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54卷第2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3, 54(21):0-0.
    [摘要](171) [HTML](0) [PDF 5.50 M](1014)
    摘要:
    2  目录
    2023, 54(21):0-0.
    [摘要](177) [HTML](0) [PDF 670.75 K](991)
    摘要:
    3  中药复方制剂临床试验申请的非临床研究关注要点
    周植星,李寅超,黄芳华
    2023, 54(21):6933-69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01
    [摘要](592) [HTML](0) [PDF 636.27 K](1266)
    摘要:
    中药复方制剂新药是最能体现中医药理论特色和人用经验的中药创新药。近年来,在中药创新药临床试验(investigational new drug,IND)申请中,中药复方制剂占大部分。非临床研究对于中药创新药IND申请的获益风险评估具有重要作用,中药复方制剂IND申请之前需根据品种的特点和临床定位,完成必要的药效学研究和毒理学研究。根据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结合品种的特点和人用经验,综合评估品种初步的获益-风险和潜在的临床价值。结合案例分析,探讨中药复方制剂IND申请中的非临床研究关注点,以及通过获益-风险评估对品种能否进入临床试验进行的决策考虑,以期为中药研发和注册申报提供参考。
    4  西洋参中2个新型丙二酰人参皂苷的分离鉴定
    崔颖,武建发,屈春园,李嘉星,李泽文,刘志
    2023, 54(21):6940-694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02
    [摘要](628) [HTML](0) [PDF 1.05 M](1024)
    摘要:
    目的 对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s鲜根中丙二酰人参皂苷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80%乙醇水超声提取,依次用石油醚和正丁醇萃取,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硅胶干柱、ODS硅胶柱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对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谱学技术对化合物结构进行解析与鉴定。结果 从西洋参鲜根80%乙醇提取物的D101大孔树脂60%乙醇水洗脱部位中分离鉴定出2个丙二酰人参皂苷,分别鉴定为3-O-[6-O-丙二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20-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达玛-23-烯-3β,12β,20(S),25-四醇(1 )和3-O-[6-O-丙二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20-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达玛-22-烯-3β,12β,20(S),25-四醇(2 )。结论 化合物12 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丙二酰三七皂苷A(malonyl notoginsenoside A)和丙二酰高丽人参皂苷R2(koryoginsenoside R2)。
    5  黄芦木内生真菌Talaromyces tiftonensis SN34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谷荆洲,任文静,鲍梦雨,李想,陈志武,姜荣
    2023, 54(21):6946-69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03
    [摘要](662) [HTML](0) [PDF 939.66 K](1123)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芦木叶片内生真菌Talaromyces tiftonensis SN34的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ODS等柱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柱色谱对T.tiftonensisSN34的次生代谢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HRESIMS、NMR等谱学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体外实验评价化合物抗菌、抗神经炎、细胞毒活性。结果T.tiftonensis SN34的大米发酵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R)-4-甲氧基-2-羟基丙烷-6-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5-硫代甲酸酯(1 )、(R)-4-羟基-2-羟基丙烷-6-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5-甲酸甲酯(2 )、赤散囊菌素A(eurothiocin A,3 )、2,3-二氢-2-(1-甲基乙烯基)-5-苯并呋喃甲醇(4 )、意大利鼠李素(alaternin,5 )、1,3,6-三羟基-7-(1-羟乙基)-9,10-蒽二酮(6 )和BK223-B(7 )。其中,化合物5 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MRSA)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为31.25 μg/mL。20 μmol/L的化合物35 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BV2细胞产生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抑制率分别为(69.90±1.34)%和(54.50±4.15)%。此外,化合物57 可以抑制胰腺癌细胞PANC-1和BxPC的细胞增殖。结论 化合物1 为新型含硫苯并呋喃衍生物,命名为赤散囊菌素C;化合物27 为首次从T.tiftonensis SN34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 对MRSA菌株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化合物35 可以抑制LPS诱导的小鼠小胶质细胞系BV2细胞中NO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抗神经炎活性。此外,化合物57 对PANC-1和BxPC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6  拟红紫珠中1个新的木脂素葡萄糖苷化合物
    赵兴,刘翰飞,王欢,林开琴,李金玉,潘卫东,娄华勇,孙超
    2023, 54(21):6953-69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04
    [摘要](646) [HTML](0) [PDF 1.21 M](938)
    摘要:
    目的 研究拟红紫珠Callicarpa pseudorubella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多种色谱手段(硅胶、Sephadex LH-20、RP-18反相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型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理化性质结合现代波谱学(紫外、红外、核磁、质谱等)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RSL3诱导的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模型铁死亡抑制活性进行筛选。结果 从拟红紫珠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S,7'R,8R,8'S,9S)-芝麻素-9-O-β-D-葡萄糖苷(1 )、(+)-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2 )、(7R,7'R,7″S,7‴S,8S,8'S,8″S,8‴S)-4″,4‴-二羟基-3,3',3″,3‴,5,5'-六甲氧基-7,9';7',9-二环氧-4,8″;4',8‴-双氧-8,8'-双新木脂素-7″,7‴,9″,9‴-四醇(3 )、(7R,7'R,7″R,7‴S,8S,8'S,8″S,8‴S)-4″,4‴-二羟基-3,3',3″,3‴,5,5'-六甲氧基-7,9';7',9-二环氧-4,8″;4',8‴-双氧-8,8'-双新木脂素-7″,7‴,9″,9‴-四醇(4 )、泡桐素(5 )、4-氧代芝麻素(6 )、芝麻素(7 )、β-谷甾醇(8 )、熊果酸(9 )、3β-羟基豆甾-5烯-7-酮(10 )和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11 )。生物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71011 对RSL3诱导的HT22细胞铁死亡较模型组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其细胞存活率分别为30.37%、31.93%和36.57%(模型组为23.4%)。结论 化合物1 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拟红紫珠苷A。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拟红紫珠中分离得到,且3个化合物显示出潜在的铁死亡抑制活性。
