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54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3, 54(2):0-0.
    [摘要](116) [HTML](0) [PDF 3.12 M](340)
    摘要:
    2  目录
    2023, 54(2):0-0.
    [摘要](137) [HTML](0) [PDF 661.33 K](356)
    摘要:
    3  功能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评价中的研究策略及其应用
    王曼姝,孙思彤,袁宇,王硕,赫俊杰,徐晟源,范思邈,李遇伯
    2023, 54(2):349-3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01
    [摘要](544) [HTML](0) [PDF 1.82 M](934)
    摘要:
    传统中药因其具有整体观念、药效明确、辨证论治等特点而历史悠久。然而,当今中药毒性与安全用药问题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中药毒性机制尚不明确,因此,迫切需要提出新的研究策略。功能代谢组学作为代谢组学的延伸,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quadrupole time-of-flight-mass spectrum,UPLC/Q-TOF-MS)技术检测机体受到中药干扰后产生的内源性代谢物,获得代谢标志物并结合其他技术手段筛选出代谢酶,随后,利用分子生物学实验验证代谢标志物及其关联酶之间的关系,阐释代谢物关联的下游毒性机制,形成一套“毒性成分-内源性代谢物-直接靶标-毒性机制”的新策略。近年来,大量功能代谢组学应用于探索中药的毒性机制,如肝、心脏、肾、肺等毒性。综述了功能代谢组学在中药提取物、中药单体毒性评价中的研究策略、毒性靶点及作用机制,为功能代谢组学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提供新方向。
    4  基于模型引导的中药安全用药的研究策略:中药定量毒理学
    李雪,王磊,卜睿臻,王玉明,张芳芳,褚扬,李遇伯,蔡挺
    2023, 54(2):359-3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02
    [摘要](546) [HTML](0) [PDF 1.56 M](796)
    摘要:
    中医药在人类健康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时有发生,如何科学的回答中药安全性问题需要一套有效的研究方案。基于数学模型和定量药理学研究思路,提出中药风险评估的新策略,即中药定量毒理学。中药定量毒理学基于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以及毒理学实验方法与定量药理学研究方法之间的相似性,对致毒关键要素、毒性物质及毒性机制进行系统评价,建立数学模型,为药品监管及临床应用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中药质量评控体系及安全用药方案。中药定量毒理学基于现代中药毒性认知,将为中药安全性和风险防控对策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为中医药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护航。
    5  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的研究方法及在中药领域中的优势与应用
    黄丽平,刘思佳,姚雅琦,李遇伯,蔡挺
    2023, 54(2):367-3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03
    [摘要](293) [HTML](0) [PDF 1.61 M](1298)
    摘要:
    药动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模型旨在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和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规律,定量反映药效-剂量关系,客观分析时间-药物浓度-效应三维关系,对于预测给药剂量、时间与中药安全性评价有重要意义。随着PK和PD的不断发展,PK-PD模型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中药研究中应用仍相对较少,为了更好地发掘我国中药资源宝库,对PK-PD模型在中药领域中的优势与应用等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安全用药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6  基于配伍相互作用的中药合理用药研究进展及监管思考
    刘佳宁,李遇伯,王玉丽,王玉明,许妍妍,刘昌孝
    2023, 54(2):375-3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04
    [摘要](584) [HTML](0) [PDF 1.82 M](890)
    摘要:
    安全性及有效性是合理用药的重要前提及首要目标。中药配伍及配伍禁忌研究与中药安全及有效性密切相关,是中药临床应用需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中药临床应用出现诸多问题,使中药监管体系面临挑战,监管科学的兴起为促进中药合理用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聚焦中药配伍理论的传统阐释与现代机制的研究进展,围绕效应成分的相互作用,从中药体外效应成分相互作用、体内药动学相互作用和体内生物效应相互作用3个方面对中药配伍及配伍禁忌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同时,总结中药临床应用常见问题并提出监管建议,以期为促进中药临床合理、安全用药和改善监管效果提供参考。
    7  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的现代研究及思考
    郑雁雪,王圆圆,王琳,王玉明,魏金霞,李遇伯
    2023, 54(2):386-3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05
    [摘要](583) [HTML](0) [PDF 2.29 M](940)
    摘要:
    中药配伍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精华之一,合理配伍是保障中药临床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措施。配伍后减毒增效机制的研究是诠释中药配伍合理性的关键内容。中药配伍机制研究正处于从体外到体内、成分到靶标、单一技术到多学科融合研究技术的转变历程,因此提出以“体外成分、体内过程、直接靶标”研究为基础,“中药配伍药理机制研究”为目的,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探索中药配伍后作用机制的研究策略。
    8  中药中外源性有害物的残留现状及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窦亚洁,刘慧,李晓萌,苏布达,许妍妍,李遇伯
    2023, 54(2):396-4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06
    [摘要](512) [HTML](0) [PDF 1.46 M](1069)
    摘要:
    中药在保障人民健康、预防疾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其在种植、加工、运输、储藏等过程中可能会遭受外源性有害物的污染并且在其中残留,对机体产生潜在的危害。风险评估作为科学控制有害物残留风险的有效手段,已逐渐应用于食品、环境等领域中化合物的安全性评价,因此对中药中外源性有害物进行风险评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中药中外源性有害物的风险评估为中心进行综述,重点关注中药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植物生长调节剂、二氧化硫等外源性有害物的残留现状、检测手段以及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9  中西药联合用药的优势及风险分析
    徐振娜,赵逸卿,陈思宇,李遇伯,蔡挺
    2023, 54(2):408-4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07
    [摘要](435) [HTML](0) [PDF 853.33 K](1017)
    摘要:
    中西药联合应用在临床方面日渐普遍,并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合理的中西药联用可以取长补短,提高疗效,显示出了中西药联用的最大优势,然而并非所有的中药与化学药联合应用都可以达到该目的。为探讨中西药联合用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及存在的安全问题,总结中西药联合用药的不合理配伍及存在的风险,探讨配伍禁忌出现的原因,有效的规避用药不当带来的风险,保障安全用药。
