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52卷第18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21, 52(18):0-0.
    [摘要](272) [HTML](0) [PDF 678.06 K](632)
    摘要:
    2  封面
    2021, 52(18):0-0.
    [摘要](200) [HTML](0) [PDF 16.07 M](670)
    摘要:
    3  何首乌中1个新的木脂素酰胺类化合物
    杨建波,高慧宇,王雪婷,宋云飞,段宝忠,程显隆,魏锋,王莹,汪祺,胡笑文,马双成
    2021, 52(18):5475-54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01
    [摘要](761) [HTML](0) [PDF 1.20 M](774)
    摘要:
    目的 对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70%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考察部分化合物对正常人L02肝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DM-8型)、ODS反相硅胶、MCI和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质谱和现代波谱学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CCK-8法,以细胞抑制率为评价指标,考察部分化合物对L02肝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从何首乌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2-(4-hydroxy-3-methoxyphenyl)-3-[N-2-(4-hydroxyphenyl)ethyl]carbamoyl-5-[N-2-(4-hydroxyphenyl)ethyl]carbamoylethenyl-7-methoxybenzofuran(1)、cannabisin D(2)、grossamide(3)、eleutherinol(4)、isolariciresinol(5)、NN-二甲基-色氨酸甲酯(6)、N-反式-阿魏酰酪胺(7)和N-反式阿魏酰-3-甲氧基酪胺(8)。化合物178对L02肝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02、190.35、300.61 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木脂素酰胺类化合物,命名为何首乌庚素。化合物2~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通过二维核磁谱补充了化合物46的核磁数据。化合物1对正常人L02肝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4  苎叶蒟中1个新的含氮木脂素
    仇雪,王万方,王飞,姜先俊,魏国柱,李香梅
    2021, 52(18):5483-54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02
    [摘要](696) [HTML](0) [PDF 1020.34 K](708)
    摘要:
    目的 对苎叶蒟Piper boehmeriifolium的枝叶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RP-C18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综合运用IR、HR-ESI-MS、1H-NMR、13C-NMR、DEPT、HSQC、HMBC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苎叶蒟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3,4-methylene-dioxybenzyl)-4-(3,4-dimethoxybenzyl)-1H-pyrrole-2,5-dione(1)、2E,4E-decadienoylpiperidide(2)、2E-decenoylpiperidide(3)、墙草碱(4、piperchabamide B(5)、假蒟亭碱(6)、piperdardine(7)、胡椒新碱(8)、胡椒碱(9)、二氢荜茇明宁碱(10)、chingchengenamide A(11)、假荜茇酰胺B(12)、guineensine(13)、荜茇宁(14)和kusunokinin(15)。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胡椒木脂酰亚胺,化合物237810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5  蓝桉果实的酚性成分研究
    于欢,李敏,张旭,王玲莉,王佳,张冬丽,许嵘,唐生安
    2021, 52(18):5489-54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03
    [摘要](339) [HTML](0) [PDF 1.01 M](637)
    摘要:
    目的 对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果实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通过有机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法测定部分化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蓝桉果实石油醚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酚(1)、eucarobustol E(2)、eucarobustol G(3)、eucalyptal A(4)、eucalyptal C(5)、eucalyptin C(6)、eucalyptin D(7)、eucalyptin E(8)、eucalrobusone A(9)、eucalrobusone C(10)、eucalrobusone F(11)、eucalrobusone U(12)、eucalyptone(13)、euglobal-Ia114)、euglobal-Ia215)。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67101213对MCF-7细胞具有明显细胞毒活性,20 μmol/L浓度下抑制率分别为71.83%、71.11%、70.00%、80.53%、79.87%,化合物12对MCF-7细胞显示出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3.84 μmol/L。结论 分离得到的成分均为酚性成分,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15为首次从蓝桉果实中分离得到;大部分化合物在20 μmol/L的浓度下表现出较好的抗MCF-7细胞活性。
    6  基于UPLC-Q/TOF-MS的痹祺胶囊化学物质组及入血成分的研究
    刘建庭,仉瑜,卜睿臻,赵鸿鹏,赵宇,张洪兵,许浚,张铁军,王磊,刘昌孝
    2021, 52(18):5496-55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04
    [摘要](948) [HTML](0) [PDF 2.57 M](790)
    摘要: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对痹祺胶囊化学物质组和入血成分进行辨识研究,初步阐明其可能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Acquity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2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5 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扫描。离子源温度为110℃,锥孔电压为30 V,锥孔气体积流量为50 L/h;脱溶剂用氮气,脱气温度为350℃,体积流量为800 L/h;扫描范围为m/z 50~2000。结果 在痹祺胶囊样品溶液中鉴定出280个成分,在给药大鼠血浆样品中鉴定出81个化学成分,包括59个原型成分和22个代谢产物。结论 对痹祺胶囊及其入血成分进行了较全面地研究,初步阐明痹祺胶囊的药效物质基础,为痹祺胶囊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7  基于特征图谱和网络药理学的经典名方黄连汤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彭梅梅,郭爽,陈琪,王梦,徐祯,钱怡洁,毛靖,许金国,季德,陆兔林,毛春芹
    2021, 52(18):5514-55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05
    [摘要](420) [HTML](0) [PDF 2.43 M](737)
    摘要:
    目的 建立经典名方黄连汤HPLC特征图谱,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黄连汤潜在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 建立黄连汤基准样品特征图谱的检测方法,匹配共有峰并进行色谱峰归属;基于文献及特征图谱研究筛选黄连汤活性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建立"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预测黄连汤潜在的Q-Marker。结果 黄连汤HPLC特征图谱标定了17个共有峰,经对照品指认出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甘草苷、甘草酸、桂皮醛、6-姜辣素7个色谱峰,18批黄连汤基准样品与其参照图谱(R)的相似度均大于0.95,且17个共有峰均能明确归属到黄连、甘草、干姜、桂枝4味饮片;经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出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甘草苷、甘草酸、桂皮醛、6-姜辣素7个活性成分,PIK3CA、MAPK3、SRC等30个核心靶点,AGE-RAGE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139条关键通路,表明黄连汤主要通过这些成分、靶点、通路治疗胃肠道相关疾病,初步预测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甘草苷、甘草酸、桂皮醛、6-姜辣素为黄连汤潜在的Q-Marker。结论 通过特征图谱和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黄连汤中的Q-Marker,所建立的方法操作便捷,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黄连汤的质量控制和评价,为全面控制黄连汤的质量提供依据,为进一步研究黄连汤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8  百药煎不同菌种发酵品特征性成分差异比较及潜在分子作用机制探讨
    王瑞生,曹文文,张江山,张振凌,陈祎甜
    2021, 52(18):5524-55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06
    [摘要](800) [HTML](0) [PDF 2.63 M](705)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BYJ.H-1)、米根霉Rhizopus oryzae(BYJ.G-1)及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HMB2)、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HMB5)、伯顿丝孢毕赤酵母菌Burton Pichia pastoris(HMY1)、克鲁维酵母菌Kluyveromyces(HMY2)4菌混合菌种3种优势菌种/群发酵的百药煎特征性成分差异及百药煎发挥"润肺化痰、止血止泻、解热生津"功效的潜在分子生物机制,为百药煎饮片的生产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百药煎中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2,4,6-三-O-没食子酰-β-D-葡萄糖(2,4,6-tri-O-galloyl-β-D-glucose,TGβG)、2,4,6-三-O-没食子酰-α-D-葡萄糖(2,4,6-tri-O-galloyl-α-D-glucose,TGαG)4种特征性成分的HPLC峰面积为指标,通过主成分降维(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合聚类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CA)对比不同菌种发酵品的差异;在中医药理论基础上采用网络药理学预测百药煎治疗呼吸道疾病(respiratory disease,RD)、水液代谢失调(water metabolism imbalance,WI)和消化道出血(alimentary tract hemorrhage,AH)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结果 3种优势菌种/群发酵品在聚类结果中存在交叉现象,群集的聚类趋势无规律且与菌种类别无关联;百药煎中的没食子酸、EGC、没食子酸甲酯(methyl gallate,MG)、没食子酸乙酯(ethyl gallate,E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5种活性成分与RD/WI/AH间存在99个共有靶点,经过蛋白互作和网络拓扑分析后得到98个核心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B1(protein kinase B 1,AKT1)、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3(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3,MAPK1/3)等,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靶点主要涉及激酶活性、连接酶结合和受体蛋白结合等分子生物功能,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结果显示有154条信号通路与百药煎治疗RD/WI/AH有关,主要涉及到病毒感染、癌变、细胞因子调节等信号通路。结论 3种优势菌种/群发酵百药煎外在性状及内在成分无显著差异,百药煎的功效应用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的结果,研究为百药煎饮片的生产、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9  经典名方桂枝加葛根汤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研究
    管咏梅,万鑫浩,吴文婷,孟晓伟,臧振中,钟凌云,陈丽华,刘义豪,董欢欢,朱卫丰
    2021, 52(18):5535-55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07
    [摘要](905) [HTML](0) [PDF 1.83 M](716)
    摘要:
    目的 建立经典名方桂枝加葛根汤物质基准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其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HPLC建立桂枝加葛根汤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年版),并结合聚类分析(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不同批次桂枝加葛根汤物质基准的质量差异,并找寻造成批间质量差异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 建立了桂枝加葛根汤物质基准的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29个共有峰,并对各共有峰进行药材归属,其中3~14、16~19、21~25号峰来自葛根;26号峰来自桂枝;1、15号峰来自白芍,20、27~29号峰来自甘草,2号峰来自大枣。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指认了其中11个成分,分别为1号峰没食子酸、8号峰3'-羟基葛根素、11号峰葛根素、12号峰葛根素芹菜糖苷、13号峰3'-甲氧基葛根素、15号峰芍药苷、16号峰大豆苷、20号峰甘草苷、22号峰染料木苷、26号峰肉桂酸、28号峰甘草酸铵。15批桂枝加葛根汤物质基准的HPLC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0.94;3种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均可将样品分为2类;筛选出了11种主要差异成分,其中已指认出的为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葛根素芹菜糖苷、大豆苷、3'-羟基葛根素、没食子酸。结论 建立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强、数据准确可靠,可为经典名方桂枝加葛根汤物质基准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10  根皮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体内外溶出行为评价
    黄珊,翟秉涛,杨洁,邹俊波,程江雪,张小飞,史亚军,郭东艳
    2021, 52(18):5543-55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08
    [摘要](414) [HTML](0) [PDF 2.11 M](691)
    摘要:
    目的 制备根皮素磷脂复合物(PHL-PC)并探讨其形成机制,以改善根皮素的经皮渗透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PHL-PC,选择药脂比、药物浓度,反应温度作为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考察因素,以复合率为指标优选最佳工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法分析复合物的形成机制,并考察其溶解度、经皮渗透性及体内药动学特性。结果 最佳制备工艺为以乙醇为复合溶剂,PHL的质量浓度为1.7 mg/mL,与磷脂质量比为1:1.6,反应温度为56℃,验证实验得到复合率为(94.30±1.13)%;SEM、DSC、XRD和FT-IR的结构表征显示磷脂复合物的形成是由于根皮素分子与磷脂的极性末端存在弱的分子间作用力所致,根皮素以无定形状态分散在磷脂中,形成磷脂复合物;溶解度实验结果显示,与根皮素相比,PHL-PC在水和正辛醇中的溶解度分别提高了4.90、2.20倍,油水分配系数由1.22提高到2.03;溶出度实验结果显示制成磷脂复合物后,累积释药率由72.07%提高到86.34%;体外经皮渗透实验结果显示,PHL-PC在24 h内累积渗透药量(Qn)是根皮素的2.06倍;药动学研究显示PHL-PC的AUC0~∞是根皮素的2.15倍。结论 制备的PHL-PC可显著改善根皮素的经皮渗透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11  苦参碱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透皮研究
