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50卷第17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19, 50(17):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
    [摘要](202) [HTML](0) [PDF 4.88 M](803)
    摘要:
    2  封面
    2019, 50(17):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00
    [摘要](223) [HTML](0) [PDF 10.27 M](912)
    摘要:
    3  基于临床价值和传承创新的中药复方制剂设计
    阳长明
    2019, 50(17):3997-40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01
    [摘要](743) [HTML](0) [PDF 5.61 M](1042)
    摘要:
    中药复方是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药新药研究和申报的主要类别和方向,中药复方制剂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但由于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成分复杂、基础研究薄弱、有效成分不明确、多靶点作用等特点,再加上对中药复方制剂研究方法、评价的局限,如何科学开展中药复方制剂设计工作成了一个难以确切回答的问题。从药品基本属性和要求,结合中药复方新药研发路径、研发规律、研发策略的讨论,提出中药复方制剂设计应该基于临床价值和传承创新,以制剂安全有效为基础、尊重传统用药经验、质量源于设计、整体质量评价、质量均一稳定等作为中药复方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并对中药复方制剂设计中有关前处理、剂量、工艺、剂型、制剂处方设计以及设备选择与工业化生产等工作进行了讨论。
    4  基于“组分结构”特征的中药制剂质量评价策略
    杨冰 封亮 贾晓斌
    2019, 50(17):4003-40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02
    [摘要](556) [HTML](0) [PDF 4.11 M](943)
    摘要:
    中药制剂质量的科学客观评价一直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历史性难题。既往中药制剂质量评价多采用"以点代面,以一代全"的单成分评价模式及"唯含量论"的指标选取方式,严重偏离了中药整体观的特点,难以客观准确地评价中药制剂质量。目前,基于多指标的中药制剂质量评价模式已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然而中药多成分的复杂性,使其无法实现所有成分的准确辨识,更不可能将所有成分作为中药制剂质量评价的标准。结合中药自身特点,提出在现有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等先进技术手段,选取可代表中药制剂整体效应的有限个代表性成分,并在各代表性成分量比关系考察的基础上,以代表性成分的量及各代表性成分间量的关系为参数,建立基于"组分结构"特征的中药制剂质量评价策略,以期为今后中药制剂质量评价提供新的思路。
    5  中药制剂关键质量属性确认的思考
    赵晓霞 赵巍 张永文
    2019, 50(17):4008-401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03
    [摘要](1107) [HTML](0) [PDF 4.36 M](971)
    摘要:
    通过对中药制剂关键质量属性确认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分析,提出药品关键质量属性的确定应全面考虑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药用物质本身的性质等方面的因素,同时还应关注中药制剂成型的要求,体现药物质量控制的整体性要求,以提取完整的能表征药品性质的质量控制指标,为企业生产过程控制和药品质量标准建立提供依据。
    6  3D打印技术在制剂工艺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刘冬涵 梁军 罗菊元 刘彩凤 武慧超 杜守颖
    2019, 50(17):4013-40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04
    [摘要](1076) [HTML](0) [PDF 6.10 M](1045)
    摘要:
    随着材料化学、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制剂工艺也在不断创新与进步。近年来,3D打印技术成为制剂行业的研究热点。不同于传统制剂方法,3D打印技术可实现药物的个性化生产,解决药物存储问题,且由于其具有生产简单、携带方便、成本较低、患者依从性好等优势,在制剂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检索CNKI、SCI、Springer数据库并整理相关文献,对3D打印的原理及其在制剂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优势及挑战进行综述,并对3D打印技术在中药制剂领域的发展进行预测,旨在为该技术在中药制剂行业中的应用提供一定思路与参考。
    7  紫杉醇非注射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张秀梅 王国成 王征 陈莹 李德馨 陈德翠
    2019, 50(17):4020-40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05
    [摘要](995) [HTML](0) [PDF 10.65 M](942)
    摘要:
    紫杉醇是从红豆杉中分离出的一种复杂的次生代谢产物,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强活性广谱抗癌药物。紫杉醇水溶性差,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传统注射剂采用聚氧乙烯蓖麻油作为助溶剂,导致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使用前需进行预脱敏处理。因此,紫杉醇非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非常活跃,表明临床上对紫杉醇非注射剂型的需求巨大。综述了紫杉醇非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包括口服给药系统、阴道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植入释药系统、鼻腔给药系统和吸入给药系统,为今后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8  中药挥发油防治情志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李慧婷 李远辉 任桂林 张小飞 柳小莉 罗晶 杨明 黄小英
    2019, 50(17):4031-40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06
