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52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21, 52(6):0-0.
    [摘要](401) [HTML](0) [PDF 709.30 K](849)
    摘要:
    2  封面
    2021, 52(6):0-0.
    [摘要](304) [HTML](0) [PDF 4.18 M](810)
    摘要:
    3  大果藤黄中2个新的香豆素类化学成分
    武瑞芳,宣利江
    2021, 52(6):1549-15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01
    [摘要](1094) [HTML](0) [PDF 729.97 K](848)
    摘要:
    目的 研究大果藤黄Garcinia pedunculata果实的化学成分,以期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方法 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Chromatorex C18、Diol silica gel、MCI gel CHP-20P以及反相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各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大果藤黄中共分离得到11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5-羟基-7-甲氧基-8-(2-羟基-3-甲基-3-丁烯-1-基)-2H-1-苯并吡喃-2-酮(1)、(S)-5-羟基-7-甲氧基-8-(2-羟基-3-乙氧基-3-甲基丁基)-2H-1-苯并吡喃-2-酮(2)、异欧前胡素(3)、橙皮油内酯(4)、(-)-3'-乙基-橙皮内酯水合物(5)、(+)-2'-羟基-异蛇床子素(6)、(+)-2'-乙酰基-3'-羟基-蛇床子素(7)、(-)-yuehgesin B (8)、异橙皮内酯(9)、(-)-橙皮内酯水合物I (10)、(-)-橙皮内酯水合物(11)。结论 化合物12是新香豆素类化合物,命名为(S)-5,2'-二羟基-异蛇床子素和橙皮内酯水合物V,以上香豆素类成分均在大果藤黄中首次分离得到。
    4  宽苞糙苏根降三萜化学成分研究
    邓瑞雪,黄玉阳,许艺凡,刘普
    2021, 52(6):1555-15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02
    [摘要](882) [HTML](0) [PDF 739.49 K](744)
    摘要:
    目的 研究宽苞糙苏Phlomis umbrosa var.latibracteata根降三萜类化学成分。方法 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用有机波谱手段鉴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宽苞糙苏根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降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糙苏醛A (1)、糙苏酮(2)、糙苏四醇A (3)、糙苏四醇B (4)、糙苏六醇A (5)、糙苏六醇B (6)、糙苏六醇C (7)、糙苏六醇D (8)。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46~8为首次从宽苞糙苏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表现出一定的肿瘤细胞抑制活性。
    5  伊犁贝母中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金悦仙,魏鸿雁,马晓玲,陈刚,石磊岭,张晶
    2021, 52(6):1562-15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03
    [摘要](1005) [HTML](0) [PDF 721.74 K](876)
    摘要:
    目的 研究伊犁贝母Fritillaria pallidiflora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应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MS等波谱技术结合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MTT法评价化合物对子宫颈癌HeLa细胞、结肠癌Ht-29细胞和人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 从伊犁贝母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O-阿魏酰单甘油酯(1)、4-羟基苯甲醛(2)、环(D)-脯-(D)-苯丙(3)、香草酸(4)、2-羟基-3-苯基丙酸甲酯(5)、灯盏花苷II (6)、反式肉桂酸甲酯(7)、西贝母碱(8)、阿魏酸乙酯(9)、贝母辛(10)、环(脯氨酸-甘氨酸)(11)、西贝母碱苷(12)、6,7-二甲氧基-2-萘乙酸(13)。结论 化合物1~791113为首次从伊犁贝母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810~12对3种肿瘤细胞株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0活性较强,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2.07、52.47、48.27 μmol/L。
    6  基于2种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参芪降糖颗粒化学成分分析
    王倩,李冰冰,黄文静,程国良,王乐琪,肖雪,严诗楷
    2021, 52(6):1568-15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04
    [摘要](897) [HTML](0) [PDF 966.00 K](874)
    摘要:
    目的 基于UPLC-Q/TOF MS和GC-MS法分析参芪降糖颗粒的化学成分。方法 参芪降糖颗粒甲醇提取液采用Zorbax RRHD SB C18(100 mm×2.1 mm,1.7 μm)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下对色谱流出物进行质谱检测,利用Peakview软件,根据二级质谱信息及文献,对主要色谱峰进行鉴定分析。参芪降糖颗粒挥发性成分分析采用HP-5MS毛细管柱(60 m×250 μm×0.25 μm),程序升温,EI离子源,质量扫描范围m/z 25~500。GC-MS分析通过NIST 2014标准谱库检索并结合文献对参芪降糖颗粒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快速鉴定。结果 参芪降糖颗粒中共鉴定出132个非挥发性成分和86个挥发性成分。结论 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全面系统地对参芪降糖颗粒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的方法,为参芪降糖颗粒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二次开发、质量控制、药理作用机制研究等奠定基础。
    7  基于超滤和蒸汽渗透膜法广藿香挥发油分离研究
    王晗,刘红波,李博,潘林梅,付廷明,张悦,宋忠兴,唐志书,朱华旭
    2021, 52(6):1582-15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05
    [摘要](1064) [HTML](0) [PDF 1.74 M](843)
    摘要:
    目的 在比较超滤膜和蒸汽渗透膜对广藿香挥发油提取效率的基础上,提出膜法中药挥发油提取的适用范围,进而对工艺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解析。方法 选取聚偏氟乙烯(PVDF)膜材料,分别采用超滤、蒸汽渗透膜技术对广藿香挥发油进行提取分离;从挥发油收率、膜分离前后挥发油理化性质等方面,综合分析比较超滤、蒸汽渗透膜技术对广藿香挥发油的提取效率。对膜法中药挥发油的提取工艺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新型工艺设计的关键技术参数。结果 超滤技术和蒸汽渗透技术对广藿香挥发油的收率分别为84.87%、78.46%;从化学组成看,PVDF膜在蒸汽渗透膜分离过程中对广藿香挥发油中醇、酮类成分的亲和透过具有一定的影响;从红外光谱检测结果看,PVDF膜在蒸汽渗透膜分离过程中所透过油在3600~3650 cm-1的官能团峰强度显著减弱,即PVDF膜在蒸汽渗透膜分离过程中截留了挥发油中的醇、酮类成分,对醇、酮类成分的透过具有显著性影响。结论 超滤法和蒸汽渗透法均为较好的广藿香挥发油富集方法,相比于超滤,蒸汽渗透膜技术对广藿香挥发油具有更好的分离效果。而超滤法趋向于广藿香挥发油中醇酚等含氧基团类成分的富集,蒸汽渗透法更趋向于烯类成分的富集。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分离技术,其分离工艺的设计和优化对分离体系具有重要影响。
    8  整合糖组与代谢组学方法比较蒸制和酒炖熟地黄化学成分
