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54卷第2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3, 54(23):0-0.
    [摘要](119) [HTML](0) [PDF 3.92 M](864)
    摘要:
    2  目录
    2023, 54(23):0-0.
    [摘要](112) [HTML](0) [PDF 686.58 K](976)
    摘要:
    3  基于功能模型的痹祺胶囊配伍规律研究
    王春芳,李新,张祥麒,姚鹏飞,韩彦琪,王磊,徐旭,许浚,赵专友,张铁军,刘昌孝
    2023, 54(23):7597-76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01
    [摘要](488) [HTML](0) [PDF 1.44 M](1128)
    摘要:
    目的 基于功能模型对痹祺胶囊进行拆方研究,阐明痹祺胶囊的配伍规律,揭示痹祺胶囊配伍的合理性。方法 在各功能实验中,动物分组分别为空白组(抗炎实验和扭体实验除外),模型组(热板实验除外),阳性药组,痹祺胶囊组,益气养血组,活血通络组,抗炎止痛组。益气养血功能实验中,采用环磷酰胺建立大鼠免疫低下模型,测定各给药组对模型大鼠外周血细胞数量、血浆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含量、脾脏指数及脾脏CD4+/CD8+细胞比例的影响。活血通络功能实验中,采用iv高分子右旋糖苷建立大鼠血循环障碍模型,测定并对比各组肠系膜微循环毛细血管体积流量、全血黏度、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的影响。在抗炎功能实验中,采用巴豆油建立小鼠耳肿模型,测定各组耳肿胀度及耳肿胀抑制率。在中枢镇痛功能实验中,采用小鼠热板致痛实验法,测定并对比各组末次给药后60、90 min时小鼠舔足反应时间。在外周镇痛功能实验中,采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法,测定并对比各组发生扭体反应的次数。结果 痹祺胶囊与益气养血组可增加气血两虚模型大鼠外周血细胞如白细胞、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量(P<0.01),升高血浆EPO含量(P<0.01),降低脾脏指数(P<0.05、0.01),提高脾脏CD4+/CD8+细胞比例(P<0.05、0.01)。痹祺胶囊与活血通络组可升高血循环障碍模型大鼠肠系膜毛细血管体积流量(P<0.01),降低不同切速下全血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P<0.01),延长血浆TT(P<0.01)。痹祺胶囊与抗炎止痛组可降低耳肿模型小鼠耳肿胀度(P<0.01),可延长正常小鼠给药90 min时热板舔足时间(P<0.01),可抑制醋酸所致小鼠产生扭体反应的次数(P<0.01)。结论 益气养血组药党参、茯苓、白术为痹祺胶囊主要发挥益气养血功能的配伍药味;活血通络组药川芎、丹参、三七、地龙、牛膝为痹祺胶囊主要发挥活血通络功能的配伍药味;抗炎止痛组药马钱子、甘草为痹祺胶囊主要发挥抗炎止痛功能的配伍药味。
    4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痹祺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配伍规律研究
    李新,韩彦琪,张祥麒,许浚,王春芳,王磊,张铁军,刘昌孝
    2023, 54(23):7607-76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02
    [摘要](523) [HTML](0) [PDF 1.93 M](959)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痹祺胶囊的配伍规律,阐释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机制内涵。方法 按照痹祺胶囊及其单味药材的功效将其分为益气养血组、活血通络组、抗炎镇痛组,并分别选取药材中的特征成分,依据反向药效团匹配方法和TCMSP、Uniprot等数据库预测化合物作用靶点,与通过OMIM、DisGeNet、GeneCards等数据库收集RA相关靶点相互交互,将交互靶点借助Omicsbean、STRING等数据库平台对获得靶点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材-化合物-靶点-通路-功效”网络。结果 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得到益气养血组11个成分的67个潜在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发现白蛋白、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造血前列腺素合成酶D、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雄激素受体、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等可能为关键核心靶点,主要通过神经营养信号通路、造血细胞谱系、破骨细胞分化、MAPK信号通路等40条相关通路,通过调控骨髓造血微环境、骨形成与代谢平衡、免疫调节等生物过程发挥益气养血作用;得到活血通络组20个成分的117个潜在靶点,进一步PPI网络分析发现蛋白激酶B1(protein kinase B1,AKT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纤连蛋白、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C-C基序趋化因子(C-C motif chemokine 2,CCL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细胞间黏附分子1、IL17A等可能为核心靶点,并通过血小板激活、VEG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77条相关通路调控凝血和纤溶系统、血管增生、抗炎镇痛等生物过程发挥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得到抗炎镇痛组8个成分的180个潜在靶点,进一步PPI网络分析发现TNF、AKT1、IL-6、TP53、IL1B、VEGFA、前列腺素G/H合成酶2、CCL4、CCL3等可能为潜在核心靶点,通过IL-17信号通路、T和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血清素能突触、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核因子-κB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等77条通路干预中枢和外周敏化、抗原呈递、免疫细胞激活、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发挥抗炎镇痛的作用。结论 痹祺胶囊中党参、茯苓、白术组成的益气养血组主要在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和骨形成和代谢等方面发挥“固本”的作用,丹参、三七、川芎、牛膝、地龙组成的活血通络组主要在血液系统、炎症反应等方面发挥“活血化瘀”的作用,马钱子、甘草组成的抗炎镇痛组主要在免疫调控、炎症反应、中枢和外周镇痛等方面发挥“除湿止痛”的作用,各组之间的靶点和通路互有交叉,又各有侧重,充分体现了痹祺胶囊在治疗RA中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为其配伍理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5  痹祺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研究及网络机制预测
    李新,卜睿臻,王玉丽,李虎玲,韩彦琪,王磊,张星艳,赵文静,许浚,张铁军,刘昌孝
    2023, 54(23):7618-76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03
    [摘要](365) [HTML](0) [PDF 1.96 M](999)
    摘要:
    目的 基于II型胶原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大鼠模型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痹祺胶囊的药效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采用II型胶原蛋白造模,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痹祺胶囊(0.05、0.10、0.20、0.40 g/kg)组及泼尼松(10 mg/kg)组和雷公藤总苷(10 mg/kg)组,连续给药15 d。持续监测大鼠体质量、足趾肿胀度和关节炎评分,苏木素-伊红染色考察大鼠踝关节病理变化,ELISA法测定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初步评价痹祺胶囊治疗效果。选择痹祺胶囊中39个化合物为研究对象,依据反向药效团匹配方法和TCMSP、Uniprot等数据库预测化合物作用靶点,与通过OMIM、DisGeNet等数据库收集的RA相关靶点相互交互,将交互靶点借助Omicsbean、STRING等数据库平台对获得靶点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材-化合物-靶点-通路-功效-疾病”网络,预测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活动、饮食减少,足趾肿胀、关节呈急性炎症表现,关节炎评分显著增加(P<0.01),血清中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1β和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0.01、0.001),IL-10水平降低,脾脏、胸腺指数显著增加(P<0.01、0.001),病理显示膝关节可见滑膜细胞增生、炎性细胞浸润,骨与软骨被侵蚀。