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50卷第1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19, 50(11):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
    [摘要](375) [HTML](0) [PDF 4.80 M](1650)
    摘要:
    2  封面
    2019, 50(11):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00
    [摘要](330) [HTML](0) [PDF 2.49 M](1459)
    摘要:
    3  金铁锁根中2个新的麦芽酚苷类化合物
    亓小坡 田均勉 沈云亨 张卫东
    2019, 50(11):2513-25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01
    [摘要](1316) [HTML](0) [PDF 3.50 M](1585)
    摘要:
    目的 研究金铁锁Psammosilene tunicoide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经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ODS反相硅胶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并运用NMR、HR-ESI-MS等波谱学方法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 从金铁锁根80%乙醇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麦芽酚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麦芽酚-3-O-[6-O-(4-O-α-L-吡喃鼠李糖基)-Z-p-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和麦芽酚-3-O-[6-O-(4-O-α-L-吡喃鼠李糖基)-E-p-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2)。结论 化合物12为新的麦芽酚苷类化合物,分别命名为金铁锁酚苷A和B。
    4  一株海洋青霉中的新二萜糖酯
    王聪 高谕康 雷福厚 谭学才 申利群 高程海 易湘茜 李小燕
    2019, 50(11):2518-25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02
    [摘要](1440) [HTML](0) [PDF 4.96 M](10380)
    摘要:
    目的 分离鉴定海洋来源真菌Penicillium sp. H1的活性天然产物。方法 利用柱色谱等方法对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质谱、核磁共振和比旋光等手段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药敏纸片法评价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 从海洋真菌Penicillium sp. H1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炭角菌素E(1)、烟曲霉素C(2)、震颤真菌毒素(3)、penicillide(4)以及啶南平A(5)。化合物1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有中等的抑制活性,最小抑制浓度(MIC)值为32.0 μg/mL;化合物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有抑制活性,MIC值为64.0μg/m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2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5  无花果果实中化学成分研究
    邵明辉 张文浩 张明明 刘艳萍 赵烽 付艳辉
    2019, 50(11):2524-25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03
    [摘要](1866) [HTML](0) [PDF 4.69 M](1862)
    摘要:
    目的 研究桑科榕属植物无花果Ficus carica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 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系统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 从无花果果实的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怀特酮(1)、甘草宁G(2)、4'-羟基-5,7-二甲氧基-6-(3-甲基-丁烯基)-异黄酮(3)、猫尾草异黄酮(4)、indicanine C(5)、木豆素(6)、美迪紫檀素(7)、高丽槐素(8)、4-羟基-3-甲氧基-8,9-亚甲二氧基紫檀烷(9)、3-羟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10)、松脂素(11)、杜仲树脂酚(12)、丁香树脂醇(13)、8-羟基松脂醇(14)、3-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1-丙酮(15)和4-羟基-3-甲氧基苯乙醇(16)。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无花果中分离得到。
    6  茯苓非多糖类化学成分的抗补体活性
    倪付勇 谢雪 温建辉 李明 王永香 胡晗绯 吴云 王振中 肖伟
    2019, 50(11):2529-25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04
    [摘要](1400) [HTML](0) [PDF 4.61 M](1692)
    摘要:
    目的 研究茯苓Poria cocos非多糖类化学成分的抗补体活性。方法 通过溶血实验方法进行抗补体活性成分的导向分离,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经典途径的体外抗补体活性测定,采用现代波谱技术ESI-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茯苓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豆甾醇(1)、羽扇豆醇(2)、齐墩果酸(3)、乌苏酸(4)、猪苓酸C(5)、土莫酸(6)、去氢土莫酸(7)、3-表-去氢土莫酸(8)、茯苓酸(9)、去氢茯苓酸(10)、松苓新酸(11)。化合物1~4为首次从茯苓中分离得到。抗补体实验表明化合物3~11对经典的补体激活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 三萜酸类化合物是茯苓非多糖类化学成分中主要的抗补体活性成分[CH50为(0.10~0.27)g/L]。
    7  伊犁贝母的化学成分研究
    金悦仙 潘苇芩 魏鸿雁 马国需 石磊岭 张晶
    2019, 50(11):2534-25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05
    [摘要](1396) [HTML](0) [PDF 4.32 M](1540)
    摘要:
    目的 研究伊犁贝母Fritillaria pallidiflora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波谱技术与理化常数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伊犁贝母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6个化合物,包括酚酸类、酯类、生物碱类等,分别鉴定为1,4-联苯基丁烷(1)、顺式肉桂酸(2)、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3)、香草乙酮(4)、油酸甲酯(5)、阿魏酸甲酯(6)、1-O-阿魏酸甘油(7)、反式异阿魏酸(8)、丁香脂素(9)、松脂醇(10)、2,3-O-二阿魏酸甘油(11)、1,3-O-二阿魏酸甘油(12)、环(L-脯-L-丙)二肽(13)、环(L-亮-L-缬)二肽(14)、双(二乙二醇)邻苯二甲酸酯(15)、环(苯丙-缬)二肽(16)。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伊犁贝母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8、10~13、15、16为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8  活细胞固相色谱法联合高分辨质谱快速筛选龙血竭中镇痛活性成分
    汤丹 肖伟 钱正明 曹东敏 黄广枭 罗家敏 聂红 王淑美
    2019, 50(11):2539-25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06
    [摘要](1421) [HTML](0) [PDF 5.09 M](1476)
    摘要:
    目的 采用活细胞固相色谱法及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快速筛选鉴定龙血竭中潜在的镇痛活性成分。方法 首先采用HPLC-DAD-TOF-MS法对龙血竭药材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信息进行表征,进一步选择以疼痛相关的离子通道受体表达丰富的小鼠背根神经元细胞为靶细胞,先使龙血竭提取液中的活性成分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应用液质联用技术快速鉴定与细胞靶向亲和的化学成分。结果 从龙血竭药材中鉴定出21个具有不同结构类型的主要成分,采用活细胞固相色谱法共筛选出10种能与背根神经元细胞亲和的潜在活性成分,包括二苯乙烯类2个、高异黄酮2个、高异黄烷1个、二氢查耳酮2个、黄酮寡聚体3个等。结论 应用活细胞固相色谱法与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可快速筛选辨识龙血竭中活性成分,为龙血竭镇痛等活性成分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也可为中药药效物质研究提供有益的方法学参考。
    9  HPLC-UV-FLD与显微注射法筛选恭城油茶中的抗氧化成分
    褚广翠 刘文娟 侯小涛 程传景 郝二伟 侯媛媛 白钢 邓家刚
    2019, 50(11):2545-25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07
    [摘要](1378) [HTML](0) [PDF 5.88 M](1561)
    摘要: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紫外荧光(HPLC-UV-FLD)衍生系统,利用显微注射荧光探针技术对恭城油茶提取物中抗氧化活性成分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采用过氧化氢急性损伤实验及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实验对恭城油茶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检测,利用HPLC-UV-FLD衍生系统对其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并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MS)对收集得到的活性成分峰进行定性分析。同时通过显微注射过氧化氢荧光探针分子(NBCD)检测活体果蝇体内过氧化氢水平,探究恭城油茶及其中筛选出的活性成分在体内清除过氧化氢的作用。结果 该方法方便快速,在恭城油茶提取物中筛选出了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3种主要的抗氧化活性成分。同时检测出恭城油茶及其抗氧化活性成分能够显著降低果蝇体内过氧化氢水平。结论 为进一步研究恭城油茶抗氧化提供物质基础,并且为天然产物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筛选方法提供参考。
    10  血塞通滴丸皂苷类成分含量测定及批次一致性评价研究
    侯一哲 黎翩 肖红敏 陈景丽 李正 李文龙
