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53卷第20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22, 53(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01
    [摘要](164) [HTML](0) [PDF 859.04 K](410)
    摘要:
    2  封面
    2022, 53(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00
    [摘要](166) [HTML](0) [PDF 539.82 K](1018)
    摘要:
    3  基于监管科学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的整合研究思路和发展方向
    白钢,张铁军,刘昌孝
    2022, 53(20):6313-63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01
    [摘要](560) [HTML](0) [PDF 1.02 M](641)
    摘要:
    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或生物标志物(quality biomarker,Bio-Marker)的确证需要整合多学科的技术方法,通过探索成分、活性与功效之间的多元整合模式,创新复杂体系质量属性的科学表达方式,建立能体现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中药质量属性的客观评价体系。聚焦中药临床价值,结合产品特色优势,揭示其科学内涵,强化其质量属性参数与科学监管的关联,通过“药材来源-制剂加工-药效评价-临床疗效”全过程的传递溯源可控性研究,构建中药复方整体质量一致性的监管体系,以期为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研发提供可借鉴的研究路径、科学依据和技术方法。此外融合大数据背景下的中药质量的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也是未来应该关注的发展方向,通过科学监管保障和提升中药品质,助力中药的高质量发展。
    4  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创新方法研究进展及应用
    李天娇,包永睿,王帅,杨欣欣,肖雪,王义明,孟宪生,罗国安
    2022, 53(20):6319-63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02
    [摘要](978) [HTML](0) [PDF 1.14 M](907)
    摘要:
    中药质量是保证中药功效稳定性及应用安全性的基础,其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是推动中药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围绕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建设及模式创新取得了突破,中药整合质量观、中药质量标志物等新思路、新模式的提出,引领了中药质控发展的新方向,涌现出了一系列中药质量评价创新技术与创新方法。拟从化学基准、化学基准与药理效应基准相结合、化学基准与生物效应基准相结合3个角度,从中药评价方面梳理近年来中药质控方法方面最新研究,系统阐述中药质量评价创新方法及其应用现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建立符合中药特色理论的质量控制体系提供拓展思路。
    5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名贵中药材质量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黄志伟,郭拓,黄文静,李冰,徐浩然,叶楚璇,严诗楷,肖雪,罗国安
    2022, 53(20):6328-63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03
    [摘要](751) [HTML](0) [PDF 1.10 M](508)
    摘要:
    名贵中药材疗效显著,但其产量低、价格昂贵,市场上出现了以假充真、以劣充优和掺伪等现象,严重影响其临床应用。中药质量是保证中药疗效的重要因素,目前常用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有理化检验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这些方法极大地保证了中药的质量可靠性,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需要对样本进行预处理和破坏性分析、需用专业仪器设备和检测方法、检测时间长、须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等。因此快速、无损、高通量的新型技术在中药质量评价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以近红外光谱为代表的光谱检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真伪鉴定、种类鉴定、含量测定、质量综合评价等方面综述了近红外技术在名贵中药材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6  基于多指标同时定量的天麻块茎不同部位质量特征研究
    张玥,王彩云,周雪,朱棚英,葛发欢,阮培均,张蜀
    2022, 53(20):6337-63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04
    [摘要](643) [HTML](0) [PDF 1.12 M](435)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天麻Gastrodia elata块茎不同部位中多种指标成分的差异,为天麻药材不同部位的质量评价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HPLC法同时测定12批天麻药材中不同部位(箭芽端、中端、肚脐端)的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E、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和巴利森苷A 6种指标成分的含量;应用SPSS软件对天麻药材不同部位各12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综合分析天麻块茎不同部位的质量特征。结果 天麻箭芽端中6种指标成分含量均最高;6种成分总含量在天麻3个部位中的分布规律为箭芽端>中端>肚脐端,分别达到2.727%、1.258%、1.129%,而其中的巴利森苷类成分总量的分布规律与6种成分总量一致,其质量分数分别为2.318%、1.007%、0.862%,占所测成分总量的76%~85%。天麻样品中对羟基苯甲醇在箭芽端、中端和肚脐端的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天麻中的天麻素和巴利森苷类总成分在箭芽端与另外2部分之间的含量差异极显著,而在肚脐端和中端之间的含量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天麻箭芽端部位的质量显著优于其他2个部位。结论 天麻块茎不同部位的6种指标成分含量存在差异性,具有明显的质量特征,可为天麻块茎不同部位的合理应用及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7  基于基原效用差异的黄连品质辩识光谱化学表征模型构建
    黄玲,齐路明,王科,李娜,董继晶,马云桐
    2022, 53(20):6343-635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05
    [摘要](618) [HTML](0) [PDF 1.80 M](392)
    摘要:
    目的 中药多基原物种间的效用差异性受到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联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FT-NIR)和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mid-infrared spectroscopy,FT-MIR)技术,考察光谱化学表征技术应用于多基原黄连共有物质基础测定和品质辨识的可行性。方法 以黄连的4种基原(黄连Coptis chinensis、三角叶黄连C. deltoidea、峨眉野连C. omeiensis和云南黄连C. teeta)的共有物质基础小檗碱、黄连碱、木兰花碱、非洲防己碱和巴马汀为研究对象,基于光谱矩阵的优化和特征学习算法,串联近红外和中红外光谱特征构建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和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光谱化学表征模型以测定药材中共有活性成分的含量,辨识其品质差异。结果SVR模型对小檗碱的测定效果最优,剩余预测偏差(residual predictive deviation,RPD)值高达4.842,模型对黄连碱、巴马汀和木兰花碱含量的预测RPD值均大于2;PCA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有效鉴别多基原黄连共有成分含量的差异,为其品质辨识提供依据。结论 多元光谱技术串联应用可有效表征多基原黄连药材中共有成分的含量差异,提高多基原中药品质辨识的效率。
    8  基于一测多评法的当归药材质量控制研究
    李小阳,翟小林,王丹,范晶,裴纹萱,董玲,孙裕,宋学斌,王晶娟
    2022, 53(20):6354-63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06
