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55卷第1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4, 55(11):0-0.
    [摘要](128) [HTML](0) [PDF 3.78 M](351)
    摘要:
    2  目录
    2024, 55(11):0-0.
    [摘要](126) [HTML](0) [PDF 679.47 K](427)
    摘要:
    3  论中药性状学
    康廷国,张慧,李峰,王添敏,许亮,张建逵,李娜,宋慧鹏,李思雨
    2024, 55(11):3579-35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01
    [摘要](802) [HTML](0) [PDF 946.52 K](1489)
    摘要:
    中药传统性状一般是指感官获得的宏观性状,如形、色、气、味等,不包括微观性状。在中药“辨状论质”相关研究中发现,中药的微观性状(显微特征)也与其质量相关,且其特征更容易量化和数字化,在中药“辨状论质”的机制探讨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依据遗传学中“性状”的概念,结合中药的特点,将中药的微观性状(显微特征)与宏观性状合二为一,提出“中药性状学”的概念,即对中药所呈现的宏观和微观性状进行表征和研究的应用科学。中药性状学不仅能够揭示中药“辨状论质”机制和传统的中药鉴别经验的科学内涵,而且还能与中药化学、中药生物学质量标志物关联(三学关联),建立符合中医整体观的中药质量三维评价体系。因此有必要将其内涵、任务、地位加以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中药质量评价和控制。
    4  马鞭草中1个新生物碱成分
    王加文,李洁,刘建群,彭财英,舒积成
    2024, 55(11):3588-35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02
    [摘要](448) [HTML](0) [PDF 1.24 M](528)
    摘要:
    目的 研究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醋酸乙酯抗炎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和波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化合物,通过抑制一氧化氮(NO)生成实验评价新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 从马鞭草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生物碱类成分,分别为马鞭草碱A(verboffidine A,1)、5-羟基-2-吡啶甲酯(2)、6-羟甲基-3-羟基吡啶(3)、烟酸(4)、尿嘧啶苷(5)、腺苷(6)、苯乙胺(7)和吲哚-3-乙醇(8)。体外抗炎实验显示,化合物1具有抑制NO分泌作用,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为38.5 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马鞭草碱A(verboffidine A),并且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化合物2378为首次从马鞭草中分离得到。
    5  川西合耳菊中1个新的艾里莫芬烷倍半萜
    蔡璐瑶,于涵,李召辉,康钦钊,黎坤,尹汐,赵琳,兰小中,何小凤,吕光华
    2024, 55(11):3593-36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03
    [摘要](387) [HTML](0) [PDF 1.79 M](417)
    摘要:
    目的 研究川西合耳菊Synotis solidagine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聚酰胺、反相C18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和文献对比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 从川西合耳菊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共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2R,4S,5R,8R,10S)-2-angeloyloxy-8,10-dihydroxy-eremophil-7(11)-en-8,12-olide(1)、(1R,4S,5S, 6S,8R,10S)-1,10-epoxy-6,8-dihydroxy-eremophil-7(11)-en-8,12-olide(2)、(4S,5R,8S,10S)-8,10-dihydroxy-eremophil-7(11)-en- 8,12-olide(3)、(4S,5R,8R,10S)-10-hydroxy-eremophil-7(11)-en-8,12-olide(4)、橐吾内酯(5)、4,5-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6)、异绿原酸C(7)、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8)、异绿原酸A(9)、1,4-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10)、绿原酸(11)、咖啡酰苹果酸(12)、咖啡酸甲酯(13)、反式咖啡酸(14)、山柰酚-3-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5)、紫云英苷(16)、2-苯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7)、桦褐孔菌二糖(18)。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艾里莫芬烷倍半萜类化合物,命名为川西合耳菊内酯A;化合物245101213151718为首次从合耳菊属中分离得到。
    6  棒柄杯伞的化学成分研究
    雷启军,逯永满,马国需,孙照翠,许旭东,石磊岭,吕杰
    2024, 55(11):3602-36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04
    [摘要](384) [HTML](0) [PDF 1.33 M](455)
    摘要:
    目的 研究担子菌棒柄杯伞Clitocybe clavipe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液相等色谱学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学技术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和解析。同时采用MTT法测试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棒柄杯伞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 (1aR,11R,11aR,Z)-9-(aminomethyl)-7,10-dihydroxy- 5-methyl-3,6,11,11a-tetrahydro-2H-11,1a-(epoxymethano)benzo[4,5]cyclodeca[1,2-b]oxiren-13-one(1)、clavilactone C(2)、clavilactone D(3)、clavilactone F(4)、clavilactone G(5)、clavilactone J(6)、clavilactone K(7)、arnebinol A(8)、clavipyrrine A(9)、cyclo (Trp-Ala)(10)。化合物110对人胃癌HGC-27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增殖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1389的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13.57、3.62、7.31、11.51 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棒柄杯伞内酯Q。化合物10为首次从担子菌棒柄杯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89具有较为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7  基于HERB数据库草药成分的新型冠状病毒多靶点新型抑制剂虚拟筛选
    沈文静,饶青青,王星,戚懿予,杨胜祥
    2024, 55(11):3609-36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05
    [摘要](784) [HTML](0) [PDF 1.98 M](1850)
    摘要:
    目的 通过计算机虚拟筛选从HERB数据库草药成分中筛选出靶向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main protease,Mpro)、木瓜样蛋白酶(papain-like protease,PLpro)和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的新型潜在抑制剂并阐述其相互作用机制。方法 以从HERB数据库中获得的天然化合物为筛选对象,综合运用药效团模型、分子对接、ADME-T预测、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分子力学泊松-玻尔兹曼表面积(molecular mechanics Poisson-Boltzmann surface area,MM-PBSA)等计算方法,获取靶向新型冠状病毒中Mpro、PLpro和RBD等多个靶点的潜在抑制剂,并采用酶活性抑制实验评价其植物提取物对Mpro的抑制效果。结果 化合物HBIN006454、HBIN032286和HBIN031053对SARS-CoV-2的Mpro、PLpro和RBD靶点均具有较高的结合亲和力。其中,巴戟天中的HBIN031053具有更好的类药性和药动学特性,且与各靶点所形成的复合物在分子动力学模拟中均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MM-PBSA分析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在HBIN031053-Mpro、HBIN031053-PLpro以及HBIN031053-RBD的结合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氨基酸残基,并深入阐述了其抑制病毒蛋白酶活性的机制。酶活性抑制实验表明,巴戟天提取物对Mpro有抑制效果。结论 天然化合物HBIN031053可作为靶向SARS-CoV-2中Mpro、PLpro和RBD等靶点的潜在新型抑制剂。