    [摘要](1108) [HTML](0) [PDF 9.11 M](1221)
    摘要:
    中药挥发油是芳香中药最具代表性的有效组分,具有抗焦虑、抗抑郁、镇静安神、神经保护作用等药理活性,经嗅觉、皮肤等途径可达到缓和情绪、调节神志的作用,对于防治抑郁、焦虑、失眠等情志疾病有着独特的优势,也能在其他身心疾病的防治和康复过程中发挥辅助治疗的作用,是独具特色的健康服务资源。但目前存在基础研究薄弱,缺乏疗效确切、适宜给药的优质制剂和产品等问题。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对中药挥发油给药途径、药效作用、作用机制进行系统梳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为其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9  微晶纤维素对疏风解毒配方提取物粉末直压性能影响的研究
    余雅婷 赵立杰 徐君杰 王优杰 冯怡
    2019, 50(17):4041-40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07
    [摘要](982) [HTML](0) [PDF 7.48 M](880)
    摘要:
    目的 研究微晶纤维素(MCC)对疏风解毒配方提取物粉末(SFJDE)直压性能的影响。探讨压片前粉体的基础物理性质与其功能性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SFJDE和MCC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后,分别测定混合粉体物理性质和在不同压力下的压缩参数。采用线性回归和偏最小二乘法(PLS)对粉末基础物理性质和功能性参数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SFJDE中MCC的加入量与粉末的含水量(MC)、松密度(ρb)、孔隙率(ε)等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r2 ≥ 0.991 9),与流动性指标Hausner比(HR)、Carr's指数(CI)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r2 ≥ 0.834 2);表征粉体压缩性的参数压缩比(CR)、屈服应力(Py)逐渐降低,单位有效功(Esp)、参数a逐渐升高;表征粉体成型性参数kA逐渐增大,kB逐渐变小。PLS分析粉体的基本物理性质MC、ρb、振实密度(ρt)、真密度(ρtrue)、中值粒径(D0.5)对这些参数影响最大,而粒径分布(span)、HR、CI对其影响较小,但这3个指标对于表征粉体破碎和重排参数abf的影响最大。结论 MCC的增加降低了SFJDE的流动性,提高了SFJDE的压缩和成型能力,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其流动性和压力敏感性的影响。
    10  基于Hermia模型的中药果胶模拟体系的超滤膜过程污染机制研究
    彭静 朱华旭 郭立玮 李博 茅向军
    2019, 50(17):4051-40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08
    [摘要](779) [HTML](0) [PDF 8.61 M](992)
    摘要:
    目的 揭示有关中药提取物中果胶引起的膜污染复杂现象的机制,并探讨Hermia模型在研究中药污染机制方面的适应性。方法 以中药提取液中的果胶、果胶和小分子药效物质(小檗碱)模拟溶液为研究对象,收集膜过程中通量数据,运用Hermia数学模型进行曲线拟合,分析污染机制。结果 结合数学模型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果胶模拟溶液体系进行研究,发现膜表面滤饼层的形成是导致通量降低和膜污染的主要原因。结论 Hermia数学模型可作为分析中药提取液膜污染机制的方法,可为中药提取液超滤过程所引起的膜污染复杂现象提供理论基础。
    11  二氢杨梅素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表征及药动学研究
    郜娜 范明松 杨庆宇 郝海军
    2019, 50(17):4060-40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09
    [摘要](1056) [HTML](0) [PDF 6.40 M](844)
    摘要:
    目的 制备二氢杨梅素(DMY)磷脂复合物(DMY-PC)和二氢杨梅素磷脂复合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DMY-PC-NLC),并分别进行体内外评价。方法 溶剂挥发法制备DMY-PC,高压均质法制备DMY-PC-NLC。采用正交试验优化DMY-PC-NLC处方中固液脂质比例,固液脂质材料总用量,DMY-PC投药量和泊洛沙姆188用量,得出DMY-PC-NLC最佳制备处方。5%甘露醇为冻干保护剂进一步将DMY-PC-NLC制备成冻干粉末,并比较DMY-PC和DMY-PC-NLC体外释放和体内药动学行为。结果 DMY在DMY-PC中以无定形状态存在,1H-NMR显示DMY化学结构未发生改变。正交试验确定DMY-PC-NLC的最佳处方为固液脂质比例为5:1,固液脂质材料总用量为325 mg,DMY-PC投药量为45 mg,泊洛沙姆188用量为0.9%。DMY-PC-NLC平均粒径为(197.25±4.42)nm,Zeta电位为(-18.2±2.1)mV,包封率为(71.68±1.36)%,载药量为 (3.94±0.24)%。DMY-PC-NLC体外释药模型符合Weibull模型,方程为lnln(1-Mt/M)=0.700 1 lnt-1.954 1(r=0.971 4)。与DMY原料药相比,DMY-PC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至1.63倍,而DMY-PC-NLC提高至3.22倍。结论 与DMY-PC相比,DMY-PC-NLC进一步促进了DMY的体内吸收,有效提高了DMY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
    12  木香烃内酯与去氢木香内酯共包封聚乙二醇化长循环脂质体的制备及表征
    王文俊 严晓敏 陈自强 李奇娟 谢余 胡慧玲 王战国
    2019, 50(17):4068-40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10
    [摘要](1042) [HTML](0) [PDF 6.23 M](944)
    摘要:
    目的 优化川木香主要药效成分木香烃内酯(Cos)与去氢木香内酯(DL)共包封的聚乙二醇(PEG)化长循环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表征。方法 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Cos与DL共包封的PEG化长循环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处方进行优化,并对脂质体的形态、粒径及表面电位、包封率、稳定性和体外释放度进行测定。结果 最佳制备工艺为药脂比0.14:1、胆固醇与磷脂比0.05:1、mPEG-2000-DSPE添加量6%、水化时间30 min、探头超声时间4 min。所得脂质体外观圆整、分散均匀,平均粒径为(104.80±2.48)nm,多分散指数(PDI)为0.245±0.031,Zeta电位(-9.70±0.23)mV,Cos包封率(91.9±2.6)%,DL的包封率(94.41±1.23)%。结论 工艺和处方优化后制得外观形态良好、配伍药物包封率均较高的PEG化脂质体。
