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53卷第2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2, 53(23).
    [摘要](139) [HTML](0) [PDF 4.42 M](443)
    摘要:
    2  目录
    2022, 53(23).
    [摘要](156) [HTML](0) [PDF 1.06 M](499)
    摘要:
    3  华南忍冬花蕾中1个新的单萜苷类化合物
    王团委,王振中,王秋红,耿剑亮
    2022, 53(23):7317-73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01
    [摘要](664) [HTML](0) [PDF 1.17 M](635)
    摘要:
    目的 研究华南忍冬Lonicera confusa干燥花蕾(山银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综合应用HP-20、硅胶、ODS、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学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采用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一氧化氮(NO)的分泌为评价指标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炎活性评价。结果 从华南忍冬干燥花蕾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8-[α-L-arabi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2,6-dimethyloct-1,2''-lactone(1)、天师酸(2)、黄麻脂肪酸F(3)、天师酸甲酯(4)和黄麻脂肪酸F甲酯(5)。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单萜苷类化合物,命名为忍冬单萜A,化合物25为首次从忍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NO的分泌均无显著的抑制作用。
    4  乌天麻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化学成分及其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研究
    段晓燕,阎慧,陈贻芳,罗吉凤,丁培超,田孟华,王跃虎
    2022, 53(23):7324-73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02
    [摘要](437) [HTML](0) [PDF 1.24 M](536)
    摘要:
    目的 研究乌天麻Gastrodia elata二氯甲烷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方法 采用Ellman法测定了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对乙酰胆碱酯酶(acetyl cholinesterase,AChE)和丁酰胆碱酯酶(butyryl cholinesterase,BuChE)的抑制活性;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MS等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测定所有单体化合物的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结果 乌天麻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对AChE和BuChE均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10.45、9.20μg/mL;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甘氨酸-l-S-(4''-羟基苯基)半胱氨酸](1)、5'-甲硫基腺苷(2)、对羟基苄胺(3)、对羟基苯甲醇(4)、对羟基苯甲醛(5)、2-甲基-3-羟基吡啶(6)、4-乙酰氧甲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4-(乙氧基甲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8)、小檗碱(9)、(+)-thalirugidine(10)和(+)-海兰地嗪(11)。结论 化合物13911为首次从天麻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IC50=5.93μmol/L)和10(IC50=42.49μmol/L)对AChE有抑制活性,化合物10(IC50=21.20μmol/L)对BuChE有抑制活性。
    5  缬草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吴肸乐,李冉,李世伟,张丽花,韩立峰,张,王涛,王少峡,吴红华
    2022, 53(23):7331-73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03
    [摘要](660) [HTML](0) [PDF 1.40 M](559)
    摘要:
    目的 对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水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正相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质谱等多种波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并采用Griess法评价其对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BV-2神经炎症的抑制活性。结果 从缬草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tinnevellin-8-O-β-D-glucopyranoside(1)、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2)、(2R,3S)-肥牛木素(3)、左旋橄榄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4)、左旋马尾松树脂醇-3a-O-β-D-吡喃葡萄糖苷(5)、金色酰胺醇乙酸酯(6)、松脂素(7)、8-羟基松脂素(8)、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9)、8,8'-二羟基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2S)-橙皮苷(11)和香蜂草苷(12)。结论化合物146均为首次从缬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4691112在不影响BV-2的细胞活力前提下,可以抑制脂多糖诱导的BV-2细胞神经炎性因子一氧化氮(NO)的产生。
    6  黄芩水煎液中化学成分的定性及定量研究
    高文雅,李涛,周严严,李明利,王琳娜,赵海誉,边宝林,王宏洁,冯雪,杨伟鹏,司南
    2022, 53(23):7339-73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04
    [摘要](705) [HTML](0) [PDF 2.42 M](613)
    摘要:
    目的 分析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水煎液中的化学成分,并对其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定量研究,为黄芩质量标准的建立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定性分析采用UHPLCLTQ-Orbitrap MS技术,0.1%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分析化合物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及碎片离子信息。通过对照品对比、分析化合物质谱裂解碎片推测未知物。定量分析采用HPLC-UV技术,1%乙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测定10批黄芩中主要成分含量。结果 从黄芩水煎液中分析鉴定了86种化合物,含65个黄酮、11个有机酸、7个氨基酸、2个苯乙醇苷、1个其他类化合物。对黄芩中黄芩苷、汉黄芩苷、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醛酸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及千层纸素A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黄芩不同批次之间的黄酮类成分含量有一定差异,但6个黄酮的总量相对稳定(18.09%~25.33%,RSD为9.95%)。结论 全面分析了黄芩水煎液的化学成分,并建立了6个黄酮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可为黄芩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建立提供数据参考。
