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53卷第1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22, 53(16):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01
    [摘要](203) [HTML](0) [PDF 833.84 K](371)
    摘要:
    2  封面
    2022, 53(16):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00
    [摘要](169) [HTML](0) [PDF 1.94 M](339)
    摘要:
    3  太白银莲花地上部分三萜皂苷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王啸洋,李慧,陆云阳,平耀东,张艳华,汤海峰
    2022, 53(16):4925-49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01
    [摘要](819) [HTML](0) [PDF 1.33 M](487)
    摘要:
    目的 研究太白银莲花Anemone taipaiensis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并初步评估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ODS反相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1D-NMR、2D-NMR及MS)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法评估化合物对2种人源肿瘤细胞(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HL-60细胞和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结果 从太白银莲花地上部分7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7个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常春藤皂苷元-3β-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1→4)-β-D-吡喃葡萄糖苷(1)、3β-O-β-D-吡喃木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2)、cernusoide C(3)、medicago-saponin P14)、常春藤皂苷元-3β-O-β-D-吡喃木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苷(5)、hederacholichiside F(6)和3β-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7);化合物125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太白银莲花皂苷C;化合物4为首次从银莲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对HL-60细胞和HepG2细胞有显著增殖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分别为5.79和3.42 μmol/L。
    4  东北铁线莲地上部位化学成分研究(II)
    肖寒,郭友朋,李治周,孙世伟,王惠,吕超艺,张英华,王威
    2022, 53(16):4934-49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02
    [摘要](522) [HTML](0) [PDF 938.13 K](406)
    摘要:
    目的 研究铁线莲属植物东北铁线莲Clematis manshurica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和ODS柱色谱以及制备HPLC等技术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运用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东北铁线莲地上部位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香树脂醇乙酸酯(1)、(5S)-二氢-5-羟甲基-2(3H)-呋喃酮(2)、5-羟甲基糠醛(3)、丁香醛(4)、异黑麦草内酯(5)、黑麦草内酯(6)、(−)-丁香树脂醇(7)、威灵仙酚(8)、蚱蜢酮(9)、丁香酸(10)、阿魏酸(11)、(5R)-二氢-5-羟甲基-2(3H)-呋喃酮(12)、3,4-二羟基苯乙酮(13)、3,4-二羟基苯甲醛(14)、1,3-反式-四氧-1-甲基-3-苯茚满(15)、反式-二氢-4-羟基-5-羟甲基-2(3H)-呋喃酮(16)、(5S)-5-羟甲基-2(5H)-呋喃酮(17)和地耳草素A(18)。结论 化合物46913151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7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5  醴肠化学成分及其抗沙门菌T3SS的活性成分研究
    张晓春,鲁春华
    2022, 53(16):4940-49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03
    [摘要](404) [HTML](0) [PDF 1.08 M](424)
    摘要:
    目的 研究醴肠Eclipta prostrata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沙门菌Ⅲ型分泌系统(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T3SS)活性。方法 综合运用Sephadex LH-20凝胶、正相硅胶、HPLC、中压反相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MS、NMR、UV、IR等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SDS-PAGE法检测化合物118抗沙门菌T3SS毒力蛋白分泌活性。结果 从醴肠全草提取物中分离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豌豆酚(1)、3'-O-甲基香豌豆酚(2)、蟛蜞菊内酯(3)、异去甲蟛蜞菊内酯(4)、木犀草素(5)、5'-(4-羟基-1-丁炔-1-基)[2,2'-联噻吩]-5-醛(6)、α-三联噻吩(7)、α-三联噻吩甲醛(8)、α-三联噻吩甲醇(9)、5-甲氧亚甲基-2,2':5',2''-三联噻吩(10)、5-羟甲基-(2,2':5',2'')-三联噻吩乙酯(11)、[2,2':5',2''-三联噻吩]-5-基甲基-2-甲基丁酯(12)、5-羟甲基-(2,2':5',2'')-噻吩当归酸酯(13)、5-羟甲基-(2,2':5',2'')-噻吩巴豆酸酯(14)、(Z)-[2,2'-联噻吩]-5-甲醇-5'-(3-丁烯-1-炔基)-2-巴豆酸酯(15)、(E)-5'-(3-丁烯-1-炔基)-[2,2'-噻吩]-5-甲醇-2-甲基巴豆酸酯(16)、5'-(3-丁烯-1-炔-1-基)-[2,2'-联噻吩]-5-甲醇-5-乙酯(17)和5'-羟甲基-5-(3-丁烯-1-炔基)-2,2'-联噻吩(18)。结论 化合物61516首次从植物醴肠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具有较强的沙门菌T3SS毒力蛋白分泌抑制活性,化合物134具有一定的抗T3SS活性,为醴肠民间用作排脓、止血、治热痢以及抗菌抗感染药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6  基于UPLC-Q-TOF-MS/MS分析黄精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梁泽华,潘颖洁,邱丽媛,吴鑫雨,徐晓强,舒月文,袁强
    2022, 53(16):4948-495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04
    [摘要](848) [HTML](0) [PDF 1.72 M](589)
    摘要:
    目的 应用固相萃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对黄精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方法 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以乙腈-0.1%甲酸水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在电喷雾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对各主要色谱峰进行归属。结果 根据所获得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同时结合色谱保留行为、质谱裂解规律、特征碎片离子、对照品比对以及相关文献报道,共鉴定炮制前后黄精中的61个化学成分,包括16个甾体皂苷类成分、12个黄酮类成分、5个木脂素类成分、1个香豆素类成分、3个生物碱类成分、4个脂肪酸类成分、3个氨基酸类成分、2个糖类成分、4个酯类成分、1个醛类成分、1个有机酸类成分及9个未知成分。结论 炮制对黄精中的化学成分影响很大,随着炮制时间的增加如成分异构化、原生苷种类以及含量减少、苷元含量的增加等。九蒸九晒黄精增效作用炮制或许与其化学成分变化有关,为黄精九蒸九晒炮制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黄精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7  光叶丁公藤及其3个潜在代用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差异性成分和作用机制研究
    胡静,杨媛媛,任慧,崔小敏,李宁,曲彤,陈志永
    2022, 53(16):4958-49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05
