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52卷第1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21, 52(13):0-0.
    [摘要](273) [HTML](0) [PDF 720.34 K](570)
    摘要:
    2  封面
    2021, 52(13):0-0.
    [摘要](208) [HTML](0) [PDF 3.56 M](593)
    摘要:
    3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学的多基原有毒中药危害识别研究思路及方法
    杨彬,李遇伯,张艳军
    2021, 52(13):3783-37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01
    [摘要](729) [HTML](0) [PDF 1.07 M](773)
    摘要:
    目前国家药典委员会已采用风险评估策略开展中药外源性危害物的限量控制,并逐步开展内源性有毒成分风险控制。很多有毒中药毒性数据缺乏,尤其是多基原中药,化学成分复杂,作“同一药用”的毒理学表现是否一致?这给风险评估的第一步危害识别带来极大挑战。主要存在2个关键问题:一是毒性机制报道较少,信息碎片化,缺乏多种细胞多条通路综合考虑毒性结局;二是品种间成分差异显著,毒性物质基础不明确,缺乏能整体表征中药毒性的“等效毒性成分群”。因此,提出构建基于单细胞转录组学的多基原有毒中药危害识别研究思路及方法,以期为多基原有毒中药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持。
    4  海绵共生真菌Chaetomium globosum HXL-1次级代谢产物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晏骄阳,孔凡栋,马青云,谢晴宜,张菲,郭教岑,戴好富,黄小龙,赵友兴
    2021, 52(13):3790-37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02
    [摘要](941) [HTML](0) [PDF 1.45 M](789)
    摘要:
    目的 研究海绵共生真菌Chaetomium globosum HXL-1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MS等多种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方法评价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从该菌株发酵液的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甲氧基-3, 5-二甲基-6-(2-甲基丁酰基)-2氢-2-吡喃酮(1)、吡啶并戊二烯(2)、1-脱乙酰基-吡啶并戊二烯(3)、7-脱乙酰基-吡啶并戊二烯(4)、大黄素-8-甲醚(5)、8-羟基-1, 3-二甲氧基-6-甲基蒽醌(6)、cytoglobosins D(7)、isochaetoglobosin D(8)、球毛壳菌素E(9)、球毛壳菌素Vb10)、monohydroxyisoaflavinine(11)、aflavazole(12)、烟曲酶毒素C(13)、chaetoviridin B(14)、杀锥曲菌素(15)、oxidized-nodulisporic acid B(16)。结论 化合物1是吡喃酮类新化合物;化合物713为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化合物11112为首次从球毛壳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815对选定的人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体外抗增殖活性。
    5  迷迭香酚酸类成分研究
    何默忠,曹伟,曾光尧,陈正收,周应军
    2021, 52(13):3798-380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03
    [摘要](881) [HTML](0) [PDF 955.38 K](758)
    摘要:
    目的 研究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中的酚酸类化学成分。方法 迷迭香叶用80%乙醇提取,碱溶酸沉处理后,经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亲脂性Sephadex LH-20柱色谱、重结晶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多种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迷迭香叶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9个酚酸类成分,包括一系列松香烷二萜类化合物,分别为7β-乙氧基迷迭香醌(1)、7-乙酰氧基香茶菜酚A(2)、鼠尾草酚(3)、迷迭香酚(4)、表迷迭香酚(5)、异迷迭香酚(6)、20-去氧鼠尾草酚(7)、木香醌酸(8)、桦木酸(9)。结论 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
    6  麦冬的化学成分研究
    李小辉,袁名睿,陆雪萍,陆礼和,李战国,梅双喜,王京昆,董汛
    2021, 52(13):3804-380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04
    [摘要](768) [HTML](0) [PDF 1.04 M](939)
    摘要:
    目的 研究百合科沿阶草属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HPD100、硅胶、Sephadex LH-20、ODS等多种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数据和现代波谱分析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麦冬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甲基麦冬黄烷酮A(1)、甲基麦冬黄烷酮B(2)、5, 7-二甲氧基-3-(4-羟基苄基)-4-苯并二氢吡喃酮(3)、胡萝卜苷(4)、β-谷甾醇(5)、1-龙脑6-O-β-D-呋喃芹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6)、ophiogenin(7)、薯蓣皂苷元(8)、黄卡瓦胡椒素C(9)、3, 4-二羟基烯丙基苯(10)、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1)、对羟基苯甲醛(12)、三环蛇麻二醇(13)、4(15)-桉叶烯-1β, 6α-二醇(14)、香草酸(15)、cyperusol C(16)、(2aS, 3aS)-lyciumamide D(17)。结论 化合物3911131416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7  UHPLC-Q-TOF/MS鉴定大鼠体内隐绿原酸的代谢产物
    李芳,李洁,王喻淇,董凡,陶雨凡,王少平,张加余
    2021, 52(13):3810-38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05
    [摘要](818) [HTML](0) [PDF 1.45 M](750)
    摘要:
    目的 定性分析隐绿原酸在大鼠血浆、尿液和粪便中的代谢产物。方法 大鼠给予隐绿原酸后,采集血液、尿液和粪便并进行样品处理,采用UHPLC-Q-TOF/MS法检测各生物样品中的代谢产物。结果 通过相应的色谱保留行为、精确相对分子质量、特征碎片离子、质谱裂解规律、文献报道以及对照品比对,最终分析鉴定了47个代谢产物。其主要体内代谢途径为水解反应、异构化反应、甲基化、氢化、葡萄糖醛酸化以及它们的复合反应。结论 UHPLC-Q-TOF/MS法能较全面地鉴定隐绿原酸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有助于进一步阐明隐绿原酸的药效学物质基础。
    8  基于模式识别和遗传神经网络算法的醋香附近红外光谱等级评价和含量预测模型研究
    邱丽媛,梁泽华,吴鑫雨,潘颖洁,方剑文
    2021, 52(13):3818-38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06
    [摘要](734) [HTML](0) [PDF 2.58 M](816)
    摘要:
    目的 基于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um,NIRS)技术建立一种能快速准确识别醋香附饮片等级并预测其挥发油中α-香附酮、香附烯酮含量的质量评价模型,为其他中药材或中药饮片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醋香附的NIRS信息,并建立39批醋香附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指纹图谱,对挥发油中的α-香附酮、香附烯酮进行定量,采用相似度分析、多元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聚类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处理数据,划分等级;利用遗传神经网络算法(GA-BPNN)将等级划分结果、α-香附酮含量、香附烯酮含量分别与NIRS信息进行拟合,建立等级预测模型和含量预测模型。结果 根据主成分聚类分析法可以将醋香附划分为3个等级,其中一等品6批,二等品8批,三等品25批,PLS-DA分析结果与主成分聚类分析结果一致。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了饮片等级分类经验公式P一等=exp(G1)/[1+exp(G1)]、P二等=exp(G2)/[1+exp(G2)]、P三等=1-P二等,等级预测结果和主成分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利用GA-BPNN建立的醋香附饮片等级预测模型预测准确率达89.74%,模型准确性较好;α-香附酮、香附烯酮回归模型预测集决定系数分别为0.992 3、0.969 7,能很好地预测醋香附挥发油中α-香附酮、香附烯酮含量。结论 采用GA-BPNN所建立的基于近红外技术的醋香附饮片等级评价模型能快速准确地预测醋香附饮片等级,为醋香附及其他中药材或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制定和等级评价模型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9  装载黄芩苷的溶菌酶-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纳米凝胶的制备及表征
    姜玉勤,陆迅,孙晓怡,唐余燕,刘何晶,刘扬,魏明刚
    2021, 52(13):3831-38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07
    [摘要](727) [HTML](0) [PDF 2.23 M](655)
    摘要:
    目的 基于蛋白-多糖纳米凝胶的制备技术,通过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对溶菌酶的修饰以及对环境因素的调节筛选,控制溶菌酶的自组装行为,制备一种绿色环保的具备核壳结构的溶菌酶-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纳米凝胶,从而达到减小粒径,提高包封率和载药量的目的,使其更有利于肾靶向。方法 利用Maillard反应将溶菌酶与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按不同比例合成溶菌酶-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枝接物,通过SDS-PAGE蛋白电泳来优选出产量最高的合成比例;对合成的产物进行内源荧光、紫外测定等表征,并通过2, 4, 6-三硝基苯磺酸(2, 4, 6-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法测定接枝率;以粒径为评价指标,对溶菌酶浓度,反应体系pH值、加热温度等条件进行筛选优化,得到空白纳米凝胶最佳合成条件;选取适宜的载药方法,得到了载黄芩苷纳米凝胶。结果 合成纳米凝胶的最佳工艺为溶菌酶与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比例1∶2、反应体系pH值11、溶菌酶-壳聚糖接枝物质量浓度为0.6 mg/mL、加热温度71 ℃、加热时间51 min。得到的溶菌酶-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枝接物接枝率为(24.7±2.9)%,空白纳米凝胶的粒径范围为16~120 nm、平均粒径为49.02 nm、PDI为0.132,载黄芩苷纳米凝胶的包封率为(95.00±2.54)%、载药量为(17.00±1.26)%。结论 通过Maillard合成了溶菌酶-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纳米凝胶,并找到了最优的合成工艺。制备的纳米凝胶包封率高,粒径小,分布均匀,缓释效果明显。
    10  基于偏头痛药效优化青花椒超临界提取物热熔压敏胶贴剂的成型工艺及其安全性评价
    袁瑞芳,杨金辉,章津铭,贺亚男,任涵,张定堃,杨明
    2021, 52(13):3841-38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08
    [摘要](751) [HTML](0) [PDF 2.10 M](862)
    摘要:
    目的 基于偏头痛药效研究优化青花椒超临界提取部位热熔压敏胶贴剂成形工艺,并对贴剂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以均匀性、涂展性、渗布程度、皮肤追随性、剥离性、反复揭贴性、残留量等感官评价及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与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对热熔压敏胶基质配比进行筛选;采用在体动物评价法,以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挠头次数为指标筛选贴剂载药量;另外采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家兔皮肤刺激性试验及豚鼠皮肤过敏性试验评价青花椒超临界提取部位热熔压敏胶贴剂的安全性。结果 热熔压敏胶贴剂的最佳基质处方为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SIS)弹性体-氢化石油树脂-液体石蜡4∶2∶5;青花椒超临界提取部位贴剂可明显减少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的挠头次数,70 mg/贴载药量组在30~60 min可将大鼠挠头次数降低81.75%,优选为最佳载药量;该贴剂对小鼠无急性毒性,对新西兰兔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有轻微刺激性,6 h内自行消除,对豚鼠无过敏性。结论 该工艺制备的青花椒超临界提取部位热熔压敏胶贴剂感官性能好,黏附力强,且安全有效。
    11  茯苓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化学成分的对比研究
    岳佑凇,张璐,谢梦迪,王柯涵,张璞,张慧杰,王艳丽,桂新景,施钧瀚,姚静,刘瑞新,李学林
    2021, 52(13):3852-38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09
    [摘要](736) [HTML](0) [PDF 2.03 M](709)
    摘要:
    目的 以茯苓为研究对象,进行其饮片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化学成分上的对比研究,为茯苓配方颗粒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15批不同产地或批次的茯苓饮片及5个厂家各3批配方颗粒,基于HPLC法建立二者汤剂指纹图谱,从三萜类化学成分种类、三萜类指标性成分含量、所有峰峰面积总和3个方面进行评价,并使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三萜类化学成分种类:茯苓饮片传统汤剂中未检测到三萜类指标性成分,而多数厂家配方颗粒汤剂中有3个以上的三萜类指标性成分;1个厂家与传统汤剂类似,未检测到上述成分;三萜类指标性成分含量:各厂家茯苓配方颗粒汤剂在三萜类指标性成分含量方面差异较大;A、C、D、E 4个含有指标性成分的配方颗粒厂家产品中,D厂和E厂的多数成分相对较高,A厂各成分相对均衡,而C厂部分指标性成分缺失;所有峰峰面积总和:将D厂配方颗粒汤剂中所有峰峰面积总和定为100%,相较于D厂,传统汤剂为3.90%、A厂12.38%、B厂1.97%、C厂10.47%、E厂8.57%;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厂家不同批次间质量不一,C厂最为集中,A厂相对集中,D、E厂3个批次间分布最分散。结论 茯苓饮片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在三萜类成分种类上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各厂家茯苓配方颗粒汤剂中三萜类成分的种类、含量和批次间稳定性也不尽一致,提示各厂家配方颗粒制备工艺不尽相同,应进一步深入探讨茯苓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及其合理应用,同时对茯苓饮片的合理使用也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12  鞣花酸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处方优化和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
