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52卷第1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21, 52(15):0-0.
    [摘要](296) [HTML](0) [PDF 978.61 K](757)
    摘要:
    2  封面
    2021, 52(15):0-0.
    [摘要](198) [HTML](0) [PDF 5.14 M](926)
    摘要:
    3  基于“霰弹理论”的中药汤剂伴侣的研发策略与实践:以黄连解毒汤为例
    柯秀梅,张立胜,张定堃,仇敏,杨军宣,王建伟,瞿礼萍,韩丽
    2021, 52(15):4443-44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01
    [摘要](1413) [HTML](0) [PDF 1.85 M](2005)
    摘要:
    中药汤剂普遍存在味苦、口感差的共性问题,严重制约服药顺应性与中医临床疗效。这与汤剂混相体系下众多成分与苦味受体之间复杂的多对多时空响应与苦味信号综合叠加密切相关,单一的掩味或矫味方法效果有限,亟需寻找新的研究思路与策略。受咖啡伴侣的启示,首次提出基于“霰弹理论”的中药汤剂伴侣的研制思路,并选择疗效确切、苦味显著的经典名方黄连解毒汤为模型药,研究汤剂伴侣的基本配方。针对黄连解毒汤中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的呈味特征,采用单因素实验筛选出适宜的矫味剂纽甜、γ-环糊精(γ-cyclodextrin,γ-CD)和mPEG2000-PLLA2000,并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优化法优化矫味伴侣剂配方,得到黄连解毒汤最优伴侣剂配方为纽甜-mPEG2000-PLLA2000-γ-CD-黄连解毒汤的质量比为0.028∶0.15∶1.5∶100。实验结果表明伴侣剂配方中3个矫味剂达到了1+1+1>3的协同矫味增甜的效果,对于提高汤剂服药顺应性、提升中药制剂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4  2种藜芦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抗真菌活性研究
    余茜,温鼎声,遆慧慧
    2021, 52(15):4455-44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02
    [摘要](768) [HTML](0) [PDF 1.26 M](1026)
    摘要:
    目的 采用活性指导分离的方法研究百合科藜芦属植物Veratrum virid和藜芦V.nigrum干燥根及根茎的抗真菌活性成分。方法 利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V.virid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rubivirine-3-O-β-glucopyranoside(1)、veratrosine(2)、veratramine(3)、pseudojervine(4)、rubivirine(5)、resveratrol 3,4'-OO'-di-β-D-glucopyranoside(6)、mulberroside A(7)、resveratrol 4'-O-β-D-glucopyranoside(8)、resveratrol 3-O-β-D-glucopyranoside(9)、oxyresveratrol-2-O-β-D-glucopyranoside(10);从藜芦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veratrosine(2)、veratramine(3)、pseudojervine(4)、rubivirine(5)、verussurinine(11)、veralosidine(12)、jervine(13)、γ-chaconine(14)、germidine(15)。结论 其中化合物151115为甾体生物碱类化合物,610为二苯乙烯苷类化合物。化合物1为新的甾体生物碱类化合物;化合物510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纸片扩散法评价化合物的抑真菌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4对新生隐球菌和克柔念珠菌都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4.1、19.8μg/mL。并且化合物14在100 μmol/L浓度下对4株人肿瘤细胞都不具有抑制活性。
    5  工业大麻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刘志华,王金兰,赵明,李军,时志春,王丹,张树军
    2021, 52(15):4463-44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03
    [摘要](898) [HTML](0) [PDF 1.27 M](786)
    摘要:
    目的 研究工业大麻Cannabis sativ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从工业大麻地上部分的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3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13S-羟基-9Z,11E,15E-十八碳三烯酸甲酯(1)、Δ9-四氢次大麻酚酸(2)、二氢猕猴桃内脂(3)、苯甲酸(4)、对羟基肉桂酸甲酯(5)、二氢阿魏酸甲酯(6)、9,10-二氢-2,3,5,6-四甲氧基菲-1,4-二酮(7)、脱镁叶绿素甲酯(8)、对羟基苯甲酸(9)、大麻黄素A(10)、反式对羟基肉桂酸酰对羟基苯乙胺(11)、黑麦草素(12)、3S-羟基-5α,6α-环氧-β-紫罗兰酮(13)、大麻艾尔松酸B(14)、3-吲哚甲酸(15)、亚油酸单甘油酯(16)、反式对羟基肉桂酸(17)、松脂醇(18)、琥珀酸(19)、反式肉桂酸(20)、胡萝卜苷(21)、β-谷甾醇(22)、顺式对羟基肉桂酸(23)、顺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24)、木犀草素(25)、甘油-1-(13-羟基-9Z,11E,5E-十八碳三烯酸)酯(26)、6S,9R-二羟基-3-酮-α-紫罗兰醇(27)、反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28)、布卢姆醇B(29)以及儿茶素(30)。结论 化合物26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大麻三烯酸A,化合物1首次作为天然产物分离得到,化合物681213162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6  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导向分离翻白草活性成分
    高冰,苏艳芳,张杰,马雪姣,王玮
    2021, 52(15):4473-44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04
    [摘要](395) [HTML](0) [PDF 1.05 M](708)
    摘要:
    目的 研究翻白草Potenlilla discolor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 以4-硝基苯基-α-吡喃葡萄糖苷(PNPG)为底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利用硅胶、聚酰胺、Sephadex LH-20凝胶、ODS及反相HPLC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运用核磁共振波谱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翻白草全草95%乙醇水浸提物的二氯甲烷、醋酸乙酯、正丁醇等萃取物经D101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的30%乙醇水洗脱部分显示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对其进一步的化学成分研究共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3',4,4'-四羟基联苯(1)、反式银椴苷(2)、顺式银椴苷(3)、柚皮素-5-O-β-葡萄糖苷(4)、异杞柳苷(5)、黑色五味子单体苷(6)、紫椴苷B(7)、(-)-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木糖苷(8)、2-羰基-坡模酸(9)、齐墩果酸(10)、熊果酸(11)、2α,3α,19α-三羟基-12-烯-28-熊果酸(12)、2α-羟基齐墩果酸(13)、覆盆子酸(14)、山柰酚(15)、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苷(16)、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6''-甲酯(17)。结论 化合物138均为首次从委陵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17均对α-葡萄糖苷酶有抑制作用。
    7  山茱萸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彭中灿,赫军,潘雪格,叶贤胜,李昕昕,殷伟峰,张维库,续洁琨
