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51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20, 51(1):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01
    [摘要](429) [HTML](0) [PDF 4.80 M](1061)
    摘要:
    2  封面
    2020, 51(1):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00
    [摘要](367) [HTML](0) [PDF 1.86 M](984)
    摘要:
    3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刘昌孝
    2020, 51(1):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01
    [摘要](5495) [HTML](0) [PDF 151.51 K](1229)
    摘要: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健康养生理念与实践而形成的复杂科学体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当今,中医药学在推进建设健康中国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中医药优势,为实现健康中国梦作出历史性贡献,大力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中药新药研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在传承创新中,实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囯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对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中医药和化学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是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思想。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感悟“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思想理念,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改革创新,学习2019年10月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二十条精神125项内容,做到落地见效,走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发展道路。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思想理念,以历史视野、发展眼光,创新发展我国中医药是势在必行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历经数千年发展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奥理论和博大智慧、认知方式、发展规律和旺盛的生命力。在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弘扬、传承、创新”一直是推动国粹中医药走出一条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振兴关键。在中医药产业发展转型中,就中药研发和产业监管,中医药评价理论、标准、方法等存在问题和文化的不自信,从而迷失了自己。
    刘昌孝,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天津药物研究院名誉院长、终身首席科学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中草药》和Chinese Herbal Medicines主编,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并担任中国药典委员会顾问、国际药物代谢研究会中国办事处主任、中国东盟传统药物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是我国药代动力学学科开拓者之一,创造性提出了中药质量标志物新概念,从事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药物评价、中药质量控制和生物医药发展战略研究。
    2019年这一历史性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已经清楚指出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的精神贯穿始终。即唯有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才能明白如何传承“精华”、如何守住“正”、如何创出“新”。正如文件指出的“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建立健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管理制度,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安全、疗效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优化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和传统产品研发中,创新中药新药评价和审评技术”。而背离自身规律,“正”不守,中医药特色优势亦无从谈起;“新”不创,难免会背离临床需求大的目标。当然,遵循自身规律并非意味着自我封闭,开放包容同样是遵循的需要。在协调发展中加快构建中医药理论、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就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不是要求全面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去粗存精、取长补短,并进一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发掘和光大其“精华”,中医药学传承精华主要包含科学精神、哲学思想、医学理论、临床经验以及人文德育5个部分内容。因此,如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传承中医药学的“精华”是中医药研究者要着力思考和认识的内容。
    “守正”是创新之正道。中医药发展不但重视传承,而且更要重视创新。中医药创新之“守正”在于坚定中医药文化与理论的自信,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注重创新目标的现实意义。对于中药研究开发和产业持续发展来说,不论是产业拓展、药材种植与培育、新药或新产品研发、专业人才培养,以医疗服务、健康需求、解决实际病患问题为第一出发点,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的现实意义。发展中医药事业始终是中医药各学科的创新之根,也是中医药事业创新的守正指归。
    因此,在回首2019年,迎来21世纪20年代之时,“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走出一条具有中医药发展特点的健康中国道路是医药人的共同使命。更确切地说着力培育名医、名院和名方,形成名厂、名药和名店,将是立足于世界的中医药生生不息、发扬光大的必然选择。
    4  基于数据科学的中药膜过程研究的思考与实践
    钟文蔚 纪超 郭立玮 李博 徐雪松
    2020, 51(1):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01
    [摘要](1020) [HTML](0) [PDF 7.23 M](936)
    摘要:
    “数据科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其宗旨为探索数据界奥秘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鉴于中药膜分离过程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其工艺数据具有多变量、非线性、强噪声、自变量相关、非正态分布、非均匀分布等全部或部分特征,“数据科学”已成为中药膜过程复杂系统探索、技术创新的重要武器。“数据科学”引入中药膜科技领域的技术关键:(1)可精准表征中药膜过程传质的特征技术体系的建立;(2)“分子模拟”技术对膜传质过程的动态描述;(3)计算流体力学在膜领域的应用;(4)强大、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并以课题组多年开展的基于数据科学的中药膜过程研究为实例进行阐述。
