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53卷第8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22, 53(8).
    [摘要](234) [HTML](0) [PDF 1.52 M](520)
    摘要:
    2  封面
    2022, 53(8).
    [摘要](141) [HTML](0) [PDF 112.62 K](327)
    摘要:
    3  甘遂中的新三萜及其抗氧化活性
    马丽,王嘉霖,柴甜,王铖博,孟宪华,杨军丽
    2022, 53(8):2269-22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01
    [摘要](506) [HTML](0) [PDF 646.65 K](557)
    摘要:
    目的 对甘遂Euphorbia kansui块根中的三萜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多种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谱学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CCK-8法,对分离的化合物在SH-SY5Y细胞中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筛选。结果 从甘遂块根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5个三萜,其中包括3个大戟烷型,分别为大戟-8,24-二烯-3β-醇-7,11-二酮(1)、(24R)-大戟-8,25-二烯-3β,24-二醇(2)、大戟二烯醇(3);2个羊毛脂烷型三萜,3β,11β-二羟基羊毛脂-8,24-二烯-7-酮(4)、3β,7β-二羟基羊毛脂-8,24-二烯-11-酮(5)。结论 化合物5为新化合物,为羊毛脂烷型三萜,命名为甘遂羊毛脂酮A;化合物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在SH-SY5Y细胞中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和潜在的神经保护活性。
    4  斜叶黄檀茎中1个新的肉桂酚类化合物
    谭少丽,易涛,杨伟群,江诗琴,张丹雁,崔辉,赵钟祥
    2022, 53(8):2274-22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02
    [摘要](691) [HTML](0) [PDF 527.17 K](489)
    摘要:
    目的 研究斜叶黄檀Dalbergia pinnata茎部化学成分,并初步考察其抗炎活性。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ODS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和红外光谱等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RAW 264.7细胞一氧化氮生成模型对分离鉴定的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筛选。结果 从斜叶黄檀茎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肉桂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黄檀亭F(1)、2-羟基异尖叶军刀豆苏合香烯(2)、异尖叶军刀豆苏合香烯(3)和黄檀亭C(4)。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4为首次从斜叶黄檀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对LPS诱导RAW 264.7细胞释放一氧化氮显示出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为23.6 μmol/L。
    5  无叶假木贼的化学成分及抗菌活性研究
    孙艳,沈庆国,屈玲霞,赵森森,张娜娜,王竣楠,郇旭升,庄华青,张丽,关永霞,汪冶
    2022, 53(8):2278-22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03
    [摘要](631) [HTML](0) [PDF 597.32 K](518)
    摘要:
    目的 研究无叶假木贼Anabsis aphylla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RP-C18、Sephadex LH-20、硅胶等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比色法对化合物进行抗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番茄疮痂病菌Xanthomonas vesicatoria、溶血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黄瓜角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pv. lachrymans活性筛选。结果 从无叶假木贼中分离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假木贼碱(1)、N-甲基假木贼碱(2)、6-(diethylamino)-[2,3′-bipyridin]-3-ol(3)、2-(2-(pyridine-3-yl) pyridin-5-yl)-6- (pyridin-3-yl)piperidine(4)、2-(pyridine-3-yl)-5-(6-(pyridine-3-yl) pyridine-2-yl) pyridine(5)、白羽扇豆碱(6)、12N-甲基金雀花碱(7)、金雀花碱(8)、水杨酸(9)、香草酸(10)。化合物9对番茄疮痂病菌、溶血葡萄球菌、根癌土壤杆菌、黄瓜角斑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 concentration,MIC)分别为20.0、10.0、10.0、20.0 µg/mL。结论 化合物35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无叶假木贼碱A和无叶假木贼碱B;化合物6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从无叶假木贼中分离得到的生物碱类化合物18对上述病原微生物抑制作用不明显。
    6  忍冬叶化学成分及其保肝活性研究
    王凯,刘双,李蒙,李丽丽,于金倩,王晓
    2022, 53(8):2285-229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04
    [摘要](746) [HTML](0) [PDF 487.56 K](543)
    摘要:
    目的 研究忍冬Lonicera japonica叶化学成分及其保肝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C18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与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利用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采用MTT法检测化合物单体抵抗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的人肝癌HepG2细胞损伤的作用。结果 从忍冬叶醇提物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断氧化马钱苷酸(1)、8-表番木鳖酸(2)、马钱苷酸(3)、咖啡酸(4)、绿原酸(5)、隐绿原酸(6)、新绿原酸(7)、6′-O-β-D-呋喃芹糖基獐牙菜苷(8)、demethylsecologanol(9)、獐牙菜苷(10)、断马钱子苷半缩醛内酯(11)、表断马钱子苷半缩醛内酯(12)、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3)、异绿原酸A(14)、异绿原酸B(15)、木犀草苷(16)、木犀草素-7-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7)、木犀草素-7-O-木糖(18)、忍冬苷(19);其中化合物21111517具有较好的抗APAP肝损伤作用。结论 化合物128111218均首次从忍冬叶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8首次从忍冬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11131517具有明显的保肝活性。
    7  中药汤剂伴侣用于经典名方抑苦掩味的适宜性研究
    仇敏,杨静,王晓宇,张前会,韩雪,黄伟,林俊芝,韩丽,张定堃
    2022, 53(8):2292-23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05
    [摘要](784) [HTML](0) [PDF 1.13 M](762)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组方原理的中药汤剂伴侣用于经典名方抑苦掩味的适宜性。方法 以课题组前期基于“霰弹理论”提出的多途径抑苦掩味伴侣剂A(γ-环糊精+纽甜+mPEG2000-PLLA2000)与市售伴侣剂B(γ-环糊精+罗汉果甜苷+甜菊糖苷)为研究对象,选取三化汤、半夏泻心汤、当归六黄汤、黄连汤、清胃散5个不良味感突出且兼味差异明显的经典名方为模型药物,采用志愿者视觉模拟评分法、电子舌等方法研究2种伴侣剂的掩味效果与适用范围。结果 伴侣剂A、B对于苦味明显且兼有酸涩味的三化汤均有较好改善效果;但对于苦味更加强烈、味感更加复杂的其他经典名方,伴侣剂A的改善效果优于伴侣剂B。对于不同味感,伴侣剂A可改善苦味评分53%~71%,涩味评分约62%,酸味评分约30%,辣味评分38%~65%,且增甜效果明显;而伴侣剂B的掩味效果相对较弱,可改善苦味评分24%~52%,涩味评分约50%,酸味评分约21%,辣味评分19%~52%,增甜效果一般。结论 不同辅料的抑苦掩味特点不同,环糊精可广泛改善各类不良味感,mPEG2000- PLLA2000可缓和强烈苦味药物的入口口感,纽甜适用于苦味强烈且持久的药物掩味,罗汉果甜苷可较好改善汤剂余味,这是伴侣剂A掩味效果优于伴侣剂B的重要原因。
