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53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22, 53(6).
    [摘要](277) [HTML](0) [PDF 661.50 K](1191)
    摘要:
    2  封面
    2022, 53(6).
    [摘要](200) [HTML](0) [PDF 838.30 K](905)
    摘要:
    3  丹红化瘀口服液的二次开发研究
    许浚,张铁军,王文倩,林娟,李楚源
    2022, 53(6):1609-16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01
    [摘要](938) [HTML](0) [PDF 805.30 K](1401)
    摘要:
    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研究是中药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突破制约中医药理论和中药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路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是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的核心内容。对丹红化瘀口服液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总结,即通过对原料药材、复方制剂以及口服后血中移行成分的系统辨识,阐释丹红化瘀口服液的主要化学物质组和潜在有效成分;进一步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分析和相关受体活性测试实验,筛选和明确了其主要药效物质基础;通过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相关的整体动物模型、网络药理学分析、相关功能受体结合及酶学检测研究,阐释了丹红化瘀口服液的作用机制,为该药的临床应用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4  丹红化瘀口服液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李鹏,林娟,唐萍,林宝琴
    2022, 53(6):1616-16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02
    [摘要](863) [HTML](0) [PDF 700.60 K](1608)
    摘要:
    丹红化瘀口服液是血府逐瘀汤的加减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的功效。临床上,丹红化瘀口服液主要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视物模糊不清、突然不见症、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的吸收期见上述证候者。研究发现丹红化瘀口服液还具有多种作用如抑制血栓形成,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心肌病的进展,以及促进糖尿病黄斑水肿消退等。通过分析和总结丹红化瘀口服液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5  丹红化瘀口服液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王玉丽,林娟,李新,郭海彪,徐旭,许浚,李楚源,张铁军
    2022, 53(6):1621-16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03
    [摘要](971) [HTML](0) [PDF 1.77 M](1183)
    摘要:
    目的 研究丹红化瘀口服液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通过对前房加压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给予阿司匹林和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30 d。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aspase-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n factor,VEGF)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结构紊乱,神经节细胞层细胞减少,视网膜萎缩变薄;丹红化瘀口服液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及神经节细胞变性程度均有所改善。与模型组比较,丹红化瘀口服液组大鼠血清SOD、GSH-Px及CAT活性明显升高(P<0.05、0.01),血清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视网膜组织HIF-l、Caspase-3、NF-κB p65和VEGF阳性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丹红化瘀口服液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视网膜结构具有改善作用,对神经节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视网膜组织细胞凋亡、抗炎和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有关。
    6  丹红化瘀口服液对气滞血瘀证大鼠眼结膜微循环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林娟,徐旭,李新,王玉丽,李晓霞,王德勤,强小杰,陈小凡,许浚,张铁军
    2022, 53(6):1628-16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04
    [摘要](624) [HTML](0) [PDF 1.63 M](1210)
    摘要:
    目的 研究丹红化瘀口服液对气滞血瘀证大鼠眼结膜微循环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复合因素(夹尾、束缚、冰水浴等)建立气滞血瘀证大鼠模型,造模同时给予丹红化瘀口服液和阿司匹林进行干预,3周后观察大鼠眼结膜血管数、微血管交叉数、微血管管径及血流速度;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rostaglandin F1α,6-keto-F1α)、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水平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活性;采用微板法测定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眼结膜组织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rylated cAMP response-element binding protein,p-CREB)和iN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丹红化瘀口服液组大鼠微血管管径显著增大(P<0.05),血流速度加快(P<0.05、0.01),血管数和微血管交叉数显著增多(P<0.05、0.01);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及血清中TXB2/6-keto-F1α、VEGF、cAMP/cGMP、NO水平和iNOS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0.01);眼结膜组织p-CREB和iNOS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 丹红化瘀口服液对气滞血瘀模型大鼠的眼结膜微循环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视网膜组织血栓形成、减少细胞自由基生成、抗炎和抑制血管生成有关。
    7  丹红化瘀口服液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关键靶点的调节作用
    韩彦琪,武琦,林娟,刘耀晨,许浚,张洪兵,张铁军,刘昌孝
