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50卷第8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19, 50(8):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
    [摘要](361) [HTML](0) [PDF 2.91 M](912)
    摘要:
    2  目录
    2019, 50(8):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00
    [摘要](342) [HTML](0) [PDF 4.77 M](910)
    摘要:
    3  关于构建中药绿色制造理论与技术体系的思考和实践
    郭立玮 党建兵 陈顺权 朱华旭 李博 丁菲
    2019, 50(8):1745-17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01
    [摘要](832) [HTML](0) [PDF 11.90 M](1243)
    摘要:
    “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现代制造模式,其宗旨是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优化。《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将建立中药绿色制造体系制定为重点任务,在中药制药行业大力推广绿色制造理念与技术迫在眉睫。依据绿色制造的基本理念,结合科技实践,系统论述“中药绿色制造”的概念、目标与重点研究内容,以期为构建中药绿色制造理论与技术体系提供借鉴。主要论点包括中药绿色制造是一项系统工程;中药绿色制造理论与技术体系中的“资源”定位具有国家战略意义;具有各种活性成分的化学组合体是中药资源的核心价值所在;中药制造绿色工艺技术的核心是分离;产业生态学及其实践产物工业生态园是中药绿色制造的根本出路等。
    4  基于“绿色设计”理念的中药制药膜分离工艺选择原则与方法
    丁菲 李除夕 周颖 莫冬萍 郭立玮
    2019, 50(8):1759-17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02
    [摘要](957) [HTML](0) [PDF 7.99 M](1261)
    摘要:
    面向绿色制造的中药制药工艺路线设计,亦称“绿色设计”,其目的是极小化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协调优化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以膜技术为核心的制药分离工艺技术与药物绿色制造息息相关,“环境、性能和成本”三大要求和成熟度、分离技术原理是制药分离工艺绿色设计的基本要素,“清洁工艺”可降低原料及能源耗损,切合“预防优于治理”的理念,也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保障作用。以构建膜与树脂技术系统集成为例,介绍中药制药工艺绿色设计具体实施方案,对中药制药分离工艺设计的技术经济问题开展分析和讨论。
    5  基于膜及其集成过程的中药“绿色浓缩”技术研究进展、关键科学问题与对策
    潘林梅 李博 郭立玮 张刘红 石飞燕 杨晨 金唐慧
    2019, 50(8):1768-17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03
    [摘要](687) [HTML](0) [PDF 8.10 M](1122)
    摘要:
    中药工业能耗惊人,能耗的重头浓缩工段的蒸汽耗量约占全厂的60%左右,甚至更高。膜浓缩技术具有“能耗小、成本低”的重要优势,但因不同膜过程本身技术原理所造成的各自缺陷,而受到制约。引进国际先进的膜集成设计策略与方法,针对有望适用于中药物料浓缩需求的“反渗透与膜蒸馏集成”的技术关键——浓缩过程对中药物料流变性的劣化及其对膜传质作用的拮抗,以代表性中药复方为实验体系,借鉴流变学理论与计算流体力学(CFD)手段,通过工艺过程动态精密分析,建立“时间-物料流变学特征-膜传质过程”三维模型;融合多学科手段,探索中药物料流变学规律及其对膜浓缩过程的影响,阐述膜浓缩过程对中药物料的传质作用及机制,寻找临界渗透压(反渗透过程)与临界通量(膜蒸馏过程)2个关键工艺参数的平衡点,探索“反渗透”与“膜蒸馏”2种膜过程的优化组合方案。破解膜浓缩工艺中药行业产业化的技术瓶颈,为其成套技术设备研制及工艺设计提供支撑,促进中药制药工程理论和技术创新。
    6  面向中药产业新型分离过程的特种膜材料与装备设计、集成及应用
    朱华旭 唐志书 潘林梅 李博 郭立玮 付廷明 张启春 潘永兰 段金廒 刘红波 邢卫红 高从堦
    2019, 50(8):1776-17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04
    [摘要](1090) [HTML](0) [PDF 8.54 M](1205)
    摘要: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以材料为主要标志的。《学术引领系列·国家科学思想库·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材料科学》指出:材料科学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赖以发展与深化的实质性环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基础和先导作用;一类新材料的出现还可以带动一个产业领域的诞生。过程工业对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而化学工程一直是实现物质高效转化和能量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进入21世纪,化学工程的目标已转化为:依托性能优越、环境友好和功能齐备的新型结构功能材料发展新的过程工业技术,形成新的工艺流程和集成技术,以达到高效、低耗、无污染的目的。膜技术以先进分离材料为载体,可在温和、低成本条件下实现物质分子水平的分离,特别适合现代工业对节能、低品位原材料再利用和消除环境污染的需要,已成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能源、水资源、环境等领域重大问题的共性关键技术。膜材料与装备应用于中药产业可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通过分析膜材料与技术在国外医药产业和国内中医药产业的应用概况,面向中药产业应用过程的产业升级与绿色发展,提出将材料化学工程理论与方法引入中医药领域,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研究,构建以膜分离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分离过程、分离流程及其专属装备,实现中药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通过阐述20年来本课题组在中药及其复方水提液体系、油水混合体系等复杂体系分离过程产业化基础研究探索与工程化应用实践,为建立以特种膜技术为核心的中药新型分离过程的设计、集成与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与应用示范。
    7  基于膜材料性质的中药化学成分透膜规律研究进展
    徐丽 张浅 李益群 朱华旭 唐志书 邢卫红 郭立玮 李博 刘洪波
    2019, 50(8):1785-17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05
    [摘要](959) [HTML](0) [PDF 8.56 M](949)
    摘要:
    膜分离技术是21世纪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之一,在物质分离中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食品净化、生物技术、环境保护与优化等工业领域。中药(含复方)来源丰富、化学组成多元化,作为一类特殊的物料,分离操作贯穿整个工艺流程,并且是整个生产过程的主体部分。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中药制药行业逐渐将新型分离材料及其相关技术,如膜分离技术、大孔吸附树脂技术等用于工业生产。基于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对近10年来该技术在中药(含复方)分离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膜分离技术深入应用于中药(含复方)的高效分离提供参考。
    8  蒸汽渗透技术用于细辛挥发油含油水体分离的可行性研究
    张浅 朱华旭 唐志书 李博 潘永兰 姚薇薇 刘红波 付廷明 郭立玮
    2019, 50(8):1795-180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06
    [摘要](988) [HTML](0) [PDF 6.84 M](1001)
    摘要:
    目的 验证蒸汽渗透技术分离细辛挥发油含油水体的可行性,进而将蒸汽渗透技术应用于更多中药挥发油含油水体的分离。方法 以聚二甲基硅氧烷/聚偏氟乙烯(PDMS/PVDF)复合平板膜和PVDF平板膜为膜材料,采用蒸汽渗透技术分离细辛挥发油含油水体,计算2种膜的透油率,同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比较过膜前后挥发油成分种类和含量的变化。结果 以PVDF膜为膜材料进行蒸汽渗透实验时,其挥发油的透油率明显高于PDMS/PVDF膜,GC-MS定性分析结果显示,2种膜的渗透液中挥发油的成分与传统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挥发油中的成分基本一致,以双内标法对其中的α-蒎烯、β-蒎烯、3,5-二甲氧基甲苯和甲基丁香酚4种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发现PVDF膜渗透液中各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PDMS/PVDF膜渗透液。结论 蒸汽渗透膜技术分离细辛挥发油含油水体是可行的,且与PDMS/PVDF膜相比,PVDF膜更适用于分离细辛挥发油含油水体。
    9  膜技术富集脉络宁注射液生产废水中小分子药效成分的工艺优化研究
    聂林峰 黄佳云 何成华 朱华旭 段金廒 邢卫红 郭立玮 李博 潘永兰 汤卫国
    2019, 50(8):1804-1810,18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07
    [摘要](937) [HTML](0) [PDF 6.58 M](1070)
    摘要:
    目的 利用聚醚砜中空纤维膜对脉络宁注射液生产废水的小分子药效物质进行富集。方法 以共性高分子(蛋白质、鞣质、淀粉、果胶)截留率和小分子药效物质绿原酸的渗透率为考察指标,优选出超滤膜过程停止时间和膜型号,进而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建立数学模型,优化出超滤膜过程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 在共性高分子截留率中,影响因素A(温度) > B(错流压差) > C(进料速率),并且与温度呈负相关性;在绿原酸透过率中,影响因素A(温度) > B(错流压差) > C(进料速率),并且在温度与速率一定时,绿原酸透过率与错流压差存在“∩”型关系。优化工艺结果为药液温度35℃,进料体积流量为262 mL/min,错流压差15.0 psi(1 psi=6.895 kPa),工艺验证绿原酸透过率为(91.470±0.988)%,高分子截留率为(80.080±2.296)%,综合评分为(85.780±1.641)%,RSD为0.46%,与预测工艺偏差较小。结论 中空纤维膜对于生产废水中的小分子药效物质有良好的渗透率,并对共性大分子有优良的截留效果,是一种可持续的、绿色资源化利用方式。
    10  基于Hermia模型的中药鞣质模拟体系的膜过程污染机制研究
    李博 彭静 郭立玮 朱华旭
    2019, 50(8):1811-18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08
    [摘要](917) [HTML](0) [PDF 6.00 M](940)
    摘要:
    目的 分析中药鞣质模拟体系的膜过程污染机制。方法 以中药水提液中的鞣质和小分子药效物质(小檗碱、栀子苷)组成的模拟溶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模拟溶液的膜过程通量、共性高分子物质去除率、小分子药效物质透过率等指标,借助Hermia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对于鞣质模拟溶液、鞣质+小檗碱+栀子苷模拟溶液,其膜通量变化和滤饼过滤模型拟合程度较高。滤饼层的形成是其通量降低和膜污染的主要原因。滤饼层的存在使得小檗碱和栀子苷透过率(分别为67.63%和87.55%)并不理想。结论 Hermia数学模型可以作为研究中药提取液膜污染机制的重要手段,滤饼层的形成和存在可能是中药提取液膜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
    11  逍遥散“异病同治”抑郁症和糖尿病的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研究
    吴丹 高耀 向欢 邢婕 韩雨梅 秦雪梅 田俊生
    2019, 50(8):1818-18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09
    [摘要](1026) [HTML](0) [PDF 8.43 M](1204)
    摘要:
    目的 构建逍遥散单味药-成分-共有靶点网络、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探究逍遥散“异病同治”抑郁症和糖尿病的共同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 database@Taiwan、TCMID、Batman-TCM数据库结合文献挖掘获取逍遥散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结合CTD、TTD、PharmGKB、OMIM、Gencards、Drugbank数据库获取逍遥散治疗抑郁症和糖尿病的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绘制单味药-成分-共有靶点网络。采用Metascape工具对逍遥散治疗抑郁症和糖尿病的共有靶点进行GO生物过程分析、Reactome通路分析、KEGG通路分析、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和模块分析。分别采用BioGPS、Genecards分析通路关键靶点的组织分布和亚细胞分布,并采用Cytoscape软件绘制组织-靶点、亚细胞-靶点网络。采用DisGeNET数据库对通路关键靶点进行蛋白归属。结果 逍遥散治疗糖尿病和抑郁症共病涉及免疫炎症反应,与G蛋白偶联受体、胰岛素及其受体、单胺类神经递质相关,通过调节环磷酸腺苷(cAMP)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等实现。结论 逍遥散治疗抑郁症和糖尿病共病的作用机制涉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相关信号通路、G蛋白偶联受体、单胺类神经递质、胰岛素及其受体等调节过程,可为深入阐释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特点及其药理机制提供依据。
    12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黄芪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机制研究
