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54卷第1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3, 54(16):0-0.
    [摘要](148) [HTML](0) [PDF 4.77 M](960)
    摘要:
    2  目录
    2023, 54(16):0-0.
    [摘要](134) [HTML](0) [PDF 779.72 K](1012)
    摘要:
    3  奇楠沉香中2个新的桉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
    陈德力,马国需,刘会梅,王灿红,杨云,刘洋洋,魏建和
    2023, 54(16):5135-51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01
    [摘要](912) [HTML](0) [PDF 1.12 M](1336)
    摘要:
    目的 研究奇楠沉香Aquilaria sinensis中具有神经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活性化合物。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等现代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核磁共振和质谱等现代谱学手段鉴定其结构,同时体外法测定化合物对皮质酮(corticosterone)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从奇楠沉香超临界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桉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7R,8S,10R)-(+)-8-hydroxy-selina-4,11-dien-12,15-dial(1)和 (7S,8S,10R)-(+)-8,11-dihydroxy-selina-4-en-15-al(2);体外对PC12细胞损伤存活率显著升高。结论 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奇楠醇A和奇楠醇B,均对皮质酮诱导PC12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4  山茱萸中1个新的酚酸类化合物
    高洪敏,彭中灿,王利杰,潘雪格,赫军,张维库,续洁琨
    2023, 54(16):5142-514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02
    [摘要](668) [HTML](0) [PDF 1.03 M](1135)
    摘要:
    目的 研究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水提取物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及核磁共振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以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为指标对其降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 从山茱萸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个酚酸类化合物,鉴定为2-(2-乙氧基-2-氧乙基)-3,5-二羟基苯基4-羟基苯甲酸酯(1);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为7.439 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酚酸类化合物,命名为山茱萸酸酯A,其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5  裸花紫珠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杨国栋,刘昱甫,刘永林,马瑜,李诒光,陈杰
    2023, 54(16):5146-515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03
    [摘要](732) [HTML](0) [PDF 1.31 M](1179)
    摘要:
    目的 研究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叶的化学成分,并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初步的抗炎筛选。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方法(硅胶、MCI、羟丙基葡聚糖凝胶、ODS)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核磁、质谱数据明确其结构。通过Griess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初步的抗炎活性筛选。结果 从裸花紫珠叶中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7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S,7R)-3-oxo-megastigma-4,8-dien-7-O-β-D-glucoside(1)、phoebenoside A(2)、(6R,9R)-3-oxo-α-ionol-9-O-β-D-glucopyranoside(3)、blumenol C glucoside(4)、异毛蕊花糖苷(5)、myricoside(6)、肉苁蓉苷D(7)、地黄苷(8)、木通苯乙醇苷B(9)、4,4'-dimethoxy-3'-hydroxy-7,9':7',9-diepoxylignan-3-O-β-D-glucopyranoside(10)、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11)、木犀草素- 7-O-β-D-葡萄糖苷(12)、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13)、大波斯菊苷(14)、luteolin-7-O-β-L-rhamnopyranosyl (1→2)-β-D- glucopyranoside(15)、芹菜素-7-O-β-D-新橙皮苷(16)、2-O-butyl-1-O-(2′-ethylhexyl) benzene-1,8-dicarboxylate(17)。化合物714对NO生成抑制率达到45%以上。结论 化合物149111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获得。其中化合物714能显著抑制NO的产生,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炎效果。
    6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大建中汤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蒋淼,彭伟,吴纯洁,王家葵
    2023, 54(16):5154-51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04
    [摘要](707) [HTML](0) [PDF 2.04 M](1224)
    摘要:
    目的 应用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分析大建中汤入血成分及体外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UPLC-Q-TOF/MS技术快速鉴定大建中汤经大鼠ig给药后吸收入血的原型成分、代谢成分以及体外化学成分,结合UNIFI软件系统分析,根据质谱相对分子质量、裂解规律、文献报道等方法对质谱碎片信息进行分析,表征大建中汤入血成分及体外化学成分。结果 在给药血清中检测出22个入血成分,包括5个原型成分和17个代谢产物,体外分析鉴定得到41个化学成分。结论 UPLC-Q-TOF/MS技术可实现大建中汤体内外化学成分的快速鉴定,且血清中鉴定出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可能是大建中汤潜在的活性成分,可为其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依据。
    7  基于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对枳壳麸炒前后气味差异标志物的快速识别研究
    梅茜,许金国,苏联麟,毛春芹,陆兔林,房方
    2023, 54(16):5165-51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05
    [摘要](239) [HTML](0) [PDF 1.49 M](1186)
    摘要:
    目的 基于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对枳壳Aurantii Fructus饮片麸炒前后气味差异标志物进行快速识别研究,拟建立一种基于气味的有效快速识别生、麸炒枳壳饮片的方法。方法 通过建立生、麸炒枳壳饮片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检测方法,结合Arochembase数据库,采用主成分析、判别因子分析方法对生、麸炒枳壳饮片气味色谱峰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 建立了生、麸炒枳壳饮片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分析方法,通过对生、麸炒枳壳饮片气味指纹图谱分析,匹配出11个气味特征成分,推测D-柠檬烯、β-月桂烯、γ-松油烯为生、麸炒枳壳饮片气味差异标志物。结论 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可较好地快速识别生、麸炒枳壳饮片气味特征成分,可应用于饮片生产过程的质量在线监测,为饮片不同炮制品的快速识别及质量控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8  生地黄炭纳米类成分的发现及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陈瑞,赵金莉,孔若岚,周龙,杨盈欣,孔慧,赵琰
