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54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3, 54(4):0-0.
    [摘要](126) [HTML](0) [PDF 3.16 M](362)
    摘要:
    2  目录
    2023, 54(4):0-0.
    [摘要](138) [HTML](0) [PDF 1.13 M](358)
    摘要:
    3  广藿香内生真菌撕裂耙齿菌A878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王诺依,刘洪新,陈玉婵,章卫民,高晓霞
    2023, 54(4):1017-10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01
    [摘要](709) [HTML](0) [PDF 1.09 M](781)
    摘要:
    目的 研究药用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内生真菌撕裂耙齿菌Irpex laceratus A878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HPLC等多种柱色谱技术以及重结晶方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1H-和13C-NMR、UV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SRB法和Griess法测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果 从广藿香内生真菌撕裂耙齿菌A878固体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2个新化合物和10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撕裂耙齿菌内酯A(1)、撕裂耙齿菌内酯B(2)、细胞松弛素H(3)、细胞松弛素J(4)、18-甲氧基细胞松弛素J(5)、去乙酰基细胞松弛素H(6)、细胞松弛素J37)、拟茎点霉(口山)酮A(8)、狄瑟酚A(9)、桔青霉三酚A(10)、(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11)和1S,2R,4S-三羟基-对-薄荷烷(12)。结论 化合物12为新的吡喃内酯类化合物。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459对人神经癌SF-268细胞、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肝癌HepG2细胞和人肺癌A549细胞表现出中等的细胞毒活性,半数抑制浓度为24.83~69.63μmol/L。此外,化合物11表现出较弱的抗炎活性。
    4  黄花棘豆中1个新的喹诺里西啶生物碱
    王亭亭,张雅昆,张洪艳,薛站,霍晓敏,曾艳荣,谭承建
    2023, 54(4):1026-10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02
    [摘要](317) [HTML](0) [PDF 1.08 M](735)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的生物碱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反相RP-18、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对黄花棘豆生物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技术和化学计算对化学结构进行鉴定;采用浸虫浸叶法对含量相对较大的化合物47进行抗斜纹夜蛾杀虫试验,采用MTT法对化合物1进行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活性试验。结果 从黄花棘豆生物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黄花棘豆碱H(1)、sophoridine(2)、allomatrine(3)、isosophoridine(4)、sophoramine(5)、7α-hydroxysophoramine(6)、oxylupanine(7)、lehmannine(8)、flavesine G(9)、13β-hydroxymatrine(10),化合物47杀斜纹夜蛾的半数致死浓度(50%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分别为44.02、8.72 mg/mL。浓度为1×10-4 mol/L时,化合物1对乙肝表面抗原分泌的抑制率为(33.87±3.20)%。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的喹喏里西啶二聚体生物碱,化合物710为首次从黄花棘豆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对斜纹夜蛾幼虫表现出较强的杀虫活性,化合物1表现出较强的抗HBV生物活性。
    5  云南萝芙木根中吲哚生物碱及其抗菌活性
    吴昊,宋京风,范堃,秦马龙,胡炜彦,郭瑞荣,高雯,张荣平,李玉鹏,于浩飞,丁彩凤
    2023, 54(4):1033-10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03
    [摘要](589) [HTML](0) [PDF 1.21 M](680)
    摘要:
    目的 研究云南萝芙木Rauvolfia yunnanensis根中的吲哚类生物碱化学成分及抗菌活性,明确该植物抗菌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RP-C18、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波谱数据及文献参数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抗菌活性评价。结果 从云南萝芙木根醋酸乙酯部位共分离得到20个吲哚类生物碱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维诺任碱(1)、霹雳萝芙木碱(2)、四叶萝芙木新碱(3)、萝加灵(4)、西特斯日钦碱(5)、缝籽木醇(6)、柯楠醇(7)、二氢柯楠醇(8)、毛茶碱(9)、异毛茶碱(10)、佩立任碱(11)、10-羟基-16-表-花菊醇(12)、育亨宾(13)、降马枯星碱B(14)、洛柯碱(15)、阿枯米定碱(16)、去乙酰阿枯米灵(17)、利血平(18)、哈尔满碱(19)、梅林诺宁F(20)。其中化合物20对白色念球菌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为3.12μg/mL,与临床抗真菌药物氟康唑的MIC值相同。化合物111对大肠杆菌,化合物111320对枯草芽孢杆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活性,MIC值为6.25~12.50 μg/mL,活性与植物源抗菌药物小檗碱相当。结论 化合物20为首次从萝芙木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813161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部分单体化合物表现出潜在抗菌活性。
    6  “太白七药”朱砂七化学成分研究
    李鑫,徐浩南,李世兴,张化为,姜祎,李玉泽,宋小妹,张东东,王薇
    2023, 54(4):1043-10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04
    [摘要](596) [HTML](0) [PDF 1.15 M](643)
    摘要:
    目的 研究朱砂七(毛脉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 var.cillinerve根)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和抗病毒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其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定其细胞毒活性,CCK-8法测定其抗病毒活性。结果 从朱砂七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素甲醚(1)、大黄素(2)、β-谷甾醇(3)、1,8-二羟基蒽醌(4)、1-methyl emodin(5)、(+)-丁香树脂酚(6)、(+)-lirioresinol A(7)、反式对羟基肉桂酸(8)、大黄素-1-O-β-D-葡萄糖苷(9)、ω-羟基大黄素(10)、(+)-儿茶素(11)、(-)-表儿茶素(12)、南烛木糖苷(13)、(+)-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木糖苷(14)、反式-4-甲氧基肉桂酸(15)、顺式-4-甲氧基肉桂酸(16)、槲皮素(17)、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8)、胡萝卜苷(19)、dermolutein(20)。化合物1210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21.77~46.71μmol/L;化合物2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的IC50值为24.21 μmol/L;化合物2510对人结肠癌SW620细胞的IC50值为14.61~90.13μmol/L;化合物2对人类肠道病毒A71型(enterovirus-A71,EV-A71)病毒的抑制率为65.16%。结论 化合物520为首次从蓼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671316为首次从何首乌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911121718为首次从朱砂七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对A549细胞具有细胞毒活性,化合物2对A549、HCT116、SW620细胞具有细胞毒活性,化合物5对SW620细胞具有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0对A549、SW620细胞具有细胞毒活性,此外,化合物2对EV-A71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7  补肺活血胶囊大鼠体内代谢产物鉴定及代谢途径分析
