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52卷第2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21, 52(21):0-0.
    [摘要](207) [HTML](0) [PDF 666.86 K](653)
    摘要:
    2  封面
    2021, 52(21):0-0.
    [摘要](135) [HTML](0) [PDF 1.73 M](512)
    摘要:
    3  越南安息香中1个新的苯丙素类化合物
    方振峰,房辉,王峰
    2021, 52(21):6455-64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01
    [摘要](462) [HTML](0) [PDF 1.30 M](788)
    摘要:
    目的 研究越南安息香(白花树Styrax tonkinensis的干燥树脂)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方法 采用MCI gel CHP-20P、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快速制备色谱和制备HPLC等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IR、1D-和2D-NMR、HR-ESI-MS等谱学数据分析确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CCK-8法评价了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结果 从越南安息香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3-[3-甲氧基-4-(3-乙氧基-2-氧代乙氧基)苯基]烯丙基苯甲酸酯(1)、2-(4-羟基-3-甲氧基苯基)-5-(3-羟丙基)-7-甲氧基苯并呋喃(2)、(+)-雪松素(3)、(+)-松脂素(4)、松脂素单甲醚(5)和安息香脂素(6)。以上6个化合物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人肝癌HepG-2细胞株、人乳腺癌MCF细胞株、人前列腺癌PC-3细胞株以及人肺癌A549细胞株的半数抑制浓度值均大于100 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未见报道的新苯丙素类化合物,命名为白花树酯醚,化合物26为首次从越南安息香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
    4  买麻藤中1个新的含氮芪类化合物
    王万方,仇雪,王飞,姜先俊,魏国柱,李香梅
    2021, 52(21):6460-64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02
    [摘要](698) [HTML](0) [PDF 1.38 M](704)
    摘要:
    目的 研究买麻藤Gnetum montanum藤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中压制备液相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综合运用ESI-MS、HR-ESI-MS、1H-NMR、13C-NMR、DEPT、1H-1H COSY、HSQC、HMBC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买麻藤藤茎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Z)-5-(2,4-二羟基-6-(4-羟基-3-甲氧基苯乙烯基)苯基)吡咯烷-2-酮(1)、银松素单甲醚(2)、3-羟基-5,4'-二甲氧基芪(3)、银松素(4)、买麻藤醇(5)、刚果买麻藤素F(6)、异丹叶大黄素(7)、闭苞买麻藤素(8)、白藜芦醇(9)、顺式-ε-葡萄素(10)、ε-葡萄素(11)、双异食用大黄苷元A(12)、顺式-射干素B(13)和小叶买麻藤素A(14)。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顺式买麻藤内酰胺(cis-gnetumamide),化合物31013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5  瑶药材搜山虎的化学成分研究
    王刚,邹准,周艳林,刘曲山,覃柳馨,周泽阳,王晓艳,陈晓双,邹节明,奉建芳
    2021, 52(21):6466-64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03
    [摘要](752) [HTML](0) [PDF 1.38 M](630)
    摘要:
    目的 研究搜山虎(岭南花椒Zanthoxylumau strosinense的根和茎)的化学成分,为双虎肿痛宁酊剂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质量标准提升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AB-8大孔树脂、硅胶、制备色谱进行成分分离,并结合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质谱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对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的研究;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法、热板法对分离得到的成分进行镇痛活性的研究。结果 从搜山虎根中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胡芦巴碱(1)、甲芬那酸(2)、4-羟基肉桂酸(3)、小檗碱(4)、橙皮苷(5)、新绿原酸(6)、白藜芦醇(7)、芥子酸(8)、脯氨酸(9)和甘草次酸(10)。抗炎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24710能够显著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释放。镇痛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247能够显著降低小鼠扭体次数,显著提高痛阈值。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及花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7具有很好的抗炎和镇痛作用。
    6  UPLC-Q-TOF-MS/MS快速分析六味地黄苷糖片化学成分
    樊晓荃,付娟,胡军华,肖伟,王振中
    2021, 52(21):6473-64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04
    [摘要](601) [HTML](0) [PDF 2.02 M](802)
    摘要:
    目的 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对六味地黄苷糖片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方法 色谱柱为Phenomenex Luna C18(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0.3%甲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35℃,进样量10 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根据精确质荷比、二级碎片离子信息,结合对照品和文献数据鉴定六味地黄苷糖片中的化学成分。结果 共鉴定和推测出71个化合物,其中25个来自酒萸肉、19个来自熟地黄、31个来自牡丹皮、2个来自泽泻、3个来自茯苓、2个来自山药。其中22个化合物经对照品验证。结论 基本明确了六味地黄苷糖片的化学物质基础,为六味地黄苷糖片的质量控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参考。
    7  不同稳定剂对槲皮素纳米晶体外溶出及大鼠体内口服药动学的影响
    胡菲,沈成英,申宝德,朱卫丰,袁海龙
    2021, 52(21):6485-64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05
    [摘要](455) [HTML](0) [PDF 1.83 M](676)
    摘要:
    目的 制备不同稳定剂修饰的槲皮素纳米晶(quercetin nanocrystals,QT-NCs),探讨稳定剂种类对QT-NCs体外溶出和口服药动学的影响。方法 分别以羟丙甲纤维素E15(HPMC-E15)、普朗尼克F127(F127)和甘草酸(glycyrrhizinic acid,GL)为稳定剂,采用介质研磨法分别制备3种QT-NCs,即QT-NCs/F127、QT-NCs/HPMC E15、QT-NCs/GL,并进行形态、晶型表征,考察其体外溶出及口服药动学。结果 3种稳定剂修饰的QT-NCs的粒径均约为200 nm,PDI约为0.20,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QT-NCs均呈短棒状及不规则的颗粒状;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QT-NCs均以结晶态存在;体外溶出结果显示,与槲皮素原料药相比,3种稳定剂修饰的QT-NCs的累积溶出度均明显提高,且30 min内累积溶出率QT-NCs/F127 (74.90%)>QT-NCs/GL(59.30%)>QT-NCs/HPMC E15(53.65%);药动学结果显示,与槲皮素原料药相比,3种稳定剂修饰的QT-NCs口服生物利用度均显著提高,且AUC0~t呈如下顺序:QT-NCs/E15(78.09±6.05)mg·h/L>QT-NCs/GL (61.72±7.59)mg·h/L>QT-NCs/F127(49.94±9.30)mg·h/L。结论 纳米晶能够显著改善槲皮素的体外溶出及口服生物利用度,稳定剂种类对QT-NCs的体外溶出和口服药动学有显著影响。
    8  基于盐炙前后成分煎出差异与止泻作用相关性探讨补骨脂丸增效机制
    毋启桐,王金金,杨安南,周宁,赵强,李凯,张振凌
    2021, 52(21):6493-65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06
    [摘要](483) [HTML](0) [PDF 1.75 M](558)
    摘要:
    目的 探讨盐炙对补骨脂丸中代表性成分煎出的影响,以及成分与止泻药效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HPLC-MS法测定补骨脂丸及3种补骨脂丸模拟品水煎液中13种代表性成分的含量差异,并结合不同给药组对脾肾阳虚泄泻模型大鼠的胃肠激素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关指标的影响,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代表性成分与止泻药效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药效贡献较大成分。结果 与3种模拟品(模拟I~III号)相比,补骨脂丸水煎液中黄酮类成分如芦丁、异补骨脂二氢黄酮、新补骨脂异黄酮、补骨脂二氢黄酮、补骨脂宁、异补骨脂查耳酮及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的含量较高,挥发油类成分如茴香醛、反式茴香脑及补骨脂酚的含量较低;与模拟II、III号相比,香豆素类成分如补骨脂素及异补骨脂素的含量较低。不同成分对止泻药效的贡献具有差异,黄酮类和挥发油类成分与止泻药效的关联度较高,香豆素类成分(如补骨脂素与异补骨脂素)与止泻药效的关联度较低。结论 补骨脂、小茴香盐炙后组成补骨脂丸,能促进黄酮类成分煎出,抑制挥发油类、香豆素类成分煎出,这可能是盐炙增强其止泻作用的关键环节之一。
    9  经典名方当归四逆汤物质基准量值传递分析
    许金国,梅茜,夏金鑫,赵晓莉,谢辉,毛靖,高红宁,李鹏,陆兔林,毛春芹
    2021, 52(21):6501-650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07
    [摘要](325) [HTML](0) [PDF 1.88 M](691)
    摘要:
    目的 建立经典名方当归四逆汤物质基准的HPLC特征图谱及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阐明当归四逆汤物质基准关键质量属性,为后续复方制剂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 制备18批当归四逆汤物质基准,建立HPLC特征图谱,进行特征峰归属及相似度评价;测定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对物质基准进行量值传递分析。结果 18批物质基准的特征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0,共确定19个特征峰,分别来自方中当归(峰4、5、19)、桂枝(峰10、11、14)、白芍(峰6、9)、细辛(峰1、3、13、15、18)和炒甘草(峰7、8、12、16、17);各指标成分从饮片到物质基准的转移率分别为芍药苷78.47%~96.01%、甘草苷43.79%~94.62%、阿魏酸81.20%~131.24%、肉桂酸70.03%~106.75%、桂皮醛3.17%~5.50%、甘草酸31.08%~52.43%、细辛脂素9.63%~13.37%。结论 采用特征图谱结合多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对当归四逆汤物质基准进行量值传递研究,该方法科学合理,为当归四逆汤物质基准的质量控制及复方制剂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0  基于GC-IMS气味检测辨识侧柏叶炒炭程度研究
    石典花,戴衍朋,卢琪,孙立立,张学兰,张军
    2021, 52(21):6510-65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08
    [摘要](350) [HTML](0) [PDF 2.30 M](813)
    摘要:
    目的 从气味变化角度对侧柏叶炒炭程度进行辨识。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侧柏叶和不同炒制程度侧柏炭的气味进行检测,采用直观、聚类、指纹图谱法对其进行比较和定性分析。结果 通过气味分析可明显区分开侧柏叶及不同炒制程度侧柏炭,5-甲基糠醛、2-庚醇和2-乙酰呋喃可作为侧柏叶炒适中炭的标志物。结论 侧柏叶炒炭后气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且与炮制程度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辨识炭药炮制程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11  阶段降湿对山药热风干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巨浩羽,赵士豪,赵海燕,张卫鹏,高振江,肖红伟
    2021, 52(21):6518-65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09
    [摘要](292) [HTML](0) [PDF 2.17 M](666)
    摘要:
    目的 探索阶段降湿中高湿保持时间及不同降湿工艺对山药热风干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为提高山药干燥效率和品质及揭示相对湿度的调控依据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研究干燥温度60℃,风速3.0 m/s,相对湿度恒定10%、50%保持不同时间(5、10、20 min)后降为10%、以及相对湿度50%保持10 min后不同降湿干燥工艺(直接降为10%、20%保持20 min后降为10%、30%,20 min,20%,20 min后降为10%、40%,20 min,30%,20 min,20%,20 min后降为10%),山药片的干燥特性、水分有效扩散系数(Deff)、色泽、复水比、能耗、多糖含量和微观组织结构。结果 高相对湿度不同保持时间下,相对湿度50%保持10 min相对于恒定10%干燥条件下,干燥时间缩短了20.0%;干燥过程分为升速和降速2个阶段;在10 min时,山药片被充分预热,温度升至45.8℃。不同降湿干燥工艺下,相对湿度50%保持10 min后,阶梯降至10%相对于直接降为10%的干燥条件,干燥时间缩短了25.0%;干燥过程同样分为升速和降速2个阶段;物料温度整体上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且均大于其余3者同时期的物料温度;Deff先慢后快,整个干燥过程平均Deff最大,为6.77×10-10 m2/s;此干燥条件下明亮度(L*)、复水比和多糖含量分别达到其最大值,为(90.76±0.12)、(2.36±0.08)、(57.32±0.21)mg/g,能耗达最低值,为(2.98±0.06)kW·h/kg,且内部形成较明显的水分扩散迁移孔道。结论 高相对湿度有助于强化对物料的传热作用,保持时间应当以物料充分预热为判定依据;阶段降湿干燥过程中,降低相对湿度应当以不降低物料温度为基本约束条件;山药片的恒温阶段降湿干燥过程中,干制后的色泽、复水性、能耗和多糖含量均与干燥时间直接相关;高相对湿度有助于保持和形成物料内部的多孔结构,有助于水分的扩散迁移;依次阶段降湿的干燥方式有助于提高山药片的干燥效率和品质,为山药热风干燥过程中如何调控相对湿度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2  以茶皂素为天然乳化剂制备水飞蓟素纳米乳及其理化性质考察