    杨柳 张王宁 刘月涛 李爱平 秦雪梅
    2019, 50(8):1828-18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10
    [摘要](774) [HTML](0) [PDF 8.22 M](1166)
    摘要: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黄芪治疗肾病综合征(NS)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和文献挖掘获取黄芪主要活性成分,利用PharmMapper服务器、GeneCards和CoolGeN数据库预测和筛选黄芪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绘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通过Systems Dock Web Site对成分与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借助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结果 筛选得到黄芪25个活性成分,涉及47个作用靶点。网络分析结果表明,靶点主要涉及氧化应激、足细胞凋亡和脂质代谢等生物过程,通过调节Ras、Rap1、MAPK、PI3K-Akt和AGE-RAGE等信号通路来发挥治疗NS的作用。结论 黄芪中黄酮类、皂苷类等活性成分可能是其治疗NS的物质基础,其作用机制涉及抗细胞凋亡、抗氧化应激和调节脂质代谢等。
    13  归肾经补阳药的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
    邹家丽 李安遥 王启铭 赵怡 于净 项荣武
    2019, 50(8):1838-18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11
    [摘要](824) [HTML](0) [PDF 8.49 M](944)
    摘要: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归肾经补阳药的分子作用机制进行预测。方法 选择归肾经补阳中药肉苁蓉、菟丝子、冬虫夏草、韭菜子、沙苑子、仙茅、续断以及胡芦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中药化学成分,利用口服生物利用度(OB)、类药性(DL)值筛选活性成分及PubChem数据库的化学相似性靶点预测方法对中药活性成分进行靶点预测;通过STRING数据库寻找归肾经补阳药靶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KEGG通路分析;通过加权PageRank算法评价蛋白互作(PPI)网络中的节点,并对信号通路进行打分。基于通路富集分析及PPI分析筛选核心靶蛋白。利用Cytoscape 3.6.0软件,分别构建化合物-关键靶点网络、药材-关键靶点PPI网络和关键靶点-通路网络,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 筛选出归肾经补阳药核心靶蛋白21个,信号通路40条。归肾经补阳中药可能通过T细胞调节、性激素调节、免疫反应、延缓衰老等途径发挥温补肾阳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甲状腺激素、神经营养因子、TNF及雌激素等信号通路有关。结论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寻找归肾经补阳药的关键靶点和信号通路,为深入诠释补肾阳药的分类含义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数据支撑。
    14  经典名方百合地黄汤的化学成分与网络药理学研究
    丁腾 孙宇宏 杜霞 王乐 龚伟玲 彭秀娟 党艳妮 刘峰
    2019, 50(8):1848-18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12
    [摘要](1449) [HTML](0) [PDF 7.87 M](1041)
    摘要:
    目的 利用色谱-质谱和网络药理学技术进行经典名方百合地黄汤的化学成分分析和药效成分作用机制的预测。方法 利用LC-MS、GC-MS技术分析百合地黄汤化学成分,利用TCMSP数据库分析搜集化学成分、靶点信息,利用TTD、CTD数据库搜集与靶点相关联的疾病,并以抑郁症为目标进行筛选。Cytoscape软件进行“化学成分-靶点-疾病”的网络图的构建,通过DAVID在线分析,对靶点进行KEGG通路分析,并探究其药效成分和作用机制。结果 通过色谱-质谱分析共得到了52种化学成分;通过网络药理手段得到百合地黄汤中的25种成分对应的31个靶点与抑郁症相关。结论 百合地黄汤治疗抑郁症具有“多向药理学”效应和“叠加”效应,体现中药复杂系统的作用特点;可能通过作用于31个靶点,调节信号通路,参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神经递质调节等过程,发挥治疗抑郁症的作用。
    15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厚朴“发汗”科学内涵探究
    郑义蕾 王潇 刘芳 章津铭 胡慧玲 傅超美
    2019, 50(8):1857-18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13
    [摘要](1019) [HTML](0) [PDF 5.36 M](969)
    摘要: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建立厚朴“发汗”前后的差异成分-靶点网络,并探究厚朴“发汗”前后药理作用差异的分子机制,进而揭示其发汗的科学内涵。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并筛选厚朴“发汗”前后的差异成分。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差异成分的潜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筛选出最高置信度(得分0.900)的靶点并通过Cytoscape 3.6.0软件构建蛋白-蛋白互作网络。最后利用R Project中的clusterProfiler包对蛋白-蛋白互作网络进行GO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通过查阅文献共筛选出9种差异成分(阿西米诺宾、β-桉叶醇、和厚朴酚、厚朴三酚B、木兰花碱、厚朴酚、紫丁香苷、瑞枯灵和magnoloside A)并预测得到137个靶点(除重后共86个)。通过对蛋白-蛋白互作网络GO注释及通路富集分析,共得到550个GO注释和30条KEGG通路。结论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发汗”后厚朴药理作用的改变是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其中,厚朴主要是通过5-羟色胺能突触、花生四烯酸代谢和钙信号通路发挥镇痛和抗胃溃疡作用。厚朴酚、和厚朴酚及β-桉叶醇等化学成分含量的改变是厚朴“发汗”前后疗效差异的主要原因。
    16  丹参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理过程Müller细胞特征性基因变化及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宋厚盼 曾梅艳 彭俊 陈小娟 陈新怡 何卫波 杨毅敬 周亚莎 蔡雄 彭清华
    2019, 50(8):1863-18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14