    任慧,郭盛,张祎盈,李全,王恒斌,耿婉丽,钱大玮,段金廒
    2023, 54(4):1051-10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05
    [摘要](616) [HTML](0) [PDF 1.78 M](676)
    摘要:
    目的 研究补肺活血胶囊(Bufei Huoxue Capsules,BHC)在大鼠血浆、胆汁、尿液、粪便中的原型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归纳总结不同类型化合物的体内代谢规律。方法 大鼠ig BHC后,收集血浆、胆汁、尿液和粪便样品并进行预处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及质量亏损过滤技术,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共检测到没食子酸、芍药苷、毛蕊异黄酮、新补骨脂异黄酮、(S)-异补骨脂二氢黄酮、补骨脂苷等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67个,其中酚酸类成分10个、单萜类成分7个、黄酮类成分35个、香豆素类成分12个、皂苷类成分3个,主要代谢途径包括氧化、还原、甲基化、葡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等。结论 初步阐明了BHC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及其代谢转化特征,为基于体内过程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奠定了基础,为其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8  复方丹参双相胶囊体内外评价研究
    夏明艳,吴秋焱,王灿坚,阳涛,李东勲,魏鑫华,王堂勋,张观生,张文锍,张国松
    2023, 54(4):1064-10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06
    [摘要](562) [HTML](0) [PDF 2.47 M](678)
    摘要:
    目的 对比研究复方丹参双相胶囊(Fufang Danshen Biphasic Capsules,FDBC)与复方丹参胶囊(Fufang Danshen Capsules,FDC),证实复方丹参双相胶囊可降低冰片挥发损失且不会影响其他有效成分的体内外释药行为。方法 采用GC法测定FDBC与FDC处于高温、高湿、光照及加速实验条件后冰片的含量;以pH 1.2盐酸溶液、pH 4.5醋酸缓冲液、pH 6.8磷酸盐缓冲液和纯水为溶出介质,采用小杯法测定FDBC和FDC中丹参酮IIA、丹酚酸B、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在不同时间点的累积溶出率,绘制溶出曲线;采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 hydrochloride,ISO)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预防给药7 d后监测大鼠心电图ST段变化,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并利用试剂盒测定大鼠血清中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T,cTn-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结果 FDBC在高温、高湿、光照条件下及加速实验条件下冰片含量均保持在94.61%以上,而FDC中冰片含量显著降低;FDBC与FDC的体外溶出曲线相似;FDBC可以改善ISO致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ST段改变,减少血清中心肌酶的含量,保持心肌细胞结构完整,具有明显的抗心肌缺血作用,与FDC具有相同的抗心肌缺血作用。结论 与FDC相比,FDBC可以显著减少冰片挥发损失,且不会影响其他成分的体外释放和药理作用,显示出FDBC的优越性。
    9  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中药四类味觉分类辨识的可行性分析
    王小鹏,张璐,陈鹏举,王艳丽,李涵,桂新景,刘瑞新,李学林
    2023, 54(4):1076-10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07
    [摘要](587) [HTML](0) [PDF 1.85 M](683)
    摘要:
    目的 探讨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技术用于不同味觉中药分类辨识的可行性。方法 以分别具有苦、甜、酸、咸4种味道的35种饮片水煎液和12种常用食品类成分溶液为研究载体,获取其NIRS信息作为自变量(X),以《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饮片性状项下味觉描述结合口尝结果作为标杆信息(Y),比较5种光谱预处理方法,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discriminant analysis,PCA-D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K-近邻算法(K-nearest neighbor algorithm,KNN)分别对中药苦、甜、酸、咸4类味觉进行模型辨识探讨,并基于留一法交互验证结果的混淆矩阵(confusion matrix,CM)和敏感性、特异性、精度等指标对模型的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ble transformation,SNV)是相对更有效的预处理方法,以预处理后的光谱数据建立的PCA-DA模型为最优辨识模型,其对苦与非苦、甜与非甜、酸与非酸、咸与非咸、四分类辨识的留一法交互验证正判率分别为89.4%、93.6%、87.2%、97.9%、87.2%。四分类辨识混淆矩阵也以PCA-DA模型性能较好,对苦、甜、酸、咸的分类正确率分别为87%、94%、73%、100%。PCA-DA模型的敏感性、特异性、精度分别平均为0.89、0.91、0.88,均极显著优于PLS-DA和KNN模型(P<0.01)。结论 基于NIRS技术初步建立了中药苦、甜、酸、咸4类味觉的分类辨识模型,可为中药五味的定性辨识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参考。
    10  金银花颗粒在旋风分离器中的流场数值模拟分析
    苗坤宏,崔彭帝,薛启隆,于洋,李正
    2023, 54(4):1087-10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08
    [摘要](210) [HTML](0) [PDF 3.84 M](681)
    摘要:
    目的 针对金银花颗粒在旋风分离器中的运动行为过程进行研究,考察不同设计参数和操作工艺条件下,颗粒在设备内部的运动过程变化规律。方法 基于仿真模拟技术,考察受不同设备长径比、入口进气雷诺数、颗粒质量流量3个因素影响的金银花颗粒在分离器内的运动规律,并以金银花颗粒得粉率为验证指标参数,对模型可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 通过仿真模拟得到了各个不同工艺条件下的金银花颗粒运动轨迹分布,计算出了对应设备的颗粒得粉率。提出金银花颗粒分离的最佳工艺建议为设备长径比5∶1,入口进气雷诺数3.23×104,颗粒质量流量80.1 mg/s,得到的金银花颗粒得粉率为96.30%。结论 为旋风分离器内金银花颗粒的有关研究提供指导,同时改善旋风分离器在控制和设计上的不足。
    11  百蕊草药材与标准汤剂量值传递规律研究及分析
    严露,蒲婧哲,管悦琴,郑卫兵,孙翼飞,张亚中
    2023, 54(4):1098-11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09
    [摘要](583) [HTML](0) [PDF 1.27 M](745)
    摘要:
    目的 建立百蕊草Thesii Herba标准汤剂的UPLC特征图谱及其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百蕊草药材与标准汤剂特征图谱的变化,并分析指标成分百蕊草素I在药材-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方法 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Shield RP18色谱柱(150 mm×2.1 mm,1.7μm),流动相为乙腈-0.2%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 mL/min,检测波长330、270 nm,柱温30℃,建立特征图谱与含量测定方法。以出膏率、含量及转移率、特征图谱共有峰传递数为主要评价指标,分析百蕊草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结果 19批百蕊草药材、标准汤剂与各自的对照特征图谱相似度分别为0.986~1.000、0.989~1.000。百蕊草标准汤剂特征图谱标定6个共有峰,药材中的5个共有峰全部转移至标准汤剂并被指认,其中4个共有峰采用对照品比对确认,分别为5-O-阿魏酰奎宁酸(峰2)、4-O-阿魏酰奎宁酸(峰3)、百蕊草素I(峰5)、山柰酚-3-O-(2''-O-α-鼠李糖基-6''-O-丙二酰基)-β-葡萄糖苷(峰6)。19批标准汤剂的平均出膏率为27.45%,百蕊草素I从药材-标准汤剂的平均转移率为89.48%,出膏率与转移率均未出现离散数据。结论 建立的标准汤剂特征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靠,百蕊草素I从药材到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结果表明,百蕊草标准汤剂的质量得到了较好地控制,其制备工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为百蕊草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制定奠定基础。
    12  经典名方阳和汤指纹图谱及功效关联物质预测分析
    张泽康,张晴,窦敏航,王昌海,赵玥瑛,席铖,张馨雨,孙萌,董爽,杜守颖,白洁,陆洋
    2023, 54(4):1106-11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10
    [摘要](277) [HTML](0) [PDF 8.28 M](705)
    摘要:
    目的 基于指纹图谱及网络药理学,建立阳和汤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并对其功效关联物质进行预测分析,为阳和汤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HPLC建立阳和汤指纹图谱,对共有峰进行归属和指认,并运用网络药理学构建阳和汤“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关系图,进一步佐证阳和汤功效成分选择的合理性。结果 阳和汤的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15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指认出2号峰5-羟甲基糠醛、5号峰芥子碱硫氰酸盐、8号峰甘草苷、9号峰毛蕊花糖苷、11号峰肉桂酸、12号峰桂皮醛、13号峰甘草酸、15号峰盐酸麻黄碱8个共有色谱峰,相似度均>0.83,主要药效物质群可以从药材-饮片-基准样品逐级较为完整的传递,且归属关系清晰明确;采用网络药理学对筛选出的8个活性成分进行“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构建与分析,富集的通路中包括癌症信号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鞘脂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等。根据成分、靶点以及通路之间的连接度,初步预测甘草酸、甘草苷、桂皮醛、肉桂酸、毛蕊花糖苷、芥子碱硫氰酸盐、盐酸麻黄碱7个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调节这些信号通路达到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的作用。结论 通过HPLC指纹图谱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阳和汤治疗疾病的潜在功效关联物质,建立的方法操作便捷,稳定性好,可用于阳和汤的质量控制,也为深入研究阳和汤的质量标准和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13  基于多品种水-醇双提物的中药粉体性质影响颗粒吸湿性的研究
    秦春娟,闫明,王振中,章晨峰,王团结,徐芳芳,肖伟
    2023, 54(4):1120-11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11
    [摘要](169) [HTML](0) [PDF 1.42 M](634)
    摘要:
    目的 探究水-醇双提物的中药物料粉体性质对颗粒吸湿性的影响,筛选潜在关键影响因素。方法 以5个品种共计175批中间体粉末的18个粉体参数为自变量,颗粒吸湿性为因变量,进行原始数值描述、变量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预测模型分析,研究水-醇双提物的中药物料粉体性质对颗粒吸湿性的影响。结果 原始数值描述发现中间体粉末及颗粒均存在强吸湿性,但相对于粉末,颗粒吸湿性较低,表明制粒工艺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粉末吸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中间体粉末的粒度分布宽度、均匀性、吸湿性、含水量与颗粒吸湿性呈强相关;PCA确定2个关键主成分,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7.13和19.82;PLS预测模型在2个关键主成分前提下,以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VIP)、回归系数、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及平均相对预测误差为判定指标,确定粉末含水量、吸湿性、振实密度和D50是影响颗粒吸湿性的潜在关键物性指标。结论 采用相关性分析、PCA和PLS预测模型探究中药粉体物料性质对颗粒吸湿性的影响,为中药粉体物料性质影响颗粒吸湿性的共性技术研究提供数据依据和理论参考。
    14  基于标准汤剂的鲜地黄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张志鹏,徐杰,刘佩仪,黄梦婷,钟志奎,程学仁
    2023, 54(4):1127-11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12
    [摘要](565) [HTML](0) [PDF 1.69 M](648)
    摘要:
    目的 建立基于标准汤剂的鲜地黄配方颗粒质量标准,为鲜地黄配方颗粒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制备25批鲜地黄标准汤剂,测定各批次标准汤剂的出膏率、指标成分梓醇和地黄苷D的含量,构建能全面表征鲜地黄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和苯乙醇苷类成分的UPLC特征图谱;基于标准汤剂出膏率、指标成分含量、特征图谱的一致性,制备3批鲜地黄配方颗粒,验证制定标准的合理性。结果 鲜地黄标准汤剂出膏率实测范围为13.93%~20.09%;梓醇和地黄苷D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6.14~73.37、2.96~5.33 mg/g;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特征图谱共标定了10个共有峰,指认峰3、4、6分别为梓醇、地黄苷D、益母草苷;苯乙醇苷类成分特征图谱共标定了8个共有峰,指认峰1、4、5、6分别为洋地黄叶苷C、毛蕊花糖苷、焦地黄苯乙醇苷B1、异毛蕊花糖苷;3批鲜地黄配方颗粒出膏率、指标成分含量、特征图谱均与同批次药材制备的标准汤剂接近,且均在质量标准规定范围内。结论 该研究建立的基于标准汤剂的鲜地黄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科学合理、稳定可行,可为鲜地黄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15  阿卡宁下调Trx/Akt通路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
    徐宏宏,昌潇,罗琼,张波
    2023, 54(4):1138-11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13
