的分离和含量测定,14种成分在各自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3 1),定量限为1.779~52.010 ng/mL,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2.9%~106.3%,RSD为0.7%~5.5%。10个批次XBG中14种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XBG的批次间一致性较好。结论 所建立的UHPLC-Q-MS分析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度高,可为XBG的质量控制以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0  红花黄色素纳米柔性脂质体的制备研究
    张雅筠,程玉钏,李伟泽,赵琳儒,李杰,蒋境兴,倪艳,郝旭亮
    2024, 55(20):6909-69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08
    [摘要](223) [HTML](0) [PDF 1.83 M](244)
    摘要:
    目的 制备红花黄色素(safflower yellow pigment,SY)纳米柔性脂质体(nano-flexible liposome,NFL)(SY-NFL)以提高SY的黏膜透过率,并考察SY-NFL的药剂学相关性质。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SY-NFL,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Box-Behken设计-响应面法(Box-Beh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BBD-RSM)优化SY-NFL最佳处方,再以包封率、粒径及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值优化其成型工艺;对SY-NFL进行结构、ζ电位、粒径等药剂学性质进行考察;采用水平扩散池法考察SY-NFL对SY黏膜透过率的影响。结果 当脂药比65.68∶1、脂胆比31.88∶1、丙二醇质量分数15%,经探头超声转速8 000 r/min、超声5 min,可制备包封率为(81.440±4.250)%、载药量为(1.510±1.450)%,粒径为(534.500±1.960)nm,PDI为0.110±0.010的SY-NFL。不同温度放置4周后,SY-NFL渗漏率始终低于SY的普通脂质体(common liposome,SY-CL),SY-NFL变形性也高于SY-CL;SY-NFL的累积透过量始终高于SY-CL和SY原料药,4 h时,SY-NFL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的累积透过率分别为SY-CL和SY原料药的1.38倍和1.65倍。结论 采用薄膜分散法可制备性能良好的SY-NFL,其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变形性及稳定性,可作为递送SY透黏膜吸收的纳米载体。
    11  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制备大黄素纳米混悬剂及其体外评价
    王梦琳,胡宇峰,马思媛,朱海婷,张俊丽,张新宁,王慧楠,姜明瑞,吴玥,王英姿
    2024, 55(20):6918-69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09
    [摘要](148) [HTML](0) [PDF 2.10 M](254)
    摘要:
    目的 制备大黄素纳米混悬剂(emodin nanosuspension,Emo-NS)及其冻干粉,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 采用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制备Emo-NS,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粒径大小及多分散指数(poly dispersity index,PDI)为考察指标,考察氧化锆珠子体积、研磨速率及研磨时间的影响。采用冷冻干燥法固化,考察冻干保护剂对固化的影响。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法(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X射线衍射法(X-ray diffraction,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对Emo-NS进行表征,透析袋法评价其体外释放度。结果Emo-NS最佳处方为大黄素用量50 mg,泊洛沙姆407用量20 mg,氧化锆珠子体积5.9 mL,研磨速率1 390 r/min,研磨时间3.9 h;Emo-NS的平均粒径为(236.23±1.13)nm,PDI为0.205±0.011,均与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预测值接近;ζ电位为(−31.22±1.34)mV。Emo-NS固化时的冻干保护剂确定为50 mg/mL的蔗糖。体外释放结果显示,Emo-NS冻干粉144 h累积释放率为(93.47±2.74)%,符合Ritger-Peppas释放模型。Emo-NS外貌为球形,DSC、XRD、FT-IR结果显示,Emo-NS冻干粉中大黄素以无定型状态分散于纳米混悬剂中或被稳定剂完全包裹,有利于其溶出。结论 将大黄素制备成Emo-NS,处方设计合理、制备工艺可行,显著提高了其体外溶出率。
    12  基于电子仿生感官技术的山楂不同炮制品颜色、味道变化研究
    曲珍妮,吕畅,毕钰,冯金鹰,朱娟娟,周巧,卢琪,石典花,戴衍朋
    2024, 55(20):6929-69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10
    [摘要](185) [HTML](0) [PDF 2.41 M](354)
    摘要:
    目的 基于电子仿生感官技术探索山楂Crataegi Fructus生品、炒山楂、焦山楂、山楂炭炮制过程变化规律,表征炮制过程中的颜色、味道变化与内在有机酸之间的关系,为山楂质量控制及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电子眼技术,通过明度值(L*)、黄蓝值(b*)、红绿值(a*)和总色度值(Eab*)对山楂生品及不同炮制品的颜色进行客观表征。利用电子舌技术,采集山楂生品及不同炮制品的味觉值,绘制雷达图,通过建立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模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模型、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模型来区分山楂生品及其炮制品,并与山楂炮制过程中总有机酸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电子眼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整体颜色变暗加深、红色度值先升高后降低,黄色度值降低,Eab*L*b*数值明显下降。电子舌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酸味先增加后减小;鲜味先减小后增加;涩味、涩味回味减弱;山楂炭苦味、鲜味明显增加。滴定分析结果显示,有机酸的含量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炒山楂有机酸含量最高。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电子舌酸味、涩味、涩味回味、丰富性与电子眼L*a*b*Eab*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苦味、鲜味、咸味与L*a*b*Eab*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苦味回味与a*呈显著负相关(P<0.01)。电子眼色度值颜色特征PCA降维后第1主成分(FAC1)与总有机酸含量呈显著相关性(P<0.01),电子舌味觉响应值PCA降维后FAC1、第2主成分(FAC2)均与总有机酸含量呈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 基于电子仿生感官技术,将外观、味道特征客观化,可对山楂生品及不同炮制品进行鉴别,并将客观数据作为山楂质量评价依据之一。
