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54卷第20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3, 54(20):0-0.
    [摘要](242) [HTML](0) [PDF 5.51 M](1174)
    摘要:
    2  目录
    2023, 54(20):0-0.
    [摘要](186) [HTML](0) [PDF 1.02 M](1129)
    摘要:
    3  空间代谢组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赵杰,冯素香
    2023, 54(20):6569-65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01
    [摘要](1013) [HTML](0) [PDF 973.27 K](1679)
    摘要:
    空间代谢组学是基于质谱成像和代谢组学技术发展而来的一门新兴组学技术,通过原位检测生物体系中内源性小分子和外源性药物代谢物的分子结构、空间分布及含量变化,精准地反映代谢物在组织整体或微区的代谢网络变化特征,深度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通过对近年来空间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药在生物体内代谢及分布、中药药效机制和中药毒性机制中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探索基于空间代谢组学技术的中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4  黄花白及中1个新的苄酯苷类化合物及促凝血活性
    梁光焰,郭秀美,胡江苗,李金玉
    2023, 54(20):6580-65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02
    [摘要](782) [HTML](0) [PDF 1.13 M](1090)
    摘要:
    目的 对黄花白及Bletilla ochracea块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及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采用体外凝血活性评价高含量化合物27对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的影响。结果 从黄花白及干燥块茎的85%乙醇提取物正丁醇萃取部位中共分离得到了8个苄酯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4'-β-D-(葡萄糖氧)苄基]-4-{4'-[β-D-葡萄糖氧-(1-2)-β-D-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1)、1,4-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2)、2-O-葡萄糖基白及苷(3)、手参苷III(4)、4-葡萄糖氧基-肉桂酸葡萄糖氧基苄酯(5)、bleformin J(6)、天麻素(7)、4-羟基苄基-β-D-吡喃葡萄糖苷(8)。化合物2能显著缩短APTT和PT值。结论 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黄花白及苷A;化合物368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2具有促凝血活性。
    5  紫玉兰树皮中的生物碱类成分
    孔令涛,赵超越,夏璐瑶,贾献慧,白著双,唐文照
    2023, 54(20):6587-659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03
    [摘要](589) [HTML](0) [PDF 1.00 M](921)
    摘要:
    目的 研究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树皮的生物碱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制备HPLC等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利用MTT法测试化合物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紫玉兰树皮中分离得到6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Z)-N-(4'-(4'-formyl-1'-(hydroxymethyl)-1H-pyrrol) butyl)-3-(4-hydroxy-3-methoxyphenyl) acrylamide(1)、magnolamide(2)、N-trans-feruloytyramine(3)、dicentrinone(4)、liriodenine(5)、lysicamine(6)。其中化合物13属于有机胺类生物碱,46属于阿朴菲类生物碱。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46可明显抑制A549细胞增殖,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8.17、15.33与11.05 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紫玉兰碱,化合物5为首次从木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3个阿朴菲类生物碱(46)对A549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
    6  红花八角叶中1个新的酚酸类化合物
    沈浪,李旭,曹亮,王振中,肖伟,耿剑亮
    2023, 54(20):6592-65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04
    [摘要](543) [HTML](0) [PDF 895.70 K](1061)
    摘要:
    目的 对红花八角Illicium dunnianum的干燥叶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综合应用各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红花八角叶50%乙醇提取物经HP-20大孔吸附树脂30%乙醇洗脱部位中共分离鉴定5个化合物,分别为7-O-p-甲氧基苄基莽草酸(1)、黑麦草内酯(2)、去氢催吐萝芙木醇(3)、蚱蜢酮(4)、chakyunglupulin A(5)。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酚酸类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7  过岗龙的化学成分研究
    胡乐诗,谭少丽,朱子云,刘中秋,吴爱芝,赵钟祥,杨伟群
    2023, 54(20):6596-66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05
    [摘要](607) [HTML](0) [PDF 1.12 M](1095)
    摘要:
    目的 研究过岗龙(榼藤子Entada phaseoloides干燥藤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正相硅胶、ODS、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型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系统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技术鉴定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过岗龙7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氧-泰国树脂酸(1)、6β-羟基-3-氧代齐墩果-12-烯-28酸(2)、泰国树脂酸(3)、苏门答腊树脂酸(4)、3β,6β-二羟基齐墩果-11,13(18)-二烯-28-酸(5)、(Z)-4-[3'-(β-D-glucopyranosyloxy) butylidene]-3,5,5-trimethyl-2-cyclohexen-l-one(6)、异落新妇苷(7)、黄杞苷(8)、槲皮苷(9)、3-O-α-L-鼠李糖-儿茶素(10)、(-)-epicatechin-3-O-p-hydroxybenzoate(11)、lysidicichin(12)、异补骨脂查耳酮(13)、4-羟基-3-甲氧基苯酚-1-O-β-D-(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14)、1,6-二-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吡喃糖(15)、苯甲酸(16)和没食子酸甲酯(17)。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过岗龙中分离得到,为中药过岗龙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8  基于经典人群口尝法的中药伴侣抑苦规律及应用规律研究
    张迪,张耀,施钧瀚,王艳丽,李晨旭,苗妍,范雪花,李涵,李学林,刘瑞新
    2023, 54(20):6603-66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06
    [摘要](611) [HTML](0) [PDF 2.78 M](1204)
    摘要:
    目的 掌握中药复合掩味佐剂-中药伴侣的抑苦规律,促进其科学规范地应用于临床。方法 以御寒汤(Yuhan Decoction,YD)、龙胆泻肝汤(Longdan Xiegan Decoction,LXD)、三黄泻心汤(Sanhuang Xiexin Decoction,SXD)的传统汤剂(traditional decoction,TD)与配方颗粒汤剂(formula granule decoction,FGD)为载体,以甜橙味(M1)、巧克力味(M2)、咖啡味(M3)中药伴侣为掩味佐剂,制备原始汤剂和掩味汤剂,及其2、4、8、16、32倍稀释液,基于经典人群口尝法(traditional human taste panel method,THTPM),以苦度降低值(ΔI1)、修正抑苦率(calibrated rate of bitterness suppressing,CRBS)为指标,评价中药伴侣抑苦效能,并通过建立①原始汤剂苦度(I0)及掩味汤剂苦度值(I0')与二者体积(V)、②同体积下掩味汤剂较原始汤剂的苦度降低值(ΔI1)与二者体积(V)、③稀释前后掩味汤剂苦度降低值(ΔI2)与稀释前后体积差值(V')的预测模型,探索不同稀释倍数下中药伴侣的抑苦规律,进而总结应用规律以指导实际应用。结果 测得不同体积下的中药伴侣对中药汤剂的ΔI1、CRBS,中药伴侣对TD掩味效果相对较好(P<0.05),M2掩味效果相对较好(P<0.05);抑苦规律:①I0/I0'-V共24组(R2≥0.724 2,P<0.05),随等比稀释,二者并非平行降低(P<0.01);②ΔI1-V共18组(R2≥0.842 8,P<0.01),掩味汤剂在100~800 mL时,3种中药伴侣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中药汤剂的苦度(P<0.01);③ΔI2-V'共18组,拟合出17组预测模型(R2≥0.756 4,P<0.05),M1掩味汤剂随稀释苦度变化幅度相对较小(P<0.01);应用规律:同等剂量等比稀释条件下,M1适合“浓喝”,M2、M3适合“稀喝”。结论 基于口尝法揭示了中药伴侣抑苦规律,进而总结了中药伴侣的应用规律,为中药伴侣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9  经典名方清胃散基准样品浓缩干燥工艺及关键质量属性的研究
    卞海雯,严国俊,曹杰楠,夏梦莹,高武锋,潘金火,盛华
    2023, 54(20):6616-66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07
    [摘要](540) [HTML](0) [PDF 3.13 M](1395)
    摘要:
    目的 对清胃散基准样品的浓缩干燥工艺进行考察,确定其浓缩干燥工艺,并对清胃散基准样品中关键质量属性(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s,CQA)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考察不同浓缩干燥方法,比较样品中异阿魏酸、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及丹皮酚的含量相对于标准煎液的保留率,确定清胃散基准样品的浓缩干燥工艺,结合前期研究出的煎煮工艺,制备15批清胃散基准样品。利用超快速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 fast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FLC-Q-TOF/MS)分析清胃散基准样品中的化学成分及入血原型成分,结合文献研究初步确定清胃散基准样品CQA。结果 确定了清胃散基准样品的浓缩干燥工艺为原方煎煮液加药液量0.05 g/mL的β-环糊精直接喷雾干燥。分析出清胃散基准样品中化学成分有135个,入血原型成分28个,初步推测决定清胃散基准样品CQA的化学成分有黄连碱、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表小檗碱、丹皮酚。结论 建立的浓缩干燥工艺在保证最大程度清胃散标准煎液有效成分的基础上适用于现代生产工艺;并且为后续基准样品CQA的确认及制剂开发奠定基础,从而可以更全面地评价清胃散制剂质量的优劣。
    10  中药配方颗粒辅料麦芽糊精的HPLC定量检测与中红外光谱半定量检测
    陈建波,杨乐,刘芬,董玲
    2023, 54(20):6629-66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08
    [摘要](687) [HTML](0) [PDF 2.83 M](1384)
    摘要:
    目的 建立中药配方颗粒辅料麦芽糊精的检测方法,为中药配方颗粒质量评价提供分析技术支持。方法 建立配方颗粒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HPLC定量检测方法,根据样品经糖化酶水解后的葡萄糖增加量换算出麦芽糊精含量。基于中药浸膏与麦芽糊精不同比例混合物的中红外光谱(mid-infrared spectroscopy,MIRS)特征峰差异,建立配方颗粒中麦芽糊精的半定量检测方法。结果 所建立的HPLC方法可以准确定量检测配方颗粒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如果中药浸膏自身含有较多可经糖化酶水解产生葡萄糖的成分(淀粉、蔗糖等),HPLC检测配方颗粒中麦芽糊精时存在系统性正误差,可通过中药浸膏酶解后葡萄糖增加量、待测样品酶解后蔗糖减小量等部分修正正误差。如果中药浸膏自身少含或不含淀粉、蔗糖等可经糖化酶水解产生葡萄糖的成分,HPLC检测配方颗粒中麦芽糊精时存在系统性负误差,换算公式偏差、麦芽糊精纯度、样品处理损失等导致根据样品酶解后葡萄糖增加量计算的麦芽糊精“检测含量”预期低于根据生产投料计算的麦芽糊精“名义含量”。麦芽糊精含量越高,配方颗粒MIRS中1200~900 cm-1区域的最强峰位置和整体谱带特征越接近于麦芽糊精,可以据此直观判断样品中麦芽糊精含量范围。结论 检测中药配方颗粒辅料麦芽糊精时,灵敏、准确的HPLC定量检测可作为参考方法,简便、绿色的MIRS半定量检测可作为快检方法。
    11  叶酸修饰的克班宁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潘蕊,张海亮,赵笑雨,唐钧泽,吴健铭,郑永仁,程欣
    2023, 54(20):6643-66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09
    [摘要](598) [HTML](0) [PDF 2.99 M](1123)
    摘要:
    目的 制备叶酸修饰的克班宁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folic acid modified crebanine polyethylene glycol-polylactic acid hydroxyacetic acid copolymer nanoparticles,FA-Cre@PEG-PLGA NPs),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及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克班宁为模型药,用PEG-PLGA共聚物、叶酸等为材料,通过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FA-Cre@PEG-PLGA NPs,采用激光粒度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对FA-Cre@PEG-PLGA NPs的粒径、ζ电位及形态进行表征,紫外光谱法测定并计算克班宁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比较FA-Cre@PEG-PLGA NPs和克班宁原料药72 h的体外释放规律,通过溶血实验考察二者生物学特性,CCK-8实验考察两者对正常肝L0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及对肝癌Bel-7402细胞体外增殖抑制作用。细胞划痕法考察纳米粒和原料药对肝癌Bel-7402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荧光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在不同时间点对肝癌Bel-7402细胞的摄取情况。结果 FA-Cre@PEG-PLGA NPs的平均粒径为(247.67±2.49)nm,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0.139±0.027,ζ电位为(-9.40±0.54)mV,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呈圆球状核壳结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纳米粒,其气化后明场呈蓝色光点、暗场呈红色光点。FA-Cre@PEG-PLGA NPs中克班宁的包封率为83.78%,载药量为67.78%。FA-Cre@PEG-PLGA NPs与克班宁原料药体外释放均符合Ritger-Peppas模型;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FA-Cre@PEG-PLGA NPs相比于克班宁原料药在50~300 μg/mL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FA-Cre@PEG-PLGA NPs对人正常肝L02细胞毒性较低,相比于克班宁原料药有一定的安全性。体外增殖抑制结果显示,两者对Bel-7402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均呈现出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且FA-Cre@PEG-PLGA NPs联合超声辐照后对Bel-7402肝癌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作用。细胞划痕实验表明,克班宁原料药、FA-Cre@PEG-PLGA NPs对Bel-7402肿瘤细胞迁移均有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且纳米粒联合超声抑制细胞迁移效果更显著。细胞摄取实验表明,相同时间下超声联合纳米粒能有效增强肿瘤细胞的摄取。结论 成功制得FA-Cre@PEG-PLGA NPs,而且体外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和抑瘤作用,为FA-Cre@PEG-PLGA NPs应用于肝癌的治疗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12  车前子及其炮制品色度值、UPLC指纹图谱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差异研究
    程钰洁,邱彩月,洪婉敏,卢彭信,汪凯东,徐杰,张志鹏