    张晓亚,徐金娣,许军,邹叶廷,龙芳,李松林
    2021, 52(6):1591-16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06
    [摘要](1063) [HTML](0) [PDF 2.08 M](979)
    摘要:
    目的 对《中国药典》收载的蒸制和酒炖2种炮制法所得熟地黄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整合基于HPLC (C18)-PDA、HPLC (NH2)-ELSD和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ELSD的糖组学和基于UPLC-QTOF-MS/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2种熟地黄的糖类组分(多糖、寡糖和游离单糖)和非糖小分子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与蒸制地黄相比,酒炖地黄多糖相对分子质量范围更宽,较大相对分子质量多糖占比较高。2种熟地黄多糖均由甘露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但其物质的量比稍有不同(2.57:0.05:1.00:0.87:0.10 vs 2.07:0.07:1.00:1.05:0.17)。2种熟地黄均含有寡糖水苏糖、甘露三糖和蜜二糖,但酒炖地黄中水苏糖含量显著高于蒸制地黄(P<0.01)。2种熟地黄均含有游离单糖葡萄糖、果糖、鼠李糖、甘露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但酒炖地黄中葡萄糖(P<0.01)、鼠李糖(P<0.05)和甘露糖(P<0.05)含量均显著低于蒸制地黄,而半乳糖含量显著高于蒸制地黄(P<0.05)。2种熟地黄中共筛选到29个差异性非糖小分子成分,主要为环烯醚萜苷类、苯乙醇苷类和呋喃醛衍生物。代表性成分定量分析表明,与蒸制地黄相比,酒炖地黄中梓醇、益母草苷和地黄苷D含量较高(P<0.01),密力特苷(P<0.05)和5-羟甲基糠醛(P<0.01)含量较低。结论 蒸制和酒炖地黄内在质量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内在质量差异是否会显著影响其药效仍有待深入研究。
    9  XDLVO理论解析超滤处理中药含蛋白质模拟废水膜筛选研究
    赵文静,张鲜丽,李博,潘林梅,付廷明,彭文博,唐志书,朱华旭
    2021, 52(6):1601-16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07
    [摘要](1047) [HTML](0) [PDF 1.71 M](843)
    摘要:
    目的 以小分子药效物质回收为目的,解析膜法废水处理中的重要问题——膜选择;筛选对含蛋白质的中药制药废水可进行有效处理的超滤膜。方法 选取7种常用于废水处理的超滤膜(PES5K、PES10K、PES20K-M、PES20K、PS20K、RC20K、PVDF100K)进行膜筛选实验;采用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小檗碱为主要物质模拟含蛋白质的中药制药废水。以膜通量、截留率、小分子透过率为考察指标,测试膜运行过程的操作参数;采用接触角表征膜表面亲、疏水性;进而运用扩展的德亚盖因-兰多-弗韦-奥弗比克(the extended 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XDLVO)理论解析筛选出高分离性能、耐污染且适宜于处理含蛋白质中药制药废水的超滤膜。结果 PES5K膜总界面自由能最小,膜污染程度较小,该结果与膜滤过实验数据一致,实际运行中PES5K膜通量稳定,化学需氧量(COD)截留率达79.8%、蛋白质去除率超过95%,小檗碱保留率83.75%,符合“双膜法”废水处理的优选原则。结论 PES5K膜可作为处理含蛋白质中药制药废水的优先选择;为膜法中药制药废水处理的材料优选提供了新的解决策略。
    10  基于质量守恒定律的藏药佐塔质量控制研究
    李文兵,群培,蔡晓霞,蒋敏桃,海来约布,黄艳菲,杨正明,张绍山,陈晨,刘圆
    2021, 52(6):1608-16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08
    [摘要](960) [HTML](0) [PDF 1.53 M](976)
    摘要:
    目的 建立藏药佐塔中单质硫和HgS含量测定方法,并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制定合理限度,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结晶法分离纯化佐塔中单质硫,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结构鉴定;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佐塔样品中单质硫含量,硫氰酸铵容量法测定HgS含量;根据佐塔炮制过程中水银和硫黄等比例加入特点,采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单质硫和HgS限度及八金八矿灰添加量。结果 佐塔中分离得到的单质硫属斜方晶系S8,空间群Fddd,晶胞参数a=1.046 2(9) nm,b=1.286 3(9) nm,c=2.448 3(2) nm,V=3.294 8(5) nm3α=β=γ=90°,Z=16,F(000)=2049;9批佐塔中单质硫质量分数在35.35%~40.66%,HgS质量分数在53.54%~56.33%;根据Hg+S→HgS化学反应方程式及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算,佐塔中单质硫和HgS最大限量分别为42.0%和58.0%,9批佐塔中八金八矿灰添加量为2.96%~8.33%。结论 通过测定佐塔中单质硫和HgS含量,不仅可较全面评价佐塔质量,还能计算八金八矿灰等辅料加入量,为其质量标准建立及后续炮制工艺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
    11  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大黄素/小檗碱-壳聚糖双载药纳米粒的处方工艺研究
    谢青璇,李小芳,谢龙,王娴,曹怡,梁由单
    2021, 52(6):1614-16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09
    [摘要](948) [HTML](0) [PDF 1.96 M](787)
    摘要:
    目的 优化大黄素(Emo)与小檗碱(Ber)壳聚糖双载药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和处方,并考察其稳定性及溶出度。方法 以壳聚糖(CS)为载体,三聚磷酸钠(TPP)为交联剂,采用离子交联法包载大黄素/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和小檗碱,得到载药纳米粒(Emo/HP-β-CD-Ber-CS NPs),以粒径和多分散指数(PDI)为自变量,运用总评归一值(OD)法进行数据处理,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并进行验证。最后对纳米粒的最佳冻干条件进行筛选,考察保护剂种类和用量。并对制剂进行表征和溶出度考察。结果 优化得到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壳聚糖与TPP质量比为3:1,小檗碱与载体质量比为0.166:1,Emo/HP-β-CD与载体质量比为0.2:1。测得Emo/HP-β-CD-Ber-CS NPs的平均粒径为(178.0±2.0) nm,PDI为0.187±0.006,平均OD值为0.953 6,实测值与预测值接近。大黄素和小檗碱的载药量分别为0.34%和0.95%。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纳米粒胶体溶液在9 d内以4℃储存物理性质稳定,以6%葡萄糖为保护剂制得的冻干制剂效果较好,复溶迅速,再分散后的平均粒径为(161.8±4.8) nm,PDI为0.263±0.047。体外释放研究表明载药纳米粒冻干粉溶解度和溶出度显著提高。结论 Box-Behnken效应面法所建立的模型能较好的用于Emo/HP-β-CD-Ber-CS NPs制剂的处方优化,精度高,预测效果较好,且Emo/HP-β-CD-Ber-CS NPs制备工艺稳定可行。
    12  基于高通量测序和化学轮廓分析研究黄连在连栀矾溶液发酵炮制中的作用
    吴泽,杜娟,谢洁,勾洵,彭玲,叶羊,张晓喻,袁学刚,袁钰婷,史迎欣
    2021, 52(6):1623-16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10
    [摘要](634) [HTML](0) [PDF 2.19 M](955)
    摘要:
    目的 探究黄连Coptidis Rhizoma在连栀矾溶液传统发酵炮制中的作用。方法 按照连栀矾溶液传统配方比例,将其拆分为3组配方溶液:连栀矾组(黄连+栀子+白矾)、黄连组(黄连+白矾)和栀子组(栀子+白矾),采用HPLC分析比较3组溶液发酵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轮廓,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并比较发酵溶液中微生物的群落特征。结果 传统配方连栀矾经发酵后环烯醚萜类成分发生了较显著的变化(P<0.05),生物碱类成分未发生明显变化,拆分后的黄连组中生物碱类成分和栀子组中环烯醚萜类成分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分别对各组发酵溶液进行测序,根据α多样性分析结果,3组发酵液中真菌多样性为连栀矾组<栀子组<黄连组,真菌的丰富度为栀子组<连栀矾组<黄连组;细菌多样性为连栀矾组<黄连组<栀子组,细菌的丰富度为连栀矾组<栀子组<黄连组。根据β多样性分析结果,3组溶液中的真菌和细菌的群落结构均有明显差异。根据微生物相对丰度分析可知,3组的优势真菌均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罗兹菌门,不同组间丰度无明显差异;真菌优势属中的孢霉属的丰度在连栀矾组最高,显著高于另外2组(P<0.05),栀子组又显著高于黄连组(P<0.05);韦斯特壳属的丰度在连栀矾组中最低,显著低于黄连组和栀子组(P<0.05),后两者间丰度无明显差异。3组的优势细菌均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其中连栀矾组中变形菌门的丰度极显著低于黄连组和栀子组(P<0.01),厚壁菌门的丰度在连栀矾组中极显著高于黄连组和栀子组(P<0.01),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的丰度在3组发酵溶液的差异较小;细菌优势菌属中的乳杆菌属在连栀矾组中显著高于黄连组和栀子组(P<0.05),在黄连组中也显著高于栀子组(P<0.05),伯克氏菌属丰度在黄连组和栀子组中无显著差异,都显著高于连栀矾组中的丰度(P<0.05)。结论 连栀矾溶液配方中的黄连能提高其中栀子的有效成分的发酵转化,并且是通过对发酵体系中的优势菌属的丰度进行调节而发挥作用的。进一步佐证了传统配方制剂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13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设计空间的乳腺康提取工艺研究
    刘博文,戴静,刘晓凤,闫博文,邓妍,刘涛
    2021, 52(6):1634-16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11
    [摘要](635) [HTML](0) [PDF 2.08 M](983)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设计空间法对乳腺康提取工艺参数进行研究。方法 借助网络药理学对乳腺康潜在的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并与酪氨酸激酶进行分子对接,结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确定指标性成分,采用HPLC法运用设计空间进行乳腺康提取工艺研究。结果 筛选出乳腺康中甘草查尔酮A、川陈皮素、蒲公英甾醇等核心成分与酪氨酸激酶的亲和力与临床推荐用药相似;设计空间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浸泡时间为30 min、溶媒量为12倍、提取时间为45~75 min、乙醇体积分数为65%~80%、提取2~3次。结论 实验所得到的工艺合理可行,验证实验与理论值预测值接近,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该研究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的乳腺康提取工艺,稳定可靠,为其进一步的工艺开发及质量控制提供思路。
    14  基于NF-κB通路探讨杜仲皮、叶醇提物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炎症性骨破坏的影响
    张妍,王健英,陈晓云,张磊,袁颖
    2021, 52(6):1645-165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12
    [摘要](997) [HTML](0) [PDF 2.31 M](903)
    摘要:
    目的 研究杜仲皮、叶醇提物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骨破坏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随机选取6只雌性Wistar大鼠作为对照组,其余大鼠于背部多点及尾根部sc 0.1 mL牛II型胶原乳剂建立CIA模型,第14天将CIA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杜仲皮醇提物低、高剂量(2、4 g/kg)组,杜仲叶醇提物低、高剂量(2、4 g/kg)组及甲氨蝶呤(1 mg/kg)组,各给药组ig相应药物,1次/d,连续4周。观察各组大鼠足肿胀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踝关节病理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采用q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脾脏中炎性因子如TNF-α、TNF受体相关因子-6(TNF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6,TRAF-6)、IL-1βIL-17IL-1β mRNA表达,膝关节组织中破骨细胞标志物如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活化T细胞的核因子c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 cytoplasmic 1,NFATc1)、组织蛋白酶K (cathepsin K,CTSK)、原癌基因c-Fos、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 mRNA表达,膝关节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 mRNA表达及成骨细胞标志物如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1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1)、骨钙素(osteocalcin,OCN、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 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膝关节组织中磷酸化NF-κB抑制蛋白激酶α/β(phosphorylated inhibitor of NF-κB kinase α/β,p-Iκκα/β)、磷酸化NF-κB抑制蛋白α(phosphorylated inhibitor α of NF-κB,p-IκBα)、磷酸化p65(p-p65)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杜仲皮、叶醇提物可显著降低CIA大鼠足肿胀度(P<0.05、0.01);改善踝关节组织病理;显著降低CIA大鼠血清中TNF-α、IL-6水平(P<0.01);显著降低CIA大鼠脾脏中TNF-αTRAF-6IL-1βIL-17 mRNA表达水平(P<0.05、0.01),显著降低CIA大鼠膝关节组织中TRAPNFATc1CTSKc-FosRANKLVEGFHIF-1 mRNA表达水平(P<0.01),显著升高CIA大鼠膝关节组织中TIMP1OCNOPG mRNA表达水平(P<0.05、0.01),显著降低CIA大鼠膝关节组织中p-Iκκα/β、p-IκBα、p-p65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 杜仲皮、叶醇提物可以减轻CIA大鼠关节炎症,抑制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延缓关节内软骨与骨的破坏,其机制与调控NF-κB通路相关的炎症性骨代谢有关。
    15  糖络宁对高血糖大鼠血清外泌体中miR-322和IRE1α-RIDD表达的影响
    姚伟洁,杨鑫伟,李潇,朱笳悦,韩朔,冯欣,许利平
    2021, 52(6):1654-16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13
    [摘要](778) [HTML](0) [PDF 1.98 M](782)
    摘要:
    目的 探讨糖络宁通过高血糖大鼠血清外泌体抑制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糖络宁(10.9 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大鼠ip链脲佐菌素诱导高血糖大鼠模型。给药组大鼠ig药物,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ig等体积蒸馏水,1次/d,连续12周。给药结束后,收集大鼠血清,采用差异离心法提取血清外泌体,使用大鼠雪旺细胞RSC96内化外泌体,将RSC96细胞分别与对照组、模型组、糖络宁组的大鼠血清外泌体共培养24 h。采用CCK-8法测定RSC96细胞活力;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RSC96细胞中肌醇酶1α(inositol-requiring enzyme 1α,IRE1α)、磷酸化IRE1α(p-IRE1α)和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 A6,PDIA6)蛋白表达;采用qRT-PCR法测定外泌体中miR-322 mRNA表达,RSC96细胞中miR-322IRE1α及IRE1依赖性衰解(IRE1-dependent decay,RIDD)底物CD59、蛋白激酶D2(protein kinase D2,PKD2)、A类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A,SCARA)、蛋白水解酶D (peptidase D,PEPD) mRNA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外泌体数量显著增加(P<0.01),外泌体及RSC96细胞中miR-322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RSC96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1),RSC96细胞IRE1α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PDIA6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RIDD底物CD59PKD2SCARAPEPD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糖络宁组血清外泌体数量明显降低(P<0.05),外泌体及RSC96细胞中miR-322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RSC96细胞活力显著增加(P<0.05),RSC96细胞IRE1α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DIA6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RIDD底物CD59PKD2SCARAPEPD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 糖络宁通过增加高血糖大鼠血清外泌体中miR-322 mRNA水平,从而抑制IRE1α-RIDD诱导的细胞凋亡。
    16  黄绵马酸BB对皮肤软组织感染致病菌的抗菌活性及机制研究
    殷川平,陈文浩,莫梓童,吴小诗,唐春萍,沈志滨
    2021, 52(6):1662-16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14
    [摘要](515) [HTML](0) [PDF 1.54 M](730)
    摘要:
    目的 研究黄绵马酸BB对皮肤软组织感染致病菌的抗菌活性,并探讨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机制。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黄绵马酸BB对皮肤软组织感染相关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以对黄绵马酸BB敏感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临床分离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29213为受试菌,考察黄绵马酸BB对其生长活力和菌体形态结构的影响,采用酶标仪考察黄绵马酸BB对其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考察黄绵马酸BB对细胞膜电位的影响,采用qRT-PCR法考察黄绵马酸BB对青霉素结合蛋白1(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 1,PBP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黄绵马酸BB对ATCC29213的MIC为10.0~20.0µ;g/mL,MBC为10.0~40.0µ;g/mL,且对MRSA临床分离株的MIC小于头孢唑啉;与对照组比较,黄绵马酸BB组ATCC29213和MRSA生长受到抑制,菌体细胞形态结构改变,细胞膜电位显著降低(P<0.05),1/2MIC黄绵马酸BB可显著下调PBP1 mRNA表达水平(P<0.01),2MIC黄绵马酸BB可显著上调PBP1 mRNA表达水平(P<0.01)。结论 黄绵马酸BB对MRSA临床分离株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且其抗菌作用与破坏菌体细胞结构、降低细胞膜电位、影响PBP1 mRNA表达有关。
    17  人参皂苷Rg3对胰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新生血管的影响
    郭敬强,林胜璋
    2021, 52(6):1668-16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15
    [摘要](735) [HTML](0) [PDF 1.31 M](730)
    摘要:
    目的 探究人参皂苷Rg3对胰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裸鼠背侧近右后肢处sc胰腺癌SW-1900细胞建立胰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人参皂苷Rg3低、高剂量(10、20 mg/kg)组。给药组ip人参皂苷Rg3,对照组ip 0.9%氯化钠溶液,每2天1次,连续4周。给药结束3 d后裸鼠脱颈椎处死,取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裸鼠瘤组织中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裸鼠瘤组织中血管内皮钙黏素(vascular endothelial cadherin,VE-cadherin)、络氨酸激酶受体A2(erythropoietin-producing hepatocellular receptor A2,EphA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人参皂苷Rg3组胰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质量显著降低(P<0.05),微血管密度显著降低(P<0.05),VE-cadherin、EphA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人参皂苷Rg3可能通过调控VE-cadherin、EphA2 mRNA和蛋白表达,从而抑制胰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新生血管形成。
    18  马齿苋酰胺E干预肾癌的作用机制研究
    陈盛烨,黄航,叶挺宇,潘悦
    2021, 52(6):1672-168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16
    [摘要](819) [HTML](0) [PDF 2.22 M](821)
    摘要:
    目的 探讨马齿苋酰胺E对人肾癌786-O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786-O细胞,给予马齿苋酰胺E (10、20、40 μmol/L)进行干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采用AO/EB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率。建立裸鼠移植瘤肾癌模型,给予马齿苋酰胺E (3、15 mg/kg)进行干预,测定各组裸鼠肿瘤质量及体积,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786-O细胞和荷瘤裸鼠瘤组织中细胞增殖标志物如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及凋亡标志物如活化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及侵袭相关蛋白如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MMP-9及希佩尔-林道抑癌基因(Von Hippel-Lindau,VHL)/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通路相关蛋白VHL、HIF-1α的表达情况。结果 马齿苋酰胺E显著抑制786-O细胞活力(P<0.05、0.01),下调Ki67、PCNA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明显促进786-O细胞凋亡(P<0.05、0.01),上调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有效改善786-O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P<0.05、0.01),显著降低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显著上调VHL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并显著下调HIF-1α蛋白表达水平(P<0.01)。马齿苋酰胺E可有效降低荷瘤裸鼠肿瘤质量与体积(P<0.05、0.01),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显著下调Ki-67、PCNA、MMP-2、MMP-9、HIF-1α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显著上调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VHL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结论 马齿苋酰胺E体外可有效抑制786-O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促进786-O细胞凋亡,体内可有效降低荷瘤裸鼠肿瘤质量与体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VHL/HIF通路及其下游蛋白表达有关。
