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54卷第1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3, 54(12):0-0.
    [摘要](209) [HTML](0) [PDF 3.89 M](1092)
    摘要:
    2  目录
    2023, 54(12):0-0.
    [摘要](175) [HTML](0) [PDF 877.42 K](938)
    摘要:
    3  中药资源植物提取物饲料添加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展望
    李会伟,郭盛,王强雄,钱大玮,段金廒
    2023, 54(12):3745-37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01
    [摘要](642) [HTML](0) [PDF 1.12 M](2261)
    摘要:
    中药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畜禽疾病防治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饲用禁抗”及“养殖限抗”政策的实施,源于中药资源的植物提取物饲料添加剂产业以其独特的优势正成为继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饲料添加剂之后的重要发展方向。对《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中的植物源饲料添加剂品种、中药饲用研究的文献、中药饲料添加剂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政策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总结。围绕植物提取物饲料添加剂的产业现状、类型和功能范围、安全评价、制备工艺、配伍组方特点与产品创制等方面进行讨论,并根据中药资源饲用化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了以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副产物为原料开发饲料添加剂的可行性,以期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饲用化价值提供参考与借鉴,促进中药资源产业的多元化和高质量发展。
    4  五味子中1个新的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
    邸同莲,刘小清,吴楠,陈孝源,范君婷,谭宁华
    2023, 54(12):3759-37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02
    [摘要](665) [HTML](0) [PDF 1.40 M](1263)
    摘要:
    目的 研究中药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的木脂素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中压反相柱色谱、半制备和制备液相对五味子中富含木脂素类成分的石油醚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五味子中分离得到了2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绿叶五味子素B(1)、sphaerandrin A(2)、sieverlignan E(3)、arisanschinin G(4)、widdaranal F(5)、戈米辛A(6)、戈米辛B(7)、戈米辛D(8)、戈米辛G(9)、(−)-戈米辛K110)、(+)-戈米辛K211)、(−)-戈米辛L112)、(+)-戈米辛M113)、戈米辛N(14)、当归酰戈米辛H(15)、当归酰戈米辛O(16)、当归酰戈米辛Q(17)、苯甲酰戈米辛Q(18)、五味子醇甲(19)、五味子甲素(20)、五味子乙素(21)、五味子丙素(22)、五味子酯丙(23)、neglschisandrin E(24)、7(18)-dehydroschisandro A(25)、安五脂素(26),其中24个为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14625)。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5  人参内生真菌强壮土赤壳菌RSA2004中抗乳腺癌活性化合物的分离鉴定
    张红,毛伟业,刘霞,金璐,李圣宇,傅惠英,寿旗扬
    2023, 54(12):3771-37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03
    [摘要](456) [HTML](0) [PDF 980.37 K](1002)
    摘要:
    目的 研究人参Panax ginseng内生真菌强壮土赤壳菌Ilyonectria robusta RSA2004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以期发现具有抗乳腺癌活性的化合物。方法 该菌大米固体发酵的95%乙醇水提取物经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及HPLC等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核磁共振、质谱、圆二色谱(electronic circular dichroism,ECD)、计算ECD等手段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评价化合物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细胞毒性。结果 从人参内生真菌强壮土赤壳菌RSA2004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强壮土赤壳菌内酰胺A(1)、根赤壳菌素(2)、单青霉素I(3)和单青霉素IV(4)。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3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增殖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为(9.37±3.1)、(5.13±2.5)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生物碱类化合物,命名为强壮土赤壳菌内酰胺A;化合物13对MDA-MB-231细胞增殖有较强的细胞毒性。
    6  东紫苏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杨刚,崔小燕,张佳雄,陈态明,刘亚平,王易芬
    2023, 54(12):3777-37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04
    [摘要](1018) [HTML](0) [PDF 1.20 M](1323)
    摘要:
    目的 对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全株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ODS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数据结合文献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通过检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和一氧化氮(NO)的抑制能力,评价所分离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 从东紫苏全株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9个单体化合物,包括7个黄酮、5个倍半萜、3个三萜、3个甾体及1个苯丙素类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芹菜素(1)、木犀草素(2)、白杨素(3)、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4)、圣草酚(5)、乔松素(6)、semecarpanone(7)、咖啡酸乙烯酯(8)、oplodiol(9)、lβ,4β,6β-trihydroxyeudesmane(10)、1β,10α,4β,5α-diepoxy-7αH-germacran-6β-ol(11)、teucladiol(12)、caryolane-1,9β-diol(13)、齐墩果酸(14)、乌苏酸(15)、坡模酸(16)、5α,8α-环二氧-24(S)-甲基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7)、β-谷甾醇(18)、豆甾醇(19)。结论 从东紫苏中分离获得19个单体化合物,其中化合物791317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912141719能显著降低LPS诱导的巨噬炎症细胞中NO的释放以及抑制炎症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分泌,具有较好的体外抗炎活性。
    7  联合体内外多维化学物质组和分子对接策略的炮附子抗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尹贻慧,张凯,陈倩,焦鸣杰,陈冬玲,张佳,李飞
    2023, 54(12):3785-37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05
    [摘要](621) [HTML](0) [PDF 1.59 M](1190)
