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54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3, 54(3):0-0.
    [摘要](207) [HTML](0) [PDF 3.11 M](1062)
    摘要:
    2  目录
    2023, 54(3):0-0.
    [摘要](218) [HTML](0) [PDF 611.78 K](1097)
    摘要:
    3  从市场抽验角度探讨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相关问题
    王赵,金红宇,马双成
    2023, 54(3):677-6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01
    [摘要](805) [HTML](0) [PDF 1.03 M](1804)
    摘要:
    中药配方颗粒是传统中医药发展的希望所在,发展前途广阔。质量控制一直是其发展过程中业界关注的重点。详述了在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评价性抽检及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其现行质量标准在标准制定,性状、特征图谱、溶化性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安全性检测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对其监管和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相关科研、产业及管理提供参考,推动中药配方颗粒健康稳定发展。
    4  没药中2个新倍半萜类化合物
    梁乃允,黄惠铭,王超超,裴钰洁,王勃开,杜梦,霍会霞,宋月林,郑姣,赵云芳,李军
    2023, 54(3):688-6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02
    [摘要](1057) [HTML](0) [PDF 1.06 M](1945)
    摘要:
    目的 研究没药(地丁树Commiphora myrrha的干燥树脂)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没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NMR、MS等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没药正己烷部位共分离得到了8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R,5S)-呋喃杜松-6(1),7(8),9(10)-三烯-5-醇乙酸酯(1)、(1E,3S,4R,8S)-吉玛-3-甲氧基-8-羟基-1,10(15),7(11)-三烯-6-羰基-8,12-内酯(2)、gajutsulactone A(3)、1-hydroxyeudesma-3,7(11)-dien-8-one(4)、1-hydroxyeudesma-4(14),7(11)-dien-8-one(5)、5β-10α-hydroxy-2α-methoxy-6-oxoguaia-7(11),8-dien-8,12-olide(6)、(2R,4R,5S)-2-甲氧基-5-乙酰基-呋喃吉玛-1(10)E-烯-6-酮(7)、1(10)Z,4Z-蓬莪术二烯-6-酮(8)。结论 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去甲氧基没药萜烯B和没药萜G。化合物35为首次从没药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为(4.43±1.39)μmol/L。
    5  栽培奇楠沉香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张琳,王昊,董文化,李薇,云翠鸿,袁靖喆,蔡彩虹,吴妃,梅文莉,戴好富,李震宇
    2023, 54(3):695-70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03
    [摘要](1171) [HTML](0) [PDF 1.30 M](2404)
    摘要:
    目的 研究栽培奇楠沉香Aquilariae Lignum Resinatum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等多种柱色谱分离技术分离化合物,并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采用Griess法测试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 从栽培奇楠沉香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为2-[(4-甲氧基苯甲酰氧基)甲基]色酮(1)、2-(2-苯乙基)色酮(2)、2-[2-(3-羟基-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3)、2-[2-(3-甲氧基-4-羟基苯)乙基]色酮(4)、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5)、2-[2-(2-羟基苯)乙基]色酮(6)、2-[2-(4-羟基苯)乙基]色酮(7)、6-羟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8)、6-甲氧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9)、(R)-2-[2-羟基-2-(4-羟基苯)乙基]色酮(10)、(S)-2-[2-羟基-2-(4-羟基苯)乙基]色酮(11)、4-羟基苯甲酸甲酯(12)、4-丙烯基苯甲醚(13)、7b-H-9(10)-烯-11,12-环氧-8-氧艾里莫芬烷(14)、(5S,7S,9S,10S)-(−)-9-羟基-芹子烷-3,11-二烯-14-醛(15)、β-榄香烯-9β-醇(16)、角鲨烯(17)。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6首次在沉香中发现。体外抗炎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8具有抑制脂多糖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NO的活性,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为(27.81±2.34)μmol/L。
    6  茶藤生物碱成分的分离鉴定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何琴慧,姜雨辰,王文玲,李丽梅
    2023, 54(3):704-7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04
    [摘要](969) [HTML](0) [PDF 1.15 M](1763)
    摘要:
    目的 对茶藤Melodinus magnificus的生物碱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柱色谱等色谱方法对总生物碱浸膏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ESI-MS、1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和文献对比等方法鉴定生物碱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MTT法对分离得到的生物碱化合物进行抗肿瘤细胞(人肝癌HepG2细胞、乳腺癌MCF7细胞和人肺癌A549细胞)活性筛选,随后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对具有抗肿瘤活性生物碱化合物的潜在靶点和作用通路进行预测。结果 从茶藤枝叶总生物碱中共获得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trictamine(1)、deacetylakuammiline(2)、19-(Z)-akuammidine(3)、14,15-didehydrovincamine(4)、14,15-didehydro-16-epi-vincamine(5)、19-(S)-methoxytubotaiwine(6)、19-(R)-methoxytubotaiwine(7)、rhazimine(8)、rhazicine N4-oxide(9)和rhazicine(10)。抗肿瘤活性实验发现7个生物碱化合物(149)对3种肿瘤细胞株具有较显著的增殖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在0.40~1.16 μmol/L。分子对接结果显示7个生物碱化合物能够与蛋白稳定结合,结合能范围−31.35~46.75 kJ/mol,且通过4个关键靶标基因RXRA、SRC、MAPK1、PIK3R1起到抗多种肿瘤的作用。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整合分离、鉴定、抗肿瘤活性筛选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阐述了茶藤的抗肿瘤活性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寻找抗肿瘤药物提供了新的资源。
    7  基于HPLC指纹图谱和LC-Q-TOF/MS的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化学成分研究
    汤书婉,李新亮,马莉,郑云枫,李存玉,成小兰,曹鹏,彭国平
