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55卷第19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4, 55(19):0-0.
    [摘要](119) [HTML](0) [PDF 604.61 K](225)
    摘要:
    2  目录
    2024, 55(19):0-0.
    [摘要](98) [HTML](0) [PDF 857.58 K](267)
    摘要:
    3  以再评价再发现为基础的中药再创新开发策略
    郭竞曦,杨艳君,朱毛毛,杨冰,贾晓斌,封亮
    2024, 55(19):6455-64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01
    [摘要](336) [HTML](0) [PDF 1.09 M](352)
    摘要:
    针对临床应用的中药开展深入研究与二次开发是中药新药研发的重要途径。2023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施行的《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细化了中药新药的研发要求,支持研制具有丰富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中药新药,也展示了中药优势品种二次开发的发展机遇。结合中药自身内在特点与研发规律,提出了以再评价再发现为基础的中药再创新研发策略,通过系统研究临床高风险制剂、注射剂、中药大品种、临床效方等制剂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升中药制剂质量安全,为中药的改良研究及二次开发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优效物质组分,为创新中药提供动力,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4  白芷中香豆素类成分研究
    温建牛,石璠钰,杨万青,卢姿含,王阳,樊江平,熊娜,凌鸽雨,朱枝祥,史社坡
    2024, 55(19):6465-64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02
    [摘要](554) [HTML](0) [PDF 1.29 M](409)
    摘要:
    目的 研究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 var. formosan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分离技术对临床常用中药白芷中的香豆素类成分进行研究,结合核磁共振波谱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对所有的化合物进行了抗炎活性筛选。结果 从白芷乙醇提取物中共得到22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4S)-4,8-dihydroxy-5-prenyl-3,4-dihydro-furocoumarin(1)、花椒毒酚(2)、花椒毒素(3)、佛手柑内酯(4)、异茴芹灵(5)、异去甲基呋喃羽叶芸香素(6)、异欧前胡素(7)、欧前胡素(8)、珊瑚菜素(9)、比克白芷素(10)、水合氧化前胡素(11)、别欧前胡素(12)、异氧化前胡内酯(13)、新白当归脑(14)、dahurin B(15)、仲-O-D-吡喃葡萄糖基白当归素(16)、叔-O-D-吡喃葡萄糖基- (R)-白当归素(17)、7-去甲软木花椒素(18)、紫花前胡苷元(19)、紫花前胡苷(20)、印度榅桲苷(21)、marmesin 4'-O-β-D-apiofuranosyl- (1-6)-O-β-D-glucopyranoside(22)。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 (4S)-3,4-二氢白芷素B;化合物211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的一氧化氮(NO)产生有一定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32.8±0.8)µmol/L和(94.5±1.9)µmol/L。
    5  天麻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石新卫,王璐,张胜,周亚福,万一
    2024, 55(19):6474-64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03
    [摘要](308) [HTML](0) [PDF 1.31 M](398)
    摘要:
    目的 研究天麻Gastrodia elata根状茎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方法 综合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Toyopearl HW-40F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现代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数据、理化性质和量子化学计算的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天麻的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并通过1D-和2D-NMR、HR-ESI-MS等现代波谱技术和量子化学计算的方法鉴定结构,分别为4-[2-(2S-羟丙基)乙基]苯酚(1)、番麻皂素(2)、β-谷甾醇(3)、当归醇B(4)、当归醇A(5)、当归醇G(6)、对羟基苯甲醇(7)、对羟苄基甲醚(8)、5-羟甲基糠醛(9)和7β-羟基谷甾醇(10)。结论 化合物1是1个新的酚类化合物,命名为天麻苯酚素A。化合物246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8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化合物7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6  红芪的化学成分研究
    吴洋洋,李江龙,白玉薇,杨志刚
    2024, 55(19):6482-64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04
    [摘要](349) [HTML](0) [PDF 1.52 M](380)
    摘要:
    目的 研究红芪Hedysari Radix 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ODS、HPLC等色谱技术以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MS、NMR等波谱方法并结合文献数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采用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体外炎症模型进行抗炎活性评价。结果 从红芪醋酸乙酯部位共分离得到4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豆苷元(1)、毛蕊异黄酮(2)、芒柄花素(3)、6''-O-乙酰基芒柄花苷(4)、6,3'-二甲氧基-7,5'-二羟基异黄酮(5)、7,4'-二羟基黄酮(6)、(-)-美迪紫檀素(7)、11b-羟基-11b,1-二氢美迪紫檀素(8)、硫黄菊素(9)、对羟基肉桂酸(10)、3,4-二甲氧基肉桂酸(11)、3,4,5-三甲氧基肉桂酸(12)、3,4,5-三甲氧基肉桂酸甲酯(13)、阿魏酸(14)、阿魏酸甲酯(15)、阿魏酸十六醇酯(16)、阿魏酰氧基棕榈酸甲酯(17)、阿魏酸亚油酯(18)、阿魏酸油酯(19)、阿魏酸二十八醇酯(20)、E-p-香豆醇乙醚(21)、5-烯丙基-2,3-二甲氧基苯酚(22)、(-)-丁香脂素(23)、(-)-去氢双松柏醇(24)、(-)-蛇菰宁(25)、霉酚酸(26)、霉酚酸甲酯(27)、β-谷甾醇(28)、β-谷甾醇棕榈酸酯(29)、豆甾-4-烯-3-酮(30)、白桦脂醇(31)、白桦脂酸(32)、羽扇豆醇(33)、对羟基苯甲醛(34)、对羟基苯甲酸(35)、对羟基苯甲酸甲酯(36)、香草醛(37)、香草酸(38)、3,4,5-三甲氧基苯甲酸(39)、硬脂酸(40)、硬脂酸甲酯(41)、单棕榈酸甘油酯(42)、尿嘧啶(43)、烟酰胺(44)、(-)-2-(2-羟基丙酰胺基)苯甲酰胺(45)、对苯二甲酸二丁酯(46)、脱落酸(47)。在抗炎活性评价实验中,化合物6791421242546对NO生成具有抑制作用。结论 首次从红芪中分离得到31个化合物,分别是化合物145812151722242729313437394447,其中,化合物17为首次从自然界分离得到,对其核磁数据进行了补充;此外,化合物72425对NO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与阳性对照槲皮素(20 µg/mL)相比,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
    7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怀珍珠菊和野菊花化学成分差异性分析
    杨晓萌,赵楠,刘欣欣,张立新,张晓哲,张丽华
    2024, 55(19):6496-65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05
    [摘要](285) [HTML](0) [PDF 1.92 M](379)
    摘要:
    目的 研究典型食用菊怀珍珠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与典型药用菊野菊花C. indicum的差异性成分。方法 采用UPLC/Q-TOF-MS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筛选怀珍珠菊与野菊花的差异性成分。结果 从怀珍珠菊中共鉴定出包括黄酮类、萜类、苯丙素类、有机酸类等类化合物在内的80个代谢产物,其中木犀草苷、艾黄素、秦皮乙素等19个代谢产物是与野菊花具有显著差异性的分子。结论 萜类化合物为怀珍珠菊和野菊花的主要差异性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与抗炎、抑菌和抗虫害密切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8  穿心莲纳米银制备及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研究
    魏思敏,刘强,苏思琪,王英辉
    2024, 55(19):6508-65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06