    2019, 50(11):2552-25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08
    [摘要](1531) [HTML](0) [PDF 6.34 M](1612)
    摘要:
    目的 建立血塞通滴丸超高压液相色谱(UPLC)的指纹图谱方法并测定其主要成分含量,并结合相关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产品质量批次一致性进行系统、全面和科学的评价。方法 采用Agilent 1290 UPLC,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对5种皂苷类成分三七皂苷R1(R1)及人参皂苷Rg1、Re、Rb1、Rd(Rg1、Re、Rb1、Rd)进行含量测定,并建立了血塞通滴丸的指纹图谱,通过对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血塞通滴丸的批次一致性进行全面评价,同时采用Hotelling's T2和DModX 2种统计量,为不同批次产品的质量设定控制范围。结果 14批样品中,5种皂苷含量较为稳定,设定的质控范围分别为R1 24.69~30.03 mg/g、Rg1 102.60~122.44 mg/g、Re 12.93~15.45 mg/g、Rb1 99.74~112.12 mg/g和Rd 23.35~31.75 mg/g。建立的指纹图谱共标定15个共有峰,经对照品化学指认共鉴定出R1、Rg1、Re、Rb1、Rd 5个色谱峰。14批样品的相似度均大于0.998。PCA分析中14批样品无异常批次,表明血塞通滴丸的批次一致性较高,但存放时间差异在指纹图谱上有所体现;OPLS-DA分析得出,在造成14批样品有渐变趋势的变量中,已定量的Rb1和Rd影响较大;Hotelling's T2和DModX的控制上限分别为31.17和1.82。结论 所建方法科学准确,简便可靠,不但可以用于血塞通滴丸的质量控制,而且可以对其批次质量一致性进行全面评价,可为解决中药质量批次一致性的共性问题提供借鉴。
    11  Box-Behnken响应面法结合G1-熵权法的理气活血复方浸膏喷雾干燥工艺研究
    柳兰 李雅 郭志华 易丽娟 邹苏兰 郭紫妍
    2019, 50(11):2560-25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09
    [摘要](1156) [HTML](0) [PDF 5.80 M](1533)
    摘要:
    目的 优选理气活血复方浸膏的喷雾干燥工艺,并对浸膏粉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以药液相对密度、进风温度、空气体积流量为自变量,以阿魏酸、丹参酮ⅡA、丹酚酸B、葛根素含量与出粉率的综合评分为响应值,试验数据进行2项式拟合,建立综合评分指标与各自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结合G1-熵权法优化理气活血复方浸膏的喷雾干燥工艺。结果 最佳喷雾干燥工艺为药液相对密度1.08,进风温度140℃,空气体积流量40 m3/h。在此条件下,浸膏喷雾干燥的平均阿魏酸质量分数为0.300 4 mg/g、丹参酮ⅡA质量分数为0.338 0 mg/g、丹酚酸B质量分数为 18.526 0 mg/g、葛根素质量分数为7.508 8 mg/g,出粉率为81.49%,综合评分为94.69,RSD为0.99%。结论 优选的理气活血复方浸膏的喷雾干燥工艺稳定、可行。
    12  基于HPLC指纹图谱评价的当归补血汤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的成分差异分析
    姚静 施钧瀚 桂新景 王青晓 王艳丽 张璐 康欢 田亮玉 李学林 刘瑞新
    2019, 50(11):2567-25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10
    [摘要](1246) [HTML](0) [PDF 6.41 M](1816)
    摘要:
    目的 以当归补血汤为研究对象,比较其传统汤剂、自制配方颗粒汤剂与市售配方颗粒剂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的差异,为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HPLC建立指纹图谱,从化学成分的种类、指标性成分含量、共有峰峰面积总和、指纹图谱的相似度4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色谱峰数目由传统汤剂的15个共有色谱峰到配方颗粒的13个(A厂)、12个(自制)、11个(B厂)、9个(C厂)。指标成分的含量上,配方颗粒中阿魏酸含量与传统汤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阿魏酸含量:传统汤剂 > A厂配方颗粒汤剂 > 自制配方颗粒汤剂 > B厂配方颗粒汤剂 > C厂配方颗粒汤剂;毛蕊异黄酮苷含量:自制配方颗粒汤剂 > 传统汤剂 > A厂配方颗粒汤剂 > B厂配方颗粒汤剂 > C厂配方颗粒汤剂。配方颗粒汤剂中共有峰峰面积的总和均低于传统汤剂,若传统汤剂为1,其他(自制和A、B、C 3厂家)分别相当于0.95、0.66、0.40、0.47。自制配方颗粒汤剂以及A、B厂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相比相似度较高(0.97、0.96、0.98),C厂家稍低(0.85)。通过对当归补血汤主要色谱峰进行归属发现,其色谱峰基本均来自各单味药材,在本实验条件下,未见明显的新化学成分的产生,配方颗粒汤剂较传统汤剂有成分的消失。结论 当归补血汤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相比,传统汤剂无论在指标成分的含量还是特征图谱中色谱峰的数量上均高于配方颗粒汤剂,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表明配方颗粒标识的临床当量与汤剂实际不符,应对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推荐当量进行校正,促进临床合理应用;同时也为国家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的统一化管理提供科学的研究思路。
    13  3种干燥方式对山药片干燥动力学和品质的影响
    孟建升 蒋俊春 郑志安 邓利珍 王军 薛令阳 韩知利 王辉 肖红伟
