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54卷第2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3, 54(24):0-0.
    [摘要](241) [HTML](0) [PDF 5.55 M](894)
    摘要:
    2  目录
    2023, 54(24):0-0.
    [摘要](217) [HTML](0) [PDF 736.37 K](984)
    摘要:
    3  血见愁中1个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王建斌,高纯,陈昊,付宏征
    2023, 54(24):7953-79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01
    [摘要](612) [HTML](0) [PDF 1.26 M](1059)
    摘要:
    目的 研究血见愁Teucrium viscidum地上干燥部分的化学成分,发现抗氧化活性化合物。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ODS柱色谱等色谱技术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综合运用IR、HR-ESI-MS、1H-NMR、13C-NMR、HSQC、HMBC、COSY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利用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 从血见愁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1)和6个苯丙素类化合物(27),分别鉴定为9-羟基-6,7-去环氧-茎点霉甜菜烯酮(1)、迷迭香酸(2)、迷迭香酸甲酯(3)、迷迭香酸乙酯(4)、反式咖啡酸(5)、反式咖啡酸乙酯(6)、反式咖啡酸乙烯酯(7),化合物2357表现出一定的超氧阴离子清除活性,半数效应浓度(median effect concentration,EC50)分别为(2.07±1.22)、(0.95±0.26)、(0.84±0.18)、(1.98±1.12)和(5.39±0.89)μg/m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血见愁酮A;化合物24为血见愁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2357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4  海风藤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活性研究
    徐瑞雯,范雨欣,朱莹,张晓祎,薛贵民,曾梦楠,郑晓珂,冯卫生,陈辉
    2023, 54(24):7959-79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02
    [摘要](736) [HTML](0) [PDF 1.37 M](1302)
    摘要:
    目的 对海风藤Piperis kadsurae藤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初步的神经保护活性筛选。方法 运用硅胶、ODS、和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以及反相制备型HPLC等各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同时采用MTT和RTCA法,以白藜芦醇作为阳性对照,对化合物进行体外神经保护活性实验。结果 从海风藤藤茎的二氯甲烷和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uberulin(1)、(-)-acuminatin(2)、dihydrocarinatin(3)、海风藤酮(4)、山蒟素C(5)、3-羟基苯甲酸苄酯(6)、2-羟基苯甲酸苄酯(7)、cherrevenol D(8)、trans-2,3-diacetoxy-1-[(benzoy1oxy) methyl]-cyclohexa-4,6-diene(9)、(3R,4R)-4-O-acetyl-5-(benzoyloxymethyl) cyclohexa-1,5-diene-3,4-diol(10)、(-)-sootepoxide chlorohydrin A(11)、香草醛(12)、细辛醛(13)、β-细辛醚(14)、α-细辛醚(15)、胡椒内酰胺D(16)、焦谷氨酸甲酯(17)、三羟基异黄酮(18)、去氢木香内酯(19)、木香内酯(20)、spathulenol(21)、β-谷甾醇(22)。化合物241921对体外神经保护的半数效应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分别为11.1、27.3、32.9、29.3 μmol/L。结论 化合物3681920为首次从胡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21为首次从海风藤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413C-NMR波谱数据为首次报道。化合物241921对Aβ25-35诱导PC-12细胞损伤具有显著保护作用。
    5  盐炙小茴香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抗酪氨酸酶活性研究
    董维茂,朱奎霖,杨兴,尹蕊,邓徐丽,陈章贤,张洪川,王一谋,何红平,董发武
    2023, 54(24):7967-79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03
    [摘要](705) [HTML](0) [PDF 1.53 M](986)
    摘要:
    目的 对小茴香Foeniculum vulgare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其对酪氨酸酶活性影响的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D101大孔吸附树脂、MCI、ODS、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运用酪氨酸酶催化L-酪氨酸速率法筛选化合物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对从盐炙小茴香分离出的化合物进行抗酪氨酸酶活性评价,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对其进行验证。结果 从盐炙小茴香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bombasinol A(1)、齐墩果酸(2)、山柰素(3)、槲皮素(4)、(1R,2R)-1-(4-methoxypheny) propane-1,2-diol(5)、(1S,2R)-1-(4-methoxyphenyl) propane-1,2-diol(6)、(3S,5R,6S,7E)-3,5,6-trihydroxy-7-megastigmen-9-one(7)、齐墩果酮酸(8)、刺五加酮(9)、phenylpropanoid(10)、(Z)-4-[30-(β-D-glucopyranosyloxy) butylidene]-3,5,5-trimethyl-2-cyclohexen-l-one(11)、3-oxo-α-ionol-β-D-glucopyranoside(12)、(+)-松脂素-β-D-吡喃葡萄糖苷(13)、trans-4-(1-propenyl)-phenol-β-D-glucopyranoside(14)、1-O-β-D-glucopyranosyl-4-allybenzene(15)、3-hydroxyestragole β-D-glucopyranoside(16)、黄花夹竹桃黄酮(17)、3,5-dihydroxyestragole 3-O-β-D-glucopyranoside(18)、水杨酸(19)和benzyl β-D-glucopyranoside(20)。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表明,盐炙小茴香中分离得到的20个化合物中5个(化合物4131517)具有良好的抗酪氨酸酶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分别为0.783、0.532、0.575、0.113、0.092 mg/mL,阳性药β-熊果苷IC50值为1.784 mg/mL,同时分子对接结果也显示化合物17的结合能为-5.74 kJ/mol,化合物15的结合能为-3.5 kJ/mol。结论 化合物1为伞形科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3717为茴香属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4131517均具有较好的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其中化合物1517抑制效果最好,分子对接结果也显示化合物17抑制效果强于化合物15,与实验结果一致。
    6  基于UPLC-Q-TOF-MS/MS技术对藏药宽筋藤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快速辨识
    张武岗,郎一帆,姚云,杨武亮,杨世林,陈海芳,冯育林
    2023, 54(24):7977-79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04
    [摘要](629) [HTML](0) [PDF 1.91 M](1178)