    13  荔枝核总黄酮调控Skp2-p21/p53信号轴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的增殖和转移
    任红,李小兰,蒋琳,韩瑶瑶,廖韵诺,付杰军,郭宏伟
    2024, 55(20):6940-69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11
    [摘要](372) [HTML](0) [PDF 2.30 M](299)
    摘要:
    目的 探讨荔枝核Litchi Semen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Litchi Semen,TFLS)抑制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作用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TFLS作用于NSCLC细胞后,采用CCK-8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Wound healing和Transwell实验分别考察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TFLS中可能发挥作用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相关作用通路;流式细胞术检测TFLS对A549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移、周期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分子对接技术预测TFLS靶向细胞周期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 associated protein 2,Skp2)治疗NSCLC的潜在活性成分。药物亲和反应的靶点稳定性(drug affinity responsive target stability,DARTS)实验进一步检测槲皮素、表儿茶素与Skp2的结合作用。结果TFLS可显著抑制NSCLC细胞H1437、H358、A549和H1299的体外增殖及A549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P<0.05);TFLS可抑制A549细胞的迁移(P<0.05、0.01)和侵袭(P<0.01),上调上皮钙黏蛋白(epithelial cadherin,E-cadherin)的表达(P<0.05),下调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P<0.01)。TFLS可使A549细胞阻滞在G2/M期并诱导其凋亡(P<0.05),下调细胞周期蛋白B1(Cyclin B1)表达(P<0.05),上调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1A(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1A,p21)和裂解的多聚ADP核糖聚合酶(cleaved 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cleaved PARP)的表达(P<0.05、0.01)。网络药理学预测得到的核心靶点为Skp2、p53,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TFLS可以下调Skp2蛋白的表达(P<0.01)以及上调p53蛋白的表达(P<0.05)。分子对接和DARTS结果表明,TFLS中的槲皮素、表儿茶素与Skp2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TFLS在体外可以抑制NSCLC的生长和转移,诱导A549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在G2/M期,减弱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发生,其分子机制可能与调控Skp2-p21/p53信号轴有关。槲皮素和表儿茶素可能是TFLS靶向Skp2发挥作用的效应物质。
    14  基于System Xc-/GPX4通路探讨白术内酯I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铁死亡的作用机制
    田朝阳,张碧溦,马雷雷,李超,王静雅,韩茹杰,李嘉钰,张文丽,李继安
    2024, 55(20):6953-69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12
    [摘要](278) [HTML](0) [PDF 2.18 M](319)
    摘要:
    目的 探讨白术内酯I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大鼠胰岛细胞铁死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选取8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其余大鼠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30 mg/kg)构建T2DM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卡格列净(9 mg/kg)组及白术内酯I低、高剂量(25、75 mg/kg)组,连续ig给药8周,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及口服葡萄糖耐量(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取材后测血清胰岛素(insulin,INS)、C肽(c-peptide,C-P)、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胰腺组织铁含量、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胰岛细胞病理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胰岛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胰腺组织重链亚基溶质载体家族3成员2(solute carrier family 3 member 2,SLC3A2)、轻链亚基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SLC7A11)、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修饰亚基(glutamate-cysteine ligase modifier subunit,GCLM)、GSH合成酶(glutathione synthetase,GSS)、GPX4、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yl coenzyme A synthetase