    [摘要](977) [HTML](0) [PDF 8.31 M](1258)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丹参(SM)通过干预Müller细胞(MC)特征性基因和关键蛋白表达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分子机制。方法 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检索、筛选SM的入血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O数据库获取正常和RP小鼠MC差异表达基因;通过疾病数据库检索RP相关的基因靶点;采用Cytoscape构建MC差异表达基因和疾病靶点、成分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交互作用网络并提取交集;运用DAVID数据库对特征性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和KEGG通路分析;采用cytoHubba分析筛选关键蛋白靶点。结果 检索得到与SM相关的化学成分202个,依据ADME参数筛得活性成分65个,其中入血活性成分13个,进一步检索配对得到这些成分可能作用的靶点117个;从芯片数据中分析得到正常和RP小鼠MC中差异表达基因242个;从疾病数据库获得与RP密切相关的靶点206个;提取交集得到85个SM影响RP病理过程MC的特征性基因;这些基因主要涉及转录调控、凋亡信号通路调控、DNA核内复制调节等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主要包括转录辅激活子活性、蛋白激酶活性、核心启动子结合等,富集于细胞核、核质、转录因子复合物、Rb-E2F复合体等区域,主要与剪接体信号通路、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控信号途径、细胞周期调控通路等有关;分析筛选出SM干预RP病理过程MC中的8个关键蛋白靶点。结论 SM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为隐丹参酮、木犀草素、丹参酮ⅡA等13个化学成分;其所干预的RP病理过程MC特征性基因与剪接体信号通路、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控信号途径、细胞周期调控通路等机制相关,关键靶点包括RB1、E2F1、TFDP1等8个蛋白。
    17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浙产栀子藏红花素类成分药理作用机制研究
    刘方舟 李园白 李萌 王静 杜昱 杨阳
    2019, 50(8):1873-18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15
    [摘要](1151) [HTML](0) [PDF 5.57 M](1131)
    摘要: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浙江产区栀子藏红花素类成分药理作用机制,为浙产栀子药材的合理使用与深度研发提供有价值的研究策略。方法 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显示,浙江产区栀子中藏红花素类成分含量与其他产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依据该结果,本研究联合使用Pubchem、Uniprot、STITCH、SWISS、TCMSP多个在线靶点筛选与预测数据库,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化学成分-靶点-疾病(component-target-disease,C-T-D)相关作用网络模型。对浙产栀子特征性高含量化学成分群藏红花素类化合物相关靶点进行挖掘预测,借助CT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与KEGG通路分析,进一步挖掘浙产栀子多维药理作用机制。结果 浙产栀子中藏红花素类化合物藏红花素-二-β-D-龙胆二糖苷(crocin-1)、藏红花素-二-β-D-龙胆二糖-β-D-葡萄糖苷(crocin-2)通过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酪氨酸激酶受体(KD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FLT1)等18个靶点作用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Rap1、RAS等信号通路,从而参与细胞信号转导过程发挥多维药理作用,这些成分主要可治疗心血管疾病、肿瘤、消化系统等18种相关疾病。结论 基于系统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寻找不同产区药材特征性高含量化学成分群的关键靶点、信号通路和疾病网络,为深入研究我国不同产区中药资源的药理作用及机制提供信息和数据支撑。
    18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黄芪抗疲劳作用机制研究
    张瑞 曹庆伟 李爱平 刘月涛 李科 秦雪梅
    2019, 50(8):1880-18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16
    [摘要](684) [HTML](0) [PDF 8.59 M](1242)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黄芪抗疲劳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课题组前期研究并结合中医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指认黄芪中的活性成分,采用PharmMapper网络服务器预测其作用靶点;在GeneCards、OMIM数据库中搜索抗疲劳靶点,采用Cytoscape 3.6.0软件构件黄芪活性成分-抗疲劳靶点网络;使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通过度值(degree)筛选关键靶点并进行归属;使用DAVID数据库对黄芪抗疲劳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以探究黄芪抗疲劳的作用机制。结果 获得黄芪中11种活性成分,包括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芒柄花素、异黄烷、紫檀烷6种黄酮类成分,黄芪皂苷I、Ⅱ、Ⅲ、IV 4种皂苷类成分及蔗糖。黄芪抗疲劳作用预测靶点有76个,网络分析结果表明,黄芪主要涉及一氧化氮的生物合成、过氧化氢反应、棕色脂肪细胞分化的正调节、活性氧代谢等生物过程,通过调节癌症通路,FoxO、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低氧诱导因子-1(HI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Ca2+信号通路、氧化应激反应等来发挥抗疲劳作用。结论 本研究体现了黄芪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为进一步开展黄芪抗疲劳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19  黄花败酱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郑昌杰 崔文燕 王润玲 晁亮 全帅 吕开源 刘岱琳
    2019, 50(8):1890-18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17
