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54卷第1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3, 54(14):0-0.
    [摘要](145) [HTML](0) [PDF 4.75 M](936)
    摘要:
    2  目录
    2023, 54(14):0-0.
    [摘要](176) [HTML](0) [PDF 4.92 M](953)
    摘要:
    3  猫爪草中的1个新呋喃倍半萜
    张露丹,龙玉娇,王瑞沣,曹亚男,范小勇,邹坤,王慧
    2023, 54(14):4413-44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01
    [摘要](771) [HTML](0) [PDF 6.43 M](1081)
    摘要:
    目的 研究猫爪草Ranunculi Ternati Radix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结核杆菌活性。方法 综合运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大孔树脂柱色谱、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对猫爪草醇提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并采用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对所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结核杆菌活性评价。结果 从猫爪草醇提物中分离鉴定了11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5S)-5-[5-(furan-3-yl)-2-methyl-5-oxopentyl]-3-methylfuran-2(5H)-one(1)、棕榈酸乙酯(2)、邻苯二甲酸二丁酯(3)、反式-4-羟基-2-壬烯酸(4)、亚油酸甲酯(5)、亚油酸乙酯(6)、亚油酸(7)、1-O-(9Z, 12Z-octadecadienoyl) glycerol(8)、烟酰胺(9)、腺苷(10)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11)。体外抗结核杆菌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24810对牛型分枝杆菌BCG有较弱抑制活性,其最低抑菌浓度均为100 μg/mL。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呋喃倍半萜,命名为猫爪草呋喃倍半萜A,化合物48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810对牛型分枝杆菌BCG有较弱抑制活性。
    4  姜黄中3个新的没药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
    张莹莹,张萱,李文春,陈绍田,陈佳
    2023, 54(14):4420-44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02
    [摘要](757) [HTML](0) [PDF 5.72 M](891)
    摘要:
    目的 研究姜黄Curcuma longa根部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从姜黄根部热水提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姜黄酮G(1)、姜黄酮H(2)、11-羟基-红没药-1,3(15),9-三烯(3)、香草醇(4)、甜没药姜黄醇(5)、甜没药姜黄醇B(6)、intermedin B(7)、longpene C(8)、3-(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烷-1,2-二醇(9)、(±)-松脂醇(10)。结论 化合物13为新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2互为差向异构体;化合物910为首次从姜黄中分离得到。
    5  洋紫荆的化学成分研究
    梁蒙,王亚凤,李小梅,何瑞杰,谢桃结,阳丙媛,朱鸿杰,黄永林
    2023, 54(14):4427-44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03
    [摘要](707) [HTML](0) [PDF 4.83 M](1032)
    摘要:
    目的 对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e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综合利用Sephadex LH-20、Chromatorex C18、Diaion HP20SS等柱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综合应用HR-ESI-MS、NMR、ECD等多种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洋紫荆花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6-二羟基亚环己基乙腈-8-β-D-葡萄糖苷(1)、L-色氨酸(2)、咖啡酸甲酯(3)、对羟基苯甲酸β-D-吡喃葡萄糖酯苷(4)、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5)、山柰酚-3-O-β-芸香苷(6)、山柰酚-5-O-[α-L-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7)、kaempferol 3-O-β-glucopyranosyl (1→2)[α-rhamnopyranosyl(1→6)]-β-glucopyranoside(8)。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蝙蝠葛氰苷G,化合物268为首次从洋紫荆中分离得到。
    6  倒心盾翅藤藤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党竹楠,韩玉,张雅琦,阮静雅,张倩倩,王涛,张祎
    2023, 54(14):4433-44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04
    [摘要](747) [HTML](0) [PDF 8.53 M](1687)
    摘要:
    目的 对倒心盾翅藤Aspidopterys obcordate藤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反相ODS、MCI gel CHP 20P等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旋光、核磁共振、质谱和圆二色光谱等多种波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并采用一水草酸钙结晶(COM)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NRK-52E细胞损伤模型,对分离得到的单体成分进行活性筛选,初步探讨各单体成分对COM致NRK-52E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从倒心盾翅藤藤茎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儿茶素(2)、异黄烷香豆素(3)、龙脑苷(4)、大柱香波龙烷-9-O-β-D-葡萄糖苷(5)、长春花糖苷Ⅱ(6)、2,3-seco-sonderianol(7)、木栓酮(8)、2α,3β,23-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9)、(24S)-24-乙基胆甾-3β,5α,6β-三醇(10)、辛二酸单甲酯(11)、1-壬二酸甘油酯(12)、(9S,10E,12S,13S)-9,12,13-三羟基-10-十八碳烯酸(13)、(9S,10E,12S,13S,15Z)-三羟基十八烷-10,15-二烯酸(14)、异丙醇-[6-O-(β-D-木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5)、3,4-二羟基苯甲酰胺(16)和4'-O-(β-D-吡喃葡萄糖基)-维生素B5(17)。结论 化合物357917共13个化合物为首次从盾翅藤属中分离得到;并首次报道了化合物1713C-NMR谱数据。其中,化合物13101314在不影响细胞活力的情况下,对COM所致NRK-52E细胞的损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7  基于UPLC-Q-TOF/MS技术分析加味左金丸化学成分及指纹图谱研究
    陈会朋,王银,余惠旻,周红祖
    2023, 54(14):4442-44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05
    [摘要](701) [HTML](0) [PDF 8.95 M](956)
    摘要:
    目的 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加味左金丸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 色谱柱为ACQUITY Premier BEH C18(100 mm×2.1 mm,1.8 μm),流动相为乙睛-甲醇-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3 mL/min;质谱的离子源为ESI,模式为正、负离子模式。通过质谱给出的分子离子峰和二级质谱碎片离子峰,结合对照品的相对保留时间,参考相关的文献,对于加味左金丸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建立不同批次加味左金丸样品的指纹图谱。结果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从加味左金丸中鉴定出92个成分,其中包括16个有机酸类成分、34个黄酮类成分、17个生物碱类成分、21个萜类成分与4个其他类成分。建立的加味左金丸指纹图谱有13个共有峰,分别为黄芩苷、山柰酚-3-O-葡萄糖苷、槲皮素、汉黄芩素、甘草素、千层纸素A、芍药苷、吴茱萸次碱、小檗碱、巴马汀、枸橘苷、橙皮苷、柴胡皂苷d。指纹图谱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良好,多批次加味左金丸的成分基本一致。结论 建立的UPLC-Q-TOF/MS方法对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为进一步分析加味左金丸的物质基础提供了重要依据。
    8  聚乙二醇修饰高良姜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处方优化及口服药动学评价
    周敬,郑宝玉,李阳杰,张国民
    2023, 54(14):4455-44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06
    [摘要](716) [HTML](0) [PDF 10.10 M](1841)
    摘要:
    目的 优化聚乙二醇修饰高良姜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pegylated gallerythrine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PEG-Gal-NLCs)处方,并进行体外释药行为和体内药动学评价。方法 采用乳化法制备PEG-Gal-NLCs。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Box 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BBD-RSM)筛选PEG-Gal-NLCs最优处方,测定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及ζ电位。将PEG-Gal-NLCs混悬液制备成冻干粉,X射线粉末衍射(X-ray powder diffraction,XRPD)法分析高良姜素在PEG-Gal-NLCs冻干粉中的存在形式。考察PEG-Gal-NLCs冻干粉在模拟胃肠液中的释药行为,并对释药模型进行拟合。SD大鼠按50 mg/kg剂量ig后采血,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 PEG-Gal-NLCs最佳处方为聚乙二醇-单硬脂酸酯(PEG2000-SA)占载体的质量分数为16%、载体与药物比例为13.5∶1、固-液脂质比例为3.6∶1。PEG-Gal-NLCs的包封率为(92.75±1.38)%,载药量为(6.44±0.23)%,平均粒径为(181.05±8.62)nm,ζ电位为(−30.71±1.56)mV。XRPD分析结果表明,高良姜素在PEG-Gal-NLCs冻干粉中以无定形状态存在。PEG-Gal-NLCs冻干粉在模拟胃肠液中体外释药具有缓释特征,释药过程均符合Weibull模型。PEG-Gal-NLCs的半衰期(t1/2)增加至(4.82±0.93)h,血药浓度(Cmax)增加至(1.43±0.42)μg/mL,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至4.28倍。结论 PEG-Gal-NLCs显著增加了高良姜素口服吸收。
    9  AHP-熵权法结合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选黄精酒制工艺及其炮制前后药效对比研究
    石双慧,王梦琳,魏晓彤,马思媛,胡宇峰,张婧秋,王慧楠,陈梦雨,刘芊芊,王英姿
    2023, 54(14):4467-448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07
    [摘要](764) [HTML](0) [PDF 11.72 M](948)
    摘要:
    目的 优化酒黄精wine-processed Polygonati Rhizoma的高压蒸制工艺,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并对酒制前后刺激性、免疫调节及降血糖作用进行研究。方法 以润制时间、蒸制压力、蒸制时间和焖制时间作为考察因素,以性状、黄精多糖、薯蓣皂苷元、水浸出物、醇浸出物和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5-HMF)作为考察指标,运用AHP-熵权法结合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Box 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BBD-RSM)确定酒黄精炮制工艺条件参数。通过家兔眼刺激性实验,评价黄精酒制前后的刺激性作用。通过ip环磷酰胺建立小鼠免疫抑制模型,比较黄精酒制前后对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通过饲喂高脂高糖饲料、ip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比较黄精酒制前后对降血糖作用的影响。结果 酒黄精炮制最佳工艺参数为润制时间5 h、蒸制时间1 h、蒸制压力0.06 MPa、焖制时间7 h。药效实验结果表明,生黄精具有刺激性,黄精酒制后对黏膜的刺激作用减弱,酒黄精提高小鼠免疫力和降血糖的作用均强于生黄精。结论 优选出的酒黄精炮制工艺稳定、合理、可行,按照此工艺制备的酒黄精,可以降低其刺激性,增强免疫调节作用和降血糖作用,为黄精的炮制工艺研究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0  以牛血清白蛋白为稳定剂制备紫檀茋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及口服药动学研究
    张春燕,李燕红,陈乾,蒋会哲
    2023, 54(14):4481-44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08
    [摘要](545) [HTML](0) [PDF 10.02 M](829)
    摘要:
    目的 优化牛血清白蛋白修饰紫檀茋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bovine serum albumin-modified pterostilbene PLGA nanoparticles,BSA-Pte-PLGA-NPs)处方,进行体外及体内评价。方法 纳米沉淀法制备BSA-Pte-PLGA-NPs,以包封率、载药量和粒径大小为评价指标,单因素结合Box-Behnken效应面设计法筛选BSA-Pte-PLGA-NPs最优处方。采用乳糖作为冻干保护剂将BSA-Pte-PLGA-NPs制备成冻干粉,并进行表征。SD大鼠分为紫檀茋原料药组、物理混合物组和BSA-Pte-PLGA-NPs组,按40 mg/kg(以紫檀茋计)剂量ig给药,测定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 BSA-Pte-PLGA-NPs最佳处方为BSA质量浓度为19.0 mg/mL、载药比为8.8∶1、水相与有机相体积比为8∶1。BSA-Pte-PLGA-NPs包封率为(86.69±1.81)%,载药量为(9.02±0.37)%,粒径为(176.10±8.12)nm。紫檀茋在BSA-Pte-PLGA-NPs冻干粉中以无定型形式存在。BSA-Pte-PLGA-NPs在pH 1.2或pH 7.4磷酸盐缓冲液中体外释药过程均与Weibull模型拟合度最高。药动学结果显示,BSA-Pte-PLGA-NPs达峰时间(tmax)延后至(2.11±0.60)h,半衰期(t1/2)延长至(4.82±0.89)h,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提高至3.24倍。结论 BSA-Pte-PLGA-NPs可显著促进紫檀茋口服吸收,值得进一步研究。
    11  载丹皮酚纳米纤维膜的制备、表征及性能评价
    许海棠,廖华珍,周菊英,韦贻春,蓝艳姣
    2023, 54(14):4493-45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09
    [摘要](595) [HTML](0) [PDF 7.43 M](932)
    摘要:
    目的 以丹皮酚、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明胶(gelatin)为原料,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载药纤维膜,并进行结构表征及性能评价。方法 采用静电纺丝仪制备了聚己内酯/丹皮酚纤维膜、聚己内酯+明胶/丹皮酚纤维膜以及三层纤维膜(上下层为聚己内酯膜,中间层为聚己内酯+明胶/丹皮酚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差示量热扫描仪对单层纤维膜的形貌与结构进行表征。通过CCK-8实验和溶血率测定法对载药纤维膜的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并测定了聚己内酯+明胶/丹皮酚纤维膜的抗菌活性和抗氧化性;通过体外释放实验考察丹皮酚的释放规律。结果 丹皮酚成功负载于电纺纤维中,CCK-8实验测得聚己内酯+明胶/丹皮酚纤维膜(载药量≤15%)对L929细胞存活率并无明显影响,溶血率实验测得样品纤维膜的溶血率都低于1%。聚己内酯+明胶/丹皮酚纤维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9.93±0.10)mm。聚己内酯+明胶/丹皮酚载药纤维膜对羟自由基的清除力较强,当丹皮酚的质量浓度为1.1 mg/mL,载药纤维膜的清除率为78.72%。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药物的释放先是经过一个快速释放阶段后进入缓慢释放过程。3层纤维膜的缓释效果最好,累积释放率为94.58%。结论 制备的丹皮酚纤维膜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抑菌活性及抗氧化活性,具有缓释性,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12  黄芩微波热风联合干燥动力学及品质研究