long chain family member 4,ACSL4)蛋白表达;qRT-PCR检测胰腺组织中SLC7A11GPX4ACSL4 mRNA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BG、OGTT水平显著升高(P<0.001),INS、C-P、GSH、SOD水平显著降低(P<0.01、0.001),铁含量、MDA水平显著升高(P<0.001);病理和电镜结果显示胰岛细胞萎缩变形,线粒体出现大量空泡,外膜破裂,萎缩,嵴消失溶解;免疫荧光染色显示GPX4表达显著减少(P<0.001);SLC3A2、SLC7A11、GCLM、GSS、GPX4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01),ACSL4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01);SLC7A11GPX4 mRNA表达显著减少(P<0.001),ACSL4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FBG、OGTT显著降低(P<0.001),INS、C-P、GSH、SOD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铁含量、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0.001);胰腺组织病理改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减轻;免疫荧光染色显示GPX4表达显著增加(P<0.001);SLC3A2、SLC7A11、GCLM、GSS、GPX4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0.01、0.001),ACSL4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01);SLC7A11GPX4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0.001),ACSL4 mRNA表达显著减少(P<0.001)。结论 白术内酯I可通过调控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系统(cystine/glutamate reverse transport system,System Xc-)/GPX4通路抑制铁死亡并发挥保护T2DM大鼠胰岛细胞的作用。
    15  气液交互法构建患者来源的结直肠癌类器官模型及其在扶正类中药多糖活性评价中的应用
    黄楚月,冷强,周炳文,王培,路悦阳,王璐,樊志敏
    2024, 55(20):6964-69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13
    [摘要](149) [HTML](0) [PDF 1.94 M](297)
    摘要:
    目的 采用气液交互法构建患者来源的结直肠癌类器官,探索该模型在扶正类中药成分免疫活性评价中的适用性。方法 选自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肛肠中心收治入院的结直肠癌患者术中肿瘤组织,运用气液交互法构建结直肠癌类器官模型;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检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与类器官样本肿瘤组织的形态特点;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 20,CK20)、重组Ki-67蛋白(recombinant Ki-67 protein,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术多糖、茯苓多糖、香菇多糖及不同浓度的白术-茯苓多糖联用干预对类器官肿瘤细胞活性及免疫细胞比例的影响。结果 患者来源的结直肠癌类器官中含有T细胞与B细胞,白术多糖、茯苓多糖、香菇多糖能够提升类器官肿瘤微环境中B细胞的比例,且白术-茯苓多糖联合使用时,效果更显著。结论 采用气液交互法构建患者来源的结直肠癌类器官能够应用于扶正类中药活性多糖的药效评价,该模型可为扶正类中药对结直肠癌免疫微环境的调节作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方法学参考。
    16  菊花提取物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肌肉萎缩的改善作用
    祁琥,田丹,张雄伟,高元琳,张泽洋,曾南,杨若聪
    2024, 55(20):6973-69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14
    [摘要](240) [HTML](0) [PDF 1.94 M](243)
    摘要:
    目的 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模型,探究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提取物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肌肉萎缩的改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二甲双胍(0.2 g/kg)组和菊花提取物高、低剂量(1.08、0.54 g/kg)组,每组7只。建立MCAO大鼠模型,连续给药7 d。通过激光散斑系统评估MCAO模型稳定性;采用Zea-Longa评分评估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采用小动物跑步机评估运动能力;使用小动物超声系统检测肌肉厚度。末次行为学检测后,取比目鱼肌,测定长度和质量,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检测肌肉细胞横截面积;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比目鱼肌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比目鱼肌中肌肉细胞特异性泛素蛋白连接酶-1(muscle ring-finger protein-1,MuRF1)和肌肉萎缩F盒蛋白(muscle atrophy F box protein,MAFbx)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比目鱼肌中MuRF1、MAFbx、TNF-α和IL-6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菊花提取物可以改善MCAO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和运动能力(P<0.01、0.001),增加肌肉厚度、比目鱼肌长度和质量(P<0.05、0.01、0.001),改善术后肌肉细胞横截面减少(P<0.05),降低血清和比目鱼肌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P<0.05、0.01、0.001),下调比目鱼肌中MuRF1、MAFbx、TNF-α和IL-6的表达(P<0.05、0.01、0.001)。结论 菊花提取物能够通过抑制血清和肌肉中炎症因子水平,下调肌肉萎缩因子MuRF1和MAFbx的表达,减少肌肉蛋白质分解,从而提高卒中后大鼠的运动能力并改善肌肉萎缩。
    17  基于SCFAs/5-HT途径研究桃胶粉对过食“辛辣醇酒”致便秘小鼠的作用
    张文隆,魏柯健,董子墨,陈钰岚,吕圭源,苏洁
    2024, 55(20):6983-69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15
    [摘要](301) [HTML](0) [PDF 2.60 M](258)
    摘要:
    目的 探讨桃胶粉对过食“辛辣醇酒”致便秘小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35只ICR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麻仁丸(0.30 g/kg)组和桃胶粉低、高剂量(0.25、0.50 g/kg)组,每组7只。除对照组外,每日ig辛辣醇酒混合液(10 mL/kg),每日1次,连续6周,建立“辛辣醇酒”致便秘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给药组ig相应药物(10 mL/kg),8 h后模型组和给药组ig辛辣醇酒混合液(10 mL/kg),每日1次,连续7周。给药期间,观察各组小鼠排便情况;末次给药后,检测血清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粪便中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含量;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检测结肠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含量和iNOS、闭合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 protein 1,ZO-1)、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G蛋白偶联受体43(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43,GPR43)、色氨酸羟化酶1(tryptophan hydroxylase 1,TPH1)、血清素转运体(serotonin transporter,SERT)、5-羟色胺3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subtype 3,5-HT3R)的蛋白表达。结果 桃胶粉可显著增加便秘小鼠2 h内排便粒数和粪便含水率(P<0.05、0.01),缩短首次排便时间(P<0.01),降低血清NO和iNOS水平(P<0.01),增加粪便乙酸、丙酸和总酸含量(P<0.05、0.01),改善结肠组织结构异常,增加结肠5-HT含量(P<0.05),降低结肠iNOS、SERT的蛋白表达(P<0.01),提高结肠紧密连接蛋白、GPR43、TPH1、5-HT3R的蛋白表达(P<0.05、0.01)。结论 桃胶粉能改善过食“辛辣醇酒”所致的小鼠排便次数减少、排便时间过长和粪便干硬等便秘症状,其机制可能与增加SCFAs生成进而促进肠道5-HT的产生有关。
    18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萆苓止带方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作用机制
    陈志霞,陈思琪,冯淑仪
    2024, 55(20):6995-70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16
    [摘要](262) [HTML](0) [PDF 2.29 M](312)
    摘要: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萆苓止带方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体内实验验证。方法 运用TCMSID数据库获取萆苓止带方中活性成分,并预测药物作用靶点;运用GEO、MelaCards和CTD数据库获取VVC疾病基因,将萆苓止带方作用靶点与VVC疾病相关基因取交集。运用STRING在线工具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使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使用WebGestalt工具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MCODE插件筛选关键基因,运用CB-DOCK2对关键靶点和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采用雌激素注射联合阴道接种白色念珠菌法制备VVC小鼠模型,给予萆苓止带方干预后,对阴道灌洗液进行涂片染色,观察阴道真菌载量;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阴道组织病理观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阴道组织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表达。结果 萆苓止带方与VVC疾病的共有靶点共43个,涉及代谢、炎症调节、激素等相关生物过程,富集于氮代谢、雌激素信号传导通路、卵巢类固醇生成、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信号通路、内分泌抵抗等信号转导通路。共有靶点网络的核心基因为AR、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eptidase 1,MMP1)、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oly(adenosine diphosphate-ribose)polymerase 1,PARP1]和一氧化氮合酶3(nitric oxide synthase 3,NOS3),核心子网络共3个,均与多种卵巢类固醇激素相关蛋白及其合成代谢、细胞炎症调控等密切相关。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萆苓止带方能够有效降低VCC小鼠阴道灌洗液中真菌载量,改善阴道黏膜病理,并下调阴道组织AR表达(P<0.001)。结论 萆苓止带方治疗VVC的机制是多靶点、多通路的复杂过程,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氮代谢、雌激素和缺氧等通路密切相关,核心靶点可能是AR。
    19  基于“成分群协同”与“生物过程网络”解析都梁方治疗偏头痛作用机制
    李如萍,吴彦欣,马川,李燕燕,何小芳,陈卓平,傅超美,何瑶,骆勇
    2024, 55(20):7006-70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17
    [摘要](340) [HTML](0) [PDF 2.70 M](364)
    摘要:
    目的 通过重启随机游走(random walk with restart,RWR)算法解析都梁方成分群对偏头痛生物过程网络的影响,揭示都梁方成分群协同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结合文献和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库(BATMAN-TCM)等数据库收集都梁方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并将成分划分为成分群;从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功能基因集数据库(GSEA)等6个数据库中收集偏头痛相关基因,分别对都梁方成分群与偏头痛进行生物过程富集分析,通过Cytoscape 3.9.1软件将偏头痛相关生物过程进行聚类,初步分析都梁方成分群治疗偏头痛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整合RWR算法、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Z得分显著性分析判断都梁方成分群与偏头痛生物过程之间的相关性与显著性,定量分析都梁方成分群协同治疗偏头痛的关键成分群、关键生物过程;基于定量分析结果构建PPI网络筛选关键成分群发挥协同作用的关键成分、关键靶点,并开展分子对接,以结合能大小为指标筛选核心成分、核心靶点。结果 都梁方中成分归属为6类成分群,偏头痛生物过程聚类为5类,都梁方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为香豆素类、生物碱类、有机酸类、苯酞类等4类关键成分群协同作用于4类生物过程,其显著性大小依次为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炎症与免疫反应>血液循环>突触信号,分子对接筛选出6个核心成分(花椒毒酚、别异欧前胡素、川芎哚、绿原酸、欧前胡素、独活素)与7个核心靶点(MMP9、MMP2、SRC、EGFR、TNF、PTGS2、MTOR)。结论 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探讨都梁方成分群协同作用偏头痛生物过程的网络关联,有利于揭示都梁方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为采用网络技术与机器学习解析中药复方药效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
