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52卷第2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21, 52(23):0-0.
    [摘要](192) [HTML](0) [PDF 607.53 K](561)
    摘要:
    2  封面
    2021, 52(23):0-0.
    [摘要](171) [HTML](0) [PDF 5.47 M](457)
    摘要:
    3  冬凌草中1个新的对映-贝壳杉烷二萜
    刘旭,陈春霞,吴继洲
    2021, 52(23):7083-70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01
    [摘要](522) [HTML](0) [PDF 961.18 K](690)
    摘要:
    目的 研究鄂西地区产冬凌草Isodon rubescen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经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湖北建始县产冬凌草的乙醇浸提物中,分离鉴定出6个对映-贝壳杉烷二萜,分别为3β,6β,14β,15β-四乙酰氧基-20-醛-对映-贝壳杉-16-烯-7-酮(1)、川藏香茶菜素O(2)、enmenin(3)、enmenin monoacetate(4)、乙酰化毛萼晶F(5)、荛花香茶菜乙素(6)。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化合物,命名为建始冬凌草素J,为香茶菜属植物极为少见的一类型对映-贝壳杉二萜,结构特点为C-20氧化为醛基而未与C-3、C-7、C-11形成常见的环氧桥结构。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4  白花败酱的化学成分研究
    黄乐怡,孙煜铮,陈倩倩,杜婷婷,许红涛,侴桂新
    2021, 52(23):7088-70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02
    [摘要](711) [HTML](0) [PDF 1.12 M](588)
    摘要:
    目的 研究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Sephadex-LH 20凝胶、制备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然后通过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白花败酱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去甲络石藤苷元(1)、salicifoliol(2)、pinoresinol(3)、matairesinol(4)、epipinoresinol(5)、boehmenan(6)、(+)-dehydrovomifoliol(7)、(3S,5R,6S,7E)-3,5,6-trihydroxy-7-megastigmen-9-one(8)、loliolide(9)、9-hydroxy-4,6-megastigmadien-3-one(10)、scopoletin(11)、咖啡酸乙酯(12)、5,7-二羟基-4'-甲氧黄酮醇(13)、7-ketositosterol(14)、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15)、stigmast-4-ene-6α-ol-3-one(16)、stigmast-4-ene-3,6-diol(17)、2,2'-oxybis (1,4)-di-tert-butylbenzene(18)、kaempferol(19)、p-hydroxybenzaldehyde(20)、2'-O-(9Z,12Z,15Z-octadecatrienoyl) glyceryl-β-D-galactopyranoside(21)、protocatechualdehyde(22)、对香豆酸(23)、对羟基苯甲酸(24)、5-hydroxy-4-(4-hydroxyphenyl)-2(5H)-furanone hydroxybutenolide(25)、马栗树皮素(26)、绿原酸(27)、绿原酸甲酯(28)。结论 化合物12468102628为首次从白花败酱中分离得到。
    5  小花清风藤茎叶化学成分及其保肝活性研究
    李曼姝,柯银铅,张紫琴,刘呈雄,邹坤
    2021, 52(23):7096-71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03
    [摘要](702) [HTML](0) [PDF 1.16 M](852)
    摘要:
    目的 研究小花清风藤Sabia parviflora茎叶的化学成分及其保肝护肝活性。方法 采用正相、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小花清风藤茎叶中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反式-阿魏酰酪胺(1)、油酸(2)、(Z)-1,8-heptadeca diene(3)、N-反式-对香豆酰基去甲辛弗(4)、(Z)-N-formyl-nornuciferin(5)、N-demethyl-N-formyldehydronuciferine(6)、N-trans-cinnamoyltyramine(7)、油酸酰胺(8)、1,2,4-trimethoxybenzene(9)、2-(3-methoxyphenyl) isoindoline-1,3-dione(10)、景洪哥纳香胺酮(11)、squamolone(12)、桦木酸甲酯(13)、白桦脂酸(14)、3-氧代齐墩果酸(15)、牛蒡子苷(16)、2-(3'',4''-dimethoxybenzyl)-3-(3'-methoxy-4'-hydroxybenzyl)-γ-butyrolactone(17)、matairesinol(18)、lappaol F(19)、山柰酚(20)、lappaol A(21)和lappaol B(22)。结论 化合物235810121619为首次从清风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8111314162022有显著的保肝护肝活性。
    6  波罗蜜果实中化学成分研究
    刘艳萍,蒋波,谢澜,王悦,杨瑞源,吴英菊,付艳辉
    2021, 52(23):7105-71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04
    [摘要](783) [HTML](0) [PDF 1002.67 K](528)
    摘要:
    目的 研究桑科波罗蜜属植物波罗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果实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系统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 从波罗蜜果实的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broussonol E(1)、broussoflavonol F(2)、uralenol(3)、5,7,4'-trihydroxy-3'-(3-methyl but-2-enyl)-3-methoxy flavone(4)、8,2'-diprenylquercetin-3-methylether(5)、8-prenylkaempferol(6)、6-异戊烯基柚皮素(7)、licoflavanone(8)、sigmoidin B(9)、4',5,7-三羟基-8-异戊烯基黄酮(10)、5,3'-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11)、3,5,4'-三羟基-7,3'-二甲氧基黄酮(12)、5,3',5'-三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13)、5,7,3',4'-四甲氧基黄酮(14)、5-羟基-6,7,8,3',4'-五甲氧基黄酮(15)、5-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16)和5-羟基-7,3',4'-三甲氧基二氢黄酮(17)。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波罗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7  五味子茎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赵倩倩,张少军,万闽歌,刘琦,曹云刚,何瑞
    2021, 52(23):7111-71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05
    [摘要](682) [HTML](0) [PDF 913.48 K](523)
    摘要:
