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54卷第1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3, 54(13):0-0.
    [摘要](187) [HTML](0) [PDF 5.25 M](1009)
    摘要:
    2  目录
    2023, 54(13):0-0.
    [摘要](167) [HTML](0) [PDF 676.06 K](985)
    摘要:
    3  盘龙参化学成分研究
    于蕾,赵目聪,董琳,黄兹宝,姬敏,曹明玉,刘辰鹏,张小坡
    2023, 54(13):4089-40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01
    [摘要](772) [HTML](0) [PDF 1.41 M](1180)
    摘要:
    目的 研究盘龙参Spiranthes sinensi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95%乙醇回流提取,石油醚萃取获得萃取物,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制备,采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计算电子圆二色谱法(ECD)判定新化合物的绝对构型。体外考察化合物对棕榈酸诱导MIN6细胞损伤后的细胞活力影响。结果 从盘龙参根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R)-2'-(2,4-二甲氧基-8-{4'-羟基-5',6'-二甲基-四氢呋喃[7,8]}-9,10-二氢菲)(1)、红门兰酚(2)、spiranthesphenanthrene A(3)、2-methoxy-4,7-dihydroxy-6-isopentenyl-9,10- dihydrophenanthrene(4)、3,5-二羟基-4',7-二甲氧基黄酮(5)、樱花素(6)、5-羟基-3,7,3',4'-四甲氧基黄酮(7)、5-hydroxy- 4'-[(2-isopentenyl)oxy]-3,7,3'-trimeoxyflavone(8)、hydroxydihydro-bovolide(9)、原儿茶醛(10)、β-谷甾醇(11)。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0.39~25 μmol/L)或11(12.5~50 μmol/L)与棕榈酸共同处理后的各组细胞增殖活力均明显增强。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二氢菲类化合物,命名为盘龙参醇A;化合物67910为首次从绶草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能够拮抗棕榈酸对MIN6细胞的损伤作用,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4  骨碎补内生菌Lecanicillium sp. GZWMJZ-847中3个新3-氢化萘特特拉姆酸衍生物
    陈旭丽,王立平,吴耽,何文文,左明星,王冬阳,朱伟明
    2023, 54(13):4096-410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02
    [摘要](735) [HTML](0) [PDF 1.30 M](949)
    摘要:
    目的 研究骨碎补内生蜡蚧菌Lecanicillium sp. GZWMJZ-847的次级代谢产物和抑菌活性。方法 采用大米培养基对菌株Lecanicillium sp. GZWMJZ-847发酵;采用凝胶柱色谱、正反相硅胶色谱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谱、质谱、NMR计算等方法确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采用营养肉汤稀释法测试化合物对病原细菌及酵母菌的抑菌活性、平板法测试化合物对病原霉菌的抑菌活性。结果 从菌株的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3个新的和3个已知的3-氢化萘特特拉姆酸衍生物,包括蜡蚧特特拉姆酸A(1)、蜡蚧特特拉姆酸B(2)、蜡蚧特特拉姆酸C(3)、Sch 210971(4)、Sch 210972(5)、Sch 213766(6)。化合物146对4株人体革兰阳性病原菌和1株植物革兰阴性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minimun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7.8~125 mmol/L。化合物6对油菜菌核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22.05±0.62)、(55.54±1.72)μg/mL。结论 蜡蚧特特拉姆酸A~C(13)为新的3-氢化萘特特拉姆酸衍生物,骨碎补内生菌Lecanicillium sp. GZWMJZ-847产生的3-氢化萘特特拉姆酸对人体病原菌和植物病原菌可表现出抑制作用。
    5  海绵共附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parvulus 162432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陈瑞强,罗祥超,林厚文,焦伟华
    2023, 54(13):4104-41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03
    [摘要](721) [HTML](0) [PDF 1.07 M](1205)
    摘要:
    目的 研究海绵共附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parvulus 162432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料(ODS)中压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的单体化合物采用HR-ESI-MS、NMR以及文献比对等方法进行鉴定,新化合物的绝对构型通过计算NMR和圆二色谱(ECD)确定。结果 从菌株Streptomyces parvulus 162432中分离纯化了9个环二肽类化合物,包括1个新化合物链霉菌二肽A(1)和8个已知化合物:环-(D-顺式-羟脯氨酸-L-苯丙氨酸)(2)、环-(D-脯氨酸-D-苯丙氨酸)(3)、环-(L-羟脯氨酸-L-亮氨酸)(4)、环-(L-羟脯氨酸-D-亮氨酸)(5)、环-(D-脯氨酸- L-亮氨酸)(6)、环-(L-脯氨酸-D-亮氨酸)(7)、环-(D-脯氨酸-L-异亮氨酸)(8)、环-(L-亮氨酸-D-缬氨酸)(9)。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19进行肿瘤细胞增殖细胞毒和抗菌活性评价,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9在10 μg/mL下对肿瘤细胞增殖均未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9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显示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25 μg/m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49为首次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parvulus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6  黑柳树皮化学成分及其抑制脂肪生成活性研究
    刘欢,甲次拉母,蒲沙龙,张吉仲,李丽梅
    2023, 54(13):4111-41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04
    [摘要](879) [HTML](0) [PDF 1018.26 K](1667)
    摘要:
    目的 研究黑柳Salix nigra树皮的化学成分,并对部分化合物进行抑制脂肪生成活性研究。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运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以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为实验模型,利用油红O和苏丹黑B染色,研究从黑柳树皮中分离到的部分化合物对秀丽隐杆线虫脂肪生成的影响。结果 从黑柳树皮甲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中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柳皮苷(1)、特里杨苷(2)、7-水杨酰-2'-苯甲酰水杨苷(3)、cochinchiside A(4)、2'-苯甲酰水杨苷(5)、胡萝卜苷(6)、rosin(7)、水杨苷(8)、chalcononaringenin-2'-O-β-D-glucopyranoside(9)、3,4-二羟基苯甲酸(10)、苯甲酸(11)和水杨酸(12)。其中化合物1259能够显著抑制秀丽隐杆线虫脂肪生成。结论 12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黑柳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对秀丽隐杆线虫脂肪生成的抑制作用最强。