    [摘要](1126) [HTML](0) [PDF 6.66 M](973)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花败酱草Patrina scabiosaefoli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及制备型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数据和波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黄花败酱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6-甲氧基-7-(1'-二十一碳酰氧基-3'-羟基-2'-丙氧基)香豆素(1)、齐墩果酸(2)、熊果酸(3)、棕榈酸(4)、月桂酸(5)、α-生育醌(6)、山楂酸(7)、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8)、2,6-二甲氧基苯醌(9)、3β-乙酰氧基-12-烯-28-熊果酸(10)、α-生育螺环B(11)、22E-3β-羟基-5α,6α-环氧麦角甾-22-烯-7-酮(12)、2α-羟基熊果酸(13)、亚油酸(14)、β-谷甾醇棕榈酸酯(15)、3-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1-丙酮(16)、橄榄树脂素(17)、常春藤皂苷元(18)。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黄花败酱内酯。化合物68911121617为首次从败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0  鲁桑枝中黄酮类成分研究
    钟雪敏 黄晓君 陈凌云 沈梅 石俊敏 贺丽苹 韩伟立
    2019, 50(8):1898-19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18
    [摘要](1031) [HTML](0) [PDF 3.31 M](808)
    摘要:
    目的 研究鲁桑Morus multicaulis枝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鲁桑枝90%乙醇提取物中得到6个黄酮类成分,分别鉴定为桑枝酮A(1)、carpachromene(2)、补骨脂乙素(3)、异甘草素(4)、芹菜素(5)和槲皮素(6),其中化合物1的绝对构型通过圆二色谱量子化学计算得到了确定。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桑枝酮A,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1  无柄灵芝中1个新的杂萜类成分
    杨桥芬 胡秋月 马祖红 陈彦君 孙琰奇 董淼 叶艳青 周敏
    2019, 50(8):1902-19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19
    [摘要](988) [HTML](0) [PDF 3.21 M](826)
    摘要:
    目的 对无柄灵芝Ganoderma resinaceum子实体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新的化合物。方法 利用硅胶、MCI-GEL树脂及PR-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云南瑞丽产无柄灵芝子实体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无柄灵芝素F(1)、3β,7β,15β-三羟基-11,23-二酮基-羊毛脂-8,16-二烯-26-羧酸(2)、灵芝酸XL23)和2,3-二氢-4(1H)-喹诺酮(4)。结论 其中化合物1为1个新的杂萜类成分,命名为无柄灵芝素F。
    22  艾蒿化学成分研究
    张树军 马耀玲 王金兰 李军 赵明 白丽明
    2019, 50(8):1906-19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20
    [摘要](851) [HTML](0) [PDF 8.23 M](985)
    摘要:
    目的 研究艾蒿Artemisia argyi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从艾蒿中分离得到3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1)、半齿泽兰素(2)、对羟基苯乙酮(3)、覆盆子酮(4)、姜酮(5)、7-羟基香豆素(6)、对羟基苯甲酸(7)、脱氢去乙酰氧母菊素(8)、3α-羟基-1(10),4,11(13)-吉马三烯-12,6α-内酯(9)、棕矢车菊素(10)、7-羟基松油醇(11)、顺-2,8-二羟基-对薄荷-1(7)-烯(12)、反-2,8-二羟基-对薄荷-1(7)-烯(13)、艾黄素(14)、东莨菪内酯(15)、艾蒿内酯C(16)、去乙酰母菊酮素(17)、1-表-4,5-二氢灰蒿素C(18)、11,13-脱氢去乙酰母菊酮素(19)、1,9-壬二酸(20)、3-methoxy-tanapartholide(21)、红花菜豆酸(22)、断愈创木酸(23)、5,3',4'-三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24)、1,7-庚二酸(25)、10-epi-ajafinin(26)、3-epi-iso-seco-tanapartholide(27)、austroyunnane C(28)、刘寄奴内酯(29)、川芎内酯A(30)、seco-tanapartholide B(31)、3-dehydroxy-iso-seco-tanapartholide(32)、3α-hydroxyreynosin(33)、二氢红花菜豆酸(34)。结论 化合物42225303334为首次从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7811132123242628为首次从艾蒿中分离得到。
    23  筒鞘蛇菰中木脂素类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魏江春 王安华 贾景明
    2019, 50(8):1915-19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21
    [摘要](569) [HTML](0) [PDF 4.82 M](893)
    摘要:
    目的 研究筒鞘蛇菰Balanophora involucrate全植株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聚酰胺,正、反相硅胶柱,MCI及半制备型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以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细胞炎症模型,分别采用Griess法和酶联法检测一氧化氮(NO)和白细胞介素-6(IL-6)以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 从筒鞘蛇菰全植株75%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11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松脂素(1)、(+)-5'-hydroxypinoresinol(2)、异落叶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3)、(+)-异落叶松脂素(4)、burselignan(5)、(+)-9-acetoxyisolariciresinol(6)、yunnanensin A(7)、(-)-开环异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8)、(-)-开环异落叶松脂素(9)、二氢荜澄茄素(10)、secoisolariciresinol-9'-acetate(11)。结论 化合物11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257810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表现出较强的抗炎活性。
    24  白及多糖BSP-1的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陈思思 吴蓓 谭婷 谢赛赛 杨世林 冯育林 温泉
    2019, 50(8):1921-19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22