    5  云南沉香果壳的化学成分研究
    孙慧 张云封 霍会霞 夏晖 王超超 刘地发 王章伟 赵云芳 屠鹏飞 李军
    2020, 51(1):9-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02
    [摘要](1216) [HTML](0) [PDF 5.66 M](1268)
    摘要:
    目的 研究云南沉香Aquilaria yunnanensis果壳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云南沉香果壳的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rans-linalool-3,6-oxide-7-O-β-D-(6'-O-acetyl)-glucoside(1)、苯乙基-8-O-β-D-(6'-O-乙酰基)-葡萄糖苷(2)、芒果苷(3)、鸢尾酚酮-3,5-C-β-D-二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6)、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β-D-(6''-对-香豆酰基)-葡萄糖苷(8)、香叶醇-1-O-β-D-葡萄糖苷(9)、3-[2-甲酰基-5-(羟甲基)-1H-吡咯-1-基]戊二酸(10)、大麻酰胺D(11)、淫羊藿次苷D212)、松柏苷(13)。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单萜苷类化合物,命名为云南沉香苷C,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7913为首次从沉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6  蓬莪术姜黄素类化学成分研究
    陈金凤 熊亮 刘菲 彭成
    2020, 51(1):16-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03
    [摘要](636) [HTML](0) [PDF 4.02 M](928)
    摘要:
    目的 研究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根茎的姜黄素类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方法 将蓬莪术根茎的95%乙醇提取物经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依次萃取,对醋酸乙酯萃取部位采用硅胶和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中压液相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现代波谱学手段对分离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 从蓬莪术根茎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4个姜黄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7-双(4-羟基苯基)-1E,6E-庚二烯-3-酮(1)、1,7-双(4-羟基苯基)-1,4,6-庚三烯-3-酮(2)、1,7-双(4-羟基苯基)-4E,6E-庚二烯-3-酮(3)和(1R,5S,6S)-1,5-环氧-6-羟基-1,7-双(3-甲氧基-4-羟基苯基)-庚烷(4)。MTT实验显示化合物13均可抑制人胃癌HGC-27细胞的增殖,仅化合物2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有抑制作用;化合物23还对人正常肝细胞L-02表现出强烈的毒性作用。结论 从蓬莪术中分离得到4个姜黄素类成分,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姜黄素P。化合物13均具有一定的抑制HGC-27细胞增殖作用,其中化合物1可选择性抑制HGC-27细胞的增殖并对人正常肝L-02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
    7  黄精中1个新的苯骈呋喃型木脂素
    陈辉 朱莹 孔江波 孙彦君 高丽 卞华 冯卫生
    2020, 51(1):21-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04
    [摘要](900) [HTML](0) [PDF 3.85 M](944)
    摘要:
    目的 研究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硅胶、ODS和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以及反相制备型HPLC等各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系统地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黄精根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黄精新木脂素苷A(1)、(+)-异落叶松脂素-9'-O-β-D-葡萄糖苷(2)、反式-N-p-香豆酰基酪胺(3)、3-(4-羟基苯基)-N-[2-(4-羟基苯基)-2-甲氧基乙基]丙烯酰胺(4)、3-(4-羟基-3-甲氧基苯基)-N-[2-(4-羟基苯基)-2-甲氧基乙基]丙烯酰胺(5)。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的苯骈呋喃型木脂素,命名为黄精新木脂素苷A,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8  珠子参叶中1个新的三萜皂苷
    张化为 姜祎 黄文丽 杨新杰 邓翀 王薇 宋小妹
    2020, 51(1):26-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05
    [摘要](707) [HTML](0) [PDF 3.63 M](1116)
    摘要:
    目的 研究珠子参Panax japonicus var.major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珠子参中分离并鉴定了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0(21),24-达玛二烯-3β,6α,12β-三醇(1)、20(22)Z,24-达玛二烯-3β,6α,12β-三醇(2)、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20-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23E,25-二烯-20(S)-原人参二醇(3)。结论 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珠子参苷Z。
    9  胡芦巴种子化学成分研究
    刘芬芸 张东丽 侯文彬 唐生安
    2020, 51(1):31-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06
    [摘要](877) [HTML](0) [PDF 3.54 M](812)
    摘要:
    目的 对胡芦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Sephadex LH-20凝胶、硅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其理化性质和NMR数据综合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胡芦巴乙醇提取物中得到6个甾体皂苷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22-甲氧基-胡芦巴皂苷IIb(1)、芰脱皂苷元(2)、薯蓣皂苷元(3)、木犀草素(4)、木犀草苷(5)、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6)。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6是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10  三尖杉茎叶的木脂素类化合物研究
    王景丽 马燕子 赵春雪 景沁雪 华会明 白皎
    2020, 51(1):36-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07
    [摘要](980) [HTML](0) [PDF 6.10 M](861)
    摘要:
    目的 研究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正相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HP20大孔树脂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制备色谱等分离技术进行分离,运用1H-NMR、13C-NMR、ESI-MS等多种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三尖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7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honanin(1)、牛蒡子苷元(2)、α-铁杉脂素(3)、罗汉松脂酚(4)、去甲络石苷元(5)、表去甲络石苷元(6)、(7'S)-羟罗汉脂素(7)、(7'R)-羟罗汉脂素(8)、(7'S)-hydroxyarctigenin(9)、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10)、4,4'-di-O-methylcephafortinA(11)、5-(3'',4''-二甲氧基苯基)-3-羟基-3-(4'-羟基-3'-甲氧基苄基)-4-羟甲基二氢呋喃-2-酮(12)、cephafortin B(13)、二氢去氢二愈创木基醇(14)、7R,8S-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15)、7R,8R-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16)、threo-1,2-双(4-羟基-3-甲氧基苯基)-1,3-丙二醇(17)。结论 化合物361017为首次从三尖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45791214为首次从三尖杉中分离得到。
    11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姜黄素-胡椒碱聚合物复方胶束的处方工艺研究
    梁宇飞 张欣欣 许洁 赵丽艳 李亚鑫 张万明 张丹参
    2020, 51(1):43-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08
    [摘要](1054) [HTML](0) [PDF 6.87 M](1032)
    摘要:
    目的 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姜黄素- 胡椒碱聚合物复方胶束(Cur/Pip F127/P123-PM)的处方工艺。方法UPLC法测定姜黄素和胡椒碱的含量。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Cur/Pip F127/P123-PM,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投药量、F127所占质量比和水化体积为自变量,以姜黄素载药量和包封率、胡椒碱包封率以及胶束粒径为因变量,进行3因素5水平的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实验,分析结果得出最优处方并对其进行验证。最后对胶束制剂的最佳冻干条件进行初步筛选。结果 优化得到的Cur/Pip F127/P123-PM最佳处方工艺:姜黄素与胡椒碱的投药量分别为12.96 mg和0.69 mg、F127的质量比为0.46、水化体积为8.85 mL。采用最优处方制得的复方姜黄素胶束制剂对姜黄素的载药量为5.63%、溶解度为1.27 mg/mL、包封率为86.86%;对胡椒碱的包封率为77.54%;胶束制剂平均粒径为66.79 nm;Zeta电位接近于0。以8%甘露醇为保护剂制得的冻干制剂复溶效果较好。结论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所建立的模型能较好地用于复方姜黄素胶束制剂的处方优化,精度高,预测性好。
    12  基于中心复合序贯设计法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水沉工艺优化
    赵芳 苟维 刘飞 张程益 陈丽冰 李文竹 陈泽麒 瞿海斌
    2020, 51(1):51-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09
    [摘要](664) [HTML](0) [PDF 7.24 M](802)
    摘要:
    目的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和序贯设计法优化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前处理过程中的水沉工艺。方法 研究联用了鱼刺图法及基于全局式序贯设计的中心复合实验法作为优化方法,在基础实验设计中关键参数维度的轴向方向增加实验点,再进行新的多元线性回归拟合,最终得到了水沉工艺的设计空间并对其进行了验证,同时给出了较为稳健且全面的操作空间。结果 根据设计空间,推荐操作空间为水沉体系pH值为3.1~3.4时,加水倍量3.25~5.00,静置时间为7~17 h,静置温度为7℃。结论 首次在中药制药过程工艺优化中引入序贯设计法。相较于样本量巨大的均匀空间网格设计、正交设计等实验设计方法而言,序贯设计在实现与前者同样的样本对可行域覆盖程度的基础上,能够有效降低工艺优化实验的工作量,避免样本与人力物力的浪费,同时保证较高的模型预测性能。
    13  GC-MS分析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石菖蒲挥发油过程中油水分配规律
    邰佳 邹俊波 史亚军 郭东艳 张小飞 梁玉琳 王瑜 杨明 贾晓斌 石心红
    2020, 51(1):59-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10
    [摘要](897) [HTML](0) [PDF 5.66 M](878)
    摘要:
    目的 揭示石菖蒲Acori Tatarinowii Rhizoma挥发油提取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为挥发油去“乳化”技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石菖蒲挥发油,每30分钟收集提取液并分离芳香水和挥发油部分。结果 实验共测得56个挥发性成分,其中β-细辛醚、甲基丁香酚、顺式-甲基异丁香酚、γ-细辛醚为主要特征成分,水中特有成分41个,油中特有成分4个,油水共有成分11个。相关性分析表明,水中特有成分与水中主要成分的溶出/扩散呈正相关,而与挥发油中主要成分呈负相关。水中特有成分在水中溶解度较高。雷达特征图谱及主成分(PCA)结果表明,水中特有成分的水溶解度和沸点极高,油水共有成分的蒸气压最高,油中特有成分的极性表面积和沸点较高。水溶性、沸点、极性表面积、蒸气压等是影响成分分布的主要理化性质。结论 石菖蒲挥发性成分因理化性质不同,在芳香水部分和挥发油部分分布差异较大,水中特有成分可能是挥发油提取过程中产生“乳化”现象的重要原因。
    14  不同形态梅花鹿鹿茸的化学成分对比研究
    刘松鑫 宫瑞泽 王泽帅 张磊 刘畅 孙印石
    2020, 51(1):67-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11
    [摘要](833) [HTML](0) [PDF 7.96 M](756)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形态梅花鹿鹿茸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杜马斯定氮仪、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原子荧光光度计等测定并比较了梅花鹿毛桃茸、二杠茸、三岔茸中多糖、粗蛋白、氨基酸、胶原蛋白、脂肪酸、矿质元素、生物胺、核苷、硫酸软骨素9类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用主成分分析(PCA)法综合评价不同形态梅花鹿鹿茸的质量。结果 多糖、粗蛋白、氨基酸、胶原蛋白、脂肪酸、矿质元素、生物胺、核苷、硫酸软骨素在毛桃茸中质量分数分别为8.40 mg/g、44.82%、42.24%、23.23%、6 234.69 mg/kg、145.69 mg/g、55.12 mg/kg、2 271.87 mg/kg、0.74 mg/g;在二杠茸中质量分数分别为8.14 mg/g、52.12%、48.57%、21.50%、8 684.27 mg/kg、126.40 mg/g、76.14 mg/kg、3 438.37 mg/kg、1.94 mg/g;在三岔茸中质量分数分别为8.64 mg/g、51.86%、45.49%、22.31%、9 100.78 mg/kg、138.36 mg/g、70.75 mg/kg、2 507.82 mg/kg、1.84 mg/g。结论 不同形态梅花鹿鹿茸的化学成分有差异,PCA结果显示,二杠茸质量最好,三岔茸次之,毛桃茸质量最差。该研究为不同形态鹿茸质量评价及分等、分级标准提供参考。
    15  不同软化方法对甘草质量的影响
    沈钱能 陈丽红 黄紫炎 郭爽 毛春芹 纪青华 陆兔林 王吓长
    2020, 51(1):76-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12
