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53卷第19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22, 53(19).
    [摘要](227) [HTML](0) [PDF 657.53 K](1166)
    摘要:
    2  封面
    2022, 53(19).
    [摘要](180) [HTML](0) [PDF 4.67 M](830)
    摘要:
    3  三七花中1个新的丙二酸酰化型人参皂苷
    杨晓楠,王洪达,李威威,孙梦晓,李雪,杨文志
    2022, 53(19):5945-59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01
    [摘要](1006) [HTML](0) [PDF 1.49 M](1204)
    摘要:
    目的 研究三七Panax notoginseng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70%乙醇水超声提取,醋酸乙酯与正丁醇萃取,利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硅胶、MCI gel CHP20、ODS反相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高分辨质谱、以及核磁共振波谱等多种光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结构解析和鉴定。结果 从三七花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出13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丙二酸酰化型人参皂苷:3β,12β,20S-达玛烷型四环三萜-24-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6-O-丙二酰基)-O-β-D-吡喃葡萄糖基]-20-O-[β-D-吡喃葡萄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1),以及12个已知化合物。其中,中性人参皂苷10个:人参皂苷Rd(2)、人参皂苷F1(3)、人参皂苷Rb1(4)、人参皂苷Rb2(5)、人参皂苷Rb3(6)、人参皂苷Rc(7)、竹节参皂苷L5(8)、人参皂苷F3(9)、三七皂苷FP2(10)、三七皂苷Fa(11);黄酮类化合物2个: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12)和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13)。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丙二酰三七花蕾皂苷Rb1,化合物9为首次从三七植物中分离得到。
    4  芦根中2个新的苯丙素苷类化合物
    赵伟伊,苏艳芳,秦涛,常艳旭,高秀梅
    2022, 53(19):5955-59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02
    [摘要](979) [HTML](0) [PDF 897.98 K](901)
    摘要:
    目的 研究芦根(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的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选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ODS及反相HPLC等多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电子圆二色谱(electrostatic circular dichroism,ECD)确定化合物的绝对构型。结果 从芦根中分离得到了2个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2'R)-3'-(β-D-葡萄糖基)-2'-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1)、(2'S)-3'-(β-D-葡萄糖基)-2'-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2)。结论 化合物12均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芦根苷A和芦根苷B。
    5  五味子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刘艳,刘爽,彭紫琪,王思艺,姜轶铠,潘娟,管伟,郝智超,匡海学,杨炳友
    2022, 53(19):5959-59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03
    [摘要](1189) [HTML](0) [PDF 1.47 M](1301)
    摘要:
    目的 研究木兰科植物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干燥根的化学成分及其苯丙素类化学成分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综合运用硅胶、MCI、ODS、Sephadex LH-20及HPLC等色谱方法对五味子根中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纯化,利用MS、NMR等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采用CCK8法评价分离得到化合物对H2O2诱导PC12细胞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 从五味子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37个化合物,包括22个苯丙素类:C-藜芦酰乙二醇(1)、baihuaqianhuaside(2)、methyl-4-O-comaroylquinate(3)、7R,8S-threo-4,7,9,9'-tetra-hydroxy-3,3'- dimethoxy-8-O-4'-neolignan(4)、二氢去氢双松柏醇(5)、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6)、(−)-secoisolariciresinol-9-O-β-D- xylopyranoside(7)、(+)-异落叶松树脂醇(8)、ent-isolariciresinol-9'-O-β-D-xylopyranoside(9)、schizandriside(10)、左旋马尾松树脂醇(11)、罗汉松脂素(12)、2-hydroxy-2-(3',4'-dihydroxy-phenyl)methyl-3-(3',4'-dimethoxy-phenyl) methyl-γ-butyrolactone(13)、去甲络石苷(14)、络石苷(15)、牛蒡子苷(16)、(+)-neo-olivil(17)、matairesinol 4'-O-β- D-glucopyranoside(18)、3,7-dihydroxy-1,2,13,14-tetramethoxydibenzo cyclooctadiene 12-O-β-D-glucopyranoside(19)、五味子酯D(20)、leptolepisol D(21)、xanthiumnolic C(22);7个单萜类:反式-索布瑞醇(23)、magnoliaterpenoid C(24)、(1S,2S,4R)-2-hydroxy-1,8-cineole-β-D-glucopyranoside(25)、(1S,4R,6R)-6-hydroxy-bornan-2-one 6-O-β-D-glucopyranoside(26)、(1R,4R,5S)-5-endo-hydroxycam-phor5-O-β-D-glucopyrao-side(27)、鸡矢藤苷(28)、paediatrics acid methyl ester(29);5个芳香族类:3-ethoxy-4-hydroxy-benzoic acid(30)、没食子酸乙酯(31)、benzyl β-D-glucopyranoside(32)、3,4- dimethoxyphenyl-β-D-glucopyranoside(33)、草夹竹桃苷(34);2个黄酮类:表儿茶素(35)、taxifolin-3-O-β-D-xylopyranoside(36),以及1个二芳基庚烷类化合物:rhoiptelol C(37)。结论 化合物1~36~713~172125~3137为首次从木兰科中分离出来,化合物4~59~1222~23323436为首次从五味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183335为首次从五味子中分离得到。体外神经保护活性研究表明,在6.25 μmol/L时苯丙素类化合物31017细胞存活率较高。
    6  基于高分辨质谱数据库的黄连炮制前后生物碱变化规律
    龙成燕,杨炀,黄思行,张莉,阳勇,郭延垒
    2022, 53(19):5972-59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04
    [摘要](848) [HTML](0) [PDF 1.27 M](1266)
    摘要:
    目的 构建黄连Coptis chinensis生物碱类成分的高分辨质谱数据库(HR-MS-Database),研究不同炮制方法炮制前后黄连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手段,借助SCIEX公司LibraryView数据库平台,建立黄连生物碱类成分高分辨质谱数据库,并对不同黄连炮制品中炮制前后的生物碱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和差异分析。结果 建立黄连生物碱类成分高分辨质谱数据库,包含黄连生物碱类成分31种;对姜黄连、酒黄连、萸黄连及黄连生品4种样品测定结果显示,黄连炮制前后生物碱成分差异明显。黄连经姜炙后,药根碱、表小檗碱、非洲防己碱含量略有上升,黄连碱、小檗碱含量略有下降,巴马汀含量未见改变;萸黄连中药根碱、表小檗碱、小檗碱含量下降,黄连碱、巴马汀及非洲防己碱含量未见变化;而酒黄连中所测定的6种生物碱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 建立了一种黄连炮制前后生物碱类成分变化规律的快速识别方法,并定量了在黄连炮制前后含量变化显著的6种生物碱,为黄连炮制品的药效物质基础与质量控制标准研究提供参考。
