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52卷第1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21, 52(16):0-0.
    [摘要](278) [HTML](0) [PDF 702.77 K](636)
    摘要:
    2  封面
    2021, 52(16):0-0.
    [摘要](232) [HTML](0) [PDF 5.19 M](570)
    摘要:
    3  基于超分子“气析”理论构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印迹性新评价体系
    李海英,贺琪珺,邓凯文,李文姣,潘雪,陈定芳,王敏存,周燕子,肖美凤,周逸群,贺福元
    2021, 52(16):4771-47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01
    [摘要](752) [HTML](0) [PDF 949.30 K](615)
    摘要:
    安全、有效、可控是药品的3大属性,建立适宜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是保证中药质量可控的基本条件,攸关中药临床安全有效使用、新药研发和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备受中医药领域关注。中药所产生的整体疗效是按中医药理论依法遣药组方对证治疗的结果,因此,要构建适宜中药作用特征的质量评价体系就必须遵循中医药理论去解决“中药有效成分群构成比与药效变化不对等”的科学难题。从中药与人体在自然界生物演化的角度考虑,二者都是生物超分子体,中医药理论本质上是对人体与自然界“分子社会”交流管控规律的揭示,药材的生长、炮制、配伍组方和制剂制备而形成的中药成分群的构成比与药效动态变化规律受控于生物超分子“印迹模板”的印迹作用普遍规律,宜建立以反映“印迹模板”特征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印迹性为指标的质量评价方法。系统梳理单成分化学药和多成分中药质量评价方法的现状,提出建立以Q-Marker为核心的“个体测定,群体分析,印迹表征”的中药新型质量评价体系,解决中药质量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4  芡欧鼠尾草中1个新的二萜化合物
    管芹,张海珠,范敏
    2021, 52(16):4779-47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02
    [摘要](613) [HTML](0) [PDF 630.09 K](668)
    摘要:
    目的 研究芡欧鼠尾草Salvia hispanic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HPLC等各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系统地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结合改良的Mosher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芡欧鼠尾草地上部分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5S,7R,9R,10R,12R)-二羟基-8,17-二去氢车桑子内酯(1)、12-hydroxyhardwickic acid(2)和14-triene-17,12R:18,19-diolide(3)。结论 化合物1为新二萜化合物,命名为芡欧鼠尾内酯A,化合物3为首次报道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5  刺五加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粟杰,冯艳,林炳锋,李艳,黄文平,王琦
    2021, 52(16):4783-47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03
    [摘要](656) [HTML](0) [PDF 954.05 K](699)
    摘要:
    目的 对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Sephadex LH-20、硅胶、半制备高效液相和其他色谱技术分离和纯化化学成分,通过其理化性质和NMR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6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落叶松脂醇(1)、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2)、苦楝新醇(3)、vanillil(4)、2,3-二氯喹喔啉(5)、1,5-二咖啡酰奎宁酸(6)、原儿茶醛(7)、3-carboxy-6,7-dihydroxy-1-(3',4'-dihydroxyphenyl)-naphthalene(8)、咖啡酸乙酯(9)、5,6,7-三甲氧基香豆素(10)、大黄素-1-O-β-D-葡萄糖苷(11)、对香豆酸(12)、秦皮乙素(13)、methyl 3,5-dihydroxy-4-methoxybenzoate(14)、异嗪皮啶(15)、(-)-丁香树脂酚(16)、(+)-丁香脂素(17)、反式咖啡酸(18)、大黄素(19)、香草酸(20)、咖啡酸甲酯(21)。结论 化合物1357111314 为首次从刺五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6  滇黄精中多糖的分离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王婧,陶爱恩,杨燕,杨建波,晏仁义,段宝忠
    2021, 52(16):4789-47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04
    [摘要](711) [HTML](0) [PDF 1.14 M](698)
    摘要:
    目的 分离纯化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中的均一多糖,并阐释其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方法 通过水提醇沉、分级醇沉得滇黄精总多糖(PKS)的50%和70%醇沉部位,再经DEAE-琼脂糖凝胶FF离子交换柱和Sephadex G-100柱色谱法分离纯化得到均一多糖,并利用柱前衍生化HPLC、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分别对其单糖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和结构进行研究;同时采用总还原力实验、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羟基自由基(·OH)清除法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 从50%和70%醇沉部位分离纯化得到3个均一多糖(PKS-1、PKS-2和PKS-3),其单糖组成均含有D-甘露糖、D-半乳糖醛酸、D-葡萄糖醛酸、D-半乳糖、D-阿拉伯糖和L-岩藻糖,其中PKS-1及PKS-3还分别含有D-核糖和L-鼠李糖;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85 017.83、266 084.76和474 799.22;PKS、PKS-1和PKS-2的总还原能力、·OH及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为PKS>PKS-2>PKS-1。结论 从滇黄精50%和70%醇沉部位分离到3个均一多糖,均为含有β构型的吡喃环酸性多糖,其单糖组成相似,PKS、PKS-1和PKS-2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为滇黄精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及抗衰老药物和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7  漆黄素与β-环糊精衍生物的包合行为及性能研究
    李燕华,王淑慧,李俊鹏,李文琳,左川,赵芳
    2021, 52(16):4797-48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05
    [摘要](667) [HTML](0) [PDF 3.11 M](546)
    摘要:
    目的 制备漆黄素(fisetin,FIT)与β-环糊精衍生物的包合物,并对其包合行为和包合物的水溶性、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超声法制备了漆黄素与2-羟丙基-β-环糊精[(2-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HP-β-CD]、2,6-二甲基-β-环糊精[(2,6-di-O-methyl)-β-cyclodextrin,DM-β-CD]和磺丁基醚-β-环糊精(sulfobutyl ether-β-cyclodextrin,SBE-β-CD)的包合物;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2D-NMR)、X射线粉末衍射(X-ray powder diffraction,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紫外-可见光谱法(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metry,UV)、Job曲线法对包合物进行表征;测定了包合物的水溶性,在模拟人体胃液和肠液环境下进行了稳定性的测试。结果 核磁共振(1H-NMR和2D-NMR)分析表明,漆黄素从小口端进入HP-β-CD空腔,从大口端进入DM-β-CD和SBE-β-CD空腔。漆黄素与HP-β-CD、DM-β-CD和SBE-β-CD形成包合物后,其溶解度从0.05 mg/mL分别提高到了3.45、3.70、4.60 mg/mL。结论 漆黄素与β-环糊精衍生物形成包合物后,其溶解度、热稳定性及生物环境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