    7  聚单宁酸包覆的PLGA纳米粒装载β-榄香烯用于光热-化疗联合抗肿瘤的研究
    阮明月,吴凯,周占荣,邓佳玲,韩丙辛,杜守颖,韩宁
    2022, 53(23):7353-73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05
    [摘要](671) [HTML](0) [PDF 1.35 M](647)
    摘要:
    目的 为了实现光热化疗联合治疗,提高抗肿瘤效果,将具有抗肿瘤作用的β-榄香烯(β-elemene,Ele)装载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Ele-PLGA NPs)中,并在载药纳米粒表面进一步包覆了聚单宁酸(poly-tannic acid,pTA),制得Ele-PLGA-pTA纳米粒(Ele-PLGA-pTA NPs)。方法 首先利用O/W乳化法制备Ele-PLGANPs,然后加入单宁酸与Fe3+发生络合反应,形成pTA分子层附着在Ele-PLGA NPs表面,最终形成Ele-PLGA-pTA NPs,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该系统的粒径、ζ电位、稳定性以及粒子形态进行考察;分别利用HPLC法和BCA试剂盒对β-榄香烯的载药量和单宁酸的包覆率进行测定;通过红外热成像仪评价PLGA-pTA NPs的光热升温效率和光热稳定性;通过MTT法考察载药纳米粒对Lewis肺癌细胞(Lewis lung cancer cell,LLC)的细胞毒性;通过建立小鼠LLC皮下肿瘤模型对Ele-PLGA-pTA NPs的体内光热-化疗联合抗肿瘤效果进行探究。结果 经测定,Ele-PLGA-pTA NPs对β-榄香烯的载药量和单宁酸的包覆率分别为(6.6±0.1)%、(5.4±0.1)%。其形态呈球形,粒径为(202.9±2.7)nm,ζ电位为(-37.5±0.2)mV,分散性良好。体外光热性能考察结果表明,在近红外激光(NIR laser)的照射下,PLGA-pTA NPs表现出良好的光热转换能力和光热稳定性。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空白载体组(PLGA-pTANPs)基本没有细胞毒性,与单一化疗组(Ele-PLGA-pTANPs)相比,光热-化疗联合组(Ele-PLGA-pTANPs+Laser)具有更强的细胞毒性。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与单纯光热治疗组(PLGA-pTA NPs+Laser)和单一化疗组(Ele-PLGA-pTANPs)对照组相比,光热-化疗联合组(Ele-PLGA-pTANPs+Laser)对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P<0.001)。结论 所制备的Ele-PLGA-pTANPs能够实现光热-化疗联合治疗,显著提高抗肿瘤效果。
    8  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白屈菜红碱mPEG-PLGA纳米粒处方制备工艺及其药动学研究
    刘万路
    2022, 53(23):7361-73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06
    [摘要](395) [HTML](0) [PDF 1.78 M](450)
    摘要:
    目的 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白屈菜红碱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mPEG-PLGA)纳米粒[chelerythrine mPEG-PLGA nanoparticles,Che@mPEG-PLGA/NPs]处方,并对最佳处方进行体外评价及体内药动学研究。方法 纳米沉淀法制备Che@mPEG-PLGA/NPs,以包封率、载药量和粒径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筛选Che@mPEG-PLGA/NPs的最佳处方。将Che@mPEGPLGA/NPs混悬液进一步制备成冻干粉,并考察冻干粉的稳定性和体外释药行为。SD大鼠分为Che原料药组、物理混合物组和Che@mPEG-PLGA/NPs组,分别按20mg/kg剂量ig后采血,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 Che@mPEG-PLGA/NPs最佳处方为mPEG-PLGA用量572mg、水相与有机相的体积比为2.3∶1、泊洛沙姆188用量为1.2%。Che@mPEG-PLGA/NPs的包封率为(83.49±1.59)%,载药量为(4.61±0.14)%,粒径为(163.93±8.02)nm。Che@mPEG-PLGA/NPs在不同pH值释药介质中的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药动学结果显示,Che@mPEGPLGA/NPs的达峰时间(tmax)延后至(2.12±0.46)h,半衰期(t1/2)延长至(5.66±0.93)h,达峰浓度(Cmax)增加至4.49倍,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提高至4.66倍。结论 Che@mPEG-PLGA/NPs可显著提高Che的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值得进一步研究。
    9  北苍术米泔水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对脾虚泄泻大鼠肠道真菌菌群的影响
    方晶,翁丽丽,王美怡,肖春萍,杨雪晴,孙金,冯禹壮
    2022, 53(23):7372-73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07
    [摘要](249) [HTML](0) [PDF 1.92 M](422)
    摘要:
    目的 探究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米泔水炮制前后成分变化及其对大黄所致脾虚泄泻模型大鼠肠道真菌菌群的影响。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仪联用技术(GC-MS)和HPLC法对北苍术生品及其米泔水炮制品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利用ITS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其对大黄所致脾虚泄泻模型大鼠肠道真菌群落变化的影响。结果 GC-MS和HPLC结果显示,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类型没有改变,而成分含量多有变化,其中挥发油类(茅术醇、β-桉叶醇、α-红药没醇、苍术酮)炮制后含量显著降低(P<0.05),多数酯类成分炮制后含量增加,可能与北苍术“炮制减燥”有关。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属水平上,生北苍术组真菌群落结构与模型组相似,而米泔水制北苍术组更接近于空白组,说明米泔水制北苍术能够调节大黄所致的脾虚型腹泻,对于肠道真菌菌群的调控能力优于生北苍术。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部分真菌菌群与活性成分含量相关,如线黑粉酵母属Filobasidium s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真菌与米泔水制北苍术中白术内酯II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苍术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北苍术米泔水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其中茅术醇、β-桉叶醇、苍术酮与北苍术炮制减燥及治疗脾虚泄泻疾病有密切关系,米泔水制北苍术对模型大鼠肠道真菌调控能力优于生北苍术,该研究结果可为扩大米泔水制苍术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10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的葛根总黄酮-甘草酸纳米粉体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陈海溶,丁杨,刘贞贞,刘佳佳,王雨宵,沈爱宗,郭健,桂双英
    2022, 53(23):7384-73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08
    [摘要](632) [HTML](0) [PDF 1.68 M](538)
    摘要:
    目的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理念优化制备葛根总黄酮-甘草酸纳米粉体(Pueraria total flavonoids-glycyrrhizic acid nanopowder,PG-NP),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超声破碎-高压均质法制备PG-NP混悬液。以PG-NP混悬液的粒径、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和ζ电位作为关键质量属性,应用鱼骨图筛选风险因素。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筛选关键工艺参数(critical process parameters,CCPs),在此基础上结合Box-Behnken设计优化PG-NP混悬液的处方配比,应用单因素试验确定PG-NP中冻干保护剂含量。对优化后的PG-NP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X射线衍射仪(X ray diffraction,XRD)、差示量热扫描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表征,并考察PG-NP中葛根素体外溶出性能。结果 PG-NP的最优制备工艺和处方配比:药辅比为17.5∶1、甘草酸用量为0.13%、搅拌转速为470r/min、均质压力为128.3MPa、甘露醇用量为5%。优化后PG-NP粒径为(228.00±7.80)nm,PDI为0.29±0.05,ζ电位为(-23.10±0.93)mV。PG-NP为具有针棒状晶型的淡黄色粉末,且其体外溶出性能较原料药有明显提高。结论 采用QbD理念优化的PG-NP制备工艺简单易行,处方设计合理,质量可控,可有效改善难溶性成分的溶出。
    11  基于多成分质量控制的柴芍疏肝调神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杨新荣,窦霞,李国峰,宋沁洁,李咸慰,吴红伟,李东辉,辛二旦,孙宇靖,张育贵,边甜甜,李越峰
    2022, 53(23):7393-74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09
    [摘要](620) [HTML](0) [PDF 1.70 M](457)
    摘要:
    目的 以经典名方四逆散为基础加减得柴芍疏肝调神方,将其制备为柴芍疏肝调神胶囊(Chaishao Shugan Tiaoshen Capsules,CSTC),对其进行制备工艺优化和多成分质量控制研究。方法 采用水提醇沉、湿法制粒、填充制备成CSTC。选取6种指标成分辛弗林、栀子苷、芍药苷、甘草苷、柚皮苷和甘草酸铵的含量,以其综合评分为指标,严格考察料液比、提取次数、提取时间、药液相对密度、醇沉浓度、醇沉时间对水提醇沉精制工艺的影响。另以休止角、堆密度、成型率、吸湿率的综合得分为条件,筛选辅料种类、辅料比、药辅比、95%乙醇用量对成型工艺的影响。结果 得到CSTC剂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料液比1∶12,提取次数2次,提取时间69min,药液相对密度1.15(50℃),醇沉乙醇体积分数为60%,醇沉时间36h,辅料为糊精+微晶纤维素(3∶2),药辅比(1∶1),95%乙醇用量占药辅量的23%。结论 优选的制备工艺,科学合理,可行性高,可以为CSTC及相关中药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为其质量控制评价提供依据。
    12  基于熵权-变异系数法对不同干燥方式下当归干燥特性及理化性质的评价
    臧泽鹏,黄晓鹏,马国军,张倩,姜春慧,万芳新
    2022, 53(23):7403-74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10
    [摘要](614) [HTML](0) [PDF 1.58 M](558)
    摘要:
    目的 分析自然晾晒干燥(natural drying,ND)、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D)、真空干燥(vacuum drying,VD)、微波真空干燥(microwave vacuum drying,MVD)、真空远红外干燥(vacuum far infrared drying,VFIRD)和超声-真空远红外干燥(ultrasonic vacuum far-infrared drying,US-VFIRD)6种干燥方式对当归干制品干燥特性、理化品质及微观结构的影响,探究当归的最佳干燥方式。方法 选取干燥时间、色差、复水比、收缩率等物理特性和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I、丁烯基苯酞、藁本内酯、多糖、总酚、总黄酮等化学成分含量作为评价指标,使用熵权-变异系数法计算耦合权重系数和综合评分,并利用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weighted approximation ideal solution ranking method,TOPSIS)验证评价模型。结果 MVD干燥时间最短(110min)且干制品色差最低(△E=8.12±3.97);US-VFIRD能更好地保存样品中藁本内酯、绿原酸、阿魏酸等天然活性成分和多糖、总酚、总黄酮等基本营养成分的含量,并对样品内部组织结构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干制品品质最佳(熵权-变异系数综合评分为77.94,TOPSIS相对贴近度Φ为0.8383),其次是MVD。结论 采用US-VFIRD干燥方式明显优于其他5种干燥方式,为超声波技术用于当归干燥提供理论支持。
    13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优选三棱醋制方法
    杨青松,王继森,高天慧,林丽婷,陈姣,朱宗萍,林薇,廖婉
    2022, 53(23):7414-74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11
    [摘要](521) [HTML](0) [PDF 1.10 M](479)
    摘要:
    目的 构建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模型,通过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的分析比较,为优选三棱Sparganii Rhizoma醋制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醋炙法、醋烤法、醋蒸法、醋煮法4种不同醋制方法对三棱进行炮制加工,HPLC法测定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香兰素、对羟基苯甲醛、阿魏酸5种成分含量变化,并以上述5种成分的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利用熵权法测定不同评价指标的信息熵以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利用熵权法加权生成的数据进行TOPSIS模型分析,通过讨论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对三棱醋制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进而优选三棱最佳醋制方法。结果 不同方法醋制的三棱成分含量差异较大,醋炙法炮制后,对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醛、香兰素成分含量显著增加;醋煮法炮制后,阿魏酸、香兰素成分含量显著降低,其他无显著变化。经熵权-TOPSIS模型测算,三棱的生品、醋炙品、醋蒸品、醋烤品、醋煮品的相对接近度分别为0.193、0.932、0.227、0.523、0.082,可知三棱不同醋制方法中醋炙法最佳,醋烤法与醋蒸法次之,醋煮法最差。结论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优选出三棱最佳醋制方法为醋炙法,为中药炮制工艺的选择与临床炮制品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14  僵蚕提取液激活凝血因子XII介导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新生研究
    王珊珊,徐昊,梁祺,杨彤,李泽康,侯培媚,葛金文
    2022, 53(23):7421-74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12
    [摘要](491) [HTML](0) [PDF 1.54 M](447)
    摘要:
    目的 基于接触系统探讨僵蚕提取液激活凝血因子XII(coagulation factor XII,FXII)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管新生的干预作用。方法 检测僵蚕提取液干预血浆凝血四项,体外检测僵蚕提取液对FXII及其下游底物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kinin,KK)的激活作用。通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检测大鼠的脑形态学及FXII、K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s,VEGF)、CD31、Brdu+/vWF+蛋白表达;通过氧糖剥夺模型,检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细胞增殖情况及VEGF的表达。采用LC-MS鉴定僵蚕提取液药效物质。结果 在体外实验中,僵蚕提取液延长了人血浆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P<0.05),激活FXII并导致下游底物KK的生成,呈剂量相关性(P<0.05);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僵蚕提取液改善了大鼠神经元损伤,激活了FXII,导致KK生成和VEGF、CD31、Brdu+/vWF+的表达增加(P<0.05、0.01);在细胞氧糖剥夺实验中,僵蚕提取液干预提高了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VEGF的表达(P<0.05)。LCMS鉴定僵蚕提取液含代谢物共计809个。结论 僵蚕提取液可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抗凝和促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有关。
    15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睾丸间质细胞模型探讨恩施巴戟促进睾酮分泌的作用机制
    朱成姗,李子寒,彭洪兵,尹聪,李娟,陈科力,肖凌,聂晶,刘义梅
    2022, 53(23):7430-74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13
    [摘要](695) [HTML](0) [PDF 1.78 M](512)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睾丸间质细胞模型探究恩施巴戟对睾丸间质细胞睾酮分泌的影响和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预测恩施巴戟治疗睾酮缺乏症的主要作用靶点及通路;通过LC-MS/MS技术分析恩施巴戟主要化学成分;构建睾丸间质细胞模型,采用MTT法检测睾丸间质细胞的存活率,采用ELISA法检测睾酮分泌量,采用qRTPCR检测睾酮合成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睾酮合成蛋白表达。结果 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恩施巴戟主要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regulatory subunit 1,PIK3R1)等靶点和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水晶兰苷为其主要有效成分。LC-MS/MS分析和睾丸间质细胞实验结果验证了网络药理学预测分析,恩施巴戟提取物和水晶兰苷均具有促进睾丸间质细胞生长和睾酮分泌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促进类固醇生成急性调控蛋白(steroidogenic acute regulatory protein,StAR)、胆固醇侧链裂解酶(cholesterol side-chain cleavage enzyme,Cyp11a1)、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mRNA表达(P<0.05、0.01)并促进StAR蛋白表达有关(P<0.01)。结论 恩施巴戟具有促进睾酮分泌的作用,水晶兰苷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其作用机制与作用于MAPK、PI3K/Akt通路调控睾酮合成有关。
    16  灵芝多糖调控抗氧化因子表达抑制乳腺癌恶性表型研究
    潘云霞,焦卓亚,彭灿,宋航,刘俊卿,陈峰远
    2022, 53(23):7440-74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14
    [摘要](670) [HTML](0) [PDF 1.67 M](509)
    摘要:
    目的 研究灵芝多糖对乳腺癌MCF-7、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MCF-7和MDA-MB-231细胞分别给予灵芝多糖(25、50、75mg/mL)干预后,MTS法检测灵芝多糖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TUNEL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探测灵芝多糖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检测细胞内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水平;采用qRT-PCR技术检测抗氧化相关基因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调节亚基(glutamate-cysteine ligase regulatory subunit,GCLM)、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lutamate-cysteine ligase catalytic subunit,GCLC)、人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human thioredoxin reductase 1,TXNRD1)、苹果酸酶1(malic enzyme 1,ME1)、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XN)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GCLM、TXNRD1蛋白表达。结果 给予灵芝多糖干预后,MCF-7、MDA-MB-231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1),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0.01),细胞内ROS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GSH水平明显下降(P<0.01);抗氧化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0.01)。结论灵芝多糖能够通过抑制GCLM等抗氧化基因表达诱导ROS生成,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进而抑制乳腺癌恶性进展。
    17  基于Akt/ERK/NF-κB信号通路探究松果菊苷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大鼠肺血管重塑的影响
    胡冰,张艺森
    2022, 53(23):7449-74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15
    [摘要](558) [HTML](0) [PDF 1.21 M](440)
    摘要:
    目的 基于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B,Akt)/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通路探究松果菊苷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新生大鼠肺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Wistar新生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大花红景天口服液(1.78mL/kg)组、松果菊苷(40mg/kg)+Akt激活剂SC79(0.04μg/kg)组和松果菊苷低、高剂量(15、40mg/kg)组,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大鼠缺氧15d制备HPH模型;对照组大鼠不进行缺氧处理。从缺氧第1天至第15天,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检测各组大鼠在第3、7、11、15天的肺动脉压;末次给药24h后,检测各组大鼠右心室肥大指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肺血管形态,并计算肺小动脉中层血管壁厚度占肺小动脉外径的百分比(MT)、肺小动脉中层横截面积占总横截面积的百分比(MA);采用Masson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纤维化;采用Westernblotting检测大鼠肺组织中Akt/ERK/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动脉压、右心室肥大指数、MT、MA、胶原纤维面积占比均显著升高(P<0.05),肺组织中p-Akt、p-ERK1、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松果菊苷各剂量组和大花红景天口服液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Akt激活剂SC79明显减弱了高剂量的松果菊苷对HPH新生大鼠肺血管重塑的保护作用(P<0.05)。结论 松果菊苷能够通过抑制Akt/ERK/NF-κB信号通路抑制HPH新生大鼠的肺血管重塑。
