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53卷第2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2, 53(24):0-0.
    [摘要](141) [HTML](0) [PDF 4.44 M](384)
    摘要:
    2  目录
    2022, 53(24):0-0.
    [摘要](146) [HTML](0) [PDF 654.32 K](459)
    摘要:
    3  汉麻根化学成分研究
    佟雪琦,赵明,李军,王金兰,时志春,王丹,孙立秋,赵英楠,张树军
    2022, 53(24):7649-76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01
    [摘要](737) [HTML](0) [PDF 1.08 M](506)
    摘要:
    目的 研究汉麻Cannabis sativa根部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汉麻根甲醇提取液正己烷和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S,8E)-3-羟基-1,3,5,8,10-没药烷五烯-9,12-内脂(1)、木栓酮(2)、β-谷甾醇(3)、齐墩果酸(4)、苯甲酸(5)、对羟基苯甲醛(6)、香草醛(7)、对羟基苯甲酸(8)、香草酸(9)、2α-羟基齐墩果酸(10)、顺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11)、反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12)、N-反式对羟基肉桂酰基对羟基苯乙胺(13)、2,5-二叔丁基苯酚(14)、(E)-N-(2-hydroxy-2-(4-hydroxyphenyl)ethyl)-3-(4-hydroxyphenyl)acrylamide(15)、(S)-N-[2-hydroxy-2-(4-hydroxyphenyl)ethyl]-3-(4-hydroxy-3-methoxyphenyl)acrylamide(16)、9S,12S,13S-三羟基-10E,15Z-十八碳二烯酸(17)。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汉麻根素;化合物4911141617为首次从汉麻根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4  海南虎刺枝叶中化学成分及其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性研究
    蓝创,谢珍,石倪霏,符永泉,熊舒荭,刘艳萍,付艳辉
    2022, 53(24):7656-76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02
    [摘要](598) [HTML](0) [PDF 1.02 M](471)
    摘要:
    目的 研究茜草科虎刺属植物海南虎刺Damnacanthus hainanensis枝叶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性。方法 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系统分离和纯化,根据分离得到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波谱数据,并通过与文献中报道的波谱数据进行比对,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S法通过对分离得到化合物的体外抑制滑膜细胞增殖的活性进行测试以评价其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性。结果 从海南虎刺枝叶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aucleidinal(1)、1,2,3,4-tetrahydronorharman-1-one(2)、19-O-methyl-3,14-dihydroangustoline(3)、latifoliamide B(4)、latifoliamide D(5)、bacilsubteramide A(6)、vinmajine I(7)、naucleofficine D(8)、1-甲氧甲酰-β-咔巴啉(9)、naphthisoxazol A(10)、1,6-dihydroxy-2-methyl-9,10-anthraquinone(11)、rubiadin-1-methyl ether(12)、1,3,6-trihydroxy-2-methoxymethyl-9,10-anthraquinone(13)、3,6-dihydroxy-2-hydroxymethyl-9,10-anthra quinone(14)、7-羟基色原酮(15)、5,7-二羟基色原酮(16)、6,4'-dihydroxy-3'-methoxyaurone(17)和farnisin(18)。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11141718对滑膜成纤维MH7A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的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为(8.93±0.09)~(152.58±0.32)μmol/L。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虎刺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41718表现出了较为显著的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性。
    5  荔枝核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任嘉佳,杨兴,吴石丽,张志毕,李宝晶,李艳平,何红平,左爱学,董发武
    2022, 53(24):7664-76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03
    [摘要](585) [HTML](0) [PDF 1.09 M](472)
    摘要:
    目的 研究荔枝Litch chinensis核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硅胶、D101大孔树脂、MCI、ODS、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Griess法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一氧化氮(NO)的抑制活性;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trinitrophenylhydrazine,DPPH)方法测定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 从荔枝核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柚皮素-7-O-(2'',6''-二-O-α-L-鼠李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litchioside D(2)、异鼠李素-3-O-(2'',6''-二-O-α-L-鼠李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3-O-(6-O-啡酰基)-β-葡萄糖基-(1→3)-α-鼠李糖-7-O-α-鼠李糖苷(4)、5'-O-β-D-葡萄糖苷茉莉酮酸甲酯(5)、5'-O-β-D-葡萄糖苷茉莉酮酸丁酯(6)、5'-O-β-D-葡萄糖苷茉莉酮酸(7)、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8)、表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9)、pyrafortunoside A(10)、苯乙基芸香苷(11)、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12)、methyl-1-(β-D-ribofuranosyl)-imidazolin-2-one-4-carboxylate(13)、莽草酸甲酯(14)和莽草酸(15)。体外抗炎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3能明显抑制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NO释放,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为(27.9±2.8)μmol/L;化合物15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IC50为(62.4±9.7)μmol/L。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4对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活性,其IC50为(109.8±1.5)μmol/L。结论 化合物136915为首次从荔枝核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有较强体外抗炎活性,化合物15有一定的体外抗炎活性。化合物4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6  三白草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高秀,柏旭,蔡建,范亮,王俊人,张丽芳,刘威良,董建伟