    2019, 50(11):2575-25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11
    [摘要](1200) [HTML](0) [PDF 6.73 M](1561)
    摘要:
    目的 为选择适宜山药片的干燥技术及工艺,将中短波红外干燥、真空脉动干燥、气体射流冲击干燥3种干燥技术用于山药片的干燥,研究分析了不同干燥方式下的山药片干燥动力学和品质。方法 运用3种干燥方法对同一切片厚度为5 mm的山药片进行干燥,研究其水分比、干燥速率随干燥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3种干燥方式下的山药片干燥动力学;并对干燥时间、干燥后的色泽、复水比、浸出物、尿囊素含量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山药片在3种干燥技术下均为降速干燥,其中气体射流冲击干燥时间最短,当干燥温度为70℃、风速为15 m/s时,干燥时间为120 min;真空脉动干燥、中短波红外干燥、气体射流冲击干燥3种干燥方式的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分别为7.52×10-10、1.19×10-9、1.30×10-9 m2/s;基于复水比、明亮度、绿红值、蓝黄值、干燥时间、浸出物、尿囊素含量7项指标对3种干燥技术进行了综合评价,中短波红外干燥、真空脉动干燥和气体射流冲击干燥的山药片综合评分分别为0.29、0.59、0.70,气体射流冲击干燥的山药片综合评价最优。结论 在实验参数范围内,3种干燥方式相比,气体射流冲击干燥最适宜于山药片的干燥,干燥时间最短、品质最佳,该研究为探索山药的适宜干燥技术和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14  淡豆豉炮制中影响γ-氨基丁酸富集的主次因素初步分析
    陈青峰 任佳秀 周姝含 熊京京 苏明声 王立元 翁美芝 谢卫华 谢小梅
    2019, 50(11):2583-25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12
    [摘要](1159) [HTML](0) [PDF 4.90 M](1492)
    摘要:
    目的 对淡豆豉炮制中影响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富集的主次因素进行初步研究,为揭示淡豆豉高含量GABA的形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用常规方法测定淡豆豉炮制过程中pH值、温度、水分、蛋白酶和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GAD)等指标的动态变化,用本实验室建立的柱前在线衍生法测定各样本GABA含量,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各指标与GABA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淡豆豉炮制过程中水分和酸性蛋白酶与GABA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211和-0.340,P值分别为0.324和0.228,相关性较小且无统计学差异;比较回归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可知,其他各指标在GABA形成中的主次地位为pH值(-0.375) > 温度(-0.284) > GAD (0.140) > 碱性蛋白酶(0.047) > 中性蛋白酶(-0.030),其中pH值、温度和中性蛋白酶与GABA具有负相关性,GAD活力和碱性蛋白酶与GABA存在正相关性。结论 淡豆豉炮制过程中温度、pH值、GAD、中性及碱性蛋白酶是影响GABA形成的重要因素。
    15  基于药效实验和层次分析法的参芪强心片提取工艺优选
    莫平莉 王洛临 卢泳 李洁环 冯健英 陈雪婷 徐文杰 李智勇
    2019, 50(11):2589-25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13
    [摘要](771) [HTML](0) [PDF 6.78 M](1540)
    摘要:
    目的 优化参芪强心片的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药效实验,以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大鼠心力衰竭模型心脏病变改善程度为指标,初步筛选制备工艺;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单因素实验、正交试验,以固形物质量、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e含量,优化乙醇回流提取工艺;以固形物质量和淫羊藿苷含量为指标,优化煎煮提取工艺,并对提取工艺进行验证试验。结果 药效实验表明工艺4更优;该工艺的最佳提取条件为红参、黄芪等5味饮片加50%乙醇回流提取3次,第1次加11倍量,第2、3次加10倍量,每次2.5 h;淫羊藿等其余2味饮片煎煮提取3次,第1次加19倍量,第2、3次加16倍量,每次1.5 h。验证试验表明乙醇提取固形物得率平均值为19.78%、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e提取率平均值为77.52%;水提取固形物得率平均值为16.58%、淫羊藿苷提取率平均值为90.98%(RSD<2.0%,n=3)。结论 该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16  复方石韦片中3种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及其制剂过程中的转移率研究
    褚莉 段树卿 宋佳 齐元春 李云霞
    2019, 50(11):2598-260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14
    [摘要](1299) [HTML](0) [PDF 4.85 M](1640)