    邓茂,李小芳,陈慧娟,谢龙,张旭敏,刘凯
    2021, 52(21):6528-65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10
    [摘要](259) [HTML](0) [PDF 1.73 M](671)
    摘要:
    目的 以茶皂素为天然乳化剂制备水飞蓟素纳米乳(silymarin nanoemulsion,SM-NE)。方法 使用高速剪切联合高压均质法制备SM-NE,以平均粒径、粒度多分散系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分层指数和外观为主要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行优化;以摩尔增溶比(molar solubilization ratio,MSR)和胶束-水分配系数(Km)作为评价指标探究了茶皂素对水飞蓟素的增溶能力;对最佳处方和工艺制备的SM-NE进行了理化性质和稳定性考察。结果 SM-NE的最佳处方为水飞蓟素用量0.15%,茶皂素用量为0.3%,油相用量为5%,最佳制备工艺为剪切速率16 000 r/min,剪切时间3 min,均质压力为100 MPa,均质次数为8次;茶皂素对水飞蓟素增溶参数值MSR和Km分别为0.011 1和2.31;制得的SM-NE的平均粒径为(204.1±2.8)nm,PDI为0.058±0.007,电导率为(117.8±0.9)μs/cm,pH值为7.31±0.10,浊度为(59.75±1.10)cm-1,水飞蓟素溶解度为(1.22±0.05)mg/mL;稳定性结果显示,SM-NE具有良好的离心稳定性和储存稳定性。结论 以茶皂素为天然乳化剂成功制备了稳定的SM-NE,茶皂素是一种潜在的用于水飞蓟素新型绿色纳米制剂生产的天然增溶剂。
    13  黄芪甲苷配伍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大鼠BMSCs移植后神经修复的影响
    李艳玲,丁煌,傅馨莹,唐三,陆展辉,杨芙蓉,刘晓丹,邓常清
    2021, 52(21):6537-65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11
    [摘要](548) [HTML](0) [PDF 1.62 M](609)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芪甲苷IV(astragaloside IV,AST IV)与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配伍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AST IV(10 mg/kg)与PNS(25 mg/kg)低剂量组、AST IV(20 mg/kg)与PNS(50 mg/kg)高剂量组、BMSCs输注组、BMSCs输注联合AST IV(10 mg/kg)与PNS(25 mg/kg)低剂量组、BMSCs输注联合AST IV(20 mg/kg)与PNS(50 mg/kg)高剂量组。全骨髓贴壁法分离、纯化B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BMSCs表面标志物CD29、CD90、CD34、CD45阳性表达率。各给药组给予药物进行干预,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Longa法测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与尼氏染色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BMSCs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阳性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蛋白表达。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BMSCs,表面标志物CD29、CD90、CD34、CD45鉴定符合BMSCs特征。大鼠脑缺血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脑组织病理损伤,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组织细胞损伤率显著升高(P<0.01),尼氏体数量显著减少(P<0.01);各给药组均能够不同程度减轻上述病理改变,其中效应最强为BMSCs输注联合AST Ⅳ+PNS高剂量组(P<0.01),优于单用药物和单用BMSCs输注。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输注BMSCs后,细胞可在缺血侧脑组织增殖并分化为神经元,药物联合BMSCs输注能够增强BMSCs在大鼠脑内的增殖和分化。大鼠脑缺血后,BDNF和GDNF蛋白表达增加,各药物组均能够不同程度上调其表达,其中效应最强为BMSCs输注联合ASTⅣ+PNS组(P<0.01),优于单用药物和单用BMSCs输注。结论 AST Ⅳ配伍PNS能够促进BMSCs移植的存活,靶向修复脑缺血后受损神经元,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脑缺血后脑内局部微环境,促进移植干细胞的存活、增殖和分化有关。
    14  多花黄精多糖对斑马鱼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模型的药效学研究
    曹语珈,王凯,王子丽,边金焕,安礼友,许舒雯,龚祝南
    2021, 52(21):6545-65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12
    [摘要](752) [HTML](0) [PDF 1.35 M](1005)
    摘要:
    目的 研究多花黄精多糖对斑马鱼幼鱼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方法 用链脲佐菌素和泼尼松龙建立斑马鱼幼鱼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模型,设置对照组、模型组、二甲双胍+依替膦酸二钠组和多花黄精多糖(60、120、240 μg/mL)组,考察药物对斑马鱼早期发育毒性的影响;采用试剂盒测定各组幼鱼组织的糖含量;采用茜素红染色法考察各组斑马鱼头骨矿化面积和骨密度;采用qRT-PCR法检测各组斑马鱼骨质疏松相关基因Runx家族转录因子2b(Runx family transcription factor 2b,Runx2b)、Sp7转录因子(Sp7 transcription factor,Sp7)、I型胶原蛋白α2(collagen type I α2,col1a2)、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质因子(cysteine-rich acidic secreted protein,sparc)和维生素D受体b(vitamin D receptor b,vdrb)mRNA表达情况。结果 显微注射链脲佐菌素和浸泡泼尼松龙能够提高幼鱼组织糖浓度,降低头骨矿化面积和骨密度。与模型组比较,多花黄精多糖显著上调斑马鱼幼鱼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模型Runx2b、Sp7、vdrb、sparc、col1a2 mRNA表达水平(P<0.05、0.01、0.001)。结论 多花黄精多糖对斑马鱼幼鱼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模型有较好的降血糖及抗骨质疏松症作用。
    15  脑泰方调控细胞铁转运抑制铁死亡保护脑卒中缺血损伤的机制研究
    饶政清,梅志刚,葛金文,杨梅,米招娣,兰斌,杨彤,王国佐
    2021, 52(21):6552-65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13
    [摘要](696) [HTML](0) [PDF 1.71 M](914)
    摘要:
    目的 探讨脑泰方是否通过调控热休克转录因子1(heat shock factor 1,HSF1)/热休克蛋白B1(heat shock proteins B1,HSPB1)通路降低脑铁沉积、抑制活性氧沉积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产生、减轻神经元铁死亡,从而发挥脑卒中缺血损伤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泰方(27 g/kg)组和去铁酮(125 mg/kg)组,给予药物干预。通过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法制备脑缺血大鼠模型,术后2 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及取材。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结构及损伤情况;尼氏染色观察脑组织尼氏体数目;普鲁士蓝染色观察脑组织神经元内铁聚集水平;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组织HSF1、HSPB1、转铁蛋白受体1(transferrin receptor 1,TFR1)和铁蛋白重链多肽(ferritin heavy polypeptide1,FTH1)蛋白表达;铁离子检测试剂盒与丙二醛检测试剂盒及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检测脑组织铁、丙二醛及活性氧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脑泰方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减少,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1);脑缺血区尼氏体增多,细胞损伤程度降低;含铁聚集颗粒细胞的数目减少;脑铁、丙二醛及活性氧含量降低(P<0.05、0.01);脑组织HSF1、HSPB1及FTH1蛋白表达上调(P<0.05、0.01),TFR1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 脑泰方可能通过上调HSF1/HSPB1通路,抑制TFR1的表达以减少神经元铁的吸收,上调FTH1的表达以增加铁蛋白的铁存储,以此调控铁代谢稳态平衡,进而抑制因过量的铁通过芬顿反应产生的活性氧及随后脂质过氧化产物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元铁死亡。
    16  大蓟抗结核杆菌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
    万成杰,张春菁,谢宗会,杨再昌
    2021, 52(21):6561-65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14
    [摘要](518) [HTML](0) [PDF 1.23 M](771)
    摘要:
    目的 从大蓟根中分离抗结核杆菌活性成分,并初步探讨其抗结核杆菌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活性跟踪分离方法,从大蓟根中分离抗结核杆菌活性成分,运用棋盘试验法研究大蓟活性成分与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的联合抗菌作用,运用分子对接软件初步探讨活性单体成分与KatG酶的亲和力,采用qRT-PCR法考察活性化合物干预结核分枝杆菌后KatG酶基因的相对转录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KatG酶的活力,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核杆菌的形态。结果 从大蓟根分离得到具有抗结核杆菌活性的化合物HP01,鉴定为槲皮素。槲皮素抑制结核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为160 μg/mL。槲皮素与吡嗪酰胺存在相加作用,与异烟肼、利福平无拮抗作用。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与KatG酶具有较强的亲和力。酶活力测试结果表明槲皮素对结核杆菌KatG酶具有抑制作用。结核杆菌被槲皮素处理后其KatG基因转录出现明显的补偿上调。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槲皮素能破坏结核杆菌细胞壁。结论 大蓟抗结核杆菌的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槲皮素能够抑制结核杆菌KatG酶活性,导致结核杆菌结构破坏,从而杀死结核杆菌。在设计新的抗结核组合用药方案时,可以考虑加入槲皮素。
    17  天佛参口服液对A549细胞体内外增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张丹丹,翟云良,季芳,张亚云,夏扬,李全,王恒斌
    2021, 52(21):6568-65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15
    [摘要](652) [HTML](0) [PDF 1.41 M](678)
    摘要:
    目的 探究天佛参口服液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与裸鼠移植瘤增殖的作用以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Cell Titer-Glo发光法检测天佛参口服液对9种不同基因突变表型的肺癌细胞系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天佛参口服液对A549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考察天佛参口服液对A549细胞增殖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裸鼠sc A549细胞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考察天佛参口服液对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天佛参口服液抑制A549细胞增殖,呈剂量相关性;天佛参口服液阻滞A549细胞周期于G0/G1期和G2/M期(P<0.05、0.01),并且1%天佛参口服液可以显著诱导A549细胞凋亡(P<0.01);天佛参口服液显著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Raf、丝裂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itogen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MEK)以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0.05、0.01),呈剂量相关性。体内实验结果显示,2.25 mL/kg天佛参口服液对裸鼠移植瘤模型的肿瘤体内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结论 天佛参口服液对A549细胞的体内外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EGFR活性和下调Ras/Raf/MEK/ERK信号通路表达有关。
    18  基于HPLC-Q-TOF-MS/MS和网络药理学探讨益肾化湿颗粒治疗IgA肾病作用机制
    姜晨,徐荣佳,崔师妍,徐鹏昊,夏泽鲁,杨洪涛
    2021, 52(21):6576-65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16
    [摘要](698) [HTML](0) [PDF 2.09 M](940)
    摘要: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HPLC-Q-TOF-MS/MS)挖掘益肾化湿颗粒的主要成分,并结合网络药理学探究益肾化湿颗粒治疗IgA肾病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 采用质谱技术对益肾化湿颗粒主要成分进行准确定性,并运用TCMSP、ETCM、SymMAP数据库获得活性成分靶点;采用GeneCards、OMIM等数据库获得IgA肾病的疾病靶点,对药效疾病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进一步运用Cytoscape_v3.8.2构建“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应用Atuodock软件对筛选靶点及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进行结合位点模拟验证。结果 共鉴定出益肾化湿颗粒主要成分68个,包括香豆素类、三萜类和黄酮类等化合物;共获得益肾化湿颗粒治疗IgA肾病活性成分43个,活性成分与疾病交集靶点74个,其中包括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皮质醇受体基因等;涉及通路包括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晚期糖基化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柴胡皂苷A、黄芪甲苷III、黄芪甲苷IV、泽泻醇A与IgA肾病的预测靶点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益肾化湿颗粒能够通过抗炎、调节免疫、改善类固醇效应等治疗IgA肾病,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
    19  正源方干预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及实验验证