    13  马钱子总碱-白芍总苷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制备及体外评价
    刘丽丽 史畑女 方蕾 徐玲霞 金晨 管咏梅 朱卫丰 陈丽华
    2019, 50(17):4076-40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11
    [摘要](1050) [HTML](0) [PDF 6.83 M](804)
    摘要:
    目的 制备马钱子总碱(TASS)-白芍总苷(TGP)脂质立方液晶纳米粒(TASS-TGP LLCN),并考察其体外经皮吸收行为。方法 运用前体注入法制备TASS-TGP LLCN,采用超滤离心法测定包封率,以包封率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优化TASS-TGP LLCN处方,并对优化后制备的TASS-TGP LLCN基本性能进行评价。同时,采用泊洛沙姆407(F127)作为凝胶基质制备凝胶,运用Franz扩散池法比较TASS-TGP LLCN凝胶和TASS-TGP普通凝胶的体外经皮渗透特性,初步考察TASS-TGP LLCN凝胶的经皮渗透行为。结果 TASS-TGP LLCN的最佳制备处方为甘油单油酸酯(GMO)1.0 g,F127 0.25 g,分散相60 mL,马钱子碱、士的宁及芍药苷包封率均大于50%,制剂质量评价显示制得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245.3±16.4)nm,pH值6.62,在透射电镜下呈立方体结构,大小均一;透皮实验显示,TASS-TGP LLCN凝胶的24 h累积透过量、渗透速率及皮肤滞留量均大于TASS-TGP普通凝胶。结论 TASS-TGP LLCN呈现促渗和皮肤贮库的双重效应,具有潜在的开发前景。
    14  红花提取物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其透膜性研究
    王瑜 史亚军 邹俊波 张小飞 邰佳 梁玉琳 周晓 杨艳君 王瑞杰
    2019, 50(17):4084-40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12
    [摘要](1051) [HTML](0) [PDF 5.46 M](787)
    摘要:
    目的 优化红花提取物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工艺并研究其透膜性能。方法 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响应曲面分析法,以红花提取物与磷脂形成的磷脂复合物的复合率为指标,优化制备工艺。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方法进行表征。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评价红花提取物及不同药脂比的磷脂复合物的体外透膜性能。结果 红花提取物磷脂复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为以甲醇为复合溶剂,红花提取物的质量浓度为5.0 mg/mL,与磷脂质量比为1:1,反应时间为1.5 h,反应温度为55℃。透膜实验结果显示,红花提取物及药脂比分别为2、1、0.5的磷脂复合物24 h累积渗透量(Q24)分别为(15.07±1.24)、(15.61±0.92)、(21.94±1.54)、(21.05±1.39)μg/cm2结论 优选的制备工艺合理可行,红花提取物磷脂复合物能明显改善其透膜性能。
    15  水飞蓟宾过饱和自微乳给药系统的制备及体外质量评价
    赖章婷 丁海波 蒋且英 陈绪龙 廖正根
    2019, 50(17):4091-40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13
    [摘要](574) [HTML](0) [PDF 764.29 K](1086)
    摘要:
    目的 开发和优化水飞蓟宾(SLB)过饱和自微乳给药系统(SLB-SSMEDDS),提高SLB在生物介质中的过饱和度以及延长过饱和时间。方法 通过溶解度试验、乳化剂乳化能力的考察以及伪三元相图的绘制,筛选出SLB-SSMEDDS处方组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综合评价各处方的性能以筛选最优处方比例;以维持药物在体外生物介质中的过饱和度和持续时间优选沉淀抑制剂(PPIs)的种类及其用量;从乳化效果、乳液大小及表面形貌,体外释药及体外过饱和度等角度全面评价SLB-SSMEDDS。结果 SLB-SSMEDDS处方为丙二醇单辛酸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二乙二醇单乙基醚-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10:67.5:22.5:2),载药量为50.19 mg/g,形成的自微乳均一透明,乳滴呈大小均匀的圆球状分布,乳化时间为(30.67±4.16)s,平均粒径为(11.67±0.81)nm,多分散指数(PDI)为0.15±0.04,SLB-SSMEDDS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2种生物介质中药物的溶出速率均显著升高,体外稀释过饱和度在120 min内可维持在10以上。结论 SLB-SSMEDDS制备工艺简单,能改善传统自微乳给药系统(SMEDDS)的稳定性问题,有效维持过饱和状态,增强SLB体外溶出。
    16  水飞蓟素-磺丁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周桂芝 吴珏 杨雪晗 陈珍珍 刘志宏 宋洪涛
    2019, 50(17):4100-41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14
    [摘要](926) [HTML](0) [PDF 5.89 M](826)
    摘要:
    目的 制备高水溶性的水飞蓟素-磺丁基-β-环糊精包合物。方法 相溶解度法筛选环糊精包合材料,确定包合类型;正交试验法优选水飞蓟素包合物的工艺条件;对其溶解度进行测定并使用显微镜法、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对包合物结构进行表征。结果 磺丁基-β-环糊精对水飞蓟素的增溶作用更强,确定其为包合材料,药物与环糊精按1:n的方式进行包合;正交试验优选出的最佳工艺为水飞蓟素与磺丁基-β-环糊精的物质的量比1:8,包合温度60℃,包合时间3 h;溶解度、显微镜、红外光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的结果均显示已形成包合物,且药物以非晶型或无定型存在于包合物中。结论 成功制备水飞蓟素-磺丁基-β-环糊精包合物,其可显著提高水飞蓟素的溶解度,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17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丁香苦苷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的制备工艺
    张喜武 李秋晗 刘美欣 李永吉 徐坐帝 朱健 张丽丽 杨斯棋 窦金金 李英鹏
    2019, 50(17):4108-41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15
    [摘要](927) [HTML](0) [PDF 4.79 M](926)
    摘要:
    目的 优化丁香苦苷聚乳酸(Syr)-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 纳米粒(Syr-NPs)的处方。方法 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Syr-NPs,以包封率、载药量、平均粒径以及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考察PLGA质量浓度(A)、丁香苦苷质量浓度(B)、水相与有机相比例(C)3因素考察对包封率、载药量、平均粒径以及总评归一值的影响,以星点设计-效应面法选取最佳处方条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最优处方工艺为PLGA质量浓度为9.63 mg/mL,Syr质量浓度为12.88 mg/mL,有机相与水相的比例为1:9.46,制得的Syr-NPs的包封率、载药量、平均粒径分别为(27.86±0.87)%、(7.02±0.15)%、(110.0±1.20)nm。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优化包载Syr的PLGA纳米粒处方与制备工艺。
    18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斑蝥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处方工艺
    宁双成 周莉莉 王敏 朱坤 邹蔓姝 夏新华
    2019, 50(17):4114-41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16
    [摘要](616) [HTML](0) [PDF 6.62 M](819)
    摘要:
    目的 将斑蝥毒性成分斑蝥素(CTD)整合在新型纳米载体(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中,并优化斑蝥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CTD-NLC)处方工艺,从而降低斑蝥素的毒性并增强其靶向性。方法 乳化超声分散法制备CTD-NLC,建立透析法测定其包封率,以平均粒径、粒径分布(多分散指数,PDI)、Zeta电位、包封率与载药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与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CD-RSM)优化CTD-NLC的处方工艺,多元二次项拟合评价指标与因素间的模型方程,对拟合方程进行方差分析,效应面法预测最优处方。结果 优化后的CTD-NLC处方工艺:脂质总量为453.66 mg、固体脂质与液体脂质的比例为1:2、总稳定剂质量浓度为16.9 mg/mL、Pluronic F68与蛋黄卵磷脂(Lipoid E PC S)的比例为3.88:1、超声30 min(工作2 s、停2 s);所制得的CTD-NLC外观为澄清透明伴有淡蓝色乳光,平均粒径为(85.99±0.49)nm,PDI为0.280±0.002,Zeta电位为(-8.21±0.24)mV,包封率为(98.57±0.05)%,载药量为(0.65±0.01)%。结论 CCD-RSM建立的拟合模型精准可靠,优化后处方制备的CTD-NLC分布集中,包封率高,物理稳定性好,为CTD-NLC的后续体内外研究奠定了制剂基础。
    19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理念的红花颗粒制备工艺及物理指纹图谱研究
    王永洁 陈柽 邓莉莉 刘欣妍 刘鑫 赵颖 张燕 刘葭 吴清
    2019, 50(17):4123-41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17
    [摘要](963) [HTML](0) [PDF 6.06 M](872)
    摘要:
    目的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理念对红花颗粒进行制备工艺研究,并对颗粒进行质量控制。方法 以红花为模型,采用湿法制粒,以颗粒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保留率、总黄酮保留率、颗粒成型率、松密度、振实密度、相对均齐度指数、豪斯纳比、休止角、干燥失重及吸湿率作为评价指标,单因素结合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对颗粒制备工艺参数进行研究。采用物理指纹图谱法对红花颗粒各项物理属性指标进行综合表征,建立由7个指标(松密度、振实密度、相对均齐度指数、豪斯纳比、休止角、干燥失重及吸湿率)构成的颗粒物理指纹图谱,评价不同批次颗粒的质量一致性。结果 优选出红花颗粒制备工艺:药辅用量比为1:0.8,润湿剂(95%乙醇)用量为32%,于70℃干燥120 min。10批红花颗粒物理指纹图谱相似度均高于0.99。结论 建立的红花颗粒制备工艺稳定可行,物理质量标准科学合理,可以为中药制剂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20  基于细胞生物电传感效应的复方丹参片溶出动力学研究
    马晓斐 王建春 潘金火 谢辉 陈军 张倩 韩星星 严国俊
    2019, 50(17):4131-41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18
    [摘要](678) [HTML](0) [PDF 6.30 M](804)
    摘要:
    目的 建立复方丹参片的细胞生物电传感效应模型,以此进行复方丹参片的溶出动力学研究。方法 以实时细胞电子分析技术(real-time cell-based assay,RTCA)为手段,测定复方丹参片的体外溶出度,建立溶出动力学模型,并与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比较验证。结果 CCK-8实验和RTCA实验联合筛选出对复方丹参片有特定依赖性的细胞株,建立基于RTCA技术的复方丹参片溶出动力学模型,得到最佳拟合模型Weibull模型ln{ln[1/(1-Q)]}=1.071 4 lnt-3.736 7;建立基于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复方丹参片溶出动力学模型,得到最佳拟合模型Weibull模型ln{ln[1/(1-Q)]}=1.080 4 lnt-3.723 4;两者的Weibull模型比较,RTCA拟合的模型效果更佳。结论 RTCA技术应用于中药复方固体制剂溶出动力学研究,具有可行性,并为中药及中药复方质量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21  基于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法评价丹参微波提取与传统提取法的差异性
    徐雪 徐剑 张永萍 缪艳燕 刘耀 周雪娇
    2019, 50(17):4138-41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19
    [摘要](783) [HTML](0) [PDF 5.79 M](1175)
    摘要:
    目的 采用UPLC建立丹参微波提取法与传统提取法的指纹图谱并鉴定主要色谱峰,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化学成分的特征差异。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体积流量为0.3 mL/min,检测波长为270 nm,建立丹参传统提取法与微波提取法的指纹图谱;对8个指标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t检验分析,从而进一步评价丹参微波提取与传统提取法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传统提取法与微波提取法分别标定16个共有峰和17个共有峰,且8个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具有差异性。在相似度评价中,对丹参不同提取法的指纹图谱进行对比,相似度均>0.945。指标性成分的含量上,微波提取法中指标性成分的综合质量分数均高于传统提取法,8个指标成分的均值表明微波提取法高于传统提取法,与传统提取法比,丹参素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的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 通过对指纹图谱的比较,以及化学计量学方法评价,丹参不同提取法下的整体化学组分类似,通过t检验分析化学成分的含量具有一定差异,且丹参微波提取法的含量高于传统提取法。微波提取法相较于传统提取法具有一定的优势,此方法的建立可以为微波提取法在中药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22  《中国药典》三七项下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改进
    梁笑 钱珊珊 孙寒 王雨宵 舒子璇 张晓倩 周卓 何霈棠 徐国兵 桂双英
    2019, 50(17):4145-41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20
    [摘要](1153) [HTML](0) [PDF 5.11 M](804)
    摘要:
    目的 优选三七含量测定时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结合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考察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温度对皂苷类成分提取工艺的影响,优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结果 最佳制备方法为采用75%甲醇,回流提取1次,料液比为1:40,提取温度为100℃。结论 优选出的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简单可行,成分提取率较高,为三七含量测定时供试品溶液制备提供参考。
    23  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3种成分含量测定
    陈蒙 林龙飞 刘宇灵 王春民 李慧 杨宇杰
    2019, 50(17):4152-415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21
    [摘要](521) [HTML](0) [PDF 4.40 M](793)
    摘要:
    目的 建立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HPLC指纹图谱及3种成分含量测定方法,为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物质基准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色谱柱为CNW Athena C18(250 mm×4.6 mm,5μm),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0 min,5%~10% A;10~20 min,10%~15% A;20~50 min,15%~30% A;50~75 min,30%~40% A;75~95 min,40%~50% A;95~111 min,50%~95% A),体积流量为1.0 mL/min,进样量为10 μL,柱温30℃。指纹图谱及甘草苷、甘草酸铵含量测定的检测波长为230 nm,桂皮醛为290 nm。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出版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年版),建立10批苓桂术甘汤指纹图谱,并使用HPLC法同时测定3种指标成分含量。结果 对10批苓桂术甘汤进行研究,其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标定了24个共有峰,各峰分离度较好。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其甘草苷、甘草酸铵含量较高。经方法学考察,3种成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RSD值均小于1.0%;甘草苷、桂皮醛、甘草酸铵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 98.35%、101.51%、102.59%,RSD均小于2.5%;样品在48 h内稳定;方法的重复性良好。结论 建立的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指纹图谱及3个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稳定、准确可靠,可用于苓桂术甘汤物质基准的质量控制。
    24  基于多成分同时定量和统计学分析的大黄利胆片质量评价研究
    位恒超 刘雅敏 韩德恩 田萍 辛玉凤
    2019, 50(17):4158-41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22
    [摘要](739) [HTML](0) [PDF 4.45 M](781)
    摘要:
    目的 建立用HPLC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大黄利胆片中10个活性成分没食子酸、5-羟甲基糠醛、柯里拉京、对羟基苯甲醛、鞣花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含量的方法,并结合统计学分析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Phenomenex Kinetex C18色谱柱,柱温为30℃,以甲醇-0.15%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 mL/min,检测波长分别为265.0 nm(0~5.8 min,检测没食子酸)、283.9 nm(5.8~7 min,检测5-羟甲基糠醛)、222.2(7~18 min,检测柯里拉京、对羟基苯甲醛)、256.7 nm(18~74 min,检测鞣花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用SPSS 21软件对10批药中成分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个成分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 0),平均加样回收率98.45%~100.12%,RSD为0.80%~2.51%;含量分别为没食子酸8.371~11.438 mg/片、5-羟甲基糠醛0.046~0.087 mg/片、柯里拉京0.721~2.094 mg/片、对羟基苯甲醛0.034~0.065 mg/片、鞣花酸1.736~1.996 mg/片、芦荟大黄素0.337~0.440 mg/片、大黄酸1.636~2.562 mg/片、大黄素0.602~0.846 mg/片、大黄酚0.388~0.566 mg/片、大黄素甲醚0.621~0.781 mg/片;10批样品质量基本一致。结论 该方法简单准确,可用于大黄利胆片的质量控制。