    10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算法的药源性急性间质性肾炎计算模型的建立及在中药领域的应用
    张文青,赵珊,钱文秀,阎星旭,姚雅琦,李遇伯
    2023, 54(2):416-4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08
    [摘要](571) [HTML](0) [PDF 1.29 M](780)
    摘要:
    目的 通过构建早期预测药源性急性间质性肾炎(drug-induced 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DI-AIN)的计算模型,筛选中药致DI-AIN成分。方法 从文献和SIDER等数据库中收集得到了125个致DI-AIN的药物和122个未导致DI-AIN的药物,作为预测模型的训练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2种算法构建模型。通过文献各选择45种药物进行验证,以评估最优模型的预测性能。并将其应用于筛选10种中药的DI-AIN成分。结果 共筛选得到207种分子描述符参与建模,其中,ANN和SVM算法搭建的最优模型分别包含112和80种分子描述符,2个模型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均在84%以上。使用2种算法搭建的最优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准确度均在90%以上。ANN联合SVM模型预测为DI-AIN的中药成分有雷公藤甲素、水苏碱、京尼平苷等。结论 首次建立中药成分致DI-AIN早期预测的计算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对于中药肾毒性预测研究及中药毒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11  基于生理药动学模型预测乌头碱在人体的药动学行为
    李晓萌,苏布达,黄志伟,宁莉,李遇伯
    2023, 54(2):425-4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09
    [摘要](446) [HTML](0) [PDF 1.35 M](755)
    摘要:
    目的 建立乌头碱大鼠生理药动学模型,并外推至中国健康成年男性,预测乌头碱在人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 查阅文献获取乌头碱理化、生化参数以及药动学数据,采用GastroPlus软件构建并验证大鼠生理药动学模型,比较预测与观测的药时曲线及主要药动学参数,并进一步外推至中国健康成年男性。结果 构建的大鼠生理药动学模型其主要药动学参数达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AUC0~inf预测值与观测值之比均在0.5~2倍误差范围内,且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平均折叠误差以及绝对平均折叠误差均可接受范围内,并利用已构建成功的大鼠生理药动学模型外推至中国健康成年男性预测其药动学行为。结论 成功构建大鼠生理药动学模型,并且在此基础上外推至人,预测人体药动学行为,为临床上高效安全使用乌头碱提供依据,同时为含乌头碱类中药的风险评估提供思路。
    12  基于“有故无殒”的补骨脂对不同肾虚证模型大鼠肝脏功能的影响
    吴晓燕,赫俊杰,阎星旭,张芳芳,许妍妍,李遇伯
    2023, 54(2):434-4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10
    [摘要](303) [HTML](0) [PDF 1.56 M](719)
    摘要:
    目的 研究补骨脂对不同肾虚证模型大鼠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分为空白组、肾阳虚组和肾阴虚组,采用连续15 d ip氢化可的松(10 mg/kg)建立大鼠肾阳虚模型,连续10 d ig甲状腺素(80 mg/kg)联合利血平(0.5 mg/kg)建立大鼠肾阴虚模型。通过对大鼠行为学指标的观察以及血清睾酮(testosterone,T)、甲状腺素(thyroxine,T4)含量的检测,判断模型是否建立成功。验证造模成功后,各组大鼠给予不同剂量的补骨脂水煎液,15 d后通过测定血清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白蛋白(albumin,ALB)和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的含量变化,结合肝脏病理组织观察综合评价补骨脂对不同组别大鼠肝脏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肾阳虚组比较,肾阳虚补骨脂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ALT、AST活性及TC水平均有下降趋势,ALP活性及TG水平出现显著性下降(P<0.01、0.001),TP有上升趋势,肾阳虚补骨脂低剂量组ALB显著升高(P<0.05)。与肾阴虚组比较,肾阴虚补骨脂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AST活性显著升高(P<0.05),ALB显著下降(P<0.05、0.01),补骨脂高剂量组ALT活性显著上升(P<0.01),TP显著下降(P<0.05)。给予补骨脂后,肾阳虚组大鼠肝组织损伤程度减弱,结构趋于正常,而肾阴虚组出现肝脏病变现象。结论 补骨脂肝毒性与不同肾虚证候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其在肾阴虚证模型大鼠产生肝毒性。
    13  口服含柴胡制剂治疗部分临床常见病系统评价
    咸梓诚,赵艺骏,舒乐新,李遇伯
    2023, 54(2):442-4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11
    [摘要](466) [HTML](0) [PDF 1.28 M](775)
    摘要:
    目的 综合评价口服含柴胡制剂治疗抑郁症、上呼吸道感染、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e)、美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22年7月份的临床运用含柴胡制剂、方剂治疗抑郁症、上呼吸道感染、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进行Meta分析。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含柴胡方剂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50篇文献,共计4593例患者。方剂分析结果显示,含柴胡制剂临床治疗抑郁症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时,柴胡常用剂量为6~15 g,且常与龙骨、牡蛎、枳壳、白芍、炙甘草、茯苓等药配伍;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这3类疾病时,含柴胡制剂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方案 [RR=1.21,95%CI(1.18,1.24),P<0.000 01];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方案 [RR=0.37,95%CI(0.32,0.44),P<0.000 01]。结论 含柴胡制剂治疗抑郁症、上呼吸道感染、功能性消化不良均具有显著的疗效及安全性,但受纳入文献的质量及数量影响,仍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RCT研究加以验证。
    14  万丈深的化学成分研究
    彭冰,马维思,金航,王自琼,韩旭阳,杨斌,李莉
    2023, 54(2):453-4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12
    [摘要](575) [HTML](0) [PDF 767.08 K](848)
    摘要:
    目的 研究万丈深Crepis phoenix地下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制备型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万丈深乙醇提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O-[6-O-(4-羟基苯乙酰基)-O-β-D-吡喃葡萄糖基]-γ-丁内酯(1)、3'-O-甲基-3,4-O,O-亚甲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2)、丁香酸-4-O-α-L-鼠李糖(3)、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苷(4)、白花前胡苷(5)、烟酸(6)、(+)-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苷(7)和taraxinic acid-14-O-β-D-glucopyrnaoside(8)。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万丈深苷A;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5  山胡椒根中1个新的倍半萜类成分