    王小霞,张智强
    2021, 52(13):3862-38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10
    [摘要](389) [HTML](0) [PDF 2.21 M](689)
    摘要:
    目的 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鞣花酸(EA)纳米结构脂质载体(EA-NLC)处方,并进行药动学研究。方法 采用乳化超声法制备EA-NLC。以包封率、载药量和粒径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和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EA-NLC的处方。对最佳处方进行表征,并比较体内药动学行为。结果 最佳处方为脂-药比为13.7∶1、固-液脂质比为4.4∶1、泊洛沙姆188的用量为1.2%。EA-NLC包封率为(85.06±0.48)%,载药量为(5.53±0.15)%,粒径为(166.5±4.6)nm。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释药过程符合Weibull模型:lnln[1/(1-Mt/M)]=0.682 1 lnt-2.028 4, r=0.982 7。体内药动学结果显示,EA-NLC的达峰时间(tmax)、半衰期(t1/2)、达峰浓度(Cmax)、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和AUC0~∞)等主要参数与原料药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将鞣花酸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提高至4.67倍。结论 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所建立的模型能较好地用于EA-NLC处方优化,准确度高,预测效果较好,且EA-NLC显著增加了EA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
    13  基于量质传递及化学计量学的药食同源名方青龙白虎汤质量控制研究
    陈姣,王继森,邓晶晶,朱宗萍,廖婉,陈意,杨青松,王琳,傅超美,朱雅宁
    2021, 52(13):3872-38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11
    [摘要](869) [HTML](0) [PDF 3.01 M](615)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指纹图谱检测方法,探寻青龙白虎汤冻干粉制备过程工艺和量质传递规律,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构建其质量控制体系。方法 制备15批次青龙白虎汤冻干粉,采用HPLC法建立指纹图谱,色谱结果导入《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版)并计算各部分相似度。测定15批样品量质传递过程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绿原酸、表儿茶素和鞣花酸的含量,计算转移率和出膏率。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分析,以挖掘不同产地样品间对质量控制具有显著贡献的主要成分。结果 15批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满足规定要求,并标定冻干粉指纹图谱24个共有峰,对其中6种成分进行了指认,分别为没食子酸(1号峰)、原儿茶酸(4号峰)、绿原酸(8号峰)、表儿茶素(14号峰)、东莨菪内酯(19号峰)、鞣花酸(23号峰)。15批冻干粉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鞣花酸、绿原酸、原儿茶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724%~1.301%、2.184%~2.840%、0.607%~0.760%、0.061%~0.141%、0.017%~0.079%,转移率分别为78.60%~89.38%、76.98%~89.88%、76.00%~89.78%、76.90%~90.49%、80.02%~90.25%,出膏率为12.87%~15.11%,均未出现离散数据,表明煎煮、浓缩和冻干过程有效成分转移率较稳定。通过化学计量学分析,找到10个对模型贡献较大的成分,其中包括指认的峰14 (VIP=2.812)、峰1(VIP=2.804)、峰23(VIP=2.715)、峰8(VIP=1.053)和峰4(VIP=0.887),可进一步深化青龙白虎汤质量控制研究。结论 通过HPLC指纹图谱结合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首次建立了药食同源名方青龙白虎汤的质量控制方法,此方法快速简单可行,重复性、稳定性良好,能同时适用于饮片、煎煮液、浓缩液和冻干粉量质传递规律的相关性考察;进一步通过化学计量学为青龙白虎汤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14  基于HPLC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的消炎退热颗粒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
    李成成,苑楠楠,白桦芳,王媛,魏岚,孙立新
    2021, 52(13):3885-38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12
    [摘要](827) [HTML](0) [PDF 2.82 M](732)
    摘要:
    目的 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预测消炎退热颗粒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方法 采用HPLC法,以秦皮乙素为参照,建立20批消炎退热颗粒的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对20批样品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通过与单味药材溶液和混合对照品溶液色谱峰进行对比,对共有峰进行药味归属,并指认化学成分。采用聚类分析进行分类评价,运用有监督模式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筛选出造成组间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筛选和分析消炎退热颗粒相关的作用靶点和通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预测消炎退热颗粒的Q-Marker。结果 成功建立21个共有峰的指纹图谱,筛选出4个差异成分可作为消炎退热颗粒差异标志物,分别为秦皮乙素、新绿原酸、菊苣酸和咖啡酸,作为网络药理学研究对象。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筛选出4种差异成分均可作为潜在Q-Marker。结论 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准确度高、稳定性好,较全面、直观地反映了消炎退热颗粒整体化学成分信息,筛选出4个可作为消炎退热颗粒潜在Q-Marker的化学成分,为消炎退热颗粒质量的全面控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消炎退热颗粒药效关联物质基础的研究及作用机制的探索奠定基础。
    15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靛玉红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梁艳妮,程雯,吴柯楠,于金高,张东博,张珍,王征
    2021, 52(13):3896-39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13
    [摘要](399) [HTML](0) [PDF 1.67 M](935)
    摘要:
    目的 研究靛玉红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125 mg/kg)组和靛玉红低、中、高剂量(7.5、15.0、30.0 mg/kg)组,采用3% DSS自由饮用7 d诱导小鼠UC模型,第8天ig药物,连续干预7 d后,观察小鼠体征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8、IL-10、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各组收集5份小鼠肠道内容物样本,采用细菌16S rRNA基因V4~V5区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肠道内容物的菌群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靛玉红组小鼠DAI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肠组织损伤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6、IL-8、IL-1β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抗炎细胞因子IL-10水平呈升高趋势。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靛玉红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升高,在门水平主要表现为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比例回升,属水平7个菌属Lachnospiraceae_FCS020_group、Ruminiclostridium_9、Eubacterium_brachy_group、别样棒菌属Allobaculum、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Erysipelotrichaceae_UCG_003和Tyzzerella可能与靛玉红对UC的治疗作用相关。结论 靛玉红能够通过调节UC小鼠肠道菌群、抑制肠道炎性反应,从而治疗UC。
    16  救必应总三萜主要成分在正常和高脂血症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比较
    杨宝,郑小芸,轩申鑫,阮清锋,江诗琴,崔辉,赵钟祥
    2021, 52(13):3905-39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14
    [摘要](734) [HTML](0) [PDF 1.77 M](683)
    摘要:
    目的 比较救必应总三萜主要成分在正常和高脂血症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制备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各组单次ig救必应总三萜后于不同时间点取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冬青苷O、oblonganoside I、rotundinoside C、ilexside II、长梗冬青苷、苦丁冬青苷H、毛冬青皂苷A1、竹节参皂苷IVa、救必应酸、rotundanonic acid、冬青素A的浓度,将血药浓度和时间数据导入DAS 2.0软件中以非房室模型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 苷元的吸收速度显著高于三萜皂苷,皂苷含糖的数目越多吸收入血的速度越慢。救必应酸在正常和高脂血症大鼠体内的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3 257.9、2 173.8 nmol/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29 897.6、24 501.3 nmol·h/L,远超其他10个成分的总和。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部分成分的达峰时间(tmax)延长,Cmax、AUC0~t降低。结论 救必应总三萜主要成分在正常和高脂血症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救必应酸为口服总三萜后大鼠体内的主要暴露成分。
    17  甜茶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鉴定与药动学研究
    姜蔓菁,蒙金英,颜夏晴,覃淑婷,李耀华,樊兰兰
    2021, 52(13):3914-39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15
    [摘要](744) [HTML](0) [PDF 1.85 M](608)
    摘要:
    目的 对甜茶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分析,并考察甜茶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SD大鼠ig甜茶素(125 mg/kg),收集不同时间段的尿液、粪便、胆汁和血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MS)分析其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建立一种测定大鼠血浆中甜茶素含量的方法,初步研究甜茶素的药动学特征。结果 大鼠ig甜茶素后,在尿液、粪便、胆汁和血浆中共检测并初步鉴定了1种原型成分和58种代谢物,主要代谢途径有脱氢化、羟基化、去葡萄糖基化、葡萄糖醛酸化、硫酸酯化等。甜茶素在大鼠体内的吸收较快,在0.12 h血药浓度达到最大值,半衰期为4.20 h,较大的表观分布容积提示甜茶素可能存在一定的组织分布。结论 甜茶素在大鼠体内吸收迅速,并经历广泛的代谢反应,为进一步阐明甜茶素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18  忍冬藤提取物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严宝飞,段金廒,张景正,刘圣金,刘嘉,毛艺蓓,曾庆琪
    2021, 52(13):3923-39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16
    [摘要](614) [HTML](0) [PDF 1.80 M](690)
    摘要:
    目的 研究忍冬藤Lonicera japonica提取物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表征忍冬藤提取物的化学成分;采用MTT法检测忍冬藤提取物对人骨肉瘤细胞HOS、143B以及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存活率的影响;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忍冬藤提取物对HOS、143B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忍冬藤提取物对HOS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JC-1染色法检测忍冬藤提取物对HOS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忍冬藤提取物对HOS细胞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Bax)、B细胞淋巴瘤2(B cell lymphoma-2,Bcl-2)、活化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活化的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cleaved 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s,cleaved PARP)、cleaved Caspase-9和细胞色素C(cytochrome-c,Cyt-C)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忍冬藤提取物中鉴定出有机酸类、三萜皂苷类、黄酮类、环烯醚萜类和氨基酸类5种类型的36种化学成分。忍冬藤提取物抑制HOS和143B细胞存活率,显著诱导HOS细胞凋亡(P<0.01),Caspase-3抑制剂Z-VAD-FMK显著抑制忍冬藤提取物诱导的HOS细胞凋亡(P<0.05、0.01);忍冬藤提取物显著提高HOS细胞Caspase-3活性(P<0.01),显著改变HOS细胞线粒体膜电位(P<0.05、0.01),显著上调HOS细胞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cleaved Caspase-9、Cyt-C和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显著下调Bcl-2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结论 忍冬藤提取物能够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并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cleaved Caspase-9和Cyt-C蛋白表达,激活Caspase级联反应有关。
    19  基于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埃博拉病毒跨膜糖蛋白为靶点挖掘中药抗病毒活性分子
    史海龙,史永恒,王川,程怡,黄月,刘继平,王斌
    2021, 52(13):3933-39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17
