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50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19, 50(6):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
    [摘要](324) [HTML](0) [PDF 3.01 M](882)
    摘要:
    2  目录
    2019, 50(6):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00
    [摘要](298) [HTML](0) [PDF 4.67 M](1180)
    摘要:
    3  关于编制《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几点建议
    艾铁民
    2019, 50(6):1281-12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01
    [摘要](924) [HTML](0) [PDF 2.90 M](932)
    摘要:
    针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现状,遵循建立"最严谨的标准"的理念,对目前编制《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工作提出关于多基原中药的名称、非标药材进入药典成方、中药基原植物及药材拉丁学名的字体和词序标准化3项建议,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修订提供建设性意见。
    4  太白楤木三萜皂苷成分研究
    孙琛 张严磊 侯宝锋
    2019, 50(6):1285-12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02
    [摘要](1102) [HTML](0) [PDF 5.10 M](1020)
    摘要:
    目的 研究太白楤木Aralia taibaiensis中的齐墩果酸型三萜皂苷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1D/2D-NMR、MS、IR等波谱技术解析结构。结果 从该植物中共分离得到了8个齐墩果酸型三萜皂苷,分别鉴定为太白楤木皂苷IX(1)、竹节参皂苷1(2)、竹节参皂苷IVa(3)、丝瓜苷H(4)、银莲花苷(5)、楤木皂苷A(6)、araliasaponin Ⅱ(7)和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α-L-阿拉伯糖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8)。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8为首次从太白楤木中分离得到。
    5  东亚小金发藓中1个新的二苯甲酮类化合物
    段绪红 何培 秦梦 李琳 裴林 赵建成
    2019, 50(6):1291-129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03
    [摘要](795) [HTML](0) [PDF 2.51 M](866)
    摘要:
    目的 对东亚小金发藓Pogonatum inflexum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方法 采用硅胶、凝胶、MCI-Gel树脂及RP-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方法对所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用MTT法测定了化合物1对HepG2、HL-60、A549和MCF-7 4种人源肿瘤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东亚小金发藓全草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4-苯甲酰基-3-羟基苯氧基)-1-(哌啶-1-基)乙-1-酮(1)、2-(4-苯甲酰基-3-羟基苯氧基)乙酸叔丁酯(2)。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金发藓酮A;化合物2为首次从金发藓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对人肝癌细胞HepG2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
    6  多枝雾水葛化学成分研究
    莫楚铭 陈先枚 郭丽冰 陶曙红 陈艳芬
    2019, 50(6):1294-12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04
    [摘要](1119) [HTML](0) [PDF 4.24 M](980)
    摘要:
    目的 研究多枝雾水葛Pouzolzia zeylanica var.microphylla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95%乙醇回流提取,系统溶剂法对醇提物进行萃取,醋酸乙酯萃取部位通过正相、反相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法确定结构。结果 从多枝雾水葛醋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2R,3S,4R,5S)-2,5-二-(4-羟基-3-甲氧基苯基)-3,4-二-(3,5-二羟基苯基)四氢呋喃(1)、pouzolignan K(2)、saropeptide(3)、去氢吐叶醇(4)、对羟基苯甲酸(5)、异香兰酸(6)、原儿茶酸(7)、丁香酸(8)、原儿茶醛(9)、原儿茶酸乙酯(10)。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异雾水葛木脂素K,化合物3~10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7  地骨皮化学成分研究
    陈辉 曹兵 朱莹 孔江波 张艳丽 曹彦刚 孙彦君 冯卫生
    2019, 50(6):1299-13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05
    [摘要](1178) [HTML](0) [PDF 5.60 M](1044)
    摘要:
    目的 研究地骨皮(枸杞Lycium chinense根皮)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大孔树脂,正、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及制备液相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地骨皮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麻酰胺G(1)、茄根酰胺甲(2)、7-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N2N3-bis(4-hydroxyphenethyl)-6-methoxy-1,2-dihydronaphthalene-2,3-dicarboxamide(3)、2-羟甲基-5-羟基-吡啶(4)、4-羟基-3,5-二甲氧基-苯酚(5)、绿原酸乙酯(6)、阿魏酸十二烷基酯(7)、邻苯二甲酸(2,5-二甲基己基)二酯(8)、二氢红花菜豆酸3'-O-β-D-吡喃葡萄糖苷(9)、苯乙醇吡喃木糖基-(1→6)-吡喃葡萄糖苷(10)、2-苯乙基-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1)、它乔糖苷(12)、丁香酸葡萄糖苷(13)、异东莨菪苷(14)、东莨菪苷(15)、地骨皮苷甲(16)、(+)-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17)、(-)-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18)。结论 化合物1~5、7~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4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8  青花椒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吴蓉蓉 田书璎 陈勇 胡琳珍 张勇慧