    2022, 53(24):7672-76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04
    [摘要](644) [HTML](0) [PDF 957.81 K](445)
    摘要:
    目的 对三白草Saururus chinensi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MCI HP20、硅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材料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DPPH方法和ABTS方法评价各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 从三白草地上部分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里卡灵A(1)、里卡灵B(2)、二氢愈疮木脂酸(3)、rel-(8S,8'R)-dimethyl-(7S,7'R)-bis(3,4-methylenedioxyphenyl) tetrahydrofuran(4)、odoratisol C(5)、nectandrin B(6)、三白草酮(7)、surinomensin(8)、樟叶素(9)、三白草醇E(10)、三白草醇(11)、马萨婷B(12)、stigmasta-4,22-dien-3-one(13)、(24R)-24-ethylcholest-4-en-3,6-dione(14)、sauruchinenol A(1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6)、丹皮酚(17)。结论 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513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711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7  HPLC指纹图谱和UPLC-Q-TOF-MS方法对芪冬颐心口服液中成分研究
    韩美欣,张晨阳,佟红娜,吴海峰,许旭东,于淼,孙桂波
    2022, 53(24):7679-76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05
    [摘要](616) [HTML](0) [PDF 1.15 M](421)
    摘要:
    目的 建立芪冬颐心口服液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UPLC-Q-TOF-MS方法对其成分进行归属,为芪冬颐心口服液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10批次芪冬颐心口服液指纹图谱,采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A版)”进行相似度评价,方法学考察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同时应用UPLC-Q-TOF-MS方法对其成分进行鉴别和归属。结果 10批次芪冬颐心口服液指纹图谱中有7个共有峰,指纹图谱相似度大于0.99。同时应用UPLC-Q-TOF-MS方法,正离子质谱数据鉴定出25个成分,负离子质谱数据鉴定出17个成分,正、负离子质谱数据共同鉴定出9个成分,并对每个共有峰进行单味药材归属。结论 HPLC指纹图谱结合UPLC-Q-TOF-MS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好,可为芪冬颐心口服液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8  基于AHP-熵权法优选黑顺片炮制工艺及生物碱类成分动态变化研究
    宫静雯,季德,徐瑞杰,李昱,薛蓉,屈凌芸,毛春芹,高波,郭志俊,胡雨,陆兔林,张科卫
    2022, 53(24):7686-76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06
    [摘要](622) [HTML](0) [PDF 1.79 M](466)
    摘要:
    目的 采用主观评价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熵权法优选黑顺片炮制工艺,探究炮制过程中生物碱类成分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外观性状、水溶性浸出物、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含量、苯甲酰乌头原碱含量、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含量、双酯型生物碱总量作为评价指标,基于单因素考察结果,以煮制时间、水漂次数、蒸制时间、干燥温度为主要因素建立正交实验,通过AHP-熵权法优选黑顺片最佳炮制工艺参数。采用HPLC法对各炮制环节的附子进行含量测定,分析比较6种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变化。结果 在质量分数20%以上的胆巴溶液中浸泡能达到防腐的目的,且浸泡20d以上附子的质量相对稳定。黑顺片炮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煮制时间8min,水漂次数4次,蒸制时间3h,干燥温度60℃;炮制过程中双酯型生物碱总量逐渐降低,泡胆和漂洗过程单酯型生物碱含量降低,煮制和蒸制过程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升高。结论 实验优化所得的黑顺片炮制工艺合理、稳定、可行,炮制过程中各环节对酯型生物碱类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为进一步探讨黑顺片的现代炮制方法提供参考。
    9  去氢骆驼蓬碱包合物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性质评价
    周伟成,刘宇灵,陈颖,管咏梅,黄丽珍,范晖,刘丽丽,岳鹏飞
    2022, 53(24):7696-77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07
    [摘要](603) [HTML](0) [PDF 1.89 M](453)
    摘要:
    目的 制备去氢骆驼蓬碱包合物脂质体(harmine drug-in-cyclodextrin-in-liposome,Har-DCL),并评价该制剂的理化性质和体外特性。方法 以包合物溶解度、包合率、体外释放考察为指标考察去氢骆驼蓬碱包合物(harmine inclusion complex,Har-CD)的最佳工艺。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等确定Har-CD的包合程度,以证实制备方法的可行性。采用pH梯度主动载药法考察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Har与脂质体质量比对Har-DCL粒径分布、载药量及包封率的影响,以得到粒径分布均匀,载药量高且稳定的Har-DCL。结果 饱和水溶液法制备的包合物溶解度为42.81μg/mL,包合率为95.50%,为最佳制备方法。羟丙基-β-环糊精与Har的质量比为8∶1时,制成的包合物溶解度最好,载药量为(107.0±0.4)mg/g,包合率为(96.33±0.39)%。使用pH梯度法以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为3∶1,药脂比为1∶10制备的脂质体平均粒径为(85.24±0.60)nm,ζ电位为(-3.57±0.28)mV,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达到(1.740±0.001)mg/mL和(95.650±0.003)%。加入20.0mg/mL乳糖得到的脂质体冻干粉外观饱满,复溶性能良好。结论 使用饱和水溶液法让Har进入环糊精的空腔结构,可以有效增强Har水溶性。Har以Har-CD的形式从脂质体双分子层之间,转移至内水相而得到的Har-DCL均匀稳定,对Har新剂型的开发提供参考。
    10  Angiopep-2修饰白藜芦醇脂质体的处方优化与体外评价
    于洋,孔亮,刘婉滢,李沣芮,李学涛
    2022, 53(24):7706-77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08
    [摘要](125) [HTML](0) [PDF 1.71 M](397)
    摘要:
    目的 制备Angiopep-2(Ang)修饰的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脂质体(Ang-Lip/Res),并对其进行处方优化和体外脑靶向性研究。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Ang-Lip/Res,利用Box-Benhken响应面法对影响其包封率的3因素(磷脂的质量浓度、磷脂与药物的质量比、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进行优化处方最佳制备工艺并验证脂质体的包封率;采用磺酰罗丹明B蛋白法考察脂质体对小鼠神经细胞的毒性;采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探究细胞摄取情况;构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比较白藜芦醇脂质体(Res-Lip)跨越血脑屏障的能力。结果 Ang-Lip/Res的最优处方:磷脂的质量浓度为4.4mg/mL,磷脂与白藜芦醇的质量比为11∶1,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5.5∶1。按照最佳处方,以磷脂、胆固醇、DSPE-PEG2000及DSPE-PEG2000-Ang为膜材制备的Ang-Lip/Res包封率为(93.28±1.35)%。细胞毒实验结果表明,50μmol/L浓度以内,AngLip/Res对小鼠神经细胞N2a和bEnd.3无明显毒性;体外细胞摄取实验结果表明,与非靶向Res-Lip相比,Ang的修饰明显增加了bEnd.3细胞对脂质体的摄取,提高了脂质体体外BBB渗透率。结论 成功制备Ang-Lip/Res,可进一步应用于防治脑部疾病的研究。
    11  乌梅炒炭前后化学成分与药效变化及其炒炭止血原理研究
    李春帅,辛洁萍,王海丽,徐文娟,宋肖桦,叶先文,张海霞,李千,李向日
    2022, 53(24):7714-77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09
    [摘要](554) [HTML](0) [PDF 1.72 M](501)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乌梅炒炭前后化学成分及药效变化进行研究,阐明乌梅炒炭的炮制原理。方法 采用液质联用技术鉴定乌梅炒炭前后的化学成分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以小鼠肠推进和断尾实验比较乌梅炒炭前后药效的变化。结果 乌梅炒炭前后化学成分具有明显差异,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将乌梅与乌梅炭化学成分聚为2组并标示出6个主要差异性成分,其中柠檬酸-葡萄糖溶液(acid citrate dextrose,ACD)具有抗凝作用。药理实验结果表明,乌梅水煎液和乌梅炭水煎液均具有涩肠作用,乌梅炒炭后产生了止血作用,止血作用的活性部位为透析袋内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成分。结论 乌梅与乌梅炭均具有涩肠作用,乌梅炭的止血作用可能与其炒炭后ACD等成分含量降低及产生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物质有关。
    12  炒制对牵牛子中酚酸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高佩云,杨晓芸,王丽霞,蒋彤,陈迎迎,陈晓旭,吴桐,岳春雨,唐力英,王祝举
    2022, 53(24):7721-77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10
    [摘要](594) [HTML](0) [PDF 1.71 M](495)
    摘要:
    目的 建立牵牛子中6个酚酸类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咖啡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和异绿原酸C)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研究炒制前后牵牛子中这些成分的含量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新绿原酸、绿原酸、咖啡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和异绿原酸C的含量,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含量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并通过模拟炮制的方法对此类成分在不同温度下的转化进行初步研究。色谱条件为Kromasil 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0~20min,10%甲醇;20~25min,10%~15%甲醇;25~45min,15%甲醇;45~50min,15%~30%甲醇;50~75min,30%甲醇;75~80min,30%~40%甲醇;80~110min,40%甲醇),检测波长330nm,体积流量 1 mL/min,进样量10μL,柱温30℃。结果 与生品比较,炒制后牵牛子中绿原酸的含量无明显变化,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和异绿原酸 C 在炒制后含量显著上升;咖啡酸和异绿原酸A在炒制后含量显著下降。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analysis,HCA)将30批样品分为生品与炮制品2类,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均标记了4个差异性成分。各单体化合物在模拟炮制过程中发生了相互转化,转化程度与加热温度相关。结论 牵牛子与炒牵牛子的化学成分含量发生了一定程度改变,其中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和异绿原酸C可作为牵牛子炒制前后质量评价的关键性指标,可为牵牛子与炒牵牛子质量标准的建立和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3  橙皮苷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的制备、表征及口服药动学研究
    李茜,张文周,郝海军
    2022, 53(24):7740-77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12
    [摘要](404) [HTML](0) [PDF 2.18 M](354)
    摘要:
    目的 制备橙皮苷磷脂复合物(hesperidin phospholipids complex,HD-PC)纳米混悬剂(HD-PC nanosuspensions,HD-PC-NPs),并考察在SD大鼠体内口服药动学行为。方法 将橙皮苷制备成HD-PC,以提高橙皮苷溶解度。采用纳米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HD-PC-NPs。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稳定剂与HD-PC用量比、高压均质压力和均质次数为主要影响因素,粒径、PDI值和ζ电位的总评归一值(OV)作为考察指标,采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HD-PC-NPs制备工艺,并制备成冻干粉末。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HD-PC-NPs形态,透析袋法考察药物释放情况。SD大鼠分为橙皮苷混悬液组、HD-PC组和HD-PC-NPs组,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橙皮苷质量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及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结果 HD-PC-NPs的最处方工艺为稳定剂与HD-PC用量比为3.2,均质压力95MPa,均质次数为10次,制备温度为50℃。5%甘露醇制得的冻干粉末外观饱满。HD-PC-NPs呈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为(268.62±18.14)nm,PDI为0.122±0.013,ζ电位为(-31.79±1.37)mV。HD-PC-NPs 将橙皮苷的溶解度提高至77.06倍,6h累积释放率达到94.68%。药动学结果显示,HD-PC-NPs达峰时间显著性提前,半衰期(t1/2)延长至(5.69±0.82)h,达峰浓度(Cmax)提高至(1213.96±149.88)ng/mL,相对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至3.09倍。结论 HD-PC-NPs可提高橙皮苷溶解度,促进药物体外溶出及体内吸收。
    14  光甘草定通过调节ERK/IRS-1和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HepG2细胞的胰岛素抵抗
    李德锋,樊金玲,杜琳,任国艳
    2022, 53(24):7751-77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13
    [摘要](540) [HTML](0) [PDF 1.58 M](588)
    摘要:
    目的 探索光甘草定改善肝细胞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通过高胰岛素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建立IR模型,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及生成;荧光标记法检测葡萄糖摄取量;蒽酮法检测糖原含量;ELISA检测葡萄糖代谢关键酶的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胰岛素受体底物-1(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insulinreceptor substrate-1,ERK/IRS-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以及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的表达。采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光甘草定和ERK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光甘草定显著增加IR-Hep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和摄取(P<0.05);通过显著提高糖原合成酶(glycogen synthase,GS)、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CK)和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活性(P<0.05、0.01),促进IR-HepG2细胞的糖原合成和糖酵解;通过显著减弱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PEPCK)和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6-phosphatase,G6Pase)的活性(P<0.05),抑制IR-HepG2细胞的糖异生。IR-HepG2细胞经光甘草定处理后,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和叉头框蛋白O1(forkhead boxing protein O1,FOXO1)的磷酸化水平得到显著恢复(P<0.01),而这种作用被PI3K的抑制剂LY294002所逆转(P<0.01)。同时,光甘草定显著促进GLUT4向质膜的易位(P<0.01)。光甘草定显著降低IRHepG2细胞的ERK和IRS的磷酸化水平(P<0.01),还可作为ERK的I1/2型抑制剂。结论 光甘草定通过抑制ERK/IRS-1通路,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修复IR-HepG2细胞的糖代谢紊乱,缓解IR症状。
    15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探讨鳖血柴胡“清肝退热”作用的“物质-效应”机制
    宁艳梅,任远,吴国泰,王瑞琼,段海婧,张金保,吴平安,窦翰辰,王蕊
    2022, 53(24):7763-77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14
    [摘要](577) [HTML](0) [PDF 2.15 M](543)
    摘要:
    目的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探讨鳖血柴胡炮制前后“物质-效应”变化,阐释炮制对其“清肝退热”作用的影响。方法 通过中药非靶标代谢组学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阐释物质基础变化与“清肝退热”作用相关性;通过2,4-二硝基苯酚致发热大鼠模型及肝脏代谢组学评价鳖血柴胡的解热作用,阐释效应变化与“清肝退热”作用相关性。结果 鳖血柴胡炮制前后的物质基础变化,在中医证候学上更侧重影响肝经,与风热、火热、湿热、血热等热证呈现证素相关性。解热药效学显示鳖血柴胡具有与生柴胡相似的解热作用,并对发热过程中的肝脏代谢物的影响较显著,具有肝脏损伤保护的优势。结论 “物质-效应”的代谢组学变化显示,炮制可促进鳖血柴胡“清肝退热”的综合作用。
    16  基于NELL2 Lumicrine信号通路探索引阳索胶囊对肾阳虚型精子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徐盼瑜,李佳珊,杜寒倩,李泽辉,李源,林娜,徐颖
    2022, 53(24):7774-77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15
    [摘要](362) [HTML](0) [PDF 1.47 M](476)
    摘要:
    目的 研究引阳索胶囊对腺嘌呤诱导的肾阳虚大鼠精子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从睾丸神经表皮样生长因子2(neuralEGFL like 2,NELL2)Lumicrine信号通路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引阳索(432mg/kg)组和左卡尼汀(100mg/kg)组,每组10只。连续ig腺嘌呤(200mg/kg)14d建立大鼠肾阳虚模型,并通过观察大鼠肾阳虚证候表现、眼眶取血检测血清中睾酮水平判断造模是否成功;造模同时给予药物干预49d后取材,计算睾丸、附睾脏脑系数;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computer assisted sperm analysis,CASA)检测附睾精子动力学参数;光镜下进行精子计数、精子畸形率检测;精子荧光检测精子活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睾丸、附睾组织病理变化;ELISA 法检测血清中睾酮水平;免疫荧光法观察睾丸NELL2分泌及附睾c-ros癌基因1(ROS proto-oncogene 1,ROS1)表达;Western blotting 检测附睾蛋白酶卵磷脂酶2(ovochymase 2,OVCH2)和精子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3(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3,ADAM3)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引阳索胶囊可改善肾阳虚大鼠毛发粗糙脱落、精神不振、蜷缩拱背、尿量增多、体质量降低等肾阳虚证候表现,升高睾丸、附睾脏脑系数(P<0.01);显著提高精子数量、精子活率、各精子动力学参数(P<0.05、0.01、0.001),降低精子畸形率,降低曲细精管病变率(P<0.001),升高14、49d血清中睾酮水平(P<0.01、0.001);显著升高睾丸NELL2及附睾ROS1、OVCH2、ADAM3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0.001)。结论 引阳索胶囊对腺嘌呤诱导的肾阳虚大鼠精子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NELL2 Lumicrine信号通路参与精子发生成熟过程有关。
    17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与实验验证揭示薯蓣皂苷元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
    王丹,王肖龙
    2022, 53(24):7783-77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16
    [摘要](542) [HTML](0) [PDF 1.77 M](888)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结合体外验证的方法,探究薯蓣皂苷元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潜在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Pharmmapper、CheMBL数据库挖掘薯蓣皂苷元作用靶点,然后通过OMIM、Drugbank、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预测与AS相关的靶点,取两者共同靶点,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通过Cytoscape 3.7.2软件进行可视化,筛选核心靶点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Tools、PyMOL和Discovery Studio软件进行分子对接以验证薯蓣皂苷元和靶点的相关性。通过构建体外泡沫细胞模型,考察薯蓣皂苷元对泡沫细胞脂质代谢、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及关键靶点表达的影响。结果 共获得588个薯蓣皂苷元靶点和5489个与AS相关的靶点,获得275个薯蓣皂苷元与AS的交叉靶点,通过PPI网络筛选获得Src、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ignal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等52个关键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这些靶点主要与蛋白质磷酸化、细胞对脂质的反应,细胞迁移的正向调节、炎症反应等过程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薯蓣皂苷元抗AS与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等有关。分子对接表明,薯蓣皂苷元与Src、STAT3具有良好的结合亲和力。体外实验表明,薯蓣皂苷元显著抑制THP-1巨噬细胞脂质堆积和促炎细胞因子水平(P<0.05、0.01、0.001),显著下调Src和STAT3的磷酸化水平(P<0.05、0.01、0.001)。结论 薯蓣皂苷元能够通过调节多个靶点和通路发挥抗AS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Src/STAT3通路从而改善脂质代谢和炎症有关。