    商涛,袁越锦,赵哲,徐英英
    2023, 54(14):4501-45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10
    [摘要](721) [HTML](0) [PDF 8.40 M](951)
    摘要:
    目的 探索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更优干燥方式,研究其干燥特性和干燥动力学,为提高黄芩干燥品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光测色技术和HPLC法分别测定黄芩的色泽和黄芩苷含量,以干燥时间、色泽和黄芩苷含量为指标分析微波干燥、热风干燥、微波热风组合干燥3种干燥方式对黄芩干燥品质的影响,用变异系数法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分,确定更优干燥方式。探究不同微波功率密度(9、12、15 W/g)、转换点含水率(30%、40%、50%)、热风温度(50、60、70 ℃)对黄芩干燥特性和干燥动力学的影响。结果 相比于单一的微波干燥和热风干燥,黄芩微波热风联合干燥具有较短的干燥时间、总色差值最小为16.25±1.05、黄芩苷含量和综合质量评分最高分别为(18.88±0.30)%和88.16,说明采用微波热风联合干燥方式能有效提高黄芩的干燥品质。黄芩的干燥时间随热风温度的增大而减小,随转换点含水率和微波功率密度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Two-term模型可以用来描述黄芩微波热风联合干燥过程。微波干燥阶段有效水分扩散系数(effective moisture diffusion coefficient,D)为4.516 9×10−7~7.699 9×10−7 m2/s,并随微波功率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远大于热风干燥阶段D结论 微波热风联合干燥更适用于黄芩中药材的干燥加工,能有效提高黄芩的干燥品质,为微波热风联合干燥技术应用于黄芩等中药材的干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13  基于一测多评法含量测定及薄层鉴别的经典名方竹茹汤颗粒剂的质量评价研究
    何天雨,梅茜,王晓丽,毛靖,谢辉,郭勇,侯金才,陆兔林,毛春芹
    2023, 54(14):4511-45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11
    [摘要](366) [HTML](0) [PDF 1.27 M](1295)
    摘要:
    目的 建立经典名方竹茹汤颗粒(Zhuru Decoction Granules,ZDG)特征图谱及一测多评(quantitative analysis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 marker,QAMS)法测定其主要成分,优化薄层色谱条件,建立同时鉴别葛根素和甘草苷的方法。方法 优化并确定HPLC最佳色谱条件并建立特征图谱,以葛根素作为参照物,建立葛根素、3'-羟基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葛根素芹菜糖苷、大豆苷、甘草苷、甘草酸的QAMS法,建立主要药效成分葛根素及甘草苷同时鉴别的薄层条件。结果 得到15批样品特征图谱与其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5;15批制剂运用QAMS法和外标法得到的各成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7种成分相对误差均低于5%;通过稳定性考察证明薄层检测条件稳定可行。结论 该方法科学可行,稳定可控,有助于经典名方ZDG质量控制方法的完善和提高,为经典名方的质量控制评价提供参考。
    14  高山桑黄挥发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优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鲁斌,陈勇杏,吴博宇,王赟,申开泽,于富强,华燕
    2023, 54(14):4520-45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12
    [摘要](676) [HTML](0) [PDF 8.78 M](938)
    摘要:
    目的 优化高山桑黄Sanghuangporus alpinus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评价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RSM)优化超临界CO2萃取高山桑黄挥发油的工艺条件;使用GC-MS、MTS和微量稀释方法鉴定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评估其体外抗炎、抗肿瘤和抗菌活性。结果 超临界CO2萃取高山桑黄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7 ℃、萃取压力31 MPa、萃取时间1.5 h,在此条件下挥发油提取得率为(0.326±0.005)%。高山桑黄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为四氯藜芦醚、1,2,4,5-四氯-3,6-二甲氧基苯、1,2,3,4-四氯-5-甲氧基-6-硝基苯、亚油酸乙酯、二十五烷。挥发油表现出显著的体外抗炎和抗肿瘤作用,但其抑菌活性不显著。结论 成功优化了高山桑黄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在最适条件下获得了较高的得率;结合体外模型与生物活性评价,可为高山桑黄的药物开发和资源利用提供价值参考。
    15  氧化苦参碱对棕榈酸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机制
    王莉,曾文靖,王超文,罗臻硕,黄起壬
    2023, 54(14):4530-45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13
    [摘要](621) [HTML](0) [PDF 7.09 M](958)
    摘要:
    目的 探讨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对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作用及机制。方法 通过PA(0.25 mmol/L)诱导HUVECs建立IR模型后,进行OMT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研究,筛选出OMT的最佳作用浓度和最佳作用时间。CCK-8法检测HUVECs活力;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rylated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通路、激活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蛋白抑制因子1(protein inhibitor of activated STAT 1,PIAS1)蛋白表达;试剂盒检测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根据筛选出的OMT最佳浓度(4 μmol/L)和作用时间(48 h),敲低PIAS1进行机制探讨,Western blotting检测PIAS1、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荧光探针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2',7'-dichlorodihydrofluorescein diacetate,DCFH-DA)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免疫荧光法观察NF-κB p65核转位情况。结果 随着OMT作用浓度和时间的增加,PI3K/Akt/eNOS通路和PIAS1蛋白表达量及NO水平均增加(P<0.05、0.01、0.001)。转染Ad-PIAS1-RNAi后,NF-κB p65蛋白表达量、ROS和IL-6水平均显著增加(P<0.01、0.001),NF-κB p65入核程度显著增强(P<0.05、0.01),而OMT可以部分逆转上述作用(P<0.05、0.01、0.001)。结论 OMT能改善PA体外诱导的血管内皮IR,其机制主要是通过上调PIAS1通路减轻高脂诱导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
    16  基于TRPV1/AMPK通路探讨石榴皮总多酚对亚油酸诱导的人皮脂腺细胞脂质合成的影响
    张曦,朱明芳,吴淑辉,张娟娟,郑慧娥,王云,鞠强,ChristosC.Zouboulis
    2023, 54(14):4538-45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14
    [摘要](902) [HTML](0) [PDF 9.11 M](872)
    摘要:
    目的 探讨石榴皮总多酚(pomegranate peel polyphenols,PPPs)对亚油酸(linoleic acid,LA)诱导的永生化人皮脂腺SZ95细胞脂质合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SZ95细胞,运用LA诱导构建脂质过度合成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PPPs对SZ95细胞活力的影响;尼罗红染色检测细胞脂质合成情况;qRT-PCR检测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TRPV1、AMPK、磷酸化AMPK(phosphorylated AMPK,p-AMPK)蛋白表达。采用siRNA进行细胞转染,观察沉默TRPV1后PPPs对LA诱导的SZ95细胞脂质合成及TRPV1/AMPK通路的影响。结果 1.25、2.5、5μg/mL的PPPs对SZ95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且均可显著抑制LA诱导的脂质过度合成(P<0.01),其中5 μg/mL PPPs的抑制效应最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脂质合成明显增加(P<0.01),TRPV1AMPK mRNA表达及TRPV1、p-AMPK/AMPK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PPPs对无LA诱导的SZ95细胞基础脂质合成无明显影响,TRPV1、AMPK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但TRPV1、p-AMPK/AMPK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PPPs明显减少LA诱导下的SZ95细胞脂质合成(P<0.01),明显提高TRPV1AMPK mRNA表达及TRPV1、p-AMPK/AMPK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沉默TRPV1显著增加了LA诱导下的SZ95细胞脂质合成(P<0.01),并显著减弱了PPPs对SZ95细胞脂质过度合成的抑制(P<0.01),显著降低其TRPV1AMPK的mRNA及TRPV1、p-AMPK/AMPK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结论 PPPs可有效抑制LA诱导的SZ95细胞脂质合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RPV1/AMPK通路有关。
    17  重楼皂苷I对斑马鱼发育毒性、抗血管新生活性及其机制研究
    王璇,陈林珍,林瑞超,陈美琳,范琦琦,李芝奇,赵崇军,李向日
    2023, 54(14):4548-45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15
    [摘要](551) [HTML](0) [PDF 7.94 M](961)
    摘要:
    目的 基于模式生物斑马鱼研究重楼皂苷I的发育毒性、抗血管新生活性,并利用网络药理学探究重楼皂苷I抗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受精后6 h(6 h post fertilization,6 hpf)的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的重楼皂苷I中96 h,在实验终点确认重楼皂苷I对斑马鱼胚胎的致死曲线,计算20%致死浓度(20% lethal concentration,LC20)。在实验终点,以斑马鱼自主抽动次数、96 hpf心率、斑马鱼肝脏面积、静脉窦-动脉球间距、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O)、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含量等指标,结合吖啶橙、油红O染色观察综合评价重楼皂苷I的发育毒性及其相关靶器官毒性。安全剂量条件下,以斑马鱼肝脏面积和静脉窦-动脉球间距评价重楼皂苷I对相关靶器官的影响,同时以节间血管数评价重楼皂苷I对斑马鱼节间血管生长的影响。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重楼皂苷I抗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并通过qRT-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重楼皂苷I对斑马鱼胚胎的致死曲线为y=270x-23.62,LC20为0.16 µg/mL;在亚致死浓度暴露条件下的实验终点,与对照组比较,0.16μg/mL重楼皂苷I能够诱导斑马鱼幼鱼出现卵黄囊吸收延迟,脊柱弯曲,尾巴畸变等明显的毒性特征,且T-CHO、TG、LDL-C含量明显升高(P<0.05、0.01);吖啶橙染色及油红O染色表明0.16 μg/mL重楼皂苷I能引起斑马鱼肝脏细胞凋亡和脂肪变性。在安全剂量条件下,与对照组比较,0.06、0.09μg/mL重楼皂苷I对主要脏器没有明显影响,但可以抑制节间血管数(P<0.01)。网络药理学预测发现重楼皂苷I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类固醇受体共激活因子(steroid receptor coactivator,SR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等关键靶点,调控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等相关信号通路,进而发挥抗血管新生的作用,qRT-PCR实验结果验证了以上靶点。结论 重楼皂苷I过高剂量使用会造成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而在安全剂量条件下,重楼皂苷I通过调节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等相关通路发挥明显的抗血管新生活性,为重楼皂苷I的临床用药安全及开发利用提供了思路,同时也为毒性中药的“有效性-安全性”综合评价提供了参考。
    18  基于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代谢探讨甘草制远志降低肠道炎症的作用机制
    王梓宇,张智慧,吴鹏,李浩然,赵梦,何梦娇,张学兰,赵鑫
    2023, 54(14):4556-45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16
    [摘要](850) [HTML](0) [PDF 6.94 M](990)
    摘要:
    目的 研究远志甘草制前后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代谢的影响,探讨甘草制远志降低肠道炎症的机制。方法 SD大鼠连续15 d ig远志或制远志后,ELISA法检测十二指肠组织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肠组织病理变化;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检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变化;运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大鼠粪便中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含量。结果 甘草制远志可显著降低远志引起的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IL-6、IL-8、TNF-α水平升高和肠道炎症损伤(P<0.05、0.01)。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甘草制远志后可改善远志引起的大鼠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和物种多样性减少,在门水平上主要表现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相对丰度回升(P<0.05、0.01),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相对丰度下调(P<0.05、0.01);在属水平上,远志甘草制后可上调有益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毛螺菌属Lachnospira、颤螺旋菌属Oscillospira等菌属的丰度(P<0.05、0.01),下调潜在的致病菌拟杆菌属Bacteroides、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等菌属的丰度。甘草制远志可一定程度逆转远志引起的大鼠粪便中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含量降低(P<0.05、0.01)。结论 远志引起的肠道炎症可能与其引起肠道菌群和SCFAs紊乱有关,甘草制远志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和SCFAs代谢来降低肠道炎症反应。
    19  芪参益气滴丸调控Sirt1与eNOS互作促进糖尿病心肌缺血损伤修复再生
    刘鑫,刘甜甜,姚魁武,张彦丽,巩颖,顾媛媛,曹俊岭
    2023, 54(14):4564-45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17
    [摘要](845) [HTML](0) [PDF 8.33 M](991)
    摘要:
    目的 探讨芪参益气滴丸对糖尿病心肌缺血损伤小鼠血管内皮功能及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102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尼可地尔片(4.55 mg/kg)组及芪参益气滴丸低、高剂量(227.5、455.0 mg/kg)组和芪参益气滴丸(227.5 mg/kg)+EX-527(10 mg/kg)组。第2周开始对照组以正常饲料饲养,其余各组以高脂饲料饲养,然后持续7 d ip链脲霉素(50 mg/kg),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对照组ip等体积生理盐水。第4周模型组和各给药组小鼠连续5 d颈背部sc异丙肾上腺素盐酸盐(100 mg/kg),对照组sc等体积生理盐水。第5周开始给予药物干预14 d,取血清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 I)、肌酸激酶MB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含量;病理染色检测心脏形态结构、胶原纤维比值、心肌凋亡数量和血管新生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脏组织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ce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磷酸化苏氨酸495位点eNOS(phosphorylation of Thr495-eNOS,pT495-eNOS)、磷酸化丝氨酸1177位点eNOS(phosphorylation of Ser1177-eNOS,pS1177-eNOS)蛋白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心脏Sirt1与eNOS共定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cTnI水平及CK-MB活性均明显增加(P<0.01),ET-1、vWF和NO水平均显著减少(P<0.01);心肌细胞排列紊乱,肌纤维缺失,肌间隙增大,心肌纤维化面积和心肌凋亡数目显著增加(P<0.0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CD31)标记的新生血管数量明显减少(P<0.01),心脏Sirt1、eNOS表达降低(P<0.01),pT495-eNOS水平升高(P<0.01),Sirt1和eNOS共定位减少。芪参益气滴丸干预后均有显著的保护效应,加入EX-527能部分逆转芪参益气滴丸的作用。结论 芪参益气滴丸可通过上调Sirt1和eNOS水平,增加Sirt1与eNOS相互作用,提高NO生物利用度,保护内皮功能,改善血管新生,抑制心肌纤维化和心肌凋亡,从而促进糖尿病心肌缺血损伤修复。
    20  复方野菊花提取物对肝火亢盛型高血压模型大鼠的作用研究
    魏柯健,俞静静,苏洁,徐洁,胡雪灵,周衡朴,何梓雯,颜美秋,陈素红,吕圭源
    2023, 54(14):4573-45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18
    [摘要](724) [HTML](0) [PDF 9.08 M](940)
    摘要:
    目的 探讨复方野菊花提取物对肝火亢盛型高血压大鼠模型的影响及降压作用机制。方法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ig复方附子汤建立肝火亢盛型高血压大鼠模型,给予复方野菊花提取物干预后,检测大鼠中医证候指标、心率和血压,测定血清与肾脏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dystem,RAAS)相关因子的含量,检测血清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及血脂水平,观察靶器官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复方野菊花提取物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眩晕恢复时间、面温、耳温、尿液吸光度(P<0.01),增加唾液分泌量及粪便含水量(P<0.01),缓解模型大鼠尖叫、攻击、打斗、撕咬等攻击性行为;显著降低模型大鼠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P<0.05、0.01);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和ET-1水平(P<0.01),升高NO水平(P<0.01);改善心脏、肾脏及胸主动脉组织结构异常;降低血清中醛固酮(aldosterone,ALD)、肾素、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II,Ang-I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水平(P<0.05、0.01),降低肾脏肾素、Ang-II、ACE和胸主动脉Ang-II的蛋白表达(P<0.05、0.01),增加肾脏ACE2蛋白表达(P<0.01)。结论 复方野菊花提取物能够缓解高血压模型大鼠肝火亢盛证,改善模型大鼠的内皮状态,其降压机制可能与抑制RAAS过度激活有关。
    21  清咳平喘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蔡珍珍,彭建平,黄建华,陈乐蓉
    2023, 54(14):4584-45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19
    [摘要](633) [HTML](0) [PDF 5.75 M](925)
    摘要:
    目的 探讨清咳平喘颗粒联合西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患者40例,治疗组患者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咳平喘颗粒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的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证候积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及血气指标。结果 治疗7 d后,对照组总有效率80%,治疗组总有效率9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临床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pH值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动脉氧分压(PaO2)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PaO2、PaCO2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5%、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咳平喘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有效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降低血清hs-CRP水平,改善血气指标,同时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较单纯化学药治疗效果更优。
    22  基于数据挖掘与德尔菲法的脾气虚证动物模型评价及用药特征分析
    张裕惠,薛丹,王憭瑶,贾瑞婷,宋朱谨,虞吴敏,朱爱松
    2023, 54(14):4590-45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20
    [摘要](716) [HTML](0) [PDF 6.92 M](968)
    摘要:
    目的 全面分析脾气虚证动物模型并明确模型评价指标,为该动物模型的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脾气虚证动物模型相关实验性研究文献,分别对动物品系、造模方法、取材部位、评价指标和用药特征进行数据提取及分析。以此为基础聚焦高频评价指标进行德尔菲专家问卷调查,通过均数和变异系数等明确高效能的脾气虚证动物模型评价指标。同时,基于用药特征分析结果,通过以方测证进一步探讨脾气虚证动物模型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结果 共纳入146篇文献,动物模型以SD大鼠和雄性占比最高,取材部位依次为小肠、胃和脾脏,饮食失宜和游泳力竭双因素复合法是最常用的造模方法。德尔菲专家问卷调查表明,高效能的脾气虚证动物模型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表观指标(大便溏泄、神疲乏力、皮毛枯槁无华等)、生化指标[胃动素、线粒体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水平、D-木糖吸收率等] 和其他指标(食量减少、体质量下降、抓力下降等)。其中75篇文献报道了有效的治疗方药,最常用的方剂为四君子汤,高频药物为白术、甘草、茯苓、黄芪、党参和人参等,用药特征以性温、味甘、归脾经为主。结论 脾气虚证动物模型的构建主要为SD大鼠,多采用饮食失宜与游泳力竭的双因素复合法。综合表观指标、生化指标和其他指标的系统性模型评价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将为脾气虚证动物模型的规范化提供参考。
    23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1项系统性评价与Meta分析
    张晟安,刘志栋,戴亮,李玲,党延启,周文君,王振中,季光
    2023, 54(14):4599-46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21
    [摘要](850) [HTML](0) [PDF 15.18 M](990)
    摘要:
    目的 对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证据进行系统性评价与Meta分析。方法 在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与Ovid共7个平台检索自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4月5日的苓桂术甘汤相关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各病种研究中报告的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Egger检验评估发表偏倚,应用剪补法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纳入47项研究,各病种病例共3933例。病种主要包括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肾脏病以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Meta分析显示,苓桂术甘汤具有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左室射血分数(MD=3.63, 95% CI[1.72, 5.54], P=0.000 2)、脑利钠肽(MD=−104.35, 95% CI [−145.02, −63.67], P<0.000 1)、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MD=−140.60, 95% CI [−213.40, −67.79], P=0.000 2)水平;降低24 h内房性早搏数量(MD=−288.36, 95% CI [−323.21, −253.52], P<0.000 1)与室性早搏数量(MD=−262.53, 95% CI [−301.23, −223.82], P<0.000 1);改善肝脏脂肪变性受控衰减参数(SMD=−0.71, 95% CI [−1.01,−0.42], P<0.000 1)、肝脾CT比值(SMD=0.93, 95% CI [0.62, 1.24], P<0.000 1);控制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MD=−1.05, 95% CI [−1.96, −0.14], P=0.023 1)、餐后2 h血糖(MD=−1.39, 95% CI [−1.98, −0.81], P<0.000 1)、糖化血红蛋白(MD=−0.86, 95% CI [−1.35, −0.38], P=0.000 5)水平;改善冠心病三酰甘油(MD=−0.82, 95% CI [−1.16, −0.47], P<0.000 1)、总胆固醇(MD=−1.79, 95% CI [−2.61, −0.97], P<0.000 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D=−0.75, 95% CI [−0.91, −0.59], P<0.000 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D=0.08, 95% CI [0.05, 0.11], P<0.000 1)水平;降低血尿素氮(MD=−6.32, 95% CI [−8.14, −4.50] , P<0.000 1)、血清肌酐(MD=−45.21, 95% CI [−70.70, −19.32], P=0.000 5)水平以及提高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D=5.00, 95% CI [4.21, 5.79], P<0.000 1)的作用。结论 目前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证据涵盖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肾脏病以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对各病种相关结局指标均有所改善,临床应用多样;但相关研究的质量普遍有提高空间,仍需更高水平的循证医学证据。
    24  血必净注射液联合利奈唑胺治疗重症肺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何晨晗,师莹莹,郑天元,贾雪冬,岳鹤影,杜书章,张晓坚,孙志
    2023, 54(14):4615-46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22
    [摘要](759) [HTML](0) [PDF 863.85 K](1038)
    摘要:
    目的 评价血必净注射液联合利奈唑胺治疗重症肺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6月,收集血必净注射液联合利奈唑胺治疗重症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ager 5.4.1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整合分析和偏倚风险评估;Stata14.0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12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949例患者,观察组478例,对照组47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 [RR=1.24, 95% CI (1.18, 1.31), P<0.000 01]、细菌清除率 [RR=1.38, 95% CI (1.22, 1.55), P<0.000 01] 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血常规恢复正常时间 [MD=−1.38, 95% CI (−1.55, −1.20), P<0.000 01]、体温恢复正常时间 [MD=−1.68, 95% CI (−1.92, −1.44), P<0.000 01]、痰液颜色改变时间 [MD=−1.24, 95% CI (−1.42, −1.05), P<0.000 01]、肺部炎症吸收>50%的时间 [MD=−2.20, 95% CI (−2.66, −1.75), P<0.000 01] 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肺部功能指标最大呼气中段流量 [MD=0.55, 95% CI (0.51, 0.59), P<0.000 0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 [MD=11.66, 95% CI (10.16, 13.16), P<0.000 01] 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呼气峰值流速[MD=−10.92, 95% CI (−14.29, −7.56), P<0.000 01] 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 [RR=0.99, 95% CI (0.57, 1.71), P=0.96]相比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利奈唑胺的基础上联用血必净注射液可以显著提高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总体不够高,对于治疗结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进一步开展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25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姜黄侧根发育分析及相关基因筛选
    李永宁,尹彦棚,周罗静,蓝鑫,侯飞侠,彭成,高继海
    2023, 54(14):4623-46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23
    [摘要](684) [HTML](0) [PDF 6.95 M](1017)
    摘要:
    目的 姜黄Curcuma longa主根形成中药姜黄,侧根形成药材郁金。为探知姜黄主根与侧根形成过程的差异和侧根生长膨大的分子机制,对姜黄主根与侧根进行转录组测序,挖掘促使侧根生长膨大的关键基因。方法 以姜黄主根和侧根为材料,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组装与注释后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结果 转录组测序共获得42.69 Gb clean data,共得到42 748条Unigene,其中35 456条被注释。主根和侧根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有1551个,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结果表明,姜黄主根与侧根的DEGs主要富集于代谢过程、细胞过程、催化过程、转运过程、结合等功能,COG富集结果表明,主根与侧根中DEGs主要富集于碳水化合物代谢和信号转导机制。KEGG富集分析显示,根中DEGs主要富集在淀粉和糖代谢、植物激素信号传递等代谢通路中。通过注释信息筛选出姜黄侧根生长膨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关键差异表达基因与通路分析表明侧根中蔗糖合成酶基因、生长素响应基因(SAUR32SAUR76SAUR50)的表达上调可能是姜黄侧根生长膨大的影响因素。结论 通过对姜黄主根与侧根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揭示了姜黄侧根生长膨大的关键基因,可以为姜黄根系生长的生物学机制提供参考。
    26  UHPLC同时测定不同产地和不同采收期裸花紫珠及同属植物中9种活性成分的含量与质量评价
    杨祖凡,杨扬,杨义芳,康兴东,李小峰,吴永忠,肖军平,王稳,贾强强,周斌
    2023, 54(14):4631-46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24