    2019, 50(6):1305-130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06
    [摘要](1144) [HTML](0) [PDF 4.80 M](1022)
    摘要:
    目的 研究青花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重结晶、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通过MTS法对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 从青花椒根部的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生物碱,分别鉴定为白藓碱(1)、茵芋碱(2)、青花椒碱(3)、6-甲氧基-呋喃喹诺酮(4)、(+)-(S)-异普拉得斯碱(5)、(+)-(S)-阿瑞罗甫碱(6)、(-)-(S)-日立宁(7)、加锡弥罗果碱(8)、(-)-(S)-丙酮基白屈菜赤碱(9)。结论 化合物4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5~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9能够抑制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生长,对肿瘤细胞HL-60、SMMC-7721和A-549细胞株具有潜在的细胞毒活性。
    9  羌活中香豆素类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刘文武 蒋晓文 张帅 祖宇欣 赵庆春
    2019, 50(6):1310-13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07
    [摘要](1172) [HTML](0) [PDF 4.61 M](1032)
    摘要:
    目的 研究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中的香豆素类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采用重结晶、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制备HPLC等多种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并采用DPPH法和ABTS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 从羌活70%乙醇提取物中的二氯甲烷萃取层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佛手酚(1)、中甸前胡素(2)、镰叶芹二醇(3)、苯乙基阿魏酸酯(4)、丝立尼亭(5)、拱当归素(6)、羌活酚(7)、紫花前胡苷元(8)、(+)-cis-khellactone(9)、水合氧化前胡素(10),并经2种不同的方法测试了这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论 化合物2、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经DPPH法和ABTS法测试发现化合物17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构效关系分析发现5位上具有-OH,多烯烃结构的呋喃环香豆素具有比其他香豆素类化合物更强的抗氧化活性。
    10  低场-高场核磁联用分析缔合态对平肺方中芒果苷提取分离的影响
    吴鑫 左雯雯 李存玉 顾佳美 彭国平
    2019, 50(6):1316-13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08
    [摘要](885) [HTML](0) [PDF 6.33 M](954)
    摘要:
    目的 采用低场-高场核磁联用技术探索缔合态对平肺方中芒果苷提取、分离行为的影响。方法 以1-脱氧野尻毒霉素(DNJ)-柠檬酸成分为对照,以氢T2弛豫时间及氢化学位移值的变化为指标,采用低场核磁分析缔合态氢的弛豫特征,结合高场核磁技术验证缔合物结构。结果 DNJ-芒果苷在溶液中以缔合态的形式存在,相对分子质量增大,从而抑制了成分从药材向溶液的迁移,透过率下降,图谱中T2峰向左偏移,高场核磁中化学位移也发生变化。结论 阐明了成分存在状态对芒果苷提取分离行为的影响机制,为研究中药复方煎煮方法及机制探索提供了技术支撑。
    11  基于超滤-络合萃取技术的甘草酸制备工艺研究
    周博 蒲红利 王继龙 刘晓霞 魏舒畅 石盘棋 孙晓燕
    2019, 50(6):1323-13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09
    [摘要](822) [HTML](0) [PDF 4.15 M](849)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采用超滤-络合萃取技术制备甘草酸的工艺。方法 考察pH值(pH 4~8)对超滤液中甘草酸萃取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优选络合萃取甘草酸的工艺条件;通过考察反萃取剂种类及浓度,确定甘草酸的反萃取工艺条件。结果 所得甘草酸最佳络合萃取工艺条件为超滤液pH值应调至2、萃取剂为三烷基氧化膦(TRPO)-磺化煤油(5:95)、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为1:1,甘草酸平均萃取率达到99.2%。甘草酸最佳反萃取工艺条件为22.5 mmol/L NaOH水溶液为反萃取剂、有机相与反萃取剂体积比1:1,甘草酸单次反萃取率达到98.8%,甘草酸总转移率为98.1%。结论 超滤-络合萃取技术可作为甘草酸制备的一种新工艺。
    12  多指标评价有机相中纳滤分离丹酚酸B的适用性
    李存玉 牛学玉 刘桓妗 李贺敏 李红阳 彭国平
    2019, 50(6):1328-13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10
    [摘要](764) [HTML](0) [PDF 4.95 M](847)
    摘要:
    目的 探索纳滤技术分离有机相中丹酚酸B的适用性。方法 以截留率、传质系数、膜通量、膜耐用性和完整性为指标,综合评价大孔树脂洗脱制备的有机相中纳滤分离丹酚酸B的适用性。结果 丹酚酸B截留率随着膜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而下降;随着溶液中乙醇比例增加,膜通量衰减明显且丹酚酸B传质系数下降。通过膜耐用性和完整性评价发现,随着分离时间的增加,NFG纳滤膜的截留性能稳定;在膜污染、添加剂溶解脱落等多种效应下,膜通量出现先下降进而升高并维持稳定的现象,同时膜分离层荷电特征稳定,但有效分离孔径增加。结论 NFG纳滤膜可以满足低浓度乙醇溶液中丹酚酸B的精制分离,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以丹酚酸B原料精制为例综合分析有机相中纳滤分离的适用性,为有机相中酚酸类成分的精制富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13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理念优化参蒲盆炎颗粒喷雾干燥工艺
    王星星 张艳军 朱秀辉 胡晗菲 王永香 吴云 王振中 毕宇安 肖伟
    2019, 50(6):1334-13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11
    [摘要](1146) [HTML](0) [PDF 5.15 M](1081)
    摘要:
    目的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理念,采用设计空间法优化参蒲盆炎颗粒喷雾干燥工艺。方法 首先将集粉率、水分含量及芍药苷、绿原酸、虎杖苷、丹酚酸B含量6个指标作为关键质量属性(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CQA),采用Plackett-Burman(P-B)设计实验,通过加权标准偏回归系数筛选出进风温度、进样速率、药液密度为3个关键工艺参数(critical process parameter,CPP);再采用Box-Behnken设计实验,通过逐步回归法建立CQA和CPP间的数学模型。结果 方差分析显示模型P值均小于0.05,失拟值均大于0.05,可以较好地描述CQA和CPP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Monte Carlo仿真法计算获得基于概率的设计空间并验证。结论 在工艺参数设计空间内操作能够保证参蒲盆炎颗粒喷雾干燥工艺品质稳定,有助于提高批次间质量均一性,为产业化提供数据支撑。