    [摘要](313) [HTML](0) [PDF 1.22 M](417)
    摘要: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a single marker,QAMS)同时测定当归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和丁烯基苯酞的含量。方法 采用Waters X-Select CSH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0.085%磷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40 ℃,检测波长265 nm。结果 在线性范围内各成分线性良好(R2>0.999)。以藁本内酯为内标,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和丁烯基苯酞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073 4、0.564 8、0.468 1、0.926 2、1.083 5;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这6个成分的含量,将2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建立了当归药材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和丁烯基苯酞6个成分的QAMS法,该法可用于当归的质量控制。
    9  基于HPLC-Q-TOF-MS及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陈皮的化学成分快速鉴别及产地判别研究
    黄芳,周熙,罗辉泰,谢淑桐,张春华,谢梦婷,邓欣,吴惠勤
    2022, 53(20):6361-63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07
    [摘要](581) [HTML](0) [PDF 1.41 M](709)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产地陈皮Citri Reticulatae Pericarpium化学成分的差异,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陈皮的产地进行判别分析。方法 采用Agilent SB-C18(150 mm×3.0 mm,2.7 μm)色谱柱分离,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对色谱图中各色谱峰进行精确质量数识别,利用二级质谱裂解规律、PCDL数据库及对照品对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新会陈皮与其他不同产地陈皮的差异成分,并利用这些分析方法鉴别了未知产地陈皮的来源。结果 从不同产地陈皮中鉴定出了29个共有化学成分,主要为多甲氧基黄酮及黄酮苷类化合物。建立9个差异化学成分的判别模型,实现了新会陈皮的准确判别,准确率达94.4%。结论 可作为陈皮产地鉴别和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为道地药材新会陈皮的判别提供参考。
    10  波罗蜜根中的异戊烯基黄酮类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孙宁喆,李文艳,邱玉敏,赵海萍,朱玉野,钟国跃,任刚
    2022, 53(20):6369-63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08
    [摘要](682) [HTML](0) [PDF 894.01 K](407)
    摘要:
    目的 研究波罗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根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凝胶等柱色谱以及制备高效液相技术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采用NMR和ESI-MS等光谱方法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NO的细胞模型评价所分离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 分离得到6个异戊烯基黄酮衍生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2S-5,7-二羟基-2-(2-羟基-4,6-二甲氧基苯基)-6-(3-甲基丁-2-烯-1-基)色原-4-酮(1)、heteroflavanone C(2)、kuwanon C(3)、artoindonesianin A-2(4)、artoindonesianin S(5)、norartocarpin(6)。化合物134能不同程度地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NO,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9.0±1.2)、(19.4±3.5)、(24.6±5.7)mmol/L,而化合物256则无明显的活性。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波罗蜜黄烷酮D;化合物35为首次从波罗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波罗蜜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4具有作为抗炎药物开发的潜在价值。
    11  管花鹿药中2个新的甾体皂苷
    张欣,刘媛媛,李玉泽,张东东,姜祎,宋小妹,王薇,邓翀
    2022, 53(20):6375-63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09
    [摘要](301) [HTML](0) [PDF 1.13 M](370)
    摘要:
    目的 研究管花鹿药Maianthemum henryi中的甾体皂苷类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LH-20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根据MS、IR、NMR和GC等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MTT法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管花鹿药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分离鉴定了2个甾体皂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3S,24S)-螺甾-5,25(27)-二烯-lβ,3β,23,24-四醇1-O-α-L-鼠李糖基-(1→2)-β-D-呋糖苷(1)和(23S,24S)-螺甾-5,25(27)-二烯- lβ,3β,21,23,24-五醇1-O-α-L-鼠李糖基-(1→2)-β-D-呋糖苷(2),化合物12对2种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的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均大于100 μmol/L。结论 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管花鹿药皂苷K(1)和管花鹿药皂苷L(2);两者均未表现出细胞毒活性。
    12  茶条槭叶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毕武,申洁,姜保平,肖培根,何春年
    2022, 53(20):6380-63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10
    [摘要](582) [HTML](0) [PDF 945.56 K](528)
    摘要:
    目的 研究茶条槭Acer tataricumsubsp. ginnala树叶80%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 实验采用硅胶,Toyopearl HW-40c、Sephadex LH-20凝胶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应用1H-NMR、13C-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了化合物结构,并对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 从茶条槭叶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aplexin B(1)、3″-O-galloyl-benzyl-O-α-L- 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2)、没食子酸甲酯(3)、没食子酸(4)、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5)、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β-D-来苏糖苷(7)、槲皮素-3-O-(2″-没食子酰基)-α-L-鼠李糖苷(8)、槲皮素- 3-O-(2″-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9)、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10)、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1)、槲皮素-3-O-(2″,6″-二-O-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12)、3,6-di-O-没食子酰基-1,5脱水葡萄糖醇(13)、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α-L-阿拉伯糖苷(14)、山柰酚-3-O-(2″-没食子酰基)-α-L-鼠李糖苷(15)、山柰酚-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16)、槲皮素(17)、山柰酚(18)、1-p-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19)、茶条槭素B(20)、茶条槭素C(21)、茶条槭素A(22)、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23)。结论 化合物1210121619为首次从本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210121619同时为本科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8121416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13  超高效液质联用技术分析黄芩-槐花药对活性成分及其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管怡晴,郑鑫楠,颜梦秋,吴焕贤,张国华,吕琳
