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51卷第17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20, 51(17):0-0.
    [摘要](330) [HTML](0) [PDF 654.15 K](1259)
    摘要:
    2  封面
    2020, 51(17):0-0.
    [摘要](196) [HTML](0) [PDF 2.57 M](724)
    摘要:
    3  基于全球专利分析的中药制药装备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曾洁,施晴,臧振中,王波,伍振峰,康琪,王学成,李远辉,瞿礼萍,王芸,杨明,邹文俊
    2020, 51(17):4373-43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01
    [摘要](1153) [HTML](0) [PDF 1.57 M](1023)
    摘要:
    基于全球制药装备专利整体态势,以中药制药装备为特色,针对中药制药关键技术领域炮制、制丸、干燥相关设备进行深入分析;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制药装备核心技术领域及其发展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全球制药装备产业已进入技术快速发展期;炮制设备技术及市场高度集中于中国,但国内最具中药特色的炮炙设备技术创新十分薄弱;天士力公司是滴丸设备最重要的技术创新主体,其以"滴丸的振动滴制"工艺改进为突破点,带动了滴丸设备技术创新;干燥设备技术竞争激烈,知名企业来自丹麦、德国等国;干燥、粉碎、筛析等制药设备为当前核心技术领域。建议国内专利申请人加强中药炮炙设备的原始创新;加强中药制药工艺创新,实现"产品-工艺-设备"的创新研究与保护模式;把握绿色、智能化发展方向,加强核心领域技术创新。
    4  参芪降糖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赵能江,杨叔禹,李博,代表专家组
    2020, 51(17):4383-43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02
    [摘要](1503) [HTML](0) [PDF 533.55 K](1219)
    摘要:
    参芪降糖颗粒由人参皂苷、黄芪等配伍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滋脾补肾之功效,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治疗。临床应用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数据。为精准临床定位,促进合理用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立项,糖尿病分会组织专家,共同编写。本共识明确了参芪降糖颗粒在糖尿病前期、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适用于全国各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各级临床医师(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专业)。
    5  桃儿七中1个新的异戊烯基黄酮苷类化合物
    徐云玲,贺蛟龙,江石平,王昱霁,朱婉萍
    2020, 51(17):4388-43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03
    [摘要](994) [HTML](0) [PDF 619.24 K](837)
    摘要:
    目的 研究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中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ODS-C18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研究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桃儿七95%乙醇冷浸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出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2'-二异戊烯基槲皮素-3-甲醚-4'-O-β-D-葡萄糖苷(1)、8,2'-diprenylquercetin-3-methylether(2)、5,7,4'-trihydroxy-3'-(3-methylbut-2-enyl)-3-methoxy flavone(3)、8-prenylkaempferol(4)、sophoflavescenol(5)、podoverine A(6)、sinoflavonoid K(7)、香叶木素(8)、金合欢素(9)。结论 化合物1为未见文献报道的异戊烯基黄酮苷类化合物,命名为桃儿七酮苷A;化合物5~9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5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42.6、46.9、26.9、16.1、31.2 μmol/L。
    6  滇重楼内生真菌米曲霉中1个新的聚酮类化合物
    侯雨婷,于红梅,陈彦君,祝丽君,陈毅坚,郑朝胚,周敏,董淼,叶艳青
    2020, 51(17):4393-43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04
    [摘要](1039) [HTML](0) [PDF 623.48 K](938)
    摘要:
    目的 研究滇重楼内生真菌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以期发现新的化合物。方法 采用液体发酵方式发酵,萃取后运用硅胶及大孔吸附树脂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滇重楼内生真菌米曲霉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氨基-4,5-二羟基-4,6-二甲基-2-(2-甲基丁酰)环己-2-烯酮(1)、12-N-甲基-环-(L-色氨酰-L-苯丙氨酰)(2)和二聚色氨酸素(3)。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聚酮类化合物,命名为米曲霉聚酮A。