    摘要:
    目的 挖掘炮附子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潜在的抗炎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UPLC-MS)鉴别炮附子的体内外多维化学物质组;通过蛋白互作网络、拓扑学分析以及相关文献筛选疾病靶点并结合分子对接技术筛选与目标蛋白结合良好的化合物。结果 鉴定了炮附子中53个化学成分、37个入血成分;确定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 9,MMP9)受体、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受体为关键靶蛋白,发现卡拉可林、宋果灵、海替生、易混翠雀花碱、黄草乌碱丁、绣线菊碱C、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三小叶翠雀碱E、裸翠雀亭等21个化合物为炮附子潜在的抗炎药效物质。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充分考虑中药饮片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从多个层次逐步推进,方便快捷地筛选出炮附子潜在的抗炎药效物质,可为中药药效物质筛选提供借鉴。
    8  氧化铝陶瓷膜富集醋香附挥发油的工艺研究
    周艺,吴倩莲,刘红波,张浩宇,殷会兰,朱华旭,张悦,唐志书
    2023, 54(12):3796-38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06
    [摘要](589) [HTML](0) [PDF 1.79 M](1157)
    摘要:
    目的 考察100、300、800 nm和1、2 μm 5种不同孔径氧化铝陶瓷膜分离醋香附(vinegar-processed Cyperi Rhizoma)挥发油的工艺,探索陶瓷膜用于中药挥发油分离的可行性,为实现油水混合物的规模化分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获得醋香附油水混合物,考察醋香附油水混合物粒径分布、平均膜孔径与稳定膜通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化学需氧量定量评价挥发油截留率,并通过油水分离前后陶瓷膜表面宏观和溶液微观性质的变化来定性验证油水分离效果。结果 2种小孔径氧化铝陶瓷膜(平均孔径100、300 nm)在0.10~0.20 MPa压力下挥发油截油率较高,但膜通量低,且易造成膜孔堵塞;2种中等孔径氧化铝陶瓷膜(平均孔径800 nm、1 μm)在增加压力后通量显著增加,但挥发油截油率略有降低,分别在0.05 MPa和0.03 MPa时达到最佳分离效果;1种大孔径氧化铝陶瓷膜(平均孔径2 μm)在不同压力下通量均较高,但挥发油截油率较低。结论 在0.05 MPa和0.03 MPa 2种压力下,800 nm和1 μm孔径氧化铝陶瓷膜可实现醋香附油水混合物中挥发油成分的富集,为深入研究陶瓷膜在分离中药油水混合物提供了实验依据。
    9  基于颜色气味信息融合的苦杏仁走油程度判别分析与质量预测模型建立
    欧阳少琴,陈慧荣,拱健婷,王亚顺,崔阳,翟恩爱,梁敬妮,邹慧琴,闫永红
    2023, 54(12):3806-38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07
    [摘要](773) [HTML](0) [PDF 1.32 M](1208)
    摘要:
    目的 建立基于颜色气味数字化融合信息的苦杏仁Armeniacae Semen Amarum走油程度判别分析和内在质量预测模型。方法 基于颜色气味数字化的融合信息,联合机器学习算法对其走油程度进行判别,对比其正判率,寻找识别效果最好的算法。利用SPSS分析平台,开展苦杏仁颜色气味融合信息数字化与内在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分析,同时建立含量预测回归方程并且检验其拟合度。结果 基于粉末颜色和气味融合信息的模型建立中,Logistic、IBK、K-Star、LMT和Random Forest算法正判率较高,可完成对不同走油程度苦杏仁的分类鉴别;基于剖面颜色和气味融合信息的模型建立中,Logistic算法和K-Star算法可完成走油程度的判定。基于粉末颜色及气味融合信息建立苦杏仁质量预测模型,预测方程:Y苦杏仁苷=2.175-1.340 F1-2+0.529 F1-1R2=0.732;Y酸值=2.113+1.724 9 F1-2-0.667 F1-1R2=0.719;基于剖面颜色及气味融合信息建立苦杏仁质量预测模型,预测方程如下:Y苦杏仁苷=2.153+1.242 F2-2+0.5 F2-1-0.689 F2-3R2=0.775,Y酸值=2.226-1.946 F2-2-0.785 F2-1R2=0.738,拟合度结果优良。结论 通过颜色气味数字化信息可快速推断苦杏仁化学成分的变化趋势,颜色气味融合信息测量可发展为苦杏仁质量评价的新方法。
    10  大黄-黄芪组分自微乳的制备及在体肠吸收特性研究
    侯雨,朱琳,张奇镔,叶小风,柯俏颖,徐志士,魏颖慧
    2023, 54(12):3815-38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08
    [摘要](758) [HTML](0) [PDF 1.35 M](1000)
    摘要:
    目的 研究大黄-黄芪多组分自微乳的处方与制备工艺,评价制剂质量,并考察其大鼠肠吸收特性。方法 通过溶解度实验、油相与乳化剂和助乳化剂配伍实验及伪三元相图的绘制,筛选出最优处方组成;并从自微乳的外观、形态、粒径、稳定性等方面对自微乳进行评价。通过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考察自微乳的肠吸收特性。结果 自微乳处方中油相为辛酸癸酸单双甘油酯、乳化剂为聚氧乙烯蓖麻油35、助乳化剂为乙二醇。在微乳形成区选择各辅料用量,采用适宜方法加入大黄总蒽醌及黄芪总皂苷制得的组分自微乳,外观均一透明,加水分散后形成黄色乳光的微乳液,透射电镜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下观察到微乳分散均匀,无黏连,呈大小均一圆球形乳滴;平均粒径为(33.01±0.12)nm、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on index,PDI)为0.10±0.02、电位为(−10.10±1.00)mV;自微乳中大黄总蒽醌和黄芪总皂苷质量分数分别为6.29、8.80 mg/g。自微乳中大黄总蒽醌在十二指肠、空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及表观吸收系数(Papp)较回肠段均有显著提高;黄芪总皂苷在小肠吸收良好,各肠段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筛选出的自微乳处方对大黄-黄芪多组分具有良好的负载性能,乳化效率高;自微乳中大黄总蒽醌及黄芪总皂苷在小肠各段均有良好的吸收,有望改善二者的生物利用度以更好地发挥其协同作用。
    11  基于拉曼光谱的绞股蓝总皂苷色谱洗脱过程在线监测方法研究
    谢佳丽,张胜,姜新宇,王青青,张建兵,瞿海斌
    2023, 54(12):3824-38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09
    [摘要](563) [HTML](0) [PDF 1.75 M](1074)
    摘要:
    目的 为实现绞股蓝总皂苷(Gynostemma pentaphyllum saponins,GPS)色谱洗脱过程实时监测,保障纯化过程绞股蓝总皂苷质量一致性。方法 采集色谱洗脱过程7批共计237个样本的拉曼光谱,将其中5批用于建模,2批用于外部测试,以总皂苷质量浓度、总固体量和人参皂苷Rb3(Rb3)质量浓度为指标,采用高斯过程回归(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GPR)法建立定量模型,并将GPR模型与偏最小二乘回归及支持向量机回归定量模型进行性能对比。结果 基于拉曼光谱技术结合GPR,建立了其洗脱过程的多指标定量校正模型。总皂苷质量浓度、总固体量和Rb3质量浓度3个指标的GPR模型均具有更高的决定系数(R2),训练集R2均为1.00,验证集R2分别为0.953、0.986、0.939,以及更低的误差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训练集RMSE分别为70.4、224.0、31.6μg/mL,验证集RMSE分别为3.02、2.03、1.19 mg/mL。GPR模型在外部测试集的结果为总皂苷质量浓度、总固体量和Rb3质量浓度预测R2分别达到0.947、0.954、0.837,RMSE分别为3.28、4.37、2.44 mg/mL;GPR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总皂苷质量浓度和总固体量含量和变化趋势,但对Rb3质量浓度的预测能力较弱。结论 以总皂苷质量浓度和总固体量为指标,提出的基于拉曼光谱结合GPR建模的方法可实现绞股蓝总皂苷色谱洗脱过程的实时监测。
    12  基于多质量参数的菝葜趁鲜切制工艺优选研究
    张爱松,林敏,段功豪,吴和鸣,吴宇星,龚玲,余坤
    2023, 54(12):3834-38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10
    [摘要](822) [HTML](0) [PDF 1.40 M](1140)
    摘要:
    目的 基于多质量参数对9种不同趁鲜切制方法所得菝葜Smilacis Chinae Rhizoma饮片进行考察,根据饮片综合质量筛选合适的趁鲜切制工艺。方法 以色差值、醇溶性浸出物、水分、灰分、总黄酮、绿原酸、花旗松素、落新妇苷、黄杞苷、白藜芦醇为质量参数,结合干燥时间,用熵权法结合灰色关联度法对菝葜趁鲜切制的饮片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晒干处理的干燥时间最长,长达600 h,且外观色泽较差;不同趁鲜切制饮片的醇溶性浸出物、水分、灰分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通过综合质量评价结果显示,当新鲜菝葜60℃烘至含水率为30%时切片,再以60℃烘干的饮片质量最佳。结论 将新鲜菝葜烘至含水率为30%进行切制,再以60℃烘干为菝葜的最佳趁鲜切制工艺。研究结果为菝葜趁鲜切制提供基础及依据。
