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55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4, 55(1):0-0.
    [摘要](205) [HTML](0) [PDF 3.49 M](861)
    摘要:
    2  目录
    2024, 55(1):0-0.
    [摘要](175) [HTML](0) [PDF 696.04 K](936)
    摘要:
    3  数智中药:现代中药数智化升级与创新发展
    胡蕴慧,刘朋,熊皓舒,王文佳,章顺楠,马晓慧,何毅,闫凯境,闫希军
    2024, 55(1):1-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01
    [摘要](1191) [HTML](0) [PDF 1.27 M](2225)
    摘要: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重要资源。如何实现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可持续且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此,笔者提出了“数智中药”这一概念,并以中医药多维信息数智化作为实现数智中药的基础与技术手段,围绕组方配伍数智化、物质基础数智化、量时毒效数智化、生产质控数智化和消费认知数智化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论述。以期在未来打造用药精准、配伍合理、生产精智、质量可控、临床精准、疗效确切的创新中药产品,为维护人民健康安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4  中草药囊泡研究与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外囊泡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中草药囊泡研究与应用专家委员会,中草药囊泡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草药囊泡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2024, 55(1):12-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02
    [摘要](1316) [HTML](0) [PDF 943.55 K](2386)
    摘要:
    为推动中草药囊泡的发展特别是标准的建立,在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外囊泡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和中草药囊泡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的支持下,由全国中草药囊泡研究与应用专家委员会牵头,邀请全国中草药囊泡领域的研究专家,在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德尔菲法、共识会议与名义小组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中草药囊泡研究与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讨论稿。以线上线下会议方式,共同就中草药细胞外囊泡的研究现状、命名方法、分离方法、质量标准和研究应用等问题进行多轮磋商,最终达成13条一致意见。本共识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国内外从事中草药囊泡研究应用提供参考,共同解码中草药囊泡背后的奥秘,为未来建立安全、有效、可控的精准化中草药囊泡防治体系,架起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梁。
    5  中华枸杞中1个新的香豆素葡萄糖苷
    范雨欣,徐瑞雯,张晓祎,朱研洁,代向阳,孙彦君,李孟,冯卫生,陈辉
    2024, 55(1):23-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03
    [摘要](656) [HTML](0) [PDF 827.78 K](1038)
    摘要:
    目的 研究中华枸杞Lycium chinense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D101大孔吸附树脂、ODS等柱色谱以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现代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并对部分化合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结果 从中华枸杞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O-(6-O-3-羟基异丁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6-甲氧基香豆素(1)、东莨菪苷(2)、东莨菪素(3)、反式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4)、cassoside I(5)、对羟基苯乙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6)、苯甲醇吡喃葡萄糖苷(7)、苯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8)、柚皮素-7-O-β-D-葡萄糖苷(9)、5-O-对香豆酰奎尼酸甲酯(10)、绿原酸甲酯(11)。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的香豆素葡萄糖苷,命名为枸杞苷E。化合物10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弱的抑制作用。
    6  铁轴草化学成分及其对HT-22细胞铁死亡抑制活性研究
    王欢,刘翰飞,舒晓蝶,李金玉,娄华勇,潘卫东
    2024, 55(1):30-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04
    [摘要](558) [HTML](0) [PDF 898.60 K](1010)
    摘要:
    目的 研究铁轴草Teucrium quadrifarium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以及重结晶等方法对铁轴草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进行了系统分离纯化,并利用现代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评估单体化合物对RSL3诱导的HT-22细胞铁死亡抑制活性。结果 从铁轴草石油醚部位共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4R,5S,7R)-木萝烷-1(6),10(14)-二烯-4,5-二醇(1)、对甲磺酰甲基苯酚(2)、合欢金素(3)、6,4'-二甲氧基-野黄芩苷(4)、香叶木素(5)、去甲氧基矢车菊黄酮素(6)、5-羟基-3,3',4',5',7-五甲氧基黄酮(7)、蓟黄素(8)、吲哚-3-甲酸乙酯(9)、13-酮-9,11-十八碳二烯酸(10)、9-酮-10,12-十八碳二烯酸(11)、α-托可醌(12)、N-苯甲酰-L-苯丙氨酰-N-苯甲酰-L-苯丙氨酸酯(13)、金色酰胺醇酯(14)、2″,3″-乙酰马蒂罗苷(15)、香草醛(16)。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79可以抑制铁死亡诱导剂RSL3诱导的HT-22细胞铁死亡,半数效应浓度(median effect concentration,EC50)分别为(1.46±0.49)μmol/L和(3.31±1.66)μmol/L。结论 化合物1是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命名为铁轴草素A;化合物246791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该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发利用该植物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7  白背枫的化学成分研究
    肖碟,许浩楠,王浩鑫,陈林,谢红茜,丁祖霄,左爱学,江志勇
    2024, 55(1):38-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05
    [摘要](624) [HTML](0) [PDF 826.29 K](923)
    摘要:
    目的 对白背枫Buddleja asiatica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MCI、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1D和2D NMR,MS等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分光光度发测定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结果 从白背枫茎叶90%甲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萃取部分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 (S)-1,4-di(benzo[d][1,3]dioxol-5-yl)-3-(hydroxymethyl)butan-2-one(1)、meridinol(2)、3,3'-bis(3,4-dihydro-4-hydroxy-6-methoxy-2H-1-benzopyran)(3)、protocatechualdehyde(4)、丁香醛(5)、3,4-二甲氧基桂皮酸(6)、4-甲氧基桂皮酸(7)、异东莨菪内酯(8)、松柏醛(9)。化合物3表现出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IC50值为41.3 μmol/L。其余化合物未见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的降木脂素,命名为白背枫酮。除化合物6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有中等程度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8  红簕钩中1个新的齐墩果烷型降三萜