    [摘要](752) [HTML](0) [PDF 2.10 M](433)
    摘要:
    目的 研究光叶丁公藤Erycibe schmidtii与3个潜在代用品多花丁公藤E.myriantha、凹脉丁公藤E.elllptilimba、大果飞蛾藤Porana sinensis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差异性成分和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HPLC-Q Exactive Focus MS/MS)分析光叶丁公藤及3个潜在代用品的差异成分;结合Swiss Target Prediction、DisGeNET、OMIM、TTD等数据库获得差异成分治疗RA的作用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共有靶点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模型,采用Cytoscape 3.6.0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并分析网络拓扑参数筛选出核心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和R语言软件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 3.6.0软件构建“药材-差异成分-靶点-通路(H-C-T-P)”网络图并进行分析,探讨光叶丁公藤及3个潜在代用品差异成分治疗RA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 从光叶丁公藤及3个潜在代用品中共鉴定60个成分,其中差异成分35个,共涉及348个靶点。与RA相关的差异成分有18个,得到差异成分-RA共同靶点153个。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光叶丁公藤及3个潜在代用品可能通过芒柄花素、丁公藤黄素E、圣草酚、N-反式-对香豆酰酪胺、秦皮乙素共5个活性差异成分作用于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AC-alpha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AKT1)、双特异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1(dual specificity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1,MAP2K1)、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单位α亚型(phosphatidylinositol 4,5-bisphosphate 3-kinase catalytic subunit alpha isoform,PIK3CA)等32个靶点,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等5个信号通路发挥治疗RA的作用。结论 初步明确了光叶丁公藤及3个潜在代用品治疗RA的差异成分、关键靶点和核心通路;光叶丁公藤和大果飞蛾藤所鉴定的共有化学成分数量和H-C-T-P网络图中度值较其他2个潜在代用品高,说明大果飞蛾藤更适合做光叶丁公藤代用品;为濒危中药代用品开发提供了相对可靠的新策略。
    8  人参皂苷Rg3和大黄酸纳米乳的制备及其联合aPD-L1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药效学研究
    张翡峰,钱柯,马莉莎,赵悦,施经斌,许淑君,熊阳
    2022, 53(16):4973-49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06
    [摘要](675) [HTML](0) [PDF 1.82 M](471)
    摘要:
    目的 根据中医治疗肿瘤时提倡的“扶正祛邪”治则,选用中药人参和大黄的主要成分人参皂苷Rg3(ginsenoside Rg3,G-Rg3)和大黄酸(rhein,Rhe)进行组合,制备G-Rg3/Rhe纳米乳(G-Rg3/Rhe NE),同时提高G-Rg3和Rhe溶解度以利于注射给药,并利用该纳米乳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单抗(anti-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aPD-L1)治疗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G-Rg3和Rhe在不同辅料中的溶解能力,筛选出合适的乳化剂、助乳化剂和油相。利用伪三元相图考察乳化剂与助乳化剂质量比(Km值)对纳米乳体系的影响,根据形成纳米乳区域面积大小选择适宜的Km值,优选G-Rg3/Rhe NE的处方,并对其进行表征和稳定性评价。选用4T1Fluc原位乳腺肿瘤小鼠模型,评价G-Rg3/Rhe NE联合aPD-L1抗TNBC的效果。结果 G-Rg3/Rhe NE的优化组分比为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EL35-聚乙二醇400-辛癸酸甘油酯-水,其质量比为1.33∶2.67∶2.80∶12.50,Km值为1∶2,G-Rg3/Rhe NE的平均粒径为(84.8±1.1)nm,多分散性系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0.21±0.02,ζ电位为(−11.30±0.43)mV。载药纳米乳中G-Rg3、Rhe的包封率分别为96.51%、97.47%,两药共载的载药量为0.75%。G-Rg3/Rhe NE联合aPD-L1,能显著抑制荷4T1Fluc小鼠的肿瘤生长。结论 G-Rg3/Rhe NE粒径均一、稳定性好,可联合aPD-L1增强其抗TNBC的效果。
    9  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蛇葡萄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处方工艺及体外评价
    麦琬婷,钟华帅,苏晓丹,陆建媚,覃裕翠,黄秋洁,叶勇
    2022, 53(16):4982-499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07
    [摘要](636) [HTML](0) [PDF 2.20 M](415)
    摘要:
    目的 优化蛇葡萄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ampelopsin loaded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AMP-NLC)处方并对其进行质量表征,研究其对SMMC-7721细胞抑制作用和摄取情况。方法 采用有机溶剂蒸发法制备AMP-NLC,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AMP-NLC处方并对其进行质量表征。用MTT法测定SMMC-7721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50%,IC50),并用罗丹明B染料观察其摄取情况。结果 最优处方为山嵛酸甘油酯与中链三酰甘油的比例为1∶11.5、药脂比为1∶10.5、蛋黄卵磷脂用量为21 mg和P188的用量为2%,所制AMP-NLC的平均包封率为(81.71±1.76)%、平均载药量为(3.86±0.22)%、平均粒径为(156.50±7.11)nm和平均ζ电位为(−11.00±0.95)mV,体外释药过程符合一级释放模型Q=47.93(1-e−0.625 2 t),蛇葡萄素和AMP-NLC对SMMC-7721细胞的IC50分别为44.51、41.51μg/mL,且相对蛇葡萄素原料药,SMMC-7721细胞对AMP-NLC有较好摄取。结论 Box-Behnken响应面法所建立的模型可用于AMP-NLC处方优化,AMP-NLC能有效提高蛇葡萄素在SMMC-7721细胞的相对摄取。
    10  基于羧甲基壳聚糖-氧化透明质酸自组装行为构建的pH响应型纳米乳水凝胶给药系统
    汤小涵,王哲,闫巧,秦祉剑,袁海龙
    2022, 53(16):4992-50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08
    [摘要](328) [HTML](0) [PDF 2.11 M](964)
    摘要:
    目的 基于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氧化透明质酸(oxidized hyaluronic acid,OHA)的自组装行为,构建一种用于局部递送难溶性药物的pH响应型纳米乳水凝胶给药系统。方法 采用自乳化法制备丹参酮IIA(tanshinone ⅡA,Tan IIA)纳米乳,通过平衡溶解度的考察和伪三元相图的绘制优化纳米乳处方,对纳米乳进行理化性质考察。高碘酸钠氧化法制备OHA,以成胶时间为指标优选CMC和OHA的浓度。将OHA溶解于纳米乳中与CMC溶液自组装形成Tan IIA纳米乳水凝胶(CMC-OHA/Tan IIA-NBHs)。对得到的CMC-OHA/Tan IIA-NBHs进行理化性质和体外抑菌活性评价。结果 优化处方可制备得到O/W型Tan IIA纳米乳,粒径为(52.18±0.15)nm,PDI为0.165±0.012。自组装得到的CMC-OHA/Tan IIA-NBHs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酸响应性和药物缓释性能。抑菌圈实验表明CMC-OHA/Tan IIA-NBHs体外可显著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结论 CMC-OHA/Tan IIA-NBHs制备方法简便、稳定性好,可以有效改善难溶性药物的体外溶出行为,为纳米乳局部递送难溶性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1  绿原酸-黄芩苷共载纳米粒鼻腔原位凝胶的制备及增强鼻黏膜免疫作用
    梁达均,林宇建,时军,吴欣颖,刘锐萍
    2022, 53(16):5001-500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09
    [摘要](572) [HTML](0) [PDF 2.18 M](397)
    摘要:
    目的 制备绿原酸-黄芩苷共载纳米粒鼻腔原位凝胶(chlorogenic acid-baicalin co-loaded nanoparticles in situ nasal gel,CA&B-NPs/ISNG),初步考察其对上呼吸道黏膜免疫功能低下(upper airway immunity dysfunction,UAID)小鼠的影响。方法 以包封率和胶凝温度为评价指标,制备出CA&B-NPs/ISNG,表征其形态、粒径分布、ζ电位、体外释药量及凝胶溶蚀量;采用牛蛙上颚离体法考察CA&B-NPs/ISNG对纤毛的毒性;建立UAID小鼠模型,测定小鼠唾液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含量和溶菌酶活性,考察CA&B-NPs/ISNG增强鼻黏膜免疫的作用。结果 优选处方:取绿原酸和黄芩苷各11.0 mg,加入10 mL聚乙二醇(PEG)400溶解成CGA-BC溶液,磁力搅拌下缓慢滴入到25 mL 2.72 mg/mL壳聚糖溶液中,调节pH至5.0,然后磁力搅拌下缓慢滴加10 mL 1.00 mg/mL三聚磷酸钠(tripolyphosphate,TPP)溶液,得CA&B-NPs混悬液;往CA&B-NPs混悬液中加入体系18.5%泊洛沙姆407(Poloxamer 407,P407),溶胀分散均匀后,加入体系1%泊洛沙姆188(Poloxamer 188,P188),待完全溶胀分散均匀,调节pH至5.5,得CA&B-NPs/ISNG。纳米粒形态规则,平均粒径(536.10±16.24)nm,粒子分散系数0.310±0.053,ζ电位(24.39±0.27)mV,绿原酸和黄芩苷包封率分别为(44.67±0.43)%和(55.25±0.61)%;胶凝温度为(32.03±0.31)℃。CA&B-NPs/ISNG表现出持续缓慢释药和无明显的纤毛毒性,且能显著提高SIgA的含量和溶菌酶的活性(P<0.05)。结论 制备的CA&B-NPs/ISNG均一稳定,包封率高,适用鼻用制剂要求,可提高UAID小鼠的鼻黏膜免疫功能。
    12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赶山鞭总黄酮提取工艺及提取物指纹图谱研究
    井中旭,刘雨薇,姜海波,刘焱南,秦国昭,冯宇飞
    2022, 53(16):5010-50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10
    [摘要](668) [HTML](0) [PDF 2.32 M](429)
    摘要:
    目的 优化赶山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建立赶山鞭总黄酮提取物的指纹图谱。方法 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对赶山鞭中总黄酮含量及金丝桃苷的转移率的影响;以此为基础,采用Central-Composite试验设计原理进行3因素5水平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提取工艺。采用比色法,于500 nm处测定药材中以芦丁计总黄酮的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总黄酮中金丝桃苷的含量,计算金丝桃苷的转移率。采用HPLC法建立赶山鞭总黄酮提取物的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年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并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赶山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以65%乙醇,料液比1∶10,提取120 min,提取2次。建立的赶山鞭药材总黄酮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有15个共有指纹峰,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结果显示相似度均大于0.61,表明10批样品的化学成分一致性较好,但各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对部分色谱峰进行了归属指认分别是金丝桃苷、槲皮素、芦丁、山柰酚。聚类分析可知欧氏距离为25时,10批样品可聚为2类,S1与S7为一类,其余聚为一类;欧氏距离为15时,可聚为5类,即S3、S5、S6、S8~S10聚为一类,S1、S2、S4、S7各为一类。经主成分分析,4个主成分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8.659%,以S5样品的主成分因子综合得分最高。结论 响应面法优化的赶山鞭总黄酮提取纯化条件简单可靠,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能够简便、高效地反映赶山鞭总黄酮提取物中大部分化学成分信息,为赶山鞭药材的质量评价奠定基础。
    13  红芪精准煮散饮片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3种指标成分测定
    李硕,俱蓉,杨秀娟,赵林华,仝小林
    2022, 53(16):5020-50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11
    [摘要](727) [HTML](0) [PDF 1.70 M](447)
    摘要:
    目的 建立红芪精准煮散饮片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和3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红芪饮片与红芪精准煮散饮片中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的含量,色谱柱为Robusta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 nm;体积流量1.0 mL/min;进样量20 μL;柱温30℃。结果 建立了红芪精准煮散饮片的特征指纹图谱,并指认出了20个共有峰中的3个主要峰芒柄花苷(峰11)、毛蕊异黄酮(峰13)和芒柄花素(峰16),3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98.08%~99.33%,RSD在1.46%~2.37%。通过加权得分,比较红芪精准煮散饮片与传统饮片中3种成分,得到红芪精准煮散饮片1.00 g约相当于传统饮片1.37 g。结论 建立的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可为红芪精准煮散饮片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依据。
    14  基于中红外光谱技术桂枝茯苓胶囊浓缩过程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王玉琴,徐芳芳,张欣,吴云,张永超,章晨峰,王振中
    2022, 53(16):5026-50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12
    [摘要](605) [HTML](0) [PDF 1.98 M](372)
    摘要:
    目的 应用衰减全反射中红外光谱(mid-infrared spectroscopy,MIRS)技术建立桂枝茯苓胶囊(Guizhi Fuling Capsules,GFC)浓缩过程中没食子酸、芍药苷、苯甲酸、苯甲酰芍药苷及挥发油桂皮醛和肉桂酸的定量分析模型,实现GFC浓缩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 以HPLC检测值为参照,采集GFC浓缩过程的MIRS,结合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PLS)法分别建立6种指标性成分的定量模型。结果 没食子酸、芍药苷、苯甲酸、肉桂酸、苯甲酰芍药苷及桂皮醛的校正集相关系数(rcal)分别为0.992、0.977、0.986、0.985、0.974、0.980,验证集相关系数(rpre)分别为0.985、0.961、0.988、0.993、0.978、0.975,校正均方根误差(corrected root mean square errors,RMSEC)分别为0.132、0.771、0.042、0.044、0.075、0.185,预测相对偏差(relative standard error of prediction,RSEP)和相对误差均小于10%。结论 MIRS技术具有快速方便、结果可靠的优点,可以应用于GFC浓缩过程中挥发油桂皮醛和肉桂酸及其他指标性成分的测定,为GFC浓缩过程的在线监控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15  18β-甘草次酸增强固有免疫细胞中I型干扰素响应进而协同抑制肝癌生长的机制研究
    李硕,白金钊,刘闰平
    2022, 53(16):5034-50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13
    [摘要](554) [HTML](0) [PDF 1.90 M](440)
    摘要:
    目的 在固有免疫细胞中明确18β-甘草次酸对I型干扰素通路的激动活性,并评价其在肝癌模型小鼠中的协同抑瘤作用。方法 CCK-8法检测18β-甘草次酸对RAW264.7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qRT-PCR法检测18β-甘草次酸对免疫细胞[RAW264.7细胞、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DM)、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ndritic cells,BMDC)]中干扰素β1(interferon beta 1,Ifnb1)、干扰素刺激基因15(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 15,Isg15)和干扰素诱导蛋白1(interferon-induced protein with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s 1,Ifit1)mRNA表达的影响;qRT-PCR法检测18β-甘草次酸与干扰素α2(interferon alpha 2,IFNα2)联用对免疫细胞中Isg15Ifit1 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18β-甘草次酸对IFNα2诱导的RAW264.7细胞Janus激酶1(Janus kinase 1,JAK1)、酪氨酸激酶2(tyrosine kinase 2,TYK2)、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1,STAT1)和STAT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C57BL/6小鼠通过原位移植瘤手术建立肝癌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奥沙利铂组和奥沙利铂+18β-甘草次酸组,给予奥沙利铂和18β-甘草次酸治疗,评价小鼠体质量变化、肿瘤质量、脾质量、肝质量和肝脏系数。结果 18β-甘草次酸显著升高了Ifnb1Isg15Ifit1的mRNA表达水平(P<0.05、0.01、0.001),协同增强了IFNα2诱导的Isg15Ifit1的mRNA表达(P<0.05、0.01、0.001);18β-甘草次酸促I型干扰素的活性可能依赖于其对IFNα2诱导的下游信号转导关键蛋白JAK1、TYK2、STAT1、STAT2磷酸化的增强作用(P<0.05、0.01、0.001)。18β-甘草次酸与奥沙利铂联用显著抑制了小鼠肝细胞癌原位移植瘤的恶性生长(P<0.01),并改善了奥沙利铂毒性相关的体质量下降。结论 18β-甘草次酸能够激活JAK-STAT信号并诱导I型干扰素下游ISGs的表达,同时能与奥沙利铂协同抑制肝癌生长,从而发挥激活肿瘤免疫的作用。
    16  黑树莓花青素联合奥沙利铂或喜树碱通过Akt信号通路协同增强结直肠癌化疗药物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
    刘月,李鑫,庞文倩,杨哲,陈丽莉,张秋华,李晓龙,毕秀丽
    2022, 53(16):5044-50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14
    [摘要](599) [HTML](0) [PDF 1.90 M](524)
    摘要:
    目的 探究黑树莓花青素联合奥沙利铂或喜树碱在结直肠癌细胞和氧化偶氮甲烷(azoxymethane,AOM)诱导的结直肠癌模型小鼠中的协同作用。方法 结直肠癌细胞系SW480和Caco-2给予黑树莓花青素、奥沙利铂或喜树碱进行干预,AOM诱导的结直肠癌模型小鼠给予黑树莓花青素或奥沙利铂进行干预。采用MTT法检测黑树莓花青素联合奥沙利铂或喜树碱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直肠癌细胞和小鼠肠上皮细胞中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黑树莓花青素与奥沙利铂或喜树碱联合使用可显著抑制SW480和Caco-2细胞的增殖(P<0.05、0.01、0.001);黑树莓花青素与奥沙利铂联合使用显著改善结直肠癌模型小鼠的状态,增加小鼠体质量,减少肠道肿瘤数量(P<0.01);黑树莓花青素可能通过下调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进而增强化疗药物的治疗效果(P<0.01、0.001)。结论 黑树莓花青素可以协同增加奥沙利铂或喜树碱的抗肿瘤作用。
    17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究当归补血汤干预大鼠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石娅,刘文,刘兴德,宋信莉,李鑫,舒万芬,张甘纯,秦琴,王洪鑫
    2022, 53(16):5052-50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15
    [摘要](683) [HTML](0) [PDF 2.74 M](437)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体内实验探讨当归补血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I)大鼠的干预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数据库收集当归补血汤中的活性成分及其治疗CIRI的靶点,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Auto Dock软件对关键作用靶点与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SD大鼠给予尼莫地平或当归补血汤2周后,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模型,对神经行为学进行评分,并测定脑组织梗死面积;采用TUNEL染色法测定脑组织细胞凋亡情况;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考察脑组织病理变化;采用ELISA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IL-1β水平;采用qRT-PCR检测脑组织TNF-αIL-6IL-1β 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组织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磷酸化Akt(phosphorylated Akt,p-Akt)、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蛋白表达。结果 筛选出当归补血汤30种活性成分,得到当归补血汤治疗CIRI的靶点467个,核心靶点55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Akt信号通路是当归补血汤抗CIRI的关键机制之一。分子对接显示,当归补血汤中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作用靶点中的Akt1、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转录因子AP-1(transcription factor AP-1,JUN)、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细胞肿瘤抗原p53(cellular tumor antigen p53,TP53)、TNF和IL-6等具有较为稳定的结合活性。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当归补血汤能够改善CIRI大鼠神经功能损伤(P<0.05);减少脑组织梗死面积(P<0.05、0.01);减轻脑组织病理损伤;降低脑组织细胞凋亡指数(P<0.05、0.01、0.001);降低血清中TNF-α、IL-6和IL-1β水平(P<0.05、0.01);降低脑组织中TNF-αIL-6IL-1β mRNA表达(P<0.01、0.001);增加脑组织中Akt的磷酸化水平(P<0.01、0.001)而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进一步上调Bcl-2蛋白表达(P<0.05、0.01、0.001),下调Bax蛋白表达(P<0.05、0.001)。结论 当归补血汤可能通过作用多靶点及多通路治疗CIRI,其机制与影响Akt1、TNF、IL-6、IL-1β等蛋白的表达进而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和细胞凋亡有关。
    18  肠道菌群紊乱对泻心汤药效成分大黄素药动学的影响
    刘莹,贾兰,张晓喻,胡慧玲,郭欣悦,王战国
    2022, 53(16):5066-50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16
    [摘要](425) [HTML](0) [PDF 1.66 M](398)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大黄素以及配伍泻心汤药效成分(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前后在正常和抗生素致菌群紊乱大鼠中的药动学差异,揭示肠道菌群对泻心汤药效成分大黄素药动学的影响。方法 通过ig混合抗生素建立菌群紊乱大鼠模型,经高通量16S rDNA测序技术进行模型评价。采用β-葡萄糖醛酸酶水解法处理血液样品,通过血液中总大黄素质量浓度表征大黄素的体内药动学特征。通过比较正常和抗生素致菌群紊乱大鼠中大黄素及其配伍盐酸小檗碱和黄芩苷前后的药动学差异特征评价肠道菌群对泻心汤药效成分大黄素药动学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大鼠相比,单独ig大黄素,菌群紊乱大鼠中大黄素在0~12 h内基本无吸收,即在0~12 h内生物利用度极显著降低;大黄素配伍盐酸小檗碱和黄芩苷后,菌群紊乱大鼠中大黄素在0~12 h内生物利用度仍然显著降低。与单独ig大黄素相比,大黄素配伍盐酸小檗碱和黄芩苷后,菌群紊乱大鼠模型中大黄素在0~12 h内的体内生物利用度显著升高;然而,正常大鼠中大黄素在0~12 h内的体内生物利用度显著降低。结论 大黄素单独给药或配伍泻心汤药效成分后在菌群紊乱大鼠模型中药动学均显著改变,表明肠道菌群能够显著影响泻心汤药效成分大黄素的药动学特征。
    19  基于TNF-α/IKKβ/NF-κB信号通路研究消积丸治疗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涂宛晴,梁秋儿,谢鹏程,谢婷,林丽群,陈利国
    2022, 53(16):5074-50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17
    [摘要](698) [HTML](0) [PDF 2.41 M](418)