    13  饮片细粉对肠炎宁半浸膏片压缩成型的影响研究
    潘浩敏,刘微,梁钧杰,饶小勇,张尧,余德发,李哲,罗晓健
    2023, 54(12):3842-38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11
    [摘要](672) [HTML](0) [PDF 1.56 M](1151)
    摘要:
    目的 研究半浸膏颗粒中饮片细粉含量对其物理性质和压缩性能的影响。方法 以肠炎宁片为模型药物,测定含不同饮片细粉比例的肠炎宁颗粒的粉体学性质、压缩过程参数、抗张强度等指标,采用不同压缩方程对片剂抗张强度-压力、孔隙率-压力、抗张强度-孔隙率的变化规律进行拟合,阐明肠炎宁半浸膏片的成型机制,并用主成分分析对粉体学性质、压缩过程参数及拟合系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当肠炎宁颗粒中的饮片细粉含量小于6%时,随着饮片细粉含量的增加,粒子间的结合力增强,粉体的成型性增强;当含量超过6%后,饮片细粉弹性作用增强,粒子间结合力减弱,抑制成型。结论 从压缩成型角度说明了肠炎宁半浸膏片中饮片细粉含量的临界值为6%,可为半浸膏片的处方工艺优化提供较好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14  基于代谢组学与琥珀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的雷公藤煨制增效机制研究
    陈殊,石宣宜,顾子娴,陈家毅,蒋红霞,张亮,孙群,刘建群
    2023, 54(12):3851-38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12
    [摘要](767) [HTML](0) [PDF 2.28 M](1165)
    摘要:
    目的 观察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煨制前后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大鼠的影响,并基于代谢组学与琥珀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炎症信号通路共同探索雷公藤煨制的增效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尾根部皮内注射牛II型胶原乳剂复制CIA大鼠模型,分别给予醋酸地塞米松、雷公藤生品总提取物、雷公藤煨制品总提取物治疗20 d。通过大鼠足肿胀度、关节炎评分、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滑膜病理组织切片评估药效;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对各组间的代谢差异进行表征;检测滑膜中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力以及琥珀酸和富马酸的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滑膜组织VEGFA、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CD31)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雷公藤生品总提取物组和煨制品总提取物组大鼠足肿胀度和关节炎评分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5),滑膜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滑膜中琥珀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SDH活力无明显改变,滑膜组织VEGFA和CD31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与生品总提取物组比较,煨制品总提取物组SDH活力无明显改变,其余各项指标明显更向对照组接近(P<0.05)。代谢组学结果表明,从模型组中共筛选出15个差异代谢物,经煨制总提取物治疗后,6个差异代谢物较模型组明显回调(P<0.05),且与生品总提取物组相比明显更接近对照组(P<0.05)。这些代谢物的变化涉及了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能量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结论 煨制可显著提高雷公藤对CIA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其增效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能量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有关。雷公藤可通过调节琥珀酸/VEGF信号通路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煨制可增强雷公藤对该信号通路的调控从而发挥增效作用。
    15  党参经PI3K/Akt干预溃疡性结肠炎黏膜细胞铁死亡-线粒体动力学失衡的机制研究
    李芳,陈正君,葛俊李,王春霞,梁建庆,冯翠娟,杨扶德
    2023, 54(12):3865-38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13
    [摘要](895) [HTML](0) [PDF 2.14 M](1148)
    摘要:
    目的 探究党参经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调控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核因子E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 related factor 2,Nrf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1,DRP1)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干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肠黏膜细胞铁死亡-线粒体动力学失衡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网络药理学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党参干预UC的关键信号通路。SD大鼠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phonic acid,TNBS)-乙醇复合方法制备UC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0.3 g/kg)组、铁抑制剂Ferrostatin-1(0.8 mg/kg)组和党参高、中、低剂量(18、9、4.5 g/kg)组,每组12只;给予药物连续干预7 d,收集各组大鼠血清、结肠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观察及结肠黏膜组织学损伤评分(tissue damage index,TDI);ELISA法检测血清中Fe2+、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8、GPX4、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D-乳酸含量;生化法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检测结肠组织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及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Ca2+,Mg2+-ATP酶、Na+,K+-ATP酶、ATP酶活力。转录测序分析对照组、模型组、党参高剂量组结肠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党参干预UC差异表达信号通路。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肠组织p-PI3K、PI3K、p-Akt、Akt、Keap1、Nrf2、GPX4、重组人铁蛋白重链(recombinant Human Ferritin heavy chain,FTH1)、DRP1和线粒体转运蛋白(mitochondrial Rho-GTP,MIRO)蛋白表达;qRT-PCR检测结肠组织PI3KAktKeap1Nrf2GPX4FTH1 mRNA表达。结果 病理观察及评分结果显示党参有效改善了结肠组织的炎症水肿状态;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表明党参干预UC关键靶点显著富集于PI3K/Akt信号通路。ELISA实验结果表明党参可有效降低UC模型大鼠血清中IL-1β、IL-6、IL-8、TNF-α、D-乳酸、CRP水平(P<0.05、0.01、0.001),抑制炎症;降低血清Fe2+、MDA含量及MPO活力(P<0.001),升高血清GPX4、GSH水平及SOD活力(P<0.001),抑制氧化应激;升高结肠组织ATP含量及ATP酶、Ca2+,Mg2+-ATP酶、Na+,K+-ATP酶活力(P<0.05、0.01、0.001),提升能量代谢。转录组学KEGG通路分析提示对照组vs模型组差异基因及党参高剂量组vs模型组差异基因均显著富集于PI3K/Akt等信号通路。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确证党参可有效下调结肠组织p-PI3K/PI3K、p-Akt/Akt、Keap1、MIRO和DRP1蛋白表达(P<0.05、0.01、0.001),上调Nrf2、FTH1和GPX4蛋白表达(P<0.05、0.01、0.001),发挥抗氧化应激、抑制铁死亡、调节线粒体动力学作用。qRT-PCR实验结果亦表明党参可有效下调结肠组织PI3KAktKeap1基因表达(P<0.05、0.001),上调Nrf2FTH1GPX4基因表达(P<0.05、0.01、0.001)。结论 党参是干预UC的有效药物,其机制可能与经PI3K/Akt干预Keap1/Nrf2/GPX4、DRP1信号通路抑制肠黏膜细胞线粒体动力学失衡-铁死亡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16  基于NLRP3/细胞焦亡通路研究荆芥挥发油的抗抑郁作用及作用机制