    目的 对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茎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葡聚糖凝胶、硅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五味子茎叶75%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chisanlatone C(1)、henrischinin B(2)、henrischinin C(3)、schisanlactone B(4)、schizandronic acid(5)、kadnanolactone C(6)、rubrisandrin C(7)、异戈米辛O(8)、(-)-gomisin M(9)、met A-Ⅲ(10)、五味子醇甲(11)、戈米辛R(12)、4-O-methylsaurucinol H(13)、(3R,5S,6R,7E)-5,6-epoxy-3-hydroxy-7-megastigmen-9-one(14)、(6Z,9S)-9-hydroxy-4,6-megastigmadien-3-one(15)。结论 化合物5713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15为首次从五味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8  基于UPLC-Q/TOF-MS的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化学物质组快速辨识研究
    吴美琪,刘建庭,许浚,张铁军,贾景明
    2021, 52(23):7117-71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06
    [摘要](749) [HTML](0) [PDF 1.30 M](807)
    摘要:
    目的 基于UPLC-QTOF-MS系统解析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物质组。方法 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100 mm×2.1 mm,1.7 μm)色谱柱,以0.1%甲酸乙腈-0.1%甲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柱温40℃,体积流量0.4 mL/min,进样量5 μL;质谱条件为XEVO-G2 QTOF质谱仪,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扫描。结果 通过对照品确认、高分辨质谱数据分析及文献检索比对,共鉴别出108个化学成分,包括37个黄酮类、11个生物碱类、13个三萜类、4个木脂素类、2个香豆素类、5个简单苯丙素类、4个苯乙醇苷类、14个有机酸类以及18个包括氨基酸、聚炔类等其他化学成分。结论 建立的方法可系统、准确、快速辨识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中多种化学成分,为后续对口服液质量及药效研究提供物质基础。
    9  乳香醋炙前后13种乳香酸成分含量变化及活性比较研究
    董运茁,张弋,刘振丽,王淳,彭诗涛,万晓莹,宋志前,宁张弛
    2021, 52(23):7128-71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07
    [摘要](317) [HTML](0) [PDF 1.96 M](625)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比乳香醋炙前后11-羰基-β-乳香酸(11-keto-boswellic,KBA)、3-乙酰-11-羰基-β-乳香酸(3-acetyl-11-keto-boswellic acid,AKBA)、榄香醇酸、β-榄香酮酸、tsugaric acid A、9,11-去氢-α-乳香酸、9,11-去氢-β-乳香酸、α-乳香酸、β-乳香酸、3-乙酰-9,11-去氢-α-乳香酸、3-乙酰-9,11-去氢-β-乳香酸、3-乙酰α-乳香酸(3-acetyl-α-boswellic acid,α-ABA)和3-乙酰β-乳香酸(3-acetyl-β-boswellic acid,β-ABA)13个乳香酸成分含量变化,探究不同炮制条件对含量变化的影响,考察差异乳香酸成分抗炎活性,初步揭示乳香醋炙增效机制。方法 制备不同炮制温度和炮制时间醋乳香,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仪(UPLC-TQ-MS)建立13种乳香酸成分含量测定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以0.1%甲酸+5 mmol/L乙酸铵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40℃,质谱采用电喷雾负离子源,多反应监测(multi-reaction monitoring,MRM)模式;建立脂多糖诱导巨噬细胞的炎症细胞模型,通过ELISA法测定乳香、醋乳香、单体(3-乙酰-9,11-去氢-β-乳香酸)和乳香+单体(3-乙酰-9,11-去氢-β-乳香酸)对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以及IL-6的影响。结果 随醋炙温度升高或炮制时间的延长,乳香中榄香醇酸、β-榄香酮酸、tsugaric acid A、9,11-去氢-α-乳香酸、9,11-去氢-β-乳香酸、3-乙酰-9,11-去氢-α-乳香酸、3-乙酰-9,11-去氢-β-乳香酸、α-ABA和β-ABA 9个乳香酸含量升高幅度增大,而KBA、AKBA、α-乳香酸、β-乳香酸4个成分含量降低幅度增大,其中3-乙酰-9,11-去氢-β-乳香酸含量变化幅度最大。炮制温度引起的成分变化强于炮制时间的影响。乳香酸类成分含量升高或降低与成分结构有关;乳香醋炙后抑制炎症因子分泌的作用显著增强,3-乙酰-9,11-去氢-β-乳香酸显示出明显的抑制炎症因子分泌活性。结论 温度是影响乳香中乳香酸成分变化的重要因素,含量升高或降低与结构有关。3-乙酰-9,11-去氢-β-乳香酸含量变化最大,该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可能为乳香醋炙增效的物质基础之一。
    10  基于“自洽调节”的葛根异黄酮类成分对葛根素溶解性及渗透性影响研究
    管咏梅,万鑫浩,邹斌,吴文婷,陈丽华,朱卫丰
    2021, 52(23):7138-71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08
    [摘要](633) [HTML](0) [PDF 1.70 M](572)
    摘要:
    目的 基于中药整体观,以葛根Puerariae Lobatae Radix自身作为整体,考察葛根异黄酮类成分对葛根素溶解度及渗透性的调节作用,探讨单味中药所含成分发挥作用时的“自洽性”。方法 选取葛根中3种高含量黄酮类成分3'-羟基葛根素、大豆苷元和染料木苷,设计人工多成分环境,采用平衡溶解度的研究方法考察pH 7.4磷酸盐缓冲液中多成分环境下葛根素溶解度的变化;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葛根异黄酮类成分对葛根素肠吸收的调节作用。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成分背景、不同成分组合及其不同比例的3'-羟基葛根素、大豆苷元、大豆苷和染料木苷对葛根素溶解度与渗透性均有一定的影响。采用递进式进行2成分及3成分背景的溶解度研究,表明葛根素溶解度和渗透性变化均存在“叠加性”和“饱和性”的特点,溶解性方面:以葛根自身成分为整体,在水溶液体系中各异黄酮类成分对葛根素溶解度提高了42.60%,在pH 7.4缓冲液体系中提高了18.62%。渗透性方面:葛根素的肠渗透性具有“叠加效应”。以葛根自身成分为整体,主要异黄酮类成分3'-羟基葛根素、染料木苷及大豆苷元对葛根素的肠渗透系数表观渗透系数(appar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Papp)、肠吸收速率常数(absorptive promoter,Ka)、肠吸收分数(intestinal absorption fraction,Fa)分别提高220%、236%、213%,即对葛根素的肠渗透性提升了约220%。结论 以上研究表明,葛根异黄酮类成分在人体作用时可能存在“叠加效应”,葛根素在葛根自身多组分环境中具有部分“自洽性”,从而改善了葛根素生物利用度。
    11  基于特征图谱、化学计量学和分子对接的复方阿胶浆质量标志物研究
    许啸,张淹,任雪阳,王宇,董英,宋若兰,于啊香,魏静,马嘉慕,折改梅
    2021, 52(23):7148-71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09
    [摘要](386) [HTML](0) [PDF 1.94 M](589)
    摘要:
    目的 以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五原则”为指导,结合特征图谱、化学计量学、分子对接和含量测定等技术,开展复方阿胶浆(Fufang E’jiao Jiang,FEJ)治疗贫血症的Q-Marker研究。方法 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 AQ-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0.1%甲酸乙腈溶液-0.1%甲酸水溶液,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30 nm,焦地黄苯乙醇苷A1为参照峰,建立FEJ特征图谱。采用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 method-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不同批次FEJ进行分析。查阅《中国药典》和文献,结合组方配伍环境(君、臣、佐使)、成分传递与溯源等多因素,收集筛选质量控制6个关键成分。在GEO数据库中检索筛选贫血症(anemia)的差异基因,采用Discovery Studio 2016 v16.1软件,将成分与贫血症相关靶点进行对接验证。以330、270 nm双波长同时测定FEJ中异毛蕊花糖苷和党参炔苷的含量。结果 FEJ特征图谱中指认了咖啡酸、绿原酸、洋地黄叶苷C、阿魏酸、焦地黄苯乙醇苷A1、毛蕊花糖苷、焦地黄苯乙醇苷B1、异毛蕊花糖苷共8个特征成分。HCA、PCA和PLS-DA将16批FEJ分为3类,其中异毛蕊花糖苷、洋地黄叶苷C和焦地黄苯乙醇苷A1对FEJ质量影响最为显著。8个特征成分和6个关键成分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异毛蕊花糖苷、党参炔苷、绿原酸、毛蕊花糖苷4个成分能够与激肽原-1(kininogen-1,KNG1)、泛素样蛋白ISG15(ubiquitin-like protein ISG15,ISG15)、赖氨酸特异性脱甲基酶6A(lysine-specific demethylase 6A,KDM6A)、乙酰化酶动力蛋白-3(dynamin-3,DNM3)、蛋白酶激活受体2(proteinase-activated receptor 2,F2RL1)、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1(cysteinyl leukotriene receptor 1,CYSLTR1)6个靶蛋白通过氢键、疏水键、π-π键等作用力结合,具有较好的活性,可作为FEJ的Q-Marker。16批样品中异毛蕊花糖苷、党参炔苷质量浓度分别为6.05~12.30、9.14~16.30 μg/mL。结论 建立了FEJ特征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和分子对接等技术,筛选了4个Q-Marker异毛蕊花糖苷、党参炔苷、毛蕊花糖苷、绿原酸,并建立了异毛蕊花糖苷、党参炔苷的含量测定方法,为FEJ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12  栀子标准汤剂量值传递规律研究
    窦志华,许波,居宇峰,周荣荣,戴莹,倪丽丽,周云中
    2021, 52(23):7162-71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10
    [摘要](532) [HTML](0) [PDF 2.60 M](600)
    摘要:
    目的 研究栀子饮片到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方法 收集23批栀子饮片,制备标准汤剂,测定出膏率,建立饮片和标准汤剂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triple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Triple-Q-TOF/MS)技术对标定的共有峰进行成分鉴定,对采用对照品比对确认的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以出膏率、指纹图谱共有峰传递数及峰面积比值变化、成分转移率为指标,分析栀子饮片到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结果 栀子饮片指纹图谱标定共有峰26个,其中25个传递到了标准汤剂,共有峰个数传递率96.15%,26个共有峰的成分均得到鉴定,其中7个环烯醚萜类成分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羟异栀子苷、山栀苷、京尼平苷酸、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DAAME)、鸡矢藤次苷甲酯(SME),2个西红花苷类成分西红花苷I、Ⅱ,2个黄酮类成分芦丁和异槲皮苷,1个单环单萜类成分jasminoside B,1个有机酸类成分绿原酸共计13个成分采用照品比对确认,标准汤剂和饮片共有峰面积比值与成分转移率呈现较好的正向直线关系,7个环烯醚萜类成分合计平均转移率70.90%,其中主要成分栀子苷平均转移率77.16%,西红花苷I、Ⅱ、芦丁、异槲皮苷、jasminoside B、绿原酸平均转移率分别为47.09%、39.56%、63.25%、51.95%、61.42%、75.70%,标准汤剂平均出膏率为28.91%。结论 阐明了栀子标准汤剂量值传递规律,为栀子配方颗粒及含栀子经典名方制剂研究奠定了基础。
    13  敦煌古医方大补肾汤标准煎液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测定研究
    王继龙,冯晓莉,魏舒畅,陈方圆,蔺兴遥,刘晓霞
    2021, 52(23):7176-71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11
    [摘要](657) [HTML](0) [PDF 1.71 M](557)
    摘要:
    目的 建立敦煌古医方大补肾汤(Dabushen Decoction,DD)标准煎液的HPLC指纹图谱及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并探寻其量值传递规律。方法 制备15批DD标准煎液,建立其HPLC指纹图谱,明确相似度及峰归属,测定指标成分5-羟甲基糠醛、甘草苷、肉桂酸、甘草酸、五味子醇甲的含量、全方出膏率及其转移率,分析饮片-标准煎液间的量值传递关系。结果 15批DD标准煎液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标定了28个共有峰,并指认5个色谱峰(5-羟甲基糠醛、甘草苷、肉桂酸、甘草酸、五味子醇甲)。指标成分5-羟甲基糠醛为1.173~1.404 mg/g,转移率为36.09%~40.79%;甘草苷为2.159~3.413 mg/g,转移率为31.91%~37.41%;肉桂酸为0.317~0.614 mg/g,转移率为32.74%~40.64%;甘草酸为4.175~6.559 mg/g,转移率为20.95%~28.48%;五味子醇甲为0.225~0.275 mg/g,转移率为3.52%~4.29%;出膏率为22.24%~26.75%,转移率为93.14%~111.01%。结论 采用指纹图谱、多指标含量及出膏率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对DD标准煎液进行量值传递分析,科学合理,系统全面,可为后续DD的制剂开发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14  基于多指标成分优化天麻产地“发汗”加工工艺
    唐文文,孟艳林,陈垣
    2021, 52(23):7185-719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12
    [摘要](288) [HTML](0) [PDF 1.66 M](626)
    摘要:
    目的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天麻Gastrodiae Rhizoma产地“发汗”加工工艺。方法 以天麻中天麻多糖、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A、B、C、E 7种成分为指标成分,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成分权重,结合单因素实验,采用Box-Behnken设计法对蒸制时间、“发汗”时间和“发汗”次数3个因素进行考察,综合评分作为最终察指标进行天麻“发汗”加工工艺优化研究。结果 最佳“发汗”加工工艺为蒸制20 min,60℃烘至麻体发软时,“发汗”9 h,取出摊开晾干麻体表面水分,再次“发汗”9 h,以60℃烘干。结论 响应面法优选的天麻“发汗”加工工艺,稳定性好,可操作性强,可为天麻产地“发汗”初加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15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究甘松治疗帕金森病伴发焦虑的作用机制
    李佳园,徐文,万国慧,魏晓嘉,杨雪,刘金凤,于佳禾,金重先,吕研,王雨青,石晋丽
    2021, 52(23):7192-720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13