    2023, 54(3):711-7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05
    [摘要](1050) [HTML](0) [PDF 1.48 M](1849)
    摘要:
    目的 建立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Jiawei Huangqi Guizhi Wuwu Decoction,JHD)HPLC指纹图谱,鉴定其主要化学成分,并阐明指纹图谱共有峰的成分归属。方法 HPLC指纹图谱检测采用Hypersil ODS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2%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检测波长为250 nm,柱温为30℃;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进行相似度评价,并以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LC-Q-TOF/MS)方法对指纹图谱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通过对照品、化合物质谱信息结合文献报道鉴定其结构,进一步通过药材指纹图谱阐明共有峰的成分归属。结果 建立了JHD的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20个共有峰,10批样品相似度为0.920~0.990。在此基础上共鉴定出JHD中70个化学成分,包括28个黄酮类、23个三萜类、5个单萜苷类、5个有机酸类、5个姜辣素类及4个其他类化合物。结论 HPLC指纹图谱结合LC-Q-TOF/MS定性鉴别,能够体现JHD组分的整体特征,可为其质量控制研究奠定基础。
    8  甘草酸替代胆固醇构建载雷公藤甲素的脂质纳米粒的适宜性研究
    徐资怡,陈佳美,钟雪梅,吴亿晗,章津铭
    2023, 54(3):722-7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06
    [摘要](467) [HTML](0) [PDF 2.09 M](2109)
    摘要:
    目的 鉴于胆固醇潜在的健康危害,探索利用甘草酸替代胆固醇,制备用以替代胆固醇脂质纳米粒(cholesterol lipid nanoparticles,CLN)的甘草酸脂质纳米粒(glycyrrhizic acid lipid nanoparticles,GLN),通过包载抗肿瘤药物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r)制备载雷公藤甲素的甘草酸脂质纳米粒(GLN loaded with triptolide,Tr@GLN),探讨甘草酸替代胆固醇制备抗肿瘤纳米载体的适宜性。方法 采用乙醇注入法分别制备Tr@GLN和载雷公藤甲素的胆固醇脂质纳米粒(CLN loaded with triptolide,Tr@CLN),分别测定两者粒径、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ζ电位、药物包封率和载药量;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拍摄其形态;共聚焦显微镜拍摄人肝癌HepG2细胞对两者摄取情况;建立皮下荷瘤肝癌小鼠模型,对比研究Tr@GLN与Tr@CLN的体内抗肿瘤效果。结果 与Tr@CLN相比,Tr@GLN在粒径、PDI、ζ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等理化性质均无显著性差异。Tr@GLN和Tr@CLN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15.59±1.23)、(97.28±0.95)nm;ζ电位分别为(−19.63±3.14)、(−7.77±0.12)mV;Tr包封率分别为(89.70±0.39)%、(87.39±0.37)%;Tr载药量分别为(2.25±0.01)%、(2.31±0.01)%;甘草酸包封率为(87.46±0.65)%;甘草酸载药量为(13.41±0.09)%。TEM观察到,相比Tr@CLN,Tr@GLN呈更加均匀圆整的球状。GLN增加了HepG2细胞对药物的摄取。给药12 d后,Tr@GLN对荷瘤小鼠肿瘤体积抑制率达到78.9%,显著高于Tr@CLN组抑制率(42.4%)和Tr组抑制率(18.3%)(P<0.05),Tr@GLN治疗后肿瘤中重组Ki-67蛋白(recombinant Ki-67 protein,Ki-67)表达减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减少,并将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从肿瘤M2表型重新诱导为M1表型。结论 制备的Tr@GLN与Tr@CLN具有相似理化性质,但GLN包载更有利于增加肿瘤细胞的摄取,Tr@GLN表现出更强的抗肿瘤作用,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分化、减少肿瘤新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极化调节相关,说明所构建的GLN适宜于作为纳米载体,为抗肿瘤药物的高效传递提供新思路。
    9  大孔吸附树脂结合斑马鱼评价富集纯化补骨脂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罗利霞,葛静,李佳妍,李彦东,宋捷,石子琪,宁青,韦英杰
    2023, 54(3):734-74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07
    [摘要](814) [HTML](0) [PDF 1.64 M](1649)
    摘要:
    目的 研究大孔吸附树脂法结合斑马鱼评价富集纯化补骨脂总黄酮的制备工艺。方法 以补骨脂的黄酮类代表成分(新补骨脂异黄酮、补骨脂甲素、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和corylifol A)为指标,考察不同类型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动态吸附和解吸附能力,优选大孔吸附树脂类型;综合斑马鱼形态变化和存活率,评价大孔吸附树脂有机溶剂残留的安全性,优选不同厂家大孔吸附树脂;进一步考察上样药液质量浓度、体积流量、上样量、吸附时间、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和用量等因素对黄酮纯化工艺的影响,并对优选纯化工艺进行验证,比较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前后新补骨脂异黄酮、补骨脂甲素、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corylifol A、补骨脂宁、补骨脂定、补骨脂乙素、4'-O-甲基补骨脂查耳酮、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黄酮类和香豆素类),以及补骨脂酚的含量。结果 优选出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补骨脂黄酮成分同时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和解吸附能力;10个厂家D101大孔吸附树脂醇浸液对斑马鱼形态和致死率的影响差别较大,其中D2和D5的大孔吸附树脂安全性较好。优化的D101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总黄酮制备工艺为补骨脂药液上样质量浓度为0.5 g/mL生药,上样量为1倍柱体积(BV),上样体积流量为1 mL/min,吸附时间为1.5 h,用1 BV 30%乙醇洗去未被吸附的成分,再用4 BV 90%乙醇洗脱黄酮成分,所得补骨脂总黄酮提取物中8种黄酮成分含量约是纯化前的1.3~5.1倍,黄酮成分总量约占上述所测11种成分总量的93.6%,提取物中总黄酮质量分数约为54%。结论 斑马鱼评价可快速辨别大孔吸附树脂的安全性差异,D101大孔吸附树脂可有效富集纯化补骨脂黄酮类成分,优选的工艺简单、稳定、重复性好。
    10  经典名方当归四逆汤物质基准指纹图谱及关键质量属性量值传递规律研究
    储烟阗,匡艳辉,严曾豪,王德勤,郭海彪,张偲偲,刘晓秋
    2023, 54(3):746-7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08
    [摘要](898) [HTML](0) [PDF 1.76 M](2227)
    摘要:
    目的 建立经典名方当归四逆汤(Danggui Sini Decoction,DSD)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进行分析,建立多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明确关键质量属性的传递规律。方法 采用HPLC法,乙腈-0.2%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建立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年版),结合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寻找造成不同批次DSD物质基准质量差异的主要化学成分。制备15批物质基准,测定其指纹图谱相似度、指标性成分含量及干膏率。结果 建立了当归四逆汤指纹图谱,确定了16个共有峰,15批DSD物质基准相似度大于0.90,3种化学识别模式均将样品分为3类,造成主要差异的质量差异物来源于甘草苷。所建立的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耐用性良好。饮片-物质基准芍药苷、甘草苷、甘草酸的平均转移率分别为52.94%、48.79%、47.39%,干膏率平均传递率为86.40%。结论 建立了经典名方当归四逆汤指纹图谱,寻找出了造成批次差异的标志物及含量测定的方法,DSD物质基准的关键质量属性均可在饮片-水煎液-物质基准中稳定传递,初步构建DSD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为后续制剂研究提供参考。