与模型组比较,痹祺胶囊组大鼠踝关节病变情况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具体可见足肿胀度、关节炎评分显著降低(P<0.05、0.01),血清中RF、IL-17、TNF-α、IL-1β、IFN-γ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0.001),IL-10水平增高,脾脏、胸腺指数降低(P<0.05、0.01),踝关节骨、软骨组织损伤减轻,炎性细胞浸润、滑膜结缔组织增生减少。网络药理学预测发现,痹祺胶囊39个成分与RA交集靶点共371个。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结果显示,IL-6、白蛋白、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基质金属蛋白酶9、趋化因子配体8等124个靶点可能是痹祺胶囊治疗RA的关键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IL-17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h1和Th2细胞分化、VEGF信号通路、瞬时受体电位通道的炎症介质调节、Wnt信号通路、血小板激活等80条信号通路,与免疫调控、抗炎、抑制血管翳生成、成骨/破骨细胞平衡等过程相关。对网络进行分析发现痹祺胶囊治疗RA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其中单体成分士的宁、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丹参酮I、丹参酮IIA、丹酚酸B、异甘草素、迷迭香酸、阿魏酸等可能为痹祺胶囊的关键药效物质基础。结论 痹祺胶囊对II型胶原诱导的RA大鼠模型治疗效果较好,可能通过抗炎、免疫调节、血管生成、骨形成/侵蚀平衡等发挥治疗作用,体现了痹祺胶囊治疗RA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
    6  基于功能模型的痹祺胶囊药效研究
    李新,韩彦琪,卜睿臻,王春芳,王磊,姚鹏飞,徐旭,许浚,赵专友,张铁军,刘昌孝
    2023, 54(23):7630-76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04
    [摘要](222) [HTML](0) [PDF 1.49 M](963)
    摘要:
    目的 探讨痹祺胶囊全方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抗炎及镇痛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大鼠气血两虚模型和微循环障碍模型观察痹祺胶囊的益气养血和活血化瘀作用;采用小鼠急性耳肿模型观察痹祺胶囊的抗炎作用;采用小鼠热板法和扭体模型观察痹祺胶囊的镇痛作用。各功能研究用动物分别分为空白组(扭体实验除外)、模型组(热板实验除外)、阳性药组、痹祺胶囊低剂量组(相当于临床用量)、中剂量组(相当于临床2倍用量)、高剂量组(相当于临床4倍用量)。末次给药1 h后取材,检测全血中外周血细胞数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中CD4+/CD8+比例,用于初步评价痹祺胶囊的益气养血作用;采集大鼠肠系膜毛细血管流速,对全血进行黏度分析,采用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试剂盒对血清进行凝血时间分析,用于初步评价痹祺胶囊的活血化瘀作用。结果 痹祺胶囊低剂量组(相当于临床剂量)具有显著的益气养血及抗炎镇痛作用(P<0.05、0.01),活血化瘀作用不明显;痹祺胶囊中剂量(相当于2倍临床剂量)表现出显著的抗炎及镇痛作用(P<0.05、0.01),益气养血作用较弱,活血化瘀作用不明显;痹祺胶囊高剂量组具有显著的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抗炎及外周镇痛作用,中枢镇痛作用不明显,具体表现在可提高外周血细胞数量、外周血中EPO含量及改善脾脏T淋巴细胞CD4+、CD8+分型(P<0.05、0.01),改善毛细血管流速、降低不同切速下全血黏度,并延长TT(P<0.05、0.01),抑制巴豆油引起的耳肿及醋酸诱发的疼痛反应(P<0.05、0.01)。结论 痹祺胶囊具有明显的益气养血、活血化瘀及抗炎镇痛作用,并为明确其功能药味奠定药效基础。
    7  基于串联质谱标签定量蛋白质组学的痹祺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姚鹏飞,韩彦琪,张祥麟,许浚,王磊,李新,张铁军,刘昌孝
    2023, 54(23):7638-76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05
    [摘要](520) [HTML](0) [PDF 1.65 M](913)
    摘要:
    目的 利用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s,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痹祺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II型胶原蛋白诱导的RA大鼠模型,并给予痹祺胶囊进行干预,取对照组(C)、模型组(M)、痹祺胶囊0.4 g/kg给药组(BQ)的左膝关节组织,采用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鉴定各组大鼠膝关节组织中的蛋白,以表达差异倍数≥1.2或差异倍数≤0.83且P<0.05筛选M vs C、BQ vs M、BQ vs C差异表达蛋白,并分析经痹祺胶囊干预后有回调趋势的差异表达蛋白。最后通过GeneCards、OMIN数据库检索RA疾病靶点,与回调蛋白进行交集分析得到与RA疾病相关的回调蛋白,对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明晰痹祺胶囊对RA的作用机制。结果 经痹祺胶囊干预后有121个差异蛋白具有回调趋势,其中38个与RA疾病相关,如β2整合素(integrin subunit beta 2,ITGB2)、钙调蛋白2(calmodulin 2,CALM2)、钙调磷酸酶B亚基(calcineurin subunit B type 1,PPP3R1)、前列腺素合成酶(prostacyclin synthase,PTGIS)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些回调蛋白参与了与RA相关的多条信号通路,如ITGB2参与调节RA及白细胞跨内皮细胞迁移信号通路;CALM2、PPP3R1通过调节钙信号通路,进而调节T细胞、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分化及破骨细胞分化等信号通路;PTGIS参与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等。结论 痹祺胶囊可能通过干预ITGB2、PPP3R1、CALM2、PTGIS等蛋白的表达,调节了与RA相关的多条信号通路,发挥免疫抑制、抗炎、活血、抑制骨破坏和骨吸收、抑制血管翳生成等多方面药理作用,从而达到治疗RA的效果。
    8  痹祺胶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关键靶点的调节作用
    韩彦琪,宋紫腾,姚鹏飞,张祥麒,许浚,王磊,赵专友,张铁军,刘昌孝
    2023, 54(23):7648-76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06
    [摘要](504) [HTML](0) [PDF 2.03 M](977)
    摘要:
    目的 采用G蛋白偶联受体及酶活检测实验方法,探究痹祺胶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关键靶点的调节作用,明确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与抑制滑膜炎症相关的靶点[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趋化因子受体4(C-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4,CCR4)],与抑制血管翳生成相关的靶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KDR)],与抑制基质降解相关的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以及与活血相关的靶点[凝血酶、磷酸二酯酶(cGMP-inhibited 3′,5′-cyclic phosphodiesterase,PDE3A)、肾上腺素受体α1(alpha-1A adrenergic receptor,ADRA1A)]为研究载体,通过胞内钙离子荧光和酶抑制剂检测技术评价痹祺胶囊中19个主要单体成分对受体的拮抗作用以及对酶的抑制活性。结果 19个化合物中,士的宁、党参炔苷、茯苓酸、丹参素、丹参酮IIA、丹酚酸B、迷迭香酸、人参皂苷Rb1、阿魏酸、藁本内酯、牛膝皂苷D可显著抑制COX-2活性;马钱子碱、士的宁、党参炔苷、白术内酯III、茯苓酸、丹参素、丹参酮IIA、丹酚酸B、迷迭香酸、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藁本内酯、蜕皮甾酮、甘草苷可显著抑制NOS活性;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对NF-κB有较好拮抗作用;藁本内酯、牛膝皂苷IV、甘草次酸可拮抗CCR4;茯苓酸、牛膝皂苷IV、丹酚酸B、藁本内酯、甘草次酸能抑制VEGFR2/KDR;党参炔苷、丹参素、丹酚酸B、迷迭香酸、藁本内酯可抑制MMP-3活性;丹参素、丹参酮IIA、阿魏酸可抑制凝血酶活性,迷迭香酸、丹酚酸B、藁本内酯、甘草苷可抑制PDE3A活性;马钱子碱、士的宁、藁本内酯、牛膝皂苷IV、甘草次酸可拮抗ADRA1A。结论 痹祺胶囊可能通过干预COX-2、NOS、NF-κB、CCR4、VEGFR2/KDR、MMP-3、凝血酶、PDE3A及ADRA1A等关键靶点,发挥抗炎止痛、抑制血管翳形成及基质降解、活血作用,进而起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作用。其药效物质基础可能为马钱子碱、士的宁、党参炔苷、白术内酯III、茯苓酸、丹参素、迷迭香酸、阿魏酸、丹参酮IIA、丹酚酸B、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藁本内酯、蜕皮甾酮、牛膝皂苷D、甘草次酸、甘草苷。