    [摘要](756) [HTML](0) [PDF 1.79 M](973)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治疗帕金森病伴发焦虑(Parkinson’s disease with anxiety,PDA)的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并通过PDA模型大鼠进行药效学和关键靶点的验证。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CMSP)和文献挖掘获得甘松主要化学成分,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GeneCards数据库获得甘松化学成分治疗PDA的潜在靶点,对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 3.7.2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大鼠采用颈背部sc鱼藤酮制备PD模型,并通过旷场实验筛选出PDA模型大鼠;设置对照组、模型组、甘松(620 mg/kg)组、左旋多巴(49 mg/kg)组,利用转棒实验、旷场实验和免疫组化法对甘松治疗PDA的药效学进行评价;并对关键蛋白和大鼠脑内神经递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中包含甘松抗PDA的12个有效成分如甘松新酮、诺卡酮、金合欢素、β-谷甾醇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3,MAPK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等99个靶点,主要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雌激素、FoxO、TNF等信号通路。实验结果显示,甘松延长了PDA大鼠在转棒上的停留时间,增加了其在旷场的总活动距离及在中央区的活动时间和距离,提高了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表达(P<0.05);甘松显著降低大鼠纹状体MAPK3、TNF-α含量以及STAT3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提高了多巴胺、3,4-二羟基苯乙酸、高香草酸、5-羟色胺和5-羟吲哚乙酸水平(P<0.01、0.001)。结论 甘松中的有效成分可能是通过MAPK3、TNF-α、STAT3等靶点调控多条信号通路来抑制神经炎症反应,提高神经递质水平以治疗PDA疾病。
    16  枳实总黄酮对5-氟尿嘧啶诱导的肠黏膜炎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
    刘丹宁,潘梦雪,杨璐嘉,黄洁瑶,任巧,袁吕江
    2021, 52(23):7204-72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14
    [摘要](651) [HTML](0) [PDF 1.86 M](687)
    摘要:
    目的 研究枳实总黄酮对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诱导的肠黏膜炎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枳实总黄酮低、中、高剂量(50、100、200 mg/kg)组和洛哌丁胺(0.3 mg/kg组),ip 5-FU(50 mg/kg)5 d诱导肠黏膜炎模型,第6天开始,各给药组ig相应药物,1次/d,连续7 d,观察小鼠体质量、饮食量、饮水量、腹泻评分、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结肠形态、隐窝深度;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考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和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MDA)水平;采用细菌16S rRNA基因V3~4区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枳实总黄酮组小鼠体质量和饮食量增加,饮水量减少,腹泻评分降低,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显著增加(P<0.05、0.01),结肠组织损伤减轻,结肠长度和隐窝深度显著增加(P<0.05、0.01),结肠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IL-6、IL-1β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SOD和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0.01),MDA水平显著降低(P<0.01)。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度降低,枳实总黄酮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度增加。门水平主要表现为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升高;属水平上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unidentified_Clostridiales、拟普雷沃菌属Alloprevotella、unidentified_Ruminococcaceae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 5个菌属相对丰度升高。结论 枳实总黄酮能够有效改善5-FU所致的小鼠肠黏膜炎,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抗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17  高乌甲素及其水解产物刺乌宁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比较研究
    陶培,王毓杰
    2021, 52(23):7214-72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15
    [摘要](252) [HTML](0) [PDF 1.21 M](502)
    摘要:
    目的 比较高乌甲素及其水解产物的心脏毒性及抗心律失常活性,明确C-4位芳香取代基对其活性和毒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碱水解、硅胶柱色谱以及波谱法对高乌甲素水解产物进行分离鉴定;采用心脏毒性实验和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模型,比较高乌甲素及其水解产物的毒性和活性。结果 分离并鉴定出高乌甲素水解产物为刺乌宁;股iv 2.40 mg/kg高乌甲素可引起大鼠出现室性早搏(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VPB)、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等心律失常现象,刺乌宁在相同剂量下未出现心律失常现象;在抗心律失常活性研究中,高乌甲素、刺乌宁在各自的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大,VPB潜伏期延长,VT发生率降低,心律失常完全抑制率逐渐升高,呈剂量相关性,表明两者均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高乌甲素的作用强于刺乌宁。结论 与高乌甲素相比,随着C-4位芳香取代基的水解,水解产物刺乌宁的心脏毒性降低,抗心律失常活性明显减弱,表明C-4位芳香取代基是高乌甲素产生心脏毒性、发挥药效的关键基团。
    18  槐绛方调控NLRP3/Caspase-1通路抗溃疡性结肠炎损伤的机制研究
    夏子健,李亚桐,刘晓露,梅志刚,赵旭,方凯歌,付烊
    2021, 52(23):7221-72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16
    [摘要](714) [HTML](0) [PDF 1.12 M](858)
    摘要:
    目的 探讨槐绛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治疗作用以及对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OD-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通路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以及槐绛方低、中、高剂量(0.2、0.4、0.8 g/kg)组,对照组给予正常饮用水,其余各组自由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水溶液诱导UC模型,连续7 d。造模同时各给药组灌肠不同剂量槐绛方,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肠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每日记录各组小鼠体质量、便血、便形等症状改变,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估小鼠结肠黏膜组织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肠组织中NLRP3、Caspase-1、Gasdermin D(GSDMD)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槐绛方明显减缓小鼠体质量下降,有效减轻小鼠结肠炎症状,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焦亡相关蛋白(NLRP3、cleaved Caspase-1、GSDMD-N)表达(P<0.05、0.01),对UC损伤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呈剂量相关性。结论 槐绛方具有改善UC小鼠炎症状态、恢复结肠形态、抑制细胞焦亡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调控NLRP3/Caspase-1通路密切相关。