    2023, 54(20):6657-66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10
    [摘要](585) [HTML](0) [PDF 3.21 M](1122)
    摘要:
    目的 分析车前子Plantaginis Semen及其不同炮制品的指纹图谱、色度值及抗氧化活性的差异,探讨其化学成分与抗氧化作用的谱效关系。方法 采用分光测色仪测定色度值,采用UPLC法建立车前子及其不同炮制品指纹图谱,采用ABTS法测定抗氧化活性,结合相似度评价、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车前子及其炮制品的差异;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method,PLSR)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grey relation analysis,GRA)分析车前子及其不同炮制品化学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谱效关系。结果 建立的车前子UPLC指纹图谱标定了19个共有峰,炒车前子和盐车前子标定了27个共有峰,合计标定了34个色谱峰,并对其中13个色谱峰进行了指认。多元统计分析表明,车前子与不同炮制品间存在显著差异,PCA与HCA可将车前子生品与炮制品分为2类,OPLS-DA筛选出10个差异性标志成分。车前子炮制前后的粉末色度值ΔE*>6,可被肉眼识别,但不同炮制品间粉末颜色差异不明显。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车前子炮制后抗氧化作用增强,不同炮制品间差异不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共有峰的峰面积值对色度值有一定影响,对b*值的影响较小,对L*值、a*值影响较大;PLSR与GRA分析表明,有11个共有峰表征的化学成分与车前子及其炮制品的抗氧化活性关联较大,其中包括原儿茶酸、木通苯乙醇苷B与野漆树苷。结论 建立的UPLC指纹图谱及色度值、抗氧化活性的测定方法,可用于车前子及其不同炮制品的鉴别及质量分析,指纹图谱-体外抗氧化活性的谱效关系研究,可为车前子炮制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13  基于模拟炮制研究滇乌碱砂炒转化途径及其前后毒效变化
    刘丛改,陶培,郑清洋,陈佳佳,周园园,陈蓉,王毓杰
    2023, 54(20):6671-66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11
    [摘要](578) [HTML](0) [PDF 2.49 M](1082)
    摘要:
    目的 研究滇乌碱在砂炒过程中的结构转化途径,比较滇乌碱与转化产物的急性毒性和转化产物的抗心律失常活性。方法 采用HPLC法筛选出滇乌碱发生结构转化的温度和时间参数,通过柱色谱法和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技术,分离鉴定出滇乌碱的砂炒转化产物;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比较原型成分和转化产物的毒性强弱;采用乌头碱建立大鼠心律失常模型,明确转化产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结果 通过比较不同炮制温度、时间样品的HPLC色谱图,筛选出滇乌碱在140~180℃,加热5~30 min时发生结构转化;分离、鉴定出滇乌碱的砂炒产物pyroyunaconitine;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滇乌碱的半数致死量(lethal dose 50%,LD50)为0.353 mg/kg,pyroyunaconitine的LD50为62.563 mg/kg,炮制后毒性明显降低。抗心律失常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炮制产物pyroyunaconitine剂量的增大,大鼠的室性早搏(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VPB)潜伏期延长,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发生率降低,心律失常完全抑制率逐渐升高,呈剂量相关性,表明其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结论 砂炒过程中,滇乌碱的C-8位脱去乙酰基,生成去8-去乙酰滇乌碱;接着,8-去乙酰滇乌碱的C-8位和C-15位之间脱水形成双键,生成pyroyunaconitine;pyroyunaconitine的毒性远低于原型成分滇乌碱,并具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活性。
    14  基于HPLC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的加味四逆散(颗粒)质量标志物分析及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陈静梅,李泽宇,梁秋明,岳子俊,唐佐伟,郝二伟,杜正彩,侯小涛,邓家刚
    2023, 54(20):6682-669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12
    [摘要](628) [HTML](0) [PDF 2.81 M](1058)
    摘要:
    目的 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预测加味四逆散(Jiawei Sini Powder,JSP)(颗粒)潜在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并对Q-Marker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JSP(颗粒)潜在Q-Marker。通过网络药理学构建物质-效应网络,进一步分析预测JSP(颗粒)药效关联的Q-Marker,并建立对预测得到的标志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的HPLC方法。结果 建立了JSP(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标记28个共有峰,对其进行峰归属,其中1、9、11号峰来自白芍,26、27号峰来自枳实,13、28号峰来自炙甘草,2、4、10、12、16、24号峰来自代代花,15、17、22号峰来自半枝莲,25号峰来自白芍和炙甘草共有,3、5~8、14、18~21、23号峰来自枳实和代代花共有,并指认了其中的9个共有峰,分别为芍药内酯苷、芍药苷、甘草苷、野黄芩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柚皮素、甘草酸铵。相似度评价显示,10批JSP(颗粒)样品的相似度为0.954~1.000。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显示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5.003%,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显示有12个成分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projection,VIP)值较大。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得出芍药内酯苷、芍药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5个成分可能为JSP(颗粒)潜在的Q-Marker。同时测定以上5个成分的含量,方法学考察结果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2.52%~96.48%,RSD为1.3%~2.6%。10批样品中芍药内酯苷、芍药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107 6~0.203 6、0.475 9~1.204 6、2.310 9~5.223 8、0.410 3~0.796 8、4.311 9~8.343 3 mg/g。结论 建立了JSP(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出5个Q-Marker成分及建立其定量测定方法,为JSP(颗粒)研制成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提供质量控制依据。
    15  黄芩素调控NLRP3/Caspase-1/GSDMD通路介导的焦亡减轻小鼠急性肺损伤作用
    兰悦嘉,孟宪丽,吴嘉思
    2023, 54(20):6694-670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13
    [摘要](460) [HTML](0) [PDF 2.09 M](1325)
    摘要:
    目的 探究黄芩素对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e,ALI)小鼠的治疗作用以及对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OD-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ystein-asparate protease-1,Caspase-1)/消皮素D(gasdermin D,GSDMD)焦亡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 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Caspase-1抑制剂VX-765(30 mg/kg)组和黄芩素低、中、高剂量(10、20、40 mg/kg)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ip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15 mg/kg),分别于造模前24 h和造模0.5 h后给予黄芩素或VX-765(30 mg/kg)干预。造模24 h后,检测小鼠肺湿干质量比以评价肺肿胀;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肺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肺组织中巨噬细胞损伤情况;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IL-18、IL-1α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NLRP3、凋亡相关的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CARD,ASC)、cleaved Caspase-1、pro Caspase-1、GSDMD-N以及GSDMD蛋白表达。人源单核细胞白血病THP-1细胞加入100 nmol/L佛波酯诱导24 h,贴壁后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VX-765(500 nmol/L)组和黄芩素低、中、高剂量(3、10、30 μmol/L)组,除对照组外,采用1 μg/mL LPS联合5 mmol/L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刺激THP-1细胞建立细胞炎症模型,给予黄芩素或VX-765干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IL-1β、IL-18和IL-1α水平;LDH试剂盒检测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力;免疫荧光评估NLRP3炎症小体组装情况;采用膜联蛋白-V-PE(Annexin-V-PE)/7-氨基放线菌素(7-aminoactinomycin,7-AAD)试剂盒评价细胞焦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NLRP3/Caspase-1/GSDMD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在ALI小鼠模型中,与模型组比较,VX-765组和黄芩素组小鼠肺肿胀程度明显减轻(P<0.01),肺组织损伤评分显著降低(P<0.01),肺组织中巨噬细胞炎性病变得到缓解,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IL-6、IL-1β、TNF-α、IL-18、IL-1α水平明显降低(P<0.05、0.01),肺组织NLRP3、ASC、cleaved Caspase-1、pro Caspase-1、GSDMD-N以及GSDMD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在细胞炎症模型中,与模型组比较,VX-765组和黄芩素组THP-1细胞IL-1β、IL-18、IL-1α分泌量显著降低(P<0.01),NLRP3/Caspase-1/GSDMD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0.01),NLRP3炎症小体组装明显被抑制(P<0.05、0.01),LDH释放量及细胞焦亡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 黄芩素通过抑制NLRP3/Caspase-1/GSDMD通路介导的细胞焦亡,从而改善LPS诱导的小鼠ALI。
    16  基于BDNF/TrkB/p-CREB信号通路探讨血府逐瘀胶囊促进神经再生防治卒中后抑郁的作用及机制
    樊薛津,金博文,杨秋怡,葛士宁,宋纹,张营,王跃飞,庄朋伟,张艳军,尹清晟,张密霞
    2023, 54(20):6704-67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14
    [摘要](616) [HTML](0) [PDF 1.39 M](1236)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府逐瘀胶囊对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大鼠抑郁症状的改善作用,并基于神经再生关键通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yrosine kinase receptor,TrkB)/磷酸化环腺苷酸应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rylated cAMP 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p-CREB)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短暂大脑中动脉梗塞(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tMCAO)复合慢性不可预知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imulation,CUMS)方法复制PSD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血府逐瘀低、高剂量(0.43、0.86 g/kg)组和氟西汀(1.8 mg/kg)组,每组18只。连续给予药物干预28 d,利用神经功能评分、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考察血府逐瘀胶囊对PSD大鼠神经功能损伤以及抑郁症状的改善作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检测额叶皮质及海马神经递质多巴胺(dopamine,DA)和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海马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双皮质素(doublecortin,DCX)和巢蛋白(neuroepithelial stem cell protein,Nestin)表达评价神经再生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BDNF/TrkB/p-CREB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提高(P<0.001),糖水偏好率显著下降(P<0.05),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增长(P<0.05);前额叶皮质、海马组织DA以及海马组织5-TH含量明显减少(P<0.05);BrdU、DCX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降低(P<0.05、0.01),Nestin阳性细胞数量减少;海马BDNF、TrkB、p-CREB表达显著降低(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血府逐瘀胶囊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1),糖水偏好率明显升高(P<0.05),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明显减少(P<0.05、0.01);前额叶皮质和海马DA、5-TH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0.01);BrdU、Nestin、DCX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5、0.01);海马BDNF表达有增加的趋势,TrkB、p-CREB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 血府逐瘀胶囊可通过BDNF/TrkB/p-CREB通路促进神经再生进而发挥治疗PSD作用。
    17  龙血通络胶囊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大鼠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杨沛勋,刘忞璇,刘婧,李志强,张新庄,曹亮,王振中,范小雪,肖伟
    2023, 54(20):6712-67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15
    [摘要](516) [HTML](0) [PDF 1.81 M](1030)
    摘要:
    目的 探究龙血通络胶囊对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诱导大鼠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地奥心血康(62.50 mg/kg)组和龙血通络胶囊低、中、高剂量(103.12、206.25、412.50 mg/kg)组,每组10只。各组连续28 d ig给予相应药物,第27、28天给药1 h后,除对照组sc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sc ISO(150 mg/kg)。第1次sc ISO 48 h后摘取大鼠心脏,计算心脏指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和心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I,cTn-I)水平;采用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采用TUNEL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emeoxygenase-1,HO-1)和剪切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脏指数显著升高(P<0.001),血清中cTn-I、CK-MB、CK、MDA水平以及LDH、AST活性显著升高(P<0.001),SOD活性降低(P<0.001),心肌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P<0.001),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01),心肌组织中cleaved Caspase-3、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0.001)。与模型组比较,龙血通络胶囊组大鼠心脏指数明显降低(P<0.001),血清中cTn-I、CK-MB、CK、MDA水平以及LDH、AST活性显著降低(P<0.05、0.01、0.001),SOD活性显著升高(P<0.001);心肌组织的病理性改变得到改善(P<0.05);心肌组织中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心肌组织中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0.01),Nrf2、HO-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0.001)。结论 龙血通络胶囊可改善ISO诱导大鼠心肌缺血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Nrf2/HO-1通路,进而抑制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