    [摘要](991) [HTML](0) [PDF 1.82 M](1470)
    摘要:
    目的 基于埃博拉病毒跨膜糖蛋白(transmembrane glycoprotein of the Ebola virus,EBOV-GP)的三维空间结构,运用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从中国台湾中医药数据库TCM@TAIWAN中寻找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活性分子。方法 以EBOV-GP为靶点,采用类药性评估、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以及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 and excretion,ADME)预测等多尺度虚拟筛选策略,从TCM@TAIWAN数据库中挖掘候选药效分子,并分析候选分子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情况。结果 以胺碘酮为阳性对照药物,筛选出4个类药性良好的中药单体ZINC85531496、ZINC85567560、ZINC85592968、ZINC33833122,与EBOV-GP亲和力及相互作用基团均优于胺碘酮。结论 采用多种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挖掘EBOV-GP抑制剂,可促进从天然产物化学结构数据库中提取、设计以及实验合成抗埃博拉病毒的药效分子。
    20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四物汤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
    单丽芳,康国娇,张超,缪玮,宋晓坤
    2021, 52(13):3943-395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18
    [摘要](1008) [HTML](0) [PDF 2.93 M](888)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四物汤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CMSP)获取熟地黄、白芍、川芎、当归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靶点,根据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 and excretion,ADME)筛选中药活性组分;通过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治疗靶标数据库(TTD)、Genecards和Drugbank数据库获取乳腺癌主要作用靶点;通过Venn Diagram得到四物汤与乳腺癌的共同靶点;利用BiosoGenet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分析,构建PPI网络;采用Metascape平台分析“药物-成分-靶点”及其参与的生物过程及通路,采用Cytoscape 3.8. 0软件构建“活性成分-疾病-通路”网络,并运用AutoDock及Pymol对关键靶点与相应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从四物汤中筛选得到40种活性成分及147个作用靶点,与1505个乳腺癌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61个共同靶点;四物汤抗乳腺癌的核心活性成分为山柰酚、β-谷甾醇、没食子酸、豆甾醇等,关键靶点为前列腺素G/H合酶2(prostaglandin G/H synthase 2,PTGS2)、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1,ESR1)、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AC-alpha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AKT1)等;四物汤抗乳腺癌的生物学通路众多,主要功能为调控细胞周期进程、血管生成、激素水平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筛选的主要活性成分与其对应靶蛋白均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四物汤抗乳腺癌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基础。
    21  基于生理及寒热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变化的淫羊藿药性归属研究
    卢芳,闫静思,刘树民
    2021, 52(13):3954-39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19
    [摘要](703) [HTML](0) [PDF 2.30 M](797)
    摘要:
    目的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淫羊藿Epimedii Folium对生理状态及寒热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多样变化的影响以判断淫羊藿的药性归属。方法 取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3部分,生理状态大鼠、热证模型大鼠及寒证模型大鼠。生理状态大鼠共10只,随机分为2组:空白组与淫羊藿组(SmQ);热证模型大鼠共15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热证模型组(RmcM)、热证模型淫羊藿组(RmcQ);寒证模型大鼠共15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寒证模型组(HMmc)、寒证模型淫羊藿组(HQmc)。分别采用优乐甲120 mg/kg及冰水游泳方式建立大鼠热证与寒证模型,SmQ组、RmcQ组和HQmc组自造模第1天起ig淫羊藿提取物(10 mL/kg),空白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5 d,之后取大鼠新鲜粪便进行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结果 淫羊藿可引起不同证候大鼠肠道菌群中OTUs数量、α多样性及主要菌门丰度的变化,同时通过β多样性分析可发现不同样本间的菌群结构出现显著性差异;同一样本间的菌群结构较为相似,表明实验所获得的样本可用于分析肠道菌群的变化。在门水平下,各模型淫羊藿组样本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均发生显著上升,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发生显著下降,结合两菌门所具有的功能可对淫羊藿药性进行进一步推断。结论 通过对不同证候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综合分析,生品淫羊藿药性偏寒凉,这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22  金水缓纤方治疗肺纤维化的组分配伍研究
    李建生,董浩然,郑万春,刘学芳,田燕歌,李君子,冯素香,任周新,赵鹏
    2021, 52(13):3966-39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20
    [摘要](1222) [HTML](0) [PDF 1.64 M](1917)
    摘要:
    目的 采用正交设计结合疾病模型优化金水缓纤方组分配比、评价组分配伍的疗效,获得金水缓纤组分方。方法 10种中药组分作为金水缓纤方候选活性组分,分为不同功效组包括补气组(人参皂苷Re和人参皂苷Rb1)、补肾组(淫羊藿苷和鲁斯可皂苷元)、活血组(芍药苷和丹皮酚)、化痰组(3, 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三醇、川陈皮素和贝母素甲)、补肺组(异甘草素),以及采用组合法设置补气、补肾和活血组的不同浓度配比组,采用正交设计设置化痰组不同浓度组;基于肺泡上皮细胞评价其活性,肺纤维化大鼠模型评价其疗效,依次优化组内、组间配伍配比。结果 基于正交设计与细胞模型活性评价获得组内配伍:补气组(人参皂苷Re)、补肾组(淫羊藿苷)、化痰组(川陈皮素-贝母素甲2∶12.5)、活血组(芍药苷)、补肺组(异甘草素);组间配伍:补肾组(淫羊藿苷)-化痰组(川陈皮素-贝母素甲2∶12.5)-活血组(芍药苷)-补气组(人参皂苷Re)-补肺组(异甘草素)为100∶(2∶12.5)∶6.25∶80∶8。金水缓纤组分I可显著改善大鼠肺纤维化症状,并进一步优化了金水缓纤组分I的配伍配比,获得了组分明确、疗效明显的金水缓纤组分II,即为淫羊藿苷-川陈皮素-贝母素甲-芍药苷-异甘草素为100∶2∶6.25∶6.25∶8。结论 组分配伍研究可有效揭示中药复方疗效物质基础,获得组分明确、疗效明显的金水缓纤组分方。