    19  栀子果实性状、化学成分与其消炎利胆作用的关系研究
    吴先昊,邓绍勇,王小青,赵诗云,李康琴,虞金宝
    2021, 52(23):7229-72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17
    [摘要](297) [HTML](0) [PDF 1.07 M](562)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栀子外观性状、化学成分、消炎利胆作用3者之间的联系。方法 观察并测量不同类型栀子的外观性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不同类型栀子中栀子苷和西红花苷I含量;考察不同类型栀子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考察不同类型栀子对高脂饲料喂养大鼠胆汁分泌、胆汁中总胆红素及总胆汁酸含量的影响;比较不同类型栀子的药效差异及与栀子大小、栀子苷及西红花苷I含量之间的联系。结果 西红花苷I含量与单果质量、果大小指标呈显著正相关,西红花苷I含量、单果质量、果大小与小鼠耳廓肿胀抑制率呈显著负相关,与大鼠胆汁流量、总胆汁酸及总胆红素含量呈负相关,栀子苷含量的高低与其药理作用没有显著的关联性。结论 不同类型栀子的大小和质量差异与其药理作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栀子“以圆小、皮薄、饱满者为佳”在现代药理实验中得到映证,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可以为优良栀子药材资源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20  根皮苷对食管癌细胞系表达谱的影响
    杨照环,胡文倩,贾祯贤,谢俞宁,张志,龙月红,邢朝斌,张雪梅
    2021, 52(23):7236-72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18
    [摘要](594) [HTML](0) [PDF 1.52 M](580)
    摘要:
    目的 研究根皮苷对食管癌细胞系表达谱的影响,探索根皮苷作用于食管癌细胞系的信号通路及其潜在功能。方法 使用根皮苷处理人食管癌KYSE450细胞,提取总RNA并建立测序文库,进行转录组测序;使用DESeq2程序鉴定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MCODE进行差异基因核心模块筛选,使用GEPIA数据库分析核心模块中的基因对食管癌生存的影响;使用TIMER在线分析根皮苷对食管癌组织免疫细胞浸润的影响。结果 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根皮苷处理后的食管癌细胞具有460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407个为上调基因,2195个为下调基因。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根皮苷对蛋白质加工、胰岛素抵抗、基因复制和细胞周期等信号通路产生影响。在差异表达基因核心模块中,E3泛素蛋白连接酶2(E3 ubiquitin ligase mind bomb 2,MIB2)高表达可降低食管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环指蛋白19B(ring finger protein 19B,RNF19B)、三重基序蛋白69(tripartite motif-containing protein 69,TRIM69)、泛素连接酶(ubiquitin conjugating enzyme,UBC)和克隆E3泛素连接酶(homologous to the E6-associated protein carboxyl terminus domain containing 2,HECTD2)的表达水平可影响食管癌癌组织的纯度以及免疫细胞浸润的类型。结论 根皮苷可影响食管癌细胞的转录谱,其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细胞生长相关的信号通路。
    21  基于炮制与配伍探究四逆散在抑郁模型大鼠体内代谢成分的差异
    张雅婷,蔡皓,段煜,裴科,王梦晴,于慧,刘鑫,宋健涛,段奕辰
    2021, 52(23):7244-72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19
    [摘要](197) [HTML](0) [PDF 1.78 M](756)
    摘要:
    目的 研究炮制与配伍对四逆散中主要有效成分在抑郁模型大鼠血浆、胆汁、尿液及粪便中代谢成分的差异。方法 建立慢性不可预期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分别ig柴胡、白芍、柴胡-白芍药对、四逆散及含醋炙柴胡和醋炙白芍的四逆散提取物,并在连续ig 7 d后收集24 h尿液及粪便,再次ig收集血浆及胆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血浆、胆汁、尿液及粪便样本进行检测,并结合PeakViewTM和MetabolitePilotTM软件进行鉴定分析。结果 依据代谢途径和离子碎片信息,推测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2、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d、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氧化芍药苷、橙皮苷、橙皮素、柚皮苷、甘草苷、甘草酸以及甘草素在抑郁模型大鼠体内主要以原型、脱糖、脱氧、去甲基化、氧化、甲基化、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等形式存在。最终在柴胡组中鉴定了27种代谢产物,在白芍组中鉴定了30种代谢产物,在柴胡-白芍药对组中鉴定了52种代谢产物,在四逆散组中鉴定了118种代谢产物,在含醋炙柴胡和醋炙白芍的四逆散组中鉴定了168个代谢产物。结论 在抑郁模型大鼠体内,配伍前后的“单味药-药对-复方”和炮制前后的“生品-醋炙品”的代谢产物存在较大差异。即经醋炙及配伍后,14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原型及其代谢产物的分布更为广泛,且醋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某些成分参与肝肠循环,进一步为四逆散抗抑郁作用的药效物质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阐明炮制与配伍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22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及证型分析
    刘嘉敏,王露,张树娟,张海龙
    2021, 52(23):7259-72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20
    [摘要](564) [HTML](0) [PDF 1.06 M](606)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R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对纳入研究的证候类型进行统计分析。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Wanfang)、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间自建库起至2021年1月24日。按照预先设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具有明确辨证分型的COPD合并RF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Cochrane协作网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文献方法学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临床有效率、病死率;次要结局指标:证候总积分、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odifie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dyspnea scale,mMRC)评分、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以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进行Meta分析,同时以不良反应为安全性指标评价其安全性,并对纳入研究的中医证型分布进行频次、频率统计。