    [摘要](883) [HTML](0) [PDF 6.87 M](884)
    摘要:
    目的 基于HPLC建立甘草指纹图谱及同时测定甘草中6个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并考察4种软化方式(淋润、常压蒸润、70℃减压蒸润与85℃减压蒸润)对甘草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甘草苷、甘草酸为对照品,测定甘草中总黄酮及总皂苷的含量;基于HPLC同时测定甘草中甘草苷、芒柄花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刺甘草查耳酮、甘草酸6个成分的含量,比较了不同软化方法处理后的甘草中指标成分含量的变化;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不同软化处理后的甘草样品进行相似度评价,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总黄酮、总皂苷的结果显示,未加工过的甘草中总黄酮与总皂苷的含量最高,淋润的甘草总黄酮与总皂苷含量偏低。常压蒸润、70℃减压蒸润和85℃减压蒸润这3种处理方法对甘草质量影响不大;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软化处理后,异甘草苷的含量均显著降低,而不同的软化处理组之间,所有成分含量差异不显著。指纹图谱相似性评价与聚类分析表明,3批甘草不同软化处理方法后的样品与未加工组分别聚为一类,而不同软化处理方法对于甘草整体化学成分组成无显著差异。结论 建立的分析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同时测定甘草中的6种成分,而且尤其需要对软化过程中异甘草苷的含量进行监测。综合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及不同指标的质量评价结果,常压蒸润在生产过程中可行性最高。本研究为甘草软化的大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利于进一步规范甘草饮片的生产流程。
    16  基于熵权法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桂枝芍药知母颗粒复方提取工艺
    曾海蓉 李婷娜 冉倩 王琳 任媛媛 彭伟 高永翔 黄勤挽 谭瑾
    2020, 51(1):84-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13
    [摘要](1006) [HTML](0) [PDF 5.84 M](951)
    摘要:
    目的 优选桂枝芍药知母颗粒的提取参数。方法 采用HPLC法和Elisa法,以桂皮醛、芍药苷、芒果苷、甘草酸提取率,出膏率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为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结果优化桂枝芍药知母颗粒提取工艺参数。结果 桂皮醛、芍药苷、芒果苷、甘草酸分别在3.27~104.64、8.16~261.03、1.39~89.27、1.00~33.00 μg/mL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9、1.000 0、0.999 9、0.999 9;桂枝芍药知母提取液具有抑制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MH7A细胞(由TNF-α造模)增殖的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02 mg/mL,且具有抗炎活性,采用信息熵赋权法确定各指标的客观权重,按照其确定的权重系数进行综合评价,且考虑实际情况,确定桂枝芍药知母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加16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 h。验证试验结果显示预测值与实测值相比,RSD小于3%。结论 优选后的工艺稳定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大批量生产。
    17  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黄柏配方颗粒汤剂与标准汤剂、传统汤剂对比研究
    李学林 王柯涵 康欢 施钧瀚 王青晓 桂新景 张璐 张耀 王艳丽 冯文豪 张璞 姚静 刘瑞新
    2020, 51(1):91-1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14
    [摘要](893) [HTML](0) [PDF 7.91 M](897)
    摘要:
    目的 对比黄柏配方颗粒汤剂(DGD)与标准汤剂(SD)、传统汤剂(TD)的差异,对市售配方颗粒(DG)的质量进行评价,并建立SD、TD的相关标准及DG的评价方法。方法 采用HPLC建立指纹图谱,从化学成分种类、代表性指标成分含量、指纹图谱相似度、共有峰峰面积总和、主成分分析(PCA)5个方面对DGD(A~E 5个厂家各3批)与SD(10批)、TD(10批)共7类35个供试品进行全面对比研究;对DGD进行临床建议当量校正。结果 ①SD和TD中的21个共有峰均在DGD指纹图谱中得到保留。②DGD中A厂木兰花碱含量比SD低34.3%(P<0.05);C厂木兰花碱含量比SD低35.6%(P<0.01),比TD低37.0%(P<0.05);D厂盐酸黄柏碱含量比SD低22.0%(P<0.05),比TD低27.5%(P<0.05);D厂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比SD低20.8%(P<0.05),比TD低23.8%(P<0.05);其他厂家各成分与SD、TD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各DGD与SD平均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92 6,与TD平均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91 2,成分相似度较高。④采用归一化法以SD的21个共有峰的总峰面积值为1个单位,7类供试品比值分别为0.90、1.03、0.69、0.77、0.73、1.00、1.06。⑤PCA显示B厂与SD、TD距离接近,差异小。以SD的21个共有峰信息为标准,采用峰面积加和法对DG的临床建议当量进行校正,建议A、C、D、E厂家由1 g相当于原饮片12 g分别降低至10.7、8.3、9.2、8.8 g,B厂家无需校正,仍为1 g相当于原饮片10 g。结论 真实世界中多数黄柏DGD与SD、TD间存在成分含量上的差异,并无成分种类和成分种类间比例的明显差异;这些整体基本一致的差异可通过对临床建议当量进行校正加以调整,从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8  甘草总皂苷及水提物对肝损伤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王敬 袁天杰 陈乐天 赵晓莉 李俊松 狄留庆
    2020, 51(1):101-1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15
    [摘要](1037) [HTML](0) [PDF 8.32 M](809)
    摘要:
    目的 探讨甘草总皂苷及水提物对肝损伤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采用ip四氯化碳诱导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模型大鼠分为4组,分别ig给予甘草总皂苷和甘草水提物,并以联苯双酯作为阳性对照组,模型组ig生理盐水。同时设对照组,ig给予生理盐水。于给药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收集大鼠粪便,通过16 S rRNA测序对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联苯双酯组大鼠菌群结构未发生显著变化,而甘草总皂苷组及甘草水提物组均表现出不同的群落组成。并且相对于水提物组,总皂苷组显著提高了乳酸杆菌属和杆菌门S24-7科菌群的相对丰度。但甘草总皂苷组和甘草水提物组的大鼠肠道菌群与对照组大鼠肠道菌群之间仍存在差异,并没有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结论 甘草总皂苷与甘草水提物均可以改善慢性肝损伤,并对肝损伤大鼠肠道菌群发挥不同的调控作用。
    19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黄连-吴茱萸药对抗癌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机制研究
    刘树森 孙文斌 李文兰 图雅 王心雨 邓玲玉 王旭 吴迪 杨娜娜 徐蓓蕾
    2020, 51(1):109-1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16