    8  基于TOPSIS法的前馈控制在丹参醇提液均化中的应用
    陈兆昱,金伟锋,万海同,何昱
    2022, 53(8):2302-23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06
    [摘要](595) [HTML](0) [PDF 885.72 K](449)
    摘要:
    目的 基于理想解排序(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法的前馈控制实现不同批次丹参醇提液的均化。方法 首先采用积分球漫反射收集各批次丹参药材的近红外光谱数据;然后在不同批次丹参8种有效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丹酚酸A、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IA、迷迭香酸)提取工艺单因素和含量测定实验的基础上,以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体积分数为数值因素、批次为分类因素,8种有效成分含量经TOPSIS法综合评价后的得分为响应值,进行I-最优实验设计;最后建立以近红外数据,工艺参数为输入变量,提取液有效成分含量的综合得分为输出变量的遗传神经网络模型,以各批次丹参的近红外数据调整相应的醇提工艺参数,使得不同批次丹参醇提液中8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差异减小。结果 通过建立的模型调整相应的提取工艺使得4个批次丹参醇提液中各成分含量RSD值的平均值24.9%降低至13.5%。结论 基于TOPSIS法的前馈控制能提升丹参醇提液质量的一致性,为中药提取液的均化研究提供了参考。
    9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芪参颗粒化学组成测定及一致性分析
    刘璐璐,李月婷,苏汝彬,潘绮雪,魏祖英,屈碧琼,刘明妍,刘洁,贾志鑫,肖红斌
    2022, 53(8):2312-23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07
    [摘要](630) [HTML](0) [PDF 1.00 M](502)
    摘要: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三重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HPLC-QQQ-MS/MS)测定芪参颗粒中38种主要成分含量的方法,明确其化学组成,并对制剂批次间一致性进行分析。方法HPLC采用Zorbax Eclipse Plus C18(50 mm×2.1 mm,1.8 μm)色谱柱,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质谱对正(11个离子对)、负(22个离子对)离子进行动态多反应监测(dynamic multi-response detection,dMRM),实现多批次芪参颗粒中38种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筛选影响批次间一致性的成分。结果 建立的HPLC-MS/MS方法在15 min内完成了38个成分的同时定量分析,12批次芪参颗粒样品中38个化合物的总量为34.923~47.148 mg/g,其中臣药丹参中的丹酚酸B的量最高(16.718 mg/g),其次是金银花中的绿原酸(3.550 mg/g),君药黄芪中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苷葡萄糖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136、0.753 mg/g,黑顺片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质量分数均低于0.003 mg/g,其余化合物的质量分数在0.004~2.935 mg/g。PCA结合OPLS-DA筛选出了5个对批次一致性影响最大的成分,依次为黄芪甲苷、黄芪皂苷III、隐丹参酮、丹参酮IIA和二氢丹参酮I。结论 所建立的分析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为芪参颗粒质量控制和一致性分析提供了科学方法和依据。
    10  白矾减压煅制工艺研究
    高如汐,赵启苗,郑威,王凡一,单国顺,鞠成国,贾天柱
    2022, 53(8):2324-23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08
    [摘要](587) [HTML](0) [PDF 943.33 K](526)
    摘要:
    目的 优化减压煅制白矾的炮制工艺。方法 选择煅制温度、煅制时间和物料厚度为考察因素,以脱水比、硫酸铝钾含量、最低抑菌质量浓度、NO浓度、细胞相对吞噬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赋值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r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CRITIC)混合加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并结合中心组合设计(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白矾减压煅制工艺。结果 确定了白矾减压煅制的最佳工艺为0.1 MPa的压力下,煅制温度199.798 ℃,煅制时间9.345 min,物料厚度1.424 mm。该条件下煅制的白矾色白,呈蜂窝状,质轻,手捻易碎无结晶,无“夹尘”“结顶”“封皮”“污底”等现象。结论 对减压法煅制白矾的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所优选的工艺稳定、可行,重复性好,成品质量高,适合工业化大生产的需求。
    11  北柴胡及醋北柴胡标准汤剂质量差异性分析
    宋驰,葛威,邹佳莉,王悦,谭娟娟,贡济宇
    2022, 53(8):2331-23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09
    [摘要](661) [HTML](0) [PDF 1.27 M](508)
    摘要:
    目的 建立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及醋北柴胡标准汤剂质量评价方法,比较二者质量的差异性。方法 制备北柴胡及醋北柴胡标准汤剂各20批,对醋制前后标准汤剂的pH值及出膏率进行考察;建立北柴胡醋制前后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方法和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并结合化学计量学和统计学方法对二者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北柴胡醋制后标准汤剂pH值降低,出膏率降低;建立了北柴胡及其醋制品标准汤剂指纹图谱,分别确定了16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5个共有峰;北柴胡标准汤剂相似度为0.976~0.995,醋北柴胡标准汤剂相似度为0.946~0.996。主成分分析将北柴胡及其醋制品标准汤剂归为2类,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找出二者共7个差异色谱峰,分别为峰1、4(柴胡皂苷c)、6、7(柴胡皂苷a)、9(柴胡皂苷b2)、10(柴胡皂苷b1)及13(柴胡皂苷d),为北柴胡及醋北柴胡标准汤剂差异化合物。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北柴胡醋制前后指标成分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北柴胡醋制后标准汤剂中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及柴胡皂苷d含量较低,柴胡皂苷b1及柴胡皂苷b2含量较高。结论 建立了科学和实用的北柴胡及醋北柴胡标准汤剂质量评价方法,也为北柴胡与其醋制品相关制剂的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12  基于设计空间法优化北刘寄奴-骨碎补的提取工艺研究
    张梅,况刚,张有金,雷燕莉,谭瑶琳,余志晴,段思洋,刘涛
    2022, 53(8):2341-23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10
    [摘要](611) [HTML](0) [PDF 899.02 K](500)