结果 共纳入文献34篇,涉及患者3035例,其中中医辨证治疗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组1525例,西医常规治疗组151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比单纯西医常规治疗,中医辨证治疗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在提高临床有效率[RR=1.32,95% CI(1.21,1.44),P<0.000 01]、pO2[MD=9.35,95% CI(7.85,10.86),P<0.000 01]、SaO2[MD=7.08,95% CI(1.48,12.68),P=0.01]、FEV1[MD=0.48,95% CI(0.28,0.68),P<0.000 01]、FVC[MD=0.46,95% CI(0.34,0.58),P<0.000 01]方面疗效显著;在降低pCO2[MD=-6.94,95% CI(-8.55,-5.33),P<0.000 01]、mMRC评分[MD=-0.65,95% CI(-0.76,-0.53),P<0.000 01]、证候总积分[MD=-8.53,95% CI(-9.71,-7.53),P<0.000 01]方面有一定优势,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RR=0.37,95% CI(0.24,0.59),P<0.000 1],但在降低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入研究选择的证候类型以痰热壅肺证(37.7%)、痰湿蕴肺证(18.2%)、痰浊阻肺证(15.6%)、肺肾两虚证(15.6%)、肺脾气虚证(2.6%)多见。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联合西医常规治疗COPD合并RF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纳入研究证型体现了本病虚实夹杂的特点。其结果有待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23  基于数据挖掘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建立与分析
    张筱杉,张玥,季博,张长林
    2021, 52(23):7272-72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21
    [摘要](622) [HTML](0) [PDF 973.73 K](445)
    摘要:
    目的 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动物模型建立的要素,提高造模成功率,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提供规范化的动物模型。方法 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文献为资料来源,以动物模型的应用、实验动物种类、造模的方法、检测指标为分类依据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对导入的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 对纳入的246篇符合标准的文献数据进行分析,造模主要用于DVT机制研究,实验动物使用雄性C57BL/6小鼠最多,通常运用下腔静脉结扎法造模,检测最多的指标为血栓质量/长度。通过关联规则及因子分析得出4组关联强度高的检测指标,并提取10个公因子。结论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将实验动物模型的关键指标数据进行更深层次的整合与分析,有助于建立更加科学、标准化的动物模型,对进一步探究DVT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24  个性化膏方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498例回顾性病例系列分析和专家访谈
    侯政昆,陈瑞芳,刘凤斌,常少琼,黄志帮
    2021, 52(23):7280-72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22
    [摘要](228) [HTML](0) [PDF 1012.31 K](533)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个性化中医膏方治疗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分析和专家采访结合的设计。回顾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且诊断为慢性胃炎脾虚湿蕴证、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的患者资料,治疗方案均采用个性化中医膏方。首先,提取患者的证型和用药等信息,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膏方治疗慢性胃炎不同证型的初步方案。然后,进行专家采访并录音,转录后进行文本分析,修改方案至无新信息出现。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0和R软件。结果 最终纳入使用个性化膏方的慢性胃炎患者498例,男性224例(45%),女性274例(55%),平均年龄(41.87±12.22)岁,脾虚湿蕴证患者263例(52.8%),脾虚气滞证患者27例(5.4%),肝胃不和证患者208例(41.8%),共使用中药196种。经过单因素分析、二分类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初步确定膏方治疗慢性胃炎3个证型分别有40、32、41味中药。陈瑞芳教授对该方案进行了10次评阅和修改。结合所有证据,最终确定所有证型均以半夏泻心汤联合党参、黄芪、丹参加减为君药组;脾虚湿蕴证联合参苓白术散、葛根芩连汤、藿香正气散加减;脾虚气滞证联合黄芪建中汤、四君子汤、小柴胡汤加减;肝胃不和证联合四逆散、四君子汤、保和丸加减。同时,根据不同体质、证型、症状、天气、地域等灵活化裁,并注意饮食管理和情绪调节。结论 明确建立了个性化中医膏方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案,为后续的组方分析和临床研究提供了基础,具有较好的方法学和报告质量。
    25  基于文献计量的淫羊藿苷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分析
    乔韬,许栋,陈昳冰,崔元璐
    2021, 52(23):7293-73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23
    [摘要](752) [HTML](0) [PDF 1.13 M](650)
    摘要:
    目的 对淫羊藿苷相关的文献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淫羊藿苷的研究热点和未来研究方向。方法 通过R语言和VOSviewer软件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集中淫羊藿苷的研究性和综述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以可视化形式呈现,分析该领域年发文量趋势、国家机构间合作和未来研究热点。结果 共检索到1060篇文献,2012—2021年发文量占比81.69%,主要集中在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国家,且各国之间合作密切。机构发文量分析显示复旦大学发文量最多达52篇,接收文章最多的期刊为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Molecules,均为28篇。关键词演化分析表明淫羊藿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炎、抗氧化、抗凋亡等机制和信号通路方面。随着中医药学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尤其以先进药物递送系统为基础改善淫羊藿苷水溶性差等问题将成为未来热点研究领域。结论 淫羊藿苷的年发文量呈递增趋势,主要研究机构分布在国内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解析淫羊藿苷的药理作用机制,通过化学修饰和制剂学手段改善和提高淫羊藿苷的药效学将为淫羊藿苷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案。对从事淫羊藿苷研究的科研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6  掌叶大黄RpNAC1基因的克隆、亚细胞定位及表达分析
    梁小燕,李元敏,李依民,李慧,杜鹃,张明英,高静,彭亮,张岗
    2021, 52(23):7302-73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24
    [摘要](607) [HTML](0) [PDF 1.87 M](543)
    摘要:
    目的 克隆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转录因子基因RpNAC1,进行生物信息学、亚细胞定位及表达模式分析。方法 根据转录组中一个NAC unigene,利用RT-PCR克隆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通过生物信息软件预测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域等分子特征。采用DNAStar 6.0和MEGA 7.0分别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载体,以农杆菌侵染烟草叶片的瞬时表达法分析亚细胞定位。运用qRT-PCR检测基因表达模式。结果 分离到RpNAC1基因,ORF(1269 bp),编码一个由422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47 070,等电点5.80,包含一个保守NAC结构域(32~181),与多种植物NAC蛋白一致性较高(62.42%~88.7%),聚在植物NAC分子进化树的NAC2分支,与甜菜NAC(XP_010694507)亲缘关系较近。RpNAC1-GFP融合蛋白定位在烟草细胞核内。RpNAC1基因在一年生植株根中表达量最高,根茎中表达量最低,相对表达量分别为叶中的5.37、0.012倍;该基因响应200 μmol/L赤霉素(gibberellin,GA3)处理后在24 h内总体上调,200 μmol/L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处理1 h和12 h基因显著上调,200 μmol/L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处理12 h显著诱导基因表达,200 μmol/L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处理抑制基因表达,200 μmol/L乙烯(ethylene,ET)处理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获得掌叶大黄RpNAC1基因序列及表达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蒽醌类成分合成与积累中的转录调控作用提供支撑。
    27  蛇足石杉HsCAO2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载体构建
    刘爱佳,陈晓英,李翠,闫志刚,冯世鑫,张占江,雷明,缪剑华
    2021, 52(23):7309-73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25
    [摘要](730) [HTML](0) [PDF 2.05 M](404)
    摘要:
    目的 为筛选高活性的蛇足石杉铜胺氧化酶(copper-containing amine oxidase,CAO),通过生物工程方法实现石杉碱甲(huperzine A,HupA)的合成、为加快新药创制进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蛇足石杉转录组测序得到的CAO序列片段,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扩增、拼接并验证获得该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将其命名为HsCAO2结果 通过RACE技术得到HsCAO2的cDNA全长为2696 bp,CDS为2199 bp,编码732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发现,HsCAO2具有保守的氨基酸位点和Cu2+结合位点;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HsCAO2与蛇足石杉中的另一个CAO(HsCAO1)同源性最高,达91.67%;蛋白质结构分析结果表明,HsCAO2也可能在生物体里以同源二聚体的形式存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别构建了超表达载体pOX-HsCAO2和体外蛋白表达载体pET-28a (+)-HsCAO2。结论 HsCAO2很可能是蛇足石杉中的一个新的功能性CAO,且超表达载体和体外蛋白表达载体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28  基于灰色关联-TOPSIS法评价不同产地山楂质量
    贾银芝,吴琦,杨绪芳,闫明,章晨峰,王振中,肖伟
    2021, 52(23):7317-73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26
    [摘要](547) [HTML](0) [PDF 1.50 M](579)
    摘要:
    目的 采用灰色关联-TOPSIS法对不同产地山楂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山楂药材中绿原酸、表儿茶素、金丝桃苷、异槲皮苷、芦丁、槲皮素、牡荆素、牡荆素葡萄糖苷和牡荆素鼠李糖苷9种成分含量,并采用灰色关联-TOPSIS法进行分析,对收集的湖北、安徽、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7个产地山楂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建立含量测定方法快速、灵敏、准确,通过灰色关联-TOPSIS分析表明,山东、河南、安徽产地的山楂质量较优。结论 该方法为山楂药材的质量控制和评价以及中药新药研究过程中山楂产地的选择提供依据。
    29  基于UPLC-TQ-MS的地黄中核苷类和氨基酸类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徐卓,戴新新,宿树兰,严辉,郭盛,魏丹丹,钱大玮,段金廒
    2021, 52(23):7323-73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27
    [摘要](471) [HTML](0) [PDF 1.66 M](466)
    摘要:
    目的 分析评价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根与叶中5种核苷与14种氨基酸类成分,揭示其动态积累规律,为其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不同生长期的地黄根和叶以及不同产地(河南大封、河南温县、河南南召)的地黄叶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质谱联用技术(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UPLC-TQ-MS)分析不同生长期地黄根和叶以及不同产地地黄叶中核苷类与氨基酸类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 研究发现地黄根及地黄叶中均含有5种核苷类成分和14种氨基酸类成分,2部位中不同生长期2类成分的总含量分别为3.88~16.97 mg/g和4.27~25.32 mg/g;地黄根和叶中测得的2类成分总量分别在10月中下旬和11月上中旬显著升高,达到各自峰值,其中L-谷氨酰胺与L-赖氨酸含量最高,占总含量的60%以上;大部分生长期地黄叶中核苷类和氨基酸类成分较地黄根高,尤其在10月下旬;不同产地地黄叶中以河南南召产者核苷和氨基酸含量较高,总含量最高可达30.756 mg/g。结论 阐明了地黄中核苷类和氨基酸类成分的分布和动态积累过程,为地黄药食两用特性及合理采收期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了地黄叶可作为新的食用新资源为机体补充核苷类和氨基酸类成分的建议,为地黄叶资源价值的发现、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支撑。
    30  基于叶表皮特征对25科40种药用植物显微鉴别的研究
    李贺敏,王森,张红瑞,黄勇,周艳,夏至
    2021, 52(23):7331-73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28
    [摘要](602) [HTML](0) [PDF 1.84 M](547)
    摘要:
    目的 研究叶表皮形态特征对药用植物显微鉴定的意义。方法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显微测绘器对25科40种药用植物的叶表皮形态进行观察、分类和研究,对特征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0种药用植物气孔轴式分为不规则类、不等类、横列类、平列类和四细胞类5种类型,47.5%的种类属于不规则类;表皮细胞形态分为不规则形、多边形和矩形,其垂周壁分为平直、平滑、V-波形和U-波形4种类型;50%的药用植物气孔指数在10~20,45%药用植物气孔密度为100~200个/mm2,70%药用植物叶片气孔器长宽比为1.00~1.50,为宽椭圆形,42%的药用植物气孔面积在401~600 μm2;77.5%药用植物叶片脉岛数在1.00~10.00个/mm2;88.2%药用植物栅表比在1~10。结论 单一叶表皮特征在药用植物显微鉴定中虽有物种差异性,但不具有专属性,多个叶表皮特征的结合或基于多个叶表皮特征建立的植纹是药用植物显微鉴定的有效途径。
    31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制剂用于炎症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赵丽辉,李佳晌,宿树兰,于光,钱大玮,段金廒
    2021, 52(23):7339-73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29