    付丽娜,赵宁,李伟泽,韩文霞,李健,杨婷,杨黎彬
    2021, 52(18):5552-55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09
    [摘要](747) [HTML](0) [PDF 1.96 M](698)
    摘要:
    目的 制备苦参碱固体脂质纳米粒(matrine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MA-SLN),并考察其药剂学性质与体外透皮给药行为。方法 采用微乳-低温固化法制备MA-SLN,以粒径、ζ电位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筛选最佳处方和工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MA-SLN的形态;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X射线衍射扫描(XRD)分析苦参碱在MA-SLN中的包埋状态;体外透皮实验考察药物的透皮及释放行为。结果 最佳处方工艺制得的MA-SLN包封率可达(56.12±0.82)%,激光粒度仪(DLS)检测MA-SLN的平均粒径为(196.31±6.26)nm,电位为(-37.18±2.36)mV。SEM和TEM显示MA-SLN呈规整的均匀球状或类球状结构;DSC和XRD检测可确定苦参碱可完全包裹在SLN内,苦参碱与SLN骨架材料相容性良好;体外透皮实验显示,9 h时累积透过量(ΔM)达到500 μg/cm2,且可持续释放至24 h,表明MA-SLN能够显著提高苦参碱的透皮吸收效率并具有较好的缓释行为。结论 采用微乳-低温固化法制备MA-SLN,其工艺简单、周期短、可控性高,易于产业化推广;且制成的MA-SLN性能优良、透皮吸收率高与缓释行为显著,可为透皮给药制剂提供一种较好的给药模型,为苦参碱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12  基于拉曼光谱实时监测甘草配方颗粒的提取过程
    殷文俊,唐建飞,郑洁,张璐,张弘旭,刘霄谊,颜继忠,张慧
    2021, 52(18):5560-55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10
    [摘要](664) [HTML](0) [PDF 2.16 M](602)
    摘要:
    目的 应用拉曼光谱技术结合多种预处理算法和多种特征波段筛选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对甘草配方颗粒提取过程中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实时监测。方法 以甘草配方颗粒为研究对象,收集提取过程中各个时间点的提取液样本,进行拉曼光谱检测。采集得到的光谱与液相色谱结果对应,分别建立3种甘草苷和甘草酸定量校正模型,考察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模型的影响,优选出最佳变量筛选方法。结果 甘草苷模型中标准正态变换(SNV)预处理方法和甘草酸模型中Savitzky-Golay 13点平滑方法对模型性能参数提升幅度最大。通过连续投影算法筛选的甘草苷和甘草酸模型分别只需要4个和3个光谱变量即可达到全光谱变量模型水平,通过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筛选后建立的贝叶斯岭回归(BRR)甘草苷和甘草酸定量模型具有全局最优性能。结论 拉曼光谱技术应用于甘草配方颗粒提取过程中所建立模型性能良好,为实现中药配方颗粒提取过程实时监测和快速分析提供了研究基础。
    13  基于化学成分差异的不同干燥方式熊胆粉镇痛作用研究
    杨俊莉,钟林江,雷阳,邓妍,高天赐,徐玉玲,刘涛,张坤
    2021, 52(18):5569-558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11
    [摘要](679) [HTML](0) [PDF 2.51 M](757)
    摘要: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UPLC-QTRAP-MS)方法鉴定常压及减压干燥熊胆粉的化学成分,明确其差异成分,并以网络药理学理念为指导,探索熊胆粉镇痛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UPLC-MS/MS检测平台、数据库以及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手段研究熊胆粉的化学成分差异;借助PharmMapper、Uniprot、GeneCards数据库及文献,获取熊胆粉成分和病毒性肝炎、胆囊炎及冠心病的作用靶点,并采用动物试验对其药效进行验证;对疾病靶标-药物靶标集做拓扑分析获得核心靶标,并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基因与信号通路分析(KEGG)通路富集,通过Cytoscape3.8.2软件构建成分-靶标-通路网络图。结果 常压干燥、减压干燥熊胆粉共有成分721个,差异成分8个(L-焦谷氨酸、鸟苷5'-单磷酸水合物、5,6-二氢胸腺嘧啶、7-甲基黄嘌呤、左旋甲状腺素、甲基间酪氨酸、大黄素8-葡萄糖苷、益母草碱),搜索得到差异成分潜在靶点共1605个;检索得到病毒性肝炎靶点7444个、胆囊炎靶点636个、冠心病靶点7563个;熊胆粉对病毒性肝炎、胆囊炎及冠心病的共同靶点有282个,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759个(P<0.05),其中生物过程(BP)条目717个,细胞组成(CC)条目21个,分子功能(MF)条目21个;熊胆粉中的鸟苷5'-单磷酸水合物、甲基间酪氨酸、左旋甲状腺素及大黄素8-葡萄糖苷等成分可能通过二氢硫辛酸脱氢酶(dihydrolipoyl dehydrogenase,DLD)、过氧化氢酶(atalase,CATC)及一氧化氮合酶2(nitric oxide synthase 2,NOS2)等靶点,调节代谢通路和癌症通路等信号通路发挥其镇痛作用。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常压、减压干燥熊胆粉均对热板及醋酸所致小鼠疼痛有抑制作用,且减压组镇痛作用强于常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干燥方式使得熊胆粉化学成分变异,从而导致其镇痛作用差异,初步探索了熊胆粉镇痛作用的机制,建议大生产中采用减压干燥制备熊胆粉,为熊胆粉合理应用提供了一定依据。
    14  基于血浆代谢组学的蒙药三臣小儿退热贴膏解热作用机制研究
    立新,奥·乌力吉,那仁满都拉
    2021, 52(18):5581-55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12
    [摘要](810) [HTML](0) [PDF 2.07 M](644)
    摘要:
    目的 基于血浆代谢组学探究蒙药三臣小儿退热贴膏的解热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阿司匹林(100 mg/kg)组以及三臣小儿退热贴膏高、中、低剂量(16、8、4 mg/kg)组和空白基质贴膏组,模型组和各给药组采用干酵母法建立发热模型,造模后第4、7小时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干预,造模后每小时测量1次大鼠体温。采集造模后10 h大鼠血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MS)法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代谢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变化。结果 造模4 h后模型组大鼠体温显著升高(P<0.01),造模后5 h三臣小儿退热贴膏组大鼠体温显著降低(P<0.01),呈剂量相关性。基于代谢组学发现模型组大鼠血浆中7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发生明显变化,分别为酮亮氨酸、鞘磷脂[d17:1/24:1(15Z)]、鞘磷脂[d18:1/24:1(15Z)]、鞘磷脂[d18:1/18:1(9Z)]、磷脂酰胆碱(16:0/14:0)、磷脂酰胆碱(18:0/15:0)、磷脂酰胆碱(16:0/16:0);三臣小儿退热贴膏组大鼠血浆中上述7种生物标志物含量均显著回调,且牛磺酸和异柠檬酸含量升高。代谢通路分析显示,三臣小儿退热贴膏能够影响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乙醛酸和二元酸代谢、柠檬酸循环、氨基酸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α-亚麻酸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鞘脂代谢等多种代谢通路。结论 三臣小儿退热贴膏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模型具有较好的解热作用,其药效与阿司匹林相当,其解热机制与酶抑制、脂肪代谢、氨基酸及能量代谢等多通路协同作用有关。
    15  基于粪便代谢组学的黄芩酒炙改善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孙豪杰,王雅琪,胡婷婷,万娜,袁恩,伍振峰,杨明