    [摘要](1344) [HTML](0) [PDF 11.45 M](1337)
    摘要: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阐明黄连-吴茱萸药对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为进一步研究黄连-吴茱萸药对抗癌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和机制提供一定理论参考。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DL≥0.18)2个重要参数为依据,经文献整理,结合生物学功能、含量、研究热度等因素筛选黄连-吴茱萸药对活性成分;通过Drugbank和TCMSP数据库进行靶点预测分析;通过Uniprot数据库整理筛选出作用靶点的所有相关基因;结合KEGG数据库进行GO分析和通路分析;使用Cystoscope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相关疾病网络图。结果 经筛选后得到黄连-吴茱萸药对的41个化合物,212个潜在靶基因,44条主要信号通路,其中30条通路与癌症相关,7条通路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7条通路同时参与癌症与心脑血管疾病。结论 黄连-吴茱萸药对活性成分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上调癌症凋亡基因的表达,下调细胞周期与抑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而产生抗癌作用;通过抑制血管钙化,保护血管细胞,抑制细胞凋亡与增生达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20  茯苓极性提取物对CUMS大鼠神经递质及昼夜节律调节的实验研究
    孟美黛 冯彦 王鹏 冯建有 秦雪梅 高晓霞
    2020, 51(1):118-1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17
    [摘要](1183) [HTML](0) [PDF 7.62 M](832)
    摘要:
    目的 探讨茯苓极性提取物对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应激(CUMS)大鼠神经递质和昼夜节律代谢途径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UMS模型组、阳性药盐酸文拉法辛组(35 mg/kg)、茯苓极性提取物组(15 g/kg),造模同时ig给药28 d,动态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糖水偏爱率、旷场行为;采用UHPLC-MS/MS方法检测血清中色氨酸(Trp)、5-羟色胺(5-HT)、5-羟基吲哚乙酸(5-HIAA)、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乙酰胆碱(Ach)、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GABA/Glu的量,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肝组织中与昼夜节律通路相关的10种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茯苓极性提取物可显著回调CUMS引起的糖水偏爱率、直立次数、水平穿越格数、理毛时间的异常,且可回调血清中5-HT、5-HIAA、Trp、NE、Ach、GABA、GABA/Glu水平,调节肝脏中Arntl、Per1、Per2、Per3、Nr1d1的基因表达水平。结论 茯苓极性提取物可增强5-HT代谢途径,调节Ach-NE信号的相互作用以及氨基酸神经递质比例的平衡,回调参与昼夜节律的Arntl、Per1、Per2、Per3、Nr1d1的表达水平改善CUMS大鼠神经递质及昼夜节律紊乱。
    21  楔叶茶藨与东北茶藨子抗肾纤维化的药效差异研究
    吴焱亮 王艳革 谷丽菲 张春磊 余伯阳 柴程芝
    2020, 51(1):127-1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18
    [摘要](1072) [HTML](0) [PDF 7.88 M](754)
    摘要:
    目的 比较2种虎耳草科植物楔叶茶藨(RDP)和东北茶藨子(RMK)抗肾纤维化的药效作用差异。方法 采用体外实验与体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纤维化模型和单侧输尿管结扎(UUO)诱导的小鼠肾纤维化模型,综合运用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化,免疫印迹等方法,以细胞形态、细胞长度与宽度比值,肾脏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肾脏组织中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蛋白表达等为主要观测指标,比较RDP和RMK提取物对各项指标的影响;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法,对RDP和RMK治疗组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学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RDP提取物(1.5、5、15μg/mL)与RMK提取物(3、10 μg/mL)均可以有效改善TGF-β1诱导的HK-2细胞形态改变,减小细胞长度与宽度比值;RDP(40 mg/kg)与RMK(80 mg/kg)均能显著减少UUO模型小鼠α-SMA表达和增加E-cadherin的蛋白表达,并减轻病理性损伤和纤维化程度;PLS-DA分析显示,RDP和RMK改善UUO诱导肾脏组织纤维化的作用无明显差异。结论 RDP和RMK体内外对肾纤维化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RMK和RDP对各项指标的改善作用无明显差别。
    22  基于药动学与药效学相关联的养阴通脑颗粒主要有效部位正交配伍研究
    万嘉洋 张洋洋 何昱 万海同 金伟锋 虞立
    2020, 51(1):135-1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19
    [摘要](894) [HTML](0) [PDF 11.14 M](931)
    摘要:
    目的 探讨养阴通脑颗粒主要有效部位(总生物碱、总黄酮、总皂苷、总酚酸)配伍后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体内药物浓度及其药动学与药效学变化。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法组成上述主要有效部位用量配比不同的9个组方,供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ig给药,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中的葛根素、阿魏酸和川芎嗪血浆药物浓度。DAS3.2.6软件以非房室模型拟合药动学参数,并运用总量统计矩法和综合评分法对整体药动学特征进行评价。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含量。最后进行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研究,获得各药物浓度与药效之间的定量方程。结果 葛根素、阿魏酸和川芎嗪在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有所差异。总量统计矩和综合评分研究表明不同配伍对总量零阶矩、总量平均滞留时间、综合评分等参数影响不一。主要有效部位正交配伍给药后,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中SOD和CAT的降低。各PK-PD模型均采用Sigmoid-Emax模型,拟合结果与实测数据之间相关性良好,R值均大于0.85。结论 养阴通脑颗粒主要有效部位配伍对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和抗氧化指标具有一定影响;中药复方多成分药物代谢动力学可采用总量统计矩和综合评分法进行研究;PK-PD结合模型可用于中药复方多成分药动学与药效学之间相关性的评价与预测。
    23  低聚葡萄籽原花青素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全帅 吕开原 李新宇 刘岱琳 胡骁
    2020, 51(1):149-1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20
    [摘要](1007) [HTML](0) [PDF 7.12 M](1058)
    摘要:
    目的 探讨低聚葡萄籽原花青素(GSPE)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SPF级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柳氮磺吡啶组)及GSPE低、中、高剂量(125、250、500 mg/kg)组,对照组给予正常饮用水,其他组均自由饮用3% DSS水溶液,连续饮用7 d,诱导小鼠UC模型,每天记录小鼠体质量、便血、便型等症状变化,药物干预治疗7 d后断头取血,收集结肠和脾脏,记录结肠长度、脾脏质量变化情况。HE染色评估小鼠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和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细胞因子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免疫组化分析结肠组织上皮细胞中血红素加氧酶-1(HO-1)、核转录因子-κB(NF-κB)、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及Kea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GSPE中、高剂量组小鼠体质量下降相对缓慢,小鼠腹泻、便血症状改善明显;给药后小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β、IL-6、TNF-α、NO、MDA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SOD水平则显著升高(P<0.01);病理组织切片分析发现,GSPE高剂量组小鼠结肠黏膜病理损伤显著降低。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GSPE低、中、高剂量可显著降低NF-κB及Keap-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GSPE能够有效改善DSS诱导的UC症状,通过调节氧化应激相关蛋白Nrf2、HO-1和炎症通路蛋白NF-κB的表达,进而影响氧化应激指标SOD、MDA和炎症因子的变化,降低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对UC的治疗与预防具有重要的价值。
    24  苦参水提物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机制研究
    张丽华 陈燕 范莹盈 陈灏文 黄小玲 汪锦才 郭嘉亮
    2020, 51(1):157-1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21
    [摘要](1284) [HTML](0) [PDF 4.97 M](1038)
    摘要:
    目的 研究苦参水提物(WSF)抑制脂多糖(LPS)诱导大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和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WSF对RAW264.7细胞的最佳给药质量浓度;以LPS刺激RAW264.7细胞制备体外炎症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WSF组和WSF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ROS)及一氧化氮(NO)水平,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合酶-2(COX-2)、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分子水平上的变化;最后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0的含量。结果 通过CCK-8实验确定WSF质量浓度为0.01 mg/mL对细胞无毒性。与对照组比较,LPS刺激能够显著地增加细胞中NO和ROS产生,IL-6和TNF-α水平也明显升高,iNOS和COX-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0.01、0.001),而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WSF干预后细胞NO、ROS、IL-6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iNOS和COX-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0.001),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和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0.001)。结论 WSF可通过激活Nrf2/HO-1通路在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中发挥保护效应。
    25  基于药效团和分子对接的黄芪甲苷改善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作用及机制研究
    唐文静 卢敏 唐标
    2020, 51(1):163-1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22
    [摘要](816) [HTML](0) [PDF 5.64 M](913)
    摘要:
    目的 观察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IV,AST IV)改善人肝癌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作用,基于药效团模型相互匹配和分子对接预测和验证AST IV可能作用靶点,探讨AST IV改善胰岛素抵抗机制。方法 采用高浓度胰岛素诱导HepG2细胞制备胰岛素抵抗模型,AST IV干预后,检测细胞葡萄糖消耗量,基于药效团模型相互匹配和分子对接预测AST IV可能作用靶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AST IV干预能显著增加胰岛素抵抗的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且效应与盐酸吡格列酮相当;基于药效团模型相互匹配和分子对接预测AST IV作用靶点与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相关;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胰岛素抵抗的HepG2细胞PTP1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磷酸化的胰岛素受体(p-IR)和磷酸化的胰岛素受体底物1(p-IRS-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AST IV的干预能显著降低PTP1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IR和p-IRS-1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AST IV能显著改善高浓度胰岛素诱导的HepG2细胞的胰岛素抵抗,其作用机制与抑制PTP1B激活胰岛素信号通路有关。
    26  川芎种质鉴定标记开发和系统发育研究
    熊淼 袁灿 彭芳 陶珊 吴宇 施田田 余小芳 张超
    2020, 51(1):169-1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23
    [摘要](640) [HTML](0) [PDF 10.17 M](960)
    摘要:
    目的 基于藁本属Ligusticum叶绿体基因组高频插入缺失区域开发InDel标记,同时结合通用条形码对道地川芎及其常用混伪品进行种质鉴定和系统发育研究。方法 通过8个DNA通用条形码ycf1、matK、ITS2、rpoC1、rbcL、rpoB、trnK、psbA-trnH序列片段对采集的26个川芎样品及其常用混伪品进行了扩增和测序,采用了遗传距离统计法、barcoding gap分析法和构建系统发育树法进行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研究。同时利用InDel分子标记,采用构建进化树法对道地川芎及其混伪品物种进行分子鉴定。结果 rbcL片段保守位点最多(97.32%),且GC含量最高(44.9%)。rbcL+rpoB片段具有最小的平均种内遗传距离(0.002 5),psbA-trnH片段具有最大的平均种间遗传距离(0.429 2)。trnK片段和rbcL+rpoB片段具有最高的种间变异,psbA-trnH片段的“barcodinggap”区重叠度最小。采用的8对DNA通用条形码无法准确地鉴定道地川芎药材与其他混伪品物种。InDel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中,24对InDel引物中的4对引物组合能准确地鉴定出道地川芎,并将道地川芎及其混伪品物种聚类为4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为采集的道地川产川芎药材。结论 InDel标记对道地川芎及其常用混伪品的鉴定能力高于通用条形码。对于传统的通用DNA条形码,由于遗传成分差异大,无法区分川芎及其常用混伪品。新开发出的InDel分子标记可以有效地鉴定道地川芎及其常用混伪品,从分子水平上为川芎道地性研究提供有效手段。