    7  满江红全草化学成分研究
    钱文琪,吴炜琳,张勋豪,康云,汪亚勤,邓元荣,倪铖杰,黄建明
    2020, 51(17):4397-44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05
    [摘要](1223) [HTML](0) [PDF 674.25 K](1014)
    摘要:
    目的 研究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方法分离与纯化,运用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满江红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绿原酸甲酯(1)、4-O-咖啡酰基奎宁酸(2)、3,4-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3)、3,4,5-O-三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4)、(-)-N-[3',4'-双羟基-(E)-肉桂酰基]-3-羟基-L-酪氨酸(5)、(-)-N-[3',4'-双羟基-(E)-肉桂酰基]-L-酪氨酸(6)、(-)-N-[3',4'-双羟基-(E)-肉桂酰基]-L-酪氨酸甲酯(7)、(-)-N-[4'-羟基-(E)-肉桂酰基]-L-酪氨酸(8)、brainicin(9)、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0)、柚皮素-7-O-β-D-葡萄糖苷(11)、山柰酚-3-O-(6″-O-咖啡酰基)-β-D-葡萄糖苷(12)、咖啡酸(13)、表白色杜鹃素(14)、myzodendrone(15)、反式阿魏酸-β-D-葡萄糖苷(16)、5,7-二羟基色原酮-2-羧酸(17)、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18)、植醇(19)和反式-12-氧-(10Z,15Z)-植物二烯酸(20)。结论 化合物1~1214~1820为首次从满江红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9为首次从满江红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101213具显著抗氧化活性。
    8  荔波产香茶菜化学成分研究
    邹娟,董明洪,周浪,赵臣亮,叶江海,张敬杰
    2020, 51(17):4405-44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06
    [摘要](1095) [HTML](0) [PDF 1009.59 K](796)
    摘要:
    目的 研究荔波产香茶菜Isodon amethystoides的化学成分。方法 选用硅胶、MCI gel CHP 20P、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波谱数据、理化性质结合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荔波产香茶菜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线纹香茶菜酸(1)、雪花草丁素(2)、4,9α-环氧-3,4-开环异海松烷-7,15-二烯-3-酸(3)、3,4-开环异海松烷-4(18),7,15-三烯-3-酸甲酯(4)、3,4-开环异海松烷-4(18),7,15-三烯-3-酸(5)、异海松烷-7,15-二烯-3-酮(6)、异海松烷-7,15-二烯-3β-醇(7)、山姜萜醇(8)、(-)-丁香三环烷-2,9-二醇(9)、乌苏酸(10)、齐墩果酸(11)、3-表-马斯里酸(12)、7α-羟基谷甾醇(13)、β-谷甾醇(14)、豆甾醇(15)、芝麻素(16)、泡桐素乙酯(17)、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8)。结论 化合物4为首次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2~915~18为首次从香茶菜中分离到。
    9  基于植物代谢组学方法的天竺黄天然品与合成品间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秦伟瀚,阳勇,李卿,张德利,花雷
    2020, 51(17):4411-44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07
    [摘要](1101) [HTML](0) [PDF 1.99 M](1062)
    摘要:
    目的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研究天竺黄天然品与合成品间化学成分差异。方法 结合在线数据库、二级碎片裂解规律等进行化学成分定性分析;并采用PeakView软件Enhance Peak Find功能进行差异性分析;将转换后数据导入SIMCA-P软件,建立OPLS-DA统计模型,进行差异性次生代谢产物分析。结果 天竺黄的成分类别主要包括氨基酸、有机酸、生物碱、糖苷类等,其中11个已知成分被检出,未曾报道的化合物达43个;分析鉴定出2,5-二甲基-1,3-氧唑-4-羧酸、蔗糖等14个显著差异性成分及4-(庚氧基)苯基-4-(己氧基)苯甲酸酯、N-十二烷基乙醇胺等12个生物标志物。结论 研究发现天竺黄天然品与合成品间化学差异明显,甜菜碱和蔗糖可作为区分两者的鉴别指标,为天竺黄质量控制及药效物质阐明提供新的思路和数据参考。
    10  蓝萼香茶菜中具有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抑制活性成分的研究
    王辉俊,朱加明,韩俊琦,田浩威,陈炜,叶冠
    2020, 51(17):4419-44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08
    [摘要](974) [HTML](0) [PDF 705.83 K](787)
    摘要:
    目的 基于活性导向分离蓝萼香茶菜Rabdosia japonica中具有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抑制作用的成分。方法 蓝萼香茶菜地上部分经水提醇沉后得粗多糖XPS,其经活性跟踪测定、DEAE 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和Superdex-75系列凝胶纯化后得XPS10-1,并对XPS10-1进行HPGPC法分析、单糖组成测定、氨基酸组成分析和IDO抑制活性检测。结果 从蓝萼香茶菜中得到一种具有IDO抑制作用的均一糖蛋白成分XPS10-1,相对分子质量为8 852,糖基部分主要由鼠李糖基和葡萄糖基组成,物质的量比为10.0:2.2,蛋白部分主要由谷氨酸、丝氨酸和甘氨酸组成,物质的量比为37.3:16.9:45.8,XPS10-1表现出较强的IDO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46.6±3.4)μg/mL,XPS10-1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中IDO酶也有抑制作用,IC50值为(139.0±8.7)μg/mL。结论 从蓝萼香茶菜中成功分离到具有IDO抑制作用的糖蛋白,为蓝萼香茶菜的化学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11  基于中药粒子设计结合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清润丸原料粉末的混合均匀性
    万娜,林环玉,伍振峰,赵曼茜,滕传震,杨明,郑琴
    2020, 51(17):4425-44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09
    [摘要](762) [HTML](0) [PDF 1.43 M](840)
    摘要:
    目的 以清润丸为模型药,制备混合均匀的清润丸原料粉体,并采用快速分析方法评价清润丸原料粉体的混合均匀性。方法 基于粒子设计技术制备清润丸的原料粉体,以粒径为指标建立核壳粒子,再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以移动块标准偏差为指标分析清润丸原料粉体的混合均匀性。最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验证。结果 按照粒子设计技术设计清润丸原料粉体。包括壳粒子(大黄等药材)和核粒子(黄芩等药材);壳粒子在超微粉碎12 min粒径d0.9(代表90%的粒子的粒径)约为5 μm,核粒子在超微粉碎6 min粒径d0.9约为130 μm,核粒子与壳粒子之比大于10:1,符合粒子设计要求。近红外光谱技术显示壳粒子超微粉碎12 min,再将核粒子复合超微粉碎6 min时混合均匀。结论 基于粒子设计技术制备清润丸原料粉末,并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粉末混合均匀性进行评价。该方法具有简便可行、实时快速、不破坏样品等优点。
    12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研究参麦注射液醇提水沉工艺
    陈泽麒,赵芳,袁玮,张金华,李红艳,潘坚扬,瞿海斌
    2020, 51(17):4433-44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10
    [摘要](841) [HTML](0) [PDF 1.54 M](768)
    摘要:
    目的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以及满意度算法优化参麦注射液醇提水沉工艺。方法 使用危害及可操作性分析法对参麦注射液醇提水沉工艺进行风险评估,筛选出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醇料比为醇提关键工艺参数,静置体系pH值、静置温度、静置时间为水沉关键工艺参数。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建立2个工艺环节的关键工艺参数和关键质量属性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根据各质量属性的合格标准计算获得基于概率的麦冬醇提与混合水沉工艺的设计空间并进一步用基于满意度函数的多指标优化算法优化确定最佳操作条件。结果 对麦冬的醇提工艺而言,在设计空间范围内,乙醇体积分数89.0%、提取时间110 min,醇料比2.99时总体满意度最优,满意度为0.722。对混合水沉工艺而言,当物料pH值为4左右时,在2.0℃静置40 h时工艺的总体满意度最优,满意度为0.995;当物料pH值为5左右时,在2.0℃静置35 h时工艺的总体满意度最优,满意度为0.999。结论 基于QbD理念以及满意度算法确定的最佳条件有利于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最大化降低生产成本,本研究对指导中药的制药工艺研究与工业化生产具有参考价值。
    13  不同厚朴酚制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在SD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比较
    刘会珍,董丹丹,范明松
    2020, 51(17):4442-44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11
    [摘要](478) [HTML](0) [PDF 1.23 M](766)
    摘要:
    目的 制备厚朴酚固体分散体、磷脂复合物和固体脂质纳米粒,并分别比较其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 溶剂挥发法制备厚朴酚固体分散体和磷脂复合物,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ay Powder Diffraction,XRPD)技术分析厚朴酚的存在状态。高压均质法制备厚朴酚固体脂质纳米粒,并测定其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以厚朴酚原料药为参考,分别比较固体分散体、磷脂复合物和固体脂质纳米粒的体外溶出情况。SD大鼠分别ig给予厚朴酚、固体分散体、磷脂复合物和固体脂质纳米粒混悬液,HPLC法测定厚朴酚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并比较药动学行为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 厚朴酚在固体分散体和磷脂复合物中均以无定型状态存在。厚朴酚固体脂质纳米粒Zeta电位为(-29.16±1.83)mV,平均粒径为(161.37±3.77)nm。厚朴酚原料药在12 h内的累积溶出度为30.6%,而厚朴酚固体分散体、固体脂质纳米粒和磷脂复合物将其12 h内累积溶出度分别提高至96.3%、76.4%、45.9%。ig给药后Cmax、AUC0~t和AUC0~∞等药动学参数与原料药相比均具有显著提高。其中,磷脂复合物、固体分散体和固体脂质纳米粒将其Cmax由(429.67±53.12)ng/mL分别提高至(533.62±59.01)、(721.73±103.44)、(1 063.21±108.22)ng/mL。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提高至1.38、2.12、3.45倍。结论 3种制剂均可提高厚朴酚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但厚朴酚固体脂质纳米粒效果更为明显。