    摘要: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MS)对藏药宽筋藤Tinospora sinensis藤茎中生物碱类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方法 采用色谱柱Waters ACQUITY UPLC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以流动相乙腈-0.1%甲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使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通过测定宽筋藤生物碱对脂多糖诱导小鼠巨噬RAW264.7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抑制能力,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 通过二级高分辨质谱分析结合对照品数据及相关文献,共鉴定出73个生物碱,包括12个原小檗碱型生物碱、23个四氢原小檗碱型生物碱、20个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9个阿朴啡类生物碱、9个其他类生物碱。抗炎活性检测表明,宽筋藤生物碱对脂多糖刺激的RAW264.7细胞的一氧化氮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 对藏药宽筋藤生物碱类成分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地解析,为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7  UPLC-Q-TOF-MS/MS联和GNPS技术对山茱萸及其炮制品的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向俊,范倩,陈雪冰,徐婷,汪玉梅,王倩,张翠仙
    2023, 54(24):7989-80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05
    [摘要](607) [HTML](0) [PDF 2.83 M](1252)
    摘要:
    目的 山茱萸Fructus Corni及其炮制品(酒制山茱萸和盐制山茱萸)临床上广泛应用,对其进行系统化学成分分析,以期阐释山茱萸及其不同炮制品间差异性成分。方法 结合全球天然产物交互分子网络平台(global natural products social molecular networking,GNPS)技术,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对山茱萸化学成分进行全成分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等方法分析山茱萸及其不同炮制品主要差异成分信息。结果 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数据库匹配及GNPS分子网络分析,从山茱萸中共鉴定出117个化学成分:44个环烯醚萜类成分、22个鞣质类成分、2个三萜类成分、19个黄酮及其苷类成分、21个有机酸类成分,9个其他类成分;其中12个首次从山茱萸中报道(含9个潜在新成分)。PCA(R2X=0.888,Q2=0.647)和PLS-DA(R2X=0.858,R2Y=0.92,Q2=0.763)对山茱萸及其炮制品进行分析,共筛出32个化学标记物。结论 对山茱萸水提物中化学成分进行较为全面分析,为其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研究奠定基础。同时较全面分析了山茱萸及其不同炮制品间的差异性成分,也为山茱萸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8  基于近红外光谱和中红外光谱技术的金振口服液中间体含量预测模型研究
    李秀梅,徐芳芳,张欣,刘佳丽,张永超,樊成,王振中
    2023, 54(24):8007-80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06
    [摘要](593) [HTML](0) [PDF 2.08 M](1010)
    摘要:
    目的 采用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中红外光谱(mid-infrared spectroscopy,MIRS)技术,实现对金振口服液(Jinzhen Oral Liquid,JOL)矿、植物药浸膏中黄芩苷、汉黄芩苷、甘草酸、没食子酸和固含量5个指标和人工牛黄浸膏中猪去氧胆酸、胆酸和固含量3个指标的含量预测,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矿、植物药、人工牛黄2种浸膏样本,采集NIRS、MIRS并测定各指标含量。优选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和特征波段,融合光谱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PLS)法建立8个指标的含量预测模型,并比较其性能,选出最优的含量预测模型。结果 NIRS技术对黄芩苷、汉黄芩苷、甘草酸、猪去氧胆酸、人工牛黄固含量的预测效果较好,预测相对偏差(relative standard error of prediction,RSEP)均低于8%,故选用NIRS模型作为这5个指标的最佳模型;没食子酸、胆酸和矿、植物药固含量的融合光谱数据模型预测效果较好,RSEP值均低于6%,故选用融合模型作为这3个指标的最佳模型。结论 基于NIRS和MIRS技术建立的模型,可用于JOL浸膏中8个指标的快速检测,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可靠。
    9  牛血清白蛋白/壳聚糖双层包覆染料木素脂质体的制备、表征和口服药动学研究
    刘万路
    2023, 54(24):8018-80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07
    [摘要](235) [HTML](0) [PDF 2.17 M](928)
    摘要:
    目的 制备牛血清白蛋白/壳聚糖双层包覆染料木素脂质体(genistein liposomes bilayer-coated by bovine serum albumin/chitosan,BSA/CS-Gen-Lip),并考察口服药动学行为。方法 单因素考察结合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筛选染料木素脂质体(genistein liposomes,Gen-Lip)最佳处方工艺,并进一步制备成BSA/CS-Gen-Lip。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微观形貌,X射线粉末衍射法(X-ray powder diffraction method,XRPD)分析晶型,比较不同pH值释放介质中的释药情况。以染料木素原料药为参考,比较BSA/CS-Gen-Lip在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行为。结果 BSA/CS-Gen-Lip最佳制备条件为磷脂与胆固醇比为10.1∶1,脂药比20.7∶1,水化时间为1.5 h,壳聚糖质量浓度为0.2%,BSA质量浓度为0.5%。BSA/CS-Gen-Lip包封率为(89.53±1.60)%,载药量为(1.87±1.41)%,粒径为(303.84±23.67)nm,ζ电位为(-13.27±0.89)mV。TEM显示BSA/CS-Gen-Lip无黏连现象,XRPD分析表明染料木素在BSA/CS-Gen-Lip冻干粉中以无定型状态存在。BSA/CS-Gen-Lip冻干粉在pH 2.0或pH 7.4磷酸盐缓冲液中体外释药过程均符合Weibull模型。药动学结果显示,BSA/CS-Gen-Lip的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max)延后至(2.17±0.71)h,半衰期(half-life period,t1/2)延长至(6.89±1.12)h,达峰浓度(peak concentration,Cmax)和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分别提高至2.33倍和4.00倍。结论 BSA/CS-Gen-Lip显著改变了染料木素药动学行为,增加了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
    10  橘红素2种脂质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和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评价
    李伟宏,高娟,王风云,郑岩
    2023, 54(24):8031-80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08
    [摘要](344) [HTML](0) [PDF 2.01 M](992)
    摘要:
    目的 制备橘红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tangeretin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Tan-NLCs)和橘红素固体脂质纳米粒(tangeretin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Tan-SLNs),考察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包封率、载药量和粒径为指标,单因素结合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BBD-RSM)优化Tan-NLCs处方,并制备Tan-SLNs。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Tan-NLCs和Tan-SLNs外貌形态,考察在pH 2.0和pH 6.8磷酸盐缓冲液(PBS)中的释药情况。X射线粉末衍射(X-ray powder diffraction,XRPD)法和示差量热扫描(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法对晶型进行分析,并考察Tan-NLCs和Tan-SLNs冻干粉的稳定性。以橘红素原料药为参考,比较Tan-NLCs和Tan-SLNs口服药动学行为。结果 Tan-NLCs和Tan-SLNs平均包封率分别为(85.13±1.01)%和(73.07±1.38)%,载药量分别为(5.43±0.19)%和(4.11±0.22)%,粒径分别为(184.77±8.63)nm和(226.09±10.25)nm。Tan-NLCs和Tan-SLNs呈椭圆形或球形,橘红素在Tan-NLCs和Tan-SLNs冻干粉中可能以无定型形式存在,其释药速率和累积释放率明显提高。Tan-NLCs冻干粉稳定性高于Tan-SLNs冻干粉。口服药动学结果显示,Tan-SLNs冻干粉Cmax和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分别提高至2.01倍和3.10倍;Tan-NLCs冻干粉Cmax和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分别提高至2.83倍和4.59倍。结论 Tan-NLCs和Tan-SLNs均可促进橘红素口服吸收,但Tan-NLCs冻干粉稳定性更高,促吸收作用更大。
    11  花旗松素磷脂复合物白蛋白纳米粒的构建及其肠吸收研究
    张佳慧,孙敬蒙,张鑫,张诗雨,张欣,张炜煜
    2023, 54(24):8043-80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09
    [摘要](521) [HTML](0) [PDF 1.93 M](977)
    摘要:
    目的 构建花旗松素磷脂复合物白蛋白纳米粒(taxifolin phospholipid complex albumin nanoparticles,Tax-PC/BSA NPs)并优化其制备工艺,考察其肠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溶剂挥发法和新型白蛋白纳米粒制备技术(NabTM技术)制备花旗松素磷脂复合物白蛋白纳米粒。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BBD-RSM),优化其制备工艺并验证;以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粒径、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ζ电位、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及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技术对Tax-PC/BSA NPs进行表征,测定理化性质并考察制剂稳定性;体外模拟消化释放,探讨制剂在人体消化环境的释放规律;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评价Tax-PC/BSA NPs肠吸收特性。结果 Tax-PC/BSA NPs的最优制备工艺为药脂比1∶3,药/BSA比1∶9.39,油水比1∶11.51,超声时间7.76 min;3次验证实验结果显示,Tax-PC/BSA NPs的包封率为(86.14±0.38)%,载药量为(7.27±0.03)%,渗漏率为(0.87±0.04)%。按优化后工艺所制Tax-PC/BSA NPs在TEM下呈类球状,平均粒径为(184.90±0.98)nm、PDI为0.275±0.010、ζ电位为(-36.6±0.53)mV,DSC、FT-IR、XRD进一步验证了Tax-PC/BSA NPs的形成;Tax-PC/BSA NPs溶解度相较花旗松素提高了38.48倍,lgP值>1,脂溶性明显提高;Tax-PC/BSA NPs冻干粉在4℃下存放3个月稳定性良好;花旗松素、Tax-PC、Tax-PC/BSA NPs累积释放率分别为(48.26±0.71)%、(71.86±1.83)%、(82.73±0.62)%;Tax-PC/BSA NPs、Tax-PC和花旗松素在各肠段均有吸收,主要吸收部位分别为十二指肠和空肠,Tax-PC/BSA NPs的吸收速率常数和表观吸收系数均显著高于Tax-PC和花旗松素(P<0.05、0.01)。结论 优化所得Tax-PC/BSA NPs制备工艺稳定、可行;所制Tax-PC/BSA NPs有效提高药物的脂溶性、水溶性,增强药物在体肠吸收能力。
    12  紫杉醇还原敏感型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
    张梦欣,于英杰,董优,宋煜
    2023, 54(24):8055-80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10
    [摘要](557) [HTML](0) [PDF 1.64 M](1010)
    摘要:
    目的 合成还原敏感型透明质酸-熊果酸聚合物(hyaluronic acid-cystamine-ursolic acid,HSU)和非还原敏感型透明质酸-熊果酸聚合物(hyaluronic acid-ursolic acid,HU),包载紫杉醇制备成聚合物胶束(PTX-HSU和PTX-HU),对二者的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氢核磁共振波谱(hydroge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H1-NMR)法对HSU和HU进行表征;通过差示扫描量热(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和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法对PTX-HSU进行物相鉴定;通过体外释放实验考察PTX-HSU和PTX-HU的体外释放行为;选择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乳腺癌紫杉醇耐药细胞株MCF-7/ADR细胞为细胞模型,通过噻唑蓝比色法(MTT)实验、细胞摄取实验以及胞内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测定实验,对HSU逆转肿瘤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进行研究。结果 通过FT-IR、H1-NMR表征证明了HSU和HU的成功合成;DSC、XRD图谱说明紫杉醇以分子状态或无定形存在于HSU胶束骨架中;体外释药实验中PTX-HSU在3 h内快速释放高达80%的紫杉醇,展现出还原响应快速释药性能;MTT实验表明载药胶束均呈现浓度依赖性的细胞毒性,其中PTX-HSU呈现出一定的MDR逆转效果;细胞摄取实验表明MCF-7/ADR对HSU展现出更多的摄取量,胞内GSH测定实验表明HSU降低了MCF-7/ADR细胞内的GSH表达水平(P<0.001)。结论 PTX-HSU作为还原敏感型聚合物胶束可通过增加细胞摄取量、下调胞内GSH表达水平以实现逆转MCF-7/ADR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13  胡黄连提取物化学指示性成分与感官指标变化规律研究
    吴心悦,丁可欣,葛改变,胡佳亮,吴飞,林晓
    2023, 54(24):8064-80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11
    [摘要](468) [HTML](0) [PDF 2.16 M](1025)
    摘要:
    目的 研究胡黄连Picrorhizae Rhizoma在提取环节提取物指示性成分含量与颜色、苦味等感官属性之间的变化关联规律,及在浓缩、干燥环节温度对上述3类指标的影响。方法 基于HPLC技术建立胡黄连5种指示性成分香草酸及胡黄连苷IV、III、II、I含量测定方法;使用色差仪对液体颜色以L*a*b*进行数值量化;采用健康志愿者人工评价法对苦度值进行量化表征。在水提环节对成分含量、颜色及苦度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回归方程;在浓缩及干燥环节对上述3类指标受温度影响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在水提环节,L*b*值与各成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a*值与各成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苦度值与香草酸及胡黄连苷III、II含量及成分综合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浓缩环节,60℃温度条件下与70、80℃相比指示性成分含量更高,并且溶液颜色的L*b*值更小,a*值更高。在干燥环节,在各温度条件下各成分含量均有降低,温度对香草酸、胡黄连苷III含量、L*a*值影响显著(P<0.05),对其他成分含量及b*值无显著影响。苦度值在浓缩及干燥环节则不存在规律性变化。结论 分析揭示了在制剂前处理环节胡黄连5种指示性成分含量与颜色、苦味感官属性的内在关联规律及温度对3类指标的影响,表明化学指示性成分含量及感官属性受不同环节因素的影响,为胡黄连在制剂前处理环节化学成分与感官属性之间关联性应用的可行性提供指示。
    14  基于一测多评多组分定量质控联合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及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的盐沙苑子饮片综合质量评价
    孙越鹏,王梦雪,宋丹,耿磊
    2023, 54(24):8077-80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12
    [摘要](364) [HTML](0) [PDF 1.76 M](1000)