    18  基于铁死亡途径探讨龟鹿二仙胶治疗少弱精子症的作用及机制
    李玲,黄家望,冯芷莹,刘卓琳,王康宇,王磊,何清湖
    2023, 54(20):6722-67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16
    [摘要](531) [HTML](0) [PDF 2.42 M](1152)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体内外实验研究,探讨铁死亡在龟鹿二仙胶治疗少弱精子症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HERB数据库、PubChem数据库和Swiss数据库获取龟鹿二仙胶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Genecard数据库和FerrDb数据库检索铁死亡基因,GEO数据库获取少弱精子症差异基因,三者取交集构建蛋白互作网络,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H2O2刺激小鼠睾丸支持细胞构建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并用龟鹿二仙胶含药血清干预损伤模型细胞,观察细胞形态,检测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总铁和亚铁离子含量,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和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yl-CoA synthetase long chain family member 4,ACSL4)的mRNA和蛋白表达。使用环磷酰胺构建小鼠少弱精子症模型,ELISA检测小鼠性激素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小鼠睾丸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小鼠睾丸组织GPX4和ACSL4蛋白表达。结果 共获取龟鹿二仙胶81个活性成分和190个作用靶点,686个铁死亡基因和4777个少弱精子症差异基因,龟鹿二仙胶干预少弱精子症铁死亡靶点共11个,GO富集分析共检测到869个条目,KEGG共有35条。体外实验显示,龟鹿二仙胶含药血清能显著降低细胞内ROS、LDH、总铁和亚铁离子含量(P<0.05、0.01),修复损伤线粒体,显著降低ACSL4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1),显著促进GPX4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1)。体内实验发现,龟鹿二仙胶能改善少弱精子症小鼠血清中性激素水平和睾丸组织病理损伤,显著降低小鼠睾丸组织中ACSL4蛋白表达(P<0.01),显著促进睾丸组织中GPX4蛋白表达(P<0.01)。结论 龟鹿二仙胶能有效治疗少弱精子症,拮抗铁死亡的发生可能是龟鹿二仙胶治疗少弱精子症潜在的作用机制。
    19  消痔丸对巴豆油致肛门肿胀模型大鼠的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孙科,李新,韩彦琪,王春芳,黄泽森,彭亚倩,徐旭,许浚,孙岩,赵专友,张铁军,柴国林
    2023, 54(20):6734-67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17
    [摘要](882) [HTML](0) [PDF 1.54 M](1040)
    摘要:
    目的 探讨消痔丸对巴豆油诱导大鼠肛门肿胀模型的药效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消痔丸低、中、高剂量(0.81、1.62、3.24 g/kg)组和柑橘黄酮片(0.27 g/kg)组和痔炎消片(0.86 g/kg)组,每组20只,连续ig给药7 d,于给药第4天,采用巴豆油涂抹肛管诱发肛门肿胀至72 h,通过测量肛门肿胀面积初步评估各给药组治疗效果;通过采集大鼠血液、肛门直肠组织进行生化指标及组织病理学等检测,评价消痔丸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消痔丸组大鼠肛周肿胀、黏液溢出、便秘等症状明显减轻,肛肠指数和血管通透性均显著降低(P<0.001),肛门直肠组织鳞状上皮细胞缺失、炎性细胞浸润、水肿等现象明显减少;血中白细胞数量及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1、0.001),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血清及肛门直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0.001);肛门直肠组织中IL-6IL-1βTNF-α、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IFN-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5、0.01、0.001)。结论 消痔丸对巴豆油诱导的急性痔疮模型治疗作用显著,其对于痔疮引起的肛门肿胀、炎症反应、直肠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20  药食同源中药复方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和调节血清代谢物对高血压大鼠治疗作用
    郭丽娜,盛雯,何盈犀,许欣筑,林淑娴,陈文生
    2023, 54(20):6743-67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18
    [摘要](775) [HTML](0) [PDF 1.61 M](1182)
    摘要:
    目的 探究药食同源中药复方(葛根、夏枯草、杜仲叶、菊花、山楂、芹菜)对两肾一夹(2 kidneys and 1 clip,2K1C)型高血压大鼠血压、肠道菌群结构和血清代谢物的调控作用。方法 2K1C型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氯沙坦(0.3 mg/kg)组和药食同源中药复方低、中、高剂量(0.5、2.5、5.0 mg/kg)组,每组7只。连续给药6周后,取眼周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相关指标;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各组大鼠肠道菌群变化;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脏和肾脏组织病理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质谱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代谢产物变化。结果 药食同源中药复方干预6周后,大鼠血压明显下降(P<0.05、0.001),血清中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水平显著降低(P<0.05)。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结构由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杆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组成,其中与模型组比较,药食同源中药复方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升高,厚壁菌门相对丰度降低;在属水平上主要由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肠球菌属Enterococuus、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和丁酸弧菌属Anaerostipes组成,药食同源中药复方组乳酸杆菌属相对丰度明显高于模型组。各组大鼠血清代谢产物存在明显差异,筛选得到143个差异性血清代谢产物。药食同源中药复方组血清中牛磺胆酸、L-抗坏血酸、焦谷氨酸、苯乙酰甘氨酸水平显著上调,甘氨胆酸水平显著下调。组织病理切片结果表明,药食同源中药复方干预可修复高血压造模造成的腹主动脉及肾脏结构性损伤,进一步修复腹主动脉及肾脏的功能。结论 药食同源中药复方可通过改善2K1C型高血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调节血清代谢产物,从而发挥对高血压的治疗作用。
    21  基于药性组合的雌激素样作用中药“性-效-理-病”关系研究
    李佳珊,杜寒倩,徐盼瑜,李泽辉,李源,林娜,徐颖
    2023, 54(20):6753-67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19
    [摘要](433) [HTML](0) [PDF 1.43 M](1095)
    摘要:
    目的 以雌激素样作用中药为例,探究中药药性、功效、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之间的关联关系。方法 以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作为信息来源筛选雌激素样作用中药及复方,通过频数统计分析其药性、功效、来源、主治疾病的分布规律,筛选核心药性组合;从药性组合-功效-作用靶标-功能模块-病理变化-疾病的角度诠释雌激素样作用与中药药性、功效、主治的内在关联。结果 共筛选得到82味雌激素样作用中药,主要分布在补虚药与活血化瘀药中,多具有活血、补肾的功效,其核心药性组合为温甘肾、温甘肝、平甘肾、寒苦肝和温辛肝。高频药性组合温甘肾包含了研究频次较高的淫羊藿与人参等中药,其活性成分淫羊藿苷、人参皂苷等可通过调控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级联激活与钙离子的转运从而发挥雌激素样作用。结论 核心药性组合温甘肾通过参与细胞自噬与凋亡、腺体发育、免疫调节、糖代谢、骨代谢等生物过程发挥雌激素样作用,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卵巢早衰、2型糖尿病、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骨质疏松等疾病。从分子网络水平阐释了雌激素样作用中药的性-效-理-病关系,为药性理论指导中药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2  21世纪全球视域下的柴胡热点前沿知识图谱构建及可视化分析
    陈奕旸,刘超,刘娟娟,张佳玲,王良才,席少阳,黄璐琦,晋玲
    2023, 54(20):6763-67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20
    [摘要](606) [HTML](0) [PDF 2.62 M](1182)
    摘要:
    目的 通过对近20年柴胡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探析柴胡研究领域的相关热点与前沿。方法 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以及Web of Science(WOS)等国内外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COOC对数据进行处理筛选,运用VOSviewer对文献年度发文量、机构、关键词、作者等内容进行分析,绘制可视化图谱。结果 共纳入中文文献64 919篇,英文文献200篇。文献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研究机构主要以中南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代表;中、英文关键词显示,柴胡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柴胡皂苷、柴胡疏肝散、药动学、小柴胡汤等;目前柴胡的研究热点主要为柴胡皂苷、中医药疗效、临床应用以及柴胡的相关方剂等。结论 柴胡研究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主要集中于对其临床疗效、药理作用的靶点、信号通路以及基因层面的深入研究等。
    23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鱼腥草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孔雨朦,刘晓轩,钟鹏英,张玉超,刘文龙,张喜利
    2023, 54(20):6777-67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21
    [摘要](732) [HTML](0) [PDF 2.18 M](1332)
    摘要:
    目的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鱼腥草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分析。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鱼腥草的相关文献,用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剔除重复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VOSviewer及R语言环境下的文献计量学包Bibliometrix对2013—2023年已发表鱼腥草的文献发文量、国家、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纳入中文文献1583篇,英文文献229篇,显示近10年发文量稳定,研究持续;中国为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有较强话语权;英文文献的发文量在2021—2022年出现明显增长;但是作者和机构间缺乏深入广泛的合作。目前鱼腥草的研究热点以成分含量测定、物质基础与抗菌、抗炎、抗病毒等药理作用为主。结论 鱼腥草和鱼腥草复方制剂用于肺炎相关疾病及其挥发油抗菌作用是未来研究的前沿内容,且研究有待深入;网络药理学是新兴热点,为中药及其复方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24  康莱特注射液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与肝癌论文的关键特征与安全性信息报告:基于CONSORT-Harms的横断面调查
    卢存存,乔萌,王子怡,雷超,陈子佳,尚文茹,李洁韵,吴水琳,柯立鑫,张强,谢雁鸣,王志飞
    2023, 54(20):6791-67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22
    [摘要](845) [HTML](0) [PDF 1.16 M](1061)
    摘要:
    目的 调查近5年发表的康莱特注射液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与肝癌的随机对照试验(即文中提及“随机”二字)的关键特征,并评价安全性信息的报告质量。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和Embase数据库收集相关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4月11日。纳入2018—2022年发表的相关论文,总结其关键特征。使用CONSORT-Harms评价纳入研究安全性信息的报告质量,并基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索报告质量的预测因素。Excel 2019与Stata 17/SE用于统计分析与绘图。P<0.05与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不包括0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纳入59篇发表于2018—2022年的相关研究,全部为中文文献,15篇(25.42%)发表于科技核心期刊。调查非小细胞肺癌的共51篇(86.44%),最常见的干预措施为康莱特注射液+G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35.59%);调查肝癌的8篇(13.56%),最常见的干预措施为康莱特注射液+肝动脉化疗栓塞(6.78%)。34篇(57.63%)研究报告了正确的随机方法,仅1篇(1.69%)提及了盲法。样本量为30~289例,但没有研究报告样本量的计算方法。论文的作者数量为1~8个,参与的机构数量为1~3个。14篇(23.73%)报告接受了基金资助,但没有研究提及利益冲突声明;同样没有研究呈现受试者流程图和使用图形呈现安全性信息。纳入研究的安全性信息报告均存在明显问题,尤其是CONSORT-Harms清单的条目3、4、5、6和9。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论文页数是安全性信息报告质量的预测因素(β=0.65,95% CI(0.15,1.15),P=0.01)。结论 康莱特注射液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和肝癌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和安全性信息报告均存在较大的问题。建议研究者未来参考相关指南规范以严格设计、规范实施和良好报告此类研究,同时学术期刊应减少对论文篇幅的过度限制,并严格把控研究质量。
    25  基于转录组挖掘球药隔重楼螺甾烷型重楼皂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
    曲别阿香,曲别军长,俸明康,何斌,何晓勇,李娟,冯景秋,盛华春,黄艳菲,阎新佳,刘圆,张绍山
    2023, 54(20):6798-68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23
    [摘要](565) [HTML](0) [PDF 2.52 M](1150)
    摘要:
    目的 以球药隔重楼Paris fargesii根茎、茎和叶为材料,探究螺甾烷型重楼皂苷的生物合成基因。方法 采用HPLC分析6个螺甾烷型重楼皂苷含量,进一步利用Illumina HiSeq X Ten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结合定量和转录组数据进行生信分析。结果 6个螺甾烷型重楼皂苷在球药隔重楼根茎、茎和叶中的含量具有显著差异。Illumina转录组测序共获得61 755条非冗余unigenes,其中30 263条(49.0%)被成功注释。催化生成薯蓣皂苷元的31个关键基因均被成功鉴定,且基因表达模式与皂苷的积累水平总体一致,其中IDI8,7SI-4CYP90G4SMO2-2C5-SD1CYP51GC14-R-2HMGCRCPI-5CYP94D108CASHMGCSSMO1-3SSR1-3SQSispHDXR等基因与重楼皂苷的积累呈显著正相关。共获得了61条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UGT)基因,其中30条潜在参与重楼皂苷的糖基化修饰。结论 球药隔重楼根茎、茎和叶中皂苷合成基因表达模式与皂苷积累规律存在一致性,鉴定的基因可指导该类活性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解析。
    26  栝楼SRAP引物筛选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何庆元,刘丽,孙武,朱军军,惠雪,朱浩波,徐荣华