    摘要: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设计空间法优化北刘寄奴-骨碎补的提取工艺,确定其提取工艺参数范围,提高原药材利用率,减少能源损耗,以达到减少碳排放量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方法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出活性成分,同时结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相关北刘寄奴、骨碎补项下确定柚皮苷、木犀草素为指标性成分,采用Minitab 17软件进行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初步确定提取次数、提取时间以及加溶媒倍数为关键工艺参数(critical process parameters,CPP),通过软件Design-Expert 10进行Box-Behnken 3因素3水平实验设计,建立关键质量属性(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CQA)和CPP间的数学模型,最后通过Monte Carlo法计算获得基于概率的设计空间,并对点内、点外进行验证。结果 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45%,提取次数3次,每次提取时间2~3 h,加溶媒倍数为11~15倍。结论 运用设计空间法优化北刘寄奴-骨碎补提取工艺所得到的理论值与预测值结果接近,表明该法稳定可靠,可避免常规设计方法潜在的过度提取弊端,在大生产中可以节约资源和减少碳排放。
    13  基于抗凝血活性的丹红注射液生物效价测定方法的建立
    张宇航,杨静,吴宿慧,李寒冰,唐进法
    2022, 53(8):2348-23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11
    [摘要](567) [HTML](0) [PDF 844.58 K](518)
    摘要:
    目的 以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为指标,建立丹红注射液(Danhong Injection,DHI)抗凝血生物效价测定方法,以评价其质量。方法 收集10批次合格DHI,同时采用光照、高温、暴露进行稳定性加速处理,共得样品40批。工作参照物的制备采用丹酚酸B、羟基红花黄色素A与辅料1∶1∶8混合,并调制成40 mg/mL。按照“量反应平行线(3.3)法”设计抗凝血活性测定实验,所用的血浆为4只家兔等比混合的血浆,药物剂间距为1∶0.8,半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TT值,对线性关系、可靠性、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进行考察,优化并确定检测条件,即反应体系为100 μL血浆+工作参照物或样品溶液50 μL+凝血酶试剂100 μL,对样品开展生物效价检测。结果 工作参照物和DHI在20~40 mg/mL时,与TT值线性关系良好,r值分别为0.982 7、0.969 6。生物效价结果表明工作参照物和合格的DHI均具有显著的抗凝血活性,且结果能通过可靠性检验,10批次DHI的效价值范围为3700~4300 U/mL;与加速处理的样品生物效价测定结果比较,暴露、光照处理DHI样品可被全部检出,高温处理DHI检出率80%。结论 所建立的生物效价方法用于DHI的质量评价,具有精密度高、重复性好、结果可靠的特点。
    14  基于代谢组学的灯盏花素抗阿霉素心脏毒性作用机制研究
    李梦娇,原阳,孙文社,张钰坤,卢琦,邹林峰,高远真,叶婷,邢东明
    2022, 53(8):2356-23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12
    [摘要](419) [HTML](0) [PDF 1.19 M](623)
    摘要:
    目的 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灯盏花素对阿霉素诱导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体内实验中,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右雷佐生(12 mg/kg)组和灯盏花素低、中、高剂量(4、8、16 mg/kg)组,给予药物干预3周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心肌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浆N端B型利钠肽前体(amino-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 MS)研究其代谢途径和主要代谢产物。体外实验中,将大鼠心肌细胞H9c2随机分为对照组、阿霉素组、右雷佐生组和灯盏花素组,给予药物处理后,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水平,观察H9c2细胞抗氧化能力;采用TUNEL及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9c2细胞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 related factor 2,Nrf2)、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和Ras同源蛋白A(Ras homolog gene family member A,RhoA)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P<0.05),心肌组织发生肌原纤维紊乱、破裂以及心肌纤维的波状变性;与模型组比较,灯盏花素组和右雷佐生组心肌组织的形态损伤减轻,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降低(P<0.05);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出16个显著改变的代谢物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涉及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及炎症因子调节等代谢路径。在H9c2细胞中,阿霉素组GSH水平显著降低(P<0.05),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RhoA和Nrf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AMP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阿霉素组比较,灯盏花素组和右雷佐生组细胞存活率升高(P<0.05),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GSH水平显著升高(P<0.05),心肌细胞凋亡率和ROS生成均显著降低(P<0.05),RhoA和Nrf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AMP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灯盏花素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以及炎症因子水平维持细胞氧化还原状态和炎症水平,恢复心肌细胞稳态,抑制了阿霉素诱导的细胞损伤和凋亡,缓解心脏毒性,此外灯盏花素可能通过调节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保护受损心脏功能。灯盏花素可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心脏保护剂。
    15  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抗肠炎靶点与作用机制研究
    罗倩微,姚璐,杨倬,姚景春,孙成宏,张贵民,曾克武
    2022, 53(8):2368-23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13
    [摘要](698) [HTML](0) [PDF 1.18 M](498)
    摘要:
    目的 探索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改善肠道炎症作用的直接靶点,从炎症靶点生物学功能的角度,阐释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保护肠道并发挥消积功效的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靶点“钩钓”策略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肠道组织中捕获并通过高分辨质谱鉴定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提取物的直接作用靶点蛋白,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靶点蛋白相关信号通路。通过qRT-PCR、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靶点蛋白的功能验证。结果 累计从肠道组织鉴定到1333个结合蛋白,并通过KEGG分析发现靶点蛋白群主要与肠道动力学、肠道免疫、黏膜屏障等功能有关。进而利用免疫组化、qRT-PCR等方法确证了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具有上述保护肠道功能的潜在作用。结论 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具有改善小鼠肠道组织炎症损伤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肠道动力、改善肠道免疫微环境以及维持肠道黏膜完整性有关。
    16  基于CREB/Bcl-2信号通路探究当归芍药散改善Aβ诱导的胆碱能神经元凋亡的作用机制
    李泽,尹芳,杨苗,于文静,罗荣司庆,周金勇,李平,宋祯彦,成绍武
    2022, 53(8):2376-23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14
    [摘要](196) [HTML](0) [PDF 980.71 K](592)
    摘要:
    目的 探究当归芍药散对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诱导的胆碱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以30μmol/L Aβ25-35诱导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损伤模型,给予2.5%、5.0%和10.0%当归芍药散含药血清进行干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TUNEL法和碘化丙啶(PI)/Hoechst荧光双染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采用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磷酸化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rylated 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p-CREB)和ChAT/剪切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leaved Caspase-3)荧光双染检测当归芍药散对胆碱能神经元的抗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REB/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 2,Bcl-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5.0%和10.0%当归芍药散含药血清可显著增加Aβ诱导的胆碱能神经元存活率(P<0.01),改善Aβ诱导的胆碱能神经元凋亡(P<0.01),降低Caspase-3活化水平(P<0.01);10%当归芍药散含药血清能逆转Aβ诱导p-CREB水平的降低(P<0.01),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P<0.05)。结论 当归芍药散可能通过CREB/Bcl-2信号通路改善Aβ诱导的胆碱能神经元凋亡。
    17  基于靶标循环放大策略的双色荧光传感体系探索何首乌“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不同蒸制次数对肾细胞的减毒作用
    高涵,刘史佳,庞会明,田蒋为,戚进
    2022, 53(8):2383-23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15
    [摘要](617) [HTML](0) [PDF 988.83 K](474)
    摘要:
    目的 通过采用所建立的双色荧光传感体系nanoflare测定肾细胞分泌的miR-21miR-200c表达,观察经“九蒸九晒”炮制后的制首乌对肾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 生首乌和不同炮制次数制首乌的水提物与肾细胞孵育后,利用双色荧光传感体系nanoflare对给药前后细胞培养基中的miR-21miR-200c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通过比较不同炮制次数的何首乌水提物的毒性,发现伴随着炮制次数的增加,双色荧光传感体系的荧光恢复强度在不断减弱,制首乌水提物处理后的细胞培养基中miR-21miR-200c的表达在不断减少,说明在炮制过程中毒性逐渐减弱,炮制至第9次时毒性明显减弱,对肾细胞未产生明显毒性,表明制首乌水提物对肾细胞的毒性随炮制次数增加在不断降低。结论 生首乌毒性很强,而经炮制后的制首乌毒性逐渐减弱,在炮制次数超过9次后基本无毒,表明通过“九蒸九晒”在细胞水平可以达到减毒的作用,为制首乌炮制工艺与质量标准的完善提供参考。
    18  小儿广朴止泻口服液治疗腹泻机制的预测及初步验证
    陈琦,张亚云,张丹丹,夏杨,孙丽,曹思瑶,卞慧敏
    2022, 53(8):2390-23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16
    [摘要](652) [HTML](0) [PDF 1.84 M](494)
    摘要:
    目的 通过数据库预测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小儿广朴止泻口服液治疗腹泻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并在大鼠小肠上皮IEC-6细胞上进行初步实验验证。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平台(TCMSP)数据库和文献检索获取小儿广朴止泻口服液的化学成分;采用GeneCards和DisGeNET数据库获得腹泻相关基因,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网络获得小儿广朴止泻口服液治疗腹泻的重要靶点,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IEC-6细胞损伤模型,采用MTT、ELISA法检测小儿广朴止泻口服液对细胞凋亡及炎症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验证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小儿广朴止泻口服液的主要活性成分有63个,预测获得重要靶点86个,核心靶点28个;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小儿广朴止泻口服液主要调控了机体炎症反应、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等生物过程,涉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以及磷酸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 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等信号通路。体外结果表明小儿广朴止泻口服液能显著升高LPS诱导的IEC-6细胞存活率(P<0.01),显著抑制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和TNF-α的分泌(P<0.01),显著下调剪切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leaved Caspase-3)、Caspase-8、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P<0.01),上调β-catenin蛋白表达(P<0.01)。结论 小儿广朴止泻口服液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治疗腹泻。
    19  基于Akt/GSK-3β通路研究紫檀茋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保护作用及血管内皮间质过度转化的影响
    汪宁,高军,白方会,刘圆方,温昌明
    2022, 53(8):2399-24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17
    [摘要](312) [HTML](0) [PDF 1000.21 K](456)
    摘要:
    目的 研究紫檀茋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并考察其对血管内皮间质过度转化与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激酶-3β(protein kinase B/glycogen synthesizing kinase-3β,Akt/GSK-3β)通路的影响。方法 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给予紫檀茋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干预6 d后,检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血小板源性CD40配体(CD40L)和血小板P选择素(P-slelctin,CD62P)水平;采用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皮质病理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脑血管内皮和间质标志物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又名CD3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脑血管CD31、α-SMA和脑皮质Akt和GSK-3β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皮质Akt和GSK-3β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升高(P<0.05);血清PAF、CD40L和CD62P水平显著升高(P<0.05);脑组织SOD活性显著降低,MDA水平升高(P<0.05);脑皮质细胞形态破坏,呈空泡样坏死,细胞间隙增大,染色变浅,残存细胞体积缩小,细胞核固缩、深染,细胞边界不清;脑血管CD31表达减弱,α-SMA表达增强;脑血管CD31和脑皮质p-Akt、p-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脑血管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P<0.05);血清PAF、CD40L和CD62P水平降低(P<0.05);脑组织SOD活性升高(P<0.05),MDA水平降低(P<0.05);脑皮质细胞形态、排列、细胞核清晰度以及间质染色均匀度等均改善;脑血管CD31表达增强,α-SMA表达减弱;脑血管CD31和脑皮质p-Akt、p-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脑血管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紫檀茋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具有脑保护作用,可抑制血管内皮-间质过度转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Akt/GSK-3β通路有关。