    7  基于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姜黄素-乳铁蛋白纳米粒制备工艺和体外评价研究
    李岭慧,廖婉,张倩,余方坤,谭立伟,李章才,胡琼丹,张心洁,廖洋样,侯曙光,李锐
    2022, 53(19):5980-59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05
    [摘要](1101) [HTML](0) [PDF 1.64 M](1205)
    摘要:
    目的 运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姜黄素-乳铁蛋白纳米粒(curcumin-lactoferrin nanoparticles,Cur-LF-NPs)的制备处方工艺。方法 采用去溶剂化法制备Cur-LF-NPs,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选择反溶剂/溶剂体积比、乳铁蛋白/姜黄素投料比和pH值作为后续Box-Behnken设计优化实验的考察因素;以包封率、粒径和多分散系数经CRITIC权重分析计算后得到的综合评分作为评价指标,使用Design Expert 10软件对数据进行拟合并验证优化后的处方工艺。最后对纳米粒形态、粒径电位、载药能力、稳定性及体外释放行为等进行表征评价。结果 经优化后的制备工艺条件为反溶剂/溶剂体积比16:1、乳铁蛋白/姜黄素投料比8:1、pH值为6。Cur-LF-NPs粒径为(72.6±5.2)nm、PDI为0.084±0.015、ζ电位为(24.5±3.7)mV,包封率(94.8±1.6)%、载药量(10.2±0.5)%。Cur-LF-NPs体外释放相较于姜黄素原料药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结论 经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筛选获得制备Cur-LF-NPs的最佳处方工艺,该制剂粒径均一、载药能力强、稳定性好,为后续的体内外研究提供稳定的制剂基础。
    8  急支糖浆多糖的成分分析及质量评价
    刘峰,丁浩然,王梦月,李晓波
    2022, 53(19):5991-60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06
    [摘要](1271) [HTML](0) [PDF 1.73 M](1593)
    摘要:
    目的 研究急支糖浆多糖组分的化学成分组成、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单糖组成,并比较不同批次急支糖浆多糖组分,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比色法、高效凝胶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HPGPC)和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an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HPAEC)测定急支糖浆多糖的基本化学组成、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及分散系数、单糖组成。结果 15批急支糖浆多糖的中性多糖、糖醛酸和蛋白质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47.60%、33.38%、9.30%;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及分散系数分别为11 757~26 367和1.89~2.65。15批急支糖浆多糖中均含有岩藻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木糖、半乳糖醛酸及葡萄糖醛酸,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94、20.13、115.54、99.25、117.45、13.62、6.03、215.23、9.61 µg/mg,物质的量比结果为1.5:14.4:100.0:71.6:84.7:9.8:5.2:144.1:6.4。将急支糖浆与川贝枇杷糖浆、杏苏止咳糖浆、小儿热速清糖浆和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单糖组成物质的量比结合HPAEC指纹图谱可用于急支糖浆多糖的质量控制。结论 15批急支糖浆多糖的化学组成、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及单糖组成具有较高的一致性,HPAEC指纹图谱具有特异性,可用作急支糖浆多糖的质控指标。
    9  左金丸组分中药配伍组分制备工艺研究
    刘斯琪,王如峰
    2022, 53(19):6001-60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07
    [摘要](853) [HTML](0) [PDF 1.79 M](1329)
    摘要:
    目的 建立左金丸组分中药配伍组分制备工艺并对所得组分的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表征。方法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最佳提取溶剂、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以总生物碱含量为指标考察吸附树脂类型、最佳上样质量浓度、上样量、径高比和吸附时间;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和UPLC法对组分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所选工艺流程为10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 h;提取物用AB-8大孔树脂柱纯化,最佳上样质量浓度为0.5 g/mL,上样量为0.12个柱体积(BV),径高比为1:12,吸附时间为1 h;洗脱溶剂依次为28 BV 40%乙醇,16 BV 60%乙醇,13 BV 95%乙醇。上述工艺流程得到3个组分,即C40、C60和C95组分。从C40组分中指认了31个成分,主要为黄连生物碱类,其中盐酸小檗碱含量最高(20.15%);从C60组分中指认了32个成分,主要为吴茱萸柠檬苦素类,其中柠檬苦素含量最高(15.40%);从C95组分指认了36个成分,主要为吴茱萸生物碱类,其中吴茱萸次碱含量最高(4.14%)。结论 建立的左金丸组分中药配伍组分制备工艺重复性好,所得组分活性成分含量高,质量稳定,为进一步成药性研究和组分中药研制奠定基础。
    10  中药醇沉前浓缩液质控指标的完善及标准建立——以党参醇沉为例
    潘晶晶,任丹丹,瞿海斌,龚行楚
    2022, 53(19):6012-60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08
    [摘要](969) [HTML](0) [PDF 1.82 M](2306)
    摘要:
    目的 完善中药醇沉前浓缩液质控指标,并建立浓缩液质量标准。方法 制备多批次党参浓缩液,研究密度与浓缩液其他性质间的关系。将党参炔苷保留率、与乙醇充分混合的浓缩液质量百分比以及单位质量浓缩液产生沉淀质量作为醇沉工艺评价指标,开展膜分散醇沉实验研究,筛选浓缩液关键性质并建立其与上述评价指标的定量模型。基于所建模型,采用预测误差传播的方法建立党参浓缩液的质量标准,并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浓缩液密度与固含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比密度,浓缩液黏度能更灵敏地体现出不同批次浓缩液的性质差异。筛选出浓缩液的黏度和固含量为浓缩液关键性质。建立的二阶多项式模型R2大于0.97。建立了不等式组作为浓缩液质量控制标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性能较好,建立的党参浓缩液的质量标准较为可靠。结论 建议增加黏度作为浓缩液品质的控制指标,并建立综合考虑密度和黏度的浓缩液质量标准,通过放行控制提高醇沉工艺效果及批次间一致性。
    11  基于UPLC-Q-TOF-MS指纹图谱和分子对接技术筛选藿香正气水抗新冠病毒潜在质量标志物
    张雅莉,韩建勋,图尔荪托合提·托合提萨伊普,孙兆增,宋薇,张玉松,魏海燕,肖进进
    2022, 53(19):6023-60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09
    [摘要](1061) [HTML](0) [PDF 2.01 M](1335)
    摘要:
    目的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指纹图谱和分子对接技术,确定藿香正气水(Huoxiang Zhengqi Shui,HZS)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潜在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方法 对27批HZS样品建立UPLC-Q-TOF-MS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筛选出HZS的差异性成分;以瑞德西韦为阳性对照,将HZS的差异性成分与SARS-CoV-2主蛋白酶(main protease,Mpro)进行分子对接,进一步确定HZS的潜在Q-Marker。结果 通过建立27批HZS样品的UPLC-Q-TOF-MS指纹图谱,标定了27种共有化合物;结合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确定了其中14种共有化合物在27批HZS样品中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并鉴定出了橙皮苷、氧化前胡素、新比克白芷内脂、甜橙素、甘草酸、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桔皮素、欧前胡素、珊瑚菜素9种差异性化合物;9种差异性化合物的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橙皮苷、氧化前胡素、新比克白芷内脂、甘草酸、欧前胡素、珊瑚菜素6种化合物能与SARS-CoV-2 Mpro的活性氨基酸结合,具有抑制SARS-CoV-2 Mpro的潜能,可作为HZS的潜在Q-Marker。结论 将UPLC-Q-TOF-MS指纹图谱、化学计量学分析和分子对接技术交叉使用,确定了HZS的潜在Q-Marker,该方法为药物成分鉴定、同一类药物成分差异性分析,及其功效研究方面提供一定参考。
    12  黄芪提取及提取液陶瓷膜超滤纯化工艺研究
    冉鑫,万玲娟,李金田,刘晓霞,何红杰,魏舒畅
    2022, 53(19):6035-60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10
    [摘要](891) [HTML](0) [PDF 1.45 M](1341)
    摘要:
    目的 建立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黄芪Astragali Radix提取和超滤纯化工艺方法。方法 采用L9(34)正交设计及层次分析法,以加水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为提取考察因素,以操作压力、料液温度和膜面错流速度为超滤纯化考察因素,以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黄芪甲苷、黄芪多糖、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保留率)以及出膏率(除杂率)为评价指标,优选最佳提取和最佳超滤工艺参数。结果 最佳提取条件为饮片加16倍量水(6.67、4.67、4.67倍),提取3次,总提取时间210 min(70 min/次);最佳超滤工艺为孔径50 nm的无机陶瓷膜,操作压力0.12 MPa,膜面错流速度5.3 m/s和料液温度25℃。通过提取液与超滤液的特征图谱建立与相似度分析可以得出,超滤液与提取液的化学成分一致性较好,且各批次超滤液中的化学成分稳定存在。结论 所建立的黄芪提取和超滤纯化工艺方法科学合理、简便可行、重复性好,有良好的工业化生产前景。
    13  基于HPLC-QAMS及化学计量学的利胆石颗粒质量评价研究
    刘艳芬,段芳,张翘,郭丹
    2022, 53(19):6044-605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11
    [摘要](805) [HTML](0) [PDF 1.58 M](982)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一测多评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marker,QAMS)法联合化学计量学对利胆石颗粒质量控制的方法。方法 采用HPLC-QAMS对3个厂家的10批利胆石颗粒中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柚皮芸香苷、橙皮苷、川陈皮素、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橘红素、香附烯酮、圆柚酮和α-香附酮含量进行同时检测;再利用SPSS 26.0、SIMCA 14.1软件对上述指标的QAMS法计算数据进行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综合评价利胆石颗粒质量及标志性成分。结果 11种成分分别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3);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6.87%~100.08%,RSD在0.66%~1.56%;HPLC-QAMS法所测结果与外标法(ESM)无显著性差异;通过化学计量学分析,10批利胆石颗粒聚为3类,同一厂家聚为一类,不同厂家的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柚皮芸香苷(VIP=1.745)、橙皮苷(VIP=1.470)、香附烯酮(VIP=1.350)和姜黄素(VIP=1.188)可能是影响利胆石颗粒产品质量差异的标志物。结论 所建立的HPLC-QAMS法多指标成分定量控制及化学计量学模式识别专属性强,可用于利胆石颗粒质量控制和综合评价。
    14  基于体外人源胃肠道代谢评价乌梅粉和水煎剂对克罗恩大鼠的治疗作用
    刘治华,彭颖,孙崇智,李晓波
    2022, 53(19):6054-60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12
    [摘要](953) [HTML](0) [PDF 2.43 M](1020)
    摘要:
    目的 评价乌梅粉和水煎剂对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 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诱导的克罗恩病大鼠模型,比较乌梅粉和水煎剂的抗炎活性;分别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E)法、苯酚-硫酸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比较乌梅粉和水煎剂的体外胃肠道代谢前及不同时间点孵育液中化学成分、总糖含量及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变化,以揭示其可能活性物质。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克罗恩病大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脾脏肿大(P<0.01),胸腺萎缩(P<0.05),结肠缩短且伴有结肠损伤和溃疡(P<0.01);与模型组比较,乌梅粉和水煎剂均有缓解结肠损伤的作用(P<0.05、0.01)。乌梅粉对结肠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的抑制效果优于乌梅水煎剂(P<0.05),而乌梅水煎剂降低克罗恩病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优于乌梅粉(P<0.01)。肠道菌孵育液中,与乌梅水煎剂相比,乌梅粉中的化学成分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更高且保留时间更久;与空白菌液相比,0~12 h乌梅粉总糖降解率降低,而乌梅水煎剂总糖降解率增加;同时,乌梅水煎剂增加肠道菌孵育液中SCFAs的含量,而乌梅粉相反。结论 乌梅粉可能对结肠MPO活性的抑制作用更好,而乌梅水煎剂可能更有利于降低机体循环炎症因子IL-6和NO水平,原因在于乌梅粉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更高;但乌梅粉可能对肠道菌群结构产生一定损伤,导致胃肠道中有抗炎活性的SCFAs含量降低,进而可能导致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SCFAs含量低于乌梅水煎剂。
    15  基于肠道菌群和系统药理学探讨藏药十五味乳鹏丸抗高尿酸血症肾病的作用机制
    谢昊宸,张博恒,穆卡然·艾买江,李娜,何彭可,严亨秀,邵晓妮
    2022, 53(19):6068-60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13
    [摘要](1190) [HTML](0) [PDF 2.50 M](1268)
    摘要:
    目的 基于肠道菌群、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多维度挖掘藏药十五味乳鹏丸(Shiwuwei Rupeng Pills,SRP)抗高尿酸血症肾病(hyperuricemic nephropathy,HN)的作用机制。方法 腺嘌呤联合乙胺丁醇构建HN大鼠模型,设置对照组、模型组、别嘌醇(50 mg/kg)组和SRP高、低剂量(1.2、0.4 g/kg)组。连续给药14 d后,检测大鼠血清中尿酸(uric acid,UA)、肌酐(creatinine,CREA)及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获取SRP和HN核心靶点,构建"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对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分子对接技术模拟关键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活性。采用qRT-PCR法验证各组大鼠肾组织中关键靶点的mRNA表达;收集大鼠粪便,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法检测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SRP显著降低HN大鼠血清中UA、CREA及BUN水平(P<0.05),并改善肾组织病理损伤。SRP可能通过作用于晚期糖基化终末化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信号通路发挥抗HN作用。