    2023, 54(20):6813-68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24
    [摘要](564) [HTML](0) [PDF 1.15 M](1014)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来源栝楼Trichosanthes资源群体的遗传结构和自然亚群间基因漂移分析以及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栝楼育种奠定基础。方法 从100对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效果好、稳定性高的43对引物对13个来源于3个自然亚群的栝楼资源进行扩增,进行不同亚群间和品种之间的遗传结构和多样性分析。结果 共扩增出691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达到79.16%,整个群体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PIC)、观察等位基因数(observing the number of alleles,Na)、有效等位基因数(effective number of alleles,Ne)、香农信息指数(Shannon information index,I)和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H)依次为0.495 5、1.791 6、1.374 6、0.359 4和0.231 6,3个自然亚群中其他野生类群的遗传丰富度最高,潜山和合肥自然亚群之间的遗传相似度高,达到0.922 9。亲缘关系类群体间的群间分化系数(intergroup differentiation coefficient,Fst)平均为0.265 6,类群间基因流(gene flow,Nm)平均为1.382 6,遗传分化系数较大,不同自然亚群间具有一定的基因交流,但不同位点基因交换的差异很大。13个品种资源被分成2个亚群,2个长萼栝楼地方品种单独组成一个亚群,其他11个双边栝楼资源被聚为另一个亚类,2个亚群遗传相似性系数仅为60.94%,福建野生型与安徽育成品种相似性较低,四川野生型相似性较高,说明四川野生型已被大量应用于安徽栝楼育种。结论 栝楼种质资源之间有较大的遗传相似性,不同自然亚群的栝楼种质资源之间有一定的基因交流。
    27  不同生长年限及粗度径级对黄芪饮片药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赵江怡,田文仓,冯紫薇,彭博扬,唐进程,张媛,刘凤波,赵婷,魏胜利
    2023, 54(20):6819-68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25
    [摘要](1004) [HTML](0) [PDF 1.36 M](1139)
    摘要:
    目的 测定不同年限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产出不同粗度径级黄芪饮片的比例,比较各粗度径级黄芪饮片药效成分含量的差异,为黄芪饮片质量等级的科学划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4~6年生仿野生蒙古黄芪为材料,按照直径在0.5~0.8 cm(不包含0.8 cm)、0.8~1.0 cm和大于1.0 cm对样品进行划分,测定不同年限黄芪各粗度径级饮片的产出比率及药效成分含量。结果 生长年限对不同粗度径级黄芪饮片的质量占比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0.5~0.8 cm粗度径级的黄芪饮片在4年生黄芪中质量占比最高,而粗度大于1.0 cm的黄芪饮片在6年生黄芪中质量占比最高。生长年限、粗度径级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黄芪中黄酮类和皂苷类成分含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黄酮类成分含量受年限因素的影响大于粗度径级,在6年生黄芪的0.8~1.0 cm粗度部位中达到最高;而黄芪甲苷含量受粗度径级的影响大于年限因素,在0.5~0.8 cm粗度径级的5年生黄芪中达到最高。结论 生长年限、粗度径级均会影响黄芪药效成分含量,黄芪饮片在划分质量等级时,在传统考虑粗度直径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生长年限的影响。
    28  基于H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的玄参质量评价研究
    孙庆妹,王琼晓,尤金玲,王洪珂,郭坤元,朱波,秦路平
    2023, 54(20):6827-68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26
    [摘要](600) [HTML](0) [PDF 1.77 M](1013)
    摘要:
    目的 建立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定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浙江、湖北、四川、安徽等9个省份116批玄参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结合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玄参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同时对8个活性成分(桃叶珊瑚苷、哈巴苷、咖啡酸、对香豆酸、阿魏酸、类叶升麻苷、安格洛苷C、哈巴俄苷)进行含量测定,分析其与生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建立了116批玄参的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746~0.997,共标定34个共有峰。聚类分析将116批玄参分为4类,OPLS-DA分析能有效地将3个传统道地产区玄参与非道地产区玄参进行区分(Q2>0.5)。不同产地玄参中化学成分含量存在差异,与海拔、经纬度存在相关性。结论 建立的玄参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分析方法稳定、可靠,结合化学识别模式可为玄参药材的产地判别及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29  基于多元统计方法和成分差异分析栀子及其炮制品质量
    李璎峪,刘瑞连,谭小娟,李世雄,赵靖,李原华,刘文龙,张喜利,刘红宇
    2023, 54(20):6836-68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27
    [摘要](288) [HTML](0) [PDF 1.70 M](1028)
    摘要:
    目的 建立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的UPLC指纹图谱,比较栀子及其炮制品之间的差异。方法 收集2个产地10批栀子,使用不同方法炮制,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栀子及其炮制品用甲醇超声提取制备溶液,以乙腈-0.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进样量1 μL,柱温30℃,体积流量0.2 mL/min,检测波长为239 nm与440 nm,建立其UPLC指纹图谱。运用总量统计矩相似度、灰色关联度、TOPSIS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栀子的UPLC特征指纹图谱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栀子及其炮制品的UPLC特征指纹图谱的共有标志峰20个,其中4个鉴定为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西红花苷I、西红花苷II。2产地的栀子经炮制成焦栀子后,栀子苷、西红花苷I与西红花苷II含量有所减少。湖南湘乡地区栀子经炮制后其京尼平龙单双糖苷含量有一定增加。结论 所建立的栀子不同炮制品特征指纹图谱共有20个标志峰,不同炮制品之间标志峰峰面积和含量存在差异,为栀子的不同炮制品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了依据。
    30  山豆根抗肿瘤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张胜利,王超众,闫广利,孙晖,王喜军
    2023, 54(20):6844-68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28
    [摘要](759) [HTML](0) [PDF 1.63 M](1384)
    摘要:
    山豆根Sophorae Tonkinensis Radix et Rhizoma来源于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效,其化学成分复杂,药理活性多样。现代研究证明,山豆根中生物碱类、黄酮类、苯并呋喃类、三萜类、多糖类等化合物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黏附、侵袭和转移,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阻滞细胞周期和信号转导,还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对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均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通过对山豆根抗肿瘤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山豆根抗肿瘤的深入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31  植物代谢组学在根及根茎类中药材中的研究进展
    杨钰颖,苗水,李雯婷,季申
    2023, 54(20):6856-68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29