    8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和网络药理学的炒酸枣仁饮片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李泽,杜鹤,解玉军,衡依然,段慧竹,裴香萍,闫艳,杜晨晖
    2021, 52(16):4811-48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06
    [摘要](823) [HTML](0) [PDF 2.62 M](843)
    摘要:
    目的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和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炒酸枣仁饮片潜在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用(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electrostatic field orbital trap mass spectrometry,UHPLC-Q-Orbitrap-MS)解析生、炒酸枣仁饮片的主要成分,运用多元统计分析结合VIP>1和P<0.05筛选出炮制前后潜在的差异化学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筛选核心靶点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关系,预测炒酸枣仁潜在的Q-Marker,以潜在Q-Marker为指标对市售样品进行含量测定,验证Q-Marker的科学性。结果 生、炒酸枣仁共鉴定54个化学成分,包括斯皮诺素、当药黄素等黄酮类成分,酸枣仁皂苷A、酸枣仁皂苷B等皂苷类成分,以及木兰花碱、乌药碱等生物碱类成分;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共找到木兰花碱、6′′′-阿魏酰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白桦脂酸等28个差异性成分;经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出包括17个差异成分的Q-Marker库,分别为酸枣仁皂苷A、酸枣仁皂苷B、美洲茶酸、白桦脂酸、木兰花碱、乌药碱、去甲荷叶碱、巴婆碱、斯皮诺素、当药黄素、维采宁II、6′′′-对-香豆酰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芹菜素、桦木酮酸、牡荆素、异牡荆素;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及市售样品测定结果,最终确定木兰花碱、乌药碱、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和B作为炒酸枣仁的Q-Marker。结论 分析预测的Q-Marker为炒酸枣仁的整体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其功效关联物质的研究及作用机制的阐释奠定基础。
    9  经典名方旋覆代赭汤的指纹图谱及功效关联物质预测分析
    申屠银洪,李欢欢,赵晓莉,毛靖,林丽,毛春芹,李鹏,许金国,陆兔林
    2021, 52(16):4825-48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07
    [摘要](615) [HTML](0) [PDF 1.78 M](581)
    摘要:
    目的 基于指纹图谱及网络药理学,建立旋覆代赭汤(Xuanfu Daizhe Decoction,XDD)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并对其功效关联物质进行预测分析,为XDD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HPLC色谱法建立旋覆代赭汤物质基准对应实物(material standard corresponding material,XDD/MSCM)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匹配共有峰,并对各共有峰进行归属分析,基于文献及指纹图谱筛选XDD活性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建立“成分-靶点-通路”网络,进一步佐证XDD功效成分选择的合理性。结果 建立了XDD/MSCM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对多批次XDD/MSCM样品进行测定,标定36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指认出甘草苷、1,5-O-二咖啡酰奎宁酸、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1-O-乙酰旋覆花内酯、人参皂苷Rb1、甘草酸、6-姜辣素8个色谱峰,各批次样品相似度均>0.90,且36个共有峰均能明确归属到旋覆花、人参、生姜、甘草4味饮片;采用网络药理学对甘草苷、1,5-O-二咖啡酰奎宁酸、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1-O-乙酰旋覆花内酯、人参皂苷Rb1、甘草酸、6-姜辣素8个药效成分进行机制预测,富集的通路中含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3-hydroxy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通路、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HIF-1)信号通路等与止呕及抗炎作用相关。结论 建立的XDD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稳定可行,通过归属分析明确色谱峰的来源,为XDD后续制剂的研究提供参照基准,且结合网络药理学发现XDD 8个成分与XDD功效属性密切相关,可作为其潜在的功效关联物质,为XDD指标成分选择的合理性提供依据,同时为经典名方的研究提供参考。
    10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分类与回归树算法建立天舒片崩解时间预测模型
    刘秋安,徐芳芳,张欣,姜欣汝,徐冰,吴云,肖伟,王振中
    2021, 52(16):4837-48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08
    [摘要](740) [HTML](0) [PDF 1.28 M](645)
    摘要:
    目的 基于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um,NIRS)技术,建立一种快速预测天舒片崩解时间的方法。方法 采集39个批次共468个样品的NIRS,对比分类和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CART)算法与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square,PLS)算法2种模型的预测效果,建立天舒片崩解时间预测模型。结果 经基线校正处理后建立的CART模型性能最优。与PLS模型相比该模型将相对校正均方根偏差(relativ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orrection,RRMSEC)由7.43%降低至4.94%,相对预测均方根偏差(relativ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RMSEP)由7.84%降低至7.66%。结论 NIRS技术结合CART算法预测天舒片崩解时间是可行的,为天舒片崩解时间快速无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11  白术饮片的指纹图谱形状特征与质量标志物(Q-Marker)研究
    谭小娟,李世雄,李璎峪,赵靖,李原华,刘瑞连,刘文龙,张喜利
    2021, 52(16):4844-48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09
    [摘要](504) [HTML](0) [PDF 1.66 M](648)
    摘要:
    目的 根据白术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指纹图谱形状特征,建立一种快速精准辨识不同产地与炮制品的方法。方法 建立45批不同产地与炮制法的白术UPLC指纹图谱库,运用总量统计矩及相似度法、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法辨析此指纹图谱的形状特点,捕获其特征指纹图谱及特征峰。结果 生品、麸炒、土炒白术UPLC指纹图谱的共有峰16个;安徽与湖南、安徽与浙江、湖南与浙江产地的生白术的总量统计矩相似度分别为0.774~0.982、0.799~0.969、0.788~0.886;3产地的生品与麸炒、生品与土炒、麸炒与土炒白术的总量统计矩相似度中最大值为0.990,最小值为0.774。再结合OPLS-DA法中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for the projection,VIP)分析获得其中1~3、6、16号为区分贡献度最大的5个标志峰,确认6号峰为白术内酯II。结论 这5个标志峰对应物质可认定白术的潜在质量标志物(Q-Marker),为白术的产地、炮制法的精准识别及其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同时也为中药指纹图谱辨形论质做了积极探索。
