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51卷第1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20, 51(12):0-0.
    [摘要](267) [HTML](0) [PDF 2.66 M](709)
    摘要:
    2  封面
    2020, 51(12):0-0.
    [摘要](280) [HTML](0) [PDF 3.09 M](753)
    摘要:
    3  多组学技术在中药毒性及解毒研究中的应用
    曼琼,马骏,邓毅,李鹏杰,杨志军,杨秀娟
    2020, 51(12):3117-31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01
    [摘要](794) [HTML](0) [PDF 8.06 M](1221)
    摘要:
    系统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为中医药深入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手段,其可以全面系统地分析中药及复方多成分多靶点治疗疾病的分子机制。基于整合多组学策略研究中药毒性和解毒作用已成为中药安全性研究的方向和热点。对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多组学整合技术在中药毒性及解毒作用和机制研究中的思路、方法和进展进行综述,为多组学技术在中药毒性及解毒作用深入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4  重唇石斛化学成分研究
    成蕾,陈志有,尚志梅,张茂生,李晓飞,张建永,肖世基
    2020, 51(12):3126-31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02
    [摘要](1104) [HTML](0) [PDF 3.65 M](1161)
    摘要:
    目的 研究兰科石斛属植物重唇石斛Dendrobium hercoglossum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经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重唇石斛全草的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3,4,α-三羟基-5,3'-二甲氧基联苄(1)、4,α-二羟基-3,5,3'-三甲氧基联苄(2)、4,5-二羟基-3,3',α-三甲氧基联苄(3)、4,3'-二羟基-3,5-二甲氧基联苄(4)、4,4'-二羟基-3,5,3'-三甲氧基联苄(5)、N-反式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6)、原儿茶酸(7)、香草醇(8)、1-正十六烷酸甘油酯(9)、丁香脂素(10)。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重唇石斛素A,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5  块根糙苏化学成分及降糖活性研究
    田童,王峥涛,杨颖博
    2020, 51(12):3131-31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03
    [摘要](705) [HTML](0) [PDF 6.96 M](949)
    摘要:
    目的 研究块根糙苏Phlomis tuberosa的化学成分及降糖活性。方法 体内实验采用db/db糖尿病小鼠模型筛选块根糙苏的降糖活性部位。利用多种分离分析技术对活性部位进行化学分离,并应用1H-NMR、13C-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了化合物结构。体外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活性实验对分离的化合物降糖活性进行验证。结果 醋酸乙酯部位显示出显著的降糖活性,共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豆甾醇(2)、胡萝卜苷(3)、赤桐甾醇豆甾烯二酮(4)、22-脱氢豆甾烯二酮(5)、鞣花酸(6)、没食子酸乙酯(7)、没食子酸(8)、4-羟基苯甲酸(9)、3,4-二羟基苯甲酸(10)、肉桂酸(11)、对羟基肉桂酸(12)、咖啡酸(13)、5-羟甲基糠醛(14)、奎宁酸(15)、绿原酸(16)、阿魏酸(17)、2,3-dimethoxy-5-methyl-6-(3,7,11,15,19-pentamethyl-2,6,10,14,18-eicosapentaen-1-yl)-2,5-cyclohexadiene-1,4-dione(18)、1-O-咖啡酰奎宁酸(19)、3,5-dimethoxy-4-hydroxy-benzene carbonic-1-O-β-D-glucoside(20)、2-O-丁基-α-D-呋喃果糖苷(21)、正十八烷酸(22)、油酸(23)、methyl-5-(hydroxymethyl) furan-2-carboxylate(24)、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25)。其中化合物61519表现出较强的DPP-4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72.3、89.2、103.4 μmol/L,阳性药抑二肽素A IC50为50 μmol/L。结论 化合物37182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1519具有抑制DPP-4的活性。
    6  基于UPLC-Q-TOF/MS技术活血止痛胶囊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
    张纪红,吴卫东,刘建庭,许浚,黄飞奇,刘丽,张铁军,陈常青,刘昌孝
    2020, 51(12):3139-31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04
    [摘要](1117) [HTML](0) [PDF 5.91 M](950)
    摘要:
    目的 采用超高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活血止痛胶囊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方法 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以0.1%甲酸水溶液和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 mL/min;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Masslynx 4.1TM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结果 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共鉴定出113个化合物,包括萜类、皂苷类、有机酸类、苯酞类和其他类,并对化合物的药材来源进行了归属。结论 建立的方法能够系统、快速、准确地鉴定活血止痛胶囊多种化学成分,本研究为活血止痛胶囊质量评价指标选择及药效物质基础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7  基于UPLC-Q-TOF/MS法野马追化学成分分析鉴定
