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55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4, 55(2):0-0.
    [摘要](77) [HTML](0) [PDF 5.48 M](588)
    摘要:
    2  目录
    2024, 55(2):0-0.
    [摘要](70) [HTML](0) [PDF 663.43 K](609)
    摘要:
    3  新世纪20年:守正创新背景下创新炮制技术探索与实践
    杨冰,祝丹丹,于欣茗,齐天昊,宋金菁,封亮,贾晓斌
    2024, 55(2):357-3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01
    [摘要](580) [HTML](0) [PDF 1.19 M](1386)
    摘要:
    中药炮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中药炮制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中药饮片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新世纪20年,传统炮制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诸多创新炮制技术。与煮、蒸、炒、飞、煅等传统炮制技术相比,烘箱加热、微波炮制、高压蒸制、膨化炮制、双向固体发酵、超高压水射流、远红外、微生物浸矿、制霜炮制替代、真空冷冻干燥等创新炮制技术逐渐体现出操作简单、省时省力、节能高效、安全可控等优势。大量研究表明,创新炮制技术可基本替代传统炮制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其创新发展对提升和稳定饮片品质,促进中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窝儿七的化学成分研究
    白红云,赵晨,孙彦君,弓建红,陈辉,李孟,冯卫生
    2024, 55(2):366-3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02
    [摘要](425) [HTML](0) [PDF 1.35 M](708)
    摘要:
    目的 研究窝儿七(中华山荷叶Diphylleia sinensis干燥根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AB-8大孔吸附树脂、ODS、MCI和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IR、UV、MS、NMR等波谱分析技术,结合理化性质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测试化合物14101120的抗氧化活性。结果 从窝儿七95%乙醇和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4,5-二羟基-2-(1-羟基乙基)苯基] [(4-羟基)苯基]甲酮(1)、(+)-7'-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2)、7'R-羟基落叶松树脂醇(3)、3-甲氧基槲皮素(4)、二氢槲皮素(5)、二氢山柰酚(6)、山柰酚(7)、槲皮素(8)、podoverine B(9)、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10)、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11)、尿嘧啶(12)、胸腺嘧啶核苷(13)、uridine-5'α-hydroxypropanoate(14)、对甲氧基苯甲醛(15)、对羟基苯甲酸(16)、香草醛(17)、3,4-二羟基苯甲酸(18)、羟基酪醇(19)、3',5'-二羟基苯基-4-羟基苯甲酸酯(20)、5-羟甲基糠醛(21)。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山荷叶甲酮。化合物20为新的天然产物,并首次对其氢谱和碳谱数据进行归属。化合物23569~1113141719~21为首次从山荷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了生物碱类和蒽醌类化合物的存在。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对DPPH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为8.52 μmol/L,且强于阳性药水溶性维生素E(trolox,14.95 μmol/L)。
    5  骆驼刺化学成分及其抗宫颈癌细胞活性研究
    鲍爽,宋海龙,热依兰木·买赛地,凯撒·苏来曼,马国需,石磊岭,张晶,韩莉莉
    2024, 55(2):374-3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03
    [摘要](411) [HTML](0) [PDF 1.22 M](703)
    摘要:
    目的 研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并通过MTT法测试各化合物抗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活性。结果 从骆驼刺乙醇提取物二氯甲烷部位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2S,3S)-methylhexahydro-3H-pyrrolo[NH,2-a]imidazol-1-one(1)、5,6-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2)、汉黄芩素(3)、2-亚乙基-3-甲基琥珀酸(4)、3,4'-二羟基-3'-甲氧基苯丙酮(5)、calendin(6)、N-苯乙基乙酰胺(7)、对甲氧基苯甲酸(8)、黄芩新素Ⅱ(9)、4-羟基苯乙醇(10)、3'-甲氧基大豆苷元(11)、松脂素(12)。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骆驼刺碱;且化合物2~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911具有宫颈癌HeLa细胞毒活性,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20.20、35.25、49.11、48.73 μmol/L。
    6  留萼木叶中2个新的萜类化合物
    杨长水,张悦,虞婕,普智琳,冒浩羽,孔淑静,徐海荣,董小耘
    2024, 55(2):380-3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04
    [摘要](440) [HTML](0) [PDF 1.34 M](699)
    摘要:
    目的 研究留萼木Blachia pentzii叶中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MCI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柱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综合应用HR-ESI-MS、NMR和ECD等多种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CCK-8或MTT法筛选了部位浸膏和新化合物对几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 从留萼木叶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R)-5-methyl-5-((S)-4-methyl-2-oxocyclohex-3-en-1-yl)dihydrofuran-2(3H)-one(1)和3β-乙酰基多花独尾草-8-烯-17-酸(2);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对人肺癌A549细胞、人宫颈癌HeLa细胞、人肝癌HepG2细胞3种肿瘤细胞系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21.37±1.98)、(22.91±0.33)、(22.14±4.95)μg/mL。化合物2在80 μmol/L对2种胃癌细胞HGC-27、AGS抑制率分别达到81.9%和89.2%。结论 化合物1为降倍半萜类,2为三萜类,12均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留萼木素A和3β-乙酰基多花独尾草-8-烯-17-酸;化合物2对胃癌细胞具有一定的增殖抑制作用。
    7  覆盆子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新型大麻素2型受体激动剂的筛选和抗骨质疏松作用评价
    陈昌伦,胡思婧,朱丽丽,姚璐蒙,王星星,张安娜,张巧艳,秦路平,吴建军
    2024, 55(2):386-4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05
    [摘要](441) [HTML](0) [PDF 2.27 M](641)
    摘要:
    目的 以大麻素2型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 type 2,CB2R)为靶点,从补肾中药覆盆子中分离、鉴定、筛选得到具有激动CB2R的激动剂,并探讨其抗骨质疏松作用的机制。方法 以激动CB2R活性为导向进行分离并筛选,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大孔树脂、重结晶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对二氯甲烷层和醋酸乙酯层浸膏进行分离,结合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双荧光素酶方法筛选出具有可特异性激动CB2R的化合物,并通过测定转染CB2R的人胚胎肾细胞HEK293-CB2内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积聚水平和CB2R蛋白表达情况来验证筛选的化合物对CB2R的特异性激动活性,最后评价筛选得到的化合物对破骨细胞骨代谢方面的调节作用。结果 以激动CB2R为活性导向进行分离和筛选,共得到2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木犀草苷(2)、银椴苷(3)、金丝桃苷(4)、橙皮素(5)、刺芒柄花素(6)、槲皮素(7)、对羟基苯甲酸(8)、迷迭香酸(9)、对羟基苯甲酸乙酯(10)、水杨酸(11)、没食子酸(12)、咖啡酸(13)、原儿茶酸(14)、鞣花酸(15)、香草酸(16)、loliolide(17)、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8)、ethyl dioxindole-3-acetate(19)、苦莓苷F1(20)、科罗索酸(21)、委陵菜酸(22)、山楂酸(23)、野鸦椿酸(24)。双荧光素酶筛选体系从24个化合物中筛选得到2个新的CB2R激动剂(化合物58)。cAMP和蛋白免疫印迹表明筛选得到化合物58对CB2R具有特异性激动活性和较好的亲和力,可显著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并影响其骨吸收功能。结论 化合物256913141719为首次从中药覆盆子中分离得到。2个新的CB2R激动剂(化合物58)能特异性地激动CB2R并增加CB2R蛋白的表达,抑制给药刺激后HEK293-CB2细胞内cAMP的积累;以CB2R依赖性对破骨细胞功能的正常发挥产生影响。
    8  北柴胡根部的化学成分研究
    贾云鹏,杨晓军,王超,任火冰,杨海珍
    2024, 55(2):402-4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06
    [摘要](390) [HTML](0) [PDF 1.23 M](719)
    摘要:
    目的 对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溶剂提取法、硅胶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对分离得到的单体成分进行活性筛选,初步评价了其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 从北柴胡根部共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蛇床子素(1)、欧前胡素(2)、异补骨脂素(3)、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4)、反式-对羟基桂皮酸(5)、反式-3',4'-亚甲二氧基桂皮酸(6)、反式-阿魏酸(7)、伞形花内酯(8)、七叶内酯(9)、迷迭香酸(10)、紫花前胡苷(11)、紫丁香苷(12)、5,7,3',4'-四甲氧基黄酮(13)、5,7,4'-三羟基-6-异戊烯基异黄酮(14)、芹菜素(15)、木犀草素(16)、槲皮素(17)、牡荆素(18)和金丝桃苷(19)。结论 化合物3~6810~141819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8~111618对HepG2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分别为38.07、6.91、29.41、22.86、48.99、15.91和30.82 μmol/L。
    9  载冬凌草甲素和黄芪多糖-丝素蛋白-甲基纤维素复合伤口敷料的制备及其促进皮肤伤口愈合的研究
    董儒银,左琬钰,张吉仲,王伟钰,鲁雪梅,程冰宇,董儒团,吕露阳
    2024, 55(2):409-4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07
    [摘要](422) [HTML](0) [PDF 1.93 M](630)
    摘要:
    目的 制备载冬凌草甲素和黄芪多糖-丝素蛋白-甲基纤维素(oridonin &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silk fibroin-methyl cellulose,Ori&APS-SF-MC)复合伤口敷料,并评价其对皮肤伤口愈合的效果。方法 采用冷冻干燥法成功制备了Ori&APS-SF-MC复合伤口敷料,通过红外光谱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考察复合伤口敷料的相容性,并对其外观形态、包封率、载药量和体外释放行为进行表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为菌种,利用抑菌圈法和涂布平板法检测复合伤口敷料的抑菌性能。最后通过小鼠背部全层皮肤厚度伤口模型观察伤口愈合情况与伤口组织学形态以评价Ori&APS-SF-MC复合伤口敷料对皮肤伤口愈合的效果。结果 冬凌草甲素、黄芪多糖及丝素蛋白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成功制备Ori&APS-SF-MC复合伤口敷料;其冬凌草甲素的包封率为(99.70±0.04)%,载药量为(3.66±0.05)%;黄芪多糖的包封率为(92.47±0.14)%,载药量为(83.57±0.12)%;体外释药性能优异。随着冬凌草甲素质量浓度的增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能力增强,但对大肠杆菌无抑制作用。相较于其他组,Ori&APS-SF-MC组处理后皮肤受损处的红肿、出血、感染、渗出液情况明显减少,伤口愈合率也相对升高。病理结构显示,Ori&APS-SF-MC组小鼠皮肤损伤表面基本愈合,表皮增厚,炎性细胞浸润较少、成纤维细胞和新生的毛细血管较多、胶原纤维排列较规则有序。结论 Ori&APS-SF-MC复合伤口敷料可促进皮肤伤口愈合。
    10  基于高通量测序中江丹参“发汗”过程中优势微生物群落与主要药效成分相关性研究
    王晓宇,张松林,王颖,郭俊霞,吴萍,李青苗
    2024, 55(2):420-4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08
    [摘要](483) [HTML](0) [PDF 2.19 M](817)
    摘要:
    目的 探究中江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发汗"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群落及变化特征,以及优势微生物群落与主要药效成分之间的关系,以科学阐释传统"发汗"加工方式对中江丹参品质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发汗"过程中江丹参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合化学品质分析,将优势微生物群落丰度与"发汗"丹参主要药效成分含量相关联,以期进一步判定"发汗"过程中影响中江丹参药材品质的主要微生物群落。结果 21个中江丹参"发汗"样品共检出221个真菌菌属,677个细菌菌属。"发汗"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优势真菌有小戴卫霉属Davidiella、轮枝菌属Verticillium;优势细菌有绿菌门未归类菌属Chloroplast_unclassified和根瘤菌属未归类菌属Mitochondria_unclassified 2个未归类菌属,已知细菌有节细菌属Arthrobacter、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等。同时,相关性研究表明,真菌小戴卫霉属与样品中紫草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子囊菌门未归类霉属Ascomycota_unclassified与丹参酮II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细菌绿菌门未归类菌属绿菌门未归类与样品中迷迭香酸、水溶性成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丹酚酸B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丹参酮I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根瘤菌属菌群Allorhizobium-Neorhizobium-Pararhizobium-Rhizobium与紫草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影响"发汗"中江丹参品质的微生物群落可能为真菌小戴卫霉属,子囊菌门未归类霉属及细菌绿菌门未归类菌属,为探究中江丹参"发汗"过程中微生物的群落特征提供了实验依据,为进一步筛选分离"发汗"过程中影响中江丹参品质的优势微生物奠定了基础。
    11  基于物理指纹图谱评价不同干燥工艺及辅料对黄芩、黄连提取物浸膏粉吸湿性影响
    吕志阳,胡新茹,陈静,顾雪梅,陈璟,杨雨微,郑涛
    2024, 55(2):434-44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09
    [摘要](406) [HTML](0) [PDF 2.16 M](720)
    摘要:
    目的 以黄芩Scutellariae Radix(SR)、黄连Coptidis Rhizoma(CR)的提取物浸膏粉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干燥方式及辅料对其吸湿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常压干燥(conventional drying,CD)、真空干燥(vacuum drying,VD)和喷雾干燥(spray drying,SD)方式制备常用中药黄芩及黄连的提取物浸膏粉,以含水量、吸湿率、比表面积、中值径、粒径分布宽度、粒径范围、豪斯纳比、休止角、松密度、振实密度、间隙率、卡尔指数总计12个二级指标建立提取物浸膏粉的物理指纹图谱,将所得二级指标转换成均一性、堆积性、可压性、流动性和稳定性5个一级指标,进而筛选出最佳的干燥工艺;并对各物理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以及偏最小二乘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analysis,PLS),分析各物理参数与吸湿行为的相关性;优选糊精、β-环糊精、预胶化性淀粉、无水乳糖、微晶纤维素5种辅料对吸湿性的影响,绘制出粉体的吸湿率-时间动态曲线,并推导出半平衡吸湿时间(t1/2)及平衡吸湿率(F)构成二维评价指标,评价其动态吸湿行为,筛选出最佳防潮辅料。结果 通过物理指纹图相似度研究得出:黄芩:喷雾干燥浸膏粉(SR-SD)相似度最佳为0.98、0.99、0.99,真空干燥浸膏粉(SR-VD)相似度为0.87、0.92、0.89,均优于常压干燥,真空干燥、喷雾干燥与常压干燥的相似度分别是0.95、0.69;黄连:3种干燥方式自身差异不大,喷雾干燥浸膏粉(CR-SD)相似度最佳为0.99、1.00、0.99,真空干燥、喷雾干燥与常压干燥的相似度分别是0.94、0.61。根据5个一级指标结果综合评价可以得出黄芩真空干燥方式较好,黄连喷雾干燥方式较好。通过矩阵热点图及PCA、PLS,对吸湿率影响最为显著的是粒径分布宽度、粒径范围、比表面积、中值径,其次为振实密度、松密度(P<0.05)。通过动态二维表征技术,得出辅料可以改善浸膏粉的吸湿性。研究表明:黄芩:浸膏粉的3种干燥方式下样品均属于第2类,平衡吸湿量大,吸湿速率慢,药辅混合物大部分属于第3类,平衡吸湿量小,吸湿速率慢,黄芩常压干燥样品与β-环糊精的药辅混合物平衡吸湿量最小,其值F=9.12%,黄芩真空干燥样品与β-环糊精的药辅混合物吸湿速率最小t1/2=69.33 h;黄连:常压和喷雾浸膏粉属于第2类,其药辅混合物均属于第3类,其中黄连真空样品与乳糖的药辅混合物,平衡吸湿量最小,其F=7.72%,黄连真空样品与β-环糊精的药辅混合物的吸湿速率最小,t1/2=76.33 h。结论 改善中药提取物的干燥方式,选取优质防潮辅料可以改善中药提取物的吸湿性。
    12  经典名方茵陈蒿汤基准样品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量值传递研究
    肖复耀,桂郎,曾红玉,刘佳玉,毛鑫,刘雨,唐灿
    2024, 55(2):446-4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10
    [摘要](473) [HTML](0) [PDF 2.63 M](671)
    摘要:
    目的 建立经典名方茵陈蒿汤(Yinchenhao Decoction,YD)基准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并对其指标性成分(绿原酸、栀子苷、对羟基苯乙酮、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进行含量测定,研究YD基准样品的量值传递规律。方法 制备15批YD基准样品,建立HPLC指纹图谱,明确其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R)的相似度,共有峰的峰归属,出膏率范围,对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及转移率进行分析。结果 15批YD基准样品指纹图谱与R的相似度均大于0.900;共归属33个共有峰,经对照品指认8个共有峰信息,其中峰1、6、10、11、13(对羟基苯乙酮)、15、19、20、22来源于茵陈,峰3、7、8、12(栀子苷)、14、21、23、24、27、28来源于栀子,峰2、16、17、18、25、26、29~33(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来源于大黄,峰4、5、9(绿原酸)为茵陈和栀子所共有;15批基准样品的出膏率为23.170%~29.952%;指标性成分绿原酸、栀子苷、对羟基苯乙酮、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质量分数分别为0.107%~0.282%、3.153%~5.757%、0.010%~0.035%、0.008%~0.039%、0.007%~0.147%、0.003%~0.008%、0.003%~0.012%、0.001%~0.003%,转移率分别为32.290%~61.345%、40.365%~81.823%、66.473%~93.596%、7.398%~35.966%、4.971%~91.091%、1.841%~16.085%、0.599%~6.922%、0.173%~1.965%;15批基准样品中5种游离总蒽醌的质量分数为0.033%~0.185%,转移率为2.081%~40.274%。结论 采用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相结合的模式,对经典名方YD基准样品的量值传递过程进行分析,可为YD基准样品的质量控制及复方制剂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3  基于客观赋权法结合正交优选玉女煎提取工艺
    骆艺珠,李婷,刘云,张彤,丁越
    2024, 55(2):460-4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11
    [摘要](380) [HTML](0) [PDF 1.75 M](670)
    摘要:
    目的 基于现代制剂和古方标准煎液的质量一致性研究,优选玉女煎现代提取工艺参数。方法 以玉女煎指标成分转移率和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建立15批玉女煎标准煎液关键参数的范围,以其为标准,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玉女煎现代制剂工艺参数进行筛选。在分析中采用客观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计算综合评分,并以15批标准煎液平均值综合评分为基准值,设计公式最终评分(Y)=1/|综合评分-15批标准煎液平均值综合评分|对综合评分进行预处理作为正交试验最终评分,筛选玉女煎提取最佳工艺。结果 传统计算方法筛选的工艺制备的水提液浸膏得率超出标准煎液范围。通过客观赋权法和优化计算方式的实验显示各项指标均在15批标准煎液的范围内,筛选的玉女煎提取工艺为加水量10倍量,浸泡15 min,提取30 min。结论 按照经方现代制剂的研究要求,采用客观赋权法和优化的计算方式筛选的玉女煎提取工艺制备提取液更接近于玉女煎标准煎液,为经典名方工艺筛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4  基于H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暖宫七味丸质量评价研究
    籍学伟,陈备尧,白妍,韩峰
    2024, 55(2):470-4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12
    [摘要](512) [HTML](0) [PDF 1.73 M](842)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指纹图谱与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评价暖宫七味丸(Nuangong Qiwei Pills,NQP)的质量。方法 采用RP-HPLC法,色谱柱为Grace Alltima HP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20 nm。对4家生产企业14批NQP进行指纹图谱及4种指标性化学成分含量测定,利用化学模式识别法通过SPSS 20.0对含量测定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通过SIMCA 14.1软件对NQP 4种定量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并将共有峰按峰面积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建立了NQP指纹图谱,共匹配出21个共有峰,分别归属沉香、丁香、肉豆蔻、豆蔻4味药材,指纹图谱相似度>0.98;对照品指认沉香四醇(6号峰)、丁香酚(8号峰)、肉豆蔻木脂素(14号峰)、去氢二异丁香酚(20号峰)4种化学成分,质量分数分别为0.120~0.416、1.574~5.018、0.103~0.205、0.093~0.139 mg/g;当平方欧式距离为15时,14批样品通过聚类分析分成3类,PCA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通过对共有峰峰面积为变量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建模分析,RX2为0.696,Q2为0.597,均大于0.5,建立的模型稳定可靠,对照品指认的4种化学成分均为重要差异性标志化合物。结论 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NQP质量控制及综合评价。
    15  基于空间代谢组学探究川贝母抗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II)
    秦善博,谭鹏,郝露,谢俊杰,林俊芝,张磊,赵军宁
    2024, 55(2):479-4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13
    [摘要](415) [HTML](0) [PDF 1.99 M](796)
    摘要:
    目的 利用空间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常规药理实验探究川贝母Fritillariae Cirrhosae Bulbus抗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川贝母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均采用气管注射博莱霉素建立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川贝母高、中、低剂量组连续28 d ig 0.36、0.18、0.09 g/kg川贝母粉的水溶液,空白组和模型组ig等体积蒸馏水。末次给药后对大鼠肺组织样本进行苏木素-伊红和Masson染色病理分析,并采用空气动力辅助解吸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成像技术对空白组和川贝母中剂量组大鼠肺组织纤维化区域进行空间代谢组学分析,基于代谢组学分析结果结合生物信息学筛选出相关性强的信号通路,并通过检测常规药理指标对川贝母在上皮-间质转化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行验证。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含量,采用羟脯氨酸测定试剂盒测定肺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肺组织中Smad 2/3、p-Smad 2/3、E-钙黏蛋白(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p-Akt表达。结果 空间代谢组学分析出71个差异代谢物及其空间信息,并富集出精氨酸脯氨酸、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等8条代谢途径。与模型组相比,给药川贝母后,大鼠肺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现象减少,胶原蛋白纤维下降;血清中TGF-β1和肺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降低(P<0.05),肺组织中Smad 2/3磷酸化水平和α-SMA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 川贝母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博来霉素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抑制细胞外基质沉积等相关途径实现的。
    16  滋水清肝饮对慢性束缚应激抑郁小鼠皮层ERK/CREB/BDNF通路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曹珊珊,史磊磊,张雨涵,史永恒,韩朝军,王斌,刘继平
    2024, 55(2):489-4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14
    [摘要](495) [HTML](0) [PDF 1.79 M](802)
    摘要:
    目的 通过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response binding protein,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信号通路及肠道菌群探究滋水清肝饮对慢性束缚应激制备的小鼠抑郁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 除对照组外,建立慢性束缚应激模型,造模21 d后根据糖水偏好实验结果随机分成模型组、盐酸氟西汀(0.01 g/kg)组和滋水清肝饮低、中、高剂量(8.835、17.670、35.340 g/kg)组。每周给药结束后进行糖水偏好实验及行为学实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全脑及结肠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海马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1,Iba-1)荧光强度;检测小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CRH)、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水平;检测小鼠前额叶皮层中SOD活性及BDNF、5-HT、MDA水平;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检测小鼠结肠肠道内容物的组成和结构;检测小鼠前额叶皮层组织中ERK1/2、p-ERK1/2、CREB、p-CREB、BDNF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滋水清肝饮组小鼠糖水偏好率显著升高(P<0.01),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显著缩短(P<0.05、0.01),血清中MDA及ACTH、CRH及CORT含量降低(P<0.05、0.01),SOD活性及5-HT含量升高(P<0.05、0.01);前额叶皮层中BDNF、5-HT含量及SOD活性增加(P<0.05、0.01),MDA含量降低(P<0.01);海马CA1区、皮层及结肠组织中病理情况改善,海马中CA1区Iba-1荧光强度减弱;各给药组肠道菌群中益生菌拟杆菌门、放线菌门、杜氏杆菌属、乳杆菌属、毛螺菌属等丰度增加,有害菌厚壁菌门、变形杆菌门、幽门螺杆菌属等丰度降低;前额叶皮层组织中p-ERK1/2、p-CREB、BDNF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 滋水清肝饮明显改善慢性束缚应激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调控ERK/CREB/BDNF通路及小鼠肠道菌群组成有关。
    17  脉络舒通丸对精索静脉曲张模型大鼠线粒体介导内源性细胞凋亡的影响
    贾志超,李啸林,吕东方,杨恩华,巩文娇,高兆旺,仲崇副
    2024, 55(2):499-5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15
    [摘要](502) [HTML](0) [PDF 2.14 M](801)
    摘要:
    目的 探讨脉络舒通丸对精索静脉曲张模型大鼠线粒体介导的内源性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脉络舒通丸低、中、高剂量(0.162、0.324、0.648 g/kg)组,精索静脉曲张模型制备成功7 d后,连续ig给药4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睾丸及附睾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生精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大鼠睾丸组织中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Drp1)、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cell lymphoma-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IV(cytochrome C oxidase Ⅳ,COX Ⅳ)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睾丸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ystein-asparate protease-9,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与空白组大鼠睾丸及附睾组织病理染色结果相似,睾丸及附睾组织结构完整;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睾丸及附睾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性损伤;药物治疗后大鼠睾丸及附睾的病理性损伤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假手术组与空白组大鼠睾丸线粒体形态结构相似,均可见大量线粒体广泛分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睾丸组织线粒体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药物治疗后线粒体仍可见不同程度的损伤,但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Drp1与Bax在假手术组与空白组中荧光表达微弱,模型组较假手术组二者的荧光表达水平显著升高;Drp1与Bax在各治疗组的荧光表达趋势相似,经药物治疗后二者的荧光强度较模型组均降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aspase-9与Caspase-3在细胞间质及生精小管管壁周围分别呈褐色及棕色表达;假手术组与空白组二者均零星分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Caspase-9、Caspase-3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中Caspase-9、Caspase-3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 精索静脉曲张模型大鼠睾丸及附睾组织结构损伤明显,线粒体结构遭到明显破坏,睾丸中Drp1、Bax、Caspase-9及Caspase-3表达显著升高。脉络舒通丸可能是通过对睾丸中线粒体结构的保护作用,抑制生精细胞中Caspase级联反应,从而调控线粒体介导的内源性细胞凋亡。
    18  基于AMPK/SIRT1/SREBP1信号通路探究膜肾颗粒对膜性肾病大鼠蛋白尿的治疗作用
    王含香,林威,崔师妍,徐荣佳,徐鹏昊,黄诗琦,李雨琛,戴欣晴,姜晨
    2024, 55(2):509-5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16
    [摘要](442) [HTML](0) [PDF 1.46 M](683)
    摘要:
    目的 基于单磷酸腺苷活化的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 1,SREBP1)信号通路观察膜肾颗粒对膜性肾病大鼠蛋白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80只SD大鼠随机挑选15只为空白组,其余大鼠利用改良Border法建立膜性肾病大鼠模型,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环孢素A(cyclosporin A,CsA)组和膜肾颗粒低、高剂量(1.85、7.38 g/kg)组。观察大鼠一般状态,采用双缩脲比色法检测大鼠造模前、造模后、给药结束后24 h尿蛋白定量(urinary protein quantity,UTP);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大鼠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基底膜六胺银染色(periodic acid-silver methenamine,PASM)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肾组织Nephrin、AMPK/SIRT1/SREBP1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各组BUN、Scr水平无明显差异。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24 h-UTP、TC、TG水平明显升高(P<0.01),肾组织病理改变明显,肾组织Nephrin、p-AMPKα/AMPKα和SIRT1表达显著降低(P<0.01),SREB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24 h-UTP、TC、TG水平明显降低(P<0.01),肾组织病理改变减轻,Nephrin、p-AMPKα/AMPKα、SIRT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0.01),SREB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膜肾颗粒可以显著减少膜性肾病大鼠蛋白尿水平,可能与上调肾组织AMPKα/SIRT1信号通路表达,减少SREBP1合成,改善脂代谢重编程有关。
    19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归芍地黄汤加减方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吴青业,张颖梅,王荣繁,郑志伟
    2024, 55(2):516-5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17
    [摘要](588) [HTML](0) [PDF 1.86 M](800)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结合体内实验验证,探讨归芍地黄汤加减方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检索TCMSP和BATMAN-TCM数据库获得归芍地黄汤加减方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检索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得TS疾病相关靶点,将二者靶点取交集,得到交集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并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及网络拓扑分析。利用R语言软件及相关程序包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网络拓扑分析后筛选出的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并通过动物实验对关键靶点和信号通路进行验证。结果 筛选得到归芍地黄汤加减方治疗TS的活性成分8个,交集靶点32个。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豆甾醇、β-谷甾醇、异鼠李素,关键靶点包括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溶质载体家族6成员4(solute carrier family 6 member 4,SLC6A4)、单胺氧化酶B(monoamine oxidase B,MAOB)、CXC趋化因子配体8(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8,CXCL8)、趋化因子配体2(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2,CCL2)、单胺氧化酶A(monoamine oxidase A,MAOA)、骨肉瘤癌基因(FBJ osteosarcoma oncogene,FOS)。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归芍地黄汤加减方可能通过儿茶酚胺结合、G蛋白偶联胺受体活性、铵离子结合、神经递质受体活性等治疗TS。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归芍地黄汤加减方可能通过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IL-17信号通路、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等治疗TS。经归芍地黄汤加减方干预后,TS大鼠抽动频率、刻板运动和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P<0.05),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CXCL8、CCL2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纹状体中NF-κB p65、p-NF-κB p65、kappa B抑制蛋白激酶(inhibitor of kappa B kinase,IKK)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NF-κB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NF-κB,Iκ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归芍地黄汤加减方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发挥治疗TS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NF-κB信号通路、改善神经炎症相关。
    20  海藻-甘草含药血清对M22诱导的Nthy-ori-3-1细胞增殖的作用研究
    任彧娜,刘晓庆,曹灿,李慕云,廖文勇,张淑静,于雪,范盎然,修琳琳,钟赣生
    2024, 55(2):527-5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18
    [摘要](510) [HTML](0) [PDF 1.20 M](759)
    摘要:
    目的 探讨海藻-甘草含药血清对人甲状腺正常细胞Nthy-ori-3-1增殖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海藻与甘草配伍抗甲状腺肿大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体外培养Nthy-ori-3-1细胞,使用不同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人单克隆抗体M22作用于Nthy-ori-3-1细胞不同时间,观察M22作用的最佳浓度及时间。制备海藻-甘草含药血清,M22刺激细胞24 h后,分别给予5%、10%、15%、20%海藻-甘草含药血清干预24 h,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检测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3,LC3)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Beclin1蛋白表达。结果 M22明显刺激Nthy-ori-3-1细胞增殖,0.125 μg/mL的M22作用24 h时促增殖作用最佳(P<0.01)。经海藻-甘草含药血清干预后,细胞增殖明显抑制(P<0.05、0.01),细胞呈现明显的凋亡形态学变化,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1),G2/M期细胞比例无显著性差异,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P<0.01),LC3平均荧光强度增加,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 M22可刺激Nthy-ori-3-1细胞增殖,海藻-甘草含药血清抑制M22诱导的Nthy-ori-3-1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可能通过调节自噬来发挥抑制Nthy-ori-3-1细胞增殖的作用,以达到抗甲状腺肿大的疗效。
    21  金芪降糖片对使用预混胰岛素2型糖尿病(气虚内热证)患者降糖疗效及血糖波动的影响
    陈艺蕾,陆灏,杨华,杨宏杰,吴坚,章丽琼
    2024, 55(2):534-5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19
    [摘要](472) [HTML](0) [PDF 1.17 M](792)
    摘要:
    目的 观察金芪降糖片对使用预混胰岛素2型糖尿病(气虚内热证)患者降糖疗效及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选取预混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气虚内热证)患者6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金芪降糖片(0.56 g/片,每天3次,每次3片,餐前0.5 h口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金芪降糖片模拟片(每天3次,每次3片,餐前0.5 h口服)治疗。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TIR)、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MAGE)、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2 h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PG)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TIR、MAGE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TIR、MAGE未见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HbA1c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HbA1c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且试验组HbA1c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BG略低于治疗前,且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2hPG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2hPG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40.0%)明显高于对照组(6.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芪降糖片可进一步降低使用预混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气虚内热证)患者的血糖,并减少其血糖波动,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目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2  基于复杂网络-关联规则-模糊联合的菟丝子保健食品组方设计与评价研究