    张君威,唐志书,刘妍如,宋忠兴,周瑞,潘亚磊,刘红波,史鑫波,张玉茹,赵梦利
    2021, 52(21):6586-65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17
    [摘要](593) [HTML](0) [PDF 2.24 M](656)
    摘要:
    目的 根据正源方具有缓解化疗后患者白细胞降低的药理作用,分析正源方的化学成分,并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和动物实验验证。方法 使用UPLC-TOF/MS技术检测正源方的主要化学成分,在数据库中检索主要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和白细胞减少症相关靶点,用韦恩图得到交集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图和“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图,筛选出度值高的关键成分和靶点。将交集靶点上传R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地榆升白片0.11 g/(kg·d)]、正源方高剂量组[2.73 g/(kg·d)]、中剂量组[1.37 g/(kg·d)]、低剂量组[0.68 g/(kg·d)],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ip环磷酰胺[40 mg/(kg·d)]4 d诱导白细胞减少症大鼠模型,测定白细胞数、脏器指数,ELISA试剂盒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含量。结果 使用UPLC-TOF/MS技术共测得24个化学成分。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正源方的活性成分作用于377个靶点,检索到疾病相关靶点1952个,交集靶点124个。筛选得出人参皂苷Rg1、阿魏酸、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2、人参皂苷Ro、山柰酚等核心成分;TNF和IL-6等共20个重要靶点,富集到的关键通路有IL-17信号通路(IL-17 signaling pathway)等。动物实验验证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正源方高、中剂量给药组的大鼠白细胞计数和胸腺指数显著升高,血清中TNF-α、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能够减轻白细胞减少症大鼠脾脏和胸腺组织的病理损伤。结论 正源方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物质基础是以人参皂苷为主的化学成分,相关作用机制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
    20  基于AMPK/SREBP-1c及PPARα信号通路的玳玳果黄酮调控脂质代谢作用机制研究
    马国萍,陈丹,陈红,熊朝栋,余文静
    2021, 52(21):6598-66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18
    [摘要](326) [HTML](0) [PDF 1.43 M](810)
    摘要:
    目的 探究玳玳果黄酮调控脂质代谢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预防性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大鼠病理模型,以非诺贝特、辛伐他汀为阳性对照药,考察玳玳果黄酮调控脂质代谢的作用,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肝脏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c,SREBP-1c)及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dase proliferators activate receptors α,PPARα)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 预防性给药玳玳果黄酮后,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玳玳果黄酮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肝脏脂肪变性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P<0.05、0.01);可促AMPK磷酸化,使其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0.01);显著抑制并明显下调SREBP-1c、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乙酰辅酶羧化酶(acetyl CoA carboxylase,ACC)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P<0.05、0.01);可促进PPARα、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arnitine palmityl transferase-1,CPT-l)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0.01)。结论 玳玳果黄酮可有效改善脂质代谢紊乱,防治高脂血症。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AMPK促其磷酸化,从而抑制脂质合成,促进脂肪酸氧化分解,由此减少脂肪沉积,发挥调控脂质代谢的作用。
    21  10种口服中成药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的网状Meta分析
    来保勇,吕灵艳,赵静,楚爱景,王春晖,裴晓华
    2021, 52(21):6609-66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19
    [摘要](704) [HTML](0) [PDF 1.48 M](779)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10种口服中成药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CNKI、Wanfang、VIP、SinoMed、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相关口服中成药治疗乳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s),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月1日。2人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数据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Stata14.0、Gemtc14.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61项RCTs,涉及10种口服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以化疗为共同干预措施,口服中成药改善乳腺癌I~III期患者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的疗效排序为参一胶囊>金龙胶囊>西黄丸/胶囊>平消胶囊>复方斑蝥胶囊>华蟾素胶囊>槐耳颗粒>小金片/丸;改善I~III期患者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的疗效排序为金龙胶囊>西黄丸/胶囊>华蟾素胶囊>平消胶囊>复方斑蝥胶囊>槐耳颗粒>小金片/丸;改善Ⅲ~Ⅳ期患者ORR的疗效排序为槐耳颗粒>西黄丸/胶囊>参一胶囊>华蟾素胶囊>平消胶囊>小金片/丸;改善III~IV期患者DCR的疗效排序为平消胶囊>参一胶囊>西黄丸/胶囊>华蟾素胶囊>槐耳颗粒>小金片/丸;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改善率的疗效排序为西黄丸/胶囊>槐耳颗粒>参一胶囊>华蟾素胶囊>金龙胶囊>复方斑蝥胶囊>平消胶囊;西黄丸有益于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和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平消胶囊有益于提高OS;缓解白细胞减少发生率的疗效排序为参一胶囊>槐耳颗粒>华蟾素胶囊>西黄丸/胶囊>贞芪扶正颗粒>平消胶囊>复方斑蝥胶囊>小金片/丸;减少消化道反应发生率的疗效排序为贞芪扶正颗粒>西黄丸/胶囊>槐耳颗粒和参一胶囊>平消胶囊>华蟾素胶囊>小金片/丸>复方斑蝥胶囊。结论 对于I~III期患者,参一胶囊联合化疗改善ORR的效果显著,金龙胶囊联合化疗改善DCR效果最明显;对于III~IV期患者,槐耳颗粒联合化疗改善ORR效果最明显,平消胶囊和参一胶囊联合化疗改善DCR方面有较好效果。西黄丸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更明显,参一胶囊有助于降低乳腺癌患者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贞芪扶正颗粒在降低乳腺癌患者消化道反应发生率方面更有优势。