    [摘要](295) [HTML](0) [PDF 1.74 M](745)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疆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代表成分阿卡宁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HL-60细胞,采用台盼蓝法检测阿卡宁、紫草素处理后的细胞增殖抑制率;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通过系统药理学方法筛选出阿卡宁以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共同靶点并分析得到关键靶点。通过邻苯二甲醛(o-phthalaldehyde,OPA)荧光探针法、差示扫描荧光分析实验在体外分子水平验证化合物与靶点的结合能力。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通路标志分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aspase-3)、cleaved 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蛋白表达。结果 阿卡宁呈剂量相关性抑制HL-60细胞增殖。Hoechst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阿卡宁处理后的HL-60细胞呈现细胞缩小、染色质颜色加深、染色质逐渐碎片化等的凋亡形态;与对照组比较,阿卡宁诱导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01),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1、0.001);通过系统药理学筛选得到阿卡宁和AML共有靶点96个,对共有靶点分析得到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中度值较高的靶点是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ASP3)、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CS)、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hioredoxin reductase,TXNRD)等。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表明阿卡宁治疗AML主要涉及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细胞凋亡过程的正调控及信号转导等生物学过程,涉及的分子功能有蛋白结合、氧化还原酶活性,信号通路主要包括癌症相关信号通路。共价对接结果表明,阿卡宁与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活性位点半胱氨酸形成共价键。体外分子水平结果显示阿卡宁可以与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Trx结合。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阿卡宁可显著下调Trx、Akt、p-Akt的表达(P<0.05、0.001)。结论 阿卡宁诱导HL-60细胞凋亡,其机制与下调Trx/Akt通路有关。
    16  基于脂质组学的绞股蓝总苷调血脂作用研究
    曾迪,周昌园,龙健,胡雪黎,涂星,文德鉴,胡泽华,杨宝
    2023, 54(4):1149-11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14
    [摘要](550) [HTML](0) [PDF 1.63 M](703)
    摘要:
    目的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的脂质组学技术研究绞股蓝总苷对高脂血症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制备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通过血清血脂指标和肝脏组织病理学评价绞股蓝总苷的调血脂活性,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血清和肝脏的脂质代谢物,结合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火山图筛选差异脂质,明确绞股蓝总苷干预前后血清和肝脏中脂质变化。结果 绞股蓝总苷显著调节高脂血症大鼠的血脂(P<0.05、0.01)。从血清和肝脏中分别筛选了17、17个差异脂质,主要为三酰甘油、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胆碱类。给予绞股蓝总苷干预后,筛选的差异脂质均有回调至正常的趋势。结论 绞股蓝总苷的调血脂作用确切,可能与调节三酰甘油、甘油磷脂、不饱和脂肪酸代谢有关。
    17  普洱茶素II改善高脂血症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
    王鑫玉,赵一慕,高云,阴紫钰,王凌潇,马家乐,赵云芳,郑姣,李军
    2023, 54(4):1157-11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15
    [摘要](615) [HTML](0) [PDF 1.31 M](724)
    摘要:
    目的 研究普洱茶素II对高脂血症诱发动脉硬化ApoE基因敲除小鼠(ApoE-/-)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 ApoE-/-小鼠通过喂养高脂饲料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30 mg/kg)组和普洱茶素II低、高剂量(50、100 mg/kg)组,给药6周后检测小鼠血浆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水平,以及主动脉流出道斑块面积等指标的差异。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和人外周血单核细胞THP-1,检测普洱茶素II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protein,ox-LDL)诱发单核与内皮细胞黏附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ting对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血管细胞黏附因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通路相关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普洱茶素II显著抑制了高脂饮食诱导ApoE-/-小鼠的体质量、肝脏质量、肝脏指数、附睾脂肪质量和附睾脂肪指数(P<0.05、0.01),降低血浆TC、TG、non-HDL-C水平(P<0.05、0.01),升高HDL-C水平(P<0.05),减少主动脉流出道脂质沉积。体外实验证实,普洱茶素II显著抑制HUVEC与THP-1细胞间的黏附(P<0.05),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细胞中V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和Akt/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P<0.05、0.01)。结论 普洱茶素II能够显著改善ApoE-/-小鼠的肥胖、脂代谢紊乱、主动脉斑块沉积,通过调控Akt/NF-κB/VCAM-1通路抑制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黏附,进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18  荆防颗粒对急性醉酒模型小鼠的解酒作用及作用机制
    高铭,张霞,罗戴民,杨若聪,饶志粒,曾南
    2023, 54(4):1164-11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16
    [摘要](628) [HTML](0) [PDF 1.29 M](738)
    摘要:
    目的 建立小鼠醉酒模型,探究荆防颗粒的解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雌雄各半SPF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荆防颗粒组,模型组ig生理盐水,荆防颗粒组ig荆防颗粒30 min后,小鼠ig 56°红星二锅头(17 mL/kg)构建急性醉酒模型,以翻正反射消失/恢复时间评价各组小鼠醉酒潜伏期和睡眠时间,并计算醉酒率;转棒实验观察小鼠ig白酒10 min后的在棒时间,并观察小鼠胃黏膜损伤情况。进一步基于急性醉酒小鼠模型,观察药物对小鼠肝组织酒精代谢酶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过氧化氢酶(catalyse,CAT)、细胞色素P450第二家族E亚型多肽1(cytochrome P4502E1,CYP2E1)、乙醛脱氢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的调节作用;Western blotting考察荆防颗粒对细胞自噬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荆防颗粒降低小鼠醉酒率,并明显延长小鼠在棒时间及减轻胃黏膜损伤,表现出解酒作用;荆防颗粒显著提高模型小鼠肝组织ADH、CAT活力(P<0.05、0.01、0.001),逆转过量饮酒导致的CYP2E1蛋白表达升高(P<0.001),升高模型小鼠肝组织ADH1、ALDH2蛋白表达(P<0.05、0.01);明显上调模型小鼠肝组织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1 light chain 3Ⅱ,LC3Ⅱ)/LC3I值(P<0.01),降低p62蛋白表达(P<0.05)。结论 荆防颗粒能降低小鼠醉酒率,改善过度饮酒引起的中枢抑制及胃黏膜损伤表现,呈现出解酒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酒精代谢酶ADH、CAT、ALDH活力或表达以加速机体酒精代谢,激活自噬,缓解CYP2E1诱导的损伤有关。
    19  基于vWF/GPIb-IX-V信号通路的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血瘀大鼠模型活血化瘀作用及机制研究