    7  基于全新药物设计方法的木姜子属酰胺类化合物5-LOX抑制剂筛选研究
    夏侯真如,薛孟祺,汪欣怡,字慧敏,文政琦,李碧桃,杨靖华
    2023, 54(21):6961-69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05
    [摘要](578) [HTML](0) [PDF 1.57 M](993)
    摘要:
    目的 采用基于分子对接及从头设计的方法从木姜子属酰胺类化合物中寻找潜在的5-脂氧合酶(5-lipoxygenase,5-LOX)抑制剂并改造提高其预期活性。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收集了木姜子属植物中现已分离鉴定的酰胺类化合物10个。应用分子对接技术,通过与5-LOX抑制剂筛选相关的蛋白结晶的对接分析,筛选出木姜子属植物中最优的酰胺类化合物。再以该化合物为基础进行分子库扩充,并通过对该分子库进行类药规则和ADMET筛选,选择其中排名前五的分子进行从头设计碎片生长,最后再从设计结果中筛选出更优的5-LOX潜在抑制剂。结果 通过分子对接分析筛选出了木姜子属植物中最优的酰胺化合物N-反式-3,4-亚甲基肉桂酰-3-甲氧基酪胺,利用类药规则和ADMET筛选出9个相对符合药理毒理性质要求的类似分子,采用从头设计方法筛选了出打分值较高的候选化合物6个,并初步阐释了优良5-LOX抑制剂可能的活性残基结合情况。结论 木姜子属中酰胺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可能通过抑制5-LOX来发挥抗炎活性作用,相对于传统筛选和改造,分子对接和从头设计技术节约了大量的资源,为新型5-LOX抑制剂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8  古代经典名方保元汤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分子水平机制的研究
    李淑慧,王雅,田军,郭雨轩,张淑涵,牟越,翁小刚,孙奕
    2023, 54(21):6971-69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06
    [摘要](802) [HTML](0) [PDF 2.97 M](1300)
    摘要:
    目的 阐释古代经典名方“保元汤”的药效物质基础并探讨其分子水平的作用机制,发掘保元汤更多潜在的临床应用优势。方法 采用UPLC-QTOF-MS/MS技术,选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100 mm×2.1 mm,1.7 μm)色谱柱,以0.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系统进行梯度洗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电喷雾电离源(ESI),正、负离子扫描模式,检测鉴定保元汤的化学成分组成,并分析保元汤大鼠多次多天ig给药后含药血浆中的原型化学成分及代谢产物,进一步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和药物信息数据库等分析保元汤入血原型成分的靶向作用,并揭示其治疗潜能。结果 根据精确相对分子质量数据和多级质谱碎片离子,结合对照品、数据库以及文献报道,共鉴定出保元汤中133个化学成分,并且确定大鼠ig保元汤后,35个成分能够经口吸收入血达到血浆稳态的药物浓度。保元汤入血原型成分“成分-靶点”网络图、核心靶基因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疾病预测分析表明,保元汤可通过人参皂苷Rb1、丹皮酚、刺芒柄花素、刺甘草查耳酮、大豆异黄酮、甘草查耳酮A、6-姜辣素、水杨酸等8个关键成分作用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等核心靶点,通过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RAGE)、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非受体酪氨酸激酶(janus kinase,JAK)-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等信号通路等途径发挥药效作用,提示保元汤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外,还对阿尔茨海默症、再灌注损伤、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具有潜在治疗优势。保元汤35个入血原型成分中含有多个同类成分的衍生物,且其中既有单一成分对接多个靶点、又有多个类似物对接同一靶点的情况,由此佐证了“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和“中药多成分单靶点叠加作用”的理论。结论 采用高分辨质谱分析技术和网络药理学及其数据库,可以为全面阐释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探讨其分子水平的作用机制提供可行的科学方法。明确了古代经典名方保元汤的入血化学成分,鉴定了其原型成分的代谢产物,并从分子水平阐释了基于这些入血原型成分的作用靶点,并揭示其潜在治疗优势,为扩大该方剂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发掘更多的临床治疗潜能。
    9  基于“药辅合一”的蜗牛黏液载丹酚酸B纳米凝胶制备及其表征
    姚碧金,罗玺,张俏菊,郑俊侨,徐万帮,时军
    2023, 54(21):6988-69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07
    [摘要](608) [HTML](0) [PDF 1.62 M](1097)
    摘要:
    目的 制备丹酚酸B-蜗牛黏液纳米凝胶(salvianolic acid B-snail mucus nanogel,SAB-SM/Gel),进行相关表征及体外透皮性能研究。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丹酚酸B-蜗牛黏液纳米粒(salvianolic acid B-snail mucus nanoparticles,SAB-SM),再用搅拌法将其与凝胶基质制成SAB-SM/Gel。对纳米粒的形状、粒径、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ζ电位等进行表征;用Franz扩散池法考察SAB-SM/Gel体外透皮吸收及真皮层滞留性能。结果 SAB-SM纳米粒为透明均一的液体,具有丁达尔效应,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下呈球状或类球状结构,大小均一,粒子间无黏连现象,平均粒径为(155.55±2.95)nm,PDI为0.31±0.01,平均ζ电位为(-15.45±1.67)mV,pH值为6.11±0.12,SAB-SM纳米粒中SAB的包封率为(37.70±1.16)%,载药量(1.78±0.06)mg/mL;SAB-SM/Gel在常温下为无色透明液体,TEM下呈圆形或类圆形,pH值为6.24±0.13,包封率为(42.42±1.02)%,SAB载药量(1.44±0.04)mg/mL,平均黏度为0.02 Pa·s,质地均匀细腻,涂抹至皮肤能快速胶凝,可涂布性能良好。体外透皮试验表明,SAB-SM/Gel中SAB在48 h内单位面积累透过量为(188.39±2.89)μg/cm2,真皮滞留量为(17.58±0.04)μg/cm2,透皮释放过程符合Hixson-Crowell方程。结论 SAB-SM/Gel处方工艺合理,具有良好的透皮吸收性能和真皮滞留性能。
    10  组成及比例和制备工艺对欧前胡素-黄芩苷/葛根素共无定形系统形成和储存稳定性的影响
    童雨,曾慧玲,蒋且英,赵国巍,欧阳琪,姜晟,廖正根
    2023, 54(21):6997-70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08
    [摘要](642) [HTML](0) [PDF 2.14 M](913)
    摘要:
    目的 研究组成、比例及制备工艺对欧前胡素-黄芩苷/葛根素共无定形系统(imperatorin-baicalin/puerarin co-amorphous system,Imp-Bai/Pue@CAS)形成和储存物理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方法对喷雾干燥法、旋转蒸发法和低温研磨法3种制备方法制备的不同比例的欧前胡素-黄芩苷样品和欧前胡素-葛根素样品进行物态表征;对室温,40℃及40℃、75%相对湿度3种储存条件下的CAS样品[Imp-Bai@CAS(1∶8、1∶10、1∶12)和Imp-Pue@CAS(1∶2、1∶3)]物态的动态变化进行物态表征;结合涂膜法和3种制备方法(喷雾干燥法、旋转蒸发法和低温研磨法)研究欧前胡素、黄芩苷和葛根素3种成分结晶趋势。结果 当欧前胡素和黄芩苷/葛根素组合时,物质的量比分别达到1∶8和1∶2,或更高比例的黄芩苷/葛根素、喷雾干燥条件下可形成共无定形系统(CAS),而旋转蒸发法和低温研磨法条件下未能形成CAS;欧前胡素-葛根素共无定形系统(Imp-Pue@CAS)的储存稳定性和葛根素比例呈正相关,而欧前胡素-黄芩苷1∶8共无定形系统[Imp-Bai@CAS(1∶8)]储存稳定性最佳;3种成分的结晶趋势为欧前胡素>黄芩苷>葛根素。结论 2种成分组合形成CAS时,结晶更慢的成分比例高有利于CAS的形成;喷雾干燥工艺更易制成Imp-Bai/Pue@CAS;合适的比例有利于维持CAS的储存物理稳定性。
    11  基于智能感官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香附炮制程度快速辨识方法研究
    吴鑫雨,邱丽媛,王又迪,朱灵昊,应佳璐,梁泽华
    2023, 54(21):7007-70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09
    [摘要](615) [HTML](0) [PDF 2.20 M](1099)
    摘要:
    目的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整合传统的中药性状鉴别,建立香附Cyperi Rhizoma炮制程度快速辨识方法,为香附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和炮制过程质量控制的应用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 选取6个产地的生香附饮片,采用醋炙法炮制,每隔3 min取样,得到72批香附炮制过程样品。然后基于色差仪、电子鼻和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um,NIRS)技术获取上述样品的智能感官信息和NIRS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discriminant analysis,PCA-D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方法、Lasso回归分析、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算法(GA-BP neural network algorithm,GA-BPNNA)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分别基于单一来源信息和多源信息融合建立香附炮制程度辨识方法。结果 基于单源的色差仪、电子鼻和NIRS技术建立的香附炮制程度辨识模型均无法准确地判别香附4类炮制品,基于电子鼻和色差仪的二类智能感官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建立的炮制程度辨识模型能快速、准确地辨识4类香附炮制品,准确度在0.93以上,模型分类预测效果较好。结论 基于二类智能感官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建立的香附炮制程度辨识模型可以更加准确地识别香附的炮制程度,进一步提升预测准确度,为醋香附及其他中药炮制程度快速辨识提供参考。
    12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香菊片提取液膜分离过程评价
    屈琼,韩立柱,赵小梅,张颖,魏玄,唐莹莹,雷璇,赵佩媛,张新博,邱金清,宋逍
    2023, 54(21):7017-70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10
    [摘要](496) [HTML](0) [PDF 1.59 M](999)
    摘要:
    目的 采用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um,NIRS)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PLS)建立香菊片提取液膜分离过程中没食子酸、鞣花酸、木犀草素3个成分的定量监测模型。方法 收集香菊片膜分离过滤液样本53个,其中预测集38个,验证集15个,用HPLC法测定所有样本中没食子酸、鞣花酸、木犀草素3个成分的含量,同时采集NIRS数据。将得到的光谱数据与3个化学成分含量数据应用PLS回归分析建立定量模型,采用模型的校正集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calibration,RC)、预测集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prediction,RP)、校正集误差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alibration,RMSEC)、预测集误差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和预测集相对偏差(relative standard of errors of prediction,RSEP)对定量预测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没食子酸、鞣花酸、木犀草素近红外定量模型RMSEC分别为0.561、1.256、0.342,RC分别为0.981、0.992、0.986;RMSEP分别为0.557、1.157、0.367,RP分别为0.987、0.994、0.979;RSEP分别为5.73%、4.23%和3.78%,均小于10%。结论 建立的NIRS定量模型预测性良好,可用于香菊片提取液膜分离过程的成分含量测定和终点判断。
    13  经典名方丁香柿蒂散的物质基准量值传递研究
    李莹莹,刘凯洋,毕诗杰,徐真真,王泽文,赵亚楠,王梓安,张嘉宁,邹妍,张燕玲
    2023, 54(21):7025-70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11
    [摘要](645) [HTML](0) [PDF 1.89 M](1076)
    摘要:
    目的 建立经典名方丁香柿蒂散(Dingxiang Shidi Powder,DSP)特征图谱并测定指标性成分含量及出膏率,明确关键质量属性的传递规律,指导丁香柿蒂复方制剂的开发。方法 制备17批DSP冻干粉作为物质基准样品,建立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多指标性成分含量及干膏率,计算上述指标在饮片-水煎液-物质基准传递过程中的转移率。结果 17批DSP物质基准的特征图谱相似度良好(均>0.90),标定了9个特征峰,对共有峰进行归属,1号峰来自丁香与柿蒂,2~8号峰来自丁香,9号峰来自生姜;指标性成分丁香酚、没食子酸、6-姜辣素在DSP物质基准中质量分数为2.09~3.88、0.60~1.11、0.05~0.10 mg/g;物质基准的出膏率在9.42%~17.49%。饮片到物质基准丁香酚、6-姜辣素的转移率分别为7.65%~14.29%、6.90%~32.90%,干膏率的传递率为6.88%~25.13%。结论 DSP物质基准的关键质量属性可在饮片-水煎液-物质基准中稳定传递,初步建立了DSP物质基准的质量标准,为后续复方制剂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14  基于UHPLC-MS/MS技术的导赤丸中24个成分定量测定联合化学计量学质量评价
    曹春琪,孙慧珠,赵振霞,薛忠,雷蓉,刘永利
    2023, 54(21):7034-70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12
    [摘要](590) [HTML](0) [PDF 2.04 M](1115)
    摘要:
    目的 建立UHPLC-MS/MS法同时测定导赤丸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盐酸小檗碱、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大黄酚、栀子苷、西红花苷I、西红花苷II、哈巴苷、哈巴俄苷、木通苯乙醇苷B、芍药苷、连翘酯苷A和连翘苷的含量。方法 采用Phenomenon C18柱(100 mm×2.1 mm,2.6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40℃;进样量为1 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以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正、负离子同时扫描。结果 24种成分在各自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7 7);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等均符合方法学要求,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2.7%~107.9%,RSD均小于6.5%。15批样品中24种成分的平均质量分数在6.834~7 667.200 μg/g,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均可将3个厂家的样品准确划分为3类。结论 所建立的UPLC-MS/MS法24个成分含量测定方法重现性好,简便、准确、稳定,能客观、全面、有效地确定不同生产企业样品中主要成分的差异,可为导赤丸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依据。
    15  人参健脾丸多指标含量测定及化学计量学分析
    栾永福,解盈盈,周广涛,许丽丽,周倩倩,张明童,林永强,汪冰
    2023, 54(21):7044-70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13
    [摘要](697) [HTML](0) [PDF 2.17 M](1180)
    摘要:
    目的 建立人参健脾丸(Renshen Jianpi Pills,RJP)中11个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 采用Kromasil 100-5-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5℃,进样体积10 μL;采用切换波长法测定52批RJP中隐绿原酸、香草酸、斯皮诺素、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阿魏酸、芸香柚皮苷、3,6'-二芥子酰基蔗糖、川陈皮素、橘皮素、藁本内酯、白术内酯I的含量,结合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含量测定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隐绿原酸、香草酸、斯皮诺素、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阿魏酸、芸香柚皮苷、3,6'-二芥子酰基蔗糖、川陈皮素、橘皮素、藁本内酯、白术内酯I分别在0.18~17.75、0.20~20.02、0.20~19.96、0.31~30.81、0.21~21.07、0.84~84.14、0.44~44.24、0.18~17.63、0.17~17.17、1.62~162.48、0.17~17.28 μg/mL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46%、101.61%、103.02%、96.49%、102.88%、96.97%、97.92%、99.13%、94.29%、92.16%、95.57%,RSD分别为0.78%、0.57%、1.12%、1.65%、0.73%、0.91%、1.23%、1.34%、1.54%、1.92%、1.76%。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52批RJP样品聚为3类,不同生产企业样品质量存在一定差异;芸香柚皮苷、藁本内酯和川陈皮素是影响RJP样品质量的主要潜在标志物。结论 建立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简单、可行,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用于RJP的质量的综合评价。