    阮清锋,卢淇平,幸丹霞,崔辉,赵钟祥
    2023, 54(2):457-4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13
    [摘要](593) [HTML](0) [PDF 1.00 M](900)
    摘要:
    目的 挖掘山胡椒Lindera glauca根的倍半萜类成分,以期寻找到具有潜在抗炎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方法 运用正相硅胶、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对山胡椒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综合采用HRESIMS、NMR、IR、UV、OR、ECD量子化学计算等技术确定化合物的平面和绝对构型;运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体外炎症模型对所制备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 从山胡椒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10个倍半萜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4R,7R,10S)-4-羟基-4,10-二甲基-5-羰基-1(6),11(13)-二烯-12-羧酸-萘酮(1)、linderaguaianol C(2)、(-)-(4S,7S,10S)-2-oxo-guaia-1(5),11(13)-dien-12-oic acid(3)、一支蒿酮酸(4)、针叶春黄菊酸(5)、xylaguaianol D(6)、β-木香酸(7)、3α-hydroxycostic acid(8)、ilicic acid(9)、异一枝蒿酮酸(10)。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一支蒿酮酸M(rupestonic acid M);化合物2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并确定了其绝对构型,化合物1469为首次从山胡椒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79显示出较强的抗炎活性,具有抗炎药物研发和活性分子结构修饰的潜在价值。
    16  河朔荛花枝叶中激活潜伏HIV的活性成分研究
    魏云霞,王修艺,王雯皓,张立伟,李石飞
    2023, 54(2):465-4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14
    [摘要](450) [HTML](0) [PDF 1001.75 K](819)
    摘要:
    目的 研究河朔荛花Wikstroamia chamaedaphne枝叶中具有激活潜伏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活性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制备型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高分辨质谱、核磁、圆二色谱等光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采用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剂盒评价化合物对人宫颈癌HeLa-NH2细胞激活潜伏HIV-1病毒的活性。结果 从河朔荛花枝叶甲醇提取部位分离鉴定出13个化合物,包括2个甾类化合物:2,20-dihydroxyspregna-1,4-diene-3-one(1)、2-hydroxypregna-1,4-diene-3,20-dione(2);7个木脂素类化合物:松脂素(3)、连翘脂素(4)、acutissimalignan B(5)、罗汉松脂素(6)、3,4-二香草基四氢呋喃(7)、2,6,2′,6′-tetramethoxy-4,4′-bis (2,3-epoxy-1-hydroxypropyl) biphenyl(8)、薄荷醇(9)和4个其他类型化合物:邻苯二甲酸二辛酯(10)、1-linolenoylglycerol(11)、2-linolenoylglycerol(12)、4′-carbomethoxy-2′-hydroxyphenyl ferulate(13)。对HeLa-NH2细胞激活潜伏HIV-1病毒的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61012在10.0 μmol/L的激活倍数为28.2~38.9倍,阳性对照药prostratin激活倍数为40.0倍。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河朔荛花孕甾酮A,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45713首次从荛花属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河朔荛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1012表现出较好的激活潜伏HIV活性。
    17  篱蓼地下部分的化学成分研究
    陆杰浪,吴梅芳,黄明月,苏向东,吴一创,贾舒杰,何鑫,张妍,严文思,薛永波
    2023, 54(2):473-4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15
    [摘要](584) [HTML](0) [PDF 1.03 M](881)
    摘要:
    目的 研究篱蓼Fallopia dumetorum地下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C18-ODS等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进行系统分离纯化,结合质谱(MS)、核磁共振谱(NMR)等波谱数据和文献对照等手段鉴定化合物结构;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 从篱蓼地下部分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肉桂酸甲酯(1)、反式-4-甲氧基肉桂酸(2)、methyl gallate 3-O-D-glucopyranoside(3)、smilaside J(4)、lapathoside A(5)、vanicoside B(6)、hedyotisol A(7)、表儿茶酚(8)、红花素(9)、木犀草素(10)、槲皮素(11)、异槲皮苷(quercetin 3-O-β-D-glucopyranoside,12)、槲皮素-3-O-β-D-木糖苷(quercetin 3-O-β-D-xylopyranoside,13)、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D-glucopyranoside(14)、1,3,6-trihydroxy-8-methylxanthone(15)、大黄素(16)、大黄素-8-β-D-葡萄糖苷(17)、polygonumnolide B2(18)、决明酮8-O-D-葡萄糖苷(19)、altenuene(20)、isoaltenuene(21)、(2R,4aR,8aR)-3,4,4a,8a-tetrahydro-4a-hydroxy-2,6,7,8a-tetramethyl-2-(4,8,12-trimethyltridecyl)-2H-chromene-5,8-dione(22)、豆甾-4-烯-3-酮(23)、stigmast-4-ene-3,6-dione(24)、β-谷甾醇(25)、schleicheol 2(26)和α-amyrenol(27)。其中化合物1891113141827在100 μmol/L浓度下对ABTS自由基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同时化合物811在100 μmol/L浓度下对DPPH自由基也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结论 化合物2479131520222426为首次从蓼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82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报道,化合物614161923为首次从篱蓼中分离得分到。化合物1891113141827具有体外抗氧化活性。
    18  基于3种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南葶苈子和北葶苈子脂质成分分析
    李萍,姚长良,张建青,姚帅,果德安
    2023, 54(2):484-4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16
    [摘要](575) [HTML](0) [PDF 2.17 M](927)
    摘要:
    目的 阐明南葶苈子Descurainiae Semen和北葶苈子Lepidii Semen中脂质成分的物质基础,并比较基于反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reverse phas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RPLC-Q-TOF-MS)、超高效合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 performance convergence chromatography-Q-TOF-MS,UPCC-Q-TOF-MS)与亲水相互作用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hydrophilic interac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Q-TOF-MS,HILIC-Q-TOF-MS)3种技术对脂质成分的鉴定效果。方法 采用RPLC、UPCC与HILIC 3种分离模式分别串联Q-TOF-MS深入解析种子类中药南葶苈子和北葶苈子中的脂质成分。以Waters Acquity HSS T3(100 mm×2.1 mm,1.8 μm)为反相色谱柱,Waters ACQUITY UPCC®TORUS 2-PIC(100 mm×3.0 mm,1.7μm)为合相色谱柱,Waters BEH HILIC(100 mm×2.1 mm,1.7 μm)为亲水相互作用色谱柱,在正离子模式下采集南葶苈子和北葶苈子中脂质成分的质谱数据。通过MS Dial软件Lipidomics数据库自动匹配并进行人工确认,实现对南葶苈子和北葶苈子中脂质成分的分析和鉴定。结果 共鉴定出191个脂质成分,包括三酰甘油、甘油二酯、磷脂酰乙醇胺、溶血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肌醇。结论 阐明了南葶苈子和北葶苈子中脂质成分的物质基础,为南葶苈子和北葶苈子的临床应用、质量控制及制剂开发提供实验依据,也为种子类中药中脂质成分的分析提供参考。
    19  共载姜黄素和IR780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评价
    黄华婷,吴念,蔡梦如,尹东阁,付婷婷,朱荣玥,尹兴斌,梁潇,倪健,董晓旭
    2023, 54(2):498-5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17
    [摘要](618) [HTML](0) [PDF 2.47 M](835)
    摘要:
    目的 制备共载姜黄素和IR780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curcumin/IR780 PLGA nanoparticles,Cur/IR780-NPs)并对其进行表征和体外抗肿瘤评价。方法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Cur/IR780-NPs,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表征;HPLC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姜黄素和IR780载药量,并考察Cur/IR780-NPs稳定性和体外释药性能;利用人肝癌HepG2细胞模型考察Cur/IR780-NPs的细胞摄取和体外抗肿瘤效果。结果 Cur/IR780-NPs形态呈球形,平均粒径为(224.10±7.06)nm、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0.081±0.013、ζ电位为(-9.84±0.16)mV,具有良好的稳定性。Cur/IR780-NPs能够有效负载姜黄素和IR780,载药量分别为(2.21±0.07)%、(2.35±0.31)%,具有近红外光谱响应性释药性能。Cur/IR780-NPs能够被HepG2细胞有效摄取,经808 nm激光(2.0 W/cm2、5 min)照射后产生光热效应,与姜黄素发挥联合抗肿瘤作用。结论 Cur/IR780-NPs有助于将姜黄素和IR780共递送至HepG2细胞内,发挥化疗-光热治疗联合抗肿瘤作用,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
    20  基于智能视觉技术的白及饮片真伪快速辨识方法研究
    侯富国,桂新景,王艳丽,李海洋,范雪花,李涵,施钧瀚,刘瑞新,李学林
    2023, 54(2):509-5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18
    [摘要](287) [HTML](0) [PDF 2.28 M](804)
    摘要:
    目的 利用电子眼和色差仪分别对白及Bletilla striata及其伪品进行辨识,旨在建立白及真伪的快速辨识方法。方法 首先基于《中国药典》、地方标准和HPLC指纹图谱对多采集来源的134批白及及其伪品样品进行综合鉴别,以确定标杆辨识信息(Y)。然后基于电子眼和色差仪分别获取上述样品的智能视觉信息(X)。最后利用Matlab建立YF(X)模型,即分别建立白及真伪二分类(白及、非白及)和四分类(白及、天麻Gastrodia elata、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黄花白及Bletilla ochracea)的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discriminant analysis,PCA-D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和K最近邻(K nearest neighbor,KNN)辨识模型并验证。结果 经留一法交互验证,基于电子眼建立的二分类最优辨识模型为KNN模型,正判率为99.25%;四分类最优辨识模型为LS-SVM模型,正判率为97.01%。基于色差仪建立的二分类最优辨识模型为KNN模型,正判率为99.25%;四分类最优辨识模型为PLS-DA模型,正判率为97.67%。基于2类智能视觉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建立二分类最优辨识模型为PCA-DA和KNN模型,正判率均为98.51%,相较于融合前有所降低;四分类最优辨识模型为LS-SVM模型,正判率为97.76%,相较于融合前有所升高。结论 2类智能视觉技术均可用于白及真伪的快速辨识。可为中药品质的快速准确辨识提供参考。
    21  基于近、中红外光谱技术的热毒宁注射液制备过程中金银花浓缩过程含量预测研究
    候化蕊,徐芳芳,张欣,吴云,张永超,章晨峰,王振中
    2023, 54(2):520-5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19
    [摘要](444) [HTML](0) [PDF 2.67 M](821)
    摘要:
    目的 采用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中红外光谱(mid-infrared spectroscopy,MIRS)技术实现对热毒宁注射液制备过程中金银花浓缩过程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断氧化马钱子苷和固含量8个质控指标的含量预测,并对比2种技术的预测效果。方法 收集热毒宁注射液制备过程中金银花浓缩过程样本,进行NIRS、MIRS采集和含量测定,优选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和特征波段,采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PLS)法建立8个质控指标的含量预测模型,并比较8个质控指标的NIRS、MIRS模型性能,得到8个最优含量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外部验证。结果 NIRS技术对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C、断氧化马钱子苷、固含量的预测效果更好,平均相对预测误差(average relative prediction error,ARPE)分别为1.57%、1.88%、4.13%、3.79%、0.94%,故选用NIRS模型作为这5个质控指标的最佳模型;MIRS技术对新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的预测效果更好,ARPE分别为4.00%、4.01%、2.32%,故选用MIRS模型作为这3个质控指标的最佳模型。经外部验证,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断氧化马钱子苷和固含量预测模型的ARPE分别为6.22%、7.94%、5.44%、5.05%、5.37%、7.44%、6.00%和2.74%。结论 建立了NIRS、MIRS技术对热毒宁注射液制备过程中金银花浓缩过程的含量预测方法,该方法快速简便、结果可靠,且MIRS技术较NIRS技术有更低的检测限。
    22  基于色度-化学成分关联的蜜糠炒白芍质量控制研究
    郑郁清,郭静英,康爱圆,张涛,商杰,白婷婷,杨明,谌瑞林,何浪,张金莲
    2023, 54(2):534-5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20
    [摘要](649) [HTML](0) [PDF 2.62 M](729)
    摘要:
    目的 建立30批白芍和蜜糠炒白芍的指纹图谱,研究白芍经蜜糠炒制后颜色的变化与内在成分的关联性,并构建相关的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模型。方法 利用色差仪对白芍及蜜糠炒白芍色度进行测定,通过HPLC建立白芍及蜜糠炒白芍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多元统计学方法对白芍及蜜糠炒白芍样品色度值与共有成分进行关联分析。以色度和相关成分建立ANN模型。结果 白芍经蜜糠炒制后,饮片粉末的L*a*b*值呈上升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没食子酸(峰1)、芍药苷(峰6)、没食子酰芍药苷(峰7)、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峰8)、苯甲酸(峰9)、苯甲酰芍药苷(峰10)与色度值存在显著相关;当隐含层神经元个数为8时,ANN模型的均方根误差最低(RMSE=0.124 0),R2最高(R2=0.983 5),模型整体拟合程度最好。因此选择4个输入层、8个隐含层和6个输出层组成ANN模型为最佳拓扑结构。结论 色度与成分结合能更加全面科学地评价蜜糠炒白芍整体质量,可将色度指标纳入蜜糠炒白芍饮片质量评价体系中,为蜜糠炒白芍饮片在线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23  基于“药辅合一”理念的Pickering乳技术提升儿科用药羚珠散中石菖蒲挥发油热稳定性的研究