    14  银黄颗粒中药材-中间体-成方制剂抑菌谱-效相关质量评价系统的建立
    高燕,马山,杨龙飞,吕婧,俎龙辉,王变利,谢强胜,赵渤年
    2020, 51(17):4449-44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12
    [摘要](890) [HTML](0) [PDF 1.42 M](1065)
    摘要:
    目的 构建银黄颗粒中药材-中间体-成方制剂抑菌谱-效相关质量评价系统。方法 首先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方法,建立银黄颗粒体外抑菌谱-效相关质量评价系统;再采用有监督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方法,对黄芩药材、金银花药材、黄芩提取物、金银花提取物、银黄颗粒谱-效相关抑菌药效评价结果进行评判。结果 建立的银黄颗粒体外抑菌谱-效相关质量评价数学模型,预测结果平均相对误差在5%以下;黄芩药材、黄芩提取物、金银花药材、金银花提取物的抑菌率分别大于43%、5.5%、11%、37%,可以保证银黄颗粒87%的样品抑菌率大于11%(优质样品)。结论 建立的银黄颗粒中药材-中间体-成方制剂抑菌谱-效相关质量评价系统,能够实现中成药生产投料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评价结果更科学、全面、准确。
    15  乳糖酸修饰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接枝白藜芦醇纳米颗粒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周婷,刘春艳,李颖,阴龙飞
    2020, 51(17):4457-44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13
    [摘要](445) [HTML](0) [PDF 1.24 M](909)
    摘要:
    目的 制备乳糖酸(LA)修饰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PAMAM)接枝白藜芦醇(Res)的纳米颗粒,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 采用发散法合成G3.0 PAMAM,将末端部分羧基化(PAMAM-COOH),经酯化反应键合Res、酰胺化反应接枝LA在载体表面,制备LA-PAMAM-Res纳米颗粒,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红外光谱(IR)进行表征;LA-PAMAM-Res物理包载Res制备LA-PAMAM-Res/Res纳米颗粒,并用透析法检测其包封率;HPLC检测2种纳米颗粒的载药量,激光粒度分析法考察其粒径,透析法测定其体外药物释放性能,溶血性实验评价其生物安全性;MTT法考察PAMAM、PAMAM-COOH、Res、LA-PAMAM-Res和LA-PAMAM-Res/Res的细胞毒性及抗癌活性。结果 成功制备了LA-PAMAM-Res和LA-PAMAM-Res/Res纳米颗粒。LA-PAMAM-Res/Res的包封率为(75.1±2.2)%,LA-PAMAM-Res和LA-PAMAM-Res/Res的载药量分别为(7.2±0.9)%和(18.4±1.1)%,粒径分别为(126.3±3.4)nm和(251.0±15.7)nm,72 h时体外药物释放度分别为(23.83±0.43)%和(35.28±0.72)%,溶血率均低于5%,且载体PAMAM-COOH比PAMAM具有较小的细胞毒性,LA-PAMAM-Res和LA-PAMAM-Res/Res仍具有抑制肿瘤增殖活性。结论 制备了能使药物缓慢释放、生物相容性良好、低细胞毒性和具有抗癌活性的LA-PAMAM-Res和LA-PAMAM-Res/Res纳米颗粒,且LA-PAMAM-Res/Res进一步提高了Res的载药量。
    16  GC-IMS法比较不同方法炮制酒当归特异气味成分差异
    林秀敏,岳丽丹,张振凌,张江山,闫梦真,陈祎甜
    2020, 51(17):4464-44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14
    [摘要](1098) [HTML](0) [PDF 1.72 M](14)
    摘要:
    目的 比较酒洗、酒浸、酒炙等不同方法炮制酒当归挥发性特异气味成分差异,为建立当归不同炮制品鉴别方法和进一步研究当归传统方法炮制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思路。方法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不同浓度酒洗当归及不同方法炮制当归样品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并比较成分变化;结合SIMCA 14.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分析其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 GC-IMS指纹图谱显示不同浓度酒洗当归的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明确定性的挥发性成分有55种单体及部分物质的二聚体和聚合物;2-辛醇、E-2-庚醛、丙酮、2-戊酮和5-甲基-2-呋喃甲醇等可作为酒洗当归的特征挥发物质;醋酸乙酯、3-甲基-1-戊醇、2-己醇和2-甲基丁酸乙酯等可作为酒浸当归的特征风味物质;糠醛二聚体、3-甲基丁醇和苯甲醛等可作为酒炙当归的特征挥发性物质;PCA结果显示,各组样品分离度良好;PLS-DA分析结果显示,2-十一烯醛、2-丁酮、丙酮等为不同浓度酒洗当归样品差异成分;OPLS-DA分析结果显示,2-十一烯醛、辛酸乙酯及二聚体、丙酮等为不同方法炮制的当归样品主要差异成分。结论 GC-I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证明当归酒洗、酒浸与酒炙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为进一步挖掘经方中传统炮制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17  大孔树脂纯化淫羊藿中朝藿定与淫羊藿苷工艺研究
