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54卷第18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3, 54(18):0-0.
    [摘要](165) [HTML](0) [PDF 4.73 M](1216)
    摘要:
    2  目录
    2023, 54(18):0-0.
    [摘要](153) [HTML](0) [PDF 729.26 K](942)
    摘要:
    3  卡氏乳香中1个新的降二萜
    徐莲莲,陈志超,何梦丽,杨宝,付剑江,陈芳有,罗永明
    2023, 54(18):5833-58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01
    [摘要](612) [HTML](0) [PDF 1.01 M](977)
    摘要:
    目的 研究卡氏乳香Boswellia carterii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抗骨质疏松活性。方法 运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通过波谱数据及文献对比对其进行结构解析。结果 卡氏乳香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1R,2E,8S,9R)-1,9-环氧-8-乙酰氧基-4,5-二氧代降西松烷型-2-烯(1)、rel(1S,3R,7E,11S,12R)-1,12-epoxy-4-methylenecembr-7-ene-3,11-diol(2)、boscartin F(3)、boscartene K(4)、fidmansumbin-13(17)-en-3,16-diene(5)、3α-acetoxyl-7-oxo-tirucalla-8,24-dien-21-oic acid(6)、boscartene N(7)、3β-hydroxy-tirucallic acid(8)、α-boswellic acid(9)、boscarterol O(10)、boscarterol F(11)。结论 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命名为卡氏乳香素,化合物5为首次从乳香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10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对11个化合物进行抗骨质疏松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13610具有良好的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4  海绵共生木霉属真菌绿木霉中1个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张璐,刘辰鹏,王瑞琪,焦伟华,张小坡
    2023, 54(18):5840-584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02
    [摘要](449) [HTML](0) [PDF 865.29 K](961)
    摘要:
    目的 研究海绵共生真菌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 CMB-TN16)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肿瘤细胞毒活性。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等现代色谱技术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核磁共振和质谱等现代谱学手段鉴定化合物结构,同时通过体外MTT法测定化合物的肿瘤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海绵共生真菌绿木霉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二绿木霉烯醇H(1)、二绿木霉烯醇D(2)、二绿木霉烯醇G(3)、黏埽霉酸(4)、(+)-氢化萜烯七脂酸(5)、(+)-3-O-乙酰萜烯七脂酸A(6)和木聚酸D(7)。化合物1体外对人大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人骨髓瘤NCI-H929细胞及人结肠癌SW620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值分别为11.8、7.7和13.5 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对以上3株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5  高山三尖杉枝叶的化学成分研究(I)
    李艳芝,华会明,李达翃,付英杰
    2023, 54(18):5846-58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03
    [摘要](552) [HTML](0) [PDF 817.81 K](1023)
    摘要:
    目的 研究高山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var. alpina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葡聚糖凝胶等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高山三尖杉枝叶75%乙醇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裂异落叶松脂醇(1)、马台树脂醇(2)、去甲络石苷元(3)、α-铁杉脂素(4)、(+)-异落叶松树脂醇(5)、赤式-愈创木酚基甘油-4'-二氢松柏醇醚(6)、松脂醇(7)、欧洲赤松皮醇(8)、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9)、二氢去氢二松柏醇(10)、二氢松柏醇(11)、芹菜素(12)、槲皮素(13)、3'-甲氧基木犀草素(14)、柚皮素(15)、二氢山柰酚(16)、8-去甲杜鹃素(17)、金松双黄酮(18)、2,3-二氢-6-甲基银杏素(19)、台湾三尖杉高黄酮C(20)、4-(4-羟基-3-甲氧基苯基)-2-丁醇(21)、杜鹃醇(22)、覆盆子酮(23)、反式-白藜芦醇(24)、邻甲氧基苯甲酸(25)、苯甲酸(26)。结论 化合物58112126为首次从三尖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91013141820为首次从高山三尖杉中分离得到。
    6  基于“化学物质组-血中移行成分-药动学”的蒙药暖宫七味丸质量标志物研究
    张晨晨,张东旭,张玉凤,张爱杰,董世奇,韩峰,邢界红,樊慧蓉,刘昌孝
    2023, 54(18):5855-58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04
    [摘要](569) [HTML](0) [PDF 1.74 M](917)
    摘要:
    目的 研究蒙药暖宫七味丸的化学物质组、血中移行成分及药动学,筛选出暖宫七味丸潜在的质量标志物。方法 综合运用UPLC-Triple-TOF-MS/MS、GC-MS技术结合数据库及对照品对比,鉴别暖宫七味丸的化学物质组、血中移行成分;使用UPLC-Q-TRAP-MS/MS研究其体内药动学特征。结果 采用UPLC-Q-TOF-MS/MS鉴别出暖宫七味丸中的76个化学成分,采用GC-MS鉴别出35个化合物。经大鼠ig给药后鉴别出19个吸收进入血中的原型成分,其中,沉香四醇、绿原酸、科罗索酸表现出良好的可测性,且具有明显的药动学特征。结论 沉香四醇、绿原酸、科罗索酸在暖宫七味丸的化学物质组-血中移行成分-药动学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可测性和可追溯性,可作为暖宫七味丸潜在的质量标志物。
    7  透明质酸修饰的栀子苷传递体凝胶的制备及其对佐剂型关节炎药效学评价
    颜红,高司琪,骆慧婷,欧阳威,王旭易,李爽
    2023, 54(18):5867-58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05
    [摘要](538) [HTML](0) [PDF 2.19 M](978)
    摘要:
    目的 制备透明质酸修饰的栀子苷传递体(hyaluronic acid modified geniposide transfersomes,HA-GTFs)凝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并考察其治疗大鼠佐剂型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逆向旋转蒸法制备HA-GTFs,通过单因素与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筛选处方及制备工艺,并比较了其与透明质酸修饰的栀子苷脂质体(hyaluronic acid modified geniposide lipsomes,HA-GLIPs)的变形性。在此基础上,制备了HA-GTFs凝胶,考察了其黏度、稳定性、体外释放及体外透皮性能,并进行佐剂型关节炎的初步药效学评价。结果 透射电子显微镜下,HA-GTFs呈规则的球形,结构完整,分散均匀。HA-GTFs包封率为57.38%,平均粒径为(117.53±0.83)nm,ζ电位为(−8.53±0.76)mV,且其变形性优于HA-GLIPs。体外释放试验结果表明,普通栀子苷凝胶在12 h时释放完全,HA-GLIPs凝胶与HA-GTFs凝胶表现出缓释的效果,48 h累积释放率分别为92%、89%。体外透皮试验结果显示,HA-GTFs凝胶在24 h内的累积透皮率高于HA-GLIPs凝胶与普通栀子苷凝胶,表明传递体凝胶具有良好的透皮性能。初步药效学实验显示,与模型组相比,HA-GTFs凝胶组能减轻大鼠炎症反应,病理切片未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且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其中HA-GTFs凝胶高剂量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组。结论 HA-GTFs凝胶的处方工艺简单、稳定,具有良好的缓释与透皮性能,对佐剂型关节炎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8  基于指纹图谱和4种指标成分的经典名方一贯煎基准样品量值传递分析