    11  经典名方阳和汤基准样品量值传递分析
    张泽康,王昌海,赵玥瑛,张晴,席铖,张馨雨,孙萌,董爽,杜守颖,白洁,陆洋
    2023, 54(3):756-7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09
    [摘要](250) [HTML](0) [PDF 2.18 M](2031)
    摘要:
    目的 建立经典名方阳和汤基准样品HPLC指纹图谱并对其指标性成分(5-羟甲基糠醛、桂皮醛、肉桂酸、芥子碱硫氰酸盐、甘草酸)进行含量测定,研究阳和汤基准样品量值传递规律,为复方制剂研制奠定基础。方法 制备15批阳和汤基准样品,建立HPLC指纹图谱,明确并归属特征峰;对阳和汤基准样品中指标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分析指标性成分从饮片-基准样品的传递规律。结果 15批阳和汤基准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0.83,标定了13个共有峰,并对各共有峰进行药材归属,其中2、8号峰来自熟地黄;10、11号峰来自肉桂;1、3~6号峰来自炒白芥子;13号峰来自麻黄;7、9、12号峰来自甘草。指标性成分5-羟甲基糠醛、桂皮醛、肉桂酸、芥子碱硫氰酸盐、甘草酸质量分数分别为0.028%~0.508%、0.076%~0.244%、0.006%~0.018%、0.430%~0.677%、0.100%~0.335%,转移率分别为1.21%~10.74%、2.68%~12.76%、11.46%~31.43%、39.61%~60.30%、4.90%~18.69%;基准样品出膏率为27.38%~40.73%。结论 采用指纹图谱、出膏率及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相结合的模式,对经典名方阳和汤基准样品的量值传递过程进行分析,可初步拟定阳和汤基准样品的质量标准,为后期复方制剂的研究提供参考。
    12  基于熵权法评价干燥方法对经典名方华盖散基准样品质量属性的影响
    王冉,杨凌宇,吴志峰,杨婧,张爱玲,罗晓健,刘微,饶小勇
    2023, 54(3):768-7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10
    [摘要](907) [HTML](0) [PDF 1.69 M](1978)
    摘要:
    目的 优选经典名方华盖散基准样品的干燥方法。方法 采用真空干燥、真空带式干燥、喷雾干燥、冷冻干燥方法制备华盖散基准样品,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差式扫描量热分析、HPLC等方法测定基准样品的质量属性,以得粉率、玻璃化转变温度及成分含量转移率等为评价指标,运用熵权法对各指标赋予权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喷雾干燥基准样品粒子呈类球形、粒径最小,冷冻干燥基准样品不规则、蓬松、溶化性好。指标成分盐酸麻黄总碱、苦杏仁苷、橙皮苷、甘草苷、甘草酸转移率分别为85.66%~104.78%、90.81%~104.16%、91.42%~94.86%、83.98%~94.69%、87.85%~94.45%,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结论 经综合评价得出冷冻干燥方法最佳,3批验证工艺重复性、可行性较好,为经典名方基准样品质量属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13  根皮素聚乙二醇-聚乳酸纳米胶束的制备、表征及口服药动学研究
    董丹丹,焦红军,郝海军
    2023, 54(3):779-7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11
    [摘要](868) [HTML](0) [PDF 1.57 M](1698)
    摘要:
    目的 制备根皮素聚乙二醇-聚乳酸[methoxy poly (ethylene glycol)-poly (lactic acid),mPEG-PLA]纳米胶束(phloretin mPEG-PLA nanomicelles,Phl@mPEG-PLA/NM)处方,考察其口服药动学行为。方法 薄膜分散-探头超声法制备Phl@mPEG-PLA/NM。采用包封率、载药量、沉降率为指标,单因素结合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外貌形态,透析法考察体外释药行为。SD大鼠分别ig给予根皮素混悬液和Phl@mPEG-PLA/NM,HPLC法测定根皮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Phl@mPEG-PLA/NM最佳处方为mPEG-PLA用量为105 mg、水化体积为9.5 mL、水化温度40℃。包封率、载药量、沉降率、粒径及ζ电位分别为(88.52±1.86)%、(8.84±0.32)%、(8.04±0.23)%、(85.07±6.12)nm和(−23.56±1.49)mV。纳米胶束外貌为球形。Phl@mPEG-PLA/NM的半衰期(t1/2)增加至(4.60±0.84)h,血药浓度(Cmax)增加至(1 284.56±307.65)ng/mL,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至3.34倍。结论 Phl@mPEG-PLA/NM显著促进了根皮素口服吸收。
    14  基于水-醇双提方式下中药复方粉末影响颗粒流动性的关键物性参数辨识研究
    安双凤,闫明,王团结,张欣,王振中,肖伟
    2023, 54(3):789-7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12
    [摘要](309) [HTML](0) [PDF 1.49 M](1928)
    摘要:
    目的 探究水-醇双提工艺下中药复方粉末影响颗粒流动性的关键物性参数。方法 以水-醇双提工艺下杏贝止咳颗粒(Xingbei Zhike Keli,XZK)、桂枝茯苓胶囊(Guizhi Fuling Jiaonang,GFJ)以及参乌益肾片(Shenwu Yishen Pian,SYP)3个中药复方品种的制粒前粉末与制粒后颗粒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绘制粉末物理指纹图谱,结合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粉末质量一致性;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合因子分析评价颗粒流动性;并构建以松装密度(Da振实密度(Dc休止角(α)、豪斯纳比(IH)、粒径<50µm百分比(Pf)、均匀性(HG)、均齐度(UN)、粒径(D10D50D60D90)、分布宽度(span)、分布范围(width)、比表面积(SSA)、孔隙率(Ie)、卡尔指数(IC)、含水量(HR)、吸湿率(H)为自变量、以颗粒流动性总因子得分(TFS)为因变量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模型,用以辨识粉末关键物性参数。结果 分别构建了3个品种各15批粉末的物理指纹图谱,结合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显示3个品种粉末质量一致性良好,其中SYP颗粒优于XZK颗粒再优于GFJ颗粒;计算得颗粒流动性TFS,整体来看流动性XZK颗粒优于SYP颗粒再优于GFJ颗粒;OPLS-DA模型优化后辨识出H、UN、SSA、HR为影响颗粒流动性的关键物性参数,置换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有效可靠。结论 基于OPLS-DA模型辨识出影响水-醇双提工艺下中药复方粉末影响颗粒流动性的关键物性参数为H、UN、SSA、HR。
    15  醋制商陆正丁醇部位降低肝肾毒性作用机制研究
    丁锐,王奎龙,沈梦丹,吴鑫,吴国清,曹岗
    2023, 54(3):798-8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13
    [摘要](965) [HTML](0) [PDF 1.62 M](2028)
    摘要:
    目的 采用代谢组学的方法探究商陆Phytolacca acinosa醋制前后正丁醇部位肝肾毒性的差异及减毒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UPLC-Q-TOF/MS的方法对商陆醋制前后正丁醇部位的成分变化进行研究。小鼠ig商陆生醋品正丁醇部位低、高剂量(27、54 mg/kg)28 d后,通过血清生化指标和病理切片评价商陆醋制前后的肝肾毒性差异;采用UPLC-Q-TOF/MS对血清进行数据采集;通过QI、HMDB及MetaboAnalyst 5.0寻找与商陆炮制减毒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结果 商陆醋制后部分皂苷类成分含量下降显著,并能够明显降低生品导致的肝肾功能指标的异常升高。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生品组的肝、肾组织病变明显;醋制后病变程度显著减轻。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胆汁酸代谢可能与商陆醋制减毒密切相关;进一步对胆汁酸进行半定量分析发现,商陆醋制后能够改善生品导致的结合型胆汁酸含量的下降及次级胆汁酸含量的升高,从而改善胆汁酸代谢紊乱。结论 商陆生品具有肝肾毒性,醋制后皂苷类成分含量下降,毒性显著降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胆汁酸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16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究荆防颗粒对高尿酸血症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尉雅洁,刘明飞,孙成宏,王伟,肖贺,程国良,陈颖