    [摘要](871) [HTML](0) [PDF 5.01 M](924)
    摘要:
    目的 从白及Bletilla striata块茎中分离纯化多糖BSP-1,并对其结构和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将提取的粗多糖经DEAE-cellulose柱色谱分离得到3个多糖组分BP-1、BP-2、BP-3。BP-1通过SephadexG-200柱色谱纯化后得到组分BSP-1。采用HPGPC、IR、GC、GC-MS、甲基化及1H-、13C-NMR等方法对该多糖的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BSP-1抗肿瘤活性。结果 测得BSP-1相对分子质量为4.72×105,由葡萄糖和甘露糖组成。主链由β-1,4甘露糖,侧链由末端连接的葡萄糖组成,其物质的量比为8∶1。体外肿瘤细胞活性实验表明,BSP-1能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BSP-1体内可显著抑制裸鼠的瘤质量,抑制率为66.42%。结论 BSP-1的结构确定为进一步阐明和开发白及中多糖类成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5  PEG修饰姜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溶出特征
    侯文书 张丹参 张力 武春阳 任婧 张楠
    2019, 50(8):1927-19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23
    [摘要](1297) [HTML](0) [PDF 6.56 M](876)
    摘要:
    目的 制备具有缓释作用的姜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curcumin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Cur-SLN)和长循环固体脂质纳米粒(long-circulating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LSLN),并对2种纳米粒的理化性质进行考察。方法 采用乳化-超声法制备Cur-SLN,并对最优处方下制备的Cur-SLN进行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采用后插法制备Cur-LSLN,并考察Cur-SLN和Cur-LSLN的粒径、Zeta电位,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姜黄素在纳米粒中的存在状态,透射电镜观察两者的形态,透析法进行体外释放实验。结果 最优处方下制备的Cur-SLN和Cur-LSLN的外观为球形及类球形,包封率分别为(89.15±0.66)%、(92.97±0.27)%,载药量分别为(1.72±0.08)%、(1.98±0.08)%,粒径分别为(144.5±4.1)、(155.0±2.6)nm,Zeta电位分别为(-23.6±0.2)、(-47.8±1.8)mV,通过DSC检测,可确定纳米粒中的Cur已转变为无定形态,体外释放实验结果显示,2种制剂的药物释放分为突释期和缓释期,均在12 h内释放较快,Cur-SLN在96 h累积释放86.63%,Cur-LSLN在96 h累积释放76.98%,Cur-LSLN表现出更好的缓释效果。结论 采用乳化-超声法可成功制备Cur-SLN和Cur-LSLN,PEG修饰后的纳米粒有更好的缓释性能,可延长药物在体内存在的时间,为靶向药物的开发做了铺垫。
    26  石菖蒲挥发油微乳鼻喷剂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李绍林 段启 赵珍东 夏黎 刘卫海 汪小根 沈小钟
    2019, 50(8):1935-19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24
    [摘要](946) [HTML](0) [PDF 5.39 M](787)
    摘要:
    目的 以具有抗老年痴呆作用的石菖蒲挥发油为模型药物,制备石菖蒲挥发油鼻喷微乳。方法 根据石菖蒲挥发油在各溶媒中的溶解度初步确定微乳处方组成,并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通过比较微乳区域大小、稳定性、载药量等优选最优处方。结果 优选最优处方为石菖蒲挥发油-Cremophor EL-丙三醇-水(6.25∶20.83∶10.42∶62.5),平均粒径为(30.5±0.2)nm,多分散系数(PDI)为0.150±0.002,黏度(2.80±0.21)mPa·s;以β-细辛醚计,体外透皮速率为(1 288.76±16.20)μg/(cm2·h),比石菖蒲挥发油普通乳透皮速率提高了14倍;蟾蜍纤毛毒性实验显示该制剂无显著毒性。结论 所制得的石菖蒲挥发油鼻喷微乳理化性质稳定,透皮性能好,对鼻黏膜纤毛毒性低。
    27  Plackett-Burman设计联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选大青叶中靛玉红的提取工艺
    滕毅 杨海玲
    2019, 50(8):1942-19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25
    [摘要](917) [HTML](0) [PDF 3.75 M](861)
    摘要:
    目的 运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联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CCD-RSM)筛选超声-微波协同提取大青叶中靛玉红的提取工艺。方法 运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主要影响因素,采用CCD-RSM优选靛玉红的提取工艺。以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为自变量,靛玉红提取量为因变量,通过对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完全2次响应曲面的回归拟合,利用三维曲面图直观分析大青叶中靛玉红提取最佳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靛玉红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为62%,液料比为26,提取时间为9 min。在此最佳条件下,大青叶中靛玉红提取量的最大估计值为4.37 mg/g,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相符。结论 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联用CCD-RSM确定了大青叶中靛玉红的提取工艺,该方法简便,精度更高、重现性好、预测性强。
    28  HPLC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益安宁丸中7种活性成分
    张文宗 张璞
    2019, 50(8):1947-19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26
