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53卷第9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22, 53(9).
    [摘要](268) [HTML](0) [PDF 592.81 K](516)
    摘要:
    2  封面
    2022, 53(9).
    [摘要](152) [HTML](0) [PDF 4.99 M](401)
    摘要:
    3  麻疯树叶中3个新的糖苷类化合物
    张伟,罗锐,孙静,张东博
    2022, 53(9):2597-26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01
    [摘要](847) [HTML](0) [PDF 1.05 M](626)
    摘要:
    目的 研究麻疯树Jatropha curcas叶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大孔吸附树脂、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NMR、HR-ESI-MS、ECD等现代波谱学技术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采用Griess法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炎症介质一氧化氮的抑制作用。结果 从麻疯树叶的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jatrointelignan B-4''-O-β-D-glucopyranoside(1)、3-hydroxy-4,7- megastigmadien-3-one 9-O-[α-arabinopyranosyl-(1→6)-β-glucopyranoside](2)、β-紫罗兰酮-4-O-[β-呋喃芹糖-(1→6)-β-吡喃葡萄糖苷](3)、byzantionoside B(4)、foliasalacioside B15)、(6R,7E,9R)-9-hydroxy-4,7-megastigmadien-3-one 9-O-[α-L- arabi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6)。结论 化合物13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盐边麻疯苷A~C。化合物4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在50.0 μmol/L浓度时,对一氧化氮的产生均无抑制作用。
    4  艾草种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薛贵民,赵晨光,薛金凤,星贵福,赵珍珠,杜锟,司盈盈,孙彦君,冯卫生
    2022, 53(9):2605-26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02
    [摘要](781) [HTML](0) [PDF 917.82 K](615)
    摘要:
    目的 研究艾草Artemisia argyi种子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包括大孔树脂、C18-ODS、Sephadex LH-20及制备型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NMR、MS等波谱数据及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艾叶种子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desacetylmatricarin(1)、3-methoxytanapartholide(2)、3α-chloro- 8α-acetoxy-4β,10α-dihydroxy-1β,2β-epoxy-5α,7αH-guai-11(13)-en-12,6α-olide(3)、1α,6α,8α-trihydroxy-5α,7βH-guaia-3,10(14), 11(13)-trien-12-oic acid(4)、11α,13-二氢魃蒿内酯(5)、魃蒿内酯(6)、tuberiferin(7)、8-acetylrupicolin B(8)、lirioresinol A(9)、丁香树脂酚(10)、dehydroleucodine(11)、leukodin(12)、matricarin(13)、8-acetylrupicolin A(14)、methyl-4S-6α- hydroxy-3-oxoeudesma-1,11(13)-dien-12-oate(15)、滨蒿内酯(16)、异东莨菪素(17)、8-羟基-6,7-二甲氧基香豆素(18)。结论 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5812141618首次从艾草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81115在10 µmol/L时对胃癌细胞MGC-803抑制率为61.8%~67.5%,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
    5  基于UPLC-Triple-TOF-MS和网络药理学快速建立郁金潜在中药质量标志物成分库
    张宽永,沈燚,张璐,张巧艳,蒙雄裕,葛志伟,严斌俊,秦路平
    2022, 53(9):2612-26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03
    [摘要](880) [HTML](0) [PDF 1.75 M](775)
    摘要:
    目的 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的理念,建立不同基源郁金的潜在Q-Marker库。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Triple-TOF-MS)技术,建立郁金化学成分高分辨质谱数据库,通过网络药理学等方法构建“化学成分-靶点-通路”预测郁金潜在的Q-Marker。结果 郁金药材中共鉴定出46个化学成分,其中共有成分12个。以共有成分为Q-Marker候选物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姜黄酮、莪术双环烯酮、莪术二酮、莪术烯醇、莪术醇、二氢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莪术呋喃二烯酮可作用于5羟色胺受体(HTR1A、HTR2A、HTR1D、HTR1B)、阿片受体(OPRK1、OPRM1、OPRD1、OPRL1)等靶点,通过调控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血清素能突触、钙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等重要通路发挥抗抑郁的作用。结论 通过UPLC-Triple-TOF-MS技术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可以快速分析和确定中药郁金的化学成分,建立郁金的潜在Q-Marker库。
    6  复方芩兰口服液的体内外成分分析和网络药理学研究
    许雅婧,乐心逸,葛一蒙,沈龙海,吴彤,李默影
    2022, 53(9):2623-26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04
    [摘要](932) [HTML](0) [PDF 1.43 M](593)
    摘要:
    目的 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对复方芩兰口服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进入血液和组织中的成分进行鉴定,并选择主要的体内成分开展网络药理学研究,初步揭示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UPLC-Q-TOF-MS结合MSE技术进行复方芩兰口服液、血液和组织样本分析,结合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保留时间、碎片离子、中性丢失等信息进行复方芩兰口服液的化学成分和体内成分鉴定。利用Cytoscape软件分别构建复方芩兰口服液主要体内成分与其功能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咽痛)之间的“化合物-靶点”作用网络,开展核心靶点和作用通路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核心靶点中的3个热休克蛋白(HSP90AA1、HSP90AB1、HSPA8)进行生物学验证。结果 大鼠ig给药后在血液样本中检测到3个原型成分和9个代谢产物,组织样本中检测到3个原型成分和5个代谢产物,代谢产物主要为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提示复方芩兰口服液的作用通路主要与炎症和免疫相关,且生物学验证结果表明上呼吸道感染大鼠肺脏组织中HSP90AA1、HSP90AB1、HSPA8的mRNA表达在给予复方芩兰口服液后显著上调(P<0.01)。结论 利用UPLC-Q-TOF-MS分析复方芩兰口服液的体内外成分并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初步明确了复方芩兰口服液的作用靶点和通路,并选择3个关键靶点进行生物学验证。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7  丹参酮IIA-丹酚酸B共载脂质体制备、表征及对人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刘锐萍,詹燕珊,许小琪,罗玺,王纠,韩兵,时军