    23  口服中成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网状Meta分析
    李树冬,谢芳,刘永利,郭玉星,邵先舫
    2021, 52(13):3980-399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21
    [摘要](838) [HTML](0) [PDF 1.76 M](878)
    摘要:
    目的 采用网状Meta分析评价口服中成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以及安全性,为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有关口服中成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0月。采用Cochrane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RCT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软件和GeMTC 0.14.3版本进行贝叶斯模型网状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6篇RCT,总样本量2358例,其中试验组1307例,对照组1051例,共纳入14种口服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总有效率方面,排序前3的药物为滑膜炎颗粒联合化学药>湿热痹片(胶囊)联合化学药>黄柏胶囊联合化学药;在降低血尿酸水平方面,排序前3的药物为百令胶囊联合尿毒清颗粒>通滞苏润江胶囊>三黄胶囊联合化学药;在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方面,联合中成药的治疗方案普遍优于单纯口服化学药治疗,发生率最低的治疗方案为如意珍宝丸联合化学药。结论 痛风性关节炎口服中成药的治疗方案中,提高有效率方面首选滑膜炎颗粒联合常规口服化学药,在降低血尿酸水平上首选百令胶囊联合尿毒清颗粒;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诊疗应当综合评估,注重中成药与常规口服化学药的联合应用,以最佳化治疗效果及减少不良反应为基准。
    24  口服中成药辅助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网状Meta分析
    史梦龙,赵敏,张杰,孙田烨,蒋亚楠,董紫琲,李艺鸣
    2021, 52(13):3994-40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22
    [摘要](435) [HTML](0) [PDF 1.93 M](641)
    摘要:
    目的 基于频率学网状Meta分析评价不同中成药辅助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SinoMed、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录的中成药联合胆碱酯酶抑制剂或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受体拮抗剂治疗血管性痴呆的随机临床试验(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月。2名调查员进行独立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并对RCT进行偏倚风险评价,用RevMan5.4、Stata/MP15.1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30个RCT,涉及天智颗粒、养血清脑颗粒、银杏叶、脑心通胶囊、脑脉泰胶囊、脉血康胶囊、复方海蛇胶囊、脉血疏口服液8种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改善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态评分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方面,最优的前3种方案为化学药联合脑心通胶囊(88.2%)>联合脑脉泰胶囊(78.6%)>联合天智颗粒(56.3%);②治疗有效率方面,最优的前3种方案为化学药联合复方海蛇胶囊(86.4%)>联合脉血康胶囊(73.3%)>联合脑心通胶囊(72.3%);③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最优的前3种方案为化学药联合银杏叶(90.2%)>联合脑心通胶囊(71.7%)>联合养血清脑颗粒(65.3%);④改善痴呆程度[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MoCA)]方面,最优的前3种方案为化学药联合脑心通胶囊(99.9%)>联合天智颗粒(67.7%)>联合脑脉泰胶囊(57.3%);⑤安全性方面,最优的前3种方案为化学药联合银杏叶(62.8%)>联合复方海蛇胶囊(62.2%)>单用化学药(60.1%)。结论 中成药联合化学药在治疗有效率、改善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临床痴呆程度方面均优于单用化学药,且未发现有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但由于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偏低,结论仍待高质量的研究加以验证。
    25  基于Copula函数研究柴胡-白芍药对在治疗“肝郁血虚”方剂中的剂量相关性
    林薇,赵荷,郝怡雯,朱宗萍,饶雅舒,赵海亮,韩国鑫,赵萱,廖婉
    2021, 52(13):4007-40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23
    [摘要](834) [HTML](0) [PDF 1.22 M](788)
    摘要:
    目的 构建Copula函数,研究柴胡Bupleuri Radix-白芍Paeoniae Radix Alba药对在治疗“肝郁血虚”方剂中的剂量相关性。方法 从自建方剂数据库中收集治疗“肝郁血虚”证并含柴胡-白芍药对的传统中医方剂,对其中柴胡剂量和白芍剂量进行数据处理和检验,从阿基米德Copula函数族、椭圆Copula函数族中选择出最佳的Copula函数建立数学模型,描绘联合分布函数图,测算Kendal秩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监测柴胡剂量和白芍剂量数据间的相关性。结果 筛选出109首方剂。Gaussian Copula函数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柴胡和白芍剂量之间的相关性,柴胡和白芍的剂量的Kendal秩相关系数为0.330 1,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471 8,说明柴胡和白芍剂量之间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关系,且呈正相关,即随着其中一味药剂量增大,另一味药也倾向于增大剂量。结论 从数据挖掘和数理统计角度,创新引入Copula函数模型,研究药对剂量的相关性,为传统经典药对相使为用提供证据,以及为传统医学临床用药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26  毛重楼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特征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江媛,杨青淑,王婧,杨成金,黄林芳,杨燕,段宝忠
    2021, 52(13):4014-40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24
    [摘要](450) [HTML](0) [PDF 1.54 M](851)
    摘要:
    目的 获取毛重楼Paris mairei叶绿体基因组信息特征并对其系统位置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Illumination测序技术对毛重楼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对其进行组装、注释和特征分析,并构建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ML)系统发育树。结果 毛重楼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63 918 bp,总GC含量为37.05%,大单拷贝区(large single-copy,LSC)、小单拷贝区(small single-copy region,SSC)分别为84 173、13 054 bp,反向互补重复区(inverted repeats,IR)大小为33 296 bp,共编码113个基因,包括7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在系统进化树中,重楼属Paris L. 与藜芦科(Melanthiaceae Batsch ex Borkh. )关系较近,与百合科(Liliaceae Juss. )关系较远。结论 LSC区和SSC区序列变异高于IR区;相较于重楼属,毛重楼与蚤休组的亲缘关系最近,应将毛重楼归属为蚤休组;相较于百合科,毛重楼与藜芦科藜芦属亲缘关系更近,应将蚤休组从百合科中独立,归属为藜芦科。