    22  基于Meta分析桥接网络药理学的胃复春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评价及潜在作用机制研究
    杨恒,杨家越,代耀,赵艳玲,马骁,曾进浩
    2021, 52(21):6625-66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20
    [摘要](617) [HTML](0) [PDF 2.25 M](741)
    摘要:
    目的 基于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综合评价胃复春联合常规化学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g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胃复春联合常规化学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所有文献进行筛选,采用Stata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随后检索TCMSP数据库、BATMAN-TCM数据库,筛选胃复春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并与消化性溃疡疾病靶点映射对比后取得潜在作用靶点,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 Meta分析共纳入文献14篇,1885例患者,结果显示,胃复春联用常规化学药治疗消化性溃疡能够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以及临床疗效,并降低胃泌素水平。网络药理学共得到64种成分、65个共有靶点与160条相关通路,主要涉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信号通路、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等。结论 胃复春联用常规化学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可能是通过减轻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炎症反应来达到治疗目的。
    23  益气活血类中成药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网状Meta分析
    孟甜甜,解小龙,程江艳,郭亚萌,王鑫鑫,张靖泽,李明轩,高颖,何庆勇
    2021, 52(21):6637-66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21
    [摘要](742) [HTML](0) [PDF 1.61 M](722)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不同益气活血类中成药在脑梗死恢复期治疗方面的差异。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EMbase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21年2月。查重筛选后,2名作者背对背提取文献资料,并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文献质量,采用Stata 16和GeMTC 14.3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45项研究,4355例患者,涉及6种益气活血类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显示,在改善总有效率方面,概率排序为脑心通胶囊+西医常规治疗(0.59)>复方地龙胶囊/片+西医常规治疗(0.18)>消栓肠溶胶囊+西医常规治疗(0.09)>灯盏生脉胶囊+西医常规治疗(0.08)>脑脉泰胶囊+西医常规治疗(0.06)>通心络胶囊+西医常规治疗(0.00)>西医常规治疗(0.00);在降低神经功能评分方面,概率排序为消栓肠溶胶囊+西医常规治疗(0.67)>通心络胶囊+西医常规治疗(0.21)>复方地龙胶囊/片+西医常规治疗(0.06)>脑心通胶囊+西医常规治疗(0.03)>灯盏生脉胶囊+西医常规治疗(0.02)>脑脉泰胶囊+西医常规治疗(0.01)>西医常规治疗(0.00);在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概率排序为消栓肠溶胶囊+西医常规治疗(0.60)>脑心通胶囊+西医常规治疗(0.29)>通心络胶囊+西医常规治疗(0.07)>复方地龙胶囊/片+西医常规治疗(0.04)>灯盏生脉胶囊+西医常规治疗(0.01)>西医常规治疗(0.00)。结论 不同益气活血类中成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在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方面均优于单用西医常规治疗,但因各中成药在不同结局指标中疗效排序差异较大,且纳入文献质量不高,故尚需开展大规模、高质量临床研究。
    24  经典名方当归四逆汤的药物剂量考证
    曾妮,吴承艳,王进
    2021, 52(21):6648-66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22
    [摘要](903) [HTML](0) [PDF 1.11 M](841)
    摘要:
    目的 通过系统整理经典名方当归四逆汤的中医古代文献,梳理当归四逆汤的药物剂量演变,试确定当归四逆汤的适宜剂量,使其更适合临床实际应用,也为该方的新药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记载当归四逆汤药物剂量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考证当归四逆汤的原书剂量、历代用量演变、药物剂量比例及近现代名医的使用情况。结果 经文献考证,发现当归四逆汤药物使用剂量经历由大变小的过程,并根据当归四逆汤的用量演变规律,推算东汉1两约为现今3 g。且历代医家在运用当归四逆汤时,当归、桂枝、白芍、细辛、通草、甘草的配伍比例多取3∶3∶3∶3∶2∶2。结论 建议当归四逆汤汤剂的药物剂量为当归9 g、桂枝9 g、白芍9 g、细辛9 g、木通6 g、甘草6 g、大枣4枚,日服3次;煮散剂的药物剂量为当归4.5 g、桂枝4.5 g、白芍4.5 g、细辛4.5 g、木通3 g、甘草3 g、大枣2枚。
    25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对喉红石斛的植物学分类研究
    刘红梅,张存艳,叶强,张廷模,郭力
    2021, 52(21):6656-66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23
    [摘要](565) [HTML](0) [PDF 1.15 M](669)
    摘要:
    目的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探索喉红石斛Dendrobium christyanum的分类归属问题,并建立一种新的ITS2二级结构的信息挖掘方法。方法 提取分属5个组14种石斛的DNA,对ITS序列(ITS1-5.8 S-ITS2)进行PCR扩增,测序,获得ITS序列;基于序列信息,计算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发育树,对ITS2的二级结构进行预测,并对其进行量化、聚类分析。结果 喉红石斛与黑毛组的矮石斛D.bellatulum、长距石斛D.longicornu的遗传距离最小,NJ系统发育树与ITS2二级结构的系统聚类图均显示喉红石斛与黑毛组石斛聚为一支,且喉红石斛与黑毛组石斛的二级结构图基本一致。结论 喉红石斛与黑毛组石斛的亲缘关系最近,应归属于黑毛组;新建立的ITS2二级结构量化分析方法可提供更多的分类信息,具有更高水平的分类潜能。这是首次运用DNA条形码进行石斛组间的分类研究,为石斛属植物系统提供了重要依据。
    26  当归根部中主要有效成分的动态积累和转化研究
    雒军,王引权,吴国泰,王艳,王振恒,荔淑楠,彭桐
    2021, 52(21):6663-66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24