    [摘要](501) [HTML](0) [PDF 3.92 M](833)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益安宁丸中7种活性成分的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益安宁丸中三七皂苷R1、五味子醇甲、丹酚酸B、五味子酯甲、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丹参酮ⅡA的含量,采用Shim-pack GIST-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0~5 min,5%乙腈;5~12 min,5%~12%乙腈;12~17 min,12%~20%乙腈;17~30 min,20%乙腈;30~36 min,20%~50%乙腈;36~45 min,50%~80%乙腈;45~70 min,80%乙腈;检测波长203 nm(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220 nm(五味子酯甲)、250 nm(五味子醇甲)、268 nm(丹酚酸B)和270 nm(丹参酮ⅡA),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5℃,进样量10 μL。结果 三七皂苷R1、五味子醇甲、丹酚酸B、五味子酯甲、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丹参酮ⅡA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5~0.150、0.077~0.766、0.006~0.062、0.009~0.092、0.050~0.503、0.067~0.670、0.011~0.108 mg/mL;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5%、99.8%、99.2%、98.9%、96.9%、98.8%、97.1%。结论 该方法简单、有效、结果准确,可用于益安宁丸中上述7种活性成分的同时测定。
    29  千里光过氧化物酶基因的SSR标记及序列分析
    上官艳妮 李林 潘胤池 陈红波 罗才林 谢欣 张社波 钱刚 徐德林
    2019, 50(8):1952-19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27
    [摘要](866) [HTML](0) [PDF 5.95 M](757)
    摘要:
    目的 研究千里光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基因结构特征和功能的关系,并根据其核苷酸序列设计SSR引物,进一步验证其在多个千里光地方种中的多态性。方法 从千里光全长cDNA文库中分离到POD全长序列,运用系列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核苷酸与氨基酸的序列特征分析,分析序列中的SSR位点并对多个千里光品系进行PAGE检测和验证。结果 基因具有典型的POD结构特征,表现出高度的保守性。PAGE电泳显示该引物在不同地方品系的千里光中扩增稳定,且存在明显多态性。结论 研究结果拓展了对千里光POD基因序列和功能的认识,新开发标记能有效应用于POD基因的检测和育种鉴定,同时也可为其他物种的POD研究提供参考。
    30  铁皮石斛F-box蛋白基因DoSKP2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李欢 黑小斌 李依民 杨琳 刘清 颜永刚 胡本祥 张岗
    2019, 50(8):1960-19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28
    [摘要](889) [HTML](0) [PDF 5.67 M](995)
    摘要:
    目的 克隆珍稀濒危兰科药用铁皮石斛F-box蛋白基因即S期激酶相关蛋白(S 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基因DoSKP2A,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特征分析。方法 采用RACE技术获基因全长;利用生物信息软件预测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域和亚细胞定位等分子特性;用DNASTAR 7.0和MEGA 7.0分别进行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构建;借助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模式。结果 克隆到DoSKP2A(GenBank注册号KU160472),cDNA全长1 507 bp,开放阅读框(ORF)长1 101 bp,编码蛋白含366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39 590,等电点7.9。DoSKP2A蛋白不含跨膜域和信号肽,包含F-box核心结构域(26~88)、亮氨酸重复序列LRR(202~226)和多个保守基序;DoSKP2A与植物SKP2As蛋白一致性为64.6%~72.4%,所在分支隶属于SKP2As分子进化的单子叶植物分支,与小兰屿蝴蝶兰SKP2A亲缘关系近;DoSKP2A基因转录本在石斛3种器官中为组成型表达,根中相对表达量较高,为叶中的6.16倍,茎中次之,叶中表达量很低。结论 获得一个全新的铁皮石斛F-box蛋白基因DoSKP2A全长、生物信息及其表达特征,为研究其在铁皮石斛生长发育、信号传导和抗逆境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
    31  野生白及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洪建聪 郭艳 翟利娜 陈铌铍 丁志山 金波
    2019, 50(8):1966-19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29
    [摘要](1049) [HTML](0) [PDF 4.25 M](948)
    摘要:
    目的 对不同来源的野生白及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为白及种质的选育、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以全国不同地区的50份野生白及样品为材料,利用序列相关多态性扩增(SRAP)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使用UPGMA法进行白及亲缘关系的聚类分析。结果 利用筛选出的15对SRAP引物组合,50份样品扩增获得共117个条带,平均每个引物产生7.8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6条,多态性比率为90.60%。聚类结果表明供试50份白及样品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9~0.87,以遗传系数0.66为基准可以分成6大类。遗传距离最近的2份紫花白及分别来自云南丽江市2号和湖北京山县2号,其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直接关联。结论 野生白及资源间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并无直接关联,SRAP技术可为白及的资源保护、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为白及后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32  60Co-γ辐照前后姜黄HPLC指纹图谱和姜黄素含量变化研究
    黄萌萌 马振中 刘聪燕 刘玉萍 瞿鼎 陈彦
    2019, 50(8):1972-19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30
    [摘要](991) [HTML](0) [PDF 5.78 M](845)
    摘要:
    目的 测定姜黄饮片中姜黄素的含量,并建立姜黄的HPLC指纹图谱,评价60Co-γ辐照对姜黄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60Co-γ辐照前后13批次姜黄饮片粉末中姜黄素含量进行测定;建立姜黄饮片HPLC指纹图谱并对其方法学进行考察。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对辐照前后姜黄化学成分变化进行分析,结合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对辐照前、后样品进行综合评价,并对3批次姜黄样品辐照后3、6个月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结果 13批次姜黄粉末辐照前后姜黄素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姜黄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16个共有峰,各批次姜黄辐照前后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98;同批次辐照前与辐照后样品聚类一致性较好,3批次辐照前后姜黄样品放置3、6个月后与0个月相比姜黄素含量变化RSD<5%,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5。结论 60Co-γ辐照对姜黄中姜黄素含量和整体化学成分一致性基本无影响,且不影响其稳定性,通过指纹图谱结合指标成分含量分析可以更好地评价60Co-γ辐照对姜黄化学成分的影响,为姜黄辐照灭菌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实验依据。
    33  一测多评法测定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中10种间苯三酚类成分
    洪菲惠 杜文钊 梁玉婷 唐春萍 沈志滨
    2019, 50(8):1979-19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31
    [摘要](982) [HTML](0) [PDF 4.87 M](791)
    摘要:
    目的 建立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有效部位中10种间苯三酚类成分的一测多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绵马素BB为内参物,测定其与绵马素PB、绵马素AB、黄绵马酸BB、田基黄绵马酸A、黄绵马酸PB、异黄绵马酸PB、黄绵马酸AB、Compound VI和绵马酚B的相对校正因子,采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这9种间苯三酚成分的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有效部位中该10种成分的量,并比较2种测定方法的差异,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 各相对校正因子重复性良好,12批有效部位中10种间苯三酚成分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缺少对照品的情况下,以绵马素BB为内参物,建立的一测多评法可用于香鳞毛蕨有效部位的定量分析,为香鳞毛蕨多指标成分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34  液质联用技术追踪生物碱类成分在川乌茎叶生长周期的动态变化规律
    李燕 贺亚男 黄浩洲 刘彬 傅超美 耿福能 许润春 杨明 张定堃 裴瑾
    2019, 50(8):1985-199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32
    [摘要](1054) [HTML](0) [PDF 5.55 M](962)
    摘要:
    目的 研究川乌茎、叶中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生长期的含量变化。方法 采用Phenomenex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质谱采用ESP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模式扫描;建立HPLC-MS/MS方法同时测定川乌茎叶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原碱、尼奥林、附子灵、宋果灵、塔拉乌头胺、去甲乌药碱、去甲猪毛菜碱14种生物碱的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PCA)追踪川乌茎叶在生长过程中不同生物碱的含量变化规律。结果 14种生物碱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0 0),定量限为2.27~18.27 ng/mL,平均回收率在94.73%~104.50%。结果表明,川乌茎叶中均含有相当量的生物碱,且茎中生物碱总量高于叶,茎在5、6、7、8月的生物碱总量分别为0.087 1%、0.182 8%、0.141 0%、0.199 4%,呈现波浪形上升趋势,8月份到达峰值;叶在5、6、7、8月生物碱总量分别为0.074 7%、0.075 9%、0.081 4%、0.058 9%,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叶中生物碱的总量7月最高。结论 PCA发现茎、叶中生物碱含量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茎中生物碱在采收期达到峰值,生物碱含量可观,具有成为新药用资源的潜力与开发价值。
    35  独角莲炮制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高世勇 谢明宏 谭慧心 安娜 李丹 李琳
    2019, 50(8):1992-19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33
    [摘要](861) [HTML](0) [PDF 5.15 M](770)
    摘要:
    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的块茎作为白附子Typhonii Rhizoma入药,有祛风痰、解毒、散结、止痛等功效,因其有毒,故需经炮制后使用。对独角莲的毒性、炮制工艺、炮制前后成分及功效的变化、药理作用等进行综述,为独角莲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36  荷叶生物碱成分及其调脂机制研究进展
    程婷婷 原新博 惠小涵 柯卫东 郭宏波
    2019, 50(8):1998-200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34
    [摘要](1329) [HTML](0) [PDF 5.13 M](983)
    摘要:
    荷叶Nelumbo nucifera是《本草纲目》记载具有调脂减肥功效的药材。荷叶生物碱是从荷叶中提取的生物碱类活性物质,具有抑菌、调脂、止痉等多种功效。近年来因肥胖引发的健康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因此荷叶生物碱的调脂减肥功效成为研究热点。对荷叶生物碱的成分、调脂机制及其在药品开发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荷叶生物碱调脂产品的开发及调脂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37  萝芙木属植物药理活性和单萜吲哚生物碱合成途径研究进展
    陈晓英 郭晓云 李翠 李莹 姚绍嫦 张占江 蓝祖栽
    2019, 50(8):2004-20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8.035
    [摘要](933) [HTML](0) [PDF 8.78 M](1103)
    摘要:
    萝芙木属植物中的蛇根木是印度传统草药,目前萝芙木属植物成为中国常用南药,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精神类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对国产萝芙木属植物资源种类及分布、药理活性、萝芙木单萜吲哚生物碱的合成途径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萝芙木属植物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