    摘要: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HPLC-ELSD)建立复方石韦片中3种皂苷类成分黄芪皂苷I、Ⅱ和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考察这3种皂苷类成分在复方石韦片制剂工艺过程中的转移率,完善与提升复方石韦片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HPLC-ELSD法,使用Agilent 5-HC C18(2)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进样量20 μL。ELSD参数:载气体积流量1.5 L/min,漂移管温度90℃,同时测定黄芪药材及复方石韦片成品、颗粒、浸膏样品中黄芪皂苷I、Ⅱ及黄芪甲苷的含量,并计算3种皂苷类成分在复方石韦片制剂过程中的转移率。结果 建立了复方石韦片及其制剂过程中黄芪皂苷I、Ⅱ和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方法,该条件下3个成分均达到基线分离,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58%、99.31%、99.51%,RSD值分别为3.0%、2.5%、2.5%。黄芪皂苷I在制剂过程中转移率较低,黄芪甲苷在制剂过程中转移率较高,且均大于100%。结论 本研究建立同时测定复方石韦片中黄芪皂苷I、Ⅱ和黄芪甲苷3种皂苷类成分的方法重现性好,专属性强,简便易行,同时可用于考察复方石韦片制剂工艺过程中3种皂苷类成分的转移率,完善了复方石韦片中皂苷类成分的质量控制标准,并为其他含黄芪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17  黄芩素干预快速老化小鼠SAMP8肝脏组织的代谢组学研究
    周峰 李佳琪 王珂欣 周玉枝 秦雪梅 高丽
    2019, 50(11):2604-26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15
    [摘要](1170) [HTML](0) [PDF 6.91 M](1606)
    摘要:
    目的 基于1H-NMR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黄芩素对快速老化小鼠SAMP8肝脏的保护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SAMP8小鼠作为快速老化模型,考察黄芩素(ig)对SAMP8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小鼠随机分3组,对照组为SAMR1小鼠、模型组为SAMP8小鼠、给药组为SAMP8小鼠+黄芩素。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组给予200 mg/kg黄芩素。分别取各组小鼠肝脏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其肝组织损伤程度,并对肝脏组织进行1H-NMR检测,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讨黄芩素抗衰老小鼠肝损伤的作用。结果 肝脏指数以及HE染色结果显示,黄芩素能明显改善SAMP8小鼠的肝损伤情况。代谢组学分析共找到8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3条代谢通路,分别是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和肌醇磷酸代谢。结论 黄芩素对SAMP8小鼠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涉及多靶点、多途径。
    18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石菖蒲中抗抑郁活性成分的筛选
    刘永杰 向慧龙 陈浩 徐凌云
    2019, 50(11):2612-26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16
    [摘要](1353) [HTML](0) [PDF 5.85 M](1709)
    摘要:
    目的 用分子对接技术筛选石菖蒲中抗抑郁的活性成分。方法 通过检索传统中药药理数据库(TCMSP)得到石菖蒲的所有化学成分,结合口服生物利用度,筛选出65个候选化合物,以单胺氧化酶A、多巴胺转运体、5-羟色胺转运体和组胺H1受体为抗抑郁药物作用靶点,采用AutoDock Vina分子对接软件,探索候选化合物与上述靶点的亲和力以及结合方式。结果 石菖蒲中有18个化合物能与上述4个靶点结合,其中有4个化合物能与4个靶点发生结合,有3个化合物能与2个靶点发生结合,其余11种化合物能与1个靶点发生相互作用。结论 分子对接技术可以为石菖蒲抗抑郁活性成分的确定和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为发现新型抗抑郁中药单体和先导化合物提供研究方向。
    19  黄芩素通过激活Caspases和Bcl-2家族蛋白诱导卵巢癌HO-8910细胞凋亡
    黄燕 付景丽
    2019, 50(11):2620-26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17
    [摘要](1118) [HTML](0) [PDF 4.17 M](1532)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芩素对卵巢癌HO-8910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人卵巢癌细胞系HO-8910细胞,经黄芩素不同浓度及不同时间处理后,分别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cl-2家族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黄芩素对HO-8910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时间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黄芩素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0.01)。黄芩素上调Bax/Bcl-2值,上调cleaved Caspase-3及cleaved Caspase-9的蛋白表达量,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黄芩素通过激活Caspase和Bcl-2家族蛋白对卵巢癌HO-8910细胞发挥抗增殖及诱导凋亡活性。
    20  杜仲补天素胶囊改善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生精障碍研究
