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54卷第1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3, 54(11):0-0.
    [摘要](129) [HTML](0) [PDF 3.47 M](929)
    摘要:
    2  目录
    2023, 54(11):0-0.
    [摘要](174) [HTML](0) [PDF 682.65 K](996)
    摘要:
    3  2005—2021中药有效成分新药注册申请的回顾性分析与研发策略探讨
    周刚,周跃华,韩宁,李天泉
    2023, 54(11):3401-34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01
    [摘要](555) [HTML](0) [PDF 1.39 M](1077)
    摘要:
    系统性回顾分析2005—2021年中药有效成分新药(new Chinese herbal active ingredient drugs,NCHAIDs)的临床试验申请、上市申请和临床试验登记情况,结果显示:(1)2005—2021年申请临床试验的39个NCHAIDs中,19个品种获批,批准率为48.7%,其中16个品种已进行临床试验登记。2005—2021年申请生产的5个NCHAIDs中,有1个获得批准。(2)16个已完成临床试验登记新药的平均临床试验所用时间为7年,有1个品种完成了II期临床试验,5个品种完成了I期临床试验。(3)NCHAIDs的适应证相对集中在神经精神、心血管、肿瘤等;对于临床定位与药材功能主治相关性较好的NCHAIDs,临床试验申请获得批准的几率相对较高;有效成分的结构类型较多,其中黄酮、皂苷、内酯等的比例相对较高。建议加强NCHAIDs的成药性研究,控制研发风险;加强NCHAIDs的基础研究;关注NCHAIDs的药动学特性;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关注药材资源及制造成本等问题,为今后NCHAIDs的研发提供有益借鉴。
    4  莱菔子中2个新的含硫衍生物
    杨佩雯,张培良,韩竹箴,杨颖博,吴弢
    2023, 54(11):3408-34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02
    [摘要](709) [HTML](0) [PDF 1.03 M](1186)
    摘要:
    目的 研究莱菔子Raphani Semen的化学成分及其调脂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半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对莱菔子70%乙醇提取物分离纯化,综合应用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通过3T3-L1前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抵抗模型评价化合物的体外调脂活性。结果 从莱菔子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了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降莱菔硫代酸乙酯(1)、莱菔酸甲酯(2)、芥子碱(3)、(E)-2-(4-hydroxy-2-oxoindolin-3-ylidene) acetonitrile(4)、2-(4-hydroxy-2-oxoindolin-3-yl) acetonitrile(5)、6-methoxyindole-3-carboxylic acid O-β-D-glucopyranosyl ester(6)、cappariloside A(7)、3',6-二芥子酰基蔗糖(8)、吐叶醇(9)、3,4-二羟基苯甲醛(10)、3,4-二羟基苯甲酸(11)、5-羟甲基糠醛(12)、2-羟甲基-5-呋喃丙烯酸乙酯(13)和β-谷甾醇(14)。结论 化合物12 为新化合物。两者的生源前体均为甲硫氨酸。化合物1 为异硫氰酸酯和乙醇的人工产物。化合物46101113 为首次从莱菔子中分离得到。体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2 均具有一定的调脂活性。
    5  三白草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葛雯,陈建伟,李祥,李金枝,蔡红蝶,陶倩,罗益远,陈宏降
    2023, 54(11):3417-34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03
    [摘要](759) [HTML](0) [PDF 881.76 K](1161)
    摘要:
    目的 研究三白草Saururus chinensi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硅胶、ODS、MCI Gel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技术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 从三白草地上部分的超临界CO2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3-二甲基-1,4-二(3,4,5-三甲氧基苯基)-1,4-丁二酮(1)、asperphenamate(2)、rel-(7S,8S,7'R,8'R)-3,3',4,4',5,5'-六甲氧基-7-O-7',8.8'-木脂素(3)、常春藤皂苷元(4)、schisandlignans C(5)、樟叶素(6)、4-羟基-5-甲基己烷-5-内酯(7)、异黑麦草内酯(8)、perseal B(9)、myrisfragransin(10)、heteroplexisolide E(11)、curcasinlignan C(12)、去氢催吐萝芙木醇(13)、黑麦草内酯(14)和三白草二萜E(15)。结论 化合物15 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 为新的天然产物;除化合物3613 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6  金银花黄酮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魏晓芳,沈婉莹,李阳芳,谢秋杰,唐旭东,葛岚岚
    2023, 54(11):3424-34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04
    [摘要](904) [HTML](0) [PDF 771.78 K](1295)
    摘要:
    目的 研究金银花(忍冬Lonicera japonica的干燥花蕾)的黄酮苷类成分。方法 采用溶剂提取法,结合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显色及NMR等波谱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 从金银花中分离到了9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5-二羟基-3′-甲氧基黄酮-7-O-β-D-葡萄糖苷(1)、槲皮素-3-O-葡萄糖苷(2)、3,5,3′-三羟基黄酮-7-O-β-D-葡萄糖苷(3)、棉花苷(4)、烟花苷(5)、水仙苷(6)、芦丁(7)、槲皮素-5-O-葡萄糖苷(8)、木犀草素-7-O-新橙皮糖苷(9)。结论 化合物13 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金银花黄酮F和金银花黄酮E;化合物24689 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 对人肝癌HuH7细胞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43.4±1.1)μmol/L。
    7  牛耳朵全草中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杨丽媛,王朝阳,陈俊磊,邱珏琳,杜彩霞,魏英焕,郝小江,顾玮
    2023, 54(11):3430-34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05
    [摘要](538) [HTML](0) [PDF 886.53 K](1214)
    摘要:
    目的 研究牛耳朵Primulina eburnea干燥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RP-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MS等多种波谱学手段确定化合物结构。随后采用MTT法评价部分化合物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并对部分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筛选。结果 从牛耳朵全草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6-dihydroxy-7-methoxy-2-methylanthr-quinone(1)、soranjidiol(2)、1,4,7-trihydroxy-2-methyl-9,10-anthraquinone(3)、digiferruginol(4)、1,4-dihydroxy-2-hydroxymethyl-9,10-anthraquinone(5)、1,6,7-trihydroxy-2-methyl-9,10-anthracenedione(6)、(R)-7,8-dihydroxy-α-dunnione(7)、3-amino-2-methoxy-carbonyl-1,4-naphthoquinone(8)、木犀草素(9)、异落叶松脂素(10)、七叶内酯(11)、酪醇(12)、对香豆酸(13)、咖啡酸甲酯(14)、benzyl O-D-glucopyranoside(15)、4-O-benzyl-D-glucopyranoside(16)、3,4-dihydroxyph-enylethyl alcohol 8-O-β-glucopyrnoside(17)、cuneataside A(18)、对羟基苯甲醛(19)、尼泊金甲酯(20)、对羟基苯乙酮(21)、香草醛(22)和香草酸(23)。化合物8 对A549细胞有显著的细胞毒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为3.866 μmol/L,活性高于阳性药顺铂(IC50=9.895 μmol/L)。化合物57911 表现出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其中化合物911 的抗氧化活性高于阳性药。结论 化合物16 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36822 为首次从报春苣苔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 为首次从牛耳朵中分离得到。部分化合物表现出较好的细胞毒活性和抗氧化活性,验证了牛耳朵中抗肿瘤和抗氧化的活性物质基础,为黔产牛耳朵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8  基于质谱成像技术的独活鲜根中香豆素类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李欠,姬党通,高慧