    8  基于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和特征分子网络技术快速鉴定滇白珠水提物化学成分
    王宇,郑媛,任雪阳,董英,马嘉慕,邓清月,和映玉,李仙仙,王秀环,折改梅
    2024, 55(11):3620-36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06
    [摘要](352) [HTML](0) [PDF 3.12 M](891)
    摘要: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结合特征分子网络(feature-based molecular networking,FBMN)技术,对滇白珠Gaultheria leucocarpa var. crenulata水提物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方法 采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8 mL/min,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滇白珠水提物MS/MS数据,并在全球天然产物社会分子网络(Global Natural Products Social Molecular Networking,GNPS)网站(http://gnps.ucsd.edu)上创建FBMN。根据Compound Discoverer软件及GNPS数据库匹配结果,结合化合物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特征碎片离子、色谱保留时间,参考对照品、文献及Pubchem、Massbank数据库,快速鉴定滇白珠水提物的化学成分。结果 共从滇白珠水提物中鉴定出130个成分,并区分了同分异构体,包括黄酮类40个、苯丙素类22个、糖苷类19个、有机酸类10个、生物碱类10个、酚类7个、萜类6个、酯类5个、氨基酸类4个、糖类3个、核苷酸类2个、醛类2个,其中5-O-咖啡酰奎宁酸、4-熊酰奎宁酸、邻苯二甲酸二丙酯这3个成分为根据FBMN结果推测解析。结论 FBMN弥补了传统分子网络在鉴定同分异构体方面的不足,HPLC-Q- Exactive Orbitrap MS结合FBMN能快速、准确、全面地鉴定滇白珠水提物化学成分,可为其进一步开发与应用提供依据。
    9  载雷公藤红素结肠靶向-酶敏感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药效学研究
    张唯唯,刘小铜,杨林星,伍西溪,王思雅,何聪健,周玉金,石金凤
    2024, 55(11):3635-36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07
    [摘要](552) [HTML](0) [PDF 2.07 M](539)
    摘要:
    目的 构建了一种针对炎症微环境的结肠靶向-酶敏感纳米给药系统以解决雷公藤红素的递送难题。方法 合成透明质酸-金刚烷甲酸(hyaluronic acid-adamantanecarboxylic acid,HA-AD)聚合物,通过1H-NMR进行结构确认。采用透析法制备装载雷公藤红素(celastrol,Cel)的纳米粒(Cel/NPs),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试验优化改善处方,并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分布、ζ电位、形态、稳定性、酶敏感性、药物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透析袋法考察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行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分析NCM460细胞对药物的摄取情况;建立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模型,对比研究free Cel和Cel/NPs的体内抗UC作用。结果 最佳制备工艺为Cel 2.04 mg、环糊精27.19 mg、HA-AD 7.96 mg、DMSO 3.0 mL、纯水(reverses osmosis,RO)10 mL、搅拌时间2 h。所得纳米粒为光滑圆整球形,平均粒径为(152.37±1.42)nm,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0.262±0.009,ζ电位为(-32.1±0.8)mV,Cel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4.18±2.36)%、(5.17±0.13)%,递药体系具有较好的储存稳定性和胃肠道稳定性,但在结肠微环境α-淀粉酶的刺激下,可使环糊精迅速解体,从而瓦解Cel/NPs,快速释放Cel;Cel/NPs增加了NCM460细胞对药物的摄取。体内抗UC结果显示Cel/NPs可以显著改善UC,降低小鼠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恢复小鼠结肠组织状态,增加结肠长度,降低脾脏质量,恢复结肠黏膜上皮完整性。结论 所制备Cel/NPs有利于雷公藤红素抗UC靶向递送,显著改善UC,为结肠病变部位药物靶向递送提供新思路。
    10  滇黄精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管彦辉,梁正维,施扬,徐素素,廖谦,王藤,伯年国,杨生超,张广辉,郭云胶,党菱婧,龚福明,陈军文,赵明
    2024, 55(11):3647-36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08
    [摘要](895) [HTML](0) [PDF 1.91 M](1604)
    摘要:
    目的 探究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传统炮制过程化学成分变化规律。方法 按照九蒸九晒法进行滇黄精炮制,应用分光光度法和HPLC测定炮制过程中总多糖、总皂苷、总多酚、总黄酮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应用UPLC-MS/MS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原料和炮制后的代谢产物。结果 随着炮制次数的增加,颜色逐渐加深,第3次蒸制后为深褐色,第4次至炮制结束缓慢转变为黑色。滇黄精原料具有麻味,第4蒸之后麻味消失,变为酸甜味。炮制过程中多糖和16种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总皂苷、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增加。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共检测到419个代谢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66个,脂质65个,酚酸类52个,黄酮类51个,有机酸42个,生物碱41个,核苷酸及其衍生物32个,甾体9个,木脂素和香豆素7个,异黄酮1个,萜类3个,其他类物质50个。结论 系统阐述了滇黄精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九蒸九晒对滇黄精中的化学成分影响较大,随着炮制时间的增加,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和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相对丰度降低,有机酸和酚酸类相对丰度增加等。该研究可为炮制滇黄精有效成分的筛选与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同时差异性成分的发现为研究滇黄精生熟饮片中差异性物质的分析提供新思路,对滇黄精的扩大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
    11  白藜芦醇-盐酸巴马汀共晶水合物的制备、晶体结构及溶解性研究
    梁玲,李延广,郭全虎,娄本勇
    2024, 55(11):3659-36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09
    [摘要](292) [HTML](0) [PDF 1.66 M](579)
    摘要:
    目的 开发新的共晶以提高白藜芦醇的溶解度,进而为改善白藜芦醇生物利用度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溶剂悬浮法制备了一种新的白藜芦醇-盐酸巴马汀共晶水合物(resveratrol-palmatine chloride cocrystal hydrate,RES-2PCl·H2O),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动态水蒸汽吸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对共晶水合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及溶出速率等进行考察。结果 所制备的RES-2PCl·H2O具有较高的纯度和均匀性,分子间存在较强的氢键作用,白藜芦醇、盐酸巴马汀及水分子通过O-H···O与O-H···Cl-的氢键作用形成一维链状结构,链与链间又通过C-H···O作用形成二维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分子间弱作用力进而形成堆积结构。药物稳定性测试证实共晶水合物在高温、高湿或强光照射等长期储存条件下是物理稳定的。溶解性研究表明不溶性白藜芦醇与可溶性盐酸巴马汀共结晶影响了2种药物的溶解性能,且促进了白藜芦醇的释放同时延缓了盐酸巴马汀的释放。结论 制备并系统表征了一种新的RES-PCl共晶水合物,为利用共结晶技术开发白藜芦醇药物-药物共晶提供借鉴。
    12  负载胡桃醌的白及多糖-维生素E琥珀酸酯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表征
    凌延文,白丹妮,胡艳秋,平洋,王丽红,苏瑾