    2023, 54(16):5172-51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06
    [摘要](699) [HTML](0) [PDF 1.79 M](1160)
    摘要:
    目的 从生地黄炭(dried Rehmanniae Radix Carbonisata,DRC)中发现并提取生地黄炭纳米类成分(dried Rehmanniae Radix Carbonisata nano-components,DRC-NCs),利用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溶液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评价其治疗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马弗炉高温煅烧生地黄,并经过萃取、滤过、透析得到DRC-NC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技术、紫外-可见分光光谱、荧光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等对DRC-NCs进行表征。利用CCK-8细胞毒性试验评价DRC-NCs的安全性。利用大鼠UC模型,通过比较大鼠一般情况、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组织损伤程度、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0、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水平、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力,以评价DRC-NCs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结果 DRC-NCs在TEM下分散度良好,为近球形且粒径大小均一,粒径分布集中在1.1~2.6 nm,晶格间距为0.354 nm,主要由C、N、O等元素构成,表面含有氨基、羟基、羧基等基团。DRC-NCs的细胞毒性很低,安全质量浓度在2 500.00 μg/mL以内。动物实验结果显示,DRC-NCs可以改善UC模型大鼠的一般情况,显著降低模型大鼠的DAI评分,减轻结肠损伤,升高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DRC-NCs可以降低TNF-α及IL-6的水平、升高IL-10的水平、降低大鼠结肠组织中MDA的水平及MPO的活力、提高SOD的活力。结论 DRC-NCs具有治疗UC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提高抗炎和抗氧化能力有关。这不仅为中药炭药的探索开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角度,也为临床应用生地黄炭治疗UC提供了实验依据。
    9  基于特征图谱的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量质传递相关性研究
    雷璇,汪芸兰,魏玄,张颖,屈琼,赵小梅,赵佩媛,张新博,邱金清,段玺,宋逍
    2023, 54(16):5182-51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07
    [摘要](662) [HTML](0) [PDF 2.87 M](1019)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特征图谱检测方法,将物性参数及化学成分结合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Xiaoer Xiaoji Zhike Oral Liquid,XXZOL)的提取、醇沉、浓缩过程中的量质传递规律,为XXZOL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供帮助。方法 分别建立15批XXZOL制备过程中的提取液、醇沉液、浓缩液的特征图谱,并测定15批提取液、醇沉液、浓缩液的物性参数(pH值、电导率、相对密度),结合化学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在XXZOL制备过程中提取液、醇沉液、浓缩液之间的量质传递规律。结果 建立了15批XXZOL中提取液、醇沉液、浓缩液的特征图谱,标定出13个共有峰,根据对照品指认出6个色谱峰,确定为5-羟甲基糠醛(峰2)、绿原酸(峰4)、连翘酯苷A(峰8)、芸香柚皮苷(峰9)、橙皮苷(峰10)、新橙皮苷(峰11);经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提取出5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1.3%;量质传递规律研究发现6个成分在提取液-醇沉液中的转移率较低,在醇沉液-浓缩液中的转移率较高。根据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筛选得到5个差异指标;根据测定的物性参数与化学成分相关性分析,醇沉液与浓缩液中相对密度与芸香柚皮苷的含量都呈显著正相关,并且连翘酯苷A的含量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提取液与浓缩液中新橙皮苷含量与连翘酯苷A含量都呈显著负相关。5-羟甲基糠醛、绿原酸、连翘酯苷A、芸香柚皮苷、新橙皮苷在提取液、醇沉液、浓缩液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橙皮苷含量在醇沉液和浓缩液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得到的XXZOL的提取、醇沉、浓缩过程的量质传递规律,可为XXZOL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供帮助。
    10  山柰挥发油自微乳化颗粒的制备与评价
    刘冬榕,吴欣颖,刘锐萍,梁达均,陈求芳,徐万帮,时军
    2023, 54(16):5196-520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08
    [摘要](681) [HTML](0) [PDF 1.64 M](995)
    摘要:
    目的 制备山柰Kaempferia galanga挥发油自微乳化固体颗粒,优化其工艺,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通过溶解度考察和伪三元相图优选出制备山柰挥发油自微乳的辅料及其质量比范围;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建立模型并验证,优化自微乳处方;对自微乳颗粒进行结构表征,并进行体外溶出度实验,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山柰挥发油自微乳最佳配方为油相占比29.04%,乳化剂占比59.13%,助乳化剂占比11.82%,以甘露醇和蔗糖3∶1为固体吸附剂,制备得到的山柰挥发油自微乳颗粒外观圆整,无黏连,微乳类型为水包油型(O/W),自乳化平均用时(37.02±2.95)s,粒径大小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89.11±1.74)nm,分散系数PDI值为0.252±0.090,ζ电位为(−11.71±1.23)mV。颗粒在室温下密封储存30 d,粒径和含量无明显变化,其胶囊在30 min可释放90%以上药物。结论 所制备的山柰挥发油自微乳化颗粒外观圆整,自乳化效率高,微乳粒径分布均匀,有良好的体外释放性和稳定性。
    11  2种自乳化递送系统的制备及其对斑马鱼炎症损伤部位“引药”作用
    刘欢欢,吴采栋,李琪琪,吴兴杰,陈英,沈祥春,魏茂陈,陶玲
    2023, 54(16):5204-52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09
    [摘要](595) [HTML](0) [PDF 2.43 M](1023)
    摘要:
    目的 以橄榄油和芝麻油分别作为油相进行自乳化递送系统(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EDDS)载体构建,考察2种SEDDS载体的药剂学性能及对斑马鱼体内炎症损伤部位递送差异。初步阐明辅料的“引药”效应,拟为炎症损伤部位有效递送材料的选择和辅料“引药达所”提供实验参考。方法 结合相转变法和伪三元相图法筛选乳化剂、助乳化剂、乳化剂与助乳化剂质量比(Km),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entral composite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CCD-RSM)优化2种SEDDS载体处方;通过布鲁克海文纳米粒径仪测定2种SEDDS载体的中位径(D50)和ζ电位;利用立体荧光显微镜观察2种SEDDS载体在斑马鱼体内炎症损伤部位的递送差异。结果 2种SEDDS最佳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均为聚山梨酯80-无水乙醇(2∶1),最佳处方油相与Km值均为1∶1,滴加适量纯水后呈半透明略带蓝色乳光液体;橄榄油和芝麻油SEDDS最佳处方D50分别为(219.36±14.86)、(225.06±13.66)nm,ζ电位分别为(−3.13±0.55)、(3.58±0.10)mV。与正常组比较,2种SEDDS在炎症损伤斑马鱼体内的总荧光强度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相比于橄榄油SEDDS,芝麻油SEDDS在炎症损伤部位富集效果更为突出,二者主要分布在心脏和肝脏部位。结论 2种SEDDS载体制备方法简单,外观良好。阐明油相因素带来的递送差异,可以为不同炎症损伤部位的有效递送材料选择、为辅料发挥“引药”作用提供实验参考。