    20  基于UPLC-Q-TOF-MS/MS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五味子藤茎保肝的潜在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
    曲中原,罗龙坦,张文君,胡扬,杨小龙,邴一凡,王淇漩,李文兰,邹翔
    2022, 53(8):2407-24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18
    [摘要](581) [HTML](0) [PDF 713.62 K](619)
    摘要:
    目的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分析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藤茎的主要成分,并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预测保肝药效物质和潜在的作用靶点及通路。方法 根据UPLC-Q-TOF-MS/MS二级质谱裂解碎片信息,并结合文献数据,对五味子藤茎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从鉴定获得的化学成分中筛选出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30%且符合类药五原则的活性成分;运用TCSMP数据库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查找和预测五味子藤茎的成分靶点;通过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GeneCards数据库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筛选疾病靶点。采用String11.5数据库和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PPI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利用DAVID 6.8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通过AutoDockTools 1.5.6软件对五味子藤茎的活性成分与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构建酒精致肝细胞损伤体外模型,并考察五味子藤茎提取物对肝损伤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 从五味子藤茎中共鉴定出40个主要成分,包括木脂素类、黄酮类、有机酸类化合物;进一步筛选出活性成分12个,活性成分与疾病交集靶点118个;通过网络拓扑筛选获得核心靶点16个;富集分析发现五味子藤茎保肝作用主要涉及的通路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丙型肝炎(hepatitis C)、乙型肝炎(hepatitis 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丙素、五味子酯甲、槲皮素、戈米辛M2、戈米辛R等成分可与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α(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 catalytic subunit alpha isoform,PIK3CA)、TNF、人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e aspartic protease-3,Caspase-3)等靶点蛋白发生相互作用,结合活性良好。五味子藤茎可抑制酒精引起的人正常肝细胞系L-02存活率降低,降低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结论 五味子藤茎具有保肝作用,主要药效物质为木脂素类,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保肝作用。
    21  黄绵马酸BB联合红霉素抑制表皮葡萄球菌及其生物被膜的形成研究
    蔡芝玲,莫梓童,郑诗倩,谢胜军,蓝诗华,沈志滨
    2022, 53(8):2417-24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19
    [摘要](554) [HTML](0) [PDF 1.05 M](446)
    摘要:
    目的 探讨黄绵马酸BB与红霉素联用对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抑菌活性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为黄绵马酸BB开发成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被膜抑制剂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黄绵马酸BB与红霉素联用对11株SE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采用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定联合用药的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与最低抑膜浓度(minimum biofil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BIC);采用时间-杀菌曲线法,评价联合用药对SE的动态杀菌作用;通过二甲氧唑黄 [2.3-bis(2-methoxy-4-nitro-5-sulfophenyl)-5-[carbonyl(phenylamino)]-2H-tetrazolium hydroxide,XTT] 比色法、半定量黏附实验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评价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形成各阶段的清除作用;采用qRT-PCR技术检测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探索联合用药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 黄绵马酸BB与红霉素联用的FICI为(0.51±0.00)~(0.75±0.05),表现为相加作用;联合用药对受试菌呈动态抑制和杀灭作用,整体呈相加作用;生物被膜形成的各阶段,联合用药组均可显著抑制受试菌的代谢活性及生物被膜总量的形成,并减少细菌量及胞外聚合物的形成。联合用药组在耐药菌株SE04的生物被膜形成的各阶段均下调基因aapsarA的表达,并上调基因agrA的表达;对于敏感菌株SE08,在生物被膜形成的各阶段均下调aapsarA的表达,在黏附及聚集期上调agrA的表达。结论 黄绵马酸BB与红霉素联用可以有效抑制SE及其生物被膜的形成,并呈相加作用。抗生物被膜效应与抑制细菌代谢活性、生物被膜总量以及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22  大承气汤辅助治疗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对患者血清ANGPTL4表达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刘国丽,郭瑞萍,张广辉
    2022, 53(8):2428-24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20
    [摘要](589) [HTML](0) [PDF 588.54 K](452)
    摘要:
    目的 探讨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样4(angiopoietin like 4,ANGPTL4)水平与患者病情分级的关系,大承气汤辅助西医治疗对患者血清ANGPTL4水平的影响,以及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寻找敏感性和特异性更佳的生化指标。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9年8月—2021年8月新乡市中心医院确诊的ARDS患者122例,根据入院氧合指数(PaO2/FiO2)分为轻度44例、中度48例和重度30例,同期选择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40例作为对照组。ARDS患者采用大承气汤辅助西医治疗5 d。比较对照组和ARDS不同分级患者间治疗前临床资料,比较治疗28 d临床预后ARDS存活与死亡患者间临床资料及治疗前后血清ANGPT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动脉血乳酸水平变化。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ANGPTL4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曲线;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计算28 d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 对照组和轻度、中度与重度ARDS患者的入院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score 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血清ANGPTL4、IL-6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逐渐升高趋势。