    12  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葛根芩连汤中13种有效成分及其在配伍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张也,孙晓祝,于淼,赵云丽,于治国
    2021, 52(16):4852-48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10
    [摘要](385) [HTML](0) [PDF 1.38 M](607)
    摘要:
    目的 研究葛根芩连汤不同组方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差异,揭示其药效物质的变化规律,进而从化学层面探究葛根芩连汤的配伍规律。方法 采用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葛根芩连汤不同组方配伍中13种有效成分(葛根素、大豆苷元、黄芩苷、汉黄芩苷、汉黄芩素、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黄连碱、甘草素、异甘草苷、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的含量。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3.5 mmol/L庚烷磺酸钠溶液(含体积分数0.1%甲酸)-乙腈(含体积分数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70 nm;柱温35℃;进样量为20 μL。结果 葛根芩连汤中13种有效成分均基线分离、峰形对称,经方法学验证各项效能指标均符合定量分析要求。不同组方配伍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变化规律:葛根与黄芩、黄连配伍时,葛根中的葛根素与大豆苷元以及黄芩中的黄芩苷含量均显著增加;黄芩、黄连与炙甘草配伍时,其中的黄芩苷、汉黄芩苷、汉黄芩素和小檗碱等有效成分均有增加,同时甘草中的甘草酸亦有显著增加;全方配伍时各有效成分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葛根芩连汤及其组方的配伍规律研究。葛根芩连汤全方配伍对葛根与黄芩、黄连及炙甘草中有效成分的溶出均起到促进作用。其中,臣药黄芩、黄连能显著促进君药葛根中有效成分的溶出,起到辅佐君药的作用;而佐使药炙甘草不仅可促进臣药中有效成分的溶出,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臣药对君药的辅佐作用,起到协调全方、增效减毒的作用。
    13  黄芩苷脂质体凝胶制备、质量评价及其对痤疮的药效学评价
    王佳辉,陈麟,孙平,陈子豪,李海艳,苏青
    2021, 52(16):4860-48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11
    [摘要](853) [HTML](0) [PDF 2.42 M](551)
    摘要:
    目的 制备黄芩苷脂质体凝胶(baicalin liposomes gels,Bai-Lip-Gels),进行体外质量评价,并考察其治疗轻、中度痤疮的疗效。方法 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以包封率、粒径为评价指标来考察处方工艺对脂质体制备的影响。其次,利用各因素与包封率之间的相关性选出影响脂质体制备的显著因素,并运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处方工艺。然后制备Bai-Lip-Gels,采用流变学进行表征,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考察,并通过透析袋释药试验和离体皮肤透皮试验考察Bai-Lip-Gels的释药性能。最后,对Bai-Lip-Gels进行兔耳痤疮的药效学评价。结果 成功制备黄芩苷脂质体(baicalin liposomes,Bai-Lip),其包封率为63.9%;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观察可见脂质体呈规则球形,结构完整,分散均匀;其粒径为(212.300±0.424)nm,多分散性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0.217±0.012,Zeta电位为(-32.4±0.9)mV,制备的Bai-Lip稳定。制备的Bai-Lip-Gels流变学性质稳定,在4℃冷藏贮存稳定性良好。离体皮肤透皮试验结果表明,Bai-Lip-Gels在18 h内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Q18)为(81.38±2.81)μg/cm2,高于黄芩苷混悬剂凝胶(baicalin suspension gels,Bai-Sus-Gels)[Q18为(43.03±2.14)μg/cm2],并对Bai-Lip-Gels和Bai-Sus-Gels的释放曲线进行了方程拟合,Bai-Lip-Gels体外经皮渗透符合一级方程,Bai-Sus-Gels经皮渗透符合零级方程。初步药效学试验表明,在给药治疗后,组织病理染色结果可知,Bai-Lip-Gels组的疗效显著,主要体现在减轻角质化程度、局部组织充血、炎性程度等方面。从兔耳痤疮模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分泌的影响发现,Bai-Lip-Gels能显著降低兔耳痤疮的炎症因子水平,且疗效优于阳性对照组阿达帕林凝胶。结论 制备的Bai-Lip-Gels用于兔耳痤疮治疗,能有效减轻角质化程度,减轻局部组织充血,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为治疗轻、中度炎症性痤疮提供制剂开发的依据。
    14  基于miR-34调控KLF4/VEGF传导轴探讨活血荣络方促脑梗死后血管新生的机制
    杨仁义,颜思阳,周德生,傅馨莹,马强,张宇星,高晓峰,刘利娟
    2021, 52(16):4873-48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12
    [摘要](569) [HTML](0) [PDF 1.48 M](633)
    摘要:
    目的 基于miR-34家族基因与Kruppel样因子4(Kruppel-like factor 4,KLF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传导轴的相关性探讨活血荣络方促脑梗死后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活血荣络方(11.7 g/kg)组和丁苯酞(60 mg/kg)组,每组10只,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模型,连续ig药物7 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海马区CD34及皮质区VEGF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梗死侧脑组织中KLF4和VEGF蛋白表达情况;采用q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miR-34家族基因的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miR-34家族基因与mNSS、KLF4、VEGF的相关性。结果 活血荣络方能够显著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P<0.01),增加海马区CD34阳性细胞及皮质区VEGF表达(P<0.01),增强脑组织中KLF4和VEGF蛋白表达(P<0.01),抑制miR-34家族基因miR-34a、miR-34b、miR-34c mRNA表达(P<0.01);且mNSS与miR-34a、miR-34b、miR-34c呈高度正相关(P<0.05);VEGF与miR-34a、miR-34b、miR-34c呈高度负相关(P<0.05);KLF4与miR-34b呈高度负相关(P<0.05),与miR-34c呈高度负相关(P<0.01)。结论 活血荣络方能够抑制miR-34a、miR-34b、miR-34c mRNA表达,激活KLF4/VEGF传导轴,促进脑梗死后血管新生,进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15  蕲艾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活性筛选与作用评价
    朱芸芸,陈乐,魏晓晴,王梓灵,刘洪涛,杜鸿志,刘大会
    2021, 52(16):4882-489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13
    [摘要](747) [HTML](0) [PDF 1.92 M](599)
    摘要:
    目的 评价蕲艾Artemisia argyi的抗炎活性,筛选其最佳抗炎活性部位,确证其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体外炎性细胞模型,给予蕲艾水部位、正丁醇部位、醋酸乙酯部位、石油醚部位进行干预,观察各组细胞形态;采用Griess法测定各组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itrite oxide,NO)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水平;采用q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TNF-α、IL-6、IL-1β、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mRNA表达情况。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对最佳抗炎活性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建立2.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小鼠UC模型,给予蕲艾醋酸乙酯部位和异泽兰黄素,记录各组小鼠体质量、摄食量和饮水量变化,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测量结肠组织长度,并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1,ZO-1)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10 μg/mL蕲艾醋酸乙酯部位能够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分化程度,显著降低上清液中NO、TNF-α、IL-6和IL-1β水平(P<0.01),下调TNF-α、IL-6、IL-1β、COX-2、iNOSNLRP3 mRNA表达水平(P<0.05、0.01)。异泽兰黄素在蕲艾醋酸乙酯部位中具有最高的质量分数,为该部位中的主要成分。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1),DAI评分升高(P<0.01),结肠长度缩短(P<0.01),结肠组织中TNF-α、IL-6、IL-1βCOX-2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ZO-1表达减少;给予蕲艾醋酸乙酯部位和异泽兰黄素后,上述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0.01)。结论 蕲艾醋酸乙酯部位具有最佳的体外抗炎活性,醋酸乙酯部位及其主要成分异泽兰黄素对UC小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16  委陵菜酸对幽门螺杆菌诱导GES-1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贺海波,朱丽金,贺君宇,江伟杰,王晓,彭校,陈烨韬,宋利华,张继红,邹坤
    2021, 52(16):4892-490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14
    [摘要](479) [HTML](0) [PDF 2.04 M](601)
    摘要:
    目的 探索委陵菜酸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诱导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损伤的影响。方法 GES-1细胞与Hp共培养,给予委陵菜酸和NOD样受体家族3(NOD-like receptor family 3,NLRP3)抑制剂MCC950,考察各组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率、集落形成、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和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角质细胞趋化因子(keratinocyte chemokines,KC)、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IL-18、IL-4和IL-10水平;采用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采用qRT-PCR检测各组细胞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Bcl-2、Bcl-xl、BaxBad mRNA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TLR4/NLRP3/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委陵菜酸显著抑制Hp诱导的GES-1细胞LDH释放率(P<0.05、0.01),促进细胞集落形成(P<0.05、0.01),抑制细胞凋亡(P<0.05、0.01);升高细胞线粒体膜电位(P<0.01),降低ROS水平(P<0.01);降低上清液中MCP-1、KC、TNF-α、IL-1β、IL-6和IL-18水平(P<0.01),升高IL-4和IL-10水平(P<0.01);升高细胞GSH-Px、SOD和CAT活性(P<0.01),降低MDA含量(P<0.01);降低细胞TLR4、MyD88、Bax、Bad mRNA表达水平(P<0.01),升高Bcl-2、Bcl-xl mRNA表达水平和Bcl-2/Bax、Bcl-xl/BadP<0.01);下调细胞TLR4、MyD88、磷酸化IκB激酶β(phosphorylated inhibitor kappa B kinase β,p-IKKβ)、p-IκBα、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ASC)、半胱氨酸蛋白酶-1前体(pro-Caspase-1)、Caspase-1、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hioredoxin-interacting protein,TXNIP)、pro-IL-1β、pro-IL-18、Bax、Bad、细胞色素C、凋亡酶激活因子-1(apoptotic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1,Apaf-1)、剪切型Caspase-9(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和胞核p65蛋白表达水平(P<0.01),上调Bcl-2、Bcl-xl、pro-Caspase-9、pro-Caspase-3和胞质p65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 委陵菜酸对Hp诱导的GES-1细胞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内源性抗氧化系统功能、抑制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及TLR4/NF-κB/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激活,从而减少线粒体介导的凋亡密切相关。
    17  基于IL-6/JAK2/STAT3通路探讨补肾化痰方改善去势大鼠骨丢失的作用机制
    谭张奎,向楠,张妍,熊梦欣,薛瑶珺,黄诗怡,周广文
    2021, 52(16):4904-49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15
    [摘要](751) [HTML](0) [PDF 1.70 M](1204)
    摘要:
    目的 探究补肾化痰方对去势大鼠骨丢失和IL-6/Janus激酶2(Janus kinase 2,JAK2)/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通路的影响。方法 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戊酸雌二醇(0.184 mg/kg)组以及补肾化痰方低、中、高剂量(4.7、9.4、18.8 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他组均采用手术切除卵巢,制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术后1周给予戊酸雌二醇和补肾化痰方进行干预,给药12周后取材。采用Micro CT检测各组大鼠肱骨骨密度和骨矿物质含量;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股骨组织病理变化;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法考察各组大鼠骨髓成骨细胞数量;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IL-17水平;采用q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股骨组织IL-6、IL-6R、JAK2STAT3 mRNA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股骨组织IL-6、IL-6R、JAK2、p-JAK2、STAT3和p-STAT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肱骨骨密度和骨矿物质含量显著降低(P<0.01);骨小梁减少、稀疏,脂肪细胞增多;血清中IL-6、TNF-α和IL-17水平显著升高(P<0.01);股骨组织IL-6、IL-6R、JAK2STAT3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IL-6、IL-6R、p-JAK2和p-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骨密度和骨矿物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0.01);骨小梁增多,且结构较完整,脂肪细胞减少;补肾化痰方中、高剂量组大鼠骨髓成骨细胞数显著增多(P<0.05、0.01);各给药组大鼠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1),戊酸雌二醇组以及补肾化痰方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17水平显著降低(P<0.01);股骨组织IL-6、IL-6R、JAK2STAT3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IL-6、IL-6R、p-JAK2和p-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补肾化痰方能够改善去势大鼠骨丢失,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L-6/JAK2/STAT3通路有关。