    王梦梦 克迎迎 李亚格 杨翠兰 赵晨旭 司文雅 袁培培 冯卫生 郑晓珂
    2019, 50(11):2625-26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18
    [摘要](1339) [HTML](0) [PDF 5.85 M](1337)
    摘要:
    目的 采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P)诱导的小鼠生精障碍模型,探究杜仲补天素胶囊(Duzhong Butiansu Capsule,DBC)的生殖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昆明种小鼠ip CP(60 mg/kg)制备生精障碍模型,连续5 d,第8天起ig给予DBC高、低剂量(1.388、0.694 g/kg)干预4周,给药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体质量、脏器指数变化,HE染色检测睾丸病理结构变化,ELISA法测定血清睾酮(T)、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化法分析睾丸组织中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组蛋白脱乙酰基酶2(HDAC2)与磷酸化蛋白激酶C(p-PKC)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DBC对小鼠体质量下降有极显著干预作用,能够增加睾丸、附睾及肾脏指数,改善睾丸病理形态损伤,增加精子数、提高精子活力、降低精子畸形率,提高T水平,降低LH、FSH水平,降低MDA含量,提高SOD、GSH-Px活性,提高Nrf2、HO-1、NQO1、HDAC2与p-PKC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0.01)。结论 DBC能够改善CP诱导的小鼠生精障碍,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氧化应激相关的Nrf2/抗氧化作用元件(ARE)信号通路有关。
    21  海马补肾丸滋阴补肾作用研究
    只德广 庞纪平 金兆祥 陈芙蓉 王玉晶 范迪 姜溪 岳南
    2019, 50(11):2632-26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19
    [摘要](1722) [HTML](0) [PDF 5.33 M](1560)
    摘要:
    目的 采用多种实验模型评价海马补肾丸滋阴补肾作用,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im氢化可的松致小鼠肾阳虚模型,观察海马补肾丸抗阳虚作用;采用ig甲状腺素加利血平致小鼠肾阴虚模型,观察海马补肾丸抗阴虚作用;采用im氢化可的松致大鼠肾阳虚模型,观察海马补肾丸对勃起功能的影响;采用去势雄性大鼠模型及正常幼龄雄性大鼠连续ig给药,观察海马补肾丸雄性激素样作用。结果 给药10 d,海马补肾丸1.1、2.2 g/kg明显增加肾阳虚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延长低温游泳时间,增加胸腺、脾脏的脏器指数;明显减少肾阴虚小鼠跳台错误次数、延长错误潜伏期,明显提高小鼠痛阈,增加小鼠胸腺、脾脏的脏器指数。给药2周,海马补肾丸0.56、1.12 g/kg明显增加大鼠bR/rR值、海绵体内压,明显改善勃起功能;明显增加去势大鼠血清睾酮(T)水平及前列腺、包皮腺、提肛肌的脏器指数;明显增加正常幼龄大鼠T、促卵泡激素(FSH)水平及精液囊的脏器指数。结论 海马补肾丸具有明显的滋阴补肾作用。
    22  红花黄色素调控p38MAPK信号通路保护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实验研究
    陈燕 郑寒松 高举
    2019, 50(11):2639-26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20
    [摘要](1130) [HTML](0) [PDF 5.73 M](1487)
    摘要:
    目的 探讨红花黄色素通过调控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对糖尿病(DM)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50只大鼠,其中40只采用单次ip链脲佐菌素法制备DM大鼠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红花黄色素低、中、高剂量组,其余10只为对照组;红花黄色素低、中、高剂量组分别ip 20、40、80 mg/kg红花黄色素,对照组和模型组ip等量生理盐水溶液,连续给药6周。观察大鼠一般状态,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RGC形态学变化并计数;采用原位凋亡(TUNEL)法检测并对比RGC凋亡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p38MAPK、磷酸化p38MAPK(p-p38MAPK)、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ae-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并对比p-p38MAPK与p38MAPK蛋白表达比值。结果 实验期间所有大鼠均存活,对照组大鼠无异常;模型组大鼠血糖较高、饮食量及尿量较大,体质量减轻;红花黄色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各指标较模型组均有所改善。