    刘旭,吴宿慧,陈小菲,张宇航,李寒冰,唐进法
    2023, 54(4):1173-11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17
    [摘要](269) [HTML](0) [PDF 1.54 M](675)
    摘要: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血瘀大鼠模型的影响,探讨丹红注射液调控血瘀证血小板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舒血宁注射液(1.8 mL/kg)组和丹红注射液高、中、低剂量(1.4、0.7、0.35 mL/kg)组,尾iv给予药物干预11 d后,采用sc肾上腺素联合冰水浴制备急性血瘀证大鼠模型,再给予药物干预1 d后,检测血流变指标、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释放相关指标;观察耳廓微循环、心电图和心尖、腹主动脉组织病理变化;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组织蛋白激酶B1(protein kinase B1,Akt1)、p38、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1/2,ERK1/2)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液流变学、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β-血栓环蛋白(β-thromboglobulin,β-TG)、血小板第四因子(platelet factor 4,PF4)指标显著升高(P<0.05、0.01),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rostaglandin F1α,6-keto-PGF1α)、耳廓微循环血流量显著降低(P<0.01),心肌组织p-Akt1、p-ERK1/2、p-p38蛋白表达以及Akt1ERK1/2p38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红注射液能够不同程度地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vWF、FN、TXB2、β-TG、PF4(P<0.05、0.01),升高6-keto-PGF1α(P<0.05、0.01),显著提高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值(P<0.05、0.01),保护心脏,增加耳廓微循环血流量(P<0.05)。心尖、腹主动脉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心肌、血管内膜出现轻微损伤,弹力纤维破坏,由于斑块脱落导致开始出现空泡;丹红注射液组大鼠心肌、血管内膜和内皮细胞以及弹力纤维显著改善。结论 丹红注射液可以恢复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心肌细胞功能,通过调控vWF/GPIb-IX-V介导的信号通路及血小板功能,对大鼠急性血瘀有较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20  消岩汤干预Beclin1-YAP1环路逆转肺癌顺铂耐药研究
    杨佩颖,刘宏根,贾英杰
    2023, 54(4):1184-11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18
    [摘要](159) [HTML](0) [PDF 1.18 M](670)
    摘要:
    目的 探讨消岩汤逆转肺癌顺铂耐药的具体分子机制。方法 高表达Beclin1肺腺癌耐药(lung adenocarcinoma drug-resistant,A549/DDP)、低表达Beclin1 A549/DDP、高表达Yes关联蛋白1(Yes-associated protein 1,YAP1)A549/DDP和低表达YAP1 A549/DDP细胞分别给予消岩汤和顺铂干预,采用Transwell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增殖;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Beclin1、YAP1、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肺耐药相关蛋白(lung resistance-related protein,LRP)、转录调节因子(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 with PDZ-binding motif,TAZ)、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phosphorylated 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p-STAT3)、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表达。BALB/c小鼠sc高表达Beclin1 A549/DDP、低表达Beclin1 A549/DDP、高表达YAP1 A549/DDP和低表达YAP1 A549/DDP细胞建立移植瘤模型,ig消岩汤和瘤内注射顺铂治疗14 d,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肿瘤Beclin1、YAP1、P-gp和LRP蛋白表达。结果 消岩汤联合顺铂作用于高表达Beclin1和高表达YAP1肺癌细胞株,细胞侵袭和增殖能力增强(P<0.05),而低表达Beclin1和低表达YAP1肺癌细胞株,肺癌耐药细胞株侵袭和增殖能力减弱(P<0.05);低表达Beclin1肺癌细胞株Beclin1、YAP1、P-gp和LRP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高表达Beclin1肺癌细胞株Beclin1、YAP1、P-gp和LRP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低表达YAP1肺癌细胞株p-STAT3、TAZ、Beclin1、YAP1、P-gp和LRP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高表达YAP1肺癌细胞株TAZ、Beclin1、YAP1和P-gp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小鼠移植瘤模型中,高表达Beclin1组和高表达YAP1组瘤体大于对照组,而低表达Beclin1组和低表达YAP1组瘤体小于对照组。结论 消岩汤通过Beclin1直接影响YAP1表达,消岩汤又可通过YAP1-TAZ通路影响Beclin1表达,消岩汤可能通过干预Beclin1-YAP1环路逆转肺癌顺铂耐药。
    21  基于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研究化滞柔肝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
    朱春胜,施亚敏,付智慧,于东升,边猛,聂安政,李晓萍
    2023, 54(4):1190-12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19
    [摘要](604) [HTML](0) [PDF 2.20 M](680)
    摘要:
    目的 探讨化滞柔肝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 高脂饮食饲养8周构建大鼠NAFLD模型,化滞柔肝颗粒ig给药4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大鼠血脂相关指标;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V3~V4可变区进行扩增和测序,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开展血浆代谢组学研究,并结合Spearman进行肠道菌群与代谢组学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化滞柔肝颗粒中、高剂量组可显著降低大鼠体质量(P<0.05、0.01)和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水平(P<0.01),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P<0.05、0.01)。此外,化滞柔肝颗粒高剂量组还可显著降低大鼠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P<0.05)。油红O染色显示各给药组脂滴分布较模型组减少。16S rDNA测序显示化滞柔肝颗粒可提高NAFLD模型大鼠杜氏乳杆菌属Dubosiella、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Ruminococcaceae-UCG-010等菌群的相对丰度。代谢组学共筛选出18个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显示化滞柔肝颗粒抗NAFLD主要通过调控氨酰-tRNA生物合成、胆汁分泌、胆固醇代谢等通路。结论 化滞柔肝颗粒改善NAFL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肠道菌群组成和胆汁分泌、胆固醇代谢等相关代谢通路有关。
    22  苏合香丸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观察
    刘清泉,励国,张杰,王彦军,王贞,张小广,张保华,阮航
