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50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19, 50(4):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
    [摘要](393) [HTML](0) [PDF 674.68 K](1843)
    摘要:
    2  封面
    2019, 50(4):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00
    [摘要](353) [HTML](0) [PDF 3.03 M](1494)
    摘要:
    3  川木香根中1个新的三萜和1个新的甾体类化合物的研究
    蓝功财 武志立 王淑美 李慧梁 张卫东
    2019, 50(4):793-7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01
    [摘要](1382) [HTML](0) [PDF 436.31 K](1954)
    摘要:
    目的 对川木香属植物川木香Vladimiria souliei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MCI中压柱色谱、反相C18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一系列方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等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实验,确定化合物1的绝对构型。结果 从川木香根中共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分别命名为25-羟基熊果醇(1)、川木香甾醇(2)和豆甾醇(3)。结论 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为首次从川木香根中分离得到。
    4  金丝桃化学成分的研究
    徐晓诗 滕海达 符元泽 李庆庆 李竣 杨光忠
    2019, 50(4):798-8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02
    [摘要](1622) [HTML](0) [PDF 578.80 K](2001)
    摘要:
    目的 研究金丝桃Hypericum monogynum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溶剂提取法,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及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金丝桃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金丝桃素甲(1)、β-谷甾醇(2)、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3)、isocudraniaxanthone B(4)、白桦脂酸(5)、2-hydroxydiplopterol(6)。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4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5  药用狗牙花枝叶的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李松涛 白文鑫 袁孟菲 张建 张晓琦 叶文才
    2019, 50(4):802-8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03
    [摘要](946) [HTML](0) [PDF 465.03 K](1951)
    摘要:
    目的 研究药用狗牙花Ervatamia officinalis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学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从药用狗牙花枝叶的总生物碱部位中分离得到14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S-coronaridine hydroxyindolenine(1)、7S-voacangine hydroxyindolenine(2)、coronaridine(3)、19S-heyneanine(4)、voacangine(5)、tabernaemontanine(6)、dregamine(7)、3-(2-oxopropyl)coronaridine(8)、3-oxovoacangine(9)、voastrictine(10)、16R,19E-isositsirikine(11)、16R,19Z-isositsirikine(12)、16R,19E-isositsirikine N4-oxide(13)、geissoschizol(14)。结论 化合物8~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6  蒺藜果实的化学成分研究
    任洁 周慧 王晨
    2019, 50(4):808-8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04
    [摘要](1507) [HTML](0) [PDF 458.26 K](1706)
    摘要:
    目的 研究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er的干燥成熟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HPLC和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HR-ESI-MS与现代波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蒺藜果实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p-阿魏酰酪胺(1)、N-trans-p-coumaroyl-3-O-methyldopamine(2)、甲基阿魏酸(3)、咖啡酸甲酯(4)、原儿茶酸甲酯(5)、trifilines A(6)、5β-spirost-25(27)-en-3β-ol-12-one 3-O-{β-D-gluc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ide}(7)、tribulosaponin B(8)、isoterrestrosin B(9)、25(R)-螺甾烷-3,5-二烯-12-酮(10)、25(R)-螺甾烷-24β-羟基-4-烯-3,12-酮(11)、26-O-β-D-glucopyranosyl-(25S)-5α-furostane-20(22)-en-12-one-3β,26-diol-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12)、terrestrinone A1(13)和terrestrinone A2(14)。结论 化合物1~7为首次从蒺藜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7  连花清瘟胶囊的化学成分研究(III)
    沈硕 张创峰 魏峰 孙云波 毕丹
    2019, 50(4):814-8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05
    [摘要](2253) [HTML](0) [PDF 584.88 K](2383)
    摘要:
