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51卷第2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20, 51(22):0-0.
    [摘要](194) [HTML](0) [PDF 5.12 M](673)
    摘要:
    2  封面
    2020, 51(22):0-0.
    [摘要](218) [HTML](0) [PDF 3.54 M](705)
    摘要:
    3  杏香兔耳风中1个新的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四糖苷
    丁宁,李世洋,李彩红,陈丽红,朱友娟,王君阳,杨毅生,胡立宏,王吓长
    2020, 51(22):5669-56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01
    [摘要](890) [HTML](0) [PDF 4.90 M](742)
    摘要:
    目的 研究杏香兔耳风Ainsliaea fragrans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LH-20等柱色谱方法以及制备液相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综合运用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杏香兔耳风全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中美菊素C-3-O-β-葡萄糖-(1→3)-β-葡萄糖-(1→3)-β-葡萄糖-(1→3)-β-葡萄糖苷(1)、macrocliniside B(2)、macrocliniside I(3)、异绿原酸C(4)、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5)、异绿原酸A(6)、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7)、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8)、紫云英苷(9)。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的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四糖苷,命名为杏香兔耳风苷A(ainslifragside A)。化合物23578为首次报道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4  玉兰叶中1个新的四氢呋喃型木脂素
    谢章巧,丁林芬,聂伟,雷铁,吴双凤,宋流东,吴兴德
    2020, 51(22):5675-568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02
    [摘要](872) [HTML](0) [PDF 4.66 M](761)
    摘要:
    目的 研究玉兰Magnolia denudata叶的木脂素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生成模型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筛选。结果 从玉兰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四氢呋喃型木脂素和3个苯并呋喃型木脂素,分别鉴定为(7S,7'R,8S,8'S)-3,4,5-三甲氧基-3',4'-亚甲二氧基-7,7'-环氧木脂烷(1)、蔚瑞昆森(2)、liliflol A(3)、liliflol B(4)和5-methoxyliliflol B(5)。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玉兰木脂素A,化合物5为新天然产物,同时首次报道化合物3513C-NMR数据。化合物5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NO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50 μmol/L浓度下其抑制率为48.7%。
    5  太子参内生真菌草酸青霉中1个新的香豆酮类化合物
    贾林川,胡晓峰,邵露,柴海全,刘晓晓
    2020, 51(22):5681-56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03
    [摘要](941) [HTML](0) [PDF 4.83 M](782)
    摘要:
    目的 研究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内生真菌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制备薄层色谱(pTLC)等色谱技术进行系统分离纯化,采用质谱(MS)、核磁共振(NMR)等波谱学手段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草酸青霉发酵产物的醋酸乙酯萃取液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包括1个香豆酮类化合物5,7-二羟基-2-甲基苯并呋喃-3-羧酸(1)、5个异香豆素类化合物(3R,4R)-(-)-4-hydroxymellein(2)、O-methylmellein(3)、acremonone G(4)、decarboxycitrinone(5)和decarboxyhydroxycitrinone(6),4个没药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7S,11S)-(+)-12-acetoxysydonic acid(7)、(S)-(+)-11-dehydrosydonic acid(8)、sydonic acid(9)和1-hydroxy-boivinianin A(10),2个混源萜类化合物decaturin D(11)和decaturin C(12)。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草酸苯并呋喃酸A,化合物2610为首次从草酸青霉中分离得到。
    6  栀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李海波,马金凤,庞倩倩,梅玉丹,王振中,姚新生,于洋
    2020, 51(22):5687-56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04
    [摘要](1252) [HTML](0) [PDF 10.09 M](957)
    摘要:
    目的 对中药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 综合应用各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对栀子环烯醚萜苷富集部位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经UPLC-Q/TOF-MS快速分析发现栀子果实60%乙醇提取物经HP-20大孔吸附树脂30%乙醇水洗脱部位为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富集部位,从中分离鉴定了31个化合物,分别为2'-O-[(E)-对香豆酰基]-栀子新苷(1)、6'-O-[(E)-芥子酰基]-栀子新苷(2)、7-去氧栀子新苷(3)、tarenninoside C(4)、2'-O-coumaroylmussaenosidic acid(5)、10-O-咖啡酰基去乙酰基交让木苷(6)、6'-O-[(E)-芥子酰基]-京尼平苷(7)、京尼平-1-O-β-D-龙胆二糖苷(8)、京尼平苷(9)、7-脱氧-8-表马钱苷酸(10)、断氧化马钱苷酸(11)、gardenamide A(12)、6'-O-trans-sinapoyljasminoside B(13)、epijasminoside A(14)、jasminodiol(15)、6'-O-trans-sinapoyljasminoside L(16)、3-(β-D-glucopyranosyloxymethyl)-2,4,4-trimethyl-2-cyclohexen-1-one(17)、jasminoside C(18)、芥子酸(19)、咖啡酸(20)、没食子酸甲酯(21)、C-藜芦酰基乙二醇(22)、β-hydroxypropiosyringone(23)、3-羟基-1-(3-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烷-1-酮(24)、threo-guaiacylglycerol-8'-vanillic acid ether(25)、1,2-双-(4-羟基-3-甲氧基苯基)-1,3-丙二醇(26)、反-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27)、1-芥子酰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28)、1,3,5-三甲氧基苯(29)、芦丁(30)、glycyrrhisoflavone(31)。