    20  基于量效关系从“中药-成分-靶点”探讨大黄、枳实和厚朴不同配比的疗效作用机制
    游海心,杨晓艳,罗奕宇,曾光,贺福元,丁长松
    2024, 55(20):7021-70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18
    [摘要](329) [HTML](0) [PDF 2.44 M](358)
    摘要:
    目的 从中药剂量和成分含量因素分析大黄、枳实和厚朴因配比不同而疗效作用机制产生差异的原因。方法 通过公共数据平台收集大黄、枳实、厚朴的中药剂量、关键化学成分及其含量,以及各成分作用的靶点。通过网络药理学和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确定厚朴三物汤治疗胃炎、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厚朴大黄汤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关键靶点。引入中药剂量和成分含量,从“中药-成分-靶点”计算靶点受控力,分析剂量和成分含量对靶点排序的影响,确定受控前后的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排名前5的靶点,并与关键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共得到18个关键化学成分、246个药物靶点,与胃炎、肠梗阻、炎症性肠病的疾病靶点取交集分别有217、200、219个靶点。靶点受控力结果发现,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雌激素受体1(estrogen receptor 1,ESR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G)、细胞周期蛋白A2(cyclin A2,CCNA2)等靶点基因受控前后排序变化明显,可能是潜在的关键基因,并通过癌症中的蛋白聚糖、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内分泌抵抗信号通路等途径参与肠道运动、胃黏膜屏障功能、炎症反应等病理改变。分子对接结果表明PTGS2与芦荟大黄素具有最低结合能(−5.68 kcal/mol),结合稳定。结论 考虑中药剂量和成分含量因素后,从“中药-成分-靶点”分析大黄、枳实和厚朴因配比不同对靶点影响的差异,为探究中药复方的量效关系提供了新的途径。
    21  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分析沉香研究的发展态势
    何国浩,杨云,曾琳,许利嘉,魏建和,肖培根
    2024, 55(20):7033-70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19
    [摘要](260) [HTML](0) [PDF 2.66 M](621)
    摘要:
    目的 通过对近32年沉香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探析沉香研究领域的相关热点与前沿。方法 以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WOS)等国内外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对数据进行处理筛选,运用VOSviewer、Citespace、COOC等软件对文献年度发文量、机构、关键词、作者等方面进行分析,绘制可视化图谱。结果 共纳入中文文献981篇,英文文献662篇。文献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研究机构主要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等为代表;中英文关键词显示,沉香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沉香倍半萜、结香技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目前沉香的研究热点主要为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沉香四醇等。结论 沉香研究目前处于稳定发展阶段,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主要集中于对其结香技术的探究、药理作用的靶点、信号通路以及基因层面的深入研究等。
    22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沙棘多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的可视化分析
    凌娜,郭春秋,田海燕,王子豪,王祺瑶,高铭泽,汲晨锋
    2024, 55(20):7047-70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20
    [摘要](319) [HTML](0) [PDF 2.38 M](398)
    摘要:
    目的 利用CitySpace对沙棘多糖的中英文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探究沙棘多糖的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热点。方法 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1997—2024年发表的与沙棘多糖研究相关的文献,使用CiteSpace对其发文量、作者、发文机构、发文期刊、资助基金、关键词、文献被引频次等进行可视化分析。根据可视化结果探讨沙棘多糖的研究概况与未来发展趋势。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165篇,其中中文文献135篇,英文文献30篇。2021年中文文献发表量最高,为22篇,而英文文献发表量最高在2023年,为7篇,中文文献发表量远多于英文。发文机构中,新疆农业大学和内蒙古农业大学发文量最高;发表沙棘多糖文献最多的中英文期刊分别是《食品工业科技》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对沙棘多糖进行研究资助的资金主要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关键词分析显示,沙棘多糖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主要在多糖提取、结构表征、抗氧化、肝损伤、肠道菌群、炎症等方面;引用频次最高的文献主要研究内容为提取纯化、抗氧化、肝损伤等方面。