    12  经典名方甘草泻心汤基准样品的量值传递研究
    王孟缘,霍然,于孟涵,徐伟,邱智东,邱野
    2023, 54(16):5214-52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10
    [摘要](612) [HTML](0) [PDF 2.24 M](1101)
    摘要:
    目的 建立经典名方甘草泻心汤(Gancao Xiexin Decoction,GXD)基准样品的HPLC图谱及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研究GXD基准样品量值传递规律。方法 制备15批GXD基准样品,建立特征图谱并选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进行相似度评价,明确特征峰并对其进行归属。测定指标性成分甘草苷、甘草酸、黄芩苷、盐酸小檗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的含量,计算指标成分转移率,分析指标成分在饮片-基准样品中量值传递的规律。结果 15批GXD基准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0,共指认22个共有峰,甘草5个、黄芩5个、甘草和黄芩共有3个、黄连6个、黄芩和黄连共有2个、干姜1个;各指标成分从药材-饮片平均转移率分别为98.69%、98.13%、96.94%、94.59%、91.76%、88.08%、94.16%;饮片-基准样品平均转移率为49.08%、42.24%、28.34%、26.72%、29.32%、33.62%、47.93%。结论 特征图谱与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相结合,对GXD药材-饮片-基准样品的量值传递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为经典名方GXD制剂开发提供参考。
    13  人参健脾丸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测定、风险评估及最大限量理论值研究
    周广涛,黄蒙蒙,栾永福,周倩倩,汪冰,林永强
    2023, 54(16):5225-52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11
    [摘要](520) [HTML](0) [PDF 1.58 M](1153)
    摘要:
    目的 测定人参健脾丸(Renshen Jianpi Pills,RJP)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限度,为其安全使用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收集到的30个厂家共135批RJP中的Pb、Cd、As、Hg和Cu 5种重金属及有害元素进行测定;采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对重金属和有害元素的安全性进行评估,计算危害指数(hazard index,HI),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最大限量理论值。结果 有21批样品Pb元素和55批样品Hg元素的HI值>1,Cd、As和Cu元素HI值均<1。Pb和Hg元素的HI均值分别为0.85和5.32,远高于Cd、As和Cu元素的0.12、0.17和0.04,应予以关注。根据评估结果,结合RJP用法用量,制定Pb、Cd、As、Hg、Cu的最大限量理论值,大蜜丸和小蜜丸为0.5、0.5、1.0、0.1、135 mg/kg;水蜜丸为1.0、0.5、1.5、0.2、200 mg/kg。按制订的限度评价,分别有15批样品的Pb元素和70批样品的Hg元素超标,超标率分别为11.1%和51.9%。结论 所建立的风险评估法可有效评估RJP中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健康风险,制订的最大限量理论值针对性较强,为其安全用药提供了依据。
    14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动物实验探究桂花醇提物对慢性脑缺血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程芳,张杰,胡加成,徐欢,先劲燃,谢兴亮,盛艳梅
    2023, 54(16):5233-52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12
    [摘要](624) [HTML](0) [PDF 2.11 M](1151)
    摘要:
    目的 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通路探究桂花醇提物抗慢性脑缺血性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机制。方法 借助文献检索、TCMSP、BATMAN数据库筛选桂花活性成分及靶点;OMIM、GeneCards疾病数据库检索疾病靶点。取交集靶点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借助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建立“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采用右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慢性脑缺血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络通(195 mg/kg)组和桂花醇提物低、高剂量(125、375 mg/kg)组。采用旷场实验评价各组小鼠自发能力及探索行为;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胆碱乙酰化酶(choline acetylase,ChAC)和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和TUNEL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结构变化及神经元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组织PI3K/Akt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网络药理学筛选得到12种桂花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289个,慢性脑缺血疾病靶点3014个,桂花与慢性脑缺血的交集靶点198个,其中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aspase-3)等为核心靶点。通过KEGG和GO分析进一步发现,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可能是桂花发挥慢性脑缺血神经保护的重要途径。采用右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复制慢性脑缺血小鼠模型,结果显示,桂花醇提物可显著升高脑组织ChAC水平(P<0.001),降低ChE水平(P<0.001),增强中枢胆碱系统功能;明显提高脑缺血小鼠站立次数及中央区域运动距离(P<0.001),以改善认知等神经功能障碍,并抑制缺血区脑组织的神经元凋亡(P<0.001)。其作用机制与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p-PI3K、p-Akt、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表达(P<0.05、0.01),同时下调促凋亡细胞色素C(cytoehrome C,Cyt-C)、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相关(P<0.01)。结论 桂花醇提物可有效抑制脑缺血性神经细胞损伤,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其脑神经保护作用与调控PI3K/Akt通路、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15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探讨霍山石斛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
    邓光辉,叶梦娟,蔡肖,马梦真,吕家慧,吴静,张晓倩,邢丽花,彭代银,王妍妍,俞年军
    2023, 54(16):5244-52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13