结论 化合物112为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1318为单萜苷类化合物,610222931为首次从栀子果实中分离得到。
    7  熊果苷磷脂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理化性质研究
    祝上宾,王英飒,敬凡尘,刘润东,何静,雷建都
    2020, 51(22):5698-57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05
    [摘要](591) [HTML](0) [PDF 6.73 M](676)
    摘要:
    目的 制备熊果苷磷脂复合物(APC)以改善熊果苷的皮肤通透性并探讨其形成机制。方法 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APC,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1H核磁共振(1H-NM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用于分析APC的形成机制,并对APC的溶解度、皮肤渗透和酪氨酸酶抑制能力进行测定。结果 分析表明磷脂和熊果苷分子之间弱的相互作用力形成了APC;APC中的熊果苷在正辛醇中的溶解度从1.29μg/mL增加到9.54μg/mL,APC的形成有效地提高了熊果苷的亲脂性;体外释放研究中APC展现出持续释放行为;体外渗透研究表明,熊果苷难以通过皮肤到达皮下组织,但APC显示出强大的渗透能力,其渗透通量从0.02 mg/cm2提高到0.42 mg/cm2;酶活性研究中APC的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效果约为熊果苷的1.85倍。结论 复合物的形成提高了熊果苷的生物利用度,并且具有较高的药用和美白应用潜力。
    8  基于“表里关联”的大黄炭炮制过程颜色和成分变化关系研究
    杨丽,龚燚婷,许铭珊,杨乐,陈建波,董玲
    2020, 51(22):5705-57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06
    [摘要](797) [HTML](0) [PDF 7.30 M](795)
    摘要:
    目的 研究大黄炭炮制过程颜色特征与化学成分的关联性规律,为建立基于颜色量化值的大黄炭炮制过程控制方法和终点判断标准奠定基础。方法 分别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下制备大黄炭样品,以大黄炭炮制的经验判断为依据,利用视觉分析仪与紫外-可见光谱仪量化大黄炭不同炮制条件的粉末和饮片颜色。同时采用HPLC指纹图谱的方法评价大黄炭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动态变化,利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对大黄炭炮制过程样品颜色量化值与特征成分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在大黄炭炮制过程中,随着炭化程度的增大,样品表观颜色由淡黄棕色逐渐加深至焦黑色,样品饮片和粉末的明度值(L*)、红绿色值(a*)、黄蓝色值(b*)之间高度相关。HPLC指纹图谱上26个特征峰的面积与色度值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随炭化程度加深而含量递减的5个结合蒽醌类成分(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和2个番泻苷类成分(番泻苷A、番泻苷B)与色度值呈线性相关关系,含量先增后减的5个游离蒽醌类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没食子酸和5-羟甲基糠醛(5-HMF)与色度值呈二次相关关系。结论 大黄炭炮制过程中的颜色主观判断与量化检测的分析结果一致,颜色量化值与14种已知化学成分的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初步推断颜色量化值可作为大黄炭炮制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终点判定指标,以提高大黄炭饮片的质量水平及其一致性。
    9  紫苏精油纳米乳的处方工艺研究与初步质量评价
    钟钰,胡鹏翼,郑琴,况弯弯,刘姗姗,朱丽云,帅书苑,杨明
    2020, 51(22):5714-57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07
    [摘要](947) [HTML](0) [PDF 7.63 M](761)
    摘要:
    目的 采用紫苏Perilla frutescens为模型药,制备紫苏精油纳米乳,进行处方工艺研究与初步质量评价。方法 根据紫苏精油在各辅料中的溶解量确定助表面活性剂,采用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法初步筛选适宜水包油型(O/W)纳米乳的表面活性剂,进一步筛选具备用量安全性的表面活性剂,确定纳米乳处方组成。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综合比较纳米乳区域大小、载药量、含水量,以及电导率、黏度、粒径及分布、稳定性等优化处方;研究对优化处方工艺的紫苏精油纳米乳的外观质量与形态、相关理化性质(黏度、pH值、电导率、Zeta电位、粒径及分布)、稳定性、体外渗透性以及鼻黏膜刺激性进行考察。结果 优化的紫苏精油纳米乳处方为14.3%紫苏精油-9.5% Transcutol P-19.1% Labrasol-57.1%水;根据优化的处方制备的紫苏精油纳米乳均一、透明、澄清,流动性良好,黏度(3.68±0.17)mPa·s;pH值为6.18±0.03,电导率为(109.61±0.89)μS/cm,Zeta电位为(-7.08±1.82)mV;平均粒径为(49.98±1.55)nm;透射电镜实验结果表明,紫苏精油纳米乳乳滴为球形,粒径大小均在100 nm以内;紫苏精油纳米乳具备离心稳定性、稀释稳定性、长期稳定性以及温度稳定性;于常温未密封的条件下储存1个月与6个月后紫苏精油纳米乳与紫苏精油的平均紫苏醛含量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8%和17.48%;鼻黏膜刺激性实验结果表明,紫苏精油纳米乳给药组与空白生理盐水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研究制备优化处方工艺的紫苏精油纳米乳,其外观形态、相关理化性质符合纳米乳质量要求,具备药物稳定性、药物渗透性以及安全性。
    10  共聚维酮-Soluplus喷雾干燥微球包合肉桂油研究
    张焕焕,王云,张振海,何丹丹,鞠建明
    2020, 51(22):5723-57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08