    秦甜甜,黄如杨,谢红潇,胡靖文,曾九僧,刘蓉,曾南
    2023, 54(12):3878-38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14
    [摘要](723) [HTML](0) [PDF 1.53 M](1031)
    摘要:
    目的 观察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挥发油对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干预作用,探究其调控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炎症小体/细胞焦亡从而抑制神经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ICR小鼠制备CUMS抑郁样模型,依据糖水偏好率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氟西汀(10 mg/kg)组和荆芥挥发油高、低剂量(100、50 mg/kg)组,同时设置对照组。给予药物干预5周后,进行小鼠糖水偏好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悬尾实验与飞溅实验。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取血并分离血清,取海马组织。ELISA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尼氏染色法检测海马CA3区神经元尼氏小体平均吸光度值;免疫荧光法检测海马CA3区NLRP3、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leaved cystein-asparate protease-1,cleaved Caspase-1)、IL-1β及小胶质细胞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1,Iba-1)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组织NLRP3炎症小体及焦亡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荆芥挥发油能明显提高小鼠糖水偏好率(P<0.01),显著缩短小鼠强迫游泳与悬尾实验中的不动时间(P<0.01、0.001),明显延长飞溅实验中的小鼠梳洗时间(P<0.05),表现出抗抑郁样行为作用。荆芥挥发油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IL-1β水平(P<0.05、0.01),增加海马CA3区神经元尼氏小体数目(P<0.05、0.01),减弱海马CA3区cleaved Caspase-1、IL-1β及Iba-1的平均荧光强度(P<0.05、0.01、0.001),并显著下调海马组织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ASC)、Caspase-1、cleaved Caspase-1、IL-1β、pro IL-1β、gasdermin-D(GSDMD)、N-GSDMD及Iba-1的蛋白表达(P<0.05、0.01、0.001)。结论 荆芥挥发油能改善CUMS模型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具有抗抑郁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及细胞焦亡、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从而减轻神经炎症反应与神经元损伤有关。
    17  丹参酮IIA通过抑制miR-376b-5p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致炎细胞因子分泌并减轻心肌损伤研究
    胡月华,陈强,邢海生,陈丽珠,郭晓华,任星星
    2023, 54(12):3887-38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15
    [摘要](785) [HTML](0) [PDF 1.54 M](957)
    摘要:
    目的 研究丹参酮IIA改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酮IIA(5 mL/kg)组、miR-376b-5p mimics+丹参酮IIA组和miR-376b-5p inhibitor+丹参酮IIA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采用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建立AMI模型,给予药物干预12周后,qRT-PCR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miR-376b-5p基因表达;采用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和纤维化程度;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组织中I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 I,Col1)、III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 III,Col3)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Smad和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as homolog gene family member A,RhoA)/Rho相关螺旋卷曲蛋白激酶(Rho-associated coiled-coil-containing protein kinase,ROC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miR-376b-5p表达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及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yocardial band,CK-M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心肌细胞排列不齐,间隙大,可见明显胶原纤维沉积;心肌组织Col1、Col3、α-SMA、TGF-β1、磷酸化Smad2/3(phosphorylated Smad2/3,p-Smad2/3)、RhoA、ROCK1/2和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Smad7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酮IIA组和miR-376b-5p抑制剂+丹参酮IIA组心肌组织细胞形态及纤维化程度得到明显改善,血清中IL-1β、TNF-α水平和CK-MB、LDH活性显著降低(P<0.05),心肌组织Col1、Col3、α-SMA、TGF-β1、p-Smad2/3、RhoA、ROCK1/2和F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Smad7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 丹参酮IIA可能通过抑制心肌组织中miR-376b-5p表达和TGF-β1/Smad、RhoA/ROCK信号通路活化,从而对AMI模型大鼠心室重构起到保护作用。
    18  基于AMPK/mTOR自噬通路研究甘草酸二铵对柯萨奇病毒B3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保护作用
    岳丽晓,李登云,张晶晶,仝雷
    2023, 54(12):3895-39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16
    [摘要](577) [HTML](0) [PDF 1.41 M](1057)
    摘要:
    目的 基于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自噬通路探究甘草酸二铵(diammonium glycyrrhizinate,DG)对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小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DG(19.5 mg/kg)组、DG(19.5 mg/kg)+Compound C(20 mg/kg)组和DG(19.5 mg/kg)+Compound C(20 mg/kg)+雷帕霉素(2.0 mg/kg)组,每组10只。采用试剂盒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活性、心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Ⅰ)水平及心肌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和TUNEL染色分别检测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和细胞凋亡;采用qRT-PCR检测心肌组织柯萨奇病毒3(coxsackievirus B3,CVB3)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组织自噬、凋亡及AMPK/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纤维部分断裂,有明显的细胞变形、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心肌细胞凋亡率、血清中CK-MB活性、cTnI水平及心肌组织IL-1β、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心肌组织CVB3 mRNA表达及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leaved cystein-asparate protease-9,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p62、p-mTOR/mTOR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心肌组织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Ⅰ(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Ⅱ/Ⅰ,LC3-Ⅱ/Ⅰ)、Beclin-1、p-AMPK/AMPK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DG明显改善心肌形态,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血清中CK-MB活性、cTnI水平及心肌组织IL-1β、TNF-α水平(P<0.05),下调心肌组织CVB3 mRNA表达及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p62、p-mTOR/mTOR蛋白表达(P<0.05),上调心肌组织LC3-Ⅱ/Ⅰ、Beclin-1、p-AMPK/AMPK蛋白表达(P<0.05)。AMPK抑制剂Compound C能减弱DG的上述保护作用,且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能抑制这种减弱作用。结论 DG可能通过激活AMPK/mTOR通路诱导自噬,减轻VMC小鼠心肌损伤。
    19  基于UPLC-Q-TOF-MS和网络药理学探讨丝穗金粟兰水提物抗炎镇痛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
    甄丹丹,黄耀斌,卢显兴,陈景敏,丘琴,张淼,史俊豪
    2023, 54(12):3903-39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17
    [摘要](879) [HTML](0) [PDF 1.54 M](1125)
    摘要:
    目的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分析丝穗金粟兰Chloranthus fortune水提物的主要成分,并结合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其抗炎镇痛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进行预测分析。方法 结合ChemSpider数据库、mzCloud平台及现有文献研究,对目标化合物二级质谱特征碎片离子进行比对确认,鉴定丝穗金粟兰水提物的化学成分;通过FAFDrug4数据库筛选丝穗金粟兰水提物的活性成分,运用Pharmmapper平台和Uniprot数据库预测丝穗金粟兰的成分靶点,GeneCards平台获得相关疾病靶点,利用Venny平台获得成分和疾病的交集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3.7.0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的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结果 从丝穗金粟兰水提物中共鉴定45个成分,包括有机酸类、黄酮类、香豆素类、倍半萜类、含氮类化合物;筛选出33种活性成分,活性成分与疾病交集靶点70个;通过PPI网络筛选出核心靶点13个;富集分析显示,丝穗金粟兰主要参与蛋白磷酸酶结合、胰岛素受体结合、蛋白激酶活性等功能,通过酪氨酸激酶受体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等通路抗炎镇痛。通过对“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分析进一步得到5个关键靶点和8个关键活性成分。结论 通过结合UPLC-Q-TOF-MS和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阐明了丝穗金粟兰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抗炎镇痛的作用,为丝穗金粟兰的进一步质量评价及药理活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20  基于中医药整合药理学和转录组学探究丹栀逍遥散防治焦虑肝郁化火证的作用机制
    潘赐明,任雪,韦姗姗,曹蓓苓,王维,杨艳,陈文慧,徐宏喜
    2023, 54(12):3911-39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18
    [摘要](788) [HTML](0) [PDF 1.28 M](1292)
    摘要:
    目的 基于中医药整合药理学和转录组学探究丹栀逍遥散防治焦虑肝郁化火证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v2.0,检索并获取丹栀逍遥散的活性成分及靶标、焦虑肝郁化火证靶标信息,构建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将交集基因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以确定最终需要验证的靶标。利用GEO数据库转录组学验证整合网络药理学结果,同时采用动物实验进行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与焦虑肝郁化火证相关的靶标13个,丹栀逍遥散活性成分430种。整合药理学结果显示,丹栀逍遥散防治焦虑肝郁化火证主要通过调控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噁唑丙酸受体(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ic acid receptor,AMPAR)、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的激活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ide 3-kinases,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等信号通路。GEO微阵列芯片GSE4035数据集转录组学关键靶标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1,ESR1)、腺苷酸环化酶5(adenylate cyclase 5,ADCY5)、谷氨酸离子型受体NMDA型亚基2A(glutamate ionotropic receptor NMDA type subunit 2A,GRIN2A)基因为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DEGs)。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结果显示,ADCY5 mRNA表达上调和GRIN2A mRNA表达下调。结论 丹栀逍遥散可能是通过上调ADCY5 mRNA表达和下调GRIN2A mRNA表达进而调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与其受体的结合和谷氨酸神经传递介导,进一步改善神经元生长、突触传导与突触的可塑性,从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
    21  仙旱合剂治疗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疗效及机制探讨
    刘恒炼,冯倩,夏敏
    2023, 54(12):3921-39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19