    18  益肾通络方抑制EGFR及下游信号途径对膜性肾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陈素枝,杨凤文,李永章,宋蕾,王广建,檀淼,袁国栋,杨冰,张尧,赵方,檀金川
    2021, 52(16):4913-49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16
    [摘要](667) [HTML](0) [PDF 1.42 M](806)
    摘要:
    目的 探究益肾通络方对膜性肾病大鼠肾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及足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尾iv阳离子牛血清白蛋白(cationic bovine serum albumin,C-BSA)建立膜性肾病大鼠模型,给予益肾通络方和盐酸贝那普利进行干预,检测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urine total protein,UTP)、血清中白蛋白(albumin,ALB)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足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磷酸化EGFR(p-EGFR)和剪切型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p-EGFR、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1(Ras-related C3 botulinum toxin substrate 1,Rac1)、c-jun、c-fos、FasL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24 h UTP以及血清中TC水平明显升高(P<0.01),ALB水平显著降低(P<0.01);肾小球基底膜、足细胞结构发生改变;肾组织足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明显增多(P<0.01);肾组织p-EGFR、Rac1、c-jun、c-fos、FasL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肾通络方中、高剂量组大鼠24 h UTP以及血清中TC水平明显降低(P<0.01),ALB水平明显升高(P<0.01);肾组织病理损伤得到改善;肾组织足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5、0.01),肾组织p-EGFR、Rac1、c-jun、c-fos、FasL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 益肾通络方可以减轻膜性肾病大鼠肾脏病理损伤,抑制肾组织足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GFR及下游Rac1/c-jun、c-fos/FasL信号途径有关。
    19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研究山花晶颗粒抗视疲劳的作用机制
    李蕊,赵金伟,宁停波,姚景春,梁红宝
    2021, 52(16):4921-49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17
    [摘要](694) [HTML](0) [PDF 1.86 M](861)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山花晶颗粒抗视疲劳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筛选山花晶颗粒的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富集信号通路;采用Cytoscape软件分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中的关键靶点,采用分子对接实验对主要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进行验证。结果 山花晶颗粒筛选出槲皮素、熊果酸、大黄素等66个主要活性成分以及多巴胺受体D2(dopamine receptor D2,DRD2)、5-羟色胺受体1A(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1A,HTR1A)、毒蕈碱型胆碱受体M2(cholinergic receptor muscarinic 2,CHRM2)等34个潜在作用靶点,富集分析出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环单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信号通路等35条相关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作用靶点的对接构象合理。结论 山花晶颗粒能够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抑制细胞凋亡和炎性因子的产生,从而减轻眼部细胞氧化和损伤,发挥抗视疲劳的作用。
    20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指纹图谱的黄柏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何巧玉,刘静,李春霞,王誉程,王晓丽,邢红,刘虹,刘二伟,陈晓鹏
    2021, 52(16):4931-49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18
    [摘要](629) [HTML](0) [PDF 1.79 M](681)
    摘要:
    目的 为确定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体现药材共性的重要度提供数学评价方法,结合网络药理学和指纹图谱方法,并基于Q-Marker“五原则”,对中药黄柏从化学成分有效性以及可测性等角度进行Q-Marker预测分析。方法 利用现有文献对黄柏药材Q-Marker的来源进行整合,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预测黄柏药材中的核心成分。结合指纹图谱对10批黄柏药材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进一步确定黄柏药材中潜在的Q-Marker,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通过文献查阅确定生物碱、黄酮类以及酚酸类为黄柏Q-Marker主要来源。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生物碱类和黄酮类具有高连接度,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同时建立了10批黄柏药材指纹图谱,并指认其中8个共有成分,分别为新绿原酸、黄柏碱、木兰花碱、4-O-阿魏酰奎宁酸、盐酸药根碱、绿原酸、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结合网络药理学活性和成分可测性以及Q-Marker理念,初步预测黄柏碱、4-O-阿魏酰奎宁酸、盐酸小檗碱可作为黄柏药材潜在的Q-Marker,最后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进一步验证了Q-Marker体现药材共性的重要度。结论 利用网络药理学进行初步预测,同时建立指纹图谱结合数理统计的黄柏药材质量控制方法,为黄柏药材的Q-Marker的研究提供参考。
    21  基于化学成分相似性的川贝母茎叶药效研究
    戴静,刘博文,刘晓凤,杨杰,王执一,邓妍,徐玉玲,刘涛
    2021, 52(16):4942-495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19
    [摘要](905) [HTML](0) [PDF 1.90 M](561)
    摘要:
    目的 在化学成分指引下对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茎叶的药效作用进行研究,为川贝母茎叶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检测川贝母茎叶及鳞茎中的化学成分,比较两者的相似性,推测川贝母茎叶的功效。选择两者有代表性的30个共有化学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川贝母茎叶对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作用靶点及其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对其进行药效验证。结果 检测得到川贝母茎叶与鳞茎共有成分759个,筛选前30种主要化学成分,搜索得到药物潜在靶点共1816个;检索得到支气管哮喘靶点2358个、肺炎靶点5014个、支气管炎靶点1964个;川贝茎叶对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共同靶点有333个,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762个(P<0.05),其中生物过程条目617个、细胞组成条目50个、分子功能条目95个,分别占81%、7%、12%;涉及的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主要有代谢通路和癌症通路等。氨水引咳实验及化痰实验结果显示,茎叶水提组与可待因组和急支糖浆组比较,咳嗽次数无显著差异,均能显著增加小鼠酚红排泌量。结论 川贝母茎叶与鳞茎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可能与鳞茎具有相似的功效,川贝茎叶中的异鼠李素-7-O-葡糖苷(isorhamnetin-7-O-glucoside)、精胺(spermine)、N-乙酰基-L-色氨酸(N-acetyl-L-tryptophan)、γ-亚麻酸(γ-linolenic acid)等成分可能通过CCND1、EP300、CDK2、INS、EGF、CDC42、DNMT1、PARP1等靶点,调节代谢通路和癌症通路等信号通路,发挥其止咳化痰作用,可为川贝母茎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22  血尿安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女性复发性尿路感染疗效观察