    2024, 55(11):3668-36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10
    [摘要](298) [HTML](0) [PDF 1.92 M](468)
    摘要:
    目的 制备负载胡桃醌的白及多糖-维生素E琥珀酸酯聚合物胶束(Jug/BSP-VES),并进行表征和评价。方法 通过酯化反应合成白及多糖-维生素E琥珀酸酯聚合物(BSP-VES)载体,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胶束,以包封率、载药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筛选胶束处方和工艺,并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确定其最优处方;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Zetasizer Nano ZSE纳米粒度电位仪观察测定Jug/BSP-VES形态、粒径、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及ζ电位;通过体外释药对Jug/BSP-VES进行评价,并考察其稳定性。结果 成功合成BSP-VES聚合物,其临界聚集浓度(critical aggregation concentration,CAC)值为5.95 μg/mL;以最优处方制备的Jug/BSP-VES胶束呈类球形,外观澄清透明,丁达尔效应明显;粒径、PDI、ζ电位结果分别为(120.30±2.80)nm、0.169±0.014、(-27.00±1.25)mV,包封率(89.140±1.163)%,载药量(6.493±0.087)%,在含有0.5%聚山梨酯-80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 4.5)中48 h累积释放率达到(82.13±2.51)%。在4 ℃下储存稳定性良好。结论 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的Jug/BSP-VES胶束粒径均一,包封率高,稳定性较好,具有一定缓释作用,该研究为胡桃醌的递药系统设计提供了参考。
    13  基于UPLC四神丸方中19种有效成分定量测定以及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杨秋琛,张琼琼,王桂群,代丽萍,李玲玲,崔瑛,刘雅琳
    2024, 55(11):3679-36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11
    [摘要](414) [HTML](0) [PDF 2.11 M](464)
    摘要:
    目的 建立四神丸方(汤剂)19种成分同时定量分析的UPLC法,并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 采用Accucore RP-MS C18色谱柱(150 mm×2.1 mm,2.6 μm),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45 nm,建立19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层次分析法获得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进行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试验,并对得到的最优提取工艺进行验证。结果 建立了四神丸方(汤剂)中19种成分的U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学考察结果均符合要求。四神丸方(汤剂)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14倍量,浸泡30 min,提取3次,每次48 min。结论 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为该制剂质量控制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优化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为四神丸方(汤剂)工业生产提供依据。
    14  经典名方桃核承气汤的U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刘艳梅,黄小丹,彭致铖,朱德全,李振雨,陈向东,孙冬梅
    2024, 55(11):3689-37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12
    [摘要](831) [HTML](0) [PDF 2.90 M](1614)
    摘要:
    目的 通过建立U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构建经典名方桃核承气汤(Taohe Chengqi Decoction,TCD)的质量体系,研究TCD基准样品量值传递规律。方法 遵照古籍记载并结合工艺考察,制备不同产地的15批次TCD基准样品,采用UPLC法建立基准样品指纹图谱,使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结合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全面分析基准样品化学成分,同时测定样品中指标成分(苦杏仁苷、桂皮醛、肉桂酸、甘草酸、游离型蒽醌、总蒽醌、结合蒽醌)的含量。结果 建立了15批TCD基准样品的UPLC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比较相似度≥0.90,通过对照品确认、高分辨质谱数据分析及文献比对,共鉴定出80个化学成分,共归属26个指纹峰,鉴定了17个色谱峰。15批TCD基准样品中苦杏仁苷、桂皮醛、肉桂酸、甘草酸、游离型蒽醌、总蒽醌、结合蒽醌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29%~0.58%、0.011%~0.032%、0.05%~0.13%、0.48%~1.04%、0.20%~0.30%、0.42%~0.66%、0.19%~0.37%,饮片到基准样品的转移率分别为31.49%~60.78%、0.43%~2.67%、51.61%~76.99%、26.79%~49.88%、16.01%~32.65%、9.66%~19.07%、6.97%~19.48%;出膏率为19.55%~22.92%,传递率为80.98%~99.34%。结论 所建立的U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分析方法快速简便,结合基准样品的量值传递过程分析,可为后续制剂的开发和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15  基于内质网自噬系统探究泽泻汤对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的防治作用
    张荣展,汤甜甜,黄芳,宋婧,周佳
    2024, 55(11):3705-37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13
    [摘要](315) [HTML](0) [PDF 2.45 M](473)
    摘要:
    目的 研究泽泻汤对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hyperlipidemia acute pancreatitis,HLAP)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 雄性C57BL/6J小鼠以高脂饮食喂养,ig泽泻汤干预8周后,ip雨蛙素(50 μg/kg)制备HLAP模型。采用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及淀粉酶(amylase,AMY)、脂肪酶(lipase,LPS)、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组织脂质蓄积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胰腺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胰腺组织中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核因子E2相关基因(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 2,Nrf2)、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binding immunoglobulin protein,BIP)、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2α,eIF2α)、p-eIF2α、Bcl-2相互作用蛋白(Bcl-2 interacting coiled-coil protein-1,Beclin-1)、自噬蛋白5(autophagy-related protein 5,ATG5)、自噬蛋白12(autophagy-related protein 12,ATG1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II/I(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II/I,LC3-II/I)及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lysosomal 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1,LAMP-1)表达。采用棕榈酸(200 mmol/L)和雨蛙素(10 nmol/L)处理胰腺腺泡AR42J细胞构建HLAP细胞模型,给予泽泻汤干预后,采用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PS、T-SOD活性;采用DCFH-DA荧光探针、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MMP水平;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及自噬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HO-1、Nrf2、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BIP、eIF2α、p-eIF2α、Beclin-1、ATG5、LC3-II/I和LAMP-1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泽泻汤能够降低小鼠血清中TC、TG水平及AMY、LPS活性(P<0.05、0.01、0.001),抑制肝脏组织中的脂滴蓄积,减轻肝脏及胰腺组织病理损伤,同时上调血清及胰腺腺泡细胞中SOD、CAT活性(P<0.05、0.01),下调ROS水平(P<0.001),上调胰腺组织及细胞中HO-1、Nrf2、LAMP1表达(P<0.05、0.01、0.001),下调Keap1、BIP、eIF2α、p-eIF2α、Beclin-1、ATG5、ATG12及LC3-II/I表达(P<0.05、0.01、0.001)。结论 泽泻汤可以防治HLAP,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内质网应激诱导的过度自噬、恢复自噬通量有关。