    2022, 53(9):2633-26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05
    [摘要](591) [HTML](0) [PDF 1.44 M](488)
    摘要:
    目的 制备丹参酮IIA(tanshinone IIA,TSA)和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B)共载脂质体(TSA-SAB脂质体),并考察其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skin fibroblasts,HSF)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薄膜分散-pH梯度法制备出TSA-SAB脂质体,对其形态、粒径分布、ζ电位、包封率、初步稳定性、体外释药行为和透皮性能等进行表征;CCK-8法、细胞划痕法和Transwell小室法分别考察TSA-SAB脂质体对HSF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考察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和I型胶原(type I collagen,COL-I)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TSA-SAB脂质体粒径为(189.50±1.57)nm,ζ电位为(−18.73±1.41)mV,粒子分散系数为0.246±0.030,TSA和SAB包封率分别为(87.93±0.97)%和(91.20±0.47)%,稳定性良好,表现出持续缓慢的释药行为和良好的透皮性能,且能抑制HSF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P<0.01),同时显著增加MMP2的合成,降低COL-I的表达(P<0.01)。结论 所制备的TSA-SAB脂质体粒径分布均匀,稳定性良好,包封率高,可延缓释放速率,提高药物的透皮性,对HSF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同时能提高MMP2的表达,抑制COL-I的过度生成,表明TSA-SAB脂质体可能对增生性瘢痕有防治作用。
    8  XDLVO理论解析中药共性高分子的超滤膜污染行为
    陆登荣,刘红波,钱大玮,唐志书,朱华旭,宋忠兴
    2022, 53(9):2642-264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06
    [摘要](895) [HTML](0) [PDF 1.41 M](497)
    摘要:
    目的 基于扩展的德亚盖因-兰多-弗韦-奥弗比克(extended Derjaguin-Laudau-Verwey-Overbeek,XDLVO)理论解析蛋白质、鞣质、果胶、淀粉4种中药共性高分子与超滤膜及各高分子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预测其超滤膜污染行为。方法 以蛋白质、果胶、鞣质、淀粉4种中药共性高分子作为模拟污染物进行超滤膜过滤实验。采用XDLVO理论定量分析中药共性高分子与超滤膜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评价极性作用力(AB)、范德华力(LW)、双电层作用力(EL)对超滤膜污染的相对贡献,预测中药共性高分子的超滤膜污染行为,并将XDLVO理论预测结果与膜过滤通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种中药共性高分子与超滤膜之间的总界面作用能大小顺序依次为果胶>淀粉>鞣质>蛋白质,且皆为负值,表明4种中药共性高分子与超滤膜之间表现为相互吸引。其中,极性作用力最大,在总界面作用能中占主导地位;双电层作用力最小,其对总界面作用能的影响可以忽略。除果胶-果胶之间相互吸引外,蛋白质-蛋白质、鞣质-鞣质、淀粉-淀粉之间均表现为相互排斥。各高分子溶液的超滤膜通量衰减严重程度依次为果胶>淀粉>鞣质>蛋白质,其与XDLVO理论预测的各高分子膜污染行为相一致。结论 XDLVO理论可以有效地预测中药共性高分子的超滤膜污染行为,为从微观角度分析中药膜污染现象提供了参考借鉴。
    9  经典名方枳实薤白桂枝汤物质基准的量值传递研究
    徐瑞杰,薛蓉,梅茜,宫静雯,张倩,娄悦,赵晓莉,许金国,严国俊,陆兔林,毛春芹
    2022, 53(9):2650-26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07
    [摘要](711) [HTML](0) [PDF 1.50 M](644)
    摘要:
    目的 建立经典名方枳实薤白桂枝汤(Zhishi Xiebai Guizhi Decoction,ZXGD)基准样品的HPLC特征图谱并对其进行多成分含量测定,研究ZXGD物质基准量值传递规律,为复方制剂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制备20批ZXGD基准样品,建立其特征图谱,明确其特征峰并对其进行特征峰的归属;对ZXGD基准样品进行多成分含量测定,分析主要成分从饮片-物质基准的传递规律。结果 20批ZXGD基准样品的特征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3,共匹配得到11个特征峰,分别来自于方中枳实(峰1、3~5、9)、厚朴(峰2、10、11)、桂枝(峰6~8);各指标性成分的含量范围及饮片-基准样品的平均转移率分别为辛弗林0.46%~0.85%和103.80%,橙皮苷0.58%~1.07%和42.36%,肉桂酸0.025%~0.047%和105.53%,桂皮醛0.09%~0.17%和5.40%,厚朴酚与和厚朴酚0.005 6%~0.010 3%和0.23%。结论 采用HPLC特征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对ZXGD物质基准的量值传递规律进行研究,该方法科学合理,且明确了饮片-物质基准的传递规律,实现了对经典名方ZXGD开发研究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10  三黄泻心汤煎煮过程中13种指标成分动态变化与分布规律研究
    吴学渊,房春林,李文,曾佑琴,傅舒,李锐,章津铭,傅超美,王凤
    2022, 53(9):2659-26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08
    [摘要](451) [HTML](0) [PDF 1.61 M](549)
    摘要:
    目的 建立经典名方三黄泻心汤(Sanhuang Xiexin Decoction,SXD)中13种指标成分(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同时测定方法,探索SXD煎煮过程中成分动态变化和分布规律,揭示SXD复合分散体系的制剂特征。方法 按照SXD传统煎煮方法制备煎液,建立样品中13种指标成分的含量同时测定方法,检测各指标成分在汤剂、离心上清液、离心沉积物中的含量;进一步地,分别制备浸泡结束、刚沸腾以及煎煮不同时间后的样品进行测定,绘制SXD煎煮过程中13种指标成分动态变化和分布规律图,分析煎煮过程中各成分在汤剂、离心上清液和离心沉积物中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SXD煎液中,含量最高的指标成分为黄芩苷(15.496 mg/g),其次为小檗碱(3.048 mg/g),含量最低的指标成分为大黄素甲醚(0.046 mg/g);离心沉积物中黄连碱、小檗碱含量分别为离心上清液的4.13、3.44倍,离心上清液中黄芩苷、汉黄芩苷、芦荟大黄素含量分别为离心沉积物的2.04、2.76、1.33倍;煎煮过程中,自浸泡结束起,汤剂、离心上清液、离心沉积物中均含有13种指标成分,自加热沸腾起,除黄芩苷、汉黄芩苷、芦荟大黄素外,离心沉积物中其余10个指标成分含量均明显高于离心上清液。结论 所建方法合理可行,可用于SXD样品中13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诠释了《金匮要略》对SXD有“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的科学内涵,为揭示SXD复合分散体系的制剂特征提供了依据。
    11  雷公藤甲素双室可溶性微针的工艺研究及评价
    陈欢欢,宋信莉,汪云霞,刘文,张永萍,韩伟,吴静澜,刘兴德,石佳楠,杨小双
    2022, 53(9):2668-26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09
    [摘要](792) [HTML](0) [PDF 1.51 M](736)
    摘要:
    目的 研究雷公藤甲素双室可溶性微针制备工艺,并进行质量评价及体外透皮性能的考察。方法 以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CS)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HPMC)为针尖材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PVP)K30与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为背衬材料。采用两步离心法制备双室载药微针,单因素试验及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选针尖层、背衬层工艺参数。光学显微镜、电子扫描显微镜表征双室载药微针,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药物分布,HPLC法测定载药量,大鼠体内外皮肤穿刺考察机械性能;采用Franz扩散池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结果 双室载药微针的最优处方为40%乙醇-水溶液为药物溶剂;针尖工艺参数:HPMC与CS的比例为1∶4,材料与溶剂的比例为1∶1,针尖药物总质量浓度为6 mg/mL;背衬工艺参数:PVA与PVP K30的比例为1∶2,材料与溶剂的比例为1∶2,微针离心时间10 min,背衬药物总质量浓度为0.5 mg/mL。制备的双室载药微针外观形态、机械性能良好;针尖部位的药物主要分布于针尖尖端,背衬药物有些许下渗至针尖2/3处;每片含药量为(218.88±0.10)mg;体外透皮实验表明,72 h内雷公甲素累积透皮率达98%。结论 雷公藤甲素双室载药的设计,增大载药量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该设计可为中药微针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12  防风趁鲜切制的含水率及不同干燥方式对饮片质量的影响
    于迪,杨辛欣,王莹,宋来辉,许天阳,于澎
    2022, 53(9):2678-26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10
    [摘要](763) [HTML](0) [PDF 1.47 M](556)
    摘要:
    目的 对防风趁鲜切制工艺中最佳切制含水率及后续饮片干燥方式等关键指标进行考察,为提高防风鲜切饮片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评价饮片翘片率、碎片率、药材质地、是否连刀等指标的优劣制定评分标准,选出最优切制区间。用HPLC法同时测定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亥茅酚苷4种色原酮含量,用UV法测量饮片总多糖含量,以4种色原酮、总多糖、醇浸出物、饮片出膏率含量为指标考察13种干燥方式所得饮片的质量。运用熵权-TOPSIS法和聚类分析法评价不同干燥方式所得饮片的质量。结果 最佳切制含水率区间为(40±3)%~(50±3)%。不同干燥方式所得饮片的各项指标均具有显著差异,方差及熵权-TOPSIS分析结果显示,70 ℃真空干燥、80 ℃鼓风干燥、40 ℃鼓风干燥饮片质量较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冻干、晒干、阴干、真空干燥60 ℃、40~80 ℃鼓风干燥等方法聚为一类,表明其干燥方式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对聚类贡献较大。结论 建立的防风最佳趁鲜切制含水率区间评分标准科学合理,结果准确可靠,具有可操作性。趁鲜切制后不同干燥方式及温度对饮片综合质量影响较大,采用熵权-TOPSIS法评价鲜切饮片质量具有科学性,排序结果具有可参考性,有利于企业结合生产实际合理选择。
    13  基于糖类成分探究黄精炆制前后差异
    詹慧慧,姚方程,易斌,魏惠珍,陈西勇,吕尚,陈华师,金浩鑫,饶毅
    2022, 53(9):2687-26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11
    [摘要](801) [HTML](0) [PDF 1.41 M](913)
    摘要:
    目的 基于黄精炆制前后糖类成分变化差异探讨黄精炆制后“减毒增效”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UV(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精炆制前后的总多糖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法测定黄精炆制前后游离糖含量;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示差折光检测器(HPGPC-RI)法分析黄精炆制前后的多糖相对分子质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PDA)法对黄精多糖的单糖组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黄精炆制后,总多糖含量下降约60%;游离糖中蔗糖含量降低35%,果糖含量升高22倍,葡萄糖含量升高4.4倍;炆制后相对分子质量2个峰均降低1~5倍;黄精炆制前后多糖均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组成,生黄精单糖组成物质的量比为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10∶6∶25∶7∶1);炆制后物质的量比为7∶5∶1.7∶14∶1。结论 炆法炮制对黄精糖类成分影响较大,炆制后多糖发生水解及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黄精麻舌感消失,药效增强。
    14  不同稳定剂修饰的槲皮素纳米晶在大鼠体内注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胡菲,车智慧,王哲,李方琴,闫巧,沈成英,申宝德,袁海龙
    2022, 53(9):2697-27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12
    [摘要](665) [HTML](0) [PDF 1.43 M](603)
    摘要:
    目的 以普朗尼克F68(F68)、普朗尼克F127(F127)、甘草酸(glycyrrhizinic acid,GL)、维生素E聚乙二醇琥珀酸酯(TPGS)为稳定剂制备槲皮素纳米晶(quercetin nanocrystals,QT-NCs),探讨不同稳定剂种类对QT-NCs注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的影响。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和组织中的槲皮素质量浓度,并用DAS 2.0软件计算其药动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药动学结果显示,AUC0t呈如下顺序:QT-NCs/GL[(464.87±100.51)mg·L/h]>QT-NCs/TPGS[(339.82±73.82)mg·L/h]>QT-NCs/F68[(293.00±44.72)mg·L/h]>QT-NCs/F127[(245.01±28.72)mg·L/h]。组织分布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稳定剂修饰的QT-NCs具有不同的组织分布行为,肝脏的AUC0t顺序与血浆AUC0t一致。此外,QT-NCs/GL在肝、脾、肺的分布最高(P<0.01)。结论 稳定剂种类可以影响QT-NCs的注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
    15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通过调节Akt/mTOR通路介导的自噬对氧糖剥夺/再灌注Neuro-2a细胞凋亡的影响
    张雯琪,李东娜,马萌萌,徐杨杨,王少峡,柴丽娟,郭虹,胡利民
    2022, 53(9):2706-27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13
    [摘要](625) [HTML](0) [PDF 1.74 M](569)
    摘要:
    目的 研究注射用丹参多酚酸(Salvianolate Lyophilized Injection,SLI)对氧糖剥夺/再灌注(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perfusion,OGD/R)损伤小鼠脑神经瘤细胞株Neuro-2a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Neuro-2a细胞,建立OGD/R损伤模型,给予SLI(10、25、50 μg/mL)以及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干预,检测SLI对OGD/R损伤Neuro-2a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漏出量及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的释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凋亡及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OGD/R组比较,SLI显著提高OGD 4 h/R 24 h Neuro-2a细胞存活率(P<0.05、0.01),降低LDH漏出量(P<0.05、0.01),抑制细胞凋亡和细胞内Cyt-C释放(P<0.05、0.01),调节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ystein-asparate protease,cleaved 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B cell lymphoma-2,Bcl-2)蛋白表达(P<0.05、0.01)。SLI还可以增加OGD 4 h/R 6 h细胞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II,LC3Ⅱ)、自噬效应蛋白(Beclin-1)表达(P<0.05、0.01),减少自噬选择性底物p62蓄积(P<0.05、0.01)。加入自噬抑制剂,可以抵消SLI对OGD/R损伤Neuro-2a细胞的保护及凋亡抑制作用。此外,SLI可以降低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p-Akt)水平以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表达(P<0.05、0.01),介导细胞自噬的发生。结论 SLI对OGD/R损伤后的Neuro-2a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Akt/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自噬,进而发挥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16  基于肺泡巨噬细胞M2极化的麻黄-大黄药对治疗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王旭红,闫曙光,惠毅,史捷,李京涛
    2022, 53(9):2715-27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14
    [摘要](728) [HTML](0) [PDF 1.37 M](785)
    摘要:
    目的 探讨麻黄-大黄药对对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大鼠肺泡替代激活的巨噬细胞(alternatively activated macrophages,M2)极化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麻黄-大黄低、中、高剂量(2.2、4.4、8.8 g/kg)组和地塞米松(5 mg/kg)组,大鼠ip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制备ALI模型,造模后立即给予药物进行干预,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肺泡巨噬细胞标记物F4/80和M2标记物CD206,以及F4/80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共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组织F4/80和CD206阳性巨噬细胞数量的变化;采用q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和IL-10 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肺组织中Arg-1和IL-10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肺泡结构破坏,肺间质水肿增厚,炎性细胞聚集、浸润,其中巨噬细胞数量显著增多;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证实,肺泡巨噬细胞数量增多、表达增强,M2巨噬细胞表达增强、数量增多;M2肺泡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0Arg-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麻黄-大黄高、中剂量组肺组织病理状态明显改善,肺组织M2肺泡巨噬细胞数量进一步升高,抗炎因子IL-10和促修复因子Arg-1蛋白和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P<0.01)。结论 麻黄-大黄药对可促进肺泡巨噬细胞M2极化,增加抗炎因子激活和释放,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治疗急性肺损伤。
    17  基于SIRT1-ERK1/2通路研究白藜芦醇对环孢菌素A诱导高血压的作用及机制
    王川,王钰莹,王婷,史永恒,刘继平,王斌,卫昊,刘航
    2022, 53(9):2723-27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15
    [摘要](688) [HTML](0) [PDF 1.33 M](645)
    摘要: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对环孢菌素A(cyclosporine A,CsA)诱导高血压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离体血管培养技术和微血管张力描记技术研究CsA对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介导的平滑肌收缩量效曲线变化。大鼠sc CsA诱导血压升高,给予白藜芦醇进行干预,研究白藜芦醇对血压的影响;采用微血管张力描记观察5-HT引起的动脉收缩量效曲线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5-HT1B受体、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uin 1,SIRT1)、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regulated kinase 1/2,ERK1/2)蛋白表达。结果 离体血管培养结果表明,白藜芦醇通过激活SIRT1-ERK1/2通路抑制CsA诱导的收缩。动物实验表明白藜芦醇可以显著降低CsA引起的血压升高(P<0.05、0.01);抑制5-HT引起的收缩反应(P<0.05、0.01);降低5-HT1B受体和p-ERK1/2蛋白表达(P<0.05、0.01),增加SIRT1蛋白表达(P<0.01)。结论 白藜芦醇通过SIRT1-ERK1/2信号通路下调5-HT受体,从而抑制CsA诱导的高血压。
    18  基于血清药物化学的花椒温中止痛的质量标志物研究
    张萌萌,王丹,魏大能,叶洵,何林,庞文强,彭伟,吴纯洁
    2022, 53(9):2731-27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16
    [摘要](627) [HTML](0) [PDF 1.56 M](433)
    摘要:
    目的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概念,在验证花椒温中止痛功效的基础上,分析花椒提取物在正常大鼠及模型大鼠的血中移行成分。方法 采用ig冰水结合冰浴方式建立寒邪犯胃型胃脘痛大鼠模型,并连续ig花椒提取物2周,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对全血血细胞计数、脏器指数和胃组织病理变化进行检测。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对对照组、模型组、空白给药组、花椒高剂量组大鼠的血清样本数据进行采集,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花椒温中止痛的潜在物质基础。通过PharmMapper反向对接筛选入血成分的作用靶点,并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应用分子对接技术对主要作用通路进行验证。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花椒组大鼠耳廓颜色明显变红,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胸腺指数明显增加(P<0.01);胃组织局部坏死脱落和变性细胞减少。从空白给药组、花椒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共鉴定出7个入血成分,其中4个为原型成分(羟基-α-山椒素、羟基-β-山椒素、羟基-ε-山椒素、二羟基-α-山椒素),3个为代谢产物;其中二羟基-α-山椒素仅存在于花椒高剂量组大鼠血清。花椒入血成分可以通过氢键等形式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PPAR)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相关的靶点蛋白[脂肪酸结合蛋白3(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3,FABP3)、视黄醇类X受体β(retinoid X receptor beta,RXRB)、FABP7、Janus激酶3(Janus kinase 3,JAK3)]良好结合。结论 花椒可能是通过PPAR、Th17细胞分化信号通路调节免疫系统发挥温中止痛功效;羟基山椒素类化合物可作为花椒温中止痛功效的潜在Q-Marker进行深入研究。
    19  小儿风热清合剂(口服液)对流感病毒致小鼠病毒性肺炎的影响