    18  基于“入血成分-复方功效-靶点通路”的四妙勇安汤潜在质量标志物研究
    周靖惟,张星,李莎,朱芮,吴秋红,黄友,杨莎莎,林夏,郝怡雯,傅超美,张臻
    2022, 53(24):7795-78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17
    [摘要](458) [HTML](0) [PDF 2.18 M](677)
    摘要:
    目的 结合血清药物化学和网络药理学,预测四妙勇安汤的潜在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并在此结果基础上开展动物实验加以验证。方法 采用HPLC-Q-TOF/MS技术分析四妙勇安汤的入血成分,基于入血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主要作用靶点、通路,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入血成分-复方功效-靶点通路”网络,依据拓扑学分析结果与四妙勇安汤主治热毒炽盛之脱疽的相关性,综合确定四妙勇安汤的潜在Q-Marker。在此基础上建立热毒炽盛之脱疽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后连续ig四妙勇安汤(57g/kg)2周,实验结束后计算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检测各组血清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水平,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创面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蛋白表达。结果 鉴定四妙勇安汤20个入血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筛选出四妙勇安汤治疗热毒炽盛之脱疽的42个关键功效靶点、62条相关通路,根据化合物、靶点以及信号通路之间的度值,初步预测木犀草素、异鼠李素、甘草素等9个功效相关的潜在入血成分并结合绿原酸等主要有效成分作为四妙勇安汤潜在的Q-Marker。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给予四妙勇安汤后可明显提高热毒炽盛之脱疽大鼠的创面愈合率(P<0.05),显著回调血清中关键功效靶点(VEGF、MAPK、IFN-γ)水平(P<0.05),明显降低创面组织中TNF信号通路相关蛋白TNF-α、IL-1β的表达(P<0.05)。结论 通过血清药物化学结合网络药理学挖掘预测四妙勇安汤治疗热毒炽盛之脱疽的潜在Q-Marker,为整体控制和评价四妙勇安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动物实验初步证实了四妙勇安汤可通过调控VEGF、MAPK和IFN-γ等关键功效靶点蛋白以及TNF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进而发挥治疗热毒炽盛之脱疽的作用。
    19  生白术多糖对洛哌丁胺诱导大鼠便秘的改善作用研究
    贾梦鑫,于猛,秦玲玲,贾红梅,邹忠梅
    2022, 53(24):7808-78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18
    [摘要](555) [HTML](0) [PDF 1.54 M](393)
    摘要:
    目的 探究生白术多糖对洛哌丁胺诱导大鼠便秘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ig洛哌丁胺(3mg/kg)复制便秘大鼠模型,给予生白术水、醇提物及生白术多糖,通过测定粪便含水率、12h粪便粒数及小肠推进率等指标评价其治疗便秘的作用;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中胃动素(motilin,MTL)及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中黏蛋白2(mucoprotein 2,MUC2)和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蛋白表达。结果 生白术水提物显著改善便秘导致的大鼠粪便含水率、12h粪便粒数及小肠推进率降低等症状(P<0.01、0.001),而生白术醇提物则无明显改善作用。生白术多糖显著改善便秘大鼠症状(P<0.001),显著升高便秘大鼠血浆中MTL水平并降低VIP水平(P<0.001),改善便秘大鼠结肠黏膜损伤及杯状细胞的减少,显著增加便秘大鼠结肠组织MUC2和ZO-1的蛋白表达(P<0.05、0.001)。结论 生白术水提物治疗便秘药效显著,多糖是其治疗便秘的活性组分,可能通过调节血浆MTL、VIP水平,增加结肠组织MUC2、ZO-1蛋白表达水平,从而促进胃肠蠕动并增强结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便秘症状。
    20  基于多中心真实世界数据研究痛风中医证型与中药应用规律
    姜平,杜星辰,章渊源,姜婷,汪荣盛,朱琦,关凤媛,鲁盈,苏晓,姜洪泽,李鸿斌,方勇飞,赵恒立,彭江云,高明利,苏励,何方,陶庆文,胡春蓉,李鹏,李泽光,朱跃兰,古英,姜泉,张明,张剑勇,薛愉,何东仪
    2022, 53(24):7816-78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19
    [摘要](677) [HTML](0) [PDF 1.86 M](433)
    摘要:
    目的 基于痛风(gout)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对不同证型痛风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尿酸达标率和安全性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痛风不同证型下中医治疗的证治规律。方法 回顾性统计3287例痛风患者的临床数据,然后进行中医药治疗疗效、安全性、中药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最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有330例,按辨证划分为湿热蕴结证224例、痰瘀互结证67例和脾虚湿阻证39例。3种证型在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尿素氮(bloodurea nitrogen,BUN)、血尿酸(blood uric acid,BUA)、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尿酸达标率和安全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显示湿热蕴结证痛风常用土茯苓、薏苡仁、苍术等中药治疗,并形成苍术-黄柏、土茯苓-威灵仙等药物组合和苍术、黄柏、川牛膝、土茯苓、薏苡仁这一新核心药方;痰瘀互结证痛风常用土茯苓、薏苡仁、茯苓等中药,形成薏苡仁-秦艽、土茯苓-威灵仙等药物组合和新核心药方为山茱萸、葛根、土茯苓、独活、防风、杜仲、威灵仙、赤芍、地龙、秦艽、川牛膝、薏苡仁、绵萆薢;脾虚湿阻证痛风常用茯苓、苍术、土茯苓等药物和苍术-威灵仙、茵陈-虎杖等药物组合,并形成伸筋草、茵陈、虎杖、陈皮、茯苓这一新核心药方。结论 在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背景下,系统阐述了中医药治疗痛风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安全性和证治规律,为中医药辨证论治痛风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临床应用价值。
    21  逍遥散加减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
    余璐妮,王梓怡,字晨霞,梅志刚
    2022, 53(24):7831-78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20
    [摘要](512) [HTML](0) [PDF 1.54 M](384)
    摘要:
    目的 评价逍遥散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华医学期刊网、Web of Science、PubMed等数据库中逍遥散加减方治疗CHB的中英文文献,时间从建库至2022年5月26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价纳入研究偏倚风险后,对资料进行系统性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0项研究,研究对象2705例。逍遥散加减方治疗CHB在改善总有效率[RR=0.78,95%CI(0.76,0.83),P<0.00001]、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转阴率[RR=0.85,95%CI(0.80,0.91),P<0.00001]、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e antigen,HBeAg)转阴率[RR=0.65,95%CI(0.56,0.76),P<0.00001]、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SMD=-0.97,95%CI(-1.34,-0.60),P<0.0000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SMD=-0.73,95%CI(-1.08,-0.50),P<0.00001]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SMD=-1.03,95%CI(-1.42,-0.64),P<0.00001]等方面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目前临床证据表明,逍遥散加减方单用或联合临床常规药物,治疗CHB安全有效,但该研究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予以验证。