    [摘要](715) [HTML](0) [PDF 9.15 M](799)
    摘要:
    目的 利用UHPLC-UV建立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药材中9个活性成分同时定量的方法,并测定其在不同产地及不同采收期裸花紫珠中的含量,用于裸花紫珠药材的质量评价及产地、采收期的选择。方法 采用Phenomenex kintex XB-C18色谱柱(150 mm×2.1 mm,1.7μm),以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检测波长332 nm和210 nm;柱温为45 ℃;测定了83批裸花紫珠和7批同属不同种紫珠属样品中的9个活性成分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裸花紫珠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建立了裸花紫珠中9个活性成分含量同时测定的方法。其中咖啡酸、木犀草苷、连翘酯苷B、毛蕊花糖苷、木犀草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木犀草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木犀草素、藿香黄酮醇和熊果酸分别在1.240~124.0、2.040~204.0、1.020~101.6、5.100~510.0、0.904 0~90.40、0.982 0~98.20、0.872 0~87.20、0.822 0~82.20、2.280~228.0 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RSD值均小于3.00%,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5.58%~101.73%,回收率RSD值均小于2.50%。主成分分析筛选出2个主成分,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7.33%,表明这2个主成分可包含原有数据的大多数信息;OPLS-DA法标记出裸花紫珠药材中的4个差异性成分,分别为咖啡酸、连翘酯苷B、毛蕊花糖苷和熊果酸。结论 建立的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适用于裸花紫珠的质量评价,为裸花紫珠质量控制及相关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
    27  基于UPLC-LTQ-Orbitrap MS/MS法对粗茎秦艽药材不同初加工品化学成分的分析
    季文静,谢晖,吴靳荣,倪梁红,赵志礼
    2023, 54(14):4641-46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25
    [摘要](568) [HTML](0) [PDF 6.65 M](949)
    摘要:
    目的 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不同加工方法下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药材次生代谢化合物的差异,为优化粗茎秦艽药材的加工及干燥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云南丽江产粗茎秦艽药材,分别进行产地和药厂加工,加工方式包括切片、原个子(不切片),干燥方式包括烘干、晒干和“发汗”。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LTQ-Orbitrap-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各样品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筛查其差异性的特征化合物。结果 共鉴定出44个化学成分。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根与芦头(根茎)的化学成分存在较大的差异,根的切片组、原个子组有明显区分。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表明,三年生药材质量优于二年生药材,根的质量优于芦头,切片组优于原个子组,不同干燥方法中晒干组药材的质量较优,药厂加工药材质量均优于产地加工药材,并分析得到各组间主要差异化合物。结论 粗茎秦艽药材加工时,建议选用三年生药材,去除芦头部位,并进行趁鲜切片及晒干处理。可为粗茎秦艽药材初加工工艺、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提供科学资料。
    28  甘肃产1~2年生红芪和黄芪皂苷、多糖、黄酮类成分含量差异研究
    叶迎,王瑞海,苗青,许京,吴东苑,刘丽梅
    2023, 54(14):4649-46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26
    [摘要](713) [HTML](0) [PDF 10.42 M](767)
    摘要:
    目的 对甘肃产1~2年生红芪(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和黄芪(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或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总皂苷、总多糖、黄酮类成分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多指标探讨红芪和黄芪的差异。方法 运用R3.3.2软件,选取总皂苷、总黄酮、总多糖、毛蕊异黄酮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芒柄花素、4种异黄酮含量总和8个含量指标,产地、品种、采收时间、纬度、经度、海拔高度6个影响质量的因素做变量,采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甘肃产1~2年生红芪和黄芪质量差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聚类结果表明红芪、黄芪聚成2大类,2种药材品质相差较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黄芪质量优于红芪,总体上2年生红芪、黄芪药材质量优于1年生药材,宕昌产黄芪质量较优,武都产红芪质量较优。结论 甘肃产红芪和黄芪药材质量有明显差异,从质量角度分析,二者不适合替代使用。
    29  QuECHER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不同产地人参中147种农药残留
    王嘉琦,金书含,高海云,孔凡字,辛国松,于淼,綦峥
    2023, 54(14):4662-46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27
    [摘要](581) [HTML](0) [PDF 9.36 M](975)
    摘要:
    目的 建立QuEChERs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不同产地人参Panax ginseng中147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方法 人参样品经0.1%冰醋酸乙腈提取,QuEChERs法净化,采用F5色谱柱(50 mm×30 mm,2.6 μm),流动相为0.5%氨水-0.1%甲酸水溶液(A)-甲醇(B);进样口温度为250 ℃,进样量为10 µL,体积流量0.5 mL/min,电离方式ESI+;毛细管电压5.5 kV;源温度500 ℃;气帘气压力207 kPa:雾化器压力414 kPa;碰撞气62 kPa,多反应监测模式。结果 147种农药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不低于0.995,3个添加水平(1.0、5.0、20.0 ng/kg)下,81.2%的农药残留的回收率范围在60%~140%,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4.02%。结论 该方法净化方式简单、提取充分、回收率较高,适用于人参中农药残留的筛查测定,为人参中农药残留量的快速筛查和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30  不同来源细胞外囊泡在中药组分高效递送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王若宁,张迎洁,王笑红,朱安然,狄留庆
    2023, 54(14):4672-46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28
    [摘要](677) [HTML](0) [PDF 9.39 M](1004)
    摘要: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内源性脂质双分子层纳米囊泡,由内溶酶体途径主动合成并分泌到细胞间隙或系统循环中,具有高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及靶向性等特点。EVs不仅在细胞间通讯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其复杂的组成及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其作为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药活性成分具有明确的药理作用,然而其溶解度差、生物利用度低、存在不良反应等缺陷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利用EVs作为载体递送中药组分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等。通过对不同来源EVs的分泌、生物学功能、载药方式及其在多种疾病的药物递送及治疗中的重要应用进行综述,为EVs递送中药组分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31  肉豆蔻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刘润润,孙爱清,于小钧,贺梦媛,谢和兵,高鹏,丛竹凤