    摘要: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marker,QAMS)法同时检测盐沙苑子饮片中杨梅素、扁蓄苷、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西伯利亚落叶松黄酮、沙苑子苷B、沙苑子苷A、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鼠李柠檬素、豆甾醇、胡萝卜苷、β-谷甾醇含量的方法,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法及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entropy weight-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EW-TOPSIS)法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Lichrospher C18色谱柱;乙腈-0.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以沙苑子苷A为内参物,建立内参物与其他12个待测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relative correction factor,RCF),进行RCF耐用性考察及色谱峰定位,并与外标法实测结果进行对比。运用OPLS-DA及EW-TOPSIS法建立盐沙苑子饮片综合质量优劣评价方法。结果 方法学验证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要求;QAMS和外标法含量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沙苑子苷A、β-谷甾醇、沙苑子苷B、杨梅素、胡萝卜苷和毛蕊异黄酮是影响盐沙苑子饮片产品质量的主要潜在标志物;加权TOPSIS法结果显示陕西地区所得盐沙苑子饮片质量最优,其次为山西、河北和山东产盐沙苑子饮片,辽宁和内蒙古产盐沙苑子饮片位于排名后4位。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操作便捷、结果准确;OPLS-DA联合EW-TOPSIS法全面客观,可用于盐沙苑子饮片综合品质的评价。
    15  基于NLRP3/Caspase-1/GSDMD信号通路研究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上皮细胞焦亡的作用机制
    赵冠宇,辛蕊华,仇正英,石磊,王瑞琼,邵晶,吴国泰,杜丽东
    2023, 54(24):8086-809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13
    [摘要](669) [HTML](0) [PDF 1.80 M](1019)
    摘要:
    目的 研究乌梅丸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治疗作用及其通过介导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ystein-asparate protease-1,Caspase-1)/消皮素D(gasdermin D,GSDMD)信号通路对结肠上皮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 自由饮用2% DSS构建UC小鼠模型,ig乌梅丸水煎液治疗,持续7 d,记录小鼠体质量变化和便血情况,分离完整结肠测量长度;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TUNEL染色检测结肠上皮细胞损伤情况;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活性和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IL-1β含量;q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Occludin-1IL-18IL-1βNLRP3Caspase-1GSDMD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肠组织Occludin-1、NLRP3、Caspase-1和GSDMD-N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能减缓小鼠体质量下降,抑制结肠缩短、减轻结肠病理损伤,并且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减少外周血和结肠组织中IL-1β、IL-18表达(P<0.05、0.01),降低结肠上皮细胞焦亡相关因子NLRP3Caspase-1GSDMD mRNA和蛋白表达(P<0.01)。结论 乌梅丸对DSS诱导的UC小鼠具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下调NLRP3/Caspase-1/GSDMD通路、抑制结肠上皮细胞焦亡有关。
    16  基于转录组学探讨酸枣仁皂苷A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
    王翠,肖洪贺,闻彩名,赵宇萌,田雨,刘月,杨静娴
    2023, 54(24):8094-81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14
    [摘要](872) [HTML](0) [PDF 2.06 M](1034)
    摘要:
    目的 运用转录组学测序(transcriptome sequencing,RNA-Seq)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酸枣仁皂苷A(jujuboside A,JuA)改善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早老蛋白1(pesenilin 1,PS1)双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的潜在机制进行分析,并采用qRT-PCR与Western blotting实验进行验证。方法 7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JuA低、中、高剂量(5、10、20 mg/kg,ip)组和多奈哌齐(0.65 mg/kg,ig)组,每日给药1次,连续21 d。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苏木素-伊红(HE)、尼氏染色法检测脑组织病理损伤;RNA-Seq检测小鼠海马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JuA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可能干预的信号通路,并对其中的核心富集基因进行qRT-PCR与Western blotting实验验证。结果 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JuA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0.01),高剂量组作用最佳。HE和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JuA组小鼠皮层和海马区神经元损伤明显减轻,尼氏体数量明显增多(P<0.01),说明JuA对AD小鼠脑组织有明显保护作用。RNA-Seq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相较于对照组脑中明显上调的基因有218个,下调123个;JuA组相较于模型组明显上调基因有66个,下调28个;模型组中包括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ck)在内的5个差异基因经JuA干预后表达趋势被逆转。GO分析发现JuA治疗后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离子转运调控、细胞骨架、核受体活性等方面。KEGG通路分析发现JuA治疗后主要富集于2型糖尿病、细胞黏附因子、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信号通路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信号通路;筛选模型组vs对照组、JuA高剂量组vs模型组共同调节的与JuA治疗AD相关性最高的前10条通路,发现主要集中于代谢疾病和炎症通路;Gck基因在这些通路上高频出现,说明其可能是JuA干预AD的重要靶点之一,qRT-PCR与Western blotting实验也验证了对Gck基因的筛选分析结果。结论 JuA能明显减轻AD小鼠脑组织病理损伤,提高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炎症反应与代谢紊乱有关,其中上调Gck mRNA与蛋白表达维持葡萄糖稳态可能是JuA抗AD的重要机制之一。
    17  基于雷公藤和雷公藤多苷片提取物肝毒性检测的微流控肝器官芯片技术研究
    林嘉伟,杨依霏,夏冰,李春,卢晨娜,张亚,刘婷
    2023, 54(24):8105-81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15
    [摘要](583) [HTML](0) [PDF 1.95 M](1009)
    摘要:
    目的 使用一种在微米尺度空间对流体进行操控,以模拟体内微环境为主要特征的微流控肝器官芯片技术,评价雷公藤提取物(Tripterygium wilfordii extract,TWE)和雷公藤多苷片提取物(Tripterygium Glycosides Tablet extract,TGE)的肝脏毒性,比较微流控-精密肝切片、静态-精密肝切片、微流控-HepaRG细胞培养体系的差异性。方法 将新鲜的大鼠肝脏进行精密切片处理后,分别置于静态/微流控培养体系中进行培养,微流控-HepaRG细胞培养体系则是将HepaRG细胞接种到已预先接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的培养小室中加药培养;TWE终质量浓度为0.30、0.60、1.20 mg/mL(以生药量计),TGE终质量浓度为31.25、62.50、125.00 μg/mL,共孵育24 h后进行肝脏损伤标志物的测定及形态学观察。结果 在不额外添加药物的正常培养情况下,微流控/静态精密肝切片培养上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总胆汁酸(total biliary acid,TB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微流控-HepaRG细胞培养体系。与TWE和TGE共培养后,微流控-精密肝切片培养体系中,高剂量的TWE和TGE均可导致培养上清中ALT、LDH和谷氨酰转移酶(gamma glutamyl transferase,GGT)活性的显著升高,TWE还可以显著升高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的含量,并显示出一定的量-毒关系;而在静态-精密肝切片培养体系中,仅中剂量的TGE可导致ALT和LDH活性的显著升高,且未见剂量相关性;在微流控-HepaRG细胞培养体系中,仅GGT的含量显著升高。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TWE和TGE低、中、高剂量对共培养体系中的HUVECs形态均未见明显影响,说明受试药不影响共培养体系的血管仿生结构;TWE和TGE在微流控培养体系或静态培养体系下,低、中、高剂量均会对精密肝切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肝细胞出现不同程度肿胀,弥漫性肝细胞核溶解、消失,肝细胞索结构松散,但仅在微流控-精密肝切片培养体系下,形态学的改变呈现出一定的剂量相关性;在微流控-HepaRG细胞培养体系中,仅高剂量的TWE和TGE可导致细胞形态的明显改变。结论 在微流控-精密肝切片培养体系下,TWE和TGE所造成的肝损伤特点一致,具有明显的量-毒关系,表明微流控肝器官芯片技术可以更灵敏、更准确地反映出受试物对肝脏的损伤情况,且有可能成为临床前中药肝毒性评价的新的技术手段。
    18  人参皂苷Rg1对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抑制作用
    石洪洋,董慧,刘嘉,崔笑天,郭毅,洪兰
    2023, 54(24):8117-81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16
    [摘要](417) [HTML](0) [PDF 1.74 M](925)
    摘要:
    目的 通过构建H2O2诱导的H9c2细胞氧化应激模型,观察人参皂苷Rg1对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并探讨miR-499c是否参与人参皂苷Rg1抑制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600 μmol/L的H2O2诱导H9c2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给予人参皂苷Rg1预处理24 h,检测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采用Lipofiter 3.0将miR-499c转染至H9c2细胞再制备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模型,给予人参皂苷Rg1(40 μmol/L)预处理24 h,检测miR-499c表达、ROS水平和MMP变化。结果 人参皂苷Rg1显著降低H2O2诱导的H9c2细胞中LDH漏出率、MDA和ROS水平(P<0.05、0.01、0.001),显著升高SOD活性和MMP(P<0.05、0.01、0.001),显著上调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0.001),显著下调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剪切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P<0.01、0.001)。人参皂苷Rg1显著增加H9c2细胞中miR-499c表达(P<0.05)。转染miR-499c后,人参皂苷Rg1组ROS水平进一步降低(P<0.05),MMP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 人参皂苷Rg1通过降低MMP丢失和ROS生成,抑制由H2O2诱导H9c2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和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miR-499c相关。
    19  基于细胞响应谱的注射用双黄连(冻干)质量评控研究
    马丽娜,顾媛媛,何婷,毛柳英,郭媛媛,赵薇,曹俊岭,鄢丹,肖小河
    2023, 54(24):8127-81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17
    [摘要](367) [HTML](0) [PDF 1.57 M](970)
    摘要:
    目的 探究建立基于细胞响应谱的中药注射剂质量评控方法,以最大限度预警中药注射剂质量波动,保障中药注射剂临床用药安全。方法 收集注射用双黄连(冻干)不同批次正常样品和过期样品及临床发生不良反应样品,同时制备3批特殊样品(光照、暴露、高温)。建立注射用双黄连(冻干)的细胞响应谱并提取关键参数,进行相似度、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以筛检质量波动样品。结果 以大鼠嗜碱性细胞白血病RBL-2H3细胞为模式细胞,注射用双黄连(冻干)正常样品为模式药物,建立了注射用双黄连冻干细胞响应谱,并提取脱附时间(ΔT)、曲线下面积(AUC)、抑制率(I12I24)、相似度为特征参数,进行量化分析,通过细胞响应谱法在25批注射用双黄连(冻干)样品中共检出不合格样品21批,细胞响应谱法不仅可有效区分正常样品和特殊样品,而且还能将高温组、光照组和过期样品有效区分,但是不能将开放环境组和不良反应组样品分开。结论 细胞响应谱方法能更全面、灵敏、准确地发现中药注射剂质量波动差异,可作为制剂通则检查和化学指纹谱检测的有益补充,提高中药注射剂产品质控水平。
    20  小儿化积颗粒调节胃肠功能的药效学及质量控制研究
    刘全国,宫辰,陈金鹏,刘毅,盖晓红,田成旺,陈常青
    2023, 54(24):8135-81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18
    [摘要](588) [HTML](0) [PDF 1.28 M](1057)
    摘要:
    目的 研究小儿化积颗粒对幼龄大小鼠胃肠功能的影响,并对其主要药效物质进行质量控制。方法 采用幼龄小鼠肠推进、胃排空实验以及大鼠胃液分泌实验进行药效学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电位滴定法依次对小儿化积颗粒中药效物质槟榔碱和有机酸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小儿化积颗粒能够显著延长幼龄小鼠肠推进百分率(P<0.05),显著减少幼龄小鼠胃中酚红残留率(P<0.001),显著增加大鼠胃液体积和胃蛋白酶活性(P<0.05、0.01、0.001),显著提高胃酸分泌速度(P<0.05、0.01)。建立了槟榔碱以及有机酸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学研究结果均符合规定,3批小儿化积颗粒中试样品含量稳定。结论 小儿化积颗粒能够显著促进幼龄大小鼠胃排空,增强肠推进,改善胃液分泌功能以及胃蛋白酶活性,其作用与同剂量的化积片相当;建立的药效物质质量控制方法简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为小儿化积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保障。
    21  基于STAT3-CASP4/5通路诱导银屑病细胞焦亡基因调控网络的构建及潜在药物预测
    王家悦,陈朝霞,王燕,赵京霞,底婷婷,胡雪晴,曲保全,李萍
    2023, 54(24):8142-81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19
    [摘要](544) [HTML](0) [PDF 1.97 M](1339)
    摘要:
    目的 基于基因调控网络分析银屑病中细胞焦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并探讨其在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以寻找可能的治疗方案。方法 使用NCBI基因表达Omnibus数据库获取银屑病患者皮损区和非皮损区样本的基因表达数据集。利用limma算法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运用WebGestalt对DEGs进行富集分析。收集与细胞焦亡和银屑病相关的共有基因,并利用GENIE3构建共有基因的上游转录调节网络。使用HERB和COREMINE数据库预测可能干预细胞焦亡和银屑病互作机制的中药和化学药。结果 在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包括半胱氨酸蛋白酶4/5/8(cysteinasparate protease 4/5/8,CASP4/5/8)在内的13个细胞焦亡基因参与了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调节、蛋白酶活性的调控、内肽酶活性的调节以及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产生等过程。通过识别共享基因,发现这些基因的转录过程受到包括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和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在内的54个转录因子的调控,共涉及64个转录调控关系。