    19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夏荔芪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机制研究
    邓楹君,高庆和,刘胜京,赵丰,杜冠潮,郭俊,王浩,晏斌,张继伟,郭军
    2021, 52(6):1681-16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17
    [摘要](1138) [HTML](0) [PDF 1.48 M](1227)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夏荔芪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查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BATMAN-TCM、Swiss数据库获取夏荔芪胶囊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获取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作用靶点,利用R软件获取药物和疾病共有靶点;利用STRING平台对共有靶点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利用R软件对共有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结果 共得到夏荔芪胶囊活性成分77个、靶点127个,良性前列腺增生作用靶点929个;映射后得到夏荔芪胶囊作用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潜在靶点65个,与调节类固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和凋亡信号通路等相关,相关度较高的靶点为α1型肾上腺素能受体(α1 A-adrenergic receptor blocker,Alpha1)、5α还原酶(5α-reductases,S5AR)、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雌激素受体1(estrogen receptor 1,ESR1),涉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 (protein kinase B,Akt)、p53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信号通路。结论 夏荔芪胶囊可能通过抑制前列腺细胞增殖、舒张尿道平滑肌、促进前列腺细胞凋亡,从而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
    20  六神丸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观察
    秦湧
    2021, 52(6):1687-169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18
    [摘要](962) [HTML](0) [PDF 718.15 K](1252)
    摘要:
    目的 观察六神丸治疗流行性感冒(病毒快速抗原检测阳性,简称流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1月-2019年5月的流感患者12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0例,对照组62例,治疗组给予六神丸治疗,对照组给予板蓝根颗粒治疗,患者体温>39.0℃时,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并记录服用量。在治疗第5天时评价患者的临床痊愈率、有效率,比较两组间病毒转阴率、单项症状改善情况、对乙酰氨基酚片使用情况、外周血实验室检查等。结果 六神丸在治疗流感有效率上与板蓝根颗粒无统计学差异,但痊愈率优于板蓝根颗粒;在单项症状改善方面,六神丸在咽痛的改善方面优于板蓝根颗粒;六神丸也可以减少流感患者对乙酰氨基酚片的使用量;外周血实验室指标显示,治疗5 d后2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恢复到正常范围。结论 六神丸对于流感具有良好的疗效,其中在对于流感引起的炎症反应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六神丸可以作为治疗流感的一个可行的治疗方案在临床上进一步的验证及推广。
    21  Meta分析关联网络药理学的补肾活血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评价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探析
    王倩,何涛,周佳丽,刘宁,汤爽,刘传鑫,黄建梅
    2021, 52(6):1692-17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19
    [摘要](1010) [HTML](0) [PDF 2.29 M](1248)
    摘要:
    目的 整合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策略,评价补肾活血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初步探索其干预机制。方法 首先通过Meta分析,全面检索补肾活血汤治疗糖尿病肾病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的中英文文献,基于纳排标准,确定定量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对纳入数据统计分析;然后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补肾活血汤中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疾病靶点、共有靶点等相关信息,随后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关键通路的相关注释,探讨补肾活血汤干预糖尿病肾病的潜在机制。结果 共纳入19篇RCTs文献,共计1502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有效率、血糖、血脂以及肾功能指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在线数据库共得到559个化学成分和2306个潜在靶标,其中201个成分、145个靶标和185条通路与干预的糖尿病肾病关系极为密切,主要涉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 receptor,AGE-RAGE)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等分子过程。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汤能提高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并在降糖、调血脂和保护肾功能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整体证据级别较低,仍需进行大规模、多中心的RCTs进一步支持;补肾活血汤干预糖尿病肾病是多成分、多靶标共同作用的综合性结果,其主要通过干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多元醇通路、胰岛素途径、糖脂代谢、细胞凋亡等途径达到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目的。在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联合应用的基础上进行了科研尝试,也为其他药物的临床评价及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22  清热活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网状Meta分析
    王哲义,孙怿泽,张媛凤,刘碧原,田金洲,卢涛
    2021, 52(6):1706-17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20