    2022, 53(20):6388-64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11
    [摘要](664) [HTML](0) [PDF 2.29 M](822)
    摘要:
    目的 分析鉴定黄芩-槐花药对的活性成分,探究活性成分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ESI-TOF/MS)技术,对黄芩-槐花有效成分进行分析,结合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查找黄芩-槐花中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分别在比较毒物基因组学数据库(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CTD)、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GeneCards和DrugBank数据库中以“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为关键词,查找疾病相关蛋白,用Venny图取交集筛选出二者共同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的调控网络,运用String数据库获取蛋白相互作用关系(Protein-protein interation,PPI),将疾病和有效成分的共同核心蛋白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以及京都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核心靶点-通路”网络图。结果 黄芩-槐花药对共鉴别出29种有效活性成分,其中槲皮素、染料木素、汉黄芩素、山柰酚等17种关键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与疾病相关蛋白取交集,共筛选出包括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细胞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VEGFA)、趋化因子-8(chemokine factor-8,CXCL-8)等36个核心靶点。对关键作用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分析,黄芩-槐花药对中有效成分主要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PKB,AKT)、Janus激酶(janus kinase,JAK)-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晚期糖基化终末化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等信号通路对慢性肾脏病发挥治疗作用。结论 确定了黄芩-槐花药对中含有的29种有效成分,分析出黄酮类、类黄酮类、黄酮醇类以及皂苷类4类化合物中主要成分汉黄芩苷、槲皮素、山柰酚和槐花皂苷III的质谱裂解规律;探究黄芩-槐花药对在治疗CKD中的潜在机制,为后续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14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石楠叶中化学成分
    马永犇,王春龙,王凤霞,王梦,田伟,吴玲芳,牛丽颖
    2022, 53(20):6401-64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12
    [摘要](689) [HTML](0) [PDF 1.33 M](527)
    摘要: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石楠Photinia serrulata叶化学成分。方法 色谱柱为Waters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采用peakview 1.2软件解析样品和混合对照品质谱图,得到化合物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多级质谱数据、质谱碎片离子信息等,结合文献报道进行成分鉴定。结果 共鉴定了98个化学成分,主要包括30个黄酮类成分,24个有机酸类成分,15个苯丙素类成分,14个萜类成分和15个其他类成分,其中95个化合物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的化学成分。结论 建立的UPLC-Q-TOF-MS法能快速、准确、较全面地鉴定石楠叶药材化学成分,为石楠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依据。
    15  关节腔注射剂青藤碱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药效学研究
    张筠昊,梁霄,白皓天,李娅兰,孙淑慧,张倩倩,杨婧,王锐
    2022, 53(20):6412-64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13
    [摘要](454) [HTML](0) [PDF 1.90 M](487)
    摘要:
    目的 通过制备青藤碱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液(sinomenine nanocrystals self-stabilized Pickering emulsions,Sin- NSSPE)关节腔注射剂,在关节腔内形成药物贮库,缓慢释放以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毒副作用,以青藤碱纳米晶(sinomenine nanocrystal,Sin-NCs)自身为稳定剂制备Sin-NSSPE关节腔注射剂,用药效学实验考察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药物质量浓度、油水相比例和水相pH值等因素对Sin-NSSPE进行优化,运用福氏佐剂关节炎方法建立RA大鼠模型,以关节肿胀度、关节炎指数、脾指数、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组织病理学检查、Western blotting法作为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结果显示Sin-NSSPE的粒径均匀,载药量良好,Sin-NCs的平均粒径为(121.49±18.26)nm、Sin-NSSPE的粒径为(1 159.60±160.15)nm、载药量4.92 mg/mL;药效学实验结果显示,与青藤碱ig组相比,Sin-NSSPE关节腔注射组能有效降低关节肿胀度和炎症指数,改善滑膜组织的病变、抑制关节炎症。青藤碱关节腔注射组和Sin-NSSPE关节腔注射组均能明显改善大鼠关节肿胀,降低滑膜组织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P<0.05、0.01),且Sin-NSSPE关节腔注射组治疗效果优于青藤碱关节注射组,同时剂型稳定性提高并形成药物贮库,使药效更加平稳。结论 制备的Sin-NSSPE性质稳定,Sin-NSSPE关节腔注射对大鼠RA有良好的疗效。
    16  基于共无定形技术葛根素改善黄芩苷物理稳定性和溶出度及其机制研究
    曾慧玲,蒋且英,赵国巍,梁新丽,刘欢,欧阳料淇,廖正根
    2022, 53(20):6423-64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14
    [摘要](666) [HTML](0) [PDF 1.80 M](450)
    摘要:
    目的 制备葛根素-黄芩苷共无定形(puerarin-baicalin co-amorphous,Pue-Bai-CA)混合物系统,考察葛根素对无定形黄芩苷物理稳定性及其溶出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葛根素、黄芩苷、Pue-Bai-CA系统,采用偏振光显微镜(polarizing microscope,PLM)、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X射线单晶衍射法(X ray single crystal diffraction,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等表征其固态特征;按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溶出度测定法测定黄芩苷的溶出度;用相溶解度法研究葛根素对黄芩苷溶出度的影响;同时测定其吸湿性和储存稳定性。结果 喷雾干燥法能成功制备葛根素、黄芩苷无定形样品和Pue-Bai-CA样品,共无定形系统中2者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Pue-Bai-CA系统中黄芩苷的溶出优于晶体混合物,晶体混合物优于黄芩苷无定形;相溶解度结果显示,黄芩苷与葛根素形成了1∶1 AL型络合物;Pue-Bai-CA系统的物理稳定性优于黄芩苷无定形。结论 Pue-Bai-CA系统可提高黄芩苷无定形的物理稳定性和溶出度,其机制与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Tg)、2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及形成络合物有关。
    17  基于存在状态定量计算模型研究丹参注射液的醇沉精制机制
    李存玉,林亚娟,李明明,章莲,李硕,彭国平,支兴蕾
    2022, 53(20):6431-64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15
    [摘要](477) [HTML](0) [PDF 1.68 M](419)
    摘要:
    目的 基于成分存在状态定量计算模型,分析丹参注射液(Danshen Injection,DI)的醇沉工艺中酚酸类成分的传递规律。方法 以DI中水溶性酚酸类成分丹参素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为检测指标,基于纳滤传质数学模型,收集膜通量、截留率数据,拟合溶质传质系数,以分子态单体成分为参照,构建成分存在状态定量计算模型,进而分析中间体密度1.05、1.15、1.25 g/mL时,指标性成分醇沉至75%、85%的转移率与成分存在状态及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关性,以期解明醇沉精制机制。结果 存在状态定量计算幂函数方程的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99,DI中间体的密度为1.05~1.25 g/mL时,丹参素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分子态比例分别为1.14%~5.25%、66.70%~80.25%、10.51%~19.11%、1.13%~11.44%,对密度-分子态比例-醇沉转移率进行相关性分析,醇沉体积分数由75%增加至85%,转移率下降比例排序为丹参素钠>丹酚酸B>迷迭香酸>原儿茶醛,成分存在状态为影响醇沉转移率的主导因素,且与成分相对分子质量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 构建了DI中间体中酚酸类成分分子状态定量计算方法,初步阐明醇沉精制机制,有助于制剂醇沉工艺的标准化控制。
    18  基于AHP-熵权法结合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岭南特色饮片制枳壳的发酵工艺及发酵前后成分对比研究
    杨婷,黄莹莹,方杨冰,龙江玲,李沁如,徐启键,黄爱华,张英,夏荃
    2022, 53(20):6443-64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16
    [摘要](561) [HTML](0) [PDF 1.27 M](454)
    摘要:
    目的 建立枳壳发酵品中多个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优化岭南特色饮片制枳壳的发酵工艺,并比较枳壳发酵前后的成分变化。方法 通过UHPLC测定枳壳发酵品中特征成分含量,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发酵湿度等影响因素,以枳壳发酵品中的10种特征黄酮类成分(包括黄酮苷及苷元)的含量和发酵品的外观性状作为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结合熵权法对这些指标设置不同的权重,并计算复合评分来优选其发酵工艺。结果 枳壳的最佳发酵工艺为浸泡时间4 h,发酵时间48 h,发酵温度37 ℃,发酵湿度90%;枳壳发酵后,黄酮苷类成分的含量下降,黄酮单糖苷和苷元类成分的含量均大幅度增加。结论 建立的UHPLC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单、准确,优选的枳壳发酵工艺简便、稳定可行,可规范枳壳的发酵工艺,为制枳壳的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19  甘草次酸修饰细菌纤维素包载紫杉醇口服胶束的构建与评价
    耿宇婷,张晓雪,康荷笛,赵修华
    2022, 53(20):6451-64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17
    [摘要](600) [HTML](0) [PDF 2.26 M](415)
    摘要:
    目的 构建一种以肝靶向分子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GA)修饰的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两亲性纳米载体用于紫杉醇(paclitaxel,PTX)口服给药。方法 以丁二酸酐(succinic anhydride,SA)作为连接臂,将甘草次酸与BC进行偶连,获得GA-BC),采用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氢谱法对合成产物进行结构表征。通过超声法制备GA-BC- PTX载药胶束,再通过粒径、ζ电位、透射电子显微镜及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进行表征,采用稳定性实验、体外释放实验、MTT、细胞摄取、小鼠活体成像实验及斑马鱼安全性实验对该载药系统进行评价。结果 成功构建GA-BC载体,经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检测证明偶连成功,GA-BC-PTX载药胶束平均粒径为(292.4±3.7)nm,表面电位为(−16.8±0.9)mV,载药量为(17.89±0.61)%,包封率为(59.81±0.73)%,临界胶束质量浓度为0.063 mg/mL,呈均一球形,制备的载体稳定性较好,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该载体能在胃肠道环境稳定存在,MTT实验表明GA-BC-PTX胶束对HepG2细胞存在明显抑制作用,并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流式细胞仪分析证明HepG2细胞对GA-BC胶束载尼罗红的摄取明显高于游离的尼罗红。通过对小鼠活体成像证明GA-BC聚合物胶束具有肝靶向作用。通过斑马鱼卵安全性检测证明当GA-BC载体质量浓度小于2 mg/mL时,聚合物载体基本不具有生物毒性。结论 GA-BC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肝靶向作用,制备GA-BC- PTX口服载药胶束可以有效抑制肝肿瘤细胞HepG2的生长,为肝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  秦艽喷膜剂的制备工艺研究及其质量标准建立
    李松洋,邓妍,杨放,雷诗懿,高天赐,杨敏,徐玉玲
    2022, 53(20):6462-64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18
    [摘要](590) [HTML](0) [PDF 1.54 M](464)
    摘要:
    目的 制备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喷膜剂,并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 结合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以成膜时间、挥发量、含量均匀度、膜的显微性状、黏性为指标对成膜辅料的种类及用量进行筛选;以保湿性为指标,对甘油的比例进行考察;以有效成分龙胆苦苷的累积释放量为指标,筛选出合适的促渗剂及其用量;采用HPLC对秦艽喷膜剂中有效成分龙胆苦苷进行含量测定,并建立包括保湿性等多个检查项在内的秦艽喷膜剂质量标准。结果 确定成膜处方为6%聚乙烯吡咯烷酮K30(polyvinyl pyrrolidone K30,PVP)和0.2%甲基纤维素MC-400(methyl cellulose-400,MC),促渗剂处方为2.5%丙二醇和2.5%氮酮;建立秦艽喷膜剂质量标准为秦艽喷膜剂含龙胆苦苷不得少于0.76 mg/mL;保湿性不得低于30.25%;成膜时间不得高于240 s;挥发量不得低于62.70%;成膜后433 nm处吸光度(A)值不得大于0.142,成膜中A值不得小于0.259;运动黏度不得低于6.91 mm2/s;样品pH值为3.67~5.50。结论 筛选所得秦艽喷膜剂的制备工艺稳定,建立的质量标准为秦艽喷膜剂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21  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结合基准关联度和AHP-熵权法优化经典名方小承气汤的提取工艺
    赵玥瑛,王昌海,张泽康,张晴,郭明雪,孙萌,席铖,杨雪颖,董爽,张馨雨,杜守颖,陆洋,白洁
    2022, 53(20):6472-648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19
    [摘要](649) [HTML](0) [PDF 1.29 M](466)
    摘要:
    目的 应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结合基准关联度和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熵权法优化经典名方小承气汤的提取工艺。方法 以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酚、厚朴酚、辛弗林含量、出膏率及指纹图谱相似度为关键质量属性(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s,CQAs),以加水倍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关键工艺参数(critical process parameters,CPPs),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各因素水平,Box-Behnken设计优化提取工艺参数并进行验证。最后,计算不同提取参数的各评价指标下各样品与基准样品的基准关联度,采用AHP-熵权法确定各种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综合评分,预测最佳提取工艺。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次项回归模型的方差显著(P<0.01),且失拟值不显著,表明所建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各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所建模型进行函数化。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全方饮片加6倍量水,提取30 min,提取1次。平行3次的验证试验综合评分均值为95.37,RSD为2.31%,且符合基准样品质控标准。结论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理念、基准关联度和AHP-熵权法筛选的经典名方小承气汤提取工艺参数稳健可靠,同时为其他经典名方的制备工艺开发提供了参考。
    22  熟地黄的大麻素2型受体激动剂活性及对骨代谢的调控作用研究
    胡思婧,练晨霞,张奇,周灏,史晓林,程刚,张泉龙,赵琦明,张巧艳,赵瑛,秦路平
    2022, 53(20):6481-649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20
    [摘要](183) [HTML](0) [PDF 1.79 M](393)
    摘要:
    目的 探究熟地黄的大麻素2型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 2,CB2R)激动活性及其对骨代谢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建立CB2R调节剂筛选体系;分别给予熟地黄提取物或CB2R选择性激动剂HU308或CB2R反向激动剂AM630处理,采用CCK-8法测定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增殖活性;采用磷酸苯二钠法测定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破骨细胞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的活性;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成骨细胞的细胞周期;采用ALP染色观察成骨细胞分化;采用茜素红染色观察成骨细胞骨矿化结节的形成;采用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数目;采用罗丹明-鬼笔环肽染色镜观察破骨细胞F-肌动蛋白(F-actin)环的结构和形态;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CB2R及骨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500 μg/mL熟地黄显著升高HEK293-CB2R细胞CB2R表达(P<0.001),抑制forskolin刺激的HEK293-CB2R细胞中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的产生,并且其对CB2R的激动活性可被AM630逆转(P<0.001)。500 μg/mL熟地黄显著促进成骨细胞增殖(P<0.001),升高ALP活性(P<0.001),促进骨矿化结节形成,上调CB2R及骨形成相关蛋白的表达(P<0.05、0.01、0.001),抑制p38的表达(P<0.05);抑制破骨细胞形成分化,降低TRAP活性(P<0.001),抑制F-actin环的形成,下调CB2R、p-p38和骨吸收相关蛋白的表达(P<0.05、0.001);熟地黄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作用可被AM630逆转(P<0.05、0.01、0.001)。结论 熟地黄具有特异性的CB2R激动活性,并可通过CB2R调控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功能。
    23  葛根芩连汤抑制TNF-α诱导的Caco-2细胞氧化损伤配伍规律研究
    林川,董文敏,张倩芸,刘王振祖,梁琨,王新宏,安叡
    2022, 53(20):6492-64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21
    [摘要](677) [HTML](0) [PDF 1.23 M](381)
    摘要:
    目的 探讨葛根芩连汤缓解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诱导的人结肠癌Caco-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作用及其配伍规律。方法 将Caco-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TNF-α(80 μg/L)组、小檗碱(6.73 μg/mL)组及葛根芩连汤配伍组(全方组、去甘草组、去葛根组、葛根甘草组和黄芩黄连组,18.75 μg/mL)。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细胞给予TNF-α预处理2 h,再给予相应药物处理24 h。MTT检测Caco-2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比色法检测细胞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水平;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还原型辅酶I/II醌氧化还原酶1[NAD(P)H quinine oxidoreductase 1,NQO1]和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 1,HO-1)mRNA和蛋白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Nrf2蛋白入核情况。结果 5.0~25.0 μg/mL的含药培养基和10~80 μg/L的TNF-α对Caco-2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与TNF-α组比较,各给药组Caco-2细胞ROS水平显著降低(P<0.01);除去葛根组和黄芩黄连组外,其余各组MDA水平显著降低(P<0.01),GSH水平明显升高(P<0.01);除去葛根组外,其余各给药组Nrf2基因表达明显升高(P<0.01),全方组和去甘草组NQO1基因表达明显升高(P<0.05、0.01),全方组和葛根甘草组HO-1基因表达明显升高(P<0.05、0.01);除黄芩黄连组外,其余各组Nrf2和HO-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除去葛根组和黄芩黄连组外,其余各组NQO1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Nrf2蛋白入核明显增加(P<0.05、0.01)。结论 缺少葛根对葛根芩连汤抑制Caco-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有较大影响。
    24  香丹注射液中致类过敏反应成分筛选及机制初探
    庞菲,王弯弯,郝瑞瑞,周甜雨,陈世忠,靳洪涛
    2022, 53(20):6500-65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22
    [摘要](472) [HTML](0) [PDF 1.50 M](608)
    摘要:
    目的 筛选香丹注射液中可能存在的致类过敏成分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Auto Dock Tools Vina软件,以人类Mas相关G蛋白偶联受体X2(Mas-related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X2,MRGPRX2)和小鼠MRGPRb2为目标蛋白,对香丹注射液中的水溶性酚酸类物质进行分子对接,并将香丹注射液及与MRGPRX2和MRGPRb2有较高结合(≤−25.10 kJ/mol)的组成成分丹酚酸A、丹酚酸B、丹酚酸C、迷迭香酸、紫草酸与小鼠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孵育1 h,检测组胺(histamine,His)和β-氨基己糖苷酶(β-hexosaminidase,β-Hex)释放率,筛选出致类过敏成分,进一步观察丹酚酸B及紫草酸刺激P815细胞胞内Ca2+动员及细胞脱颗粒情况,最后进行小鼠后爪外渗实验验证。结果 P815细胞分别给予香丹注射液(1∶25、1∶250)及丹酚酸B(100 μg/mL)和紫草酸(100 μg/mL)刺激后,His、β-Hex释放均显著升高(P<0.01)。P815细胞分别给予丹酚酸B(100 μg/mL)和紫草酸(100 μg/mL)刺激后,胞内Ca2+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并有脱颗粒现象。丹酚酸B(43.5、21.7 μg/kg)和紫草酸(43.5 μg/kg)均能显著提高小鼠后爪伊文思蓝渗出程度(P<0.05、0.01)。结论 香丹注射液诱导的类过敏反应可能与丹酚酸B和紫草酸有关,且丹酚酸B和紫草酸诱导的类过敏反应可能与动员Ca2+内流相关。