    潘宏春,秦伟瀚,李晓明,李卿,雷中惠
    2020, 51(12):3147-31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05
    [摘要](1016) [HTML](0) [PDF 6.21 M](1009)
    摘要:
    目的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对野马追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性研究。方法 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100 mm×2.1 mm,1.7 μm)色谱柱,以0.1%甲酸水(A)-乙腈(B)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 mL/min,柱温为35℃;质谱分析采用信息关联模式(IDA)正、负离子分别采集。结果 应用PeakView软件的Formula Finder等功能、在线数据库及各色谱峰的二级碎片裂解规律,从野马追醇提样品中共鉴定出26个化合物,其中11个成分为野马追中首次报道;其主要成分类别包括黄酮、核苷、生物碱、苯丙素、倍半萜、香豆素、多元醇等。结论 该方法精确、可靠、高效,适用于野马追化学成分的快速鉴定,为阐明野马追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
    8  微波炮附子炮制工艺影响因素研究
    贺亚男,陈露梦,黄伟,刘霖,李楠,许润春,韩丽,张定堃,杨明
    2020, 51(12):3157-31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06
    [摘要](1062) [HTML](0) [PDF 6.82 M](821)
    摘要:
    目的 探究微波炮附子炮制过程的主要工艺影响因素,为工业化开发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水分比、干燥速率及耗能研究微波炮附子的干燥过程,并以微波炮附子形态以及双酯型生物碱、单酯型生物碱、醇胺型生物碱含量为指标,考察生附片切片厚度、含水量、微波功率、炮制时间对微波炮附子工艺的影响。结果 生附片厚度、复水率、微波功率、炮制时间对微波炮附子炮制过程及生物碱含量均有影响。厚度为5 mm,干燥时间短,干燥速率快,耗能小,但是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高,总生物碱含量损失较大。生附片复水率为60%时,干燥时间最短,平均干燥速率为复水率100% > 复水率60% > 复水率80% > 复水率40%;双酯型生物碱含量为复水率60% > 复水率100% > 复水率80% > 复水率40%;总生物碱含量为复水率60% > 复水率80%≈复水率100% > 复水率40%;复水率对耗能影响不明显。炮制时间相同时,在微波功率为550 W条件下,微波炮附子干燥时间最短,干燥速率快,双酯型乌头碱含量低,总生物碱含量高,但是随着炮制时间的增加,高功率条件下的附子更容易被炮焦。结论 适宜的附片厚度、复水率、微波功率以及炮制时间有助于附子充分减毒,提升微波炮附子产品质量。生附片切片厚度宜选择3 mm,复水率为60%~80%,炮制时间根据微波功率增加,适当减小。
    9  基于水分吸附数学模型研究大黄的安全贮藏水分
    兰志琼,艾青青,杨吉玉,何芳,刘晓芬,卢先明
    2020, 51(12):3165-31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07
    [摘要](940) [HTML](0) [PDF 6.26 M](841)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不同初始含水率的大黄在相对湿度20%~85%,温度分别为5、15、25、35℃条件下的吸湿规律进行研究,为大黄安全贮藏水分的控制及合理贮藏提供参考。方法 将大黄药材分别贮藏于温度为5、15、25、35℃,湿度为45%、60%、75%条件下,并于不同时间点取样,以粉末颜色及霉变为指标,确定其安全水分活度(water activity,Aw);并通过静态称量法,得到大黄药材在5、15、25、35℃及水分活度为0.2~0.8的等温吸附数据,采用GAB、Oswin、Smith、Halsey、Henderso、Peleg 6种等温吸附模型进行拟合和评价。结果 大黄的绝对安全Aw为0.5,相对安全Aw为0.6,在5、15、25、35℃下的大黄吸附等温线的类型为“S”型,属于II型等温线,Oswin模型为最佳吸湿等温线拟合模型,模型表达式为:Meq=A[Aw/(1-AwB,并由该模型计算得到:5℃下不同初始含水率大黄的绝对安全水分为9.00%、9.59%、8.00%、6.71%和相对安全水分为10.17%、10.89%、9.20%、8.07%;15℃下不同初始含水率大黄的绝对安全水分为8.24%、8.83%、7.24%、5.86%和相对安全水分为9.57%、10.17%、8.59%、7.20%;25℃下不同初始含水率大黄的绝对安全水分为7.17%、7.75%、5.73%、4.70%和相对安全水分为8.72%、9.26%、7.26%、6.25%;35℃下不同初始含水率大黄的绝对安全水分为8.00%、8.45%、6.53%、5.21%和相对安全水分为9.74%、9.85%、8.40%、7.27%。结论 Oswin模型可作为大黄药材贮藏中平衡含水率的预测模型,为大黄贮藏安全水分的控制及科学的养护提供参考。
    10  基于信息熵最大化原则优化经典名方身痛逐瘀汤UPLC指纹图谱
    朱志飞,樊启猛,刘有志,孟蕾,肖美凤,周逸群,周晋,贺福元
    2020, 51(12):3173-31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08
    [摘要](715) [HTML](0) [PDF 6.17 M](816)
    摘要:
    目的 利用信息熵最大化原则优化经典名方身痛逐瘀汤(Shentong Zhuyu Decoction,SZD)的UPLC指纹图谱条件。方法 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100 mm×2.1 mm,1.8 μm);以乙腈-0.4%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6 mL/min,柱温40℃;190~400 nm全波长扫描,进样量1 μL,计算信息熵,优选SZD指纹图谱信息熵最大化的波长,在最优波长下考察流动相、柱温、体积流量、进样量,以信息熵最大化原则选择最佳条件,并以最优条件进行15批次SZD的UPLC指纹图谱研究。结果 信息熵最大化原则下的SZD UPLC指纹图谱最优条件为检测波长235 nm,乙腈-0.4%磷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体积流量0.4 mL/min,柱温40℃,进样量3 μL;绝对和相对信息熵最大。15批SZD UPLC指纹图谱总量统计矩相似度0.882 8~0.995 3,总量一阶矩、信息熵的RSD值分别为5.40%、2.25%,均小于10%,说明中药多成分体系总体化学结构的印迹作用趋势稳定。结论 当色谱峰的峰数与峰面积达到最好表征时,其信息熵最大,此时峰数较多,峰形较优,分离度较好,理论塔板数较高,可确定最佳指纹图谱条件。信息熵最大化原则可为中药及其复方指纹图谱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为经典名方的质量控制奠定基础。
    11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基于甘草酸的葛根素纳米乳及其体外释放研究
    张琳琳,李小芳,谢龙,宋佳文,廖艳梅,仲粒
    2020, 51(12):3180-31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09
    [摘要](887) [HTML](0) [PDF 6.47 M](933)
    摘要:
    目的 以甘草酸为天然稳定剂制备葛根素纳米乳(Pue-NE),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 采用高速剪切联合高压均质法制备Pue-NE,以平均粒径和多分散指数(PDI)为自变量,运用总评归一值(OD)为评价指标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并对最优处方制备的Pue-NE进行理化性质和释放特性考察。结果 Pue-NE的最佳处方为葛根素质量浓度5.0 mg/mL,甘草酸质量浓度1.75 mg/mL,辛癸酸甘油酯用量3.5 mL。Pue-NE平均粒径为(184.5±0.8)nm、PDI为0.088±0.002、Zeta电位为(10.56±0.35)mV、电导率为(98.3±0.4)μs/cm、pH为6.750±0.005、溶解度为(4.970±0.008)mg/mL、载药量为(99.4±0.2)%,浊度为(24.3±1.0)cm-1n=3)。经染色法鉴别为O/W型乳液,透射电镜扫描结果显示液滴呈大小均匀的圆球形。稳定性结果表明,Pue-NE在25℃条件下,储存稳定性良好。体外释放结果表明,24 h内Pue-NE在pH 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释放度最大。结论 以甘草酸为天然稳定剂制备Pue-NE不仅制备方法简便,还可有效替代传统化学合成稳定剂的使用,改善葛根素的溶解性。
    12  基于流变学指标的后交联祖师麻凝胶贴膏剂混合工艺研究
    万玲娟,李真真,魏舒畅,刘晓霞,王继龙,石盘棋,孙晓燕
    2020, 51(12):3187-319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10
    [摘要](887) [HTML](0) [PDF 5.31 M](787)
    摘要:
    目的 以流变学参数弹性模量(G')、黏性模量(G″)、屈服应力(τ0)、蠕变柔量[Jt)]及损耗系数(tanδ)作为评价指标,优化祖师麻凝胶贴膏剂(Daphnes Giraldii Cortex gel plaster,DGCGP)混合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设计,选用L9(34)正交试验表,以物料混合时的温度、转速以及混合时间为考察因素,以混合后含药胶料的各项流变学参数为评价指标,筛选出DGCGP最佳的混合工艺,并预测适合的涂布条件。结果 优选的DGCGP混合工艺为混合温度70℃,转速10 r/min,时间2 h,在此条件下,混合胶料的黏弹性、耐温耐剪切性、抗变形能力以及稳定性均良好。结论 采用优化工艺条件制备的DGCGP外观良好,且质地柔软,黏弹性好,质量较佳。
    13  “护肝I号”口崩片的制备及药效学研究
    相聪坤,胡等慧,郑玉光
    2020, 51(12):3194-32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11
    [摘要](908) [HTML](0) [PDF 5.88 M](808)
    摘要:
    目的 优化“护肝I号”口崩片处方及制备工艺,并考察其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崩解剂、润滑剂、填充剂进行单因素筛选,以片剂外观、硬度、脆碎度、崩解时间作为综合评价指标,选取崩解剂、微粉硅胶、硬脂酸镁三者用量为考察因素,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设计优化制备工艺。以一次性大剂量ig给予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500 mg/kg)复制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考察口崩片对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肝组织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肝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结果 最优处方为干膏粉22.00%、微晶纤维素18.00%、山梨醇20.00%、甘露醇16.00%、阿斯巴甜0.50%、柠檬酸0.50%、L-HPC 20.00%、微粉硅胶2.50%、硬脂酸镁0.50%,以此处方制备口崩片的硬度为4~7 kg,平均崩解时间50 s,平均脆碎度0.85%;与模型组相比,联苯双酯对照组、“护肝I号”水煎液组和“护肝I号”口崩片组小鼠血清中2种转氨酶ALT、AST含量明显降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肝组织中MDA含量降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显著改善APAP对肝组织的破坏。结论 “护肝I号”口崩片处方工艺可行、操作简便,与“护肝I号”水煎液均能有效预防APAP导致的肝损伤,且两者药效作用差异无显著性。
    14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作用机制探寻
    张英睿,干志强,刘紫轩,罗婕,唐策,刘川,苏锦松,黄潇,李楠,张艺
    2020, 51(12):3201-32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12
    [摘要](1354) [HTML](0) [PDF 2.37 M](1635)
    摘要:
    目的 初步探寻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及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得到清开灵注射液组方药材栀子、板蓝根、金银花等的活性成分及靶标蛋白。借助Uniprot数据库查询活性成分对应靶点基因,应用Cytoscape 3.7.2构建药物-化合物-靶点网络。借助DAVID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对核心活性成分与抗COVID-19药物潜在作用靶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I(ACE2)、3C类似蛋白酶(3CLpro)、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药物-化合物-靶点网络共包含5种药物、62个化合物以及70个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信号通路41条(P<0.05),主要涉及细胞凋亡、Fc epsilon RI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刺槐素、丁香苷等与抗COVID-19药物潜在作用靶点具有较强的亲和力。结论 清开灵注射液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其活性成分刺槐素等可通过作用于CASP3、CASP8、FASLG等靶点调节细胞凋亡通路及TNF通路,从而实现对COVID-19的潜在治疗作用。
    15  醒脑静注射液保护新型冠状病毒致神经系统损害的功效网络分析与机制预测
    谢丽华,王瑾茜,蔺晓源,秦甜,胡国恒
    2020, 51(12):3211-32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13
    [摘要](933) [HTML](0) [PDF 1.85 M](1375)
    摘要:
    目的 探寻醒脑静注射液(XNJI)保护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致神经系统损害的活性成分、靶点及通路,以期阐述其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BATMAN、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检索醒脑静注射液的中药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使用Cytoscape软件分别构建醒脑静注射液“中药-活性成分-相关靶点”功效作用网络,通过GO富集和KEGG通路注释分析预测潜在的作用机制,并将醒脑静注射液中核心成分与SARS-CoV-2 3CL Mpro、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I(ACE2)、2019-nCoV RBD/ACE2-B0AT1 complex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筛选出醒脑静注射液105个活性成分,928个药物靶点,741个冠状病毒靶点,611个神经保护靶点,得到药物-疾病共同靶点83个,核心成分12个,关键靶点7个。GO富集分析共得到204个条目,KEGG注释分析共得到120条信号通路,涉及乙型肝炎通路、致癌通路、TNF、HIF-1及VEGF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醒脑静注射液核心成分与3CL Mpro、ACE2、和complex的结合活性较好,其中绿莲皂苷元、山柰酚与3个蛋白的结合能均最低。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中核心成分绿莲皂苷元、山柰酚、5-羟基-6,7,3',4',5'-五甲氧基黄酮、异山柰素、桑黄素、栀子黄素A、槲皮素、艾黄素、染料木素、龙脑香内酯、姜黄素、榄香素等可能通过作用PARP1、PTGS2、MMP9、CDK2、ADORA2A、ALOX5、GSK3B等关键靶点,干预多种信号通路,调控炎症反应、细胞凋亡、氧化应激、血管生成等过程改善SARS-CoV-2对神经系统的损害,还可能与3CL Mpro、ACE2和complex结合以抑制病毒复制及对宿主细胞的感染,提示醒脑静注射液可能对SARS-CoV-2引发的神经系统损害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16  白芷提取物促糖尿病溃疡新生血管成熟作用及机制研究
    雷思思,胡志波,郭俊,闫凤娟,张晓娜,翟仰魁,吴晓明,孙蓓,潘从清
    2020, 51(12):3223-32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14
    [摘要](504) [HTML](0) [PDF 12.32 M](906)
    摘要:
    目的 研究白芷提取物对自发2型糖尿病db/db(C57BLKS/J)小鼠皮肤溃疡新生血管成熟的影响与机制。方法 选取8周龄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白芷提取物组,同窝雄性db/m小鼠作为对照组。背部打孔法制备糖尿病溃疡小鼠模型。白芷提取物组以白芷提取物1.8 g/kg ig给药,对照组和模型组ig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21 d。记录创伤后2、4、7、11、14、21 d小鼠创面大致情况;对创伤后11 d各组小鼠创面进行HE、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创面组织形态、新生血管数量与成熟情况以及创面叉头转录因子(FOXO1)、血管生成素-2(Ang-2)在创面组织中的定位表达;体外根据不同干预条件,将内皮细胞分为正常糖浓度缺氧组、高糖缺氧组、高渗缺氧组、高糖缺氧+白芷提取物组。并将不同干预条件下内皮细胞与周细胞共培养,观察白芷提取物干预高糖缺氧下内皮细胞对周细胞趋化作用及体外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Western bloting法检测各组创面组织及内皮细胞中FOXO1、p-FOXO1、Ang-2蛋白水平及其上游蛋白激酶B(Akt)蛋白及磷酸化蛋白水平。结果 创伤后4、7、11、14、21 d,白芷提取物组创面愈合速率、创面恢复大致情况、创面组织中血管形成数量及新生血管成熟情况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白芷提取物组中FOXO1和Ang-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白芷提取物组中p-Akt、p-FOXO1蛋白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体外实验中白芷提取物干预高糖缺氧下内皮细胞后,细胞中FOXO1和Ang-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Akt,p-FOXO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此外,白芷提取物能提高高糖缺氧下内皮细胞对周细胞的趋化作用,促进高糖缺氧下内皮细胞与周细胞体外管状结构形成。结论 白芷提取物能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与成熟,从而提高db/db小鼠创面愈合速率和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FOXO1/Ang-2通路,实现内皮细胞对周细胞募集及管状结构形成有关。