    [摘要](859) [HTML](0) [PDF 2.14 M](1326)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体内实验验证探讨霍山石斛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文献检索霍山石斛活性成分,采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其潜在靶点,采用DisGeNET和GeneCards数据库筛选NAFLD靶点,并将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取交集,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借助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疾病-通路”网络,并采用AutoDock等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诱导NAFLD小鼠模型,设置对照组、模型组、吡格列酮(10 mg/kg)组和霍山石斛低、中、高剂量(200、400、600 mg/kg)组,连续给药8周。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的含量;ELISA检测肝脏中TC、TG、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油红O染色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中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InsR)、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蛋白表达。结果 霍山石斛中筛选出石斛酚、铁皮石斛素A、4,4′-dihydroxy-3,5-dimethoxydihydrostilbene、柚皮素等38个活性成分,与NAFLD共同靶点有155个,作用于胰岛素、AKT1、白蛋白、TNF、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IL-1β等19个核心靶点,主要涉及癌症途径、PI3K/Akt通路、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前5位核心成分与前5位核心靶点具有较好的接合能力。动物实验结果证实成功构建小鼠NAFLD模型,与模型组比较,霍山石斛组小鼠体质量、肝脏指数以及血清TG、TC、ALT、AST、LDL-C和肝脏TC、TG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血清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改善肝脏脂肪蓄积和变性,肝脏InsR、PI3K、p-Akt/Ak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0.01),p-GSK-3β/GSK-3β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1)。结论 霍山石斛对NAFLD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少炎症反应有关。
    16  基于Notch信号通路研究白头翁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液屏障的保护作用
    刘伟,刘又前,蒋翠花,张东建,方雨夕,龚旻,李寅庆,王甜甜,张健
    2023, 54(16):5257-52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14
    [摘要](735) [HTML](0) [PDF 1.91 M](1169)
    摘要:
    目的 探讨白头翁汤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肠黏液屏障的保护作用以及对Notch通路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50 mg/kg)组和白头翁汤低、高剂量(7.4、14.8 g/kg)组,对照组小鼠自由饮用纯净水,其余各组连续8 d自由饮用2.5% DSS溶液诱导UC模型,造模同时各给药组ig相应药物。每日记录小鼠体质量、粪便稠度以及血便情况;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采用AB-PAS染色观察结肠组织黏蛋白2(mucin 2,MUC2)的分泌情况;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及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抗炎因子IL-10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Ki67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测定结肠组织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5(leucine-rich repeat-containing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Lgr5+)肠道干细胞(intestinal stem cells,ISCs)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ting测定结肠组织Notch-1、Atoh1、Hes1和MUC2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白头翁汤能够缓解DSS诱导的UC小鼠体质量降低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升高(P<0.05、0.01、0.001),缓解结肠组织的缩短、水肿以及病理学损伤(P<0.01、0.001),减少炎性细胞浸润、隐窝的破坏与杯状细胞的丢失,降低结肠组织MPO活性和IL-1β、TNF-α水平(P<0.05、0.01),升高IL-10水平(P<0.05),增加结肠组织Ki67阳性细胞数(P<0.01),促进MUC2的分泌和Lgr5+ ISCs的阳性细胞数,并下调Notch和Hes-1蛋白表达水平(P<0.05、0.001),上调Atoh1和MUC2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结论 白头翁汤能够降低UC小鼠结肠组织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增加Lgr5+ ISCs的增殖和分化,保护隐窝和杯状细胞结构,促进MUC-2分泌,其作用可能与调控Notch-1/Atoh1/ Hes1通路密切相关。
    17  宁泌泰胶囊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刘胜京,王福,高庆和,于文晓,郭俊,杨九天,赵子维,马东岳,郭军
    2023, 54(16):5267-52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15
    [摘要](653) [HTML](0) [PDF 1.52 M](1081)
    摘要:
    目的 探讨宁泌泰胶囊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大鼠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宁泌泰胶囊低、中、高剂量(0.21、0.41、0.82 g/kg)组和非那雄胺(0.45 mg/kg)组,每组8只。大鼠隔天sc 50 mg/kg丙酸睾酮复制BPH大鼠模型,连续30 d,造模同时给予相应药物。给药结束后,称定大鼠体质量和前列腺湿质量,计算前列腺指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染色观察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情况及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前列腺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前列腺组织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和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表达;ELISA检测大鼠前列腺组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列腺指数显著升高(P<0.001);前列腺组织病理显示被膜增厚,腺体密度增加,腺上皮分泌旺盛,形成密集的皱褶或乳头状结构;Masson染色可见间质内纤维组织增生及血管增生,前列腺组织PCNA表达显著升高(P<0.001);前列腺组织AR和EGF表达显著升高(P<0.001),IL-6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予药物干预后,前列腺增生程度明显减弱,间质内纤维组织及血管增生减少,前列腺组织PCNA表达显著下降(P<0.01、0.001);前列腺组织AR和EGF表达显著降低(P<0.001),IL-6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 宁泌泰胶囊可降低BPH大鼠前列腺指数,改善增生的前列腺腺体结构,减少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抑制BPH大鼠前列腺组织PCNA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前列腺组织AR、EGF表达、降低前列腺组织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18  莪术油通过抑制铁死亡减轻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王殷彤,王成功,贾思凝,俞文秀,王方岩,姜程曦,程锦国
    2023, 54(16):5274-52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16
    [摘要](612) [HTML](0) [PDF 1.49 M](1106)
    摘要:
    目的 探究莪术油是否通过抑制铁死亡减轻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及作用机制。方法 40只雄性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莪术油低、高剂量(3.25、13.00 mg/kg)组。小鼠气管插管注射博来霉素(3 mg/kg)制备肺纤维化模型,造模7 d后开始给药,给药组连续14 d隔日ip莪术油。给药结束后,通过各组小鼠体质量和肺干湿质量比评估小鼠一般情况;采用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和肺组织中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氧化应激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中肺纤维化和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莪术油组小鼠体质量增长(P<0.05),肺水肿程度减轻,肺组织损伤情况好转,胶原纤维沉积减少;肺组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HYP水平减少(P<0.05、0.01),还原酶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活性增加(P<0.05);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P<0.01);肺组织纤维化相关蛋白I型胶原蛋白(collagen I)、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下调(P<0.05、0.0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蛋白表达上调(P<0.01),转铁蛋白受体1(transferrin receptor 1,TFR1)和二价金属转运蛋白1(divalent metal transporter 1,DMT1)蛋白表达下调(P<0.05、0.01)。结论 莪术油能够通过抑制铁死亡,改善氧化应激,抑制炎症水平,减轻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
    19  基于JNK信号通路探讨扶肝化纤汤对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
    肖政华,李婷婷,石以石则,杨庆万,李珊珊
    2023, 54(16):5283-52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17
    [摘要](523) [HTML](0) [PDF 1.24 M](1012)
    摘要:
    目的 探讨扶肝化纤汤对肝星状HSC-T6细胞活化增殖及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SD大鼠ig扶肝化纤汤制备含药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诱导HSC-T6细胞活化,设置对照组(10%胎牛血清)、模型组(15%正常血清)、扶肝化纤汤含药血清组(15%含药血清)、JNK抑制剂组(15%正常血清、20 μmol/L SP600125),干预24 h。CCK-8法检测各组HSC-T6细胞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p-JNK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qRT-PCR检测JNKα-SMA mRNA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检测α-SMA表达。结果 TGF-b1诱导24 h后,HSC-T6细胞变长,胞体变大,胞质内折光颗粒减少,部分细胞融合成片状。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可明显抑制HSC-T6增殖(P<0.05),显著抑制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分泌(P<0.05),下调p-JNK、α-SMA蛋白表达及JNKα-SMA mRNA表达水平(P<0.05),扶肝化纤汤含药血清与JNK抑制剂作用相当。结论 扶肝化纤汤可抑制HSC细胞活化增殖,减少活化HSC-T6细胞JNKα-SMA mRNA表达,降低p-JNK、α-SMA蛋白表达水平。抑制JNK信号通路激活可能是扶肝化纤汤抗肺纤维化的另一种作用机制。
    20  补阳还五汤合参芪地黄汤化裁对Ⅲ-Ⅳ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肾小管损伤的保护作用
    王月华,杨帆,马赟,郭帅,刘利飞,黄家安,陈志强
    2023, 54(16):5289-52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18
    [摘要](460) [HTML](0) [PDF 1.23 M](1049)
    摘要: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合参芪地黄汤化裁治疗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Ⅲ-Ⅳ期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肾小管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13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DKD患者分为对照组和中药组,各66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并联合恩格列净片,中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合参芪地黄汤化裁方,两组患者连续用药1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糖尿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iabetes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DSQL)评分、糖脂代谢指标、肾功能指标、肾小管损伤指标、炎症因子的表达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中药组的总有效率(87.93%)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DSQL评分、糖脂代谢指标、肾小管损伤指标、炎症因子的表达显著降低,血白蛋白(albumin,ALB)明显升高(P<0.05),以中药组的中医证候积分、DSQL评分、肾小管损伤指标、炎症因子的表达降低更明显(P<0.05)。此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血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creatinine,Scr)无明显差异(P>0.05),而中药组BUN、Scr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BUN、S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合参芪地黄汤化裁治疗DKD的疗效确切,可有效地降低患者尿蛋白排泄,调节糖脂代谢紊乱,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改善肾脏损伤,延缓DKD进展,且安全性良好。
    21  21世纪全球视域下的黄芩科研知识图谱构建及可视化分析
    郭旭东,晏伟,席少阳,杨莉萍,姬捷,马晓辉,黄璐琦,晋玲
    2023, 54(16):5296-53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19
    [摘要](430) [HTML](0) [PDF 2.69 M](1728)
    摘要:
    目的 对21世纪以来国内外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其研究前沿,分析发展方向,为今后黄芩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的英文文献,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的中文文献进行检索并进行数据清洗。利用VOSviewer、Coocation等软件对发文量、地区/作者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主题演化路径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对黄芩相关的研究前沿热点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英文文献1560篇、中文文献22 214篇。黄芩相关领域发文量在2014年以前每年呈现上升趋势,之后每年发文量趋于稳定状态,我国在黄芩相关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合作网络显示国际上中国与美国合作较为紧密,国内各地区合作较为散乱,协作程度较为薄弱。关键词分析表明未来黄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代谢组学、化学成分、作用机制、抗肿瘤、阿尔茨海默症等方向。结论 黄芩相关研究进展迅速,近年来对黄芩的研究逐步稳定,2019年后有回温现象。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应注重各地区、各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代谢组学、化学成分、作用机制、抗肿瘤、阿尔茨海默症等方向成为近年来黄芩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黄芩不良反应机制研究还不够完善,同时在其质量评价方面需要更深一步的研究。
    22  基于多准则决策模型的鸡骨草胶囊临床综合评价
    刘峘,黎元元,谢雁鸣,崔鑫
    2023, 54(16):5312-53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20
    [摘要](477) [HTML](0) [PDF 1.28 M](1137)