    刘培培,李红娟,王雅莉
    2021, 52(16):4954-49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20
    [摘要](611) [HTML](0) [PDF 577.56 K](546)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尿安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女性复发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122例女性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2例。对照组口服左氧氟沙星片(0.3 g/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尿安胶囊(4.2 g/d),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症状缓解时间、尿细菌培养转阴率及复发率、血清学指标。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3.33%、83.8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尿路刺激征缓解时间、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及尿细菌培养转阴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8、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同时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6个月后治疗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6%vs 13.3%)。结论 血尿安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女性复发性尿路感染临床疗效确切,并可降低复发率,促进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回落,安全性良好。
    23  基于数据驱动分析的抗病毒中药分布规律
    魏雅雯,李谨彤,任夏,付先军
    2021, 52(16):4959-49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21
    [摘要](649) [HTML](0) [PDF 2.13 M](854)
    摘要:
    目的 挖掘抗病毒中药分布规律,为中药抗病毒活性筛选和当前疫情防控候选方药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以《抗病毒中草药的研究与应用》以及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中的抗病毒中药文献为信息来源,对相关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频数分析、共现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方法挖掘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药性、科属、有效成分及活性分布规律。结果 共筛选出511味抗病毒中药,包含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三药三方”所涉及的48味中药中的41味。它们多具有性寒、味苦,归肺经、肝经等药性,其中板蓝根、黄芩、金银花等最常见;涉及冠状病毒科数据135条,高频中药为柴胡、甘草、板蓝根等,且发现2003年非典时期研究最多的中药为板蓝根、苦豆子,而2020年COVID-19疫情时期,对桑白皮的研究占据首位;抗病毒中药的有效成分以多糖类、黄酮类为主;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共涉及564个基原物种,在系统发育树上具有明显的聚集性,主要分布在种子植物门的菊分支和蔷薇分支,其中菊科、唇形科、豆科、蔷薇科等的抗病毒中药最多。结论 抗病毒中药以味苦、性寒,归肺经、肝经为主,来源菊科、唇形科、豆科等科属中药更有可能具有抗病毒作用,其有效组分多为黄芪多糖、板蓝根多糖、槲皮素、咖啡酸、熊果酸等多糖类或黄酮类成分,而且这些规律与抗COVID-19疫情中推广使用的“三药三方”基本一致,这为抗病毒中药活性筛选,尤其为当前COVID-19疫情防控候选中药的筛选提供了参考依据。
    24  苦参凝胶联合抗真菌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Meta分析
    杜惠兰,宋亚静,陈静
    2021, 52(16):4973-49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22
    [摘要](515) [HTML](0) [PDF 1.13 M](556)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苦参凝胶联合抗真菌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VIP)、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1年5月31日,收集苦参凝胶联合抗真菌药治疗VVC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依据Cochrane系统评价原则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评价文献方法学质量;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4篇文献,共计327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用抗真菌药相比,苦参凝胶联用抗真菌药能显著提高VVC患者假丝酵母菌的转阴率[RR=1.20,95% CI(1.17,1.24),P<0.000 01],降低VVC的复发率[RR=0.25,95% CI(0.17,0.35),P<0.000 01],且在改善阴道瘙痒[MD=-3.34,95% CI(-3.54,-3.15),P<0.000 01]、阴道疼痛[MD=-2.66,95% CI(-3.16,-2.17),P<0.000 01]、白带异常[MD=-2.87,95% CI(-3.13,-2.67),P<0.000 01]、阴道黏膜充血[MD=-3.60,95% CI(-4.02,-3.18),P<0.000 01]等症状方面优于单用抗真菌药治疗。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6,95% CI(0.29,2.49),P=0.78]。结论 苦参凝胶联合抗真菌药治疗VVC能有效提高致病菌转阴率、降低复发率、加快缓解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用抗真菌药治疗,且临床用药安全。
    25  连花清瘟治疗流行性感冒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卢芬萍,呼兴华,高原,赵凯,薛敬东,李耀辉
    2021, 52(16):4986-49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23
    [摘要](722) [HTML](0) [PDF 866.24 K](725)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连花清瘟(胶囊/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医学支持。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数据库,时间截止至2020年11月10日,搜索连花清瘟(试验组)对比化学药及其他中成药(对照组)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根据Cochrane标准筛选纳入研究,提取数据并运用RevMan5.4、Stata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计纳入19篇文献,涉及2651例流行性感冒患者,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可提高患者临床总有效率[OR=3.18,95% CI(2.54,3.97),P<0.000 01];有效缩短发热时间[SMD=-0.77,95% CI(-1.15,-0.39),P<0.000 1]、咽痛症状缓解时间[MD=-8.66,95% CI(-12.42,-4.90),P<0.000 01]、全身酸痛缓解时间[MD=-27.87,95% CI(-50.65,-5.09),P=0.02];在咳嗽症状缓解时间方面[MD=-8.07,95% CI(-16.05,-0.08),P=0.05],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病毒核酸转阴时间方面[MD=1.39,95% CI(-7.24,10.02),P=0.7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连花清瘟对流行性感冒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