    彭磊,封亮,杨艳君,刘芸,张小飞,邹俊波,史亚军
    2023, 54(2):544-5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21
    [摘要](597) [HTML](0) [PDF 2.10 M](766)
    摘要:
    目的 在“药辅合一”理念下导入Pickering乳技术,提升儿科用药羚珠散中石菖蒲挥发油的稳定性。方法 对羚珠散各饮片粉末进行初步表征,确定稳定剂。通过成乳量、包油量和乳剂形态筛选出最佳稳定剂质量浓度、油水比和制备方法。并使用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分析石菖蒲油在Pickering乳中的包裹状态。比较不同时间下各组别挥发油的保有量、丙二醛和过氧化物的含量。再通过GC-MS分析其中成分的变化趋势。结果 筛选出珍珠粉作为Pickering乳的稳定剂,珍珠粉质量浓度为65 mg/mL,油水比9∶11为最优成乳条件,高压均质法为最优的制备方法,NIRS分析可知石菖蒲挥发油被珍珠粉包裹,Pickering乳液中没有形成新的化学键。对比各组在不同时间段下石菖蒲油的保有率和其中丙二醛和过氧化物含量,可知40 ℃放置1、3、8 h的Pickering乳剂相比于石菖蒲挥发油组有更高的保有率和更低的氧化程度。GC-MS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石菖蒲挥发油组,Pickering乳组挥发性成分的稳定性显著提高。结论 在“药辅合一”理念下Pickering乳可用于含油固体制剂挥发性成分的稳定性提升。
    24  基于药材-饮片-标准汤剂质量传递过程的白芍质量标志物研究
    岳倩侠,孙叶芬,杨爽,杜倩倩,金传山,张伟,程世云,朱月健,王翔
    2023, 54(2):553-5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22
    [摘要](595) [HTML](0) [PDF 1.92 M](791)
    摘要:
    目的 通过建立白芍药材、饮片、标准汤剂HPLC特征图谱对白芍生产过程的共有峰进行定性分析,结合白芍药材-饮片-标准汤剂质量传递过程筛选白芍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 采集10批白芍鲜药材,制备为药材、饮片和标准汤剂,采用HPLC建立白芍药材-饮片-标准汤剂特征图谱,结合相似度评价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分析初步确定的指标成分在药材-饮片-标准汤剂过程的含量及转移率,探究白芍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传递规律,综合筛选白芍Q-Marker。结果 白芍药材、饮片、标准汤剂特征图谱的共有峰有9个,组内相似度较高,OPLS-DA结果显示,9号共有峰不能稳定传递;白芍药材-饮片传递过程中,没食子酸、氧化芍药苷、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没食子酰芍药苷、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苯甲酰芍药苷8种成分转移率大于70%,可以传递稳定;饮片-标准汤剂传递过程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没食子酰芍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单萜及其苷类成分含量稳定且转移率大于60%,可以传递稳定;没食子酸转移率大于200%,未能充分体现白芍饮片中没食子酸的传递情况;儿茶素和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2种成分转移率小于25%。结论 结合白芍药材、饮片和标准汤剂中特征图谱、含量及转移率变化等,综合筛选确定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没食子酰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5种成分作为白芍Q-Marker。
    25  茶皂素为乳化剂制备黄芩苷纳米乳及其促小鼠毛发生长的药效学研究
    陈莉萍,李小芳,何春容,洪雪梅,肖女
    2023, 54(2):561-5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23
    [摘要](565) [HTML](0) [PDF 1.88 M](754)
    摘要:
    目的 以茶皂素为天然乳化剂制备黄芩苷纳米乳(baicalin nanoemulsion,Bai-NE),并探究其对C57BL/6小鼠毛发生长的促进作用。方法 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Bai-NE,利用单因素实验法对Bai-NE的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最优处方和工艺制备的Bai-NE进行理化性质和稳定性考察。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评价Bai-NE对毛发生长的促进作用。结果 Bai-NE的最佳处方为茶皂素用量为0.5%,油相用量为5%,最佳制备工艺为超声功率180 W,超声时间10 min,超声次数1次。制得的Bai-NE为O/W型乳液,外观均一,平均粒径为(225.1±0.6)nm,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0.082±0.031,载药量为1.10 mg/g,pH值为7.25±0.20。稳定性结果显示,Bai-NE具有良好的离心稳定性和储存稳定性。Bai-NE能显著促进C57BL/6小鼠的毛发生长。结论 茶皂素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天然乳化剂用于Bai-NE的制备,制备的Bai-NE对C57BL/6小鼠的毛发生长有促进作用。
    26  电化学模拟制备天麻素体内氧化代谢产物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冯梦晗,刘洁,刘力榕,黄蓓蓓,李月婷,贾志鑫,肖红斌
    2023, 54(2):569-5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24
    [摘要](511) [HTML](0) [PDF 1.75 M](750)
    摘要:
    目的 采用电化学模拟技术制备天麻素体内I相氧化代谢产物,并确认其为潜在起效成分。方法 采用电化学模拟技术(μPrepcell电池及SynthesisTM制备型电池),优化电压、电解液、反应物浓度和体积流量等,制备天麻素体内I相氧化代谢产物。构建缺糖缺氧/复氧(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reperfusion,OGD/R)诱导的PC12细胞模型,考察天麻素及其5个代谢产物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 通过优化参数,确定薄层电化学电池(μPrepcell)模拟天麻素代谢为对羟基苯甲醛-O-β-D-吡喃葡萄糖苷和对羟基苯甲酸-O-β-D-吡喃葡萄糖苷的反应条件为:掺硼金刚石(borondopeddiamond,BDD)为工作电极,最佳底物浓度为100 μmol/L,最佳电解液浓度为20 mmol/L甲酸铵水溶液-甲醇(1∶9),最佳体积流量为50 μL/min,最佳电压为1.6 V。再利用电化学合成电池(SynthesisCell)进行大量制备,玻碳(reticulated glassy carbon,RGC)电极为工作电极,从240 mg天麻素中制备得到77 mg对羟基苯甲醛-O-β-D-吡喃葡萄糖苷。神经保护活性评价表明天麻素及其5个代谢产物对OGD/R诱导的PC12细胞均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P<0.05、0.01),且浓度为50 μmol/L时,与天麻素相比,代谢产物对羟基苯甲醛-O-β-D-吡喃葡萄糖苷和对羟基苯甲酸-O-β-D-吡喃葡萄糖苷神经保护作用相对显著(P<0.05),存活率分别提高了8.63%、9.42%,细胞凋亡率分别降低了29.27%、45.30%。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对羟基苯甲醛-O-β-D-吡喃葡萄糖苷和对羟基苯甲酸-O-β-D-吡喃葡萄糖苷均可显著增加OGD/R诱导的PC12细胞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表达水平(P<0.01),降低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 天麻素及其代谢产物均具有神经保护作用,首次应用电化学模拟新技术制备天麻素体内I相氧化代谢产物并初步阐明了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为阐明天麻素的起效物质奠定基础。