    [摘要](389) [HTML](0) [PDF 1.35 M](980)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清热活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检索起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0月。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照Jadad量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66个研究,总样本量7142例,干预措施包括脉络宁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共3种中药注射剂。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醒脑静注射液+常规治疗(72.8%)>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65.6%)>脉络宁注射液+常规治疗(61.6%)>常规治疗(0.0);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脉络宁注射液+常规治疗(87.8%)>醒脑静注射液+常规治疗(71.9%)>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38.6%)>常规治疗(1.7%);在Barthel指数方面,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93.3%)>醒脑静注射液+常规治疗(56.6%)>常规治疗(0.0);在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deukin-6,IL-6)水平方面,醒脑静注射液+常规治疗(99.6%)>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38.3%)>常规治疗(12.1%)。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在总有效率和减少炎症因子方面疗效最佳,脉络宁注射液和苦碟子注射液分别在改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方面有优势。但受纳入研究质量所限,存在发表偏倚,该结论仍需开展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
    23  基于块模型的喜炎平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用药方案的真实世界研究
    李利寻,张利丹,王志飞,谢雁鸣,杨云云,范海伟,庄严,吕朗
    2021, 52(6):1719-17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21
    [摘要](837) [HTML](0) [PDF 1.19 M](990)
    摘要:
    目的 基于大样本医疗电子数据探索喜炎平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药物治疗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构建的真实世界电子医疗数据仓库中提取喜炎平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医疗电子病历27 584例,基于块模型Tabu搜索算法,对患者的合并用药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最后对结果进行归纳得到临床用药规律。结果 复杂网络分析共纳入119种中西药,根据算法对药物关系网络进行最优划分,得到30个中西药子群,并做出复杂网络图。结论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治疗包括对症、支持及针对合并疾病的方案,临床实践中常根据实际情况组合应用。对症治疗主要针对发热、咳嗽、惊厥等症状;支持治疗主要是维生素、氨基酸、电解质、益生菌的补充。上述方案与上呼吸道感染的指南或共识推荐常规治疗基本符合,但可能存在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因此,联合用药的合理性还需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一步探讨或开展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更为合理的证据。
    24  地黄RgMATE6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亚细胞定位与表达分析
    杨艳会,杨恒,张重义,伊艳杰,李瑞芳,董臣,张宗武,王超杰
    2021, 52(6):1728-17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22
    [摘要](861) [HTML](0) [PDF 1.04 M](766)
    摘要:
    目的 克隆地黄多药及有毒化合物外排(multidrug and toxic compound extrusion,MATE)转运蛋白基因RgMATE6,并进行亚细胞定位与时空表达分析,为深入研究其在地黄转运次生代谢产物中的分子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地黄转录组数据库候选基因序列,利用实时荧光PCR (RT-PCR)克隆RgMATE6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编码蛋白的结构、理化性质、同源性和进化树进行分析;通过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进行亚细胞定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的方法测定该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 克隆获得1892 bp的RgMATE6基因序列,RgMATE6基因编码524个氨基酸、具有2个典型的MatE结构域和12个跨膜结构;RgMATE6蛋白与越橘的VcMATE6蛋白亲缘关系最近;RgMATE6-GFP载体瞬时表达的结果发现RgMATE6蛋白定位在液泡膜上;qRT-PCR分析发现RgMATE6基因在地黄不同时期的根中表达最高,尤其是块根膨大前期。结论 RgMATE6蛋白定位在液泡膜上,在地黄块根膨大期的根中表达较高,初步表明RgMATE6可能参与地黄体内次生代谢产物向液泡转运的过程。
    25  老鸦瓣芽茎发育相关MYB转录因子家族鉴定与分析
    张军霞,郭巧生,朱再标,徐碧霞
    2021, 52(6):1735-17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23
    [摘要](546) [HTML](0) [PDF 1.43 M](786)
    摘要:
    目的 鉴定老鸦瓣Amana edulis MYB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并分析其表达模式,以期发现老鸦瓣芽茎发育相关MYB基因。方法 利用老鸦瓣转录组数据经Pfam和PlnTFDB数据库鉴定含有MYB保守结构域的MYB转录因子,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并根据拟南芥MYB分组信息为老鸦瓣R2R3-MYB基因划分亚组,进行2R-MYB结构域可视化分析和GO富集分析,挑选在芽茎中特异表达的MYB基因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验证表达。结果 共鉴定出93个含有MYB保守结构域的MYB转录因子,其中53个R2R3-MYB分为15个亚组,GO注释为生物过程的子类别最多,在芽茎中特异表达的12个MYB基因中有11个基因在芽茎发育前期至中期的表达量显著下降,有4个基因在芽茎发育中期至后期的表达量显著上升。结论 获得的53个R2R3-MYB转录因子为进一步研究老鸦瓣MYB转录因子家族影响芽茎发育过程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26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菜头肾叶绿体基因组的组装及序列分析
    赵祺,余佳兴,秦宇雯,任仙樱,高海东,吴志刚,姜程曦
    2021, 52(6):1744-17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24
    [摘要](921) [HTML](0) [PDF 812.46 K](878)
    摘要:
    目的 以药用植物菜头肾Championella sarcorrhiza为材料,对其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组装和序列分析,为进一步开展菜头肾遗传与鉴定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首次对菜头肾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以板蓝叶绿体基因组为参考,进行特征分析和聚类关系研究。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菜头肾叶绿体基因组总长为144 713 bp,具有典型的被子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环状四分体结构,GC含量为38.35%;共注释得到129个基因,包括84个蛋白编码基因,37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蛋白编码基因对应的密码子偏好使用A/T碱基。系统发育研究表明,菜头肾与板蓝亲缘关系最近,提示它们在进化上具有共线性。结论 建立了适于菜头肾植物完整叶绿体基因组组装及其特征分析的方法,为菜头肾的鉴定、系统发育研究奠定了基础。