    2021, 52(15):4480-44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05
    [摘要](674) [HTML](0) [PDF 1.06 M](771)
    摘要:
    目的 研究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水提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山茱萸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和纯化,并通过HR-ESI-MS、NMR等波谱学技术鉴定所分离的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山茱萸中共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1'-羟乙基)-烟酸甲酯(1)、3,4-二羟基苯甲醛(2)、对甲氧基桂皮酸(3)、川楝苷B(4)、dunnianoside D(5)、4-O-(6'-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基)-顺-对香豆酸(6)、3,3'-二甲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7)、1-O-β-D-葡萄糖基-4-烯丙基苯(8)、2-甲氧基-4-(2-丙烯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9)、(-)-(E)-4-羟基-3-甲氧基苯丙烯-4-O-β-L-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0)、4-羟基-3-甲氧基苯丙-8-烯-4-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1)、二氢山柰酚(12)、二氢槲皮素(13)、根皮苷(14)、柚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5)、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16)、芦丁(17)和槲皮素-3-O-刺槐双糖(18)。结论 化合物1151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68111315为首次从山茱萸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8  基于UPLC-Q-TOF-MS及分子对接技术的丹参抗流感活性探究
    郑燕,江媛,冯展,曾铁鑫,缪雨静,张翔,黄林芳
    2021, 52(15):4487-44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06
    [摘要](456) [HTML](0) [PDF 1.43 M](828)
    摘要:
    目的 探讨丹参对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的抑制活性,为抗流感药物开发提供潜在的中药资源。方法 使用NA抑制实验评估了丹参根提取物的抗流感病毒活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丹参提取物中的活性化合物进行了初步鉴定,在乙醇提取物中鉴定出36种化合物。最后将鉴定出的8种主要化合物与NA靶标对接,并探讨了其NA抑制活性。结果 丹参乙醇提取物比石油醚提取物具有更好的NA抑制活性,8个化合物都表现出较强的对接效果。其中,紫草酸[半数抑制浓度(IC50)=157.44 mol/L]和迷迭香酸(IC50=204.74 mol/L)表现出良好的NA抑制活性,且高于奥司他韦酸(IC50=361.83 mol/L)。对接结果与NA抑制活性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丹参具有NA抑制活性,其临床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
    9  基于质量源于生产的广藿香质量标志物的确立
    荆文光,郭晓晗,李楚,程显隆,马双成,魏锋
    2021, 52(15):4496-45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07
    [摘要](862) [HTML](0) [PDF 1.80 M](799)
    摘要:
    目的 建立基于质量源于生产(quality by production,QbP)的广藿香质量标志物(Q-Marker),为规范广藿香饮片生产,合理提升广藿香饮片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对广藿香饮片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点和饮片质量进行分析,发现饮片加工过程中存在广藿香叶加入不足的不规范生产现象,致使广藿香饮片质量下降。采用GC法同时测定广藿香饮片中挥发性成分百秋李醇和广藿香酮的含量,利用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对不同比例广藿香叶的样品中差异性成分进行筛选。结果 百秋李醇含量与饮片中广藿香叶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可作为控制饮片中广藿香叶比例的关键标志物之一。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果显示,黄酮类成分对不同广藿香叶比例的饮片样品划分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同时测定雷杜辛黄酮醇和藿香黄酮醇2种主要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并结合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雷杜辛黄酮醇和藿香黄酮醇含量在不同广藿香叶比例样品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与广藿香叶比例呈显著性正相关,亦可作为广藿香生产规范性的Q-Marker。考虑饮片加工过程中广藿香叶的损失,以15%广藿香叶比例为标准,建议百秋李醇不低于0.24%,雷杜辛黄酮醇和藿香黄酮醇总量不低于0.045%。结论 基于QbP理念,确立百秋李醇、藿香黄酮醇和雷杜辛黄酮醇为广藿香生产规范化Q-Marker,为广藿香质量标准提升和保障饮片质量提供实验依据。
    10  经典名方当归四逆汤指纹图谱及功效关联物质预测分析
    许金国,夏金鑫,梅茜,赵晓莉,张科卫,毛靖,高红宁,李鹏,毛春芹,陆兔林
    2021, 52(15):4507-45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08
    [摘要](872) [HTML](0) [PDF 2.24 M](715)
    摘要:
    目的 基于指纹图谱及网络药理学对当归四逆汤(Danggui Sini Decoction,DSD)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和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功效关联物质预测分析。方法 建立DSD物质基准对应实物的指纹图谱,匹配共有峰,进行共有峰的归属分析;基于可测性和可追溯性进行DSD活性成分的筛选,采用网络药理学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预测DSD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功效关联物质。结果 建立了DSD物质基准对应实物的指纹图谱,标定25个共有峰,指认了芍药内酯苷、芍药苷、阿魏酸、甘草苷、肉桂酸、邻甲氧基桂皮醛、甘草酸、藁本内酯、细辛脂素9个色谱峰,相似度均>0.90。根据各共有峰的归属分析,主要药效物质群可以从饮片到物质基准对应实物较为完整的传递,归属关系清晰明确;采用网络药理学对筛选出的9个活性成分进行“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构建与分析,富集的通路中包括癌症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3-hydroxy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通道的炎性介质调节等,DSD的9个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调节这些信号通路达到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作用。结论 建立了经典名方DSD的指纹图谱并对其进行归属分析,明确DSD的色谱峰归属,对经典名方DSD进行整体化、过程化的质量控制;并结合网络药理学发现DSD的9个活性成分具有传递性和溯源性,且与DSD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功效属性密切相关,可作为其潜在的功效关联物质,为DSD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11  共载HBx-siRNA与五味子油阳离子脂质体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对乙型肝炎体外药效学研究
    王锐,李娅兰,李建月,杨婧
    2021, 52(15):4519-45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09
    [摘要](290) [HTML](0) [PDF 1.66 M](746)
    摘要:
    目的 利用脂质体可以共载水溶性物质和油溶性物质的特点,制备共载HBx-siRNA与五味子油阳离子脂质体纳米粒,并进行制备工艺优化以及体外抑制乙型肝炎的药效学研究。方法 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共载HBx-siRNA与五味子油阳离子脂质体纳米粒的制备工艺,采用电位粒径仪测定其粒径和电位,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其形态。通过MTT比色法、细胞划痕实验、细胞摄取实验、ELISA法检测乙肝核心抗原(HBeAg)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达水平等实验进行体外药效学研究。结果 确定最佳工艺为(2,3-二油氧基-丙基)三甲基氯乙铵(DOTAP)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3∶1,五味子油与脂质体的质量比为1∶5,旋蒸温度30℃,超声时间70 min,包封率可达84.08%,测得粒径为(134.000±0.035)nm,Zeta电位为(44.000±0.027)mV,形状呈不规则的圆形。体外药效学实验表明,共载HBx-siRNA与五味子油阳离子脂质体纳米粒体外抑制乙型肝炎的效果显著。结论 成功制备了新型脂质体纳米给药系统。体外药效学实验表明五味子油具有较好的协同HBx-siRNA抑制乙型肝炎的作用。
    12  pH响应三氧化二砷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吴仁杰,余红芳,颜星星,范婷,诸佳珍,谢晓伟,施政,姚文栋
    2021, 52(15):4528-45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10
    [摘要](667) [HTML](0) [PDF 1.62 M](608)
    摘要:
    目的 为了提高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在体内的稳定性,使其具备pH响应及缓释特性,制备了pH响应的载三氧化二砷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pH-ATO-PLGA@NPs),并对其进行了理化性质考察和细胞学评价。方法 以NaHCO3为pH响应因子,采用复乳溶剂蒸发法制备pH-ATO-PLGA@NPs并进行单因素考察优化。随后,利用马尔文粒径仪考察pH-ATO-PLGA@NPs的粒径、多分散系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Zeta电位、稳定性;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形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包封率、载药量;透析袋法考察其在不同pH值的体外释药特性;MTT法考察载体及pH-ATO-PLGA@NPs对人源性肝癌HepG2细胞及人正常肝L02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 pH-ATO-PLGA@NPs外观圆整均一,其粒径、PDI、Zeta电位分别为(214.35±1.86)nm、0.24±0.02、(-35.49±1.88)mV;包封率及载药量分别为(62.32±2.61)%、(1.59±0.34)%。体外释放实验表明,pH-ATO-PLGA@NPs不仅可以达到缓释效果,还具有pH响应特性。细胞实验结果表明,PLGA及pH-PLGA纳米粒载体毒性低,生物相容性良好。pH-ATO-PLGA@NPs在pH 7.4培养基中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23.71±0.70)μmol/L,而在pH 6.5的培养基中IC50值显著降低(P<0.01),为(16.40±0.62)μmol/L,具备pH响应特性。而在L02细胞中,pH-ATO-PLGA@NPs的细胞毒性[IC50为(39.72±1.84)μmol/L]显著小于ATO溶液[IC50为(28.25±1.33)μmol/L](P<0.01),降低了在正常细胞中的毒性。结论 pH-ATO-PLGA@NPs具备缓释以及pH响应释药的特性,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13  难溶性中药成分在过饱和体系下晶体成核和生长行为研究
    欧阳料淇,蒋且英,陈绪龙,赵国巍,丁海波,刘欢,廖正根
    2021, 52(15):4537-45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11
    [摘要](435) [HTML](0) [PDF 1.51 M](647)
    摘要:
    目的 研究难溶性中药成分在过饱和体系中的晶体成核和生长行为,为难溶性中药成分过饱和给药系统的设计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反溶剂法制备载药过饱和体系,选择紫外-可见光谱法监测晶体成核和晶体生长过程,分别测定6种成分在较低过饱和度(S=5)和较高过饱和度(S=20)时的晶体成核诱导时间(tind)和晶体生长速度,利用偏振光显微镜(PLMC)、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沉淀进行表征。结果 穿心莲内酯、延胡索乙素、丹皮酚、银杏内酯B、高饱和度的水飞蓟宾与姜黄素的成核诱导时间tind<1 h,低过饱和度的水飞蓟宾与姜黄素的成核诱导时间tind>1 h;穿心莲内酯与延胡索乙素在晶体生长过程中表现出负斜率,而水飞蓟宾、丹皮酚、姜黄素与银杏内酯B在则表现出正斜率。结论 穿心莲内酯与延胡索乙素属于快速成核-快速晶体生长分子(I类);丹皮酚、银杏内酯B、较高过饱和度的水飞蓟宾与姜黄素属于快速成核-缓慢晶体生长分子(II类)、较低过饱和度的水飞蓟宾与姜黄素属于缓慢成核-缓慢晶体生长分子(IV类)。
    14  基于传质数学模型研究丹参-枳实复方中成分存在状态与纳滤分离机制
    李存玉,蒋佳丽,邹雨岑,许启龙,支兴蕾,彭国平
    2021, 52(15):4544-45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12
    [摘要](662) [HTML](0) [PDF 1.43 M](624)
    摘要:
    目的 基于传质数学模型,探索丹参-枳实复方中成分存在状态与纳滤分离机制。方法 以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辛弗林为指标,进行单体成分溶液及丹参-枳实复方溶液纳滤分离,收集膜通量与指标成分截留率,基于传质模型中传质系数与溶质浓度的幂值相关性,以单一成分为参照,拟合复方溶液中成分存在状态,探讨纳滤分离机制。结果 分离压力与膜通量呈正性相关,指标成分在单体溶液和复方溶液中传质系数与浓度幂值相关性高,回归系数均大于0.98,纳滤传质模型成立。通过单一成分传质特征构建复方溶液中成分状态解析模式,丹参-枳实复方溶液中指标成分以复合态存在的比例为原儿茶醛26.17%、迷迭香酸79.87%、丹酚酸B 89.15%,辛弗林96.92%。结论 构建了复方溶液的成分存在状态解析模式,阐明了丹参-枳实复方提取液纳滤分离机制,为中药成分分离精制提供技术支撑。
    15  基于HPLC指纹图谱和多指标定量的黄芩趁鲜加工研究
    张雪梅,张刘伟,何凯乐,刘景玲,许宏亮,梁宗锁
    2021, 52(15):4552-45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13
    [摘要](835) [HTML](0) [PDF 1.98 M](699)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芩采用不同干燥方法进行趁鲜加工与传统加工后,黄芩质量的变化规律,结合HPLC指纹图谱,确定最佳加工方法。方法 对阴干、自然干燥、60℃烘干的不同含水率的鲜黄芩进行切制后60℃烘干,比较黄芩外观性状、醇溶性浸出物,HPLC测定不同加工下黄芩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的含量,并进行指纹图谱评价。结果 建立了16批不同加工处理下黄芩的指纹图谱,标定22个共有峰,指认了4个色谱峰,分别为11号色谱峰黄芩苷、16号色谱峰汉黄芩苷、19号色谱峰黄芩素、21号色谱峰汉黄芩素。计算出各批次黄芩之间的相似度,结合聚类分析对指纹图谱数据进行分类。并确定最佳加工方法为自然干燥至含水率为20.45%~35.22%时切制1~2 mm薄片后60℃烘干。其黄芩醇溶性浸出物在46.76%~49.72%,黄芩饮片断面呈黄色,与传统加工颜色一致,黄芩苷在18.986 4%~20.112 7%,比传统加工含量高。结论 不同加工方法黄芩的质量存在差异,趁鲜加工可代替传统加工方法,用于大规模生产,为质量标准提升提供实验依据。
    16  溪黄草甲素对脂多糖诱导的炎性反应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孙礼芹,李光霞,王瑞,李医明,钱菲,贾琦
    2021, 52(15):4561-45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14
    [摘要](696) [HTML](0) [PDF 1.58 M](639)
    摘要:
    目的 研究溪黄草甲素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体内外炎性反应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BALB/c小鼠ip LPS建立急性炎性反应模型,给予溪黄草甲素和地塞米松进行干预,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水平。体外建立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炎性模型,采用XTT法考察溪黄草甲素对RAW264.7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Griess法考察溪黄草甲素对RAW264.7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的影响;采用ELISA法考察溪黄草甲素对RAW264.7细胞上清液中TNF-α和IL-6水平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考察溪黄草甲素对RAW264.7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Janus激酶2(Janus kinase 2,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溪黄草甲素显著抑制LPS诱导的急性炎性小鼠模型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P<0.05、0.01、0.001)。溪黄草甲素(≤5 μmol/L)对RAW264.7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溪黄草甲素显著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分泌和上清液中TNF-α、IL-6水平,以及iNOS、磷酸化JAK2(p-JAK2)和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0.001),但对NF-κB和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无抑制作用。结论 溪黄草甲素能够抑制LPS诱导的体内外炎性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17  龙鳖胶囊含药血清通过调控Hippo-YAP信号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研究
    梁桂洪,黄和涛,曾令烽,杨园,赵金龙,潘建科,杨伟毅,陈红云,罗明辉,韩燕鸿,刘军
    2021, 52(15):4569-45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15
    [摘要](805) [HTML](0) [PDF 1.33 M](956)
    摘要:
    目的 探索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迁移和Hippo-Yes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YAP)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通过全骨髓贴壁法提取大鼠原代BMSCs,取第3代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29、CD44、CD45和CD90的表达情况;利用成脂和成骨分化诱导剂对BMSCs进行诱导,成骨分化后采用茜素红染色观察形成矿化结节的情况,成脂分化后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脂滴的形成情况。SD大鼠ig龙鳖胶囊(0.625 g/kg),2次/d,连续7 d,腹主动脉取血,制备含药血清;使用YAP抑制剂Verteporfin(2、5 μmol/L)或5.0%含药血清处理BMSCs,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24 h后细胞的迁移情况。给予2.5%、5.0%含药血清处理BMSCs 24 h,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ippo-YAP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BMSCs分离培养后正常贴壁生长,呈长梭形;经成骨诱导茜素红染色后,可见大量被染成红色的矿化结节;经成脂诱导油红O染色后,可见大量被染成橘红色的脂滴;流式结果显示,表达CD29的阳性率为99.68%,表达CD44的阳性率为99.03%,表达CD45的阳性率为0.14%,CD90的阳性率为95.38%,符合BMSCs的特征。与对照组比较,Verteporfin显著抑制BMSCs迁移(P<0.05、0.01、0.001),5.0%含药血清显著促进BMSCs迁移(P<0.05);与等剂量的Verteporfin组比较,5.0%含药血清+Verteporfin组BMSCs迁移率明显上升(P<0.01、0.001)。2.5%、5.0%含药血清均显著下调大型肿瘤抑制因子2(large tumor suppressor homolog 2,LATS2)蛋白表达水平(P<0.05),上调YAP及其下游蛋白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 龙鳖胶囊含药血清具有促进BMSCs迁移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Hippo-YAP信号通路相关。
    18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究清热利胆汤治疗胆汁瘀积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黄彭,曲佳琳,段文倩,韦天夫,张洋,蔡明宸,张雪扬,张桂信,冷爱晶
    2021, 52(15):4577-45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16
    [摘要](864) [HTML](0) [PDF 2.17 M](975)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究清热利胆汤治疗胆汁瘀积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清热利胆汤和胆汁瘀积性肝损伤相关的核心靶点,构建基于活性成分与疾病共同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分子对接方法验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作用。采用胆管结扎方法建立胆汁瘀积性肝损伤大鼠模型,给予思美泰及清热利胆汤进行干预,考察各组大鼠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活性以及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和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水平;考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考察各组大鼠肝脏组织蛋白激酶C α(protein kinase C α,PRKCA)、原癌基因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protooncogene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1,RAF1)、双特异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dual specificity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2K1)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mRNA表达情况。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清热利胆汤可能通过作用于PRKCA、RAF1、MAP2K1和MAPK1靶点,参与MAPK信号通路,从而治疗胆汁瘀积性肝损伤;原花青素B2与MAP2K1、槲皮素与MAPK1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与模型组比较,清热利胆汤组大鼠血清中ALT活性和TBA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组织病理损伤得到改善;肝脏组织中PRKCAMAP2K1MAPK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RAF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清热利胆汤能够通过调控PRKCA、RAF1、MAP2K1和MAPK1,从而治疗胆汁瘀积性肝损伤。
    19  黄连-厚朴配伍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T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研究
    杨显娟,付尹,王佳俊,王建,肖琳萱,徐卓,王立映,龚道银
    2021, 52(15):4587-45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17