    摘要:
    目的 对鸡骨草胶囊治疗乙型肝炎、胆囊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价值进行综合评价,明确临床精准定位。方法 全面系统检索和收集鸡骨草胶囊研究文献和信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中医药特色的证据及质量进行评价,利用多准则层决策分析模型及中成药临床证据和价值评估软件,综合评价其临床价值。结果 多源安全性证据表明,鸡骨草胶囊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主要累及胃肠道,ADR发生率约为0.001 4%,安全性评为A级。随机对照试验及其Meta分析表明,鸡骨草胶囊联合恩替卡韦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够提高患者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转阴率,降低乙肝病毒DNA、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治疗胆囊炎可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胆囊壁及收缩功能;有效性评为B级。预算影响分析表明,鸡骨草胶囊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能够减轻医保基金的支出压力,减少患者经济负担,有利于患者的规范治疗以及基金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性评为B级。对肝胆湿热证肝胆同治,具有保肝降酶、抗炎镇痛、退黄疸、抗肝纤维化等功效,适用于急性、慢性肝炎的早期和中期,胆囊炎的轻、中症,尤其适用于肝炎合并胆囊炎者,具有临床创新性,有良好的服务创新性和产业创新性,获得8项国家发明专利;创新性评为B级。鸡骨草胶囊便于供应、储运、配制及给药,药品特性与用法适宜个体化治疗,适宜性评为B级。日治疗费用占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日收入的1.21%/3.22%,可负担性良好;全国28个省市在售,涵盖16 292家终端,可获得性良好;可及性评为A级。采用广西特色药材毛鸡骨草等10种中药组方,临床应用近50年,肝胆同治,异病同治,体现了中医药特色。基于现有研究,鸡骨草胶囊临床综合评价为B级,中医药特色+。结论 鸡骨草胶囊临床价值较好,建议按程序有条件转化为基本临床用药管理的相关政策结果。
    23  应用Markov模型对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成本-效用分析
    徐龙辰,王葳,卢斯琪,周佳孟,朱文涛,刘森林,刘文林
    2023, 54(16):5321-53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21
    [摘要](544) [HTML](0) [PDF 1.34 M](986)
    摘要:
    目的 在中国医疗环境下评估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济性。方法 从医疗保障支付方角度出发,以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最新临床研究结果作为数据来源构建Markov模型。试验组均为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对照组均为单独使用恩替卡韦。运用Treeage pro 2011对2种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用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 模型模拟30个周期后,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的总成本和健康产出分别为139 265.06元和8.05 QALYs;单独使用恩替卡韦的总成本和健康产出分别为125 026.89元和7.11 QALYs;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 effectiveness ratio,ICER)为15 146.99元/QALY,约占2022年我国人均GDP(85 698元)的1/5,约占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 883元)的2/5。敏感性分析显示本研究模型结果较为稳定。结论 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面,相比单独使用恩替卡韦治疗,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是具有成本-效用优势和药物经济学优势的治疗方案。
    24  基于活性成分比例一致性的白芷药材质量评价数据挖掘
    孙国志,段宝忠,黄文昊,张晓丹,杨宗岐,梁宗锁,杨东风
    2023, 54(16):5329-53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22
    [摘要](713) [HTML](0) [PDF 1.15 M](1217)
    摘要:
    目的 白芷药材有效成分多且复杂,单一质量标准或者单一成分控制难以有效地衡量白芷药材的质量。通过探究白芷药材有效成分比例一致性,对白芷药材的质量进行评价和控制。方法 提取78篇文献中的1297个白芷药材样本中的有效成分: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佛手柑内酯、水合氧化前胡素、白当归素、花椒毒酚的含量数据。对符合《中国药典》质量标准的1118个样本进行各有效成分含量比例一致性分析。结果 发现各个香豆素类有效成分与标志性成分欧前胡素含量比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例如异欧前胡素和欧前胡素含量比值在0.08~1.08,氧化前胡素和欧前胡素含量比值在0.02~2.00,佛手柑内酯和欧前胡素含量比值0.02~0.29,含量比值在范围之外的白芷药材一般为不合格药材。然后将各个香豆素类有效成分与标志性成分欧前胡素含量比值作正态分布曲线,发现各含量比值以均数为中心呈正态分布,例如异欧前胡素和欧前胡素含量比值以0.451为中心,氧化前胡素和欧前胡素含量比值以0.719为中心,佛手柑内酯和欧前胡素含量比值以0.090 3为中心,越靠近中心则含量比值越稳定,药材质量越好。结论 单一的外观性状鉴别并不能全面反映出白芷药材质量,甚至白芷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含量与按外观划分的等级相反,因此可以从有效成分的种类、组分比例和含量3个角度准确评价白芷药材质量,通过兼顾外观性状指标和化学质量指标,综合评价白芷药材的规格等级。
    25  干旱胁迫下忍冬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和转录组分析
    许小涵,唐志强,刘谦,李佳,刘振华,张永清,蒲高斌
    2023, 54(16):5339-534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23
    [摘要](676) [HTML](0) [PDF 1.78 M](1059)
    摘要:
    目的 分析干旱胁迫下忍冬Lonicera japonica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变化、模式以及与基因表达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究忍冬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甲基化测序法(whole-genome bisulfite sequencing,WGBS),测定干旱胁迫下忍冬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并联合转录组测序结果对差异甲基化基因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干旱胁迫下忍冬整体甲基化水平普遍上升;其中CG类型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CHG或CHH甲基化类型;对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的忍冬进行差异甲基化区域(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s,DMR)分析,发现1935、2158和1750个差异甲基化相关基因,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表明,显著富集的通路主要包括亚油酸代谢,氮代谢通路和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通路等。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发现差异甲基化基因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相关通路,同时筛选出4个在干旱胁迫下基因表达量上升显著的忍冬MYB(Lonicera japonica MYB,LjMYB)LjMYB转录因子。结论 干旱胁迫下忍冬甲基化水平上升,推测DNA甲基化调控基因表达是干旱影响金银花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的作用机制之一。
    26  灰毡毛忍冬MADS-box家族基因SVP克隆及表达分析
    龙丽君,刘思思,曾慧杰,李昌珠,张岗,马英姿,李依民
    2023, 54(16):5350-535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24
    [摘要](647) [HTML](0) [PDF 1.48 M](920)
    摘要:
    目的 克隆获得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MADS-box家族基因SHORT VEGETATIVE PHASESVP),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时空表达特异性和蛋白原核表达等特性分析。方法 根据灰毡毛忍冬转录组数据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技术克隆LmSVP基因全长;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编码蛋白的序列特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reverse-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分别检测该基因在灰毡毛忍冬2个品种“龙花”和“金翠蕾”叶片、花早期和晚期中的表达水平;最后构建pTOPO-D1-LmSVP原核表达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蛋白表达。结果 LmSVP基因全长1472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720 bp,编码239个氨基酸,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26 712.63。进化树分析表明,LmSVP蛋白与中华猕猴桃、小粒咖啡的SVP蛋白亲缘关系最近。qRT-PCR结果显示,LmSVP基因在“龙花”和“金翠蕾”品种中的表达均存在组织特异性表达,其在叶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花中;而在花发育不同时期,LmSVP基因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异。LmSVP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出蛋白,蛋白表达结果显示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6 710,与预测相符合。结论 通过对LmSVP基因的全长克隆、序列分析和表达特性鉴定,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调控花蕾型灰毡毛忍冬蕾期长及花冠不开放的功能提供实验基础。
    27  怀玉山产三叶青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其系统进化关系
    洪森荣,刘雯莉,宋冰雁,颜玉情
    2023, 54(16):5358-53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25
    [摘要](625) [HTML](0) [PDF 2.43 M](1173)
    摘要:
    目的 解析怀玉山产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叶绿体基因组信息序列特征和确定其在崖爬藤属的系统位置。方法 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NovaSeq6000进行测序获得怀玉山产三叶青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借助GeSeq、tRNAscan-SE、MISA、VISTA tools、DNADnaSP6.0、JSHYCloud、CodonW1.4.2、Pasteur Galaxy、mafft 7.0、fasttree 2.1.10等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序列分析、密码子偏好分析、崖爬藤属基因组比较分析和系统发育研究。结果 怀玉山产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叶绿体基因组为共价闭合双链环状分子,长160 165 bp,包含1个大单拷贝区(large single copy region,LSC)、1个反向重复区a(inverted repeat region a,IRa)、1个反向重复区b(inverted repeat region b,IRb)和1个小单拷贝区(small single copy region,SSC);怀玉山产三叶青叶绿体基因组注释到光合作用基因、自我复制基因、其他基因和未知功能基因4类共133个基因,包括 88个CDS基因、37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怀玉山产三叶青叶绿体基因组检测到63个SSR位点,其中单碱基重复56个,双碱基重复7个;怀玉山产三叶青叶绿体基因组核苷酸多样性的变化范围为0~0.234 18,基因间隔区trnS-GCU-trnG-UCCrps16-trnG-UCC以及基因ycf1变异率最高。怀玉山产三叶青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以A或U结尾,具有较强的偏好性。突变对密码子偏好性的影响较强,而其他因素如自然选择对密码子的偏好性影响较小。怀玉山产三叶青叶绿体基因组有31个高频密码子,16个以U结尾,13个以A结尾,2个以G结尾,其中13个为最优密码子。怀玉山产三叶青与福建产三叶青(MW375708)和广西产三叶青(MW375709)亲缘关系较近,与浙江产三叶青(MT827073)、浙江产三叶青(MW375707)、浙江产三叶青KT033563(NC_029339)、四川产三叶青(MW375710)和浙江产三叶青(MW375711)亲缘关系较远。结论 三叶青之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位置相关性不大。首次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怀玉山产三叶青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全面、深度解析,结果将为崖爬藤属药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及新品系的遗传育种研究等提供理论依据。
    28  延胡索不同组织器官中内生真菌菌群结构与多样性分析
    吴婷,王梦迪,黄情儿,朱波,秦路平
    2023, 54(16):5372-53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25
    [摘要](514) [HTML](0) [PDF 1.40 M](1101)
    摘要:
    目的 明确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不同组织器官中内生真菌菌群结构与多样性。方法 通过形态和分子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延胡索块茎、叶、茎、根中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菌群结构分析。结果 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2161株,根据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划分成106个形态型,分子鉴定为57个分类单元,归属到41个属,其中木霉属Trichoderma、毛链孢属Monilochaetes为块茎的专有属,腐霉属Pythium、白僵菌属Beauveria为叶的专有属,亚球壳属Sphaerulina、核瑚菌属Typhula为茎的专有属,小囊菌属Microascus为根的专有属;相似性分析表明,延胡索不同组织器官内生真菌组成结构上存在差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Simpson指数分析显示延胡索根和茎中内生真菌多样性指数、丰度均显著高于块茎和叶。结论 延胡索组织器官中内生真菌资源丰富,为延胡索内生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29  乳香有效成分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叶琪,苏宏娜,杨艺,罗培,张志锋
    2023, 54(16):5379-53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27
    [摘要](587) [HTML](0) [PDF 1.50 M](1301)
    摘要:
    乳香Olibanum为活血止痛之常用药,是胸痹心痛方剂中的常用药材。现代研究表明乳香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具有较大的开发前景,其主要活性成分为萜类和挥发油等。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乳香有效成分治疗冠心病的相关文献,综述了乳香单味药材及其有效成分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与药效作用的研究进展,列举了含乳香复方的临床应用,并总结了乳香的不良反应,为乳香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与参考。
    30  灵芝抗肿瘤作用及其配伍的研究进展
    张文君,宋扬,胡扬,徐蓓蕾,刘婷,朱婷,李文兰
    2023, 54(16):5390-53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28
    [摘要](670) [HTML](0) [PDF 1.51 M](2068)
    摘要:
    灵芝Ganoderma具有扶正固本、补气安神、延年益寿等功效。现代临床中常采用灵芝与多味中药配伍用于抗肿瘤。近年来研究发现,灵芝的抗肿瘤机制主要涉及调节机体免疫、阻滞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肿瘤细胞转移以及抗氧化等。通过对灵芝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和与灵芝配伍的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灵芝抗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31  仙鹤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张慧兰,郭文晖,王旭,殷启航,万林鹭,唐德才