    [摘要](232) [HTML](0) [PDF 1.90 M](338)
    摘要:
    目的 使用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AP)绿色合成纳米银(AP@silver nanoparticles,AP@AgNPs),确定最佳合成工艺;研究AP@AgNPs理化性质、抗氧化和抑菌活性及杀菌机制。方法 使用穿心莲提取液在超声加热条件下合成AP@AgNPs,以AP@AgNPs粒径、还原反应效率及多分散性为指标,通过评价生物合成参数确定最佳合成工艺,激光粒度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X射线晶体衍射(X-ray crystal diffraction,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表征AP@AgNPs粒径、多分散性、表面性质、形貌、晶型和还原机制,计算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trinitrophenylhydrazine,DPPH)自由基捕获率评价抗氧化能力,测量细菌生长动力学评价抑菌活性,流式细胞术评价AP@AgNPs内吞作用,初步揭示杀菌机制。结果 穿心莲提取液pH 10.0、AgNO3浓度10.0 mmol/L、50 ℃反应6.0 h可得近球形、分散均匀、表面带负电荷、粒径在30~40 nm、晶型为面心立方、至少2个月内稳定的AP@AgNPs。合成的AP@AgNPs对DPPH自由基具有很强的捕获能力,150.0 μg/mL时捕获率为95.1%;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20.0 μg/mL,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MIC大于100.0 μg/mL;AP@AgNPs可被2种细菌内吞,其中大肠杆菌可能通过细胞内机制死亡,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膜会被损伤导致细胞内物质流出。结论 使用穿心莲可绿色制备性质稳定、具有抗氧化和选择性抑制大肠杆菌活性的AP@AgNPs,其可被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内吞。
    9  芹菜素固体分散体胃漂浮片制备、药动学评价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张留超,李高申,刘勇华,朱家豪
    2024, 55(19):6519-65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07
    [摘要](172) [HTML](0) [PDF 1.80 M](336)
    摘要:
    目的 制备芹菜素固体分散体胃漂浮片(apigenin solid dispersion gastric floating tablet,Api-SD-GFT),评价其口服药动学行为及体内外相关性。方法 选择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HPMC)K15M、十六醇和NaHCO3用量为Api-SD-GFT主要影响因素,Api-SD-GFT在2、6、12 h累积释放率的综合评分为响应值,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Api-SD-GFT处方工艺。测定Api-SD-GFT溶蚀率,并研究释药机制。6只Beagle犬随机分成2组,考察Api-SD-GFT药动学行为。采用Loo-Rigelman法考察Api-SD-GFT体内外相关性。结果 Api-SD-GFT最佳处方为HPMC K15M用量为31%,十六醇用量为9%,NaHCO3用量为9.5%。Api-SD-GFT漂浮时间大于12 h,溶蚀率为(79.49±3.12)%。Api-SD-GFT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12 h累积释放率达92.1%。释药行为符合一级模型,释药机制为扩散和骨架溶蚀并存。Api-SD-GFT血药浓度(Cmax)增加至(464.91±157.04)ng/mL,半衰期(t1/2)延长至(9.43±2.23)h,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至4.50倍。Api-SD-GFT在pH 2.0磷酸盐缓冲液介质中体外释放率与体内吸收率具有相关性。结论 Api-SD-GFT工艺重复性良好,显著提高了芹菜素生物利用度,且体内外相关性良好。
    10  基于分子模拟的黄芩苷/多糖复合物载体筛选及其制备和评价
    陈怡健,程晓敬,邓琬亭,胡巧红
    2024, 55(19):6529-654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08
    [摘要](156) [HTML](0) [PDF 2.74 M](283)
    摘要:
    目的 结合分子模拟和增溶实验筛选黄芩苷/多糖复合物的最适载体,制备黄芩苷/透明质酸复合物(baicalin/ hyaluronic acid complex,Bai/HA Co),以提高黄芩苷的水溶性、溶出度及生物利用度,并探讨其增溶机制。方法 通过分子对接和分子模拟计算黄芩苷与不同多糖(葡聚糖、菊糖、普鲁兰多糖、黄原胶、透明质酸)的结合自由能,并考察不同多糖对黄芩苷的增溶作用,筛选出增溶效果最好的多糖。采用加热搅拌结合冷冻干燥法制备Bai/HA Co,以黄芩苷增溶倍数和载药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复合物的处方及工艺,对其体外溶出和体内药动学进行研究,并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粉末X射线衍射法(powder X-ray diffraction,PXRD)、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模拟研究复合物中黄芩苷的存在状态及与透明质酸的相互作用,探讨Bai/HA Co的增溶机制。结果 分子模拟和增溶实验结果表明,透明质酸能更好地改善黄芩苷的水溶性,增溶效果较好。透明质酸质量浓度和加热温度对Bai/HA Co的增溶倍数和载药量影响较大,优化得到的处方工艺为透明质酸质量浓度2 mg/mL、水浴加热温度65 ℃、搅拌速度900 r/min、搅拌时间1 h。制得的Bai/HA Co使增溶倍数达到23.37倍,载药量为17.09%。Bai/HA Co能明显增加黄芩苷在pH 1.2盐酸溶液、pH 4.5醋酸盐缓冲液和去离子水中的溶出度,提高黄芩苷的生物利用度。FT-IR、DSC、PXRD和MD模拟结果表明,复合物中黄芩苷与透明质酸产生氢键相互作用使得黄芩苷能够以非结晶状态分散在透明质酸分子链中。结论 分子模拟结合增溶实验,为复合物载体多糖的筛选提供了一种更加精准的方法,加热搅拌结合冷冻干燥法制备的Bai/HA Co能够较好地改善黄芩苷的水溶性、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11  温度对中药浸膏粉吸湿动力学的影响
    姚瑞雯,张爱玲,鲁铁,刘微,何雁,饶小勇,罗晓健,彭琳
    2024, 55(19):6546-65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09
    [摘要](249) [HTML](0) [PDF 1.83 M](277)
    摘要:
    目的 研究温度对中药浸膏粉吸湿动力学过程的影响,为中药制备、储存过程中温度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13种中药浸膏粉,利用动态水分吸附仪在相对湿度75%,温度20、30、40 ℃下测定吸湿动力学数据,利用动力学模型拟合吸湿过程的动力学曲线,分析温度对吸湿动力学的影响。结果 双指数模型为最佳拟合模型,升高温度可以明显降低平衡吸湿量(equilibrium moisture content,EMC),加快吸湿速度,减少达到吸湿平衡的时间。结论 在浸膏粉生产和储存过程中,温度是影响其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需要严格控制环境温度,减缓中药浸膏粉储存过程中吸湿。
    12  热毒宁注射液金银花和青蒿(金青)萃取过程中固形物含量近红外光谱在线监测模型的建立及萃取终点判断研究
    童枫,徐芳芳,闫逸伦,李执栋,张永超,刘恒旭,章晨峰,王振中,张欣
    2024, 55(19):6555-65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10
    [摘要](136) [HTML](0) [PDF 1.97 M](341)
    摘要:
    目的 采用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实现热毒宁注射液(Reduning Injection,RI)金银花和青蒿(金青)萃取过程中固形物含量(solid content,SC)的在线监测,并基于NIRS技术建立萃取终点判别模型,以提高金青萃取过程的质量控制水平。方法 采用NIRS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和多元自适应回归样条(multivariate adaptive regression splines,MARS)算法,模型经过光谱预处理方法的优选及特征变量筛选,建立最佳SC的在线监测模型;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算法建立异常光谱判别模型,通过移动块标准偏差法(moving block standard deviation,MBSD)算法建立萃取终点判别模型。结果 PLS和MARS模型性能优异,相较于PLS模型,MARS模型性能有所提升,预测相对误差(relative standard error of prediction,RSEP)由2.87%降低至2.64%,性能偏差比(ratio of performance to deviation,RPD)由15.953 0升至17.376 1,2种算法模型均具有模型性能好、预测精度高的优点;MBSD算法用于萃取终点的判断,可有效提升萃取效率。结论 NIRS技术结合PLS算法和MARS算法,均可用于RI金青萃取过程SC的在线监测,MARS模型性能更佳;采用MBSD方法进行萃取终点判断,方法简便易行,可以满足生产实际需求。
    13  基于性状-化学-活性的黑西洋参炮制过程分析
    杨紫琪,徐梦丹,张雪晶,刘小康,杨玉婷,梁淑芸,郭云龙,蔡广知,贡济宇
    2024, 55(19):6566-65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11
    [摘要](217) [HTML](0) [PDF 2.20 M](304)
    摘要:
    目的 研究黑西洋参Panacis Quinquefolii Radix炮制过程中外观颜色和皂苷成分的变化,结合西洋参不同蒸烘样品的心脏保护活性,确定黑西洋参最佳蒸烘次数,为其炮制及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制备西洋参不同蒸烘次数样品,使用色差仪测定西洋参生晒及不同蒸烘样品的色度值;采用HPLC法建立西洋参生晒及不同蒸烘样品HPLC指纹图谱,测定样品中人参皂苷Rg1、Re、Rb1、20(S)-Rg3、20(R)-Rg3、Rk1、Rg5和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5-HMF)及苯并芘9种指标成分含量;参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方法测定醇浸出物;利用Origin 2022软件对上述成分含量与色度值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聚类分析确定黑西洋参的炮制节点;并基于斑马鱼模型评价西洋参不同蒸烘次数样品的心脏保护活性,确定黑西洋参最佳蒸烘次数。结果 黑西洋参炮制过程中,不同蒸烘次数所得样品粉末的色度L*b*Eab*值总体呈下降趋势,a*值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ΔEab*值呈上升趋势;人参皂苷Rg1、Re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人参皂苷Rb1含量在第2次蒸制后有所下降,随后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人参皂苷20(S)-Rg3、20(R)-Rg3、Rk1、Rg5和5-HMF含量前6次蒸烘过程呈上升趋势,第7次蒸烘后略有下降,随后再次上升;浸出物含量变化较为波动,主要呈下降趋势;西洋参蒸烘样品的色度L*a*b*Eab*、ΔEab*值与人参皂苷Rg1、Re、Rb1、20(S)-Rg3、20(R)-Rg3、Rk1、Rg5和5-HMF 8种成分含量均具显著相关性(P<0.05、0.01),其中ΔEab*值与人参皂苷20(S)-Rg3、20(R)-Rg3、Rk1、Rg5和5-HMF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聚类结果显示,五蒸五烘可作为黑西洋参的炮制节点,活性实验结果显示五蒸五烘样品对斑马鱼的心脏保护活性最显著,且心脏修复率最高,为96.04%,黑西洋参最佳蒸烘次数为五蒸五烘。结论 性状-化学-活性相结合可作为研究黑西洋参炮制过程、筛选及验证工艺的新模式,色度结合人参皂苷Rg1、Re、Rb1、20(S)-Rg3、20(R)-Rg3、Rk1、Rg5含量测定可用于控制黑西洋参的质量。
    14  药根碱通过调节细胞凋亡和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减轻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黏膜损伤
    牛圣奇,李星,李浩田,魏士长,景漫毅,赵艳玲
    2024, 55(19):6577-65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12
    [摘要](321) [HTML](0) [PDF 2.24 M](377)
    摘要:
    目的 考察药根碱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将5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药根碱组(160 mg/kg)和DSS+药根碱低、高剂量(80、160 mg/kg)组,除对照组和药根碱组外,其余组给予小鼠含3% DSS的饮用水构建小鼠UC模型。对小鼠体质量、结肠长度、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学进行观察,检测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以及结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考察药根碱对UC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抗氧化作用;采用免疫荧光法探究药根碱对UC小鼠结肠黏膜炎症反应、肠道黏蛋白(mucin 2,MUC2)、肠道屏障功能相关蛋白闭合蛋白(occludin)和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的表达以及F4/80+和CD11b+细胞浸润的影响;采用分子对接考察药根碱与凋亡、抗氧化蛋白的结合能力,采用TUNEL染色评估UC小鼠结肠上皮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凋亡和抗氧化应激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2(B-cell lymphoma 2,Bcl-2)、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cell lymphoma-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核因子E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 related factor 2,Nrf2)及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表达。通过检测UC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和主要器官组织病理学变化评估药根碱的安全性。结果 药根碱可显著缓解DSS诱导的UC小鼠症状,降低DAI评分,恢复结肠长度(P<0.01),缓解结肠组织损伤;药根碱升高了UC小鼠血清中T-AOC、GSH-Px水平(P<0.05、0.01)以及结肠组织中SOD活性(P<0.05),并降低了结肠组织中MDA水平(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药根碱组的F4/80+和CD11b+表达降低,MUC2、ZO-1和occludin表达升高;TUNEL染色结果显示,药根碱可改善UC小鼠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药根碱与凋亡、抗氧化蛋白均有良好的结合能力。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药根碱治疗后Bax表达显著降低(P<0.05、0.01),Bcl-2、Nrf2和HO-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0.01)。此外,药根碱组血清ALT和AST活性及肝、心、脾、肺和肾组织病理结果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 药根碱可能通过抑制肠上皮细胞凋亡,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减轻DSS诱导的UC小鼠结肠黏膜损伤,并表现出较好的安全性。
    15  基于p62-Keap1-Nrf2信号通路探讨荆防颗粒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丁美灵,高铭,包懿文,雷紫琴,杨金蓉,杨若聪,程国良,张贵民,曾南
    2024, 55(19):6588-65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13
    [摘要](246) [HTML](0) [PDF 1.95 M](329)
    摘要:
    目的 基于p62-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信号通路探讨荆防颗粒对酒精性肝损伤(alcoholic liver injury,ALI)小鼠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SPF级KM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荆防颗粒高、低剂量(15.0、10.5 g/kg)组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0.3 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连续ig给药15 d并ig白酒构建ALI模型,末次ig白酒12 h后处死小鼠,收集血清及肝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油红O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小鼠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活性;采用ELISA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组织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组织细胞色素P450 2E1(cytochrome P450 family 2 subfamily E member 1,CYP2E1)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肝组织CYP2E1、Nrf2、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O-1)、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 1,SOD1)、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醌脱氢酶1(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p62、Keap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II/Ⅰ(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B-II/Ⅰ,LC3B-Ⅱ/Ⅰ)、乙醇脱氢酶1(alcohol dehydrogenase 1,ADH1)、乙醛脱氢酶2(aldehyde dehydrogenase 2,ALDH2)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荆防颗粒高剂量组小鼠肝脏指数、血清AST及ALT活性显著降低(P<0.05、0.01);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肝组织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和CYP2E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0.0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肝脏脂肪堆积、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得到明显改善(P<0.05、0.01),肝细胞形态结构异常变化也得到缓解。荆防颗粒能显著上调ALI小鼠肝脏ADH1、ALDH2、Nrf2、HO-1、NQO1、SOD1和LC3B-Ⅱ/Ⅰ蛋白表达(P<0.05、0.01),并下调NOX4、p62和Keap1蛋白表达(P<0.05、0.01、0.001)。结论 荆防颗粒可通过激活p62-Keap1-Nrf2信号通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并激活自噬来发挥抗ALI作用。