    16  雷公藤红素促进小肠上皮细胞肝X受体α表达调控胆固醇代谢研究
    赵谭军,付可沁,施树成,卜兰兰
    2024, 55(11):3716-37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14
    [摘要](341) [HTML](0) [PDF 2.27 M](437)
    摘要: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结合实验验证探讨雷公藤红素调控肠上皮细胞胆固醇代谢的潜在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网络药理学筛选雷公藤红素调控肠上皮细胞胆固醇代谢的关键靶点和通路。运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通过构建体外肠上皮细胞高胆固醇模型,考察雷公藤红素对肠上皮细胞胆固醇代谢及其关键通路和靶点表达的影响。结果 共获得94个雷公藤红素靶点、15 415个肠道靶点、14 177个胆固醇代谢靶点。取交集得75个共有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筛选得到1个关键子网络。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网络中的靶点与多种生物功能相关。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雷公藤红素调控肠道胆固醇代谢涉及多条途径,其中肠道脂质代谢的关键通路(fat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与PPI网络中的关键子网络之一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表明,雷公藤红素与关键网络中的核心蛋白肝X受体α(liver X receptor α,LXRα)具有良好的结合亲和力。体外实验表明,雷公藤红素显著降低高胆固醇环境下肠上皮细胞脂质堆积(P<0.05、0.01、0.001),显著上调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G5和G8(adenosine triphosphate-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s G5 and G8,ABCG5/8)蛋白表达(P<0.05、0.01),并下调NPC1样细胞内胆固醇转运蛋白1(NPC1 like intracellular cholesterol transporter 1,NPC1L1)表达(P<0.05)。结论 雷公藤红素调控肠上皮细胞胆固醇代谢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LXRα促进胆固醇流出、抑制胆固醇摄取密切相关。
    17  基于Akt/mTOR通路研究地榆皂苷II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和自噬作用机制
    朱晓敏,钟颖,黄娜娜,孙蓉
    2024, 55(11):3726-37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15
    [摘要](273) [HTML](0) [PDF 1.87 M](401)
    摘要:
    目的 探讨地榆皂苷II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和自噬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0、10、20、40 μmol/L)地榆皂苷II处理人肝癌HepG2细胞和小鼠肝癌Hepa1-6细胞,通过CCK-8和EdU实验观察地榆皂苷II对HepG2和Hepa1-6细胞增殖的影响;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地榆皂苷II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地榆皂苷II对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e-aspartic acid protease-3,Caspase-3)、Caspase-8、Caspase-9、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cleaved Caspase-3、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II(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3-II,LC3II)、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Ⅰ(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3-Ⅰ,LC3Ⅰ)、自噬相关蛋白p62、Beclin1及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地榆皂苷II显著抑制HepG2和Hepa1-6细胞活力,且呈现一定的剂量相关性;流式细胞检测发现地榆皂苷II给药后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0.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地榆皂苷II给药后Caspase-3、Caspase-8、Caspase-9、Bcl-2表达显著降低(P<0.05、0.01、0.001),cleaved Caspase-3、Bax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0.01),LC3Ⅱ/LC3I值显著升高(P<0.05、0.01、0.001),Beclin1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0.01),p62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0.01),p-Akt/Akt、p-mTOR/mTOR值显著降低(P<0.05、0.01、0.001)。结论 地榆皂苷II通过Akt/mTOR通路诱导HepG2和Hepa1-6细胞自噬和凋亡实现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为抗肝细胞癌新药发现提供药理学证据。
    18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小鼠黑质脑区的调控机制研究
    刘子宇,徐欣玉,吕文欣,郭志宏,张新庄,曹亮,王振中,田金洲,王团结,潘贤,武子寅,肖伟
    2024, 55(11):3735-37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16
    [摘要](533) [HTML](0) [PDF 1.84 M](973)
    摘要:
    目的 研究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Diterpene Ginkgolides Meglumine Injection,DGMI)在C57BL/6J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黑质脑区中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潜在作用通路。方法 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DGMI(25 mg/kg)组及银杏叶提取物761(Ginkgo biloba extract-761,EGb-761,100 mg/kg)组,构建MCAO模型,通过测定各组小鼠术后24 h的改良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率,评价DGMI相较于EGb-761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进一步利用Illumina二代测序平台对各组小鼠脑组织黑质样本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并结合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的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评价DGMI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潜在作用机制。采用qRT-PCR验证转录组测序中关键基因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改良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率显著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较,DGMI组治疗效果与EGb-761接近,可显著改善改良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率(P<0.01、0.001)。转录组的数据降维分析显示,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样本显著分离。GSEA结果显示,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对比显著富集35条通路,DGMI组相较于模型组可有效逆转7条通路。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共筛选出88个DEGs,将其与他人发现的大小鼠MCAO模型组共同差异基因比较(15个),有10个基因相同。模型组GO功能分析主要富集在炎症和细胞趋化等过程,KEGG通路分析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互作、肿瘤坏死因子等信号通路。与模型组相比,DGMI组DEGs的GO功能分析主要富集在神经信号传导过程,KEGG通路分析主要富集在多巴胺能信号通路、神经活性受体配体作用等。qRT-PCR验证与转录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DGMI可有效抵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作用的关键基因及信号通路主要集中于抗炎、调节神经突触等生物学过程,可能通过改善多巴胺能通路治疗损伤。