    14  当归原生粉乙醇灭菌工艺优化及其品质比较研究
    康超超 王学成 伍振峰 万娜 李远辉 况弯弯 杨明
    2019, 50(6):1341-13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12
    [摘要](1078) [HTML](0) [PDF 5.98 M](805)
    摘要:
    目的 研究确定当归原生粉乙醇灭菌的最优工艺条件并对其品质进行研究。方法 以灭菌率为考察指标,乙醇用量、乙醇体积分数、灭菌温度、灭菌时间为因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灭菌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以菌含量、挥发油提取率及阿魏酸含量为指标,评价优化的乙醇灭菌工艺,以及湿热灭菌法及干热灭菌法对当归原生粉灭菌前后品质的影响。结果 最优的乙醇灭菌工艺为乙醇用量34%、乙醇体积分数80%、灭菌温度78℃,灭菌率达99.59%;3种不同灭菌方式的灭菌率为乙醇灭菌法 > 湿热灭菌法 > 干热灭菌法;乙醇灭菌的当归原生粉挥发油提取率相比未处理组提高了94.44%,且所含的阿魏酸仅减少8%,而湿热灭菌及干热灭菌处理后挥发油提取率分别下降了55.56%及100%,且阿魏酸完全被破坏。结论 响应面法优化的乙醇灭菌工艺能保证当归原生粉微生物含量达要求,并且品质较常规灭菌法优,有望替代当归原生粉的常规灭菌技术。
    15  基于ATRP技术制备姜黄素分子印迹复合膜及应用
    苏立强 靳岩爽 陈嘉琪 王颖 翟明翚
    2019, 50(6):1348-135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13
    [摘要](979) [HTML](0) [PDF 4.61 M](896)
    摘要:
    目的 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技术制备姜黄素分子印迹复合膜(MIM),并建立一种实际样品中姜黄素分离富集的方法。方法 以姜黄素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氯化亚铜为催化剂,五甲基二乙烯三胺为配体,聚偏氟乙烯微孔滤膜为基膜,采用热聚合法制备姜黄素MIM;通过扫描电镜(SEM)考察了MIM的微观结构;采用静态和动态吸附实验对MIM的最大吸附量和吸附平衡时间进行考察,并对选择性渗透能力进行研究;以MIM为渗透装置中的膜材料,结合HPLC法对样品中的姜黄素进行分离、富集、检测。结果 制备的MIM孔穴分布规则且大小均匀;最大吸附量达3.81 mg/g,且15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在阿魏酸、槲皮素和姜黄素的选择性渗透过程中,MIM对姜黄素具有较高的选择渗透能力;对生姜、姜黄、咖喱中的姜黄素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4.100±3.952)%、(98.300±3.637)%、(97.900±3.133)%,RSD均小于4.2%,检出限为1.76 μg/kg。结论 制备的姜黄素MIM吸附速度快、选择性强,为姜黄素的分离、富集提供一种新的材料,同时也为其他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提供借鉴。
    16  基于药效筛选和正交试验优化五子衍宗加减方的提取工艺
    徐波 金方 陈坚波
    2019, 50(6):1354-13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14
    [摘要](1087) [HTML](0) [PDF 4.89 M](938)
    摘要:
    目的 通过长期毒性与药效实验筛选五子衍宗加减方(WYR)的提取工艺,并以正交试验进行优化,确定WYR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 对不同工艺WYR样品进行长期毒性实验,并以肾阳虚大鼠阴茎勃起潜伏期和性激素水平为药效指标,综合长期毒性与药效实验的结果,筛选出最佳工艺方案;以多个指标成分含量和出膏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筛选不同提取工艺的最优水平,并进行验证。结果 长期毒性实验结果显示所有小鼠均健康存活,未见明显毒性反应。药效实验结果表明,巴戟天、杜仲、桑寄生、续断、炙甘草以70%乙醇回流提取,其余药材用70%乙醇作为溶剂进行渗漉提取为WYR最佳提取方式;得到的最优提取工艺为巴戟天、杜仲、桑寄生、续断、炙甘草以10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0 h;其余药材以10倍量70%乙醇1.5 mL/min渗漉提取,渗漉前药材先浸泡16 h。结论 WYR能明显改善肾阳虚大鼠阴茎勃起潜伏期和性激素水平,优选的工艺条件合理可行,为WYR的后续开发提供依据。
    17  ICP-MS法测定蒙脱石散中7种重金属元素
    黄蕊 孙启泉 傅风华 薛云丽
    2019, 50(6):1360-13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15
    [摘要](922) [HTML](0) [PDF 4.81 M](957)
    摘要:
    目的 建立测定蒙脱石散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方法。方法 采用振荡水浴模拟体内代谢过程,在pH 1.2盐酸条件下处理样品6 h,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蒙脱石散中7种重金属元素Pb、Cd、Hg、Co、V、Ni、As,并用此方法测定3批自制制剂、3批原研制剂及3批蒙脱石原料药中Pb、Cd、Hg、Co、V、Ni、As的质量分数,来评估其安全性。结果 蒙脱石散中Pb、Cd、Hg、Co、V、Ni、As 7种重金属元素分别在0~30、0~1、0~6、0~10、0~20、0~40、0~4 ng/mL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RSD分别为4.91%、5.39%、10.00%、4.78%、5.93%、4.67%、6.91%;稳定性RSD分别为5.64%、5.12%、10.94%、3.68%、4.97%、4.31%、7.06%;重复性RSD分别为4.22%、4.53%、11.22%、4.45%、6.23%、4.36%、5.64%;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0%、100.8%、100.5%、100.8%、101.8%、103.7%、107.6%,RSD值分别为2.06%、2.02%、2.23%、1.37%、2.34%、1.60%、7.38%;检测限为0.002~0.084 ng/mL,定量限为0.006~0.252 ng/mL。3批自制制剂、3批原研制剂及3批蒙脱石原料药中7种重金属元素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Pb 3.225、2.877、3.265 ng/g;Cd 0.062、0.071、0.070 ng/g;Hg均未检出;Co 0.192、0.093、0.213 ng/g;V 0.329、0.578、0.584 ng/g;Ni 0.363、0.124、0.296 ng/g;As 0.247、0.312、0.273 ng/g。其中,Pb、As符合《欧洲药典》中蒙脱石的标准限度,其余5种元素的量符合ICH Q3D中的PDE值(最大日服用量为10 g的药品中每个元素允许的最大数转换值),并得出制剂中7种重金属元素来源于原料药蒙脱石。结论 此方法准确、可靠,可应用于蒙脱石散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定量检查,为蒙脱石散质量控制提供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18  小檗碱对波动性高糖诱导的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庄微 刘挺松 张成成 宫剑滨
