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52卷第1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21, 52(11):0-0.
    [摘要](270) [HTML](0) [PDF 670.08 K](1221)
    摘要:
    2  封面
    2021, 52(11):0-0.
    [摘要](227) [HTML](0) [PDF 4.95 M](1059)
    摘要:
    3  千年健萜类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杨仁勇,王云涛,王梦然,田露,刘晓菡,杜玉庆,姜艳,王春华,马丽,赵峰
    2021, 52(11):3167-31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01
    [摘要](896) [HTML](0) [PDF 647.41 K](1311)
    摘要:
    目的 研究千年健Homalomena occulta根茎的萜类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方法 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和制备型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MS、1D和2D NMR等波谱数据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试化合物对3株人肝癌HepG2、SMMC-7721和QGY-7703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千年健干燥根茎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得到11个萜类化合物,包括2个单萜:千年健烯A (1)、3,7-二甲基-1-辛烯-3,6-二醇(2);9个倍半萜:4(15)-eudesmene-1β,6α-diol (3)、菠萝香藤素(4)、1β,4α-dihydroxy-11,12,13-trinor-8,9-eudesmen-7-one (5)、1β,4β,7α-trihydroxyeudesmane (6)、mucrolidin (7)、bullatantriol (8)、cadinane-4β,5α,10α-triol (9)、4α-hydroxy-homalomenol C (10)、(1R,4S,5S,6S,7S,10R)-isodauc-6,7,10-triol (11)。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并首次报道化合物11的单晶结构。化合物5~79~11显示出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0的活性最好,对3种肿瘤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37.56±6.73)、(33.39±2.75)和(44.24±5.15)μmol/L。
    4  三尖杉茎叶中的二萜类化合物研究
    张鑫,王景丽,赵春雪,姜春宇,景沁雪,袁艺珍,李达翃,李占林,华会明,白皎
    2021, 52(11):3174-31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02
    [摘要](826) [HTML](0) [PDF 586.72 K](1651)
    摘要:
    目的 对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茎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正相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三尖杉茎叶75%乙醇提取物二氯甲烷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采用核磁、质谱等多种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三尖杉茎叶75%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了10个二萜类化合物,包括7个松香烷类二萜、1个海松烷类二萜和2个环庚三烯酮降二萜类化合物;得到的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2,16-二羟基松香烷-6,8,11,13-四烯-3-酮(1)、桧醇(2)、柳杉酚(3)、margoclin (4)、cephafortoid B (5)、torreyayunnin (6)、贡山三尖杉二萜D (7)、6α-羟基山达海松酸(8)、海南粗榧内酯(9)、海南粗榧内酯醇(10)。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化合物,化合物48为首次从三尖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5  亚麻叶白千层化学成分研究
    张莎,董春茅,徐杨蕊,陈德坤,周澄杰,康峰华,徐康平,邹振兴
    2021, 52(11):3180-31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03
    [摘要](1029) [HTML](0) [PDF 619.73 K](1428)
    摘要:
    目的 研究亚麻叶白千层Melaleuca linariifolia枝、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以及Pre-HPLC等现代分离方法进行系统地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采用CCK8法初步评价化合物1~6对6种肿瘤细胞(人肺腺癌NCI-H441细胞、人大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人肺癌A549细胞、人卵巢腺癌SKOV3细胞、人宫颈癌HeLa细胞和人肾透明细胞癌caki-1细胞)的体外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结果 从亚麻叶白千层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O-乙酰熊果酸(1)、3β-acetoxy-11-ursen-13α,30-olide (2)、betulinal (3)、diospyrolide (4)、3β-O-(E)-cumaroyl-alphitolinsaeure (5)、3',4'-二羟基肉桂酸白桦脂酸酯(6)、熊果醇(7)、白桦脂醇(8)、豆甾-4-烯-3-酮(9)、5,7,4'-三羟基黄酮3-O-α-L-毗喃鼠李糖苷(10)、山柰酚-3-O-(6''-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11)、α-生育酚(12)、methoxytocopherol (13)、α-tocopherolquinone (14)、植醇(15)。CCK8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356对人类肿瘤细胞显示出中等强度的增殖抑制作用。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459~1113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56对人类肿瘤细胞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在3.85~25.63μmol/L。
    6  道真产淡黄香茶菜化学成分研究
    刘晓,叶江海,李继新,辛来香,韦金怀,邹娟,刘亚华
    2021, 52(11):3187-31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04
    [摘要](832) [HTML](0) [PDF 515.36 K](1374)
    摘要:
    目的 研究道真产淡黄香茶菜Isodon flavidus化学成分,为淡黄香茶菜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硅胶、MCI gel、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型HPLC和重结晶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借助MS、13C-NMR、1H-NMR、2D-NMR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道真产淡黄香茶菜中分离得到了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28-dihydroxyurs-12-ene (1)、1-acetoxyl-2E,6E-dipiperonyl-3,7-dioxabicyclo-[3,3,0]-octane (2)、3,4-secoisopimara-4(18),7,15-triene-3-oic acid (3)、β-胡萝卜苷(4)、猫眼草酚D (5)、E-植物醇(6)、棕榈酸(7)、桉油烯醇(8)、(2R,3S)-methyl-2-(5-oxo-2-isopropenylhexyl)-cyclopentanone (9)、sesaminone (10)、arboreol 2-O-methyl ether (11)、3-epicorosolic acid (12)、1-acetoxyl-2E-piperonyl-6E-(methoxyl-piperonyl)-3,7-dioxabicyclo-[3,3,0]-octane (13)、蔷薇酸(14)、咖啡酸甲酯(15)、2-phenylamio-1,4-naphthoquinone (16)。结论 1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91516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7  基于离线2D-HPLC-DPPH-ESI-Q-TOF/MS联用技术的金银花抗氧化成分系统筛选研究