    7  青黛表面改性对口腔溃疡双层膜质量与药效的影响
    黄胜杰,钟婧娉,谢锦,贺亚男,郭治平,刘雪梅,杨明,张定堃,韩丽
    2023, 54(13):4118-41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05
    [摘要](766) [HTML](0) [PDF 2.01 M](1662)
    摘要:
    目的 采用溶剂浇铸法制备口腔溃疡双层膜剂,研究青黛表面改性前后对膜剂质量与药效的影响。方法 通过单因素实验设计和响应面优化法优选膜剂最佳处方,并对膜剂表面形貌、黏附时间、抗拉强度、含量测定以及体外药物释放等性能进行评估。进一步采用化学灼烧法建立大鼠口腔溃疡模型,考察膜剂对溃疡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以及口腔溃疡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 空白隔离层确定为25 mg/mL的乙基纤维素乙醇溶液,载药膜最佳处方为63 mg/mL PVA17-88、55 mg/mL PVP K30、3.0 mg/mL明胶与0.047 mL/mL甘油。青黛表面改性后,双层膜剂比未改性双层膜剂具有更加光滑均一的外观、更高的含量均匀性和有效成分靛蓝释放率。药效学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组与青黛改性膜剂组显著降低了溃疡组织TNF-α、IL-1β、IL-6的含量(P<0.05),并减少了炎症细胞的浸润,溃疡组织愈合程度较高。结论 青黛改性之后的口腔溃疡双层膜剂具有更好的质量与更佳的疗效,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8  延胡索药材干燥动力学及其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王海丽,张姝妍,辛洁萍,李春帅,程水清,王璇,王旭星,文佳,李向日
    2023, 54(13):4128-41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06
    [摘要](762) [HTML](0) [PDF 1.58 M](1220)
    摘要:
    目的 建立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鲜品直接干燥、煮后及蒸后干燥的共有干燥模型,测定其干燥动力学参数,研究其有效成分在干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10种(Page、Wang and Singh、Two-term exponential、Newton、Logarithmic、Aghbashlo、Two-term、Midilli、Diffusion approach、Weibull)薄层干燥模型对50、60、70、80 ℃条件下3种不同加工方式的延胡索药材的干燥曲线进行拟合,采用决定系数(R2)、卡方(χ2)及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判断拟合方程的优劣;根据Fick扩散定律求算干燥动力学参数;根据化学动力学原理研究有效成分在干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 确定了3种不同加工方式的延胡索中药材干燥的共有模型(Midilli模型),3种不同加工方法的延胡索药材的有效扩散系数(effective diffusivity,Deff)值(7.09×10-9~4.66×10-8 m2/s)及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Ea)值(1.52~1.82 kJ/mol),多糖、黄连碱、延胡索乙素、紫堇碱、总生物碱(原阿片碱、海罂粟碱、黄连碱、延胡索乙素、巴马汀、小檗碱、去氢紫堇碱、紫堇碱等8种生物碱含量的和)的变化均符合零级动力学规律,这5种化学成分的含量随干燥时间的增加而减少。结论 生品与煮品、蒸品的干燥效率在较低温度时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这种差异逐渐缩小,蒸、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干燥;干燥过程对延胡索品质有较大影响;为延胡索药材干燥方法提供参考,对指导延胡索实际生产和提高其质量与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9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银杏叶滴丸熔融物料混合过程监测方法的开发
    田莹,赵洁,瞿海斌
    2023, 54(13):4137-41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07
    [摘要](271) [HTML](0) [PDF 1.22 M](1081)
    摘要:
    目的 混合过程是滴丸制备过程中的关键工艺,为保证药物均匀分散在熔融基质中,提出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技术的混合过程监测方法。方法 以银杏叶滴丸(Ginkgo Folium Dripping Pills,GFDP)料液的混合过程为研究对象,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手段,开发了一种适用于GFDP料液混合过程的在线监测方法。通过移动块标准偏差法来评价熔融物料的混合均匀度,并对混合终点进行判断。结果 在波长900~1650 nm,采集的光谱最大偏差值为0.013 81,最大标准偏差值为0.005 54,所建立的监测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健性,不同取样点的总黄酮苷含量RSD小于5%,验证了终点判断的可靠性。结论 为熔融物料混合过程监测及终点判断提供了思路,提高了滴丸制备过程关键环节的监控能力。
    10  TPGS表面修饰岩白菜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与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
    杨金枝,崔晓鸽,郝海军
    2023, 54(13):4144-41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08
    [摘要](571) [HTML](0) [PDF 2.33 M](1066)
    摘要:
    目的 制备D-α-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TPGS)修饰岩白菜素固体脂质纳米粒(TPGS surface-modified bergenin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TPGS-Ber-SLN),并考察其体外释药和口服药动学行为。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TPGS-Ber-SLN。以包封率、载药量和粒径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结合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Box Behnken desig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BBD-RSM)优化TPGS-Ber-SLN处方,并制备成冻干粉末。X射线粉末衍射法(X-ray powder diffraction,XRPD)和差式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分析岩白菜素在TPGS-Ber-SLN冻干粉末中的存在状态,透析袋法考察TPGS-Ber-SLN在不同介质中释药情况。以岩白菜素原料药为参考,比较TPGS-Ber-SLN在体内药动学行为及口服生物利用度。结果 TPGS-Ber-SLN最佳处方工艺:岩白菜素用量为40 mg,单硬脂酸甘油酯用量525 mg,泊洛沙姆188质量浓度为17.5 mg/mL,TPGS质量浓度为0.2 mg/mL,均质次数为9次。TPGS-Ber-SLN的平均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及ζ电位分别为(83.16±1.09)%、(4.97±0.13)%、(229.46±19.07)nm和(-15.67±0.23)mV,体外释药过程符合Weibull模型。口服药动学结果显示,TPGS-Ber-SLN的tmax延长至(2.07±0.43)h,t1/2延长至(4.21±0.78)h,Cmax和生物利用度分别提高至3.91倍和5.34倍。结论 TPGS-Ber-SLN显著改变了岩白菜素的药动学行为,增加了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
    11  金丝桃苷磷脂复合物及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和口服药动学研究
    李伟宏,郑伟,王风云,隋海娟
    2023, 54(13):4157-41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09
    [摘要](703) [HTML](0) [PDF 2.00 M](1101)