    摘要: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消积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网络药理学进行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50只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1.3 mg/kg)组和消积丸低、高剂量(8.125、32.500 g/kg)组,模型组和各给药组以高脂饮食喂养,给予相应药物干预4周后,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分析小鼠血清脂质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sson和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窦病理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鼠主动脉组织中TNF-α/κB抑制因子激酶β(inhibitor κB kinase β,IKKβ)/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CD36蛋白表达。结果 共筛选出消积丸136个活性成分及277个作用靶点,4481个AS疾病相关靶点,消积丸和AS的共同靶点有205个,核心靶点主要包括TNF、IL-6、NF-κB、IL-1β等。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消积丸治疗AS主要涉及炎症反应、一氧化氮生物合成等过程,调控癌症通路、乙肝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在TNF信号通路中进一步筛选得到TNF-α/IKKβ/NF-κB信号通路。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IL-1β、IL-6、TNF-α、ox-LDL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主动脉中TNF-α蛋白表达以及IKKβ、NF-κB p65磷酸化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主动脉窦内膜不光滑,出现大量胶原纤维和脂质沉积(P<0.01),形成明显的AS斑块。与模型组相比,消积丸组小鼠血清中TC、TG、LDL-C、TNF-α、IL-6、ox-LD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血清中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主动脉中TNF-α、CD36蛋白表达以及IKKβ、NF-κB p65磷酸化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主动脉窦AS斑块减少,胶原蛋白和脂质沉积等情况均得到改善(P<0.05、0.01)。结论 消积丸能够通过下调TNF-α/IKKβ/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减轻炎症反应,调节脂质代谢,从而发挥治疗AS的作用。
    20  基于PI3K/PDK1/Akt信号通路研究丹参-红花药对对寒凝血瘀型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王小平,薛志鹏,杜少兵,周慧慧,白吉庆,李菁,王鹏飞,谢李红,陈妮
    2022, 53(16):5085-50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18
    [摘要](655) [HTML](0) [PDF 1.80 M](407)
    摘要:
    目的 研究丹参-红花药对对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 hydrochloride,ISO)诱导的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复方丹参滴丸(73 mg/kg)组和丹参-红花低、中、高剂量(4、8、16 g/kg)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7 d。于第6天开始ig药物1 h后,大鼠于0℃的冰浴中寒冷刺激4 min,sc ISO(85 mg/kg),连续2 d。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各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CK)、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CK-肌红蛋白(myoglobin,MB)活性及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I,CTn-I)、CTn-T、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MB、N末端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和B型脑利钠肽(B-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s,BNP)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磷酸化PI3K(phosphorylated PI3K,p-PI3K)、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 isozyme 1,PDK1)、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p-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p-eNOS、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κB p65,NF-κB p65)、p-NF-κB p65、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 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表达。结果 丹参-红花药对显著抑制ISO诱导的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P<0.01);改善心肌组织病理变化;显著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P<0.05、0.01);显著降低血浆中心肌酶活性以及心肌蛋白水平(P<0.05、0.01);显著上调心肌组织中Bcl-2、PDK1、p-eNOS、p-PI3K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降低Bax、Cyt C、剪切型Caspase-3(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和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结论 丹参-红花药对能够通过调控PI3K/PDK1/Akt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对ISO诱导的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21  酸枣仁-五味子配伍对抗焦虑作用的影响及指标成分的肠吸收特性研究
    刘金凤,王晓玫,李佳园,杨雪,魏晓嘉,王雨青,吕研,于佳禾,金重先,王春国,石晋丽
    2022, 53(16):5093-51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19
    [摘要](518) [HTML](0) [PDF 1.48 M](596)
    摘要:
    目的 研究酸枣仁-五味子配伍前后的抗焦虑药效变化及指标成分斯皮诺素、五味子醇甲在焦虑模型大鼠小肠中的吸收特性变化。方法 采用空瓶应激(empty bottle stress,EBS)和孤养结合束缚应激(restraint stress,RS)2种焦虑大鼠模型,通过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价酸枣仁-五味子配伍前后的抗焦虑药效;大鼠离体外翻肠囊实验和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结合HPLC法,测定配伍前后酸枣仁中斯皮诺素和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在焦虑模型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整个小肠段的吸收情况。结果 行为学实验表明酸枣仁、五味子均能减少焦虑模型大鼠的焦虑样行为,二者配伍后焦虑样行为的减少更为显著。在外翻肠囊实验中,五味子醇甲的吸收量比斯皮诺素约高1个数量级;配伍后斯皮诺素的吸收量下降,而五味子醇甲吸收量明显增加,表现在十二指肠、空肠和总吸收量的增加,并且其在空肠和回肠中的稳定性增加。在肠灌流实验中,给药30 min内,斯皮诺素基本完全吸收,但在酸枣仁单用时可能出现外排,配伍后外排减弱;给药1 h内,五味子醇甲基本完全吸收,未表现外排;配伍后斯皮诺素和五味子醇甲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均保持较高水平。结论 酸枣仁-五味子配伍后抗焦虑药效有所增强;配伍增加了斯皮诺素的溶出,减少了其外排,但降低了其吸收;配伍促进了五味子醇甲的吸收,增加了其在空肠和回肠的稳定性。从肠吸收屏障网络的角度揭示酸枣仁、五味子抗焦虑药效的发挥与其中的药效成分斯皮诺素、五味子醇甲在小肠保持良好的吸收密不可分,酸枣仁与五味子配伍后抗焦虑作用的增强可能与提高五味子醇甲在空肠和回肠的稳定性、增加五味子醇甲的吸收有关,这一结论为临床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22  中成药辅助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网状Meta分析
    李阳滔,郭素香,陈慧
    2022, 53(16):5107-51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20