    16  基于Pdx1路径探讨左归丸对妊娠糖尿病模型子鼠胰腺β细胞超微结构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冯忆,孙凯男,任晓怡,吴玉洁,杨敏,王永辉
    2024, 55(19):6599-66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14
    [摘要](225) [HTML](0) [PDF 1.47 M](338)
    摘要:
    目的 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模型,观察GDM模型大鼠孕期进行左归丸干预后其子代胰腺发育情况,并进一步探讨胰腺十二指肠同源框蛋白1(pancreatic and duodenal homeobox 1,Pdx1)路径对GDM模型子鼠胰腺β细胞超微结构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将孕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地特胰岛素(15 U/kg)组和左归丸低、中、高剂量(0.95、1.89、3.78 g/kg)组,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在大鼠妊娠第3天(E3d)时ip STZ构建GDM模型,对照组ip等体积柠檬酸钠缓冲液,通过测定空腹血糖判断孕鼠是否造模成功。除对照组和模型组外,其余各组孕鼠在E6d开始给药至分娩前,每日1次。待孕鼠自然分娩,子鼠由母鼠喂养至离乳第21天(B21d),从各组母鼠子代中随机选取1雌1雄子鼠作为对照组、模型组、地特胰岛素组、左归丸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在各组子鼠B22d时,采用血糖仪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记录子鼠体质量、体长(测定尾根至鼻尖的距离),处死子鼠,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空腹胰岛素水平(fasting plasma insulin,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观察子鼠胰腺病理结构;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子鼠胰腺β细胞超微结构;采用ELISA法检测子鼠血清及胰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子鼠胰腺组织Pdx1、神经因子3(neurogenin 3,Ngn3)、肌筋膜性纤维肉瘤癌基因同源物A(v-maf avian musculoaponeurotic fibrosarcoma oncogene family protein A,Mafa)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子鼠体质量增加、体长减少(P<0.01),FBG、FINS水平以及HOMA-IR升高(P<0.01),胰腺组织病理结构及胰腺β细胞超微结构损伤明显,血清及胰腺组织氧化应激指标(SOD、MDA、CAT)水平降低(P<0.05、0.01),胰腺组织中Pdx1、Ngn3、Mafa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体质量减少、体长增加(P<0.01);FBG、FINS水平以及HOMA-IR降低(P<0.05、0.01),血清及胰腺组织氧化应激指标(SOD、MDA、CAT)水平升高(P<0.05、0.01),胰腺组织病理结构及胰腺β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减轻,胰腺发育关键蛋白(Pdx1、Ngn3、Mafa)表达升高(P<0.05、0.01)。结论 左归丸能有效改善GDM模型子代胰腺发育,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保护子鼠胰腺β细胞超微结构有关。
    17  基于代谢组学和肠道菌群研究雷公藤红素抗高尿酸血症肾病的作用机制
    曲木达尔木,麦仙燕,姜千乐,穆卡然·艾买江,李姮樨,邵晓妮
    2024, 55(19):6607-66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15
    [摘要](198) [HTML](0) [PDF 2.71 M](416)
    摘要:
    目的 基于代谢组学和肠道菌群多维度整合研究雷公藤红素(celastrol,CEL)抗高尿酸血症肾病(hyperuricemic nephropathy,HN)的作用机制。方法 腺嘌呤联合乙胺丁醇构建HN小鼠模型,设对照组、模型组、非布司他(febuxostat group,FG)组和CEL高、中、低剂量(2.0、1.0、0.5 mg/kg)组,ig给药14 d后,检测小鼠血清尿酸(uric acid,UA)、尿素氮(urea nitrogen,UREA)及肌酐(creatinine,CREA)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收集小鼠粪便,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法检测肠道菌群变化,采用超高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粪便内源性代谢物水平,结合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和鉴定,进而利用MetaAnalyst数据库进行代谢通路分析,并进行肠道菌群和差异代谢物相关性分析。结果 各剂量CEL均可降低HN小鼠的血清UA水平,其中,高剂量CEL可显著降低HN小鼠的血清UREA、CREA水平(P<0.01、0.001),具有较好的肾保护作用,可改善肾组织病理损伤;共鉴定出45个差异代谢物,涉及6条关键代谢通路,提示CEL可能通过调节谷氨酰胺、亚油酸代谢、谷氨酸代谢、嘧啶代谢、组氨酸代谢、磷酸戊糖途径和精氨酸生物合成发挥作用;CEL各剂量组菌群结构有向对照组恢复的趋势,其中乳酸菌属、螺杆菌属、另枝菌属、葡萄球菌属、拟普雷沃氏菌属及拟杆菌属发生显著变化。结论 CEL可能通过影响氨基酸、能量及脂质等代谢通路并调控肠道菌群结构,而发挥治疗HN作用。
    18  石见穿外泌体通过诱导肝癌细胞铁死亡及凋亡抑制肿瘤生长
    王智槟,杨仁义,张婧婷,陈红瑶,吴玲,卢芳国,曾普华
    2024, 55(19):6622-66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16
    [摘要](232) [HTML](0) [PDF 2.55 M](668)
    摘要:
    目的 探究石见穿来源外泌体(Salvia chinensis-derived nanoparticles,SDNPs)诱导SK-Hep-1肝癌细胞及其皮下移植瘤铁死亡和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采用超高速离心法和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沉淀法提取SDNPs,利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SDNPs进行表征检测,BCA法测定SDNPs蛋白浓度;以SK-Hep-1肝癌细胞系为研究对象,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和SDNPs低、高剂量(15、30μg/mL)组以及索拉非尼(100 nmol/L)组,采用CCK-8法、EdU法和集落实验检测肝癌细胞增殖情况,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透射电镜检测肝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荧光法检测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比色法检测细胞中亚铁离子(Fe2+)、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胱氨酸转运蛋白系统(system xc-,xC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和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yl-CoA synthetase 4,ACSL4)蛋白表达;通过SK-Hep-1肝癌细胞系皮下移植构建裸鼠成瘤模型,将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石见穿(0.147 g/g)组和SDNPs ig给药组(SDNPs-ig,50 μg/g)、ip给药组(SDNPs-ip,50 μg/g)、尾iv给药组(SDNPs-tiv,50 μg/g)以及索拉非尼(30 μg/g)组,每组5只,观察SDNPs对SK-Hep-1肝癌细胞系皮下移植瘤的影响,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肿瘤以及心、肝、肺和肾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SK-Hep-1肝癌细胞系皮下移植瘤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 超高速离心法和PEG沉淀法均能提取SDNPs,但得到的SDNPs粒径峰度不统一,超高速离心法粒径集中在(144.8±79.7)nm,PEG沉淀法粒径集中在88、157和202 nm;SDNPs能够被肝癌细胞摄取,与对照组比较,SDNPs能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P<0.01)、迁移(P<0.01)和侵袭(P<0.001),诱导肝癌细胞线粒体结构变化,导致细胞内ROS及Fe2+、MDA水平显著上升(P<0.05、0.001),GSH水平下降(P<0.01、0.001),并下调铁死亡相关蛋白xCT、GPX4(P<0.05、0.01、0.001)表达,上调ACSL4蛋白的表达(P<0.001),诱导肝癌细胞铁死亡;与对照组比较,石见穿组、索拉非尼组以及SDNPs-ip、SDNPs-tiv组的移植瘤体积明显减小(P<0.05、0.01),而SDNPs-ig组的移植瘤体积则无明显差异;IHC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SDNPs-ig组Ki-67和xCT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其他组以上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0.01、0.001);各组小鼠心、肝、肺和肾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 结论 SDNPs能被肝癌细胞摄取,并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限制肝癌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改变肝癌细胞线粒体功能、导致胞内过氧化物积累、诱发细胞铁死亡和凋亡有关。