    目的 对连花清瘟胶囊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以期阐明该复方的物质基础。方法 连花清瘟胶囊总浸膏经大孔树脂吸附,对30%乙醇洗脱部分采用中低压色谱和高压制备液相色谱对其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对化学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连花清瘟胶囊总浸膏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连翘酯苷A(1)、连翘酯苷I(2)、连翘酯苷H(3)、lugrandoside(4)、isolugrandoside(5)、ferruginoside A(6)、lianqiaoxinoside C(7)、calceolarioside C(8)、连翘酯苷E(9)、ferruginoside B(10)、D-苦杏仁苷(11)、L-苦杏仁苷(12)、sambunigrin(13)、cornoside(14)、4-hydroxy-4-methylenecarbomethoxy-cyclohexa-2,5-dienone(15)、鹅掌楸苷(16)、甘草素-7-O-β-D-葡萄糖苷(17)、3,4-二羟基苯甲醛(18)。结论 化合物2~81013~18均为首次从连花清瘟胶囊总浸膏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6101516均未见从复方单味药中分离的报道;首次采用二维核磁波谱技术,对化合物8在DMSO-d6溶剂中的核磁数据进行了归属;系统地阐述了连花清瘟胶囊总浸膏大极性部位的化学组成,进一步丰富了连花清瘟胶囊的化学信息。
    8  槐果碱肉桂酸酯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
    王东春 王鹏涛 李凌宇 张晓雯 尚海 邹忠梅
    2019, 50(4):821-8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06
    [摘要](1112) [HTML](0) [PDF 763.40 K](1789)
    摘要:
    目的 合成槐果碱肉桂酸酯衍生物,并对衍生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方法 以槐果碱为起始原料,通过氧化、酯化、N-烷基化、还原、缩合、水解、成盐等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HeLa、HepG2和A-549 3种肿瘤细胞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 合成了11个槐果碱肉桂酸酯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及HRMS确定,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衍生物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5g对3种肿瘤细胞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且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顺铂。结论 部分衍生物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5g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9  金银花与山银花体外印迹等效性的研究
    刘惠 贺红 朱志飞 樊启猛 周晋 贺福元
    2019, 50(4):829-8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07
    [摘要](1493) [HTML](0) [PDF 739.12 K](2119)
    摘要:
    目的 运用超分子印迹模板作用规律对金银花和山银花体外印迹等效性进行研究,旨在为金银花和山银花两花纷争提供新的解决方法。方法 以金银花药渣、山银花药渣、菊花药渣为主体分子,以金银花、山银花、双黄连(金银花)、双黄连(山银花)、银翘散(金银花)、银翘散(山银花)水提液为客体分子,3种主体分子和6种客体分子进行选择性吸附。采用HPLC法对吸附前后的客体分子水溶液指纹图谱进行测定。运用总量统计矩法计算总量一阶矩及其差值,并对差值进行t检验。结果 6种客体分子分别被金银花与山银花主体分子组、金银花与菊花主体分子组、山银花与菊花主体分子组吸附后,其总量一阶矩差值经t检验,P1=0.94>0.05、P2=0.02<0.05、P3=0.04<0.05。所有客体分子分别被金、山银花主体分子吸附后,其总量一阶矩差值无显著性差异。而被菊花主体分子吸附后,与被金银花和山银花主体分子吸附后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金银花和山银花之间印迹模板具有相似性,而金银花和山银花与菊花之间印迹模板存在差异。说明金银花和山银花二者存在印迹等效性,这也与临床用药相符合。
    10  基于多指标成分均衡释放喘平方缓释片的脱落颗粒研究
    蔡延渠 李碧云 钟晓雨 朱盛山 蔡婷 霍务贞 李苑新 吴燕红
    2019, 50(4):836-8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08
    [摘要](1372) [HTML](0) [PDF 912.75 K](1563)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缓释辅料制备的喘平方缓释片在体外溶出过程中颗粒的脱落及其载药、释放情况,进一步阐明中药复方缓释制剂多指标成分的均衡释放机制。方法 选取喘平方(麻黄、洋金花等)为代表方,分别选用改良桃胶、HPMC为缓释辅料制备喘平方缓释片,通过体外溶出实验,于不同时间点,采用水下摄像法拍摄外部形态变化,同时用激光粒度仪测定脱落颗粒的粒径大小、HPLC法测定多指标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东莨菪碱)的释放度,计算累积释放曲线斜率(K值)评价成分间的均衡释放性。结果 以改良桃胶和HPMC制备的喘平方缓释片与溶出介质接触后,0.5 h开始有少量颗粒脱落,随着时间的推移,颗粒脱落明显。二者相比,改良桃胶制备的喘平方缓释片均衡释放性更佳(麻黄碱K为12.18、伪麻黄碱K为12.30、东莨菪碱K为12.40)、颗粒脱落更快(1 h明显可见)、粒径更大(D50为53.37~70.33μm、D90为100.3~196.5μm)、脱落颗粒载药量更多(麻黄碱30.63%、伪麻黄碱32.97%、东莨菪碱31.67%)、药物释放时间更长(60~120 min)。结论 脱落颗粒是喘平方缓释片(改良桃胶)多指标成分均衡释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溶蚀-溶散"药物释放模式的体现。
    11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彝药蜜酒同制大黄工艺
    王玥 吕露阳 李莹 何建萍 肖汝明 杨凯 马子豪 曾锐
    2019, 50(4):844-8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09
    [摘要](1192) [HTML](0) [PDF 771.41 K](1683)
    摘要:
    目的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蜜酒同制大黄的炮制工艺进行优化。方法 以有效成分及浸出物含量结合感官评分为指标,对粉碎粒度、蒸制时长、闷润温度、含水量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考察。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HPLC法测定蜜酒同制大黄中游离蒽醌、总蒽醌的含量和热浸法测定浸出物的含量,并以上述3种指标含量的总评归一值为考察指标,对蒸制时间、闷润温度、含水量3个因素进行响应面考察,从而优选蜜酒同制大黄的最佳炮制工艺。结果 最佳炮制工艺条件为粉碎粒度过100目筛细粉,蒸制时长3.5 h,闷润温度33℃,含水量43%。结论 优化的炮制工艺简单可行,为规范蜜酒同制大黄的生产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