    26  唇形科8种药用植物漆酶基因的发现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陈进芳,陈祥慧,李卿,冯婧娴,周正,张磊,吴宇,黄玉香
    2021, 52(16):4996-50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24
    [摘要](599) [HTML](0) [PDF 1.90 M](571)
    摘要:
    目的 分析漆酶在唇形科药用植物中的异同,以期为唇形科药用植物中漆酶的后续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唇形科8种药用植物的转录组数据库中发掘了31个完整漆酶基因并解析其特征,包括序列的同源性、理化特征、信号肽、导肽、跨膜结构域、糖基化与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和铜离子结构域等,并对它们的进化关系以及表达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 唇形科药用植物漆酶基因均具有典型的漆酶结构特征,相对分子质量在62 000左右,多数含有分泌途径的信号肽,无规则卷曲和延伸链是其二级结构的主要构成部分;通过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漆酶共同构建系统进化树,能将其分为7个亚族。结论 对唇形科药用植物漆酶基因的详细分析,可为后续该酶基因的深入研究以及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对唇形科药用植物药效物质进行代谢调控以及关键酶基因的定点突变提供参考信息。
    27  广佛手UDP-鼠李糖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鉴定
    周良云,蔡启忠,刘长征,刘露,张春荣,杨全
    2021, 52(16):5005-50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25
    [摘要](363) [HTML](0) [PDF 1.84 M](716)
    摘要:
    目的 对广佛手Citrus medica var.sarcodactylis中参与合成UDP-鼠李糖的UDP-鼠李糖合成酶(UDP-rhamnose synthase,RHM)基因进行全长cDNA克隆、功能鉴定及差异表达分析。方法 基于广佛手转录组数据,筛选和克隆广佛手鼠李糖合成酶基因(CmRHM1)的全长cDNA,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通过体外酶促反应鉴定CmRHM1的功能;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广佛手不同器官中CmRHM1基因的表达特性。结果 CmRHM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2007 bp,编码668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5 330、理论等电点是6.97,为亲水蛋白,无信号肽。多重序列比对显示CmRHM1在序列的N-端和C-端均含有高度保守的2个结构域(GxxGxxG/A和YxxxK)。体外酶促反应结果表明CmRHM1蛋白具有催化UDP-Glc合成UDP-Rha的功能。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该基因在广佛手的茎、叶和果实中的表达水平依次为叶>果实>茎。结论 CmRHM1基因的功能鉴定为UDP-鼠李糖及鼠李糖糖苷的生物合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28  刺五加P450基因的筛选及其表达对皂苷含量的影响
    宋鑫,崔明晖,张朵朵,张杰,林丽梅,邢朝斌
    2021, 52(16):5012-50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26
    [摘要](276) [HTML](0) [PDF 2.13 M](573)
    摘要:
    目的 筛选和鉴定刺五加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中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EsP450),分析其进化特征,探究其与刺五加总皂苷含量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筛选得到EsP450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与适应性进化分析,采用qRT-PCR法检测EsP450基因的表达量,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刺五加的总皂苷含量。结果 筛选得到了18条EsP450基因。刺五加P450蛋白不存在跨膜区域,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结构为主。EsP450基因不存在正选择位点。各EsP450间的表达量差异显著,部分基因表达量差值在10倍以上,7条EsP450基因的表达与皂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鉴定出与刺五加总皂苷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的EsP450基因,EsP450基因在进化中受到纯净选择。
    29  基于化学模式识别法的翼核果指纹图谱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黄建猷,胡筱希,黄周锋,陆国寿,谭晓,蓝常珍
    2021, 52(16):5021-50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27
    [摘要](642) [HTML](0) [PDF 1.69 M](597)
    摘要:
    目的 基于化学模式识别法建立翼核果Ventilago leiocarpa指纹图谱与多成分含量测定,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15批不同产地翼核果HPLC指纹图谱,确定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4种化学成分并测定样品中含量,使用SPSS 19.0、SIMCA 14.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DPPH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并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建立其谱效关系。结果 选取了8个色谱峰作为指纹图谱的共有峰,通过聚类分析可将15批翼核果分为3类,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经主成分分析,3个主成分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0.505%;被指认的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峰在15批样品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6~2.08 mg/g、3.57~17.03 mg/g、0.04~1.53 mg/g、0.10~1.59 mg/g;15批样品均具有抗氧化活性,8个共有峰与抗氧化活性存在一定的关联度,关联度在0.8259~0.6351,各特征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对其抗氧化活性贡献的大小顺序为8号峰>3号峰>1号峰>2号峰>4号峰>5号峰>7号峰>6号峰。结论 翼核果抗氧化作用为“多成分”共同起效的结果,翼核果指纹图谱的构建和化学模式识别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可作为翼核果质量控制的指标性成分。
    30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中药研究的应用进展
    蔡梦如,姚宇,尹东阁,王开心,胡雪凌,刘曼婷,董晓旭,曲昌海,尹兴斌,倪健
    2021, 52(16):5028-50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28
    [摘要](812) [HTML](0) [PDF 1.17 M](922)