    2023, 54(4):1201-12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20
    [摘要](650) [HTML](0) [PDF 1.42 M](702)
    摘要:
    目的 探讨苏合香丸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2年12月—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等17家医院收治的192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89例,对照组103例。对照组按照诊疗方案进行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苏合香丸,1丸/次,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5 d。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头痛、胸痛、四肢酸痛评分以及炎症指标。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5.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5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头痛、胸痛、四肢酸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试验组从治疗第1天开始头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在治疗第5天时胸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从治疗第3天开始四肢酸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CRP、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苏合香丸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头痛、胸痛及四肢酸痛有一定的疗效,并且能抑制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机体炎症反应,安全性良好。
    23  基于CiteSpace知识网络图谱的中药复方量效关系可视化分析
    付进杰,刘馨雅,郝征,宋文杰,傅延龄
    2023, 54(4):1208-12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21
    [摘要](604) [HTML](0) [PDF 1.87 M](709)
    摘要:
    目的 探究中药复方量效关系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未来前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自建库至2022年9月16日与中药复方量效关系相关的文献,通过NoteExpress V3.6进行文献数据整合并建立中药复方量效关系数据库,以文献计量学为理论支持,利用CiteSpace6.1.R3 Advanced最新版本绘制3D图谱,微软Excel 2016列表,对发文趋势、作者、机构、关键词、爆发词、术语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2656篇。年度发文量整体呈波动型上升,并在2010年达到顶峰。共有7606名学者参与了该领域的研究,其中仝小林院士、傅延龄教授发文量与平均被引次数较高,为中药复方量效关系研究领域的核心学者,具有较高影响力。涉及690个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为领头机构。经关键词、术语等综合分析显示,“经方”“药对”“实验研究”“数据挖掘”为研究热点,而“药对”“数据挖掘”“半夏”近几年呈现较高爆发强度,预计成为该领域的前沿。另外,建议以中药配伍“十八反”中功效-剂量-毒性拐点的研究为切入点,拓展该领域的研究。结论 中药复方量效关系的研究逐步走向现代化,建议加强各研究团队间的学术交流,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希望中药复方量效研究走出一条以中医药思路为基础结合现代科技发展,且适合自身的科研之路。
    24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信号挖掘与分析
    夏旭东,程伟高,周明,敬赟鑫,柳鹏程
    2023, 54(4):1220-12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22
    [摘要](519) [HTML](0) [PDF 1007.47 K](764)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清开灵注射液的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ADR)信号进行挖掘与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上市后研究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 对河南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2016年1月—2020年12月收集到的清开灵注射液的ADR报告进行数据处理、统计,使用报告比值比法(reporting odds ratio,ROR)、综合标准法(Medicines and Healthcare Products Regulatory Agency,MHRA)和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法(Bayesian confidence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CPNN)分别对清开灵注射液进行ADR信号挖掘,并对挖掘出的ADR信号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 共提取出以清开灵注射液为怀疑药品的ADR报告3855例,数据处理后共得到6111例次ADR,共涉及15个系统器官分类(systematic organ classification,SOC)。ADR报告中女性患者数量多于男性患者,45~64岁的患者用药后发生的ADR例数最多,患者原患疾病最多的为呼吸系统疾病(88.02%),91.05%的患者用药疗程为1 d,95.62%的患者用药当天即发生了ADR,99%的患者ADR转归良好。3种信号检测方法分别挖掘出35、20、29个清开灵注射液ADR信号,其中新的ADR信号分别为11、9、9个。哮喘是3种信号检测方法均挖掘出来的信号强度最高的已知ADR,体温升高、感到寒冷、胸部不适是3种信号检测方法均挖掘出来的信号强度较高的新ADR。结论 通过3种信号检测方法对清开灵注射液进行信号挖掘,可促进清开灵注射液药物警戒信号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清开灵注射液的安全性。
    25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挖掘老鸦瓣芽茎发育关键基因
    张军霞,郭巧生,朱再标,徐碧霞
    2023, 54(4):1228-12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23
    [摘要](593) [HTML](0) [PDF 1.24 M](672)
    摘要:
    目的 利用老鸦瓣Amana edulis各部位及芽茎不同发育时期RNA-Seq及基因表达量数据,挖掘老鸦瓣芽茎发育过程关键基因。方法 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法构建网络,根据模块功能富集分析及基因表达模式进行共表达模块和核心基因的筛选。结果 通过基因表达量相关性进一步将网络划分为15个模块,将共表达模块与老鸦瓣芽茎3个发育时期相关联,鉴定到与芽茎发生高度相关的3个模块,即T1 MEplum1模块、T2 MEdarkturquoise模块和T3 MElightcyan模块。对3个模块内的基因进行动态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功能富集分析并绘制网络关系图,挖掘出4个与芽茎发育过程相关核心基因(Te_c1647Te_c3695Te_c23305Te_c52282),涉及蛋白质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的糖基化修饰、植物激素调节等。结论 挖掘出的3个共表达模块和4个核心基因有助于进一步阐明老鸦瓣芽茎发育机制。
    26  不同产地铁皮石斛茎中内生真菌群落结构与农艺性状差异相关性分析
    刘朝波,闻伟锷,李肇高,罗婷婷,徐德林,钱刚,何芋岐,李林
    2023, 54(4):1236-12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24
    [摘要](549) [HTML](0) [PDF 1.08 M](707)
    摘要:
    目的 对不同产地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茎中的内生真菌群落与农艺性状进行分析,为内生真菌与铁皮石斛差异农艺性状形成的相关性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对采自安徽霍山(AHHS)、贵州独山(GZDS)、云南孟连(YNML)的112份铁皮石斛进行农艺性状测量,ITS测序分析内生真菌群落结构,R语言分析不同产地内生真菌丰度与宿主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 差异性分析发现3个产地的铁皮石斛在株高、茎长、茎粗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内生真菌ITS检测共获得923条特征序列,可注释到3个门、138个属,产地间的铁皮石斛内生真菌在属水平上存在差异,其中AHHS的真菌群落多样性与其他产地具有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内生真菌Gibberella与宿主的株高、茎长、茎粗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不同产地铁皮石斛茎的差异农艺性状形成与共有内生真菌的丰度的改变密切相关。
    27  摘除花蕾对林下参不同部位中人参皂苷和植物激素含量的影响
    罗嘉仪,罗旖璐,韩红亮,GalinaRamskaya,徐娟,林学镁,申玲玲,何新,纪瑞锋
    2023, 54(4):1243-12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25
    [摘要](272) [HTML](0) [PDF 1.32 M](645)
    摘要:
    目的 考察摘除花蕾对林下参Panax ginseng叶片、叶柄、茎顶端、茎中部、茎基部、芦头、根皮、根心、侧根及须根主要人参皂苷和植物激素水杨酸、脱落酸含量的影响,研究人参皂苷含量变化与植物激素的相关性,为林下参的种植方式优化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UPLC-MS/MS技术分别建立含量测定方法,对林下参10个部位主要人参皂苷和植物激素进行测定,运用单因素分析评价林下参摘蕾与否的质量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植物激素与人参皂苷含量的相关性。结果 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行;摘蕾组林下参地下部位中参皮(P<0.05)和侧根部位(P<0.001)中人参总皂苷含量显著增加,地上部位包括林下参叶、叶柄与茎总人参皂苷含量均显著降低(P<0.001);摘蕾组人参皂苷Rd在芦头(P<0.05)、根皮(P<0.01)中的含量显著上升。摘蕾组参皮和参心中水杨酸含量显著降低(P<0.001)。水杨酸与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含量呈正相关,与人参皂苷Rg3、人参皂苷F1含量呈负相关。结论 摘除花蕾可显著提高林下参除须根外地下部位主要人参皂苷总含量,并使地上部位人参皂苷含量降低,提高林下参综合经济价值。摘除花蕾可引起内源性水杨酸含量变化,且该变化人参皂苷含量与人参皂苷含量变化有相关性。
    28  基于熵权法的灰色关联法-TOPSIS法对不同产地三七及其炮制品质量的评价研究
    李雨昕,邢娜,白浩东,王雪,曾元宁,于天颖,马恩耀,王秋红
    2023, 54(4):1252-12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26
    [摘要](647) [HTML](0) [PDF 1.31 M](735)
    摘要:
    目的 利用熵权法结合灰色关联法-TOPSIS法建立三七Panax notoginseng质量评价模型,评价不同产地三七及其炮制品质量。方法 以水分、醇浸出物、皂苷含量、多糖得率、多糖总糖含量、糖蛋白含量及糖醛酸含量作为检测指标,以熵权法计算权重,结合灰色关联法与TOPSIS法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三七质量评价模型,综合考察红河、文山和曲靖3个产地共15个批次的三七及其炮制品的质量。结果 检测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的三七各指标水平大不相同;将三七炮制前后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发现蒸制后水分降低,浸出物含量增加,皂苷减少,多糖含量增加;15批三七及炮制品质量排序结果TOPSIS与灰色关联分析基本一致。结论 基于熵权法的灰色关联法-TOPSIS法建立的质量评价模型方便有效,可用于三七质量评价。
    29  2-异丁基苹果酸葡萄糖氧基苄酯类对照提取物在白及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刘刚,刘金梅,穆开朗,刘育辰,孙庆文,张永萍
    2023, 54(4):1260-12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27
    [摘要](499) [HTML](0) [PDF 1.09 M](657)
    摘要:
    目的 建立以2-异丁基苹果酸葡萄糖氧基苄酯类对照提取物为对照的白及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ZORBAX Eclipse Plus C18(100 mm×2.1 mm,1.8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05%磷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柱温35℃,体积流量0.15 mL/min,进样体积为2 μL,检测波长为220 nm。分别采用对照品法和对照提取物法测定17批白及饮片中1,4-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2-葡萄糖苷(2-O-葡萄糖基白及苷)、1-[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手参苷Ⅰ)、1,4-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2-(6-O-乙酰基)葡萄糖苷(手参苷Ⅲ)、1,4-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白及苷)4个成分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2-异丁基苹果酸葡萄糖氧基苄酯类对照提取物中2-O-葡萄糖基白及苷、手参苷Ⅰ、手参苷Ⅲ、白及苷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进样精密度RSD值在0.001%~0.58%,重复性RSD值在0.27%~0.53%,4种成分的加样回收率在98.42%~101.53%,样品溶液在24 h内各成分稳定性良好。两种方法测定结果进行t检验,P>0.05,说明两种方法无显著差异,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具备一致性。结论 验证了2-异丁基苹果酸葡萄糖氧基苄酯类对照提取物可代替单体对照品的可行性,可应用于白及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
    30  关于中药新药用饮片取样法的探讨
    周跃华,冯丽,衡明莉
    2023, 54(4):1267-12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28
    [摘要](575) [HTML](0) [PDF 1.17 M](695)
    摘要:
    从药材及饮片(植物药)的包件取样、包件内取样及试验样品制备等方面对《中国药典》(Chinese Pharmacopoeia,ChP)、《欧洲药典》(European Pharmacopoeia,EP)、《英国药典》(British Pharmacopoeia,BP)及《美国药典》(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USP)进行对比,结合新药用饮片检验的要求,就中药新药用饮片取样法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以下建议:(1)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起草中药新药用饮片取样的指导原则或技术要求。(2)暂时参照EP、BP的取样法对中药新药用饮片进行研究,并关注饮片取样对检验结果的影响。(3)根据试验样品的特点研究确定其处理方法。如饮片的不同药用部位或位置的质量差异大,可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减少取样误差。(4)加强药材的源头管理,减少药材质量差异。(5)在新药用饮片的生产过程中采用混合步骤提高同批饮片的同质性。(6)在ChP“中药材及饮片取样办法”中增加:待检批次饮片应具有较好的同质性;有些样品或试验需要采用更严格的取样方法,包括更多取样包件数或包件内取样量;此外,可对包件内抽取的位置进行修订。
    31  经典名方关键质量属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杨莎莎,林夏,黄友,郝怡雯,张星,周靖惟,赖文静,傅超美,章津铭,张臻
    2023, 54(4):1274-12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29
    [摘要](626) [HTML](0) [PDF 1.33 M](862)
    摘要:
    经典名方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医药科学价值的具体体现,现今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管理规定及技术指导原则,以鼓励经典名方制剂的研发。在研发过程中,关键质量属性(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s,CQAs)作为反映经典名方质量与疗效的特征属性,是经方制剂研发的重点与核心。目前,经典名方关键质量属性研究主要采用“特征图谱、指标性成分含量与出膏率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但若要全面反映经典名方制剂质量,某些影响经典名方安全性与有效性的潜在CQAs及其重要影响因素值得深入探究。通过从经方研发的“药材、饮片、基准样品、制剂”4个环节分析其中值得关注的“物理、化学、生物或微生物”3个层面的CQAs及其重要影响因素,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创新研发、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促进经典名方的高品质传承和高质量发展。
    32  二咖啡酰奎宁酸类天然产物植物来源、药动学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韩亚如,马国力,韩亚龙,高嘉敏,折占飞,冯玉宝,肖斌
    2023, 54(4):1285-12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30
    [摘要](642) [HTML](0) [PDF 1.49 M](873)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脂、高蛋白饮食导致癌症、心脑血管疾病、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因,其中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是重要的预防和治疗方式之一。二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具有多酚羟基结构,生理活性多样,包括抗氧化、抗炎、降血糖、调血脂、抑制血小板、抗微生物、抗肿瘤等,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理化性质及药动学影响,其药物开发并不完善。通过对二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的植物来源、药动学以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33  中药镇静催眠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孙宁,孙佳慧,仲怀宇,裴姗姗,孙晶波
    2023, 54(4):1299-13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31
    [摘要](632) [HTML](0) [PDF 1.63 M](632)
    摘要:
    失眠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常见睡眠障碍性疾病。目前治疗失眠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化学药治疗失眠存在诸多不良反应。中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之间相互的协同作用,减轻单一成分产生的不良反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疗效,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失眠。基于中医药理论结合失眠的发病机制,对近年来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作用机制加以梳理概括,为临床失眠的治疗用药提供参考。
    34  白藜芦醇通过调控信号通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杨萍
    2023, 54(4):1311-13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32
    [摘要](163) [HTML](0) [PDF 1.62 M](454)
    摘要: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为一种慢性退行性病变,可导致关节功能减退、丧失,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多酚类植物抗毒素,是虎杖等药用植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保护血管、抗炎、抗癌、抗氧化等作用,可通过调控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氧合酶-1/醌氧化还原酶1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4/髓样分化因子88信号通路、磷酯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核因子-κB信号通路、酪氨酸激酶2/转录激活因子3信号通路、分泌型糖蛋白/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等发挥抗KOA作用。通过对白藜芦醇调控信号通路治疗KOA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为合理应用及药物开发提供依据。
    35  黄芪有效成分抗骨质疏松症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路,李凯,胡阳,李金益,宋敏
    2023, 54(4):1321-13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33
    [摘要](733) [HTML](0) [PDF 1.36 M](566)
    摘要:
    骨质疏松症(osteopopsis,OP)作为一种全身性骨病,因其高发病率已严重威胁到中老年人的健康。黄芪Astragali Radix作为补气中药经过多年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已证实对OP的防治疗效显著。通过对黄芪及其有效成分防治OP的作用及机制等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性总结,发现黄芪具有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分化、雌激素样作用、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应激等多种抗OP作用,能够增强骨密度,加速骨形成,减少骨破坏,维持骨稳态,同时还富含人体骨组织所需的大量微量元素,可以增加骨矿量,预防OP的发生。并分析了目前中药黄芪治疗OP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OP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思路。
    36  中药四性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与五味的关系
    王洋洋,匡海学,苏发智,乔威杰,王雨,孙延平,杨炳友
    2023, 54(4):1329-13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34
    [摘要](620) [HTML](0) [PDF 1.94 M](599)
    摘要:
    中药四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长期实践总结而成的一种临床用药经验,并经过不断发展、完善与验证,最终又指导中医临床用药。通过对四性及五味的溯本寻源,以中药四性的起源、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为主线,对四性的形成过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收载的617味中药进行“性”与“味”的统计分析,解析二者的内在关联性,有助于中药性味的应用和理解,为中药药性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与借鉴。
    37  沉香大健康产品开发进展与展望
    来银芳,丁宗妙,华丽萍,杨佳力,朱顺耀,李晶晶,石森林
    2023, 54(4):1342-13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4.035
    [摘要](669) [HTML](0) [PDF 1.97 M](506)
    摘要:
    沉香Aquilaria sinensis作为我国传统中药,具行气止痛、温中止呕、止咳化痰等功效。自然条件下,沉香结香的速度非常缓慢,各类原因使得市场上沉香的品质、价格参差不齐,出现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因此加强沉香质量控制力度、提高质量鉴别能力、建立质量评价标准等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查阅整理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文献及相关专利数据,对沉香的主要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大健康产品开发与专利申报现状进行综述,为实现沉香药材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沉香大健康产品,丰富产品种类,构建产业结构,强化专利保护意识,实现沉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