    12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紫杉醇-白桦脂酸混合纳米混悬剂
    蒋爱 李国源 王鑫 崔小兵 李俊松 狄留庆
    2019, 50(4):852-8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10
    [摘要](653) [HTML](0) [PDF 838.84 K](1954)
    摘要:
    目的 制备一种紫杉醇-白桦脂酸混合纳米混悬剂,优化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以泊洛沙姆188、卵磷脂为稳定剂,以稳定剂浓度、稳定剂比例、均质压力、循环次数为考察因素,以粒径及PDI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结果 最优工艺为稳定剂质量浓度0.6 mg/mL,泊洛沙姆188-卵磷脂(2:1),均质压力100 MPa,循环次数20次。最优工艺制备的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282.54±5.40)nm,PDI为0.242±0.020。紫杉醇-白桦脂酸混合纳米混悬剂中药物粒子呈棒状,再分散性与短期稳定性均良好,其中的紫杉醇和白桦脂酸均以无定形形式存在。制备成纳米冻干粉后,紫杉醇水中溶解度提高约90倍,白桦脂酸提高约100倍。在2 h内纳米冻干粉中2种药物累积溶出百分率显著提高,均达到95%。结论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纳米混悬剂制备工艺是有效、可行的,纳米混悬剂可改善紫杉醇和白桦脂酸溶出。
    13  泽泻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刘德文 邓哲 陈莎 仝燕 王锦玉 陈畅 程锦堂 章军 于欢 龚千锋 刘安
    2019, 50(4):860-8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11
    [摘要](1260) [HTML](0) [PDF 697.92 K](2288)
    摘要:
    目的 制备泽泻饮片标准汤剂,并建立其质量评价体系,为泽泻配方颗粒的研制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8批泽泻饮片,按标准工艺制备泽泻饮片标准汤剂,选择23-乙酰泽泻醇B转移率、pH值、出膏率、指纹图谱相似度等参数为评价指标,建立泽泻饮片标准汤剂的质量评价体系。结果 泽泻饮片中23-乙酰泽泻醇B质量分数为0.057%~0.267%,平均值0.156%;水分9.2%~12.8%,平均值10.44%。确定泽泻饮片标准汤剂的检测项目分别为pH值4.11~5.60,出膏率10.25%~17.09%,23-乙酰泽泻醇B的转移率10.49%~17.49%。结论 建立的质量评价方法稳定可行,适用于泽泻标准汤剂的研制与质量评价,可为泽泻配方颗粒及相关经典名方的研制提供参考。
    14  响应面法优化吴茱萸五加叶柚皮苷纯化工艺
    肖珊 罗姣 张斌贝 高大林 刘向前
    2019, 50(4):868-8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12
    [摘要](1309) [HTML](0) [PDF 653.56 K](1758)
    摘要:
    目的 利用响应面设计法优化聚酰胺树脂纯化吴茱萸五加Acanthopanax evodiaefolius叶中柚皮苷的工艺。方法 对上样质量浓度、上柱样用量、洗脱体系、洗脱剂用量、体积流量5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考察,并使用响应曲面设计法优化筛选出聚酰胺树脂纯化吴茱萸五加叶中柚皮苷的最优工艺条件。结果 吴茱萸五加叶中的柚皮苷的最优纯化工艺条件为上柱样质量浓度为4.0 mg/mL,上样量体积为3.5 BV,洗脱体系为30%甲醇,洗脱剂用量为3.0 BV,洗脱体积流量为8.0 BV/h。在该条件下,柚皮苷质量分数由5.08%提高到56.12%,得率为41.69%。再经一步重结晶后质量分数达到90%以上,符合医药原料要求。结论 聚酰胺树脂对吴茱萸五加叶中柚皮苷的纯化效果好,操作简单,效率高,稳定性好,可用于工业推广。
    15  HPLC同时测定杞菊地黄口服液12种成分
    郑艳萍 王欣玲 李伟东 金俊杰 杨冰 蔡宝昌
    2019, 50(4):875-8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13
    [摘要](1373) [HTML](0) [PDF 561.16 K](1605)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和实用的HPLC方法,用于同时测定杞菊地黄口服液中5-羟甲基糠醛(5-HMF)、莫诺苷、绿原酸、隐绿原酸、马钱苷、芍药苷、毛蕊花糖苷、木犀草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丹皮酚的含量。方法 采用YMC ODS柱(250 mm×4.6 mm,5 μm),柱温35℃,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4、325 nm,进样量10 μL。结果 5-HMF、莫诺苷、绿原酸、隐绿原酸、马钱苷、芍药苷、毛蕊花糖苷、木犀草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丹皮酚进样量在0.08~1.60、0.12~2.40、0.09~1.80、0.06~1.20、0.10~2.00、0.30~6.00、0.01~0.20、0.01~0.20、0.01~0.20、0.005~0.10、0.005~0.10、0.01~0.20 μg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良好,RSD均小于3.5%,加样回收率均在96%~103%,RSD分别为2.13%、3.45%、2.86%、2.59%、3.15%、3.49%、2.19%、3.25%、2.37%、2.53%、2.91%、3.35%,测定5批样品中各成分含量稳定,所测12种成分质量浓度分别为98.56~102.56、204.28~212.10、18.53~18.89、1.95~2.05、12.31~12.54、87.01~87.12、5.35~5.43、16.08~16.15、8.69~8.72、8.89~8.95、5.12~5.19、1.87~1.94 μg/mL。结论 本方法可以同时测定杞菊地黄口服液中5-HMF、莫诺苷、绿原酸、隐绿原酸、马钱苷、芍药苷、毛蕊花糖苷、木犀草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丹皮酚的含量,适用于杞菊地黄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16  左金方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人GES-1细胞增殖与凋亡的作用研究
    周红祖 黎莹斯 陈永恒 侯梅轩 余惠旻
    2019, 50(4):880-8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14
    [摘要](1272) [HTML](0) [PDF 14.31 M](1775)
    摘要:
    目的 研究左金方对幽门螺旋杆菌引起人正常胃黏膜上皮(GES-1)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 幽门螺旋杆菌以不同的感染复数(1:1、50:1、100:l、200:1、300:1)感染GES-1细胞,于12、24、48 h后,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以不同质量浓度(0.5、1.0、2.0、4.0 μg/mL)左金方作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GES-1细胞12、24、48 h后,收集细胞,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的凋亡率;Hochest染色检测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GES-1细胞后,感染复数越大,侵染时间越长,抑制细胞生长和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越强,幽门螺旋杆菌以100:1的感染复数作用人GES-1细胞12、24、48 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降低到(80.57±1.21)%、(70.04±3.21)%、(67.74±2.91)%,细胞的凋亡率分别增加到(23.74±1.71)%、(53.60±1.87)%、(70.67±2.87)%;与1.0 μg/mL左金方共培养24 h后,细胞存活率上升到(97.67±1.04)%,细胞凋亡率降低到(31.04±1.02)%,与相应模型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左金方各处理组细胞Caspase-3蛋白水平表达均明显降低;Hochest荧光染色,从形态学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果。结论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人GES-1细胞后,可以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左金方可以降低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细胞损伤,保护GES-1细胞。
    17  基于网络药理学黄芩-黄连药对治疗2型糖尿病作用机制探讨
    宗阳 董宏利 陈婷 颜帅 江国荣
    2019, 50(4):888-8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15
    [摘要](1666) [HTML](0) [PDF 745.25 K](3038)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芩-黄连药对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作用机制。方法 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黄芩、黄连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OMIM、TTD、Drugbank、Digsee等多个数据库查询与T2DM相关的基因。通过UniProt数据库查询靶点对应的基因,进而运用Cytoscape 3.2.1构建化合物-靶点(基因)网络、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出核心靶点,最后通过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研究其作用机制。结果 化合物-靶点网络包含42个化合物和相应靶点213个,关键靶点涉及PTGS2、PTGS1、HSP90AA1、HSP90AB1、NOS2等。PPI核心网络包含15个蛋白,关键蛋白涉及TNF、IL6、INSR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08个(P<0.05),其中生物过程(BP)条目87个,分子功能(CC)条目9个,细胞组成(MF)条目12个。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24条信号通路(P<0.05),涉及胰岛素抵抗通路、T2DM通路、胰岛素信号传递通路等。结论 黄芩-黄连中的活性成分主要通过DPP4、PPARG、IL6、PPARD、TNF等靶点调节炎症细胞因子、作用于胰岛素受体协同治疗T2DM。
    18  白头翁总皂苷碱水解产物通过线粒体通路促进肝癌细胞凋亡研究
    沈文华 季秀美 舒展 杨世林 刘艳丽 冯育林 许琼明
    2019, 50(4):895-9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16
    [摘要](1443) [HTML](0) [PDF 835.32 K](1495)
    摘要:
    目的 研究白头翁总皂苷碱水解产物(PAHS)抗肝癌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PAHS对于人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的影响,并用Giemsa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法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PAHS对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ytochrome C、Caspase-3、cleaved Caspase-3和Bcl-2的表达。采用ICR小鼠腋下sc肝癌细胞H22建立体内肝癌模型,测定肿瘤生长抑制率,并通过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组织形态。结果 体外结果显示,PAHS能够以剂量和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SMMC-7721细胞的增殖,能够将肿瘤细胞的生长周期阻滞在S期,降低线粒体膜电位。PAHS可以上调Cytochrome C、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和下调Bcl-2、Caspase-3的表达。体内实验结果显示,PAHS(50、100、200 mg/kg)可以抑制小鼠肝癌细胞的生长,具有剂量依赖性。组织学观察显示PAHS组的小鼠肿瘤组织均有大面积坏死及凋亡细胞的出现。结论 PAHS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发挥抗肝癌作用,其作用机制与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19  基于药效作用值的双黄连系列制剂再评价研究
    刘钱 张文文 姚运秀 李彬 彭晓宇 曾立 刘涛
    2019, 50(4):903-90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17
    [摘要](1381) [HTML](0) [PDF 530.40 K](2280)
    摘要:
    目的 以药效作用值为指标,对双黄连口服液、双黄连片剂及双黄连颗粒药效进行再评价。方法 测定并计算双黄连口服液、双黄连片剂及双黄连颗粒药效作用值,并采用经典的抗炎、解热及体外抑菌药效模型对这3种制剂药效进行验证。结果 双黄连口服液、双黄连片及双黄连颗粒抗炎药效作用值分别为2.80、3.57、2.66 mg,解热药效作用值分别为9.59、14.86、13.42 mg,抗菌药效作用值分别为996.72、2 011.64、1 691.98 mg,表明双黄连片抗炎作用、解热及抗菌作用最强,体内外药效研究也表明双黄连片在抗炎、解热及抗菌作用方面较其他2种剂型显著。结论 双黄连3种制剂的药效实验验证结果与其药效作用值预测结果一致,药效作用值可作为双黄连系列制剂药效作用再评价研究的指标。
    20  南葶苈子中的指标成分槲皮素-3-O-β-D-葡萄糖基-7-O-β-D-龙胆双糖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肺部免疫功能调节机制研究
    张桐茂 刘炜 孔德颖