    2019, 50(6):1365-13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16
    [摘要](1056) [HTML](0) [PDF 6.36 M](846)
    摘要:
    目的 研究小檗碱对波动性高糖所致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s)凋亡的影响。方法 分离、鉴定并培养HCAECs,将HCAECs分为5组:正常葡萄糖组(5.5 mmol/L葡萄糖)、持续性高糖组(25 mmol/L葡萄糖)、波动性高糖组(5.5、25 mmol/L葡萄糖每24小时波动1次)、波动性高渗环境(不加入葡萄糖,加入与波动性高糖组相同浓度的甘露醇,保持与波动性高糖组相同的波动性高渗环境)、波动性高糖+小檗碱干预组(5.5、25 mmol/L葡萄糖+50 μmol/L小檗碱每24小时波动1次),各组细胞每24小时换液1次,共培养7 d后进行后期实验。检测各组HCAECs的细胞活力及凋亡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q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表达量。结果 与持续性高糖组相比,波动性高糖组HCAECs凋亡更显著(P<0.05),波动性高糖组Caspase-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但波动性高糖+小檗碱干预组较波动性高糖组HCAECs凋亡明显减弱(P<0.05),小檗碱可以明显下调波动性高糖诱导的Caspase-3表达(P<0.05)。结论 波动性高糖较持续性高糖更易降低HCAECs活力,促进HCAECs凋亡,但小檗碱显著减弱波动性高糖环境下HCAECs凋亡,对HCAECs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19  丹参-川芎有效成分配伍对氧糖剥夺海马神经元细胞保护作用研究
    周惠芬 万海同 何昱 王慧君 万浩宇 李畅 虞立 杨洁红
    2019, 50(6):1372-13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17
    [摘要](987) [HTML](0) [PDF 8.77 M](845)
    摘要:
    观察丹参-川芎有效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川芎嗪、阿魏酸)配伍对体外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细胞缺糖缺氧(氧糖剥夺)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优选较佳组合。方法 原代培养乳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免疫组化法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鉴定,并建立海马神经元细胞氧糖剥夺模型。MTT法确定丹参素、原儿茶醛、川芎嗪、阿魏酸及尼莫地平的非细胞毒性剂量范围,以L9(34)正交表设计安排成分配伍给药。将培养的细胞随机分为12组:对照组、模型组、尼莫地平阳性对照组及正交配伍1~9组。采用比色法、WST-1法、硫代巴比妥酸(TBA)法分别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水平变化,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采用极差分析法分析正交试验结果。结果 药物正交配伍组合均可显著改善缺氧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形态,显著减弱LDH活力,增强SOD的活性以及降低MDA的水平,显著抑制细胞TNF-α的释放,降低IL-1β和IL-6的水平,明显减少了细胞的凋亡。丹参-川芎有效成分对LDH活力的影响大小依次为丹参素 > 川芎嗪 > 原儿茶醛 > 阿魏酸,最佳配伍组合为丹参素(120 μg/mL)、原儿茶醛(120 μg/mL)、川芎嗪(80 μg/mL)、阿魏酸(20 μg/mL)。对SOD活性的影响主次因素依次为阿魏酸 > 川芎嗪 > 丹参素 > 原儿茶醛,最佳配伍组合为丹参素(120 μg/mL)、原儿茶醛(120 μg/mL)、川芎嗪(80 μg/mL)、阿魏酸(40 μg/mL)。对MDA水平的影响主次因素依次为丹参素 > 原儿茶醛 > 阿魏酸 > 川芎嗪,最佳配伍组合为丹参素(60 μg/mL)、原儿茶醛(60 μg/mL)、川芎嗪(80 μg/mL)、阿魏酸(20 μg/mL)。对TNF-α水平影响的主次因素依次为川芎嗪 > 原儿茶醛 > 丹参素 > 阿魏酸,最佳配伍组合为丹参素(60 μg/mL)、原儿茶醛(60 μg/mL)、川芎嗪(40 μg/mL)、阿魏酸(10 μg/mL)。影响IL-1β水平的主次因素依次为川芎嗪 > 阿魏酸 > 丹参素 > 原儿茶醛,最佳配伍组合为丹参素(30 μg/mL)、原儿茶醛(30 μg/mL)、川芎嗪(80 μg/mL)、阿魏酸(20 μg/mL)。影响IL-6水平的主次因素依次为原儿茶醛 > 川芎嗪 > 阿魏酸 > 丹参素,最佳配伍组合为丹参素(120 μg/mL)、原儿茶醛(120 μg/mL)、川芎嗪(80 μg/mL)、阿魏酸(10 μg/mL)。影响细胞早期凋亡率主次因素为阿魏酸 > 原儿茶醛 > 川芎嗪 > 丹参素,最佳配伍组合为丹参素(60 μg/mL)、原儿茶醛(30 μg/mL)、川芎嗪(20 μg/mL)、阿魏酸(40 μg/mL)。结论 丹参-川芎有效成分配伍对氧糖剥夺海马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减轻炎症损伤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可参考实验结果为临床不同病程需要更改组方配比,指导临床用药。
    20  贝母素乙调控PI3K/Akt/mTOR通路减缓上皮-间质转化进程抑制人肺癌A549细胞侵袭及迁移的研究
    丁志丹 方泽民 王旭广 夏宗江 赵高峰 赵凯 李新强
    2019, 50(6):1382-13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18
    [摘要](969) [HTML](0) [PDF 5.35 M](993)
    摘要:
    目的 探讨贝母素乙对人肺癌A549细胞侵袭及迁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终浓度为0、50、100、200 μmol/L贝母素乙处理A549细胞,通过细胞侵袭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ELISA法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贝母素乙对A549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贝母素乙各浓度组的A549细胞穿膜数、细胞间划痕的愈合率及MMP-9、MMP-2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贝母素乙各浓度组的A549细胞E-cadherin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1),而N-cadherin和vimentin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除50 μmol/L贝母素乙处理A549细胞24 h后的FN蛋白表达无显著性变化外(P>0.05),其余贝母素乙各浓度组在各时间点上的FN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贝母素乙各浓度组的p-PI3K/PI3K、p-mTOR/mTOR值及100、200 μmol/L贝母素乙组的p-Akt/Akt值显著下降(P<0.05、0.01)。结论 贝母素乙具有抑制A549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的作用,该作用与贝母素乙调控PI3K/Akt/mTOR通路活性进而减缓上皮-间质转化(EMT)进程有关。
    21  绵马贯众炭中新型碳点的发现及其止血作用研究
    熊威 赵琰 成金俊 张美龄 孙紫薇 罗娟 朱雅凡 张亚雪 孔慧 屈会化
    2019, 50(6):1388-13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19
    [摘要](1002) [HTML](0) [PDF 6.93 M](810)