    27  多花黄精内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有效成分含量相关性研究
    蔡媛,刘浩,孔文平,钟灿,谢景,王勇庆,黄建华,张水寒
    2021, 52(13):4023-40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25
    [摘要](489) [HTML](0) [PDF 1.45 M](928)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内生菌菌群结构多样性及其与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多花黄精内生菌对其药材品质的影响。方法 收集不同产地多花黄精样品,采用高通量测序对内生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并测定多糖、总皂苷等有效成分含量,通过双因素关联分析探究菌群多样性及其与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5个产地15组多花黄精样品共得到1 183 635条有效序列,划分为59 474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其中细菌分19门,47纲,120目,201科,419属;属水平上,泛菌属为优势菌群,最大占比达到61.1%。真菌分7门,27纲,70目,132科,187属;属水平上,子囊菌门一未鉴定属、赤壳属为优势菌群,其中赤壳属的最大占比达到10.7%。在丰度前10的内生真菌和细菌中,共有10个菌属与有效物质含量呈显著相关,其中真菌有2个菌属呈负相关,1个菌属呈正相关;细菌2个菌属呈负相关,5个菌属呈正相关。结论 通过分析不同产地多花黄精内生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掌握了多花黄精内生菌资源状况,分析发现内生菌与有效成分之间存在关联,这为深入探讨多花黄精内生菌与其品质的相关性,进而采用生物施肥策略提升品质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28  海拔高度对蒙古黄芪主要药效成分积累及其关键酶基因表达量影响研究
    吴培,孙卓,杨利民,韩梅
    2021, 52(13):4031-40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26
    [摘要](725) [HTML](0) [PDF 1.17 M](690)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海拔高度与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主要药效成分含量及其关键酶基因表达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HPLC法检测黄芪根中黄芪甲苷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黄芪甲苷生物合成过程中关键酶基因乙酰辅酶A乙酰基转移酶[AACT, acetoacetyl-co zyme A (CoA) thiolase]、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酶(HMG-CoA synthase,HMGS)、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HMG-CoA) reductase,HMGR]、异戊二烯焦磷酸异构酶(iso-pentenyl diphosphate isomerase,IDI)、法尼基焦磷酸合酶(farnesyl diphosphate synthase,FPS)、鲨烯合酶(squalene synthase,SS)、鲨烯环氧酶(squalene epoxidase,SE)、环阿尔庭烷合酶(cycloartenol synthase,CAS)基因的表达量。结果 4个样地中样地HQ-2(内蒙呼和浩特可可以力更镇)中黄芪甲苷含量、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及总皂苷含量普遍高于其他样地;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拔高度对黄芪总皂苷合成的影响较大,IDISESS基因在黄芪总皂苷的合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海拔高度有利于IDISESS基因的表达,海拔高度对黄芪皂苷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结论 在处于海拔1730 m左右的地区种植蒙古黄芪有利于其药效成分的积累。
    29  射干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序列特征与系统发育分析
    蒋明,王军峰,朱晏,黄雯馨,应梦豪,马佳莹,戴晨宇
    2021, 52(13):4039-40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27
    [摘要](360) [HTML](0) [PDF 1.22 M](793)
    摘要:
    目的 以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为材料,在测序、组装获得叶绿体基因组的基础上,明确其结构、序列特征及系统发育关系。方法 利用PE150双末端策略进行建库测序,用NOVOPlasty组装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经PCR验证边界,借助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研究。结果 射干的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153 816 bp,大单拷贝区、反向重复区和小单拷贝区的长度分别为83 143、26 214、18 245 bp。射干叶绿体基因组共有133个基因,编码基因、tRNA和rRNA的数量分别为92、38和8;ycf1有2个拷贝,其中一个为假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7种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在发育树上可分为4组,射干与同为鸢尾科的溪荪聚为一组,支持率达100%。结论 射干叶绿体基因组的组装、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为该药用植物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30  基于多成分含量测定结合化学计量学考察延胡索不同加工方法对成分稳定性的影响
    范天慈,窦志英,宋洪伟,任晓亮,李捷,温英丽,刘丽婷
    2021, 52(13):4047-40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28
    [摘要](525) [HTML](0) [PDF 1.60 M](684)
    摘要:
    目的 考察不同加工方法对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药材、饮片长期贮存中成分稳定性的影响,进而选择合理的加工方法,确保药材质量。方法 将新鲜延胡索分为大个延胡索(直径>1 cm)和小个延胡索(直径<1 cm),分别进行个子货烘干、晒干,切片烘干、切片晒干,水煮、水蒸、醋煮及采用最优工艺醋蒸。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同时测定四氢非洲防己碱、原阿片碱、四氢黄连碱、非洲防己碱、延胡索乙素、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去氢紫堇碱8种生物碱含量,结合化学计量学评价不同加工方法对延胡索成分稳定性影响。结果 延胡索药材及饮片经过18个月贮存后,所测指标性成分延胡索乙素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烘干、晒干法处理药材、饮片成分在储藏过程中下降率大,稳定性差。醋制和蒸煮处理有利于增加延胡索药材贮藏的稳定性。醋蒸法样品稳定性好,干燥时间短、效率高,有利于长期贮藏。结论 制备延胡索药材时宜选用水蒸后烘干,制备醋延胡索饮片时选用鲜品切片后醋蒸法。
    31  党参地上部分研究和应用的进展
    杨豆豆,陈垣,郭凤霞,葛鑫,张碧全,焦旭升,周小成,周洋,王红燕,刘兰兰
    2021, 52(13):4055-40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29