    17  基于网络药理学推测和分子生物学验证探讨半枝莲抗胰腺癌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张红娜,邹佳楠,李昆,翟真真,翟静
    2020, 51(12):3234-324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15
    [摘要](1090) [HTML](0) [PDF 9.35 M](1244)
    摘要: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预测和分子生物学验证探讨半枝莲抗胰腺癌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医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筛选半枝莲的活性成分和相关潜在靶点;应用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CTD)、治疗靶点数据库(TTD)、药物基因组学知识库(PharmGKB)建立胰腺肿瘤靶点数据库;基于半枝莲潜在靶点与胰腺肿瘤靶点的匹配结果,构建PPI网络,拓扑分析筛选核心靶点;基于核心靶点的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建立半枝莲抗胰腺癌的信号通路图;采用Western blotting验证半枝莲中核心成分木犀草素对胰腺癌细胞PANC-1中P53、Bax和Bcl-2关键靶点的调控作用。结果 共筛选出28种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木犀草素、汉黄芩素等;91个半枝莲作用靶点,经拓扑筛选获得24个核心靶点,涉及TP53、AKT1、JUN、VEGF等。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半枝莲作用靶点共涉及到73条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筛选出18条信号通路参与胰腺癌的治疗,主要是通过NF-κB、p53、PI3K-Akt和VEGF信号通路来调节肿瘤炎性微环境、细胞周期阻滞、促细胞凋亡以及抗血管生成。分子生物学实验发现半枝莲中木犀草素可调节p53信号通路中关键靶点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凋亡,证明了本研究中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结论 初步证实了半枝莲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的特点以及治疗胰腺肿瘤的潜在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探索其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18  基于石墨烯纳米酶效应构建民族药醉马草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
    董旭,郭华,兰玮妃,周文斌,申刚义
    2020, 51(12):3246-32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16
    [摘要](1067) [HTML](0) [PDF 5.54 M](842)
    摘要:
    目的 利用石墨烯纳米酶优良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构建药物抗氧化活性测定新方法;并实际用于民族药醉马草抗氧化活性的测定。方法 在优化H2O2浓度和反应时间的基础上,对18批醉马草样品进行抗氧化活性测定。同时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作为方法对照。使用Bland-Altman、Passing-Bablok回归法,对2种方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利用纳米酶法,测得18个批次醉马草的抑制率在37.28%~71.58%,平均值为50.87%,中位数为47.09%;利用DPPH法,测得的自由基清除率在36.06%~83.11%,平均值为54.89%,中位数为50.83%。统计结果显示,纳米酶法和DPPH法的测定值相近;2种方法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且可以通过Passing-Bablok回归法实现不同方法的相互转化。结论 成功将石墨烯纳米酶应用到抗氧化活性检测,避免了试剂光敏感问题,缩短了反应时间,减少了药材用量,且结果与经典DPPH法一致。同时也显示了醉马草具有抗氧化活性,为进一步探究其生物活性奠定了基础。
    19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陈丰,陈绍红,柳海艳,修琳琳,许皖,高洁,吕艳敏,王鑫,葛超冉,钟赣生
    2020, 51(12):3253-32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17
    [摘要](848) [HTML](0) [PDF 4.82 M](893)
    摘要:
    目的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0)”软件挖掘中医药方剂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组方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运用中医方剂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统计分析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组方用药规律。结果 通过统计发现共涉及107首方剂,其中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治疗的方剂较多。通过“频次统计”分析发现共涉及中药149味,累计频次1 195次。使用频次≥15的中药共23味,累计使用频次为737次(62%),应用较多的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补益药、清热药、解酒毒药、理气药。用药频数排名前10的药物中丹参、茯苓、柴胡、甘草、白术、泽泻、郁金的常用剂量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的剂量,山楂、茵陈、葛根超出规定剂量。