    孙建辉,郝莉雨,李宗源,于泽玥,霍海如,吴子伦,李绮婧,张宏萌,李洪梅
    2022, 53(9):2740-27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17
    [摘要](319) [HTML](0) [PDF 1.09 M](433)
    摘要:
    目的 研究小儿风热清合剂(口服液)对流感病毒致小鼠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ICR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小儿风热清合剂(口服液)高、中、低剂量(21.6、10.8、5.4 mL/kg)组和磷酸奥司他韦胶囊(39 m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滴鼻感染甲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FM1构建小鼠病毒性肺炎模型,测定各组小鼠体质量和肺指数;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考察肺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肺组织中病毒载量以及流感病毒感染致小鼠死亡的存活时间。结果 小鼠感染流感病毒后,体质量明显降低(P<0.01),肺指数、血清中IL-6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小儿风热清合剂(口服液)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升高(P<0.01);肺指数明显降低(P<0.05、0.01);肺组织、肺泡出血、水肿、肺内细支气管周围炎症等病变明显减轻;血清中IL-6水平降低(P<0.01);肺组织病毒载量明显降低(P<0.05);小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小儿风热清合剂(口服液)能够降低病毒性肺炎小鼠肺指数及肺组织病毒载量,改善病毒感染所致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异常,延长病毒感染小鼠存活时间,提示小儿风热清合剂(口服液)对流感病毒所致的病毒性肺炎具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炎症、降低病毒载量等有关。
    20  淫羊藿苷元的肠道跨膜转运机制研究
    慈小燕,孙英辉,武卫党,曾勇,刘昌孝,伊秀林,闫凤英
    2022, 53(9):2747-27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18
    [摘要](616) [HTML](0) [PDF 1.15 M](586)
    摘要:
    目的 探讨淫羊藿苷元(icaritin,ICT)在肠道内的转运机制,并阐明ICT生物利用度低的主要原因。方法 采用体外细胞模型人结肠癌Caco-2细胞及小肠癌LS-180细胞和人药物转运蛋白细胞系 [P-糖蛋白(P-glycolprotein,P-gp,又名MDR1)、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2,MRP2)过表达的狗肾细胞系MDCK-MDR1、MDCK-BCRP、MDCK-MRP2及空白转染的狗肾细胞系MDCK-mock;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2B1(organic anion transporting polypeptides 2B1,OATP2B1)过表达的人胚胎肾细胞HEK293-OATP2B1及空白转染的人胚胎肾细胞HEK293-mock],应用实时定量荧光PCR、LC-MS/MS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等技术,共同研究淫羊藿苷元在肠道的跨膜转运机制。结果 Caco-2细胞研究中,ICT在低浓度给药时摄入方向表观渗透系数(Papp)较小,渗透性较弱,存在明显外排,且外排可被BCRP抑制剂明显抑制,不能被P-糖蛋白(P-glycolprotein,P-gp)抑制剂明显抑制,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外排逐渐减弱,摄入方向Papp逐渐增加,渗透性逐渐增强。通过人药物转运蛋白细胞系研究,ICT可显著抑制BCRP和OATP2B1的转运,对BCRP和OATP2B1转运蛋白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6.33、31.8 μmol/L;同时,ICT是BCRP和OATP2B1的底物。通过LS-180细胞诱导研究表明,ICT不能诱导肠道外排蛋白P-gp、BCRP的表达上调。结论 ICT在肠内通过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2种机制吸收,其中被动扩散能力弱,主动转运包括外排转运蛋白BCRP的外排和摄入转运蛋白OATP2B1摄入共同介导,且对肠道外排转运蛋白无诱导表达功能。BCRP的外排对ICT吸收影响有限,这可能与ICT的给药浓度及BCRP的饱和浓度有关。
    21  基于UHPLC-QTOF-MS/MS和TCMIP的牡丹皮治疗慢性肾炎活性成分筛选及作用机制分析
    张瞳,秦月雯,王萍,赵能武
    2022, 53(9):2756-27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19
    [摘要](247) [HTML](0) [PDF 1.80 M](645)
    摘要:
    目的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HPLC-QTOF-MS/MS)技术和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Chinese Medicine Integrated Pharmacology Research Platform,TCMIP)v2.0筛选牡丹皮治疗慢性肾炎的活性成分,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UHPLC-QTOF-MS/MS,分别在正、负离子扫描模式下对牡丹皮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基于TCMIP v2.0收集牡丹皮的候选靶标谱和慢性肾炎的基因集;基于TCMIP v2.0平台构建上述靶标间的蛋白间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根据网络特征值确定核心靶标;通过DAVID v6.8软件(http://david.abcc.ncifcrf.gov/)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tic ontology,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与慢性肾炎相关的通路作为核心通路;圈定核心通路对应靶标的化学成分,统计每个成分的靶点数量、靶点频次、成分含量;根据统计结果确定牡丹皮治疗慢性肾炎的核心成分;利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成分-靶标-通路”多维关联网络。结果 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共鉴定了牡丹皮中73个化学成分;通过分析PPI相互作用网络获得123个核心节点;KEGG富集分析确定了17条慢性肾炎相关通路;通过靶点数量、频次和响应值综合筛选得到13个核心成分。结论 牡丹皮中的13个核心成分可能通过调控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通路、肾素分泌通路、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hydroxy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通路等17条通路治疗慢性肾炎,为进一步研究牡丹皮治疗慢性肾炎的作用机制奠定了数据基础。
    22  基于真实世界的银杏酮酯滴丸用药安全性研究
    迟航,刘凯,赵英强,邢永发,路美娟,何晓清,张栋蔚
    2022, 53(9):2768-27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20
    [摘要](836) [HTML](0) [PDF 1.07 M](735)
    摘要:
    目的 研究真实世界银杏酮酯滴丸用药的安全性,为银杏酮酯滴丸临床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干预、多中心、开放性、大样本真实世界研究的方法,收集银杏酮酯滴丸适用人群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AE)和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发生与转归特点。结果 纳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29家机构的1084患者。其中99例患者发生139例次AE,发生率为9.1%,发生率最高的AE为感染及侵染类疾病(3.3%);相关因素分析发现女性、60~70岁患者、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社区医院、合并代谢及营养类疾病的患者银杏酮酯滴丸AE发生率较高。共有7例患者发生11例次ADR,总发生率为1.0%,胃肠系统疾病为ADR发生率最高,女性、70岁以上患者、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社区医院和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银杏酮酯滴丸ADR发生率最高。针对AE采取相对措施,其中保持剂量不变131例次,导致降低剂量的AE 2例次、暂停用药的AE 3例次、永久停药的AE 3例次;105例次AE转归为已恢复且不伴后遗症,22例次AE未恢复,未知的12例次。针对ADR采取相对措施,其中保持剂量不变7例次,剂量降低的ADR 2例次,暂停用药的ADR 2例次,所有ADR转归为已恢复并不伴后遗症。结论 真实世界患者服用银杏酮酯滴丸安全性良好,临床应加强银杏酮酯滴丸AE和ADR的监测,保障用药安全。