    [摘要](797) [HTML](0) [PDF 2.17 M](673)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连-厚朴配伍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 利用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获取UC基因表达谱数据,并综合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黄连-厚朴治疗UC的潜在机制。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建立UC大鼠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黄连(2 g/kg)组、厚朴(2 g/kg)组、黄连-厚朴配伍(4 g/kg)组和柳氮磺胺吡啶(0.4 g/kg)组,每组8只。造模24 h后,各给药组ig相应药物,1次/d,连续6 d,采用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计算并评价各组大鼠结肠质量/长度、脾脏指数和肠黏膜损伤指数(colon macroscopic damage index,CMDI)评分;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病理损伤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PI3K、Akt和剪切型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磷酸化Akt(p-Akt)、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 2,Bcl-2)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黄连-厚朴抗UC的潜在靶点有49个,可能与调控生物过程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信号通路、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等有关。实验验证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水平和MPO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肠质量/长度、脾脏指数、CMD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损伤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结肠组织PI3K、Akt和cleaved Caspase-3阳性表达显著减少(P<0.01);结肠组织中p-Akt/Akt、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其中黄连-厚朴配伍组疗效最佳。结论 黄连、厚朴及其配伍能够有效缓解TNBS诱导的UC,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通路相关,且黄连-厚朴配伍疗效最佳,体现了中药“相使”增效的配伍关系。
    20  黄芪-当归配伍对家兔血管内膜增生、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和增殖的影响
    李霞,曹旺,刘彩霞,邓常清
    2021, 52(15):4598-46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18
    [摘要](762) [HTML](0) [PDF 1.73 M](739)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芪-当归配伍对家兔血管内膜增生、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表型转化和增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黄芪(1 g/kg)组、当归(1 g/kg)组、黄芪-当归(1∶1)组、黄芪-当归(1∶5)组、黄芪-当归(5∶1)组和阿托伐他汀(5 m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按颈总动脉套管法改良制备颈总动脉血管内膜增生模型,自术后第1天起给予2%高胆固醇饲料。各给药组于术后第1天起ig相应药物,1次/d,连续28 d。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家兔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采用Masson染色法观察各组家兔颈动脉病理变化及血管内膜增生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家兔颈动脉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家兔颈动脉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家兔血清中TC、TG、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颈动脉内膜增生明显,血管内膜面积(intimal area,IA)、内膜厚度(intimal thickness,IT)、内膜面积增生率(hyperplasia ratio of intimal area,HRIA)和内膜厚度增生率(hyperplasia ratio of intimal thickness,HRIT)均显著增加(P<0.01);颈动脉VSMC收缩表型α-SMA表达显著降低(P<0.05),合成表型OPN和细胞增殖标志物PCNA表达增加(P<0.01);颈总动脉p-PI3K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芪-当归(1∶1、5∶1)组家兔血清中TC、TG和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当归组血清中TG和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黄芪-当归(1∶1、5∶1)组家兔颈动脉IA、IT、HRIA、HRIT均显著降低(P<0.01),颈总动脉α-SMA表达显著升高(P<0.05、0.01),OPN和PCNA表达显著降低(P<0.01);黄芪-当归(1∶5)组颈总动脉PCNA表达显著降低(P<0.01);黄芪-当归(1∶1、1∶5、5∶1)组颈总动脉p-PI3K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 黄芪-当归(1∶1、5∶1)能够有效改善家兔血管内膜增生、调节血脂、调控VSMC表型转化和增殖,其作用机制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21  土鳖虫活性肽LL8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研究
    董萍萍,张加余,魏永利,兀琦,徐静,李华健,代龙,王少平
    2021, 52(15):4607-46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19
    [摘要](334) [HTML](0) [PDF 1.11 M](845)
    摘要:
    目的 研究土鳖虫活性肽LL8在正常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并考察LL8对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影响。方法 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对LL8进行N端标记(FITC-LL8),SD大鼠随机分为FITC-LL8高、低剂量(10、5 mg/kg)组,各给药组im相应药物,于不同时间点眼眶取血,采用EnSpire多标记微孔板检测酶标仪,辅以DAS 2.0药动学数据处理软件,以偏最小二乘法为计算原则,根据药动学理论得出FITC-LL8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变化。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汀(200 mg/kg)组、土鳖虫(3 g/kg)组和LL8高、低剂量(50、25 mg/kg)组,采用高脂饲料诱导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各给药组ig相应药物,1次/d,连续3周,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TC和TG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高、低剂量LL8在SD大鼠体内的代谢趋势相似。与对照组比较,LL8组大鼠血浆中TG、TC和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脏组织中TG、TC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内出现明显脂肪空泡与脂滴,各给药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性明显改善。结论 LL8在SD大鼠体内半衰期较短,且能够抑制大鼠肝脏脂肪堆积,具有调血脂作用。
    22  基于R语言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紧张型头痛的用药规律探析
    樊雪鸣,王柳丁,申伟,张允岭
    2021, 52(15):4614-46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20
    [摘要](766) [HTML](0) [PDF 1.16 M](820)
    摘要:
    目的 基于R语言数据挖掘平台对现代文献中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TTH)的方药信息进行数据挖掘,为TTH的中药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共7个国内外数据库,筛选中药治疗TTH的相关文献。采用Excel软件对方药信息进行提取,采用R语言对中药使用频次、相关性、关联度和聚类等方面进行挖掘分析。结果 共提取出中药治疗TTH的306首经验方药,中药共238味,频次共3187次,其中使用频次>100次的药物依次为川芎、白芍、柴胡、甘草、当归和白芷,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以解表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为主,相关系数较高的前20味药对组合多为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形成以川芎、白芍、柴胡和当归为基础的核心药物组方。结论 中药治疗TTH以川芎、白芍、柴胡和当归为核心药物组方,在此基础上加入针对风、火、痰、虚、瘀等致病因素的相应中药,临床可取得较好疗效。建议后续研究应更多关注TTH的核心药物组方,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为TTH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23  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临床观察探究贾跃进治疗女性失眠症用药规律及机制
    刘毅,王瑞敏,彭雪峰,李菲,赵飞,刘宁,贾跃进
    2021, 52(15):4626-46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21
    [摘要](931) [HTML](0) [PDF 2.06 M](896)
    摘要:
    目的 结合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方法及临床观察,探究贾跃进临床治疗女性失眠症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 首先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将贾跃进门诊近5年中药治疗女性失眠症的处方进行药物频次、属性统计以及关联、聚类和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组方;再将核心组方运用TCMSP、GEO等数据库得到各药物有效成分的靶点与疾病靶点并取交集,利用CytoscapeV3.8.0及其插件构建疾病-药物-成分-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然后通过分析以上所得的2个网络获取其关键成分及靶点并进行分子对接;最终以核心组方为治疗组,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为主要观察指标进行临床研究验证。结果 数据挖掘纳入验案221例,方剂258首,涉及中药139味;药性以平、温、微寒为多;药味以甘、辛、苦为主;药物主要归肝、脾经;通过药物关联、聚类和复杂网络分析综合得出11味药物的核心组方。网络药理学共获得核心组方有效成分65种,相关靶点490个,交集靶点142个,关键成分有β-谷甾醇和豆甾醇等,关键靶点聚类有神经递质类及细胞因子类等。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可能与代谢过程、免疫系统过程和信号过程有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可能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血清素能突触、多巴胺能突触等有关;分子对接较好的靶点为蛋白激酶Bα(protein kinase Bα,AKT1)、5-羟色胺受体1A(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1A,HTR1A)、多巴胺受体D2(dopamine receptor D2,DRD2)。临床研究显示,核心组方治疗组患者血清中褪黑素(melatonin,MT)水平显著升高,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多巴胺(dopamine,DA)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贾跃进治疗女性失眠症的核心组方包括茯苓、白术、合欢皮、柴胡、香附、白芍、龙骨、当归、牡丹皮、栀子、白茅根,其主要通过多成分、多靶点调控MT、5-HT、DA而实现,对临床相关研究及对女性失眠症的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24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临床应用特征分析研究
    李利寻,王志飞,谢雁鸣,刘志帅,范海伟,庄严,吕朗
    2021, 52(15):4641-46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22
    [摘要](865) [HTML](0) [PDF 685.91 K](644)
    摘要:
    目的 探索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应用特征,为真实世界研究指导临床实践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提取全国29家3级甲等医院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患者电子医疗数据,运用统计描述和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进行分析。结果 使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的患者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2(1,3)岁,男女比例为1.75∶1,常见的并发症为病毒性脑炎、心肌损害和中枢性呼吸衰竭。单日用药剂量为(80.81±35.52)mg,用药疗程多在4~7 d,住院费用多为5000元以下。联合化学药使用一系列对症药及复方氨基酸、维生素类等营养类药物;联合中药使用了大比例清热剂和部分外用药;喜炎平注射液联合用药关联规则中最频繁的药物项集均出现甘露醇。结论 手足口病临床主要采用对症治疗,联合用药的关联规则分析提示喜炎平注射液联用甘露醇对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受累症状的患者治疗最多。临床用药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
    25  蛭蛇通络胶囊治疗中风(气虚血瘀证)的成本效用分析
    王志恒,王晓梅,潘婕,左凯妮,张梦培,张皓翔,周佳孟,王葳,卢斯琪,朱文涛
    2021, 52(15):4649-465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23
    [摘要](762) [HTML](0) [PDF 708.87 K](809)
    摘要:
    目的 在中国的医疗环境下评估蛭蛇通络胶囊与脑安胶囊治疗中风(气虚血瘀证)恢复期患者的经济性。方法 基于蛭蛇通络胶囊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III期临床试验和已发表的临床研究数据,从医保角度出发,构建Markov模型模拟III期临床试验结束后蛭蛇通络胶囊与脑安胶囊治疗中风(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疾病进展情况,评价2种治疗方案的经济性。结果 模型结果显示,在模拟长期(30年)的治疗中,蛭蛇通络胶囊平均治疗成本为130 193.70元,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QALY)为6.62年;脑安胶囊平均治疗成本为130 204.41元,QALY为6.52年。与脑安胶囊相比,蛭蛇通络胶囊可节约10.71元,可多获得0.10个QALY,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 effectiveness ratio,ICER)为-102.52元/QALY。结论 与脑安胶囊相比,蛭蛇通络胶囊治疗中风(气虚血瘀证)的长期成本较低、产出略高,具有一定的药物经济学优势。
    26  基于SCoT标记对壮药材滇桂艾纳香常混淆基原植物假东风草和东风草的鉴别研究
    苏宏娜,李学学,张绍山,孔苑琳,谭玲,赵雪莲,李奕松,李进,陈仕勇,刘圆
    2021, 52(15):4658-46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24
    [摘要](552) [HTML](0) [PDF 1.59 M](932)
    摘要:
    目的 从分子水平快速、准确鉴别壮药材滇桂艾纳香的2个常混淆基原植物假东风草Blumea riparia(小花种)和东风草B.megacephala(大花种),研究假东风草(小花种)和东风草(大花种)的亲缘关系。方法 采用SCoT分子标记研究,利用23条引物对30个植物样本进行扩增,NTSY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SPSS 20.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构建DNA指纹图谱,利用R语言进行Mantel test分析。结果 从23条SCoT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较好且条带清晰、重复性高的引物11条,共扩增出213条带,不同引物扩增出的多态性条带数为8~30条,平均为19.0条,多态性比率为98.12%。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品种间Dice遗传相似系数为0.373~0.849,遗传相似性(genetic similarity coefficients,GS)在0.421处可将30个样本分为3大类,其中第I类为假东风草(小花种),第II类与第III类均为东风草(大花种),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聚类结果一致。SCoT引物3所构建的指纹图谱多态性好、条带清晰、种间差异明显,可用于2个品种的鉴定。Mantel test分析结果显示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显著相关性(r=0.392 9,P=00.01)。结论 SCoT分子标记可以准确地区分开假东风草(小花种)和东风草(大花种) 2个物种,为壮药材滇桂艾纳香的鉴别提供了新的方法。