    摘要: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由金属离子中心与有机配体连接而成的杂化多孔晶体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孔径可调、活性位点丰富、生物相容性良好的优点,被广泛用于气体储存、吸附、提取、催化及药物递送等领域。近年来,MOFs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主要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缓控释放、靶向递送、改善药物的溶解性、增加药物的稳定性、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等。此外,MOFs在中药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检测方面也有诸多应用。综述近年来MOFs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以期为MOFs在中药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为中药成分的新型递药系统研究提供新思路。
    31  基于化合物稳定性探讨炮制对含环烯醚萜类成分中药药性及功效影响的研究进展
    杜亚朋,王美,李璐遥,周坤,白亚军,李杨,王四旺,王梅,赵晔,郑晓晖
    2021, 52(16):5039-50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29
    [摘要](361) [HTML](0) [PDF 2.22 M](761)
    摘要: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是具有丰富生物活性的重要中药成分,其在炮制过程中常常发生分解与转化,可能影响饮片质量、中药药性与药效。为掌握并合理控制含有该类成分中药炮制过程中影响药性与药效的因素,制定科学的炮制工艺,有效利用炮制环节的生物转化,通过本草考证和检索国内外研究文献,基于环烯醚萜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以及分布分析,总结影响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稳定性因素,梳理炮制前后含有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中药药性与药效的变化,发现当pH值小于3、温度高于45℃、相对湿度高于45%、未灭活的酶存在和药材含水量较高时均会促使环烯醚萜类成分分解、转化,含该类成分的中药炮制后药性由寒转温,作用由清转补,此改变的物质基础与炮制过程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分解与转化密切相关。因此,在炒制、炙、蒸煮过程中应以临床用药目的为依据合理控制上述影响因素,以达到增效目的,保证中药质量、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
    32  基于上皮间质转化的人参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杨岩涛,肖佳妹,杨岩,赵佳柱,陈乃宏
    2021, 52(16):5052-50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30
    [摘要](690) [HTML](0) [PDF 1.67 M](604)
    摘要: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胚胎发育、细胞纤维化及肿瘤转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因可促进肿瘤细胞侵袭和扩散而成为肿瘤转移的关键促进剂,也是许多肿瘤的最终病理变化过程。在EMT过程中,上皮细胞失去极化结构并获得迁移和侵袭能力,导致肿瘤转移,是造成恶性肿瘤临床治疗失败且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人参活性成分在不同类型肿瘤的EMT过程中均可发挥抑制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因此,总结人参活性成分通过抑制EMT过程的抗肿瘤作用,以期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以及为新型抗肿瘤中药的开发提供支撑。
    33  茄科倍半萜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谭金燕,程艳刚,王佳敏,王世晖,刘凯丽,王颖莉
    2021, 52(16):5062-50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31
    [摘要](769) [HTML](0) [PDF 3.46 M](585)
    摘要:
    茄科为被子植物门、管状花目下的植物,1992年至今从茄科植物中分离得到209个倍半萜类成分,其类型主要包括链状倍半萜、单环倍半萜、桉叶烷型倍半萜、香根螺烷型倍半萜、愈创木烷型倍半萜等,药理作用研究表明部分倍半萜类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抑菌、抗病毒和免疫抑制等活性。主要综述茄科倍半萜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茄科植物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4  人参提取物及皂苷类成分在皮肤护理及护发方面的研究进展
    李晓敏,高晴晴,赵余庆
    2021, 52(16):5078-50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32
    [摘要](924) [HTML](0) [PDF 1.22 M](1253)
    摘要:
    人参Panax ginseng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化妆品原料之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主要化学成分人参皂苷在体内外均表现出抗衰老、防晒、美白、保湿、消炎、固发、防脱发等护肤和护发功效,且人参经过加工产生的稀有人参皂苷会使以上作用加强。系统地综述了近年来人参提取物及人参皂苷类成分在皮肤护理和护发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人参提取物及皂苷类成作为新型皮肤护理产品的深入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35  中药衍生碳点研究进展
    黄倩倩,吴成圆,滕云峰,杨一凡,梁玉杰,杨尚青,王中旻,彭代银,王雷,陈卫东
    2021, 52(16):5089-50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33
    [摘要](967) [HTML](0) [PDF 931.15 K](945)
    摘要:
    中药炭药及中药提取物经高温炭化会产生“中药炭质药物纳米粒”,其过程与碳量子点(carbon quantum dots,CDs)的制备工艺类似。由于粒径小于10 nm,称之为“中药衍生碳量子点”。炭药的质量标准是“存性”,以中药为原材料制备而成的CDs,不仅具有止血、抗肿瘤等功效,而且具有低毒、水溶性好、生物相容性高、光致发光性能优异等特点,可用于离子检测、药物分析传感、细胞成像、药物递送等领域。从中药衍生碳点在疾病治疗、生物传感和细胞成像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当前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36  基于专利分析的中药关键技术发展轨迹
    张文凤,马俊红,于慧娴,袁红梅
    2021, 52(16):5098-51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34
    [摘要](768) [HTML](0) [PDF 2.23 M](646)
    摘要:
    具有稳健性的技术轨迹可以作为研究技术发展和确定最新技术的工具,精准绘制技术发展轨迹有助于推动我国中药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以1987—2018年中国中药行业发明授权专利为数据源,基于专利分析提出一种新的中药产业技术轨迹测绘方法。首先,应用突变级数法将我国中药产业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其次,构建专利引文网络并应用核心-边缘模型识别各阶段中药行业的核心专利和边缘专利;然后,以核心专利为数据源,采用关键路径算法搜索中药核心关键路径;最后,利用核心专利和边缘专利扩充核心关键路径,进而绘制我国中药产业关键技术发展轨迹。研究结果展示了中药产业的5条关键技术轨迹,实现了中药产业的传承与创新。
    37  中国中药材国际竞争力及提升路径研究
    杨雪,何玉成,刘成
    2021, 52(16):5106-51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6.035
    [摘要](482) [HTML](0) [PDF 1.00 M](826)
    摘要:
    提升中药材国际竞争力对推动中药产业国际化,实现中医药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09—2018年中国中药材的进出口数据,对比分析中国与5个主要出口国家的中药材国际竞争力,结果表明中国中药材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呈先升后降趋势;中药材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国际竞争力逐渐减弱。中国应从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完善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开展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等方面提升中药材的国际竞争力。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