    2023, 54(3):808-8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14
    [摘要](1179) [HTML](0) [PDF 1.77 M](1386)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和体内实验验证探讨荆防颗粒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荆防颗粒活性成分对应靶点,通过OMIM、GeneCards和TTD等数据库收集高尿酸血症相关靶点。将交集靶点上传至STRING数据平台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再采用Metascape数据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氧嗪酸钾诱导的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和小鼠肾脏代谢组学对网络药理学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荆防颗粒109个成分中含有500个相关靶点,高尿酸血症相关靶点801个,交集靶点87个。PPI网络分析结果显示,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aspase-3)、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可能是荆防颗粒治疗高尿酸血症的关键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凋亡信号通路、坏死性凋亡、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信号通路等。通过氧嗪酸钾诱导的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结果显示,荆防颗粒显著降低血清尿酸、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P<0.01、0.001),显著抑制肾组织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P<0.01),升高B细胞淋巴瘤(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表达(P<0.05、0.01)。肾脏代谢组学结果显示,荆防颗粒能够通过改善高尿酸血症小鼠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代谢、糖酵解/糖异生途径、柠檬酸循环等途径改善代谢。结论 荆防颗粒能够基于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相互协同治疗高尿酸血症。
    17  生物活性导向分离山楂炭中止血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田瑞,王峥涛,谢燕
    2023, 54(3):817-8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15
    [摘要](951) [HTML](0) [PDF 1.08 M](1060)
    摘要:
    目的 研究山楂炭中发挥止血作用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HPLC图谱对山楂及山楂炭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采用剪尾法、毛细管法对山楂炭体内止血及凝血效果进行考察;分离山楂炭不同极性部位,结合药效学考察,确定山楂炭药效部位;再进一步采用柱色谱分离技术结合体外凝血实验,从药效部位中分离得到发挥止血作用的化学成分,并通过体外凝血四项及血小板聚集率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究。结果 山楂炮制成山楂炭的过程中化学成分发生较大变化,有新成分生成;山楂炭具有止血作用,且其醇提液药效作用比水煎液更强;从山楂炭醇提液中分离得到的醋酸乙酯部位能够显著缩短小鼠的止血及凝血时间,为山楂炭发挥止血作用的药效部位,从中分离获得药效成分松柏醛,该成分能够显著降低凝血酶时间,增加纤维蛋白原含量,提高血小板聚集率。结论 首次从山楂炭中发现并分离得到具有止血作用的化学成分松柏醛,为山楂炭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其他炭药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18  基于SNAIL信号通路及肠道菌群研究密点麻蜥抑制胃癌肝转移的作用机制
    白星,程翻娥,杨长沅,李铮,李卫强
    2023, 54(3):825-8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16
    [摘要](945) [HTML](0) [PDF 1.30 M](1185)
    摘要:
    目的 基于SNAIL信号通路及肠道菌群研究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对胃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36只BALB/c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脾脏注射HGC-27胃癌细胞,造模4周剖腹探查验证造模成功。随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0.025 g/kg)组和密点麻蜥(2.6 g/kg)组,每组8只。对照组和模型组ig生理盐水,密点麻蜥组ig密点麻蜥水煎剂,5-FU组ip 5-FU,连续干预4周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裸鼠肝组织病理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裸鼠肝组织SNAIL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表达;取末次给药2 h后各组裸鼠新鲜粪便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裸鼠肝组织出现肝小叶破坏、肝组织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癌细胞核大深染;肝组织SNAIL、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E-caherin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01)。与模型组比较,密点麻蜥组肝细胞排列趋于整齐,结构完整,癌组织灶变小;肝组织中SNAIL、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01),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16S rRN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裸鼠肠道菌群失调紊乱,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irmicutes/Bacteroidetes,F/B)值下降,经密点麻蜥干预后F/B值升高。门水平上,密点麻蜥主要对厚壁菌门进行调节,厚壁菌门在对照组中丰度占比40.9%,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厚壁菌门的丰度降低到26.4%。经密点麻蜥干预后厚壁菌门丰度提高到30.2%。属水平上,密点麻蜥主要对胃癌肝转移裸鼠肠道菌群中差异菌属(拟杆菌属Bacteroides、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a_UCG-014、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发挥调节作用。结论 密点麻蜥可能通过降低SNAIL蛋白表达,增加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N-cadherin蛋白表达,来抑制EMT发展进程,发挥对胃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此外,密点麻蜥通过调节厚壁菌门丰度,增加作用于癌细胞表面G蛋白偶联受体的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含量,调节机体自身免疫相关菌属(拟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副拟杆菌属),降低致病菌幽门螺旋杆菌的丰度,发挥对胃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
    19  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研究染料木素和大豆苷元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高葱葱,葛稳,方怡超,刘筱婧,陈卫东,周婷婷