    27  多花黄精转录组SSR位点分析及分子标记开发
    陈友吾 廖荣俊 叶碧欢 宋其岩 杨阳 李楠 李海波
    2020, 51(1):182-1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24
    [摘要](714) [HTML](0) [PDF 5.88 M](855)
    摘要:
    目的 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鉴别和分析多花黄精EST-SSR位点,开发可用于多花黄精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的SSR标记。方法 利用MISA工具从多花黄精转录组126 544条Unigenes中鉴定SSR位点并进行分析;利用Primer 3.0设计SSR引物,随机选择50对SSR引物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 从9982条Unigenes中鉴定出12 317个包含2~6个核苷酸重复类型的SSR位点,SSR的分布频率为9.73%,发生频率为1/5.91 kb;SSR位点中的主导类型是二核苷酸重复,占总SSR的53.14%,其次是三核苷酸重复,占33.31%。SSR引物的有效性筛选显示,50个SSR引物对中有29个(58%)可从多花黄精中扩增出预期大小的SSR条带。SSR荧光标记的毛细管电泳检测显示在多花黄精的7个SSR位点共鉴定出了9种基因型,进一步验证了SSR引物的有效性。结论 多花黄精转录组SSR位点出现频率高,重复类型丰富,多态性较高,这将为多花黄精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候选标记,也可为黄精属内种间物种的分子鉴别、多花黄精优良品种的分子辅助育种提供技术手段。
    28  多基原淫羊藿不同部位质量评价研究
    许婷 黄萌萌 李瑞云 杨茹 刘丽芳 陈彦
    2020, 51(1):190-1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25
    [摘要](907) [HTML](0) [PDF 5.15 M](800)
    摘要:
    目的 对不同基原淫羊藿药材不同部位所含的黄酮类成分进行比较,为淫羊藿质量评价及药用部位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13批淫羊藿植株地上部分,分为叶片、叶柄、茎3个部位,对其HPLC指纹图谱和朝藿定A、B、C及淫羊藿苷、宝藿苷I 5种黄酮类成分进行分析,进而采用方差分析和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并结合聚类分析(HCA)对淫羊藿叶片、叶柄和茎的含量差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指纹图谱结果表明淫羊藿叶片中化学成分较茎及叶柄中丰富,叶柄与茎化学成分基本一致;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淫羊藿叶片中5种成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叶柄及茎,甚至达到数10倍。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叶片与叶柄及茎可明显区分开来。结论 通过分析淫羊藿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差异,明确了淫羊藿叶片、叶柄及茎的质量差异,为淫羊藿质量控制及药用部位的确定提供了实验依据。
    29  基于多模式识别结合指纹图谱的三叶青产地鉴别比较研究
    李士敏 李强 孙崇鲁 彭昕
    2020, 51(1):197-20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26
    [摘要](908) [HTML](0) [PDF 5.48 M](1066)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模式识别方法结合化学指纹图谱对不同产地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的鉴别效果,提出三叶青产地鉴别的新方法。方法 收集浙江、云南和贵州3个产区的72批三叶青样品,采集HPLC指纹图谱,标注18个共有峰,比较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随机森林算法在处理不同产地样品复杂数据中的差异效果。结果 72批三叶青样品经主成分分析只能分为2类,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的结果优于主成分分析,随机森林法能将3个产区的样品完全分开。利用随机森林算法结合指纹图谱能有效地对不同产区的三叶青进行鉴别和区分。结论 本研究可作为三叶青产区和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为多指标的复杂指纹图谱鉴别不同产地药材提供有效的参考。
    30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三七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刘珍珍 谷萌萌 张臣 马明莉 朱润琪 马轩 许妍妍 陈辰 叶晓婉 席宇 朱大恒
    2020, 51(1):204-20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27
    [摘要](903) [HTML](0) [PDF 4.69 M](940)
    摘要:
    目的 获得鲜三七和干三七菌群结构信息。方法 以鲜三七和干三七为研究材料,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采用高通量测序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鲜三七和干三七共获得637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其中15个OTU为共有,鲜三七和干三七特有的OTU数量分别为484、123个。新鲜三七中占比较大的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9.7%)、厚壁菌门(Firmicutes,40.1%);干三七中占比较高的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99.8%)。鲜三七中占比较大的菌属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37.4%)、嗜碱菌属(Alkaliphilus,11.5%);干三七中占比较大的菌属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54.6%),类芽孢杆菌(Paenibaciiius,44.9%)。KEGG功能预测表明干三七的萜类化合物和聚酮类化合物代谢功能菌群的相对丰度高于鲜三七。结论 鲜三七菌群多样性高于干三七;干三七中的萜类化合物和聚酮类化合物代谢功能菌群丰富度高于鲜三七,这为三七发酵皂苷菌株筛选提供了重要参考。
    31  不同产地薏苡仁药材中甘油三酯和脂肪酸含量测定及其质量评价
    马振中 李晓琦 黄萌萌 王飞 陈彦
    2020, 51(1):210-2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28
    [摘要](766) [HTML](0) [PDF 4.77 M](800)
    摘要:
    目的 对不同产地薏苡仁药材中的7种甘油三酯含量及2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评价不同产地薏苡仁药材的质量。方法 采用HPLC-ELSD法测定薏苡仁药材中7种甘油三酯含量,建立HPLC-UV法测定油酸、亚油酸含量,并结合聚类分析对薏苡仁药材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14批薏苡仁药材中三亚油酸甘油酯、1,2-二亚油酸-3-油酸甘油酯、1,2-二亚油酸-3-棕榈酸甘油酯、1,2-二油酸-3-亚油酸甘油酯、1-棕榈酸-2油酸-3-亚油酸甘油酯、三油酸甘油酯、1,2-二油酸-3-棕榈酸甘油酯质量分数分别在0.31%~0.83%、0.81%~1.81%、0.38%~0.95%、1.19%~2.39%、0.67%~1.58%、0.71%~1.55%、0.44%~1.13%;14批薏苡仁药材中油酸、亚油酸含量分别在0.45%~0.72%、0.37%~0.53%;聚类结果可知,以甘油三酯和脂肪酸为变量可以把薏苡仁药材聚为3类。结论 不同产地薏苡仁药材甘油三酯及脂肪酸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聚类结果未发现其含量和产地的相关性。多组分含量测定能更全面地反映薏苡仁药材的质量。