结论 沙棘多糖的年发文量呈现增长趋势,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地方资金的资助下,以新疆农业大学及内蒙古农业大学为首的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对沙棘多糖展开了大量研究。沙棘多糖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多糖提取纯化、抗氧化、肠道菌群、炎症、自噬、神经保护等方面,预测未来研究热点将主要围绕沙棘多糖药理活性与肠道菌群之间的作用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深入探究沙棘多糖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以及在动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为推动沙棘多糖新型功能性食品和医药产品的研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巴戟天AP2/ERF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陈纪佟,刘楚弦,韩逸飞,潘芸燕,段礼新,季爱加
    2024, 55(20):7062-70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21
    [摘要](353) [HTML](0) [PDF 2.69 M](314)
    摘要:
    目的 研究鉴定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AP2/ERF转录因子家族,为巴戟天次生代谢调控网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通过对巴戟天AP2/ERF转录因子家族的探索,利用TBtools、MEGA等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对巴戟天基因组基因结构注释信息等文件进行基本分析、进化分析,得出巴戟天中AP2/ERF家族的基因,以及这些基因中内含子排列情况、共线性分析的结果,并且通过进化树的构建可视化AP2/ERF基因家族的分类。结果 初步筛选出可能调节巴戟天生长发育和代谢的转录因子。在巴戟天基因组中,鉴定到有131条基因属于AP2/ERF基因家族成员,通过基因结构注释文件,得到MoAP2/ERF在染色体定位分析、系统发育进化树、内含子外显子模式、motif、保守结构域分析和共线性分析等,最终根据MoAP2/ERF的表达量确认13条在巴戟天根部高表达的转录因子。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分析筛选出在根部特异性表达的基因13条巴戟天AP2/ERF转录因子,为增加巴戟天主要有效成分产率奠定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信息。
    24  三叶青烟草花叶病毒lncRNA测序鉴定、蛋白表达及其序列分析
    洪森荣,徐燕萍,郭依瑶,章成
    2024, 55(20):7072-70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22
    [摘要](179) [HTML](0) [PDF 2.54 M](243)
    摘要:
    目的 通过lncRNA测序鉴定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烟草花叶病毒蛋白基因。方法 利用大肠杆菌重组技术表达三叶青烟草花叶病毒蛋白,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三叶青烟草花叶病毒蛋白基因包括复制酶、RNA聚合酶、运动蛋白、带电蛋白和外壳蛋白等基因;三叶青烟草花叶病毒RNA聚合酶、运动蛋白(MP)、带电蛋白和外壳蛋白(CP)可实现大肠杆菌重组表达,表明三叶青烟草花叶病毒的lncRNA测序结果准确;三叶青烟草花叶病毒CP、MP、RNA聚合酶和带电蛋白基因cDNA总长度分别为480、807、1 425、123 bp,三叶青烟草花叶病毒CP、MP、RNA聚合酶和带电蛋白分别由159、268、474、40个氨基酸组成;三叶青烟草花叶病毒CP、MP、RNA聚合酶为亲水性蛋白质,带电蛋白为疏水性蛋白质;三叶青烟草花叶病毒CP、MP、RNA聚合酶二级结构由α螺旋、β-片层、无规则卷曲构成,带电蛋白二级结构由β-片层和无规则卷曲构成,三级结构均为单体,分别定位于叶绿体、叶绿体、细胞质和线粒体中。三叶青烟草花叶病毒CP、MP、RNA聚合酶和带电蛋白与烟草花叶病毒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达98%以上。结论 三叶青烟草花叶病毒具有烟草花叶病毒的结构特征,氨基酸序列及核酸序列与同源物种相似度高,在进化上高度保守。
    25  不同产地蒙古黄芪中12种药效成分含量差异及其与地理分布和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李新星,刘凤波,王雅净,周易,陈万金,阳定菲,聂昕伟,赵婷,张媛,魏胜利
    2024, 55(20):7085-70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23
    [摘要](420) [HTML](0) [PDF 1.46 M](572)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产地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主要药效成分的含量差异,以及不同药效成分含量与经纬度、光照、温度、水分等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基于HPLC法测定了甘肃定西、山西大同、陕西榆林等7个产地蒙古黄芪的黄芪甲苷、黄芪皂苷Ⅰ等4种皂苷类成分和毛蕊异黄酮、芒炳花素等8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各产地蒙古黄芪成分含量的差异,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及通径分析探究地理气候因子与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产地蒙古黄芪的12种药效成分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山西大同产黄芪的黄芪皂苷、黄酮苷类成分含量较高,甘肃定西产黄芪的黄酮苷元类成分含量较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经度较高的地区有利于黄芪皂苷及黄酮苷类成分的积累,在经度较低地区有利于黄酮苷元类成分的积累。进一步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经度对药效成分的影响主要与降水量和光照条件有关。此外,9月较高的太阳辐射和4月较少的降水量有利于黄酮苷类成分的积累。结论 皂苷及黄酮类成分含量在不同产地的蒙古黄芪间差异显著,经度、9月太阳辐射和4月降水量对上述成分的积累影响较大。
    26  富民枳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徐荣,宋文政,乔振升,张晓琳,于国栋,何承忠,纵丹
    2024, 55(20):7093-71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24
    [摘要](232) [HTML](0) [PDF 1.09 M](270)
    摘要:
    目的 分析药用植物富民枳Poncirus polyandra叶绿体基因组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使用模式及影响因素。方法 以富民枳叶绿体基因组53个蛋白编码基因为材料,利用CodonW软件、CUSP在线程序和R语言等整理并分析基因密码子使用偏性参数和核苷酸组成。结果 富民枳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各位置GC含量不同,偏好以A/U结尾;有效密码子数(effective number of codonENC介于39.79~59.37,密码子偏好性较弱;密码子第3位碱基GC3和EN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影响因素绘图分析结果表明自然选择对密码子使用模式有重要影响,共确定了12个最优密码子,且均偏向于A/U结尾。结论 富民枳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第3位碱基偏向使用A或U结尾,密码子偏性受自然选择影响最大,同时还受到突变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27  土壤消毒和添加有机物料对连作条件下土壤性质与三七生长及发病率的影响
    马玉丹,杨启良,袁勇,苗为伟
    2024, 55(20):7101-710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25
    [摘要](217) [HTML](0) [PDF 1.27 M](296)
    摘要:
    目的 探究土壤消毒和添加有机物料对改善三七Panax notoginseng土壤环境、提高出苗率和降低发病率的影响机制,提出克服三七连作障碍的土壤消毒和有机改良方案,为三七优质高产提供依据。方法 以一年生三七为试验对象,设置土壤蒸汽消毒机消毒(Y)、生石灰消毒(X)2个消毒条件;粉碎的玉米秸秆1 000 kg/hm2(J)、有机土壤基质15 000 kg/hm2(G)、秸秆+有机土壤基质(JG)3种添加有机物料的方法;采用完全组合设计,共8个处理。观测处理前后及三七苗期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三七形态、出苗率和发病率。结果 蒸汽机和生石灰消毒均显著降低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其中蒸汽机消毒效果强于生石灰消毒;添加秸秆、有机土显著提升土壤养分及三七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蒸汽机消毒并添加秸秆(YJ)或同时添加秸秆和有机土(YJG)以及生石灰消毒并添加秸秆(XJ)最有利于三七苗期株高和茎粗的生长。土壤消毒联合添加秸秆、有机土处理可显著降低三七发病率(7.08%~23.84%),显著低于CK 70.30%。结论 土壤消毒和添加有机物料可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三七生长、降低三七发病率,缓解三七连作障碍。因蒸汽消毒添加秸秆、有机土或生石灰消毒添加秸秆改善连作条件下土壤性质及提升三七健康生长的综合效益最佳,可作为三七种植管理中的优先推荐方案。
    28  黄精炮制原理解析及工艺优化策略
    李得天,封亮,贾晓斌,杨冰
    2024, 55(20):7110-71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26
    [摘要](370) [HTML](0) [PDF 2.03 M](720)
    摘要:
    黄精是一味临床应用极为广泛的补益类中药,为传统四大九蒸货之一,其炮制方法在《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只收载了酒蒸(炖)的方式。通过从炮制工艺入手,对古代文献的分析和现行地方规范进行考察,系统梳理了黄精炮制的历史沿革、现行炮制法及其工艺要素,探讨其炮制方法背后的原理,并针对炮制终点的判定提出一致性评价策略,以期实现科学地进行炮制工艺改良,进一步为其他需九蒸九晒炮制的中药其现代原理解析及炮制工艺优化提供新思路。
    29  斑马鱼心血管疾病模型的建立及中药干预作用研究进展
    李嘉欣,白立鼎,李琳,王炎炎,王婷,潘桂湘,李玉红
    2024, 55(20):7122-71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27
    [摘要](219) [HTML](0) [PDF 1.28 M](487)
    摘要:
    斑马鱼作为一种新型的模式动物,具有易饲养、繁殖发育迅速、实验周期短、与人类基因有高度同源性等特点。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具有疗效好、活性强、不良反应小的优点,但由于其有效成分复杂、作用机制和靶点多样,斑马鱼胚胎透明便于观察、心脏功能易于量化,在CVD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大进展。通过对心肌损伤、脂质异常、心力衰竭、血栓等疾病中斑马鱼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其中药的干预作用进行综述,总结了运用斑马鱼模型评价中药心脏毒性的应用进展,及斑马鱼模型在研究血管新生和淋巴管新生中的应用。
    30  姜黄素拮抗重金属镉、铅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高汶静,梅雪婷,郑西雨,彭俊伟,麦智聪,许东晖
    2024, 55(20):7132-71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28
    [摘要](246) [HTML](0) [PDF 1.52 M](303)
    摘要:
    随着工业城市化扩大,重金属镉、铅排放失当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流行病调查发现镉、铅积累与代谢性疾病、肿瘤、神经毒性等高发密切相关,造成体内锌稳态失衡、脂联素表达异常。目前抗重金属中毒的螯合剂、化疗药物均无法调节锌稳态失衡。姜黄素是来自姜黄Curcumae Longae Rhizoma的天然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症等药理作用。其结构上具有酮-烯醇互换的结构,可络合镉、铅离子,具有降低镉、铅毒性的开发价值。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姜黄素及姜黄素-锌拮抗重金属镉、铅毒性作用机制进行阐述,以期针对镉、铅导致的多种疾病提供有效的防控手段。
    31  基于药性特征的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热者易效”规律与机制
    陈军,何天雨,燕妮,段金廒
    2024, 55(20):7144-71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29
    [摘要](179) [HTML](0) [PDF 1.83 M](397)
    摘要:
    中药挥发油具有独特的药性特征和理化性质,是一类性质优良的透皮促渗剂,但由于直接套用化学促渗剂研究思路,严重制约了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剂的研究开发。在总结中药挥发油的研究进展及团队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四气和五味核心药性特征,提出和阐释了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所蕴含的内在规律性及其机制,包括辛能开腠理、辛散温通、辛热能散能温3个层次的促渗规律,及辛味中药挥发油作用于角质层、辛温中药挥发油作用于局部血液循环、辛热中药挥发油倍半萜角质层贮库效应等促渗机制。并首次提出基于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将促渗效果与四气药性相结合,建立“热者易效”核心机制假说。基于药性语言和现代机制总结了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的规律与机制,为传统药性理论指导现代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剂的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32  基于肠道菌群代谢的中药干预流感引起的肠菌免疫失调研究进展