    25  一测多评法测定竹节参中7种皂苷类成分的含量
    谭诗涵 伍红年 雷雅婷 张也 王元清 刘瑞连 刘乐平 严建业 王炜
    2019, 50(17):4164-41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23
    [摘要](969) [HTML](0) [PDF 4.68 M](834)
    摘要: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竹节参中7种皂苷类成分的含量,并验证此方法在竹节参中应用的可行性与适用性。方法 采用HPLC法,以竹节参皂苷Ⅴ为内参物,建立人参皂苷Rg1、Re、Rb1,假人参皂苷RT1,竹节参皂苷Ⅳ、Ⅳa的相对校正因子(fs/i),并利用fs/i计算竹节参样品中成分的含量,同时用外标法测定各成分的含量,比较2种方法的差异。结果 人参皂苷Rg1、Re、Rb1,假人参皂苷RT1,竹节参皂苷Ⅳ和Ⅳa的fs/i分别为1.286 7、1.432 7、0.966 6、0.962 4、1.207 2、0.938 4。采用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得到的10批竹节参样品各成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建立的一测多评法准确性高,可用于竹节参皂苷类成分的定量分析和质量评价。
    26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新疆软紫草中6种萘醌类成分
    毛艳 蔡晓翠 古丽白热木·玉素因 贺金华
    2019, 50(17):4170-41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24
    [摘要](970) [HTML](0) [PDF 4.62 M](832)
    摘要:
    目的 建立新疆软紫草Arnebia euchroma中紫草素、乙酰紫草素、去氧紫草素、异丁酰紫草素、β-乙酰氧基异戊酰紫草素和β,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6种萘醌类成分的一测多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分辨LC-MS对软紫草药材中的主要萘醌类色谱峰进行鉴定。采用HPLC法,以乙酰紫草素为内参物,建立了乙酰紫草素与紫草素、去氧紫草素、异丁酰紫草素、β-乙酰氧基异戊酰紫草素和β,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并考察了相对校正因子的耐用性和重现性。比较了外标法和一测多评法对新疆软紫草中 6 种成分的测定结果。结果 各相对校正因子重复性良好,一测多评法测定结果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 建立同时测定6种成分的一测多评法控制新疆软紫草药材的质量是准确、可靠的。
    27  HPLC法测定不同提取工艺及不同部位的雀舌茶中6种多酚成分
    孔令朋 刘会灵 王增援 程桂广 赵天瑞
    2019, 50(17):4176-418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25
    [摘要](752) [HTML](0) [PDF 4.33 M](831)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法测定雀舌茶Vaccinium dunalianum 6种主要化学成分6'-O-咖啡酰基熊果苷、熊果苷、robustaside A、对羟基苯甲酸、咖啡酸、咖啡酸甲酯的方法。方法 采用SunFire®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体积流量为1.0 mL/min,柱温为30℃,优化雀舌茶的提取方法,并考察方法的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结果 以蒸馏水为提取溶剂,超声提取20 min可以得到最高的提取率。在上述色谱条件下,6'-O-咖啡酰基熊果苷、熊果苷、robustaside A、对羟基苯甲酸、咖啡酸、咖啡酸甲酯有很好的分离效果,线性关系、稳定性、重复性较好。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准确,可以作为上述6种主要化学成分的检测方法。
    28  基于HPLC-Q/TOF-MS的经典名方保阴煎化学物质组快速辨识研究
    马文凤 刘丽 何枢衡 姚杭琦 洪美闲 张纪红 张铁军 许浚
    2019, 50(17):4181-41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26
    [摘要](1134) [HTML](0) [PDF 6.01 M](859)
    摘要:
    目的 基于HPLC-Q/TOF-MS系统解析保阴煎化学物质组。方法 采用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体积流量1.0 mL/min,进样量10 μL,质谱条件为X500R QTOF质谱仪,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扫描。结果 通过对照品确认、高分辨质谱数据分析及文献比对,共鉴别出52个化学成分,包括17个黄酮类、6个酚酸类、12个环烯醚萜类、8个生物碱类、1个苯乙醇苷类、4个单萜类、2个三萜类及2个其他类成分。结论 建立的方法可系统、准确、快速地鉴定保阴煎中的多种化学成分,为后续保阴煎质量属性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29  热毒宁注射液解热抗炎活性成分研究(V)
    葛雯 李海波 王振中 于洋 苏真真 杨彪 曹亮 黄文哲 肖伟 姚新生
    2019, 50(17):4189-41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27
    [摘要](1052) [HTML](0) [PDF 9.19 M](750)
    摘要:
    目的 研究中药复方热毒宁注射液解热抗炎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内毒素休克模型对热毒宁注射液解热抗炎活性部位进行筛选,综合应用HP-20大孔树脂、硅胶、MCI、ODS柱色谱以及反相MPLC、HPLC等各种现代色谱技术对解热抗炎活性部位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采用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前列腺素E2(PGE2)的分泌为评价指标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炎活性评价。