    [摘要](953) [HTML](0) [PDF 1.45 M](1556)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仙旱合剂治疗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ovulatory dysfunction,AUB-O)的作用机制,观察仙旱合剂治疗AUB-O的临床疗效,以及从血液动力学、血清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信号通路相关因子水平的变化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仙旱合剂治疗AUB-O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选择重庆市中医院妇科97例血热型AUB-O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和治疗组48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宫血宁胶囊治疗,治疗组患者口服仙旱合剂治疗,治疗持续10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出血量、止血时间、D-二聚体水平、血小板数量、子宫血液动力学、优势卵泡率以及血清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前列环素I2(prostaglandin I2,PGI2)、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前列腺素F2α(prostaglandin F2α,PGF2α)水平及IL-17信号通路相关因子IL-6、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MMP1、转录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AP-1)、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变化情况。结果 通过网络药理学发现仙旱合剂治疗AUB-O与IL-17信号通路相关。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出血量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均减少,第7、10天出血量比治疗前及第3天显著减少(P<0.05),第10天出血量显著少于第7天(P<0.05),第10天出血量治疗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止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子宫动脉子宫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S/D)、阻力指数(RI)升高,D-二聚体下降(P<0.05),对照组改善不明显,且治疗组S/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数量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增加,且治疗组血小板数量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优势卵泡率58.3%,对照组优势卵泡率26.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PGI2、PGE2水平明显降低(P<0.05),两组血清PGF2α、TXA2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血清PGI2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L-6、IL-1β、MMP9、MMP1、NF-κB、AP-1、COX-2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血清IL-6、IL-1β、AP-1、COX-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仙旱合剂治疗AUB-O疗效确切,其止血机制与增加血小板数量使血小板聚集、增加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收缩子宫螺旋动脉相关。仙旱合剂可通过IL-17信号通路中的有效靶点,降低血清炎性因子的分泌,阻断COX-2诱导PGE2的生成,起到止血的作用。
    22  21世纪全球视域下陇药红芪科学协作与热点前沿知识图谱构建及可视化分析
    刘娟娟,陈奕旸,张佳玲,王良才,杨莉萍,席少阳,黄璐琦,晋玲
    2023, 54(12):3932-39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20
    [摘要](745) [HTML](0) [PDF 2.79 M](1258)
    摘要:
    目的 红芪Hedysari Radix为我国甘肃省的道地药材,回顾红芪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并进行可视化分析,促进红芪跨地域多维度发展。方法 采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基于数据融合与驱动可视化技术,从时间和地域的视角出发,检索200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Web of Science(WOS)等国内外数据库中红芪的相关文献,使用Coocation(COOC)进行数据处理筛选。采用VOSviewer可视化技术从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及期刊等方面对红芪的研究热点、前沿动态及研究主题的时序与地域分布进行梳理和总结,探析21世纪以来全球在陇药红芪科学研究领域的未来研究趋势及多维度协作价值。结果 最终纳入中文文献5615篇,英文文献83篇。中国为国际上发表相关文献最多的国家,甘肃省为国内发表最多的省份,机构研究主要以兰州大学和甘肃中医药大学为代表,且合著方面机构内合作占据主流,中文核心作者为程卫东,英文核心作者为FENG Shi-lan,“信号通路和网络药理学”为目前红芪的研究热点。结论 红芪在中医临床及中西药合用方面的研究是当前乃至未来持续关注的前沿领域,红芪知识图谱的构建为其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规划与实施提供了依据。
    23  基于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分析石榴皮研究现状及热点
    唐荣,魏欣,马江,刘昌孝,何新
    2023, 54(12):3949-39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21
    [摘要](932) [HTML](0) [PDF 1.93 M](1258)
    摘要: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石榴皮的研究现状及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为国内突破石榴皮研究瓶颈和发现研究新思路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时间限定为2002年1月1日—2022年11月20日,共纳入3447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对年发文量,国家(地区)、机构、作者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词,英文文献共被引进行分析。结果 石榴皮研究中文文献发文量增长平缓,英文文献发文量增长快速,国内外对于石榴皮研究的热度不同。发文最多的3个国家是印度、中国、伊朗,国内主要的研究机构有新疆医科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国外主要的研究机构有伊斯兰阿扎德大学(Islamic Azad University)、沙特阿拉伯国王大学(King Saud University)等。国内外主要的核心作者有周文宏、高晓黎、Opara Umezuruike Linus等。国内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国外主要研究集中于石榴皮作为食品添加剂方面。结论 抑菌、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结肠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安石榴苷、鞣花酸等化学成分的提取和纯化是国内研究需要突破的瓶颈。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口感优化和毒理学研究以及纺织物染色的应用是今后石榴皮研究的新方向。
    24  茯苓细胞色素P450基因PcCYP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唐静,朱闻君,刘和平,苏振佳,刘金鑫,舒少华
    2023, 54(12):3962-39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22
    [摘要](732) [HTML](0) [PDF 1.53 M](1147)
    摘要:
    目的 筛选与茯苓Poria cocos生长发育相关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序列,进一步丰富对茯苓生长发育理解。方法 通过分子克隆到1个茯苓细胞色素P450基因PcCYP,并利用在线工具分析其序列,预测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域等分子特征;利用MEGA 5.0分别对氨基酸进行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关系分析,并采用qRT-PCR方法检测不同发酵培养时间6、8、10 d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从茯苓中克隆到的PcCYP存在可变性剪切,2个选择性剪切体PcCYP1PcCYP2CDS区长度分别为1590、1542 bp,分别编码529、513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其均具有保守的P450结构域,且具有信号肽和多个磷酸化修饰位点,属于分泌型的不稳定亲水蛋白。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PcCYP与担子菌Coprinopsis cinerea的CYP502距离最近,推测PcCYP和CYP502具有相似功能,即参与调控茯苓子实体的发育。定量PCR结果显示,选择性剪接变体PcCYP1的表达量较PcCYP2低,因此PcCYP2PcCYP基因的主要剪接体。结论 PcCYP与茯苓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为进一步研究PcCYP在茯苓生长发育、遗传规律及育种等方面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25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裸花紫珠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DNA指纹图谱构建