    2021, 52(18):5589-55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13
    [摘要](787) [HTML](0) [PDF 2.64 M](595)
    摘要:
    目的 基于粪便代谢组学技术考察生、酒黄芩对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小鼠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并探讨黄芩酒炙"行上焦、清湿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小鼠口咽吸入脂多糖建立ALI模型,通过脏器指数、肺组织病理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水平,评价生、酒黄芩的疗效差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法检测内源性代谢物,运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方法寻找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显著降低(P<0.01),肺干湿质量比显著增加(P<0.01);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1)。酒黄芩组的免疫调节及炎性反应抑制作用均显著优于生黄芩组(P<0.01)。模型组小鼠粪便中氨基酸、脂质类代谢均发生明显改变,生黄芩通过影响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通路、鞘脂类代谢通路抑制炎性反应,酒黄芩通过影响苯丙氨酸代谢通路抑制炎性反应。结论 生、酒黄芩能够通过调节不同代谢通路抑制ALI小鼠肺部炎性反应,为阐明黄芩生熟异用的作用机制差异提供思路。
    16  基于miRNA测序技术探讨黄芪-丹参药对干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损害的机制研究
    刘瑶,李伟
    2021, 52(18):5599-56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14
    [摘要](642) [HTML](0) [PDF 2.27 M](653)
    摘要:
    目的 基于微小RNA(microRNA,m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黄芪-丹参药对通过调控miRNA改善高血压肾损害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9只WKY大鼠作为对照组,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黄芪-丹参药对(3.4 g/kg)组,每组9只;黄芪-丹参药对组给予黄芪-丹参药对进行干预,观察各组大鼠血压及肾组织病理变化,并对各组大鼠肾组织进行miRNA测序。结果 经黄芪-丹参药对干预4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血压显著降低(P<0.01),大鼠肾小球分叶不明显,系膜区增生减轻。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共筛选出115个差异表达miRNA,其中68个差异表达miRNA上调、47个差异表达miRNA下调;与模型组相比,黄芪-丹参药对组筛选得到91个差异表达miRNA,其中67个差异表达miRNA上调、24个差异表达miRNA下调。差异表达miRNA的qRT-PCR验证结果显示,各组大鼠肾组织miRNA-142-5pmiRNA-3585-5pmiRNA-219a-5pmiRNA-122-5pmiRNA-125b-1-3p表达与miRNA测序结果趋势一致。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预测及功能富集结果显示,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主要富集于阴离子跨膜转运、突触前、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等方面;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主要富集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自噬、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信号通路等途径。结论 miR-219a-5pmiR-3585-5pmiR-142-5p可能是黄芪-丹参药对延缓高血压肾损害进程的直接靶点。
    17  桃红四物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效学研究
    徐志红,陈磊垚,许立,张娴
    2021, 52(18):5608-56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15
    [摘要](465) [HTML](0) [PDF 1.89 M](639)
    摘要:
    目的 考察桃红四物汤对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密度、骨形态学和骨载荷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仙灵骨葆胶囊(0.4 g/kg)组以及桃红四物汤低、高剂量(0.2、0.4 g/kg)组,每组8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去除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各给药组ig相应药物,连续3个月。采用三点弯曲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股骨荷载能力;采用苏木素-伊红(HE)和番红固绿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胫骨病理变化;采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分析各组大鼠胫骨骨密度、骨小梁宽度和分离度等形态学参数;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胫骨破骨细胞数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胫骨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桃红四物汤组大鼠股骨最大载荷、最大应力和弹性载荷均显著升高(P<0.05、0.01);胫骨骨丢失程度改善,骨小梁数量和连接增多;胫骨骨密度、骨小梁与骨组织面积比、骨小梁宽度和骨小梁数量显著升高(P<0.05、0.01),骨小梁分离度显著降低(P<0.01);胫骨破骨细胞数量减少,OPG表达增加,RANKL表达降低。结论 桃红四物汤能够增加骨密度及荷载能力,促进成骨细胞功能,抑制破骨细胞功能亢进引起的骨吸收,从而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
    18  健骨丸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
    刘炜,罗会盛,邹恺平,王娜,刘顺,施敏
    2021, 52(18):5615-56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16
    [摘要](621) [HTML](0) [PDF 1.80 M](825)
    摘要:
    目的 观察健骨丸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建立去势大鼠右胫骨骨折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仙灵骨葆胶囊(300 mg/kg)组和健骨丸低、中、高剂量(150、300、450 mg/kg)组,给药15、30 d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雌二醇(estradiol,E2)、降钙素(calcitonin,CT)、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BGP)、血钙、血磷水平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活性;采用X-射线扫描各组大鼠右胫骨骨折处并测定骨密度;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右胫骨骨折处病理变化。结果 健骨丸可以提高去势大鼠血清中E2、CT、BGP、血钙、血磷水平和AKP活性;健骨丸可以促进断端骨痂生成,提高骨密度,促进骨折断端愈合。结论 健骨丸能够上调骨细胞活性,促进去势后大鼠骨折愈合以及骨形成。
    19  小檗碱通过下调miR-1290缓解高糖诱导的足细胞损伤研究
    杨晶晶,沈宗姮,何沛原,刘玉萍
    2021, 52(18):5620-56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17
    [摘要](641) [HTML](0) [PDF 1.86 M](570)
    摘要:
    目的 探究小檗碱对高糖诱导的足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对miR-1290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高糖诱导小鼠肾足细胞MPC5建立细胞损伤模型,给予不同浓度(1.0、2.5、5.0 μmol/L)小檗碱进行干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 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蛋白表达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采用qRT-PCR法检测miR-1290 mRNA表达情况。将阴性对照(miR-NC)和miR-1290模拟物(miR-1290 mimics)分别转染至MPC5细胞,给予5 μmol/L小檗碱进行干预,考察miR-1290对小檗碱抑制高糖诱导的细胞凋亡及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上清液中IL-6、IL-1β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miR-1290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小檗碱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上清液中IL-6、IL-1β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miR-1290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小檗碱+miR-NC组比较,小檗碱+miR-1290 mimics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上清液中IL-6、IL-1β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小檗碱能够通过下调miR-1290表达抑制高糖诱导的足细胞凋亡及炎性反应,从而减轻细胞损伤。
    20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外周血基因芯片技术探究温阳益气活血方治疗慢性心衰的作用机制
    吕李飞,吴俊松,苟江腾,赵成周,孙胜男,李忠宽,贾守宁,祁永福
    2021, 52(18):5626-56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18
    [摘要](807) [HTML](0) [PDF 1.91 M](923)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名中医验方温阳益气活血方治疗慢性心衰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通过实验探讨温阳益气活血方对慢性心衰患者外周血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为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后续研究提供基础与方向。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筛选温阳益气活血方中潜在活性成分;GEO数据库获得潜在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Venny在线平台获得慢性心衰的主要致病靶标。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方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模型及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图,分析方药中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蛋白;使用R语言的Cluster Profiler工具包对方药作用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tic ontology,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借助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随机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60例慢性心衰患者入选试验组,按随机分为化学药组和中西药组,各组30例。化学药组采用盐酸贝那普利片(10 mg/d)、氢氯噻嗪片(50 mg/d)、螺内酯片(40 mg/d)、琥珀酸美托洛尔片(23.75 mg/d)及地高辛片(0.125 mg/d)联合用药,1次/d;中西药组在常规化学药物口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温阳益气活血方颗粒剂,6 g/次,2次/d,2组疗程均为15 d。对照组于清晨空腹安静状态下,抗凝管采集前臂静脉血,后随机抽取10例外周血用于基因芯片的差异检测;试验组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最后随机抽取2组中各5例药物干预前后的外周血用于基因芯片的差异检测。采用Affymetrix公司的PrimeViewTM Human Gene Expression Array基因芯片检测,结合生物信息学的转录组学及RNA技术分析温阳益气活血方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筛选出方药潜在活性成分6个和236个药物靶点;得到方药治疗慢性心衰的潜在作用靶点17个;通过GO分析得出519个生物过程、5个细胞组分、14个分子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出89条信号通路。2组慢性心衰患者给予不同药物干预后,中西药组外周血基因表达谱中共检测出42 640个基因,化学药组为37 081个基因,2种干预方法均能影响慢性心衰外周血的基因表达,单纯化学药较中西药联合干预改变慢性心衰的差异基因数目少。相关检测指标血清脑钠肽前体(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中医症状积分及心功能疗效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初步揭示了温阳益气活血方干预慢性心衰可能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发挥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与ZNF331TRAPPC10SMAD7MYCRORAPCNA基因相关,涉及Th17细胞分化、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通路。
    21  紫龙金联合埃克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阳性晚期肺腺癌的疗效分析
    滕华,孙宁宁,张利,郭亚鹏,张洪珍
    2021, 52(18):5643-56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19
    [摘要](839) [HTML](0) [PDF 853.06 K](652)
    摘要:
    目的 观察紫龙金联合埃克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20年7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EGFR突变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埃克替尼片,服药至疾病进展或无法耐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紫龙金片,共服用16周。2组均以2个月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评价生活质量、近期疗效,比较癌灶面积、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观察不良反应,随访2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结果 观察组卡氏表现状态评分总改善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P<0.05)。对照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27.5%、57.5%,观察组分别为50.0%、80.0%,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癌灶减小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CD3+、CD4+以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125,CA125)、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19-fragment,Cyfra21-1)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泻、皮疹、肝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中位PFS分别为8个月和10个月,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紫龙金与埃克替尼联合用于EGFR突变阳性晚期肺腺癌有延长PFS的趋势,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免疫力及生活质量,同时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2  中药辨证联合降压药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方锐,周月,于明坤,陈凯飞,杨勇,刘萍,林宏远,柴玲,李思瑶,徐文峰,梅志刚,葛金文