    摘要:
    目的 在绵马贯众炭中发现新型的纳米类成分——碳点,并研究其止血作用。方法 通过对绵马贯众炭水煎液提取、分离和透析得到一种新型水溶性的纳米类成分碳点,命名为绵马贯众炭碳点(DCC-CD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多种仪器和方法,对DCC-CDs进行了表征。通过小鼠断尾和肝脏出血实验评价DCC-CDs的止血作用,通过测定凝血四项及血小板(PLT)数量探讨其止血机制。结果 从绵马贯众炭中分离出来的DCC-CDs外形近似球形,分散度良好,粒径分布在1~7 nm。动物实验结果显示DCC-CDs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能显著减少小鼠断尾和肝脏出血时间(P<0.01)。此外,DDC-CDs也能使大鼠血液中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和PLT的数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 DCC-CDs具有止血效果,本研究为应用DCC-CDs治疗出血性疾病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也为中药有效成分的探索提供全新的思维模式。
    22  犀角地黄汤加味通过NF-κB信号通路对败血症导致的炎症和肺损伤的影响
    周洁 毕建朋
    2019, 50(6):1395-13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20
    [摘要](952) [HTML](0) [PDF 4.15 M](969)
    摘要:
    目的 研究犀角地黄汤加味对败血症导致的炎症和肺损伤的影响,探讨其对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 制备败血症小鼠模型,测量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反映败血症小鼠的器官损伤程度;HE染色观察败血症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肺组织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小鼠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粒细胞分化抗原-1(Gr-1)的阳性表达;TUNEL法分析败血症小鼠肺中的TUNEL阳性细胞数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肺组织中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 犀角地黄汤加味减轻了败血症小鼠的炎症反应和肺损伤程度,以及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犀角地黄汤加味显著减少了败血症小鼠肺中的TUNEL阳性细胞数量。结论 犀角地黄汤加味可以减轻败血症导致的炎症和肺损伤,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23  杜仲不同提取物对帕金森病小鼠的治疗作用及谱效关系研究
    李莉莉 马宁宁 范姗姗 马静 杨昌硕 郭虹 宋丽丽 庄朋伟
    2019, 50(6):1400-14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21
    [摘要](1100) [HTML](0) [PDF 5.56 M](921)
    摘要:
    目的 探究杜仲不同提取物对帕金森病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分析与治疗帕金森病的谱效关系。方法 通过小鼠爬杆实验、脑内纹状体多巴胺(DA)含量,观察杜仲不同梯度的乙醇提取物对帕金森病小鼠的治疗作用;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杜仲不同提取物进行分析;结合爬杆实验及DA水平结果,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LSR)分析建立其谱效关系,明确杜仲治疗帕金森病的药效成分。结果 杜仲50%、75%乙醇提取物均能明显缩短小鼠爬杆时间;杜仲75%乙醇提取物能显著增加小鼠脑内纹状体DA水平;PLSR分析结果显示,杜仲中杜仲醇苷、鹅掌楸苷、5-羟甲基糠醛、咖啡酸与爬杆实验结果和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密切相关。结论 杜仲乙醇提取物具有抗帕金森病作用,其中75%乙醇提取物效果最显著;杜仲醇苷、鹅掌楸苷、5-羟甲基糠醛、咖啡酸可能是杜仲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有效成分。
    24  和厚朴酚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对哮喘小鼠的作用及其对TLR2、TLR4表达的影响
    刘楠 李纳 朱琳 时程程
    2019, 50(6):1407-14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22
    [摘要](894) [HTML](0) [PDF 4.80 M](916)
    摘要:
    目的 探讨和厚朴酚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对哮喘小鼠的作用及其对Toll样受体2(TLR2)、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 5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10 mg/kg)及和厚朴酚高、低剂量(50、10 μg/kg)组。采用卵清蛋白(OVA)+氢氧化铝致敏法诱导哮喘模型,随后ip相应的药物进行干预,连续给药7 d,于末次给药后24 h取肺泡灌洗液进行白细胞分类并计数;取左侧肺组织进行HE、PAS、Masson染色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鼠肺组织PI3K、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TLR2、TLR4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TLR2、TLR4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和厚朴酚50 μg/kg组小鼠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减少(P<0.01);肺组织病理明显改善,炎症细胞浸润减少,气管壁及肺泡损伤明显缓解;肺组织PI3K、Akt、p-Akt、TLR2、TLR4蛋白及TLR2、TLR4 mRNA表达水平下调(P<0.05)。结论 和厚朴酚对OVA致哮喘小鼠的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作用于TLR2、TLR4受体进而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25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土茯苓治疗痛风的作用机制
    郭璐 夏道宗 骆叶姣 张晓熙 赵鑫钰
    2019, 50(6):1413-14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23
    [摘要](1071) [HTML](0) [PDF 4.95 M](1121)