    2023, 54(14):4682-47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29
    [摘要](882) [HTML](0) [PDF 15.77 M](1037)
    摘要:
    肉豆蔻Myristicae Semen是常用药食同源中药,具有温中行气、涩肠止泻的功效,主要包括木脂素类、挥发油类和多酚类等化学成分,具有调节消化系统、抗癌、抗炎镇痛、抗菌、抗氧化等药理作用。通过对肉豆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理念,从植物亲缘、采收时期和炮制方法、药效、药性、配伍、化学成分可测性等方面对肉豆蔻的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初步预测去氢二异丁香酚、肉豆蔻醚、安五脂素、甲氧基丁香酚、榄香素、丁香酚和α-蒎烯等为其可能的Q-Marker,为肉豆蔻质量评价和药品研发提供参考。
    32  葛根在躯体疾病共病抑郁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杨倩,付英杰,任佳丹,王晨冉,高丽娜,丁林
    2023, 54(14):4701-47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30
    [摘要](766) [HTML](0) [PDF 11.00 M](871)
    摘要:
    抑郁症是慢性躯体疾病最常见的共病之一,躯体疾病共病抑郁(physical disease comorbid with depression,PDCD)对病程和预后有不利影响。葛根Puerariae Lobatae Radix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等功效,在多种PDCD中应用广泛。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以葛根单味药及含葛根的中药复方治疗或干预PDCD的研究文献,对葛根在PDCD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解析葛根治疗PDCD的应用价值,并对其干预抑郁症和PDCD的作用机制进行对比分析,为葛根治疗PDCD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33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中药治疗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
    吴振宁,王琦,秦雪梅,田俊生
    2023, 54(14):4713-47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31
    [摘要](685) [HTML](0) [PDF 8.62 M](866)
    摘要:
    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至今其发病机制并没有完全阐明。尽管不断有新的抗抑郁药物问世,但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根治抑郁症仍然是一大难题。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已证实,菌群紊乱及其代谢失调与抑郁症发生发展息息相关。对脑-肠轴的现代与传统研究、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抑郁症的相关性、中药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矫正作用进行综述,为阐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中药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34  中药多酚类成分抗肿瘤表观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琴,杨斌,顾健,龚普阳
    2023, 54(14):4722-47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32
    [摘要](726) [HTML](0) [PDF 9.84 M](910)
    摘要:
    表观遗传调控紊乱导致的基因表达异常是肿瘤的发生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中药活性成分调控肿瘤表观遗传机制研究成为热点。多酚是多种抗肿瘤中药的主要物质基础。姜黄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白藜芦醇、槲皮素和原花青素等可通过多种表观遗传机制调控肿瘤抑制基因或癌基因的表达,发挥抗肿瘤作用。通过对代表性中药多酚类成分调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表观遗传方面发挥抗肿瘤的作用进行综述,为中药对肿瘤的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策略。
    35  黄精及有效成分抗衰老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陆佳岑,薛畅,姜程曦
    2023, 54(14):4732-47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33
    [摘要](1633) [HTML](0) [PDF 7.21 M](1108)
    摘要:
    黄精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等功效。黄精主要含有多糖、甾体皂苷、植物甾醇、黄酮、三萜、生物碱等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自由基衰老、抗炎、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近年来对其抗衰老的研究也不断增加。通过对黄精抗衰老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黄精抗衰老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36  杜仲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张敏,梁凤妮,孙延文,韩菲,周妍,荣一方,邱峰,丁丽琴
    2023, 54(14):4740-47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34
    [摘要](1483) [HTML](0) [PDF 16.30 M](1122)
    摘要:
    杜仲Eucommia ulmoide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二类保护植物,其皮、叶、雄花和种子均具有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化学成分研究发现杜仲不同部位(皮、叶、雄花、种子)主要有木脂素类、环烯醚萜类、黄酮类、苯丙素类、萜类和甾体类等成分,具有抗骨质疏松、抗炎、神经保护、降血压、降血糖、调血脂、免疫调节、抗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广泛应用在医药、保健食品、饲料添加剂及日化用品等多个领域。通过对2000年1月—2022年12月在中国知网(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发表的杜仲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772篇,其中有效文献188篇。综述了杜仲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研究和开发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后续杜仲的临床应用及相关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37  欧盟草药药品注册评价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瞿礼萍,李秀丽,张廷模,王梅
    2023, 54(14):4762-47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4.035
    [摘要](857) [HTML](0) [PDF 6.76 M](1234)
    摘要:
    欧盟在全球植物药市场的地位举足轻重,推动更多中成药尤其是复方产品进入欧盟药品市场,对中药国际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立足中成药欧盟市场准入中的注册评价技术标准这一关键环节,从欧盟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与技术标准体系构成,以及产品质量、安全与有效性评价技术要求等方面,系统剖析欧盟草药药品注册评价技术标准特点,并针对欧盟复方产品的要求进行专门讨论。研究结果对于我国深入认识欧盟草药药品监管体系内涵、搭建中欧植物药科学监管机制研究的“桥梁”具有良好学术价值,对指导和推动中成药开展欧盟药品注册工作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