    摘要:
    目的 制备金丝桃苷磷脂复合物(hyperoside phospholipids complex,Hyp-PC)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Hyp-PC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Hyp-PC-MSN),考察口服药动学行为。方法 以复合率为指标,单因素实验结合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Hyp-PC处方。X射线粉末衍射(X-ray powder diffraction,XRPD)对Hyp-PC进行晶型分析,并测定Hyp-PC的油水分配系数。溶剂挥发法制备Hyp-PC-MSN,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Hyp-PC-MSN微观形态,并与Hyp-PC比较Hyp-PC-MSN体外溶出情况。SD大鼠分为金丝桃苷组、Hyp-PC组和Hyp-PC-MSN组,测定大鼠血浆中金丝桃苷质量浓度,计算Hyp-PC和Hyp-PC-MSN主要药动学参数及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结果 Hyp-PC最佳处方的复合率接近100%,金丝桃苷在Hyp-PC中以无定型状态存在,油水分配系数明显增大。Hyp-PC-MSN外观形态呈球形,包封率为(93.17±0.85)%,载药量为(7.54±0.33)%,粒径为(163.87±6.15)nm,PDI值为0.108±0.009,ζ电位为(-0.28±0.05)mV。Hyp-PC-MSN明显提高了释药速率和累积释放度。药动学结果显示,Hyp-PC-MSN的达峰时间(tmax)显著性提前,半衰期(t1/2)延长至(4.56±0.82)h,达峰浓度(Cmax)提高至(1 462.62±163.94)ng/mL,相对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至3.47倍。结论 Hyp-PC-MSN可提高金丝桃苷体外溶出速率、累积溶出度及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
    12  散寒化湿颗粒HPLC特征图谱研究
    于桂芳,胡军华,周茆,周恩丽,戴翠红,李海波,章晨峰,王振中,王团结,肖伟
    2023, 54(13):4168-41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10
    [摘要](933) [HTML](0) [PDF 1.84 M](1633)
    摘要:
    目的 建立散寒化湿颗粒(Sanhan Huashi Granules,SHG)的HPLC特征图谱,并对全部特征峰进行化学成分指认和药材来源归属,为其整体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Waters Atlantis T3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甲醇-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柱温为30 ℃;检测波长为250 nm,建立SHG的HPLC特征图谱。采用UHPLC-QTOF MS、NMR、对照品比对及定向分离技术对10个特征峰进行了准确的化学成分指认并归属处方药味来源,并对20批制剂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 建立了SHG的HPLC特征图谱,10个特征峰得到明确化学成分指认,分别为腺嘌呤(1号峰)、尿苷(2号峰)、鸟苷(3号峰)、肌苷(4号峰)、5-羟甲基糠醛(5号峰)、木兰苷A(6号峰)、佛手酚-5-O-β-D-吡喃葡萄糖苷峰(7号峰)、紫花前胡苷(8号峰)、6'-O-(反式阿魏酰基)-紫花前胡苷(9号峰)、茴香酸对羟基苯乙酯(10号峰),并归属了特征峰处方药味来源,分别为1号峰归属于麻黄、苦杏仁、羌活、广藿香、苍术、白术、焦六神曲、焦麦芽、地龙、徐长卿、葶苈子,2号峰归属于厚朴、羌活、广藿香、佩兰、苍术、白术、地龙、徐长卿、葶苈子,3号峰归属于羌活、广藿香、地龙、徐长卿、葶苈子,4号峰归属于地龙,5号峰归属于焦三仙(焦山楂、焦麦芽、焦六神曲),6号峰归属于厚朴,7~10号峰归属于羌活。20批制剂均符合特征图谱的规定,批间一致性良好。结论 所建立的SHG的HPLC特征图谱方法简便,稳定性、重复性好,初步描绘了SHG的整体化学成分特征,为进一步提升其质量标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可为其他经典名方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参考。
    13  四妙散改善高尿酸血症和肾损伤以及调节肾脏线粒体相关蛋白的作用研究
    王钐,张悦怡,刘田园,卢美希,戴璇,刘亚鸽,张艳菲,王丽丽,张东伟
    2023, 54(13):4177-41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11
    [摘要](835) [HTML](0) [PDF 1.50 M](1329)
    摘要:
    目的 探索四妙散改善高尿酸血症小鼠尿酸代谢和肾损伤的作用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氧嗪酸钾(300 mg/kg)联合次黄嘌呤(500 mg/kg)建立急性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然后给予四妙散水提液(4.55、9.1、18.2 g/kg)干预7 d。利用生化法分别测定血清和尿液中尿酸(uric acid,UA)的含量,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及氧化型谷胱甘肽(oxidized glutathione,GSSG)、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肾脏中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含量,以及肝脏中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的活力。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肾脏线粒体融合和分裂相关蛋白表达。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肾脏的病理变化。结果 四妙散显著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中UA含量(P<0.05、0.01),显著升高尿液中UA含量(P<0.05、0.001),显著升高血清SOD活力和肾脏中GSH水平(P<0.05、0.01、0.001),显著降低血清GSSG和MDA水平(P<0.05、0.001),显著降低肝脏中XOD活性(P<0.05)。同时,四妙散可显著升高肾脏线粒体融合蛋白1(mitofusin 1,MFN1)、MFN2、视神经萎缩相关蛋白1(optic atrophy 1,OPA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辅助活化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coactivator-1α,PGC-1α)蛋白水平(P<0.05),降低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1,DRP1)蛋白表达水平(P<0.05),进而抑制其肾脏的病理改变。结论 四妙散能通过调节线粒体相关蛋白的表达,增强机体抗氧化应激的能力,进而改善尿酸代谢和抑制肾损伤。
    14  入山虎不同提取部位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性研究
    曾英港,王柳萍,奉建芳,唐丹丹,蒙泔竹
    2023, 54(13):4186-42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12
    [摘要](775) [HTML](0) [PDF 2.25 M](1272)
    摘要:
    目的 考察入山虎Zanthoxylum nitidum var. tomentosum不同提取部位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治疗作用及提取部位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考察入山虎不同提取部位对人RA成纤维样滑膜MH7A细胞增殖活性和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通过对大鼠足趾部皮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建立RA大鼠模型,测定大鼠体质量、全身评分、关节炎指数、足跖肿胀度、脏器系数、血清中炎症因子含量,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踝关节组织病理,以评价入山虎不同提取部位的抗RA活性作用。采用UPLC-Q-TOF-MS/MS分析入山虎提取部位的化学成分。结果 入山虎中的氯仿及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水提取部位在体内外对RA均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在体外,能够抑制MH7A细胞的增殖(P<0.05、0.01),减少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7A、IL-1β的分泌(P<0.01);在体内,入山虎的提取部位可不同程度降低RA大鼠的足跖肿胀度、全身评分及关节炎评分(P<0.05、0.01),改善踝关节的病理改变,缓解RA大鼠的炎症反应,还能减少促炎因子IL-6、IL-17A、IL-1β的分泌(P<0.01),增加抗炎因子IL-4、IL-10的分泌(P<0.01)。对入山虎的提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发现入山虎的提取物含有的化合物比较相似,含有生物碱、黄酮、香豆素等其他化合物,以生物碱类居多,主要包括呋喃喹啉类、苄基异喹啉类、原小檗碱类、阿朴啡类、苯并菲啶类、酰胺类等。结论 入山虎中的氯仿及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水部位在体内外对RA均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入山虎提取物主要含有生物碱、黄酮、香豆素等其他化合物。