    胡钰荧,李淑萍,热依木古丽·阿布都拉,阿吉艾克拜尔·艾萨,吴涛
    2023, 54(18):5880-589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06
    [摘要](449) [HTML](0) [PDF 2.56 M](958)
    摘要:
    目的 建立经典名方一贯煎(Yiguan Decoction)基准样品HPLC指纹图谱,并对其指标性成分(5-羟甲基糠醛、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毛蕊花糖苷)进行含量测定,研究一贯煎基准样品量值传递规律,为复方制剂研制奠定基础。方法 制备15批一贯煎基准样品,建立其HPLC指纹图谱,明确并归属特征峰;对一贯煎基准样品中指标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分析指标性成分从饮片-基准样品的传递规律。结果 15批一贯煎基准样品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0.800,标定了29个共有峰,并对各共有峰进行药材归属,其中1号峰为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共有峰,2号峰为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共有峰,3号峰为北沙参、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共有峰,4、13号峰为生地黄、枸杞子共有峰,5号峰为北沙参、枸杞子、川楝子共有峰,6号峰为生地黄、川楝子共有峰,7、8、10、17、24号峰为当归、枸杞子共有峰,11、20号峰为当归、生地黄共有峰,12号峰为当归、枸杞子、川楝子共有峰,15号峰为枸杞子、川楝子共有峰,18号峰为北沙参、枸杞子共有峰,19号峰为麦冬、当归、枸杞子、川楝子共有峰,29号峰为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共有峰,14、22、25~28号峰为当归专属峰,23号峰为生地黄专属峰,9、16、21号峰为枸杞子专属峰。指标性成分5-羟甲基糠醛、洋川芎内酯I、阿魏酸、毛蕊花糖苷质量分数分别为90.3~144.1、75.6~166.2、105.4~200.3、149.9~293.3 μg/g,转移率分别为15.53%~27.11%、38.36%~62.68%、16.23%~31.37%、31.41%~55.65%;测定15批一贯煎干膏率为42.95%~49.93%,传递率为84.39%~96.15%。结论 采用指纹图谱、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及干膏率相结合的模式,对经典名方一贯煎基准样品的量值传递过程进行分析,可初步拟定一贯煎基准样品的质量标准,为其后续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9  基于UPLC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的当归炮制前后差异质量标志物研究
    覃柳莹,梁丽金,胡懿,甘力帆,黄森,徐杰,张志鹏
    2023, 54(18):5892-590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07
    [摘要](472) [HTML](0) [PDF 2.21 M](1031)
    摘要:
    目的 筛选当归Angelicae Sinensis Radix炮制前后差异特征成分,建立当归炮制前后差异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的定量分析方法,为当归和当归炭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Carbonisata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UPLC法分别构建当归和当归炭的指纹图谱,运用化学模式识别技术筛选当归炭炮制前后的主要差异成分,结合中药Q-Marker“五原则”和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潜在的差异Q-Marker,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5批当归UPLC指纹图谱共标定19个共有峰,当归炭UPLC指纹图谱共标定10个共有峰,指认7个成分。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可明显区分当归和当归炭;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method-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辨识出影响当归与当归炭差异的10个主要色谱峰,按VIP值大小排序依次为峰23、22、10、16、7、3、2、1、4、11。结合中药Q-Marker“五原则”和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出色氨酸、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藁本内酯、5-羟甲基糠醛为当归炭炮制前后差异的Q-Marker。Q-Marker定量结果表明,当归炒炭后色氨酸、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藁本内酯含量均明显下降;同时产生了新成分5-羟甲基糠醛,其质量分数在0.720 6~3.989 0 mg/g。结论 建立的UPLC指纹图谱可有效地对当归和当归炭进行区分,结合中药Q-Marker“五原则”和网络药理学分析当归和当归炭的主要差异成分群,可为当归和当归炭的Q-Marker研究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10  高良姜精油提取工艺优化、成分分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谢小丽,胡璇,陈振夏,陈悦,江芊,官玲亮,于福来
    2023, 54(18):5904-59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08
    [摘要](521) [HTML](0) [PDF 2.12 M](1260)
    摘要:
    目的 优化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高良姜Alpiniae Officinarum Rhizoma精油的工艺,分析其化学成分并对其抗氧化与抑菌活性进行评价,为高良姜精油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方法 以高良姜根茎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高良姜精油,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星点响应面法优化高良姜精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利用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并对其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 高良姜精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9.2、浸泡时间1.1 h、蒸馏时间4.3 h、蒸馏温度226 ℃,在此条件下,高良姜精油提取率为1.07%。从高良姜精油中共检测出44种化学成分,占总精油的99.41%,其主要成分有1,8-桉油精(41.92%)、γ-依兰油烯(13.66%)、(−)-α-萜品醇(7.52%)、α-顺-香柠檬烯(4.29%)和反丁香烯(3.96%)。高良姜精油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均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其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5.84±0.15)mg/mL和(1.31±0.08)mg/mL,其质量浓度在0.5~16.0 mg/mL时表现出较强的铁还原能力。高良姜精油对6种供试细菌与3种供试真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肺炎克雷伯氏菌表现为高敏感型;所有受试菌的生长均能被高良姜精油抑制,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为0.78~25.00 mg/mL,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值为3.13~25.00 mg/mL,对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与黑曲霉无杀菌活性。结论 优化工艺条件下提取的高良姜精油提取率高,工艺稳定可行,高良姜精油的主要成分相对含量高于文献报道,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与抑菌活性,可将高良姜精油作为天然抗氧化剂与抑菌剂进行开发。