    2019, 50(4):910-9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18
    [摘要](1325) [HTML](0) [PDF 850.47 K](1996)
    摘要:
    目的 研究南葶苈子中的指标成分槲皮素-3-O-β-D-葡萄糖基-7-O-β-D-龙胆双糖苷(QGG)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肺部免疫功能调节机制,阐释南葶苈子止咳平喘功效的物质基础与科学内涵。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QGG高(QGGH)、中(QGGM)、低(QGGL)剂量(0.20、0.15、0.10 g/kg)组和阳性对照氨茶碱(0.09 g/kg)组,连续8周采用香烟熏暴露联合细菌感染的方法制备COPD稳定期大鼠模型。各给药组大鼠于烟熏5周后开始ig给药,连续28 d。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大鼠肺组织中Th17和Treg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和FOXP3 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Treg细胞比例;TUNEL法观察QGG对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肺组织蛋白提取液中凋亡相关蛋白(cytoC、Caspase-9、Caspase-3、Bax、Bcl-2)及胞质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和胞核NF-κBp65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大鼠体质量增长率随周龄增长而明显增加,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在第1~8周增长率变化缓慢。与模型组比较,QGGH和氨茶碱组大鼠体质量增长率从第5周开始呈增长趋势,而QGGM、QGGL组大鼠体质量增长缓慢。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Treg和Th17细胞相关转录因子FOXP3和RORγt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FOXP3与RORγt比值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QGGH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FOXP3和RORγt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且QGGH组效果优于氨茶碱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QGGH组大鼠外周血中CD4+IL-17+/CD4+和CD4+FOXP3+/CD4+的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CD4+IL-17+/CD4+FOXP3+显著降低(P<0.05)。氨茶碱组大鼠外周血中Th17和Treg细胞相关的表达与QGGH组相近,但是CD4+IL-17+/CD4+FOXP3+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显著增加。与模型组比较,QGGH组和氨茶碱组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显著减少(P<0.05),QGGM、QGGL组改变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Bax、cytoC、Caspase-9、Caspase-3、胞核NF-κBp65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Bcl-2、胞质NF-κBp65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QGGH组和氨茶碱组大鼠肺组织Bax、cytoC、Caspase-9、Caspase-3、胞核NF-κBp65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Bcl-2、胞质NF-κBp65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QGG可以显著改善COPD模型大鼠的生存状态、体质量,降低外周血CD4+IL-17+/FOXP3+CD4+,调控Treg和Th17特征性转录因子FOXP3和RORγt的基因表达,平衡外周血中Th17与Treg比例,抑制肺组织细胞凋亡,修复损伤的组织,维持器官功能的完整性。
    21  6种人参属药材体外抗凝血活性与皂苷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舒盼盼 朱鹏飞 杨鑫龙 李璐茜 于未博 杨野 曲媛
    2019, 50(4):918-9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19
    [摘要](1837) [HTML](0) [PDF 646.38 K](2867)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功效的6种人参属药材提取物的体外凝抗血活性差异。方法 采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实验,探讨6种人参属药材提取物抗凝血活性的差异性;分析其抗凝血活性与皂苷含量的相关性。结果 竹节参、珠子参及三七可显著延长PT、APTT,降低FIB水平,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而人参、西洋参及屏边三七无显著变化。竹节参、珠子参提取物的抗凝血活性明显强于三七提取物。6种人参属药材中人参皂苷含量与其抗凝血活性的相关性分析表明,PT与人参皂苷Rb2含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且人参皂苷Rb2可显著延长PT、APTT。结论 6种人参属药材抗凝血活性存在差异,且抗凝血活性与人参皂苷Rb2含量相关。
    22  蒲葵子总黄酮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罗晓云 麦燕随 朱丽 张晓君 黄松 赖小平
    2019, 50(4):925-9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20
    [摘要](1374) [HTML](0) [PDF 687.87 K](1906)
    摘要:
    目的 研究蒲葵子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Fructus Livistonae,TFFL)对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诱导的人正常肝细胞LO2损伤的作用,初步探究TFFL保护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考察TFFL对LO2细胞的毒性及对APAP诱导的LO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 33342染色法考察LO2细胞凋亡率;试剂盒检测LO2细胞中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LO2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硝基化酪氨酸微管蛋白(NT)表达水平。结果 TFFL在给定质量浓度下对LO2细胞无毒性,且可促进其增殖。对APAP诱导的LO2细胞损伤,TFFL预防给药能够显著减少细胞凋亡,降低细胞中AST活性和MDA水平,升高SOD活性和GSH水平,抑制细胞中iNOS和NT蛋白的表达。结论 TFFL对APAP诱导的LO2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和硝化应激有关。