    [摘要](576) [HTML](0) [PDF 6.23 M](760)
    摘要:
    目的 考察共聚维酮-Soluplus(聚乙烯己内酰胺-聚乙酸乙烯酯-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喷雾干燥微球包合肉桂油的适用性,并与传统β-环糊精包合技术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包合物的包封率;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对包合物进行表征;采用体外释放试验和加速稳定性试验考察包合物的溶出度和稳定性;采用药动学和镇痛药效试验考察包合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结果 空白微球的包封率为(98.38±0.30)%,β-CD的包封率为(86.51±0.52)%;TEM下观察包合物呈现均匀的类球状结构,分散均匀;SEM下观察,包合物为表面有内凹的球形;DSC图中肉桂油的吸热峰和XRD图中衍射峰均消失,肉桂油以非聚集的形式分散包合于包合物中;体外溶出实验肉桂油、微球包合物和β-环糊精包合物累积释放率分别为为97.05%、93.36%、80.26%;60℃加速稳定性显示,微球包合物挥发油损失率明显低于肉桂油和β-环糊精包合物;药动学显示,肉桂油、微球包合物及β-环糊精包合物AUC0基本一致;药效学显示,3组肉桂油镇痛率分别为53.0%、47.5%、21.1%。结论 肉桂油经共聚维酮-Soluplus喷雾干燥微球包合后增强了其稳定性,体外释药、生物利用度和镇痛药效与肉桂油基本保持一致,优于β-环糊精包合物,且聚维酮-Soluplus微球包合物具有较好的水溶性,为挥发油的包合提供了新方法。
    11  UPLC-ESI-HRMS同时测定藏药小大黄及其炮制品中11种成分
    高元平,加多五尼,吕金盈,高宇明,董红娇,李源,吴秀清,曾锐
    2020, 51(22):5730-57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09
    [摘要](724) [HTML](0) [PDF 5.26 M](819)
    摘要:
    目的 建立UPLC-ESI-HRMS方法同时测定藏药小大黄Rheum pumilum及酒炙、炒炭、蒸炙3种炮制小大黄中11种成分。方法 色谱采用KinetexTM C18色谱柱(150 mm×4.6 mm,2.6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进样量1 μL,柱温32℃。质谱采用ESI离子源,负离子模式进行检测。结果 所测11种成分没食子酸、表儿茶素、虎杖苷、土大黄苷、木犀草素、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在测定质量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值均≥0.999 1,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加样回收率在91.31%~107.08%,RSD在1.73%~3.58%。小大黄炮制后没食子酸、虎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含量发生显著变化。在酒炙、炒炭中没食子酸、大黄素含量均显著升高,炒炭中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含量显著降低,虎杖苷含量在所有炮制品中均显著降低。结论 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度及灵敏度高,可用于小大黄及其3种炮制品11种成分的测定,为进一步研究小大黄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奠定基础。
    12  金振口服液HPLC-UVD-ELSD特征指纹图谱及13个成分同时定量的整体质量控制研究
    李海波,王团结,杨群,刘苓娴,马森菊,曹亮,王振中,姚新生,于洋,肖伟
    2020, 51(22):5737-57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10
    [摘要](707) [HTML](0) [PDF 8.44 M](722)
    摘要:
    目的 建立金振口服液(Jinzhen Oral Liquid,JOL)高效液相色谱-紫外真空波-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UVD-ELSD)特征指纹图谱,结合13个主要代表性成分(没食子酸、甘草苷、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甘草素、黄芩苷、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千层纸苷、汉黄芩苷、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甘草酸、猪去氧胆酸、胆酸)同时定量的方法,对市售制剂进行整体质量控制。方法 采用Cosmosil-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检测波长为254 nm;ELSD漂移管温度115℃;载气体积流量2.0 L/min;以甲醇-水(含0.1%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建立JOL的HPLC-UVD-ELSD特征指纹图谱,对主要特征峰进行明确化学指认并确定组方中药来源,运用相似度软件对15批市售制剂进行相似度评价,同时在市售制剂批间差异小的前提下测定主要代表性成分的含量。结果 建立了JOL的HPLC-UVD-ELSD指纹图谱结合13个代表性成分同时定量的方法;覆盖该复方4味组方中药的15个主要特征峰得到明确化学指认,分别为没食子酸(1号峰)、甘草苷(5号峰)、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7号峰)、甘草素(11号峰)、黄芩苷(13号峰)、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16号峰)、千层纸苷(17号峰)、汉黄芩苷(18号峰)、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19号峰)、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20号峰)、大黄酸(24号峰)、甘草酸(26号峰)、(18β,20α)-甘草酸(27号峰)、猪去氧胆酸(28号峰)、胆酸(29号峰),并初步确定了29个特征峰的组方中药来源分别为8、12、13、15~18号峰归属于黄芩,3~5、10、11、25~27号峰归属于甘草,1、6、7、9、14、19、20、24号峰归属于大黄,2号峰归属于平贝母,28、29号峰归属于人工牛黄,21~23号峰归属于辅料;15批市售制剂的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值在0.968~1.000;13个定量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0~0.999 9),且平均回收率为96.90%~102.84%,15批市售制剂定量成分的质量浓度分别为没食子酸51.82~148.27 μg/mL、甘草苷75.04~130.00 μg/mL、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31.72~39.84 μg/mL、甘草素14.24~43.65 μg/mL、黄芩苷610.37~867.40 μg/mL、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12.87~34.09 μg/mL、千层纸苷62.45~101.48 μg/mL、汉黄芩苷155.41~205.86 μg/mL、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11.56~23.72 μg/mL、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16.14~36.87 μg/mL、甘草酸222.97~310.32 μg/mL、猪去氧胆酸177.48~239.70 μg/mL、胆酸98.54~132.85 μg/mL。结论 所建立的金振口服液HPLC-UVD-ELSD特征图谱和定量测定分析方法为进一步提升制剂整体质量标准提供了重要证据。