    18  荆防颗粒对寒冷刺激诱导小鼠机体损伤的保护作用
    赵亚芳,姜雨乔,李郁茹,程国良,王恩力,谭玉军,姚景春,赵琰,张贵民
    2022, 53(23):7455-74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16
    [摘要](794) [HTML](0) [PDF 1.05 M](464)
    摘要:
    目的 研究荆防颗粒对寒冷刺激诱导小鼠机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荆防颗粒高、中、低剂量(16、8、4g/kg),每组8只。给予相应药物连续干预7d,同时每天进行冰水浴寒冷刺激以建立小鼠机体损伤模型,每天测定小鼠体质量,实验结束后测定并计算脏器指数;观察小鼠耳组织外观和病理损伤程度;检测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及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肌酐(creatinine,CRE)、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检测肌肉组织中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AFP)水平。结果 经荆防颗粒干预后,各组小鼠体质量无显著性差异,体质量变化较为平稳,其中荆防颗粒低剂量组小鼠体质量增长较快,脏器指数无显著差异;耳组织外观及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小鼠受寒冷刺激诱导的损伤程度减轻;血清中IL-6、IL-1β、TNF-α和BUN水平降低(P<0.05、0.01);肌肉组织中AFP水平升高(P<0.05、0.01)。结论 荆防颗粒对寒冷刺激诱导的机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炎症反应、增加AFP水平有关。
    19  六味地黄汤合三圣散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张小青,李禄,王为民,谢海波,吴思,邵荣江,李庆,杜学忠,李洋洋,牟睿宇,贾春鑫,廖洋,李小江
    2022, 53(23):7461-74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17
    [摘要](649) [HTML](0) [PDF 1000.23 K](475)
    摘要:
    目的 研究六味地黄汤合三圣散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前列腺癌骨转移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六味地黄汤合三圣散组、唑来磷酸组和联合组,给予药物干预2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及尿肌酐(urine creatinine,CRE)、尿素氮(urine urea nitrogen,BUN)、血钙、血磷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股骨组织中p63、C-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4(C-X-C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六味地黄汤合三圣散与唑来膦酸联用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ALP、AST、ALT活性及CRE、BUN、血钙、血磷水平(P<0.05),显著上调股骨组织中p63表达(P<0.05),显著下调股骨组织中CXCR4和MMP9表达(P<0.05)。结论 六味地黄汤合三圣散联合唑来膦酸能够通过上调p63表达,抑制CXCR4和MMP9表达,从而延缓前列腺癌骨转移进程。
    20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肝癌相关细胞焦亡基因及潜在中药预测
    张道平,姚昆鹏,刘起立,李峥嵘,陈沛儒,彭建平
    2022, 53(23):7467-74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18
    [摘要](662) [HTML](0) [PDF 1.97 M](465)
    摘要:
    目的 探究肝癌患者的细胞焦亡基因与预后的相关性以及细胞焦亡差异基因的相关性,并预测调控差异表达基因的中药,通过分析中药的性味归经、药物分类探讨治疗肝癌患者细胞焦亡的中医理论,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新思路。方法下载TCGA数据库中肝癌患者的转录组数据,以关键词“pyroptosis”搜索GenCards数据库,获取细胞焦亡相关基因并筛选、分析其在肝癌的表达量、共表达情况,并进行预后分析、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DO(diease ontology)疾病分析;再通过CTD数据库查找对基因有调控作用的化学成分。最后应用COREMINE数据库查找相关中药,并统计高频中药的性味归经、药物分类。结果 共筛选出16个与预后相关的细胞焦亡基因,其中11个基因有较多相关的中药,其中高频中药为茶树根、郁金、人参、丁香、干姜等;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苦、甘为主;归经以肝、肺经居多;以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理气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得出肝癌相关细胞焦亡基因及对应的高频中药,为治疗肝癌的中药新药开发及中医药理论的微观挖掘提供思路。
    21  口服中成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
    郁悦,陈彤,征征,刘新敏
    2022, 53(23):7477-74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19
    [摘要](543) [HTML](0) [PDF 1.67 M](480)
    摘要:
    目的 运用频率学网状Meta分析评价口服中成药联合常规化学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读秀(Duxiu)、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Ovid、Scopus数据库中口服中成药治疗PCOS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5月。2名研究者按照纳排标准独立提取文献信息,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用RevMan5.4、Stata/SE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32项RCTs,涉及9种中成药,样本量为3534例。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降低血清睾酮水平方面,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分别为坤泰胶囊+常规化学药、丹参酮胶囊+常规化学药、培坤丸+常规化学药;在降低促黄体生成素水平方面,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分别为丹参酮胶囊+常规化学药、培坤丸+常规化学药、麒麟丸+常规化学药;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指数方面,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分别为百令胶囊+常规化学药、红花逍遥片+常规化学药、坤泰胶囊+常规化学药;在改善血三酰甘油水平方面,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分别为丹参酮胶囊+常规化学药、百令胶囊+常规化学药、定坤丹+常规化学药;安全性方面,不良反应较少的前3种干预措施分别为妇科再造胶囊+常规化学药、定坤丹+常规化学药、复方玄驹胶囊+常规化学药。结论 口服中成药联合常规化学药可有效提高治疗PCOS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良好,但受到研究质量及样本量限制,仍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试验对结果进一步验证。
    22  乌鸡白凤丸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周鸿,江永萍,陈哲,强晓钰,彭莹莹,王辉
    2022, 53(23):7491-74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20