    刘洪涛,孙启慧,杨勇,倪艳,容蓉
    2024, 55(20):7155-71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30
    [摘要](152) [HTML](0) [PDF 1.43 M](272)
    摘要:
    流感在临床上普遍的症状包括咳嗽、发热和头痛等,同时还伴有腹痛、呕吐和腹泻等胃肠道感染样症状。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代谢调控在流感发病过程及中药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提示从肠道菌群代谢的角度研究流感发病机制及抗流感药物具有广阔前景。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及单体成分在治疗流感过程中能够改善宿主肠道菌群紊乱,同时肠道菌群代谢物胆汁酸也具有控制炎症反应、保护肠道屏障、调节肠道免疫的功效。通过从流感和抗流感中药在肠道菌群代谢及肠道免疫方面进行综述,为中药抗流感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流感所引的肠道反应机制研究和抗流感新靶点新途径提供借鉴。
    33  党参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刘晓玲,马海棠,刘文静,郑婷月,黄钰芳,杨扶德
    2024, 55(20):7165-71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31
    [摘要](336) [HTML](0) [PDF 1.17 M](366)
    摘要:
    党参Codonopsis Radix内生菌在其内部生长,与党参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能促进党参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党参的产量和品质。通过检索中国知网、PubMed、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从多样性、生物活性、生长促进、抗逆性等方面对党参内生菌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党参品质形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其他药用植物内生菌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34  基于“引经理论”探讨中药调控SDF-1/CXCR4信号通路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及分化的科学内涵
    孙钰,刘恩旭,李兆勇,杨少锋
    2024, 55(20):7172-71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32
    [摘要](242) [HTML](0) [PDF 1.14 M](337)
    摘要:
    “引经理论”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与“归经理论”同源发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广泛分布于骨髓及各种结缔组织中,具有极强的多向分化、自我复制与自我更新能力。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CXC型趋化因子受体4(C-X-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信号通路为目前学界公认的影响BMSCs归巢及分化的热点通路。基于SDF-1/CXCR4信号通路,以BMSCs归巢及分化为切入点,将中医“引经理论”与细胞靶向迁移学说相结合、使宏观中医理论具体化,进而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深入探讨中医“引经理论”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引经药物靶向干预BMSCs的临床应用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35  细胞焦亡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进展
    陈志超,林巧妮,杨宇峰,石岩
    2024, 55(20):7180-719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33
    [摘要](262) [HTML](0) [PDF 1.32 M](335)
    摘要: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导致。糖尿病临床常见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心肌病等。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与细胞焦亡关系密切。细胞焦亡作为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在炎症反应和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阐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细胞焦亡之间的关系,总结中药活性成分及中药复方干预细胞焦亡治疗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最新研究进展,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的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进一步探寻具有调节炎症小体和细胞焦亡的潜在治疗药物,为临床运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提供依据。
    36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薯蓣属植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朱绍杰,王宇飞,于丹,都晓伟
    2024, 55(20):7192-72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20.034
    [摘要](166) [HTML](0) [PDF 1.16 M](283)
    摘要:
    薯蓣属植物作为一个重要的药用类群,其分子生物学研究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薯蓣属植物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近缘物种及混伪品的鉴别问题,同时还可促进其优良品种的开发与利用。从遗传多样性、种质资源、分子鉴定、系统进化、物种起源和功能基因多组学角度,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薯蓣属植物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并分析了现存的问题及未来发展,以期为薯蓣属植物种质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