    张敏敏,赵志国,刘倩,刘伟,王晓,赵恒强
    2021, 52(11):3193-32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05
    [摘要](1069) [HTML](0) [PDF 744.45 K](1493)
    摘要:
    目的 建立基于离线二维色谱-二苯基三硝基苯肼-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结合技术(2D-HPLC-DPPH-ESI-Q-TOF/MS)的金银花中抗氧化成分系统筛选方法。方法 采用离线二维色谱对金银花提取物进行分段富集、分析,第一维采用semi-PREP-HPLC技术对金银花提取物进行极性分段制备和富集浓缩,第二维分别采用亲水和反相色谱技术进行分析;进一步结合DPPH在线筛选技术实现金银花复杂组分中抗氧化成分的快速发现;采用ESI-Q-TOF/MS技术进行初步鉴别,并通过部分单体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对筛选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该方法可以实现金银花中不同极性和不同含量抗氧化成分的快速筛选,从金银花提取物中共筛选出36种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成分,采用高分辨质谱初步鉴定出12种,对9种成分进行活性验证,其中7种成分(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1,3-二咖啡酰奎宁酸、异绿原酸C、芦丁、隐绿原酸、绿原酸)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优于阳性对照维生素C。结论 该方法高效、快速,为复杂体系天然产物中不同极性和含量抗氧化成分的发现提供了技术和平台支持。
    8  炮制对草乌中乌头类生物碱经皮吸收的影响及其贴剂的设计与评价
    王启隆,刘超,权鹏,方亮,王延年
    2021, 52(11):3201-32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06
    [摘要](1026) [HTML](0) [PDF 1.26 M](1535)
    摘要:
    目的 探究炮制对草乌Aconiti Kusnezoffii Radix(AKR)中6种乌头类生物碱(aconitine alkaloids,AAs)经皮吸收的影响,并研制含生草乌和制草乌Aconiti Kusnezoffii Radix Cocta(AKRC)提取物的压敏胶分散型贴片,考察其药效差异。方法 分别从生、制草乌中提取AAs,质量分数分别为59.3%和59.1%。提取出的AAs由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BAC)、苯甲酰新乌头原碱(BMA)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BHA)6种生物碱组成。经过炮制,BAC、BMA和BHA的质量分数分别由3.8%、9.2%、0.4%提高至22.7%、32.9%、2.1%,而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质量分数分别由19.6%、24.3%、2.0%降低至0.5%、0.6%、0.3%。采用溶剂挥发法分别制备含有生、制草乌提取物的透皮贴片。在体外透皮实验中,考察了生、制草乌中AAs的经皮渗透性的差异,并优化贴片处方。最后,采用弗氏完全佐剂诱导的大鼠慢性炎症模型和醋酸诱导的小鼠扭体模型评价含生、制草乌最佳贴片的抗炎镇痛活性。结果 BMA在6种AAs中表现出最强的经皮渗透性。经过炮制,制草乌提取物中的BMA质量分数由9.2%增加到了32.9%。因此制草乌供给液中BMA的Q24由(2.53±0.31)μg/cm2提高到了(5.51±0.69)μg/cm2P<0.05)。油酸的渗透增强效果最大,渗透增强比分别为4.57(生草乌)和9.93(制草乌)。最佳配方为生或制草乌提取物(10%)、油酸(10%)、DURO-TAK® 87-4098(压敏胶基质)和ScotchpakTM 9707(背衬层)。最优制草乌贴片的AAs累积渗透量约为最优生草乌贴片的2倍。最佳制草乌透皮贴片较最佳生草乌贴片能显著降低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后爪肿胀度和小鼠扭体模型的扭体次数。结论 炮制草乌可提高其中AAs的皮肤渗透量,从而提高草乌透皮贴片的镇痛和抗炎作用,为采用炮制方法提高含草乌透皮贴片功效提供科学依据。
    9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白藜芦醇Labrasol/P407混合胶束处方工艺及体外评价
    韩德恩,申延利,田萍,位恒超,祝侠丽,贾永艳
    2021, 52(11):3209-32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07
    [摘要](929) [HTML](0) [PDF 1.23 M](1468)
    摘要:
    目的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白藜芦醇(resveratrol)-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Labrasol)/泊洛沙姆407(P407)混合胶束(Res-Labrasol/P407-MM)的处方工艺,并考察其体外特征。方法 HPLC法测定白藜芦醇含量。薄膜分散-探头超声法制备Res-Labrasol/P407-MM。在单因素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以投药量、水化体积和水化温度为考察因素,胶束样品的质量浓度和药物沉降率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并对最优处方制备的胶束进行外观形态、粒径和体外释放行为评价。结果 最佳处方工艺为白藜芦醇投药量28 mg,水化体积9 mL,水化温度40℃,在此条件下测得白藜芦醇平均载药量为(11.62±0.20)%、平均包封率为(93.96±1.83)%、胶束平均粒径为(69.00±1.58) nm,平均Zeta电位为(-21.25±0.18) mV。样品质量浓度和沉降率的实测值与预测值偏差较小,RSD<5.5%。结论 Box-Behnken响应面法预测性良好,可以用于优化Res-Labrasol/P407-MM的处方工艺。制备的混合胶束包封率高,粒径小,分布均匀,缓释效果明显。
    10  基于不同算法对桂枝茯苓胶囊内容物吸湿性预测建模研究
    陈琪,徐芳芳,张欣,徐冰,吴云,王振中,肖伟
    2021, 52(11):3216-32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08
    [摘要](882) [HTML](0) [PDF 1.34 M](1526)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算法对桂枝茯苓胶囊内容物吸湿性预测模型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优建模算法。方法 以54个物理性质参数为输入,胶囊内容物吸湿性为输出,对比偏最小二乘算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决策树算法(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多元自适应回归样条算法(multivariate adaptive regression splines,MARS)和广义路径追踪算法(generalized path seeker,GPS)对建立吸湿性预测模型性能的影响。结果 MARS算法建立的预测模型性能最佳,预测能力最强,模型的校正集决定系数(Rc2)为0.843,预测集决定系数(Rp2)为0.808,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alibration,RMSEC)为0.391,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为0.472,平均相对预测误差为2.69%,小于5%。结论 MARS算法建立的吸湿性预测模型更适合桂枝茯苓胶囊的生产应用,该算法可嵌入在线控制系统,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持。
    11  基于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盐制对五子衍宗丸化学成分的影响
    廖宇娇,敖明月,彭颖,胡昌江,陈志敏,许润春
    2021, 52(11):3224-32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09
    [摘要](526) [HTML](0) [PDF 1.58 M](1425)
    摘要:
    目的 建立不同炮制品组方五子衍宗丸(Wuzi Yanzong Pills,WYP)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盐制对WYP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不同炮制品组方WYP的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与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WYP全生品组、药典组、盐制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标定了18个共有峰,利用对照品指认出绿原酸(5号峰)、鞣花酸(10号峰)、金丝桃苷(11号峰)、异槲皮苷(12号峰)、毛蕊花糖苷(13号峰)、紫云英苷(14号峰)、槲皮素(15号峰)、山柰酚(17号峰)、五味子醇甲(18号峰)9个成分,归属性分析表明峰2来源于枸杞子,峰3、5、7、9、11、12、14、15、17来源于菟丝子,峰6、8、10、16来源于覆盆子,峰13来源于车前子,峰18来源于五味子,峰1是覆盆子和五味子共有成分,峰4是枸杞子和覆盆子共有成分。药物炮制后组方WYP未出现色谱峰的增加,但峰面积发生变化。通过CA将WYP全生品组、药典组、盐制组聚为3类,PCA筛选出4个主成分,PLS-DA标记出峰1、13(毛蕊花糖苷)、10(鞣花酸)、7、4、11(金丝桃苷)、12(异槲皮苷)、3、5(绿原酸)共9个差异性成分;绿原酸、鞣花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山柰酚、五味子醇甲及峰1、3、4、7、8共11个成分可能是不同炮制品组方WYP的差异标志物。结论 建立的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稳定、可靠,炮制后组方WYP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结果可为WYP中如何选用药物炮制品提供一定的依据。
    12  基于中药液、固体物料指标成分含量相关性的膜工艺评估方法创新研究——以杜仲叶水提液为例
    钟文蔚,郑东阳,邹洪荟,卓泽伟,郭立玮
    2021, 52(11):3234-32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10
    [摘要](982) [HTML](0) [PDF 932.77 K](1522)
    摘要:
    目的 以杜仲叶Eucommiae Folium水提液为模型药物,通过探索液、固体物料指标成分含量相关性,构建面向中药澄清精制膜工艺过程评估的简便方法。方法 将杜仲叶水提液依次以多种微滤和超滤膜集成工艺澄清、精制,杜仲叶水提原液记为W1,过200 nm陶瓷膜透过液记为W2,之后分别过相对分子质量为10 000、3500超滤膜,透过液记为W3、W4,测量过膜前后药效物质(粗多糖、总黄酮、总多酚、绿原酸)和大分子非药效杂质(蛋白质)含量。并开展液、固体物料指标成分含量相关性模型的理论推导。结果 发现指标性成分在干浸膏中的含量为指标性成分在液体物料中的含量与固含率的比值,以绿原酸与总蛋白为例进行验证,实测值与估算值极为接近。结论 作为实际生产中对膜澄清、精制工艺科学、合理性判断的一种简便方法,该模型虽有一定局限性,但作为解决复杂体系膜工程化问题的手段,则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可为基于膜过程的中药制药分离工艺智能化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13  经典名方竹叶石膏汤的物质基准量值传递分析
    葛威,刘小康,王康宇,郭云龙,蔡广知,赵跃刚,贡济宇
    2021, 52(11):3239-32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11
    [摘要](728) [HTML](0) [PDF 1.75 M](1422)
    摘要:
    目的 建立竹叶石膏汤(Zhuye Shigao Decoction,ZSD)物质基准的HPLC特征图谱及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进行评价,探寻其质量传递规律。方法 制备20批ZSD物质基准,建立HPLC特征图谱,明确共有峰归属,测定全方出膏率、指标成分异荭草苷、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及转移率,对物质基准进行量值传递分析。结果 20批ZSD物质基准特征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0,共确定了21个特征峰,分别来自方中淡竹叶(6个峰)、麦冬(6个峰)、半夏(3个峰)、甘草(6个峰)4个药味;化学模式识别法将20批样品分为4类;各指标成分从饮片到物质基准的转移率分别为异荭草苷31.94%~50.91%,甘草苷35.77%~62.55%,甘草酸13.09%~22.63%,人参皂苷Rg1 57.28%~83.95%,人参皂苷Re 42.21%~72.27%,人参皂苷Rb1 38.19%~64.57%;出膏率为16.99%~27.06%。结论 采用特征图谱、多指标含量测定以及化学模式识别法对ZSD物质基准进行量值传递分析,该方法科学合理,可为后续制剂开发提供参考。
    14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蒙药扎冲十三味丸中8种成分
    宝鲁尔,王徽,吴杰斯,白塔那,陈红梅,王秀兰
    2021, 52(11):3249-32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12
    [摘要](782) [HTML](0) [PDF 1.41 M](1374)
    摘要:
    目的 建立测定蒙药扎冲十三味丸中8种成分(没食子酸、绿原酸、沉香四醇、鞣花酸、丁香酚、α-细辛脑、β-细辛醚、甘草酸铵)含量的一测多评(QAMS)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以Inertsil ODS-3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甲醇-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0℃,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0~7 min,271 nm;7~20 min,252 nm;20~28 min,254 nm;28~33 min,281 nm;33~45 min,257 nm;45~55 min,237 nm;以丁香酚为内参物,建立与其他7种待测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fs/i),并采用2台不同高效液相色谱仪和3根不同色谱柱对所建立的fs/i进行耐用性考察,从而用QAMS法测定各待测成分的含量。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3个批次蒙药扎冲十三味丸中8种成分的含量,比较2种方法测定的结果,并验证所建立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结果 蒙药扎冲十三味丸中没食子酸、绿原酸、沉香四醇、鞣花酸、α-细辛脑、β-细辛醚、甘草酸铵7种成分的fs/i重现性良好,分别为0.433 4、1.068 3、0.505 6、0.141 6、0.429 0、0.346 2、1.748 8。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以丁香酚为内参物,所建立的一测多评法方便快捷,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蒙药扎冲十三味丸多指标成分质量控制,为蒙药扎冲十三味丸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15  基于模式生物斑马鱼研究姜黄抗血管新生的作用及机制
    朱宗萍,王继森,廖婉,陈姣,陈意,杨青松,李锐,马云桐,傅超美
    2021, 52(11):3257-32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13
    [摘要](1039) [HTML](0) [PDF 2.21 M](1576)
    摘要:
    目的 利用模式生物斑马鱼研究姜黄Curcuma longa抗血管新生作用,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姜黄抗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模式生物斑马鱼模型,考察姜黄挥发油、姜黄素以及姜黄水提液对斑马鱼节间血管生长的抑制作用,检测各给药组斑马鱼节间血管生成数,计算血管生成抑制率。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姜黄抗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 vina软件对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姜黄挥发油、姜黄素以及姜黄水提液均可明显抑制斑马鱼血管新生(P<0.05),呈剂量相关性,其中姜黄素抑制血管生成作用最强。网络药理学预测发现姜黄共有21种主要活性成分,可通过调节前列腺素G/H合酶2(prostaglandin G/H synthase 2,PTGS2)、维生素D3受体(vitamin D3 receptor,VDR)、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和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等关键靶点,进而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ide 3-kinases,PI3K)-AKT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相关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抑制血管新生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姜黄的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均能自发结合。结论 姜黄挥发油、姜黄素以及姜黄水提液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姜黄抗血管新生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为姜黄对血管新生依赖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16  白芍总苷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肠黏膜屏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牧亚峰,向楠,左新河,余欣然,赵勇,陈继东