    2023, 54(11):3438-344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06
    [摘要](478) [HTML](0) [PDF 1.11 M](1172)
    摘要:
    目的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质谱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分子成像和原位检测技术,具有免标记,高灵敏度和高通量等优势。采用质谱成像技术研究独活Angelica pubescens中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方法 以蛇床子素和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等为对照品分别在正、负2种离子检测模式下对基质2,5-二羟基苯甲酸、9-氨基吖啶和α-氰基-4-羟基肉桂酸进行筛选。根据质谱信号确定α-氰基-4-羟基肉桂酸为基质,并在正离子模式下进行成像分析。以收获期独活作为研究对象,将基质喷涂于25 μm的独活根组织切片上进行质谱成像分析,研究了根和根皮中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空间分布信息及特征。结果 通过质谱成像分析,在独活根和根皮中分别鉴别出25和28个香豆素类成分。其中蛇床子素、东莨菪内酯、白花前胡醇、紫花前胡素、佛手酚和川白芷素6种成分主要分布在韧皮部分泌腔和分泌道等分泌组织中,二氢欧山芹醇乙酸酯、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白当归素和新比克白芷内酯4种主要分布在除分泌腔以外的木质部和韧皮部,其他成分在根中均匀分布,无明显特征。结论 建立的质谱成像方法能简便、快速和直接的对独活中的香豆素类活性成分进行原位分析,对观察植物组织中代谢物的空间分布具有独特的效果。
    9  玄参药材中多类型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建立及其在脉络宁口服液中的应用
    徐思易,谭亚杰,唐浩竣,李剑,谭宁华
    2023, 54(11):3446-34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07
    [摘要](390) [HTML](0) [PDF 2.59 M](1157)
    摘要: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UPLC-QqQ-MS/MS)方法同时测定玄参Scrophulariae Radix中多类型成分的含量,并将此方法应用于脉络宁口服液(Mailuoning Oral Liquid,MOL),为玄参药材和MOL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Waters HSS T3色谱柱(100 mm×2.1 mm,1.8μm),以0.1%甲酸水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在多反应监测模式(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下对环烯醚萜苷、苯丙素苷、有机酸和核苷4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评价不同批次样品的质量。结果 化学计量学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玄参药材得到了有效区分,其质量差异可能与其生长环境相关。此外,4个年份(2019、2020、2021和2022年)的MOL各自聚成1类,可能是当年使用的药材质量相对稳定使得同一年份的MOL质量更相近;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e analysis,OPLS-DA)进一步筛选出不同年份MOL中异毛蕊花糖苷、对甲氧基肉桂酸、腺苷、1-(3-hydroxy-4-methoxyphenyl) ethyl-3-α-L-rhamnopyranosyl-6-caffeoyl-β-D-glucopyranoside、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和原儿茶酸7个差异性化学成分。结论 该方法特异性强、准确度高且稳定性好,可为MOL中臣药玄参的药材选择及复方整体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10  全缘千里光碱脂质体及其凝胶剂的皮肤渗透研究与机制探讨
    卢玉洁,周珊珊,单钰君,徐莹莹,程碧欣,朱志红,郑杭生
    2023, 54(11):3459-34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08
    [摘要](748) [HTML](0) [PDF 1.35 M](1094)
    摘要:
    目的 阐明全缘千里光碱(integerrimine,INT)脂质体及其凝胶剂的离体皮肤渗透与滞留特性,探讨该制剂皮肤应用的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INT脂质体、脂质体凝胶剂与普通凝胶剂;建立离体皮肤渗透接收液与皮肤中药物含量测定的HPLC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法测定各种制剂与不同理化参数脂质体的药物离体皮肤渗透与滞留,并通过比较测定结果探讨制剂的作用机制。结果 成功制备并表征3种制剂。渗透接收液与皮肤中INT含量测定的HPLC法准确、精密。3种制剂的药物皮肤透过量均较小;应用12 h后皮肤滞留量:优化脂质体>脂质体凝胶剂>普通凝胶剂(2.59∶1.75∶1,P<0.01),在角质层下皮肤滞留量:优化脂质体>脂质体凝胶剂>普通凝胶剂(2.54∶1.72∶1,P<0.01),而角质层药物滞留量占全皮约为60%,且制剂间无显著性差异。包封率高的脂质体具有较高的角质层药物滞留。结论 脂质体通过与皮肤的相互作用可促进INT进入皮肤,是有毒药物皮肤局部作用的良好载体,而凝胶基质减小脂质体促进药物进入皮肤。
    11  甘草酸凝胶的流变学性质及其对橙皮苷的增溶作用研究
    杨凯丽,郭子硕,张翼,陈宛灵,王晓静,杜守颖,李鹏跃
    2023, 54(11):3468-34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09
    [摘要](784) [HTML](0) [PDF 2.02 M](1228)
    摘要:
    目的 探究甘草酸凝胶的流变学性质及其对疏水性药物橙皮苷的增溶作用。方法 采用旋转流变仪对不同制备条件得到的甘草酸凝胶进行应变扫描实验与稳态流动实验,探究甘草酸质量浓度、溶剂pH值、金属离子种类和质量浓度对甘草酸凝胶流变学性质的影响;考察甘草酸凝胶对橙皮苷的增溶效应及其对橙皮苷释放行为的影响。结果 在质量浓度5~60 mg/mL时,甘草酸凝胶的黏度、零剪切黏度、剪切稀化指数、剪切应力和黏弹性与甘草酸质量浓度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甘草酸质量浓度的改变亦影响凝胶向溶胶转换时的模量的大小与应变值。此外,甘草酸凝胶的流变学性质还受到体系pH值、Na+质量浓度、Ca2+质量浓度的影响;橙皮苷在室温下的平衡溶解度为(21.47±1.10)μg/mL,橙皮苷-甘草酸凝胶中橙皮苷质量浓度为(126.95±2.83)μg/mL,甘草酸凝胶能够增大橙皮苷溶解度,提高其体外释放率,并对橙皮苷溶液发挥缓释作用。结论 基于不同制备条件下甘草酸凝胶流变学性质的可调节性及其对疏水性药物优异的增溶效果,甘草酸凝胶有望作为药物载体用于外用制剂及新型递药系统的开发。
    12  基于物质基础与颜色变化相关性分析的制何首乌古今炮制方法探讨
    于淼,代悦,刘涛涛,肖永庆,李丽
    2023, 54(11):3480-34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10
    [摘要](741) [HTML](0) [PDF 1.34 M](1296)
    摘要:
    目的 比较古代经典炮制方法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炮制方法对制何首乌Polygoni Multiflori Radix Praeparata饮片主要化学成分及颜色的影响,探讨古今炮制方法的差异性。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制何首乌不同饮片中没食子酸、5-羟甲基糠醛、二苯乙烯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共7种成分含量;采用电子眼技术对制何首乌不同饮片颜色进行客观表征;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method,PLS)对主要成分含量与颜色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古今方法炮制的制何首乌饮片在化学成分组成及含量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药典法制何首乌中没食子酸含量约为九蒸九晒何首乌的1.3倍,与九蒸九晒何首乌相比,二苯乙烯苷减少了约43%,蒽醌苷类成分减少了约74%,5-羟甲基糠醛仅在药典法制何首乌中检出。电子眼分析结果显示,何首乌经炮制后颜色变深变红变蓝,药典法较九蒸九晒制何首乌饮片颜色变化程度更深。7种主要成分含量和颜色的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均显示,不同方法炮制的制何首乌饮片可以分别聚类,且与生首乌相比,古、今方法炮制的何首乌可聚为一类,体现了古今炮制方法的个性特征和共性规律。何首乌不同饮片中没食子酸、二苯乙烯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与其颜色指标显著相关。结论 古代经典九蒸九晒法与药典法制何首乌饮片的主要成分含量及颜色的总体变化趋势较为相似,但有程度上的差异,且二者成分组成也有明显的区别,极有可能导致其药效及毒性的差异。
    13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理念优化都梁方渗漉提取工艺