    16  基于紧密连接通路探讨芍药苷改善胆汁淤积的作用机制
    章方玲,谢进,吴和霏,李煜兵,邓昕雨,陈沅,胡启超,马骁
    2023, 54(21):7055-70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14
    [摘要](220) [HTML](0) [PDF 1.95 M](1043)
    摘要:
    目的 基于蛋白组学和实验验证探讨芍药苷通过紧密连接通路改善胆汁淤积的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熊去氧胆酸(60 mg/kg)组和芍药苷高、中、低剂量(200、100、50 mg/kg)组,每组8只。连续7 d ig相应药物,于第4天给药2 h后ig α-萘异硫氰酸酯(60 mg/kg)诱导肝内胆汁淤积大鼠模型。末次给药后,采用试剂盒测定大鼠血清中肝功能指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蛋白组学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芍药苷改善胆汁淤积的关键通路;分子对接确定芍药苷与相关靶点的结合能;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大鼠肝组织中关键靶点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闭合蛋白(Occludin)、密封蛋白1/2/3(Claudin 1/2/3)和连接黏附分子-A(junctional adhesion molecule-A,JAM-A)的表达。结果 药效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T)活性及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伴随着肝细胞变性坏死,而经芍药苷治疗后上述指标得到显著改善(P<0.05、0.01)。蛋白组学结果表明芍药苷主要通过凋亡途径、免疫炎症过程、代谢通路、细胞周期通路、胆汁酸分泌通路与紧密连接通路等发挥改善胆汁淤积的作用。选择紧密连接通路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ZO-1OccludinClaudin 1Claudin 2Claudin 3JAM-A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ZO-1、Occludin和Claudin 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经芍药苷干预后以上紧密连接通路相关蛋白及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 芍药苷可以多途径、多靶点缓解大鼠胆汁淤积,是治疗胆汁淤积的潜在药物,紧密连接通路可能是芍药苷改善胆汁淤积的关键通路。
    17  基于多组学探讨川陈皮素调控脂质合成氧化逆转胃癌顺铂耐药的机制
    申隽于,李怀志,陈梦麟,郑姗姗,张粲粲,韩博,吴坚,孙庆敏
    2023, 54(21):7066-70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15
    [摘要](600) [HTML](0) [PDF 2.27 M](1075)
    摘要:
    目的 运用脂质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寻找川陈皮素对胃癌顺铂耐药细胞(AGS-DDP)的核心靶点,并结合细胞实验进一步探究川陈皮素逆转胃癌顺铂耐药的机制。方法 采用UPLC-Orbitrap质谱系统进行非靶向脂质组学分析。利用GENE Card、TCMSP数据库挖掘川陈皮素和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的潜在靶点,通过微生信在线作图工具平台整合二者的交集靶点,并进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绘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运用Cytoscape软件将川陈皮素的核心靶点可视化。川陈皮素给药后,通过CCK-8法检测AGS和AGS-DDP细胞的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AGS-DDP细胞的凋亡情况;划痕实验检测AGS-DDP细胞的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AGS-DDP细胞的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和三磷酸腺苷柠檬酸裂解酶(adenosine triphosphate citrate lyase,ACLY)蛋白表达。结果 AGS和AGS-DDP细胞通过脂质组学分析检测得到31个亚类中的1450个差异的脂质化合物,主要富集在甘油磷脂代谢通路,对川陈皮素潜在靶点进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川陈皮素具有逆转铂类耐药的潜力。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川陈皮素剂量相关性地抑制AGS-DDP细胞的存活率(P<0.05、0.01),增加AGS-DDP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P<0.05),且能诱导AGS-DDP细胞凋亡并抑制其迁移能力(P<0.05、0.01)。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川陈皮素组Bax、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Bcl-2、N-cadherin、Vimentin、ACLY和PPARγ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 AGS和AGS-DDP细胞的差异脂质代谢产物主要富集在甘油磷脂代谢通路,川陈皮素通过调控脂质合成氧化关键基因抑制AGS-DDP细胞增殖、迁移,最终逆转胃癌顺铂耐药。
    18  痰热清注射液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大鼠的蛋白组学研究
    罗倩,彭博,魏晓露,王彩霞,陈腾飞,宋玲,高云航,叶祖光,张广平,侯红平
    2023, 54(21):7078-70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16
    [摘要](597) [HTML](0) [PDF 1.43 M](1005)
    摘要:
    目的 研究痰热清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同时采用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s,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4 mg/kg)组和痰热清注射液高、中、低剂量(4、2、1 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制备COPD模型,各给药组ip相应药物。连续给药90 d后,检测肺功能和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和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通过TMT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对照组、模型组、痰热清注射液中剂量组大鼠肺组织差异蛋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自主活动和精神状态均有所降低,肺功能的顺应性降低(P<0.001),阻力增大(P<0.001),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肺泡腔扩大,气道壁胶原纤维沉积,表明COPD模型制备成功。与模型组比较,痰热清注射液组大鼠肺功能明显得到改善(P<0.01、0.001),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P<0.05、0.01、0.001)。蛋白组学分析结果显示,痰热清注射液中剂量组和模型组共有61个差异蛋白,差异蛋白与细胞的坏死、凋亡、自噬等信号通路密切相关。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能够明显改善COPD模型大鼠的肺功能等症状,其机制与细胞的坏死、凋亡、自噬等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19  金藤清痹颗粒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卫博文,高晶月,刘维,王爱华,岳青云,顾庆香,卡玉秀,林芳芳,苟小平,王文
    2023, 54(21):7086-70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17
    [摘要](812) [HTML](0) [PDF 1.83 M](931)
    摘要:
    目的 应用网络药理学分析金藤清痹颗粒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cute gouty arthritis,AGA)的作用机制,并建立AGA大鼠模型进行验证。方法 在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治法指导下,通过TCMSP数据库搜集金藤清痹颗粒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利用GeneCards、NCBI数据库等搜集AGA相关靶点,与金藤清痹颗粒作用靶点整合后,构建共有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和“金藤清痹颗粒-中药-活性成分-靶点-AGA”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秋水仙碱(0.3 mg/kg)组和金藤清痹颗粒低、中、高剂量(1.05、2.10、4.20 g/kg)组,每组6只,踝关节注射单钠尿酸盐(monosodium urate,MSU)晶体建立AGA大鼠模型。采用游标卡尺测量大鼠踝关节直径,计算踝关节肿胀度;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踝关节组织病理变化;采用qRT-PCR、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踝关节组织及血清中关键靶点和信号通路的表达。结果 共检索到金藤清痹颗粒110种活性成分、212个作用靶点,272个AGA治疗靶点,共有靶点29个,关键靶点有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及IL-6,涉及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大鼠踝关节注射MSU晶体后明显肿胀(P<0.01),SUA及CRP显著升高(P<0.05、0.01),滑膜组织增生明显、结构紊乱,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NIMA相关蛋白激酶7(NIMA-related kinases 7,NEK7)、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ystein-asparate protease-1,Caspase-1)、消皮素D(gasdermin D,GSDMD)、IL-18、IL-1β、IL-6及TNF-α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秋水仙碱或金藤清痹颗粒治疗后,有效缓解踝关节肿胀(P<0.05、0.01),SUA及CRP均显著降低(P<0.05、0.01),关节滑膜增生、炎症细胞浸润均得到改善,同时显著抑制IL-1β、TNF-α及IL-6等靶点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的表达(P<0.05、0.01)。结论 金藤清痹颗粒对AGA大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关节滑膜增生、炎症细胞浸润有关。
    20  补肾止颤方对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神经保护及抗兴奋性氨基酸作用
    刘蕾蕾,田心韵,李文涛
    2023, 54(21):7096-710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18
    [摘要](596) [HTML](0) [PDF 1.43 M](997)
    摘要:
    目的 研究补肾止颤方对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神经保护及抗兴奋性氨基酸作用。方法 采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盐酸盐(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诱导帕金森病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金刚烷胺(41.1 mg/kg)组和补肾止颤方低、中、高剂量(6.6、9.9、19.8 g/kg)组,每组8只。连续14 d给药干预后,通过爬杆和自主活动实验评价小鼠行为学,并选择补肾止颤方最佳作用剂量用于后续研究;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测定外周血谷氨酸含量;Western blotting和qRT-PCR法检测小鼠黑质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ter,DAT)、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1(excitatory amino acid transporter 1,EAAT1)、YY-1、β-catenin蛋白和THDATEAAT1YY-1 mRNA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补肾止颤方组小鼠行为学症状显著改善(P<0.05、0.001),纹状体区域细胞整体形态与排列情况得到改善,黑质纹状体TH、DAT表达显著升高(P<0.05、0.01、0.001),外周血谷氨酸含量显著降低(P<0.001),黑质纹状体YY1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0.001),EAAT1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0.001),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补肾止颤方对帕金森病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转录调控EAAT1表达,从而减少过量的谷氨酸有关。
    21  水飞蓟宾对索拉非尼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刘洪涛,张磊,黄志云,张红楠,张帆,赵媛媛
    2023, 54(21):7104-71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19
    [摘要](445) [HTML](0) [PDF 1.31 M](994)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水飞蓟宾对索拉非尼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并探究相关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索拉非尼(100 mg/kg)组、低剂量(50 mg/kg)水飞蓟宾+索拉非尼(100 mg/kg)组和高剂量(100 mg/kg)水飞蓟宾+索拉非尼(100 mg/kg)组,每组6只,连续8 d ig空白溶剂或水飞蓟宾后ig索拉非尼,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测定血浆索拉非尼质量浓度。采用qRT-PCR检测大鼠肝组织中细胞色素P450 3A1(cytochrome P450 3A1,CYP3A1)、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7(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A7,UGT1A7)和小肠组织中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mRNA表达。结果 50 mg/kg水飞蓟宾使索拉非尼的Cmax、AUC0~t和AUC0~∞分别增加了47.4%、57.1%和64.7%,100 mg/kg水飞蓟宾使索拉非尼的Cmax、AUC0~t和AUC0~∞分别增加了47.6%、80.5%和79.8%;联合给药组小肠组织中P-gpBCRP mRNA表达明显受到抑制(P<0.05),但肝组织中CYP3A1UGT1A7 mRNA表达没有变化。结论 水飞蓟宾和索拉非尼联用存在药动学相互作用,可能会增加索拉非尼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临床联合使用时应加强监测,必要时调整给药剂量。
    22  补肺活血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张晔,薛晓明,吴玉枝,白丽,孟丽红,李典,乔文晓,王晋煴
    2023, 54(21):7111-71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20
    [摘要](625) [HTML](0) [PDF 1.03 M](1040)
    摘要:
    目的 探讨补肺活血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在山西省中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8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给予口服补肺活血胶囊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补肺活血胶囊安慰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肺通气功能指标水平及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一氧化碳弥散量(carbon monoxide diffusing capacity,DLCO)、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中医证候积分。采用6 min步行试验(6 min walking test,6MWT)评估运动耐量,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量表(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ssessment test scale,CAT)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WHO功能分级预测生存能力。结果 脱落4例,纳入分析78例。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69.23%)明显高于对照组(1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试验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FEV1/FVC、TLC、DLCO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CD8和PAS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6MWT距离、WHO功能分级均得到改善,且试验组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AT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得到改善,且试验组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补肺活血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降低肺动脉压力,并可提高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中医证侯表现,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23  血管性痴呆铜死亡关键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防治中药筛选