    [摘要](528) [HTML](0) [PDF 1.56 M](503)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中成药辅助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2月1日所收录的中成药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4、Stata 14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最终纳入36项研究,干预措施涉及6种中成药,分别为玉屏风颗粒/口服液、槐杞黄颗粒、黄芪颗粒、童康片、黄龙止咳颗粒、馥感啉口服液,对照措施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网状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常规西医治疗联合中成药治疗效果均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在临床有效率方面中成药排名为童康片>黄龙止咳颗粒>槐杞黄颗粒>玉屏风颗粒/口服液>馥感啉口服液>黄芪颗粒;在提升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水平方面中成药排名为馥感啉口服液>槐杞黄颗粒>玉屏风颗粒/口服液>童康片>黄芪颗粒;在提升IgG水平方面中成药排名为馥感啉口服液>童康片>黄芪颗粒>槐杞黄颗粒>玉屏风颗粒/口服液;在减少复感次数方面中成药排名为馥感啉口服液>玉屏风颗粒/口服液>槐杞黄颗粒>黄芪颗粒。结论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成药可提高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但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结论仍需高质量的研究加以验证。
    23  7种常用口服中成药辅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
    赵林林,王艳亭,孔凡铭,李小江,刘宏根,王晓群,贾英杰
    2022, 53(16):5119-51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21
    [摘要](769) [HTML](0) [PDF 1.15 M](474)
    摘要:
    目的 评估7种常用口服中成药在辅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150例,以7种常用中成药(紫龙金片、回生口服液、康莱特软胶囊、参一胶囊、威麦宁胶囊、复方菝葜颗粒、槐耳颗粒)暴露情况作为分组因素,分为暴露组(73例)与非暴露组(77例)。主要研究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次要研究指标为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对150例患者进行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明确各单因素对IIIb~IV期NSCLC患者PFS的影响。并比较7种常用中成药辅助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暴露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mPFS)较非暴露组长(5.8个月vs 4.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与非暴露组比较,女性、腺癌、IIIb~IV期、既往接受靶向治疗、伴随化疗5个因素显著延长暴露组mPFS(P<0.05);进一步比较7种中成药对暴露组PFS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回生口服液、威麦宁胶囊、槐耳颗粒相比,紫龙金片能显著延长暴露组患者的mPFS(P<0.05),与威麦宁胶囊相比,康莱特软胶囊、复方菝葜颗粒能显著延长暴露组患者的mPFS(P<0.05);除暴露因素外,卡氏行为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临床分期、既往是否接受过靶向治疗3个因素与IIIb~IV期NSCLC患者mPFS显著相关。结论 7种常用抗肿瘤中成药在辅助治疗晚期NSCLC中的疗效确切,其中紫龙金片mPFS最长。女性、腺癌、IIIb~IV期、既往接受靶向治疗、伴随化疗的患者中成药获益更加明显。
    24  基于Web of Science文献计量分析的宁夏枸杞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张芳,吴昌键,张霞,郭盛,朱悦,余君伟,段金廒
    2022, 53(16):5128-51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22
    [摘要](719) [HTML](0) [PDF 1.93 M](617)
    摘要:
    目的 全面、科学地厘清和反映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研究领域的发展进程、研究近况和研究趋势,为学科发展战略和未来研究拓展提供可靠的参考和借鉴。方法 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宁夏枸杞相关文献,从论文整体产出概况、研究主体、高被引论文、研究主题与研究热点等维度,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结果 经过筛选纳入2153篇有效文献,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在本研究领域处于核心地位;苏国辉、曹友龙和余建强团队是宁夏枸杞研究领域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团队。宁夏枸杞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在资源和种植、活性物质基础、药理活性研究和枸杞多糖相关领域获得了大量的研究积累。结论 宁夏枸杞研究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研究领域内各机构和团队间的交流合作有待加强。宁夏枸杞的道地性特征尚未得到系统阐明,药材品质相关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研究体系尚不完善,非果实部位的研究开发较为薄弱,是目前宁夏枸杞研究的限制性因素。
    25  黄草乌异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马晓惠,曹小青,管丽娜,李国栋,王一博
    2022, 53(16):5142-51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23
    [摘要](543) [HTML](0) [PDF 1.43 M](411)
    摘要:
    目的 对黄草乌Aconitum vilmorinianum的异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isopentenyl diphosphate isomerase,IDI)基因进行克隆及功能研究,为黄草乌中二萜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途径解析奠定基础。方法 基于黄草乌的转录组数据筛选注释为IDI的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其编码区,利用相关软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其在黄草乌不同器官中的表达情况,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其重组蛋白,利用功能显色验证其功能。结果 从黄草乌中克隆得到1个IDI基因(AvIDI,Genbank登录号MZ814967)。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vIDI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897bp,编码298个氨基酸,分子式为C1516H2362N414O452S11,相对分子质量为33 970,理论等电点为5.94,具有异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TNTCCSHPL和WGEHELDY 2个保守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AvIDI与黄龙胆Gentiana lutea IDI的亲缘关系最近。表达分析表明,AvIDI基因在黄草乌根、茎、叶和花中均有表达,在茎中表达量最高。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了AvIDI重组蛋白,功能显色实验表明,AvIDI编码有功能的IDI蛋白,能促进大肠杆菌中番茄红素的积累。结论 克隆得到AvIDI基因,并通过功能显色实验证明其编码有功能的IDI蛋白,该研究为利用IDI基因调控黄草乌中二萜生物碱生物合成奠定了基础。
    26  过路黄MYB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的挖掘及鉴定
    杨敬天,黎华,赵欢,龙芸,张咏祀,刘小红
    2022, 53(16):5149-51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24
    [摘要](645) [HTML](0) [PDF 2.04 M](535)
    摘要:
    目的 分析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 MYB转录因子家族相关成员的结构和功能,挖掘与黄酮类物质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信息。方法 基于过路黄全长转录组数据库,利用ProtParam、GenStript、MEME、WebLogo、SOPMA、Swiss-Model等在线网站分析过路黄MYB转录因子家族蛋白的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保守基序和结构域、蛋白高级结构等。利用MEGA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过路黄MYB转录因子家族( LcMYB)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MYB蛋白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 挖掘到51个LcMYB基因,预测51条具有MYB转录因子保守结构域的蛋白序列;根据结构域可分为R1-LcMYB、R2R3-LcMYB和R3-LcMYB 3个亚类,且所有LcMYB基序中都含有3个保守的色氨酸;过路黄MYB家族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热稳定性较高且富含碱性氨基酸,大部分蛋白以无规则卷曲为主,其中R2R3-LcMYB39、R2R3-LcMYB47、R2R3-LcMYB48与R2R3-LcMYB50蛋白是以α-螺旋为主;与拟南芥MYB转录因子家族共同构建的进化树发现,过路黄MYB家族在进化上包括3个大类。结论 在过路黄物种中获得了51个MYB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的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信息,其中有2个成员与黄酮类物质的生物合成有关,该研究结果为后续克隆利用黄酮类物质生物合成相关基因提供了分子基础。