    13  基于“鼻-脑”通路细胞模型组探索相对分子质量及粒径因素对药物制剂经鼻入脑的影响
    杨冰,陆洋,杜守颖,李鹏跃,张翼
    2020, 51(22):5748-575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11
    [摘要](807) [HTML](0) [PDF 5.74 M](866)
    摘要:
    目的 基于“鼻-脑”通路体外细胞模型,探索药物制剂经鼻入脑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Calu-3细胞与嗅神经鞘细胞(OECs)细胞共培养,构建“鼻-脑”通路细胞模型组。以荧光素异硫氰酸酯右旋葡萄糖苷(FD)和荧光纳米银粒子(AgNPs)为模型药物,探索药物相对分子质量(Mw)因素及制剂粒径因素对药物经鼻入脑的影响。结果 FD随Mw增大其跨细胞单层膜转运表观渗透系数(Papp)减小;OECs对不同Mw FD的摄取在90 min后摄取量趋于饱和,随其Mw增大,相同摄取时间OECs摄取量有明显下降趋势。不同粒径荧光AgNPs在“鼻-脑”多通路细胞模型组Calu-3单层的Papp随纳米粒的粒径增大而减小,粒径<40 nm,其在Calu-3的转运特性表现为中等吸收(1×10-6 < Papp < 10×10-6),粒径>60 nm,其转运特性为难吸收(Papp<1×10-6);OECs对不同粒径荧光AgNPs的摄取在60 min趋于饱和且随其粒径增大,相同摄取时间OECs摄取量有明显下降趋势。结论 药物Mw大小及纳米制剂的粒径对于药物经鼻转运入脑具有重要影响,Mw<4 000的药物,粒径<40 nm的纳米粒子具有更好转运和摄取特性。
    14  UPLC法同时测定乙肝宁颗粒中的10种指标成分
    王蕾,李果果,韩旭
    2020, 51(22):5754-57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12
    [摘要](771) [HTML](0) [PDF 5.04 M](688)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乙肝宁颗粒中10种指标成分的UPLC方法,为乙肝宁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UPLC-DAD法,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BEH C18(100 mm×2.1 mm,1.7 μm);流动相为乙腈-甲醇-0.1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45℃,进样量2 μL。结果 同时测定了乙肝宁颗粒中绿原酸、白术内酯I、芍药苷、毛蕊异黄酮苷、二苯乙烯苷、咖啡酸、川楝素、山柰素、丹皮酚、丹参酮ⅡA 10种有效成分,各成分在考察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检测限与定量限分别为0.006~0.017 μg/mL和0.017~0.510 μg/mL,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102.5%,RSD为1.13%~5.37%。通过对16个批次样品的测定,上述10种成分的平均质量浓度依次为(5.724±0.017)、(0.273±0.003)、(0.854±0.005)、(1.228±0.004)、(0.496±0.003)、(1.287±0.004)、(0.137±0.004)、(3.624±0.014)、(7.366±0.032)、(1.754±0.005)mg/g。结论 所建立的UPLC方法简单、专属、灵敏,可用于乙肝宁颗粒质量控制和评价。
    15  基于功能药队分析策略和粗糙集理论的逍遥散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的配伍规律研究
    王雅泽,吕梦,赵迪,赵思俊,李顺勇,秦雪梅,刘晓节
    2020, 51(22):5760-57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13
    [摘要](767) [HTML](0) [PDF 7.01 M](792)
    摘要:
    目的 研究逍遥散及其功能药队(疏肝药队、健脾药队)改善抑郁大鼠行为学药效作用,并运用粗糙集理论和决策规则模型分析功能药队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逍遥散抗抑郁药效的影响,为科学阐释逍遥散抗抑郁配伍规律提供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建立大鼠抑郁模型,考察逍遥散及其功能药队对CUMS大鼠在旷场实验、糖水偏爱和强迫游泳中的影响。运用Rosetta软件建立粗糙集的决策规则模型,通过决策规则分析疏肝药、健脾药和逍遥散与其抗抑郁药效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逍遥散及其功能药队可显著改善CUMS大鼠的抑郁行为。与模型组大鼠相比,逍遥散及其功能药队能显著增加旷场实验中大鼠的穿越格数和直立次数(P<0.05、0.01);显著升高糖水偏爱率(P<0.05、0.01);显著降低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P<0.05、0.01);改善糖水偏爱率作用:逍遥散 > 健脾组 > 疏肝组;旷场实验直立次数和穿越格数:疏肝组 > 健脾组 > 逍遥散;强迫游泳指标:逍遥散=疏肝组>健脾组。决策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疏肝药和健脾药单独使用时的药效均没有逍遥散全方药效强;疏肝药和健脾药具有协同抗抑郁的作用,且具有剂量相关性,剂量越高,协同抗抑郁药效越强。为进一步验证疏肝药和健脾药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抗抑郁药效的影响,根据逍遥散单味药决策表对逍遥散中8味药进行属性约简,分别得到疏肝和健脾功能药队的代表性药物柴胡和白芍。决策规则分析结果与上述药队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逍遥散及其功能药队可显著改善CUMS抑郁大鼠旷场、糖水等核心症状,表现出抗抑郁作用。逍遥散整方作用优于其功能药队,表明其配伍精当、组方合理。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决策规则分析方法是科学阐释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有效策略之一。
    16  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和分子对接分析荔枝核干预结肠腺癌的黄酮类成分及靶点
    严炯艺,冯茵怡,卢卓,奉建芳,罗伟生,黎芳,梁健钦
    2020, 51(22):5768-57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14
    [摘要](787) [HTML](0) [PDF 7.16 M](840)
    摘要:
    目的 探讨荔枝核干预结肠腺癌(COAD)进展和转移的黄酮类成分和作用靶点。方法 通过DRAR-CPI和SWISS数据库检索荔枝核中19个黄酮类化合物的潜在作用靶点。从TCGA数据库下载COAD基因表达数据和临床特征数据,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法建立COAD的基因共表达网络和识别共表达模块,以共表达模块和潜在作用靶点中共同靶点作为化合物干预COAD的作用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KEGG和GO分析。通过cytoHubba插件提取Hub基因作为COAD潜在生物标志物,通过Cytoscape建立成分、靶点、通路的互作网络。HPA数据库验证潜在生物标志物的表达,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虚拟筛选与潜在生物标志物作用的化合物。结果 经WGCNA分析得到18个共表达模块,其中7个模块与生存时间、肿瘤分期等临床特征相关,turquoise模块与COAD进展转移相关。荔枝核中19个黄酮类化合物作用于380个潜在作用靶点,选择与turquoise模块重复的34个靶点作为作用靶点,GO分析结果显示作用靶点富在304个GO条目,其中生物过程229条、细胞组成31条、分子功能44条;KEGG分析结果显示作用靶点富集在癌症通路、细胞周期、孕酮介导的卵母癌症途径、细胞衰老、p53信号通路等40条通路。CytoHubba筛选得到CDC25A、CDC25C、CCNB2、AURKB基因作为COAD进展转移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HPA数据库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COAD组织中CDC25C、AURKB、CCNB2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TCGA数据集中基因表达量一致。通过分子对接初步筛选得到柚皮芸香苷、原花青素A2、根皮苷、表儿茶素可通过氢键等与CDC25A、CDC25C、AURKB结合较好。结论 CDC25A、CDC25C、CCNB2、AURKB可作为COAD进展和转移密切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荔枝核黄酮类化合物干预COAD进展和转移的机制可能与黄酮类化合物调控细胞分裂、细胞周期G2/M期转变等生物过程进而调节癌症途径、p53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有关,其中柚皮芸香苷、原花青素A2、根皮苷、表儿茶素、芦丁可能是CDC25A、CDC25C、AURKB的潜在抑制剂。
    17  水蛭素对高尿酸血症大鼠尿酸盐转运体OAT1、URAT1、GLUT9表达的影响
    吴林秀,梁红,赵应学,何华梅,梁杏梅,周维海,甄汉深,黄敏琪,刘喜华
    2020, 51(22):5776-578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15
    [摘要](1485) [HTML](0) [PDF 4.45 M](791)
    摘要:
    目的 探究水蛭素对高尿酸血症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别嘌醇(30 mg/kg)组和水蛭素低、中、高剂量(0.2、0.4、0.8 g/kg)组。大鼠ig氧嗪酸钾(0.75 g/kg),1次/d,连续5周,建立高尿酸血症模型;同时各给药组分别ig相应剂量的药物,1次/d,连续5周。采用生化法检测大鼠血清和尿液中的尿酸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肾组织中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1(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 1,OAT1)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肾组织中葡萄糖转运体9(glucose transporter 9,GLUT9)、OAT1、尿酸盐转运体1(urate transporter 1,URAT1)蛋白表达;qRT-PCR检测肾组织中GLUT9、OAT1、URAT1 mRNA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清和尿液中尿酸水平显著升高(P<0.01),GLUT9、URA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OA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水蛭素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清和尿液中尿酸水平(P<0.01),显著下调GLUT9、URA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1),显著上调OA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 水蛭素可通过调控高尿酸血症大鼠肾脏尿酸盐转运体OAT1、URAT1、GLUT9的表达,从而发挥降尿酸作用。
    18  基于NF-κB信号通路的细柱五加中impressic acid的抗炎作用研究
    肖瑾,李小军,黄建军,高圣权,陆昌洙,刘向前
    2020, 51(22):5781-57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16
    [摘要](741) [HTML](0) [PDF 6.49 M](694)
    摘要:
    目的 研究细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中impressic acid(IA)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的抗炎作用。方法 以LPS诱导RAW264.7细胞建立炎症模型;使用EZ4U细胞增殖与细胞毒性分析试剂盒检测IA对RAW264.7细胞的毒性作用;Griess法测定一氧化氮(NO)水平;ELISA法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RT-PCR法检测TNF-α、IL-1β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蛋白表达;ELISA法细胞质和细胞核的核因子-κB(NF-κB)水平。结果 Impressic acid可以显著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TNF-α、IL-1β水平和HMGB1蛋白表达,并抑制NF-κB从细胞质向细胞核的转移(P<0.05、0.01)。结论 细柱五加中IA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具有抗炎作用。
    19  芹菜素与丹参酮ⅡA的协同抗肿瘤作用及机制
    李莹雪,王锐银,包永明
    2020, 51(22):5788-57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17
    [摘要](470) [HTML](0) [PDF 8.35 M](704)
    摘要:
    目的 研究芹菜素(Api)和丹参酮ⅡA(Tan ⅡA)联用对多种肿瘤细胞的协同抗肿瘤作用,并揭示其发生协同作用的机制。方法 以人胃癌BGC823细胞、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肝癌SMMC7721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检测Api和Tan ⅡA联用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AV-PI双染法、PI染色法检测药物对BGC823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BGC823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53、BAX/BCL-2和周期蛋白B1、D1的表达;圆二色和DNA熔点法检测药物与DNA结合情况;S180荷瘤鼠模型检测药物的抑瘤效果。结果 Api与Tan ⅡA联用对BGC823等肿瘤细胞的增殖有协同抑制作用,联用指数CI在0.28左右。两药联用显著增加了细胞凋亡(P<0.01),上调了胞内BAX/BCL-2比值(P<0.01);周期蛋白水平发生变化,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得到强化。两药与DNA以两种不同方式结合,DNA热变性曲线显著改变。体内抑瘤实验证明与单药相比,两药联用荷瘤鼠肿瘤体积和肿瘤质量均显著降低(P<0.01),抑瘤效果与环磷酰胺相当,但不良反应较小。结论 Api与Tan ⅡA联用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药物与DNA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加剧了细胞周期的阻滞,是二者产生协同作用的核心机制。