    陈文娇,宁小燕,黄美芳,卢澄生,梁臣艳,冯旭,韦建华,王柳萍
    2024, 55(1):43-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06
    [摘要](602) [HTML](0) [PDF 895.71 K](1066)
    摘要:
    目的 研究红簕钩Rubus pirifolicu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大孔树脂、硅胶、ODS、Sephadex LH-20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并结合文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从红簕钩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梨叶悬钩子酸A(1)、acanthochlamic acid(2)、2α,3β-dihydroxyolean-13(18)-en-28-oic acid(3)、3-表-2-氧代-坡模醇酸(4)、2α,3α,19α,22α-tetrahydroxyurs-12-en-28-oic acid(5)、23-O-galloylarjungenin(6)、2α,3α,19α,24-四羟基齐墩果-12-烯-28-羧酸(7)、bellericagenin B(8)、roburgenic acid(9)、2β,3β,19α-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28-二羧酸(10)、2α,3β,23-trihydroxylup-20(29)-en-28-oic acid 28-O-β-D-glucopyranoside(11)、熊果酸(12)、山楂酸(13)、科罗索酸(14)、坡模酸(15)、齐墩果酸(16)。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梨叶悬钩子酸A,化合物2356810为首次从悬钩子属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9  芦根亲水性化学成分研究
    李文博,赵伟伊,庞美俊,苏艳芳
    2024, 55(1):51-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07
    [摘要](604) [HTML](0) [PDF 834.60 K](985)
    摘要:
    目的 研究芦根(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的根茎)的亲水性化学成分,并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初步的美白活性研究。方法 芦根乙醇提取物经有机溶剂萃取后的水部分采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ODS及HILIC色谱柱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以熊果苷为阳性对照,采用斑马鱼对获得的化合物进行美白活性研究。结果 共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 (1'R,2'S)-丁香酚基甘油3'-O-D-吡喃葡萄糖苷(1)、(7R,7'R,7'R,8S,8'S,8'S)-丁香酚基甘油-β-丁香树脂酚醚4,4'双-O-D-吡喃葡萄糖苷(2)、(1'R,2'S)-愈创木基甘油 3'-O-β-D-吡喃葡萄糖苷(3)、(1'S,2'S)-愈创木基甘油3'-O-D-吡喃葡萄糖苷(4)、(1'R,2'R)-愈创木基甘油3'-O-D-吡喃葡萄糖苷(5)、(1'S,2'R)-愈创木基甘油3'-O-D-吡喃葡萄糖苷(6)、(1'R,2'R)-丁香酚基甘油3'-O-D-吡喃葡萄糖苷(7)、(1'S,2'S)-丁香酚基甘油3'-O-D-吡喃葡萄糖苷(8)、(1'S,2'R)-丁香酚基甘油3'-O-D-吡喃葡萄糖苷(9)。化合物578可抑制斑马鱼胚胎黑色素的生成。结论 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芦根苷C、芦根苷D;化合物39均为首次从芦根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78表现强的美白活性。
    10  芫花素与水溶性磷酸盐柱[6]芳烃包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分子模拟研究
    陶欣,杨云汉,杨明坤,张郡童,陈艳,杨举,杨玉香,钏永明,杨丽娟
    2024, 55(1):57-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08
    [摘要](505) [HTML](0) [PDF 1.94 M](949)
    摘要:
    目的 以水溶性磷酸盐柱[6]芳烃(phosphate salt pillar[6]arene,PP6A)作为芫花素的药物载体即主体分子,天然药芫花素为客体分子,构筑了一种新型的芫花素/PP6A(genkwanin/PP6A,GK/PP6A)超分子主客体包合物,对其进行表征和性能分析,进一步对包合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芫花素与PP6A的超分子包合物;以包合物的包合率为指标,选用物质的量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和甲醇与水的体积比4个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以L9(34)设计正交试验,对GK/PP6A包合物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筛选。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差示扫描量热等分析方法对芫花素和PP6A包合前后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半经验分子轨道法、分子对接和核磁共振波谱法揭示了芫花素与PP6A最稳定的包合模式。结果 GK/PP6A包合物的最优制备工艺为PP6A与芫花素的物质的量比为1∶1,包合温度为50 ℃,包合时间8 h,甲醇与超纯水体积比为1∶8,GK/PP6A包合物的包合率为89.93%;芫花素和PP6A以物质的量比1∶1形成超分子包合物,其络合常数为49 488 L/mol;半经验分子轨道法与分子对接揭示的包合机制与二维核磁共振氢谱推断的主客体可能的包合模式相互吻合;芫花素包合前后的水溶解性和稳定性显著提高,其中水溶解性由3.5 μg/mL提升至540.5 μg/mL,约提高了155倍。结论 PP6A是芫花素的良好宿主,芫花素与PP6A形成包合物后,芫花素的水溶性和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疏水作用和氢键作用为包合物形成的主要驱动力。
    11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结合特征图谱的蜜麸枳壳原料产地优选及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万理,祝婧,杨明,谌瑞林,陈泣,易炳学,罗薏
    2024, 55(1):68-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09
    [摘要](495) [HTML](0) [PDF 1.63 M](902)
    摘要:
    目的 基于工业化生产条件进行蜜麸枳壳质量标准研究,并优选优势原料产地。方法 参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方法对18批不同产地来源的蜜麸枳壳进行显微、薄层色谱鉴别,测定水分、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含量,通过色差仪测定饮片粉末色度,采用HPLC法测定其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含量,建立了特征图谱,采用聚类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等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利用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评价各批次蜜麸枳壳质量。结果 蜜麸枳壳各指标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要求,通过建立的蜜麸枳壳特征图谱,得到15个共有峰,指认了6号峰为柚皮苷,7号峰为橙皮苷,8号峰为新橙皮苷,11号峰为橙皮素,12号峰为川陈皮素,13号峰为甜橙黄酮,15号峰为橘红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8批蜜麸枳壳样品可聚为4类;通过OPLS-DA法筛选出新橙皮苷、峰10、橙皮素、川陈皮素、峰9、峰5为主要差异成分。熵权-TOPSIS法结果表明,湖南省沅江蜜麸枳壳综合质量最优,推荐以该地枳壳为生产原料。结论 方法简便易行,可用于蜜麸枳壳的质量控制;通过熵权-TOPSIS模型以评价蜜麸枳壳综合质量,并反向溯源筛选优势原料产地,可为蜜麸枳壳产业化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12  一种适用于制药领域的纳滤膜有效截留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方法