    [摘要](441) [HTML](0) [PDF 1.11 M](494)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乌鸡白凤丸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7个中英文数据库,检索的文献类型为乌鸡白凤丸治疗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立到2021年3月1日。由专业人员进行双检索、双提取和双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篇文献,涉及86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用抗病毒药物比较,乌鸡白凤丸联合抗病毒药物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RR=1.32,95%CI(1.15,1.51),P<0.0001]、白蛋白[MD=2.88,95%CI(0.80,4.97),P=0.007]、丙氨酸氨基转移酶[MD=-28.49,95%CI(-46.15,-10.83),P=0.002]、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MD=-32.04,95%CI(-49.40,-14.67),P=0.0003]、总胆红素[MD=-19.10,95%CI(-27.37,-10.84),P<0.00001]、透明质酸[MD=-49.67,95%CI(-76.59,-22.75),P=0.0003]、层黏连蛋白[MD=-36.16,95%CI(-56.32,-16.00),P=0.0004]、血清Ⅲ型前胶原[MD=-24.25,95%CI(-48.43,-0.06),P=0.05]和Ⅳ型胶原[MD=-21.06,95%CI(-37.98,-4.14),P=0.01]方面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较好,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佐证。结论 乌鸡白凤丸联合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还需要开展大量高质量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23  秦艽WRKY转录因子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何懿菡,尹洋洋,胡伟,李铂,孙晓春,王楠,黄文静,岳正刚
    2022, 53(23):7499-75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21
    [摘要](437) [HTML](0) [PDF 1.86 M](631)
    摘要:
    目的 利用生信技术分析秦艽WRKY家族,为进一步研究GmWRKY转录因子对秦艽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信息。方法 基于秦艽转录组注释结果挖掘WRKY家族成员,通过NCBI-tBlastx和SMART保守结构域预测进一步筛选得到41条WRKY序列并进行生信分析。基于getorf预测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区,对41条序列的ORF片段进行MEME保守基序分析和ClustalW比对,采用MEGAX构建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系统发育树。利用Omicshare GO对41个WRKY成员进行富集分析,利用String进行WRKY成员蛋白互作网络预测分析。通过转录组FPKM值对GmWRKY成员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热图分析,并对蛋白互作核心成员进行基因相对表达分析。结果 41个秦艽WRKY成员中大部分成员的保守基序为“WRKYGQK”,仅GmWRKY27保守基序发生氨基酸突变,为“WRKYGKK”。依据WRKY特征结构域将41条序列的51个结构域分为3大类和8个亚类型,第I大类为氮端(N)和碳端(C),第II大类下设5个亚类型,以及第III大类;此外,系统进化树可将51个WRKY结构域分成4大组,GroupI[I(N)]、GroupII(IIa+IIb)、GroupIII[I(C)+IIc]、GroupIV(IId+IIe和III),该结果与经典的WRKY家族分类特点基本一致。GO分析发现秦艽WRKY家族成员广泛参与代谢调控过程。当茉莉酸甲酯(jasmonic acid methyl ester,MeJA)诱导秦艽后,蛋白网络互作的核心成员GmWRKY1和GmWRKY17表达显著提高,推测这些WRKY成员与秦艽次生代谢产物的调控关系密切。结论 为进一步开展秦艽WRKY转录因子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24  刺柏属4种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舒军霞,杨林,周涛,沈莲文,王大玮
    2022, 53(23):7507-75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22
    [摘要](620) [HTML](0) [PDF 2.36 M](488)
    摘要:
    目的 明确刺柏属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垂枝香柏J.pingii、昆明柏J.gaussenii和铺地柏J.procumbens4种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使用偏好性及影响其密码子偏好性的因素。方法 利用CodonW、CUSP、SPSS等软件对4种刺柏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进行分析。结果4种刺柏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GC含量在35.8%~37.3%,有效密码子数(effective number of codon,ENC)值在47.10~47.79,表明其密码子偏好性较弱。中性绘图、ENC-plot、PR2-plot分析表明影响4种刺柏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性的因素有选择和突变。同时利用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elative synonymous codon usage,RSCU)值和ENC值筛选出共65个最优密码子,其中有9个密码子为4种刺柏属植物共有的最优密码子。结论 4种刺柏属药用植物密码子偏好使用A/T结尾,其密码子使用偏性主要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通过对4种刺柏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使用偏性进行分析及外类群聚类分析验证,揭示影响其密码子使用偏性的主要因素,为后续刺柏属叶绿体基因组外源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及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25  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干姜质量快速评价研究
    张振宇,常相伟,严辉,余代鑫,邹冬倩,周桂生,郭盛,段金廒
    2022, 53(23):7516-75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23
    [摘要](640) [HTML](0) [PDF 1.96 M](505)
    摘要:
    目的 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建立干姜中多指标成分含量快速预测方法,对不同产地干姜进行快速无损的质量评价,提高干姜的质量控制水平。方法 建立同时测定干姜中6-姜酚、8-姜酚、10-姜酚和6-姜烯酚等4个主要活性成分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并以其测定值为参比;采集不同产地干姜的近红外光谱,比较筛选出最优的光谱预处理方法,采用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优选出最佳光谱区间,构建干姜各指标成分的最优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定量模型。结果建立的干姜中6-姜酚、8-姜酚、10-姜酚和6-姜烯酚最佳PLSR定量模型的校正决定系数(RC2)分别为0.973、0.980、0.979和0.938,预测决定系数(RP2)分别为0.926、0.920、0.883和0.781,4个定量模型的预测相对分析误差(residual predictive deviation,RPD)均大于2,表明建立的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的预测值与测定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模型预测效果良好。结论 所建立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可以实现干姜中6-姜酚、8-姜酚、10-姜酚和6-姜烯酚等4个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快速预测,方法简便快捷,结果准确可靠,可为干姜质量的快速评价提供依据。