    23  药用植物萹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与系统进化分析
    胡赛文,丁怡宁,毕光耀,李翠翠,苏春,窦利军,李贺敏,夏至
    2022, 53(9):2776-27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21
    [摘要](613) [HTML](0) [PDF 1.49 M](1061)
    摘要:
    目的 以药用植物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为材料,利用高通量技术测定基因组DNA序列,对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组装和序列分析,为进一步开展药用植物萹蓄的群体遗传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华大MGISEQ-2000PE150测序平台,双末端测序策略对其全基因组DNA建库测序,测定萹蓄的基因组DNA序列,用NOVO Plasty组装叶绿体基因组,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萹蓄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163 461 bp,GC值37.5%,具1个典型的四分区域结构,包括1个大单拷贝区(large single copy region,LSC)、1对反向重复区(inverted repeats,IR)和1个短单拷贝区(small single copy,SSC),序列长度分别为88 023、31 066、13 306 bp。萹蓄的叶绿体基因组共有130个基因,其中编码蛋白基因、rRNA基因与tRNA基因的数量分别为83、8、37个。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萹蓄与木蓼属的额河木蓼构成一单系分支,具有100%支持率。结论 萹蓄隶属于蓼科的蓼属,与木蓼属的额河木蓼亲缘关系较近。萹蓄叶绿体基因组的组装、序列特征、间隔区的筛选及系统进化分析为后续开展群体遗传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基础。
    24  人参bZIP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王思嘉,孙嘉莹,刘美琦,任伟超,于欣欣,刘秀波,马伟
    2022, 53(9):2786-27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22
    [摘要](566) [HTML](0) [PDF 2.26 M](942)
    摘要:
    目的 通过人参bZIP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为人参功能基因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PlantTFDB数据库预测人参基因组中bZIP基因;通过ExPASy网站得到人参bZIP基因家族信息和特征;使用MEME网站对PgbZIP基因家族保守基因序列进行分析;运用MEGA软件建立PgbZIP基因家族系统进化关系;利用TBtools软件进行PgbZIP表达分析。结果 人参基因组中含有157个bZIP基因家族成员,其中152个定位在细胞核,其余5个分别定位在叶绿体和内质网,相对分子质量在14 009.93~83 440.38,等电点在4.53~10.05,氨基酸数目在120~760 aa,除PgbZIP157以外,均为亲水蛋白。PgbZIP131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量为83.47;PgbZIP99在根和盐胁迫条件下表达量均最高,分别为119.82和117.86;PgbZIP117在叶中表达量为48.54;花中PgbZIP106表达量最高为79.55;成熟果实中表达量最高是PgbZIP118,为119.32;PgbZIP101在未成熟果实中的表达量最高,且为65.32。结论 推测PgbZIP99与同源基因AtbZIP11功能相似,可以调控根的分生组织活性;PgbZIP131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表达量最高,推测PgbZIP131对干旱胁迫有重要调控作用;A亚族成员ABF2/AREB1AtbZIP36)、ABF3AtbZIP37)、ABF4/AREB2AtbZIP38)参与干旱胁迫和盐胁迫调控,推测与A亚族成员具有同源关系的PgbZIP74PgbZIP132PgbZIP122PgbZIP112在干旱胁迫和盐胁迫条件下具有相似调控作用。
    25  基于EST-SSR标记的栀子品种亲缘关系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
    邓绍勇,祝必琴,李康琴,陈宜均,朱培林,王贤荣,李婷,唐山
    2022, 53(9):2795-28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23
    [摘要](634) [HTML](0) [PDF 1.38 M](476)
    摘要:
    目的 使通过分子标记手段鉴定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品种成为现实,满足苗期鉴别栀子品种资源的需要。方法 采用14对多态性较好的转录组微卫星(EST-SSR)引物对栀子及10个品种进行扩增检测,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距离等参数,并进行系统聚类。结果 14对EST-SSR引物共检测到62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扩增出4.4条,栀子品种Nei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指数(I)分别为0.653 3和1.226 8,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同一品种的不同样品能较好地聚集在一起,但品种之间并未完全按形态学性状聚类分支。构建的指纹图谱通过引物及引物组合能较好地将栀子品种进行区分。结论 利用14对EST-SSR引物成功地构建了10个栀子品种的指纹图谱,研究结果可为栀子品种鉴定、亲缘关系及品种起源提供科学依据。
    26  基于多指标结合化学计量学的龙葵果质量评价研究
    赵雯雯,张锦超,孙秀蕊,张哲,韩洪翠,王雪,荆紫琪,李楚,魏锋,张玉杰
    2022, 53(9):2803-280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24
    [摘要](573) [HTML](0) [PDF 1.15 M](479)
    摘要:
    目的 采用多指标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综合分析龙葵Solanum nigrum果质量及关键指标,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龙葵果特征指纹图谱及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浸出物含量,使用SAS 14.0、SIMCA14.1软件对上述指标进行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 of partial least squares analysis,PLS-DA),通过对吉林产地25批不同产区、不同采收期药材的分析,综合评价龙葵果质量及标志性成分。结果 建立的特征指纹图谱及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含量测定方法稳定性较好。HCA分析可将25批样品聚为2大类,分类主要与产区有关,I类药材为铁东区及梨树县的孤家子、榆树台产区;II类药材为梨树县的杏山、北夏家、泉眼沟、獾子洞产区。用3个主成分对龙葵果药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I类药材综合得分及排名较高,质量较优。根据PLS-DA分析,造成两类药材质量差异的指标为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及指纹图谱相似度。色谱峰2、3(澳洲茄碱)、4(澳洲茄边碱)、14、15(薯蓣皂苷元)、16所代表的成分是2类龙葵果药材质量差异的标志性物质。结论 建立的龙葵果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稳定可靠,可为龙葵果质量评价提供基础。