    李红叶,于啊香,孙梦豫,张燕,孔令梅,黎明霞,王春艳,刘薇,邓清月,李仙仙,和映玉,折改梅
    2024, 55(2):540-5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20
    [摘要](527) [HTML](0) [PDF 1.75 M](761)
    摘要:
    目的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含药食同源菟丝子的保健食品、中成药和方剂的组方规律,获得具有缓解疲劳和增强免疫力功能的潜在配方。方法 借助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和药智网平台收集并组建含菟丝子的保健食品、中成药和方剂的数据库。利用复杂网络分析、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eria correlation,CRITIC)组合赋权算法和自组织映射(self-organizing maps,SOM)聚类算法从单味药、药对和药组层面研究其组方规律并设计新配方,利用逼近理想解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和秩和比法(rank-sum ratio,RSR)的模糊联合对配方进行排序和评价。结果 收集到45个保健食品、59个方剂、103个中成药,共142种原料,Apriori关联规则获得39对高频药对,SOM聚类将不同权重原料聚为8类。结合中医药传统理论,共获得28个潜在配方,根据模糊集理论,优化获得最优配方为菟丝子-熟地黄-杜仲-黄芪。结论 以药食同源菟丝子为例,以缓解疲劳和增强免疫力功能为导向,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和中医药传统理论,得到最优保健食品组,为中药类保健食品的配方设计提供新思路。
    23  皮肤黑色素瘤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调控中药预测
    王梓霞,黄羽欣,谢锦楠,王沐瑶,王文辉
    2024, 55(2):551-5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21
    [摘要](372) [HTML](0) [PDF 2.12 M](952)
    摘要: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皮肤黑色素瘤患者皮肤组织与非癌皮肤组织的基因表达微阵列数据,筛选出皮肤黑色素瘤的差异表达基因,预测可用于诊断和治疗皮肤黑色素瘤的生物标志物及潜在中药。方法 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提取GSE3189、GSE114445、GSE46517基因芯片,使用GEO2R工具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利用DAVID数据库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构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应用Cytoscape软件及其插件筛选PPI网络中关键基因,应用GSCA数据库进行关键基因的突变分析。通过Gepia 2.0数据库结合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集(Cancer Genome Atlas,TCGA)对关键基因进行生存分析。根据度(degree)值和生存分析结果综合筛选出核心基因(集),应用GSCA数据库对核心基因(集)进行泛癌分析和免疫浸润分析,并使用TIMER 2.0数据库对核心基因分别进行免疫浸润分析。使用Coremine Medical数据库预测作用于关键基因的潜在中药。结果 共筛选出DEGs 114个,其中上调基因36个,下调基因78个。上调DEGs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Toll样受体信号等通路,下调DEGs主要富集在细胞黏附、细胞增殖的正调控等方面。15个关键基因为EGFRKPNA2GATA3AURKATYMSPKP1SPP1MMP1KLF4EPCAMKIF23DTLCLDN1LCP2FGFR2,其中共3个基因KPNA2AURKADTL被视为核心基因(集)。潜在治疗中药有丹参、人参、构皮、高良姜、甘草、蓖麻子、油桐叶等。结论 皮肤黑色素瘤中关键基因的突变以FGFR2的错义突变为主,突变方式多为胞嘧啶(C)向胸腺嘧啶(T)的转换。EGFRKPNA2GATA3AURKAPKP1DTLLCP2对皮肤黑色素瘤的生存预后存在显著影响。核心基因集在多种癌症中显著上调,并与自然调节性T细胞(natural regulatory T-cells,nTreg)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浸润有关。潜在调控中药包括补虚药、清热解毒药、拔毒生肌药、消肿拔毒药、温里药、健脾利湿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9类,在相关古籍中存在对应的中医内外治经验记载,其中药活性成分亦被证明对皮肤黑色素瘤存在一定的调控和抑制作用。
    24  基于文献计量学和专利分析的板蓝根研究现状剖析及产业化前景展望
    麦麦提敏·麦提萨伍尔,赖梦亭,段金廒,肖平
    2024, 55(2):563-5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22
    [摘要](545) [HTML](0) [PDF 1.87 M](1138)
    摘要:
    目的 系统梳理板蓝根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板蓝根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策略。方法 通过收集近年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涉及板蓝根的文献数据集,利用CiteSpace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并可视化。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检索板蓝根相关专利申请情况,从专利申请趋势,申请人技术主题等方面分析板蓝根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结果 我国板蓝根产业已经初步形成,涉及面较广。当前,以多糖、表告依春、靛玉红等为主要活性成分的研究;以抗炎、抗病毒、抗内毒素等为主的药理作用研究;以组合药物制剂开发为主要药物开发形式是当前板蓝根主要的研究和应用方向。但仍存在板蓝根质量难控制、资源利用效率低、科技含量不足等制约板蓝根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结论 板蓝根在中医药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国板蓝根产业化发展仍需进一步加强。通过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协同,有望提升我国板蓝根产业的竞争力。
    25  基于ITS和ITS2序列的药用石斛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张高曼,赵立佳,刘光富,王正亮
    2024, 55(2):575-5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23
    [摘要](512) [HTML](0) [PDF 1.87 M](840)
    摘要:
    目的 探讨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内转录间隔区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ITS2)片段作为DNA条形码鉴别我国41种药用石斛种类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PCR扩增测序结合GenBank公共序列筛选分别获得我国41种药用石斛的核基因ITS和ITS2序列433条和410条,以Kimura-2-parameter(K2P)模型计算种间和种内遗传距离,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对ITS2二级结构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基于遗传距离和NJ树分析结果均显示,ITS和ITS2作为DNA条形码可分别有效区分待测的30和31种药用石斛,物种鉴定效率分别为73.2%和75.6%。联合系统发育树和ITS2序列二级结构分析,药用石斛种类的鉴定效率可提升至87.8%。结论 ITS2作为DNA条形码对药用石斛的物种分辨率优于ITS,物种取样数量可显著影响DNA条形码对药用石斛的物种鉴定效率。结果丰富了我国石斛属植物的DNA条形码数据库,为保障药用石斛种质资源和药用安全提供了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