    徐扬阳,章莲,沈欣,支兴蕾,李存玉,彭国平
    2024, 55(1):77-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10
    [摘要](430) [HTML](0) [PDF 1.57 M](902)
    摘要:
    目的 基于传质系数(k)-孔道占位的内在相关性,建立纳滤膜有效截留相对分子质量(M)的计算方法。方法 测量0.2、0.4、0.6、0.8、1.0、1.2 MPa压力下水、不同体积分数甲醇和乙醇的膜通量,计算相应条件下的k,拟合标准纳滤膜下k与膜孔半径(rS)的幂函数方程,以水为参照,计算甲醇和乙醇溶液环境下的有效膜孔半径(rS)和有效M,根据孔道占位比例(P)=(MM)/M,计算不同体积分数甲醇、乙醇的P,并结合不同存在状态辛弗林的截留行为,构建有效M、孔径评价曲线和辛弗林分离行为综合评价方法,分析待测纳滤膜质量。结果 发现krS的幂函数成立,相关性系数大于0.98,随着甲醇、乙醇体积分数的升高,P增加,纳滤膜有效M下降。待测纳滤膜因长时间使用,其有效MP及辛弗林截留率均发生改变。结论 建立了纳滤膜有效M的计算方法,可以对纳滤膜质量进行系统评价,为制药企业的纳滤膜标准化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13  加味柴胡疏肝散基准样品HPLC指纹图谱及关键质量属性量值传递规律研究
    姜艳雯,邹恺平,陈梦娇,刘顺,江志伟,曹园,龚冠闻
    2024, 55(1):85-1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11
    [摘要](580) [HTML](0) [PDF 2.82 M](931)
    摘要:
    目的 建立加味柴胡疏肝散(Modified Chaihu Shugan Powder,MCSP)基准样品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结合化学模式分析,探究关键质量属性的传递规律。方法 制备40批MCSP样品,利用HPLC法,以乙腈-0.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年版)”计算其相似度,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多产地多批次MCSP基准样品,结合指标性成分含量以及转移率,进行量值传递分析及整体质量研究。结果 建立的40批MCSP基准样品相似度大于0.90,指纹图谱相似度良好,29个共有峰中指认出其中13个色谱峰,所建立的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阿魏酸、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橙皮素、新橙皮苷、去氢木香内酯、柴胡皂苷A的平均转移率分别为29.96%、22.08%、32.98%、22.42%、33.26%、15.50%、34.23%、56.94%、8.66%、8.69%。结论 采用指纹图谱结合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及转移率等评价指标对MCSP基准样品进行了量值传递综合考察,初步构建MCSP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为制剂开发及MCSP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4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补骨脂不同炮制品水提物急性毒性及肝毒性差异比较
    赵竟成,李治建,霍仕霞,祖力皮卡尔·吾斯曼,钟雅韵,张数数,高姝燕,麦丽克姆·麦图如孜,张云
    2024, 55(1):101-1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12
    [摘要](599) [HTML](0) [PDF 2.12 M](937)
    摘要:
    目的 根据历代医籍和本草记载的炮制方法,对比补骨脂Psoraleae Fructus不同炮制品水提物的急性毒性和肝毒性差异,为补骨脂的炮制方法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和标准曲线法对补骨脂生品和补骨脂不同炮制品水提物进行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测定,并以AB野生型斑马鱼、Tg(lfabp: EGFP)肝脏细胞绿色荧光标记转基因斑马鱼和Tg(lysc: DsRed2)中性粒细胞红色荧光标记转基因斑马鱼为实验动物模型,给予补骨脂生品和补骨脂不同炮制品的水提物通过观察补骨脂不同炮制品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最小致死浓度(minimum lethal concentration,LC1)、斑马鱼形态变化、畸形评分等的影响,比较补骨脂不同炮制品的急性毒性差异。通过观察不同给药组对斑马鱼肝脏荧光强度、肝脏面积和体积、肝脏病理切片情况、肝脏区域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以及检测炎症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变化情况,综合评价补骨脂不同炮制品的肝毒性差异。结果 补骨脂不同炮制品水提物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含量存在差异,补骨脂生品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含量最高,雷公法制品中异补骨脂素含量最低,清炒法制品中补骨脂素含量最低。补骨脂不同炮制品水提物急性毒性存在差异,补骨脂生品水提物会导致斑马鱼出现严重的急性毒性,表现为出现心包水肿、脊柱弯曲、鱼鳔消失、卵黄囊吸收延滞,而不同炮制品中补骨脂雷公法制品的急性毒性减毒效果最优,补骨脂酒炙法制品、补骨脂盐炙法制品和补骨脂清炒法制品急性毒性的减毒效果依次减弱。补骨脂生品水提物会导致斑马鱼出现严重的肝脏毒性,包括肝脏结构缺失、肝脏荧光强度减弱、肝脏荧光面积和体积减少、肝脏细胞间出现空泡化,并导致肝脏区域的中性粒细胞聚集,上调炎症相关因子表达水平。基于斑马鱼模型不同炮制法中补骨脂雷公法的肝脏毒性减毒效果最优,补骨脂酒炙法和补骨脂清炒法肝毒性的减毒效果依次减弱,而补骨脂盐炙法则增强肝脏毒性毒效果。结论 不同炮制法对补骨脂急性毒性均有减毒作用,这可能与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含量的减少有关,对肝毒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基于斑马鱼模型雷公法炮制对急性毒性和肝毒性的减毒效果最佳,且通过减少肝脏区域炎症发生和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减轻了补骨脂的肝毒性,而盐炙法则增加肝脏区域炎症发生和中性粒细胞聚集加重肝毒性。
    15  整合生物信息学与实验验证解析黄芪-莪术药对抗肝癌配伍机制
    鲍宁,陈子超,刘名玉,赵春芹,李肖,张振
    2024, 55(1):114-1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13
    [摘要](609) [HTML](0) [PDF 2.41 M](1230)
    摘要:
    目的 整合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预测黄芪-莪术药对抗肝癌配伍机制,并进行细胞实验验证。方法 利用R软件包Limma分析GEO数据库中肝癌基因表达数据,筛选肝癌靶点;通过TCMSP数据库结合文献报道,筛选潜在活性成分;采用TCMSP、SEA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成分靶点预测,筛选抗肝癌靶点;对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成分-靶点网络、关键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结合网络贡献指数,筛选关键肝癌靶点、关键抗肝癌成分及其靶点、核心抗肝癌成分及其靶点;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通过细胞实验,验证所预测成分抗肝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结果 预测得到黄芪-莪术抗肝癌活性成分33个,抗肝癌靶点180个,关键肝癌靶点112个;筛选后得到关键成分29个,对应靶点15个;KEGG通路分析显示关键成分主要通过协同影响细胞周期、细胞衰老、p53信号通路等发挥配伍作用;进一步筛选得到核心成分6个(黄芪中黄芪皂苷II、黄芪甲苷、芒柄花素,莪术中莪术醇、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对应靶点5个[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yclin-dependent kinase 1,CDK1)、DNA拓扑异构酶2A(topoisomerase 2A,TOP2A)、极光激酶B(aurora B,AURKB)、检查点蛋白激酶1(check point kinase 1,CHEK1)、AURKA]。细胞实验结果显示,黄芪-莪术药对6个核心成分均对HepG2细胞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且黄芪皂苷II与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具有协同增效作用;黄芪皂苷II与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可通过下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进而阻滞细胞周期。结论 黄芪-莪术药对的多种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相同或不同靶点抑制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等相同或不同相关信号关通路,从而发挥协同配伍抗肝癌作用。