    20  Meta分析桥接网络药理学的黄连阿胶汤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评价及潜在作用机制初探
    何涛,刘传鑫,李文鲜,田悦,王文鑫,袁付丽,陈士林,钟开新,黄建梅
    2020, 51(22):5798-58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18
    [摘要](968) [HTML](0) [PDF 13.89 M](885)
    摘要:
    目的 基于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评价黄连阿胶汤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初探其作用机制。方法 首先全面检索CNKI、VIP、Wanfang、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查找截至2020年5月的黄连阿胶汤治疗T2DM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软件进行定量合成;而后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黄连阿胶汤中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与T2DM靶点映射对比后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关键通路的相关注释,探讨黄连阿胶汤治疗T2DM的潜在机制。结果 Meta分析纳入15篇随机对照试验(RCTs),共计1 254例受试者,结果显示,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黄连阿胶汤可显著提高有效率,且降血糖和调血脂效果更优;网络药理学通过在线数据库共得到258种化学成分和985个作用靶点,其中60种成分、121个靶点和181条途径与T2DM的治疗密切相关,主要涉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IR)等。结论 根据已有研究数据,黄连阿胶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可增加T2DM的临床疗效,降低血糖和调节血脂,主要通过改善IR、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等治疗T2DM。
    21  射干麻黄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Meta分析和试验序贯分析
    谢铱子,纪树亮,钟彩婷,冼乐瑶,杨璧瑜,詹少锋,黄慧婷,刘小虹,江勇
    2020, 51(22):5814-58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19
    [摘要](787) [HTML](0) [PDF 8.38 M](798)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射干麻黄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射干麻黄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循证医学支持。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使用Cochrane 5.1.0手册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使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包括:有效率、肺功能[FEV1/FVC和(或)FEV1%]、中医症候总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最后进行试验序贯分析,通过TSA 0.9软件计算出Meta分析所需样本量。结果 共纳入文献20篇,试验组患者有效率[RR=1.18,95%CI(1.14,1.23),P=0.00]优于对照组,亚组分析①疗程≤7 d的研究合并分析后显示试验组疗效[RR=1.17,95%CI(1.11,1.24),P=0.00]优于对照组,②疗程7~15 d研究合并分析后同样试验组疗效[RR=1.17,95%CI(1.10,1.24),P=0.00]优于对照组,经漏斗图和Begg’s检验提示不存在发表偏倚,试验序贯分析后表明试验组疗效证据可靠;试验组患者肺功能相关指标,FEV1/FVC[SMD=1.17,95%CI(0.44,1.90),P=0.00]显著优于对照组、FEV1%[SMD=1.38,95%CI(0.24,2.52),P=0.018]显著优于对照组;试验组中医症候总积分[WMD=-2.79,95%CI(-3.39,-2.18),P=0.00]显著低于对照组;肺功能相关指标及中医症候总积分经敏感性分析后结果均未发生逆转,结果较为稳健;所有研究均未报道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射干麻黄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相较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方面更具优势,但由于纳入研究在方法学设计上的不足,未来尚需更高质量RCT进一步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
    22  桑黄麦角甾醇生物合成关键酶PlERG24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于忠洋,姜洋,翟明霞,詹亚光,范桂枝
    2020, 51(22):5825-58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20
    [摘要](557) [HTML](0) [PDF 7.34 M](701)
    摘要:
    目的 克隆桑黄菌丝甾醇C14还原酶(ERG24)基因全长,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的初步分析。方法 基于桑黄菌丝转录组数据设计PlERG24基因引物,采用PCR技术获得其cDNA全长序列,并通过Ex PASy等在线分析软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该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 从桑黄菌丝中克隆到1 412 bp的PlERG24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326 bp,编码441个氨基酸,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49 358.61,等电点为5.28,为不含信号肽的疏水性蛋白,推测定位于质膜,具有6个磷酸化位点;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序列与暴马桑黄的ERG24基因同源性最高。表达模式分析表明,在桑黄菌丝生长的一个周期内,PlERG24基因表达在25 d时达到最高6.36。结论 获得了PlERG24基因全长序列,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以及利用基因工程等手段改良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