    27  基于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旋覆花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林丽,李欢欢,谢辉,严国俊,胡玉涛,陆兔林,毛春芹
    2021, 52(6):1751-17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25
    [摘要](919) [HTML](0) [PDF 759.05 K](798)
    摘要:
    目的 建立旋覆花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及同时测定绿原酸、咖啡酸、芦丁、花旗松素、1,5-O-二咖啡先奎宁酸、1-O-乙酰旋覆花内酯、槲皮素、狭叶依瓦菊素8个成分含量的方法,运用化学计量学对不同产地旋覆花药材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Dubhe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0.05%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05 nm;进样量10 μL;柱温30℃。采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进行相似度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寻找并分析7个产地旋覆花药材间的差异成分及其分布特点。结果 建立了旋覆花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88~0.98,标定共有峰20个,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出绿原酸、咖啡酸、芦丁、花旗松素、1,5-O-二咖啡先奎宁酸、1-O-乙酰旋覆花内酯、槲皮素、狭叶依瓦菊素8个共有峰,样品一致性良好。通过主成分分析将样品聚为4类,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发现咖啡酸、绿原酸、1-O-乙酰旋覆花内酯等7个成分是造成样品差异性的主要标记性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各产地8种成分总量江苏>甘肃>河南>浙江>河北>安徽>山东。结论 首次建立了旋覆花药材HPLC指纹图谱及倍半萜类、黄酮类、酚酸类多成分含量测定的质量评价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明确了不同产地旋覆花药材间成分的差异,为旋覆花药材的资源开发及利用提供依据。
    28  蒙药砂蓝刺头定性与定量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曹岚岚,程雪梅,杨立国,王秀兰,奥·乌力吉,王长虹
    2021, 52(6):1759-17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26
    [摘要](726) [HTML](0) [PDF 606.26 K](653)
    摘要:
    目的 建立砂蓝刺头Echinops gmelini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以三氯甲烷-醋酸乙酯-甲醇-甲酸(6:1:1:0.8)为展开剂对砂蓝刺头花中1-甲基-4-甲氧基-8-(β-D-葡萄吡喃型糖苷)-2(1H)-喹啉酮(MMQ)进行定性鉴别;建立砂蓝刺头HPLC指纹图谱,并对MMQ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建立的TLC方法对照品斑点清晰,分离度好;建立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能够区分砂蓝刺头与近源植物,标定了8个特征峰,并指认出其中4个成分。定量方法测定结果显示MMQ在2.024~151.800 μg/mL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54%,RSD为1.46%。7批样品中MMQ的质量分数为0.13%~0.53%。结论 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科学、可靠,可为砂蓝刺头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实验依据。
    29  基于性状特征的浙产麦冬和川产麦冬的主成分和聚类比较分析
    刘考铧,唐诗怡,赵露颖,张巧艳,朱露林,朱波,张泉龙,孙艺琦,秦路平
    2021, 52(6):1765-17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27
    [摘要](977) [HTML](0) [PDF 755.98 K](837)
    摘要:
    目的 比较浙产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和川产麦冬的性状特征,为其快速鉴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实地考察并收集不同产地的浙产麦冬和川产麦冬药材,测量其长度、宽度和颜色等13个性状特征参数,采用Simca14.1和IBM SPSS Statistics 2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浙产麦冬与川产麦冬的种植及采收加工技术有所不同;主成分分析获得了实验室加工样品8个符合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的条件性状变量数据,产地加工样品9个符合VIP值>1的条件性状变量数据。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道地主产区的浙产麦冬与川产麦冬在性状上可明显区分,但实验室加工的道地主产区的浙产麦冬与道地非主产区的川产麦冬则有一定的混淆。浙产麦冬外表面颜色深、中柱明显,气味清香,具粘牙性;川产麦冬外表面颜色较浅、中柱不明显,气味淡,无黏牙性。结论 浙产麦冬和川产麦冬的性状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其表面颜色、中柱大小、气味和黏性可为作为浙产麦冬和川产麦冬鉴别的依据。
    30  地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陈金鹏,张克霞,刘毅,盖晓红,任涛,刘素香,田成旺
    2021, 52(6):1772-17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28
    [摘要](1258) [HTML](0) [PDF 1.90 M](1584)
    摘要:
    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为我国民间传统植物药,有着久远的历史记载,主产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地。其化学成分类型主要包括环烯醚萜类、紫罗兰酮类、苯乙醇苷类、三萜类、黄酮类及糖类等,对人体血液系统、心脑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有显著作用。随着现代分离分析手段的不断创新,加之现代科学技术与药理学方法不断应用于地黄的药理作用及机理研究,近年来,地黄中的化学成分不断被发现,其药理作用进一步被开发,临床适用范围逐年扩大,引起了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热切关注。对地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旨在为传统中药地黄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现代化提供一定依据。
    31  抗肿瘤天然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戴一,宋祖荣
    2021, 52(6):1785-17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29
    [摘要](1156) [HTML](0) [PDF 1.19 M](1139)
    摘要:
    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topo)是解决DNA复制、转录等过程中出现拓扑问题的关键酶,是抗肿瘤药物作用的重要靶点之一。天然产物是topo抑制剂的重要来源,从天然产物中发现开发topo抑制剂是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以天然产物结构类型,分类综述了天然存在的具有topo抑制活性的天然产物及以它们为基础改造获得的衍生物,以期为抗肿瘤天然topo抑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32  藤黄属植物中二苯甲酮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彭晓辉,樊晓杰,刘晓佳,白皎,李达翃,李占林,华会明
    2021, 52(6):1799-18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30