治疗28 d后存活82例和死亡40例,死亡患者入院APACHE Ⅱ和SOFA评分、血清ANGPTL4水平明显高于存活患者,而PaO2/FiO2水平明显低于存活患者(P<0.05);存活患者治疗后血清ANGPTL4水平较治疗前低,比死亡患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入院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PaO2/FiO2和ANGPTL4水平是成人ARDS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Kaplan-Meier曲线显示,ANGPTL4低表达患者28 d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ANGPTL4高表达患者(P<0.05)。ROC结果显示,入院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PaO2/FiO2和ANGPTL4预测死亡的AUC分别为0.803、0.724、0.844和0.897,ANGPTL4的AUC值明显高于APACHE Ⅱ评分和SOFA评分(P<0.05),与PaO2/Fi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ARDS患者入院血清ANGPTL4水平升高与疾病发生、严重程度以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大承气汤辅助西医治疗能够明显降低ANGPTL4水平,ANGPTL4有望成为ARDS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新型生化标志物。
    23  “保健功能-中药-中药”关联的石斛保健食品配方规律分析及斑马鱼增强免疫力和缓解体力疲劳功能评价
    任雪阳,王宇,魏胜利,杨语哲,刘晓云,宋若兰,魏静,单东杰,夏青,折改梅
    2022, 53(8):2435-24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21
    [摘要](804) [HTML](0) [PDF 1.92 M](521)
    摘要:
    目的 探究石斛相关保健食品的配方规律,并基于模式生物斑马鱼对含石斛的具有增强免疫力和缓解体力疲劳双功能保健食品的配方进行活性评价。方法 对现有含石斛的保健食品批文中的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社团分析方法,探究石斛相关保健食品中保健功能与中药之间的联系规律;采用关联和复杂网络机器学习算法分析石斛相关保健食品配方中中药与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以期深度挖掘其中的“保健功能-中药-中药”关联性。基于此,设计以石斛为核心原料的具有增强免疫力和缓解体力疲劳双功能保健食品的候选配方;建立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盐(AAPH)和甲硝唑诱导的氧化应激斑马鱼模型及机械损伤炎症和神经炎症斑马鱼模型,对其中1种候选配方进行抗炎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 共收集到含石斛的保健食品批文133件,保健功能以增强免疫力和缓解体力疲劳为主。经筛选共得到含石斛且具增强免疫力和缓解体力疲劳双功能的保健食品配方64个,所有保健功能和中药共分为7个社团,归纳为7种治疗原则,得出相应7种中医证型。统计分析发现保健食品配方中高频中药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并得到了核心中药组合与核心配方,确定10种中药配伍,设计了6个配方。斑马鱼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其中1种候选配方(石斛、枸杞子和黄芪)对斑马鱼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反应均有一定改善作用。结论 机器学习算法指导中药配方合理,为中药类保健食品的配方研发和活性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4  恩替卡韦联用3种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纤维化效益风险评价
    袁楚桥,邓君竹,黄倩倩,王涛,李薇,蒋淼,邹文俊
    2022, 53(8):2449-24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22
    [摘要](670) [HTML](0) [PDF 909.73 K](589)
    摘要:
    目的 评估恩替卡韦联用扶正化瘀胶囊(Fuzheng Huayu Capsules,FHC)、复方鳖甲软肝片(Fufang Biejia Ruangan Tablets,BRT)及安络化纤丸(Anluo Huaxian Pills,AHP)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纤维化的效益与风险,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应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确定效益风险指标,建立价值树。检索筛选随机对照试验(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与半随机对照试验(quasi-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qRCTs)。通过Meta分析生成合并值,并根据摆动权重法为各指标进行赋权,采用Hiview 3软件计算恩替卡韦联用中药的效益值、风险值和效益风险总值,利用蒙特卡洛模拟优化研究结果。应用敏感性分析检验结果稳定性。结果 恩替卡韦联用FHC、BRT、AHP的效益值分别为32、27、31,风险值分别为70、56、63,效益风险总值分别为51、41、47,恩替卡韦联用FHC作为最优用药方案与BRT、AHP联用方案的差异分别为10 [95% CI (3,154)],4 [95% CI (−121,137)],差异大于0的概率为98.37%和54.35%。结论 恩替卡韦联用3种中药治疗CHB肝纤维化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其中,联用FHC临床应用优先级最高。因此,恩替卡韦联用FHC方案值得进一步推广。
    25  连花清瘟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系统评价的再评价
    王诗恒,秦培洁,张凤霞,朱婷钰,刘剑锋,高博,崔鑫
    2022, 53(8):2460-24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23
    [摘要](726) [HTML](0) [PDF 706.59 K](524)
    摘要:
    目的 对连花清瘟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VIP)、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连花清瘟联合西医常规治疗COVID-19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10月1日。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确定最终纳入文献。使用AMSTAR-2量表、GRADE系统、PRISMA声明对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与证据质量分级。结果 共纳入10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包括中文6篇、英文4篇。质量评价和证据质量分级结果显示文献质量和证据等级较低。结论 现有证据显示连花清瘟联合西医常规治疗COVID-19具有较好的疗效,但鉴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及证据质量等级偏低,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以获取高质量的研究结果去验证。
    26  芦荟药材化学成分鉴定及UPLC指纹图谱分析
    陈彤彤,于猛,李凤霞,秦玲玲,贾红梅,马百平,邹忠梅
    2022, 53(8):2470-24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24
    [摘要](495) [HTML](0) [PDF 1.78 M](716)
    摘要:
    目的 鉴定芦荟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建立UPLC特征指纹图谱,对市售15批次芦荟药材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采集芦荟色谱质谱数据,并进行定性分析;UPLC色谱条件为:Waters CORTECS T3(100 mm×2.1 mm,1.6 µm)色谱柱,柱温40 ℃,检测波长295 nm,乙腈(0.1%甲酸)-水(0.1%甲酸)为流动相,体积流量0.3 mL/min,梯度洗脱;Q-TOF/MS条件为采用ESI离子源,负离子扫描模式,毛细管电压2.3 kV,离子源温度100 ℃;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软件建立15批市售芦荟药材的UPLC特征指纹图谱。结果 从芦荟药材中共鉴定34个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蒽酮类成分10个、蒽醌类成分1个、色酮类成分16个、吡喃酮类成分5个、其他类成分2个;建立的UPLC指纹图谱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良好,能够满足《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指纹图谱要求,15批芦荟样品的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结果在0.867~0.986;对18个共有峰中的14个进行了结构指认,以共有峰峰面积为变量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明确对市售芦荟药材的基原进行分类。结论 所建立的UPLC-Q-TOF/MS方法可快速识别中药芦荟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建立的UPLC指纹图谱方法稳定可靠、专属性强,可为芦荟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指纹图谱中的共有峰芦荟苷A、芦荟苷B、芦荟宁B、芦荟糖苷A、芦荟糖苷B还可用于区分芦荟药材的植物基原。
    27  温度和干旱胁迫对3种大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李慧,王雪茹,李依民,徐进,刘东,高静,张明英,杜弢,颜永刚,张岗
    2022, 53(8):2480-24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25
    [摘要](680) [HTML](0) [PDF 1.21 M](477)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温度和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胁迫对大黄种子萌发的影响,探讨大黄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和对干旱胁迫的耐性。方法 用6个温度(10、15、20、25、30、35 ℃)和6个聚乙二醇(PEG-6000,以下简称PEG)浓度(0、5%、10%、15%、20%、25%)模拟温度胁迫与干旱胁迫对大黄种子进行处理,置人工培养箱培育,借助SPSS 24.0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其发芽势、发芽率、胚根、胚轴和子叶等指标统计分析。结果 温度与干旱胁迫对3种大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同一温度下,3种大黄的种子萌发指标随PEG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幼苗各指标亦是随PEG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药用大黄幼苗各指标随着PEG浓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在低浓度PEG(5%)达到最大,25%PEG重度干旱时严重抑制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萌发(P<0.05),完全抑制药用大黄萌发;20 ℃或25 ℃下,各PEG浓度处理的3种大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指标均达到最大值;在低于20 ℃或者高于25 ℃时,各PEG浓度下的指标呈下降趋势,35 ℃高温下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指标随着PEG浓度的升高呈直线下降。结论 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种子在各处理下所有指标均高于药用大黄,萌发的速度和整齐度较好,种子的活力高,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轻度干旱环境有利于药用大黄幼苗生长,为大黄种质资源评价及规范种植研究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8  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应用于川贝母真伪与规格的快速辨识研究
    谢梦迪,田亮玉,桂新景,施钧瀚,王君明,岳佑凇,张璐,王艳丽,姚静,李学林,刘瑞新
    2022, 53(8):2490-24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26
    [摘要](592) [HTML](0) [PDF 1010.65 K](498)
    摘要:
    目的 探究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川贝母Fritillariae Cirrhosae Bulbus快速辨识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80个川贝母待测样品(含炉贝、松贝、青贝及川贝母伪品等),为获取上述样品的真伪和规格信息,首先进行传统人工鉴别(M1法)与《中国药典》法鉴别(M2法),并以M1法和M2法相结合的辨识结果作为标杆信息(Y);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待测样品粉末的光谱信息(X),结合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discriminant analysis,PCA-D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LS-SVM)3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并优化真伪及商品规格辨识模型[Y=M(X)](M3法)。结果 80个样品均参与真伪辨识,经留一法交互验证,结果发现3种真伪辨识模型中均无未分类样品,准确率依次为98.75%、98.75%、97.50%;80个样品中有5个因专家对规格的判定意见难以达成一致或样品本身原因等不参与建模,最终以75个样品参与规格辨识,模型准确率分别为100.00%(无未分类样品)、100.00%(有4个未分类样品)、100.00%(无未分类样品)。结论 真伪辨识均以PCA-DA、PLS-DA为最终辨识模型,商品规格分类以PCA-DA、LS-SVM为最优辨识模型。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川贝母真伪和规格质量快速辨识方面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29  西红花根际可培养细菌菌群结构、多样性及分布规律
    张家豪,陆洁淼,丁钰婷,秦路平,朱波
    2022, 53(8):2499-25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27
    [摘要](581) [HTML](0) [PDF 746.81 K](631)
    摘要:
    目的 探讨西红花Crocus sativus根际可培养细菌菌群结构及其分布规律。方法 收集浙江建德、上海崇明、陕西澄城西红花球茎根际土,用传统涂布法分离根际细菌,分析根际细菌菌群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球茎生长性状、土壤理化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分离得到西红花根际细菌2450株,划分为65个分类单元,归属到4个门,6个纲,17个科,28个属,31种;其中最优势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频率为66.76%),最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相对频率为57.71%);产地和土壤理化因子影响西红花根际细菌多样性和菌群结构,陕西澄城2根际细菌多样性指数最高(H′=2.590 1),土壤有效磷含量与多样性指数呈最大正相关(r=0.910,P<0.05);有机质与苍白杆菌属分离频率呈最大负相关(r=−0.956,P<0.01);球茎纵径与菌群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r=−0.806,P<0.05);球茎鲜质量与根际细菌菌群结构显著相关,其中球茎鲜质量与芽孢杆菌属分离频率呈最大正相关(r=0.793,P<0.05)。结论 西红花根际可培养细菌资源丰富,产地土壤理化因子、球茎鲜质量与西红花根际细菌菌群结构和多样性显著相关,高丰度芽孢杆菌属可能对西红花球茎生长起有益作用。
    30  合成微生物群落构建技术在药用植物栽培领域的应用
    穆朋,金桥,刘政波,邓云泽,刘宁
    2022, 53(8):2506-25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28
    [摘要](650) [HTML](0) [PDF 1.71 M](649)
    摘要:
    合成微生物群落(synthetic microbial communities,SynComs)是人为地将多个种类、功能等明确的不同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以确定的比例进行混合,获得稳定且功能明确的微生物群落,在促进植物生长、养分吸收、抵御逆境胁迫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SynComs技术的发展历程、构建依据和方法,以及SynComs技术在促进植物养分吸收、抵抗生物胁迫和缓解连作障碍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药用植物提质增效、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31  藤本类中药“通络”传统认识与共性机制研究现状