    25  活血荣络方调控生物钟蛋白Bmal1改善bEnd.3细胞糖氧剥夺/复氧损伤后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
    张宇星,张瑛,曾富康,郭纯,高晓峰,李中,陈瑶,周德生,刘利娟
    2022, 53(20):6509-65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23
    [摘要](249) [HTML](0) [PDF 1.89 M](612)
    摘要:
    目的 基于阴阳理论及活血荣络方(Huoxue Rongluo Recipe,HXRL)对脑梗死后血管新生的影响,探讨HXRL调控生物钟蛋白脑和肌肉芳烃受体核转位蛋白1(brain and muscle Arnt-like 1,Bmal1)促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bEnd.3)受到糖氧剥夺/复氧(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perfusion,OGD/R)损伤后各时间点生物钟蛋白Bmal1和Clock的表达;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分析(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sequencing,ChIP-seq)明确Bmal1在全基因组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对bEnd.3细胞生物进程、细胞组成及分子功能的影响。采用CCK-8法检测HXRL含药血清最佳干预浓度,敲降bEnd.3细胞Bmal1基因,设置对照组、模型组、HXRL含药血清组、si-Bmal1组和si-Bmal1+HXRL含药血清组,通过划痕、迁移、成管等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及血管形成能力;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神经源性基因Notch同源蛋白1(neurogenic locus notch homolog protein 1,Notch1)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2,MMP2)、Notch1蛋白胞内结构域(notch1 intracellular domain,NICD)和δ样蛋白4(delta-like protein 4,DLL4)蛋白表达。结果 bEnd.3细胞受到OGD/R损伤后,Bmal1及Clock蛋白表达逐渐升高,造模8、12、16、20 h后具有显著差异(P<0.05、0.001)。ChIP-seq提示Bmal1在内皮细胞中参与细胞发育、分化、增殖等进程,靶向调节VEGF、Notch1启动子区域。CCK-8实验结果显示,bEnd.3细胞受到OGD/R损伤后,10%的HXRL含药血清可有效改善细胞活力(P<0.001)。划痕、迁移及成管实验证实HXRL含药血清可有效改善bEnd.3细胞OGD/R损伤后的迁移能力及血管生成能力(P<0.05、0.01、0.001),但在Bmal1敲降株中,该促进作用被抑制(P<0.05、0.01、0.001)。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HXRL含药血清可进一步升高OGD/R损伤的bEnd.3细胞中VEGF、MMP2、NICD、DLL4、Bmal1及Clock蛋白表达(P<0.05、0.01、0.001),在Bmal1敲降株中,HXRL含药血清对VEGF、MMP2、NICD及DLL4的促表达作用被抑制(P<0.05、0.01、0.001)。结论HXRL可有效促进内皮细胞经OGD/R损伤后的血管生成能力,其作用机制与调控生物钟Bmal1蛋白密切相关。
    26  枳实化学成分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关联性分析及实验验证
    曲中原,李苏楠,孙志伟,孙向明,于佳慧,舒淇,邹翔,罗容
    2022, 53(20):6521-65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24
    [摘要](365) [HTML](0) [PDF 1.72 M](393)
    摘要:
    目的 研究枳实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MS)技术对10批枳实水煎液进行分析,确定共有成分;采用不规则喂养和夹尾刺激建立FD大鼠模型,以小肠碳末推进率、胃排空率及血清中胃动素、胃泌素水平为药效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建立色谱图中共有峰峰面积与药效指标的相关性,筛选出枳实治疗FD的药效物质,并通过斑马鱼肠蠕动模型进行药效验证。结果 10批枳实水煎液中共指认35个共有成分,通过灰色关联度和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筛选出辛弗林、马尔敏、黄柏酮、N-甲基酪胺、圣草次苷、柚皮苷、橙皮苷和新橙皮苷共8个成分为枳实治疗FD的潜在药效物质。选择药效相关性较强、易得、可测的圣草次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和辛弗林进行实验验证,发现这5个成分均显著促进斑马鱼肠道蠕动(P<0.01)。结论 圣草次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和辛弗林为枳实治疗FD的药效物质。
    27  基于PINK1/Parkin通路研究槲皮素减轻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作用机制
    唐森,方建,高立功,黄一苇
    2022, 53(20):6529-65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25
    [摘要](608) [HTML](0) [PDF 1.22 M](422)
    摘要:
    目的 基于PTEN诱导激酶1(PTEN-induced putative kinase 1,PINK1)/帕金蛋白(Parkin)通路研究槲皮素减轻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建立VD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及槲皮素低、中、高(25、50、100 mg/kg)组和欧来宁(14.8 g/kg)组,另取12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给予药物干预21 d后,采用穿梭箱实验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比较各组大鼠步入潜伏期(step-through latency,STL)及在暗室中花费的总时间(total time spent in the dark chamber,TDC);采用Nissl染色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损伤情况;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区神经元超微结构;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水平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7、IL-1β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脑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与PINK1/Park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损伤及超微结构受损严重,神经元内出现少量自噬体;STL显著降低(P<0.05),TDC显著升高(P<0.05);脑组织中Ach和5-HT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IL-6、IL-17和IL-1β水平显著升高(P<0.05);脑组织中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II(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3 II,LC3II)/LC3I、Beclin1、PINK1和Park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槲皮素组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损伤及超微结构受损减轻,且神经元自噬现象增强;STL显著升高(P<0.05),TDC显著降低(P<0.05);脑组织中Ach及5-HT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IL-6、IL-17和IL-1β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脑组织中LC3II/LC3I、Beclin1、PINK1和Park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槲皮素可激活PINK1/Parkin信号通路,降低VD大鼠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减轻海马神经元炎症损伤,提高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善其痴呆症状。
    28  基于“黜浊培本”理论探讨健脾利湿化瘀法联合醋酸阿比特龙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张小青,贾英杰,王林欢,牟睿宇,郭姗琦,张瑶,孙彬栩,刘宏根,苏畅,贾春鑫,李小江