    23  丹参无菌培养体系构建及有效成分含量的HPLC分析
    黑小斌,李欢,李慧,梁小燕,高静,彭亮,李依民,张岗
    2020, 51(22):5833-58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21
    [摘要](366) [HTML](0) [PDF 5.20 M](660)
    摘要:
    目的 构建丹参无菌培养体系并进行无菌材料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为丹参快繁及次生代谢调控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利用正交实验筛选丹参叶片诱导愈伤组织的激素配比,并进行芽、根的诱导,建立组织培养体系;HPLC法分析有效成分含量。结果 丹参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6-BA(2.0 mg/L)+NAA(1.0 mg/L)+2,4-D(0.5 mg/L),最适生芽培养基为MS+6-BA(2.0 mg/L)+NAA(1.0 mg/L),生根培养基为1/2 MS+NAA(0.5 mg/L)。丹参7种有效成分在无菌苗、愈伤组织和再生苗中均可检测到,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迷迭香酸与丹酚酸B含量较高。结论 成功建立了丹参愈伤组织培养体系并获得生长旺盛的再生苗;3种无菌材料有效成分积累存在差异,为丹参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24  滇重楼根茎品质与根际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王骞,邬佩宏,杨敏,母茂君,黄瑜,郭冬琴,周浓
    2020, 51(22):5839-584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22
    [摘要](889) [HTML](0) [PDF 10.37 M](884)
    摘要:
    目的 探明野生与移栽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根际土壤中基本养分、土壤酶活性与根茎品质的关系,筛选影响滇重楼活性成分的主导土壤因子,为滇重楼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采自云贵川33个样点的滇重楼为材料,测定了其根茎品质指标以及生长土壤基本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分析了根茎品质指标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影响滇重楼根茎品质的主要土壤因子。结果 滇重楼野生品和移栽品在总皂苷、总多糖、总黄酮含量上具有一定的差异,药材品质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所有滇重楼根际土壤样品的酸碱度适中,基本养分充足、含量丰富,土壤酶活性高,适宜于滇重楼的生长发育,野生地土壤肥力质量优于移栽地。野生滇重楼根茎总皂苷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总黄酮与pH值、脲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移栽滇重楼根茎总皂苷与速效钾含量呈现出显著负相关,总黄酮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总多糖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滇重楼品质主要受到土壤因子综合影响,在滇重楼野外就地保护或人工栽培过程中,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土壤各养分的含量及其比例关系。
    25  基于6种咖啡酰基奎宁酸类成分结合化学计量法评价不同产地苗药黑骨藤的质量
    安兰兰,李开敏,何倩倩,杨婉珠,刘刚,刘育辰
    2020, 51(22):5850-58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23
    [摘要](754) [HTML](0) [PDF 4.32 M](935)
    摘要:
    目的 进行不同来源苗药黑骨藤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部位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 6种咖啡酰基奎宁酸类化学成分测定并结合化学计量学综合分析其质量,为合理有效评价苗药黑骨藤抗类风湿性关节炎功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UV法同时测定,色谱柱为Xtimate 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乙腈,梯度洗脱,进样量10 μL,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327 nm;采用SPSS24.0及SIMCA14.1软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黑骨藤药材的质量。结果 对21批不同来源黑骨藤样品进行了含量测定;通过聚类分析,将21批样品分为Ⅲ类,其中第Ⅱ和第Ⅲ类质量较好;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与聚类结果一致,筛选得到绿原酸和异绿原酸C是引起不同来源黑骨藤质量差异的标志物。结论 通过对6种咖啡酰基奎宁酸类成分含量测定结合化学计量法,可以进一步针对黑骨藤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功效品质进行评价,为黑骨藤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26  液液分配色谱及其与液相色谱联用分离天然花色苷的研究进展
    孙恒勉,鲍虹蕾,童胜强
    2020, 51(22):5856-58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24
    [摘要](716) [HTML](0) [PDF 7.52 M](660)
    摘要:
    液液分配色谱(liquid-liquid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LLC)是一种连续高效的分配色谱技术,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领域。天然花色苷是一种黄酮类天然色素,具有多种生理活性。花色苷极不稳定,LLC因其具有操作条件温和、可避免样品不可逆吸附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天然花色苷的制备性分离。综述了2010—2019年LLC及其与液相色谱联用(liquid-liquid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liquid chromatography,LLC-LC)分离纯化天然花色苷的研究进展。
    27  中药陈化“陈久者佳”的科学内涵
    薛澄,张潇予,李瑞,柴欣,杨静,王跃飞
    2020, 51(22):5864-58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25
    [摘要](1208) [HTML](0) [PDF 3.58 M](849)
    摘要:
    中药陈化是一种独特的药材处理方法。中药在陈化过程中,受外界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影响导致其理化性质、活性成分、功能效应发生变化,陈化后药性缓和、药效增强、毒性降低,进一步提高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稳定性,使之更加符合临床用药需求。结合本草文献和现代研究系统总结了中药陈化过程中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及功能变化,探讨了中药陈化机制,以期为中药陈用理论和陈用方法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思路。