    9  基于代谢组学的痹祺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
    韩彦琪,姚鹏飞,卜睿臻,许浚,王磊,张铁军,刘昌孝
    2023, 54(23):7662-76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07
    [摘要](369) [HTML](0) [PDF 2.09 M](927)
    摘要:
    目的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究痹祺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II型胶原蛋白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大鼠模型,并进行痹祺胶囊给药干预,取空白组、模型组、给药组大鼠血清,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结合人类代谢组学数据库(human metabolomics database,HMDB)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database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相关代谢通路并分析痹祺胶囊对生物标记物的干预作用,进而解析其作用机制。结果 代谢组学分析共筛选到18个潜在生物标志物,涉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及苯丙氨酸代谢、醚脂代谢、组氨酸代谢、三羧酸循环、精氨酸生物合成等11条代谢通路;痹祺胶囊可改善模型大鼠代谢轨迹的偏离。结论 痹祺胶囊主要通过调节氨基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及能量代谢等多条代谢通路,改善内源性代谢物的水平,在机体供能、抗炎及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作用。
    10  基于体外细胞模型的痹祺胶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宋紫腾,卜睿臻,韩彦琪,王磊,姚鹏飞,许浚,张铁军,刘昌孝
    2023, 54(23):7673-76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08
    [摘要](232) [HTML](0) [PDF 2.55 M](919)
    摘要:
    目的 探究痹祺胶囊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功能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通过建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体外炎症模型、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 ligand,RANKL)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stimulating factor,M-CSF)与RAW264.7细胞共培养建立破骨细胞分化模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诱导的人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RA-HFLS增殖模型,分别探讨痹祺胶囊发挥抗炎活性、抑制破骨细胞形成、抑制RA-HFLS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含量,TRAP染色法检测破骨细胞分化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RT-qPCR法检测细胞中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TSK)、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RANKL mRNA相对表达情况。结果 痹祺胶囊及其19个单体成分均能显著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内NO、TNF-α和IL-6的释放,推测19个化合物是痹祺胶囊发挥抗炎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痹祺胶囊及其13个单体成分均能显著减少RANKL和M-CSF诱导RAW264.7分化为破骨细胞的数量,并能明显降低破骨细胞标志基因CTSKTRAP的相对表达量,推测马钱子碱、士的宁、党参炔苷、茯苓酸、丹参素、丹酚酸B、迷迭香酸、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藁本内酯、甘草次酸和甘草苷为痹祺胶囊发挥治疗骨破坏、缓解关节疼痛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痹祺胶囊及其9个单体成分能明显抑制TNF-α诱导的RA-HFLS细胞增殖,并且能显著促进RA-HFLS细胞的凋亡以及明显降低MMP-3RANK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推测马钱子碱、士的宁、丹参素、丹参酮IIA、阿魏酸、藁本内酯、蜕皮甾酮、次黄嘌呤、甘草次酸为痹祺胶囊中发挥抑制滑膜增生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结论 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初步确定马钱子碱、士的宁、党参炔苷、白术内酯III、茯苓酸、丹参素、丹参酮IIA、丹酚酸B、迷迭香酸、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阿魏酸、藁本内酯、蜕皮甾酮、牛膝皂苷D、次黄嘌呤、甘草次酸、甘草苷为痹祺胶囊主要药效物质基础。
    11  痹祺胶囊联合“烧山火”手法深刺颈夹脊穴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苏毅,王怀泽,王超,朱俊琛
    2023, 54(23):7687-769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09
    [摘要](554) [HTML](0) [PDF 1.14 M](943)
    摘要:
    目的 观察痹祺胶囊联合“烧山火”手法深刺颈夹脊穴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烧山火”针刺手法深刺颈夹脊穴,1次/d,连续治疗2周;对照组采用注射用氯诺昔康静脉滴注,8 mg/次,1次/d;观察组采用痹祺胶囊口服,4粒/次,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简化麦吉尔疼痛问卷(simplified McGill score chart for paining questionnaire,SF-MPQ)评分及颈椎病评估量表(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ASCS)评分的变化,评价治疗期间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5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SF-MPQ总评分及亚量表(PRI、VAS、PP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ASCS总评分及亚量表(自觉症状、临床检查、日常生活动作)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个月后随访,观察组SF-MPQ、ASCS评分仍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1例晕针,未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痹祺胶囊联合“烧山火”针刺手法深刺颈夹脊穴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改善颈部活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作用更加持久稳定。
    12  痹祺胶囊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骨髓水肿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评价
    梁超伦,高明,肖俊强,李兴,胡志锋,麦秀钧,陈耿鑫,黄永明
    2023, 54(23):7694-77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10
    [摘要](699) [HTML](0) [PDF 1.28 M](1005)
    摘要:
    目的 评估痹祺胶囊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合并骨髓水肿(bone marrow edema,BME)的疗效。方法 选取90名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大学城分院骨科门诊收治的KOA合并BME患者为试验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痹祺胶囊治疗,45例)和对照组(依托考昔治疗,45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全膝关节磁共振成像评分(whole-orga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core,WORMS)、BME体积占比和外周血炎症指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计数比值(lymphocyte monocyte ratio,LMR)来评估痹祺胶囊的疗效。此外,观察BME体积与疼痛之间的相关性对分析结果进行佐证。结果 共纳入90例患者,中途脱落10例,最终入组80例患者。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WOMAC与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试验组的WOMAC与VAS评分改善更佳(P<0.05);试验组患者WORMS评分与BME体积占比显著减少(P<0.05),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BME体积占比与VAS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两组患者外周血NLR水平明显下降(P<0.05),LMR水平明显升高(P<0.05),体现了两组药物短期内抗炎的作用,而组间对比结果提示依托考昔短期抗炎效果优于痹祺胶囊(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无明显区别。结论 痹祺胶囊能有效减轻KOA合并BME患者的疼痛及改善其膝关节功能且效果优于依托考昔。而产生这种优势的原因是痹祺胶囊能针对性地减少BME体积。
    13  基于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定量测定的痹祺胶囊质量评价
    刘冰,赵晨,王静,杜思邈,卜睿臻,郑新元,周军,王杰
    2023, 54(23):7702-77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11
    [摘要](584) [HTML](0) [PDF 1.27 M](1074)
    摘要:
    目的 建立痹祺胶囊的HPLC指纹图谱及甘草苷、阿魏酸、丹酚酸B的含量测定方法,更为全面地评价痹祺胶囊的质量。方法 采用Shiseido Capcell Pak C18 MG II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指纹图谱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03 nm,柱温为35 ℃,测定19批痹祺胶囊指纹图谱,结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进行全面分析;含量测定以乙腈-水-0.1%磷酸水溶液(21∶79∶0.1)为流动相;体积流量1.0 mL/min;以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甘草苷检测波长为276 nm,阿魏酸检测波长为321 nm,丹酚酸B检测波长为286 nm;柱温为40 ℃;进样体积均为10 μL。结果 19批痹祺胶囊指纹图谱相似度大于0.97,共标定了36个共有峰,确认了6号峰为丹参素、10号峰为士的宁、11号峰为马钱子碱、13号峰为甘草苷、14号峰为阿魏酸、15号峰为迷迭香酸、16号峰为人参皂苷Rg1、18号峰为丹酚酸B、20号峰为人参皂苷Rb1、22号峰为甘草酸铵、27号峰为藁本内酯、30号峰为丹参酮IIA、33号峰为茯苓酸13个成分;含量测定中甘草苷、阿魏酸、丹酚酸B进样量在30.35~455.30 ng、5.046~75.690 ng、61.79~926.90 ng线性关系良好(均为r=0.999 9);平均回收率在98.43%~102.12%,RSD均<2%;19批痹祺胶囊中甘草苷质量分数在0.630~1.428 mg/g,阿魏酸质量分数在0.188~0.260 mg/g,丹酚酸B质量分数在2.539~3.442 mg/g。结论 建立的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适用于痹祺胶囊的全面质量评价。
    14  五加皮中二萜类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张雪,解盈盈,刘琦,关永霞,赵淑秀,刘青芝,林永强,郭东晓
    2023, 54(23):7709-77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12
    [摘要](428) [HTML](0) [PDF 1.15 M](939)
    摘要:
    目的 对五加皮Acanthopanacis Cortex的二萜类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MCI树脂柱、硅胶柱、薄层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五加皮药材中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采用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采用Griess法测试脂多糖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释放炎症因子模型,对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评价。结果 从五加皮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二萜类化合物,包括7个对映海松烷型二萜7β-羟基-8(14),15-二烯-19-异海松烷酸(1)、7-酮基-8(14),15-二烯-19-异海松烷酸(2)、7β-甲氧基-8(14),15-二烯-19-异海松烷酸(3)、6,8(14),15-三烯-19-异海松羧酸(4)、14-酮基-8,15-二烯-19-异海松羧酸(7)、14-羟基-16-乙烯基-8,11,13-三烯-17-异海松羧酸(8)、7α-羟基-8(14),15-二烯-19-异海松烷酸(11);以及6个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16α,17-二羟基-19-异贝壳杉烷羧酸(5)、17-羟基-19-异贝壳杉烷羧酸(6)、异贝壳杉烯酸(9)、17-醛基-19-异贝壳杉烯酸(10)、17-醛基-15-烯-19-异贝壳杉烷酸(12)和17-羟基-15-烯-19-异贝壳杉烷酸(13)。其中化合物8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细柱五加酸G1;34为首次从细柱五加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抗炎活性研究表明,13个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其中化合物137的活性较好。海松烷型二萜类化合物抗炎活性较贝壳杉烷型二萜强,海松烷型二萜类化合物7位取代活性强弱顺序为β-OH>β-OCH3>Δ6双键>C=O>α-OH。结论 五加皮分离鉴定的化合物及其活性研究为五加皮专属性质控方法建立、药用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15  天麻花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秦诗慧,吴丝雨,杨柳,许凤清,胡江苗
    2023, 54(23):7717-77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13
    [摘要](474) [HTML](0) [PDF 850.06 K](886)
    摘要:
    目的 研究天麻Gastrodia elata花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图谱、IR、UV、质谱等多种方法并结合文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天麻花茎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S)-6,12-二羟基-9-甲氧基-3,3-二甲基-8,9-二氢-3H,7H-苯并[2,3]氧杂䓬并[4,5-b]吡喃并[2,3-h]苯并吡喃-7-酮(1)、2-(2,4-二羟基苯基)-5-羟基-3-(2-羟基-3-甲基丁-3-烯-1-基)-8,8-二甲基- 4H,8H-吡喃并[2,3-f]苯并吡喃-4-酮(2)、桑黄酮C(3)、黑桑素H(4)、新环桑色烯(5)、morusin hydroperoxide(6)、桑辛素(7)、licofavone C(8)、环桑素(9)、交链孢酚(10)、3,4-dihydroxy-benzoic(11)、对羟基苯甲醇(12)、N-trans-grossamide(13)。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降环桑色烯;化合物2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6  穿心草𠮿酮类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刘娇,张海新,韩玉,林春玉,张涛,邹忠梅
    2023, 54(23):7723-77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14
    [摘要](432) [HTML](0) [PDF 895.18 K](1021)
    摘要:
    目的 研究穿心草Canscora lucidissima全草中𠮿酮类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柱色谱、MCI柱色谱、半制备HPLC及重结晶等多种分离方法对穿心草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以及波谱数据对分离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对获得的化合物采用Griess法测定抗炎活性。结果 从穿心草中共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为1-羟基-3,5-二甲氧基𠮿酮(1)、1-羟基-3,7-二甲氧基𠮿酮(2)、1,5-二羟基-3-甲氧基𠮿酮(3)、1,3-二羟基-5-甲氧基𠮿酮(4)、1,3,7-三羟基-6-甲氧基𠮿酮(5)、5-羟基-1,3 -二甲氧基𠮿酮(6)、1,6-二羟基-3,7-二甲氧基𠮿酮(7)、1,5-二羟基-3,6-二甲氧基𠮿酮(8)、1,3,5-三羟基𠮿酮(9)、3,7,8-三羟基-1-甲氧基𠮿酮(10)、1,3,7-三羟基𠮿酮(11)、1,3,7,8-四羟基𠮿酮(12)、1,3,5,8-四羟基𠮿酮(13)、1,3,6-三羟基-5-甲氧基𠮿酮(14)、1,5,6-三羟基-3-甲氧基𠮿酮(15)、1,3,6,7-四羟基𠮿酮(16)、1,7,8-三羟基-3-甲氧基𠮿酮(17)、1,5,8-三羟基-3-甲氧基𠮿酮(18)。化合物1517能够显著降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释放,在50 μmol/L时其抑制率分别为89.85%、69.69%。结论 化合物247101117为首次从穿心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914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化合物1517表现一定的抗炎活性。