    22  枸杞多糖类物质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魏燕,童丽梅,王熙玮,郭盛,钱大玮,段金廒,张芳
    2022, 53(24):7843-78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21
    [摘要](662) [HTML](0) [PDF 1.54 M](535)
    摘要:
    目的 全面、科学地梳理枸杞多糖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和研究趋势,为相关方向的科学研究、产业发展布局、政府与企业科技资源配置等提供借鉴。方法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枸杞多糖类物质及其活性表征研究的文献数据进行分析,从枸杞多糖研究的论文整体发表时间分布、研究主体、研究内容及研究热点等方面出发,利用文献计量软件VoSviewer、CiteSpace和R语言环境下的文献计量包Bibliometrix进行分析。结果 枸杞多糖研究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期,我国在研究中处于主体地位,研究机构以国内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研究机构及团队关联分析提示各研究单元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待加强;枸杞多糖的研究范围在逐步拓宽,特别是在药理活性与生物学机制研究、提取纯化和结构解析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和积累。结论 枸杞多糖与枸杞子药材道地性的内在联系尚不够明确、枸杞多糖医药工业原料生产技术与标准建立亟待加强、枸杞多糖体内代谢过程与构效关系的阐明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是制约枸杞多糖研究的薄弱环节。
    23  前胡产地与市场调研及研究热点与趋势可视化分析
    刘天亮,江维克,舒国平,康传志,杨昌贵,周涛
    2022, 53(24):7855-78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22
    [摘要](625) [HTML](0) [PDF 1.46 M](410)
    摘要:
    目的 通过梳理前胡Peucedani Radix相关研究文献脉络,绘制前胡相关研究科学知识图谱,结合前胡产地与市场调研分析研究现状和问题,旨为前胡的后续深入研究和产业发展方向等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 采集前胡主产区的气候因子数据、各药材市场前胡价格变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前胡20年来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科研合作、主题共现、共被引分析。结果 前胡古今产地基本一致,目前主要产区主要集中于浙、皖、赣、黔、川、渝等地,不同产区生态环境、种质资源、种植技术对于前胡药材品质的形成产生着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传统前胡药材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并无商品规格等级之分,当前市场将前胡分为栽培和野生2个规格,但以栽培前胡为主流商品,未来前胡价格将呈现两极分化态势。结论 基于生态种植理念的栽培技术研究及客观适宜的优质优价体系的建立是前胡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香豆素类药效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解析及转录调控研究是提升前胡品质的重要途径,复方配伍规律的挖掘和分析以及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是前胡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胡产业化呈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其现代化发展与国际化发展任重而道远。
    24  侵染三七的三七Y病毒和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PCR同步检测技术
    柳勤海,杨馨,李晓静,兰平秀,李凡,谭冠林
    2022, 53(24):7864-78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23
    [摘要](622) [HTML](0) [PDF 1.00 M](352)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高效、快速、准确地同步检测侵染三七Panax notoginseng的2种病毒——三七Y病毒(Panax notoginsengvirus Y,PnVY)和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TYLCCNV)的双重PCR技术。方法 分别以单一感染PnVY或TYLCCNV及复合侵染了这2种病毒的染病三七植株为样品,CTAB法提取叶片总核酸作为模板,根据GenBank上已登录的PnVY和TYLCCNV这2种病毒核酸序列设计特异性检测引物。通过单一PCR技术明确染病三七样品PnVY和TYLCCNV的发生情况,筛选出可用于一步法双重PCR检测PnVY和TYLCCNV的引物组合及引物浓度,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验证一步法双重PCR检测的准确性和特异性。结果 建立的一步法双重PCR检测技术能同步有效地检测三七病样中的PnVY和TYLCCNV,检测灵敏度高,最低检测限点为核酸原液的0.01稀释倍数,特异性强。结论 所建立的一步法双重PCR检测技术可以高效、快速、准确、特异地同步检测三七样品中的PnVY、TYLCCNV2种病毒。
    25  应用种子形态及DNA条形码技术鉴定黄芪及混伪品种子
    李军,张召雷,王晓敏,刘立轩,冷晓红
    2022, 53(24):7871-78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24
    [摘要](476) [HTML](0) [PDF 1.18 M](303)
    摘要:
    目的 采用传统形态鉴定方法结合DNA条形码分子检测技术对黄芪及混伪品种子进行鉴定。方法 收集黄芪及混伪品种子、市售黄芪种子样品共58份,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游标卡尺进行种子外观形态特征的观察和记录,测定千粒重;提取单粒种子的基因组DNA,PCR扩增、双向测序获得ITS2及psbA-trnH序列。使用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kimura二参数(kimura two-parameter,K2P)模型计算遗传距离,进行物种鉴定分析。结果 黄芪及混伪品种子在颜色、形状、长、宽、厚度及千粒重等方面存在细微差别;ITS2的测序成功率为100%,黄芪种间最小遗传距离均大于种内最大遗传距离;ITS2序列构建的NJ系统进化树将蒙古黄芪A.mongholicus var. mongholicus聚为独立一支,并将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锦鸡儿Caragana sinica、蜀葵Althaea rosea及黄芪属其他物种分开,可进行黄芪及其混伪品种子的鉴定。基于外观形态和ITS2条形码序列鉴定发现12份市售黄芪种子中有1份为斜茎黄芪。结论 基于种子形态鉴定和ITS2条形码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准确鉴定黄芪及混伪品种子,为规范黄芪种源及种植生产,进而保障黄芪药材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26  基于RP-HPLC-DAD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评价不同品种木豆叶质量及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符丽娜,王立涛,王建栋,王燕秋,蔡子辉,闫鑫宇,赵棚权,张谡,付玉杰
    2022, 53(24):7880-78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25
    [摘要](549) [HTML](0) [PDF 1.29 M](435)
    摘要:
    目的 基于RP-HPLC-DAD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评价不同品种木豆Cajanus cajan叶质量特征的共有性和差异性,为木豆叶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RP-HPLC-DAD建立13个不同品种木豆叶的RP-HPLC-DAD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similarity analysis,SA),结合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木豆叶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样品中6种主要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木豆叶RP-HPLC-DAD指纹图谱共标定13个共有峰,13个品种木豆叶的相似度均在0.90以上,通过HCA可将这13个品种的木豆叶分为5类。PCA与HCA结果基本一致,经过PCA分析发现S8的综合得分最高,质量最好,其次是S9和S12。PLS-DA与PCA结果基本一致,不同品种木豆叶的化学成分差异主要由7、10、6、9、11号5个色谱峰引起的。S8、S9和S12的含量处于前3,与PCA分析的综合得分一致。结论 指纹图谱结合HCA、PCA和PLS-DA可以全面的评价木豆叶质量,为木豆叶的质量控制提供全面的参考。
    27  基于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及多成分定量的蒲公英质量评价研究
    孟然,吴哲,冯薇,吴晨曦,王秀萍,李赵嘉
    2022, 53(24):7887-78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26
    [摘要](628) [HTML](0) [PDF 1.67 M](495)
    摘要:
    目的 建立蒲公英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优化指纹图谱测定条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对不同产地蒲公英进行质量评价,为蒲公英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蒲公英主要有效成分的制备工艺。采用Mars ODS-AQ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甲醇-0.2%磷酸水溶液(35∶65)为流动相,等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mL/min;检测波长323nm;进样量10μL;柱温30℃;检测时间为12min;对10个不同产地的30批蒲公英建立HPLC指纹图谱,并对5个成分含量进行测定,通过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蒲公英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蒲公英主要有效成分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料液比1∶55、甲醇体积分数72%、超声温度80℃、超声时间79min,在此条件下OD值为0.93。建立了蒲公英HPLC指纹图谱,30批蒲公英的相似度在0.647~0.980,标定6个共有峰,指认出5个色谱峰。单咖啡酰酒石酸、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菊苣酸质量分数分别为0.426%~1.856%、0.007%~0.117%、0.023%~0.101%、0.003%~0.025%、0.311%~1.412%。聚类分析将10个产地的蒲公英分为4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和沈阳产地的质量较优,并确定单咖啡酰酒石酸、绿原酸、咖啡酸和菊苣酸可作为蒲公英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结论 确定了蒲公英主要有效成分最佳制备工艺,提取率远高于药典方法。建立的蒲公英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及化学模式识别法准确、高效、全面地评价蒲公英质量,为蒲公英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28  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的不同产地辣木叶药材及其黄酮部位质量研究
    袁静,袁永兵,周铭,刘越,黄雅,王保锦,常子豪,刘宇琦,胡倩,陈尹心,周立鹏,雒晓卫,王树楷,刘乡乡,张兰珍
    2022, 53(24):7897-79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27
    [摘要](628) [HTML](0) [PDF 1.39 M](371)
    摘要:
    目的 建立不同产地辣木Moringa oleifera叶药材和黄酮部位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方法,并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为辣木叶药材和黄酮部位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检测并结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建立15个不同批次辣木叶药材和黄酮部位(S1~S15)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和共有峰指认,测定3个黄酮类成分异牡荆素、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含量。采用聚类分析(hierarchical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等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对15批不同产地辣木叶药材质量和黄酮部位进行评价。结果 15批不同产地辣木叶药材标定了17个共有峰,指认出其中14个共有峰;辣木叶黄酮部位标定和指认出10个共有峰。15批不同产地辣木叶和黄酮部位的相似度和HCA分析聚为4类,且HCA结果与相似度评价结果基本相一致;PCA、OPLS-DA分析聚为3类。15批药材中异牡荆素、异槲皮苷、紫云英苷的含量分别为0.06%~0.19%、0.27%~0.79%、0.08%~0.23%;黄酮部位中含量分别为0.53%~3.53%、6.49%~14.36%、2.05%~4.66%。结论 建立了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的不同产地辣木叶药材和辣木叶黄酮部位的定性定量方法,为辣木叶药材和辣木叶黄酮部位综合评价提供依据。
    29  麦冬类药材及其混淆品的性状及显微鉴别研究
    蒙倩,张航,ChayanisSutcharitchan,杨纯国,吴婉莹,李泳锋,崔亚君
    2022, 53(24):7905-79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28
    [摘要](662) [HTML](0) [PDF 1.96 M](691)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不同产地的麦冬类药材及其混淆品进行系统的生药学研究,为不同产地的麦冬Ophiopogonjaponicus及其混淆品的鉴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性状鉴别法、常规显微鉴别法及偏振光显微鉴别法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大型图像拼接及实时景深扩展技术获取全息彩色影像数据,对麦冬的2种道地药材川麦冬、浙麦冬;山麦冬2个基原品种短葶山麦冬Liriope muscari,湖北麦冬L.spicata var. prolifera;及其他常见麦冬类药材混淆品种阔叶山麦冬L.platyphylla、金边阔叶麦冬L.platyphylla var. variegata共32批次药材进行系统的性状及显微鉴别研究。结果 性状鉴别从麦冬类药材及其混淆品外观、质地、长度/直径比例及横断面能将基本区分6种麦冬类药材及其混淆品;横断面显微首次获取全息彩色影像数据,木化部位及草酸钙针晶在偏振光下具有清晰可辨的识别度,麦冬类药材及其混淆品中柱部分中柱比(中柱直径与横断面直径的比值)、石细胞层数、韧皮部束个数、木质部导管层数差异较大;粉末显微草酸钙结晶长度、石细胞璧厚度及内皮层直径具有微小差异。结论 该方法简便易行,能快速鉴别麦冬类药材及其混淆品种。
    30  中药及其单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
    杨斌,王楠,谭睿,王琴,顾健
    2022, 53(24):7915-79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29
    [摘要](259) [HTML](0) [PDF 1.16 M](433)
    摘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骨髓内的非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心肌细胞、神经细胞和肝细胞,是目前组织工程、基因工程较为理想的种子细胞。通过归纳总结现有文献,主要从BMSCs的生物学特性、中药及其单体诱导BMSCs多向分化进行探讨,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31  蘑菇毒素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楚建芝,崔琪,杨树德,伍国超,程显好,图力古尔,张蕊