    27  常用兔耳草类药材的6种有效成分含量对比研究
    高必兴,何芳,齐景梁,苟琰,耿昭,钟恋,蒋桂华,周娟,蒋运斌
    2022, 53(9):2810-28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25
    [摘要](603) [HTML](0) [PDF 1.01 M](540)
    摘要:
    目的 建立测定兔耳草类药材主要有效成分苯丙素苷类(毛蕊花糖苷、松果菊苷、大车前苷及鞭打绣球苷B)及环烯醚萜苷类(10-O-trans-p-methoxycinnamoyl-catalpol及10-O-[(E)-3,4-dimethoxycinnamoyl]-catalpol)的HPLC-PDA含量测定方法,并比较不同基原兔耳草的含量差异,为其质量控制方法及临床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资生堂SPOLAR C18(250 mm×4.6 mm,5µm);流动相为乙腈-0.4%甲酸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为325 nm;柱温为30 ℃;进样量为10 μL。依据测定结果使用聚类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法进行分析。结果 在此条件下,34批全缘兔耳草Lagotis integra、21批短筒兔耳草L. brevituba、10批圆穗兔耳草L. ramalana、6批革叶兔耳草L. alutacea、5批短穗兔耳草L. brachystachya及4批紫叶兔耳草L. praecox的6种有效成分的色谱峰分离度均良好,线性关系良好。不同基原所含的主要有效成分类型及含量均不一致,有共性也有差异性。运用SIMCA 14.1和SPSS 25.0软件分析结果显示,短筒兔耳草与圆穗兔耳草聚为一类,紫叶兔耳草与短穗兔耳草聚为一类,内在组成及含量差异小;全缘兔耳草不同产区差异大,革叶兔耳草组间差异最大。结论 建立的含量测定分析方法能有效地对多种基原兔耳草进行分析,能有效地对其进行质量控制;通过比较不同基原的兔耳草,为兔耳草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提供有效依据。
    28  金银花不同发育时期挥发性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
    蒲俊杰,刘谦,李佳,刘振华,张永清,贺吉香,蒲高斌
    2022, 53(9):2818-28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26
    [摘要](549) [HTML](0) [PDF 925.42 K](572)
    摘要:
    目的 探讨金银花Lonicerae Japonicae Flos不同发育时期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保留指数方法,对米蕾期(RB)、三青期(TG)、二白期(TW)、大白期(BW)、银花期(HS)、金花期(GF)6个不同时期金银花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6个不同生长时期的金银花挥发性物质进行判定、区分和聚集。结果 GC-MS共鉴定出260种挥发性物质,对260个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可简化为5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6.65%,可反映样品的大部分信息;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6个不同生长时期金银花样品分为4类:其中RB和TG归为1个集群;TW单独归为1个集群,BW和HS归为1个集群;GF单独归为1个集群。结论 聚集在一起的金银花样品挥发性物质相似,将RB与TG,TW,BW与HS,GF分为4个不同的商品等级,该研究结果可为金银花混合采摘以及后期的生产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29  山羊角药用价值的研究进展
    武文星,刘睿,赵晶晶,朱昭颖,朱悦,郭盛,段金廒
    2022, 53(9):2825-28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27
    [摘要](766) [HTML](0) [PDF 1.93 M](643)
    摘要:
    山羊角为牛科动物山羊Capra hirus的角,具有清热、镇惊、明目、解毒之功,主要用于治疗小儿惊厥、高热神昏、青盲等疾病。系统梳理总结山羊角的本草记载与历史沿革、物质组成、药理活性、鉴定与质量评价方法、现代临床应用,深入挖掘了山羊角的药用资源价值,并进一步提出以类效替代原则开发珍稀动物药新资源药材的思路与建议,为实现珍稀濒危角类药材资源的补偿与供给、引导山羊产业加工过程巨量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服务于中药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畜牧产业的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
    30  生物碱类化合物抗病毒活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王宏,刘月,杨梁钰,蔡荣珊,徐应淑,熊永爱
    2022, 53(9):2839-28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28
    [摘要](1033) [HTML](0) [PDF 2.60 M](601)
    摘要:
    生物碱是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含氮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研究表明,生物碱类化合物对多种病毒表现出良好的抑制作用和广谱的抗病毒活性,成为近年来抗病毒小分子化合物研究的新焦点。研究证实,生物碱对甲型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艾滋病毒、寨卡病毒、柯萨奇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等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抗病毒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病毒吸附和进入、减少病毒RNA和蛋白质合成、促进细胞凋亡和自噬、调节各种病毒相关蛋白以及通路等。根据生物碱的抗病毒种类进行分类,以氧化苦参碱、麻黄碱、石斛碱等为例,综述了常见生物碱抗病毒作用特点和机制,为生物碱类抗病毒小分子化合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31  朱砂根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叶晴,陈金鹏,凌悦,刘怡妙,刘毅,盖晓红,田成旺,陈常青
    2022, 53(9):2851-28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29
    [摘要](616) [HTML](0) [PDF 2.10 M](639)
    摘要:
    朱砂根Ardisiae Crenatae Radix是一种民间常见的观赏性中药材,具有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祛风除湿的功效,是贵州特色民族药八爪金龙的3大来源之一。朱砂根主要含有香豆素类、皂苷类、黄酮类、挥发油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保肝、抗生育等药理作用。主要综述了朱砂根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朱砂根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32  岩黄连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张晓,李保宏,张永康,梁红宝,姚景春,刘忠,秦国飞,张贵民
    2022, 53(9):2861-28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30
    [摘要](703) [HTML](0) [PDF 2.38 M](775)
    摘要:
    岩黄连Corydalis saxicola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民间传统药物,临床上用于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病的治疗,极具开发价值。研究表明岩黄连中含丰富的生物碱、甾体、三萜、黄酮与核苷等类化合物,生物碱类为主要成分,多数化合物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如抗病毒、抗炎、抗肿瘤、保肝、抑菌、抑制乙酰胆碱酯酶、镇痛等活性,特别是对乙肝、肝癌以及肝硬化等疾病的缓解作用比较显著。对岩黄连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岩黄连的后续研究和深入开发提供参考。
    33  中药材干燥过程中的皱缩机制、影响因素与调控策略