    2022, 53(20):6536-65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26
    [摘要](599) [HTML](0) [PDF 1.30 M](429)
    摘要:
    目的 基于“黜浊培本”理论探讨健脾利湿化瘀法联合醋酸阿比特龙加泼尼松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CRP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mCRPC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对照组29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醋酸阿比特龙,4片/次,1次/d;醋酸泼尼松片,1片/次,2次/d;如有骨转移,使用唑来膦酸治疗,每28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健脾利湿化瘀方”化裁治疗。两组均治疗6周期,28 d为1个周期。观察近期疗效(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水平,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骨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NRS)、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生活质量(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prostate,FACT-P)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客观缓解率为45.45%、疾病控制率为72.73%,与对照组(37.93%、65.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程度更加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IP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程度更加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患者的生理状况、情感状况、附加关注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社会及家庭状况、功能状况评分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更明显(P<0.05);在PSA改善方面,治疗后两组均能有效降低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ree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fPSA)水平(P<0.05),且观察组t-PSA、f-PSA水平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骨痛NR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骨痛NR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而导致停药的情况,经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均得到了改善,观察组在改善患者疲劳方面显示出了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脾利湿化瘀法联合醋酸阿比特龙治疗mCRPC可以降低PSA水平、缓解疲劳症状、缓解骨痛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9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的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分析
    董敬,彭小芸,付西,任益锋,张龙飞,李林炯,祝捷,由凤鸣
    2022, 53(20):6544-655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27
    [摘要](730) [HTML](0) [PDF 2.05 M](921)
    摘要:
    目的 探究中医药治疗肺结节(pulmonary nodule,PN)的用药规律,预测核心药物组合的潜在作用机制,以期为后续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的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构建肺结节处方数据库,运用R语言对处方进行频次统计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核心药物的潜在作用靶点和通路,从TCMSP数据库和OMIM等数据库中分别获取药物与肺结节相关的靶点,取交集靶点后上传至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导入Cytoscape 3.7.2软件中,运用Network Analyzer工具计算网络拓扑参数并得到关键靶点。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对关键成分与靶点进行反向验证。结果 数据库共筛选得到53首处方,涉及213味中药,统计发现这些中药多味甘、苦,性寒,归肺经。关联规则分析提示甘草与茯苓、半夏是具有强关联性的3组合药对。核心药物组合“甘草-茯苓-半夏”与肺结节的交集靶点85个,经拓扑分析得到其治疗肺结节的17个关键靶点,包括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等。基于DIVID平台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主要涉及肿瘤相关信号通路如癌症中的蛋白多糖(proteoglycans in cancer)、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信号通路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以及病毒相关通路如乙型肝炎(hepatitis B)、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Kaposi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 infection)和糖尿病并发症中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RAGE)信号通路等多种复杂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活性成分与靶点对接良好,其中黄芩素与MAPK3结合性最好。结论 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组方用药多以健脾益肺、行气化痰、活血祛瘀为主,辅以清热散结的同时,注重调畅气机;其核心药物组合“甘草-茯苓-半夏”治疗肺结节的潜在靶点和作用机制主要参与炎症反应、免疫调控等生物学过程,为中医药治疗肺结节提供理论依据,以及进一步发掘其潜在作用机制提供方向。
    30  口服中药复方制剂联合抗病毒药治疗艾滋病的网状Meta分析
    邓玉霞,谭瑶,谢小丽,钱珍珍,张予晋,王军文
    2022, 53(20):6558-65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28
    [摘要](600) [HTML](0) [PDF 1.88 M](397)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估不同中药复方制剂联合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治疗艾滋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口服中药复方制剂联合HAART治疗艾滋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22年1月28日。筛选文献及提取数据后,通过Cochrane推荐的风险偏倚评价工具评估纳入文献的质量,运用Stata14.0分析数据。结果 最终纳入28篇文献,共2566例患者,治疗组1442例,对照组1124例,中药复方制剂9种。在提升CD4+T细胞水平方面,抗艾扶正胶囊[SMD=1.33,95%CI(0.38,2.28)]>艾复康胶囊 [SMD=0.91,95%CI(−0.03,1.85)]>艾灵颗粒 [SMD=0.54,95%CI(−0.22,1.30)];在改善CD8+T细胞水平方面,清毒胶囊 [SMD=−0.67,95%CI(−1.39,0.05)]>艾可清胶囊(颗粒)[SMD=−0.32,95%CI(−0.79,0.14)]>芪灵汤 [SMD=−0.33,95%CI(−0.87,0.21)];在提升CD4/CD8值方面,艾复康胶囊[MD=0.15,95%CI(0.03,0.27)]>康爱保生胶囊(胶囊)[MD=0.11,95%CI(−0.03,0.25)]>艾灵颗粒 [MD=0.02,95%CI(−0.12,0.15)];在控制病毒载量方面,艾复康胶囊/艾可清胶囊(颗粒)[SMD=−0.34,95%CI(−0.59,−0.08)]>康生爱保胶囊(胶囊)[SMD=−0.27,95%CI(−0.47,−0.07)]>艾复康胶囊 [SMD=−0.21,95%CI(−0.54,0.12)]。在不良反应方面,中西医结合疗法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较少,安全性较高。结论 在抗病毒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复方制剂治疗能提高艾滋病临床的综合疗效,其中艾复康胶囊和艾灵颗粒总体疗效较突出,但因纳入文献质量偏低,故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