    26  远志HPLC指纹图谱及rbcL序列分子鉴定研究
    郑玉霄,杨晨,张彬,李鹏辉,龚年春,李超,李跃辉
    2024, 55(2):588-5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24
    [摘要](354) [HTML](0) [PDF 1.62 M](804)
    摘要:
    目的 建立14批不同产地远志药材HPLC指纹图谱并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DNA分子鉴定技术对远志药材进行物种鉴定,为远志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选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250 mm×4.6 mm,0.5 μ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16 nm,进样量10 μL,运用软件"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对14批远志药材进行相似度评价,确认共有峰,对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样品进行模式识别。提取14批远志以及白薇、瓜子金样品的DNA进行序列分析和物种鉴定,并从NCBI数据库下载混淆品的序列,借助MEGA-X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建立了14批远志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标定了20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18,化学计量学分析将14批远志药材分为3类。经DNA分子鉴定,14批远志药材均为远志科植物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遗传距离和NJ树分析可将远志与混淆品区分开。结论 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稳定可靠,可为远志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rbcL序列能区分远志及其混淆品,可用于远志药材的鉴定。
    27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HPLC法分析附子炮制品黑顺片和白附片差异
    蒲婷婷,刘杰,周忠瑜,管芹,张蕾,陶爱恩,段宝忠
    2024, 55(2):596-6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25
    [摘要](468) [HTML](0) [PDF 1.86 M](880)
    摘要:
    目的 基于成分分析探讨黑顺片和白附片的差异。方法 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s infrared,FTIR)和HPLC,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黑顺片和白附片的整体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其有效和毒性成分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FTIR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结果显示,白附片和黑顺片整体化学成分差异明显,饮片类型的差异高于产地差异;HPLC的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OPLS-DA和相似度分析(similarity analysis,SA)均能将黑顺片、白附片区分为2类,表明2种饮片的成分差异较大;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黑顺片的单酯型生物碱量显著高于白附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白附片和黑顺片化学成分差异较大,临床上应区分使用,古代本草"白缓黑急"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8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的白及及伪品玉竹饮片的快速鉴别
    李海洋,王艳丽,岳佑凇,李涵,侯富国,范雪花,姚静,施钧瀚,桂新景,刘瑞新
    2024, 55(2):605-6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26
    [摘要](452) [HTML](0) [PDF 2.05 M](781)
    摘要:
    目的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建立白及Bletilla striata饮片及其常见伪品饮片的挥发性有机物指纹图谱,探索用于快速鉴别白及饮片真伪的新方法。方法 以常见伪品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饮片为例,基于GC-IMS检测白及饮片和玉竹饮片的挥发性有机物,采用直观法和指纹图谱法对比两者挥发性有机物的差异,并对其进行定性分析,再基于指纹图谱筛选的差异峰建立多种辨识模型,以评价GC-IMS技术用于白及饮片快速真伪鉴别的可行性,最后根据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模型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projection,VIP)和P值筛选两者的差异标志物。结果 2种饮片挥发性有机物的峰强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结合指纹图谱进一步对比两者的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差异发现白及和玉竹各有53和38个特征挥发性有机物;以筛选的差异峰峰体积作为变量建立分类模型,发现OPLS-DA、K最邻近等模型分类预测的准确率均为100%,最后根据VIP值和P值还确定了4-甲基-2-戊酮(二聚体)等21种用于快速鉴别2种饮片的差异标志物,并基于差异标志物提出了一种快速鉴别白及和玉竹的新方法。结论 基于GC-IMS技术可快速检测白及饮片与玉竹饮片的挥发性有机物,通过对比其差异,并借助化学计量学方法可实现白及饮片与玉竹饮片的快速、准确鉴别,为白及饮片的快速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29  一测多评法测定大花龙胆中环烯醚萜类和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李灿琳,刘海洋,李思,李廷菊,黄茜,古锐
    2024, 55(2):614-6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27
    [摘要](281) [HTML](0) [PDF 1.71 M](624)
    摘要:
    目的 拟用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大花龙胆Gentiana szechenyii中的环烯醚萜类成分和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并验证该方法在大花龙胆质量评价应用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方法 采用HPLC,以大花龙胆药材中2个典型成分大花龙胆苷A、异荭草苷为内参物,测定其与马钱苷酸、獐牙菜苷、乌奴龙胆苷D、平龙胆酯苷、异金雀花素-2″-O-吡喃葡萄糖苷、异金雀花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并用该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其他几种成分的含量,实现一测多评;采用外标法测定药材中这8种成分的含量,并比较两者差异,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同时对不同产地药材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以大花龙胆苷A为内参物,马钱苷酸、獐芽菜苷、乌奴龙胆苷D、平龙胆酯苷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901、0.994、0.974、1.398;以异荭草苷为内参物,异金雀花素-2″-O-吡喃葡萄糖苷、异金雀花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511、0.969。各相对校正因子重复性良好。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对24批大花龙胆中8个成分含量的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 所建立的一测多评法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为大花龙胆多指标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30  基于多成分定量及化学计量学的4种郁金特征性成分识别与质量评价
    蓝振威,杨小露,孟江,季德,陆兔林,王淑美
    2024, 55(2):622-6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28
    [摘要](465) [HTML](0) [PDF 1.67 M](820)
    摘要:
    目的 测定分别来自四川、浙江、广西3个产地的4种郁金共20批中的12种成分含量,并评价其质量。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4种郁金的化学成分谱,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分析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e analysis,OPLS-DA)进行分析,识别4种郁金的特征成分,建立综合评价模式。结果 4种郁金的化学成分谱各具特征,通过PCA得到3个新变量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0.476%,在组间差异成份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得分表达式综合评价郁金质量:黄丝郁金>温郁金>绿丝郁金>桂郁金,并根据郁金主要药理作用相关的化合物评价4种郁金,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通过OPLS-DA模型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projection,VIP)值确定莪术二酮、吉马酮为种间差异的关键化合物,并应用模型的回归系数识别了4种郁金各自的特征性成分。结论 建立的郁金多成分测定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稳定可靠,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价郁金种间的优劣,识别各自的特征性成分,为郁金资源的合理应用和质量评价提供了理论与方向。
    31  三七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刘会芝,潘小霞,杨明挚
    2024, 55(2):630-6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29
    [摘要](457) [HTML](0) [PDF 1.41 M](1170)
    摘要:
    三七Notoginseng Radix et Rhizoma为五加科人参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已有近400多年的栽培历史。内生菌作为三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物因素,在三七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三七内生菌群结构类型丰富,次生代谢产物多样,且具有促进三七生长发育、提高抗性、诱导代谢产物合成或转化等作用,有望用于缓解三七连作障碍和提升三七品质等。通过对三七内生菌群的多样性、功能及应用、及其对三七代谢的影响等进行综述,为三七内生菌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
    32  北沙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
    安莹,张姗姗,张云,刘可春,王荣春,周洪雷,夏青
    2024, 55(2):640-6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30
    [摘要](575) [HTML](0) [PDF 2.70 M](1314)
    摘要:
    北沙参是伞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的根,其成分主要包括多糖、香豆素类、聚乙炔类、木脂素类、酚酸类等,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抗炎等多种药理活性。通过文献计量学对北沙参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归纳总结北沙参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有效成分并构建北沙参"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结合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理论,从植物亲缘学及化学成分特有性、有效性、可测性等,对北沙参的Q-Marker进行预测,多糖、β-咔啉类生物碱、佛手柑内酯、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绿原酸、水杨酸、法卡林二醇、人参炔醇、人参二醇和腺苷可作为北沙参主要Q-Marker,为完善北沙参质量标准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33  中药材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脱毒研究进展
    徐晓艳,王宇,王梦瑶,王樱蓓,李雪,杨文志
    2024, 55(2):657-6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31
    [摘要](591) [HTML](0) [PDF 1.76 M](996)
    摘要:
    中药材在种植、采收、贮存及加工各个环节中容易受到真菌的污染,产生一系列有毒次生代谢产物(真菌毒素),直接影响药材质量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还会严重威胁人体生命健康。针对中药材中潜在的多种真菌毒素,建立高效的净化富集与灵敏、专属的检测方法,对提升中药质量标准、保障中药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内外重要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中药材中真菌毒素检测使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关键检测技术及降解脱毒方法进行综述,并展望中药材真菌毒素研究的发展趋势,为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安全提供参考。
    34  地龙腥臭气特征、来源及矫臭方法研究进展
    杨静,叶慧,马鸿雁,廖嘉宝,韩丽,林俊芝,张定堃
    2024, 55(2):670-6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32
    [摘要](527) [HTML](0) [PDF 1.46 M](1002)
    摘要:
    地龙Pheretima是临床常用动物药,广泛应用于小儿惊风、高热抽搐等儿科疾病的治疗及溶栓、卒中后遗症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但地龙药材、饮片及相关中成药具有显著的腥臭气,热水冲服时尤为强烈,导致患者服药顺应性差,尤其不利于儿童自主服药。究其根本,是地龙腥臭气物质的基础研究不深、产生的主要途径不明、矫臭技术有待提高。为此,归纳了地龙腥臭气的物质基础及其3种腥臭气特征分型,分析了生长代谢、生长环境、产地加工等多因素对地龙腥臭气物质形成的影响规律,总结了传统炮制技术、气味吸附技术、包合技术、包衣技术等矫臭方法对地龙腥臭气的掩蔽效果,为解决地龙的腥臭气难题、推动地龙相关产品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35  槟榔的药用历史及其应用现状
    梁焕宴,冀沛然,弓宝,杨新全,戚华沙,赵祥升,魏建和
    2024, 55(2):678-6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33
    [摘要](526) [HTML](0) [PDF 1.58 M](1938)
    摘要:
    槟榔Arecae Semen是我国传统医学常用的中药材,药用历史悠久,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等功效。近年来,关于食用槟榔诱发口腔癌的负面报道较多,关注焦点主要集中于食用方面,忽略了药用价值。海南省是我国槟榔的主产区,以食用为主,严重制约了槟榔的使用和发展空间,不利于海南槟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梳理汉代以来中医药本草典籍中关于槟榔功效记载的历史脉络,归纳总结历代医家对其功效认识及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整理了现阶段槟榔药用的概况及安全性的研究报道,为槟榔药用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36  人参皂苷抗肿瘤机制及其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李铭莹,林霖,王岩,时军,吴传斌,朱春娥
    2024, 55(2):688-6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2.034
    [摘要](554) [HTML](0) [PDF 1.26 M](1082)
    摘要: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挑战之一,开发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是医药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人参皂苷是从人参属植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体内外实验证明人参皂苷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由于人参皂苷的组成成分复杂,大部分单体为难溶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抗肿瘤研究中呈现多方面优势,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增加敏感药物的稳定性、改善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摄取率、实现缓控释及靶向给药等。为了实现癌症的精准治疗,通过制剂学完成人参皂苷纳米递送系统(如聚合物胶束、纳米粒、脂质体等)在抗肿瘤应用中的研究与日俱增。通过对人参皂苷的抗肿瘤机制、临床应用、纳米递送系统等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人参皂苷的剂型设计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