    张红瑞,李鑫,陈振夏,胡文斌,李伟,黄梅,于福来,杨林立
    2023, 54(12):3971-39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23
    [摘要](565) [HTML](0) [PDF 2.00 M](1222)
    摘要:
    目的 研究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为其种质资源鉴定及优异种质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探究103份裸花紫珠种质遗传多样性,基于遗传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以SSR扩增条带为基础建立供试材料扩增条带DNA指纹图谱。结果 14对引物共扩增出92个等位基因(number of alleles,Na),有效等位基因(effective number of alleles,Ne)占比39.37%。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为0.468 2,6对引物具有高度多态性(PIC>0.5),6对具有中度多态性(0.25H)和Shannon指数(Shannon’s information index,I)分别为1.039 0、0.505 1,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聚类分析将材料分为2大类:类群I包括2份种质;类群II包含101份种质,并分为2个亚类。主坐标分析将材料分为3个类群,与聚类结果基本一致。构建的指纹图谱通过引物组合能较好地将种质进行区分。结论 103份裸花紫珠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成功利用14对SSR引物构建裸花紫珠种质DNA指纹图谱,可为裸花紫珠种质鉴定、亲缘关系以及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26  基于超快速VPCR荧光可视化检测技术的小檗皮及其藏成药中原料药的真伪鉴别研究
    李红颖,宋文俊,李慧林,张继晨,范刚,陈蓉
    2023, 54(12):3983-39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24
    [摘要](711) [HTML](0) [PDF 1.52 M](1148)
    摘要:
    目的 建立藏药小檗皮Berberis Cortex及藏成药中小檗皮特异性DNA的超快速荧光可视化检测方法,实现对小檗皮药材及藏成药中小檗皮的快速鉴别。方法 将小檗皮及其混淆品的ITS2序列进行比对,筛选出小檗皮药材特异性DNA序列;针对该序列设计小檗皮特异性引物,建立小檗皮药材以及藏成药中小檗皮特异性DNA的超快速VPCR扩增体系;后将该扩增体系与SYBR Green I荧光染料相结合,实现对扩增产物的荧光可视化检测;同时对该体系的特异性、灵敏度以及在真实样本中的适用性进行考察。结果 该体系可以在40 min内完成对小檗皮以及藏成药中小檗皮特异性DNA的扩增及荧光可视化检测;检测限低至10 pg/μL;对16个批次的小檗皮药材进行分析,其中15个批次的样本产生阳性信号鉴定为小檗皮,与测序结果100%一致,1个批次的样本产生阴性信号,该样本经通用引物测序鉴定为黄柏;对3种含有小檗皮的藏成药进行分析,3个样本均产生阳性信号。结论 所建方法缩短了检测时间,并且特异性良好,灵敏度高,可以对小檗皮及其藏成药中小檗皮进行快速、准确的可视化鉴别。
    27  基于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白及与黄花白及辨识研究
    范雪花,王艳丽,侯富国,李涵,李海洋,姚静,施钧瀚,桂新景,刘瑞新
    2023, 54(12):3990-39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25
    [摘要](733) [HTML](0) [PDF 1.74 M](1146)
    摘要:
    目的 通过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白及Bletilla striata与黄花白及Bletilla ochracea进行辨识研究。方法 采用Shim-pack GIST C18-AQ(250 mm×4.6 mm,5mm)色谱柱,流动相为0.1%磷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进样量10 mL。采用ChemPatternTM软件对白及、黄花白及的指纹图谱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SIMCA14.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二者进行定性辨识研究。结果 在相似度分析中,45批白及的相似度为0.74~0.97,相似度较好,29批黄花白及的相似度为0.44~0.83,部分黄花白及与白及较为相似;聚类分析与PCA分析结果较为一致,部分样品可分为2类;PLS-DA分析分类效果显著,模型参数Q2为0.80,R2Y为0.85,完全能将两者区分开。通过PLS-DA分析结合VIP值筛选出了影响白及与黄花白及质量差异的8个共有峰,对这8个共有峰进行分析,二者之间除15号峰(militarine)峰面积没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7个共有峰峰面积白及均显著小于黄花白及(P<0.01)。结论 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能够实现白及与黄花白及的鉴别,可为白及饮片的质量辨识提供参考。
    28  基于实时景深扩展-大图影像拼接与偏振光显微鉴别技术的柴胡及其4种混淆品的生药学研究
    汪璐,杨纯国,韩文凯,崔亚君,高峰,马海光,隗立国
    2023, 54(12):3999-40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26
    [摘要](757) [HTML](0) [PDF 2.85 M](1284)
    摘要:
    目的 基于实时景深扩展-大图影像拼接与偏振光显微鉴别技术,对柴胡2个基原品种柴胡Bupleurum chinense或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及4种市场常见混淆品(竹叶柴胡B.marginatum、藏柴胡B.marginatum var.stenophyllum、锥叶柴胡B.bicaule、大叶柴胡B.longiradiatum)的性状、微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为柴胡的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性状鉴别研究采用性状及微性状鉴别法,显微鉴别研究采用普通光明场与偏振光暗场对比观察法,结合实时景深扩展成像、大图影像拼接技术,拍摄获取药材组织横切面全息彩色影像图。结果 获取了柴胡及其混淆品的性状及微性状影像数据,首次获取了该类药材横切面显微鉴别普通光及偏振光全息彩色影像数据。对柴胡2个基原品种及其4种混淆品进行了系统的生药学研究。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相比,性状鉴别补充研究了精细微性状鉴别特征,对柴胡药材根或根茎的上、中、下部位横切面进行对比观察,确定了柴胡药材根或根茎上部横切面组织构造最具特征性,为最佳的横切面显微研究部位。结论 可以综合应用性状、微性状、横切面及粉末显微鉴别特征鉴定柴胡及其4种混淆品,特别是药材横切面组织偏振光全息彩色影像显微特征具有显著鉴别意义。
    29  横经席药材的生药学研究及有效成分测定
    林雀跃,张颖婷,梁柳春,姚力,钟小清,唐倩,罗轶
    2023, 54(12):4012-40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27
    [摘要](786) [HTML](0) [PDF 1.36 M](1191)
    摘要:
    目的 对广西民族药材横经席Calophylli Herba进行基原调查和生药学研究,并对有效成分进行测定。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厘清横经席的历史使用沿革及植物分布情况,野外实地调研横经席的植物基原,采集并制作腊叶标本,通过药材性状、显微特征等方法进行生药学研究,采用岛津液相色谱仪Nexera LC-40,岛津Shim-pack GIST C18-AQ HP色谱柱(100 mm×2.1 mm,1.9μm),乙腈-0.4%甲酸水为流动相,体积流量0.3 mL/min,梯度洗脱,柱温35℃,PDA检测器,检测波长275 nm,建立横经席药材中穗花杉双黄酮和异棘苷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 横经席的野外资源日益匮乏,市场上常见东南亚进口的红厚壳属植物与横经席混用,采用建立的方法能够有效地鉴别横经席药材。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线性范围宽(5.360~379.800μg/mL)、线性较好(R2>0.999),平均回收率在98.3%~99.0%。结论 为完善横经席药材质量标准和药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30  细辛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华新振,刘丛颖,贺梦媛,于小钧,高鹏,丛竹凤