    28  临床常见耐药细菌及其天然抗生素增效剂的研究进展
    曹珍,薛璇玑,张新新,詹冠群,郭增军
    2020, 51(22):5868-58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26
    [摘要](836) [HTML](0) [PDF 8.14 M](838)
    摘要:
    近年来,细菌耐药性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以临床常见耐药细菌及其天然抗生素增效剂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国内外各种天然产物与临床中常使用的抗生素联合使用以降低各种细菌的耐药性及产生作用的机制等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了临床中常见的耐药细菌及降低其耐药性的天然抗生素增效剂的相关研究。研究表明,天然产物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和新颖性,可作为抗生素增效剂,为降低各种细菌的耐药性以及为临床治疗各种病菌引起的感染提供治疗思路。
    29  天麻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徐德宏,崔培梧,罗怀浩,罗月芳,江灵敏,谭朝阳
    2020, 51(22):5877-58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27
    [摘要](1294) [HTML](0) [PDF 5.74 M](841)
    摘要:
    天麻素是我国名贵中药材天麻中的一种主要活性成分,具有降血压、抗癫痫、抑制肿瘤、保护神经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随着市场对天麻素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传统获取方法固有的问题,导致急需新的方法来解决天麻素生产实际中面临的各项困难。生物合成法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获取法的新方法,已在天麻素获取上取得了较大进展和成果,故现阶段有必要从天麻素生物合成途径、植物转化法和微生物转化法3个方面,对天麻素生物合成进行系统地阐述,从而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天麻素生产方法,以满足人们对其不断增长的需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30  黑果枸杞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马丽娟,霍鹏超,孙梦茹,朱亮,胡情,葛广波,贾守宁
    2020, 51(22):5884-589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28
    [摘要](1225) [HTML](0) [PDF 8.03 M](797)
    摘要:
    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特有的一种具有良好保健功效的药食两用植物。现代植物化学研究发现黑果枸杞的果实中不仅含有花色苷、黄酮、生物碱、多糖等多种活性成分,还富含脂肪酸、氨基酸等多种营养物质和锰、硒、锌等微量元素。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黑果枸杞及其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疲劳、降血糖、降血脂、保护心血管、保肝、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活性。主要对近年来黑果枸杞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旨在为黑果枸杞药理活性的深入研究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应用提供关键信息和参考。
    31  当归抽薹开花及其调控途径研究进展
    栗孟飞,康天兰,晋玲,魏建和
    2020, 51(22):5894-58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29
    [摘要](774) [HTML](0) [PDF 4.84 M](715)
    摘要:
    当归Angelica sinensis干燥根因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等功效,广泛应用于临床。生产上通常二年生根用作药材,但甘肃岷县等主产区二年生植株出现30%以上的提前抽薹开花(即早薹开花),使得肉质根木质化不能入药。早薹开花导致严重减产问题一直是多年来困扰当归优质药材生产的最严重问题之一。以前人所发表研究论文、专著、专利以及生产实践经验为基础,综述了影响当归抽薹开花的内在和外在因素、调控抽薹开花的途径及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揭示抽薹开花的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从内因和外因2个方面为共同调控当归早薹开花提供有效途径,为抽薹开花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32  乳香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刘迪,张冰洋,姚铁,曹世杰,邱峰
    2020, 51(22):5900-59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30
    [摘要](1054) [HTML](0) [PDF 12.12 M](1030)
    摘要:
    乳香作为常用传统中药,主要含有三萜、二萜、单萜以及其他类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保肝、抗菌、抗纤维化等多种药理活性。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本文对乳香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综述,以期为其进一步的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33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中药国际化路径选择
    周艳,赵黎明
    2020, 51(22):5915-59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22.031
    [摘要](808) [HTML](0) [PDF 4.86 M](798)
    摘要:
    “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虽然我国中药文化历史悠久,中药产业庞大,但是通过与东盟10国2009—2018年的数据分析发现,我国中药产业技术进步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创新效率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设立“一带一路”中药技术产业引导资金、打造道地药材集群品牌、加速以中药生物技术创新3个方面提出我国中药产业国际化的倡议措施。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