    19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白芷颗粒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高彩玲,朱玲玲,邱洁,潘从清,郭俊
    2024, 55(11):3749-37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17
    [摘要](388) [HTML](0) [PDF 1.76 M](587)
    摘要:
    目的 研究白芷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ip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法制备糖尿病模型,设置对照组、模型组、白芷(1.25 g/kg)组及羟苯磺酸钙(135 mg/kg)组。连续给药12周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和高碘酸-席夫(PAS)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病理学改变;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视网膜组织紧密连接蛋白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人视网膜上皮细胞(adult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 line-19,ARPE-19)分为对照组、高渗组、高糖组、白芷(150 μg/mL)组和羟苯磺酸钙(20 μmol/L)组,对照组在含5.5 mmol/L葡萄糖的培养基中培养;高渗组在含5.5 mmol/L葡萄糖和25 mmol/L甘露醇的培养基中培养;高糖组和各给药组在含30 mmol/L葡萄糖的培养基中培养,并给予相应药物。采用TUNEL染色、免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细胞凋亡、紧密连接蛋白及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使用PI3K抑制剂LY294002后,观察其下游凋亡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组织排列紊乱,视网膜变薄,白芷干预后较模型组有所缓解。TUNEL染色显示视网膜组织中细胞凋亡率增加。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白芷组咬合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1,ZO-1)、p-PI3K/PI3K、p-Akt/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 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剪切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体外实验结果显示,白芷干预后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Bax/Bcl-2、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Occludin、ZO-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白芷干预后Occludin、ZO-1表达升高;此外,白芷能够促进高糖环境下PI3K/Akt的磷酸化,在使用PI3K抑制剂干预后抑制了Akt的磷酸化,Bax/Bcl-2、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白芷颗粒能够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保护血-视网膜屏障损伤,从而延缓早期DR的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20  芒柄花素磺酸钠调控线粒体凋亡通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李雅楠,李思博,白月,肖维刚,陈娟,黄怀鹏
    2024, 55(11):3759-37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18
    [摘要](336) [HTML](0) [PDF 1.56 M](396)
    摘要:
    目的 研究芒柄花素磺酸钠(sodium formononetin-3ʹ-sulphonate,Sul-F)调控线粒体凋亡通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拉奉(3 mg/kg)组和Sul-F高、低剂量(80、40 mg/kg)组,分别于再灌注0、12 h尾iv药物干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再灌注24 h后,Zea Longa评分法评估神经功能;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脑缺血半暗带病理变化;原位末端标记(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染色检测脑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情况;JC-1探针流式细胞术检测脑缺血半暗带线粒体膜电位水平;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ELISA法检测脑缺血半暗带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脑缺血半暗带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aspase-3)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Sul-F高剂量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1),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P<0.05),脑缺血半暗带病理损伤减轻,细胞凋亡显著减少(P<0.01),线粒体膜电位的去极化显著逆转(P<0.05),线粒体嵴更加清晰、自噬现象更少见,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SOD和GSH-Px活力显著升高(P<0.05、0.01);Bcl-2表达显著增加(P<0.01),Bax和Caspase-3表达显著减低(P<0.01)。结论 Sul-F通过调控线粒体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平衡,改善线粒体氧化应激水平,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21  清咳平喘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痰热郁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L-6、PCT的影响
    于向艳,闫红倩,宿英豪,聂佳,马蕴蕾,刘云,康增路,郭勇英,刘新发,耿立梅
    2024, 55(11):3768-37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19
    [摘要](439) [HTML](0) [PDF 862.91 K](555)
    摘要:
    目的 通过开展清咳平喘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痰热郁肺证)的临床研究,观察其对AECOPD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炎症指标的调节作用,评价清咳平喘颗粒治疗AECOPD(痰热郁肺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将2022年3月—2023年4月就诊于河北省中医院呼吸科病房的痰热郁肺证AECOPD患者10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清咳平喘颗粒治疗,疗程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慢阻肺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CAT)评分、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问卷(modifie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评分和中医证候量表评分,血气指标、6 min步行试验(6 min walking test,6MWT)距离、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实际住院天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97.92%)高于对照组的93.62%,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和CAT、mMRC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和CAT、mMRC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血氧分压(pO2)、6MWT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试验组pCO2pO2、6MWT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PCT、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第1周末血清PCT、IL-6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第2周末,试验组血清PCT、IL-6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比较试验组实际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期间,两组均未发现明显的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结论 清咳平喘颗粒可有效改善AECOPD(痰热郁肺证)的临床症状及各项试验指标,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22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慢性疲劳综合征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之间分子机制及其潜在干预中药预测