    兰海,刘欣妍,余玲,莫诺兰,张燕,郭子右,吴清
    2020, 51(17):4473-44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15
    [摘要](940) [HTML](0) [PDF 1.47 M](847)
    摘要:
    目的 考察大孔树脂纯化淫羊藿中朝藿定与淫羊藿苷的最佳工艺条件,并且对最佳工艺富集部位进行初步表征。方法 以朝藿定A1、A、B、C及淫羊藿苷为检测指标,采用静态吸附实验对5种大孔树脂进行筛选,通过动态吸附实验考察上柱液质量浓度、最大上样量、上样体积流量、水洗体积、除杂乙醇及洗脱乙醇体积分数、除杂乙醇及洗脱乙醇体积、径高比来优选最佳工艺条件,最后以UPLC-Q-TOF/MS、HPLC、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最佳工艺富集部位进行表征。结果 确定最佳大孔树脂型号为AB-8,柱径高比为1:7,以生药0.5 g/mL的淫羊藿上柱液上样6 BV,以6 BV/h的体积流量进行动态吸附,以5 BV水和5 BV 20%乙醇除杂,以6 BV 50%乙醇洗脱,除杂及洗脱体积流量均为6 BV/h。纯化后总黄酮质量分数为63.29%,朝藿定A1、A、B、C及淫羊藿苷总量为40.48%,朝藿定A1、A、B、C及淫羊藿苷质量分数分别为1.63%、2.52%、16.36%、5.51%、14.46%。结论 经验证实验,AB-8型大孔树脂纯化淫羊藿中朝藿定与淫羊藿苷的工艺稳定、合理、可行。经化学表征,富集部位主要为黄酮类成分,且黄酮类成分中以朝藿定与淫羊藿苷为主,表明最佳纯化工艺可以用于此类成分的纯化富集。
    18  基于AMPK/mTOR信号通路研究异常山碱对EC9706细胞能量代谢的调控机制
    孟丹华,尚艺婉,武颖烁,吴耀松,刘燕,刘俊,李晨旭,陈玉龙
    2020, 51(17):4482-44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16
    [摘要](1012) [HTML](0) [PDF 1.35 M](774)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异常山碱对食管癌EC9706细胞的增殖、凋亡、周期、能量代谢及能量代谢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食管癌的分子机制。方法 常规培养ECC9706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筛选药物浓度,选择1、2 μg/mL 2个质量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异常山碱对EC9706细胞凋亡、周期的影响,能量代谢检测系统检测异常山碱对EC9706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磷酸化乙酰辅酶A羧化酶(p-ACC)、腺苷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蛋白表达。结果 不同质量浓度异常山碱作用48 h后能有效抑制EC9706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P<0.01),可以将EC9706细胞阻滞于S期和G2/M期(P<0.05),有效促进细胞凋亡(P<0.05),且明显抑制细胞糖酵解及线粒体代谢能力(P<0.01),与对照组比较,异常山碱组细胞AMPK蛋白表达水平上升,mTOR、p-mTOR、p-ACC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异常山碱可能通过能量代谢调节EC9706细胞周期、凋亡,抑制EC9706细胞增殖。
    19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七味通痹口服液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
    柯志鹏,张新庄,耿婷,鲁明明,曹泽彧,曹亮,王振中,肖伟
    2020, 51(17):4489-44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17
    [摘要](1076) [HTML](0) [PDF 1.26 M](1266)
    摘要:
    目的 研究七味通痹口服液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主要活性成分和潜在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分子对接获得七味通痹口服液成分作用的潜在靶蛋白,结合文本挖掘、数据库联用检索出与RA相关的靶蛋白,将其投射到KEGG数据库阐释七味通痹口服液的分子作用机制,并采用体外抗炎活性实验进行验证。结果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七味通痹口服液中107个潜在活性成分作用于与RA相关的116个靶点和237条通路。进一步的网络特征分析发现高网络度和介数的分子主要为三萜类、黄酮类、甾醇类和生物碱化合物,部分化合物在实验中对炎症介质的释放具有抑制活性;靶蛋白和通路主要发挥抗炎镇痛,免疫调节,滑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与侵袭和破骨细胞分化、迁移、骨吸收等药理作用。结论 七味通痹口服液的活性成分通过与多个靶点蛋白作用,调控多条生物通路,起到减轻关节炎症和肿痛、防止和减少关节的破坏、促进已破坏的关节和骨修复的作用,为七味通痹口服液药效成分分析和作用机制探索提供了研究基础。
    20  草苁蓉环烯醚萜苷联合5-氟尿嘧啶对人肝癌HepG2、SK-Hep1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抑制效果研究