    [摘要](891) [HTML](0) [PDF 1.61 M](958)
    摘要:
    党参是大宗药材,传统药用部位为根,地上部分研究较少,而地上部分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但其利用和研究仅处于初级阶段,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还未开展,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党参地上部分综合开发能促进药用植物资源综合利用、延伸党参产业链、提高其经济价值和药农经济收入并推动地方药材支柱产业发展,因此,地上部分的综合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党参地上部分(茎、叶、花)的现有研究和综合利用现状,对其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在畜牧业和食品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党参地上部分综合利用和党参产业链的延伸提供参考。
    32  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对其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祝蕾,严辉,刘培,张振宇,张森,郭盛,江曙,段金廒
    2021, 52(13):4064-40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30
    [摘要](647) [HTML](0) [PDF 1.71 M](848)
    摘要:
    根际是植物-土壤-微生物信息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是影响植物生长和抗逆性的重要因素。植物根系和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品质形成至关重要。植物根系通过分泌有机酸、糖类、次生代谢物等物质特异性的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也能通过自身免疫系统和分泌抗生素抑制病原菌的增殖。根际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代谢过程以及活性成分的积累,对于药用植物的养分吸收和利用、土传病害防治、非生物胁迫应激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对根际微生物对药用植物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了解根际微生物与药用植物间的互作关系提供参考。
    33  天然来源的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熊大玺,崔龙
    2021, 52(13):4074-40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31
    [摘要](1074) [HTML](0) [PDF 1.95 M](586)
    摘要:
    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DGAT)是三酰甘油合成最后一步的催化酶,也是唯一的限速酶。该酶与脂肪代谢、脂类在组织中沉积有很大关系。天然产物因其存在许多结构新颖,活性强,毒副作用小的化合物成为抑制剂的首选。为了寻找有效的天然来源的DGAT抑制剂,对天然产物中含有较好DGAT抑制活性的化合物种类进行综述。
    34  中药肝毒性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李芝奇,范琦琦,陈美琳,李朝峰,王昭懿,冯丹,钟鑫悦,郭思敏,赵崇军,林瑞超
    2021, 52(13):4082-40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32
    [摘要](936) [HTML](0) [PDF 694.97 K](1063)
    摘要:
    近年来,中药引起的肝损伤报道时有发生,已成为临床上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病因之一。大多数中药的成分复杂,其产生疗效/毒性的物质基础与对应的临床症状和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不明确。目前中药肝毒性的研究策略简单地遵循传统毒理学的基本原则,导致中药毒性被夸大或错误的解释。对中药肝毒性物质基础分类及可能的毒性机制进行综述,旨在整理中药致肝损伤危险因素的分类、机制和靶点,以进一步指导中药的安全应用。根据中药所含成分的化学结构,中药中潜在的毒性成分可分为生物碱类、糖苷类、萜类和内酯类、蒽醌类。根据中药诱导肝损伤过程中药物代谢是否被激活或肝细胞是否受到直接攻击,高危物质可分为代谢激活型、非代谢激活型和混合型。此外,从脂肪代谢,细胞色素P450(CYP450)、线粒体功能、氧化损伤、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和特异质反应等角度总结了中药诱导肝毒性的潜在机制,并提出了毒性成分所涉及的靶点,主要包括代谢酶、核受体、转运体和信号通路。通过对中药诱导肝损伤(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duced liver injury,TILI)危险信号的回顾和总结,讨论了中药肝毒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中药肝毒性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有助于对中药致肝毒性的多成分、多靶点、多效应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为肝脏毒性中药的毒性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科学建议。
    35  丹参及其配伍制剂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郝晨伟,李正翔,张铭慧,韩滨
    2021, 52(13):4096-41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33
    [摘要](613) [HTML](0) [PDF 1.04 M](807)
    摘要:
    近些年来,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及其制剂在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以及脑卒中等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结合近10年的文献报道,从丹参化学成分、丹参提取物、丹参单方、丹参的配伍制剂4个方面总结分析丹参及其制剂在治疗冠心病中的使用情况,以期为丹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基础。
    36  中药二次开发的研究思路探讨
    孙昱,徐敢,汪祺
    2021, 52(13):4107-41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34
    [摘要](476) [HTML](0) [PDF 782.07 K](756)
    摘要:
    将中药二次开发作为中药研发的方向之一,有助于在中药研发领域创造新价值。通过综述近年来药物二次开发的研究热点,分析国内改给药途径、改剂型中药的获批情况,了解中药二次开发中相关的技术方法,提出了中药二次开发的研究思路。当前药物二次开发的研究热点:非抗癌药用于癌症、药物重新定位于罕见病、改变给药途径对呼吸系统疾病再治疗、非呼吸系统疾病药物的吸入疗法再利用。中药的二次开发不完全等同于化学药的老药新用,有其自身特点,可参考的研究思路:(1)优化生产工艺、选择更合适的剂型、优化临床给药途径等;(2)提升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水平;(3)阐明中药的活性成分与作用机制;(4)进一步聚焦有良好疗效的中药优势病种,如一些疑难疾病、慢病、罕见病的病种。
    37  “一带一路”背景下生物遗传资源开放获取交换所模式路径探析
    陈庆,袁兴隆
    2021, 52(13):4114-41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3.035
    [摘要](245) [HTML](0) [PDF 705.64 K](596)
    摘要:
    传统以民事契约为主的双边协议方式,经过多年国际实践证明并不是最合适处理生物遗传资源惠益分享的有效模式,“一带一路”背景下,建立以“有限的开放”为基础的区域多边协议方式,促进生物遗传资源使用国通过开放获取交换所模式获取生物遗传资源,可以有效的解决跨区域生物遗传资源的惠益分享问题。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