    17  基于UPLC-Q-TOF-MS/MS技术解析玉女颗粒化学成分
    李思洁,王雪宁,胡军华,章晨峰,王振中,肖伟
    2023, 54(23):7730-77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15
    [摘要](277) [HTML](0) [PDF 1.33 M](905)
    摘要:
    目的 采用UPLC-Q-TOF-MS/MS技术解析玉女颗粒进行化学成分。方法 使用Kromasil 100-3.5-C18色谱柱,以乙腈-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 ℃;使用Kromasil 100-5-C18色谱柱,以甲醇-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 ℃;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模式扫描,根据质谱数据结合文献报道进行成分鉴定。结果 色谱条件①玉女颗粒分析共鉴定出83个化学成分,色谱条件②玉女颗粒分析共鉴定出73个化学成分。2种色谱条件分析鉴定出46个相同化学成分,共推断和鉴别出110个化合物,其中24个化合物经对照品比对得到验证。结论 所建立的针对该方各药味化学成分特点的2种色谱条件能快速、准确地鉴定玉女颗粒中的化学成分,可为经典名方玉女煎物质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提供依据,也可为其他中成药的化学成分分析提供参考。
    18  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能力与倍半萜角质层贮库效应的相关性研究
    祝茜茜,黄森兰,宋芝超,陆姗姗,王裔惟,陈军
    2023, 54(23):7742-77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16
    [摘要](574) [HTML](0) [PDF 1.57 M](1032)
    摘要:
    目的 研究热性中药挥发油影响皮肤屏障功能、发挥透皮促渗作用的主要机制。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高良姜Alpiniae Officinarum Rhizoma、干姜Zingiberis Rhizoma、胡椒Piperis Fructus、肉桂Cinnamomi Cortex、吴茱萸Euodiae Fructus 5种热性中药挥发油,测定相对密度和折光率等理化参数,利用GC-MS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经皮给药后倍半萜类成分在皮肤角质层内的驻留行为。以经皮水分流失值(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评价挥发油对大鼠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即透皮促渗能力,采用在体红斑分析考察挥发油的皮肤刺激性,通过相关性分析考察热性中药挥发油倍半萜角质层贮库效应与其对皮肤屏障功能影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5种热性中药挥发油均含有一定比例的倍半萜类成分,经皮给药后能够驻留于角质层中。经皮给药后挥发油能够显著提升大鼠皮肤TEWL,其排序为高良姜油>干姜油>胡椒油>肉桂油>吴茱萸油,红斑分析表明热性中药挥发油的皮肤刺激性均显著低于化学促渗剂氮酮,但不同挥发油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倍半萜在角质层驻留能力与其降低皮肤屏障功能显著相关。结论 倍半萜角质层贮库效应是热性中药挥发油发挥透皮促渗作用的重要机制,为诠释经皮外用途径下“热者易效”规律提供了依据。
    19  雄黄水飞炮制机制研究
    李千,李莎莎,张慧,张海霞,姜水蓝,刘艺淇,王煜杰,杨超,张欣悦,徐新房,李向日
    2023, 54(23):7751-77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17
    [摘要](532) [HTML](0) [PDF 1.59 M](973)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水飞雄黄和干研雄黄物相结构、元素组成、总砷及可溶性砷含量及抗炎活性进行比较,以阐明雄黄水飞的炮制机制。方法 制备了粒径基本一致的水飞雄黄和干研雄黄,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法明确其物相结构并测定伴生矿石含量,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观测水飞品和干研品形貌特征并检测其元素种类和比例,采用火焰光度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度法对2种雄黄中总砷及可溶性砷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二甲苯诱导昆明小鼠耳肿胀实验模型观察雄黄水飞品及干研品不同剂量组的抗炎作用。结果 水飞雄黄和干研雄黄的物相均是AsS和/或As4S4;水飞品相比于干研品,其伴生矿石含量有所减少、与氧结合的砷含量较低、总砷及可溶性砷含量较高。抗炎实验表明,阳性药醋酸地塞米松组、水飞品高剂量组及干研品高剂量组的耳肿胀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水飞品高剂量组的耳肿胀度与干研品高剂量组相比降低有显著性差别。结论 与干研法炮制雄黄相比,水飞法炮制雄黄并不改变其物相种类,但有除杂、减毒及增效三重效果,揭示了水飞法炮制雄黄的机制,丰富了水飞法炮制雄黄的科学内涵。
    20  聚多巴胺-砒霜纳米递药系统的构建及其抑瘤效果
    袁一超,王春梅,李策,张纪平,费芸萱,高韩怡,马意琳,郑杭生,朱志红
    2023, 54(23):7759-77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18
    [摘要](391) [HTML](0) [PDF 1.33 M](839)
    摘要:
    目的 通过制备聚多巴胺的砒霜纳米递药系统(polydopamine-arsenic trioxide nano-drug delivery system,PDA-ATO@ NDDS)来提高砒霜治疗肿瘤的疗效。方法 在碱性条件下制备搭载砒霜的聚多巴胺纳米粒(PDA-ATO@NDDS),利用单因素考察法优化合成条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激光粒度仪表征纳米粒大小;采用透析袋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nductive coupled plasma emission spectrometer,ICP)测定其包封率与载药量;并对其体内外抗肿瘤效果进行考察。结果 PDA-ATO@NDDS的最佳合成条件为PVP用量0.5 g,MnCl2与ATO用量比为1∶5,孵育时间4 h;制备的PDA-ATO@NDDS在TEM下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为(243.5±3.5)nm,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0.229±0.011;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74±0.03)%和(14.21±0.06)%;体外释放度考察显示,砒霜纳米粒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在低浓度下PDA-ATO@NDDS对细胞具有较强毒性(P<0.01)。体内药效学表明,ATO与PDA-ATO@NDDS对小鼠肿瘤的抑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DA-ATO@ NDDS具有较好的肿瘤抑制作用。结论 PDA-ATO@NDDS递药系统提高了砒霜治疗肿瘤的疗效,为砒霜新型递药系统的构建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21  肝癌细胞膜嵌合的TPP修饰载羟基喜树碱脂质体的制备及抗肿瘤作用
    吕景娣,曾琛,李亚
    2023, 54(23):7765-77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19
    [摘要](321) [HTML](0) [PDF 2.01 M](868)
    摘要:
    目的 制备肝癌细胞膜嵌合的TPP修饰HCPT脂质体(HCPT@T/HM-L),将HCPT高效递送到肝癌细胞线粒体,充分发挥药物在靶细胞器的药效作用。方法 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HCPT@T/HM-L,以挤压法将肝癌细胞膜嵌合在脂质体膜上,测定粒径、ζ电位、电镜进行表征;然后检测体外释放、溶血;以香豆素6为荧光探针,探索其胞内转运、线粒体靶向效果;最后从肿瘤细胞和荷瘤小鼠模型上,系统性评价肝癌细胞膜嵌合的HCPT@T/HM-L抗肿瘤效果。结果 HCPT@T/ HM-L在电镜下呈现为规则圆球、具有“核-壳”状结构,粒径大约为(162.7±5.8)nm,ζ电位为(12.4±1.8)mV;HCPT@T/HM-L能促进载药系统的细胞摄取和靶向进入线粒体;细胞药效结果显示,HCPT@T/HM-L能很大程度上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升高细胞内ROS和Caspase-3水平,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提高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从而增强药物促进肝癌细胞的大量凋亡;荷瘤小鼠结果显示,HCPT@T/HM-L能明显抑制皮下瘤的生长,促使肿瘤细胞线粒体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大量凋亡;细胞和动物试验结果均显示,HCPT@T/HM-L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组,这可能与肝癌细胞膜的融合以及TPP阳离子的线粒体靶向作用有关。结论 HCPT@T/HM-L可以高效递药到肝癌细胞线粒体,促进肿瘤细胞的大量凋亡,在精确治疗肿瘤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转化潜能。
    22  蒙花苷巯基化纳米胶束的制备、表征及其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评价
    董亚楠,任书强,柳超,李伟宏,董姣姣,王风云
    2023, 54(23):7776-77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20
    [摘要](376) [HTML](0) [PDF 2.00 M](943)
    摘要:
    目的 制备蒙花苷巯基化纳米胶束(buddleoside sulfhydryl-modified nanomicelles,Bud-SH-NMs),考察口服药动学行为。方法 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Bud-SH-NMs,单因素实验结合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BBD-RSM)优化处方。X射线粉末衍射法(XRPD)分析晶型,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Bud-SH-NMs外貌形态,透析法考察在pH 2.0和pH 6.8磷酸盐缓冲液(PBS)中的释药行为。SD大鼠分别ig给予蒙花苷混悬液和Bud-SH-NMs冻干粉,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Bud-SH-NMs最佳处方:巯基修饰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DSPE-PEG2000-SH)与药物用量比为7.5∶1,水合体积为9.7 mL,水合温度45 ℃。Bud-SH-NMs的包封率、载药量、沉降率、粒径和ζ电位分别为(90.86±1.78)%、(10.76±0.24)%、(4.14±0.29)%、(49.27±6.82)nm和(−18.53±1.12)mV。蒙花苷在Bud-SH-NMs冻干粉中以无定型形式存在,微观外貌为球形,在pH 2.0和pH 6.8 PBS中缓释特征明显,释药过程符合Weibull模型。药动学结果显示,Bud-SH-NMs半衰期(t1/2)增加至(5.93±0.96)h,血药浓度(Cmax)和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分别提高至2.83倍和5.10倍。结论 Bud-SH-NMs粒径小,包封率高,稳定性好,显著促进了蒙花苷口服吸收,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23  丹参配方颗粒实行国家标准前后样品多成分UPLC含量测定及比较分析
    刘现磊,孟伟亭,李琨,张辉,王晓艳,纪秋如,陈毓龙,冯科冉,陈小菲,李伟霞,唐进法
    2023, 54(23):7788-77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21
    [摘要](551) [HTML](0) [PDF 1.72 M](925)
    摘要:
    目的 对中药配方颗粒施行国家标准前后多厂家、多批次丹参配方颗粒(Danshen Formula Granules,DFG)进行多成分含量测定和比较分析。方法 收集DFG实行国家标准前4个厂家31批样品和实行国家标准后3个厂家19批样品,采用UPLC法对DFG实行国家标准前、后不同厂家、不同批次样品中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丹酚酸D、丹酚酸E、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丹酚酸A和丹参酮IIA共10个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 DFG中10种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0.999 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2.64%~103.28%,RSD为0.66%~2.60%。DFG施行国家标准前4个厂家样品中10种成分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实行国家标准后样品中仅丹参素、丹酚酸A和丹参酮IIA在个别厂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同一厂家DFG中10种成分在实行国家标准后样品中含量普遍高于实行国家标准前样品中成分含量,且有的厂家中成分含量差异倍数在2倍甚至3倍及以上。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DFG的质量控制;实行国标后的DFG质量优于实行国标前样品;且不同厂家DFG中丹酚酸B的含量均符合最新国家药品标准。
    24  管花肉苁蓉花中查耳酮合酶的基因克隆、功能鉴定与表达分析
    邱海玲,王方明,米芯雨,张泽坤,杜宇,史社坡,王晓晖,屠鹏飞
    2023, 54(23):7797-78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22
    [摘要](337) [HTML](0) [PDF 1.72 M](961)
    摘要:
    目的 研究管花肉苁蓉Cistanche tubulosa花中查耳酮合酶(chalcone synthase)CtCHS蛋白的功能和CtCHS基因在白、红、紫3种颜色花中的表达模式。方法 利用RT-PCR克隆CtCHS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pET-28a-CtCHS质粒转入大肠杆菌通过IPTG诱导蛋白表达。将CtCHS重组蛋白与底物4-香豆酰辅酶A、丙二酰辅酶A孵育并利用HPLC和MS检测产物。将pCAMBIA1300-35S-GFP-CtCHS质粒转入拟南芥原生质体观察CtCHS蛋白亚细胞定位。利用qRT-PCR检测CtCHS基因在3种颜色管花肉苁蓉花中的表达模式。结果 克隆出1条CtCHS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度为1173 bp,编码390个氨基酸,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42 800,具有查耳酮合酶保守的催化残基Cys164、His303、Asn336。利用大肠杆菌外源表达CtCHS蛋白并纯化获得重组蛋白。CtCHS蛋白能够催化4-香豆酰辅酶A与丙二酰辅酶A生成柚皮素查耳酮。CtCHS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CtCHS基因在紫、红色花中高表达,相对表达量分别为白色花中的8.44、3.21倍。结论 从管花肉苁蓉花中克隆出1条CtCHS基因并外源表达蛋白,CtCHS蛋白具有查耳酮合酶功能,CtCHS基因在颜色更深的花中表达量更高,表明CtCHS基因可能调控管花肉苁蓉花色,为进一步研究管花肉苁蓉花色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25  工业大麻TCP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秦振芬,孟祥霄,陈伟强,万会花,王思凡,杨维,曹雪,孙伟
    2023, 54(23):7806-78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23
    [摘要](439) [HTML](0) [PDF 1.73 M](877)
    摘要:
    目的 TCP基因家族在植物叶片发育、侧枝形成、花器官形成、植物激素合成与信号转导等生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对工业大麻Cannabis sativa TCP基因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为工业大麻TCP基因家族的功能分析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基于已发布的工业大麻基因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工业大麻TCP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对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以及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共鉴定出17个工业大麻TCP基因(CsTCP1~CsTCP17)分为2类3个亚科(PCF、CIN和CYC/TB1),编码的氨基酸长度在163~585 aa,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18 310~64 070,蛋白等电点介于4.99~9.36,亚细胞定位大部分为细胞核。共线性进化分析发现,工业大麻与拟南芥、番茄、水稻分别存在9、20和6对同源基因。顺式元件预测结果表示光响应元件和脱落酸元件在TCP基因启动子区域分布广泛。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大麻TCP基因的表达存在组织特异性,大部分在叶和花中高表达。结论 为深入研究工业大麻TCP基因家族的功能奠定了基础,进一步阐明了TCP基因可能参与工业大麻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并对工业大麻的药用资源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26  北柴胡达玛烯二醇合成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冯飞雪,吕瑞华,李依民,高静,梁伟伟,王战争,颜永刚,张岗