    2021, 52(11):3269-32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14
    [摘要](1113) [HTML](0) [PDF 1.65 M](1350)
    摘要:
    目的 探讨白芍总苷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AIT)大鼠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硒酵母(36 μg/kg)组及白芍总苷低、中、高剂量(160、320、640 mg/kg)组,每组8只。采用高碘水喂养联合sc猪甲状腺球蛋白与弗氏佐剂诱导AIT大鼠模型,造模后ig相应药物,1次/d,连续6周。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ies,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ies,TPOAb)、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甲状腺和结肠组织病理变化;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各组大鼠结肠黏膜紧密连接结构;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闭锁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和闭合蛋白(Occludin)表达情况;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白芍总苷能够显著降低AIT大鼠血清中TGAb、TPOAb和TNF-α水平(P<0.001),显著升高血清中IL-10水平(P<0.001),减轻甲状腺滤泡损伤及结肠黏膜病变程度,改善结肠黏膜紧密连接超微结构,显著升高结肠组织中sIgA水平(P<0.05、0.01、0.001),显著升高结肠组织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P<0.01、0.001),降低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及丰度指数,显著降低厚壁菌门相对丰度(P<0.001),显著升高拟杆菌门相对丰度(P<0.001),显著升高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ceae和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相对丰度(P<0.05、0.001)。结论 白芍总苷可能通过调节AIT大鼠肠道菌群组成及多样性,改善肠黏膜屏障损伤,从而发挥治疗AIT的作用。
    17  化瘀通络中药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和AMPK/Nox4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
    李雅纯,方敬,杨帆,郭帅,陈志强
    2021, 52(11):3278-32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15
    [摘要](546) [HTML](0) [PDF 1.44 M](1367)
    摘要:
    目的 探讨化瘀通络中药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以及对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ase oxidase 4,Nox4)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7只SD大鼠作为对照组,其余大鼠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ip链脲佐菌素(35 mg/kg)建立DN模型,DN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化瘀通络中药(4.41 g/kg)组和厄贝沙坦(13.5 mg/kg)组。给予化瘀通络中药16周后,取尿液检测大鼠24 h尿蛋白(urine total protein,UTP)和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deoxyguanosine,8-OHdG)水平;考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考察各组大鼠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丙二醛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8-OHdG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蛋白表达;采用qRT-PCR法检测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 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TGF-β1、AMPKα、磷酸化AMPKα(p-AMPKα)、Nox4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化瘀通络中药组大鼠尿液24 h UTP和8-OHdG水平明显降低(P<0.01);肾脏病理损伤缓解,肾组织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堆积减少,肾组织胶原面积明显降低(P<0.01);肾组织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肾组织丙二醛水平显著下降(P<0.01);肾组织8-OHdG和FN表达减少;肾组织TGF-β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肾组织p-AMPK/AMP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Nox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化瘀通络中药能够通过作用于AMPK/Nox4信号通路,从而抑制DN大鼠氧化应激、减少ECM大量堆积、降低UTP排泄、保护肾脏。
    18  葛根素通过circ-TLK1/miR-367-3p/TLR4抑制SK-N-SH细胞氧糖剥夺损伤
    齐献忠,邢英瀛,张小林,贾燕燕
    2021, 52(11):3286-32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16
    [摘要](849) [HTML](0) [PDF 1.93 M](1321)
    摘要:
    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诱导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K-N-SH损伤模型,以葛根素进行干预,采用qRT-PCR法检测细胞circ-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扰动样激酶1(tousled-like kinase1,TLK1)和miR-367-3p mRNA表达情况;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蛋白表达情况。采用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预测miR-367-3pcirc-TLK1、TLR4之间的靶向关系;采用双荧光素酶标记实验和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RNA 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RIP)实验验证靶向结合关系。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葛根素能够明显提高OGD诱导的SK-N-SH细胞存活率(P<0.05、0.01、0.001),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P<0.01、0.001),显著降低IL-6和TNF-α水平(P<0.01、0.001)。模型组circ-TLK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葛根素抑制circ-TLK1 mRNA表达水平(P<0.001),过表达circ-TLK1能够逆转葛根素对OGD诱导的SK-N-SH细胞损伤保护作用(P<0.01、0.001)。circ-TLK1能够靶向负调控miR-367-3p表达,模型组miR-367-3p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01),葛根素显著上调miR-367-3p mRNA表达水平,抑制miR-367-3p能够逆转葛根素对OGD诱导的SK-N-SH细胞损伤保护作用(P<0.05、0.001)。miR-367-3p能够靶向负调控TLR4蛋白表达,模型组TLR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葛根素显著下调TLR4蛋白表达水平(P<0.001),过表达TLR4能够逆转葛根素对OGD诱导的SK-N-SH细胞损伤保护作用(P<0.05、0.001)。circ-TLK1能够通过结合miR-367-3p调控TLR4表达。结论 葛根素能够通过作用于circ-TLK1/miR-367-3p/TLR4对IS神经细胞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19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网络药理学探究竹叶椒挥发油抗炎镇痛的作用机制