    [摘要](644) [HTML](0) [PDF 1019.25 K](671)
    摘要:
    目的 分析当归Angelica sinensis中阿魏酸和藁本内酯等主要有效成分在其根部的积累规律和转化机制。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生长期当归根部中阿魏酸、阿魏酸松柏酯和藁本内酯等8种苯酞类挥发油成分的含量,结合体外转化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结果 阿魏酸和阿魏酸松柏酯含量从苗期到根膨大期沿着相同的方向不断增加,而从根膨大期到收获期分别逐渐降低和升高,朝2个相反的方向变化,提示在当归体内可能存在阿魏酸和松柏醇转化为阿魏酸松柏酯的过程。藁本内酯和5种转化产物含量总体随生长期呈现上升趋势,尤其从根膨大期到成药期增长速度极快,符合成药期特性;藁本内酯含量远远大于其他6种苯酞类转化产物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欧当归内酯的含量,提示在当归活体内藁本内酯的转化程度不高,具体转化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 阿魏酸和藁本内酯在不同生长期具有不同的积累和转化规律,可为当归药材生产、炮制和质量评价提供理论支持。
    27  种植方式与栽培措施对白及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
    刘成才,饶春梅,宋昌俊,余马,帕塔姆汗·阿布杜合力克,戴明月,侯大斌,龙晓燕,唐志康
    2021, 52(21):6669-66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25
    [摘要](691) [HTML](0) [PDF 1.12 M](647)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种植方式、遮阴度及施肥对白及Bletilla striata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最适种植方式和栽培管理措施,为白及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3因素4水平正交设计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种植方式、遮阴度、施肥对2年生“川及1号”产量、多糖含量、1,4-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含量的影响。结果 不同种植方式与栽培措施对生长指标有显著影响;种植方式、遮阴度对块茎干质量、多糖及苹果酸酯含量有显著影响,施肥量对块茎干质量、多糖与苹果酸酯含量影响不显著。当采用覆膜栽培(A2)时,块茎干质量[(1 784.51±100.01)kg/hm2]、多糖[(39.04±0.28)%]与苹果酸酯含量[(7.72±0.45)%]均达到最高;当采用25%遮阴处理(C2)时,多糖含量最高,达到(39.31±0.28)%,无遮阴处理(C1)的苹果酸酯含量最高,达到(7.61±0.83)%。结论 不同种植方式与栽培措施对白及产量与品质影响差异显著。“川及1号”适宜种植方式为覆膜栽培,采取25%的遮阴处理,高肥力土壤背景下150 kg/hm2为较适施肥量。
    28  不同产地槐角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李晶峰,杨海南,郅慧,高旭,杨小倩,张辉
    2021, 52(21):6677-66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26
    [摘要](387) [HTML](0) [PDF 1.11 M](559)
    摘要:
    目的 测定不同产地槐角Sophorae Fructus中槐角苷、芦丁、染料木苷含量,并建立其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建立槐角有效的质量评价方法,为槐角药材的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gilent Zorbax SB C18色谱柱在检测波长为260 nm,体积流量为0.6 mL/min,甲醇-乙腈-0.07%磷酸水(12∶20∶68)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并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确定共有峰并筛选差异性成分。结果 10个不同产地槐角样品的指纹图谱中有9个共有峰为特征峰,与对照图谱相似度均在0.98以上。不同产地槐角的槐角苷、芦丁、染料木苷平均含量分别为8.9%、4.2%、6.45%。聚类分析将10批不同产地的槐角分为2类,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一致,并筛选出不同批次的差异性成分为9、1、2、6、3号峰,其中9、6号峰分别指认为槐角苷、染料木苷。结论 建立了槐角的HPLC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下寻找不同产地槐角质量差异成分的方法,为全面评价槐角药材的质量提供有效手段。
    29  煅石膏中无水硫酸钙拉曼光谱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彭艳,张丽颖,金阳,杨钊,陆兔林,金传山,都述虎
    2021, 52(21):6683-66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27
    [摘要](660) [HTML](0) [PDF 861.78 K](923)
    摘要:
    目的 建立拉曼光谱内标法快速测定煅石膏中无水硫酸钙的含量。方法 内标物为硝酸钠,波长为780 nm,激光功率为24 mW,光阑为50 μm slit,物镜为10倍,曝光时间为2 s,累积次数为2次,扫描范围为300~1700 cm-1结果 无水硫酸钙质量分数在5%~35%与无水硫酸钙和硝酸钠的拉曼特征峰强度比(I1016/I1068)线性关系良好;低、中、高3个质量分数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4%、100.9%、100.6%,RSD分别为1.7%、0.8%、0.9%。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用于煅石膏药材的质量评价。
    30  白背三七化学成分及代表性成分质谱裂解特征的研究进展
    叶馨源,吴建明,杨杰,KANTAWONG Fahsai,KUMSAIYAI Warunee,曾静
    2021, 52(21):6687-67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28
    [摘要](803) [HTML](0) [PDF 2.48 M](610)
    摘要:
    白背三七Gynura divaricate是一种民间广泛使用的药食两用植物,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止血和止痛的功效。目前从白背三七中发现了70余种化合物,主要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苯丙素类、萜类、甾体类、脑苷脂类等成分。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资料,对白背三七化学成分及代表性成分质谱裂解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白背三七化学成分结构解析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31  灯心草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张宝,马晓,唐娟,杨红,陈婷婷,田洪星,陈思颖,李勇军,李悦
    2021, 52(21):6701-67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29
    [摘要](801) [HTML](0) [PDF 2.90 M](724)
    摘要:
    灯心草Juncus effusus是灯心草科灯心草属植物,以其干燥茎髓或全草入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灯心草主要含有9,10-二氢菲类、菲类、菲类二聚体类、芘类、甘油酯类、黄酮类、三萜类及甾体类等成分,具有镇静、抗癌、抗炎、抑菌、抗氧化、抑藻等生物活性,临床上常用于各类炎症、带状疱疹、甲状腺功能亢进及胃肠道症状的治疗。通过文献检索,对近40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类、分析和总结,综述了灯心草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32  中药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李远栋,杨琨,王平,刘爱峰,张超,卜寒梅,王俊龙,张君涛