其中,转录因子VDR、钙调蛋白结合转录激活因子2(calmodulin binding transcription activator 2,CAMTA2)和锌指E盒结合同源盒蛋白2(zinc finger E-box binding homeobox 2,ZEB2)可能直接调节CASP8的转录过程,而转录因子STAT3、碱性亮氨酸拉链ATF样转录因子2(basic leucine zipper ATF-like transcription factor 2,BATF2)和催乳素调节元件结合蛋白(prolactin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PREB)可能直接调节CASP4CASP5的转录过程。此外,发现环孢素、甲氨蝶呤和异维A酸可能通过影响CASP4CASP8基因的表达来逆转银屑病症状。基于银屑病细胞焦亡基因靶点预测得到99味核心中药,药味以苦、辛、甘为主,药性以寒、温、平为主,归经以肝、肺、脾经为主。结论 进一步丰富了以STAT3为中心的细胞焦亡调控银屑病发生机制的模型。发现VDR和ZEB2转录调节的STAT3-焦孔素E(gasdermin-E,GSDMEC)-CASP8通路以及STAT3-GSDMD-CASP4/5通路共同参与了细胞焦亡过程,并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产生影响。基于此通路寻找出作用于细胞焦亡过程的化学药和中药,为治疗银屑病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22  已上市中成药治疗肾阳虚证的“病-症-药”超网络分析及核心处方发现
    俞成诚,王念,关双,冷媛媛,刘溪,宋祺,顾浩,于亚南,王忠,刘骏
    2023, 54(24):8153-81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20
    [摘要](561) [HTML](0) [PDF 2.00 M](1355)
    摘要:
    目的 应用超网络法分析主治肾阳虚证的上市中成药,以期挖掘其临床应用、关键用药及核心处方,探寻中医药复方应用规律。方法 从中成药数据库和药智网中收集治疗肾阳虚证已上市中成药,在文献数据库中检索其临床研究,观察应用情况;以中成药涉及的疾病和症状及中药作为超网络的节点,采用Apriori算法对节点间关联规则进行分析,以相应支持度和置信度的关联组合作为超网络的边,构建肾阳虚证“病-症-药”超网络;使用Cytoscpe3.9.1软件进行网络可视化和拓扑分析,以药物超度值衡量网络中节点的重要性,由此挖掘肾阳虚证的主要疾病、核心处方和药物配伍规律。结果 筛选出191个复方,涉及药味293种,疾病43种,症状19种;其中64个复方有临床应用报道;肾阳虚证核心处方是鹿茸、肉苁蓉、淫羊藿、地黄、枸杞、人参、菟丝子、补骨脂、杜仲和附子,主要疾病是失眠和阳痿。结论 基于超网络筛选治疗肾阳虚证的核心处方,从多维度体现中医药异病同治思维,为临床诊疗与新药研发提供一定参考。
    23  多源数据融合与驱动背景下枸杞科学协作与热点前沿知识图谱构建及可视化分析
    张佳玲,刘谦,陈奕旸,刘娟娟,王良才,黄璐琦,晋玲
    2023, 54(24):8165-81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21
    [摘要](594) [HTML](0) [PDF 2.30 M](1032)
    摘要:
    目的 探析21世纪以来全球中医药学者在枸杞科学研究领域的跨地域多维协作态势,梳理研究热点、前沿动态及研究主题的地域分布,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和万方(Wanfang)数据库2000年1月1日—2022年6月31日与枸杞相关的文献,通过文献计量软件COOC9.9对其进行整合,利用VOSviewer1.6.18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构建枸杞的知识图谱。结果 经过筛选最终纳入国际文献206篇,国内文献23 843篇,发文量最多的是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曹有龙;研究机构发文量最多的是中国科学院和宁夏大学;高载文量期刊分别是Asian Journal of Chemistry和《宁夏农林科技》。我国在本研究领域处于核心地位,与美国、瑞士合作较为频繁。结论 基于数据融合与驱动可视化技术,从时间和地域的视角出发,分析枸杞研究趋势并进行价值发现研究,为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新经济增长点的剖析、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实施提供数据可视化依据。
    24  中药干预肿瘤患者化疗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
    许倩倩,韩松洁,尤良震,卫晓红,商洪才
    2023, 54(24):8180-81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22
    [摘要](423) [HTML](0) [PDF 1.82 M](825)
    摘要:
    目的 旨在评价现有文献中中药联合化疗药改善肿瘤患者化疗后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文献中是否存在多种偏倚因素,并对结局指标进行量化,为临床应用中药防治肿瘤患者化疗后心律失常提供可靠的证据支撑。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等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获得相关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3年5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研究质量评估。使用RevMan 5.4和Stata 17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6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1380例肿瘤化疗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11个中药处方(稳心颗粒、复方斑蝥、参麦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参松养心胶囊、丹红注射液、生脉散、通络宁心汤、通脉四逆汤、心脉隆注射液和益心补气方)。传统Meta分析显示,与常规化疗药物相比,中药联合常规化疗药物可有效降低患者化疗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OR=0.31,95% CI (0.24,0.40),P<0.000 01],减少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发以及其他心律失常发生次数[OR=0.40,95% CI (0.24,0.68),P=0.000 8;OR=0.37,95% CI (0.19,0.71),P=0.003;OR=0.41,95% CI (0.23,0.75),P=0.004;OR=0.21,95% CI (0.14,0.31),P<0.000 01];可有效改善患者化疗后心功能,提高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值,改善患者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MB,CK-MB)[MD=3.22,95% CI (0.92,5.52),P=0.000 6;MD=-0.03,95% CI (-0.06,-0.00),P=0.03;MD=-0.16,95% CI (-0.26,-0.06),P=0.002;MD=-5.10,95% CI (-8.06,-2.15),P=0.000 7]。中药联合常规化疗药治疗后减少肿瘤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稳心颗粒+常规化疗[累积排序曲线下面积(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 area,SUCRA)=2.7%]<通络宁心汤+常规化疗(SUCRA=32.9%)<参芪扶正注射液+常规化疗(SUCRA=40.6%)<生脉散+常规化疗(SUCRA=41.4%)<参麦注射液+常规化疗(SUCRA=45.5%)<丹红注射液+常规化疗(SUCRA=49.7%)<益心补气方+常规化疗(SUCRA=52.2%)<参松养心胶囊+常规化疗(SUCRA=55.6%)<通脉四逆汤+常规化疗(SUCRA=85.5%)。结论 中药联合常规化疗可有效减少肿瘤患者化疗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改善患者心功能。而稳心颗粒联合常规化疗最有可能成为降低肿瘤患者化疗后新发心律失常的最佳干预措施。
    25  细辛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与系统进化分析
    周军辉,鬲晓敏,李莎莎,陈尘,贾芸,张明英,柏国清
    2023, 54(24):8191-81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23
    [摘要](512) [HTML](0) [PDF 1.34 M](1030)
    摘要:
    目的 以细辛药材为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组装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明确其结构特征、系统发育位置。方法 基于Illumina测序平台对细辛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结构特征分析;同时,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马兜铃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 华细辛和辽细辛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160 521~160 555 bp,表现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且两者叶绿体基因组GC含量均为38.5%。细辛叶绿体基因组包含128个基因,其中85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4个tRNA基因,8个rRNA基因。此外,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基于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和蛋白编码数据集构建的拓扑树一致,细辛属物种和马蹄香属物种形成一个支持率的单系分支。结论 细辛叶绿体基因组测序、组装、结构特征分析,发现其大小介于Asarum bracteolataA. sieboldii var. seoulense之间,IR区存在rpl16rps19ycf1rpl23等基因扩张,研究结果丰富了细辛属植物遗传资源,为该属物种分子鉴定、系统发育以及野生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6  不同干燥方式对人参果浆中稀有皂苷生成的影响
    莫秀丽,任红红,高晴晴,闫永涛,程天宇,李晓敏,赵余庆
    2023, 54(24):8200-82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24
    [摘要](585) [HTML](0) [PDF 1.09 M](1048)
    摘要:
    目的 研究采不同干燥方法对人参Panax ginseng果浆中原型皂苷降解和稀有皂苷生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HPLC建立了同步检测11种人参皂苷含量的分析方法,对采用冷冻、电热、汽热3种方法干燥的人参果浆样品中原型皂苷和稀有皂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 与未干燥处理的人参果浆进行对比,冷冻干燥样品中11种人参皂苷含量变化较小;人参果浆电热干燥和汽热干燥样品中原型皂苷发生降解,稀有皂苷生成出现不同程度增加。结论 人参果浆经电热干燥和汽热干燥后原型人参皂苷Re、Rg1、Rb1、Rc、Rb2、Rb3发生降解,稀有人参皂苷F1、Rh1、Rg3、Rk1、Rh2含量增加。
    27  基于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对接骨草的质量评价
    文阳,海来约布,蔡晓霞,地久此呷,兰建龙,曲别军长,马权,刘圆,李文兵
    2023, 54(24):8206-82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25
    [摘要](486) [HTML](0) [PDF 1.36 M](1036)
    摘要:
    目的 建立接骨草Sambucus javanica的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为接骨草药材质量评价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HPLC-DAD法,以乙腈-0.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建立接骨草指纹图谱,同时测定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的含量;采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化学模式识别对差异性特征成分进行筛选。结果 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符合方法学要求,17批接骨草药材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9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通过聚类分析将不同产地接骨草分为3类,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综合分析筛选绿原酸、隐绿原酸和新绿原酸作为接骨草有效成分,质量分数分别在0.060%~1.007%、0.014%~0.074%、0.004%~0.151%。结论 采用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可快速、有效地筛选出接骨草的差异性特征成分,为接骨草药材质量评价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8  基于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对狗脊药材的质量评价
    贾天宁,刘芳,陈鹏,李先宽,马琳,黄钦华
    2023, 54(24):8214-82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26
    [摘要](504) [HTML](0) [PDF 1.26 M](985)
    摘要:
    目的 采用指纹图谱结合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等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对狗脊药材指纹图谱数据进行分析,筛选特征性指标成分并以此建立狗脊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为狗脊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柱(250 mm×4.6mm,5.0μm),以甲醇-1%醋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80 nm,HPLC法建立9个产地16批样品狗脊的指纹图谱,运用相似度分析、HCA、PCA和PLS-DA等化学模式识别技术筛选出不同产地狗脊化学成分的特征成分作为狗脊有效成分,并定量分析。结果 16批狗脊HPLC指纹图谱标定10个共有峰,相似度在0.695~0.954;通过HCA、PCA和PLS-DA较好的区分各产地狗脊,综合分析筛选5-羟甲基糠醛、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紫云英苷4个成分作为狗脊有效成分,质量分数分别在0.022 8%~1.339 4%、0.006 2%~0.713 3%、0.020 0%~0.234 5%、0.011 2%~0.106 5%。特征图谱和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广西产地狗脊药材质量较优。结论 该研究建立的狗脊药材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可为全面评价狗脊药材质量提供参考。
    29  葛根药材HPLC指纹图谱与6种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叶彬,闫小巧,雷婷,蔡鑫坤,林敏生
    2023, 54(24):8222-82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27
    [摘要](663) [HTML](0) [PDF 1.14 M](1108)
    摘要:
    目的 建立葛根Pueraria lobate药材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不同产地葛根中6种成分(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葛根素芹菜糖苷、大豆苷、大豆苷元)的含量,为葛根优质药材产地与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HPLC法,葛根药材30%乙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Hypersil BDS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0.1%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50 nm;柱温25℃。建立32批葛根药材指纹图谱,并测定不同产地葛根药材6种成分的含量。结果 建立了葛根药材HPLC指纹图谱,共提取出10个共有峰,指认6个共有峰;建立了含量测定方法,并对不同产地来源的32批葛根药材中6种成分含量测定,不同产地葛根质量对比综合评分结果显示河南最高,其次为陕西。结论 建立了葛根HPLC指纹图谱方法,通过对比,各样品与对照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为葛根道地药材质量标准提供整体质量控制依据。结合产地调研信息,可将葛根优质原料药材产地优选为陕西、河南秦岭山脉。
    30  中医辨证施治胆管癌用药规律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白金钊,贾立群,陈冬梅,刘闰平
    2023, 54(24):8228-82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28
    [摘要](528) [HTML](0) [PDF 1.52 M](1363)
    摘要:
    胆管癌是由胆汁淤积、胆管结石、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炎等前置病变恶化发展而来的重大疾病。通过对临床诊疗中常见的5种胆管癌中医证型进行总结,分析各证型胆管癌的临床常用方药。通过频次与用药规律分析,筛选出关键中药,并根据其功效归纳为疏肝健脾、清热祛湿与其他功效中药,并从现代药理学角度总结了相关研究进展。通过系统梳理胆管癌辨证论治的用药规律,为胆管癌临床诊疗和抗胆管癌中药创新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31  益气活血方防治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李世杰,张诗雨,李雪,万晨,王幼平
    2023, 54(24):8241-82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29
    [摘要](547) [HTML](0) [PDF 1.59 M](1055)
    摘要: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不仅能够导致肾衰竭,还会提高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现代研究认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蛋白尿等是CKD主要的发病机制,而肾脏纤维化是其主要病理学特征。中医认为,气虚血瘀是CKD的基本病机,益气活血是其主要治法。大量临床证据和基础研究证实,益气活血方联合化学药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抑制蛋白尿和肾脏纤维化等作用提高肾功能,从而起到肾脏保护作用。通过系统论述益气活血方在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新发现,为益气活血方在临床治疗CKD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益气活血方在肾脏病方面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32  经典名方当归四逆汤的文献考证及临床应用分析
    张铮,张培彤,常瑞婷,罗钺
    2023, 54(24):8252-82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30
    [摘要](861) [HTML](0) [PDF 1.68 M](1182)
    摘要: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通过系统整理古籍与现代文献,对经典名方当归四逆汤的处方来源、组成、药物基原、剂量、炮制、煎服法、功效主治等关键信息及现代临床应用进行考证分析。共获取当归四逆汤相关条目1146条,涉及古籍文献152部。基于古籍考证结果,研究建议方中桂枝基原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的干燥嫩枝,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的干燥根及根茎,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的干燥根,通草为木通科植物木通Akebia quinata的干燥藤茎,当归、甘草、大枣基原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致。炮制方面,建议甘草宜炙炒,余药用生品即可。经古今剂量换算,建议以水525 mL煎煮当归9 g、桂枝9 g、细辛3 g、甘草6 g、木通6 g、白芍9 g、大枣25 g,煮取280 mL,每次温服100 mL,每日3次。古籍记载该方治疗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为表现的血虚寒厥证,经后世医家临证灵活应用,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肩关节周围炎、冻疮等疾病,为当归四逆汤后期研发提供了依据。
    33  雷公藤肝毒性机制及配伍减毒研究进展
    周国梁,宿树兰,华永庆,余黎,朱悦,段金廒
    2023, 54(24):8263-82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31
    [摘要](544) [HTML](0) [PDF 1.62 M](1175)
    摘要:
    综合分析国内外雷公藤研究相关文献,对雷公藤临床不良反应及肝毒性表现进行表述和总结,分析肝毒性产生的机制。通过雷公藤配伍单味中药、有效化学成分及中药复方及炮制加工降低肝毒性进行归纳,并分析其降低毒性机制,从而明确雷公藤肝毒性研究现状及不足,并进一步对雷公藤药材及成分降低毒性提高疗效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雷公藤药材研究发展及临床安全有效使用提供参考。
    34  中西医结合诊治环孢素A慢性肾毒性的思路与方法
    高冉冉,周乐,韩聪,李伟
    2023, 54(24):8273-82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32
    [摘要](452) [HTML](0) [PDF 1.53 M](1043)
    摘要:
    环孢素A长期使用所致慢性肾毒性限制其临床应用。环孢素A慢性肾毒性发病机制涉及内质网和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自噬、细胞凋亡、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方面,中医病机以气虚为本,湿、热、浊毒、血瘀等病理实邪为标。现代西医传统治疗手段难以有效抑制其进展,中医药防治多以益气、活血、清泄为治则,多靶点抑制炎症、凋亡、自噬、抗氧化、改善血流动力学等。通过对近年来在益气活血清泄治则指导下中医药治疗环孢素A慢性肾毒性的研究综述,结合西医病理及相关通路,深入探讨不同病理阶段的病因病机及中西医结合遣方用药的思路与方法,更好地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为环孢素A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35  复方青黛制剂及单味药的毒性研究进展
    贾旭晨,许妍妍,李遇伯
    2023, 54(24):8282-82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33
    [摘要](659) [HTML](0) [PDF 1.32 M](1242)
    摘要:
    复方青黛丸(胶囊、片)是临床治疗银屑病的国家基本药物,现已广泛应用于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治疗之中。尽管复方青黛制剂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优势,但因该制剂所引起的如胃肠道不适、肝损伤等不良反应正在引起关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曾通报了复方青黛制剂造成的不良反应。通过文献检索和总结发现复方青黛制剂中单味药青黛、绵马贯众、白鲜皮具有一定的胃肠毒性和肝毒性。因此,从药味组成、不良反应、毒性成分及毒性机制等方面对复方青黛制剂进行综述,为该药的临床合理使用奠定基础。
    36  黄酮类化合物抗骨关节炎机制研究进展
    杨泓毅,林龙飞,刘宇灵,李慧,黄璐琦
    2023, 54(24):8290-83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34
    [摘要](511) [HTML](0) [PDF 1.38 M](1152)
    摘要:
    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间隙狭窄、滑膜炎、软骨下骨硬化和囊肿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目前致病原因尚不明确。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被广泛存在于中药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以抗炎和抗氧化作用为代表的广泛药理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对骨关节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调节细胞外基质稳态、抑制细胞凋亡等途径实现抗骨关节炎的功效。综述黄酮类化合物抗骨关节炎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阐明黄酮类化合物抗骨关节炎机制及临床运用提供参考。
    37  橡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靳子旋,张岩岩,杜黔运,徐静,赵余庆
    2023, 54(24):8301-83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4.035
    [摘要](935) [HTML](0) [PDF 1.30 M](1414)
    摘要:
    橡子为药食两用资源,有止肠风、冷热泻痢的功效,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橡子含有多种化学成分,至今已被鉴定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酚类、萜类、氨基酸以及矿质元素等,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癌、降糖抗炎、抑菌和排铅等药理作用。对橡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并展开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橡子的化学特征及药理作用,为扩大橡子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