白蛋白(albumin,ALB)、TNF、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G)、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和骨髓细胞瘤病毒癌基因(myelocytomatosis viral oncogene,MYC)与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表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儿茶素有较好的对接活性。SRP显著下调HN大鼠肾组织中TNFSTAT3ALB mRNA表达水平(P<0.05),显著上调PPARG mRNA表达水平(P<0.05)。与模型组比较,SRP组大鼠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升高,且在门水平上降低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比例;主要降低ActeroidesAkkermansiaRalstoniaPrevotellaceae Ga6A1 group菌属,增加LactobacillusRuminococcaceae UCG-014的相对丰度。结论 SRP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调控AGE-RAGE、IL-17、TNF等信号通路及相关靶点的表达发挥抗HN作用,具有多成分、多靶标及多通路的治疗特点。
    16  基于NF-κB/STAT信号通路探究朱砂根治疗大鼠急性咽炎的作用机制
    权伟,刘畅,周英,何倩倩,石洋,党兆岩,刘雄利
    2022, 53(19):6083-60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14
    [摘要](942) [HTML](0) [PDF 1.68 M](1120)
    摘要:
    目的 建立大鼠急性咽炎模型并结合网络药理学,基于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信号通路探讨朱砂根Ardisia crenata干预大鼠急性咽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朱砂根干预急性咽炎的靶点,构建活性成分-靶点、靶点-通路网络。构建急性咽炎大鼠模型,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EG2)和IL-10水平;采用qRT-PCR检测大鼠咽部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aspase-3)、Caspase-7Caspase-8、蛋白酪氨酸性磷酸非受体型11(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nonreceptor 11,PTPN11)、蛋白激酶B1(protein kinase B1,AKT1)和Janus激酶2(Janus kinase 2,JAK2)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咽部组织中AKT1、JAK2和Caspase-8蛋白表达。结果 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朱砂根主要活性成分与急性咽炎有168个交集靶点,主要作用于NF-κB/STAT信号通路。与模型组比较,朱砂根组大鼠血清中IL-6和PEG2水平明显降低(P<0.01),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咽部组织Caspase-3Caspase-7Caspase-8PTPN11AKT1JAK2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Caspase-8、AKT1和JAK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 朱砂根中的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调控NF-κB/STAT信号通路,干预炎症反应并加速巨噬细胞分化、凋亡,从而治疗急性咽炎。
    17  基于JAK1/STAT3信号通路研究高车前素对肝纤维化小鼠的影响
    徐冲,秦小东,任丽,罗先钦
    2022, 53(19):6093-61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15
    [摘要](984) [HTML](0) [PDF 1.31 M](1025)
    摘要:
    目的 基于Janus激酶1(Janus kinase 1,JAK1)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信号通路研究高车前素对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小鼠的影响。方法 小鼠连续6周背部sc CCl4溶液制备HF模型,将HF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秋水仙碱(2 mg/kg)组和高车前素高、低剂量(30、10 mg/kg)组,各给药组连续4周ip相应药物,末次给药后24 h制备血清,计算肝脏指数;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及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测定血清和肝组织中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水平;测定肝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黏连蛋白(laminin,LN)、III型前胶原(type III procollagen,PIIINP)、IV型胶原(type IV collagen,Col-IV)、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IL-6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采用q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中JAK1/STAT3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高车前素组小鼠体质量显著增加(P<0.05、0.01),肝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0.01);血清中ALT、AST活性和TBIL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血清和肝组织中Hyp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肝组织中MDA水平显著降低(P<0.01),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0.01);血清中LN、HA、PIIINP、Col-IV、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光镜下可见肝组织细胞水肿、空泡样改变、炎细胞浸润明显减轻;肝组织中uPA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PAI-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中p-JAK1和p-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01)。结论 高车前素可减轻HF小鼠的肝损伤和炎症程度,其抗HF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uPA纤溶酶系统和干预JAK1/STAT3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18  基于TLR4/NF-κB信号通路研究清开灵口服液防治肺炎的作用机制
    陈红英,李新,许浚,张铁军,李卿,欧阳冬生,徐旭
    2022, 53(19):6101-61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16
    [摘要](1096) [HTML](0) [PDF 1.33 M](1168)
    摘要:
    目的 基于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研究清开灵口服液防治肺部炎症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清开灵口服液低、中、高剂量(4、8、16 mL/kg)组和头孢氨苄(175 mg/kg)组,各给药组ig相应药物,1次/d,连续6 d。给药同时进行造模,肺部注射肺炎克雷伯菌菌液造模3 d,对照组肺部注射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采集大鼠血液、肺泡组织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进行菌落培养和计数;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数量及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比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IL-2、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缓激肽(bradykinin,BK)、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水平及环氧化酶-1(cyclooxygenase-1,COX-1)、COX-2活性;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TLR4蛋白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肺组织磷酸化p65(phosphorylated p65,p-p65)、p65、磷酸化NF-κB抑制因子(phosphorylated inhibitor of NF-κB,p-IκB)和IκB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清开灵口服液组大鼠全血及BALF中经培养后的菌落数显著降低(P<0.05);全血中白细胞数目及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比例均显著降低(P<0.05、0.01);血清中IL-1、IL-2、IL-6、IL-10、TNF-α、BK、MCP-1水平及COX-1、COX-2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0.01);肺实质中炎性细胞浸润、红细胞渗出及肺泡上皮细胞脱落等现象明显减少;肺组织中TLR4蛋白阳性表达明显减少,p-p65/p65和p-IκB/Iκ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0.01)。结论 清开灵口服液具有抑制肺炎克雷伯菌所致肺炎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有关。
    19  双清平化方对代谢综合征大鼠骨骼肌自噬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付文浩,田春雨,喇孝瑾,张国伟,张敏,王瑶瑶,陈瑞军,王秀萍,李继安
    2022, 53(19):6108-61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17
    [摘要](868) [HTML](0) [PDF 1.87 M](1038)
    摘要:
    目的 观察双清平化方对代谢综合征大鼠Lee's指数、血糖、血脂及骨骼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自噬效应蛋白1(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1 light chain 3,LC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改善糖脂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 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加10%果糖水溶液喂养,并联合应用N-硝基-L-精氨酸甲酯(N-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及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代谢综合征模型。代谢综合征大鼠给予双清平化方或二甲双胍干预8周,实验前后定期测量大鼠体质量、体长、腹围、血压、糖耐量、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GHb)、胰岛素(insulin,INS)、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计算葡萄糖曲线下面积(OGTT-AUC)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骨骼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Masson染色观察骨骼肌纤维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骨骼肌组织中LC3蛋白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骨骼肌组织中mTOR、Beclin1和LC3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glucose,PG2h)、OGTT-AUC、HOMA-IR、INS、GHb、TC、TG及LDL-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骨骼肌组织中mTOR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Beclin1、LC3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双清平化方组FBG、PG2h、OGTT-AUC、HOMA-IR、INS、GHb、TC、TG及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骨骼肌组织中mTO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Beclin1和LC3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结论 双清平化方可以改善代谢综合征大鼠胰岛素抵抗,改善糖脂代谢水平,抑制骨骼肌病理变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骨骼肌自噬,激活骨骼肌组织自噬通路中mTOR、Beclin1、LC3蛋白表达有关。
    20  清咳平喘颗粒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狄浩然,傅梦清,辛大永
    2022, 53(19):6117-61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18
    [摘要](785) [HTML](0) [PDF 735.11 K](1243)
    摘要:
    目的 观察清咳平喘颗粒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痰热壅肺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20年11月-2021年12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院收治的96例痰热壅肺证CA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清咳平喘颗粒(10 g/次,3次/d),疗程10 d。比较两组患者咳嗽、咯痰、发热、肺部湿罗音等症状消失时间以及影像学结果,评价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咳嗽、咯痰、发热以及肺部湿罗音等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 percentage,Neu%)以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0.01);治疗后,两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下降(P<0.01),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明显上升(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改善更明显(P<0.01);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清咳平喘颗粒治疗CAP痰热壅肺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减轻患者肺部炎症,改善患者咳嗽、咯痰、发热等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21  中成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网状Meta分析
    刘长宁,张立娟,侯翰如,毕淑月,李明襄,韩欢,王康锋
    2022, 53(19):6123-61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19
    [摘要](1108) [HTML](0) [PDF 2.19 M](1285)
    摘要:
    目的 运用网状Meta分析评价中成药用于辅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的口服中成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4月。2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Stata 16对数据进行传统Meta分析以及网状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35项研究,包括复方海蛇胶囊、天智颗粒、银杏叶、六味地黄丸等8种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认知评估:在改善简易智力状态评分方面,最优的前3种干预措施为复方苁蓉益智胶囊联合处方药>红景天胶囊联合处方药>六味地黄丸联合处方药;在改善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方面,最优的前3种干预措施为复方苁蓉益智胶囊联合处方药>复方海蛇胶囊联合处方药>复方丹参片联合处方药。(2)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最优的前3种干预措施为复方苁蓉益智胶囊联合处方药>复方海蛇胶囊联合处方药>天智颗粒联合处方药。(3)在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最优的前3种干预措施为银杏叶联合处方药>复方海蛇胶囊联合处方药>天智颗粒联合处方药。(4)在不良反应方面,不良反应发生较少的前3种方案为天智颗粒联合处方药>复方海蛇胶囊联合处方药>银杏叶联合处方药。结论 中成药联合胆碱酯酶抑制剂或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可有效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效果均优于单用处方药,且安全性较好,未观察到有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但纳入的研究方法学质量普遍偏低,故结论仍待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22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及试验序贯分析