    23  枣仁安神方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冠心病伴焦虑症患者的疗效观察及与神经递质相关的机制探讨
    刘新锋 潘家华 沈艳
    2019, 50(4):931-9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21
    [摘要](1352) [HTML](0) [PDF 356.04 K](1954)
    摘要:
    目的 观察自拟枣仁安神方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冠心病(CHD)伴焦虑症患者的效果,以及对血清相关神经递质的影响,探讨自拟枣仁安神方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6年4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120例CHD伴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CHD常规治疗方案,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琥珀酸美托洛尔片、单硝酸异山梨酯、阿托伐他汀。对照组同时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自拟枣仁安神方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心绞痛评分,评价CHD和焦虑症疗效,并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髓过氧化物酶(MPO)、去甲肾上腺素(NE)和血浆神经肽(NPY)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CHD和焦虑症有效率分别为91.67%、93.33%,高于对照组的78.33%、80.00%,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HAMA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心绞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5-HT、NE、NPY水平高于对照组,MPO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拟枣仁安神方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CHD伴焦虑症,能够改善患者CHD和焦虑症症状,提高疗效,通过调节5-HT、NE、NPY和MPO水平来发挥治疗作用。
    24  生态因子及关键酶基因表达对秋季黄芩采收期主要药效成分合成的影响
    张甜 程林 杨林林 林红梅 杨利民 韩梅
    2019, 50(4):936-9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22
    [摘要](1648) [HTML](0) [PDF 852.54 K](2118)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芩秋季采收期药效成分的动态变化及生态因子和关键酶表达对其的影响。方法 以人工栽培的一年生黄芩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测定秋季连续时间黄芩根组织中9种关键酶基因(PAL、C4H、4CL、CHS、CHI、FNS、F6H、UBGAT、GUS)的表达量;采用HPLC法测定黄芩根中4种主要黄酮类化合物(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的含量;以生态气象站对黄芩样地气象数据进行采集;采用SPSS统计软件和DP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4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一年生黄芩秋季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因此黄芩秋季最佳采收时间应在9月初;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影响4种黄酮类药效成分较大的生态因子为土壤含水量、最高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合有效辐射;C4H、UBGAT基因的表达对黄芩秋季根部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具有重要影响;最大降雨强度可能通过对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来间接影响黄芩药效成分的积累。结论 明确了一年生黄芩秋季采收期4种主要黄酮类药效成分的动态变化和黄酮类化合物关键酶基因的表达,为黄芩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生理生态机制的明晰和黄芩药材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
    25  降解组测序技术对人参miRNA靶基因的分析鉴定
    王颖芳 王文娟 彭朦媛 陈艳琳 何枝华 曹晶晶 戴王强 林志云 杨泽民 龚梦鹃 尹永芹
    2019, 50(4):945-9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23
    [摘要](1408) [HTML](0) [PDF 774.37 K](2160)
    摘要:
    目的 分析鉴定人参miRNA靶基因。方法 采用降解组测序技术对石柱参(Shizhu ginseng)、园参(Yuan ginseng)的miRNA及靶基因进行检测;利用公共数据库KEGG/NR/GO数据库对降解组基因进行功能注释;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技术验证石柱参、园参的miRNA及靶基因表达量。结果 共得到8个miRNA家族的13个靶基因;利用KEGG/NR/GO数据库分析发现该miRNA的靶基因类型主要是转录因子、应答因子及信号转导通路等。对5个差异表达miRNAs:aqc-miR-159、bdi-miR162、cpa-miR319、pgi-miR4376、smo-miR396及其靶基因进行的qRT-PCR验证结果与降解组测序结果一致。结论 明确了部分人参miRNA的靶基因,为进一步研究人参miRNA的可能功能奠定基础。
    26  何首乌等位基因特异性PCR鉴别方法研究
    解会群 赵玉姣 查良平 程铭恩 彭华胜 彭代银
    2019, 50(4):951-9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24
    [摘要](1560) [HTML](0) [PDF 809.35 K](2078)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鉴别何首乌真伪的方法。方法 通过何首乌及其混伪品的psbA-trnH基因序列,寻找SNP位点并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来自于不同产地的何首乌及其3个同属混伪品进行PCR扩增,优化反应体系条件,并对此方法进行考察。结果 建立了何首乌特异性PCR的方法,在退火温度48℃、循环次数30时仅有何首乌能扩增得到191 bp的特异性条带,伪品则无。结论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鉴别何首乌真伪方法简单、可靠。
    27  不同产地玄参内生真菌种群结构的比较分析