    27  尖刀唇石斛和翅梗石斛叶绿体全基因组分析
    李卓蔚,邱迁,郎佳琪,吴应梅,杜慧慧,周浓
    2022, 53(16):5159-51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25
    [摘要](657) [HTML](0) [PDF 2.17 M](417)
    摘要:
    目的 测定尖刀唇石斛Dendrobium heterocarpum和翅梗石斛D.trigonopus叶绿体基因组,分析其序列特征并鉴定石斛属Dendrobium植物物种间亲缘关系。方法 利用Illumina Hisep 2 500测序平台对尖刀唇石斛和翅梗石斛进行二代测序,经组装、注释后得到2条完整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结构及石斛属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 尖刀唇石斛的叶绿体全基因组总长为159 786 bp,总GC含量为37.2%,共注释得到131个基因,包括88个蛋白编码基因、37个tRNA基因和6个rRNA基因;翅梗石斛的叶绿体全基因组总长为159 652 bp,总GC含量为37.1%,共注释得到131个基因,包括88个蛋白编码基因、37个tRNA基因和6个rRNA基因。尖刀唇石斛和翅梗石斛分别检测到112和127个简单重复序列(SSR),二者编码亮氨酸的密码子数量最多,编码色氨酸的密码子数量最少。系统发育树显示,尖刀唇石斛、反瓣石斛D.ellipsophyllum、翅梗石斛、梳唇石斛D.strongylanthum和长距石斛D.longicornu聚为一支,翅梗石斛与梳唇石斛和长距石斛的亲缘关系十分相近,支持率达到100%。结论 对石斛属2种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该研究结果将为石斛属药用植物的准确鉴定、开发利用及其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8  龙葵愈伤组织生长特性及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研究
    陈媛媛,刘秀岩,刘福顺,杨世海
    2022, 53(16):5170-51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26
    [摘要](330) [HTML](0) [PDF 1.37 M](411)
    摘要:
    目的 建立龙葵Solanum nigrum愈伤组织最优培养体系,研究愈伤组织在不同培养时间下各生理指标变化和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的积累,为工业化制备澳洲茄碱和澳洲茄边碱奠定基础。方法 研究不同外植体及培养基对龙葵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优化愈伤组织诱导的激素配比,运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可溶性蛋白含量,TTC还原法测定细胞活力,邻苯二酚法测定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氮蓝四唑光化还原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愈创木酚比色法测定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测定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澳洲茄碱及澳洲茄边碱含量。结果 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外植体为龙葵茎段,最适培养基为MS+ 1.43 mg/L NAA+ 2.15 mg/L 6-BA+ 2.48 mg/L KT,愈伤组织增殖最适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2 mg/L NAA。愈伤组织鲜质量增长量呈“S”型趋势,20 d时细胞活力达到最高峰值,可溶性蛋白含量与POD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SOD活性在20 d与30 d出现2个峰值,MDA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在培养后期PPO活性下降,可能与愈伤组织褐化有关,澳洲茄碱与澳洲茄边碱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在第30天时达到峰值。结论 龙葵愈伤组织生长期为25 d,同时也为最适的愈伤组织鲜质量收获期,25 d后会出现不同程度褐化。其愈伤组织中的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和细胞生长过程通常是负相关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大多在愈伤组织的生长后期。
    29  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的关黄柏及川黄柏差异性研究
    冯媛,郭龙,常雅晴,郑玉光,张清清
    2022, 53(16):5179-51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27
    [摘要](323) [HTML](0) [PDF 989.04 K](420)
    摘要:
    目的 采用HPLC法建立关黄柏及川黄柏药材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评价关黄柏及川黄柏药材的质量差异。方法 运用HPLC法分别建立10批关黄柏药材和10批川黄柏药材指纹图谱,通过对照品比对,对共有峰进行指认,并测定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对关黄柏及川黄柏药材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方法对关黄柏及川黄柏中差异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关黄柏和川黄柏药材指纹图谱有6个共有峰,指认出其中5个峰,分别是木兰花碱、盐酸药根碱、小檗红碱、巴马汀、小檗碱。通过PCA和OPLS-DA分析筛得关黄柏与川黄柏的3个差异性标志物,分别为木兰花碱、巴马汀和小檗碱,其中巴马汀的含量差异最显著。结论 该方法能有效分析关黄柏及川黄柏质量的差异性,为关黄柏及川黄柏的质量评价与控制提供参考。
    30  基于应激颗粒的中药神经保护研究设想
    陈畅,罗婉君,段飞鹏,王寓平,胥雄飞,杨萌楚,姜金铸,谢永艳,黄锦伟,黄丽萍
    2022, 53(16):5185-51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28
    [摘要](577) [HTML](0) [PDF 1.57 M](735)
    摘要:
    应激颗粒是存在于胞质的一种无膜致密颗粒,通过包裹mRNA、转录起始因子、RNA结合蛋白等翻译起始阶段的重要元件,使细胞在遭受不利刺激时出现短暂的蛋白翻译阻滞,从而起到细胞保护作用。研究发现,应激颗粒广泛分布于海马和皮层的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浦肯野细胞等神经细胞中,生物过程涉及蛋白异常聚集、突触的成熟和可塑性、免疫调节、抗氧化应激反应、抑制细胞凋亡等,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其多样化的物质组成和广泛参与的生物过程,为中医证候生物学及“同病异治”“整体调节”等中医药传统理论和治法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视野。对应激颗粒的基本特征、神经保护及研究方法等进行系统的梳理,同时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为范例,尝试将应激颗粒这一现代生物学现象纳入到中医药现代研究中,提出研究设想和思路,以期用科学的语言阐释传统中医药相关理论与治法,也为行业同仁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31  五法经典方辨治肝纤维化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李依洁,贾可欣,刘闰平,孙蓉,李晓骄阳
    2022, 53(16):5193-52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29
    [摘要](343) [HTML](0) [PDF 1.77 M](632)
    摘要:
    肝纤维化是以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激活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异常沉积为特点的多种恶性肝脏疾病必经病理过程及影响疾病转归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众多临床常用经典方可通过调控HSCs命运、调节胆汁酸或脂质代谢、减少病理性血管生成、直接或间接促进ECM降解以发挥防治肝纤维化的重要作用。回顾并总结了近年来临床肝纤维化诊疗中的常见中医证型,在中医药辨证思维指导下归纳出利湿退黄、调和肝脾、养血柔肝、破瘀消癥、滋阴清热5种主要治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对应经典方现代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建立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经典方治疗肝纤维化的独特治疗体系,并为临床提供肝纤维化创新性诊疗策略。