    张垚,杨继,穆丽婷,赵英强,王保和
    2022, 53(19):6139-61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20
    [摘要](830) [HTML](0) [PDF 4.07 M](1015)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中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22年3月20日。采用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通过TSA 0.9.5.10 Beta软件进行试验序贯分析,并按照GRADE标准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 最终共纳入23个RCTs,共计2421例患者,纳入研究的整体方法学质量较低。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西医常规治疗相比,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可显著提高临床总有效率[OR=3.95,95% CI(2.92,5.35),P<0.000 01],降低Lee心衰评分[MD=−0.95,95% CI(−1.37,−0.52),P<0.000 1],提高6 min步行距离[MD=44.50,95% CI(32.02,56.97),P<0.000 01],降低血浆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浓度[MD=−74.78,95% CI(−89.24,−60.33),P<0.000 01];改善心功能指标,包括提高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MD=5.33,95% CI(4.33,6.32),P<0.000 01],降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MD=−5.73,95% CI(−8.04,−3.43),P<0.000 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MD=−5.12,95% CI(−7.16,−3.08),P<0.000 01]及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IVST)[MD=−1.12,95% CI(−1.60,−0.64),P<0.000 01],提高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MD=1.12,95% CI(1.00,1.23),P<0.000 01]、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MD=1.12,95% CI(1.00,1.25),P<0.000 01]及每搏量(stroke volume,SV)[MD=9.34,95% CI(5.39,13.29),P<0.000 01];降低炎症指标,包括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MD=−1.84,95% CI(−2.36,−1.31),P<0.000 0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MD=−0.74,95% CI(−0.83,−0.66),P<0.000 01]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MD=−0.97,95% CI(−1.27,−0.67),P<0.000 01];降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表达[MD=−9.74,95% CI(−12.21,−7.27),P<0.000 01]。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3,95% CI(0.18,2.17),P=0.47]。试验序贯分析进一步肯定了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GRADE证据质量分级显示临床总有效率为中等质量证据,Lee心衰评分、LVESD等8项结局指标均为低质量证据,其余均为极低质量证据。结论 与西医常规治疗相比,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然而证据等级不高,期待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RCTs,为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供更充分的循证证据。
    23  阳春砂与海南砂BPPS启动子比较及GCN4-motif正调控作用的鉴定
    林晓静,梁慧琳,赵海莹,吴清文,黄琳璇,伍思容,杨锦芬
    2022, 53(19):6159-61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21
    [摘要](957) [HTML](0) [PDF 1.59 M](1255)
    摘要:
    目的 龙脑基二磷酸合酶(bornyl diphosphate synthase,BPPS)是砂仁药效萜类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获得海南砂AlBPPS的启动子并与阳春砂AvBPPS启动子进行调控元件和瞬时表达的比较,以期解析AvBPPS在种子中高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FPNI-PCR的方法从海南砂gDNA中克隆AlBPPS的启动子,并与阳春砂AvBPPS启动子进行序列比较,对启动子相似区域进行截短,获得其相应的截短片段;对AvBPPS启动子截短片段中的GCN4-motif进行突变;构建由上述启动子驱动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β-glucuro-nidase gene,GUS)的重组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注射侵染本氏烟草叶片进行瞬时表达,验证启动子的活性和GCN4-motif的功能。结果 克隆获得365 bp的AlBPPS启动子序列,3'端约300 bp的序列与AvBPPS启动子的相应序列相似度高达93%,但AlBPPS启动子不含有AvBPPS启动子的GCN4-motif。构建成功与GUS报告基因融合的系列启动子重组载体——VBP∷GUS(AvBPPS启动子全长)、VBPT∷GUS(AvBPPS启动子截短至320 bp)、VBPT-GM∷GUS(截短AvBPPS启动子且突变GCN4-motif)和LBP∷GUS(AlBPPS启动子全长)、LBPT∷GUS(AlBPPS启动子截短至305 bp)。通过GUS染色发现虽然上述启动子均具有驱动GUS基因转录的活性,然而,含有GCN4-motif的启动子,包括全长或截短的AvBPPS启动子(VBP∷GUSVBPT∷GUS)的活性均高于GCN4-motif突变(VBPT-GM∷GUS)或无GCN4-motif的启动子(LBP∷GUSLBPT∷GUS)。结论 GCN4-motif对基因转录具有正调控作用,为进一步探究AvBPPS启动子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24  基于DNA条形码鉴别缘毛紫菀及狭苞紫菀
    赵日杂,张英秀,王君军,苏学燕,张绍山,张志锋
    2022, 53(19):6167-61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22
    [摘要](693) [HTML](0) [PDF 1.86 M](927)
    摘要:
    目的 基于ITS2和rbcL序列对来自不同地理环境的缘毛紫菀Aster souliei及狭苞紫菀A. farreri进行分子鉴定。方法 以ITS2和rbcL的特异性引物,扩增缘毛紫菀及狭苞紫菀的ITS2和rbcL的序列并测定,运用MEGA7.0软件进行多重比对分析和种间种内遗传距离分析,构建邻接法(neigbor-joining,NJ)系统发育树。结果 ITS2序列在缘毛紫菀及狭苞紫菀的变异位点较rbcL序列丰富,且种间与种内的变异位点数无交叉;ITS2序列的NJ树可将缘毛紫菀及狭苞紫菀样品进行有效区分,而rbcL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无法使缘毛紫菀及狭苞紫菀样品得到有效的区分;ITS2及rbcL序列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缘毛紫菀之间的遗传距离很近,而狭苞紫菀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远。结论 ITS2较rbcL序列更适合用于不同产地的缘毛紫菀及狭苞紫菀样品的鉴定;狭苞紫菀的种内差异较大。
    25  山茱萸CoHMGR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和表达分析
    王瑶瑶,凡贞洁,李炯,刘晓冉,王龙,张佳琪,胥华伟,侯小改,侯典云