    27  清热消炎宁片治疗冠状病毒感染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赵莉,唐昭春,郑东升,刘学武,彭冬冬,姜德建
    2023, 54(2):579-5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25
    [摘要](600) [HTML](0) [PDF 1.68 M](859)
    摘要:
    目的 研究清热消炎宁抗冠状病毒的作用,为评价其防治冠状病毒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雌雄各半的9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连花清瘟胶囊(0.546 g/kg)组和清热消炎宁片低、中、高剂量(8.72、17.44、34.89 g/kg)组,每组16只。采用ip环磷酰胺联合HCoV-229E冠状病毒感染BALB/c小鼠,建立冠状病毒感染模型,通过小鼠体质量、肺指数、病毒载量、血凝滴度、肺组织病理改变来评价清热消炎宁的治疗作用;通过ELISA检测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4、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组织巨噬细胞、淋巴细胞(CD3+、CD4+)及NK细胞比例;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抑制因子κB激酶-β(inhibitor kappa B kinase-β,IKK-β)、抑制因子κB(inhibitor kappa B,IκB)和p-IκB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清热消炎宁明显增加病毒感染的小鼠体质量(P<0.05、0.01),降低肺指数和血凝效价(P<0.01),改善肺脏病变(P<0.05),且能显著抑制病毒mRNA表达(P<0.01);降低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1β和VCAM-1水平(P<0.05、0.01),提高IFN-γ水平(P<0.05);明显降低巨噬细胞比例(P<0.05、0.01),提高淋巴细胞CD3+、CD4+和NK细胞比例(P<0.01);显著下调肺组织MYD88、TLR4、IκB、IKK-β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结论 清热消炎宁片可以抑制冠状病毒体内复制,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肺脏组织,具有明显的体内抗冠状病毒的药效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TLR4/MyD88/IKK/IκB信号通路和提高免疫有关。
    28  茯苓对阴虚水肿模型大鼠及其热象的影响
    冯静,李玲玲,崔瑛
    2023, 54(2):586-5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26
    [摘要](205) [HTML](0) [PDF 1.61 M](757)
    摘要:
    目的 观察茯苓对阴虚水肿模型大鼠的影响,研究茯苓利水作用特点及机制,并评价茯苓对阴虚水肿所表现出热象的影响。方法 尾iv阿霉素联合ig甲状腺片复制阴虚水肿模型大鼠,给予茯苓水煎液或六味地黄丸干预4周,观察大鼠水肿情况和一般生长状态,检测24 h尿量和尿蛋白,测量肛温,进行冷热板实验计算热板停留时间比;检测血清总蛋白(total cholesterol,TP)、白蛋白(albumin,Alb)、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tinine,Cr)、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水平;测定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肾脏组织Klotho和棕色脂肪组织中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γ coactivator-1α,PGC-1α)蛋白表达;qRT-PCR检测肾脏组织Klotho和棕色脂肪组织中UCP1PGC-1α mRNA表达。结果 茯苓可使模型大鼠水肿情况好转,显著增加24 h尿量(P<0.05),减小24 h尿蛋白(P<0.05);显著升高血清中TP、Alb(P<0.05),降低BUN、Cr(P<0.05);显著升高肾脏SOD活性(P<0.05),降低MDA、ROS水平(P<0.05);对大鼠肛温、热板停留时间比、血清中cAMP、cGMP水平及cAMP/cGMP值无明显影响;显著上调肾脏Klotho mRNA及蛋白表达(P<0.05),对棕色脂肪组织UCP1PGC-1α mRNA及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增生改善,系膜基质减少。结论 在阴虚水肿模型大鼠上,茯苓通过抗氧化应激改善阿霉素诱导的肾损伤而表现出利水作用,但茯苓对病证的热象无明显影响。
    29  细辛通过上调p53介导铁死亡致大鼠肝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鲍慧中,朱丽娟,刘雪枫,王丽娟,罗慧英
    2023, 54(2):593-6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27
    [摘要](521) [HTML](0) [PDF 1.17 M](774)
    摘要:
    目的 探讨细辛通过上调p53表达介导铁死亡致大鼠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3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细辛低、中、高剂量(0.27、0.81、1.35 g/kg)组,每组8只,每日ig给药1次,连续28 d。末次给药2 h后采集血清样本和肝脏样本,全自动生化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碱性磷酸酯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比色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及Fe2+含量;化学荧光法检测活性氧物质(reactive oxide species,ROS)含量;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锁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p53、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s 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铁蛋白重链1(ferritin heavy chain 1,FTH1)、转铁蛋白受体1(transferrin receptor 1,TFR1)mRNA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p53、SLC7A11、GPX4、FTH1、TFR1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细辛组肝功能指标(ALT、AST、ALP)和血清致炎因子(TNF-α、IL-1β)水平显著升高(P<0.05);肝脏出现明显炎性改变;肝组织中SOD活性和GSH水平显著降低(P<0.05),氧化应激水平(ROS、MDA)和Fe2+含量显著升高(P<0.05);p53和TFR1的蛋白及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GPX4、SLC7A11和FTH1的蛋白及mRNA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结论 细辛对大鼠肝脏有一定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53、TFR1表达水平,下调FTH1表达水平,提高细胞内Fe2+含量;同时下调SLC7A11表达,使GPX4表达水平降低进而诱发肝细胞铁死亡有关。
    30  广山楂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其活血化瘀作用谱效关系研究
    张萌,邓家刚,韦玮,郝二伟,秦健峰,谢金玲,覃豪丽,梁钰莹,覃竹慧,余良辰,侯小涛
    2023, 54(2):601-6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28
    [摘要](445) [HTML](0) [PDF 1.13 M](729)
    摘要:
    目的 建立广山楂Malus doumeri指纹图谱,测定各批次广山楂的“活血化瘀”药效学指标,探讨广山楂化学成分与活血化瘀功效的谱效关系。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18批广山楂的指纹图谱。利用大鼠高脂模型,测定不同批次广山楂的“活血化瘀”药效学指标,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L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含量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等。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artial least-square method regression,PLSR)、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广山楂化学成分与活血化瘀药效指标间的谱效关系。结果 构建了广山楂的HPLC图谱,确定了6个共有峰,并指认了其中的2个共有峰(绿原酸、根皮苷)。活血化瘀实验表明,不同批次广山楂活血药效指标间具有明显差异,在标定的广山楂6个特征峰中,峰2~6与HDL-C呈正相关,峰1、5、6与LDL-C呈正相关,峰1、5与TC呈正相关,峰3、4与TG呈正相关;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峰3、5、6所代表的化学成分与活血化瘀药效具有一定关联性。结论 建立了广山楂药材的指纹图谱,并对其谱效关系进行了研究,为广山楂的临床合理使用及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31  基于3种疼痛病的羌活组方用药规律多维度分析
    赵文龙,其乐木格,张晶晶,耿蓓蕊,段海婧,陈红刚,晋玲,张金保
    2023, 54(2):608-6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29
    [摘要](630) [HTML](0) [PDF 1.50 M](360)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有羌活治疗疼痛的方剂配伍规律,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羌活的深入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有羌活治疗疼痛的方剂,构建临证方药数据库。运用VOSviewer和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分析药物频次、性能、功效、主治及关联规则,并对其用药规律从高频方名、药物用量及配比进行多维度分析。结果 对羌活治疗疼痛方剂的基本信息统计发现,纳入方剂共1042首,涉及方书261部,其中超过10首的有12部,以宋、明、清时期收录的方书较多;方名出现次数≥5的有12种。对药物频次、性能、功效、主治及关联规则进行分析,发现频次≥100的药物有34味,性多温、寒、平,味多辛、苦、甘,以归肝、脾、肺经为主。配伍的药物以解表、补虚、活血化瘀、清热、理气等功效为主。羌活方治疗病证较多的依次为头痛(211次)、身痛(101次)、腰痛(57次)。与羌活配伍治疗头痛的高频药物有防风、甘草、川芎、当归、茯苓等;治疗身痛的高频药物有防风、甘草、川芎、白芷、独活等;治疗腰痛的高频药物有防风、甘草、当归、川芎、独活、牛膝等。关联规则发现,治疗头痛时支持度较高的对药组合为羌活-防风、羌活-甘草、羌活-川芎、羌活-当归,3味药组合为羌活-甘草-防风;治疗身痛时支持度较高对药组合为羌活-防风、羌活-甘草、羌活-川芎、羌活-当归、羌活-独活,3味药组合为羌活-川芎-防风;治疗腰痛时支持度较高对药组合为羌活-防风、羌活-甘草、羌活-当归、羌活-川芎、羌活-牛膝,3味药组合为羌活-甘草-防风。进一步对其用药规律从高频方名、药物用量及配比进行多维度分析发现,治疗头痛时常使用羌活,治疗身痛时常使用防风,治疗腰痛时常使用牛膝。剂量分析发现,羌活、防风、甘草、当归、川芎主要分布在3~10 g内,应用最多的配比为1∶1;羌活、当归治疗头痛用量相对身痛和腰痛用量较轻。结论 通过对羌活及其配伍药物与疼痛病的关系进行挖掘分析,揭示了羌活配伍用药特点,阐明了其临床应用规律,可为羌活的临床合理用药及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32  糖尿病肾脏病竞争性内源RNA网络构建及潜在中药预测研究
    安琪,杨宇峰,石岩
    2023, 54(2):620-6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30
    [摘要](583) [HTML](0) [PDF 2.12 M](354)
    摘要: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构建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网络,预测治疗DN潜在有效中药。方法 利用GEO数据库与R语言获取DN差异表达长链非编码RNA(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lncRNA,DElncRNA)及差异表达信使RNA(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RNA,DEmRNA),借助miRcode、TargetScan、miRTarBase、miRDB数据库整合“DElncRNA-微小RNA(microRNA,miRNA)”与“miRNA-DEmRNA”调控关系,通过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ceRNA调控网络,采用Metascape平台分析ceRNA调控网络主要涉及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借助String数据库与Cytoscape 3.7.2软件获取关键基因,并将其映射到Coremine Medical数据库中,预测治疗DN潜在中药,通过TCMSP、PubChem、UniProt、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结合文献收集整理预测中药的核心成分与对应靶点,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基因”网络,采用AutoDockTools、PyMOL对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基因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最终获得由9个lncRNA、33个miRNA、106个mRNA所构成的ceRNA网络,主要涉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级联、对雌二醇的反应等生物过程以及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hydroxy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信号通路。中药预测结果显示,雷公藤、藤黄、黄芪、三七等多味中药与DN密切相关,槲皮素、藤黄酸、异藤黄酸、山柰酚、gambogellic acid与关键基因具有良好的亲和力。结论 ceRNA调控网络的构建有助于对DN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理解,预测中药可能成为治疗DN潜在药物来源。
    33  茉莉酸甲酯对三七叶总黄酮含量及其应答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李莹,张广辉,王前,范伟,杨生超
    2023, 54(2):631-6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31
    [摘要](394) [HTML](0) [PDF 1.58 M](416)
    摘要:
    目的 研究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对三七叶总黄酮含量的影响,探究其在转录水平上对类黄酮生物合成以及茉莉酸(jasmonate,JA)信号通路关键酶基因的调控模式。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0、200、400、800 μmol/L)的MeJA喷施一年生三七叶片7 d,测定植株生物量以及叶片总黄酮含量;基于MeJA处理的一年生三七叶转录组数据,挖掘类黄酮生物合成与JA信号通路中关键酶基因,并分析它们在200 μmol/L的MeJA处理7、14 d后的表达模式;使用200 μmol/L的MeJA喷施一年生三七叶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类黄酮生物合成与JA信号通路中关键酶基因在处理0、2、4、6、10、14 h后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不同浓度MeJA处理均显著提高一年生三七叶总黄酮的含量,但对其生物量的影响并未达到显著水平。外源MeJA诱导了三七中类黄酮生物合成和JA信号通路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其中,类黄酮生物合成基因PALC4H4CLF3HFLSIFS呈现上调表达,而CHSCHI呈下调表达;JA信号通路基因LOXAOSAOCOPRACXMEPKATJAR1JAZMYC都呈上调表达。研究发现,当三七受到外源MeJA诱导时,JAZ阻遏蛋白介导了JA信号对类黄酮生物合成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结论 外源MeJA对一年生三七叶总黄酮含量的正向调控主要是通过增强JA信号通路基因JAZMYC,以及类黄酮生物合成基因PALC4H4CLIFS的表达来实现的。
    34  箭叶淫羊藿不同时期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与有效成分累积的相关性分
    李巧玲,韩凤,曹然,谭秋生,任明波
    2023, 54(2):641-6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32