    摘要: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预测土茯苓抗痛风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及通路。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和Drugbank数据库获取土茯苓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并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靶点间相互作用网络并进行交联分析,筛选出土茯苓治疗痛风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采用MAS 3.0生物分子功能系统获取通路的相关信息并制成靶点通路网络模型。结果 预测得到土茯苓治疗痛风的有效成分11个和有效靶点39个,并推断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有关,且MAPK1、RELA、PTGS2等靶点基因可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结论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了土茯苓治疗痛风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为进一步开展土茯苓治疗痛风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6  蓝萼甲素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鲍刚 吴沁航 高芙蓉 潘扬 王小龙
    2019, 50(6):1419-14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24
    [摘要](974) [HTML](0) [PDF 3.60 M](943)
    摘要:
    目的 研究蓝萼甲素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蓝萼甲素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cyclin B1、cyclin D1、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2(CDK2)、CDK4、p53、p21、p27、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组蛋白H3第4位赖氨酸二甲基化(H3K4me2)、组蛋白H3第9位赖氨酸二甲基化(H3K9me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蓝萼甲素能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的增殖,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提高G2/M期细胞比例;上调p53、p21、p27、H3K4me2、H3K9me2蛋白表达水平,下调cyclin B1、cyclin D1、CDK2、CDK4、LSD1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蓝萼甲素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阻滞MDA-MB-231细胞周期于G2/M期,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53的表达及调控组蛋白的甲基化作用有关。
    27  小白菊内酯衍生物ACT001对P450酶的诱导作用研究
    慈小燕 谷元 李薇 武卫党 伊秀林 曾勇 司端运 陈悦
    2019, 50(6):1424-14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25
    [摘要](1045) [HTML](0) [PDF 5.60 M](990)
    摘要:
    目的 使用原代培养的人肝细胞研究倍半萜烯内酯类化合物衍生物ACT001对P450酶的诱导作用,为ACT001的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将3批次的冷冻原代人肝细胞进行接种培养,使用ACT001对CYP1A2、CYP2B6和CYP3A4进行诱导,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P450酶mRNA表达水平,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法测定P450酶活力。结果 P450酶mRNA表达水平及酶活力的结果均显示模型制备成功;与对照组比较,ACT001 1、6 μmol/L组细胞CYP1A2 mRNA表达水平和酶活力未见明显变化;ACT001 30 μmol/L组细胞CYP1A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酶活力虽出现下降趋势,但不如mRNA下降明显。随着ACT001浓度增加,CYP2B6 mRNA表达水平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ACT001 30 μmol/L组细胞CYP2B6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超过对照组的7倍,酶活力增加均>4倍,超过苯巴比妥钠诱导倍数的40%。与对照组比较,ACT001 1 μmol/L组细胞CYP3A4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超过对照组的4倍,但未达到阳性诱导剂利福平诱导倍率的40%,且随着ACT001浓度的增加,细胞内CYP3A4 mRNA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同时,ACT001不同浓度给药后CYP3A4酶活力未出现明显升高,均小于对照组的2倍。结论 ACT001对CYP1A2、CYP3A4没有诱导潜能,对CYP2B6存在诱导潜能,在临床联合用药时应避免与CYP2B6的底物联合使用,以减少因P450酶介导的药物-药物间相互作用(DDI)产生的不良反应。
    28  龙利叶止咳活性部位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丘琴 赵应学 范秀春 甄丹丹 周颖 黄敏琪 甄汉深 庾丽峰
    2019, 50(6):1430-14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26
    [摘要](623) [HTML](0) [PDF 4.36 M](918)
    摘要:
    目的 对龙利叶的止咳作用进行研究,筛选其活性部位,并初步研究其止咳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龙利叶75%乙醇、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95%乙醇部位提取物,采用改良寇氏法研究龙利叶不同提取部位的急性毒性;采用氨水引咳法制备小鼠模型,用序贯法求出引起半数小鼠咳嗽的喷雾时间,进行止咳活性部位的筛选;采用辣椒素引咳实验,通过观察龙利叶各部位提取物对小鼠阿片受体激动作用和对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 龙利叶75%乙醇、醋酸乙酯、正丁醇和95%乙醇部位对小鼠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浸膏7.30、17.00、69.68、75.88 g/kg;石油醚部位最大耐受量为浸膏117.71 g/kg;75%乙醇部位和醋酸乙酯部位具有止咳作用,其止咳作用与激动中枢系统的阿片受体和KATP通道有关。结论 75%乙醇和醋酸乙酯部位为龙利叶止咳活性部位,其止咳机制与激动中枢系统的阿片受体和KATP通道有关。
    29  滇重楼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基因的分子克隆与分析
    杨莉 樊小莉 刘琴 王芳 刘静 徐智斌 冯波 周强 王涛
    2019, 50(6):1435-14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27
    [摘要](915) [HTML](0) [PDF 5.35 M](1069)
    摘要:
    目的 皂苷是滇重楼的主要药效成分,获取滇重楼皂苷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MVD)的cDNA全长序列,并对该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量分析。方法 通过同源克隆法得到滇重楼MVD cDNA的保守片段,利用RACE技术获得MVD 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PpMVD,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PpMVD在滇重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PpMVD基因cDNA全长1 583 bp,开放阅读框(ORF)长1 269 bp,编码422个氨基酸,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 820,等电点为5.69,不稳定指数为45.40;滇重楼PpMVD蛋白质二级结构中含有159个α-螺旋,占37.68%;19个β折叠,占4.50%;69个延伸链,占16.35%;175个无规卷曲,占41.47%;该蛋白没有跨膜螺旋区,且不存在信号肽,其全部氨基酸都位于细胞膜表面;该基因包含MVD1-Superfamily家族的保守结构域,属于GHMP激酶蛋白家族成员;RT-PCR结果显示,滇重楼PpMVD基因在种子、叶片、茎和块茎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呈显著差异(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块茎 > 叶片 > 种子 > 茎,其中主要药用组织块茎中表达量最高,为最低表达量(茎)的3.3倍。结论 首次克隆了滇重楼PpMVD cDNA全长序列,并检测了该基因在滇重楼各组织中的表达量,为进一步研究PpMVD基因在提高皂苷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影响提供了基础,并对重楼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支持。
    30  山茱萸转录因子CobHLH7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杨萌萌 周爽 李志红 徐静雅 胥华伟 侯典云
    2019, 50(6):1442-14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28
    [摘要](999) [HTML](0) [PDF 5.10 M](1015)
    摘要:
    目的 克隆山茱萸转录因子CobHLH7的cDNA序列。方法 以转录组数据中unigene c15204_g1序列为参考,在其开放阅读框两端设计特异引物,提取山茱萸果实总RNA,并反转录成cDNA,以此为模板,经RT-PCR扩增、连接pMD19-T克隆载体并测序,获得CobHLH7的cDNA序列。通过Protparatam、ProtScale、SOPMA等软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CobHLH7的cDNA长度为941 bp,编码266个氨基酸,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9 220,等电点为6.32。经SOPMA在线软件预测,该蛋白为不稳定蛋白,其高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卷曲为主,含有少量的β-转角和延伸带。多序列比对和亲缘关系比较显示,CobHLH7氨基酸序列与马铃薯和模式植物烟草的bHLH类转录因子亚家族的ILR3同源性较高。结论 在首次对山茱萸叶片和果实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对筛选并预测的可能与环烯醚萜苷合成相关的转录因子CobHLH7进行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
    31  基于流式细胞术和K-mer分析的黄芪基因组大小估测
    孙会改 韦春香 杨旻啸 高飞 周宜君
    2019, 50(6):1448-14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29
    [摘要](1266) [HTML](0) [PDF 4.10 M](1273)
    摘要:
    目的 使用流式细胞术与K-mer分析估测黄芪基因组的大小及复杂程度,为黄芪基因组测序奠定基础。方法 以番茄为内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经碘化丙啶(PI)染色的番茄细胞核和黄芪细胞核混合样品的PI荧光强度,通过比较黄芪与番茄细胞DNA含量峰值的倍数关系,计算黄芪的基因组大小。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黄芪基因组调查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估计黄芪杂合率、重复序列和GC含量等信息。结果 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得黄芪基因组大小约为1 426 Mb。通过基因组调查测序,获得了95 Gb黄芪基因组DNA测序数据,K-mer分析表明黄芪基因组约为1 456 Mb,测序深度为39×。K-mer分布曲线有明显的杂合峰,基因组杂合率为2.1%。结论 黄芪基因组大小为1.45 Gb左右,杂合率较高。这一结果可为黄芪基因组学研究提供参考。
    32  植物激素及木质素对牛樟芝菌丝体生长情况的影响
    李一凡 谢观雯 李翁坤 刘宏源 刘卓斌 赖小平 张桂芳
    2019, 50(6):1453-14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30
    [摘要](947) [HTML](0) [PDF 7.53 M](813)
    摘要:
    目的 探究植物激素及木质素对牛樟芝菌丝体生长情况的影响,并对其培养产物进行粗多糖、粗三萜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测定研究。方法 采用皿式培养法培育牛樟芝,超声提取培养产物,选用苯酚-硫酸法测定粗多糖含量、香草醛-冰醋酸法测定粗三萜含量,并以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半数清除浓度(IC50)作为培养产物抗氧化活性的评价指标。结果 菌种活化方法为培养20 d后靠近菌丝层边缘取样,可获得生长活力好的接种原料;改良PCA培养基上牛樟芝菌丝长势较好、粗三萜及粗多糖含量高;以改良PCA培养基为基础,向其中添加0.5 g/L木质素时菌丝生长最快,菌丝层直径为对照组的1.19倍;当IBA添加质量浓度为0.5 mg/L时,菌丝体干质量较对照组增加了89.51%,粗多糖产量较对照组提升了130.57%,远高于其他组别,与此同时,菌丝体粗三萜含量及产量也显著提升,其含量较对照组提高了61.31%,粗三萜产量达到133.24 mg/L;添加牛樟树粉末0.5 g/L时,菌丝体粗三萜含量最高,为5.62%,较对照组提升了84.26%;此外,向培养基中加入植物激素及木质素对牛樟芝菌丝体的抗氧化能力提升有一定作用,整体来说加入不同物质后实验组抗氧化活性良好。结论 通过向改良PCA培养基中添加植物激素及木质素,可有效促进牛樟芝菌丝体生长、提高活性成分含量并提升其抗氧化活性。
    33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川产道地药材江油附子和川乌中6种生物碱含量比较研究
    杨正明 威则日沙 李学学 邓秋林 雷飞益 李思佳 刘圆 王少军 陈兴福
    2019, 50(6):1461-14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31
    [摘要](1057) [HTML](0) [PDF 7.83 M](1036)
    摘要:
    目的 建立UPLC法同时测定附子和川乌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6种生物碱含量的方法,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附子和川乌中的6种生物碱的含量差异。方法 采用0.05 mol/mL盐酸水超声提取附子和川乌中的生物碱类成分,BEH C18(100 mm×2.1 mm,1.7 μm)色谱柱;乙腈-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1 mL/min,柱温35℃;进样体积4 μL;检测波长235 nm。采用差异显著性分析、效/毒值分析、毒性成分指数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热图分析、主成分分析和TOPSIS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综合评价附子和川乌的质量。结果 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规定,附子和川乌中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和MDAs含量差异极显著,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含量差异显著,乌头碱和双酯型生物碱(DDAs)含量差异不显著。