    李燕燕,周玮玲,侯寓森,赵淋仙,徐纯艺,马川,刘兵,代文东,何瑶,胡慧玲
    2023, 54(11):3489-35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11
    [摘要](788) [HTML](0) [PDF 1.90 M](1159)
    摘要:
    目的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理念,优化经典组方都梁方的渗漉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鱼骨图结合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s analysis,FMEA)确定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渗漉体积流量、浸渍时间为关键工艺参数(critical process parameters,CPPs);基于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五原则”确定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佛手柑内酯、阿魏酸、Z-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含量及干膏率为关键质量属性(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s,CQAs),采用HPLC法测定6个指标成分的含量;应用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权重确定方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r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CRITIC)混合加权法确定6个成分和干膏率的权重系数,进行综合评分;通过Box-Behnken设计建立CQAs和CPPs之间的数学模型,构建都梁方渗漉提取工艺的设计空间并进行工艺验证。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次项回归模型的方差显著(P<0.01),且失拟值不显著,表明所建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渗漉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50%~55%、乙醇用量为8~10倍、渗漉体积流量为3~4 mL/min、浸渍时间为12~24 h。结论 基于QbD理念优化的都梁方渗漉提取工艺合理、可行且稳定可靠,为其制剂开发的工艺研究及质量控制提供实验基础。
    14  经典名方三化汤基准样品量值传递研究
    刘明松,邓亚伟,忻晓东,梁董茜,李春花,刘晓明
    2023, 54(11):3501-35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12
    [摘要](767) [HTML](0) [PDF 1.93 M](1191)
    摘要:
    目的 阐明三化汤基准样品的关键质量属性,建立其特征图谱并测定紫花前胡苷、柚皮苷、新橙皮苷、5种游离蒽醌、和厚朴酚与厚朴酚等指标成分,探究三化汤饮片-基准样品量值传递规律,为评价三化汤制剂奠定物质基础。方法 通过文献考证,制备15批三化汤基准样品,采用UPLC建立特征图谱,计算其相似度并确定共有峰归属,结合指标成分及干膏转移率对基准样品进行量值传递分析。结果 建立的15批三化汤基准样品相似度均大于0.98,特征图谱相似度良好,共指认26个共有峰,其中5个来自厚朴,6个来自枳实,5个来自羌活,10个来自大黄;指标成分紫花前胡苷、柚皮苷、新橙皮苷、厚朴酚与和厚朴酚、游离总蒽醌从饮片到基准样品平均转移率分别为(28.08±5.28)%、(45.07±5.35)%、(41.03±4.91)%、(3.32±0.92)%、(16.54±3.57)%,全处方干膏转移率为64.43%~76.39%。结论 采用特征图谱结合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及出膏率等评价指标对经典名方三化汤基准样品进行了量值传递综合考察,为三化汤的质量控制和制剂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15  三仁颗粒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
    冯禹壮,徐伟,肖春萍,赵淑月,翁丽丽
    2023, 54(11):3512-35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13
    [摘要](742) [HTML](0) [PDF 1.96 M](1233)
    摘要:
    目的 优化三仁颗粒制备工艺,并进行质量控制研究。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苦杏仁苷、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含量测定方法,并以出膏量、苦杏仁苷含量、厚朴酚含量、和厚朴酚含量、50%乙醇浸出物为评价指标,以熵权法分配各指标权重,采用正交试验优选三仁汤最佳提取工艺;以成型率、休止角、堆密度和吸湿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三仁颗粒最佳成型工艺;建立10批三仁颗粒的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分析和共有色谱峰归属鉴定,结合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对三仁颗粒进行质量控制。结果 以苦杏仁苷、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含量作为三仁汤质控标准,测得三仁汤中3种指标性成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苦杏仁苷0.536~1.054 mg/g,厚朴酚0.015~0.062 mg/g,和厚朴酚0.013~0.053 mg/g;三仁汤最佳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1 h;三仁颗粒最佳成型工艺为糊精为辅料,药辅比1∶1.5,乙醇体积分数78%,乙醇用量为药粉和辅料总量的21%;建立了苦杏仁、薏苡仁、厚朴的薄层鉴别方法和苦杏仁苷、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含量测定方法;建立了10批三仁颗粒的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939~0.999,共指认15个共有峰,1号峰归属于苦杏仁、厚朴,2、7、13号峰归属于豆蔻、厚朴、淡竹叶,3、4、8、9号峰为苦杏仁专属峰,5号峰归属于苦杏仁、豆蔻、厚朴、淡竹叶,6、11、12、14、15号峰为厚朴专属峰,10号峰归属于厚朴、淡竹叶。结论 该提取方法有效成分提取率高,稳定可靠;成型工艺方法成型率高,流动性好;质量控制和指纹图谱各检查项方法均稳定可靠,能够为三仁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16  基于多途径联合效应的甘草防治脓毒血症活性成分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
    梁龙鑫,任璐彤,刘婷婷,高源,徐广,肖小河,柏兆方
    2023, 54(11):3524-35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14
    [摘要](558) [HTML](0) [PDF 2.03 M](1099)
    摘要:
    目的 研究甘草中有效组分对脓毒血症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DM)构建体外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激活模型及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模型筛选出甘草抗炎、抗氧化应激的有效组分,采用ip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20 mg/kg)诱导C57BL/6小鼠脓毒血症致死模型以及脓毒血症模型,评价致死模型中小鼠的生存率及脓毒血症模型小鼠腹腔灌洗液中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渗出细胞中的占比以及外周血和腹腔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结果 基于BMDM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模型筛选出甘草中有效组分刺甘草查耳酮,可显著抑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ystein-asparate protease-1,Caspase-1)p20的蛋白表达及IL-1β的释放(P<0.05、0.001)。基于H2O2诱导的BMDM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筛选出有效组分甘草酸,其可改善H2O2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显著升高细胞活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P<0.01、0.001),降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P<0.001)。基于LPS诱导的脓毒血症致死模型发现,甘草酸高剂量组及刺甘草查耳酮低、高剂量组和联合组均可显著升高小鼠生存率(P<0.05、0.001),并且联合用药组的效果优于甘草酸组和刺甘草查耳酮低剂量组。在脓毒血症小鼠模型中,刺甘草查耳酮和甘草酸均可降低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渗出细胞中的占比(P<0.001),降低外周血及腹腔灌洗液中IL-1β和TNF-α的水平(P<0.01、0.001),同时联合组与单药组相比体现出更佳的作用效果(P<0.05、0.01、0.001)。结论 甘草活性成分刺甘草查耳酮与甘草酸联用可抑制BMDM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和氧化应激,从而多途径地发挥较强的防治脓毒血症的作用,为中药组分中药的研发及中药临床精准用药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17  逍遥散拆方药队醋酸乙酯部位抗抑郁作用的HPA轴-神经可塑性关联调控机制研究