    董学花,延光海,朱洁波,刘莉园,全吉淑,李良昌,尹学哲
    2020, 51(17):4498-45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18
    [摘要](798) [HTML](0) [PDF 1.79 M](780)
    摘要:
    目的 研究草苁蓉环烯醚萜苷(IGBR)联合5-氟尿嘧啶(5-Fu)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人肝癌HepG2、SK-Hep1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比较其药物的作用疗效。方法 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HepG2、SK-Hep1细胞存活率,计算联合指数(Q值),判断联合用药的相互作用;建立HepG2、SK-Hep1细胞EMT模型,检测细胞黏附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相关的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钙黏附蛋白-E(E-cadherin)和波形纤维蛋白(Vimentin)的表达。结果 人肝癌细胞在给药48 h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IGBR和5-Fu两者有相加或协同作用;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IGBR组、5-Fu组、联合组)抑制细胞黏附率(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7、9(MMP2、MMP7、MMP9)、锌指转录因子1、2(Snail、Slug)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IGBR组、5-Fu组、联合组)MMP2、MMP7、MMP9、Snail、Slug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E-cadherin荧光强度减弱,Vimentin荧光强度增强;与模型组比,给药组(IGBR组、5-Fu组、联合组)E-cadherin荧光强度增强,Vimentin荧光强度减弱。结论 IGBR和5-Fu可以抑制肝癌EMT,联合用药对HepG2细胞作用相加;对SK-Hep1细胞具有协同效果,SK-Hep1细胞用药疗效优于HepG2细胞。
    21  基于系统药理学的和颜®坤泰胶囊发挥抗氧化作用的机制及其实验验证
    陈银梅,朱启洪,高强
    2020, 51(17):4506-45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19
    [摘要](919) [HTML](0) [PDF 841.19 K](998)
    摘要:
    目的 探讨并验证中药和颜®坤泰胶囊(HKC)发挥抗氧化作用的潜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探索HKC中21种成分发挥作用的靶基因,再利用数据库(DAVID)对这些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通过体外构建H2O2诱导的MII卵母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HKC的21个成分共对应151个靶基因,GO富集结果主要集中在线粒体功能、超氧化物歧化酶以及能量代谢途径,而KEGG结果富集在PI3K/AKT、ErbB1、mTOR等信号通路。体外实验结果证实在氧化应激的MII卵母细胞中,HKC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增加ATP的产生,同时也减少线粒体膜电势的降低发挥抗氧化作用。结论 HKC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发挥抗氧化作用。
    22  国槐不同组织器官中多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活性研
    王计瑞,谭均,李隆云,徐进,宋旭红,赵真真,王云红
    2020, 51(17):4513-45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20
    [摘要](882) [HTML](0) [PDF 1.06 M](827)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国槐Sophora japonica不同组织器官进行综合评价,为其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比色法检测样品中芦丁、水仙苷、槲皮素、异鼠李素、重金属含量以及Fe3+还原能力、DPPH自由基(DPPH·)、ABTS自由基(ABTS·+)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FRAP)。运用SPSS 20.0软件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国槐不同组织器官中4种黄酮类成分总含量为花蕾 > 花 > 花轴 > 叶 > 枝条;抗氧化能力依次为花蕾 > 花 > 花轴 > 叶 > 枝条,与黄酮类成分总量呈正相关。花和花蕾中5种重金属含量均符合《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部分叶、花轴和枝条中Cd超标。聚类分析将花和花蕾聚为一类,花轴、叶和枝条聚为另一类;主成分分析将8个变量提取为2个主成分(PC1和PC2),不同组织器官间PC1值有明显差异,不同批次间表现在PC2值上有差异。结论 国槐花及花蕾中重金属含量低,黄酮类成分含量高,抗氧化活性强,品质优良;花轴及叶也含有较高的黄酮类成分及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价值。
    23  基于谱效关系的藏药材全缘叶绿绒蒿全草(非花入药部位)抗氧化质量标志物初步研究
    黄艳菲,蔡旭,冉波,李文兵,杨正明,张绍山,刘圆
    2020, 51(17):4521-45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21
    [摘要](865) [HTML](0) [PDF 1.05 M](1105)