结果 热毒宁注射液经大孔吸附树脂95%乙醇洗脱部位为解热抗炎活性部位,从中分离得到了2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4aS,7aS,7bS)-4,4a,7a,7b-tetrahydro-2H-1,7-dioxacyclopent[cd] indene-5-carboxylic acid methyl ester(1)、(4aS,7aS)-1,4a,5,7a-tetrahydro-7-(hydroxymethyl)-cyclopenta[c] pyran-4-carboxylic acid methyl ester(2)、3α,5α-tetrahydrodeoxycordifoline lactam(3)、R-(Z)-4-甲基-5-[(2',6',6'-三甲基-4'-氧代-2'-环己烯-1'-基) 亚甲基]-2(5H)-呋喃酮(4)、(1α,2α,3β,4β)-2,4-双 (4-羟基-3-甲氧基苯基)-1,3-环丁烷二甲酸(5)、4-[(6-O-苯甲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 氧基]-3-甲氧基苯甲酸(6)、丁香脂素(7)、E-3-(3,4-二羟基苯亚甲基)-5-(3,4-二羟基苯基) 二氢呋喃-2-酮(8)、6,7-二甲氧基香豆素(9)、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10)、水杨酸(11)、丁香醛(12)、苯乙酸(13)、香草醛(14)、咖啡酸(15)香草乙酮(16)、3,5-O-二咖啡酰奎宁酸(17)、4,5-O-二咖啡酰奎宁酸(18)、3,4-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19)、3,5-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20)、4,5-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21)、5-O-咖啡酰奎宁酸乙酯(22)、3,5-O-二咖啡酰奎宁酸乙酯(23)、4,5-O-二咖啡酰奎宁酸乙酯(24)。其中化合物11014~24 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PGE2的分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 化合物1~911~1322~24 均为首次从热毒宁注射液中分离得到,有机酸类化合物可能为热毒宁注射液解热抗炎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之一。
    30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补阳还五汤成分与缺血性脑卒中靶点的相互作用研究
    樊启猛 杨岩涛 肖美凤 刘文龙 周晋 贺玉婷 贺鹏 李海英 潘雪 贺福元 邓凯文
    2019, 50(17):4200-42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28
    [摘要](1058) [HTML](0) [PDF 7.74 M](931)
    摘要:
    目的 运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补阳还五汤成分与缺血性脑卒中靶点的相互作用,探索补阳还五汤的有效物质基础及主要作用靶点。方法 选取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关的人体46个关键蛋白靶标,从数据库中筛选204个补阳还五汤活性成分,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将所获得的活性分子与关键靶点对接,得到Total Score,同时建立多成分-多靶点网络模型,再运用总量统计矩相似度法分析各靶点与所有靶点总体行为的相似性。结果 通过分子对接虚拟筛选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活性小分子,其中有22个成分与40个或以上蛋白靶点有较好的相互作用,虚拟筛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靶点,其中22个蛋白靶点与80个或以上成分有较好的相互作用。结论 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方法可用来寻找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活性成分及主要靶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提供一定参考。
    31  透明质酸修饰的包载人参中3种成分纳米脂质载体抗肿瘤活体靶向与组织分布研究
    孙爽 尚尔雨 肖洪彬 赵程程 郭玉岩 李永吉 杨大宇 吕邵娃
    2019, 50(17):4209-42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29
    [摘要](989) [HTML](0) [PDF 7.38 M](1183)
    摘要:
    目的 采用人肝癌SMMC-7721细胞移植裸鼠,研究包载人参3种成分(齐墩果酸、熊果酸、人参皂苷Rg3,OUR)的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修饰的纳米脂质载体(HA-OUR-NLC)在荷瘤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方法 以FITC和DiR为荧光探针,采用荧光内窥式共聚焦成像和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动态监测HA-OUR-NLC靶向到各组织器官的行为过程。结果 HA-OUR-NLC可明显提高齐墩果酸、熊果酸、人参皂苷Rg3在肿瘤中的相对摄取率(RUE),分别达到2.51±1.23、2.27±1.43和2.77±0.25,表明经过HA修饰的纳米粒可增强药物在肿瘤中的摄取。DiR-HA-OUR-NLC组荷瘤裸鼠肿瘤区域可以明显观察到较强的荧光信号,显著高于DiR-OUR-NLC组。结论 HA-OUR-NLC能够在肝肿瘤部位富集,可明显提高给药系统的肿瘤靶向性。
    32  基于逐步判别法分析辛味中药挥发油“四气”药性、透皮促渗能力和化学成分的关联因素
    杨文国 朱学敏 吴凤烨 董昀菲 溪江安 陈思颖 陈军
    2019, 50(17):4219-42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30
    [摘要](958) [HTML](0) [PDF 4.85 M](916)
    摘要:
    目的 考察辛味中药挥发油的"四气"药性、透皮促渗能力和化学成分的关联性。方法 选择不同"四气"药性的20味辛味挥发油开展配对比较,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GC-MS分析成分后,通过皮肤电阻动力学技术考察其透皮促渗能力,根据研究结果运用逐步判别法和方差分析法遴选因子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 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能力排序为热性 > 温性 > 寒凉。倍半萜类化合物含量越高药性趋于温热性,促渗能力越大。相反,不含倍半萜类化合物或者含量少,药性趋于寒凉性,促渗能力较小。结论 辛味中药挥发油的透皮促渗能力存在"四气"药性-成分类别-促渗能力的关联性,挥发油所含的倍半萜类成分可能是和"四气"药性及促渗能力相关性最大的化学成分。
    33  鱼腥草破壁饮片抗细菌内毒素作用研究
    代耀兰 李韶菁 杨若聪 吴传鸿 段飞鹏 陈炜璇 弓铭 王佩佩 李雪丽 孙燕 成金乐 闫智勇
    2019, 50(17):4225-42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31
    [摘要](937) [HTML](0) [PDF 5.74 M](757)
    摘要:
    目的 考察鱼腥草破壁饮片抗内毒素(LPS)作用,并与传统饮片作用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BALB/c小鼠鼻滴LPS建立肺部炎症模型,检测血液中炎症细胞数和病理学观察肺组织炎症程度;采用尾iv内毒素致大鼠炎症模型,检测血液中白细胞数和血浆中LPS含量,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含量;采用鲎试剂试验法,观察鱼腥草破壁饮片提取物体外抗细菌内毒素作用。结果 鱼腥草破壁饮片和传统饮片均可不同程度降低BALB/c小鼠全血中白细胞含量,减轻肺组织病理炎症细胞浸润,且破壁饮片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鱼腥草破壁饮片与传统饮片均可不同程度显著降低大鼠全血中白细胞、血浆中内毒素和血清中IL-6、IL-1β和TNF-α含量;与传统饮片比较,鱼腥草破壁饮片可明显降低血清中IL-1β、TNF-α含量;相同剂量或相同稀释比例下,鱼腥草破壁饮片体外抗细菌内毒素作用均显著强于鱼腥草传统饮片。结论 鱼腥草破壁饮片具有良好的抗内毒素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优于鱼腥草传统饮片。
    34  川产道地药材蓬莪术醋制前后挥发油的大鼠肠吸收差异研究
    廖婉 林美斯 高天慧 陈意 朱宗萍 陈诗韵 傅超美
    2019, 50(17):4232-42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32
    [摘要](949) [HTML](0) [PDF 4.71 M](763)
    摘要:
    目的 对比研究川产道地药材蓬莪术醋制前后挥发油的大鼠肠吸收差异。方法 通过建立大鼠在体循环肠灌流模型,设置蓬莪术醋制前挥发油组、醋制后挥发油组、醋制前挥发油+醋制前总姜黄素组及醋制后挥发油+醋制后总姜黄素组共4个组,分别计算挥发油中主要有效成分吉马酮、呋喃二烯的吸收速率常数(Ka)、吸收半衰期(t1/2)、单位时间吸收率(P)。结果 醋制后蓬莪术挥发油药效成分吸收速率和程度均小于醋制前,醋制前后分别加入总姜黄素之后,蓬莪术挥发油药效成分吸收速率和程度又进一步降低。结论 蓬莪术醋制后,通过延缓挥发油中成分的吸收,使血药浓度平稳,从而达到缓解蓬莪术峻猛药性,满足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35  基于制马钱子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的蓄积可能性研究
    李瑞珂 刘雅敏 张景姣 张健 娄玉钤 韩德恩
    2019, 50(17):4238-42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33
    [摘要](796) [HTML](0) [PDF 4.97 M](755)
    摘要:
    目的 研究临床剂量下制马钱子在大鼠体内多次给药的药动学过程及各组织脏器中的含量,探讨马钱子在体内蓄积的可能性。方法 大鼠分别单次、多次ig给予制马钱子,采用UPLC-Q-Orbitrap HRMS法测定大鼠血浆和组织中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血药浓度,比较不同给药次数下2种成分的药动学和组织分布差异,探讨其在体内是否存在蓄积。结果 制马钱子单次给药后,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半衰期(t1/2)为10.59、8.39 h,达峰时间(tmax)为0.77、0.64 h,t1/2Ka为5.38、2.63 h,峰浓度(Cmax)为2.97、10.83 ng/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为87.36、172.24 ng·h/L,药物消除率(CL/F)为40 637.08、38 370.26 L/(h·kg);制马钱子中马钱子碱与士的宁的血药浓度在大鼠给药3 d后达到稳态。末次给药后,制马钱子中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为7.07、4.75 h,tmax为0.48、0.46 h,t1/2Ka为3.23、1.09 h,Cmax为5.77、34.83 ng/L,AUC0~t为32.80、107.86 ng·h/L,CL/F为75 920.52、43 871.54 L/(h·kg)。与单次给药比较,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在多次给药后,肝、肾组织中的含量明显减少,其他组织无明显变化。结论 制马钱子中马钱子碱与士的宁在大鼠体内单次、多次给药的药动学过程均符合一室模型,体内血药浓度变化过程趋势基本一致。两者在大鼠体内具有吸收速度快的药动学特征。给药3 d后,马钱子碱与士的宁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并未出现随着给药次数的增加,血药浓度持续增加的现象。单次和多次给药后的各组织含量并未增高。提示在安全给药剂量下,多次给予制马钱子,不会引起马钱子碱与士的宁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的持续叠加升高,导致中毒现象的发生。
    36  UPLC-Q-TOF-MS快速鉴定止动颗粒血浆及尿液中移行成分
    魏婷婷 沈晨 韩园园 钱长敏 宋兆辉 何毅 夏玉凤
    2019, 50(17):4244-425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34
    [摘要](1072) [HTML](0) [PDF 7.75 M](778)
    摘要:
    目的 采用UPLC-Q-TOF-MS对止动颗粒血浆及尿液中移行成分进行快速定性,为体内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Waters UPLC HSS T3(150 mm×2.1 mm,1.8 μm)色谱柱,0.1%甲酸水(A)-乙腈(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35℃,采用电喷雾电离化源(ESI),MSE扫描模式进行正、负离子检测。结果 通过与空白生物样品和对照品的提取离子色谱图、质谱碎片裂解信息比对,初步鉴定出45个血浆及尿液中移行成分,包括28个原型成分和17个代谢产物。结论 建立的UPLC-Q-TOF-MS分析方法可为止动颗粒在血浆及尿液中移行成分的定性分析提供一种快速、简便、可靠的分析手段,为该制剂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奠定基础。
    37  血栓心脉宁片在血瘀大鼠脑组织中的成分分析
    谭静 林红强 刘云鹤 王涵 董庆海 吴福林 朱继忠 刘传贵 李平亚 刘金平 朱海林
    2019, 50(17):4254-42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7.035
    [摘要](936) [HTML](0) [PDF 5.93 M](865)
    摘要:
    目的 基于血清药物化学方法,研究血栓心脉宁片ig给予病理大鼠后的入脑移行成分。方法 通过冰水浴-肾上腺素法复制急性血瘀大鼠模型,并ig给予血栓心脉宁片[1.4 g/(kg·d)] 8 d,末次ig给药后收集脑组织样本,继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与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快速分析并鉴定吸收入脑的原型成分及其代谢产物。结果 从血瘀大鼠脑组织中鉴定出包括菲醌和蟾酥甾二烯等其他结构类型的11种原型入脑成分及3个代谢产物。结论 UPLC-Q-TOF/MS分析方法的建立全面阐释了血栓心脉宁片的入脑原型成分及其代谢产物,为该中药大品种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