    2022, 53(6):1634-16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05
    [摘要](302) [HTML](0) [PDF 1.82 M](1204)
    摘要:
    目的 采用G蛋白偶联受体及酶活检测实验方法,探究丹红化瘀口服液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关键靶点的调节作用,明确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磷酸二酯酶3A(phosphodiesterase 3A,PDE3A)、凝血酶(Thrombin)、内皮素转化酶1(endothelin converting enzyme 1,ECE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α1A肾上腺素受体(α1A adrenergic receptor,ADRA1A)为研究载体,通过胞内钙离子荧光检测和酶抑制剂检测技术评价丹红化瘀口服液及14个主要单体成分对PDE3A、Thrombin、ECE1、VEGFR2酪氨酸激酶和ADRA1A的抑制活性。结果 丹红化瘀口服液对以上5个靶点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01);丹酚酸D、丹酚酸B、丹参素、迷迭香酸和柚皮苷对PDE3A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0.001);14个化合物对Thrombin均有显著的抑制活性(P<0.05、0.01、0.001);丹酚酸D、丹酚酸B、丹参素、迷迭香酸、阿魏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ECE1有显著的抑制活性(P<0.05、0.01、0.001);丹酚酸D、丹酚酸B、丹参素、迷迭香酸、柠檬苦素对VEGFR2酪氨酸激酶有显著的抑制效果(P<0.01、0.001);柴胡皂苷a可显著抑制ADRA1A活性(P<0.001)。结论 ADRA1A、VEGFR2、PDE3A、Thrombin和ECE1可能为丹红化瘀口服液治疗中央静脉阻塞症的关键作用靶点,其药效物质基础可能为丹参酮IIA、丹酚酸B、丹酚酸D、丹参素、迷迭香酸、原儿茶醛、阿魏酸、川芎嗪、洋川芎内酯I、羟基红花黄色素A、苦杏仁苷、柴胡皂苷a、柚皮苷和柠檬苦素。
    8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丹红化瘀口服液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的作用机制研究
    林娟,韩彦琪,武琦,许浚,刘耀晨,张传平,李楚源,张铁军
    2022, 53(6):1643-16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06
    [摘要](644) [HTML](0) [PDF 1.99 M](1268)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丹红化瘀口服液治疗视网膜静脉中央阻塞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丹红化瘀口服液中的21个入血成分为研究对象,借助TCMSP和CTD数据库预测化合物的作用靶点,利用MAS 3.0生物分子功能软件获取相关通路,通过FUNRICH软件对获得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最后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通路-疾病"网络图。结果 21个成分可作用于104个蛋白靶点和45条通路,其中多个靶点和通路与视网膜静脉中央阻塞症相关。结论 丹红化瘀口服液通过作用于与凝血过程、新血管生成、血管舒张、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等相关的靶点,起到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的功效,从而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
    9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红化瘀口服液治疗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机制
    黄博宁,林娟,彭思远,陈子健,林超,林宝琴
    2022, 53(6):1652-16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07
    [摘要](1036) [HTML](0) [PDF 2.47 M](1347)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丹红化瘀口服液治疗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数据库(TCMSP)获取丹红化瘀口服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Uniprot数据库对获取的作用靶点进行规范化处理;通过DisGeNet、GeneCards、OMIM、DrugBank数据库获取DVT相关靶点;利用Venny 2.1.0绘图网站构建Venn图,得到丹红化瘀口服液与DVT的交集靶点;应用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微生信网站绘制结果气泡图,并利用KEGG Mapper平台制作通路机制图;相关结果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进行可视化研究及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结果 经过数据库分析共筛选丹红化瘀口服液化学成分130个,潜在作用靶点268个,其中涉及DVT靶点136个。"中药-成分-疾病靶点"网络显示,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等是丹红化瘀口服液治疗DVT的主要活性成分,转录因子AP-1(transcription factor AP-1,JU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等是丹红化瘀口服液治疗DVT的核心靶点。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211条生物进程条目,124条分子功能条目,72条细胞成分条目。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3条与DVT相关的通路,即胞内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通路、TNF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信号通路。结论 丹红化瘀口服液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发挥治疗DVT的作用,为拓宽其临床用途提供基础。
    10  基于指纹图谱和一测多评(QAMS)法的丹红化瘀口服液质量评价研究
    唐清,匡艳辉,李雯珊,林娟,王德勤
    2022, 53(6):1663-16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08
    [摘要](546) [HTML](0) [PDF 1.18 M](1283)
    摘要: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QAMS)与指纹图谱结合的方法评价丹红化瘀口服液(Danhong Huayu Oral Solution,DHOS)。方法 采用Waters XBridge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0.5%甲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检测波长286 nm,体积流量1 mL/min。结果 建立了DHOS 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18个共有峰,并指认了其中丹参素钠、原儿茶醛、丹酚酸D、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丹酚酸B、丹酚酸A共8个共有峰。通过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对10批DHOS HPLC指纹图谱进行综合分析,10批制剂的相似度计算均大于0.9,找到影响指纹图谱的主要成分为丹酚酸A、丹酚酸D等。以新橙皮苷为内参物,建立了可同时测定DHOS中丹参素钠、原儿茶醛、丹酚酸D、柚皮苷、丹酚酸B含量的一测多评法,6种主要成分QAMS法与外标法的测定结果间无显著差异,10批DHOS中丹参素钠、原儿茶醛、丹酚酸D、柚皮苷、新橙皮苷、丹酚酸B质量浓度分别为3.853 2~4.390 4、0.264 0~0.425 7、0.560 7~0.855 0、0.889 2~1.797 8、0.754 2~1.091 8、0.178 2~0.382 4 mg/mL。结论 建立DHOS的HPLC指纹图谱评价方法和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法,为DHOS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整体质量评价方法。