    黎祖鸣,封杰妮,陈雪如,卢月,黄涛亮,李际强,杨荣源,陈剑坤,刘云涛
    2024, 55(11):3774-37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20
    [摘要](482) [HTML](0) [PDF 3.38 M](449)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简称“新冠后”)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患者与正常受试者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探讨新冠后CFS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之间的分子机制,并预测调控关键基因的潜在中药,为治疗新冠后CFS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使用R语言4.2.1中的“Seurat”包处理新冠后CFS患者与正常受试者的外周血单细胞测序数据,“CellChat”包进行细胞通讯分析,“scMetabolism”包评估细胞代谢特征,综合5种算法(AddModuleScore、AUCell、UCell、singscore和ssGSEA)计算新冠后CFS患者与正常受试者中5种免疫细胞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评分,并比较两者间的差异。使用“scCODE”包鉴定各类免疫细胞在正常受试者与新冠后CFS患者之间的差异表达(differential expression,DE)基因。Upset图分析得到新冠后CFS炎症反应相关基因(inflammatory response related genes,IRGs)、氧化应激相关基因(oxidative stress related genes,OSRGs)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apoptosis related genes,ARGs)。使用“ClusterProfiler”包分别对IRGs、OSRGs、ARGs进行基因本体生物学过程(gene ontology biological process,GOBP)富集分析。基于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IRGs-OSRGs-ARGs”分子交互复杂网络,使用cytoHubba插件筛选关键基因。利用COREMINE数据库预测调控关键基因的中药,并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统计中药的性味归经、药物功效分类。结果 共鉴定出5种免疫细胞,分别为B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NK细胞和单核细胞。相比于正常受试者,新冠后CFS患者的细胞通讯更为丰富且强度更大,两者之间并无明显差异的细胞代谢特征。新冠后CFS患者中各类免疫细胞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评分普遍高于正常受试者。共得到33个IRGs、17个OSRGs和54个ARGs。“IRGs-OSRGs-ARGs”分子交互网络显示,IRGs、OSRGs和ARGs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最后鉴定出8个关键基因。干预中药药性以寒为主,温、平次之;药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以肝、脾、肺为主;功效分类以补虚药(甘草、人参等)、清热药(黄芩、鱼腥草等)、活血化瘀药(郁金、丹参等)为主。结论 新冠后CFS患者存在异常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状态,且三者之间密切关联。8个关键基因(TNFBCL2CTNNB1CXCL8IFNGHIF1AMCL1CYCS)可能是新冠后CFS的潜在治疗靶标。临床治疗新冠后CFS应注重补虚药、清热药及活血化瘀等药物的配伍使用。
    23  基于CiteSpace的雷公藤红素知识图谱分析
    温乐乐,叶梓,江丽洁,胡琳娜,孔伟华,王璐,沈晓霞,刘巨钊,秦路平,崔琦
    2024, 55(11):3789-38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21
    [摘要](311) [HTML](0) [PDF 3.52 M](554)
    摘要:
    目的 对近年来雷公藤红素相关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和理论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自2000年1月1日—2023年6月30日发表的雷公藤红素的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 6.1.R4软件对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时间线以及高被引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与雷公藤红素相关的文献检索结果分别纳入674和1 147篇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总体呈阶梯式上升趋势。中文核心作者为张振海、陈彦、瞿鼎,外文核心作者为Gao Wei、Su Ping、Huang Luqi;国内外机构合作较为频繁,关于雷公藤红素的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理作用、给药系统、生物合成等方面。结论 雷公藤红素近20年来研究热度不断上升,抗肿瘤、抗炎、抗肥胖等药理作用成为雷公藤红素的主流研究热点,给药系统、生物合成等将是雷公藤红素未来新的研究方向。
    24  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白芍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鄢贵,龚普阳,张复中,谭庆刍,宋启瑞,沈刚
    2024, 55(11):3805-38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22
    [摘要](436) [HTML](0) [PDF 1.80 M](649)
    摘要:
    目的 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白芍研究现状并预测未来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 分别从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集中收集白芍研究文献,导入NoteExpress中删除重复文献、不合格文献并统一关键词,再利用Excel、CiteSpace、VOSviewer软件分别对中英文文献的发文量、发文期刊、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发文国家、文献被引频次、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符合要求的文献4 046篇,其中中文文献3 334篇,英文文献712篇。白芍研究相关的年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中英文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分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76篇)和扬州大学(73篇),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分别为魏伟(24篇)、Tao Jun(66篇)。开展白芍研究的国家主要以中国为主,刊载量最多的中英文期刊分别是《中草药》和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被引频次前10的中英文文献主要为白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向,包括抗炎、抗氧化、抗抑郁、镇痛等方面。结论 白芍研究热点集中在数据挖掘、组方规律以及白芍及其药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方面,尤其在抗氧化、抗炎、神经保护、抗抑郁、调节肠道菌群等方面的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可能是未来主要的研究趋势。
    25  基于超图的中药方剂超网络中药材群组信息挖掘
    单雨濛,张科,胡文军,何英,郑泽宇
    2024, 55(11):3816-38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23
    [摘要](373) [HTML](0) [PDF 1.50 M](459)
    摘要:
    目的 应用基于超图的超网络理论,构建中药方剂超网络并探究其群体的拓扑特性,以期挖掘药材的群组信息及其高阶关联关系。方法 收集整理书籍《实用三味中医药方》和中医药信息数据库(TCM-ID)中的中药方剂,分别得到2个中药方剂数据库。以每首中药方剂作为超边,相应方剂中出现的每味药材作为节点,构建中药方剂超网络模型。通过计算中药方剂超网络的拓扑指标,重点对组度序列及组度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并借助Python软件中的Pyplot功能呈现可视化结果。结果 2个数据集共收录9 234首方剂,根据2个数据集的不同来源分别构建均匀超网络模型和非均匀超网络模型。其中,均匀超网络模型中共有2 719首方剂,涉及1 404味药材,频数最大的二元药材群组是{黄连,黄芩},黄芩虽然是二元药材群组中的重要组成药材,但却未出现在排名前10的单味药材中;非均匀超网络模型中共有6 515首方剂,涉及2 381味药材,频数最大的三元药材群组是{黄连,黄芩,甘草},黄连虽然是排名第1的三元药材群组中的重要组成药材,但其单味药材排名却是第7。2个中药方剂超网络的各类组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表明药材群组的分布具有无标度特性,提示频数越大的药材群组越重要。结论 中药方剂中的药材从药理上具有互补性,仅评估单味药材或药对重要性的视角较单一,使用基于超图的超网络对中药方剂系统进行建模,突破了使用普通复杂网络建模中基于点对关联的局限,可更好地描述中药方剂这一现实复杂系统中的高阶交互关系,从而能够有效地挖掘出中药方剂中重要的药材群组,且组度值大的药材群组中药材之间具有紧密的多重关联性可为新方研发和创新用药等提供理论参考。
    26  基于ITS条形码及机器学习的黄檀属物种分子鉴别研究
    邝家荣,刘巧珍,代江鹏,谭智杰,林月霞,高晓霞,朱爽
    2024, 55(11):3825-38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24
    [摘要](293) [HTML](0) [PDF 1.49 M](340)
    摘要:
    目的 提高黄檀属的物种鉴别成功率,并将机器学习方法与传统的基于距离/系统发育树的方法进行比较,筛选最优的ITS条形码分析方法。方法 所使用的黄檀属物种ITS序列来自实验获得的3条以及从NCBI下载的399条共96个物种。以条形码ITS作为分子标记,对比距离法、系统发育树法及机器学习方法在黄檀属物种的鉴别成功率。结果 在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分析中,黄檀属物种的平均鉴别成功率为39.59%,其中BLOG能识别出42个黄檀属物种,其正确序列分类占比为95.75%。另外,SMO、Naïve Bayes、JRip、J48能够识别出34个物种,分别获得了79.10%、58.71%、72.64%、76.37%的正确序列分类占比。基于系统发育树法与距离法的分析分别获得28.13%和36.46%的鉴别成功率。结论 基于机器学习的黄檀属ITS条形码基原识别比距离法/系统发育树法拥有更高的鉴别成功率和社会经济效率。建议优先利用基于ITS条形码的机器学习方法对黄檀属物种进行基原识别。
    27  百合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及系统发育研究
    代国娜,尚明越,王嘉乐,郑加梅,廖彬彬,刘颖琳,段宝忠
    2024, 55(11):3835-38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25
    [摘要](362) [HTML](0) [PDF 1.90 M](532)
    摘要:
    目的 探究百合属Lilium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性及影响因素,为百合属药用植物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使用CodonW1.4.2、CUSP、SPSS等软件分析9种百合属药用植物的密码子偏好性。结果 9种百合属植物密码子不同位点的GC含量均小于0.5,且GC1>GC2>GC3;其有效密码子数值均大于45。共筛选到21个最优密码子,其中有20个以A/U碱基结尾。PR2-plot分析、ENC-plot分析和中性绘图分析显示,百合属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主要受自然选择影响,同时也受突变因素影响。叶绿体蛋白编码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和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值的聚类分析结果,均支持渥丹Lilium concolor从钟花组独立归并到卷瓣组。结论 9种百合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较弱,自然选择是影响密码子偏好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渥丹归入卷瓣组更合理。
    28  不同生长年限巴戟天蒽醌类含量差异比较及转录组学挖掘蒽醌类生物合成相关基因
    梁雪,黄鼎,黄雪慧,黄勇,张超裕,王素娥,田慧
    2024, 55(11):3845-38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26
    [摘要](355) [HTML](0) [PDF 1.53 M](487)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生长年限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根部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差异及生物合成相关基因。方法 采用HPLC测定1年生和6年生巴戟天根中蒽醌类化合物成分,并进行比较转录组分析,采用qRT-PCR验证基因表达结果。结果 HPLC检测结果显示在6年生根中蒽醌类物质显著增加,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从1年生和6年生巴戟天的根中筛选到8 619条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各种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苯丙素生物合成、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生物合成等通路中。此外,共鉴定到13条蒽醌生物合成途径相关的差异表达Unigenes,其中ICSSKCSDHNA-CoA synthase均在6年生根中上调表达,而DXSDXRDAHPSIDH均下调表达,DHQD/SDH既有上调表达的又有下调表达的Unigenes。进一步选择6个候选基因进行qRT-PCR验证,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数据一致。结论 为鉴别参与巴戟天蒽醌生物合成的相关基因提供参考,为后期进一步深入研究蒽醌类生物合成的累积规律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29  UPLC-QQQ-MS/MS指纹图谱结合一测多评法的不同品种苦荞麦质量评价
    王迪,杨洁丽,聂佳,何悦月,李维,李杰,李阳倩
    2024, 55(11):3855-38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27
    [摘要](380) [HTML](0) [PDF 1.31 M](851)
    摘要:
    目的 建立18个品种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指纹图谱,并以芦丁为内标物,采用一测多评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marker,QAMS)同时检测苦荞麦中葫芦巴碱、表儿茶素、山柰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山柰酚和大黄素含量,以期对不同产地苦荞麦进行质量控制。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三重四级杆液质联用技术(UPLC-QQQ-MS/MS),首次以一级全扫(Full-MS)和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2种采集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UPLC-QQQ-MS/MS指纹图谱共有模式,采用夹角余弦法进行相似度评价。以ThermoFisher AccucoreTM C18色谱柱(100 mm×3.0 mm,2.6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30 ℃,梯度洗脱。以芦丁作为内标物,建立苦荞中其他6种指标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fs/x),从而计算各待测成分的量,并将QAMS计算值与外标法(external standard method,ESM)实测值进行比较,以验证QAMS的准确性和方法适宜性。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加权分析等化学计量学分析手段建立苦荞麦综合质量优劣评价方法。结果 建立了苦荞麦的UPLC-QQQ-MS/MS指纹图谱,在Full-MS扫描模式下标定了15个共有峰,各品种间相似度在0.399~0.973;同时以MRM扫描模式结合对照品对其中芦丁等7种指标成分进行了峰指认。以芦丁为内标物,与葫芦巴碱、表儿茶素、山柰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山柰酚和大黄素6种有效成分的建立的fs/x重现性良好,分别为0.283、1.338、0.654、1.162、8.509、0.709。且采用QAMS测定的18个品种苦荞麦中7种指标成分含量与ESM的实测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芦丁、山柰酚-3-O-芸香糖苷和山柰酚是影响苦荞麦质量的主要潜在标志物,质量排序相对靠前的苦荞麦产区主要集中在海拔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的中国西南地区,而指纹图谱相似度差异较明显的荞杂2号、综甜2号和通荞1号排在后3位。结论 所建立的指纹图谱结合QAMS简便可行,结果准确,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全面客观,可为苦荞麦品质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和依据。
    30  基于变异系数的模糊物元模型评价不同基原甘草药材质量及快速判别研究
    李瑞华,林夏,罗京超,陈雨竹,张永超,李执栋,闫逸伦,候化蕊,童枫,张欣,王振中
    2024, 55(11):3866-38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28
    [摘要](306) [HTML](0) [PDF 1.13 M](382)
    摘要:
    目的 综合评价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和光果甘草G. glabra的质量,通过化学计量学寻找质量差异标志物并建立快速判别乌拉尔甘草和光果甘草模型。方法 建立甘草药材液相指纹图谱,确立共有峰,共有峰数据结合模糊物元模型与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质量综合评价及质量差异标志物筛选。基于近红外光谱建立不同的快速判别模型,通过对比筛选出最佳的快速判别模型。结果 模糊物元分析表明乌拉尔甘草与光果甘草存在显著差异;经PLS-DA,结果表明甘草酸铵、甘草素、甘草苷为乌拉尔甘草和光果甘草的差异标志物;光谱经SG预处理,iPLS波段筛选所建立的决策树判别模型,精确率为0.88、准确率为0.88、F1(精确率和准确率的调和平均值)为0.88。结论 乌拉尔甘草与光果甘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的判别模型,为快速区分这2种基原甘草提供了有效手段,有助于提升甘草药材质量控制水平。
    31  芦荟治疗便秘的研究进展
    黄炜锐,余祥彬,余越
    2024, 55(11):3874-38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29
    [摘要](1498) [HTML](0) [PDF 1.60 M](2076)
    摘要:
    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性消化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化学药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效,但长期使用却往往存在疗效逐渐减弱的问题,可能与人体对化学药的耐受性逐渐增强,及对人体的不良反应逐渐显现有关。相比之下,芦荟Aloe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天然药物,在治疗便秘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研究表明,芦荟具有治疗胃溃疡、泻下通便、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和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等作用,可以有效治疗便秘。通过对芦荟治疗便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更全面地展示芦荟在治疗便秘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为今后芦荟的深入研究应用与治疗便秘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32  基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网络药理学的血府逐瘀胶囊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
    贺木兰,王玺,何成峙,余河水,宋纹,张营,王跃飞,李正,李文龙
    2024, 55(11):3886-38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30
    [摘要](252) [HTML](0) [PDF 1.72 M](685)
    摘要:
    血府逐瘀胶囊(Xuefu Zhuyu Capsule,XZC)是一种传统中药制剂,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用于治疗瘀血相关疾病。此外XZC还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抗氧化活性。通过对近年来XZC中所含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总结,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核心理论,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预测XZC的Q-Marker。结果表明芍药苷、阿魏酸、甘草苷、甘草酸、苦杏仁苷可作为XZC的Q-Marker,为XZC的后续研究提供质量控制参考。
    33  补肾活血中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共病”机制研究进展
    杨浩宇,王世坤,杨东元,尹润宇,邹远超,李远栋
    2024, 55(11):3898-39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31
    [摘要](329) [HTML](0) [PDF 1.45 M](483)
    摘要: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以膝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代谢性骨病,主要由于骨量丢失与降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导致患者容易出现骨折的全身代谢性骨病。KOA与OP在病因、发病机制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2病病机特点均为以肾虚为本、血瘀为标。通过从促进骨修复、抑制骨破坏2方面对补肾活血类中药治疗KOA与OP“共病”作用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为深入研究KOA与OP“共病”机制提供支持与参考。
    34  红芪黄酮类成分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符凯润,李昕蓉,魏小成,何军刚,贾妙婷,李岩,燕羽婷,谢鑫明,李成义
    2024, 55(11):3906-39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32
    [摘要](401) [HTML](0) [PDF 1.51 M](570)
    摘要:
    红芪Hedysari Radix是甘肃的特色药材,也是甘肃道地药材。现代药学研究表明红芪黄酮类是红芪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黄酮、异黄酮、紫檀烷和黄酮醇等,具有抗氧化、改善肺纤维化、抗肿瘤、抗骨质疏松、降低骨骼肌损伤等药理作用,通过对红芪黄酮类成分药理作用的概述,阐明其药理作用的可能机制,为红芪黄酮类成分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35  苍术中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严世豪,黎红,赵蓓蓓,龚文慧,辛力,郭静英,郑郁清,张金莲
    2024, 55(11):3916-39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33
    [摘要](530) [HTML](0) [PDF 1.19 M](999)
    摘要:
    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或北苍术A. chinensis的干燥根茎。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之功效,苍术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抗肿瘤作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现代研究证明,苍术中萜类、多糖类等化合物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黏附、侵袭和转移,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阻滞细胞周期和信号转导,还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对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均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因此,通过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苍术的化学成分组成以及活性成分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以期为苍术抗肿瘤的深入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36  基于INCOPAT数据库的彝族医药发明专利信息分析
    冯毅翀,郑林,胡奇志,李悦鸣,喻林,夏颖
    2024, 55(11):3927-39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1.034
    [摘要](339) [HTML](0) [PDF 1.18 M](402)
    摘要:
    彝族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医药之一,分析彝族医药发明专利信息,对促进彝族医药现代转型意义重大。运用INCOPAT数据库,检索全球彝族医药发明专利,在进行扩展同族合并后,整理64件专利信息,对专利技术总体发展趋势、专利申请数量与时间、专利法律与运营状态、申请人类型及地域分布、申请人专利价值、专利技术构成、专利技术功效及其价值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图表分析。分析表明,彝族医药发明专利技术处于成长阶段,年申请量和申请人数量均呈持续增长趋势,但专利申请质量较低;当前全球彝族医药研发以中国为主,尤其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专利申请最为活跃,而专利申请人类型以企业、个人和大专院校为主,机关团体和科研单位成果转化水平较低;彝族医药专利集中在医药制造业,热点技术领域为医用、牙科用或梳妆用的配制品,及化合物或药物制药的治疗活性,技术功效价值度较高的包括安全提高、复杂性降低、效率提高、速度提高和成本降低等,而提取分离技术是当前彝族医药研发和专利保护的技术缺口。为促进彝族医药发明专利科学布局,推进彝族医药创新与现代转型,应构建川滇黔资源共享和科技创新合作的新格局,增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机关团体与企业之间的专利技术合作;在加强热点领域的同时,需要加大彝族医药提取分离技术的研发力度,更多地涉及化妆品或类似梳妆用配制品的特定用途等其他领域,并与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其他制造领域的先进技术进行融合创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