    27  基于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定量分析的不同产地当归质量特征研究
    杨燕,于春强,郭子娴,王梦月,李晓波
    2021, 52(15):4666-46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25
    [摘要](450) [HTML](0) [PDF 1.46 M](704)
    摘要:
    目的 建立不同产地当归Angelicae sinensis的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主要成分的含量,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建立各产地当归的“识别标志”。方法 采用HPLC-DAD方法建立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当归的指纹图谱,并对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进行相似度评价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Fisher线性判别(fisher linear discrimination analysis,FLDA)等模式识别技术进行分析。结果 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不同产地当归中的13个共有峰,指认出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E-藁本内酯、E-丁烯基苯酞、Z-藁本内酯8个色谱峰,样品相似度均在0.90以上。绿原酸、洋川芎内酯I、E-丁烯基苯酞、总阿魏酸(阿魏酸与阿魏酸松柏酯换算后总量)、Z-藁本内酯6个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变化范围分别为0.10~0.52 mg/g、0.10~0.24 mg/g、0.19~0.54 mg/g、1.42~2.66 mg/g、21.75~29.15 mg/g。PCA、PLS-DA分析结果表明,Z-藁本内酯、E-藁本内酯、阿魏酸松柏酯、阿魏酸在不同产地当归的中变化显著,Z-藁本内酯、E-丁烯基苯酞、总阿魏酸分别可作为甘肃当归、四川当归、云南剑川当归的成分识别标志。逐步线性判别验证当归产地其中自身判别正确率为96.3%,交叉验证正确率为92.3%。结论 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含量测定、PCA、PLS-DA客观、全面、有效地对不同产区当归质量特征进行探究,确认各产地当归的标志性成分,为当归的产地溯源及质量控制提供科技支撑。
    28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尖叶假龙胆中龙胆苦苷、芒果苷、当药醇苷、木犀草素、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及雏菊叶龙胆酮
    张闯,陈世雨,周伟伟,刘兴超,杨洪霞,徐耿瑞,李爱英
    2021, 52(15):4675-468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26
    [摘要](712) [HTML](0) [PDF 1.12 M](761)
    摘要:
    目的 建立基于HPLC-UV技术的一测多评法(QAMS)同时测定尖叶假龙胆Gentianella acuta药材中雏菊叶龙胆酮、龙胆苦苷、芒果苷、当药醇苷、木犀草素和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的含量。方法 采用HPLC-UV技术,以雏菊叶龙胆酮为内参物,分别测定其与龙胆苦苷、芒果苷、当药醇苷、木犀草素和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的相对校正因子,并计算含量;通过外标法与QAMS法分别对6种成分含量进行比较,以检验QAMS法的适用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结果 QAMS法与外标法所测得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所建立的QAMS方法可满足尖叶假龙胆在缺乏对照品的情况下,完成尖叶假龙胆中多指标成分的同时测定,为尖叶假龙胆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
    29  桂花果实HPLC指纹图谱及9种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李爽,陈艳,谢明珠,杨涛,祝廷辉,唐伟卓
    2021, 52(15):4681-46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27
    [摘要](691) [HTML](0) [PDF 1.29 M](691)
    摘要:
    目的 建立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果实HPLC指纹图谱及9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为桂花果实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YMC-Pack ODS-A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水(含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25℃,进样量10 μL,检测波长210 nm,对不同产地桂花果实样品进样分析;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桂花果实的指纹图谱,同时测定其中9种化学成分含量。结果 对不同产地20批桂花果实样品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共标定了24个峰,指认出其中9个色谱峰。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女贞苷G13、特女贞苷、新女贞苷及红景天苷为桂花果实中主要化学成分。经方法学考察,测定方法的精密度和重复性良好,样品在24 h内稳定;红景天苷、毛蕊花糖苷、新女贞苷、特女贞苷、异麦角甾苷、女贞苷G13、槲皮素、芹菜素、山柰酚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加样回收率均在95%~105%。结论 建立的桂花果实HPLC指纹图谱及9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分析方法稳定、可靠,可为桂花果实的质量控制及综合开发提供参考。
    30  广西莪术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李泽宇,曹瑞,郝二伟,杜正彩,李瑞林,沈玉彬,邹灵辉,侯小涛,邓家刚
    2021, 52(15):4687-46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28
    [摘要](866) [HTML](0) [PDF 2.02 M](1327)
    摘要:
    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为广西道地药材,资源丰富,应用广泛。广西莪术的传统功效为行气破血、消积止痛,具有抗血栓、抗肿瘤、抗炎、抗病毒、保肝、抑菌等药理作用,现代研究认为与其传统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心血管系统和胃肠道系统方面;主要活性成分为倍萜类化合物和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基于广西莪术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从药效、药性、化学成分可测性等方面对广西莪术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初步确定莪术醇、莪术二醇、莪术烯醇、莪术酮、莪术二酮、β-榄香烯、吉马酮、姜黄素、莪术多糖等为其可能的Q-Marker,为广西莪术的质量评价和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31  姜黄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
    仉瑜,张洪兵,郭虹,陈常青,张铁军,刘昌孝
    2021, 52(15):4700-47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29
    [摘要](1990) [HTML](0) [PDF 1.44 M](2076)
    摘要:
    姜黄首载于《新修本草》,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功效,常见于活血止痛的方剂中,在中国、印度、泰国传统医学被广泛应用,我国主要分布于四川、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姜黄来源于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的干燥根茎,主要含有姜黄素类与萜类成分,具有抗凝血、抗炎、抗肿瘤与止痛等药理作用,但姜黄素类成分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对姜黄的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药动学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并预测姜黄素类成分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以及萜类成分芳姜黄酮、姜黄酮、姜黄烯、姜烯等为姜黄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以期为姜黄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32  中药品质传递过程评价技术与方法研究进展
    张佳,杨怀瑾,马丽霞,庄欣雅,余亦婷,周悦,董洁,谢辉,陈军,陆兔林,严国俊
    2021, 52(15):4711-47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30
    [摘要](733) [HTML](0) [PDF 1.58 M](1042)
    摘要:
    中药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中药临床的疗效,是保证中药有效性、安全性、可控性的基础。中药从种植开始形成高品质药材到临床能否发挥应有疗效,品质传递过程是重要保障,而其过程有无完整传递,需要符合中药自身特点的科学评价方法。目前中药评价方法多以化学成分含量作为评价指标,且大多是针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制剂等某单个环节进行质量评价,对中药在生产全产业链的各环节传递过程中的品质整体性变化缺乏关注,对中药品质从药材到制剂直至临床传递过程中的整体性评价方法还未有系统论述。针对中药品质传递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对可用于中药品质传递过程的评价技术和方法进行综述,为中药品质传递过程评价及制定符合中药本身特色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33  全草类药食同源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吕露阳,张志锋,王庆颖,李芸
    2021, 52(15):4722-47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31
    [摘要](416) [HTML](0) [PDF 1.20 M](906)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保健和养生。全草类药食同源中药大多被人们当野菜食用或作茶饮,以达到养生和防治慢性病的目的。但并非所有药食同源中药都适用于所有人群,一部分药材的潜在毒副作用也随着其被广泛食用或药用而被发现。对药食同源目录中全草类品种的安全性、不良反应等进行综述,以期为这些品种的食疗、保健应用及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34  冬虫夏草中砷及其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肖远灿,李岑,杨红霞,杜玉枝,张明,毕宏涛,魏立新
    2021, 52(15):4731-47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32
    [摘要](713) [HTML](0) [PDF 1.47 M](785)
    摘要:
    传统名贵中药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中砷超标及其安全性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针对冬虫夏草中砷的研究逐渐增加并不断深入。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从冬虫夏草砷及砷形态的分析方法,砷的含量、分布、存在形态,安全性评价,以及野生和人工仿生繁育冬虫夏草中砷含量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冬虫夏草中砷的认知及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冬虫夏草安全性评价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35  蟾蜍二烯酸内酯类成分的生物转化和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陈文杰,胡耀廷,王如锋,赵淑娟,王峥涛
    2021, 52(15):4741-47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33
    [摘要](907) [HTML](0) [PDF 842.51 K](854)
    摘要:
    蟾蜍二烯酸内酯类化合物是名贵中药蟾酥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抗肿瘤、强心、镇痛和抗炎等药理活性。目前,蟾蜍二烯酸内酯成分的主要来源方法是从蟾蜍类药材中直接提取,但此方法成本高、收益低,且药用资源十分短缺,相关新药开发与应用研究严重受阻。近年来,中药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在中药资源保护方面发挥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合成生物学原理,设计和改造微生物菌株发酵生产天然产物的方法已被广泛使用。该方法的应用需要建立在目标产物生物合成途径完全解析的基础之上。基于此,总结近年来蟾蜍二烯酸内酯的生物转化以及生物合成途径解析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推测蟾蜍二烯酸内酯类的生物合成途径,并进一步展望与其相关的生物合成发展方向。
    36  药用植物质量标志物多糖生物合成通路及关键酶研究进展
    李晓岗,张雪,俞捷,王希付,代红洋,陈嘉伟,许均博,曹冠华,贺森
    2021, 52(15):4752-47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34
    [摘要](883) [HTML](0) [PDF 1.39 M](1038)
    摘要:
    多糖是众多药用植物中重要的质量标志物,在免疫调节、抗肿瘤等方面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多糖是一类结构复杂、种类繁多、组合多样的生物大分子,其生物合成通路主要包括蔗糖转化、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ridine diphosphate,UDP)-葡萄糖至其他NDP单糖的转化、多糖聚合3个部分。在这一合成过程中涉及的关键酶主要包括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ase,SUS)、果糖-6磷酸酯在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SPS)、蔗糖由转化酶(invertase,INV)、己糖激酶(hexokinase,HK)、果糖激酶(fructokinase,FRK)、UDP-葡萄糖脱氢酶(UGDH)、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UGPase)、UDP-鼠李糖合成酶(UDP-rhamnose synthase,RHM)、磷酸甘露糖突变酶(phosphomannose isomerase,PMM)、GDP-甘露糖焦磷酸化酶(GDP-mannose pyrophosphorylase,GMPP)、糖基转移酶(glycosyl transferases,GTs)等。选取以多糖为主要质量标志物的药用植物为探讨对象,对其多糖生物合成通路、关键酶作用机制及单糖组成进行归纳分析,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思路进行了梳理和展望。对明确药用植物质量标志物多糖生物合成通路,了解关键酶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7  重楼属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杨青淑,王婧,江媛,杨燕,严靖婷,段宝忠
    2021, 52(15):4763-47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5.035
    [摘要](824) [HTML](0) [PDF 1.09 M](820)
    摘要:
    重楼属植物是重要的药用类群,其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开展重楼属植物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科学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从分子标记、分子鉴定、系统进化与谱系地理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等方面对重楼属植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就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加快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重楼属植物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