    摘要:
    目的 建立基于谱效关系的藏药材全缘叶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全草(非花入药部位)(HMI)的质量标志物研究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测定10批次HMI提取物的UPLC指纹图谱、UPLC-ESI-Q-TOF-MS/MS法对化学成分进行指认,测定10批样品的总抗氧化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抑制能力,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能更大程度反映HMI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关联抗氧化能力指标与指纹图谱共有峰的相关性,综合分析筛选质量标志物,HSCCC法分离鉴定所筛选化学成分的结构。结果 从HMI提取物指纹图谱确定了29个共有峰,UPLC-ESI-Q-TOF-MS/MS法指认了样品中的18种化学成分,包括16种黄酮类成分和2种生物碱类成分;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DPPH清除能力能更大程度反映HMI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29个共有峰与DPPH清除能力的关联度均大于0.5,综合分析确认槲皮素-3-O-β-D-葡萄糖基-(1→6)-β-D-葡萄糖苷和槲皮素-3-O-[2'''-O-乙酰基-β-D-半乳糖基-(1→6)-β-D-葡萄糖苷]作为HMI的质量标志物,其中槲皮素-3-O-[2'''-O-乙酰基-β-D-半乳糖基-(1→6)-β-D-葡萄糖苷]为新化合物。结论 基于谱效关系的HMI质量标志物的研究,对阐明药效物质基础、筛选与药效相关的核心质量标志物,保证药材质量的可控性和合理应用有重要意义。
    24  不同重楼变种间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差异及生物标记物初探
    王艳,王汉屏,程虎印,赵乐,万一,杨琳
    2020, 51(17):4531-45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22
    [摘要](883) [HTML](0) [PDF 862.02 K](773)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不同变种重楼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研究及生物标记物分析,为中药材重楼多基源质量等同性及鉴别溯源技术的开发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Ill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个变种的重楼内生真菌群落基因进行扩增子序列测定,同时对菌群多样性、真菌群落差异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对不同变种重楼内生真菌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chinensis(Franch.)Hara、长药隔重楼Paris polyphylla Sm.var.thibetica(Franch.)Hara、具柄重楼Paris fargesii Franch.var.petiolate(Baker ex C.H.Wright)Wang et Tang三者的内生真菌的α多样性存在差异,但β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具柄重楼中特有的OTU仅为0.27%。真菌群落注释结果表明,3个变种分别注释到6个相同的门,但组成比率不同。另外,通过LEfSe分析,初步探索了3个变种的生物标记物差异,七叶一枝花中Rhizophagus irregularis与其他2变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3个变种重楼内生真菌群落β多样性变化不显著,但组成比率有很大的差异性。该研究结果中药材重楼多基源质量等同性及鉴别溯源技术的开发研究提供研究基础。
    25  乌拉尔甘草内生真菌分离及活性初探
    杨明俊,张琛,晏祖花,路鑫龙,王永刚
    2020, 51(17):4538-45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23
    [摘要](741) [HTML](0) [PDF 1.58 M](838)
    摘要:
    目的 分离纯化乌拉尔甘草内生真菌,及筛选其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较好抑菌活性、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率、总还原力测定、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抗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特异性菌株。方法 采用组织切块法对乌拉尔甘草分离纯化内生真菌;以正丁醇、醋酸乙酯和乙醇为有机相萃取菌株发酵液及菌丝体;采用滤纸片法进行抑菌活性检测;3种检测方法表征抗氧化活性;PNPG法检测抗α-糖苷酶活性。结果 从乌拉尔甘草中分离得到36株内生真菌,发酵液萃取浓缩得到108个样品。实验共分离得到7个属,其中木霉属是优势种。实验结果显示,43.52%的样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8.33%表现较好;萃取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其中4.63%~10.12%的样品分别在3种方法中表现较好;99.07%的样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抗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其中5.56%的样品表现较好。结论 从乌拉尔甘草中分离出具备较好的抑菌活性、抗氧化活性、抗α-葡萄糖苷酶活性代谢产物的菌株,有待进一步研究深入。
    26  β-榄香烯衍生化中的中间体合成的研究进展
    惠子,李震,高园,蒋松伟,戚香,叶向阳,谢恬