    15  哈巴俄苷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通路减轻神经炎症诱导的神经元损伤
    郝任娟,胡颖超,于顾然,秦秀德,陆韵薇
    2023, 54(13):4202-42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13
    [摘要](776) [HTML](0) [PDF 2.11 M](1357)
    摘要:
    目的 研究哈巴俄苷对神经炎症诱导神经元损伤的作用。方法 采用MTT检测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 II)和哈巴俄苷对小鼠小胶质BV2细胞活性的影响;观察BV2细胞的形态变化;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κB p65,NF-κB p65)核易位以及CD86、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2,TREM2)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olecule 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蛋白表达。分别使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TLR4抑制剂(TAK-242)进一步验证哈巴俄苷的作用机制。建立BV2-HT22细胞共培养模型,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凋亡情况以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研究哈巴俄苷对神经炎症引起的神经元损伤的影响。结果 Ang II显著上调BV2细胞TLR4、MyD88、IL-1β、TNF-α和iNOS蛋白表达(P<0.01、0.001),促进NF-κB p65入核(P<0.001),调节小胶质细胞表面炎症标志物CD86和TREM2的表达(P<0.05)。哈巴俄苷和TAK-242可逆转Ang II或LPS诱导的BV2细胞的作用(P<0.05、0.01、0.001)。此外,哈巴俄苷可显著下调BV2-HT22共培养模型HT22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P<0.01、0.001),抑制HT22细胞凋亡(P<0.05、0.001)。结论 哈巴俄苷可能通过抑制Ang II诱导的BV2细胞TLR4/MyD88/ NF-κB通路的激活来减轻炎症反应,进而缓解炎症引起的神经元细胞的凋亡。
    16  miR-20a通过ATG16L1影响细胞自噬并参与调节雷公藤甲素肝毒性
    张彩霞,王伟艳,李会芳,杜晨晖,刘珊,魏砚明
    2023, 54(13):4214-42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14
    [摘要](746) [HTML](0) [PDF 1.55 M](1520)
    摘要:
    目的 观察雷公藤甲素对miR-20a及自噬相关16样蛋白L1(autophagy related 16 like protein1,ATG16L1)表达的影响,探讨miR-20a对雷公藤甲素所致肝细胞毒性的调控作用。方法 利用雷公藤甲素处理人正常肝细胞株HL7702和C57BL/6J小鼠,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miR-20a、ATG16L1及自噬标记物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II(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3II,LC3II)的表达。利用雷公藤甲素和miR-20a模拟物或抑制物共同处理HL7702细胞,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ATG16L1及LC3II的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试剂盒检测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量;ELISA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aspase-3)和Caspase-9的活性。结果 雷公藤甲素显著下调人正常肝细胞或小鼠肝组织中miR-20a表达(P<0.05),上调ATG16L1和LC3II的表达(P<0.05)。miR-20a模拟物可抑制雷公藤甲素引起的ATG16L1、LC3II表达升高(P<0.05),进一步降低细胞存活率(P<0.05),提高LDH释放量(P<0.05),上调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P<0.05),而miR-20a抑制物具有相反作用。结论 miR-20a通过ATG16L1影响自噬过程,参与调节雷公藤甲素肝细胞毒性。
    17  白芍总苷中4个活性成分在正常和四氯化碳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大鼠体内药动学比较研究
    陶西雨,程晓羽,魏真真,周菁杨,敖雷,张小平,韩丰,郑永霞,詹淑玉
    2023, 54(13):4224-42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15
    [摘要](708) [HTML](0) [PDF 1.23 M](1134)
    摘要:
    目的 研究白芍总苷中4个活性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没食子酰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在正常和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急性肝损伤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并比较其差异。方法 参照临床给药剂量给SD大鼠ig白芍总苷后,采集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清,建立LC-MS方法测定血药浓度,采用WinNonlin5.3药动学软件计算各成分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没食子酰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的入血浓度较低,可能大部分迅速代谢为中间产物芍药苷。肝损伤使主要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在大鼠体内的半衰期(t1/2)和平均滞留时间(MRT)显著延长(P<0.05、0.0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显著增加(P<0.05、0.01),清除率(CL/F)显著降低(P<0.05、0.01);没食子酰芍药苷在2组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但其在肝损伤大鼠体内的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苯甲酰芍药苷在2组大鼠体内的t1/2和MRT0~∞无显著变化,但肝损伤使其AUC显著增加(P<0.01)。结论 为进一步探究白芍总苷多成分协同的保肝作用机制提供实验基础,同时为该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参考。
    18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及其银杏二萜内酯成分抗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糖剥夺损伤的转录组学研究
    徐小波,武子寅,张新庄,曹亮,王振中,肖伟
    2023, 54(13):4233-42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16
    [摘要](912) [HTML](0) [PDF 1.49 M](1149)
    摘要:
    目的 研究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Diterpene Ginkgolides Meglumine Injection,DGMI)及其银杏二萜内酯成分抗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T1,HUVEC-T1)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损伤的潜在作用通路。方法 采用CCK-8法分别测定不同浓度银杏内酯A(ginkgolide A,GA)、银杏内酯B(ginkgolide B,GB)、银杏内酯K(ginkgolide K,GK)和DGMI对HUVEC-T1细胞的毒性,明确药物处理细胞浓度;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溶剂对照组(二甲基亚砜)、模型组(OGD/R 4 h/24 h)及给药组(造模+不同剂量DGMI、GA、GB、GK处理)的细胞样本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以GEO数据库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转录组数据为参考,采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差异基因富集等分析方法完成对HUVEC-T1 OGD模型及不同浓度药物抗OGD损伤能力的评价,阐明DGMI及其功效成分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 GSEA分析显示,临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转录组数据分析获得的疾病富集通路与本实验细胞模型测序结果获得的富集通路相似度为55.6%;DGMI、GA、GB、GK处理组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富集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FcεRI、NOD样受体、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差异基因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共筛选出439个差异基因,差异基因的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主要富集在应激反应过程,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主要富集在磷脂酶D、FcεRI、NOD样受体和血小板活化等信号通路;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差异基因的GO分析主要富集在造血和代谢过程,KEGG分析主要富集在血小板活化、磷脂酶D等信号通路。结论 HUVEC-T1 OGD模型模拟了部分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特征;DGMI、GA、GB、GK均具有抗OGD损伤作用,发挥抗OGD损伤作用的关键基因及信号通路主要集中在抗炎、抗凋亡、调控血小板活化等生物学过程,可能通过下调FcεRI、NOD样受体、MAPK和VEGF信号通路,干预血小板活化、磷脂酶D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19  补肺活血胶囊联合化疗治疗利福平敏感复治肺结核(阴阳两虚型)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胡旭,王珂,梁瑞霞,曹莹,周晓蕾,赵悦,乔博,邢宝春,王伟
    2023, 54(13):4245-42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17
    [摘要](767) [HTML](0) [PDF 1.11 M](1059)
    摘要:
    目的 观察补肺活血胶囊联合化疗治疗利福平敏感复治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及预后风险因素分析。方法 152例符合标准的利福平敏感的复治肺结核(阴阳两虚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6例。试验组采用补肺活血胶囊联合标准化疗方案[2HRZS(L)E/6HRE],对照组单用标准化疗方案。观察两组在治疗2个月、5个月和疗程结束时的痰菌转阴、病灶吸收及空洞闭合情况,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预后的风险因素。结果 试验过程中脱落16例(两组各8例)。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78.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47%(P<0.05);疗程结束后,试验组的胸部X线病灶吸收显效率(80.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71%(P<0.05),临床症状改善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D3+水平和CD4+/CD8+值显著升高(P<0.05),CD8+水平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CD4+/CD8+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患者为多耐药以及CD8+水平是治疗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前CD4+水平以及使用补肺活血胶囊辅助治疗是治疗成功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使用补肺活血胶囊辅助治疗利福平敏感的复治肺结核(阴阳两虚型)患者,可提高治疗成功率、加速病灶吸收、促进症状改善、改善细胞免疫、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是更为优化的复治肺结核治疗方案。
    20  靶向铜死亡相关基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干预中药的预测
    杨会军,郭响,李伟青,苏小军,田雪梅,王海东,金芳梅
    2023, 54(13):4253-42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18
    [摘要](914) [HTML](0) [PDF 1.90 M](1463)
    摘要:
    目的 探索铜死亡相关基因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并筛选通过靶向铜死亡基因治疗RA的潜在中药。方法 通过检索GEO数据库获得RA芯片数据,分析铜死亡基因在RA中表达水平;依据铜死亡基因表达情况构建高表达亚型和低表达亚型,并进行差异分析,筛选出与RA相关的铜死亡基因。按不同分组对基因表达矩阵进行免疫浸润分析,并分析免疫浸润细胞与铜死亡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利用Kobas在线工具对差异基因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Herb数据库检索靶向铜死亡基因治疗RA的潜在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模拟药物与铜死亡靶蛋白结合活性。通过收集临床样本验证铜死亡相关基因在RA中表达水平。结果 FDX1DLDDLATLIASGLSLIPT1PDHB 7个铜死亡相关基因在RA中差异表达。免疫浸润分析结果显示,在RA中活化的记忆CD4+ T细胞、静息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与铜死亡相关。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铜死亡主要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核因子-κB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相关。虎杖叶可能是靶向铜死亡基因治疗RA的潜在中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虎杖叶有效成分均有与铜死亡靶蛋白结合的可能。DLDGLSFDX1DLAT在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RNA表达水平升高。结论 铜死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与RA病程进展相关,并预测虎杖叶是潜在靶向铜死亡基因治疗RA的药物,为RA的临床诊疗及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理论基础。
    21  补肾活血类中成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网状Meta分析
    尹润宇,杨东元,王世坤,李远栋
    2023, 54(13):4266-42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19
    [摘要](848) [HTML](0) [PDF 1.75 M](1138)
    摘要:
    目的 运用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补肾活血类中成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运用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搜索所有与补肾活血类中成药治疗KOA有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时间限定为各库建库至2022年10月。基于频率学派使用Stata13.0和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37篇文献,涉及13种干预措施和3955例患者。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在降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方面,最好的前3种治疗方案为藤黄健骨类中成药+化学口服药(oral medicine,OM)、抗骨增生类中成药+OM、仙灵骨葆胶囊+OM;②在降低血清白介素-6方面,最好的前3种治疗方案是金乌骨通胶囊+OM、独活寄生丸+OM、抗骨增生类中成药+OM;③在降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方面,最好的前3种治疗方案是抗骨增生类中成药+OM、藤黄健骨类中成药+OM、金乌骨通胶囊+OM;④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安全性最高的前3种治疗方案是抗骨增生类中成药+OM、独活寄生丸、金乌骨通胶囊。结论 在治疗KOA有效性方面,补肾活血类中成药联合OM效果较好,在安全性方面,最安全的治疗方案是抗骨增生类中成药+OM。受纳入的各种中成药研究质量及数量的限制,所得结论仍待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22  基于Group-Lasso天麻品质形成关键因子的分析
    王红洁,王科,余水祥,马云桐
    2023, 54(13):4278-42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20
    [摘要](558) [HTML](0) [PDF 1.23 M](1124)
    摘要:
    目的 为提高人工种植天麻的质量,基于Group-Lasso变量筛选构建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天麻品质形成的关键因子。方法 基于Group-Lasso法,对2007—2022年天麻质量研究文献中天麻素含量及产地环境变量等数据进行变量筛选,并在筛选出的变量基础上建立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及计算变量重要性得分。结果 最终选择了产区、生长状况、种质类型、产地气候类型、产地土壤类型、最热月均温、产地年降水量、产地年日照时数和无霜期9个变量,基于被选变量与天麻素含量建立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模型的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和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分别为0.103 2和14.08%,特征重要性排序显示天麻素含量的最大影响因素是产地年降水量,其次是产地土壤类型、无霜期和产地年日照时数。结论 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有相对较低的误差和较高的预估精度,更适合用于对天麻种植环境的分析和天麻素含量的估算,为人工种植天麻提供参考。
    23  人参PgWRKY22基因的克隆及在磷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梁浩,孙海,邵财,钱佳奇,张亚玉
    2023, 54(13):4286-42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21
    [摘要](551) [HTML](0) [PDF 1.99 M](1054)
    摘要:
    目的 克隆人参Panax ginseng转录因子基因PgWRKY22,进行生物信息学、亚细胞定位及外源磷胁迫表达分析。方法 根据人参转录组数据库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PgWRKY22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PgWRKY22,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构建绿色荧光融合表达载体PgWRKY22-eGFP,利用农杆菌侵染烟草叶片的瞬时表达法分析亚细胞定位;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PgWRKY22在人参组织中的表达特异性以及在外源磷作用下的表达模式。结果 人参转录因子基因PgWRKY22的cDNA序列为975 bp,编码324个氨基酸;PgWRKY22蛋白属于WRKY超家族蛋白,具有典型的WRKY结合域,该蛋白不稳定,属于亲水性蛋白,无规则卷曲为主要组成部分;PgWRKY22蛋白与丹参SmWRKY、葡萄VvWRKY22、长春花CrWRKY22、独脚金SaWRKY27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与西洋参PqWRKY1、PqWRKY2,人参PgWRKY1、PgWRKY3、PgWRKY4具有较近的系统发育关系;亚细胞定位显示PgWRKY22定位于细胞核上;qRT-PCR表明PgWRKY22在人参的侧根和主根中表达较高,在叶和茎中次之;在外源磷浓度为2 mmol/L下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磷浓度下的表达。结论 克隆获得PgWRKY22的cDNA序列及表达信息,可为后续进行基因功能鉴定和人参栽培的磷营养调控提供参考。
    24  鱼腥草bZIP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蔡伟,肖敬忠,余小丽,姚彩凤,陈蔓,曾安杰,李芙蓉,陈辽,刘雷,付鸿博
    2023, 54(13):4295-43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22
    [摘要](828) [HTML](0) [PDF 2.98 M](1050)
    摘要:
    目的 筛选使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具有不同环境适应性的候选bZIP基因,为后续繁育出具有更强环境适应性的鱼腥草品种奠定基础。方法 以鱼腥草转录组数据为基础,鉴定了HcbZIP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理化性质、系统进化树、motif基序及在2个不同生态型鱼腥草中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共鉴定得到163个HcbZIP基因,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在115(HcbZIP48和HcbZIP149)~703 aa(HcbZIP97),超过53%的家族成员为碱性蛋白,超过84%的家族成员为不稳定蛋白,所有家族成员均为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中,161个家族成员是由α-螺旋、延伸链、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4部分构成,β-折叠所占比例最低,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所占比例较高。系统进化树分析将163个家族成员分成了9个类别,包括C、S、G、A、I、U、H、F和D,其中被归到D类别中的HcbZIP基因数量最多共有35个,数量最少的为C类别仅有4个,没有HcbZIP基因被归类到E和B类别中。Motif基序分析发现,motif1(RLLQNRESARRSRLRKKAYVQELESSVAK)高度保守在每个家族成员中均鉴定到且构成了bZIP基因的保守结构域。不同类别下的基因其motif基序构成较为接近,且部分motif基序只存在特定类别的基因中。表达分析发现,在鱼腥草7号药材中表达的HcbZIP基因数量多于鱼腥草6号药材,同时也发现单独在7号药材中表达的HcbZIP基因数量也多于鱼腥草6号药材。共发现6个HcbZIP基因,HcbZIP156HcbZIP153HcbZIP147HcbZIP149HcbZIP48HcbZIP127在6号和7号药材中均呈现出较高的表达量。通过比较6号和7号的差异bZIP基因发现,共有96个差异表达HcbZIP基因,并将其分成了2大类,共63个差异基因在7号药材中表达量较高,33个差异基因在6号药材中表达量较高。结论 共筛选出4个基因HcbZIP154HcbZIP150HcbZIP26HcbZIP18作为鱼腥草6号和7号2种材料能够形成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候选HcbZIP基因。
    25  不同产区艾叶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余孟娟,赵博宇,董诚明,李询,邢冰,李曼
    2023, 54(13):4306-43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23
    [摘要](805) [HTML](0) [PDF 1.69 M](1092)
    摘要:
    目的 对不同产区艾Artemisia argyi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艾叶规范化种植及新品种选育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36个不同产区的艾叶样品进行扩增,然后利用POPGENEv1.32软件进行遗传学分析,得出它们的遗传特征系数,用Ntsyspc2.1对艾叶ISSR分子标记结果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 筛选出16条引物,共扩增出条带402条,其中多态性条带398条,多态性百分比为99%;在对栽培种和野生种之间遗传距离分析后发现,两者之间的遗传一致度为0.989 1,遗传距离为0.011 0;对按纬度划分的4个区域艾资源进行遗传结构与遗传变异分析,4个区域间基因多样性指数(diversity index,Ht)为0.192 7、遗传多样性指数(genetic diversity index,Hs)为0.164 2、遗传变异指数(genetic variation index,Gst)为0.147 9、基因流(gene flow,Nm)为2.881 8,NTSYSpc软件对4个区域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将4个区位划分为2大类,且4区位相邻2个之间均具有一定的遗传相似性。结论 艾叶具有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栽培种和野生种之间亲缘关系接近、遗传背景差异较小。艾叶其遗传特性随着纬度的变化呈现出一种递进式遗传扩散,其中河南南部居群多样性最为丰富,其次为河南中西部和河南中部,北部居群遗传多样性最低。
    26  不同产地蒙古黄芪茎叶UPLC指纹图谱建立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王强雄,郭盛,李会伟,谢逸俊,尚尔鑫,段金廒
    2023, 54(13):4312-43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24
    [摘要](694) [HTML](0) [PDF 2.07 M](1065)
    摘要:
    目的 建立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茎叶UPLC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并对不同产地多个批次蒙古黄芪茎叶样品进行比较分析,为蒙古黄芪茎叶资源的利用与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ACQUITYTM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以0.1%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50 nm,建立蒙古黄芪茎叶指纹图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ESI-Q-TOF/MS)对共有峰进行鉴定;同时建立其含量测定方法。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批次蒙古黄芪茎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建立了蒙古黄芪茎叶U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25个共有峰,并鉴定了其中13个色谱峰,均为黄酮类成分;建立了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方法;17批黄芪茎叶的相似度在0.933~0.987;通过聚类分析将样品分为2大类;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通过U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建立了一种快速、有效的蒙古黄芪茎叶品质评价方法,可为蒙古黄芪茎叶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客观依据。
    27  基于UPLC-MS技术分析铁皮石斛炮制前后糖类成分差异
    陈志琳,赵颖,李玮,杨立新
    2023, 54(13):4321-43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25
    [摘要](772) [HTML](0) [PDF 2.16 M](1082)
    摘要:
    目的 研究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鲜条及其炮制品中糖类化合物,探讨铁皮石斛炮制前后对糖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为铁皮石斛炮制工艺提供基础研究。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UPLC-MS)非靶向技术对铁皮石斛鲜条及其炮制品代谢物质进行检测,使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鉴定代谢物中糖类化合物的差异代谢物。结果 共鉴定76个糖类化合物,61个糖类化合物在西枫斗中上调积累。其中麦芽五糖和麦芽六糖炮制前后差异倍数达30倍,15个糖类化合物及其团聚体下调积累,炮制前后下调的差异倍数幅度较小。结论 炮制明显提升铁皮石斛炮制品西枫斗中代谢物的积累,研究结果为西枫斗炮制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8  老鹳草及其不同溶剂萃取物的红外光谱分析与鉴定
    孙仁爽,赵敏婧,顾地周
    2023, 54(13):4329-43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26
    [摘要](661) [HTML](0) [PDF 1.83 M](1159)
    摘要:
    目的 对老鹳草Geranium wilfordii及70%丙酮提取不同溶剂萃取物的主体成分、特定成分进行快速的分析与鉴定。方法 采用红外光谱、二阶导数光谱结合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对老鹳草及其70%丙酮提取不同溶剂萃取物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红外宏观指纹分析结果发现老鹳草原药材含有1730、1618~1445、1337 cm-1等特征谱线,主要归属于老鹳草素及其衍生物的鞣质类化合物的特征吸收。通过分析不同极性萃取物,可以快速获知老鹳草素及其衍生物的富集情况和发现亚硝酸钾的前体硝酸钾的存在和分布情况。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醋酸乙酯层、正丁醇层萃取物与老鹳草素相关系数分别为0.944 3、0.930 2,验证大量老鹳草素及其衍生物的存在,及其主要集中在该两层;在氯仿层、醋酸乙酯层和水层提取物中有硝酸钾特征吸收峰,以水层最明显。结论 红外光谱不仅可以对主要有机成分(鞣质、黄酮和多糖类等)进行检测分析,同时可对硝酸钾为代表的无机盐进行快速检测,在中药质量与安全的分析评估中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9  党参免疫调节活性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夏召弟,马若昕,王凤云,文金凤,王煜棋,孙宝,贾璞,郑晓晖
    2023, 54(13):4334-434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27
    [摘要](691) [HTML](0) [PDF 1.81 M](2014)
    摘要:
    药食同源党参Codonopsis Radix作为典型的补益类中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中医药在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辨证论治过程中,总结发现党参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激发机体自身防御抵抗能力。通过对近年来党参的免疫调节活性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为党参功效的现代研究提供免疫学基础,为阐明补益类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的共性及其核心效应物质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希望促进中药在新型微生态制剂及各类功能型产品中的开发应用。
    30  中药多糖对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王迪,李钧,侯兵乔,牛俊博,汲晨锋
    2023, 54(13):4346-43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28
    [摘要](864) [HTML](0) [PDF 2.10 M](1450)
    摘要:
    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等环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药多糖抗肿瘤作用显著,具有多角度、多机制协同作用的特点,可避免产生耐药性,是具有极大研究价值和开发潜力的抗肿瘤天然药物新领域。通过对TME中的免疫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髓源性抑制细胞、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进行综述,系统地阐述了各免疫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中药多糖对其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为抗肿瘤中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31  基于细胞亲和的抗瘢痕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研究进展
    庄泽槟,刘冬榕,姚碧金,覃楚悦,时军
    2023, 54(13):4359-43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29
    [摘要](771) [HTML](0) [PDF 1.68 M](1105)
    摘要:
    瘢痕是各种创伤所引起的正常皮肤组织外观形态和组织病理变化的总称,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且易引起肢体功能障碍和不适等。细胞亲和性是药物制剂能否在疾病部位稳定释放并充分发挥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伤口愈合过程的复杂性导致瘢痕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基于细胞亲和性能设计瘢痕治疗的纳米靶向经皮给药制剂,可有效提高治愈率。通过对细胞亲和性设计的防治瘢痕纳米靶向经皮制剂进行综述,为更多瘢痕防治策略的开发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32  中药材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朋冬琴,刘录祥,郭会君,李玉婷,栗孟飞,郭欣慰,魏建和
    2023, 54(13):4367-43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30
    [摘要](630) [HTML](0) [PDF 1.78 M](1351)
    摘要:
    辐射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方法加速生物体自然变异、从而快速获得性状优异的新种质、并通过严格选育形成性状稳定新品种的现代育种技术之一,其不涉及外源基因导入,并可大幅缩短育种周期。通过对60Co-γ辐射、重离子辐射、常温常压等离子体、中波红斑效应紫外线、激光辐射和空间诱变6种主要辐射诱变育种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生物学效应及在中药材育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探讨了相关辐射诱变技术在中药材领域的安全性和应用前景,为中药材辐射诱变育种相关研究与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33  实时直接分析质谱法在中药质量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胡双飞,张奥,王永刚,苏薇薇
    2023, 54(13):4377-43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31
    [摘要](845) [HTML](0) [PDF 1.67 M](1324)
    摘要:
    中药化学成分组成是其物质基础,针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特征成分及有害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是阐明中药药效成分和鉴定其品质的主要方式。实时直接分析质谱(direct analysis in real time-mass spectrometry,DART-MS)技术无需或仅需简单的样品处理,具有快速、直接、现场检测等特点,将其引入到中药质量研究,有助于评价中药质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对DART-MS离子源结构、原理及在中药质量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该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34  基于膜科技创新中药制药分离工程原理的“低碳流程再造”
    郭立玮,王永香,钟文蔚,李鹏,曾浩然
    2023, 54(13):4385-43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32
    [摘要](576) [HTML](0) [PDF 1.09 M](1303)
    摘要:
    膜分离技术对中药制药工艺的创新来源于多学科交叉研究。中药膜分离科技是材料化学工程学科先进的分离科学技术与中药制药学跨学科结合的产物,其技术原理是对传统中药制药分离各主要操作单元技术原理的创新。逐一论述了中药制药分离过程各主要操作单元的本质特征、技术原理及膜科学技术对中药制药分离过程工程原理的创新作用。并指出基于膜“绿色制造”技术的中药制药分离过程“低碳流程再造”的工程原理与工艺基础实现了膜科学技术的多尺度效应、“膜一体化”系统与中药制药分离工艺流程的全面兼容;而中药行业膜技术标准零的突破则为该“低碳流程再造”的规模应用及可复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展示出巨大的市场应用前景。
    35  钩藤及其配伍制剂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田昕彤,周巍,杨继,马腾,赵英强
    2023, 54(13):4395-440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33
    [摘要](1022) [HTML](0) [PDF 874.44 K](3021)
    摘要:
    高血压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西医治疗高血压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为主导。与西药相比,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优势,且安全性高。近年来,钩藤及其制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尤其是高血压病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钩藤主要从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活性、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改善内皮功能、发挥钙拮抗剂作用等方面产生降压作用。结合文献报道,从钩藤单体化学成分、钩藤提取物、钩藤配伍制剂3个方面总结钩藤及其制剂在治疗高血压病中的应用,以期为钩藤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基础。
    36  基于专利、地理标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的中药饮片法律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
    康琪,杨男,宋民宪,瞿礼萍,邹文俊
    2023, 54(13):4404-44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3.034
    [摘要](476) [HTML](0) [PDF 962.84 K](1205)
    摘要:
    中药饮片具有中医药传统知识与现代技术相融合的特性,对其进行法律保护研究时应充分考虑传承与创新的双重需求。专利能从创新角度有效保护基于药品标准的炮制创新,地理标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从传承的角度保护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饮片并促进传统炮制技术的活态传承。但是,现有研究主要涉及中药饮片的专利申请现状及申请策略探讨,而针对中药饮片相关专利的保护效力研究,以及中药饮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理标志保护的实证分析均较为缺乏。在中医药守正创新背景下,如何客观评价中药饮片的法律保护现状,并将其与中药品种保护制度进行有效衔接,激发中药饮片行业高质量发展动力,值得深思。通过对中药饮片在专利保护、地理标志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当前法律保护制度在保护中药饮片中的局限,基于中药品种保护制度与现有法律保护的协同配合,提出构建中药饮片法律保护综合模式的对策与建议,以完善中药饮片的法律保护体系并为相关部门修订中药品种保护制度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