    沈湛云 朱波 张泉龙 张巧艳 秦路平
    2019, 50(4):957-9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25
    [摘要](1522) [HTML](0) [PDF 638.48 K](1801)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产地玄参内生真菌的种群结构差异。方法 通过形态和分子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来自浙江磐安、陕西安康、湖北武穴、湖南邵东、四川达州和安徽亳州共6个产地的玄参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种群结构分析。结果 共分离得到3 052株内生真菌划分为153个形态型,经分子系统学分析,共划分为84个分类单元,分属于25个属,其中间座壳属、镰刀菌属、黑孢属、链格孢属、茎点霉属、棒孢属、附球菌属、枝孢属为6个产地内生真菌共有属,各产地的优势属不同。相似性分析表明,不同产地玄参内生真菌的组成结构上存在差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Simpson指数分析表明浙江磐安产地玄参内生真菌多样性较高,四川达州产地的多样性稍低。结论 系统研究玄参内生真菌的多样性与群落结构,阐明内生真菌在植物组织中的分布规律,可为玄参内生真菌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28  红花ERF1转录因子的克隆及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刘秀明 吕彦曦 杨龙宇 杜卫红 宫彦红 刘建雨 董园园 姚娜 李海燕
    2019, 50(4):963-9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26
    [摘要](1343) [HTML](0) [PDF 838.33 K](1891)
    摘要:
    目的 克隆1条红花AP2/ERF家族转录因子编码区序列,并构建植物表达载体。方法 在红花转录组测序基础上,利用RT-PCR方法克隆1条红花AP2/ERF家族转录因子编码区序列(CtERF1)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ClustalW 1.83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在CtERF1基因序列两端引入Spe I和XbaI酶切位点,构建含有35 S启动子的植物超表达载体pBASTA-CtERF1。结果 CtERF1基因编码297个氨基酸,且具有典型的AP2/ERF基因的功能结构域,含有1个AP2区域,为ERF亚族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推测其定位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tERF1基因编码氨基酸与其他物种氨基酸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其中与杨树和人参的亲缘关系最近。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成功构建pBASTA-CtERF1植物表达载体。结论 成功克隆了1条红花AP2/ERF家族转录因子编码区基因CtERF1,并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BASTA-CtERF1。
    29  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牡丹皮中13种化学成分的含量
    夏成凯 詹云武 胡云飞 方成武
    2019, 50(4):970-9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27
    [摘要](1448) [HTML](0) [PDF 643.05 K](1689)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不同产地牡丹皮中没食子酸、5-羟甲基糠醛、没食子酸甲酯、氧化芍药苷、儿茶素、芍药苷、1,2,3,6-O-四没食子酰葡萄糖、1,2,4,6-O-四没食子酰葡萄糖、苯甲酸、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牡丹皮苷C、苯甲酰氧化芍药苷、丹皮酚13种化学成分的HPLC方法。方法 采用50%甲醇回流提取,色谱条件采用C18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0.5%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结果 所测13种化学成分在测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均大于0.999 5,有良好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回收率。结论 所建立的HPLC方法可用于同时测定牡丹皮中13种化学成分的含量,该方法高效、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牡丹皮药材的质量控制。
    30  山西省中药注射剂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分析
    于舒婷 赵思俊 秦雪梅 李震宇
    2019, 50(4):975-9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28
    [摘要](1334) [HTML](0) [PDF 860.15 K](2240)
    摘要:
    山西省是中药注射剂生产的产业大省。目前山西省共有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18家,生产中药注射剂品种30个。对山西省中药注射剂产业的生产现状,包括优势生产企业、独家品种和优势品种,以及质量控制现状、科技研发现状等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分析了当前国内中药注射剂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后续研究思路。
    31  点击化学在中药活性成分靶点鉴定中的应用进展
    李根 曹世杰 张继超 向雪花 白钢 邱峰
    2019, 50(4):984-99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29
    [摘要](2033) [HTML](0) [PDF 778.96 K](3277)
    摘要:
    靶点是中药活性成分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基础,靶点确定是中药研发的关键,然而目前关于中药作用靶点的揭示未能获得突破性进展,已成为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瓶颈问题,因此,用于靶点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技术亟需被开发。近年来,以点击化学方法为代表的基于活性蛋白质组分析技术为中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对近年来点击化学在中药活性成分靶点鉴定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回顾和总结,对其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的展望。
    32  白首乌的研究进展
    印鑫 丁永芳 邵久针 王明亮 张婷 庄子锐 彭蕴茹