    曾九僧,陈力,彭希,栾飞,胡靖文,刘蓉,曾南
    2023, 54(11):3534-35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15
    [摘要](849) [HTML](0) [PDF 2.36 M](1154)
    摘要:
    目的 采用慢性注射糖皮质激素诱导的小鼠抑郁模型,观察逍遥散拆方药队(CDB)醋酸乙酯部位的抗抑郁作用,从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神经可塑性关联角度探究其抗抑郁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13.2 mg/kg)组、CDB水煎液(生药量22.0 g/kg)组和CDB醋酸乙酯部位低、高剂量(0.159、0.319 g/kg,即生药量11.0、22.0 g/kg)组,模型组和各给药组连续21 d ip地塞米松(10 mg/kg)建模,并同时给予相应药物。通过糖水偏好试验、飞溅试验、悬尾试验、强迫游泳试验与新颖抑制性喂养试验测试小鼠抑郁样行为;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海马CA3区神经元尼氏小体数量;免疫荧光法标记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5-溴脱氧尿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和双皮质素(doublecortin,DCX)阳性表达神经元;ELISA测定小鼠血清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CRH)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区磷酸化糖皮质激素受体(phosphorylated glucocorticoid receptor,pGR)/GR、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调节蛋白激酶1(serum and glucocorticoid-inducible kinase 1,SGK1)、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rylated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PI3K)/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p-Akt)/Akt、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orylated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p-mTOR)/mTOR、磷酸化酪氨酸激酶受体B(phosphorylated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B,p-TrkB)/TrkB、磷酸化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rylated 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p-CREB)/CREB、BDNF、突触生长蛋白(Synaptophysin)及突触后致密蛋白95(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 95,PSD95)蛋白表达。结果 CDB醋酸乙酯部位能明显提高模型小鼠的糖水偏好率和飞溅试验中的梳洗时间(P<0.05、0.01),缩短悬尾试验和强迫游泳试验中的不动时间及新颖抑制性喂养试验的摄食潜伏期(P<0.05、0.01);显著提高模型小鼠海马CA3区神经元尼氏小体平均A值(P<0.05、0.01),促进海马DG区Brdu和DCX表达(P<0.05),并能提高Synaptophysin及PSD95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显著对抗模型小鼠血清中CORT、ACTH和CRH水平(P<0.05、0.01),抑制HPA轴的过度激活;并下调海马区pGR/GR表达(P<0.05、0.01),恢复GR对CORT的敏感性;显著上调模型小鼠海马组织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p-TrkB/TrkB、p-CREB/CREB值及BDNF蛋白表达(P<0.05、0.01)。结论 CD醋酸乙酯部位能通过恢复CORT/GR活性,抑制HPA轴的过度激活;并通过激活PI3K/Akt/mTOR及BDNF/TrkB/CREB信号通路,促进海马神经可塑性来减轻慢性注射糖皮质激素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
    18  人参皂苷Re对鱼藤酮致SH-SY5Y细胞帕金森病模型的保护作用机制
    赵文学,徐燕,刘冬光,孟雪,朱建国,姚茹,姚景春,张贵民
    2023, 54(11):3548-35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16
    [摘要](915) [HTML](0) [PDF 2.49 M](1076)
    摘要:
    目的 探究人参皂苷Re对鱼藤酮诱导的SH-SY5Y细胞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0.3 μmol/L鱼藤酮建立SH-SY5Y细胞PD模型,给予2.5、5 μmol/L人参皂苷Re或10 μmol/L左旋多巴(levodopa,L-DOPA)处理24 h,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凋亡、线粒体膜电位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变化;能量代谢分析仪检测细胞糖酵解功能及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ELISA检测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变化;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内Parkin和PTEN诱导性激酶蛋白-1(PTEN induced putative kinase-1,Pink-1)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Parkin、Pink-1、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aspase-3)、cleaved Caspase-3、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亚基(glutamate-cysteine ligase catalytic subunit,GCLC)和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ADPH quinine oxidoreductase-1,NQO-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以0.3 μmol/L鱼藤酮建立SH-SY5Y细胞PD模型,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1),细胞阻滞于G0/G1期,细胞凋亡比例显著升高(P<0.01),线粒体膜电位及ATP含量显著下降(P<0.01),ROS生成量显著升高(P<0.01),糖酵解PER值、细胞的最大呼吸能力、备用呼吸能力及ATP合成能力均显著下降(P<0.01),Parkin、Pink-1、Bcl-2、HO-1、GCLC、NQO1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Cyt-C从线粒体向胞质大量释放(P<0.01),Nrf2核转移降低(P<0.01),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给予L-DOPA或人参皂苷Re干预后,明显增加细胞存活率(P<0.05、0.01),降低细胞凋亡率(P<0.01),减轻细胞G0/G1期阻滞作用(P<0.05、0.01),增强细胞糖酵解PER值、细胞的最大呼吸能力、备用呼吸能力及ATP合成能力(P<0.05、0.01),维护了线粒体功能稳态,表现为线粒体膜电位、ATP含量显著增加(P<0.05、0.01),ROS生成量显著减少(P<0.05、0.01),Parkin、Pink-1、Bcl-2、HO-1、GCLC、NQO1表达显著上调(P<0.05、0.01),抑制Cyt-C从线粒体向细胞质释放(P<0.05、0.01),Nrf2核转移增加(P<0.05、0.01),Bax、cleaved Caspase-3表达显著下调(P<0.05、0.01)。结论 人参皂苷Re可明显改善鱼藤酮诱导的细胞毒性,其机制可能是人参皂苷Re通过活化Parkin及Pink-1蛋白,维护线粒体功能稳态,激活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lch like ECH 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ARE)信号通路,抑制线粒体介导的Caspase级联反应,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19  中国被毛孢醇提物通过MAPK/NF-κB通路双向调控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研究
    李琪琪,王雪娇,初英杰,刘霞,禹艳丽,王遥,贾鑫
    2023, 54(11):3559-35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17
    [摘要](795) [HTML](0) [PDF 2.14 M](1287)
    摘要:
    目的 利用巨噬细胞和小鼠模型,探究中国被毛孢醇提物(Hirsutella sinensis alcohol extract,HSAE)的免疫调控功能和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HSAE对RAW264.7巨噬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血清溶血素实验明确HSAE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利用qRT-PCR技术检测炎症相关因子表达,探究HSAE对RAW264.7细胞静息状态下的免疫促进功能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的炎症激活状态下的炎症抑制作用;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HSAE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结果 HSAE能够显著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P<0.01、0.001);HSAE能够激活静息状态下的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干扰素β1(interferon beta 1,Ifnb1)、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 chemokine ligand 10,Cxcl10)的mRNA表达(P<0.01、0.001),而在LPS诱导的炎症激活的巨噬细胞中,HSAE可显著抑制上述炎症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P<0.05、0.01、0.001);此外,HSAE显著增强静息状态下巨噬细胞中MAP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p38和NF-κB信号通路p65的磷酸化水平(P<0.05、0.01、0.001),并在炎症激活后抑制相关蛋白的磷酸化(P<0.01、0.001)。结论 HSAE对小鼠巨噬细胞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即静息状态下的免疫促进作用和炎症激活状态下的免疫抑制作用,该双重调控作用可能与其调控MAPK和NF-κB免疫信号通路相关。
    20  艳山姜挥发油自乳化释药系统的毒性及对Caco-2细胞单层细胞旁转运与P-糖蛋白的影响
    吴朝花,何丽,肖婷,陈英,甘诗泉,沈祥春,陶玲
    2023, 54(11):3568-35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18
    [摘要](779) [HTML](0) [PDF 2.00 M](1107)
    摘要:
    目的 考察艳山姜挥发油自乳化释药系统(essential oil of Fructus Alpinia zerumbet-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EOFAZ-SEDDS)的毒性及其对人结直肠腺癌Caco-2细胞单层通透性和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法测定EOFAZ-SEDDS的细胞毒性;荧光黄渗透率实验考察EOFAZ-SEDDS对Caco-2单层通透性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考察EOFAZ-SEDDS对P-gp蛋白表达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EOFAZ-SEDDS对P-gp功能的影响。小鼠ig不同剂量EOFAZ-SEDDS,连续观察14 d,考察EOFAZ-SEDDS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 与EOFAZ组比较,EOFAZ-SEDDS处理培养1、3、5 d的Caco-2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均显著升高(P<0.05、0.01),LDH外漏率显著降低(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EOFAZ-SEDDS、单独的EOFAZ均能够显著增加荧光黄透过率(P<0.01);EOFAZ处理Caco-2细胞24 h后,P-gp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EOFAZ-SEDDS处理后P-gp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10、20 μg/mL的EOFAZ-SEDDS对P-gp外排功能没有影响,40 μg/mL EOFAZ-SEDDS显著增加细胞内罗丹明的荧光强度(P<0.05)。小鼠口服制剂的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为5.291 5 g/kg,95%置信限为4.927 8~5.682 1 g/kg。根据急性毒性分级标准,EOFAZ-SEDDS对小鼠实际无毒。结论 EOFAZ-SEDDS可以降低EOFAZ的细胞毒性,对小鼠实际无毒,但改变了Caco-2细胞单层屏障功能,同时诱导P-gp表达,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其功能没有影响,为EOFAZ新剂型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21  银杏二萜内酯K对D-半乳糖诱导的小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抗衰老作用
    操娇娇,杜雨芯,张倩霞,吴伟,杨颖博,肖保国,肖伟,王振中
    2023, 54(11):3578-35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19
    [摘要](820) [HTML](0) [PDF 1.70 M](1103)
    摘要:
    目的 研究银杏二萜内酯K(ginkgolide K,GK)对D-半乳糖诱导的小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抗衰老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以小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设置对照组、模型组和GK组,GK(50 μg/mL)预处理3 h后,以150 mmol/L D-半乳糖造模6 d,采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检测衰老星形胶质细胞;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衰老标志蛋白(p21、p53和Lamin B1)、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自噬标志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I(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Ⅱ/I,LC3-Ⅱ/I)和自噬选择性底物p62表达;ELISA检测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免疫荧光检测增殖标志分子Ki67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半乳糖显著诱导原代星形胶质细胞β-半乳糖苷酶阳性表达(P<0.001),促进衰老标志蛋白p21、p53的上调和Lamin B1的下调(P<0.05、0.01),减少增殖标志分子Ki67的表达(P<0.01),表明成功构建了公认的细胞衰老模型。与模型组比较,GK显著减少β-半乳糖苷酶阳性表达(P<0.001),下调p21、p53和上调Lamin B1蛋白的表达(P<0.05、0.01),增加Ki67的表达(P<0.01),表明GK具有抗衰老作用。此外,GK显著促进BDNF蛋白表达(P<0.05),减少TNF-α的分泌(P<0.05),上调SIRT1和自噬标志蛋白LC3-Ⅱ/I表达(P<0.05、0.01),减少p62蛋白表达(P<0.01)。结论 GK可有效抑制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的衰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SIRT1、BDNF表达和促进细胞自噬有关,从而多维度协同达到抗细胞衰老的效应。
    22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多中心随机单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研究
    丁彦,张奇芬,沈秋莉,张敏,谢绍华,李军,焦深山,李玲波,赵东铭,陈佑生,丁震,张湘华,贾金广,万俐佳,许萍,孟庆伟,冯悦静,张伟
    2023, 54(11):3586-359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20
    [摘要](925) [HTML](0) [PDF 1.14 M](1327)
    摘要:
    目的 评价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7年4月16日—2021年5月25日就诊于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18家中心18~65周岁的急性扁桃体炎患者458例,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安慰剂组中。试验组采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安慰剂组采用喜炎平模拟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急性扁桃体炎病症缓解时间及各项症状缓解时间,评价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可以使中位扁桃体炎缓解时间显著缩短12.7 h(P<0.05),与安慰剂组比较具有优效性。治疗后,试验组可显著缩短各项症状缓解时间,咽痛、夜咳、日咳、发冷/出汗的中位缓解时间与安慰剂组比较分别缩短13.5、14.2、21.0、3.8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所有不良事件均恢复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喜炎平注射液可缩短急性扁桃体炎患者的疾病缓解时间,提高临床治愈率,加快缓解各项症状,临床疗效安全可靠。
    23  基于R语言数据挖掘的姜-枣药对配伍特点及组方规律分析
    许小雪,郭盛,尚尔鑫,朱悦,严辉,钱大玮,段金廒
    2023, 54(11):3594-36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21
    [摘要](781) [HTML](0) [PDF 1.89 M](1063)