    龚普阳,潘烨华,郭瑜婕,哈立洋,李晓朋,顾健
    2021, 52(11):3296-33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17
    [摘要](1160) [HTML](0) [PDF 1.91 M](1600)
    摘要:
    目的 探究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挥发油抗炎、镇痛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定性表征竹叶花椒挥发油成分,并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CMSP)、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Uniprot数据库收集活性成分对应靶点。通过GisGeNET及OMIM数据库筛选炎性反应和疼痛的相关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借助STRING及BioGPS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分析靶点组织分布,运用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及京都基因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分子对接法验证竹叶花椒挥发油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相互作用。结果 从竹叶椒挥发油中鉴定成分44个,预测得到其潜在抗炎、镇痛靶点78个,关键靶点涉及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型3(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M3,CHRM3)、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α,PPARA)、大麻素受体2(cannabinoid receptor 2,CNR2)等。GO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靶点主要涉及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质膜及酶结合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60条信号通路,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5-羟色胺能突触及胰岛素抵抗等相关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竹叶椒挥发油中芝麻素、胆甾烯基豆蔻酸酯和(-)-β-花柏烯等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较好的亲和能力。结论 竹叶椒挥发油中多种活性成分能够作用于PTGS2、CHRM3、PPARA等靶点,并通过多通路发挥抗炎、镇痛作用。
    20  槐定碱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脑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薛玉梅,李献军,孟岩,宋哲,刘惠钦,李晓兵
    2021, 52(11):3306-33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18
    [摘要](745) [HTML](0) [PDF 1.11 M](1421)
    摘要:
    目的 探究槐定碱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pMCAO)大鼠脑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槐定碱低、中、高剂量(2.5、5.0、10.0 mg/kg)组,给予槐定碱5 d后,建立pMCAO大鼠模型。考察槐定碱对pMCAO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考察槐定碱对pMCAO大鼠脑梗死率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细胞凋亡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考察各组大鼠脑组织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 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槐定碱组大鼠神经缺陷症状改善,脑梗死率显著降低(P<0.05、0.01),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0.01),脑组织损伤有所改善,脑组织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 槐定碱对pMCAO大鼠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cl-2及下调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进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21  防风不同提取部位的燥性差异及其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水通道蛋白的影响
    梁瑞峰,李兵杰,葛文静,王慧森,刘明,崔伟锋,张雪侠,王军,李更生
    2021, 52(11):3312-33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19
    [摘要](829) [HTML](0) [PDF 1.01 M](1205)
    摘要:
    目的 观察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不同提取部位的燥性,考察其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滑膜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的影响。方法 以正常大鼠为对象,选择饮水量、尿量、粪便含水量、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含量、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含量、血液流变学及不同组织中AQP的表达水平为指标,观察防风不同提取部位的燥性效应;采用CIA大鼠模型,通过测定关节肿胀度、炎症因子含量及关节滑膜AQP-1的表达水平,评价防风不同提取部位对CIA大鼠的影响。结果 防风石油醚部位明显增加正常大鼠的饮水量、尿量,降低粪便含水量,升高血清中cAMP含量和全血黏度,降低肾组织中AQP-2、颌下腺组织中AQP-5和结肠中AQP-9的表达水平(P<0.05、0.01);防风石油醚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总提取物能明显降低关节炎大鼠的足肿胀程度,减少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含量,降低滑膜组织中AQP-1的表达水平(P<0.05、0.01)。结论 防风石油醚部位具有一定的燥性和抗关节炎作用,防风总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关节炎作用,但未见明显的燥性效应,其机制可能与防风不同部位对不同亚型的AQP差异调控有关。
    22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文殊兰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于淼,李佳鑫,辛国松,綦峥,薛沁冰,王娟,王楠楠
    2021, 52(11):3321-33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20
    [摘要](1110) [HTML](0) [PDF 1.97 M](1523)