    2021, 52(21):6717-67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30
    [摘要](563) [HTML](0) [PDF 1.41 M](735)
    摘要: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被破坏及软骨下骨重塑为主要病理改变的退行性骨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的疼痛与功能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及社会产生巨大的医疗负担。至今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Wnt信号转导的活化与KOA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而当前对Wnt信号通路的研究侧重于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其激活或抑制蛋白的表达。近年来,利用中药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治疗KOA的机制被大量研究。综述近年来中药单体及中药复方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治疗KOA的成果,进一步为临床运用中药治疗KOA提供相关基础研究。
    33  经典名方制剂开发的主要环节关键技术问题探析
    张星,张臻,林夏,杨莎莎,黄友,周靖惟,赖文静,章津铭,马秀英,傅舒,耿福能,傅超美
    2021, 52(21):6724-67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31
    [摘要](814) [HTML](0) [PDF 1.38 M](659)
    摘要:
    经典名方是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经典载体,系统开发经典名方既是对中医药精华的守正创新,也是我国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长足动力。目前,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技术指导原则鼓励开展研制经典名方,但经典名方研发中的剂量换算、本草考证、炮制方法及制剂工艺等关键环节仍面临诸多难点与挑战。针对经典名方开发存在的共性关键问题,从剂量换算、本草考证、炮制工艺、制剂工艺、已上市品种二次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并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意见,旨在为系统、高效开展经典名方研究提供参考。
    34  颅内动脉瘤的现代研究进展与中医药潜在治疗策略
    吴恺怿,张琳,黄娜娜,林佳坤,孙蓉
    2021, 52(21):6732-67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32
    [摘要](367) [HTML](0) [PDF 1.16 M](717)
    摘要: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是颅内动脉血管因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扩张,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IA逐渐发展乃至破裂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严重的精神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细胞损伤的继发反应关系密切,同时该过程还受炎症反应影响而加重。提出通过抑制炎症反应阻断动脉瘤发生发展过程的中下游环节,从而阻止或延缓IA的发生发展,降低破裂风险的潜在干预策略;自噬与凋亡二者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有协同作用,此过程可能为治疗IA的潜在机制。将中药对心脑血管病调控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化和自噬、调控炎症通路的机制进行梳理和挖掘,对中药作为延缓IA发生和发展的治疗策略进行展望。
    35  巴豆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胡静,秦贝贝,马琳,李先宽,王佳丽
    2021, 52(21):6743-67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33
    [摘要](557) [HTML](0) [PDF 1.86 M](876)
    摘要:
    巴豆Crotonis Fructus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也是大毒中药,误用容易造成极大危害。巴豆化学成分复杂多样,包括挥发油、二萜、有机酸、蛋白质、生物碱、甾醇以及微量元素等成分。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逐渐深入,巴豆在抑菌、抗癌等方面显示出特殊疗效,其新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也不断被发现。在对巴豆资源、化学成分和主要药理活性总结的基础之上,结合质量标志物概念,从巴豆化学成分与其特异性、可测性和中药毒效性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ker,Q-Marker)的预测分析,建议进一步聚焦巴豆二萜类和蛋白质成分化学物质组的研究分析,为明确巴豆质量标志物,建立科学的巴豆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依据。
    36  FDA连续制造对中药智能制造的借鉴和思考
    孙昱,徐敢,文海若
    2021, 52(21):6755-67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34
    [摘要](219) [HTML](0) [PDF 957.67 K](972)
    摘要:
    通过了解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的《连续制造的质量考虑指导原则》,结合片剂连续制造、中药智能制造的研究进展以及智能制造相关的方法进展,探索中药智能制造的分级研究思路。建议中药智能制造从3个层次进行研究:(1)中药智能制造的总体研究,从中药智能制造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角度考虑其质量控制的注意事项。如生产过程的关注点、控制策略、工艺验证、扩大生产规模(如适用)、将已有生产工艺桥接到智能制造(如适用)。(2)中药智能制造的共性技术方法研究,如过程分析技术研究、数字化研究、建模研究、基于模型的实时反馈研究、自适应控制研究。(3)中药固体口服制剂智能制造的研究。
    37  中药制造领域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专利技术进展和趋势
    刘南岑,耿立冬,马丽娟,吴志生
    2021, 52(21):6768-67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21.035
    [摘要](296) [HTML](0) [PDF 831.82 K](606)
    摘要:
    中药逐渐获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但还存在一些质量检测方面的问题,阻碍了中药的进一步发展。近红外光谱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推广出来的一种新分析技术,在中药制造领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被广泛用于制药领域的过程分析和鉴定。从申请量趋势、专利技术构成、申请人类型、当前法律状态、转让情况等角度分析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制造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情况,梳理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在线检测和质量控制、中药鉴定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及近红外检测装置的申请状况,为国内创新主体的专利布局提供借鉴。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