在药对频次分析中,丹参-柴胡组合应用最多;从药物间组合的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郁金和丹参的关联性最强,即丹参随郁金的出现而出现的概率达88%;从网络展示图可以看出,治疗以丹参、茯苓为主。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提取出用于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14个,进一步聚类可得到7个新处方。结论 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以活血化瘀、化湿、补益、解酒毒、行气为主,且始终以“顾护脾胃功能”为宗旨,符合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理论基础。核心组合与新方为临床用药和新药研发提供了参考,但新处方不能直接应用到临床治疗,必须与中医药理论及临床实践相结合作进一步评判。
    20  基于关联规则的5种眼科病方剂用药规律比较研究
    蔡思雨,刘王欣,罗炀炀,徐昳旸,秦路平,严斌俊
    2020, 51(12):3260-32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18
    [摘要](662) [HTML](0) [PDF 6.34 M](755)
    摘要: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治疗目赤肿痛、雀目、胬肉攀睛、睑弦赤烂和翳障5种眼科疾病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从《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集和整理治疗5种眼科疾病的方剂共1 999首,以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为基础,以支持度、置信度、提升度为指标进行数据挖掘,并进行频数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治疗目赤肿痛、胬肉攀睛、睑弦赤烂的常用中药类别为清热药和解表药等,治疗雀目、翳障的常用中药类别为清热药和补虚药等。目赤肿痛方剂中黄连使用频率较高,睑弦赤烂中荆芥使用频率较高,翳障中川芎使用频率较高。治疗目赤肿痛的潜在关联规则为珍珠→炉甘石等,胬肉攀睛中为没药→乳香等,睑弦赤烂中为羌活→防风等,翳障中为密陀僧→硇砂等。结论 运用关联规则对比研究5种眼科疾病用药,可反映各眼科病的中药治疗手段异同,发掘组方用药规律,从而挖掘中药方剂的潜在价值。
    21  苦参凝胶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Meta分析
    殷彩苗,魏绍斌,黄利,李茂雅
    2020, 51(12):3268-32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19
    [摘要](1145) [HTML](0) [PDF 5.18 M](818)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苦参凝胶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Medline、Wanfang、VIP、CNKI及CBM数据库,搜索苦参凝胶治疗宫颈HR-HPV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截止至2019年1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文献偏倚风险后,以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个RCT,包括583个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用苦参凝胶或联合微波/LEEP治疗宫颈HR-HPV感染或合并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在HR-HPV转阴率[RR=1.38,95% CI(1.20,1.58),P<0.000 01]、降低HPV-DNA病毒载量[MD=-0.70,95% CI(-0.85,-0.56),P<0.000 01]、减少微波/LEE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R=0.45,95% CI(0.32,0.65),P<0.000 1]方面疗效均优于随访对照组;苦参凝胶治疗宫颈HR-HPV感染转阴率高于干扰素组(P<0.05);LEEP术后联合苦参凝胶治疗宫颈HR-HPV感染合并CIN2/CIN3术后1年复发率与随访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苦参凝胶治疗宫颈HR-HPV感染可提高转阴率,降低HPV-DNA病毒载量,减少合并宫颈CIN微波/LEEP术后并发症,疗效优于随访对照组或干扰素对照组,但尚无确切证据表明LEEP术后使用苦参凝胶可降低宫颈CIN2/CIN3复发率。由于受纳入研究文献数量及质量的限制,研究结果有待更多高质量的RCT进一步验证和更新。
    22  鸡血藤及其混伪品的DNA条形码分子鉴定研究
    熊瑶,金晨,王晓云,曹岚,杜小浪,李彤,张凌
    2020, 51(12):3274-32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20
    [摘要](780) [HTML](0) [PDF 6.45 M](847)
    摘要:
    目的 采用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筛选合适的DNA条形码序列,建立快速、准确鉴定鸡血藤的方法。方法 采集72份鸡血藤及其混伪品的样本,分别提取样品DNA,对ITS2、matK、psbA-trnH、ITS和rbcL序列扩增、测序;计算各序列扩增成功率和测序成功率,利用MEGA 7.0分析比对序列特征;基于Kimura-2-Parameter(K2P)双参数模型计算种内、种间的遗传距离评估Barcoding gap;利用Phylosuite软件构建ITS2、matK和psbA-trnH和多基因(I-M-P)联合系统发育树。结果 ITS2的扩增成功率和测序成功率最高,均为100%,matK和psbA-trnH的测序成功率亦有94.4%、91.7%,而rbcL和ITS仅为69.4%和61.1%;ITS2较其他条形码序列具有明显的Barcoding gap,且种内、种间重叠少;系统发育树显示,ITS2和psbA-trnH可将鸡血藤及其混伪品明显聚为不同分支,matK不能把滇鸡血藤和南五味子分开;I-M-P系统发育树同ITS2和psbA-trnH结果相同。结论 以ITS2为主、psbA-trnH序列为辅的鉴定方法能够对鸡血藤及其混伪品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为鸡血藤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使用的准确性提供依据。