    卓桂锋,陈炜,朱健敏,匡龙娇,廖乃彬,张金枝,苏明阳,吴林
    2023, 54(21):7120-71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21
    [摘要](620) [HTML](0) [PDF 1.71 M](1083)
    摘要:
    目的 通过机器学习等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参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发病机制的铜死亡关键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预测和分析具有防治作用的中药。方法 基于GSE33000数据集筛选铜死亡DEGs并分析其相关性;对数据集样本进行聚类分型,应用基因集变异分析(gene set variation analysis,GSVA)分型后通路富集情况;应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与VaD关系密切的基因并取交集获得重要基因;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筛选重要基因的风险因子;基于风险因子构建多种机器学习方法的预测模型并将其与铜死亡DEGs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关键基因,并进行防治中药的筛选。结果 共获得铜转运ATP酶β(ATPase copper transporting beta,ATP7B)、硫辛酸合成酶(lipoic acid synthetase,LIAS)等9个铜死亡DEGs,其相互之间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或拮抗效应。根据铜死亡DEGs可将VaD患者分为2种亚型且DEGs在亚型间表达有所差异。分型后GSVA通路富集结果涉及刺猬信号通路等;绿松石模块(37个差异基因)与VaD分型高度相关,其与数据集DEGs交集得到5个重要基因,其中XLOC_005471可能是VaD的风险因子。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GLM)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性能最高。脂酰基转移酶2(lipoyltransferase 2,LIPT2)、二氢脂酰胺S-乙酰基转移酶(dihydrolipoamide S-acetyltransferase,DLAT)、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dihydrolipoamide dehydrogenase,DLD)、丙酮酸脱氢酶E1亚基β(pyruvate dehydrogenase E1 subunit beta,PDHB)与金属调节转录因子1(metal regulatory transcription factor 1,MTF1)与风险因子相关性较强,可作为铜死亡关键DEGs,其中MTF1PDHB的表达与VaD患者年龄负相关(P<0.01)。根据铜死亡DEGs筛选出海蛤壳、鱼鳔胶等29味中药,其四气五味多属寒、温、平,苦、甘,归胃、肾、心、肝经,多为清热补虚药。结论 ATP7BLIAS等9个铜死亡DEGs相互调控作用及其相关的刺猬信号通路可能是VaD铜死亡相关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其中TLIPT2DLATDLDPDHBMTF1是铜死亡关键基因。GLM机器学习模型可以较准确诊断VaD。ATP7BLIAS等铜死亡DEGs可能有助于阐释VaD火热内盛伴有气虚或肾精亏虚证型的实质机制,海蛤壳、鱼鳔胶等中药可能为防治VaD潜在分子药物的来源。
    24  黄精多糖类物质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刘晓轩,张驰,黄思琪,张伟龙,陈思雅,孔雨朦,周敏,张喜利,刘文龙
    2023, 54(21):7130-71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22
    [摘要](761) [HTML](0) [PDF 1.91 M](1183)
    摘要:
    目的 基于CiteSpace全面、科学地梳理黄精多糖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和研究趋势、研究热点及前沿,并进一步分析其薄弱环节,为未来科学研究、产业发展布局等提供借鉴。方法 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2000—2023年发表的与黄精多糖类物质研究相关文献,使用CiteSpace对发文量、共现网络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结合图谱内容解读其涵义。结果 中、英文文献总体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段宝忠和Huang Luqi、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安徽中医药大学分别是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最高的作者和机构。黄精多糖药食同源价值发掘、九蒸九制、抗糖尿病研究、肠道微生物群研究、转录组测序分析可能是未来几年的研究热点。提取、炮制及质量控制的标准化方法且药理机制的研究不够深入,临床和商业应用有限,畜牧与动物医学领域研究相对缺乏是目前黄精多糖研究的主要薄弱环节。结论 广大科研工作者未来应致力于转录组测序分析生物合成途径及筛选差异基因,在临床实践中深入探究黄精多糖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开展黄精多糖在畜牧与动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着力研发和推广黄精多糖新型功能性食品和医药产品。
    25  口服中成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影响的Meta分析
    张瑾,樊佳溶,陶诗怡,陈颖,黄力
    2023, 54(21):7142-71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23
    [摘要](627) [HTML](0) [PDF 1.78 M](1091)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口服中成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和维普(VIP)数据库中关于口服中成药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2年8月31日。对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4和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包含11种口服中成药,包括1861例患者。在降低脉搏波传导速度水平方面,传统Meta分析显示常规化学药(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CWM)联合心脉通胶囊、松龄血脉康胶囊、血脂康胶囊、复方丹参滴丸、复方丹参片、复方罗布麻颗粒、虎杖叶胶囊、杞菊地黄丸、冠心舒通胶囊、麝香保心丸、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疗效均优于单纯CWM;网状Meta分析显示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分别为CWM联合杞菊地黄丸/复方丹参片/麝香保心丸。在降低脉压水平方面,传统Meta分析显示CWM分别联合心脉通胶囊、血脂康胶囊、杞菊地黄丸疗效均优于单纯CWM。在降低收缩压水平方面,传统Meta分析显示CWM分别联合心脉通胶囊、松龄血脉康胶囊、血脂康胶囊、复方丹参滴丸、复方丹参片、复方罗布麻颗粒、杞菊地黄丸、冠心舒通胶囊、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疗效均优于单纯CWM;网状Meta分析显示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分别为CWM联合杞菊地黄丸/复方丹参滴丸/松龄血脉康胶囊。在降低舒张压水平方面,传统Meta分析显示CWM联合心脉通胶囊、松龄血脉康胶囊、复方丹参滴丸、复方丹参片、复方罗布麻颗粒、冠心舒通胶囊疗效均优于单纯CWM;网状Meta分析显示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分别为CWM联合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滴丸/复方罗布麻颗粒。在不良反应方面,口服中成药联合CWM治疗总体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好。结论 在CWM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口服中成药能够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但由于各中成药纳入的研究数量及质量间存在差异,且缺乏中成药直接比较的研究,故该结论还有待更加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26  生长年限对滇重楼中甾体皂苷活性成分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赵艳丽,赖佳辉,蔡吹,张保得,韦春冕,彭寿杰,徐福荣