    19  大蒜素调节TLR4/MyD88/NF-κB通路改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徐天舒,张芸阳,柴王静,尹纪元,王丽丽,刘斌,郭淑贞,张东伟
    2024, 55(19):6636-66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17
    [摘要](338) [HTML](0) [PDF 1.80 M](346)
    摘要:
    目的 基于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通路探讨大蒜素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24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阿托伐他汀(2.6 mg/kg)组和大蒜素(20 mg/kg)组,每组8只,给予高脂饲料喂养8周。另取8只C57BL/6N野生型小鼠作为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给予药物干预9周后,利用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斑块面积,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变化;利用生化法检测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检测肝脏TC、TG、游离胆固醇(free cholesterol,FC)水平;利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25-羟基胆固醇(25-hydroxycholesterol,25-HC)、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脏中胆固醇25羟化酶(cholesterol 25 hydroxylase,CH25H)、TLR4、NF-κB、磷酸化NF-κB(phosphorylated NF-κB,p-NF-κB)、MyD88、IL-1β蛋白表达。结果 大蒜素能显著抑制高脂饮食诱导的ApoE-/-小鼠主动脉斑块形成和肝脏的脂肪变性(P<0.01),降低血清TC、TG、LDL-C、non-HDL-C、25-HC、IL-6、IL-1β、TNF-α水平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P<0.05、0.01)。此外,大蒜素能降低肝脏TC、TG和FC水平(P<0.01),抑制肝脏中CH25H、TLR4、MyD88、p-NF-κB和IL-1β蛋白表达(P<0.05、0.01)。结论 大蒜素通过改善脂质代谢和抑制炎症反应,进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主动脉的脂质斑块沉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肝脏CH25H水平以及抑制TLR4/MyD88/NF-κB通路有关。
    20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热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
    丁伟超,陈娟,叶英,孙兆瑞,聂时南
    2024, 55(19):6645-66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18
    [摘要](177) [HTML](0) [PDF 1.11 M](458)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简称血必净)治疗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肺热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脓毒症相关ARDS肺热血瘀证患者14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70例,剔除、脱落与退出者13例,最终纳入127例,其中对照组65例,试验组6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给予血必净100 mL,2次/d;对照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两组均连续用药7 d。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西医临床评分、呼吸功能指标、炎症指标、凝血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肝肾功能;并观察患者治疗7 d后的中医证候疗效;同时记录其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与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西医临床评分、呼吸功能指标、炎症指标、凝血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肝肾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 d后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得到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 d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85.5%)高于对照组(67.7%),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 d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Murray肺损伤评分、平台压(plateau pressure,Pplat)、驱动压(Δ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 binding protein,HBP)、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 count,NEU)、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D-二聚体(D-dimer,D-D)降低更明显,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肺静态顺应性(static lung compliance,Cst)、CD3+、CD4+、CD4+/CD8+升高更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变化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必净治疗能有效改善脓毒症相关ARDS肺热血瘀证患者的呼吸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改善凝血功能,调节免疫功能,改善预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21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及防治中药筛选
    高松林,韦柳婷,管晓,温文建,覃雁,刘沛恬,廖芸旭,黄贵华
    2024, 55(19):6655-66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19
    [摘要](276) [HTML](0) [PDF 1.81 M](349)
    摘要: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与线粒体自噬相关的特征基因,并筛选对这些基因起调控作用的中药。方法 从GSE89632数据集中提取差异表达的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itophagy-related genes,DEMRGs),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和富集分析。根据DEMRGs的表达量对NAFLD患者进行共识聚类,分析亚型间DEMRGs的表达情况和基因集变异分析。构建并预测了4种机器学习模型的效能,通过列线图、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和外部数据集评估最佳机器学习模型的有效性,筛选最佳机器学习模型中NAFLD的线粒体自噬特征基因。预测能够调控线粒体自噬特征基因治疗NAFLD的潜在中药。结果 在NAFLD样本和正常对照样本中获得14个DEMRGs,DEMRGs具有相互调控的作用。根据DEMRGs的表达量可将NAFLD分为2个亚型。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是最佳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NAFLD。UNC-51样激酶1(UNC-51-like kinase 1,ULK1)、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ue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诱导的激酶1(PTEN induced putative kinase 1,PINK1)、FUN14结构域蛋白1(FUN14 domain containing 1,FUNDC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β(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 beta,MAP1LC3B)和视神经蛋白(optineurin,OPTN)是NAFLD的线粒体自噬特征基因。具有NAFLD潜在治疗中药有三七、川芎、藁本等,功效主要以补虚、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和活血化瘀为主。结论 DEMRGs在NAFLD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ULK1PINK1FUNDC1MAP1LC3BOPTN是NAFLD与线粒体自噬相关的特征基因,三七、川芎、藁本可能通过调节线粒体自噬治疗NAFLD,为NAFL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22  基于数据挖掘与动物实验探究中药治疗记忆障碍配伍特点及用药规律