    23  基于OPLS结合熵权TOPSIS法对不同产地锁阳的鉴别与综合质量评价
    马天翔,顾志荣,许爱霞,祁梅,吕鑫,孙岚萍,马转霞,葛斌
    2020, 51(12):3284-329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21
    [摘要](1043) [HTML](0) [PDF 7.03 M](760)
    摘要:
    目的 对不同产地的锁阳Cynomorium songaricum药材进行产地鉴别与综合评价,为锁阳药材质量评价与产地适宜性的确定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全国5省(区)的40批样品,测定锁阳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儿茶素、总多糖、总黄酮、Na、K、Ca、Mg、Fe、Zn、Mn、Co、Sr、Ni、Ag、Ba、Ti、Cu、Pb、Cr、Cd、As、Hg含量,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和熵权TOPSIS法对反映药材质量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锁阳中儿茶素、原儿茶酸、总黄酮、Mn、Zn、Co、Pb、Cr、Ca、Ti、Mg和Cu的含量差异可用于不同产地的区分;5个省(区)中内蒙古地区的锁阳药材质量最优,其次为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结论 OPLS-DA结合熵权TOPSIS分析法结果合理、客观、有效,可应用于锁阳药材质量的多指标综合评价。
    24  多穗柯无色花青素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与根皮苷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朱金丽,王卓,王志焱,张妍彤,黄剑,邢朝斌
    2020, 51(12):3292-32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22
    [摘要](1069) [HTML](0) [PDF 4.87 M](958)
    摘要:
    目的 克隆多穗柯Lithocarpus polystachyus的无色花青素还原酶(leucoanthocyanidin reductase,LAR)基因,并对其表达量与根皮苷含量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 根据多穗柯转录组测序的结果(Unigene号:DN30711_c0_g1_i1),利用PCR法扩增获得多穗柯LAR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LAR基因的表达量,使用UPLC法测定根皮苷的含量,应用SPSS 18.0软件分析LAR基因表达量与根皮苷含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多穗柯LAR基因的cDNA全长1 053 bp,包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50个氨基酸。该蛋白不存在跨膜区域,定位于细胞质中。多穗柯LAR蛋白属于PCBER_SDR_a家族,与栓皮栎LAR蛋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95%),且亲缘关系最近。多穗柯的根皮苷含量与LAR基因的表达量呈正相关(P<0.05)关系。结论 首次克隆得到多穗柯LAR基因,并证实多穗柯根皮苷含量与LAR基因的表达量呈正相关,为揭示多穗柯中根皮苷的生物合成机制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25  镰荚棘豆种子破除休眠及活力改善方法研究
    陈叶,闫晓娟,权建华,马银山,闫芳,罗光宏
    2020, 51(12):3298-330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23
    [摘要](747) [HTML](0) [PDF 4.44 M](756)
    摘要:
    目的 打破镰荚棘豆Oxytropis falcata种子的休眠,提高种子活力。方法 测定种子形态特征、物理特性,采用物理、化学方法,进行种子硬实破除,应用外源化学物质,改善种子活力。结果 镰荚棘豆种子千粒质量为1.239 g,种子的硬实率高达90.67%,用浓硫酸处理8 min破除种子硬实后,再用激动素(CTK)+KNO3组合处理进行种子引发,种子的发芽率高达82.7%,发芽势达68.0%,发芽时间比对照提前2 d。结论 用浓硫酸处理8 min后,用170 mg/L的CTK处理12 h,再在2% KNO3中浸泡12 h,可大幅度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整齐度。
    26  甘肃产当归生态适宜性研究
    徐小琼,张小波,陈娟,赵文龙,晋玲
    2020, 51(12):3304-33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24
    [摘要](942) [HTML](0) [PDF 2.93 M](893)
    摘要:
    目的 研究甘肃省当归Angelica sinensis的生态适宜性,指导甘肃产当归的合理栽培。方法 通过走访和实地调查,从甘肃当归栽培县区采集不同分布地点的样品共计1 545份,使用GPS获取每个采样点的经度、纬度、海拔等相关地理信息,结合全国生态环境因子数据,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分析。结果 当归分布适宜度较高的区域在甘肃省东南部。影响当归适宜性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为海拔高度、3月份降雨量、5月份降雨量、最湿月降雨量、12月份降雨量、土壤酸碱度。结论 研究结果与当归多生长于海拔2 000~3 000 m的高寒山区及高原平坦牧场地带,喜气候凉爽,土壤水分适中,微酸性至中性肥沃疏松棕褐沙壤土基本一致,可为甘肃省当归栽培区域的合理分布提供科学依据。
    27  甘薯及其主要成分体内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张子依,陈锦瑞,刘荣瑜,汲晨锋
    2020, 51(12):3308-33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25
    [摘要](1127) [HTML](0) [PDF 8.66 M](964)
    摘要:
    甘薯Ipomoea batatas是一种食药同源性植物,能够提供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花青素、必需脂肪酸以及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可从多个方面发挥抗肿瘤、调节免疫、保护肝脏、降血糖、调血脂、抗衰老、调节肠道、减肥、抗辐射、抗疲劳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保健功效。《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记载了甘薯具有“补虚益气,健脾强肾”的功效。近年来甘薯以其丰富的活性成分和功能特性成为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从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2方面对甘薯的体内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开发研究及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28  痰热清注射液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王亮,陶玉龙,陈万生
    2020, 51(12):3318-33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26
    [摘要](893) [HTML](0) [PDF 1.69 M](1169)
    摘要:
    痰热清注射液具有清热、化痰、解毒的功效,主要含有氨基酸类、环烯醚萜类、黄酮类、苯乙醇苷类、甾体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抑制肝损伤等药理活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痰热清注射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痰热清注射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29  槟榔药理毒理探讨与合理用药思考
    聂安政,高梅梅,钞艳慧,贾羲,凡杭,朱春胜,张冰
    2020, 51(12):3329-33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27
    [摘要](1088) [HTML](0) [PDF 6.46 M](912)
    摘要:
    槟榔Areca catechu位列我国名贵的“四大南药”之首,至今已有1 800多年药用历史,且临床应用广泛。槟榔的药理作用多集中在驱虫、抗肿瘤、抗衰老、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的作用上。近年来,食用槟榔致口腔癌事件等安全问题发生,而药用槟榔与食用槟榔的主要化学成分均为槟榔碱,药用槟榔的临床安全性遭受质疑。基于化学成分剖析槟榔药理/毒理作用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注意事项,以期为槟榔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30  女贞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刘美红,李帅岚,张莲,吴建华,邹峥嵘
    2020, 51(12):3337-33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28
    [摘要](1125) [HTML](0) [PDF 9.22 M](1058)
    摘要:
    女贞属植物是重要的园林观赏植物和药用植物,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女贞属植物化学成分复杂,从女贞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主要包括三萜、苯乙醇苷、环烯醚萜、黄酮以及挥发油等类成分;药理作用广泛,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肿瘤、抗骨质疏松以及免疫调节等作用。对近年来有关女贞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31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儿科中成药说明书浅析
    翁约约,李震岳,吴守彪,牟永晓,曾婧婕,叶甜甜,王朝杰
    2020, 51(12):3349-33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29
    [摘要](1012) [HTML](0) [PDF 4.12 M](924)
    摘要: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中儿科专用药仅22个品种,其中化学药品5个品种,中成药17个品种(13种组方)。临床常使用中成药治疗儿科疾病,中成药的组方多来源于古代经典方剂,以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为基础。中成药说明书作为指导药品正确使用的文书,其规范性、完整性直接影响药物是否被安全、有效地使用。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中儿科使用的中成药说明书进行研究,并对比美国、日本说明书的相关要求,分析儿科中成药毒性、禁忌,概括儿科中成药说明书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结果显示儿科专用中成药品种较少,儿科中成药说明书普遍存在成分含量未标示,功能主治不规范,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不明确等问题,为进一步完善中成药说明书提供依据,有助于促进儿童安全合理用药。
    32  基于专利视角的余甘子全产业链开发现状分析与评述
    仇敏,黄浩洲,林俊芝,谭鹏,刘海燕,樊三虎,许润春,韩丽,张定堃
    2020, 51(12):3355-33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2.030
    [摘要](785) [HTML](0) [PDF 6.13 M](992)
    摘要:
    余甘子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的干燥成熟果实,是颇具特色的中藏药特色药材、药食同源品种,具有大品种培育潜力与开发价值。我国余甘子专利数量多,近年来申请活跃,在食品与饮品方面占有优势,下游产品开发较为丰富,但产业链上游专利保护薄弱,专利转化率低且专利申请基础研究薄弱。因此,应加强产业链上、中游的技术突破与技术保护,同时提高专利质量,提升余甘子品种地位,产学研协同,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于Incopat全球专利数据库,运用专利分析方法与SWOT分析方法相结合模型,分析余甘子产业链国内外专利申请现状与发展趋势,以期为余甘子在新时代的开发利用、产业链专利布局及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