    [摘要](679) [HTML](0) [PDF 1.36 M](1442)
    摘要: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和仪器分析手段的进步,植物代谢组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逐渐应用于根及根茎类中药材的研究。通过对植物代谢组学技术在根及根茎类中药品种鉴定、正常及外界因素影响下的种植生长及采收加工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为根及根茎类中药的亲缘种属鉴定、生长发育机制、炮制机制及质量安全控制等研究提供可靠依据,为其药效机制的深入挖掘、人工种植方法的改良、炮制方式的最佳选择、市售质量控制及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使植物代谢组学技术在根及根茎类中药全产业链发展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32  鸡血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
    廖佳伟,金晨,陈志,田晓丹,曾艳丽,何小燕,张凌
    2023, 54(20):6866-68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30
    [摘要](675) [HTML](0) [PDF 2.31 M](2093)
    摘要:
    鸡血藤Spatholobi Caulis为藤茎类中药,在我国南方地区及东南亚国家药用历史悠久。研究表明鸡血藤成分复杂,主要包括黄酮类、苯丙素类、酚酸类等成分,具有调节血液系统、抗氧化、抗肿瘤及抗病毒等活性。通过对鸡血藤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综述,基于化学成分特有性、药性、药效、入血成分和成分可测性对鸡血藤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预测,表明儿茶素、染料木素、芒柄花素等黄酮类成分及原儿茶酸和没食子酸等酚酸类、芦荟大黄素等蒽醌类、3-羟基豆甾-5-烯-7-酮等甾体类、白芷内酯和spasuberol C等香豆素类可作为鸡血藤的主要Q-Marker,为鸡血藤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33  山楂药用价值与上市药品研究进展
    贾彬,麦子盈,陈启文,覃思意,王乐琪,严诗楷,李莎莎,肖雪
    2023, 54(20):6878-68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31
    [摘要](619) [HTML](0) [PDF 1.73 M](1719)
    摘要:
    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属蔷薇科植物,其果实、叶、种子、根等均具有极高的价值,在医药、食品、化工等领域均有较广泛的应用。山楂不同部位的药用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细菌感染等。随着研究逐步深入,现已有多种相关药品上市,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通过对山楂不同入药部位进行分类整理,按药理作用分别对其上市药品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及质量研究等进行综述,探讨山楂在开发大健康产品方面的优势,为山楂的综合利用与开发提供参考。
    34  木犀草素的结构修饰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姜亚玲,李文渊,冯爽,刘金海,翟广玉
    2023, 54(20):6889-69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32
    [摘要](932) [HTML](0) [PDF 2.67 M](1710)
    摘要:
    木犀草素属于黄酮类化合物,是天然抗氧化剂,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可调节众多与疾病进展有关的细胞内和细胞外信号通路,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糖尿病、抗癌等作用。由于低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等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然而,木犀草素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和易修饰的化学基团,使其具有药物开发的吸引力。通过对木犀草素的结构修饰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进行综述,为天然产物的研究、开发及利用提供参考。
    35  基于生理学的药动学/生物药剂学模型在中药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田锁燕,贾国香,胡静雯,卢倩,苏布达,杨珅珅,李遇伯
    2023, 54(20):6903-69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33
    [摘要](676) [HTML](0) [PDF 1.44 M](1497)
    摘要:
    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代谢复杂、临床应用广泛的特点。中药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是中药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在阐释中医中药的科学性、推进中药国际化、现代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理学的药动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s,PBPK)模型与基于生理学的生物药剂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biopharmaceutics,PBBM)模型针对中药及其复方,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预测药物的体外特性与体内血浆或不同组织中药物及其代谢物的药动学过程,为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揭示中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科学内涵、中药新药研发与剂型改进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介绍PBPK/PBBM模型在中药药动学研究中的优势和应用,以期为中药现代化研究和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提供参考。
    36  雷公藤多苷及其主要活性成分抑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崔东晓,乐世俊,徐顶巧,付瑞嘉,刘文娟,张赛,马文福,唐于平
    2023, 54(20):6913-69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34
    [摘要](1105) [HTML](0) [PDF 1.10 M](1774)
    摘要:
    雷公藤多苷是从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根部提取出的总苷,其现代制剂雷公藤多苷片在临床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有确切疗效,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是雷公藤多苷的主要活性成分。现代研究发现雷公藤多苷治疗RA的机制包括抑制血管生成、维持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和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type 17,Th17)之间的平衡、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和促进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凋亡等。而其主要活性成分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除了调节Treg和Th17细胞之间的平衡外,还可以通过调节细胞自噬、抑制多条炎症相关信号通路活化等多种途径发挥抑制RA的作用。首先回顾RA的发病机制,并重点对雷公藤多苷及其主要活性成分抑制RA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和阐述,以期为有关雷公藤多苷抗RA的研究提供参考。
    37  肠道菌群代谢转化中药皂苷类成分研究进展
    韩冰,李静娜,吕西雨,陈明月,杜德峰,李菲,张超
    2023, 54(20):6922-69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20.035
    [摘要](962) [HTML](0) [PDF 1.10 M](1409)
    摘要:
    近年来,肠道菌群代谢转化中药皂苷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中药皂苷类成分口服后难以直接在肠道中吸收,生物利用度低,肠道菌群产生的代谢酶可参与中药皂苷的代谢转化,使其生成低极性的次级苷、苷元或其他代谢物而发挥药理作用。通过综述中药皂苷在肠道菌群下的代谢反应、参与中药皂苷代谢转化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活性、影响肠道菌群代谢转化中药皂苷的因素,为后续中药皂苷类成分在肠道中的代谢转化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