    [摘要](985) [HTML](0) [PDF 1.52 M](865)
    摘要:
    天然的二苯甲酮衍生物主要来源于藤黄属植物,是藤黄属药用植物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病毒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归纳总结了藤黄属植物中二苯甲酮衍生物的结构分类、生物合成途经、波谱特征及其提取分离方法,为藤黄属植物中二苯甲酮衍生物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33  中药活性成分口服结肠靶向纳米系统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鲜静,张晨,钟雪梅,傅超美,高飞,章津铭
    2021, 52(6):1816-18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31
    [摘要](1109) [HTML](0) [PDF 832.37 K](844)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为现代常见病、难治病。因其发病反复,临床常需反复长期使用柳氮磺胺吡啶、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其疗效有限且易产生不良反应。现代研究发现中药多酚类、生物碱类、醌类、萜类等活性成分通过多靶点机制,表现出较好缓解UC的作用,且不良反应相对较低,但存在水溶性差、胃肠道不稳定和结肠靶向性差等制剂学问题。针对以上制剂学问题,研究者构建了多种中药活性成分的口服结肠靶向纳米系统,通过避免胃肠道破坏、延长肠滞留、实现药物在病灶部位控释等方式显著提升了对UC的治疗效果。对具有UC防治作用的中药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口服结肠靶向纳米系统用于UC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活性成分口服靶向治疗UC提供思路。
    34  黄花蒿中青蒿素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李琦,高晓悦,ZHANG Lei,陈万生,谭何新
    2021, 52(6):1827-18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32
    [摘要](649) [HTML](0) [PDF 340.15 K](891)
    摘要: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是疟疾的首选治疗方案,而药用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是青蒿素的唯一天然来源,也是目前最主要的青蒿素来源,因此培育高产青蒿素的黄花蒿一直是国际研究热点。青蒿素是黄花蒿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的次生代谢物合成过程中,关键的转录因子可以调节代谢途径中某个或多个基因的表达,从而调节代谢流的方向和速度,决定着代谢物的产量,因此关键转录因子的表达对于青蒿素的合成非常重要,通过干预转录因子的表达也是提高青蒿素产量的重要手段。综述了黄花蒿中已研究的转录因子功能及调控机制,特别是对筛选获得转录因子基因的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揭示青蒿素合成调控网络奠定基础。
    35  3,4-裂环羽扇豆烷型三萜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肖瑾,肖珊,罗姣,鲁曼霞,卢茂芳,刘向前
    2021, 52(6):1834-18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33
    [摘要](618) [HTML](0) [PDF 800.65 K](876)
    摘要:
    3,4-裂环羽扇豆烷型三萜是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在五加属植物中含量较为丰富。药理学研究表明该类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主要包括抗炎、抗菌、抗肿瘤等作用,具有潜在开发应用价值。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从化学结构特征、植物来源和生物活性等方面对天然来源的3,4-裂环羽扇豆烷型三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此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及五加属植物药用资源的合理应用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36  甘草增强免疫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王钧楠,周永峰,崔园园,马艳芹,张萍,华国栋
    2021, 52(6):1844-18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34
    [摘要](965) [HTML](0) [PDF 796.01 K](985)
    摘要:
    人体的免疫功能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生理性功能,在免疫系统的功能受损或低下时,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甘草作为一种补益类中药,有补脾益气之功,对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增强作用,在开发成免疫增强新药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通过对近期国内外甘草免疫增强作用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从所含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分类及药理作用等方面阐述了甘草增强免疫的物质基础,并以甘草的药效成分为基础综述了甘草促进免疫细胞增殖、影响体内细胞因子和抗体水平以及调控相关酶表达等增强免疫的分子机制,以期为免疫增强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为甘草免疫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37  FDA口服植物药具体产品指南对中药质量相似性/一致性评价的启发思考
    孙昱,徐敢,文海若
    2021, 52(6):1851-185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35
    [摘要](740) [HTML](0) [PDF 564.89 K](1031)
    摘要:
    FDA复杂仿制药的研究思路有可能为中药质量相似性/一致性评价提供参考。通过FDA首个口服植物药crofelemer的说明书了解其研究基础,结合crofelemer的等效性评价具体产品指南对中药质量一致性评价情况进行分析,跟进当前中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的技术进展,旨在为中药质量相似性/一致性评价提供研究思路。提高中药质量批间一致性,应加强中药的基础研究,探索具有可行性的中药质量相似性/一致性技术评价方法,建议评价理化性质的相似性/一致性,评价生物活性(毒性)测定的相似性/一致性,并视情况对具有临床终点的生物等效性进行评价。
    38  药品注册申请人视角下我国中药新药研发主体现状研究
    瞿礼萍,梁纪懿,陈杨,王筱竺,邹文俊,刘毅
    2021, 52(6):1858-18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6.036
    [摘要](854) [HTML](0) [PDF 919.75 K](806)
    摘要:
    中药新药研发是激发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国家陆续出台了系列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政策以鼓励药物创新,尤其新版《药品管理法》强调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将研制与注册独立成为专章,建立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极大强化了新药研发环节。但从近年的注册审批情况看,目前我国中药领域的新药研发明显不足,引发对中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担忧。研发主体既是药品注册领域中的新药研发者,也是直接的申请人或其密切合作方,因而,中药新药申请人的现状很大程度地反映了其研发主体的发展状态,并与中药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旨在系统分析2007年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期间我国中药新药注册申请人的相关数据,从申请人的视角研究我国中药新药研发主体的现状与特点,为同行和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