    11  披针叶茴香果实中1个新的异戊烯基取代C6-C3类化合物
    聂伟,丁林芬,雷铁,保义,赵雪宇,刘贞祥,宋流东,吴兴德
    2022, 53(6):1671-16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09
    [摘要](987) [HTML](0) [PDF 950.22 K](1238)
    摘要:
    目的 对披针叶茴香Illicium lanceolatum果实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MCI gel、RP-C18、Sephadex LH-20、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化合物进行神经保护活性评价。结果 从披针叶茴香果实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包括4个异戊烯基取代C6-C3类、3个苯丙素类、1个苯乙醇苷类、5个seco-prezizanne倍半萜类、2个脱落酸衍生物,分别鉴定为披针叶茴香酮A(1)、illioliganone C(2)、2-allyl-2-(3-methylbut- 2-enyl)-4,5-methylenedioxy-cyclohexa-3,5-dien-1-one(3)、4-allyl-2,6-dimethoxy-3-(3-methyl-2-butenyl)phenol(4)、3,4'-二羟基苯丙酮(5)、2,6-二甲氧基-4-烯丙基苯酚(6)、3,4'-二羟基苯丙酮-3-O-β-D-吡喃葡萄糖苷(7)、苯乙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8)、2α-羟基莽草毒素(9)、2α-羟基新莽草毒素(10)、新莽草毒素(11)、莽草毒素(12)、2-氧代-6-去羟基新莽草素(13)、rel-5-(3S,8S-dihydroxy-1R,5S-dimethyl-7-oxa-6-oxobicyclo[3,2,1]-oct-8-yl)-3-methyl-2Z,4E-pentadienoic acid(14)、红花菜豆酸(15)。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无明显神经保护活性;化合物57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化合物2~81113~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2  普约狗牙花枝叶的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陈秋铃,范春林,敖运林,孙彪,叶文才,张晓琦
    2022, 53(6):1680-16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10
    [摘要](998) [HTML](0) [PDF 1.59 M](1263)
    摘要:
    目的 研究夹竹桃科普约狗牙花Tabernaemontana sananho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技术及薄层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学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从普约狗牙花枝叶的总生物碱部位中分离得到12个生物碱类成分,分别鉴定为冠狗牙花碱氮氧化物(1)、3-羰基冠狗牙花碱(2)、3-羰基冠狗牙花羟基伪吲哚碱(3)、柳叶水甘草碱(4)、柳叶水甘草碱氮氧化物(5)、3-羰基柳叶水甘草碱(6)、5β-羟基-3-羰基柳叶水甘草碱(7)、lochnericine(8)、(+)-voaphylline(9)、deacetylakuammiline(10)、去氢骆驼蓬碱(11)和咖啡因(12)。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7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68~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3  基于UHPLC-QTOF-MS/MS技术的骆驼蓬化学成分分析及其神经保护活性
    王宁宁,魏冠华,张智军,房建国,Mohammad Umar Farooq,Imtiaz Ahmad Qamar,刘映前,杨志刚
    2022, 53(6):1688-16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11
    [摘要](792) [HTML](0) [PDF 1.34 M](1212)
    摘要:
    目的 基于UHPLC-QTOF-MS/MS技术对骆驼蓬Pegannum harmala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神经保护活性。方法 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BEH C18(100 mm×2.1 mm,1.6 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A)-0.1%甲酸乙腈溶液(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进样体积2 μL;柱温35℃。质谱系统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下检测。利用过氧化氢(H2O2)和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BV2细胞神经炎症模型,探讨骆驼蓬全草和种子的甲醇提取物以及去氢骆驼蓬碱、骆驼蓬碱、哈尔满和去甲哈尔满4种骆驼蓬中主要生物碱的神经保护活性。结果 从骆驼蓬中共鉴别32个化学成分,全草中主要含有脱氧鸭嘴花碱、鸭嘴花醇等喹唑酮类生物碱,而种子中主要含有去氢骆驼蓬碱、骆驼蓬碱等β-咔啉类生物碱。骆驼蓬全草、种子甲醇提取物和4种生物碱对LPS刺激诱导BV2细胞一氧化氮(NO)生成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并对H2O2和6-OHDA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P<0.01)。结论 骆驼蓬全草和种子中的生物碱成分存在差异,而且其所含的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为骆驼蓬的质量控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参考。
    14  基于GC-MS和UPLC-Q-Exactive MS技术的荆防颗粒化学成分研究
    梁红宝,姜宇珺,袁晓梅,姚景春,邱荣英,杨敏,张贵民,李峰
    2022, 53(6):1697-17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12
    [摘要](1082) [HTML](0) [PDF 1.92 M](1431)
    摘要:
    目的 对荆防颗粒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析,并分析其裂解规律。方法 采用GC-MS技术对荆防颗粒中挥发性化学成分和UPLC-Q-Exactive MS技术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荆防颗粒中非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 通过GC-MS数据库匹配,共鉴别出了24个化合物,包括萜类19个、醛类2个、酯类2个、芳香醚类1个。通过质谱信息并结合对照品、相关文献、数据库检索,液质联用共鉴别出了85个化合物,包括香豆素类25个、木脂素类6个、黄酮苷15个、黄酮类15个、有机酸类9个、糖苷类5个、三萜类4个和其他类化合物6个。结论 建立了荆防颗粒的GC-MS和UPLC-Q-Exactive MS的分离鉴定方法,为阐释该复方的功效物质基础提供了依据。