    刘仕琦,张庆玲,付强,李冀
    2024, 55(19):6666-66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20
    [摘要](420) [HTML](0) [PDF 2.05 M](402)
    摘要:
    目的 探究中药治疗记忆障碍的配伍特点及用药规律,为中医药临床治疗记忆障碍类疾病及药物研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方法 以“呆病”“痴呆”“呆证”“健忘”及“喜忘”为关键词检索华柄方剂大数据2.0(数据挖掘版)、药智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收集治疗记忆障碍的相关方剂。对目标方剂的中药性味归经、用药频次等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探究中药复方治疗记忆障碍的配伍特点。对得出的核心方剂七福饮拆方为五福饮、远志-酸枣仁,并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动物实验相结合方法进行配伍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425首治疗记忆障碍的目标方剂,涉及中药220味,使用频次排名前10的中药为远志、茯苓、当归、石菖蒲、人参、黄芪、熟地黄、酸枣仁、川芎、白术,除人参外,这些中药的主要用量均在《中国药典》2020年版范围内。药物的药性以温性为主,占46.58%;药味以甘味居多,占39.66%;药物归经以肝、心、脾经为主,分别占比18.22%、18.00%和16.47%;补虚类中药占比37.05%。“远志-石菖蒲”和“远志-茯苓”为高频药对,在治疗记忆障碍中药方剂的关联药物中,其核心药物组成为七福饮。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得到81种活性成分,其中五福饮中的成分有62种,远志-酸枣仁中的成分有19种,主要为黄酮、皂苷、环烯醚萜和挥发油类成分,成分涉及作用靶点634个,筛选得到疾病靶点1 471个。成分和疾病交集靶点68个,主要核心靶点为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Calcium信号通路等。Morris水迷宫行为学实验表明,七福饮、五福饮和远志-酸枣仁均能够显著增加模型小鼠进入目标象限平台的次数、运动距离、停留时间。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表明,七福饮、五福饮与酸枣仁-远志可以明显降低脑组织中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的水平。结论 记忆障碍的病机本虚标实,本虚多为肝、心、脾、肾之亏虚,用药以补虚药居多,重在补其本。常用七福饮等经典方加减治疗记忆障碍。治疗记忆障碍的方剂组方配伍强调疾病和辨证相结合,并根据其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23  基于CiteSpace知识网络图谱对中药快速分析检测技术的可视化分析
    王玉,李小宁,叶佩,杨柳,张哲雯,章龙,葛卫红,杜伟锋
    2024, 55(19):6679-66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21
    [摘要](184) [HTML](0) [PDF 2.76 M](376)
    摘要:
    目的 通过对近10年来有关中药快速分析检测技术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中药快速分析检测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方法 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和Web of Sicence(WOS)数据库中检索与中药快速分析检测技术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并使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数量、国家、机构、作者合作网络,以及关键词共现、时区聚类、突现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中文文献987篇,英文文献1 331篇,总发文量呈增长趋势;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依次为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中文文献重点关注中药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的快速分析检测技术,涵盖了诸多与中药质量相关的研究内容,关注各种新型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英文文献侧重于对化学成分和药理学的研究,尤其是对质谱技术和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深层次研究。中文文献涉及的快速分析检测技术较多,倾向于新型检测技术的开发,如光谱技术、仿生技术、分子鉴定和传感器检测等,这些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为中药的深度研究和实际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结论 通过可视化图谱直观展示了近10年来中药快速分析检测领域的研究概况,揭示了该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发展趋势良好的特点。然而,目前对中药快速分析检测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检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需要加大研发力度,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并与生产实际紧密连接。同时,也需要打破合作壁垒,充分展现各个研究方向的优势,加深研究层次。强调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实现不同仪器间性能的互补,以突破分析检测难点,从而更好地实现快速分析检测技术的价值,推动中药快速分析检测技术的创新与进步。
    24  白术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冯嘉铭,詹徵羽,顾凡若,李玲,张彤
    2024, 55(19):6698-67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22
    [摘要](315) [HTML](0) [PDF 2.22 M](491)
    摘要:
    目的 白术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作为传统中药材,近年来在健康产品开发和临床应用方面受到广泛关注。旨在通过可视化分析方法探索白术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前沿趋势,为其深度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CNKI和Scopus数据库,收集有关白术研究的中英文文献,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重点关注出版年份、国家、研究机构、期刊、作者以及关键词等方面。结果 白术研究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贡献最为突出。研究热点集中在白术的活性成分提取、药理作用机制、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等方面,白术多糖、脂多糖和氧化应激等关键词成为研究的新兴热点,预示着未来研究的趋势。结论 白术的研究热情持续增长,中国在该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国家合作和机构合作有所欠缺,建议加强国际合作和机构间的交流,以促进白术研究的深入发展。目前的研究重点在于白术活性成分的探索和药理机制的研究,同时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在白术领域的应用是较为新颖的主题,未来将更加注重健康产品的开发和临床应用。
    25  黄连转录组SSR位点信息分析及分子标记开发
    崔亚杰,史荷凤,聂广楼,廖海迪,李学刚,庞蕾
    2024, 55(19):6713-67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23
    [摘要](215) [HTML](0) [PDF 1.43 M](320)
    摘要:
    目的 探究黄连Coptis chinensis转录组中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位点信息,进而开发可用于黄连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的SSR分子标记。方法 采用MISA软件对黄连叶片转录组获得的93 629条Unigene进行SSR位点数据挖掘,利用Primer 3.0软件进行引物设计,以64株不同形态的黄连作为分析样本,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筛选多态性引物。结果 黄连转录组中的12 848个SSR位点分布于10 016条Unigene序列中,SSR位点的出现频率为13.72%。单核苷酸和三核苷酸重复是SSR序列中最主要的重复类型,分别占SSR总数的53.81%和25.01%。SSR序列中共包含115种重复基元,优势重复基元为A/T、AG/CT、AAG/CTT。随机筛选的180对引物中,94对可扩增出清晰条带,其中的7对引物具有明显多态性,能够将64份黄连样本分成4个类群,其生物性状与遗传多样性聚类结果基本吻合。结论 黄连转录组中SSR位点出现频率较高,重复类型丰富,多态性较高,可为黄连资源研究提供候选分子标记。开发的7个SSR标记可用于黄连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种质鉴定、分子辅助育种等研究。
    26  苹婆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特征及苹婆属系统发育分析
    梁莹莹,吴文如,彭晓祺,张雨薇,陆亚茹,邹何元