    摘要: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含姜-枣药对的方剂信息,分析其配伍特点及组方规律,为临床合理应用及药物开发提供指导。方法 检索含姜-枣药对的方剂数据,采用Excel软件提取方药信息,并运用R语言、Cytoscape软件对方剂组成、剂量、配比、功效、病证等进行频次统计及关联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847首含姜-枣药对的方剂,涉及中药475种,使用频次9786次,常用药对为生姜-大枣和干姜-大枣,其次为炮姜-大枣、煨姜-大枣、姜炭-大枣。目标方剂共涉及19种功效及63种病证,其中功效以补益、和解应用最为频繁,且生姜-大枣侧重于解表,干姜-大枣侧重于温里;病证以内科病证为首,主要为虚劳、腹痛、感冒等。大枣每人日服量集中于20枚以下,与补益、和解、解表等关联较强;生姜每人日服量主要为<20 g,与和解、解表相关联;干姜每人日服量主要为<5 g,与温里、和解相关联。生姜-大枣配比以>1为主,与补益、安神、和解相关联;干姜-大枣用于补益、安神时配比<1,用于和解时配比≥1。与生姜-大枣、干姜-大枣高频配伍的药物组成相近,均有甘草、人参、白芍、茯苓等药味;核心药物组成有所不同,与生姜-大枣相关的核心药物组成为生姜-大枣-甘草-人参、生姜-大枣-白芍-甘草,与干姜-大枣相关的核心药物组成为干姜-大枣-甘草-人参、干姜-大枣-当归-甘草、干姜-大枣-甘草-肉桂、干姜-大枣-茯苓-甘草。结论 含姜-枣药对方剂功效以补益、和解为主,针对不同疾病姜-枣的剂量和配比需适当调整,与姜-枣药对配伍的高频药物主要为甘草、人参、白芍、茯苓。
    24  中药注射剂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
    杨玉晴,李春晓,郭静
    2023, 54(11):3608-36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22
    [摘要](768) [HTML](0) [PDF 1.87 M](1283)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中药注射剂联合常规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 8大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7月31日所收录的中药注射剂联合常规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随机对照试验。2人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数据和质量评价。采用R软件4.0.3、Stata 14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共纳入51项研究,涉及3865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试验组干预措施为艾迪注射液(Aidi Injection,AD)、复方苦参注射液(Fufang Kushen Injection,FFKS)、康莱特注射液(Kanglaite Injection,KLT)、消癌平注射液(Xiaoaiping Injection,XAP)分别联合常规化疗,对照组为常规化疗。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常规化疗:①在提高食管癌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方面,中药注射剂的排名为FFKS(SUCRA=97.4%)>AD(SUCRA=58.0%)>XAP(SUCRA=57.3%)>KLT(SUCRA=36.4%);②在提高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方面,中药注射剂的排名为FFKS(SUCRA=96.0%)>AD(SUCRA=76.3%)>XAP(SUCRA=40.3%)>KLT(SUCRA=33.9%);③在改善食管癌患者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方面,中药注射剂的排名为XAP(SUCRA=71.3%)>FFKS(SUCRA=69.9%)>KLT(SUCRA=68.6%)>AD(SUCRA=40.1%);④在改善食管癌患者化疗后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下降方面,中药注射剂的排名为KLT(SUCRA=87.3%)>XAP(SUCRA=62.2%)>FFKS(SUCRA=61.0%)>AD(SUCRA=39.3%);⑤在改善免疫功能方面,AD、KLT可以显著改善化疗后CD4+水平,且在改善化疗后CD3+与CD4+/CD8+水平方面,AD的疗效优于FFKS,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面,4种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化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化疗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联合4种中药注射剂均可提高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QOL,降低因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其中,在提高ORR和DCR方面FFKS效果最佳,XAP改善化疗后患者的QOL效果最好,在化疗后改善WBC下降方面KLT最佳,但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结论仍需高质量的研究加以验证。
    25  基于分子连接性指数相似度探讨归肺和大肠经中药成分“印迹模板”的分布特征及实验验证
    贺琪珺,盛丹丹,陈泽,周敏,周欣,梁紫珊,陈定芳,贺福元
    2023, 54(11):3622-36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23
    [摘要](791) [HTML](0) [PDF 1.44 M](1190)
    摘要:
    目的 利用分子拓扑结构探讨归肺和大肠经中药成分“印迹模板”的特征,并进行实验验证,确定归肺和大肠经可能的物质基础。方法 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为基准,为排除其他经络如肝经、肾经等混合归经的影响,对443味中药(不包含附药)进行归纳且只确定归肺和大肠经中药,再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和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归纳总结出归肺和大肠经中药化学成分,并对其中相同的化学成分进行整理、删减、合并,计算分子连接性指数(molecular connectivity index,MCI);运用夹角余弦法计算出各成分MCI与总体平均MCI的相似度,确定成分部位和对照品;建立相似度与保留时间的关系,进行中药与对照品的HPLC指纹图谱的印迹性比较,从而确定归肺和大肠经可能表征的化学结构特征。结果 共获得11味中药的886种化学成分,黄酮、蒽醌、鞣质类成分的相似度较高,且在药材中分布集中,故选取其中相似度排名依次为5、8、10、16、40、44、49的7个成分:大黄素-1-O-β-D-葡萄糖苷、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3,3'-二甲基鞣花酸-4'-O-葡萄糖苷、山柰苷、芦丁、山柰酚-3-O-芸香糖苷,平均MCI的相似度为0.995 08~0.999 20,保留时间为39.63~60.14 min,基于定量结构-性质关系/定量结构-保留时间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quantitative structure-retention relationship,QSPR/QSRR)原理,对二者进行线性回归,相关系数R=0.866 2(P<0.01);7个成分和9味药材的总量统计矩的一阶矩的15%范围分别为[44.46 min,46.50 min]、[39.70 min,47.08 min],二者重叠,则有85%把握认为可用7个对照品成分表征归肺和大肠经的中药成分的“印迹模板”特征。结论 归肺和大肠经的中药成分可以用黄酮、蒽醌和鞣酸类成分进行“印迹模板”特征的表征。
    26  基于国外不良反应自发呈报系统的熊去氧胆酸对0~17岁儿童不良事件的数据挖掘与分析
    彭静,李巧玲,刘林慧,李新林,彭惠
    2023, 54(11):3631-36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24
    [摘要](589) [HTML](0) [PDF 1.14 M](1113)
    摘要:
    目的 分析熊去氧胆酸在0~17岁儿童真实世界临床应用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AE)的发生情况。方法 收集WHO全球个例安全性病理报告(VigiBase)数据库、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药品不良事件自发呈报系统(FAERS)数据库及欧洲药物管理局药物警戒(Eudra Vigilance)数据库中0~17岁儿童有关熊去氧胆酸的AE报告数据。运用描述分析和比例报告比值比(proportional reporting ratio,PRR)数据挖掘算法检测药物安全信号。结果 熊去氧胆酸在3~11岁儿童的AE报告占比较高(1.8%~6.3%),女性稍高于男性,VigiBase数据库中熊去氧胆酸致胃肠系统疾病、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和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的AE报告较多。FAERS数据挖掘显示,熊去氧胆酸对0~2岁儿童AE风险信号“并指”的PRR值高达1 111.15,需引起关注;3~17岁儿童需关注再生障碍性贫血。结论 儿科临床应用熊去氧胆酸时需关注胃肠系统、皮肤及皮下组织类、血液及淋巴系统、肝胆系统方面的AE,熊去氧胆酸可能会增加新生儿AE的发生风险,妊娠、哺乳期女性使用需谨慎。
    27  珊瑚菜盐胁迫相关GlRTH基因的克隆和表达量分析
    徐瑶,任宏伟,张馨方,王芳,朱丹,谭玲玲,袁涛,高婷
    2023, 54(11):3639-36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25
    [摘要](755) [HTML](0) [PDF 1.54 M](999)
    摘要:
    目的 筛选得到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抗盐相关基因GlRTH,并进行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全长克隆以及生物信息学和表达量分析。方法 从珊瑚菜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到GlRTH基因,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以及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获得该基因全长ORF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其所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预测该蛋白二、三级结构、保守结构域,建立系统发育进化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方法检测该基因组织表达特异性及其在NaCl和1-氨基环丙烷羧酸(1-aminocyclopropanecarboxylic acid,ACC)处理下的表达差异。结果 GlRTH基因序列全长ORF为690 bp,共编码229个氨基酸。系统进化分析表明,珊瑚菜的RTH蛋白与黄胡萝卜Daucus carota subsp. sativus的RTH蛋白亲缘关系最近,相似度达88.65%;qRT-PCR结果显示,GlRTH基因在珊瑚菜的根、叶、花中均有表达,在花中表达量较高,叶和根中无显著差异;200 mmol/L的NaCl处理3、6、12、24、36 h,GlRTH基因表达量明显上调,且处理36 h后GlRTH基因表达量上调最为显著;100 mmol/L ACC处理,GlRTH基因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3 h时GlRTH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在6 h和12 h时GlRTH基因表达量下调。结论 GlRTH蛋白是乙烯响应因子,并且与珊瑚菜的耐盐性相关。为探究乙烯信号通路和药用植物抗盐反应的关系及改良珊瑚菜的耐盐能力奠定了基础。
    28  北柴胡β-香树脂醇合酶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及功能验证
    毛艳萍,李玉婵,杨玉萍,李欢,张翼冠,侯大斌
    2023, 54(11):3647-36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26
    [摘要](863) [HTML](0) [PDF 1.68 M](1235)
    摘要:
    目的 从转录组层面对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β-香树脂醇合酶(β-amyrin synthase,β-AS)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对其表达及功能进行分析验证,以期为解析柴胡皂苷的合成和调控提供基础。方法 基于全长转录组数据挖掘北柴胡β-AS基因家族成员(BcBASs),利用在线软件对各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大肠杆菌和烟草验证关键基因的功能。结果 从北柴胡转录组数据中挖掘到不冗余的β-AS基因6个,可分为3个亚家族,它们都具有典型保守区域DCTAE、MWCYCR和QW。进化分析表明,BcBAS1BcBAS2BcBAS4BcBAS5BcBAS6可能为单功能β-AS基因,BcBAS3可能为多功能β-AS基因,表达分析表明各基因在根和叶中的表达模式有差异。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了BcBAS1可溶性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87 000,烟草瞬时表达表明BcBAS1编码蛋白具有β-AS功能,能促进β-香树脂醇的积累。结论 对北柴胡中6个不冗余的β-AS基因家族成员进行了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BcBAS1可溶性重组蛋白,在烟草中验证了BcBAS1为有功能的β-AS,为柴胡皂苷合成调控机制和生物合成研究奠定了基础。
    29  远志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特征与系统发育分析
    王星璐,李慧娟,赵伟,李彦青,秦雪梅,张福生
    2023, 54(11):3655-36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27
    [摘要](760) [HTML](0) [PDF 1.74 M](1525)
    摘要:
    目的 解析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叶绿体基因组信息序列特征和确定其在远志属的系统位置。方法 获得远志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借助GeSeq、Chloroplot、MISA、REPute、Tandem repeats finder、CodonW、Geneious、IRscope、MAFFT 7和IQtree2.0.5等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序列分析、密码子偏好分析、远志属基因组比较分析和系统发育研究。结果 远志的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65 423 bp,为典型的环状四段式结构;包括1个大单拷贝区(large single copy,LSC;83 699 bp),1个小单拷贝区(small single copy,SSC;8044 bp)和1对反向重复区(inverted repeats,IRs;36 840 bp),该基因组共注释到135个基因,包括8个rRNA基因、38个tRNA基因和89个蛋白编码基因。该基因组中共检测到161个SSR位点,223条散在重复序列,90条串联重复序列;亮氨酸(Leu)是远志叶绿体基因组中使用次数最高的氨基酸(10.21%),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频次(RSCU)>1的密码子有35种且均以A/U结尾;序列长度、基因组成以及GC含量等方面相对保守。IR边界分析除了西南远志Polygala crotalarioides和密花远志Polygala karensium外,其余远志属边界高度保守;基于远志科9个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数据同时选择远志属的近缘类鸦胆子Brucea javanica和九里香Murraya exotica作为外类群,采用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支持率均为100,显示远志P.tenuifolia与卵叶远志Polygala sibirica、瓜子金Polygala japonica和香港远志Polygala hongkongensis聚类到一起,能够反映远志属的亲缘关系。结论 远志与卵叶远志、瓜子金和香港远志的亲缘关系最近。首次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远志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全面、深度解析,结果将为远志属药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及新品系的遗传育种研究等提供理论依据。
    30  广丰千金薯烟草花叶病毒lncRNA测序鉴定、原核蛋白表达及其序列分析
    尹明华,张艳红,李淑娟,段俊,蒋晓峰
    2023, 54(11):3666-36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28
    [摘要](693) [HTML](0) [PDF 1.82 M](982)
    摘要:
    目的 对广丰千金薯Dioscorea polystachya Turczaninow.cv.Guangfeng Qianjin烟草花叶病毒进行鉴定、原核蛋白表达和序列分析,为广丰千金薯脱毒苗的培育和鉴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lncRNA测序鉴定广丰千金薯烟草花叶病毒蛋白基因,利用大肠杆菌重组技术表达广丰千金薯烟草花叶病毒蛋白,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广丰千金薯烟草花叶病毒蛋白基因包括复制酶1(ORF1)、复制酶2(ORF2)、RNA聚合酶、运动蛋白(movement protein,MP)、带电蛋白和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广丰千金薯烟草花叶病毒CPMP、RNA聚合酶、带电蛋白、ORF1ORF2基因cDNA总长度分别为480、807、1425、123、4851、3351 bp,其蛋白分别由159、268、474、40、1613和1114个氨基酸组成;广丰千金薯烟草花叶病毒蛋白除带电蛋白为疏水性蛋白质外,其余如ORF1、ORF2、RNA聚合酶、运动蛋白和外壳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质;广丰千金薯烟草花叶病毒带电蛋白二级结构由β-片层和无规则卷曲构成,CP、MP、RNA聚合酶、ORF1和ORF2的二级结构均由α螺旋、β-片层、无规则卷曲构成;广丰千金薯烟草花叶病毒CP、MP、RNA聚合酶、带电蛋白、ORF1和ORF2三级结构均为单体;广丰千金薯烟草花叶病毒CP、MP、RNA聚合酶、带电蛋白、ORF1和ORF2的亚细胞定位分别为内质网、细胞核、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广丰千金薯烟草花叶病毒CP、MP、RNA聚合酶、带电蛋白、ORF1和ORF2与烟草花叶病毒的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分别为99.79%、99.38%、99.23%、100%、99.38%、99.49%;广丰千金薯烟草花叶病毒复制酶、RNA聚合酶、MP和CP可实现大肠杆菌重组表达,表明广丰千金薯烟草花叶病毒的lncRNA测序结果准确。结论 广丰千金薯烟草花叶病毒与烟草花叶病毒同源性极高,氨基酸序列及核酸序列与烟草花叶病毒其他植物分离物相似度高,在进化上高度保守。
    31  基于多成分含量测定和化学计量学的不同基原白芷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石欢,封燮,常雅晴,张丹,王蕾,郑玉光,郑倩,郭龙
    2023, 54(11):3676-36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29
    [摘要](637) [HTML](0) [PDF 1.44 M](1142)
    摘要:
    目的 采用指纹图谱、多成分含量测定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和比较不同基原白芷药材(白芷Angelica dahurica和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 var.formosana)的化学成分,为白芷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方法及数据支撑。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白芷和杭白芷药材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建立不同基原白芷药材化学指纹图谱;在此基础上,对白芷和杭白芷药材中的花椒毒酚、水合氧化前胡内酯、白当归素、花椒毒素、佛手柑内酯、氧化前胡素、欧前胡素、珊瑚菜素和异欧前胡素9种香豆素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进一步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白芷与杭白芷进行区分与比较,寻找差异化合物。结果 建立了不同基原白芷药材的化学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1个共有峰,所建立的化学指纹图谱专属性良好,可用于白芷药材的质量评价;多成分含量测定和化学计量学结果表明,白芷和杭白芷药材中所含香豆素类成分种类无差异,但香豆素类成分含量有明显差异;佛手柑内酯、珊瑚菜素、异欧前胡素、氧化前胡素和花椒毒素为白芷和杭白芷药材间的差异性化合物,可以作为区分和鉴别二者的质量标志物。结论 基于指纹图谱、多成分含量测定和化学计量学方法,明确了白芷和杭白芷药材化学成分差异,为不同基原白芷药材的质量控制和基原鉴定提供了分析方法和科学依据。
    32  经典名方开心散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研究进展
    单晓晓,周乐乐,李大伟,尹慧慧,陶稳稳,李俊莹,杨璇,彭灿,金传山,汪小莉,张彩云
    2023, 54(11):3685-36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30
    [摘要](997) [HTML](0) [PDF 1.88 M](1588)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情感和行为异常等。开心散源于《备急千金要方》,已有研究证实开心散中的远志皂苷、人参皂苷、茯苓三萜类和多糖类化合物、α-细辛醚及β-细辛醚等成分,可通过调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核因子-κB、磷脂酰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酶激酶-3β和Kelch样ECH关联蛋白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锰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及抗氧化应激、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和调节胆碱能系统等机制治疗AD,在临床防治AD方面前景广阔。通过对开心散治疗AD的药效基础及治疗AD相关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开心散的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33  姜黄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及其微纳米粒传递系统研究进展
    杨慧,童雨,廖正根
    2023, 54(11):3696-37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31
    [摘要](483) [HTML](0) [PDF 1.62 M](1256)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易复发性和使人衰弱的、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炎症性疾病,其发病具体原因尚不清楚,目前治疗UC的药物主要包含合成药物和单克隆抗体,然而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姜黄素是从姜科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多种炎症细胞通路靶点相互作用有关,是治疗UC的候选药物。通过对近年来姜黄素治疗UC的机制及其微纳米传递系统抗UC研究进行归纳,并进一步讨论姜黄素抗炎制剂的开发与临床应用存在的局限性和可能的解决方法,为姜黄素在UC防治中的深入研究及其制剂开发应用提供一定的思路。
    34  数据融合技术在中药分析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赵倩,缪培琪,李小莉,于洋,刘长青,李正
    2023, 54(11):3706-37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32
    [摘要](816) [HTML](0) [PDF 1.42 M](1724)
    摘要: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依据单一的检测分析技术往往无法获得充分的样本化学信息,信息表征不全面导致中药质量检测精度较低。数据融合技术通过对多种检测信息结果进行关联综合分析,可从信息互补的角度增强检测精度、降低检测误差。目前,已经有相关学者将数据融合技术应用到中药检测分析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通过从中药原料、生产加工过程及终产品质量控制3个方面出发,论述了目前数据融合技术在中药领域全过程生产质量检测和控制中的应用进展,展现了数据融合技术与中药检验及质量控制结合的应用潜力,为数据融合技术在中药分析领域中的进一步深入应用提供参考。
    35  迷迭香酸药理作用及其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龙苗苗,程贤,赵振东,陈玉湘,毕良武
    2023, 54(11):3715-37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33
    [摘要](1052) [HTML](0) [PDF 1.61 M](1563)
    摘要:
    迷迭香酸是从迷迭香等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抗微生物、抗肿瘤及神经保护等作用。然而,由于溶解度差、渗透性低、光不稳定性、体内靶向性差、代谢速率快等缺点,限制了其药理活性及临床产品开发。药物递送系统能够在改善药物的理化性质、保护药物稳定性、发挥更佳给药途径和提高生物利用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点。通过对迷迭香酸的药理作用及新型药物载体用于迷迭香酸递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迷迭香酸的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36  基于非编码RNA的中药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王楠楠,李超宇,薛沁冰,陈刚,綦峥,于淼
    2023, 54(11):3725-37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34
    [摘要](838) [HTML](0) [PDF 1.58 M](1678)
    摘要:
    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的失调与癌症的发生息息相关,并影响所有主要的癌症标志物。以ncRNA为切入点,根据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抗肿瘤机制,探究中药调控ncRNA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侵袭与迁移等作用机制,对于研发以ncRNA为基础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PubMed等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对近5年有关中药调控ncRNA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发现中药通过调节ncRNA,进而影响调节上皮间质转化、凋亡信号通路及耐药相关蛋白等多种途径,抑制肿瘤侵袭与迁移、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逆转肿瘤药物耐药的调控机制,为中药抗肿瘤药物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37  地黄多糖的提取纯化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王清泉,宋景,李亚男,魏玉民,李晓雨,董伟超,孙志强,代龙
    2023, 54(11):3734-37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3.11.035
    [摘要](870) [HTML](0) [PDF 1.18 M](1924)
    摘要:
    地黄多糖是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主要由葡萄糖、鼠李糖、甘露糖等单糖组成。地黄多糖的提取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提取方法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并且影响了地黄多糖的得率。纯化是获取地黄多糖不可或缺的步骤,经过除蛋白、色素等操作,可以保证地黄多糖的纯度,使其后续研究更加准确。地黄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免疫调节、神经调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治疗糖尿病等多种药理功能,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综述了地黄多糖的提取纯化方法、药理活性和载体新剂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地黄多糖及其衍生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