    15  基于系统压力调控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柏木阴沉木精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唐欣,吴一峰,郭冬云,万娜,吴大章,伍振峰,杨明,邱咏薇,黄小英
    2022, 53(6):1709-17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13
    [摘要](997) [HTML](0) [PDF 2.25 M](1290)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系统压力条件下提取的柏木Cypressus funebris阴沉木精油在提取率、成分、含量与抗氧化能力方面的差异,为柏木阴沉木应用开发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方法 首先考察不同系统压力的水蒸气蒸馏对柏木阴沉木精油提取率、物理性质以及提取动力学的区别,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鉴定柏木阴沉木精油的化学成分,最后通过对柏木阴沉木精油清除DPPH自由基(DPPH·)、羟自由基(·OH)能力以及总还原力的测定,来比较其抗氧化活性。结果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柏木阴沉木精油在系统压力为50 kPa时的提取率(3.63±0.03)%最高。系统压力越大,所提取精油中柏木醇含量越高,而其他主要成分α-柏木烯、β-柏木烯、罗汉柏烯、γ-衣兰油烯等在减压法提取的精油中含量高于常压法提取的精油。常压提取条件下,前5 h内对精油的成分种类无影响,5 h以后,对精油成分的种类有所影响。减压提取法提取的柏木阴沉木精油清除DPPH·、·OH的能力以及总还原力均优于常压提取法提取的精油。结论 减压法可以提高对柏木阴沉木精油的提取率、抗氧化能力,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精油产率。
    16  基于颜色变化的“九蒸九晒”黄精炮制火候及内外在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郑晓倩,徐超,金传山,刘军玲,柳春风,李雷
    2022, 53(6):1719-17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14
    [摘要](1009) [HTML](0) [PDF 2.21 M](1543)
    摘要:
    目的 研究"九蒸九晒"黄精炮制过程颜色变化与炮制火候及内外在质量指标的关联性,为"九蒸九晒"黄精炮制火候判断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在眼睛对"九蒸九晒"黄精样品外观性状主观判断的基础上,采用色差仪对"九蒸九晒"黄精样品颜色进行客观量化,运用SPSS 21.0软件分析颜色与炮制火候和内外在质量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采用三角形面积法建立"九蒸九晒"黄精样品质量综合评价指数(QI)。结果 在"九蒸九晒"黄精炮制过程中,样品表观颜色加深,色度值增加;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样品颜色与炮制火候和内外在质量指标呈显著相关;炮制至"五蒸五晒"时样品QI值最高,达2.61。结论 基于颜色变化能够实现"九蒸九晒"黄精炮制火候的客观判别,将颜色与炮制火候和内外在质控标准有效结合为"九蒸九晒"黄精炮制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终点判定奠定基础。
    17  基于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吴茱萸-甘草配伍减毒化学成分研究
    栗焕焕,张国琴,邱紫莹,李丽,任晓亮,刘亚男,窦志英
    2022, 53(6):1730-17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15
    [摘要](935) [HTML](0) [PDF 2.17 M](1101)
    摘要:
    目的 研究吴茱萸与甘草配伍后发挥减毒作用的化学成分变化。方法 采用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研究甘草配伍对吴茱萸化学成分的影响,采用层次递进法进一步研究甘草中3种主要成分配伍对吴茱萸中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 化学计量学结果表明,吴茱萸单煎液和吴茱萸-甘草药对各自聚为一类,配伍后吴茱萸中多数化学成分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实现了吴茱萸配伍甘草前后成分的差异性分析,获取了影响差异的重要化学成分;甘草组分配伍对吴茱萸中化学成分的影响显示,甘草3种主要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甘草多糖、甘草酸的作用明显,甘草苷对吴茱萸中化学成分的作用较小。结论 所建立的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能够实现吴茱萸配伍甘草前后的区分,探讨了吴茱萸-甘草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为研究吴茱萸-甘草配伍的合理性提供了参考。
    18  仲景名方白头翁汤的指纹图谱及功效关联物质预测分析
    丘海芯,甘金月,王宝林,杨世林,许琼明,覃喜军,谭小青,高红伟,刘振杰
    2022, 53(6):1740-17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16
    [摘要](363) [HTML](0) [PDF 2.21 M](1359)
    摘要:
    目的 研究仲景名方白头翁汤的化学成分,建立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网络药理学对其功效关联物质进行机制预测分析,为白头翁汤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MS)对白头翁汤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建立HPLC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匹配共有峰并进行色谱峰归属。基于质谱鉴定和指纹图谱筛选白头翁汤的有效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建立了"组分-靶点-通路"网络,进一步佐证白头翁汤有效成分选择的合理性。结果 通过数据库匹配、元素组成和碎片结构分析,共鉴定出21种化合物;在建立15批白头翁汤样品的指纹图谱中,标定16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指认出秦皮甲素(峰2)、秦皮乙素(峰5)、秦皮素(峰7)、白头翁皂苷B4(峰15)、白头翁皂苷B5(峰16)、黄柏碱(峰3)、黄连碱(峰11)、小檗碱(峰13)、巴马汀(峰14)9个色谱峰,各批次样品相似度均>0.90,且16个共有峰均能归属到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4味药材;通过网络药理学对所指认的9个药效成分进行机制预测,富集的通路中含癌症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缺氧信号转导-1(hypoxia signaling-1,HIF-1)信号通路等,这些通路可能与白头翁汤治疗疾病的作用相关。结论 UPLC-Q-TOF-MS/MS法能快速鉴定白头翁汤的成分,建立的白头翁汤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简便可行,结合网络药理学发现白头翁汤9个成分与白头翁汤功效属性密切相关,为白头翁汤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白头翁汤药效关联物质基础的研究及作用机制的探索奠定基础。
    19  半夏炮制品相对毒性标示模型的探究
    李蒙恩,陈天朝,马彦江,宋晨鸽,位玉蝶
    2022, 53(6):1751-17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17
    [摘要](272) [HTML](0) [PDF 2.15 M](1217)
    摘要:
    目的 以生品半夏Pinellia ternata毒性大小为标准,寻找标示半夏炮制品相对毒性大小的方法及相对毒性大小与指标成分间的关系。方法 按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方法对半夏生品进行质量检查;将影响半夏炮制品毒性的4个因素(白矾用量、生姜用量、蒸煮时间、蒸煮温度)进行混合均匀设计,建立正棱锥降维模型;将上述4个因素降维成用以表征半夏炮制品相对毒性大小的单一因素S,建立其与4个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将得到的S与德尔菲评价法得出的相对毒性大小表征值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薄层扫描仪、MATLAB软件测量物性分析指标色度(HSI),pH测量仪测定pH值,HPLC法测量半夏有机酸,将测得的以上指标成分与S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S与4个影响因素间的回归模型为S=1-0.011 9 X白矾-0.005 8 X生姜-0.000 6 X时间-0.004 3 X温度,r2=0.983 8,P<0.001;模型得到的S与德尔菲评价法得到表征值均有显著相关性,r=0.985 2,P<0.001;S与pH、HSI间的逐步回归模型为S=0.165 XpH+2.393 XH-0.533 XS+0.372XI-0.631,r2=0.998 8,P<0.001。S与pH值、有机酸间的逐步回归模型为S=0.185 XpH+0.163 XL-苹果酸+0.186X草酸-0.508,r2=0.995 5,P<0.001。结论 毒性标示模型具有效性,能够模拟出毒性影响因素与毒性大小间的量化关系,同时也能模拟出物性参数、化学指标与毒性大小的量化关系,对半夏炮制品的炮制方法的确定提供数据支持,为研究确定半夏炮制品毒性大小提供新思路。
    20  基于茜素红S-苯硼酸光化学比色传感器的附子配方颗粒强心活性评价方法的建立
    陈露梦,刘惠,贺亚男,罗传红,贾明艳,周永峰,杨景屏,谭鹏,杨明,张定堃
    2022, 53(6):1761-17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18
    [摘要](375) [HTML](0) [PDF 1.75 M](1254)
    摘要:
    目的 基于附子强心组分去甲乌药碱、去甲猪毛菜碱和棍掌碱共有的肾上腺素类似结构,构建了以邻二酚羟基基团与茜素红S-苯硼酸体系置换反应为核心的光化学比色传感器,用于整体评价附子配方颗粒的强心作用。方法 以传感器的响应强度为评价指标,对超声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液浓度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浓度等供试品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该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进行考察;用平板扫描仪获取23批附子配方颗粒的|ΔG|值(绿色G,|ΔG|=|G-G|),同时采用LC-MS/MS测定附子配方颗粒中3种生物碱的含量,将|ΔG|与强心成分总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供试品制备方法优选为取附子配方颗粒粉末0.5 g,加10 mL甲醇,300 W、60 kHz超声提取15 min,将上清液全部转移至蒸发皿中,80℃挥干,4 mL 0.13 g/mL的EDTA-2Na溶液洗脱蒸发皿上物质,离心,取上清液,调pH至8.0左右,缓冲溶液稀释3倍。方法学考察表明该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23批样品的强心成分总含量的差异较大,为127.83~6 928.27 μg/g;|ΔG|的范围为0~12.5,两者的相关系数(r)高达0.96,表明强心成分总含量与|ΔG|高度相关。结论 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可整体性评价附子配方颗粒强心药效。
    21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吴茱萸提取物肝毒性评价
    范琦琦,李芝奇,陈美琳,魏静,于啊香,宋若兰,董英,姚鉴玲,折改梅,赵崇军
    2022, 53(6):1768-17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19
    [摘要](906) [HTML](0) [PDF 1.24 M](1177)
    摘要:
    目的 基于斑马鱼模型,通过生化指标、病理组织学、体内细胞凋亡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整合评价模式对吴茱萸提取物肝毒性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给予亚致死剂量(10)下的吴茱萸提取物24 h,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ic aminotransaminase,AST)活性,观察斑马鱼肝脏病理组织,吖啶橙(aeridine orange,AO)染色观察肝脏细胞凋亡状态,结合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代谢组学初步探究吴茱萸毒性机制。结果 给予吴茱萸提取物后,斑马鱼AST、ALT活性均显著升高,肝脏病理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及AO染色观察提示斑马鱼肝脏受损,细胞凋亡增加,相关凋亡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表明吴茱萸提取物影响斑马鱼氨基酸代谢。结论 通过斑马鱼模型整合评价方法从多水平、多角度、多指标实现吴茱萸诱导肝毒性的综合评价,为斑马鱼在中药肝毒性评价的适用性提供了支撑。
    22  UHPLC-ESI-QE-Orbitrap-MS技术的人参固本口服液干预食蟹猴颈椎间盘置换术术后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钟诚,杨东亮,姚景春,孙成宏,晋大祥,孙国栋,张贵民
    2022, 53(6):1776-17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20
    [摘要](980) [HTML](0) [PDF 1.42 M](1370)
    摘要:
    目的 采用代谢组学方法分析人参固本口服液(Ginseng Guben Oral Liquid,RSGB)对食蟹猴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血清代谢产物的影响,探讨人参固本口服液促进猕猴颈椎术后康复的机制。方法 24只食蟹猴根据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RSGB组,每组8只。通过食蟹猴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制备模型,正常组、模型组ig给予蒸馏水,RSGB组ig给予人参固本口服液,观察食蟹猴术后康复情况。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UHPLC-ESI-QE-Orbitrap-MS)检测血清差异代谢物,分析可能的代谢通路。结果 RSGB组食蟹猴一般情况明显改善。代谢组学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食蟹猴结肠共发现乙酰胆碱、烟酰胺、蛋氨酸、乙酰左旋肉碱、次黄嘌呤、鸟嘌呤、肌苷、鸟苷、次黄嘌呤、亮氨酸、异喹啉、脱氧胆酸、胆酸、肉豆蔻酸、棕榈油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肉豆蔻酸乙酯、油酸等23个代谢差异物。RSGB组这些代谢差异物有向正常水平回调的趋势。结论 推测RSGB促进食蟹猴颈椎术后康复可能与调控亚油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色氨酸及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等多条代谢通路有关。
    23  基于超分子传感技术研究血府逐瘀汤对三甲胺结肠吸收的影响
    王璐瑶,张亚平,穆琦瑄,于卉娟,王跃飞
    2022, 53(6):1783-17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21
    [摘要](859) [HTML](0) [PDF 1.30 M](1121)
    摘要:
    目的 基于超分子传感技术研究血府逐瘀汤对三甲胺结肠吸收的影响。方法 采用离体外翻肠囊模型研究三甲胺的结肠吸收;基于指示剂置换分析策略,构建选择性识别三甲胺的超分子荧光传感体系,评价血府逐瘀汤对三甲胺结肠吸收的影响。结果 基于杯芳烃分子识别的超分子传感体系实现了三甲胺的灵敏检测;与对照组相比,血府逐瘀汤高剂量(5.0 mg/mL)组显著降低结肠单位面积三甲胺的累积吸收量(P<0.05、0.01、0.001),血府逐瘀汤低剂量(2.5 mg/mL)组能够减少结肠单位面积三甲胺的累积吸收量,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府逐瘀汤能够减少三甲胺的结肠吸收,为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作用提供一定依据。
    24  临床常用中成药辅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网状Meta分析
    于莹,张功,韩涛,滕佳林,黄海量
    2022, 53(6):1790-18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22
    [摘要](1216) [HTML](0) [PDF 1.60 M](1477)
    摘要:
    目的 运用网状Meta分析评价康复新液、养胃舒、胃复春、香砂养胃丸、摩罗丹5种中成药辅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CBM中文数据库及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外文数据库,搜索公开发表此5种中成药辅助治疗CAG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检索时间均为自建库至2021年3月31日,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按照Cochrane 5.1手册标准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与偏倚风险评估,采用ADDIS软件进行网状Meta数据结果比较及排序。结果 纳入51项RCTs,共计5706例患者,临床有效率方面,5种中成药辅助治疗CAG均能提高临床疗效,以康复新液临床辅助治疗效果最显著[OR=0.13, 95% CI (0.08, 0.21)];针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转阴例数以胃复春辅助治疗效果显著[OR=0.24, 95% CI (0.15, 0.38)];针对胃痛、胃胀症状改善方面则优选香砂养胃丸辅助治疗[OR=0.84, 95% CI (0.72, 0.89)];针对反酸恶心、嗳气症状改善方面皆以胃复春辅助治疗显著[OR=2.96, 95% CI (0.67, 1.17);OR=0.90, 95% CI (0.08, 1.87)];针对胃黏膜萎缩病理改变方面首选摩罗丹辅助治疗[OR=0.84, 95% CI (0.72, 0.89)]。结论 5种中成药辅助治疗CAG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康复新液辅助治疗为临床首选用药,但明确的结论仍需要更多高质量RCT予以验证,临床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特征准确选择用药。
    25  已上市中成药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核心处方挖掘
    王念,冷媛媛,刘骏,顾浩,王忠
    2022, 53(6):1801-180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23
    [摘要](949) [HTML](0) [PDF 1.22 M](1414)
    摘要:
    目的 分析已上市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中成药的用药特点与组方规律,挖掘核心处方。方法 收集中成药价值评估信息数据库中所有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中成药,建立规范化数据库,进行症状分类,运用频数统计与关联规则分析证型及主要症状的用药特点与组方规律,发现与挖掘核心处方。结果 筛选出138种中成药,含203味中药,涉及11个证型、19个症状,其中风热证、风寒证是主要证型,发热、咳嗽、咳痰、咽痛是主要症状,明确了与2个证型、4个症状相关的核心处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是导致小儿出现惊风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小儿上感重症惊风用药规律加以分析总结,挖掘出了治疗惊风的核心处方。结论 频率统计与关联规则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挖掘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用药特点,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现中医思辨规律,对临床治疗和新药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26  基于补肾活血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李红典,董少宁,刘亚燊,田妮,杨文雪,马钰,董奥,李娜,张勉之
    2022, 53(6):1810-18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24
    [摘要](480) [HTML](0) [PDF 1.44 M](1269)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补肾活血法联合常规化学药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2011年1月-2021年9月,筛选近10年关于补肾活血法治疗DKD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其中对照组施以常规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使用主要功效为补肾活血的中药口服剂。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8篇RCTs,共计236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相对于对照组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OR=3.59,95% CI(2.85,4.52),P<0.01],显著降低肌酐水平[SMD=−0.61,95% CI(−0.71,−0.51),P<0.01]、24 h尿蛋白水平[SMD=−0.57,95% CI(−0.69,−0.45),P<0.01]、尿素氮水平[SMD=−0.51,95% CI(−0.62,−0.40),P<0.01]、尿白蛋白排泄率[SMD=−1.45,95% CI(−1.57,−1.32),P<0.01]、尿β2微球蛋白[SMD=−0.41,95% CI(−0.62,−0.20),P<0.01],有效调节血糖,包括降低空腹血糖[MD=−0.23,95% CI(−0.31,−0.14),P<0.01]、餐后2 h血糖[MD=−0.34,95% CI(−0.50,−0.17),P<0.01] 以及糖化血红蛋白[MD=−0.27,95% CI(−0.35,−0.19),P<0.01],并且具有一定的用药安全性[OR=1.00,95% CI(0.51,1.94),Z=0.00(P=1.00)]。结论 基于补肾活血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良好临床疗效,有一定的安全性,但受纳入文献质量和数量的限制,上述结论仍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RCT进一步验证。
    27  基于化学信息学的解表与收涩中药成分比较研究
    雷蕾,杨乐,李小阳,刘骏,王晰,王忠
    2022, 53(6):1822-18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25
    [摘要](858) [HTML](0) [PDF 930.16 K](1064)
    摘要:
    目的 比较解表功效中药化学和收涩功效中药成分的重要理化性质、Murcko骨架结构特征并计算Bayesian距离,为中药功效和化学成分结构性质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首先将《中药学》收载的解表中药和收涩中药名作为关键词,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中医药百科全书数据库(The Encycloped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TCM)、中药化学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abase,TCMD)3个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得到化学成分,查重合并后下载成分的2D结构文件。然后使用Discovery Studio 4.5计算分子的重要性质、统计参数|u|和Bayesian距离。当|u|>1.96时,认为解表中药的成分与收涩中药的成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使用KNIME 4.3.2软件CDK算法包完成化学成分的加氢、去除糖基等,使用RDKit算法包完成Murcko骨架计算。结果 解表中药成分与收涩中药成分在芳香环数量、分子环数、相对分子质量、氢受体数量、水溶解性、极性表面积、氢给体数量、细胞色素P450 2D6、血脑屏障、脂水分配系数、血浆蛋白结合预测分数等11个理化性质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苯环、黄酮、环己烯、环己烷骨架在解表中药成分中占比大一些,而羽扇豆烷骨架、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骨架和异喹啉类生物碱骨架在收涩中药成分中占比大一些。从Bayesian距离来看,固精缩尿止带成分-固表止汗成分、固表止汗成分-敛肺涩肠成分的相对距离大于发散风寒成分-发散风热成分。结论 中药功效和化学成分性质结构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不同功效中药包含的化学成分在理化性质、高频Murcko骨架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别。
    28  钩藤属植物分子鉴定的DNA条形码筛选
    蔡一鸣,代江鹏,郑雨欣,任英毅,陈浩明,冯婷婷,高晓霞,朱爽
    2022, 53(6):1828-18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26
    [摘要](871) [HTML](0) [PDF 1.59 M](1105)
    摘要:
    目的 应用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筛选出应用于鉴定钩藤属物种的最佳DNA条形码,建立快速、准确、便捷的钩藤属植物鉴定方法。方法 从广东、广西等地收集了8个钩藤属物种的叶片、茎枝作为材料,共计44份样品。提取样品总DNA,分别对条形码ITS、matK、psbA-trnH、rbcL、trnL-trnF序列进行扩增、测序、拼接、校对;利用MEGA 7.0分析比对序列特征;基于TaxonDNA计算种内、种间的遗传距离以分析barcoding gap及Best Match、Best Close Match评估DNA条形码的鉴别能力;使用MEGA7.0、Phylosuite等软件构建单条形码及组合条形码的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贝叶斯推断法(bayesian inference,BI)系统发育树。结果 条形码ITS、matK、psbA-trnH、rbcL、trnL-trnF序列均扩增成功且具有较高的测序成功率,其中psbA-trnH具有最多的变异位点,ITS次之,rbcL最少;Best Match、Best Close Match与Barcoding gap分析结果显示:5个单一条形码中,ITS鉴定钩藤属物种效果突出且具有明显的Barcoding gap,而组合条形码ITS+rbcL序列表现更为优异。基于所有单一条形码构建的系统发育树,ITS序列的物种鉴别成功率最高,能够准确鉴定8个钩藤属物种;基于组合条形码构建的系统发育树,ITS+rbcL序列具有最高的平均节点支持率,且该序列集包含的11个钩藤属物种均能单独聚为一支。结论 应用ITS+rbcL的序列组合能够实现钩藤属不同物种的准确鉴定。
    29  温郁金中茉莉酸氨基酸合酶关键基因JAR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李帆,薛畅,张金华,任仙樱,喻明军,吴志刚,姜程曦
    2022, 53(6):1838-18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27
    [摘要](839) [HTML](0) [PDF 1.12 M](1065)
    摘要:
    目的 克隆温郁金茉莉酸氨基酸合酶关键基因JAR(JA-amino acid synthetase)的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方法 根据温郁金转录组数据设计特异性引物。以温郁金根茎的cD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获得JAR全长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基因编码蛋白的特征;利用ClustalW和MEGA 6.06软件构建温郁金JAR的系统进化树;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2B(+)-JAR,纯化重组蛋白JAR5,并进行鉴定。结果 扩增后的基因编码582个氨基酸,全长1749 bp,且具有典型的GH3特征结构域,不具跨膜域,不存在信号肽,属于不稳定蛋白;PCR扩增后得到约1 800 bp大小的片段,经凝胶过滤色谱纯化,最终得到基于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验证正确的66 200大小的重组蛋白。结论 首次克隆并分析了温郁金JAR基因,纯化了JAR5蛋白,为进一步研究温郁金JAR基因蛋白功能研究提供依据。
    30  密花香薷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及系统进化分析
    富贵,刘晶,李军乔
    2022, 53(6):1844-185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28
    [摘要](521) [HTML](0) [PDF 1.46 M](1614)
    摘要:
    目的 基于高通量测序获得药用资源植物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分析了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及特征,为研究密花香薷资源分类及系统进化奠定了基础。方法 以密花香薷叶片为材料,利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DNA;采用二代测序技术Illumina NovaSeq平台对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以广藿香叶绿体基因组为参考序列,进行序列组装和矫正,得到完整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密花香薷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获得密花香薷完整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全长149 095 bp,GC含量37.92%,注释到130个基因,其中包括85个蛋白质编码基因,8个rRNA基因和37个tRNA基因;密花香薷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检测到28个散在重复序列,串联重复序列共检测到191个,单核苷酸重复序列最多,共114个;系统发育结果表明,密花香薷和其他唇形科植物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分支结构,紫苏属植物和香薷属植物亲缘关系较近。结论 建立了适于香薷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及其特征分析的方法,丰富了唇形科植物遗传资源,为密花香薷分子标记开发及唇形科属种间系统发育分析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31  基于HS-GC-IMS技术分析款冬花蜜炙前后挥发性有机物的差异性
    杨冰月,罗瑶,姬海月,净易尧,陈国良,张岗,颜永刚,胡本祥,彭亮
    2022, 53(6):1854-18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29
    [摘要](792) [HTML](0) [PDF 1.26 M](1051)
    摘要:
    目的 获得款冬花Farfarae Flos炮制前、后生品和蜜炙品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质谱(HS-GC-IMS)测定款冬花生品和蜜炙品的挥发性有机物,构建HS-GC-IMS指纹图谱,VOCal软件对检测到的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邻近距离法对样品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基于HS-GC-IMS技术从款冬花生品和蜜炙品中共获得了61种挥发性有机物,定性鉴别出53种;构建了款冬花生品和蜜炙品的HS-GC-IMS指纹图谱,通过PCA和邻近距离法分析可将款冬花生品与蜜炙品进行区分,甲硫醚(dimethyl sulfide)、2-甲基丙烯醛(2-methyl-2-propenal)等9种物质可作为款冬花生品的特征性成分;乙酸D(acetic acid D)、乙酸M(acetic acid M)等14种物质可作为款冬花蜜炙品的特征性成分。结论 HS-GC-IMS指纹图谱可用于识别与评价款冬花生品和蜜炙品挥发性有机物的种类和差异,为款冬花饮片的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32  不同变异类型药用大黄筛选及其产量和内在品质比较
    陈倩倩,史红专,郭巧生,詹常森,温方方,戴玉叶,朱再标
    2022, 53(6):1862-18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30
    [摘要](1010) [HTML](0) [PDF 1.03 M](1334)
    摘要:
    目的 纯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种质,比较传统型和不同变异类型药用大黄产量和内在品质差异,为药用大黄栽培及种质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药用大黄外观形态制定不同变异类型标准,于采收期测定不同类型药用大黄产量,UPLC法测定游离蒽醌、结合蒽醌、鞣质和二蒽酮等14种功效成分含量。结果 药用大黄分为传统型和3种变异型(掌状中裂型、褐茎褐叶脉型和褐茎绿叶脉型)。3种变异型药用大黄产量均显著低于传统型(P<0.05);不同类型药用大黄的水分和水溶性浸出物差异不显著;3种变异型的总蒽醌含量和总游离蒽醌含量显著低于传统型(P<0.05),而二蒽酮含量均显著高于传统型(P<0.05),褐茎褐叶脉型的鞣质含量显著高于传统型(P<0.05)。与传统型相比,3种变异型药用大黄"泻下攻积"功效可能较强,"清热解毒"功效较弱,褐茎褐叶脉型可能更偏于"逐瘀通经"。结论 传统型药用大黄的产量和内在品质均优于3种变异型,药用大黄栽培过程中应注意种质筛选纯化;不同变异类型的功效偏性可为其"定向选育"提供参考。
    33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多效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思考
    何盼,李震宇,刘月涛,王智超,杜冠华,秦雪梅
    2022, 53(6):1868-18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31
    [摘要](778) [HTML](0) [PDF 982.95 K](1114)
    摘要:
    从中药材的"一物多效"现象,分析现行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现状。依据多效中药"定向药效成分"与"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研究原则提出在功能分类评价下发现"定效Q-Marker"的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策略,旨在诠释中药在方剂中的选择性功效取向,准确评控药材质量。通过阐明药材功效-成分-品质特征,在现行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为建立评价质量优劣的标准提供新思路,为中药材的精准分类应用,进而提高中医药疗效提供科学支撑。
    34  植物天然产物的葡萄糖醛酸苷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陈秉松,周迎,王昭昕,杨雨帆,邱峰,颜晓晖
    2022, 53(6):1875-18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32
    [摘要](1007) [HTML](0) [PDF 2.06 M](1767)
    摘要:
    葡萄糖醛酸化是一类重要的由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催化的Ⅱ相代谢反应,负责多种体内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的清除。葡萄糖醛酸化影响内源或外源性物质在组织中的分布水平,对药物的药效和不良反应有巨大的影响。UGTs广泛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不同亚型之间存在组织差异性和底物特异性。葡萄糖醛酸苷的制备为植物天然产物的药理活性、药动学性质、药物间相互作用等研究提供了基础。综述了植物天然产物酚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生物碱类、萜类等葡萄糖醛酸苷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为这类化合物的制备和药理活性研究提供参考。
    35  枸杞子-菊花配伍源流考证及特征分析
    陆韫青,朱悦,郑嘉妮,朱梓强,曹程,王颖异,梁小飞,魏丹丹,郭盛,宿树兰,段金廒
    2022, 53(6):1891-19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33
    [摘要](749) [HTML](0) [PDF 1.32 M](1335)
    摘要:
    枸杞子Lycii Fructus与菊花Chrysanthemi Flos均为药食两用中药,两者配伍组成的枸杞子-菊花在疾病治疗与养生保健中应用广泛。从应用历史与药性理论角度系统梳理考证了枸杞子-菊花的配伍历史渊源,并通过搜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枸杞子与菊花同方配伍方剂以及含有该药对中成药,总结了该药对应用主治、配伍比例、用量用法、剂型应用等使用特征,以期为该药对的临床应用、产品开发以及相关应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36  五味子属植物木脂素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刘媛媛,黄仕其,李玉泽,樊浩,张化为,邓翀,宋小妹,张东东,王薇
    2022, 53(6):1903-19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34
    [摘要](1066) [HTML](0) [PDF 2.23 M](1748)
    摘要:
    五味子属Schisandra隶属于五味子科,主要含有木脂素类、三萜类、多糖类以及挥发油等化学成分,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肝炎、肝肾移植、阿尔茨海默症和失眠等疾病。现代研究表明五味子属中木脂素类成分为该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保肝、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和神经保护等药理作用。对五味子属植物中木脂素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后续该属植物的相关研究开发和综合应用提供参考。
    37  南蛇藤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肖本游,王发松,刘瑶,张昌鹏,肖强,崔令军
    2022, 53(6):1919-19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06.035
    [摘要](1286) [HTML](0) [PDF 2.35 M](1642)
    摘要:
    南蛇藤属Celastrus L.植物资源丰富,包含50多个种,在我国分布广泛。该属化学成分多样,主要包括β-二氢沉香呋喃型倍半萜、三萜和黄酮等化合物,药理作用广泛,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调血脂等作用。但目前关于南蛇藤属植物综述性报道较少,通过对近年来关于南蛇藤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南蛇藤属植物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