    31  中药有效成分抗病毒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剑,王欣欣,于健,王海清,王京龙,杜健,田景振
    2022, 53(20):6573-65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29
    [摘要](677) [HTML](0) [PDF 1.55 M](698)
    摘要:
    近年来,随着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病毒性疾病的频发,越来越意识到抗病毒药物研究的重要性。中药含有结构多样化的生物活性物质,为药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模板结构。因其具有新颖性、多组分、多靶点的特点,而成为新药开发的宝贵来源。中药有效成分的抗病毒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病毒复制、阻断病毒与受体结合、直接杀灭病毒、增强免疫系统、抑制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反应等,以抗病毒作用机制为依据对具有抗病毒活性成分的中药有效成分进行综述,以期为抗病毒天然药物的研发提供依据,以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变异株在内病毒的流行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病毒的爆发。
    32  百合多糖的化学结构表征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白光剑,陈少丹,张普照,熊诗慧,伍振峰,王雅琪
    2022, 53(20):6583-65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30
    [摘要](530) [HTML](0) [PDF 1.27 M](473)
    摘要:
    百合是传统中医药中一味重要的滋阴药,具有悠久的用药历史,同时还是一味营养丰富的食材。多糖作为百合中一类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等多重作用。通过对国内外百合多糖的研究报道进行系统整理,综述不同来源百合多糖的结构特征、结构修饰与生物学活性,为百合多糖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与借鉴。
    33  淫羊藿有效成分治疗乳腺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华辞怡,史有阳,谢颖,刘胜
    2022, 53(20):6593-66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31
    [摘要](741) [HTML](0) [PDF 1.10 M](491)
    摘要: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与发达国家的5年生存率相较仍有差距。淫羊藿作为补肾中药具有悠久的用药历史,现代研究表明淫羊藿及其有效成分(淫羊藿素、淫羊藿苷、淫羊藿次苷II等)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的抗肿瘤特性,是具有研究价值的治疗乳腺癌药物。对淫羊藿及其有效成分抗乳腺癌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梳理,从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抑制乳腺癌侵袭转移、改善乳腺癌免疫微环境、减少耐药抵抗并协同增效以及抑制乳腺癌干细胞增殖等机制角度对淫羊藿的抗乳腺癌作用进行阐述,为淫羊藿有效成分与化学药协同抗乳腺癌交叉机制的深入研究与临床药物制剂的开发应用提供依据。
    34  人参皂苷抗乳腺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徐子晨,范子祥,王文倩,孟帅,崔海燕,朱明宇,王婧斯,张鲁
    2022, 53(20):6601-66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32
    [摘要](692) [HTML](0) [PDF 1.25 M](638)
    摘要:
    人参皂苷是一种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研究发现其对乳腺癌具有治疗潜力。基于人参皂苷的分子分型,综述了人参皂苷抗乳腺癌的主要药理作用,其作用机制为诱导乳腺癌细胞的凋亡、调节乳腺癌细胞的周期和增殖、促进乳腺癌细胞自噬、对乳腺癌中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变(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调节,对其进一步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5  中药原料保质期研究进展
    梅南菊,赖长江生,刘锦芮,张彦青
    2022, 53(20):6611-66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33
    [摘要](579) [HTML](0) [PDF 1.38 M](670)
    摘要:
    中药原料(中药材、中药饮片)的高效保质是保障下游中药产品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但目前缺乏系统性的中药原料保质期研究。以贮藏过程中的中药原料为对象,归纳中药保质期评价方法(经验分类法、长期稳定性实验、恒温加速实验和电子感官技术)和保质期变质类型(“走油”、虫蛀、变色、霉变、气味散失、风化或潮解、药效物质流失或转化)及原理,并参考相关文献报道的中药变质“最短-最长”时间归纳得出保质期的一般范围。建议合理借鉴食品加工、农产品贮藏等多学科现代科学先进技术,通过控制高质量原料、规范高标准包装以及完善高要求贮藏来延长中药保质期,同时也为科学制定中药保质期评价方法、规范建立中药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助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36  中药挥发油安全性研究进展
    吴梦琪,徐焕华,胡鹏翼,岳鹏飞,易剑峰,杨明,郑琴
    2022, 53(20):6626-66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34
    [摘要](705) [HTML](0) [PDF 1.23 M](645)
    摘要:
    中药挥发油因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被广泛应用于芳香疗法和医疗保健领域,但其在安全性评价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潜在的不良反应缺乏深入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的文献,对中药挥发油产生毒性的原因、毒性作用、毒性机制及安全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产业和保健食品产业合理应用中药挥发油提供参考。
    37  黄连-牛黄药对源流考证与配伍探析
    徐甜,孙资金,厉赢,张泽涵,马重阳,王雪茜,程发峰,王庆国
    2022, 53(20):6636-66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35
    [摘要](700) [HTML](0) [PDF 1.06 M](482)
    摘要:
    黄连与牛黄是临床常见的清热泻火中药,二者配伍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是治疗火热病证的经典药对。自《华佗神方》一书首次记载黄连与牛黄药对以来,后世医家不断补充和完善,妇、儿内外各科均能找到应用痕迹,其中以治疗心肝经火热证最为精湛,涌现了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牛黄丸和黄连丸等经典名方。从药对配伍的历史源流、机制和特征分析这3个角度,系统考察了黄连与牛黄药对的创制年代、临床应用主治、配伍剂量比例、中药基原、炮制方法、方剂剂型,勾画出黄连与牛黄药对配伍应用的全景图,为拓宽该药对的临床范围、新药开发和有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38  2021年度我国中药注册申请及审批情况分析
    周映红,张洋,邓宏勇
    2022, 53(20):6645-66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20.036
    [摘要](622) [HTML](0) [PDF 1.21 M](470)
    摘要: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中,中医药在阻断病情发展、降低重症率和病亡率、助力愈后功能恢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动了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国家药品审评中心注册数据显示,2021年是近10年来中药注册量最大的1年;湖北、山东、吉林等地制药公司表现最为活跃;目标适应症聚焦在消化代谢和呼吸系统等传统优势领域;90%以上注册件已完成审批;59种新药中有6种报产,且至检索日已有3种获批。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中药企业研发积极性明显提高,新药研究愈加活跃。中药研发呈现出的积极向好的新态势将有助于开发出更多优质中药,有效缓解临床需求,更好保障人民健康。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