    2020, 51(17):4547-45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24
    [摘要](828) [HTML](0) [PDF 2.15 M](994)
    摘要:
    β-榄香烯是广谱抗肿瘤植物药榄香烯原料药的主要活性成分,也是榄香烯4种异构体中主要的异构体。侧重对β-榄香烯的衍生化过程中的关键中间体的合成进行归纳和总结,列举出它们的合成方法、反应具体条件、产物收率以及表征数据等。旨在通过总结,方便了解和掌握迄今为止这些中间体最优化的合成技术,启发对现有合成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激发对相关类型化合物衍生化的新思路和想法。
    27  低共熔溶剂在中药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王继龙,陈方圆,刘晓霞,魏舒畅
    2020, 51(17):4559-45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25
    [摘要](903) [HTML](0) [PDF 1.39 M](2075)
    摘要:
    低共熔溶剂(DESs)因具有制备简单、价格低廉、环境友好、挥发性低、溶解能力强、结构可设计、易生物降解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绿色溶剂,在很多领域中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近年来,DESs已被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如黄酮、皂苷、多糖、生物碱、醌类、酚酸、挥发油等)、分离、色谱分析等方面。对DESs的制备和性质及其在中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探讨其目前在中药领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8  《中国药典》中药材基原和药用部位的变化规律研究
    包芮之,万德光,裴瑾,李羿
    2020, 51(17):4568-45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26
    [摘要](1125) [HTML](0) [PDF 823.59 K](1551)
    摘要:
    在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等理论的指导下,以中药临床疗效一致和有药可用为据,从历版《中国药典》中药材的基原和药用部位的视角,分析其变化原因和探索其变化规律。预测药典收载植物类中药材数量、多基原品种数量和多部位品种数量的变化趋势,并对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以实现中药材质量的有效控制。
    29  夏至草在不同民族医药中的临床应用比较及现代研究
    何军伟,杨丽,徐婷婷,钟国跃
    2020, 51(17):4576-45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27
    [摘要](844) [HTML](0) [PDF 836.86 K](926)
    摘要:
    夏至草Lagopsis supina是传统中药、藏药和蒙药。从药性理论、功能与主治、配伍与方剂、加工炮制等方面,比较夏至草在中医药、藏医药和蒙医药中的异同,并概括其现代研究与应用,以期为夏至草的临床合理用药、质量控制、资源综合利用及综合开发提供参考。
    30  豨桐丸的本草考证及组方药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吴威,宋芷琪,田琨宇,张会永
    2020, 51(17):4586-45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28
    [摘要](1189) [HTML](0) [PDF 977.45 K](1290)
    摘要:
    豨桐丸最早记载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毛世洪的《济世养生集》中,具有清热燥湿、疏风止痛的功效,适用于风湿热痹,临床常用于治疗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豨桐丸仅有豨莶草和臭梧桐2味中药组成,因其药简力专、配伍精当、疗效突出等特点,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经典方剂合方使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通过查阅本草古籍和现代国内外文献,对豨桐丸其组方药物进行本草考证,梳理其历史沿革及临床应用情况,并对其化学成分和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分析,以期为豨桐丸的现代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31  我国中药治疗高死亡率疾病的发明专利分布研究——基于国际专利分类号A61P的分析机制
    梁凯桐,魏裕涛,刘子志
    2020, 51(17):4598-46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7.029
    [摘要](671) [HTML](0) [PDF 914.78 K](950)
    摘要:
    以国际专利分类号A61P为基础,从发明专利视角对我国中药治疗适应证分布情况进行动态及静态分析,并将申请量、有效量最多的10组A61P小组名单与我国高死亡率疾病名单进行比较,以分析验证我国中药发明专利重点是否在高死亡率疾病上这一观点,并为中药治疗高死亡率疾病的研发方向与战略提出建议。我国中药研发重点基本关注在高死亡率疾病上,但治疗恶性肿瘤与精神障碍的除外;中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是优势方向。为此,在中药国际化标准化背景下,我国需加强中药治疗恶性肿瘤、精神障碍等病种方向的投入,发挥中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所具有的数量与质量优势,积极对外进行专利布局,同时重视技术评估在高质量高价值中药专利培育中的作用。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