    摘要: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筛选文殊兰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靶点,探究文殊兰抗肿瘤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ID数据库检索文殊兰的化学成分,再经Batman与Swisstargets并结合相关文献筛选出文殊兰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潜在靶点,建立靶点数据;通过GeneCards、NCBI数据库筛选出肿瘤相关靶点;用Cytoscape 3.6.3软件构建"文殊兰-成分-肿瘤-靶点"网络可视化关系图;以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数据库,确立文殊兰和肿瘤的蛋白互作网络;利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对相关靶点进行富集分析,了解文殊兰抗肿瘤可能的生物过程及其通路;利用分子对接进行半柔性对接反向验证。结果 从文殊兰中筛选出15种活性成分,与肿瘤有关的通路有25个,文殊兰抗肿瘤主要作用于INS、GAPDH、VEGFA、EGFR、TNF等靶蛋白,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文殊兰主要作用于prostate cancer、proteoglycans in cancer、microRNAs in cancer、viral carcinogenesis等信号通路。结论 文殊兰可能对前列腺癌、非小细胞癌、胰腺癌、膀胱癌、乳腺癌等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文殊兰成分抗肿瘤的一个重要机制。初步推测并验证了文殊兰抗肿瘤的主要靶基因和通路,为后续进一步探讨文殊兰靶向抑制肿瘤细胞提供新思路。
    23  甘松中医药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
    饶瑶,李冉,王晓雯,薛变霞,李世伟,赵悦,张丽花,徐砚通,吴红华
    2021, 52(11):3331-33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21
    [摘要](1046) [HTML](0) [PDF 2.04 M](1594)
    摘要:
    目的 从含甘松Nardostachyos Radix et Rhizoma的中医药处方和中药组合物专利中挖掘甘松的中医药用药规律,为甘松现代临床应用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中华医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药典》2020年版等工具书及华柄数据、中医资源网、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含甘松的中医药处方和中药组合物专利。运用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5软件,进行组成药物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含甘松的中医药处方最终纳入372首,涉及《中国药典》收载药物374种,与甘松组合用药频次最高的前10味药为白芷、香附、甘草、木香、川芎、细辛、山柰、丁香、当归和砂仁,功效分类以解表药为主,主治疾病以脾系病类最多,核心药物组合为木香分气丸加减方。含甘松的中药组合物专利最终纳入1533项,涉及《中国药典》收载药物565种,与甘松组合用药频次最高的前10味药为甘草、白芷、丁香、当归、茯苓、川芎、木香、肉桂、黄芪和陈皮,功效分类以补益药为主,主治疾病以脾系病类为首,比传统中医药处方发展了更多的药物组合。结论 含甘松的中医药处方与中药组合物专利中药物组成均以解表药、补益药、理气药、活血药、温里药和清热药为主;甘松多与辛、苦、甘味,性温、寒、平,归脾、肝、胃、肺、心、肾经的药物配伍;常用于治疗脾系病类,皮肤病类,躯体痹、痿、瘤等病类,脑系病类和心系病类,与甘松国内外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24  抗抑郁中药复方的组方特点及作用机制研究
    于冰清,邵欣欣,付晓凡,周梦婕,陈聪
    2021, 52(11):3344-33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22
    [摘要](704) [HTML](0) [PDF 1.12 M](1458)
    摘要:
    目的 解析中药复方中抗抑郁中药的宏观属性(四气、五味、归经等)分布规律及中药与现代药理作用机制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中关于中药复方抗抑郁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检索出1018篇文献,整理出163首复方,涉及262味中药,8种现代药理作用机制;通过频数统计、关联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发现起到抗抑郁作用的中药多为苦、辛,温、寒,归肝、脾、心经的中药,且不同时代的用药规律出现明显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明代以前以"肺脾二经"为主,明代后期至现代以"肝脾二经"为主的用药规律。结论 具备抗抑郁作用的中药属性及作用机制具备一定的分布规律,抑郁症可从肝脾论治,且与脑肠轴相关机制关系密切。这为新的抗抑郁药物及其成分的活性筛选以及抗抑郁药物的实验研究提供数据以及方法学参考。
    25  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疗效的网络Meta分析
    江珍玉,吕林,游可,程林垚,于志君,邓海英
    2021, 52(11):3353-33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23
    [摘要](643) [HTML](0) [PDF 1015.19 K](1156)
    摘要:
    目的 采用网络Meta分析方法评价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ScienceDirect、Medline、PubMed、考克兰图书馆等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20年7月1日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根据预先确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采用Stata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1项中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766例患者涉及4种中药注射剂(参麦注射液、痰热清、血必净和醒脑静)。网络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单纯常规治疗,联用血必净(RR=1.54,95% CI[1.18,2.00],P=0.00)、痰热清(RR=1.26,95% CI[1.12,1.42],P=0.00)能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联用参麦注射液(WMD=-3.10,95% CI[-4.87,-1.33],P=0.00)和痰热清(WMD=-3.04,95% CI[-3.75,-2.32],P=0.00)均能显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排序分析结果显示,联用痰热清治疗后在机械通气时间、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3个评价指标中排序均为最优,其有效率排序仅次于联用血必净,但是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联合使用参麦注射液、血必净、痰热清等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其中可优先选择痰热清。
    26  红花PAL家族全基因组分析及其在悬浮细胞中的表达
    郭英男,刘月扬,马静雨,张敬,马鑫彤,张馨月,刘建雨,姚娜,刘秀明,李海燕
    2021, 52(11):3362-33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24
    [摘要](898) [HTML](0) [PDF 2.14 M](1270)
    摘要:
    目的 完成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PAL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克隆1条红花PAL4基因编码区序列,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实现CtPAL4在红花悬浮细胞中的过表达。方法 在红花基因组测序基础上,对红花PAL家族进行全基因组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 (RT-PCR)方法克隆1条红花PAL4编码区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clustalW1.83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在CtPAL4基因序列2端引入酶切位点Bgl II和BstE II,构建含有35 S启动子的植物超表达载体pCAMBIA3301-CtPAL4,并在红花悬浮细胞中进行超表达。结果 红花基因组中注释到6个PAL基因,分析显示5个基因具有典型的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功能结构域及活性位点,并进行启动子和进化分析。CtPAL4基因编码707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76 820,具有典型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的功能结构域及活性位点,编码蛋白的三维结构与PAL的X射线蛋白质晶体结构类似。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tPAL4基因编码的蛋白与拟南芥的亲缘关系最近。GUS染色结果证实,成功建立红花悬浮细胞遗传转化体系,并初步实现了CtPAL4基因在红花悬浮细胞中的过表达。结论 成功克隆1条红花PAL4编码区基因CtPAL4,并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1-CtPAL4,初步在红花悬浮细胞中实现了超表达,为研究CtPAL4基因在红花黄酮代谢途径的功能奠定基础。