    2023, 54(12):4019-40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28
    [摘要](1326) [HTML](0) [PDF 2.54 M](2127)
    摘要:
    细辛Asari Radix et Rhizoma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的功效,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木脂素类、挥发油类、酸类、苷类、含氮化合物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细辛具有抗炎镇痛、止咳平喘、抗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通过对近10年细辛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安全性进行综述,从植物亲缘、药效、药性、配伍、化学成分可测性等方面预测分析细辛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初步预测细辛脂素、芝麻脂素、甲基丁香酚、β-细辛醚、阿魏酸、十二碳四烯酰胺A和十二碳四烯酰胺B等可作为其Q-Marker,为建立和完善细辛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31  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在中药毒性研究中的探索与思考
    钱文秀,阎星旭,张文青,贾国香,赵珊,宋丽丽,李遇伯
    2023, 54(12):4036-40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29
    [摘要](374) [HTML](0) [PDF 1.02 M](1428)
    摘要:
    近年来,中药安全性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中药毒性研究更是中药研究的重点。因此,寻找高效的技术辅助中药毒性研究尤为关键。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具有高效、便捷等优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技术理论已经趋于成熟,且在多个领域已被成功应用。通过对分子对接、机器学习、毒效团和分子相似性方法4种主要的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进行综述,并分析它们在中药毒性研究领域的应用和前景,为从事中药毒性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32  药用植物细胞外囊泡作为新型药效物质的研究进展
    苏勇汇,徐珊珊,王欢,李太平,王松松,田青平,韩利文
    2023, 54(12):4044-40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30
    [摘要](979) [HTML](0) [PDF 1.08 M](2093)
    摘要:
    药用植物细胞外囊泡(medicinal plant-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MPEVs)是由其药用植物特定部位细胞分泌的,装载有小分子化合物、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等功能物质的纳米级膜囊泡。由于具有其同源植物中的活性物质,MPEVs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通过对近年来MPEVs的分离纯化、鉴定、成分分析、生物活性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为作为新型药效物质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33  莪术油注射液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孔红芳,袁书同,袁飞龙,姜程曦
    2023, 54(12):4053-40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31
    [摘要](1026) [HTML](0) [PDF 1.37 M](1478)
    摘要:
    莪术油注射液(Zedoary Turmeric Oil Injection,ZTOI)的主要成分是温莪术经水蒸气蒸馏提取的莪术油,其化学成分多为倍半萜类成分,具有抗病毒的功效。临床上广泛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溃疡及病毒引起的肺炎、脑膜炎等。通过文献检索等方法,对ZTOI的化学成分、药理药效、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进行综述,为ZTOI的二次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34  中药谱动学与谱效动力学关联性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解决的对策探讨
    贺琪珺,肖美凤,贺鹏,李文姣,李海英,邓凯文,贺福元
    2023, 54(12):4061-40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32
    [摘要](753) [HTML](0) [PDF 1.14 M](1139)
    摘要:
    安全、有效和可控是药品基本属性,量-时-效关系的阐明为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长期制约中药复方作用模式的解析和药物创制。单成分的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与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呈相关性,可用PK的量-时关系代替PD的效-时关系,而中药复方谱动学(polypharmacokinetics,PPK)参数能否代替谱效动力学(polypharmacodynamics,PPD)参数成为研究的难点。通过生物超分子体按“印迹模板”产生“气析”药效和量-时-效定量函数怎样实现可积分的视角,分析中药PPK与PPD研究方法的不足,探讨中药多成分与单成分在量-时-效关系研究方法学上的差异,阐明PK/PD模型仅适用单成分量-时-效关系表达,而中药的PPK/PPD模型必须单独创立的客观必然性,提出中药PPK与PPD关联的成分簇按“印迹模板”整合简化和对不可积分项用幂级数展开积分的关键问题解决对策,为中药复杂体系解析模式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5  黄芪多糖提取工艺、化学结构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杨乾方,王帆,叶婷,潘立民
    2023, 54(12):4069-40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33
    [摘要](1100) [HTML](0) [PDF 948.53 K](3344)
    摘要:
    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是黄芪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随着黄芪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学者对APS的提取工艺、化学结构及药理作用的研究也愈来愈深入。不同的提取工艺对APS的含量和纯度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对其药理作用的发挥也会有所影响。APS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降血糖、抗衰老和抗炎等药理作用。在全面查阅并梳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APS的提取工艺、化学结构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并对APS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以期对APS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36  中医药地方立法的亮点及重点研究
    林天钧,李慧
    2023, 54(12):4082-40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2.034
    [摘要](694) [HTML](0) [PDF 643.62 K](1113)
    摘要: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已经制定中医药地方条例,并有不少地区做了多次修订,形成了一些立法亮点,主要体现于中医药特有领域的立法探索、安全合理用药监管机制的构建、中医药服务体系的健全、中医药宣传日的推广等方面,但仍有优化空间。此外,中医药地方立法仍有不少需要重点突破之处,如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的扶持与管理、自种自采自用中药的监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中医药参与机制等。通过对地方立法对贯彻《中医药法》的重要性、中医药地方立法亮点的梳理与评析和中医药地方立法重点的研判与思考进行归纳总结,为各地立法经验的互鉴及立法体例的完善提供借鉴。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