    2022, 53(24):7925-79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30
    [摘要](625) [HTML](0) [PDF 1.17 M](554)
    摘要:
    误食毒蘑菇导致的中毒事件是食物中毒中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国农村山区误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毒蘑菇中主要的毒素包括鹅膏毒肽类、鬼笔毒肽类、毒伞素类、丝膜菌毒素、毒蝇碱、鹿花菌素、鹅膏蕈氨酸、蝇蕈醇、毒蝇蕈腙、裸盖菌素类、鬼伞菌素、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不同的毒素作用于机体的机制不尽相同。根据中毒的症状大体可分为肝脏损害型、肾脏损害型、神经精神型、光过敏性皮炎型、胃肠类型、溶血型和横纹肌溶解型7种类型。主要对蘑菇毒素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深入了解毒蘑菇、蘑菇毒素及其蘑菇中毒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32  姜黄素抗结肠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婷,高飞云,张转红,王彦钧,张育贵,孙宇靖,李越峰
    2022, 53(24):7933-79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31
    [摘要](615) [HTML](0) [PDF 1.29 M](444)
    摘要:
    姜黄素是提取于姜科姜黄属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温郁金C.wenyujin等根茎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研究表明姜黄素对结肠癌发生、发展的多个阶段具有预防作用和显著的治疗作用。姜黄素可通过抑制结肠炎症、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诱导凋亡、抑制侵袭转移和化疗耐药性等发挥抗结肠癌的作用。主要综述了姜黄素对炎性驱动结肠癌的早期预防作用、结肠癌细胞的治疗作用和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为姜黄素的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33  松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陈子聿,乔小涵,陈金鹏,盖晓红,刘毅,任涛,田成旺
    2022, 53(24):7941-79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32
    [摘要](635) [HTML](0) [PDF 1.98 M](712)
    摘要:
    松针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应用历史悠久,具有祛风燥湿、杀虫止痒等功效。松针为松科植物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油松P.tabuliformis、红松P.koraiensis等的针状叶。松针中含有萜类、黄酮类、木脂素类、糖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糖、调血脂、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基于近年的文献报道,对松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整理和总结,为松针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34  青藏高原东缘麝类资源保护及生态型发展战略的探讨
    刘丛盛
    2022, 53(24):7955-79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33
    [摘要](482) [HTML](0) [PDF 892.95 K](341)
    摘要:
    青藏高原东缘在我国自然地理的第一、二阶梯的交汇区,是麝类重要的分布区,为麝香Moschus的重要产区。随着传统中医药对麝香的需求不断增长,麝类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愈加突出。因此,立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传统中医药发展,围绕青藏高原东缘自然地理条件在生态型发展上的优势和劣势,从野生麝类资源的保护、麝类生态型构建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视角,探讨青藏高原东缘区域乡村振兴、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服务于青藏高原东缘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经济发展新途径及中医药麝香原料的可持续保障,希望对麝类生态型发展战略的布局有所裨益。
    35  芍药甘草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
    肖垚垚,朱菁,刘心雨,金骏辉,李雨欢,葛宗瑞,马继浩,张彩云
    2022, 53(24):7960-79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34
    [摘要](513) [HTML](0) [PDF 1.18 M](477)
    摘要:
    芍药甘草汤是历代中医常用的经典名方之一,由白芍和炙甘草组成,治疗血虚身痛、脘腹气血不足之疼痛等症。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颈间腰腿痛证、胃肠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皮肤病等疾病。对近年来芍药甘草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质量传递与溯源、成分可测性、成分有效性、成分特有性及复方配伍环境5个方面对芍药甘草汤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预测。预测分析发现芍药内酯苷、芍药苷、甘草苷、甘草酸、槲皮素、山柰酚、没食子酸可作为芍药甘草汤的Q-Marker,为经典名方芍药甘草汤质量控制体系和全过程质量溯源体系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36  肾茶及其活性提取物治疗肾脏相关疾病现代研究进展
    洪霖,邹小燕,张禧燕,张会永,胡文忠,吴威
    2022, 53(24):7970-79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35
    [摘要](627) [HTML](0) [PDF 1.73 M](597)
    摘要:
    肾脏相关疾病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肾结石、痛风性肾病、糖尿病肾病、肾衰竭、肾病综合征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目前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大多采用西医疗法,不良反应较多,且疗效欠佳。肾茶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作为我国壮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常用草药,具有利尿排石、抗炎、调节肾功能等作用,大量民间应用经验表明其对肾脏相关疾病具有神奇疗效,无不良反应。对肾茶提取物及活性成分现代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分析,以期为肾茶治疗肾脏疾病的深入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37  双碳背景下中药制药企业碳足迹产生环节与核算模型
    慈志敏,余强,马鸿雁,郑川,尚强,李东,杨明,韩丽,张定
    2022, 53(24):7980-79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4.036
    [摘要](628) [HTML](0) [PDF 845.15 K](850)
    摘要:
    随着全球变暖导致的问题日趋严重,我国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3060双碳目标”。目前,中药制药行业缺乏相应的碳排放评价方法与碳足迹核算模型,难以精准指导制药工艺改进与新技术、新装备节能评价,成为中药绿色制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基于碳足迹概念,初步提出中药制药行业的碳足迹核算方法,梳理了碳排放较多的制药工艺环节,并以根类中药饮片和中药口服液的生产为例简述其核算要素,以期全面统计和分析中药制药行业的碳排放,为中药制药企业的绿色制造与节能减排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