    16  补阳还五汤抗脑卒中网络动力学研究
    谯茹,樊启猛,贺鹏,李海英,张伟龙,李文娇,潘雪,贺福元
    2024, 55(1):127-1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14
    [摘要](511) [HTML](0) [PDF 1.87 M](1267)
    摘要:
    目的 基于补阳还五汤抗缺血性脑卒中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中的物质流量平衡原理,建立网络动力学平衡常数模型,阐明补阳还五汤复方抗脑缺血成分-成分作用关系,为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复杂作用体系提供新思路。方法 通过UPLC-MS/MS测定补阳还五汤血药成分及其浓度,研究稳态血药浓度内再次给药对体系的扰动,以网络动力学数学模型为媒介,选取20个有效成分作为模型中的节点,计算补阳还五汤网络动力学平衡常数参数,从而以平衡常数矩阵的方式揭示补阳还五汤成分群在体内的作用关系。结果 在构建的平衡常数拓扑网络中,补阳还五汤中10种入血成分对网络有正向调控作用,按作用大小排序为异黄芪皂苷I>琥珀酸>刺芒柄花苷>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I>香草醛>丁烯苯酞>苦杏仁苷>氧化芍药苷>3-羟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另10种成分网络有负向调控作用,按作用大小排序为黄芪皂苷I>洋川芎内酯C>阿魏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藁本内酯>胡萝卜苷>洋川芎内酯A>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异黄芪皂苷I、黄芪皂苷I等成分的作用平衡常数较大。结论 在构建的成分-成分间的平衡常数拓扑网络中,异黄芪皂苷I、黄芪皂苷I等对成分群间的网络影响较大,可能为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印迹模板”。
    17  川芎调节血脑屏障通透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刘明妍,刘力榕,冯梦晗,朱美霞,张银环,闫晓宁,方聪,屈碧琼,贾志鑫,刘洁,肖红斌
    2024, 55(1):138-1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15
    [摘要](840) [HTML](0) [PDF 1.81 M](1255)
    摘要:
    目的 探讨川芎Chuanxiong Rhizoma调节血脑屏障通透性的作用特点,并从紧密连接蛋白、外排蛋白表达、埃兹蛋白/根蛋白/膜突蛋白(ezrin/radixin/mesin,ERM)磷酸化水平变化的角度阐述影响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机制。方法 小鼠单次给予川芎提取物(5.8 g/kg)后iv不同相对分子质量(4×103、4×104、7×104、1.5×105)的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dextran,FITC-dextran),测定给药后0、0.5、1、2、4、6、8 h脑组织中FITC-dextran的荧光强度,定量描述川芎对体内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建立bEnd.3细胞单培养血脑屏障模型,给予川芎单体成分洋川芎内酯A、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藁本内酯、欧当归内酯A、4-羟基-3-丁基苯酞,比较相同作用时间内血脑屏障模型中荧光素钠(fluorescein sodium,Na-F)的表观渗透系数(appar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Papp),确定各成分开放血脑屏障的效应。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川芎提取物给药前后小鼠脑组织及洋川芎内酯I给药bEnd.3细胞中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1,ZO-1)、闭锁蛋白(Occludin)、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血管内皮细胞钙黏合素(VE-cadherin)、p-ERM/ERM的表达水平。结果 川芎提取物给药0.5 h后可显著增加小鼠脑组织中FITC-dextran(相对分子质量4×103)的透过量(P<0.001),作用强度随给药时间延长减弱,但对相对分子质量4×104、7×104、1.5×105的FITC-dextran透过量无影响。在脑组织中,川芎提取物给药0.5 h时下调ZO-1、Occludin蛋白表达(P<0.05),上调P-gp蛋白表达;给药2 h时上调ZO-1、Occludin蛋白表达(P<0.05、0.01),下调P-gp蛋白表达(P<0.01);给药8 h时,ZO-1、Occludin、P-gp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不同浓度(1、10、100 μmol/L)的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A、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8 h给药时间内显著增加Na-F透过血脑屏障模型的Papp,其中洋川芎内酯I的促透效应最强。洋川芎内酯I(10 μmol/L)给药bEnd.3细胞0.5 h时可下调Occludin、ZO-1、p-ERM/ERM的蛋白表达(P<0.01),给药1 h时上调Occludin、ZO-1、p-ERM/ERM的蛋白表达(P<0.01),给药8 h时Occludin、ZO-1、p-ERM/ERM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川芎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且该作用具有时效性,其机制与调节Occludin、ZO-1、P-gp的蛋白表达及ERM磷酸化水平有关。
    18  基于胆汁酸代谢组学探讨芍药苷改善α-萘异硫氰酸酯诱导胆汁淤积的作用机制
    邓昕雨,吴和霏,李煜兵,章方玲,胡启超,陈沅,张雯雯,马骁
    2024, 55(1):148-1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16
    [摘要](507) [HTML](0) [PDF 2.18 M](1231)
    摘要:
    目的 基于胆汁酸代谢组学及分子生物学探讨芍药苷调控胆汁酸改善胆汁淤积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连续7 d ig熊去氧胆酸(ursodesoxycholic acid,UDCA)或芍药苷,于实验第4天ig α-萘异硫氰酸酯(α-naphthylisothiocyanate,ANIT)建立胆汁淤积模型。通过血清生化指标、肝脏病理组织染色、胆汁酸体积流量明确芍药苷缓解胆汁淤积的药效学基础。收集大鼠胆汁进行胆汁酸代谢组学分析,收集肝脏检测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和胆酸盐外排泵(bile salt export pump,BSEP)表达。结果 药效学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ltranspeptidase,γ-GT)、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给予芍药苷后,上述指标显著降低(P<0.01),且呈剂量相关性。同时芍药苷能够改善大鼠肝组织水肿和炎性浸润,减少汇管区胆管增生,抑制肝细胞脂肪变性。胆汁酸代谢组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牛磺胆酸(taurocholate acid,TCA)、牛磺α鼠胆酸(tauro-α-muricholic acid sodium,TαMCA)、胆酸(cholic acid,CA)、牛磺熊脱氧胆酸(tauroursodeoxycholic acid,TUDCA)、甘氨熊脱氧胆酸(glycoursodeoxycholic acid,GUDCA)、甘氨鹅脱氧胆酸(glycochenodeoxycholic acid,GCDCA)、甘氨胆酸(glycocholic acid,GCA)、熊脱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7S)、牛磺石胆酸(taurocholic acid,TLCA)、牛磺猪脱氧胆酸(taurohyodeoxycholic acid,THDCA)、甘氨猪胆酸(glycohyocholic acid,GHCA)、甘氨脱氧胆酸(glycodeoxycholic acid,GDCA)、甘氨猪脱氧胆酸(glycohyodeoxycholic acid,GHDCA)、甘氨石胆酸(glycolithocholic acid,GLCA)、熊胆酸(ursocholic acid,UCA)、牛磺脱氧胆酸(taurodeoxycholate acid,TDCA)含量明显降低(P<0.05、0.01),牛磺β鼠胆酸(tauro-β-muricholic acid sodium,TβMCA)含量显著升高(P<0.01);上述胆汁酸含量在芍药苷干预后明显回调(P<0.05、0.01)。分子生物学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肝组织FXRBSEP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0.01),经芍药苷治疗后二者表达明显上调(P<0.05、0.01)。结论 芍药苷能够调节胆汁酸池组成,降低毒性胆汁酸含量,上调FXR和BSEP活性,恢复胆汁酸池稳态,改善ANIT诱导的胆汁淤积。