    2024, 55(19):6721-67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24
    [摘要](227) [HTML](0) [PDF 1.68 M](293)
    摘要:
    目的 分析苹婆Sterculia monosperma的叶绿体基因组结构信息,以及苹婆属的种间亲缘关系,为苹婆属的系统发育和物种鉴定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DNBSEQ测序平台,对苹婆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组装、注释和结构分析,并与从NCBI下载的假苹婆S. lanceolata、西蜀苹婆S. lanceifolia、小花苹婆S. micrantha、粉苹婆S. euosma和短柄苹婆S. brevissima 5种苹婆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多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等相关分析。结果 苹婆叶绿体基因组具有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全长为160 178 bp,总GC含量为37.0%,编码130个基因,得到109条SSR序列,显示30条序列的RSCU大于1。6种苹婆属相关比对分析可知苹婆属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具有一定相似性,大单拷贝区(large single-copy region,LSC)存在9个不同程度差异片段,Pi值显示有4个片段有高变异性,系统发育树表明假苹婆和粉苹婆、西蜀苹婆和小花苹婆亲缘关系更近,短柄苹婆和苹婆相对独立。结论 解析了苹婆的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和特征,探究了苹婆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为苹婆属物种鉴定、资源保护和开发及系统进化提供理论依据。
    27  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指标成分定量结合化学计量法延胡索不同产地质量评价
    王洋,魏永孝,谷雨薇,陈思懿,王秦莉,金怡,代敏,蒲忠慧
    2024, 55(19):6730-67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25
    [摘要](189) [HTML](0) [PDF 1.43 M](392)
    摘要:
    目的 采用指纹图谱、多指标成分定量与化学计量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不同产地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的质量,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流动相为乙腈-0.1 mol/L磷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 ℃,体积流量0.8 mL/min,检测波长280 nm,对14批不同产地延胡索药材建立指纹图谱及原阿片碱、延胡索乙素、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脱氢紫堇碱5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运用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延胡索进行化学计量分析。结果 建立了14批延胡索药材的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739~0.991,共标定16个共有峰,指认了5个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延胡索中化学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HCA分析14批延胡索明显分为2类;PCA得到4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6.751%;OPLS-DA表明延胡索乙素和脱氢紫堇碱可能是影响延胡索药材质量的差异标志物。结论 建立的延胡索HPLC指纹图谱及5个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专属性强,且准确、可靠,结合化学计量法可用于延胡索的药材鉴别和质量控制。
    28  基于一测多评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及加权TOPSIS与灰色关联度融合模型评价不同产地凤尾草的质量
    徐建华,周虹,李志明,罗璨
    2024, 55(19):6738-67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26
    [摘要](115) [HTML](0) [PDF 1.94 M](381)
    摘要: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及加权TOPSIS与灰色关联度融合模型评价不同产地凤尾草Pteris multifida质量差异的方法,以提高和完善凤尾草质控水平。方法 对18批不同产地的凤尾草用70%甲醇提取后,以木犀草素为内参物,采用QAMS法同时测定凤尾草中蕨素B、蕨素Z、蕨素C 3-O-β-D-葡萄糖苷、新西兰牡荆苷、忍冬苷、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野漆树苷、木犀草素、芹菜素、胡萝卜苷、β-谷甾醇含量,参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检测方法对其醇溶性浸出物、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进行测定。检测结果利用SIMCA 14.1软件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加权TOPSIS与灰色关联度融合模型对18批凤尾草进行质量差异评价。结果 外标法与QAMS法结果较接近,18批不同产地凤尾草的70%甲醇提取液中蕨素B、蕨素Z、蕨素C 3-O-β-D-葡萄糖苷、新西兰牡荆苷、忍冬苷、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野漆树苷、木犀草素、芹菜素、胡萝卜苷、β-谷甾醇含量差异较大,质量分数分别为0.214~0.342、0.255~0.458、0.119~0.332、0.556~1.096、0.048~0.146、0.701~1.197、1.460~2.553、0.940~1.609、0.085~0.217、0.034~0.079和0.084~0.163 mg/g。化学模式识别法将18批样品分为3类,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野漆树苷、蕨素C 3-O-β-D-葡萄糖苷、忍冬苷、木犀草素和芹菜素是影响凤尾草质量的主要差异性成分。18批样品的综合相对贴近度为0.310 1~0.657 7,证明了不同产地凤尾草存在地域差异。结论 通过多指标定量、化学模式识别结合加权TOPSIS与GRA融合模型方法,评价了不同产地凤尾草的质量差异性,为其质控水平的提高和资源开发提供了依据。
    29  砂茴香HPLC特征图谱建立及不同部位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王青虎,伊力奇,朝梁,王光明,宋亚伟,明慧
    2024, 55(19):6749-675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27
    [摘要](158) [HTML](0) [PDF 1.63 M](321)
    摘要:
    目的 建立砂茴香Ferula bungeana的化学指纹图谱及定量分析方法,并比较其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差异性,为其不同部位的功效和主治提供化学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15批砂茴香不同部位的化学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2012年130723版),确定砂茴香不同部位各自的共有峰及其不同部位之间交叉共有峰。同时,采用对照品法指认砂茴香不同部位之间交叉共有峰,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和方差分析,确认其潜在差异成分。采用HPLC法测定15批砂茴香不同部位中宽叶阿魏醇和伞形戊烯内酯的含量。结果 建立了15批砂茴香不同部位的化学指纹图谱,标定砂茴香全草共有峰为18个,而其地上部位和根中标定了共有峰各为16个。其各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以上,说明砂茴香同一部位之间化学成分差异性较小。砂茴香不同部位之间交叉共有峰有7个,鉴定了其中1号峰为砂茴香碱A、8号峰为砂茴香酮A、15号峰为砂茴香素A、16号峰为宽叶阿魏醇和18号峰为伞形戊醇内酯。PCA、PLS-DA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砂茴香不同部位之间的差异成分主要有3个,分别为砂茴香酮A、宽叶阿魏醇和伞形戊醇内酯,其VIP值分别为1.364、1.119和1.015。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宽叶阿魏醇和伞形戊醇内酯在15批砂茴香不同部位中含量变化分别为(2.235±0.025)~(9.481±0.133)mg/g和(6.670±0.067)~(28.820±0.346)mg/g,(0.694±0.010)~(1.958±0.025)mg/g和(0.138±0.002)~(1.784±0.020)mg/g,(5.113±0.077)~(13.550±0.176)mg/g和(9.2460±0.102)~(32.760±0.524)mg/g,说明不同来源砂茴香不同部位中宽叶阿魏醇和伞形戊醇内酯相对含量差异性较大。结论 从化学成分比较结果看,砂茴香不同部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砂茴香不同部位药用价值各异具有合理性。
    30  红景天属药用植物品质评价及品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王亦舟,郁利霞,邹云娇,薛幸嫔,田怡,晋玲,康生福,马毅
    2024, 55(19):6758-67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28
    [摘要](284) [HTML](0) [PDF 1.39 M](536)
    摘要:
    红景天Rhodiolae Crenulatae Radix et Rhizoma是用药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藏药,其同属植物也多具药用价值,然而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品质不稳定、影响品质因素复杂、质量控制指标单一等问题,通过对红景天属药用植物的性状、化学成分及药效方面的品质评价标准进行综述,并总结了种质、栽培方法、采收期、产地、海拔、加工方式和贮藏等因素对红景天属药用植物品质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相关因素的作用机制和制定更为系统科学的品质评价体系提供依据。
    31  柑橘属植物来源的外泌体样纳米颗粒及其疾病治疗研究进展
    韩菲,马小梅,石旭柳,孙延文,周妍,张润,邱峰,丁丽琴
    2024, 55(19):6768-67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29
    [摘要](343) [HTML](0) [PDF 1.68 M](500)
    摘要:
    外泌体是一种直径为30~150 nm的细胞外囊泡,在调节细胞间通讯和影响多种疾病进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柑橘属植物来源的外泌体样纳米颗粒在物理性质和组成成分上类似于哺乳动物来源的外泌体,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和抗炎等药理作用,还可以作为药物递送载体,在疾病治疗中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对柑橘属植物来源的外泌体样纳米颗粒在制备、表征、稳定性、转运与分布、药理作用及药物载体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柑橘属植物来源的外泌体样纳米颗粒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32  红参中氨基酸糖苷类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齐梦含,郑毅男,李伟
    2024, 55(19):6779-67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30
    [摘要](248) [HTML](0) [PDF 1.58 M](407)
    摘要:
    红参Ginseng Radix et Rhizoma Rubra为人参Ginseng Radix et Rhizoma的重要炮制品,在红参的加工过程中氨基酸与还原糖发生美拉德反应,形成氨基酸糖苷类物质。研究表明氨基酸糖苷类物质为红参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目前已从红参中提取分离出精氨酸双糖苷和精氨酸果糖苷等9种氨基酸糖苷类化学成分。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对氨基酸糖苷类物质在化学成分、形成机制、制备工艺和药理活性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探索和开发红参中新的氨基酸糖苷类活性成分提供参考,为人参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33  黄水病经典方通过“代谢-免疫-中枢神经系统”网络改善阿尔茨海默病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何黎黎,更藏加,田生乾,胡明慧,徐亚,韩宇欣,顾健
    2024, 55(19):6789-67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31
    [摘要](329) [HTML](0) [PDF 1.31 M](375)
    摘要:
    由于人口老年化的进展,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认知障碍是其主要症状,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最新的研究证实,AD的发病与代谢紊乱及免疫应激有密切联系,是一种涉及“代谢-免疫-中枢神经系统”网络的全身系统性疾病。骨髓来源的先天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处于代谢-免疫-中枢神经系统的交叉点。藏医“整体观”对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多靶点调控治疗更具优势。藏医理论中,黄水病的产生与饮食摄入及代谢紊乱关系密切,这与现代医学中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相关联的发病机制吻合,因此黄水病经典治疗方在AD所致的认知障碍治疗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通过对AD“代谢-免疫-中枢神经系统”发病机制、藏医中黄水病理论的关系,及经典黄水病治疗方在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中对认知障碍、神经系统保护方面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为该类药物防治认知障碍的特色作用机制阐释与新药二次开发提供理论参考与科学依据。
    34  麝香类药用生物资源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
    孙何怡萱,徐顶巧,付瑞嘉,晏菲,杨洁,唐于平
    2024, 55(19):6797-68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32
    [摘要](337) [HTML](0) [PDF 1.32 M](567)
    摘要:
    麝香是我国优良的天然资源,其功效多、适用范围广,为我国道地产区中药材的典型代表之一,但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对麝的肆意滥杀,麝香的资源状况已十分严峻。通过系统性归纳生产麝香五大麝种的外观、形状等特征,总结了麝香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整合了天然麝香与人工麝香及麝香类似物(麝鼠香、灵猫香、龙涎香)在多方面的异同,为寻找麝香人工或天然替代品研究提供依据。从中药资源化学的角度出发,基于不同提取方法、不同季节、不同产地等因素,对比麝香资源化学成分。进一步分析麝香药用资源价值,并根据进展提出利用策略。为深入研究和开发该类药用植物资源提供参考,并为麝香药用资源综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35  赤芍活性成分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薛剑,马伟,徐世一,刘秀波
    2024, 55(19):6806-68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33
    [摘要](253) [HTML](0) [PDF 1.34 M](431)
    摘要: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涵盖脑部和脊髓系统的病变,这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受到病理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临床治疗风险性大且治愈率低。难治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缺血性脑卒中以及脊髓损伤等,这类疾病缺乏治疗药物和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赤芍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和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的干燥根部,主要功效为清热镇痛、活血祛瘀。研究表明中药赤芍的总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对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抑郁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性疼痛、脑卒中、脊髓损伤以及脑部肿瘤等方面的有效性已经被证实。其发挥药效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肠–脑轴、抗炎、抗氧化应激、干预神经元凋亡、调节神经递质和激素分泌等路径,但具体的分子机制和关键靶点还需深入挖掘。以“赤芍活性成分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为主题,通过关键词的自由组合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以及Pubmed等数据库近年来发表的实验性研究论文,统计赤芍活性成分种类并分类综述其干预相关疾病的途径和分子机制,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及赤芍的开发利用提供思路和参考。
    36  中药治疗慢性肾炎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马东云,张露,颜培正,范晓璇,江明翰,张庆祥
    2024, 55(19):6820-68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9.034
    [摘要](285) [HTML](0) [PDF 1.20 M](410)
    摘要:
    慢性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肾功能不全性疾病,临床发现,本病多伴有脂代谢紊乱,而脂代谢紊乱又会加重肾炎的发生。慢性肾炎合并脂代谢紊乱的病位在肾,与脾肺肝相关,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治疗上注重健脾益肾、活血祛湿,又可根据其病机特点,分别予以养肝、调肺之法。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结合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采用个体化处方,临床疗效显著。将对近10年慢性肾炎合并脂代谢紊乱的病因病机、中药治疗以及作用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优选思路,进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