    26  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代谢组学技术筛选不同基原小檗皮品种鉴别的指标性成分
    徐鑫梅,杜欢,易欢,武鑫,冯图,蒋桂华,范刚
    2022, 53(23):7524-75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24
    [摘要](646) [HTML](0) [PDF 2.05 M](929)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基原小檗皮药材(甘肃小檗Berberidis kansuensis Schneid.、鲜黄小檗B.diaphana Maxim.、匙叶小檗B.vernae Schneid.和刺红珠B.dictyophylla Franch.)的整体化学成分差异,筛选品种鉴别的指标性成分。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基原小檗皮药材的整体化学成分,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和方差分析筛选不同基原鉴别的化学标志物。结果 共鉴定了47个化学成分,包括24个生物碱类、12个有机酸类及其衍生物、5个糖类及其衍生物,以及6个其他类成分。筛选出药根碱、四氢巴马汀、蟾毒色胺内盐等12个化学标志物。结论 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有效阐明小檗皮不同基原药材的化学成分差异,为其品种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27  艾叶及其腺毛显微鉴定研究
    刘孟奇,回成程,陈随清,郭涛,王海波,辛海量
    2022, 53(23):7532-75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25
    [摘要](797) [HTML](0) [PDF 2.30 M](800)
    摘要:
    目的 为艾Artemisia argyi叶及腺毛的显微鉴定和品质评价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方法 利用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艾叶进行显微和组织化学研究。结果 艾叶上、下表面均分布有腺毛和非腺毛。腺毛由2列细胞构成,其头部由4或6个细胞对叠而成,柄部和基部各由2个细胞构成;非腺毛均为T形,柄由2~5个细胞构成,按照顶细胞特点将T形非腺毛分为2种:一种顶细胞呈长梭形而弯曲(I型);另一种顶细胞呈细丝状,极长、扁平且扭曲(II型)。草酸钙簇晶直径3~40μm,多存在于叶肉细胞中;上表面气孔稀少,下表面气孔多,气孔为不定式;上、下表皮细胞的垂周壁均为波状弯曲。常见螺纹导管,偶见环纹、梯纹、网纹和孔纹导管。组织化学研究显示,腺毛有挥发油、萜类、黄酮类等成分。结论为下一版《中国药典》艾叶显微鉴定相关内容的修订和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28  中药有效成分防治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李辉,谢兴文,赵永利,李宁,李建国,李鼎鹏,陈欣,韩宪富,黄委委
    2022, 53(23):7543-75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26
    [摘要](296) [HTML](0) [PDF 1.81 M](720)
    摘要:
    骨关节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影响整个关节组织。中药因低不良反应、低成本、多靶点起效等优势在骨关节炎的防治中占据重要位置。研究发现中药有效成分防治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减轻氧化应激、抑制基质降解酶、调节软骨细胞代谢及调控相关信号通路等方面。主要综述了中药有效成分防治骨关节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在骨关节炎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提供参考和依据。
    29  中药多糖防治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健,李全,周妍妍
    2022, 53(23):7553-75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27
    [摘要](694) [HTML](0) [PDF 2.17 M](684)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中药因其多靶点、多途径以及性质稳定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AD的实验研究。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多糖在防治AD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综述了防治AD的中药多糖来源、作用途径,中药多糖防治AD的作用机制(抑制β-淀粉样蛋白生成、降低Tau磷酸化水平、抑制氧化应激、抑制神经炎症、抑制细胞凋亡、调节自噬、改善能量代谢等),旨在为中药多糖类成分防治AD的临床药物开发提供参考和依据。
    30  中药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刘伟,吴江平,袁平川,邵太丽,柳春燕,王国栋
    2022, 53(23):7566-75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28
    [摘要](596) [HTML](0) [PDF 1.59 M](1000)
    摘要:
    多糖是高等植物、动物细胞膜和微生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一种重要的天然生物大分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以肝细胞内脂质过载为特征的慢性肝病。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药多糖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紊乱、调节肠道菌群、减轻胰岛素抵抗与氧化应激、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多种途径改善NAFLD。归纳总结了近年来中药多糖改善NAFLD的药理作用及相关机制,以期为多糖在NAFLD防治中的治疗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31  地黄治疗2型糖尿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田文国,刘毅,盖晓红,王春芳,任涛,陈金鹏,田成旺
    2022, 53(23):7575-75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29
    [摘要](552) [HTML](0) [PDF 1.71 M](758)
    摘要: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常见的由多因素共同导致的慢性代谢紊乱疾病。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T2DM发病率持续升高并趋于年轻化。地黄是传统的常用大宗药材之一,近年来发现地黄在治疗T2DM及其并发症方面疗效显著。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地黄治疗T2DM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对地黄单味药材及其有效成分和含地黄的中药复方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基因、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以及肠道菌群失衡等方式治疗T2DM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地黄治疗T2DM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与理论参考。
    32  经典名方一贯煎的历史沿革、现代研究进展和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胡钰荧,陈丽,李淑萍,阿吉艾克拜尔·艾萨,吴涛
    2022, 53(23):7585-75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30
    [摘要](302) [HTML](0) [PDF 1.97 M](646)
    摘要:
    经典名方一贯煎出自清代魏之琇所著《续名医类案》,为滋阴疏肝之良方。从历史沿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对一贯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的“五原则”对一贯煎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花椒毒素、佛手柑内酯、补骨脂素、法卡林二醇、甲基麦冬高异黄酮A、甲基麦冬高异黄酮B、甲基麦冬黄烷酮A、甲基麦冬黄烷酮B、鲁斯可皂苷元、洋川芎内酯I、藁本内酯、阿魏酸、梓醇、地黄苷D、毛蕊花糖苷、甜菜碱和川楝素可作为一贯煎的Q-Marker,为其后续基准样品的制备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33  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岳颖,侯淑萍
    2022, 53(23):7596-76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31
    [摘要](631) [HTML](0) [PDF 1.75 M](733)
    摘要: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中医称为“瘾疹”。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整体论治、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的优势。从中药单体成分、单味药、药对、复方4个方面总结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药理作用,还从中药复方、中西药联合、针刺、蒙药、穴位埋线等方面分析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以期为慢性荨麻疹疾病的中医药诊治提供参考。但临床上对于中药作用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机制尚不明确,缺乏大量循证医学证据,今后还需进一步探讨作用机制,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
    34  基于共生菌群调控诠释外用中药治疗慢性创面机制的认知与思考
    陈军,王裔惟,徐泽宇,赵宏宇,叶亮,尹少平,段金廒
    2022, 53(23):7606-76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32
    [摘要](569) [HTML](0) [PDF 758.55 K](481)
    摘要:
    在老龄化背景下慢性创面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外用中药在慢性创面治疗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治法,并且特别重视寒热药性的影响,但其科学内涵与作用机制还有待于深入诠释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应用。最新研究表明,共生菌群能够发挥免疫调节和促愈作用,故而对于慢性创面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绝对无菌反而不利于创面愈合。因此提出通过创面菌群调控认知探讨以马勃Calvatia gigantean为代表的外用中药“煨脓长肉”治疗慢性创面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以及基于创面菌群-肠道菌群调控的创面外用中药寒热药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为科学认知和充分发挥外用中药临床独特疗效和医学生物学机制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外用中药治疗慢性创面的现代研究提供新思路。
    35  黄芪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徐世一,刘秀波,陆佳欣,张占平,阎雪莹,马伟
    2022, 53(23):7613-76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33
    [摘要](694) [HTML](0) [PDF 1.28 M](723)
    摘要:
    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一直是现代医学面临的难点问题。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厚的经验,不同中药的抗肿瘤机制也不尽相同。中医认为肿瘤即为“邪”,中医药抗肿瘤的主要思路就是“补气扶正”,黄芪被称为“补气诸药之最”,是肿瘤方剂中的常用药材。现代研究也证实了黄芪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其抗肿瘤有效成分主要有多糖、黄酮及皂苷类等成分。除此之外,黄芪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以起到增效减毒、增敏和逆转多药耐药等作用。黄芪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影响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与新血管生成、抑制炎症反应和逆转多药耐药性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黄芪多糖、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和黄芪甲苷IV等主要成分有着极大的研究与开发价值。总结近年来黄芪在抗肿瘤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了黄芪活性成分的抗肿瘤作用和分子机制,为促进黄芪资源及其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并为抗肿瘤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36  龙眼多糖化学结构、构效关系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沈玉彬,郝二伟,杜正彩,侯小涛,梁玲玲,邓家刚
    2022, 53(23):7624-76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34
    [摘要](681) [HTML](0) [PDF 1008.51 K](584)
    摘要:
    龙眼Dimocarpus longan为药食同源中药,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效,其富含的多糖是主要活性成分之一。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总结龙眼多糖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发现龙眼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抗疲劳、抗肿瘤、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多种药理活性,且龙眼多糖的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关系密切,多糖相对分子质量愈大其免疫活性愈强,化学修饰乙酰化、羧甲基化、硫酸化、磷酸酯化、碱解离可增强其药理活性,而甲基化则可降低龙眼多糖药理活性。综述龙眼多糖的化学结构、构效关系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以期为龙眼深层次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37  滇重楼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王宇飞,江媛,杨成金,王婧,徐志超,刘颖琳,段宝忠
    2022, 53(23):7633-76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3.035
    [摘要](575) [HTML](0) [PDF 2.13 M](648)
    摘要:
    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 yunnanensis是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功效,在临床实践中有广泛应用。目前从滇重楼中分离鉴定出的化学成分共125种,按照结构类型的差异可分为甾体皂苷类(72种)、C21甾体类(6种)、五环三萜类(19种)、植物甾醇类(3种)、黄酮类(7种)和其他化合物(18种),具有抗肿瘤、抑菌、抗氧化、镇痛、止血等活性。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总结并综述了滇重楼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3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滇重楼资源的开发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