    2019, 50(4):992-10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30
    [摘要](1907) [HTML](0) [PDF 948.94 K](2919)
    摘要:
    白首乌是传统补益类中药材,具有补益肝肾、养血益精、强筋壮骨、乌须生发、抗衰老之功效,被历代医家奉为延年防老的珍品。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不同品种的白首乌进行了药理活性及物质基础的相关研究。现将白首乌近年来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通过对不同品种白首乌C21甾体总苷、苯酮类化合物结构和含量的差异,不同品种白首乌多糖类成分和营养物质含量的差异,以及不同化学成分的药理活性进行系统归纳,为进一步合理利用白首乌提供科学依据。
    33  丹皮酚衍生物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吴桂莹 亓玉玲 郝宝燕 王积磊 孙敬勇
    2019, 50(4):1001-10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31
    [摘要](1330) [HTML](0) [PDF 660.03 K](3163)
    摘要:
    丹皮酚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主要具有保护心脑血管系统、促进微循环、抗菌、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变态反应、增强免疫力以及治疗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作用。近年来,为了提高丹皮酚生物利用度,不仅改进其人工合成的方法,还对丹皮酚进行了大量的结构修饰及改造,包括羰基、酚羟基、羰基α-氢、甲氧基以及苯环,生成了羧酸酯类、磺酸酯类、磷酸酯类、醚类、NO供体类、糖苷化类、丹皮酚钠盐、Schiff碱类、噻唑类、肟类、羟烷基化类、α,β-不饱和酮类、胺甲基化类、α-氢卤代类、去甲基化类、苯环卤代类16种丹皮酚衍生物。结合国内外有关丹皮酚衍生物的文献,对丹皮酚衍生物及其药理活性方面进行综述,为此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34  中医药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
    李小江 牟睿宇 邬明歆 冯梦晗 李文杰 贾英杰
    2019, 50(4):1007-10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32
    [摘要](1231) [HTML](0) [PDF 628.28 K](2428)
    摘要:
    前列腺癌发病率不断升高,且不可避免地会进展成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虽然治疗方式在不断更新,但预后仍不乐观。因中医药在增效减毒、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其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治疗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对目前中医药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为其临床治疗用药及基础研究提供借鉴。
    35  干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膜炎的天然产物及其作用机制
    王元花 杨敏 程晓东
    2019, 50(4):1012-10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33
    [摘要](577) [HTML](0) [PDF 770.15 K](1762)
    摘要: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模型是研究人类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经典动物模型,研究发现诸多天然产物具有干预EAE的作用。对近10年报道的具有干预EAE活性的生物碱类、黄酮类、萜类、多酚类等天然产物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MS等神经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
    36  芍药苷干预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邢敏 毛敬洁 陈文列 林炜 王静楠
    2019, 50(4):1022-10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34
    [摘要](1258) [HTML](0) [PDF 902.23 K](2198)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造成老龄人口认知能力减退的主要疾病之一。芍药苷是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或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根皮中提取出的水溶性单萜苷,具有改善认知能力、镇静、抗炎、镇痛、解痉等作用,可以有效调节AD动物及细胞模型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和过度沉积的β-淀粉样蛋白(Aβ)水平,恢复乙酰胆碱、神经生长因子、Ca2+、α7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和腺苷受体等神经递质及神经受体的平衡状态,降低组织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并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对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芍药苷干预A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探索中药防治AD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7  我国中药饮片安全社会共治的困境与改革
    吴颖雄 田侃 喻小勇 白庚亮
    2019, 50(4):1027-10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04.035
    [摘要](1315) [HTML](0) [PDF 786.29 K](1738)
    摘要:
    中药饮片质量直接影响中医临床疗效。因此,面对目前不容乐观的中药饮片安全形势,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治理措施,但是中药饮片安全社会治理仅依靠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还要发挥多元主体的共治作用。目前,我国中药饮片安全社会治理中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同级政府各部门之间以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社会主体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作,政府单一治理依然是主流选项。因此,为提升中药饮片品质,有必要构建各方社会主体参与的中药饮片安全社会共同治理模式。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