    2021, 52(18):5649-56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20
    [摘要](591) [HTML](0) [PDF 1.23 M](901)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中药辨证联合降压药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hypertensive early renal damage,HT-ER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与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2月),收集中药辨证联合降压药治疗HT-ERD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偏倚风险评估,通过Jadad评分与Risk of Bias工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Jadad评分≥ 4的文献24篇,共2268例患者,其中治疗组1129例,对照组113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降压药治疗相比,中药辨证联合降压药可显著降低HT-ERD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mALB)[MD=-4.59,95% CI(-5.51,-3.68),P<0.000 01]、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血β2-MG,MD=-0.75,95% CI(-0.95,-0.55),P<0.000 01;尿β2-MG,MD=-0.06,95% CI(-0.09,-0.02),P=0.000 8]、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MD=-6.05,95% CI(-8.69,-3.41),P<0.000 01]、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MD=-1.77,95% CI(-2.88,-0.65),P=0.002<0.01]与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Cys-C)[MD=-0.30,95% CI(-0.44,-0.17),P<0.000 1]水平;但在诊室血压方面,中药辨证联合降压药治疗HT-ERD的疗效并不优于单纯降压药治疗[收缩压,MD=-0.95,95% CI(-2.69,0.80),P=0.29>0.05;舒张压,MD=-0.55,95% CI(-1.85,0.76),P=0.41>0.05]。纳入17篇研究报告的安全性指标或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现有的有限证据表明,中药辨证联合降压药对HT-ERD患者的肾功能相关指标的异常有明确的改善作用;但上述结论仍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
    23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辅助治疗72 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系统评价
    姜言红,田颖,练佳颖,徐向青
    2021, 52(18):5663-56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21
    [摘要](721) [HTML](0) [PDF 1.19 M](748)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辅助治疗72 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通过系统检索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Clinical Trails,收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辅助治疗72 h内AIS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采用《Cochrane干预措施系统评价手册》推荐的质量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资料后通过RevMan5.4和Stata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2篇文献,518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辅助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相比,可显著提高临床总有效率[RR=1.24,95% CI(1.21,1.28),P<0.000 01],2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程度[SMDNIHSS=-3.62,95% CI(-4.37,-2.87),P<0.000 01;MDCSS=-5.65,95% CI(-6.46,-4.85),P<0.000 01]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改善程度[SMDADL=12.41,95% CI(8.60,16.22),P<0.000 01];显著降低多种血液流变学指标。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RR=1.34,95% CI(0.87,2.06),P=0.18>0.01]。结论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辅助治疗72 h内AIS可以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但纳入文献质量较低,缺乏更多高质量证据支持。Prospero注册号CRD42021225911。
    24  基于AHP-SOM聚类-TOPSIS的白及保胃护肝保健食品配方设计与评价
    马嘉慕,刘晓云,任雪阳,王宇,董英,宋若兰,于啊香,魏静,范琦琦,折改梅
    2021, 52(18):5676-56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22
    [摘要](678) [HTML](0) [PDF 1.41 M](749)
    摘要:
    目的 以白及Bletillae Rhizoma为例,通过关联、决策和聚类等机器学习算法的联合使用进行数据挖掘研究,设计具有保胃、护肝双功能的保健食品配方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对现有具有保护胃黏膜或保护肝功能的保健食品批文,以及可用于治疗这2种疾病的中成药和方剂数据库中信息进行整理,先后使用关联规则算法(Apriori)、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SOM(self-organizing map)聚类、理想解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solution,TOPSIS)等关联、决策和聚类机器学习算法,挖掘其中高频原料药味的配方规律,结合现代功能活性及营养学研究成果,组成以白及为核心原料的具有配伍思想的保胃、护肝双功能保健食品配方并进行评价。结果 对各数据库进行原料药味频次统计和相应高频原料药味的关联性分析,发现高频原料药味之间极易产生较强的关联性。继而对数据库中出现的64个可用于保健食品的高频原料药进行2个层次共17个指标的AHP分析和加权后,得到除白及外加权值排在前5位的原料药味为甘草、陈皮、黄芪、茯苓和五味子,这些原料药可以考虑在组方时进行优先选择。SOM聚类显示所有高频原料可分为7类,其中在最优选配方原料药味与AHP分析结果权重排名前列的原料药味有极高的重叠。对原料进行保胃、护肝功能方面的文献检索,同时结合之前的数据分析结果,确定了15个原料进行君、臣、佐、使的配伍组合,最终设计了10个可能配方;并对其进行TOPSIS分析评价,其中排名前2位的配方黄芪、白及、五味子和甘草及黄芪、白及、陈皮和五味子的分值相近,均大于0.14,与其他配方评分相差较大。结论 在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各类机器学习算法,以核心药味白及为例建立了保胃、护肝双功能保健食品的配方设计和评价方法,为以后保健食品配方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5  基于文献报道中医古方治疗前列腺癌的用药分析
    吴威,李楠,于长禾,张会永
    2021, 52(18):5688-56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23
    [摘要](572) [HTML](0) [PDF 1.08 M](1011)
    摘要:
    目的 基于文献报道,回顾总结中医古方辨证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情况,为进一步开展古方治疗前列腺癌现代临床应用及其药效学机制研究提供指导。方法 通过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将检索时间限定为自建库到2020年7月4日,查阅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运用古方辨证治疗前列腺癌的相关文献并追溯综述类文章,将涉及的古方与对应证型的名称规范化并按功能分类整理方剂,运用SPSS26.0软件对不同古方治疗前列腺癌的使用频数进行分析,运用Cytoscape软件对古方-功能类别-证型的复杂网络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从3大数据库中共检索到中医古方治疗前列腺癌相关不重复文献共2025篇,依据研究目的共纳入医家经验38篇,病例报道14篇。证型规范后有34种,湿热蕴结证最常见,频率为10.7%,其次是肝肾阴虚证和瘀血内阻证,频率皆为8.4%,气血两虚证频率为7.6%。共得到古方64种,功能类别以补益剂、祛湿剂和理血剂为主,单个古方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六味地黄丸8.3%、八正散7.7%、知柏地黄丸5.9%、肾气丸4.1%、四君子汤4.1%等。古方-功能类别-证型的网络分析亦证实这一结论,六味地黄丸在网络中的关联程度最高,方剂对应的证型多为肝肾阴虚证、瘀血内阻证、湿热蕴结证等。结论 通过对中医古方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经验的梳理和总结可为古方治疗前列腺癌现代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但其药效学机制仍需深入探究。
    26  马蓝BcASB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马小毛,宁书菊,叶齐,胡永乐,蔡国倩,魏道智
    2021, 52(18):5697-57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24
    [摘要](296) [HTML](0) [PDF 1.51 M](589)
    摘要:
    目的 克隆马蓝邻氨基苯甲酸合成酶(anthranilate synthase,AS)BcASB基因(GenBank登录号QCF61930.1),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时空表达分析以及检测马蓝有效成分靛蓝、靛玉红积累量随时间的变化。方法 通过RT-PCR和RACE技术,克隆BcASB基因全长,应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各种理化性质测定,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分析以及对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利用qRT-PCR技术检测BcASB基因在马蓝不同器官(根、茎、叶)中的表达模式以及在外源诱导子茉莉酸甲酯(methyl-jasmonate,MeJA)、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和乙烯利(ethylene,ETH)诱导下的表达情况;同时运用HPLC测定吲哚类生物碱靛蓝、靛玉红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克隆获得BcASB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度为765 bp,编码256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表明,该蛋白不含信号肽且无跨膜区,亚细胞结构定位于叶绿体;qRT-PCR检测结果表明,BcASB基因在马蓝叶和茎中的表达量较高,在根中表达较低;BcASB基因可响应不同外源诱导处理,而影响其转录;HPLC检测结果显示靛蓝、靛玉红含量有着明显的变化。结论 成功克隆马蓝邻氨基苯甲酸合成酶BcASB基因,为进一步阐释该基因在马蓝吲哚类生物碱合成途径的作用及表达调控研究奠定基础。
    27  三七中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熊高,王勇,胡永媛,黄天卫,魏富刚,高丽芳,陈中坚
    2021, 52(18):5707-57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25
    [摘要](609) [HTML](0) [PDF 1.56 M](657)
    摘要:
    目的 克隆三七Panax notoginseng的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structural genes,ABSG),研究ABSG的表达模式及其与相关表型的关联性。方法 利用RT-PCR技术克隆三七ABSG,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使用pH示差法分析三七紫根的花色苷含量,并通过qRT-PCR技术进行相关结构基因的关联性研究。结果 克隆获得6类共8个三七ABSG,其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度在600~1500 bp,均含有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的保守结构域。进化树分析显示,8个基因被分为5个分支,且与其他物种有较高的同源性。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三七ABSG启动子序列中含有多种元件,其中光响应和转录因子类元件的数量最多。表达模式显示,8个基因主要分为在花发育前期阶段(花蕾期)高丰度表达基因和在根部高量表达基因。此外,对三七紫根的分析发现,相比于普通型黄白根,其花色苷含量提高约3倍,PnF3'H1基因和PnUFGT基因表达显著增强,表明它们可能是参与紫根三七中花色苷形成的关键结构基因。结论 克隆获得8个三七ABSG,为该类基因的功能机制研究和三七种质创新利用奠定基础。
    28  山茱萸萜类甲羟戊酸合成途径关键酶CoHMGS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侯典云,王瑶瑶,刘晓冉,张佳琪,马占强,胥华伟,王笑尘
    2021, 52(18):5716-57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26
    [摘要](501) [HTML](0) [PDF 852.36 K](666)
    摘要:
    目的 克隆得到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萜类合成途径的关键酶CoHMGS基因的cDNA序列,并进行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深入研究CoHMGS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以山茱萸转录组筛选出的c102453_g2序列为参考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以山茱萸叶片总RNA,通过RT-PCR扩增获得CoHMGS基因序列,序列纯化回收后连接到pTOPO-T载体上,转化至大肠杆菌DH10B,选取阳性克隆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CoHMGS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的功能。结果 克隆得到长度为1645 bp的CoHMGS序列,包含1413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470个氨基酸。蛋白整体带负电荷,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内,不含跨膜结构。结论 首次克隆得到山茱萸CoHMGS基因,对其编码蛋白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预测,为深入揭示CoHMGS基因在山茱萸萜类物质合成途径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29  虎掌南星超快速Real-time VPCR闭管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陈蓉,余佳文,徐瑞超,唐卓
    2021, 52(18):5722-57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27
    [摘要](673) [HTML](0) [PDF 1.03 M](627)
    摘要:
    目的 建立虎掌南星Pinellia pedatisecta特异性DNA的闭管式超快速检测方法,实现对虎掌南星样本的快速鉴别。方法 针对虎掌南星特异性的DNA序列设计其特异性的引物和TaqMan探针,通过对扩增体系进行优化,建立虎掌南星的超快速实时荧光VPCR扩增体系,实现对虎掌南星特异性DNA的快速扩增和闭管式实时检测。同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和实用性进行考察。结果 可以在24 min内完成对虎掌南星特异性DNA的闭管快速扩增检测;检测限低至pg级DNA;在同科属常见近缘品种中无交叉反应;对采集的7批56个"半夏"样本进行分析,检测出2个批次共16个样本为虎掌南星,且该结果与测序结果100%符合。结论 所建方法可以作为虎掌南星的特异性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快速和不易污染等优点,可以为虎掌南星和半夏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30  “同源异效”中药用药现象及超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
    吴月峰,陈定芳,朱志飞,刘有志,周晋,贺福元
    2021, 52(18):5729-57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28
    [摘要](736) [HTML](0) [PDF 1.90 M](876)
    摘要:
    归纳总结了"同源异效"中药用药现象的历史沿革和研究现状,运用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对"同源异效"中药用药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中药与人体都是生物巨复超分子体,中药成分作为客体进入人体后产生药效,其作用本质遵循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规律,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印迹模板"产生相同(相似)的药效,反之亦然。中药"同源异效"现象是由其入体后的客体"印迹模板"差异程度决定。以中药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规律为基础,阐明"同源异效"中药的超分子作用机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助力"同源异效"中药开发产业化。
    31  基于临床疗效的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质量标志物确证
    张磊,苏小琴,李德坤,岳洪水,鞠爱春,杨峰,侯颖,张铁军,刘昌孝
    2021, 52(18):5741-57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29
    [摘要](699) [HTML](0) [PDF 1.93 M](678)
    摘要:
    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创新理念的提出及其方法学体系的建立,为中药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研究开辟了新的模式。基于中药Q-Marker理论,对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Yiqi Fumai Lyophilized Injection,YQFM)的Q-Marker开展了系统性研究,确定了人参皂苷Rb1、Rg1、Rf、Rh1、Rc、Rb2、Ro、Rg3及麦冬皂苷C、麦冬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果糖和五味子醇甲为YQFM的Q-Marker。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阐述了YQFM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一步解释了Q-Marker的药效机制与YQFM临床疗效之间的内在关系。此外,根据与临床疗效相关的活性研究成果,进一步将人参皂苷Rd及人参皂苷Re纳入YQFM的Q-Marker中,以期完善YQFM的Q-Marker体系,揭示了Q-Marker在YQFM临床治疗疾病中的关键作用,为产品质量的全面评价与控制提供充实的依据。
    32  基于“扶正祛邪”治则的中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李佳鑫,王冰,于淼
    2021, 52(18):5751-575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30
    [摘要](446) [HTML](0) [PDF 1.49 M](918)
    摘要:
    从"扶正"和"祛邪"中药的角度出发,根据其主要药效成分及抗肿瘤作用机制,探讨中药"扶正"和"祛邪"与抗肿瘤作用的辨证关系。"扶正"使人体充满正气,外邪不能入侵,提高机体整体免疫力。"祛邪"消除侵入体内的病邪,如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等;中药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为临床上灵活运用"扶正祛邪"治则提高疗效提供依据,为中医药治疗肿瘤和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33  藜芦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成孟华,饶高雄
    2021, 52(18):5758-57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31
    [摘要](833) [HTML](0) [PDF 3.89 M](752)
    摘要:
    百合科藜芦属Veratrum植物在我国传统医药中多作为中草药使用,以其生物活性显著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已从藜芦属植物中分离得到325个化合物,主要类型包括甾体生物碱类、茋类和黄酮类等化学成分,具有降血压﹑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抗炎和镇痛、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对近年来藜芦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属植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34  不适宜制备中药配方颗粒的中药材品种探讨
    王晨,时政,刘钱,张坤,王执一,邓妍,刘涛
    2021, 52(18):5775-57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32
    [摘要](497) [HTML](0) [PDF 1.53 M](1152)
    摘要:
    通过参考《中国药典》2020年版及有关文献,对2021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中新增的品种适应性原则进行讨论,并对部分不适宜制成中药配方颗粒的品种进行概括总结,同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更好地完善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要求,促进配方颗粒行业的发展。
    35  羊肚菌属群体遗传学和基因组进化的研究进展
    尚千涵,高其媛,杨婷,梁健,王乐,洒威,王玛丽,申智清,李忠虎
    2021, 52(18):5782-57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33
    [摘要](639) [HTML](0) [PDF 1.46 M](913)
    摘要:
    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是子囊菌亚门的一种大型药食两用真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然而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羊肚菌属物种的栖息地破碎和片段化,加上消费者对羊肚菌美食的喜爱,过渡采挖造成羊肚菌属野生资源急剧减少,因此,急需对羊肚菌属物种资源进行保护。遗传多样性的时空分布是保护生物学的重要内容,遗传多样性关系到一个物种或类群的进化潜力和未来命运。生物基因组和进化的研究能够辅助挖掘物种深层次的优异基因资源,有利于从本质上对物种进行科学保护。从羊肚菌属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家系关系以及基因组进化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羊肚菌属资源的科学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36  肝胆类器官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丁明宁,薛晓勇,李晓骄阳
    2021, 52(18):5789-57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34
    [摘要](321) [HTML](0) [PDF 789.42 K](792)
    摘要:
    类器官作为一种新型体外研究系统,可高度模拟体内组织、器官的功能结构和遗传特征等生物学特性。目前,肠道、视网膜、脑、肾、胰腺和肺等健康组织的类器官模型已逐渐建立。近年来,肝胆类器官也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相较于传统的原代肝细胞、人源肝细胞系和动物模型,肝胆类器官能在维持一定遗传稳定性的前提下,在体外长期增殖并具备成熟的肝胆系统功能,具有开发为临床前药物肝脏效毒评价平台的潜力。就近年来肝胆类器官建立的来源途径、分化方法优化、分化效果评价,以及利用肝胆类器官平台对中药药效/毒效的评估展开论述,以期建立一种可准确、高效反映药物作用机制的模型,并用于大规模药物筛选、疾病机制研究及个体化精准医疗,为新药开发、药物评价及临床用药等提供新的策略方案。
    37  铁力木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王玉星,李钦,王书云
    2021, 52(18):5796-58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8.035
    [摘要](583) [HTML](0) [PDF 2.29 M](729)
    摘要:
    铁力木Mesua ferrea为藤黄科铁力木属常绿乔木,其叶子、花、种子及树皮均可作为药用,治疗关节炎、皮肤病、癌症等疾病。国内外学者从铁力木中分离得到黄酮类、香豆素类、三萜类、酚酸类、挥发油类等类型化合物,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抗癌、抗菌、神经调节等生物活性。对国内外有关铁力木中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作用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铁力木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