    32  基于肠道菌群的中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王文晓 乐世俊 刘娟 冯五文 陈艳琰 鄢丹 唐于平
    2020, 51(1):216-2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29
    [摘要](1270) [HTML](0) [PDF 13.47 M](1024)
    摘要:
    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促进了其治疗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等的发展,但其尚不明确的作用机制极大限制了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化。随着2代/3代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肠道菌群已成为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热点和新途径。为此,探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从中药复方、药对、单味药和活性成分不同角度系统分析中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阐释中药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思路与参考。
    33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金银花指纹图谱体系的构建思路
    刘天亮 董诚明 齐大明
    2020, 51(1):229-2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30
    [摘要](851) [HTML](0) [PDF 5.59 M](1034)
    摘要:
    中药指纹图谱的建立以及谱效关系的研究是目前检控中药质量的重要趋势,其以化学成分系统研究为基础,可用于评价生药、饮片、中成药的真实性、优劣性及稳定性,但受到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以及缺乏与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关联性。而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提出,为指纹图谱及谱效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以金银花为例,探究基于中药Q-marker理论指导下,中药指纹图谱评价体系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建立。
    34  低共熔溶剂在中药成分提取中的研究进展
    周立锦 董哲 杜会枝
    2020, 51(1):236-2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31
    [摘要](1407) [HTML](0) [PDF 9.45 M](1024)
    摘要:
    传统溶剂具有毒性大、易造成环境污染、易挥发及提取率低等缺点。近年来新型绿色溶剂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s,DESs)在中药领域的研究活跃,尤其是在活性成分提取和改善不稳定化合物的稳定性等方面。主要对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DESs在中药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梳理,以期为DESs在中药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35  芳香中药精油成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罗晶 田鑫 刘波 王朝平 李林 杨明
    2020, 51(1):245-2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32
    [摘要](1066) [HTML](0) [PDF 9.51 M](858)
    摘要:
    芳香中药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其中广泛存在着精油成分。精油成分可以通过清除氧自由基、舒张血管、改善脂质代谢、降低心率、抗血小板聚集等方式显著改善心血管疾病。总结目前已知的芳香中药精油成分在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对芳香中药精油成分的研究有可能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为开发治疗诸如动脉高血压、心绞痛、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新功能性产品提供思路。
    36  狼毒二萜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林世翼 贾景明 王安华
    2020, 51(1):256-2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33
    [摘要](1249) [HTML](0) [PDF 6.71 M](1092)
    摘要:
    狼毒Euphorbiae Ebracteolatae Radix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或月腺大戟E.ebracteolata的干燥根,是一种广泛应用,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中药材。狼毒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其中二萜类化合物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主要包括松香烷型、巴豆烷型、海松烷型、玫瑰烷型、西松烷型、巨大戟烷型、贝壳杉烷型、阿替斯烷型8种类型,此外还有少量二萜二聚体及其他类型的二萜类化合物。狼毒二萜类化学成分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炎、抗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对狼毒二萜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更好地开发狼毒资源及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37  雷公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白雪 付瑞嘉 乐世俊 陈艳琰 徐顶巧 唐于平 段金廒
    2020, 51(1):265-2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34
    [摘要](1460) [HTML](0) [PDF 10.51 M](1209)
    摘要: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滑膜持续炎症和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RA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公共卫生负担日趋严重。雷公藤具有祛风通络、除湿止痛、解毒杀虫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及皮肤病等,尤其在治疗RA方面疗效显著。从实验药理学与临床研究2个方面系统综述近年来雷公藤治疗RA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雷公藤单味药应用、雷公藤与其他中药配伍应用以及雷公藤与化学药联合用药,以期促进雷公藤用于RA治疗的创新药物研发与临床合理有效应用。
    38  代谢组学在中药七情配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马骏 曼琼 邓毅 杨志军 杨秀娟 李鹏杰
    2020, 51(1):276-28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35
    [摘要](1119) [HTML](0) [PDF 4.99 M](896)
    摘要:
    中药七情是中药配伍的主要形式。代谢组学主要研究代谢谱差异,通过分析代谢物以及代谢通路与生理病理变化的相对关系,阐释药物的作用机制,分析配伍用药的作用关系。通过归纳近年来运用代谢组学分析中药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7种配伍方式产生的增效、减毒、药性变化及作用机制,为客观地阐释中药七情配伍应用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