    [摘要](731) [HTML](0) [PDF 1.17 M](893)
    摘要:
    炎症性疼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如何安全有效地止痛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中药外用透皮吸收制剂可使药物直达患处,避免胃肠道反应和多剂量给药,减轻了药物的不良反应,且无成瘾性,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从炎症性疼痛的病证特点、发病机制以及中药外用透皮吸收制剂用于炎症性疼痛的临床应用、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以期为中药抗炎镇痛作用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有益参考。
    32  槲皮素及其衍生物防治肝损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娟,毛文静,白庆云
    2021, 52(23):7348-735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30
    [摘要](728) [HTML](0) [PDF 1.15 M](915)
    摘要:
    槲皮素是一种多羟基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多种药用植物中,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菌、抗炎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分析了近10年国内外有关槲皮素及衍生物防治肝损伤方面的文献,发现其对各种急、慢性肝损伤均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抗氧化、抗炎、调节脂质代谢、抗凋亡及自噬、抗病毒等。主要对槲皮素及其衍生物防治不同类型肝损伤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槲皮素保肝作用的深入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文献信息支持。
    33  紫草素抑制卵巢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杲飞莹,卢丹
    2021, 52(23):7358-73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31
    [摘要](368) [HTML](0) [PDF 1.01 M](633)
    摘要:
    紫草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或内蒙紫草A.guttata的干燥根,《中国药典》记载其具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消斑的功效。紫草素是从紫草中提取出来的萘醌类化合物,目前,紫草素及其衍生物在各种癌症的治疗中被广泛研究。主要从机体的免疫系统、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肿瘤细胞凋亡、肿瘤细胞的有氧糖酵解及肿瘤细胞周期5个方面综述紫草素抑制卵巢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紫草素治疗卵巢癌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34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方法对蒙古族药药性理论研究的启示与借鉴
    常虹,张春红,张娜,王佳,王振旺,孟祥玺,李旻辉
    2021, 52(23):7364-73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32
    [摘要](322) [HTML](0) [PDF 1.18 M](570)
    摘要:
    蒙古族药(简称蒙药)药性理论是蒙药学的核心,是蒙医药阐释药物性质、功能和运用规律的特色理论。目前关于蒙药药性研究较为缺乏,以及蒙药药性的记载模糊与缺失阻碍了蒙医药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成果可为其研究提供参考。通过分析中蒙药性理论异同,归纳总结近15年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进展,进而分析探索蒙药药性理论研究原则与模式,以期为蒙药药性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35  芪参益气滴丸和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应用及作用机制异同的研究进展
    李晓强,徐砚通,胡翠敏,孟怡然,胡蕴慧,王文佳,孙鹤,王海荣
    2021, 52(23):7373-73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33
    [摘要](841) [HTML](0) [PDF 928.97 K](920)
    摘要: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中成药具有质量稳定、使用方便、起效迅速等优势,在冠心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芪参益气滴丸和复方丹参滴丸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常用中成药,二者在功效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特长,临床上容易产生用药混淆,因此将二者在治疗冠心病中的组方、适应症、作用机制等进行比较,以期望对二者的临床应用及病证结合研究提供参考。
    36  红曲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蒋沅岐,董玉洁,周福军,陈金鹏,周钰通,田成旺,陈常青
    2021, 52(23):7379-73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34
    [摘要](750) [HTML](0) [PDF 1.36 M](1471)
    摘要:
    红曲为大米接种红曲菌发酵而成,能产生莫纳可林类、甾醇类、红曲色素等多种代谢产物,具有调脂、抗肿瘤、抗氧化、抗糖尿病等生物活性,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添加剂、发酵食品、生物催化等领域。主要综述了国内外红曲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红曲进一步的应用与开发提供参考。
    37  豨莶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
    范帅帅,高乐,田伟,王彪岳,王鑫国,张铁军,牛丽颖
    2021, 52(23):7389-74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35
    [摘要](280) [HTML](0) [PDF 930.33 K](657)
    摘要:
    豨莶草作为我国传统中草药,用药历史悠久,临床多用于风湿痹痛的治疗。豨莶草中化学成分类型丰富,主要成分为二萜类、倍半萜类、黄酮类,其二萜类成分历来被认为是主要的药效物质。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综述的基础上,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ker,Q-Marker)理论,从化学成分特有性、成分有效性、可测成分、入血成分4个方面对豨莶草Q-Marker成分进行预测分析,豨莶苷、奇壬醇、豨莶精醇、槲皮素、黄芩苷作为豨莶草的Q-Marker,为豨莶草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38  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
    杨媛
    2021, 52(23):7401-74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3.036
    [摘要](264) [HTML](0) [PDF 765.63 K](501)
    摘要:
    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是为了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水平而提出的概念。讨论中药Q-Marker相关知识产权的优势、中药Q-Marker适宜申请的专利类型。检索了近20年中药检测方法(质量控制方法)专利文献,对申请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以三金制剂相关检测专利为例,探讨中药Q-Marker如何进行专利挖掘和专利布局。中药Q-Marker相关技术应积极申请专利保护,将有利于提升中药质量水平。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