    27  利用转录组数据挖掘东紫苏单萜生物合成相关基因
    耿秀文,张爱丽,唐仁华,普春霞
    2021, 52(11):3373-33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25
    [摘要](962) [HTML](0) [PDF 1.77 M](1639)
    摘要:
    目的 获得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转录组数据信息,了解东紫苏挥发油单萜生物合成途径。方法 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高通量测序获得东紫苏的转录组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组装、拼接及注释,挖掘其单萜类化合物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结果 东紫苏2个样品材料测序后共获得13.67 Gb数据,91 169 356条高质量序列,利用Trinity组装获得93 327条unigenes,平均长度1756 bp。将组装所得到的unigenes分别与NCBI官方的蛋白序列数据库(RefSeq non-redundant proteins,NR)、基因本体论数据库(gene ontology,GO)、真核生物蛋白质同源簇数据库(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roups for eukaryotic complete genomes,KO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等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分析。通过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有2个单萜代谢相关途径,为萜类骨架生物合成(编号为ko00900)和单萜类生物合成(编号为ko00902),相关unigenes分别有11条和30条;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和测序,成功验证6个单萜合成相关候选基因全长unigenes。结论 首次对东紫苏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分析,获得了单萜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基因,为后续基因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
    28  青天葵中SKP1同源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黎斯敏,左紫梅,詹若挺,何瑞
    2021, 52(11):3383-33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26
    [摘要](789) [HTML](0) [PDF 1.54 M](1045)
    摘要:
    目的 从青天葵Nervilia fordii克隆SKP1的同源基因NSKs,并对编码的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原核表达,为了深入研究青天葵中SCF复合体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从青天葵转录组中筛选得到5条SKP1同源基因序列(NSK2NSK3NSK5NSK7NSK11),构建pGEX-4T-NSKs原核表达载体于大肠杆菌Rosetta (DE3)中诱导表达GST-NSKs融合蛋白并进行纯化。结果 NSK2NSK3NSK5NSK7NSK11的开放阅读框(ORF)分别为495、483、489、498和486 bp,编码164、160、162、165和161个氨基酸,蛋白相似性达到73.65%,均属于SKP1蛋白家族,具F-box和Cullin蛋白结合位点。亚细胞定位预测NSK2、NSK3和NSK5定位于细胞核,而NSK7和NSK11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NSK2、NSK3和NSK5聚为一簇,与小麦和玉米等的同源性较高;NSK7和NSK11聚为一簇,与多头绒泡菌的同源性较高。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确定了在大肠杆菌Rosetta (DE3)中的有利诱导条件,成功诱导表达并纯化得到5个GST-NSKs重组蛋白。结论 成功克隆5个SKP1同源基因NSKs,获得NSKs蛋白,为深入研究青天葵中SCF复合体的功能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9  人参属植物高温蒸制前后人参皂苷含量的变化和细胞毒活性研究
    顾承真,曾碧雪,张钰佳,王东,张颖君
    2021, 52(11):3391-33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27
    [摘要](1292) [HTML](0) [PDF 1.60 M](1487)
    摘要:
    目的 研究人参属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三七P.notoginseng和西洋参P.quinquefolium高温蒸制前后主要人参皂苷的含量变化,并测定高温蒸制前后样品对4株肿瘤癌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方法 采用HPLC建立了测定22种皂苷含量的分析方法,测定这些皂苷在人参属植物及其高温蒸制品中的含量。用MTT法测定人参属植物及其高温蒸制品对4株人类癌细胞(人类骨髓癌HL-60细胞、肝癌SMMC-7721细胞、肺癌A-549细胞、乳腺癌SK-BR-3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人参、三七和西洋参及高温蒸制后的样品中鉴定出22个皂苷,包括人参皂苷Rg1、Re、Rb1、Rc、Rb2、Rd、Rk3、Rh4、Rk1、Rg5、Rb3、Rh3、Rk2,20(S)-人参皂苷Rh1、20(R)-人参皂苷Rh1、三七皂苷Fc、三七皂苷R1、绞股蓝皂苷IX、20(S/R)-三七皂苷Ft1、20(S/R)-人参皂苷Rg3、人参皂苷Rs3、人参皂苷Rh2。人参皂苷Rg1、Re、Rb1、Rc、Rb2和Rd为人参的主要成分;人参皂苷Rg1、Re、Rb1和Rd为西洋参的主要成分;人参皂苷Rg1、Re、Rb1、Rd和三七皂苷R1为三七的主要成分,高温蒸制后这3种植物的主要成分全部转化为人参皂苷Rk3、Rh4、Rk1、Rg5和20(S/R)-人参皂苷Rg3,在高温蒸制后的三七中还检测到20(S)-人参皂苷Rh1和20(R)-人参皂苷Rh1。三七皂苷Fc、人参皂苷Rb3和绞股蓝皂苷IX为三七茎叶的主要成分,高温蒸制后转化为另外8个主要成分20(S/R)-三七皂苷Ft1,20(S/R)-人参皂苷Rg3、Rs3、Rk1、Rg5,20(S/R)-人参皂苷Rh2、Rh3和Rk2。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高温蒸制三七的细胞毒活性比高温蒸制人参和高温蒸制西洋参强,高温蒸制三七的细胞毒活性比三七的活性强,说明高温蒸制后三七的细胞毒活性增强。结论 人参、西洋参和三七经过高温蒸制后原来的主要成分基本消失,随之转化为其他主要成分,高温蒸制三七的细胞毒活性最强。
    30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的诃子挥发性成分分析
    谭鹏,周永峰,黄浩洲,朱薇,包晓明,林俊芝,张定堃,赵军宁
    2021, 52(11):3398-34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28
    [摘要](339) [HTML](0) [PDF 2.59 M](1153)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的诃子药材中挥发性成分快速筛查与定量分析方法,并用于评价不同产地的诃子质量差异性。方法 采用InertCap Pure-WAX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为色谱柱;进样口温度为250℃,分流比为5:1,高压进样压力为83.5 kPa;载气为高纯氦气,载气控制方式为恒压力模式;色谱柱流量为1.43 mL/min,线速度为43.3 cm/s,吹扫流量为3.0 mL/min;程序升温:初始温度为50℃,保持5 min,以10℃/min升温至250℃,保持10 min;柱平衡时间为2.0 min。离子源为电子轰击源(EI),检测器电压0.3 kV,离子源温度为200℃,质谱传输接口温度为250℃,碰撞气为氩气;质谱监测模式为多反应监测。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在诃子药材中共筛查出86种挥发性化合物,按化合物结构可分为酯、酮、醛、烯、酚、酸、醇、苯、醚、吡嗪、酰胺11类。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诃子在挥发性成分在种类上没有差异,但是不同产地的诃子中部分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以诃子中86种挥发性成分的含量为降维指标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区分不同产地的诃子,但区分不明显,这初步提示不同产地的诃子中挥发性成分的累积具有一定地域特征。结论 建立的诃子中86种挥发性成分的快速筛查和定量分析方法,具有高通量、准确和简便的特点,对其它中药材的挥发性成分分析具有参考价值。