    11  蜘蛛香炒制过程中色泽与主要成分的相关性研究
    王梦琦,谷云霞,田静,席武霞,谢晖,刘小莉
    2023, 54(18):5916-59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09
    [摘要](485) [HTML](0) [PDF 1.62 M](1018)
    摘要:
    目的 探究蜘蛛香Valerianae Jatamansi Rhizoma et Radix生品和不同炒制品的主要成分变化,并建立颜色值与主要成分的变化关系,确立蜘蛛香炒焦节点。方法 对5个产地的蜘蛛香生品以及炒制2、4、6、8、10、12、14、16 min的样品,利用色差仪对其颜色值进行测量,通过HPLC法测定其主要化学成分(缬草三酯、乙酰缬草三酯、缬草醛、橙皮素、绿原酸)的含量,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蜘蛛香生品中未检测出缬草醛,随着炮制时间增加,缬草醛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在6~8 min达到最高。乙酰缬草三酯和缬草三酯含量与炮制时间呈负相关,在8 min后未检测到。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粉末的ΔEab*值总体呈减小趋势,L*值在2 min后下降;a*值在0~6 min时增加,6 min后下降;b*值在0~2 min时小幅度上升,4 min后下降。结合炮制时间、颜色值和成分含量来看,在0~6 min时间段内乙酰缬草三酯含量与a*值呈负相关;缬草三酯含量与L*b*、∆Eab*值呈显著正相关。缬草醛含量与L*a*b*、ΔEab*都呈正相关,与a*b*值极相关。其中缬草醛与a*值相关系数为0.637,表明缬草醛含量与a*值的相关程度更高。结论 选择电磁炉800 W功率下炒制6~8 min的蜘蛛香作为炒制时间节点,其缬草醛含量最高,饮片性状为黄中带焦,ΔEab*值在32.446 9~39.637 0。乙酰缬草三酯和缬草三酯在0~2 min时含量最高。
    12  Box-Behnken响应面结合FAHP-熵权法和基准关联度优化经典名方泻白散的提取工艺
    王锐,邱智东,刘滢,董金香,贾艾玲,刁元元,李军鸽
    2023, 54(18):5923-59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10
    [摘要](563) [HTML](0) [PDF 2.13 M](954)
    摘要:
    目的 评价古方工艺与现代工艺样品质量的一致性,优化泻白散的提取工艺。方法 选取加水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为关键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以桑皮苷A、指纹图谱相似度、出膏率以及地骨皮乙素为评价指标,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FAHP)-熵权法结合基准关联度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计算综合评分,优选出与泻白散基准样品最为接近的现代提取工艺。结果 建立的工艺评价函数模型:综合评分=SRi,j桑皮苷A×0.22+SRi,j指纹图谱相似度×0.21+SRi,j出膏率×0.34+SRi,j地骨皮乙素×0.23,模型预测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水量,煎煮2次,每次90 min。验证试验综合评分均值为98.44,RSD为0.37%,符合基准样品标准的质量要求。结论 该提取方法稳定可行,能够为其他经典名方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13  小儿健脾颗粒质量标准建立研究
    王鼎,王佳,胡军华,章晨峰,王振中,林夏,肖伟
    2023, 54(18):5933-59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11
    [摘要](562) [HTML](0) [PDF 1.56 M](1021)
    摘要:
    目的 建立小儿健脾颗粒(Xiao’er Jianpi Granules,XJG)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TLC法,以“整体鉴别”新模式为基础,建立了一样多测(炒莱菔子、甘草及陈皮)及一板多鉴(炒莱菔子、甘草)的鉴别方法。采用HPLC法,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150 mm×4.6 mm,3.5 μm),以0.1%三氟乙酸-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进样量5 μL,柱温30 ℃,体积流量1 mL/min,检测波长252 nm(甘草酸)、275 nm(甘草苷)、283 nm(芸香柚皮苷、橙皮苷)、326 nm(3,6'-二芥子酰基蔗糖、芥子碱硫氰酸盐)。结果 建立的TLC鉴别方法,斑点清晰,能专属的鉴别处方中白术、陈皮、山药、炒莱菔子、焦山楂、甘草;建立了芥子碱硫氰酸盐、3,6'-二芥子酰基蔗糖、橙皮苷、芸香柚皮苷、甘草苷、甘草酸含量测定方法,6个成分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精密度、稳定性及重复性良好,加样回收率为97.8%~101.6%;4批样品中芥子碱硫氰酸盐、3,6'-二芥子酰基蔗糖、橙皮苷、芸香柚皮苷、甘草苷、甘草酸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57~0.80、0.44~0.64、3.81~4.93、1.45~2.72、0.56~1.14、1.20~1.58 mg/mL。结论 建立了6个药味的TLC鉴别方法,斑点清晰且专属性强。建立了HPLC同时测定的6个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建立的方法快速、准确、专属性强,为其质量标准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14  基于大麻素2型受体和雌激素受体α研究升麻和黑升麻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功能的影响
    赵子慧,胡思婧,陈高策,叶欣园,刘燕,张泉龙,徐金龙,秦路平,韩婷,张巧艳
    2023, 54(18):5941-59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12
    [摘要](547) [HTML](0) [PDF 2.05 M](2129)
    摘要:
    目的 研究升麻Cimicifuga foetida和黑升麻含药血清基于大麻素2型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 type 2,CB2R)与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对成骨细胞骨形成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高分辨质谱法鉴定升麻和黑升麻中的化学成分;升麻与黑升麻含药血清或与CB2R反向激动剂AM630或ERα抑制剂ICI联合处理MC3T3-E1成骨细胞,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试剂盒测定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茜素红染色观察成骨细胞骨矿化结节的形成;Western blotting检测骨形成相关蛋白及CB2R与ERα的表达。结果 升麻和黑升麻中分别鉴定了12、14个化学成分,其中有3个共有成分。升麻和黑升麻含药血清可显著增加成骨细胞的增殖、ALP活性和骨矿化结节形成,增加CB2R和ERα及骨形成相关蛋白的表达。15%升麻含药血清对MC3T3-E1成骨细胞增殖、ALP活性、骨矿化结节形成及骨形成相关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可被AM630和ICI所逆转,15%黑升麻含药血清对MC3T3-E1细胞骨形成的促进作用仅可被ICI所逆转。结论 升麻含药血清可通过CB2R与ERα双靶点促进成骨细胞的骨形成,黑升麻含药血清仅通过激活ERα增加成骨细胞的骨形成。
    15  菊苣酸调控TLR9/NF-κB通路改善脓毒症小鼠肠损伤研究
    盛双双,孙绍欣,冯帅,李峰,王欢,李健
    2023, 54(18):5952-59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13
    [摘要](547) [HTML](0) [PDF 1.63 M](1031)
    摘要:
    目的 研究菊苣酸对脓毒症小鼠肠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60只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5 mg/kg)组和菊苣酸高、中、低剂量(40、20、10 mg/kg)组,每组10只。各给药组ip相应药物3 d后,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手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诱导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连续给药48 h,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肠组织病理变化;采用ELISA法测定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IL-1β水平;取对照组、模型组和菊苣酸中剂量组的肠组织样本,基于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学分析;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肠组织Toll样受体9(Toll-like receptor 9,TLR9)、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κB p65,NF-κB p65)、p-NF-κB p65和干扰素调节因子7(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IRF7)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肠黏膜损伤程度明显改善,肠组织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转录组学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共分析出1140个差异表达基因;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共分析出497个差异表达基因,差异基因均富集于NF-κB信号通路。与模型组比较,菊苣酸给药后肠组织TLR9、MyD88、p-NF-κB p65和IRF7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 菊苣酸可通过TLR9/NF-κB信号通路改善脓毒症诱导的肠黏膜损伤。
    16  基于Hippo/YAP信号通路探究粉防己碱抗乳腺癌耐药机制
    辛国松,王毛毛,侯妍秀,杨燚,于淼,季宇彬,李文兰,李海茹
    2023, 54(18):5960-59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14
    [摘要](458) [HTML](0) [PDF 1.65 M](930)
    摘要:
    目的 研究粉防己碱通过调控Hippo/Yes-相关蛋白同源癌蛋白(homologous oncoproteins Yes-associated protein,YAP)信号通路抗乳腺癌多重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粉防己碱对乳腺癌MCF-7/ADR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细胞集落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耐药外排蛋白[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 associated protein,MRP)],Hippo通路关键节点蛋白[YAP1、大肿瘤抑制激酶1(large tumor suppressor kinase 1,LATS1)、哺乳动物不育系20样激酶1(mammalian Sterile 20-like kinase 1,MST1)、转录共活化因子(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 with PDZ-binding motif,TAZ)]和凋亡关键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aspase-3)、细胞色素C(cytochrome-C,Cyt-C)、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表达。结果 粉防己碱对MCF-7/ADR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值为14.20 μmol/L;粉防己碱能够改变细胞形态,部分细胞出现凋亡迹象;粉防己碱显著诱导MCF-7/ADR细胞发生凋亡(P<0.01),抑制细胞的增殖分化和侵袭能力,显著下调P-gp、BCRP、MRP1、YAP1、TAZ和Bcl-2蛋白表达(P<0.01),显著上调MST1、LATS1、Caspase-3、Cyt-C和Bax蛋白表达(P<0.01)。结论 粉防己碱能够通过下调MCF-7/ADR细胞P-gp、BCRP和MRP1蛋白表达,抑制外排蛋白活性,增加细胞内粉防己碱含量蓄积;并通过激活Hippo信号通路,上调MST1蛋白表达,激活LATS1,进而调控下游靶点YAP1和TAZ表达,进一步上调Caspase-3、Cyt-C和Bax蛋白表达,下调Bcl-2蛋白表达,启动细胞凋亡程序,发挥抗肿瘤作用。
    17  健脑解郁方对脑小血管病并发抑郁症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戴玲,骆妍,侯光菡,王乐,李欢,孟盼
    2023, 54(18):5968-59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15
    [摘要](495) [HTML](0) [PDF 1.82 M](952)
    摘要:
    目的 探讨健脑解郁方对脑小血管病并发抑郁症(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related with depression,CSVDD)模型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40只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尼莫地平(21.6 mg/kg)+丁苯酞(54 mg/kg)+氟西汀(5.4 mg/kg)组和健脑解郁方高、中、低剂量(28.08、14.04、7.02 g/kg)组,每组8只,另取8只WKY大鼠作为对照组,大鼠背部sc D-半乳糖(400 mg/kg)8周联合双侧颈总动脉狭窄(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stenosis,BCAS)4周及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ed mild stress,CUMS)4周制备CSVDD模型。采用糖水偏好率实验、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和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抑郁样行为;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谷氨酸(glutamate,Glu)、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激光微循环血流成像观察脑血流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CA3区血管周围间隙情况;普鲁士蓝(LFB)染色观察大鼠脑白质胼胝体病理变化;TUNEL法检测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凋亡;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海马CA3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及突触后致密蛋白-95(post synaptic density-95,PSD-95)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健脑解郁方组大鼠糖水偏好率显著升高(P<0.05),自主活动显著增加(P<0.05),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减少(P<0.05),逃避潜伏期和目标象限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0.01);脑血流量显著上升(P<0.05、0.01);血清中5-HT和GABA水平显著升高(P<0.05),NO、ET-1、Glu、IL-6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海马CA3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数量减少,病理损伤明显减轻,胼胝体髓鞘损伤减轻;海马CA3区凋亡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P<0.01),BDNF、Syn和PSD-95表达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 健脑解郁方可能通过促进海马突触可塑性,提升神经细胞营养供给,降低海马神经元凋亡,以此改善脑组织海马及白质区域病理损伤,调节神经内分泌指标的表达,改善CSVDD模型大鼠认知及情绪障碍。