    19  基于Rac1信号通路研究淫羊藿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小鼠肺泡巨噬细胞胞葬及吞噬功能的影响
    周哲旭,王省,唐洲,陈星,吴耀松,刘洋,菅佳宁,胡啸博,刘娅茹,陈玉龙
    2024, 55(1):159-1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17
    [摘要](363) [HTML](0) [PDF 2.07 M](1120)
    摘要:
    目的 探讨淫羊藿苷基于Rac1信号通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模型小鼠肺泡巨噬细胞胞葬及吞噬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Rac1抑制剂(2.5 mg/kg)组和淫羊藿苷低、高剂量(40、80 mg/kg)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采用香烟烟雾熏吸8周的方法制备COPD模型,造模后ip Rac1抑制剂或ig淫羊藿苷,1次/d,每周给药6次,连续4周。检测小鼠体质量、肺功能指标;ELISA法检测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IL-6、乳脂球表皮生长因子8(milk fat globule EGF factor 8,MFG-E8)和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rowth arrest specific protein 6,GAS6)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肺泡巨噬细胞胞葬及吞噬能力、小鼠全血巨噬细胞M1/M2分型;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及肺泡平均截距(mean linear intercept,MLI)、单位面积平均肺泡数(mean alveolar numbers,MAN);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肺组织Rac1、P21蛋白激活激酶(P21 activated kinase,PAK)mRNA和蛋白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巨噬细胞吞噬及骨架结构变化。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肺功能指标、吞噬及胞葬功能降低(P<0.05、0.01),MLI上升(P<0.01),MAN降低(P<0.01),肺组织中炎症因子IL-4、IL-6、TNF-α水平上升(P<0.05、0.01),胞葬辅助因子MFG-E8、GAS6水平降低(P<0.05),M1型巨噬细胞增多(P<0.05),肺组织Rac1PAK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Rac1抑制剂及淫羊藿苷干预后小鼠肺功能指标好转(P<0.05、0.01),吞噬及胞葬功能均有改善(P<0.05、0.01),炎症因子水平降低(P<0.05、0.01),胞葬辅助因子水平增加(P<0.05),M2型巨噬细胞增多(P<0.05、0.01),肺组织Rac1PAK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0.01)。结论 淫羊藿苷可以调控Rac1信号通路介导巨噬细胞骨架重排,改善COPD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及胞葬功能障碍。
    20  吴茱萸碱磷脂复合物自微乳给药系统的胃溃疡靶向效应及保护作用评价
    温健,刘文,宋朔尧,李和蓉,金阳,张环,石惠云,王守莉
    2024, 55(1):171-18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18
    [摘要](525) [HTML](0) [PDF 1.50 M](887)
    摘要:
    目的 对吴茱萸碱磷脂复合物自微乳给药系统(evodiamine phospholipid complex 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Evo-PC-SMEDDS)的胃溃疡靶向效应进行评价,并验证其药效。方法 通过分析荧光成像结果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成像结果,对该制剂的胃溃疡靶向性做出评价;通过胃组织形态学观察、HE染色结果,评价Evo-PC-SMEDDS对乙醇诱导的大鼠胃溃疡模型的改善作用,并计算胃溃疡指数、胃溃疡抑制率对胃溃疡情况进行量化和评分;通过测定胃分泌物与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推测Evo-PC-SMEDDS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动物荧光成像结果显示,Evo-PC-SMEDDS在大鼠体内存在胃滞留。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荧光探针FITC标记的Evo-PC-SMEDDS集中分布于模型大鼠的溃疡黏膜表面。药效学结果与HE染色分析结果均显示,Evo-PC-SMEDDS对乙醇诱导的大鼠胃溃疡模型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且测得给药组大鼠胃组织中的MPO和NO含量显著降低(P<0.01)。且与吴茱萸碱组相比,其胃组织中GSH水平显著提高(P<0.01),SOD活力更强,MDA含量更低。结论 Evo-PC-SMEDDS在胃内滞留时间达到6 h,明显长于在正常大鼠的胃内滞留时间,推断Evo-PC-SMEDDS以胃内滞留方式实现溃疡部位的特异性分布。Evo-PC-SMEDDS对乙醇诱导的大鼠胃溃疡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可通过口服给药方式及时、有效地抑制胃溃疡大鼠胃组织中过氧化脂质的产生,抑制胃液中H+分泌和胃蛋白酶的活性,减轻大鼠的胃溃疡损伤程度。
    21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及靶向防治中药筛选
    崔高畅,Amy Yi Hsan Saik,张新慧,马玉玮,杨早
    2024, 55(1):181-1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19
    [摘要](614) [HTML](0) [PDF 1.78 M](974)
    摘要: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wAMD)的氧化应激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及靶向中药,以期为wAM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从GEO数据库中筛选数据集,利用R软件limma包筛选差异基因,从Genecard数据库筛选氧化应激差异基因,并利用韦恩图得到共有基因。应用Metascape对氧化应激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并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再通过Cytoscape软件筛选出wAMD中氧化应激的关键(Hub)基因。采用GSE103060数据集验证Hub基因的差异表达。利用Coremine Medical预测靶向中药。结果 经筛选共得到差异表达基因1 874个,其中上调基因747个,下调基因1 127个。KEGG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黏附斑激酶通路、河马(Hippo)信号通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RAGE)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hydroxy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通过PPI网络筛选得到与wAMD氧化应激密切相关的8个Hub基因,分别为IL6EGFRHIF1AAPOEFN1PPARGEDN1NGF。最后在GSE103060数据集中验证了以上Hub基因的显著差异表达。利用Coremine Medical预测人参、黄芪、枸杞子、丹参、银杏叶等可作为预防或治疗wAMD的靶向中药。结论 通过对wAMD芯片的挖掘和生物信息分析,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氧化应激的相关通路与wAMD的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引起的。防治wAMD的首选中药为人参、黄芪、枸杞子、丹参和银杏叶等26种。这将对理解和探索wAMD的中医药防治策略有重要意义。
    22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与网络药理学探析中药干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遗症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卫博凯,胡静
    2024, 55(1):190-2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20
    [摘要](587) [HTML](0) [PDF 2.23 M](1189)
    摘要:
    目的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软件探析中医药治疗肺纤维化的组方用药规律,获取核心药物组合;运用网络药理学探析其干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遗症肺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 筛选2000年1月—2023年6月中医药治疗肺纤维化的临床研究文献,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功能,归纳出中医药治疗肺纤维化的用药特点及核心药物组合,并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寻核心药物组合干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及其后遗症肺纤维化的潜在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结果 共筛选出118首有效处方,使用中药185味,使用频次前20位中药以补气类与活血化瘀类为主,在支持度≥10、置信度≥0.6时筛选出21味重要中药组合。确定在支持度≥20、置信度≥0.8时的药物组合“黄芪-当归-川芎”为中药核心药物组合,共含有38个有效成分,121个共同靶点,涉及蛋白激酶B1(protein kinase B1,AKT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14、MAPK1、AP-1转录因子亚基(AP-1 transcription factor subunit,JUN)等关键靶点,核心中药成分包括槲皮素、山柰酚、川芎哚等。结论 临床上中医药治疗肺纤维化以活血化瘀法及补气类、活血化瘀类中药为主,中药核心药物组合“黄芪-当归-川芎”可能通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RAGE)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力与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干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遗症肺纤维化。
    23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的三七保健品组方规律及增强免疫力保健功能研究
    刘树森,王敏,刘永铭,肖海燕,叶景学,曹丽,李文兰,孙桂波
    2024, 55(1):205-2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21
    [摘要](715) [HTML](0) [PDF 1.97 M](1279)
    摘要: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含三七的保健食品的组方规律并对其潜在的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检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及药智网含三七的保健食品,采用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等方法分析基本信息及组方规律。通过检索TCMSP等数据库、整理相关文献获得三七相关化学成分及潜在靶点;根据保健功能频次分析结果,从GeneCards等数据库中筛选相关的潜在靶点信息;借助R语言相关软件包、String数据库、Cytoscape软件等筛选出关键成分和关键靶点。随后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根据度(degree)值筛选出核心靶点,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核心靶点和关键成分的作用亲和力。结果 共收集含三七保健食品345个,保健功能频次出现最多的是有助于增强免疫力。获得三七相关化学成分684个,其中有效成分339个及靶基因2 078个,获得免疫力相关的潜在靶点2 076个;通过三七和免疫力相关靶基因取交集,得到关键靶点434个,三七增强免疫力的核心靶点10个;三七通过细胞因子产生的正向调节等过程及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hydroxy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等信号通路起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也提示三七的关键成分与核心靶点能自发稳定地结合。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分析了含三七的保健食品相关信息,初步揭示三七增强免疫力的潜在靶点与机制通路,为三七后续产品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24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及专利计量对黄精相关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黄子豪,彭斐,刘婷,杨德斌,邹辉,陈淼芬,郑亚杰
    2024, 55(1):217-2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22
    [摘要](638) [HTML](0) [PDF 2.35 M](1132)
    摘要:
    目的 探究黄精的研究发展趋势,为黄精栽培、临床研究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为迅速把握其研究内涵和聚焦研究热点提供一定借鉴。方法 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检索黄精中、英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从发文量、发文作者、机构、国家和关键词等方面进行计量学分析;借助incopat数据库的自带分析软件和Excel从专利申请数量、地域、机构及发明人等方面对黄精专利进行分析。结果 近20年黄精的中、英文发文量均呈现阶段性的变化,特别是近5年呈快速增长态势。合作网络共现分析发现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分别是李友元和鲍锦库;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分别为贵州大学农学院和四川大学,其中中心性最高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在机构合作中影响力较大;中国是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且与其他国家间存在较为广泛的联系,在黄精的相关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英文文献关键词分析发现黄精成分分析从简单的理化性质研究转向化合物分子结构研究;栽培技术从简单的套种、间作等发展为更适宜的林下种植模式;药理作用研究则集中在调节糖脂代谢、防治糖尿病、抗氧化、抗衰老及抗抑郁等方面。目前黄精专利的申请数量处于下行趋势,以中医药文化影响较大的中国等亚洲国家申请专利较多,专利保护内容侧重于黄精的组方配伍。结论 黄精研究仍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防治糖尿病、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是黄精的研究重点,且未来仍是主要研究方向;其中,黄精活性成分对肠道菌群结构、机体免疫力的调节作用及其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将成为研究热点;黄精产品深层次开发和创新也将是需要高度关注的发展领域。
    25  烟草脆裂病毒介导的人参基因沉默体系的构建
    李冉琪,李雅淑,汤淼淼,曲正义,郑培和,侯微
    2024, 55(1):232-2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23
    [摘要](578) [HTML](0) [PDF 1.52 M](1037)
    摘要:
    目的 人参Panax ginseng中构建烟草脆裂病毒(tobacco rattle virus,TRV)介导的基因沉默体系,为人参中基因功能的验证提供新方法。方法 通过序列比对得到人参中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phytoene desaturase,PDS)基因的完整序列,利用保守结构域预测工具得到核心片段,将其整合进pTRV2载体内。重组载体转化农杆菌后侵染人参叶片,观察表型并利用qPCR检测沉默效率。结果 通过序列比对得到了2条PDS基因。PgPDS1基因cDNA序列全长1 746 bp,编码581个氨基酸;PgPDS2基因cDNA序列全长1 299 bp,编码432个氨基酸。2个PgPDS蛋白均具有典型的PDS结构域。将重组载体通过农杆菌转化人参叶片,接种3周后叶片表型无变化,5周后叶片尖端以及边缘出现枯萎现象。经qPCR检测,接种后3周和5周人参内源PgPDS基因表达量分别下降至接种前的70.37%和37.35%,表明体系构建成功。结论 人参中成功构建了TRV介导的基因沉默体系。
    26  曼地亚红豆杉NPR1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杜雨晴,袁菊红,王旭,张恺恺,陈段芬,邱德有,杨艳芳
    2024, 55(1):240-2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24
    [摘要](536) [HTML](0) [PDF 2.07 M](910)
    摘要:
    目的 通过鉴定曼地亚红豆杉Taxus×media中病程相关基因非表达子1(non-expressor of pathogenesis-related genes 1,NPR1)家族基因,分析并比较其蛋白结构以及基因表达等差异,为利用NPR1基因提高红豆杉紫杉醇含量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利用本地化blast对曼地亚红豆杉NPR1基因进行鉴定,通过CD-search、MEGA X、DNAMAN以及MEME在线网站等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保守结构域、进化树构建、多序列比对以及基序分析,利用blast比对转录组数据,预测所获得的NPR1基因在不同组织以及激素和低温处理后的表达模式。结果 在曼地亚红豆杉中共鉴定出3个NPR1家族基因,命名为TmNPR1TmNPR3。研究发现,3个NPR1家族成员均含有BTB_POZ保守结构域,并分成2个亚家族。TmNPR1/2与AtNPR3/4聚在一起,TmNPR3与AtNPR5/6亲缘关系较近。TmNPR1/2与AtNPR3/4相似,均含有EAR基序(VDLNETP)。表达模式分析发现3个NPR1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有所差异,TmNPR1/2在针叶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最高,TmNPR1响应低温胁迫,且在茉莉酸甲酯和冠菌素激素处理曼地亚红豆杉细胞系中表达量最高。结论 曼地亚红豆杉NPR1家族的3个成员在序列和结构上存在保守性,但也在红豆杉根和针叶的发育以及在低温等不同胁迫和茉莉酸甲酯信号途径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推测具有不同的功能,为揭示TmNPR1s基因功能和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提高红豆杉紫杉醇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27  甘松属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ITS二级结构系统发育信息分析
    崔琪,俸明康,丰日落,王涛,张绍山,李莹,李文兵,陈晨,刘圆
    2024, 55(1):249-25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1.025
    [摘要](433) [HTML](0) [PDF 1.71 M](1002)
    摘要:
    目的 基于ITS1和ITS2序列,对来自四川、青海、甘肃和西藏不同地区的甘松属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匙叶甘松N. jatamansi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及分子鉴定。方法 通过PCR扩增获得甘松ITS1、ITS2序列,采用MEGA软件进行多重序列比对,用DNA EditSeq软件进行剪切、拼接和统计等分析,运用Kimura two-parameter(K2-P)模型进行遗传距离分析,运用DNASTAR软件进行同源性和差异性分析,利用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DNAsp V5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ITS1序列长度范围为687~689 bp,仅2 bp差异;ITS2序列长度高度保守,均为468 bp。ITS1与ITS2序列G/C含量均达66.00%以上。系统发育分析发现,ITS序列可将甘松属20个样本分为2支,甘松与匙叶甘松各自为一支,但二者亲缘关系很近。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匙叶甘松综合遗传多样性水平指标大于甘松。结论 据形态学及遗传学分析,甘松属应分为甘松与匙叶甘松2种,且遗传多样性较低,种内遗传变异相对稳定。ITS序列可用于甘松属品种的鉴定。研究结果可以为甘松属植物资源分类、评价、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8  基于蟾蜍分泌腺转录组对蟾蜍二烯酸内酯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挖掘
    张灵迂,王普庆,周罗静,高继海,侯飞侠
    2024, 55(1):258-2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26
    [摘要](465) [HTML](0) [PDF 1.80 M](1063)
    摘要:
    目的 挖掘蟾蜍二烯酸内酯(bufadienolides,BDs)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方法 使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捕获中华大蟾蜍分泌腺[耳后浆液腺(CE)、皮肤浆液腺(CK)和皮肤粘液腺(CN)]为实验材料,在DNBseq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生信分析及对转录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共得到63.01 Gb原始数据和4 550个差异基因,其中CE和CK共有上调差异基因880个,其GO和KEGG富集显示主要在甾类激素生物合成、胆汁酸合成和C21类固醇生物合成等功能;CN上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蛋白质糖基化、细胞黏结、体液免疫应答等功能。在CE、CK组上调的差异基因富集结果中发现有28种与BDs合成相关的物质的代谢、合成及运输等功能,且参与调控的基因有94个。对上述基因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分析,结果显示,94个基因中有34个存在互作关系,其中基因AMACRHSD17B4SCP2ACOT8参与调控胆汁酸合成,基因LOC122926609参与调控石胆酸结合,结合文献分析,作者认为初级胆汁酸合成途径是BDs合成的下游途径,石胆酸可能是BDs类成分的重要前体。进一步将存在互作关系的基因关联到表达量矩阵中,结果显示大部分基因在样品CE和CK组中的表达量均大于CN组,且上述5个基因的表达趋势一致(CE、CK>CN),认为这几个基因是调控BDs的下游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在上述基础上选取9个与BDs合成相关的基因进行qRT-PCR分析,结果与转录组测序基因表达趋势一致,认为该结果具有准确性。结论 完成了中华大蟾蜍分泌腺的转录组研究,推测出BDs下游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为蟾毒内酯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数据,也为深入研究该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29  当归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筛选
    朋冬琴,罗蜜蜜,郭欣慰,栗孟飞,魏建和
    2024, 55(1):269-2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27
    [摘要](488) [HTML](0) [PDF 1.76 M](1076)
    摘要:
    目的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筛选当归Angelica sinensis不同材料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方法 以不同生长期、春化温度、组织部位以及抽薹/未抽薹植株为材料,对转录组数据库获得的13个候选内参基因和1个已报道的肌动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qRT-PCR检测,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Ct和RefFinder等软件分析表达水平的稳定性。结果 不同材料中14个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ACT7UBC32UBC26UBC7分别为不同发育阶段、春化温度、组织部位和抽薹/未抽薹植株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EEF1G为所有样品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其次为RPL3UBC26结论 为进一步检测当归产量和品质形成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提供重要参考。
    30  茯神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和多指标成分定量研究
    王娜,程璐,王浩,彭华胜,张亚中,刘军玲,金传山
    2024, 55(1):279-2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28
    [摘要](576) [HTML](0) [PDF 1.62 M](1096)
    摘要:
    目的 建立茯神HPLC指纹图谱及10个三萜类成分(16α-羟基松苓新酸、茯苓酸B、去氢土莫酸、茯苓酸A、多孔菌酸C、3-表去氢土莫酸、3-O-乙酰基-16α-羟基松苓新酸、去氢茯苓酸、松苓新酸、去氢齿孔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通过HPLC建立茯神指纹图谱,对37批茯神10个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并结合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茯神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37批茯神HPLC特征图谱共匹配10个共有峰成分,除S23、S37外,其余样品间相似度为0.791~1.000;CA将37批样品分为3类,PCA提取了2个主成分,OPLS-DA确定去氢茯苓酸、16α-羟基松苓新酸、多孔菌酸C、3-表去氢土莫酸4个质量差异标志物。结论 建立的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为茯神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31  紫苏叶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其抗流感病毒活性谱效关系研究