    谢好,齐娅汝,万娜,伍振峰,王学成,李远辉,杨明
    2022, 53(9):2872-28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31
    [摘要](731) [HTML](0) [PDF 1.59 M](489)
    摘要:
    干燥是中药材采收后产地加工必不可缺的重要加工步骤之一,与中药材品质形成息息相关,是影响中药材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重要环节。皱缩是中药材在干燥过程中发生的普遍物理现象,不仅直接影响中药材的外观、质地与复水性,还导致水分扩散速率降低,干燥时间延长,引起干燥效率下降、能耗升高,且药材长时间受热不利于保证干品质量与疗效。通过文献调研,探讨中药材干燥过程中的皱缩机制,从物料特性、微观结构、机械性能和加工条件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总结抑制皱缩的干燥技术,以期保障中药材品质,为中药材干燥工艺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34  大麻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王思凡,蔡晓雪,孟祥霄,万会花,曹雪,米要磊,徐艳琴,孙伟,陈伟强
    2022, 53(9):2882-28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32
    [摘要](576) [HTML](0) [PDF 1.60 M](832)
    摘要:
    自从乌拉圭、加拿大和美国部分州将中药“火麻仁”的基原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合法化以来,工业大麻的市场价值逐年提高。高市值推动大麻基础研究迅猛发展,其遗传转化研究也实现了质的突破。目前,发根农杆菌介导的大麻毛状根转化、根癌农杆菌和纳米材料介导的大麻瞬时转化、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和大麻稳定转化均已实现,但是稳定遗传转化效率仍然不高。而建立高效的大麻遗传转化体系,不但可加速大麻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还可用于大麻新品种的创制。综述大麻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开展大麻遗传转化提供参考。
    35  中药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王春芳,田文国,陈金鹏,任涛,盖晓红,刘毅,田成旺
    2022, 53(9):2890-29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33
    [摘要](794) [HTML](0) [PDF 2.09 M](658)
    摘要:
    抑郁症是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目前抑郁症的临床治疗多以化学药物配合心理咨询为主。抑郁症发病持续周期较长,常用的化学药虽然可以发挥良好的短期疗效,但长期服用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及耐药性。而中医药在治疗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方面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其用药强调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作用更加持久、缓和、稳定,更适用于抑郁症的长期药物调节。基于中医药理论结合抑郁症发病机制,对近10年来相关抗抑郁中药的作用及其机制加以梳理概括,以期为临床抑郁症的治疗用药提供参考。
    36  人参皂苷治疗纤维化疾病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白羽,李傲寒,刘丽萍,陈颖卿
    2022, 53(9):2902-29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34
    [摘要](582) [HTML](0) [PDF 2.15 M](719)
    摘要:
    纤维化是由于炎症导致器官实质细胞发生坏死,组织内细胞外基质异常增多和过度沉积引起的一种病理改变,以器官组织内纤维结缔组织增多、实质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纤维化的持续发展可致器官结构破坏和功能减退,乃至衰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人参皂苷包括Rg1、Rg3、Rd、Rb1、Rh1和AD2等天然单体成分,其多种有益的生物学效应有助于治疗纤维化疾病,可通过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Smad(small mothers against decapentaplegic)信号通路、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p62/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lch-like epichlorohydrin-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 related factor 2,Nrf2)通路、Janus激酶(Janus kinase,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通路、环腺苷酸(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蛋白激酶A(cyclic-AMP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A,PKA)通路、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hydroxy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及肝激酶B1(liver kinase B1,LKB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Sirtuin1(SIRT1)信号通路等干预纤维化的进展。主要针对人参皂苷对纤维化疾病的调控作用及分子干预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纤维化相关疾病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37  生姜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刘怡妙,凌悦,徐旭,杨冰,田成旺,陈常青
    2022, 53(9):2912-29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35
    [摘要](665) [HTML](0) [PDF 1.77 M](614)
    摘要: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的新鲜根茎,最早起源与春秋时期,首载于汉《金匮要略》,是我国传统中药材。生姜化学成分丰富,药理作用广泛,在我国多地广泛栽培。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处方应用等方面对生姜现代研究进行综述,在刘昌孝院士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新概念的基础上,从亲缘学及化学成分特有性、传统药性、可测成分和配伍研究进行生姜Q-Marker的预测分析,以期为生姜药材质量的进一步研究及生姜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38  玉泉丸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雷艳,郭秀欢,李尹,刘传鑫,袁瑞娟
    2022, 53(9):2929-29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9.036
    [摘要](743) [HTML](0) [PDF 953.83 K](421)
    摘要:
    玉泉丸是治疗糖尿病的经典名方,具有滋肾养阴、益气生津和止渴除烦等功效,现代临床常用来治疗气阴两虚证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但对其药效物质基础和药理研究较少。对玉泉丸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的“五原则”对玉泉丸的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提出葛根素、大豆苷元、地黄苷D、五味子醇甲、五味子乙素、麦冬皂苷D、甘草素、甘草酸和甘草苷可作为玉泉丸的Q-Marker,后续可选择这些成分为指标对玉泉丸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和评价,并建立质量溯源体系。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