    2023, 54(16):5399-540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29
    [摘要](872) [HTML](0) [PDF 2.19 M](1653)
    摘要:
    仙鹤草主要含有黄酮类、酚类、三萜类、糖苷类和鞣质等多种活性成分,其在血液、呼吸、循环、内分泌等系统疾病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通过对仙鹤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整合归纳,并结合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新理念,从植物亲缘学、中药药性、有效性证据、化学成分可测性等方面对仙鹤草的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初步预测木犀草素、齐墩果酸、仙鹤草内酯、仙鹤草酚、鹤草酚等成分可作为仙鹤草的主要Q-Marker,为仙鹤草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提升提供依据。
    32  基于同名同方药的化学物质基础及其创新研究思考
    尚海花,廖茂梁,郑雅楠,许飞飞,侯文彬
    2023, 54(16):5410-54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30
    [摘要](447) [HTML](0) [PDF 1.78 M](1326)
    摘要:
    近年来,中药新药创制动力不足严重阻碍产业发展。通过梳理同名同方药注册分类和评审要求,对其注册科学内涵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化学物质基础和临床功效关联为主线的研究思路。在揭示已上市中药中与临床功效和药品品质关联的“化学物质基础”差异性基础上,建立“固有化学成分-体内代谢-生物效应”功效物质成分群的解析研究模式,表征优质、优效中药内涵,以质量标志物统领和提升同名同方药的研制,推动已上市中药的传承创新。
    33  我国从湄公河流域国家进口药材的整理
    赵元晨,李皓月,穆婧,张子隽,宋坪,李志勇,黄璐琦
    2023, 54(16):5421-54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31
    [摘要](716) [HTML](0) [PDF 1.38 M](1140)
    摘要:
    随着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我国中药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过度开发利用也使我国中药资源短缺问题愈发严重,使用进口药材来补充国内短缺药材资源已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国进口药材来源国以周边邻国为主,其中,湄公河流域国家与我国在传统医药方面的交流源远流长,秦汉至明清时期湄公河流域国家众多药材通过商贸、朝贡等途径输入到我国后得到中医认可与使用,进一步增加了中药品种数量,丰富了中医治疗药物。通过梳理古今我国从湄公河流域国家进口药材种类和使用情况,为了解掌握进口药材提供一定程度借鉴。
    34  唐古特红景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南星梅,于洋,杨进,芦殿香
    2023, 54(16):5433-54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32
    [摘要](442) [HTML](0) [PDF 1.44 M](1475)
    摘要:
    唐古特红景天Rhodiola algida是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药用植物,具有高原人参之美称,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醇类、黄酮类、苯丙素类、有机酸类、烷烃类及萜类等,具有抗缺氧、抗氧化、抗癌、抑制脯氨酰寡肽酶活性、抗衰老、保护肝脑等药理作用。通过对近年来关于唐古特红景天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毒理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人们对传统药用植物的认识、利用及保护意识,为唐古特红景天进一步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35  外来中药资源在中医药中的发展分析
    蔡青清,严铸云
    2023, 54(16):5442-54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33
    [摘要](847) [HTML](0) [PDF 1.15 M](1350)
    摘要:
    外来中药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讨国际交流影响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材料。尽管一些重要时期的外来中药品种已有了梳理,但传统中医药领域使用外来中药的全貌,以及外来中药在中医临床和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还缺乏系统分析。系统梳理了从《神农本草经》至《中华本草》的外来中药,统计分析了这些外来中药的基原、原产地、引入时间、引入途径、主治和功效等信息。结果表明,本草文献纪录的外来中药有747味,占中华本草所载中药总量的8.32%,其中植物药741味,动物药4味,矿物药2味;植物药来源于96科316属472种(包括亚种、变种和杂交种),动物药来源于4科4属4种;矿物药来源于2种矿物。外来中药主要通过观赏途径、果蔬途径、药用途径和香料途径等传入中国。这747味外来中药中有195味已形成药用市场,其中资源供给来自于国内的有165味,来自于国内和进口的有24味,来自于国外进口的有6味(没药、没食子、檀香、乳香、梅花冰片、胖大海)。外来中药的引入在清朝以前增长缓慢,清朝时显著增加,清朝以后剧增。外来中药的药性多为平、凉、寒,药味多为苦、甘、辛;功效方面以清热解毒类外来中药的引入开发最为多见。外来中药弥补了原有中药在中医临床用药选择或资源上的不足,促进了中医药的持续性开放发展。
    36  基于我国生物资源保护法律体系探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的修订
    唐溱
    2023, 54(16):5451-54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34
    [摘要](605) [HTML](0) [PDF 806.72 K](1174)
    摘要:
    1987年颁布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野生药材的行政法规,为野生药材保护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随着振兴中医药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使命,中药材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完善中药材资源保护法规已成为国家和行业的迫切需求。《条例》作为我国生物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中药材资源保护的同时,也要做好与其他生物资源保护有关规定的协调统一。通过梳理我国生物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以保护中药材实体资源、遗传资源、栖息地和保障生物安全作为中药材资源保护体系的基本框架,探讨了中药材的保护范围、分类分级保护、采猎、人工培育繁育、利用、出口及外国人准入等,为《条例》修订提供参考。
    37  香豆素类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及毒性机制研究进展
    董熠,刘丽佳,韩潞雯,廖天琪,许妍妍,李遇伯
    2023, 54(16):5462-54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6.035
    [摘要](1176) [HTML](0) [PDF 1.24 M](2595)
    摘要:
    香豆素是一类以苯骈α-吡喃酮为基本结构的芳香族天然产物,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简单香豆素、呋喃香豆素、吡喃香豆素和其他香豆素类。该类成分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表明,中药中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炎、抗骨质疏松等多种药理活性。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与临床的大量应用,中药中香豆素类化合物被发现可致肝脏、肾脏等损伤,其安全性亦引发广泛关注。对中药中香豆素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总结,着重阐述毒性成分(异)补骨脂素、甲氧基补骨脂素、(异)欧前胡素和白花丹醌等的毒性研究进展,以期为中药中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研究与合理使用提供科学指导与借鉴,提高含香豆素类成分中药临床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