    31  芳香中药在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的应用
    张询,万娜,黄小英,罗晶,李怡,张雨恬,邱婷,伍振峰,杨明
    2021, 52(11):3408-34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29
    [摘要](1050) [HTML](0) [PDF 1.11 M](1741)
    摘要:
    由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现已在全球大流行,疫情防控工作刻不容缓。历史上记载了芳香类药物制作的熏香、枕香、佩香可以用来防病驱邪,现在人们常常用中药对室内进行消毒以防治感冒流行、疫病传播。在防疫和救治COVID-19患者过程中,中医药的综合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国内疫情得到很好的控制,90%以上的确诊病例都有中医药的介入诊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予以润燥存津、散热解毒、芳香透秽和宣肺降浊等中医方法。针对芳香中药在抗COVID-19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COVID-19等疫病的防治及相关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32  NLRP3炎症小体在抑郁症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研究进展
    曾九僧,纪雅菲,方洋,胡靖文,刘蓉,曾南
    2021, 52(11):3418-34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30
    [摘要](923) [HTML](0) [PDF 1.19 M](1859)
    摘要:
    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低落和兴趣缺乏为特征的高发病率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抑郁症发病的免疫炎症假说为近年来研究热点,其中NLRP3炎症小体作为一种固有免疫中的关键蛋白质复合物,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研究发现NLRP3炎症小体与抑郁症的关联体现在神经炎症、能量代谢、氧化应激、神经内分泌及肠道菌群等方面,中药则可直接或间接干预NLRP3相关通路以减轻神经炎症、抑制氧化应激、促进神经发生等方式治疗抑郁症。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报道,归纳、总结了NLRP3炎症小体在抑郁症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抑郁症的治疗及抗抑郁新药的研发提供一定科学借鉴。
    33  青蒿素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激活机制的研究进展
    廖媛,王钰婷,罗贤强,罗开丽,万少翔,卿晨
    2021, 52(11):3429-34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31
    [摘要](1007) [HTML](0) [PDF 959.50 K](1546)
    摘要:
    青蒿素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抗疟疾药物,对大部分肿瘤细胞也有抑制作用,但对人正常组织细胞影响较小。研究表明,青蒿素作为前药被激活后的抗肿瘤效果更好。关于青蒿素的激活因素,目前的研究主要围绕亚铁离子、血红素和线粒体,但仍存在争议,不确定的激活因子使青蒿素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陷入瓶颈。总结了青蒿素类化合物在肿瘤细胞内相关激活因子的研究进展,包括对激活因子组成和功能的介绍,为深入研究青蒿素抗肿瘤作用机制提供依据和借鉴。
    34  植物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
    李传旺,张贺,饶攀,郑东然,王宇,李玉花
    2021, 52(11):3436-34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32
    [摘要](1085) [HTML](0) [PDF 2.94 M](2133)
    摘要: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由6个异戊二烯单元组成,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结构丰富多样,根据其苷元的不同,可分为齐墩果烷型、羽扇豆烷型、乌苏烷型和木栓烷型4大类。植物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主要由甲羟戊酸途径和戊糖磷酸途径合成,2,3-环氧角鲨烯前体在氧化鲨烯环化酶的作用下环化为不同的骨架,继而在细胞色素P450以及糖基转移酶的修饰下形成多种皂苷。综述了植物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对参与合成途径的关键家族基因进行系统分析和催化机制的解读,为寻找未知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关键基因和五环三萜化合物异源生物合成提供参考。
    35  梅花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严辉,蓝锦珊,濮宗进,郭盛,李思蒙,周桂生,陈佩东,詹志来,段金廒
    2021, 52(11):3453-34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33
    [摘要](1149) [HTML](0) [PDF 1.79 M](1552)
    摘要:
    梅花Mume Flos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花类药材之一,含有黄酮类、挥发油、苯丙素类、有机酸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抗抑郁、抗黑色素生成和抗血小板凝集的现代药理作用。对近十几年来梅花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整理总结,为明确梅花现代药用价值和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评价提供基础,为梅花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36  含贝母药材的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研究的思考
    王玲玲,王曙,曲建博,阳长明
    2021, 52(11):3462-34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34
    [摘要](919) [HTML](0) [PDF 764.66 K](1281)
    摘要:
    贝母具有清热、化痰、止咳的功效,是治疗肺经疾病的要药,也是常见的中药材。《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录浙贝母、川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5种贝母药材,其中,川贝母来源有6个基原,伊贝母2个基原,浙贝母、湖北贝母、平贝母各1个基原。通过对历版《中国药典》收录的贝母药材标准变化情况、贝母中生物碱类成分研究及《中国药典》2020年版含贝母药材中药制剂情况等方面的分析,提出对含贝母药材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建议,为提高含贝母药材中药制剂的质量提供参考。
    37  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实证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陈杨,康琪,瞿礼萍,黄倩倩,何俊玲,吴锐,邹文俊
    2021, 52(11):3467-34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11.035
    [摘要](1073) [HTML](0) [PDF 866.43 K](1366)
    摘要:
    道地药材是我国优质中药材的代表,地理标志是道地药材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道地药材的地理标志保护主要聚焦于理论研究,缺乏对其保护的实证分析。以《道地药材图典》收载的408种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408种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产品的申请、技术标准建立、专用标志使用及国际化开发情况,探讨当前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提升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使道地药材中蕴含的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转变为其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促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