    刘振杰,丘海芯,甘金月,奉建芳,唐红珍,谭小青,杨海玲
    2024, 55(1):287-2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29
    [摘要](565) [HTML](0) [PDF 1.56 M](1008)
    摘要:
    目的 研究紫苏叶Perillae Folium的化学成分,化学模式识别法建立紫苏叶HPLC指纹图谱,并研究其抗流感病毒活性,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MS)技术,鉴定紫苏叶的主要化学成分,建立HPLC指纹图谱,匹配共有峰并进行归属,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6种化学成分,使用SPSS 22.0、SIMCA 14.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测定其抗流感病毒生物效价,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GCA)建立其谱效关系。结果 从紫苏叶中鉴定出47个化合物;选取了19个色谱峰作为指纹图谱的共有峰,通过聚类分析可将15批紫苏叶分为2类,PCA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15批不同产地的紫苏叶样品均具有抗流感病毒活性,其生物效价为6.21、5.58、4.19、8.19、6.09、5.82、6.10、5.36、5.54、10.86、4.74、5.78、3.78、7.98、5.65 U/mg。19个共有峰与抗病毒活性存在一定的关联度(0.82~0.97),各共有峰代表的化学成分对其抗病毒活性贡献的大小顺序为峰6(咖啡酸)、19(木犀草素)>2、8、9、12(阿魏酸)>4、5、15(芹菜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7、13>11>3、10、17>1、16(野黄芩苷)>14>18(迷迭香酸)。结论 构建的紫苏叶抗流感病毒活性生物效价测定方法能关联其临床功效,而UPLC-Q-TOF-MS/MS法能快速鉴定紫苏叶的成分,结合指纹图谱和化学模式识别,发现紫苏叶抗病毒作用为“多成分”共同起效的结果,这将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32  糖尿病前期及其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构建策略
    王景霞,姜斯佳,刘双巧,高晶,冯颖童,张建军,高学敏,岳明明
    2024, 55(1):297-3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30
    [摘要](573) [HTML](0) [PDF 1.56 M](1039)
    摘要:
    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 mellitus,Pre-DM)为正常糖代谢向糖尿病过渡的必经阶段,在该阶段进行有效干预和治疗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的关键。目前,Pre-DM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式和手段缺乏有力依据。中医辨证保健是Pre-DM这一亚健康期的优势干预措施,中医证候模型有利于更好地评价中药复方保健产品,是其深入研究的基础和支撑。通过对Pre-DM的诊断标准、临床研究现状、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及现有造模方法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Pre-DM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和评价策略,进一步探讨其中医证候模型的合理性,为阐释Pre-DM病理生理变化与中医证候间的关系,为中医有效预防和保健措施提供参考。
    33  柴胡防治精神神经疾病的共有物质基础及其生物学机制系统解析
    冯渝梅,李惠珍,艾志福,刘亚丽,杨明,朱根华,陈丽玲,苏丹,宋永贵
    2024, 55(1):307-3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31
    [摘要](619) [HTML](0) [PDF 2.09 M](1295)
    摘要:
    柴胡Bupleuri Radix是传统中医疏肝解郁要药,临床上不仅用于抑郁症的治疗,在焦虑、癫痫、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等多种精神神经疾病防治中也广泛应用。然而精神、神经疾病常互相伴发,给临床用药造成困扰,最近的研究提出二者可能存在共同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因此在梳理柴胡对抑郁、焦虑、阿尔茨海默病等优势病种的基础上,对柴胡防治精神神经疾病的共同物质基础及共有机制进行系统解析,为寻找柴胡在精神神经疾病防治方面的作用规律提供思路,推动柴胡在该作用方面的深入理解和后续的研发,也为探究传统中医药“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提供科学依据。
    34  黄芩质量形成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韩志超,梁运江,赛春梅
    2024, 55(1):320-3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32
    [摘要](681) [HTML](0) [PDF 1.67 M](1100)
    摘要:
    黄芩Scutellariae Radix是我国常用的大宗中药材,在建设健康中国、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种质及生态环境对黄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与积累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对关于黄芩质量形成与种质、气候及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充分理解黄芩栽培的特殊性,并重视多学科交叉、分子生药学、土壤酶、内生微生物、微生物组学及多组学等研究,是未来黄芩质量形成影响因素的研究重点,为指导黄芩栽培提供参考。
    35  脑-肠交互视域下抑郁症与胃肠疾病共病的中西药调节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王慧敏,秦雪梅,刘晓节
    2024, 55(1):332-3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33
    [摘要](419) [HTML](0) [PDF 1.65 M](1102)
    摘要:
    抑郁症和胃肠疾病均可影响机体的生物学机能,且二者发病部位相互关联、临床症状双向发展、病理机制互为因果、治疗药物亦可互用。神经系统与免疫机制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传导异常、自主神经系统传输异常、神经递质水平紊乱、炎症因子串扰等。这些因素容易诱发或加重抑郁症,并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功能。胃肠机制包括肠道菌群紊乱、肠黏膜屏障损伤、肠神经系统异常等,既可促进胃肠疾病的发生、发展,又会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进而诱发或加重抑郁症。抗抑郁药物可能影响胃肠功能,亦可用于胃肠疾病的治疗。治疗胃肠疾病药物可能会影响大脑功能,与抗抑郁药物联用可显著提升抗抑郁疗效。“脑-肠交互视阈”理论的提出为有效、安全治疗2类疾病提供了新视角,为“脑肠同治”提供了理论支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新方向。
    36  经典名方苏子降气汤古今文献考证
    梁嘉宇,李明洁,李玉辰,夏晨露,谢梦洲,李亮
    2024, 55(1):344-35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1.034
    [摘要](967) [HTML](0) [PDF 1.68 M](1202)
    摘要:
    苏子降气汤是国家公布的第2批经典名方之一。通过采用溯源法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苏子降气汤的剂量组成、主治病证、炮制方法、功效方义、现代疾病谱等方面进行考辨分析,以进一步推进该方剂的临床应用及制剂优化开发。考证结果表明苏子降气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紫苏子、半夏、当归、甘草、前胡、厚朴、肉桂、生姜、大枣、紫苏叶组成,后世医家记载方剂主要有4种变化形式。在应用该方剂时,紫苏子应炒制、半夏姜制、厚朴姜制、甘草炙制,其余药物可参考《中国药典》2020年版炮制。古籍记载的苏子降气汤主治病证广泛,包括咳嗽、呃逆、痛风、腹痛、心痛、痘疹等,病机总属“气机失常,气不能降,上盛下虚”。其现代临床应用则相对单一,主要应用于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另外涉及慢性心力衰竭、便秘、胃脘痛等病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