    18  基于UPLC-HRMS的大鼠体内栀子多成分序贯代谢研究
    刘慧宁,刘磊,于爽,李雪岩,王新宇,祁东盈,潘福璐,柴晓钰,王倩倩,潘艳丽,刘洋
    2023, 54(18):5980-59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16
    [摘要](406) [HTML](0) [PDF 2.18 M](1009)
    摘要:
    目的 采用序贯代谢方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UPLC-HRMS)技术,鉴定给药后不同血浆样品中的原型成分与代谢产物,研究栀子化学成分在大鼠体内不同部位的代谢情况。方法 首先制备栀子提取液,然后通过肠灌流和封闭肠环法分别收集肠壁代谢、肠道菌群代谢、肝代谢的血浆样品,ig给药后收集综合代谢血液样品,结合UPLC-HRMS对各个样品所含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别。结果 从栀子提取液中共检测到环烯醚萜苷类、萜类、有机酸类和栀子黄色素类等46个化学成分。序贯代谢研究结果表明,在肠代谢样品中检测到38个原型入血成分和22个代谢产物,肝代谢样品中检测到25个原型入血成分和16个代谢产物,综合代谢组样品中检测到14个原型入血成分和10个代谢产物。结论 基于序贯代谢方法,解析栀子在大鼠体内的原型入血成分与代谢产物,不同代谢部位成分的差异为阐明栀子代谢成分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提供了依据。
    19  黄柏不同炮制品中生物碱类成分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摄入差异考察
    葛修通,赵佳慧,任文静,周悦,张凡
    2023, 54(18):5993-60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17
    [摘要](443) [HTML](0) [PDF 1.38 M](835)
    摘要:
    目的 探讨人肾小管上皮HK-2细胞摄取黄柏Phellodendri Chinensis Cortex中生物碱类成分的情况,以及HK-2细胞摄取黄柏中生物碱类成分的途径,从细胞层面验证黄柏“盐炙入肾”理论。方法 利用UPLC-QqQ-MS技术分析HK-2细胞摄取生黄柏、盐黄柏和酒黄柏中的黄柏碱、木兰花碱、药根碱、小檗红碱和小檗碱5种成分差异,黄柏及其炮制品中5种生物碱类成分随着给药时间的含量变化;以及分析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s,OATs)抑制剂丙磺舒和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s,OCTs)抑制剂四乙基氯化铵对HK-2细胞摄取黄柏及其炮制品中5种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结果 HK-2细胞对黄柏不同炮制品摄取差异表现为盐黄柏组>生黄柏组>酒黄柏组。抑制剂组HK-2细胞摄取差异主要表现为丙磺舒(OATs抑制剂)组>四乙氯化基铵(OCTs抑制剂)组。结论 黄柏中生物碱成分可以被HK-2细胞摄取,其转运机制主要是OCTs介导的结果。盐炙品生物碱摄取较高,可能是盐炙提高了肾脏摄取型转运蛋白的活性。
    20  颐和春口服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IIIA型前列腺炎合并不育症的临床研究
    李林锦,陈大可,李成朋,叶如宪,孔祥辉,缪飞隆,陈武,陈合益
    2023, 54(18):6001-60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18
    [摘要](432) [HTML](0) [PDF 1.13 M](904)
    摘要:
    目的 评价颐和春口服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IIIA型前列腺炎(肾阳虚型)合并不育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1月温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给予生精胶囊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颐和春口服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s index,NIH-CPS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炎症指标、精液常规指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6.7%(P<0.05)。治疗后,两组NIH-CPSI的疼痛或不适评分、排尿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总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上述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2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前列腺液炎症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精液量、精子密度、精子总数、精子活力、精子存活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精液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颐和春口服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IIIA型前列腺炎(肾阳虚型)合并不育症患者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21  关联分析和互信息熵联合探究《中国药典》胃病相关中药成方制剂用药规律
    高苏雅,李怡,姚鉴玲,周芷熠,钟祥健,马嘉慕,李仙仙,孙梦豫,齐晓丹,折改梅
    2023, 54(18):6006-60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19
    [摘要](663) [HTML](0) [PDF 1.78 M](2064)
    摘要:
    目的 基于关联分析和互信息熵对《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与胃病相关的中药成方制剂进行药物配伍应用规律研究。方法 锁定“胃”“脘”“宽中”“纳呆”“呕恶”“食积”等为检索词,收集《中国药典》中胃病相关成方制剂,结合药智数据网、蒲标网及中国知网(CNKI)辅助检索其药材相关信息,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Modeler 18.0的Apriori算法对高频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使用Cytoscape 3.9.1完成网络可视化。用互信息熵(mutual information entropy,MIE)量化药对关联程度,选择高MIE药对在Cytoscape 3.9.1中构建药材配伍网络,并采用Glay算法对网络节点进行聚类分析。并将以上2种方法进行组合分析,先用Apriori算法收集所有核心中药组合,再计算并筛选出高MIE值药对。结果 《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共收录263个胃病相关成方制剂,剂型以丸剂、胶囊剂、片剂为主;涉及352味药材,主要包括清热药、补虚药、祛风湿药等,药味以苦、辛、甘为主,药性以温、寒居多。其中有13味名贵中药,34味毒性中药。在所有药材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有甘草、陈皮、木香、茯苓、白术。以使用频率≥4%的中药进行关联分析并筛选得到40条强关联规则。MIE分析得出联系较强的药对有六神曲-麦芽、山楂-麦芽、山楂-六神曲等,聚类分析得到12个网络集群,各网络集群包含不同中药成方制剂。Apriori-MIE组合分析得到新的重要关联规则厚朴+茯苓→广藿香。结论 山楂-六神曲-麦芽是临床治疗胃病的重要潜在药对,通过Apriori关联分析、MIE分析及其组合关联分析,全面深入挖掘了胃病相关中药成方制剂的配伍规律,为胃病临床治疗及相关中药成方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22  中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心衰的核心用药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郭红鑫,王建茹,王新陆,李兴渊,朱翠玲,王永霞,朱明军
    2023, 54(18):6017-60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20
    [摘要](494) [HTML](0) [PDF 2.28 M](1133)