    2023, 54(23):7815-78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24
    [摘要](412) [HTML](0) [PDF 1.56 M](884)
    摘要:
    目的 克隆北柴胡Bupleurem chinense达玛烯二醇合成酶(dammarenediol synthase,DS)基因BcD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分析。方法 通过搜索转录组数据库,利用RT-PCR克隆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和启动子区。通过生物信息在线工具预测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域、信号肽、三级结构等分子特征,利用Jalview软件进行氨基酸多序列比对,采用MEGA 11.0软件进行分子进化分析。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模式。结果 BcDS ORF长2115 bp,编码的蛋白包涵70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80 770,为酸不稳定的亲水蛋白,无跨膜结构域或信号肽。BcDS与人参、西洋参等植物DS的相似性高,具有达玛烯二醇合成酶特征结构域,且BcDS与人参、西洋参、三七等DS聚为一支。BcDS启动子区域含有响应环境及植物激素的顺式作用元件。BcDS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分别为茎、叶和花中BcDS表达量的5.81、10.44和7.86倍,并受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和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的显著诱导。结论 获得北柴胡BcDS基因序列特征,明确了BcDS根中高表达且受MeJA和SA诱导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基因在柴胡皂苷合成中的分子作用奠定基础。
    27  外源H2O2对不同水分条件下垂盆草线粒体稳态、生长及品质的调控作用
    崔运启,赖秋洁,朱再标,郭巧生,刘雅琦,江汇瀛,刘秋钰
    2023, 54(23):7823-78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25
    [摘要](248) [HTML](0) [PDF 1.47 M](866)
    摘要:
    目的 为揭示外源H2O2叶面预处理对不同水分条件下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线粒体稳态、生长和黄酮类成分积累的调控作用。方法 设置4个处理即适宜水分、适宜水分+1 mmol/L H2O2、干旱、干旱+1 mmol/L H2O2处理,测定不同处理垂盆草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及其线粒体抗氧化系统、垂盆草生长指标、生物量、指标性成分含量及多种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 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外源喷施1 mmol/L H2O2可以显著提高垂盆草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活性,显著降低线粒体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减轻线粒体膜结构破坏。在干旱条件下叶片喷施H2O2处理的垂盆草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比干旱处理提高51.53%和38.78%,总黄酮、总酚含量分别提高13.37%和6.50%,但槲皮素和异鼠李素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适宜水分条件下喷施H2O2处理有利于提高生物量和异鼠李素含量。垂盆草ABTS、DPPH、O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均以适宜水分+喷施H2O2处理最高,干旱+喷施H2O2处理次之。结论 喷施1 mmol/L H2O2可以缓解干旱胁迫对垂盆草的氧化伤害,维持线粒体稳态,提高垂盆草药材产量和品质,从而协调干旱逆境下垂盆草产量和品质之间的矛盾;适宜水分条件下喷施H2O2亦有助于提升垂盆草产量和品质。
    28  H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红芪质量
    王振恒,马定财,邵晶,晋玲,李小凤,马毅,崔治家
    2023, 54(23):7832-78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26
    [摘要](513) [HTML](0) [PDF 2.07 M](863)
    摘要:
    目的 以完善红芪Hedysari Radix质量评价方法与内容为目的,建立红芪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并在建立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基础上,为其质量标志物的可测性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HPLC法建立36批红芪的指纹图谱,通过对照品比对,对共有峰进行指认,确定并建立4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在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基础之上,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对36批次红芪差异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36批红芪指纹图谱共有16个峰,指认了4个峰,分别是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30批红芪相似度大于0.900,6批红芪的相似度在0.802~0.900;聚类分析将36批红芪分为4类;主成分因子分析提取了4个主成分,5批红芪主成分综合得分较低,与其他批次有较大差异,主成分分析依据生长类型将红芪分为2类、依据商品等级分为4类,差异性成分分别为峰7、芒柄花苷、峰10、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素;判别分析结果与主成分分析一致;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以及4种有效成分的总量与主成分综合得分呈显著负相关,指认的4种有效成分在可测性方面具备成为红芪质量标志物的科学性。结论 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的评价模式,能够有效分析红芪质量的差异性,为现有红芪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研究基础和参考依据。
    29  佛手指纹图谱的建立及抗氧化谱效关系研究
    何江,尚芳红,李隆云,宋旭红,阳勇,张小梅,魏江平,吴振,崔广林
    2023, 54(23):7841-78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27
    [摘要](374) [HTML](0) [PDF 2.15 M](1081)
    摘要:
    目的 采用HPLC指纹图谱与抗氧化活性相关联,建立谱-效关系,旨在分析筛选佛手Citrus medica var. sarcodactylis抗氧化活性的有效成分。方法 采集24批次佛手药材的指纹图谱,在对照图谱相似度评价均大于0.880的基础上,结合聚类热图及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指纹图谱数据进行研究;采用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法评价佛手24批次样品的抗氧化活性;通过灰色关联度法对24批次佛手共有峰与其抗氧化能力指标进行关联性分析,综合评价筛选有效成分。结果 从24批次佛手样品指纹图谱中确定了17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法指认了其中10个化合物。聚类热图分析与抗氧化结果显示,24批次佛手大致被分为3类;且均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并呈浓度依赖性,其中S16的抗氧化活性最强。综合灰色关联度分析和综合评分结果,F16(香叶木素)、F11、F12(5,7-二甲氧基香豆素)和F8(橙皮苷)化合物可能是反映佛手药效的重要特征峰,与主成分中展现的重要峰信息基本一致。结论 通过佛手24批次HPLC指纹图谱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为挖掘佛手的有效成分以及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30  黄芪-葛根药对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理论探讨
    程安然,王钰滢,华健,唐立浩,崔德芝
    2023, 54(23):7853-78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28
    [摘要](398) [HTML](0) [PDF 1.53 M](1068)
    摘要:
    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发病率高、预后差,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但目前西医尚缺乏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的治疗方案。中医将本病归属于“消渴心病”的范畴,指出其病机多为气阴两虚、痰瘀阻络,益气养阴通络多为其主要治则。通过从黄芪-葛根药对物质基础、药对配伍及药理活性方面进行综述,分析二者联合使用通过改善心肌细胞糖脂代谢紊乱及微循环障碍、抑制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上调自噬及下调凋亡、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方式保护心肌细胞,为黄芪-葛根药对治疗DCM提供理论借鉴,为研发抗DCM中药新药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31  甲基莲心碱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李连雨,游秋云,陈林霖
    2023, 54(23):7862-78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29
    [摘要](745) [HTML](0) [PDF 1.93 M](1271)
    摘要:
    甲基莲心碱是从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的种子幼叶和胚根(莲子心)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具有双苄基异喹啉特殊结构的生物碱,大量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心律失常、抗血栓、降压和减肥消脂等多种生物活性,在肿瘤、心血管和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对甲基莲心碱在不同细胞和动物模型中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阐明甲基莲心碱的药用价值和合理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32  基于中医理论探讨风寒和风热感冒的发病机制及其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王鑫巍子,翟健秀,李旭,殷军,肖伟
    2023, 54(23):7874-78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30
    [摘要](666) [HTML](0) [PDF 1.40 M](1323)
    摘要:
    普通感冒是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医理论认为,感冒是由于素体卫气不足,而后六淫病邪或时行之邪侵袭人体所致,可进一步据其病机不同分为若干类型,风寒、风热感冒为其中的2大类。中药复方对于风寒及风热感冒具有良好的疗效及悠久的应用历史,但其药效、药理机制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并无较为成熟的、基于中医理论的感冒动物模型。通过文献调研及整理,对风寒感冒及风热感冒病机进行探讨及总结,并结合近代药理文献对感冒体征相关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进行归纳,为建立成熟、基于中医理论的风寒和风热感冒动物模型及其评价标准提供依据。
    33  中药浸膏干燥技术及干燥机制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万琴,高欢,齐娅汝,邱勋荣,李玉珊,杨明,李远辉,伍振峰
    2023, 54(23):7884-78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31
    [摘要](362) [HTML](0) [PDF 1.40 M](1750)
    摘要:
    中药浸膏是制备中药口服固体制剂的重要中间物料,其质量直接影响后续制剂过程与制剂的临床疗效。干燥是制备中药浸膏并影响其品质的关键工艺环节之一。近年来,为提高中药浸膏的干燥效率,许多研究者对传统中药浸膏干燥技术进行改进、升级,新型中药浸膏干燥技术有所突破,干燥机制研究有一定进展。通过对中药浸膏干燥技术及干燥过程中传热传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预测中药浸膏干燥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34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
    刘维,吴沅皞,卡玉秀,王爱华,樊一桦,丁久力,顾庆香,林芳芳,岳青云,陈婌娟,张淑敏,陆航
    2023, 54(23):7895-79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32
    [摘要](930) [HTML](0) [PDF 1.70 M](1564)
    摘要:
    痛风是单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除关节损害,还可伴发肾脏病变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临床常见的代谢性风湿病。近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越来越多,包括中药单体、单味药、中药复方和中医外治法,其具有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优势。通过对痛风的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35  基于“中药溶液环境”学说剖析若干中药制药浓缩过程难题
    王永香,郭立玮,钟文蔚,李鹏,曾浩然,黎万钰,谭少薇
    2023, 54(23):7907-79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33
    [摘要](445) [HTML](0) [PDF 1.43 M](980)
    摘要:
    基于物理化学方法的“中药溶液环境”学说,借助物理化学宏观的“热力学方法”与微观的“统计力学”间的相互沟通,对中药制药过程的宏观现象给以深刻的说明,而得以破析其工程原理。以“中药热法及膜蒸馏浓缩过程瞬时能耗精准计算”“中药反渗透膜浓缩过程的起泡行为及其机制”等若干中药制药浓缩过程难题为例,通过建立“白利度”等“中药溶液环境”表征参数的相关性模型;对中药浓缩过程中的“起泡行为”进行微观、动态表征,并探索发泡性、泡沫结构和稳定性与“溶液环境”物理化学特征参数的相关性,为消除中草药提取物加工过程中起泡的不利影响提供新策略。将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引入中药制药过程,从药物组分在各单元操作中的空间移动等宏观和微观变化角度,基于该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规律,认识中药制药过程的控制技术、方法、标准和规范,从“过程工程原理”的科学本质认识、创新现有的中药制药理论与技术体系,是传统中药制药产业走向高新技术化的必由之路。
    36  灵芝孢子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王美丹,胡扬,宋辉,孙向明,祝嗣臣,徐蓓蕾,李文兰
    2023, 54(23):7918-79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34
    [摘要](950) [HTML](0) [PDF 2.06 M](2387)
    摘要:
    灵芝孢子粉是灵芝的生殖细胞,包含灵芝所有的化学成分,主要含有灵芝三萜类、多糖类、甾体类、脂肪酸类和蛋白质类等多种化合物。灵芝孢子粉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氧化、保护心血管、保肝护肝等药理作用。《中国药典》2020年版对灵芝孢子粉的质量控制标准尚未明确规定,就灵芝孢子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基于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理论,从植物亲缘性与特有性、有效性、可测性、临床应用、可入血成分等方面进行Q-Marker预测分析,初步推测多糖类、灵芝酸、甾醇类(麦角甾醇)、不饱和脂肪酸(油酸)等成分为其Q-Marker,为规范灵芝孢子粉质量研究和建立、完善灵芝孢子粉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37  中药肾毒性成分及其毒性机制研究进展
    杨立国,乌日拉嘎,萨其拉吐,奥·乌力吉
    2023, 54(23):7934-79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3.035
    [摘要](546) [HTML](0) [PDF 1.37 M](1387)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稳步发展,中药作为补充和替代医学制剂在世界各地赢得了认可和信赖。然而,随着对中药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中药的肾脏毒性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保障中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有必要深入研究并整理中药肾毒性成分及其毒性机制。在查阅近30年国内外常见中药肾毒性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中药肾毒性成分及其毒性机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以期为中药肾毒性深入研究提供思路,为中药安全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