    32  中医药靶向调节线粒体动力学及相关蛋白SUMO化修饰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陈祥宇,阳晶晶,梅志刚,张文丽
    2022, 53(16):5205-52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30
    [摘要](770) [HTML](0) [PDF 1.70 M](665)
    摘要:
    线粒体稳态失衡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病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线粒体分裂/融合的动态调节(线粒体动力学)作为线粒体质量控制(mitochondrial quality control,MQC)的关键环节,在CI/RI中维持线粒体稳态发挥重要作用。小泛素相关修饰物(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SUMO)修饰是一类存在于细胞内动态可逆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形式,通过对底物蛋白进行多步酶促反应以完成对靶蛋白的SUMO修饰和去SUMO修饰过程,进而影响底物蛋白的亚细胞定位、蛋白互作和稳定性,其普遍参与了蛋白转运、信号传导、DNA修复、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等病理生理过程。线粒体动力学及相关蛋白通过SUMO化修饰调控线粒体融合和分裂,进而调节线粒体稳态,在CI/RI进展与转归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中药在防治缺血性脑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综述了线粒体分裂/融合过程中相关蛋白的SUMO化修饰的调节机制,以及靶向调节线粒体动力学及相关蛋白SUMO化修饰防治CI/RI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以期为缺血性脑病如卒中的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与潜在药用靶点。
    33  牡丹皮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
    张树蓉,赵宏苏,佟沫儒,熊俊伟,王雪,巫梦莹,翟宏焱,吴德玲,张村,张伟
    2022, 53(16):5215-52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31
    [摘要](695) [HTML](0) [PDF 2.06 M](700)
    摘要:
    牡丹皮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是临床常用的清热凉血药,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苯乙酮类、萜类及其苷类、有机酸类以及其他类成分,具有抗炎、调节免疫功能、保护心血管等作用。通过分析牡丹皮植物亲缘学、化学成分特有性证据、化学成分可测性等的关系,对牡丹皮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分析,并预测丹皮酚、芍药苷、没食子酸、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酰氧化芍药苷、氧化芍药苷、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丹皮酚原苷、丹皮酚新苷、牡丹皮苷C、苯甲酸等可作为其Q-Markers,以期为牡丹皮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34  香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王凤霞,钱琪,李葆林,王鑫国,牛丽颖
    2022, 53(16):5225-52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32
    [摘要](896) [HTML](0) [PDF 1.71 M](697)
    摘要:
    香附作为我国传统中药材,用药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现代研究表明香附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萜、黄酮、生物碱、糖、甾醇等类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抑郁、抗炎、抑菌、抗氧化和降血糖等药理作用。对香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α-香附酮、香附烯酮、氧化石竹烯和木犀草素等化合物可作为香附的主要Q-Marker,为香附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
    35  从社会发展角度探讨中药资源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孟祥才,于鹏程,何录文,关瑜
    2022, 53(16):5235-52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33
    [摘要](397) [HTML](0) [PDF 1.55 M](578)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药材基原种类混杂、产地多、以野生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野生资源急剧减少,药材来源由野生转为栽培、品质下降、产区变化明显。中药资源的变化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口的增加、对中药知识认识增强和快速发展交通条件是中药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未来中药资源以栽培为主,优质药材是中药资源发展的基本方向。围绕药材质量形成的因素,通过明确具体的基原、具体的生态型,进一步通过目标育种优化种质,实现品种精准化;通过优化产地,实现产地集中化;通过适当生物调控,再现植物野生状态下的次生代谢或增强次生代谢,实现生产技术独特化,从而大幅度提高栽培药材的质量。
    36  外来药用资源“中药化”研究现状及策略
    莫钰林,王龙,杨艳君,贾晓斌,李志勇,封亮
    2022, 53(16):5245-52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34
    [摘要](778) [HTML](0) [PDF 1.20 M](601)
    摘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大量外来药用资源品种涌入国内,丰富了中药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着和中药配伍应用及如何规范使用等诸多问题。因此赋予外来药物中药药性及其功效,将外来药用资源“中药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对外来药用资源“中药化”的方法体系进行综述,总结历代外来药用资源中药化的认识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分析外来药用资源的研究规律及策略,即“理论推导(象思维+文献研究)→原产地考证→实验研究(网络药理学+代谢组学)→明确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特征→临床实践”反复探索思路,同时充分考虑外来资源毒性和生物安全问题,以促进外来药用资源研究的系统化、标准化、科学化。为新外来资源中药化提供研究思路,推动实现中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
    37  国际植物药高价值专利分析及应对策略
    甄思圆,刘扬,童元元,高曼,李海燕
    2022, 53(16):5255-52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2.16.035
    [摘要](689) [HTML](0) [PDF 1.09 M](548)
    摘要:
    目的 了解全球植物药高价值专利布局现状和趋势,总结专利组合的类型,并分析典型案例,为植物药领域高价值专利的培育策略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以Patsnap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源进行检索,筛选国际植物药高价值专利,对专利的地域分布、适应症分布、申请人类型以及高价值类型进行分析,挖掘高价值专利组合,并深入分析专利组合策略。结果 共检索到446 445条专利,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4 852条高价值专利,50%为转让专利,申请人类型以企业为主,高价值专利分布在50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皮肤病、代谢疾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是研究热点,大麻专利数量最多,专利数量排名前10的包含5种常见中药(人参、银杏、姜黄、丹参、甘草)。初步整理出400余个专利组合,总结出核心技术保护、占据先发优势、对抗行业竞争对手3种专利组合模式。结论 在植物药领域,应坚持以市场为驱动导向,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育高价值专利,并以单个专利为基础,综合考虑市场现状、竞争对手运行策略以及产品需求等因素,选择恰当的专利组合策略,构建植物药高价值专利组合,完善专利保护体系,促进植物药领域的繁荣发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