    摘要: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总结中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的核心用药,并使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对核心中药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arary和Embase数据库,收集治疗HFPEF疗效明确的方剂,使用R语言对方剂进行频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得到核心中药。通过TCMSP、GeneCards、GEO等数据库筛选核心中药有效成分和HFPEF相关靶点并取交集靶点,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和蛋白互作网络,并筛选关键成分和靶点。使用vina软件对关键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纳入方剂103首,涉及中药131味,功效以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药性多为温、寒,药味以甘、苦和辛味为主,归经多归心、肺和脾经,结合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得出黄芪和丹参为核心中药。网络药理学获得黄芪和丹参85个有效成分,HFPEF相关靶点1696个,交集靶点共117个;GO分析显示主要与氧化应激和对脂多糖的反应有关;KEGG分析显示主要与脂质、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并发症等通路有关;筛选出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丹参酮ⅡA等10关键成分和14个核心靶点,且关键成分和核心靶点可稳定结合。结论 黄芪和丹参为治疗HFPEF的核心中药,其通过多成分、多靶点调控氧化应激、糖脂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发挥作用。
    23  基于WOS的传统医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研究
    张俐,普凌,邓禹
    2023, 54(18):6029-60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21
    [摘要](479) [HTML](0) [PDF 1.66 M](1024)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国际传统医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我国传统医学研究和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2—2022年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为样本,通过数据统计法对国际“传统医学”领域研究的主要国家、机构,以及主要研究内容等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主要发文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主题分析,总结国际传统医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结果 目前全球传统医学领域的研究热度仍然很高,中国、美国、韩国、印度、伊朗、巴西、土耳其、意大利、南非和沙特阿拉伯是全球该领域研究发文量最多的10个国家,中国和美国在传统医学领域的研究合作相对比较密切。对天然植物的药用活性成分的研究是该领域研究最主要的内容,传统药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及其对糖尿病、肿瘤、老年痴呆等慢性难治性疾病的临床有效性研究和药物研发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结论 深度研究和应用的传统医药将改变世界卫生领域的现行规则。通过对国际传统医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结果,从研究方向、产业发展重点及国际合作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我国传统医学发展提出建议。
    24  罗汉果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及核心种质研究
    莫长明,谢文娟,郭文锋,张燕玲,黄江,张馨丹,李忠,唐其,马小军
    2023, 54(18):6040-60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22
    [摘要](391) [HTML](0) [PDF 2.21 M](1134)
    摘要:
    目的 分析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种质遗传基础,以为其资源保护、品种改良和性状遗传结构解析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SSR荧光分子标记对325份罗汉果及其近缘物种资源进行亲缘关系鉴定,并且进一步分析罗汉果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构建其核心种质。结果 优选出的15对SSR荧光引物共检测到185个等位基因(平均为12.33个),平均香农信息指数(Shannon’s information index,I)为1.67,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0.54;325份种质亲缘关系聚类在遗传距离0.95附近被划分为赤瓟、翅子罗汉果和罗汉果3个亚群,其中罗汉果亚群发现大量几乎无遗传差异个体,共鉴别获得140份具遗传差异的罗汉果初级核心种质。这些初级核心种质遗传分化系数(genetic differentiation coefficient,FST)为0.140,群体间、群体内、个体内遗传变异分别占总变异的14.0%、19.0%和67.0%,野生、地方和栽培种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802 1、0.576 8、0.422 0,I分别为1.798、1.092、0.603;Jaccard遗传距离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0.8处被划分为9个亚群,群体结构和主成分分析均被划分为4个亚群。通过10%~70%比例随机抽样法,构建了32份核心种质,其采集地点占原始种质的94.12 %,等位基因数与原始种质的符合率为96.13%,I值为1.944 9。结论 优选出的15对SSR荧光引物多态性高,能有效鉴别罗汉果及其近缘物种赤瓟、翅子罗汉果。罗汉果初级核心种质存在中等程度遗传分化,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与个体内部,野生种与地方种遗传多样性高,栽培种遗传多样性低,存在4个明显基因库。构建的32份核心种质能充分代表原始种质地理来源与遗传多样性。
    25  参与连翘苯丙烷合成途径的WRKY转录因子的筛选与鉴定
    张佳琪,刘晓冉,陈佳茜,郭广洋,谭新杰,赵杏利,胥华伟,刘浩,侯典云
    2023, 54(18):6055-60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23
    [摘要](549) [HTML](0) [PDF 1.82 M](993)
    摘要:
    目的 筛选出参与连翘Forsythia suspensa苯丙烷合成途径的WRKY转录因子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通过对从连翘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出的62条连翘WRKY基因序列进行鉴定;通过采用蛋白理化性质和基序分析、蛋白结构分析、系统进化分析、功能注释、蛋白互作分析、外源激素处理后实时荧光定量分析等方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最终筛选出52条具有WRKY结构域的连翘WRKY转录因子。WRKY转录因子编码蛋白的氨基酸数目在105~728,相对分子质量在12 277.95~80 321.99。蛋白基序分析显示其均有WRKY结构域,与拟南芥WRKY转录因子构建系统进化树将连翘52个WRKY转录因子进一步分为3大类;筛选出5个可能参与连翘苯丙烷合成途径的连翘WRKY转录因子,并推测其可能以被MAPK级联反应所调控的方式介导连翘中苯丙烷合成途径。结论 通过分析转录组测序结果,从52个连翘WRKY转录因子中筛选出5个可能参与连翘苯丙烷合成途径的转录因子,其表现出组织特异性表达,且对不同浓度茉莉酸甲脂表现出不同的响应,为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方向。
    26  卵叶远志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特征与系统发育分析
    罗瑶,胡本祥,张晗,史嘉周,姬海月,净易尧,陈晓颖,王帮庆,颜永刚,赵璠,李艳茸,彭亮
    2023, 54(18):6065-60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24
    [摘要](471) [HTML](0) [PDF 1.67 M](928)
    摘要:
    目的 解析卵叶远志Polygala sibirica 叶绿体因组的序列特征和系统发育关系。方法 利用CTAB法提取卵叶远志叶片基因组DNA,通过Illumina HiSeq平台测序,再用GetCellelle组装叶绿体基因组,通过MEGA11构建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法)系统发育树。结果 卵叶远志的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65 192 bp,GC含量为36.70%,共编码124个基因,其中包含8个rRNA基因、42个tRNA基因和74个蛋白编码基因;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显示,67.29%的密码子的使用度>1,密码子偏好A、T结尾;共检测到287个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其中以单核苷酸重复次数最多,占80.61%,单核苷酸主要由A和T组成,这表明在碱基形成过程中A和T被频繁使用;边界分析显示,9种远志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边界较为稳定,卵叶远志、香港远志P. hongkongensis、远志P. tenuifolia、瓜子金P. japonica和合叶草P. subopposite基因结构存在相似性;变异分析显示,9种远志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变异幅度较小;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卵叶远志、香港远志、瓜子金、远志、合叶草和西南远志P. crotalarioide因较高的支持率可聚成一支。结论 构建了高质量的卵叶远志全叶绿体基因组,为卵叶远志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27  基于AFLP分子标记的我国不同生态栽培产区枸杞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芳,陆瑞华,傅焕哲,张文华,李重,任钢,陈占平,赵玉玲,郭盛,钱大玮,段金廒
    2023, 54(18):6074-60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25
    [摘要](501) [HTML](0) [PDF 1.56 M](972)
    摘要:
    目的 利用荧光标记辅助的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技术,从基因组DNA水平上分析我国6个栽培生产区域52份枸杞Lycium chinense样本的遗传多样性。方法 对提取的枸杞DNA样本进行酶切、连接、预扩增和选扩增等步骤,扩增产物经毛细管电泳系统分离和数据采集后,利用Popgene软件计算遗传多样性参数,利用GenAlex软件计算遗传距离并进行主坐标分析,利用MEGA-X软件根据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利用Structure软件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 共筛选得到10对AFLP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扩增得到328条扩增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121条,且在不同产地枸杞居群间多态性位点分布不均匀。分析显示不同栽培产区枸杞的遗传多样性较低,等位基因数(observed number of alleles,Na)、有效等位基因数(effective number of alleles,Ne)、观测杂合度(Nei’s gene diversity,H)和香浓信息指数(Shannon information index,I)分别为1.438 0、1.231 6、0.140 7和0.215 2,Nei’s遗传相似性范围为0.835 4~0.890 2。结论 不同栽培生产区域的枸杞居群间存在较为频繁的基因交流,遗传分化程度中等。居群内部遗传变异是枸杞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居群间遗传变异不显著,同时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没有明显相关性。可为枸杞的遗传背景信息积累、引种栽培、种质资源保护、核心种质库构建以及可持续开发策略的制定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8  基于指纹图谱及非挥发性成分定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产地艾叶质量
    曾维艳,陈肖,王洋,孙丰慧,代敏,蒲忠慧
    2023, 54(18):6084-609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26
    [摘要](583) [HTML](0) [PDF 1.65 M](2204)
    摘要:
    目的 以非挥发性化学成分为指标,评价不同产地艾叶Artemisia argyi质量,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以指纹图谱定性,绿原酸和黄酮等多指标成分定量,结合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艾叶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研究。结果 建立了20批艾叶的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739~0.983,标定了28个共有峰,指认了绿原酸、木犀草苷、圣草酚、棕矢车菊素、异泽兰黄素5个成分,含量测定表明不同产地艾叶绿原酸和黄酮成分存在显著差异;HCA分析20批艾叶为3类;PCA得到7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6.676%;OPLS-DA分析表明绿原酸、木犀草苷、圣草酚、棕矢车菊素、异泽兰黄素可能是影响艾叶药材质量的差异标志物。结论 指纹图谱定性及多非挥发性成分定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可用于艾叶药材鉴别和质量控制。
    29  栀子及其主要成分的药理及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陈榕,何梓炫,颜烨,郑博瀚,黄小红,林昭妍
    2023, 54(18):6092-61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27
    [摘要](1124) [HTML](0) [PDF 1.54 M](3576)
    摘要:
    栀子Gardeniae Fructus是茜草科植物Gardenia jasminoides的果实,属于药食同源中药,其使用范围广、用量大,具有许多显著的药理作用。国内外研究表明栀子提取物具有抗炎、抗血栓、抗病毒、抗肿瘤等功效,且对肝脏、胃肠道、心血管、神经、软组织都具有保护作用;然而毒性研究提示栀子的某些提取物有损伤肝、肾、肠道的风险,且具备基因毒性。通过对栀子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作用、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阐述栀子及其主要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和毒性研究,同时对栀子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为栀子的相关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30  天麻本草考证与现代资源利用问题探讨
    沈涛,刘鸿高,王元忠
    2023, 54(18):6106-61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28
    [摘要](528) [HTML](0) [PDF 1.63 M](1460)
    摘要:
    天麻Gastrodiae Rhizoma为我国传统药食同源中药,在医疗卫生、康养保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梳理天麻名称、效用、产地、加工炮制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对近年药材生产、资源利用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当前天麻开发利用面临的新趋势与新问题进行探讨,建议后续进一步完善天麻药用资源评价体系,挖掘天麻传统用药经验,解析天麻加工炮制科学内涵,建立药材质量控制、产地溯源、保鲜存储新技术与新方法,为助力高品质天麻生产及其产业现代化提供依据。
    31  黄芪甲苷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罗开沛,江英杰,徐梦涵,杨文博,杨露
    2023, 54(18):6118-61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29
    [摘要](542) [HTML](0) [PDF 1.41 M](1345)
    摘要:
    黄芪甲苷是“补气之圣药”黄芪Astragali Radix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纤维化、抗氧化应激、抗哮喘、抗糖尿病、抗肿瘤、调节免疫和保护心脏等多种药理作用。然而,黄芪甲苷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及病灶组织靶向性不足,极大地限制了开发应用。相较于传统制剂,新型递药系统能延长药物循环时间、控制药物释放、增加药物在病变部位的富集量,进而提高生物利用度,改善靶向性,增强疗效。通过对黄芪甲苷新型给药系统(单一给药系统及复合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阐述其对多种疾病的治疗作用,探讨递药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应对策略,为黄芪甲苷新型制剂的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32  中药三萜类成分防治膝骨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王诗婷,孔伟华,温乐乐,金红婷,刘巨钊,崔琦
    2023, 54(18):6128-61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30
    [摘要](605) [HTML](0) [PDF 1.77 M](1147)
    摘要: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膝关节功能退行性疾病,目前已成为全球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中医药治疗KOA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有效弥补现代医学治疗KOA的不足。中药三萜类成分对KOA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反应、抑制软骨细胞凋亡、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合成胶原蛋白等延缓KOA的进程,具有多靶点协同性的特点。通过对中药三萜类成分防治KOA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开发临床治疗KOA的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33  中药“酒制升提”炮制理论的研究进展与探讨
    杨锦妮,刘新月,张艳
    2023, 54(18):6139-614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31
    [摘要](625) [HTML](0) [PDF 1.51 M](1511)
    摘要:
    “酒制升提”是传统中药炮制理论的典型代表之一,药物经酒炮制后可引药上行、缓和苦寒之性、增强活血化瘀补肝肾之功效,进而达到减毒增效之目的。通过“酒制升提”理论内涵对“酒制升提”炮制理论的形成、发展进行考证,并结合“酒制升提”炮制理论的研究现状,从物质基础变化、归经的现代研究和临床组方等角度探索中药“酒制升提”的效应机制,并结合药物归经和酒的质量标准展望“酒制升提”效应机制研究方向,为“酒制升提”炮制理论深入研究和酒制品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
    34  柴胡的毒性辨析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仇慧鑫,张淑敏,舒乐新,李遇伯
    2023, 54(18):6150-61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32
    [摘要](542) [HTML](0) [PDF 1.33 M](1975)
    摘要:
    柴胡Bupleuri Radix辛、苦,微寒,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柴胡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但是在产生药效的同时,其不良反应也时有发生,并且逐渐引起重视,其中所引起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肝毒性。通过查阅柴胡有关毒性的文献,对柴胡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毒性成分、影响毒副作用的因素、毒性原因辨析、减毒策略等方面进行整理总结,为柴胡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35  数据融合技术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
    顾志荣,毛小文,祁梅,郭燕,葛斌
    2023, 54(18):6159-61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33
    [摘要](349) [HTML](0) [PDF 1.17 M](1150)
    摘要:
    数据融合技术是对多来源的数据信息进行统筹、集成的技术,以提高决策模型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数据融合技术结合多变量模型是研究中药复杂体系的有力工具,目前已应用于中药的基原鉴别、产地溯源与鉴别、质量控制与评价、加工炮制与制剂研究、资源形成研究等诸多领域。融合所纳入的源数据主要是中药的化学物质信息,包括各类色谱、光谱信息,无机元素及有机成分的含量信息,电子鼻、电子眼、电子舌等传感器信息以及代谢组学信息等;所采用的多变量模型如主成分分析、层次聚类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随机森林、决策树、线性判别分析等。未来,数据融合有望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相结合,源数据中纳入生物医学数据与组学数据,拓展应用于中药活性物质筛选,预测患者对药物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药物-靶点相互作用,中药新药开发以及栽培种植等更多领域,同时应积极开发集数据融合与多变量建模功能于一体的中药研究相关软件系统。
    36  龙血竭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对脑缺血的药理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
    陈品秋,班玮康,王文艳,路娟,陈曦,杨志宏
    2023, 54(18):6172-61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34
    [摘要](783) [HTML](0) [PDF 1.37 M](1875)
    摘要:
    龙血竭Resina Draconis具有活血化瘀、消炎镇痛、生肌敛疮之功效,作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及民族特色药材,常被称为“国产血竭”。现代研究表明龙血竭具有保护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抗肿瘤、促进组织愈合等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包括酚类、萜类、甾醇类等,活性成分以酚类为主,如紫檀茋、龙血素A、龙血素B、白藜芦醇等。大量研究已证实龙血竭能有效干预脑、心、肾等重要组织脏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近十年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了龙血竭及其主要酚类活性成分在抗氧化应激、抗炎、神经保护、保护血脑屏障、抗血栓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该药在脑缺血防治领域的深入研发提供参考借鉴,助力其临床合理优效应用。
    37  中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魏乐乐,顾永哲,罗云,谭婷,刘月,廖正根,杨明
    2023, 54(18):6185-61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8.035
    [摘要](749) [HTML](0) [PDF 1.05 M](1440)
    摘要:
    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但近年来随着人们不良生活习惯的加剧,心脑血管疾病患病呈低龄化趋势。许多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其功能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衡、肠道屏障功能及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均可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有着独特优势,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晰。为此,基于肠道菌群在结构、组成及其代谢产物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从肠道菌群的角度阐明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和心脑血管疾病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