    2023, 54(3):834-8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17
    [摘要](815) [HTML](0) [PDF 1.20 M](1185)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给药时间内不同比例的染料木素和大豆苷元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并筛选最佳给药条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染料木素-大豆苷元(1∶1)组、染料木素-大豆苷元(2∶1)组和染料木素-大豆苷元(3∶1)组,给予药物干预28 d,收集粪便,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对对照组和不同比例染料木素-大豆苷元给药7、14、21、28 d后的大鼠肠道菌群结构进行分析测定。结果 对给药组与对照组之间的α多样性、β多样性及门或属水平上物种组成进行差异分析,发现染料木素和大豆苷元可以改变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显著提高肠道中乳杆菌的丰度。结论 染料木素-大豆苷元(1∶1)给药21 d能够调控大鼠肠道菌群中乳杆菌的丰度。
    20  人参皂苷Rg1通过调控AMPK/NLRP3通路介导的细胞焦亡抑制大鼠肺纤维化研究
    邓宏哲,陈昆,李鹏,朱清海
    2023, 54(3):841-8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18
    [摘要](793) [HTML](0) [PDF 1.40 M](1153)
    摘要:
    目的 探究人参皂苷Rg1对大鼠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人参皂苷Rg1(72 mg/kg)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激动剂(200 mg/kg)组、人参皂苷Rg1(72 mg/kg)+AMPK抑制剂(20 mg/kg)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气管内注射博来霉素(5 mg/kg)构建大鼠PF模型。造模成功后2 d开始给药,连续给药28 d后检测大鼠肺功能指标;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I型胶原(collagen I)和α-肌动球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采用试剂盒测定肺组织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和IL-18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p-AMPK/AMPK、NOD样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ystein-asparate protease-1,Caspase-1)、消皮素D(gasdermin D,GSDMD)、IL-1β和IL-18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苷Rg1和AMPK激动剂组大鼠肺功能指标明显升高(P<0.05),肺纤维化程度改善,肺指数及肺组织Hyp、TNF-α、IL-6、IL-1β和IL-18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肺组织collagen I、α-SMA、NLRP3、cleaved Caspase-1/pro Caspase-1、GSDMD-N/ GSDMD、IL-1β和IL-18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p-AMPK/AMPK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人参皂苷Rg1组比较,人参皂苷Rg1+AMPK抑制剂组大鼠肺功能指标降低(P<0.05),肺纤维化程度加重,肺指数及肺组织Hyp、TNF-α、IL-6、IL-1β和IL-18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肺组织collagen I、α-SMA、NLRP3、cleaved Caspase-1/pro Caspase-1、GSDMD-N/GSDMD、IL-1β和IL-18蛋白表达升高((P<0.05),p-AMPK/AMPK表达降低(P<0.05)。结论 人参皂苷Rg1能够抑制AMPK/NLRP3介导的细胞焦亡改善博来霉素诱导的大鼠PF。
    21  基于甜味受体整合中药“效味”和“滋味”探索玉竹甘味药性物质基础
    李婷,邓碧莲,欧阳征海,柳婷,吴璐,杨华生
    2023, 54(3):849-8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19
    [摘要](920) [HTML](0) [PDF 1.36 M](1205)
    摘要:
    目的 基于甜味受体整合中药“效味”和“滋味”探索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甘味药性物质基础,为中药药性物质研究提供新视角。方法 以多糖、皂苷、黄酮成分为玉竹甘味药性物质筛选对象,分析其对“阴虚”小鼠体质量、体温、食量、饮水量、大便含水量、皮肤含水量及Na+, K+-ATP酶、Ca2+, Mg2+-ATP酶活性和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 1,AQP1)、AQP3 mRNA表达量的影响,基于“效味”探索玉竹甘味药性物质;以典型甘、苦、辛、酸、咸味中药建立中药“五味”标准,利用电子舌技术及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分别比较玉竹多糖、皂苷、黄酮与中药“五味”的欧式距离及投射的区域,基于“滋味”探索玉竹甘味药性物质。将基于“效味”和“滋味”相同的甘味药性物质确定为玉竹甘味药性物质基础,并采用整体动物考察其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分泌的影响,分子对接考察甘味药性物质与甜味受体的结合性,以此揭示效味、滋味与甜味受体的关联性。结果 与“阴虚”模型组比较,玉竹多糖、皂苷组小鼠的体质量、食量、饮水量、大便含水量、皮肤含水量及Na+, K+-ATP酶、Ca2+, Mg2+-ATP酶活性和AQP1AQP3 mRNA表达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回调(P<0.05),而玉竹黄酮组小鼠的回调作用不明显;电子舌结果显示,玉竹多糖、皂苷与甘味中药的欧式距离最小,而玉竹黄酮与苦味中药的欧式距离最小;同时,玉竹皂苷投射到甘味中药区域,多糖则投射到辛味和甘味中药2个区域,而黄酮投射到苦味中药区域。动物实验进一步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玉竹皂苷、多糖可明显促进GLP-1的分泌(P<0.05);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玉竹皂苷分子与鼠源、人源的甜味受体的结合能均小于−7.0 kJ/mol。结论 皂苷为玉竹“甘味”的药性物质基础,基于甜味受体整合中药“效味”和“滋味”可用于中药甘味药性物质研究。
    22  儿童中成药在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中的用药特点与成分特征
    李玲,曾敬其,杨艳君,朱毛毛,杨冰,贾晓斌,封亮
    2023, 54(3):859-8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20
    [摘要](930) [HTML](0) [PDF 1.49 M](1094)
    摘要:
    目的 探索分析儿童中成药治疗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的用药规律和成分特征,为小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搜集《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中治疗小儿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的中成药处方,对其中的中成药饮片进行频次和关联规则分析,利用TCMSP、ETCM、TCMD数据库对高频饮片进行成分检索,通过RDkit化学信息分析平台计算获得相应的分子描述符,最后提取环结构获得Murcko骨架。结果 共搜集得到小儿呼吸系统中成药处方106种、消化系统61种,剂型共涉及12种。其中治疗呼吸系统中成药主要包含清热、发散类中药,药性以寒为主,以苦寒居多,主要归肺、心经;而治疗消化系统中成药主要包含消食、理气类中药,药性以甘温居多,主要归脾、胃经。对成分骨架结构进行统计,发现两系统重叠骨架占比大,多为黄酮类、苯环类等,对特有成分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发现二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儿童中成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常用入肺经的清热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常用归脾、胃经的消食药,且用药偏温和,与儿童脾胃虚弱、五脏娇嫩相适应。通过化学信息学研究发现治疗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共有成分骨架在两系统中占比均较高,多以苯环类、黄酮类等为主,与两系统疾病常关联发作相关。