    2022, 53(19):6174-61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23
    [摘要](918) [HTML](0) [PDF 1.12 M](1080)
    摘要:
    目的 研究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CoHMGR基因编码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以及不同浓度的外源激素对CoHMGR基因表达和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 农杆菌菌液侵染烟草叶片,激光共聚焦倒置显微镜观察CoHMGR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不同浓度的茉莉酸甲酯和乙烯利喷施山茱萸2年生幼苗,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测定不同时期CoHMGR基因表达水平,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莫诺苷、马钱苷含量。结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CoHMGR蛋白定位于内质网中。qPCR和HPLC结果显示200 μmol/L茉莉酸甲酯和250 mg/L乙烯利对目的基因表达水平和活性成分含量都有正向诱导效应。结论 CoHMGR蛋白定位于内质网,外源喷施200 μmol/L茉莉酸甲酯和250 mg/L乙烯利能显著提高CoHMGR基因表达量和莫诺苷、马钱苷含量,为深入解析CoHMGR基因功能奠定基础。
    26  一测多评法定量分析半夏及其混伪品中的4种核苷类成分
    王翠翠,毕启瑞,张建青,杨琳,姚帅,果德安
    2022, 53(19):6180-61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24
    [摘要](921) [HTML](0) [PDF 1.28 M](1240)
    摘要: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法测定半夏Pinellia ternate及其混伪品天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水半夏Typhonium flagelliforme和虎掌南星Pinellia pedatisecta中尿苷、腺嘌呤、鸟苷及腺苷的含量方法。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Shim-pack Scepter C18-120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10%乙腈-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检测波长260 nm;柱温20℃。以腺苷为内标,建立尿苷、腺嘌呤和鸟苷的相对校正因子,同时采用外标法和一测多评法测定多批次药材中4种成分的含量,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结果 尿苷、腺嘌呤、鸟苷及腺苷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95.40%~104.02%,一测多评法和外标法测得的含量无显著差异(RSD<3%),不同产地的半夏中4种核苷含量显示有明显差异。除天南星外,基于核苷的含量测定结果结合化学计量分析可以很好地区分半夏、水半夏和虎掌南星。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度高,可为半夏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参考。
    27  基于HPLC多指标成分测定及指纹图谱多模式识别的不同产地不同品种当归质量差异分析
    张明惠,朱田田,晋玲,王富胜,徐丽,康舒淇
    2022, 53(19):6187-61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25
    [摘要](710) [HTML](0) [PDF 2.38 M](1141)
    摘要:
    目的 建立当归Angelicae sinensis的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结合多种化学计量学分析,确定不同产地不同品种(岷归1号、岷归2号)当归差异成分,为当归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不同品种当归的指纹图谱,并对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采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Fisher线性判别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不同品种当归中的16个共有峰,指认出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A、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8个色谱峰。岷县产区当归的2个品种当归间存在差异的成分是绿原酸(P<0.01)、洋川芎内酯I(P<0.01)、洋川芎内酯H(P<0.01)、藁本内酯(P<0.01)和丁烯基苯酞(P<0.05),渭源产区的是洋川芎内酯I(P<0.01)、洋川芎内酯H(P<0.01)、洋川芎内酯A(P<0.01)、藁本内酯(P<0.01);临洮产区的是绿原酸(P<0.01)、阿魏酸(P<0.01)、阿魏酸松柏酯(P<0.01)、丁烯基苯酞(P<0.05);通渭产区的是阿魏酸(P<0.01)、洋川芎内酯H(P<0.05)、洋川芎内酯A(P<0.05)、藁本内酯(P<0.01)。结论 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含量测定、CA、因子分析、PCA、OPLS-DA分析可以客观、全面、有效地确定不同产地不同品种当归中主要有效成分的差异,可为当归品种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有力支撑。
    28  中药中马兜铃酸快速检测及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邵鑫,张月,郑雁雪,王圆圆,魏金霞,李遇伯
    2022, 53(19):6200-62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26
    [摘要](968) [HTML](0) [PDF 1.66 M](1292)
    摘要:
    马兜铃酸是一类广泛存在于马兜铃属及细辛属植物中的硝基菲羧酸类化合物,因其具有不可逆转的肾毒性,2000年6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令停止进口、制造和销售含有马兜铃酸的原料及药品。随后,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暂停了含马兜铃酸药物的使用。但目前,一些含有低剂量马兜铃酸的药物仍在我国临床上广泛应用,鉴于马兜铃酸的不良反应,为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近年来马兜铃酸快速检测和分离技术的原理、应用、优势与不足进行总结,以期为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及其制剂的风险控制及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29  中药单体成分防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研究进展
    贺一凡,周子烨,崖壮举,谢运勇,王斌,刘继平,史永恒
    2022, 53(19):6213-62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27
    [摘要](1031) [HTML](0) [PDF 1.57 M](1452)
    摘要:
    中药防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具有积极的作用,从中提取分离的单体化合物往往具有较好的糖尿病心血管保护作用。主要检索了近5年国内外中药单体成分防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文献,整理了常用的有关中药活性单体类化合物,如黄酮类、环烯醚萜类、三萜皂苷类及生物碱类等化合物,综述了其发挥防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药理作用及机制,以期为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和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30  板蓝根多糖抗病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李咸慰,宋沁洁,杨新荣,李国峰,李东辉,吴红伟,李越峰
    2022, 53(19):6227-62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28
    [摘要](678) [HTML](0) [PDF 1.32 M](1393)
    摘要:
    板蓝根多糖是板蓝根的主要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抗病毒作用较为突出,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直接杀灭病毒和抑制病毒吸附、复制及蛋白表达,还可通过促进免疫细胞增殖分化、促进细胞因子释放、降低促炎因子水平以及参与红细胞免疫等方式增强机体的免疫作用,Toll样受体3(toll-likereceptor-3,TLR3)通路和Janus激酶(Janus kinase,JAK)/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通路是其通过免疫调节方式抗病毒的重要信号通路,免疫佐剂的应用可为板蓝根多糖与其他抗病毒制剂的联合使用提供一定思路。主要综述了板蓝根多糖抗病毒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板蓝根多糖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31  山豆根黄酮类成分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傅月朦,余登香,王淑娜,杨丽雅,邓中平
    2022, 53(19):6234-62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29
    [摘要](1016) [HTML](0) [PDF 1.58 M](1535)
    摘要: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功效。生物碱是山豆根的主要活性成分和发挥药效及毒性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除生物碱外,黄酮类成分也是山豆根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抗炎及抗氧化、抗菌及抗病毒、抗心脑血管疾病等药理作用。主要对山豆根黄酮类成分的化学特征、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山豆根黄酮成分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32  金果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卢丽洁,吴清华,周永峰,任超翔,朱兴龙,晏宇杭,魏民,刘三波,周涛,裴瑾
    2022, 53(19):6245-625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30
    [摘要](800) [HTML](0) [PDF 2.12 M](1291)
    摘要:
    金果榄为喉科要药,民间常用于治疗炎症和胃痛等,疗效显著,为苗、壮、瑶族等少数民族习用药物;同时被《中国药典》收载,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止痛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金果榄具有抗炎、镇痛、抑菌、抗溃疡、抗肿瘤、降血糖、抗氧化等药理作用,化学成分以二萜类、生物碱类和甾体类为主,其中克罗烷型二萜如古伦宾、异喹啉类生物碱如巴马汀为主要活性成分。对金果榄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安全性评价进行综述,并从植物亲缘学及成分特异性、成分与中药有效性的关联、成分可测性等方面对金果榄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并预测古伦宾、巴马汀、药根碱、非洲防己碱、木兰花碱等可作为其Q-Marker,为建立和完善其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33  转录因子调控青蒿素生物合成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詹忠根
    2022, 53(19):6258-62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31
    [摘要](602) [HTML](0) [PDF 1.49 M](1461)
    摘要:
    青蒿素是从药用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中分离的一种倍半萜内酯,广泛应用于疟疾治疗,野生资源含量较低。为缓解持续增加的需求,尝试提高青蒿素含量或产量的研究成为热点课题。转录因子具有调节代谢途径中一个或多个基因表达的作用,据报道,已有多个转录因子家族参与调节青蒿素的生物合成和积累,干预转录因子表达是提高青蒿素含量或产量的重要手段。从转录因子调控黄花蒿腺毛形成与发育和转录因子调控青蒿素生物合成2个方面综述青蒿素的生物合成机制,以期为青蒿素代谢的转录调控研究提供参考。
    34  基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抑郁症发病机制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陈佳俊,秦雪梅,杜冠华,周玉枝
    2022, 53(19):6273-62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32
    [摘要](1104) [HTML](0) [PDF 1.12 M](875)
    摘要:
    抑郁症是一种难以调控的疾病,目前缺乏高效、稳定且安全的抗抑郁药,寻找抑郁症发病新机制对抗抑郁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发现抑郁症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ndocannabinoid system,ECS)的紊乱密切相关,然而涉及的机制较为复杂,亟待整理。当下,通过ECS的调控来治疗抑郁症是一种新途径,而中药在该途径上存在天然优势,从中开发抗抑郁新药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鉴于此,对ECS与抑郁症的关系及中药介导ECS发挥抗抑郁作用的潜力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为抗抑郁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策略。
    35  基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网络药理学的防己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莫柳英,张帆,郝二伟,邓家刚,陈锋,李瑞林,莫月密,张玲秋,侯小涛,杜正彩
    2022, 53(19):6283-62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33
    [摘要](1022) [HTML](0) [PDF 2.06 M](1247)
    摘要:
    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是一味使用历史悠久的中药,最早出现于《神农本草经》中。其味苦,性寒,归膀胱﹑肺经,具有祛风止痛、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痹痛、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疮毒等病症。对防己的化学成分和现代药理研究进行综述,从防己特有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的药效物质基础和网络药理学3个方面对防己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为防己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36  基于刺激响应及靶向因子修饰载多烯紫杉醇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隋芳茜,李杰雨,杨山景,姜海梅,杨诗宇,李凌军,蔡晓青
    2022, 53(19):6296-63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34
    [摘要](822) [HTML](0) [PDF 921.35 K](1460)
    摘要:
    多烯紫杉醇是天然抗肿瘤药物紫杉醇的衍生物,具有广谱、高效的抗肿瘤活性,但其溶解性低、组织分布广,限制了临床应用。刺激响应型纳米递送系统凭借其载体材料结构的多元性、环境敏感释药性,有效改善了多烯紫杉醇这些缺陷,在此基础上,修饰靶向因子可使药物靶向递送,改变药物的组织分布,进一步提高抗肿瘤效果。综述近年多烯紫杉醇刺激响应型及靶向因子修饰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提出其发展面临的挑战及未来趋势等关键问题,以期为多烯紫杉醇在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发方面提供参考。
    37  欧美药品非专利保护机制对中药创新及改良品种的保护启示
    李慧
    2022, 53(19):6306-63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9.035
    [摘要](919) [HTML](0) [PDF 656.91 K](1046)
    摘要:
    对于药品知识产权的保护,欧美在专利制度的基础上推行了系列非专利制度,将改良药品纳入了知识产权保护中。对于渐进发展特性十分突出的中药而言,改良与创新同等重要,中药改良品种与创新品种都值得知识产权保护。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具有发展为中药知识产权特有保护制度的潜力,以鼓励中药品种创新与改良为该制度的主要目标,在探讨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时,应以利益平衡为准则,对中药创新品种予以"强"保护以达成"激励"效果,对中药改良品种予以"弱"保护以达成"促进"效果,最终形成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发展并惠益社会大众的良好局面。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