    赵光瑞,石芸,高珣,金俊杰,蔡宝昌,李伟东,秦昆明
    2022, 53(8):2517-25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29
    [摘要](558) [HTML](0) [PDF 1.90 M](575)
    摘要:
    藤本类中药是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常用于多种病症的治疗。中医理论认为“藤本入络”,藤本类药物的临床应用领域也体现了该理论。现代研究发现中医络病与西医的各类血管病变具有相关性,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渗出性病变是炎症的重要标志。因此,从抗炎作用的角度探讨藤本类中药“通络”作用的共性机制,对于藤本类中药的药效作用机制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将临床常用的藤本类中药按辛温通络、活血通络、清热解毒通络分类,分别从传统功效分类与现代研究2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抗炎作用角度探讨藤本类中药的“通络”作用的共性机制,为藤本类中药的临床开发应用提供指导。
    32  中药-肠道菌群互作与宿主自身代谢免疫稳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殷琳,夏文睿,黄国鑫,萧文鸾
    2022, 53(8):2526-25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30
    [摘要](624) [HTML](0) [PDF 1.32 M](1307)
    摘要: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肠道菌群和宿主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近年来有关中药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为探索中药在多种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主要通过探讨中药-肠道菌群相互作用与宿主自身代谢免疫稳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回顾了中药对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肠道菌群与中药“构-效关系”的相关性研究,同时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进行总结,以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科研借鉴。
    33  中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慢性腹泻的研究进展
    张桥,乐世俊,陈艳琰,王文晓,赵重博,宋艺君,张丽,唐于平
    2022, 53(8):2539-254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31
    [摘要](693) [HTML](0) [PDF 1.33 M](562)
    摘要:
    慢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衡及其对肠道屏障、肠道免疫反应、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的调节均可影响腹泻的发生与发展。中药对慢性腹泻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然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晰。因此,基于肠道菌群在腹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从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中药活性成分调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结构、组成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治疗慢性腹泻的作用机制研究和抗腹泻中药新药的进一步研发提供参考。
    34  中药经皮微针制剂的研究进展
    赵雅芝,宁洪鑫,张彦昕,李欣,李梦艺,李祎亮,侯文彬,王阳
    2022, 53(8):2550-25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32
    [摘要](731) [HTML](0) [PDF 1.35 M](630)
    摘要:
    微针作为一种新兴的制剂形式,具有微创、无痛的优势,可以克服其他经皮递送系统吸收差的潜在缺陷,穿透角质层实现药物递送。中药经皮微针是将中药以微针形式或在微针帮助下输送至真皮层,通过微循环进入血液,到达治疗部位。对固体中药经皮微针、涂层中药经皮微针、可溶性中药经皮微针、水凝胶中药经皮微针和中空中药经皮微针的优缺点和应用进行总结,以期为更多中药经皮微针的开发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35  广地龙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
    李思维,郝二伟,杜正彩,韦玮,王星圆,陈静梅,侯小涛,邓家刚
    2022, 53(8):2560-25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33
    [摘要](738) [HTML](0) [PDF 1.93 M](767)
    摘要:
    广地龙Pheretima aspergillum为我国常用传统中药材,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为岭南地区道地药材。广地龙中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及多肽类、酶类、氨基酸及二肽类、核苷类、脂肪酸类、甾体化合物、溶血磷脂、无机元素等。传统认为广地龙蚓激酶、次黄嘌呤和琥珀酸为其主要药效成分。对广地龙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酶类、核苷类、脂肪酸类等成分与药效的关联,基于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作用预测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初步确定纤溶活性蛋白、蚓激酶、蚯蚓纤溶酶、次黄嘌呤、肌苷、琥珀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及二肽类成分为其可能的Q-Marker。建议聚焦其有效成分,结合成分化学物质组入血后的协同作用以及化学成分可测性,建立专属性的测定方法,为明确广地龙Q-Marker和制定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基础。
    36  重楼道地性研究进展
    王嘉乐,杨青淑,江媛,尚明越,杨燕,段宝忠
    2022, 53(8):2572-25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34
    [摘要](715) [HTML](0) [PDF 1.46 M](699)
    摘要:
    从重楼的本草考证、植物学、药材性状、遗传变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对重楼道地性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历代本草所记载的“蚤休”为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var.chinensis (华重楼),各产地质量差异不明显;本草记载的“重楼”为云南重楼P. polyphyllavar.yunnanensis(滇重楼),其道地产区为西南地区,尤以云南为佳。鉴于植物形态、遗传学和相关文献研究结果,建议将重楼的植物基原的中文学名修订为滇重楼和华重楼;不同产地的滇重楼及华重楼在皂苷成分、脂溶性成分、氨基酸、无机元素含量和遗传上均显示出一定的差异,重楼药材质量受产地和种质的影响较大,筛选优质重楼品种并在适宜产区规范栽培,是实现重楼品质稳定的基础。
    37  莳萝精油及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刘恬恬,周高,勾林晶,赵异,曾红,戴河双,蔡强,陈玉欣
    2022, 53(8):2582-25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8.035
    [摘要](780) [HTML](0) [PDF 1.48 M](551)
    摘要:
    莳萝为伞形科植物莳萝Anethum graveolens的全草,是一种典型的维吾尔族药物,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或野生资源。莳萝精油是从莳萝全草中提取的植物挥发油,文献报道莳萝精油的主要成分为α-水芹烯、柠檬烯和香芹酮,莳萝提取物的主要成分为酚类及黄酮类化合物,其药理活性主要包括镇痛、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抗糖尿病、降胆固醇、杀虫和肝保护等。综述了莳萝精油及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相关研究,以期为莳萝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推动民族医药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