    [摘要](571) [HTML](0) [PDF 1.77 M](455)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不同生育期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主要药用有效成分累积之间的相关性,探讨箭叶淫羊藿根际土壤微生物对其药材有效成分的影响,为箭叶淫羊藿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三年生箭叶淫羊藿的根际土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根际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同时测定根际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不同生育期药材总黄酮、淫羊藿苷等有效成分含量,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探究土壤生态因子与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箭叶淫羊藿根际细菌优势菌属包括Candidatus_Solibacter、苔藓杆菌属、嗜酸栖热菌属、芽单胞菌属等,其中,Candidatus_Solibacter属在5个生长时期的平均丰度值最高。根际真菌优势菌属中被孢霉属相对丰度占比最大,在花蕾期样品中的丰度值高达44.27%。UPGMA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定法(NMDS)分析表明,花蕾期、盛花期、果实膨大期及盛果期的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结构相似,而药材质量稳定期与前4个时期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同时,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总黄酮含量与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与Candidatus_Solibacter属、藓杆菌属呈极显著正相关;淫羊藿苷与有机质、苔藓杆菌属呈显著正相关,与碱解氮、有效磷、Candidatus_Solibacter属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过氧化氢酶、硝化螺菌属呈显著负相关;朝藿定A和朝藿定B与碱解氮、蔗糖酶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磷、Candidatus_Solibacter属、嗜酸栖热菌属、慢生根瘤菌属及显著正相关,而与脲酶、酸杆菌属显著负相关,与pH、过氧化氢酶、硝化螺菌属呈极显著负相关。朝藿定C与有机质、碱解氮、苔藓杆菌属呈正相关,与有效磷、Candidatus_Solibacter属相对丰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硝化螺菌属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通过分析箭叶淫羊藿不同生育期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掌握了其根际微生物资源状况,研究发现根际微生物与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一起参与有效成分的合成与积累,为箭叶淫羊藿栽培过程中土壤根际微生物的群落分布提供了研究资料,并为箭叶淫羊藿根际微生物资源的挖掘及其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35  羌活抗炎质量标志物的挖掘及资源评价
    张英秀,张剑光,哈马莫支阿木,李丽,杨子江,张志锋
    2023, 54(2):652-6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33
    [摘要](551) [HTML](0) [PDF 1.63 M](400)
    摘要:
    目的 基于生物合成途径及网络药理学理念,从“化学成分-靶点”角度对羌活具有抗炎作用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marker,Q-Marker)进行预测,建立基于Q-Marker的羌活药材质量评价方法。方法 首先通过生物合成途径筛选可能的Q-Marker;其次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TCMSP)预测和筛选羌活的化学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然后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及OMIM中检索抗炎相关靶基因,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模型,筛选出羌活抗炎作用的Q-Marker;再次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对筛选出的化合物与靶点(PTGS2)进行对接;最后采用UHPLC同时测定来自不同基原和不同产地的羌活的Q-Marker以评价其资源品质;结果 紫花前胡苷、香叶木苷、佛手柑内酯、羌活醇、异欧前胡素等化合物是羌活抗炎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可作为Q-Marker的主要选择。分子对接结果证实紫花前胡苷、香叶木苷、佛手柑内酯、羌活醇、异欧前胡素等Q-Marker与PTGS2水解酶的结合能低,构象稳定。建立了基于UHPLC-DAD测定羌活Q-Marker的方法,15批不同基原和产地的样品,紫花前胡苷质量分数为0.05~14.84 mg/g,香叶木苷质量分数0.04~3.88 mg/g,佛手柑内酯质量分数为0.07~0.32 mg/g,羌活醇质量分数为0.10~16.76 mg/g,异欧前胡素质量分数为0.20~7.99 mg/g。结论 基于生物合成途径、网络药理、分子对接和UHPLC预测并分析羌活抗炎Q-Marker的方法科学、可行,为羌活的质量标准提升和资源品质评价提供新思路。
    36  藏药圆柏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不同品种模式识别研究
    赵紫薇,赵程成,徐鑫梅,彭芳,古锐,邝婷婷,范刚
    2023, 54(2):663-6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34
    [摘要](611) [HTML](0) [PDF 1.62 M](358)
    摘要:
    目的 建立圆柏药材HPLC化学指纹图谱,并比较不同基原品种的差异。方法 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WondaSil® C18-WR(250 mm×4.6 mm,5 µm),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0 nm。对49批圆柏药材进行指纹图谱构建,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2012年130723版)进行相似度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和方差分析研究圆柏5个主流品种的化学成分差异。结果 建立了圆柏HPLC指纹图谱,标定15个共有色谱峰,相似度0.648~0.975,仅有26批相似度大于0.9。鉴定4个峰为槲皮苷、穗花衫双黄酮、罗汉松双黄酮A和扁柏双黄酮。圆柏5个品种之间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并发现7个种间显著差异成分。结论 建立的化学指纹图谱稳定可靠,可为其质量控制及评价提供参考。
    37  基于指纹图谱和多组分定量分析的半枝莲质量评价研究
    杜义龙,李艳荣,洪霞,赵胜男,潘海峰
    2023, 54(2):670-6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02.035
    [摘要](594) [HTML](0) [PDF 1.15 M](330)
    摘要:
    目的 基于HPLC指纹图谱与多成分含量测定,并结合主成分分析,评价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的质量。方法 采用RP-HPLC法,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对19批人工栽培和市售半枝莲药材进行指纹图谱及4种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研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半枝莲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建立了半枝莲药材的共有模式指纹图谱,共标定16个共有峰,半枝莲药材的相似度为0.817~0.989,野黄芩苷、野黄芩素、木犀草素、芹菜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15%~0.850%、0.010%~0.180%、0.000 34%~0.074 00%、0.001 9%~0.069 0%;主成分分析结果筛选出累计贡献率达到96.268%的4个主成分(野黄芩苷;野黄芩素;木犀草素;芹菜素),以它们计算所有样本的综合得分,可对半枝莲药材质量进行排序。结论 通过指纹图谱与含量测定相结合,应用主成分分析可全面综合评价半枝莲质量。此方法的建立为半枝莲药材的质量控制及评价提供了了分析方法和数据支撑。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