    2023, 54(21):7156-71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24
    [摘要](585) [HTML](0) [PDF 2.10 M](991)
    摘要:
    目的 探究云南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滇重楼)根茎中甾体皂苷活性成分和生物量积累随生长年限的变化状况,以期为滇重楼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7、8、9、11、12、13、14、15年生滇重楼为研究对象,采用HPLC法和直接称重法测定不同年限滇重楼根茎中8种甾体皂苷(重楼皂苷Ⅰ、Ⅱ、Ⅵ、Ⅶ、Ⅲ、H、V和纤细薯蓣皂苷)含量和生物量。结果 8种甾体皂苷活性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5),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加样回收率的RSD值均小于3%,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随着年限的增长,滇重楼根茎生物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其生长发育可分为增长缓慢期(第1~4年)、增长快速期(第5~10年)和增长平缓期(第11年后)3个阶段,其中7年生滇重楼根茎生物量增长最快,平均年增长量达(31.843±14.225)g;滇重楼根茎中8种甾体皂苷成分含量在不同生长年限的变化呈随机波动、无规律,《中国药典》2020版规定的3个指标成分重楼皂苷Ⅰ、Ⅱ、Ⅶ含量之和与8种甾体皂苷总和的变化趋势一致;用4个主成分对不同年限滇重楼药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7年生样品在所有样品中的综合得分位于前7名。结论 建立了同时测定滇重楼中8种甾体皂苷活性成分含量的方法,可用于滇重楼的质量评价;滇重楼并非种植年限越长越好,建议以7年生滇重楼采收入药为最佳。
    27  高效薄层色谱、薄层质谱和HPLC指纹图谱联用技术鉴定杜仲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差异
    刘星,王玲,姚帅,张建青,果德安
    2023, 54(21):7166-71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25
    [摘要](449) [HTML](0) [PDF 2.08 M](1052)
    摘要:
    目的 建立杜仲Eucommia ulmoides不同部位的高效薄层色谱(high performance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HPTLC)、高效薄层质谱鉴别方法(TLC/MS)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比较杜仲皮、叶、雄花、种子的差异,寻找差异性成分,并互相验证,用于杜仲的质量控制。方法 通过优化供试品制备、展开剂和显色剂等条件,建立杜仲皮的HPTLC,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杜仲皮、叶、雄花、种子的区分,寻找差异性斑点;利用QTOF/MS对4个部位的HPTLC斑点进行鉴定,明确差异性成分;采用HPLC建立杜仲皮、叶、雄花、种子的指纹图谱,采集多批次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筛选对4个部位区分贡献较大的差异性成分,与薄层色谱和薄层质谱鉴定结果互相验证。结果 自建HPTLC鉴别方法优于各国药典,可清晰地实现4个部位的区分;利用QTOF/MS对主要斑点进行分析,共鉴定27个成分,其中10个成分通过对照品确认;基于HPLC的PLS-DA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出14个差异性成分(VIP>1)。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在HPTLC、TLC/MS和HPLC检测技术下均鉴定为杜仲皮的特异性成分;ulmoidoside A、ulmoidoside B、ulmoidoside C、ulmoidoside D是种子中稳定的差异性标志物;对于叶和花的鉴别,3种鉴别方式所得到的差异性标志物差别较大,叶中共找到7个标志物,花中共找到9个标志物。结论 建立的高效薄层色谱、薄层质谱和HPLC指纹图谱方法均可实现杜仲皮、叶、雄花、种子的区分,联用技术寻找到的差异性成分为杜仲及其中成药质量控制指标的选择奠定基础。
    28  基于特征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和一测多评法的薤白质量评价
    孟俊华,刘媛,占慧慧,唐宏,崔培梧
    2023, 54(21):7176-71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26
    [摘要](501) [HTML](0) [PDF 1.83 M](961)
    摘要:
    目的 建立薤白特征图谱分析方法,并结合化学计量学和一测多评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with a single-marker,QAMS)开展薤白质量控制研究。方法 采用HPLC方法,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超纯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61 nm,进样量20 μL,建立薤白特征图谱,接着采用聚类分析(clustering analysis,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 method-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不同批次薤白饮片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实现数据集的可视化。同时以腺苷为内参物建立QAMS法,建立内参物与胞苷、尿苷、鸟苷的相对校正因子,采用外标法(external standard method,ESM)与QAMS法分别测定12批次薤白样品中胞苷、尿苷、鸟苷、腺苷4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以验证QAMS法结果的可靠性。结果 建立的HPLC特征图谱方法较全面地反映了薤白药材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可靠;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并通过OPLS-DA找出了3种可能的标志性成分;QAMS法与外标法测定结果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建立的薤白特征图谱分析方法、化学计量学方法、多指标成分QAMS法可为薤白和其他植物药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参考。
    29  基于指纹图谱结合一测多评法评价不同产地牻牛儿苗质量
    孙仁爽,隋艳艳,闫红,张立秋,顾地周,陈新连
    2023, 54(21):7186-71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27
    [摘要](530) [HTML](0) [PDF 1.36 M](939)
    摘要:
    目的 建立牻牛儿苗Erodium stephanianum的指纹图谱,并同时建立其中4个酚酸类成分含量的一测多评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marker,QAMS)方法,以期对牻牛儿苗药材进行整体质量控制。方法 以没食子酸为参照峰确定共有峰,建立牻牛儿苗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以没食子酸为内标,确定柯里拉京、老鹳草素和鞣花酸的相对校正因子并计算含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4个成分的含量,比较计算值和实测值的差异。结果 建立了牻牛儿苗的HPLC指纹图谱,10批样品相似度均在0.891以上;以没食子酸为内标建立的柯里拉京、老鹳草素和鞣花酸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751、0.214和0.444,重现性良好,10批牻牛儿苗样品QAMS法计算值与实测值无显著差异。结论 所建立的指纹图谱结合QAMS简便可行,可为牻牛儿苗药材整体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和依据。
    30  不同产地赤芝药材的质量分析
    曾秒,谢孟君,祝子喻,俞月婷,张梅
    2023, 54(21):7193-72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28
    [摘要](650) [HTML](0) [PDF 1.60 M](1136)
    摘要:
    目的 对不同产地批次赤芝Ganoderma lucidum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价,为灵芝药材质量标准的完善及优质赤芝原料药的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5批次各GAP基地的灵芝药材,参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方法及行业通用方法,考察其水分、灰分、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分别采用比色法、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PMP-HPLC)、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测定多糖含量并进行比较;采用比色法测定三萜甾醇含量,HPLC法进行灵芝酸A一测多评;同时对15批赤芝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差异比较。结果 15批赤芝药材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质量标准要求,指纹图谱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山东聊城产赤芝能明显区别于其他批次样品。结论 15批赤芝药材均符合《中国药典》质量标准,说明国内赤芝GAP基地种植质量良好;同时山东聊城产赤芝能显著区别于其他产地批次赤芝样品,主要体现在三萜甾醇等有效成分的含量更高。
    31  铁死亡相关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概述及中医药干预进展
    董佩,袁普卫,康武林,高亚丽,白元帅,姚彬,王振凯,刘扬
    2023, 54(21):7202-72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29
    [摘要](406) [HTML](0) [PDF 1.43 M](1436)
    摘要:
    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形式,与铁过载和脂质过氧化有关,在许多疾病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肉瘤、脊髓损伤、肌少症等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系统的主要负担。铁死亡与上述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表明铁死亡可能成为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治疗的新靶点。中医药在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治疗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中医药通过铁死亡途径参与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调节,显示出良好的研究前景。通过探讨铁死亡与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关联,总结中医药通过介导铁死亡防治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研究进展,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及中医药更好的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治疗提供思路。
    32  淫羊藿及其制剂主要化学成分与肝损伤作用研究进展
    张悦,王佳艺,刘慧敏,殷宏庆,宋丽丽,李遇伯
    2023, 54(21):7213-72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30
    [摘要](1188) [HTML](0) [PDF 1.71 M](1848)
    摘要:
    近年来,由中药或中药复方制剂引发的肝损伤问题频发。淫羊藿及其复方制剂壮骨关节丸、仙灵骨葆胶囊被发现具有引起肝损伤的风险,通过对淫羊藿及其2种制剂的化学成分进行归纳总结,以淫羊藿及其复方制剂的肝毒性研究为中心,深度剖析淫羊藿相关肝毒性形成原因及风险因素,为科学评价淫羊藿及其制剂的安全性,实现淫羊藿毒性的全面防控奠定理论基础,保证淫羊藿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33  橙皮苷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杨萍,黄清杰,李喜香,宋薇,王雪梅
    2023, 54(21):7222-72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31
    [摘要](1282) [HTML](0) [PDF 1.46 M](2773)
    摘要:
    橙皮苷广泛存在于柑橘属、芸香科、茜草科、唇形科、十字花科植物果实或根茎中,是一种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也是中药陈皮、枳实、枳壳、款冬花等的主要药效成分,属于维生素P类药,可增强毛细血管的韧性、缩短出血时间,临床多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辅助治疗,在食品工业中可用作天然抗氧化剂,也可用于化妆品行业。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橙皮苷具有抗炎、抗氧化、保护心血管系统、抗糖尿病并发症、抗菌、抗肿瘤、提升免疫力、保护神经系统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因此,通过对橙皮苷的药理作用及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其临床应用及药物开发提供依据。
    34  基于“药物-成分-靶点”探讨中药复方辨证论治阴道炎的科学内涵
    李宗霖,谭晓华,王格瑩,陈春宇,马元甲,阿迪力·艾斯托拉,刘昌孝,杨继,何新
    2023, 54(21):7232-72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32
    [摘要](712) [HTML](0) [PDF 2.29 M](1134)
    摘要:
    阴道炎是目前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复发率相对较高的特点。中药复方治疗阴道炎疗效突出、复发率较低,然而其治疗阴道炎的机制复杂,成分、靶点间关系尚不清楚。通过从中、西医角度对阴道炎病因、病机、治则进行对比,对中药复方辨证论治阴道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通过网络药理学对清热利湿、健脾利湿、滋阴补肾型中药复方治疗阴道炎的成分、靶点进行收集,说明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特点,解释了中医分证型治疗阴道炎的合理性,为中药复方治疗阴道炎的潜在药物发现及临床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35  有机溶液环境下中药成分的纳滤分离机制及适用性研究策略
    徐扬阳,章莲,刘安蓉,夏昀州,支兴蕾,彭国平,李存玉
    2023, 54(21):7248-72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33
    [摘要](615) [HTML](0) [PDF 1.35 M](1092)
    摘要:
    随着有机溶液在中药制药领域应用的逐渐普遍,涉及到提取、醇沉、树脂洗脱剂成分制备等环节,从而衍生出衔接性的热处理精制引起中药成分转化、溶剂污染等问题。纳滤具有常温化分离优势,但适用于水溶液的分离模型在有机溶液中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通过综述纳滤分离机制,结合复杂溶液体系下中药成分的真实状态和传质行为,以期发现适用于有机溶液环境的中药成分纳滤分离研究策略,提升纳滤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的适用性,推动中药资源的合理化利用。
    36  人参调控神经递质代谢的研究进展
    卢增辉,郑清烟,张雪,韩强,梁琼麟
    2023, 54(21):7260-72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34
    [摘要](649) [HTML](0) [PDF 1.45 M](1874)
    摘要: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安神益智等功效,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三萜皂苷、多糖和多肽等,可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人参化学成分及其活性代谢物对氨基酸类、单胺类和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体内代谢过程等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其作用途径包含调节脑部代谢微环境、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神经元以及调节神经-内分泌网络等。在人参“安神益智”的理论指导下,结合人参化学成分和神经递质的体内代谢过程综述了人参调节大脑神经递质代谢的主要作用机制,以期为人参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37  逍遥片对复方中药欧盟传统应用注册安全性评价的借鉴与启示
    王琼,何毅,高胜寒,孙巍,张万良,张文生,张磊,于彤,杨文静,叶正良,章顺楠,陈永法
    2023, 54(21):7273-728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1.035
    [摘要](779) [HTML](0) [PDF 928.99 K](1146)
    摘要:
    中药国际注册作为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医药被世界主流医学认可,进入国外医药市场的关键环节。目前仅有5个中药产品获得欧盟成员国传统应用注册批准,其中逍遥片是首个在欧盟成员国注册的复方中药。如何基于传统应用证据充分证明产品的安全性,是复方中药在传统应用注册过程中的难点。根据逍遥片的注册经验,总结欧盟法规对草药产品传统应用证据评价要求,论述从传统应用、非临床和临床对复方中药产品的安全性评估,为中药欧盟注册提供借鉴和参考,助力优秀中药品种进入欧盟市场,共同推动中药国际化进程。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