以6种生物碱为评价指标,15号附子样品质量最优,7号川乌样品质量最优。结论 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可靠,具有良好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可用于附子和川乌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定量测定;效/毒值、毒性成分指数的运用能更精确、简便地实现附子和川乌的质量控制;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可更准确地进行药材质量评价。可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药典》附子和川乌中酯型生物碱的分析测定提供参考,为附子和川乌的质量控制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34  不同海拔和光照对黄芩中7种黄酮类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卫昊 郭玲玲 李柳柳 李璐含 张岗 彭亮 高静 胡本祥 颜永刚
    2019, 50(6):1472-14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32
    [摘要](1117) [HTML](0) [PDF 4.32 M](915)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海拔、光照因素对黄芩中7种黄酮类有效成分量的影响,为黄芩种植最佳生长条件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人工种植的24批黄芩样品中野黄芩苷、黄芩苷、汉黄芩苷、芹菜素、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 7种成分的含量,并采用方差分析法进行不同海拔、光照环境(阴坡、阳坡)与各成分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同一生长年限,在海拔(550±30)、(650±30)m 2个范围,对黄芩中7种成分的量进行比较,其中黄芩苷、汉黄芩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野黄芩苷、黄芩素、千层纸素A、汉黄芩素、芹菜素有显著性差异(P<0.05);阴坡和阳坡2种不同的光照条件下,黄芩中7种成分的量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同一生长年限,随海拔的升高,黄芩中黄酮类成分的量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有显著性差异。而光照(阴坡、阳坡)不同时,黄芩中黄酮类成分的量无显著性差异,但除汉黄芩苷、黄芩素外,其他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均数阳坡高于阴坡。黄芩人工种植宜选择阳光直接照射的平地或阳坡,同时及海拔偏高有利于提高黄芩中黄酮类化学成分总量的积累。
    35  基于药效物质基础的熟地黄质-效评价研究进展
    杜珂 高晓霞 王锋 王佩义 秦雪梅
    2019, 50(6):1477-14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33
    [摘要](816) [HTML](0) [PDF 7.11 M](1102)
    摘要:
    通过综述熟地黄的化学成分、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炮制研究,阐释熟地黄的药效物质基础,从整体的角度探究不同炮制程度熟地黄的全面质-效评价,以期揭示熟地黄炮制的科学内涵,为熟地黄的质-效评价和炮制终点的确定提供新的思路。
    36  大黄不同功效的古今用药规律分析
    陈嘉倩 陈艳琰 唐于平 周桂生 尚尔鑫 段金廒
    2019, 50(6):1485-14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34
    [摘要](730) [HTML](0) [PDF 6.44 M](904)
    摘要:
    基于文本数据挖掘研究,分析归纳大黄不同功效的古今用药规律。将中医方剂数据库中含有大黄的7 226首古方与《中国药典》2015年版和药智网中含有大黄的736条现代中成药处方信息分别进行筛选归纳,统计大黄在方剂中占比、制法、配伍药、功效及所治疾病科属,探究大黄制法用法与功效、疾病科属间的联系。通过数据挖掘发现,除生用内服、最常用于治疗内科疾病外,大黄发挥"泻下攻积、清热泻火"作用时古代常水煎液内服,现多酒炙内服,还用于儿科;"凉血解毒"时古代常贴膏外用或水煎液内服,现多醇提内服,还用于外科;"逐瘀通经"时古方中以酒煎液或酒送服为主,现今以水煎液内服为主,较多用于妇科;"利湿退黄"时古代常水煎液内服,而现代以酒煎液或水酒共煎液居多,还用于儿科。古方中大黄多与甘草配伍而现代与黄芩配伍较多,在"逐瘀通经"中配伍药古方以当归、肉桂、木香为主,现代以芍药和干漆为主。这些研究结果为大黄的临床精准使用与相关药物创制提供了参考。
    37  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的肠道菌群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中药干预
    李艳 项丽玲 郭晖 苗明三
    2019, 50(6):1493-14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35
    [摘要](953) [HTML](0) [PDF 5.96 M](922)
    摘要:
    肠道菌群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被称为人体"被遗忘的器官",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肠道菌群失调与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如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症及抑郁症等。"心与小肠相表里"是中医经典理论之一,通过阐述其理论内容及与肠道菌群间的关系,探讨肠道菌群对机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影响,并对中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从而治疗相关疾病的潜在价值进行展望。
    38  香菇多糖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苏畅 李小江 贾英杰 张晶
    2019, 50(6):1499-15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6.036
    [摘要](1017) [HTML](0) [PDF 5.80 M](926)
    摘要:
    香菇多糖是从真菌香菇的子实体中分离出来的,主要成分为β-1,3-葡聚糖,是一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及抑制肿瘤生长的生物调剂节,主要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在增强放化疗疗效、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改善预后等方面发挥作用,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目前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因此,对香菇多糖在免疫调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自噬,抑制肿瘤细胞血管生成及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以及新型纳米材料联合应用等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为研究香菇多糖抗肿瘤作用及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