    23  基于Apriori算法的含丹参-当归药对的方剂用药特点与规律分析
    陈范,宿树兰,郭龙,郑玉光,朱悦,尚尔鑫,段金廒,刘峰
    2023, 54(3):868-8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21
    [摘要](997) [HTML](0) [PDF 1.62 M](1087)
    摘要:
    目的 通过挖掘整理含丹参-当归的方剂,利用统计软件系统分析其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丹参-当归药对的方剂,利用Excel软件分析中药使用频次、频率及丹参-当归配伍特征和主治中医病证频次,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通过统计共筛选出含丹参-当归药对的方剂390首,频次统计分析发现涉及中药504味,使用频次≥60的中药共22味,除丹参、当归外,核心高频药物为川芎、甘草、白芍、肉桂、地黄、牛膝6味。通过组方规律分析得到常用中药组合有丹参-当归-川芎、丹参-当归-甘草、丹参-当归-白芍。主治病证涉及105种,频次≥10的中医病证10种,以瘀血疼痛病症、妇科病症为主。通过网络可视化得到治疗月经病的核心中药组合为丹参-当归-川芎-白芍-香附,治疗痹证的核心中药组合为丹参-当归-川芎-肉桂,治疗虚劳病核心中药组合为丹参-当归-牛膝-肉桂-防风。结论 与丹参-当归配伍的高频中药为白芍、川芎、肉桂等,优势病证为月经病、痹证和虚劳病,揭示了丹参-当归药对的用药规律,为该药对在临床合理用药及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4  基于拓扑指数的QSAR法探讨脑泰方中抗脑血栓关键活性成分簇
    张玉超,钟鹏英,夏凡,李世雄,李璎峪,葛金文,刘文龙,张喜利
    2023, 54(3):877-8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22
    [摘要](896) [HTML](0) [PDF 1.56 M](1158)
    摘要:
    目的 基于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法探讨脑泰方中抗脑血栓的关键活性成分簇。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及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整理脑泰方单味中药和抗血栓化学药的化学成分信息集,计算各类化学成分的0~8阶/8种子图类型的分子连接性指数(molecular connectivity index,MCI)并构建相应矩阵,运用夹角余弦法分别对脑泰方中成分与抗血栓化学药之间的MCI相似度进行评价,并利用Sybyl-X2.1软件将相似度排名前5的成分与核心靶点对接验证。结果 脑泰方中所含成分与抗血栓化学药的MCI相似度在0.300 6~0.997 8,其中毛蕊异黄酮(0.996 1)、洋川芎内酯M(0.997 8)、白僵菌素(0.996 9)、肌苷(0.992 7)为脑泰方中相似度最大的成分簇,且与脑血栓相关蛋白的total score≥5,显示出较强的结合能力。推断出黄芪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毛蕊异黄酮、川芎中的苯酞类化合物洋川芎内酯M、僵蚕中的氨基酸类化合物白僵菌素、地龙中的核苷类化合物肌苷为脑泰方中发挥抗血栓作用的主要活性分子簇。结论 所建立的基于MCI相似度评价法能科学地高通量筛选中药及复方功效活性成分簇,与现有的网络药理学等研究方法相得益彰,也为中西药结合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5  汉麻聚酮合酶基因家族成员鉴定与表达分析
    朱雪雯,米要磊,孟祥霄,陈伟强,王思凡,曹雪,陈士林,徐志超,苏畅,孙伟,万会花
    2023, 54(3):886-8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23
    [摘要](745) [HTML](0) [PDF 2.06 M](1142)
    摘要:
    目的 在从全基因组层面对汉麻Cannabis sativa 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s,PKSs)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功能分析,为解析汉麻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与积累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基于已发布的高质量汉麻基因组,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汉麻PKS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对其物化性质、基因结构、蛋白构象以及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利用Alphafold算法对关键PKS蛋白结构进行预测。结果 共鉴定出9个汉麻PKSsCsPKS1CsPKS9),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通过对汉麻和其他物种PKS的系统发育分析,CsPKSs主要被分为3组:group1包括CsPKS2~CsPKS4与花药特异性CHS样酶(anther specific chalcone synthase-like,ASCL)同源;group2含有CsPKS1和CsPKS5~CsPKS8为类CHS超家族(chalcone synthase like,CHSL)与苯戊酮合酶(valerophenone synthase,VPS)和茋类合酶(stilbene synthase,STS)等关系较密切;group 3仅含有CsPKS9,为查耳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CHS)参与类黄酮的合成。其中,CsPKS1CsPKS7串联重复,是汉麻中酚萜类化合物合成通路中的橄榄醇合成酶(olivetol synthases,OLS)。此外,CsPKS5和CsPKS8可能参与汉麻茋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CsCHS的功能在进化中相对保守,而CHS-like的CsPKS的功能出现了分化。通过对汉麻不同组织部位和不同品种腺毛的RNA-seq数据分析,汉麻PKSs基因的表达存在组织特异性,尤其与酚萜类、类黄酮、茋类次生代谢产物密切相关的基因在雌花和苞片中特异性表达。结论 为深入研究汉麻PKS基因家族的功能提供了方向,为进一步阐明汉麻中萜酚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机制和CsPKSs在汉麻中的生理功能奠定基础,并对开发新聚酮化合物药用资源提供理论基础。
    26  基于转录组信息的甘松MADS-box转录因子家族分析
    崔琪,俸明康,丰日落,王涛,张绍山,李莹,陈晨,刘圆
    2023, 54(3):898-9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24
    [摘要](824) [HTML](0) [PDF 1.36 M](968)
    摘要:
    目的 基于转录组数据筛选鉴定分析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 MADS-box转录因子家族。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全面分析甘松MADS-box基因家族成员的蛋白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基因结构、导肽、信号肽及跨膜结构域、系统进化树。结果 在甘松转录组数据中共鉴定出20个MADS-box转录因子,含有90~365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在10 179.96~41 707.68,理论等电点范围为4.87~10.43,主要在细胞核表达,均含有MADS保守结构域,均不含信号肽、导肽以及跨膜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甘松MADS蛋白主要属于TypeII型。结论 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鉴定了甘松MADS-box家族转录因子,为甘松深入研究甘松MADS-box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为甘松的药用成分合成调控机制提供研究基础,为培育优质甘松新品种提供依据。
    27  川芎基因组survey测序及其特征分析
    毛常清,沙秀芬,黄静,陶珊,彭芳,李群,张超,袁灿
    2023, 54(3):907-9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25
    [摘要](875) [HTML](0) [PDF 1.19 M](1161)
    摘要:
    目的 利用流式细胞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基因组大小和特征进行分析,为川芎全基因组精细测序和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以已知基因组大小的绿豆和陆地棉作为内标植物,用流式细胞术估算川芎基因组大小。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川芎基因组进行survey分析,测算出川芎基因组大小、重复序列、杂合率和GC含量等,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基因组进行预测、注释和基因家族鉴定。结果 估算出川芎基因组大小约为3 058.37 Mb,重复序列为79.79%,杂合率约2.16%,GC含量为36.32%,川芎基因组呈现高重复、高杂合、基因组庞大等特征。共预测到34 864个基因,有30 737个基因在功能数据库中被注释,有53个基因注释到阿魏酸合成过程中。初步鉴定到2058个特异基因家族,2001个单拷贝基因。结论 初步获得了川芎基因组大小、基因组特征、功能基因及基因家族等信息,为进一步川芎全基因组精细测序提供了参考,为阐明川芎阿魏酸等药效成分生物合成提供了基因资源。
    28  不同生长年限蒙古黄芪转录组学分析及三萜皂苷合成关键基因挖掘
    王祥,王育朋,安佳,王七龙,井亚江,黄建萍,张岗,彭亮,颜永刚
    2023, 54(3):915-9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26
    [摘要](837) [HTML](0) [PDF 1.77 M](1211)
    摘要:
    目的 探究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三萜皂苷的合成基因及参与后加工修饰的CYP、UGT基因。方法 对两、三年生蒙古黄芪进行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Illumina HiSeq平台测序共得到42.22 Gb数据,Trinity软件拼接得到369 790条Transcripts和336 068条Unigene,与非冗余蛋白质序列(non-redundant protein sequence database,Nr)、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consortium,GO)、同源蛋白质簇(cluster of orthologous groups of proteins,eggNOG/CO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Swiss-Prot、Pfam等数据库比对注释,结果显示蒙古黄芪与植物鹰嘴豆Cicer arietinum同源序列最多。KEGG分析表明蒙古黄芪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萜类骨架生物合成、二萜类生物合成、氨基酰基-tRNA生物合通路中,进一步从萜类骨架生物合成通路中鉴别出114条差异表达Unigene,包含15种关键酶基因,其中三年生蒙古黄芪hexPS表达均显著上调,ACATHMGCSHMGCRMVKMVAK2MVDIDIFDPSGGPS1FNTBSTE24STE14FCLYDHDDS有上调也有下调表达的Unigene。进一步挖掘蒙古黄芪三萜皂苷生物合成后修饰基因,发现8条CYP差异表达关键酶基因,分别为acyPPPID/CYPDPPIH/CYPHCYP26ACYP51CYP84ACYP61AcypD_E/CYP102A/CYP505;2条UGT差异表达关键酶基因HUGTSUGT1结论 两、三年生蒙古黄芪的皂苷合成基因和CYPUGT基因表达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基因共同参与黄芪皂苷的合成、加工与修饰。
    29  滇龙胆居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沈涛,虞泓,王元忠
    2023, 54(3):926-9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27
    [摘要](649) [HTML](0) [PDF 1.60 M](1100)
    摘要:
    目的 揭示不同分布区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方法 基于GBS(genotyping-by- sequencing)简化基因组(reduced-representation genome sequencing,RRGS)技术对采自云南、四川和贵州的19个居群147株滇龙胆进行测序;利用样本SNPs数据集结合聚类树分析、主成分分析、遗传结构分析、Mantel检验等方法,从基因组水平研究滇龙胆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结果 聚类树分析、主成分分析及遗传结构分析显示,不同分布区采集的样品有明显的基因型差异;依据样品地理来源,19个居群大致可分为横断山区(分布于滇西北和川西南的居群)及云贵高原(分布于滇西、滇中、滇东南及贵州的居群)2个亚群。通过观测观测杂合度(observed heterozygosity,Ho)、期望杂合度(expected heterozygosity,He)、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c information,PIC)、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s diversity index,I)、Nei’s多样性指数(Nei’s gene diversity,Nei’s)、核苷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π)比较,发现云贵高原的居群遗传多样性高于横断山区的居群(云贵高原居群遗传多样性参数均值:Ho=0.052,He=0.110,PIC=0.088,I=0.164,Nei’s=0.127,π=1.677×10−3;横断山区居群遗传多样性参数均值:Ho=0.051,He=0.098,PIC=0.077,I=0.144,Nei’s=0.114,π=1.175×10−3);居群遗传分化系数(genetic differentiation index,FST)和基因流(gene flow,Nm)分析显示,滇龙胆居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和基因流;遗传变异分析(AMOVA)显示滇龙胆种内变异主要来自居群内;基于23个环境变量的环境差异分析显示,横断山亚群与云贵高原亚群生境的热量与UV-B辐射存在差异;Mantel检验显示,居群间的遗传分化主要由环境差异导致,其中UV-B辐射与居群FST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横断山区与云贵高原滇龙胆居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具有差异,分布区UV-B辐射变化可能是驱动滇龙胆居群遗传分化的重要因素。
    30  高品质道地药材的科学内涵
    孟祥才,邓代千,杜虹韦,关瑜
    2023, 54(3):939-9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28
    [摘要](1047) [HTML](0) [PDF 979.82 K](1355)
    摘要:
    中药材来源由野生转为栽培是导致药材质量降低主要原因,阐明高品质道地药材及质量形成的科学内涵可为优质药材生产指明方向。动植物的基本代谢是相同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态作用与药材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的生物学本质是一致的,在逆境胁迫状态下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较高的药理活性,药材质量最佳。围绕种质、环境和生产加工3方面,从生物进化和生理生态学角度,指出同物种的遗传物质的差异也较大,优质道地药材是以特化的种质为前提,种质是决定药材质量的生物学基础;环境是提高药材质量的基本条件,逆境通过活性氧操控次生代谢,增加次生代谢含量和高活性成分比例,从而提高药材质量;加工过程是利用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和完整的次生代谢系统,在干燥过程中对新鲜药材部位实施逆境胁迫,短时间内提高次生代谢含量。高品质道地药材不仅主要成分含量较高,而且高活性成分含量也较高,从而保证了较高的疗效。
    31  中药抑制结肠癌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张转红,刘婷,高飞云,王彦钧,张育贵,孙宇靖,李越峰
    2023, 54(3):948-9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29
    [摘要](374) [HTML](0) [PDF 1.33 M](1272)
    摘要:
    结肠癌是一种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血管生成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现代研究证实,中药可通过抑制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诱导其凋亡和调节相关信号通路等抑制血管新生,对于结肠癌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总结中药抑制结肠癌血管生成的相关文献,梳理主要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结肠癌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32  植物精油及其活性成分防治结直肠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宏,李佳,林俊芝,张定堃,杨明,郑川
    2023, 54(3):956-9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30
    [摘要](290) [HTML](0) [PDF 1.43 M](1832)
    摘要:
    尽管过去几十年结直肠癌在治疗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放化疗的不良反应、耐药性和高昂的治疗成本仍然是结直肠癌治疗的主要限制因素。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植物精油因其低毒、来源广泛在抗结直肠癌药物开发中受到广泛关注。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文献,发现部分植物精油及其活性成分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结直肠癌,其作用机制涉及抑制慢性炎症、抗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抑制血管新生、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其干预的信号通路包括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信号通路、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kinases,ERK)信号通路等。对植物精油及其活性成分防治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和信号途径进行归纳,并进一步讨论当前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和可能的解决方法,以期为植物精油在结直肠癌防治中的深入研究以及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33  姜黄素治疗肾间质纤维化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陈欠欠,朱凤阁,陈香美
    2023, 54(3):966-9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31
    [摘要](1016) [HTML](0) [PDF 1.02 M](1802)
    摘要:
    姜黄素是一种脂溶性多酚类化合物,目前有多项姜黄素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试验。检索了姜黄素治疗肾脏纤维化的相关研究,从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和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变等分子机制方面归纳总结了姜黄素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重要信号通路,以期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借鉴。
    34  毛诃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李雪冬,罗晓敏,马筝,吴炎,龚普阳
    2023, 54(3):976-9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32
    [摘要](1014) [HTML](0) [PDF 2.36 M](1784)
    摘要:
    毛诃子Terminaliae Belliricae Fructus为藏族习用药材,在传统中医药以及多民族医药中使用广泛且悠久。现代研究表明毛诃子主要含有酚酸类、鞣质类、黄酮类、萜类、甾体类、木脂素类等化学成分,具有保肝、降血糖、调血脂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基于对毛诃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归纳总结,结合其质量控制研究现状,从传统药性、传统功效、化学成分可测性及药动学等方面对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预测。没食子酸、鞣花酸、柯里拉京、没食子甲酯、诃子鞣酸、单宁酸、奎宁酸、6-姜酚、儿茶素等成分可作为毛诃子的主要Q-Marker,以期为毛诃子进一步研究及质量标准的合理建立提供参考。
    35  当归四逆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
    王明慧,马飞,田崇娅,丁语晨,徐园园,王加锋,魏永利,辛义周
    2023, 54(3):991-10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33
    [摘要](1122) [HTML](0) [PDF 1.32 M](1272)
    摘要:
    当归四逆汤(Danggui Sini Decoction,DSD)是治疗血虚寒厥证的代表方剂,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等功效,临床多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雷诺氏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痛经、膝骨关节炎等疾病。在对DSD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依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五原则”对其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提示阿魏酸、藁本内酯、肉桂酸、桂皮醛、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甘草苷、甘草酸和细辛脂素可作为DSD的Q-Marker,为DSD及其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等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36  黄芪甲苷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孟丹丹,李宗新,贾瑞雪,包兴勋,王万涛,宋素花
    2023, 54(3):1002-100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34
    [摘要](843) [HTML](0) [PDF 1.22 M](1809)
    摘要:
    黄芪甲苷是从黄芪Astragali Radix中提取得到的皂苷类化合物,是黄芪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调节代谢及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近年来在抗肿瘤领域备受关注。研究发现黄芪甲苷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进一步抑制肺癌、结直肠癌、肝癌、宫颈癌、卵巢癌等癌症进展。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主要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进程、抑制肿瘤细胞侵袭等,此外还发现黄芪甲苷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抗肿瘤药物敏感性和提高机体免疫力。黄芪甲苷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在抗肿瘤治疗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其抗肿瘤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的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支持与借鉴。
    37  牛蒡多糖调控糖脂代谢的研究进展
    曾凤,尹震花,申丽,黄午阳
    2023, 54(3):1010-10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3.035
    [摘要](1017) [HTML](0) [PDF 754.31 K](1384)
    摘要:
    糖脂代谢紊乱与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多糖是重要的天然活性物质,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尤其是在抗氧化、抗炎、抗癌、调脂等方面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牛蒡多糖是药食同源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中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近年来被发现具有调节机体脂质代谢、抗氧化、抗炎和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功能,能预防和改善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代谢综合征,是牛蒡改善糖脂代谢紊乱的物质基础。综述了牛蒡多糖在调控糖脂代谢的有益作用,并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牛蒡多糖防治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提供依据,并为牛蒡的开发利用提供新思路。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