病理学观察发现,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均无异常;模型组大鼠RGC排列紊乱、细胞核稀疏,双极细胞层及感光细胞层细胞数目减少,排列稀疏;红花黄色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RGC及外层双极细胞层和感光细胞层异常程度均较模型组减轻,其中红花黄色素高剂量组减轻最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RGC数量显著减少(P<0.05),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视网膜中Caspase-3、VEG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p38MAPK/p38MAPK值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红花黄色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RGC数量显著增多(P<0.05),RGC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视网膜Caspase-3、VEG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p38MAPK/p38MAPK值显著降低(P<0.05),且各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红花黄色素可通过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保护DM大鼠RGC,减少其凋亡,其中80 mg/kg的红花黄色素保护作用最佳。
    23  牡荆苷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对其Th1/Th2漂移的影响
    刘磊 吴一飞
    2019, 50(11):2645-26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21
    [摘要](699) [HTML](0) [PDF 4.83 M](1618)
    摘要:
    目的 探讨牡荆苷(VT)对急性脑缺血(ACI)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对辅助性T细胞1(Th1)/Th2漂移的影响。方法 制备ACI再灌注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VT低、中、高剂量(0.94、1.88、3.76 mg/kg)组和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1 h后,VT各剂量组大鼠ip不同浓度VT,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ip等量生理盐水,连续3 d。观察大鼠一般状态,评估给药前后Longa神经功能评分、给药后脑组织神经元细胞形态学变化;对比各组大鼠脑组织DNA单链、双链断裂损伤率;检测大鼠脑组织中Th1、Th2标记物γ干扰素(INF-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计算INF-γ/IL-4。结果 ACI再灌注建模成功率为88.89%,建模大鼠均出现精神状态不佳现象,给药后VT各剂量组大鼠状态均有所好转。与模型组比较,VT各剂量组大鼠给药1、3 d后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HE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神经元细胞体积缩小、细胞核固缩,VT各剂量组大鼠给药后神经元细胞损伤均有所减轻,其中高剂量组减轻最为明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NA单链、双链断裂损伤率,INF-γ水平及INF-γ/IL-4较显著升高(P<0.05),IL-4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VT各剂量组大鼠DNA单链、双链断裂损伤率,INF-γ水平及INF-γ/IL-4均显著降低(P<0.05),IL-4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VT对ACI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其中VT 3.76 mg/kg保护作用最佳,可能与调节Th1/Th2细胞平衡向Th2漂移、减轻脑细胞DNA损伤有关。
    24  猫棒束孢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王跃凤 杨喜花 陈丽霞 阎磊 王靖 张生万
    2019, 50(11):2651-26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22
    [摘要](1227) [HTML](0) [PDF 4.02 M](1440)
    摘要:
    目的 探讨猫棒束孢Isaria felina(IF)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香菇多糖,200 mg/kg)及IF高、中、低剂量(400、200、100 mg/kg)组。除对照组外,其余5组小鼠ip环磷酰胺制备免疫低下小鼠模型,每日ig给药1次,共给药10 d。给药结束后,检测小鼠体质量增长值、肝脏指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血常规指标;碳廓清法和迟发型变态反应(DTH)测定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增长值,脾脏指数,白细胞、红细胞等血常规指标,吞噬指数(α),足跖厚度差,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表明环磷酰胺造免疫低下小鼠模型制备成功。与模型组比较,IF各剂量组小鼠的脾脏指数,白细胞、红细胞等血常规指标,α,足跖厚度差,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IF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模型小鼠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25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对小鼠急性毒性的“谱-毒”关系研究
    刘学楠 贾娅倩 华永丽 张晓松 纪鹏 姚万玲 魏彦明
    2019, 50(11):2656-26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23
    [摘要](1328) [HTML](0) [PDF 6.51 M](1512)
    摘要:
    目的 建立苦豆子提取物HPLC化学指纹图谱,测定苦豆子在不同提取物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析其"谱-毒"关系。方法 采用75%乙醇回流法(ER)、水煎煮法(WD)、75%乙醇超声法(EU)和水超声法(WU)分别制备苦豆子提取物,并建立其HPLC指纹图谱,测定不同提取物的LD50;运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分析不同提取方法下苦豆子提取物化学成分与LD50之间的关系。结果 ER、WD、EU、WU 4种提取方法制备的苦豆子提取物LD50分别为38.397、24.994、18.536、19.957 g/kg;苦豆子提取物对小鼠脏器的眼观病变主要表现在肝、肾,其中以ER提取物毒性最大。苦豆子提取物HPLC 10个共有峰可分为2类,第4、10号峰及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与LD50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构建了苦豆子"谱-毒"关系分析方法,其未鉴定出的第4、10号峰及氧化苦参碱和氧化槐果碱为毒性反应的主要化学成分。
    26  夏枯草口服液联合131I治疗Graves病的疗效观察
    范敏 邓玮玮 吴骥 江国豪 张春银
    2019, 50(11):2665-26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24
    [摘要](1465) [HTML](0) [PDF 3.44 M](1506)
    摘要:
    目的 观察夏枯草口服液联合131I治疗Graves病的疗效及对患者相关抗体的影响。方法 采用夏枯草口服液联合131I治疗Graves病患者(观察组96例),与单用131I治疗(对照组96例)进行疗效比较,并比较治疗前后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及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TPOAb)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6个月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2.7%、81.2%,两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TRAb、TGAb及TPOA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TRAb水平6个月后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TGAb、TPOAb水平均升高,对照组尤为明显,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夏枯草口服液与131I联用能有效降低Graves病患者血清TRAb水平和升高TGAb及TPOAb水平,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131I治疗。
    27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对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刘柳 蒋超 赵紫昊
    2019, 50(11):2670-26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25
    [摘要](1300) [HTML](0) [PDF 4.25 M](1743)
    摘要:
    目的 研究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疗效,以及对患者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部在2016年3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DPN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降糖药物治疗以及控制饮食、运动等,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片治疗,观察组给予甲钴胺片的基础上,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γ-谷氨酰转肽酶(GGT)、铁蛋白(SF)、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等氧化应激反应指标的水平,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NCV),以及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SOD水平升高,高于对照组(P<0.05);GGT、SF、T-AOC、MDA水平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NCV和SNCV均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00%(P<0.05)。结论 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甲钴胺治疗DPN患者,可显著减轻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28  白木香转录因子AsWRKY62的分子克隆、原核表达及特性分析
    孙佩文 唐小琳 吕菲菲 徐艳红 魏建和
    2019, 50(11):2675-26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26
    [摘要](606) [HTML](0) [PDF 7.14 M](1612)
    摘要:
    目的 对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AsWRKY62转录因子进行分子克隆、原核表达,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特性分析,为深入研究AsWRKY62在白木香生长发育、沉香形成等方面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以白木香愈伤组织总RNA反转录的cDNA为模板,采用RT-PCR及PCR技术克隆基因编码序列(CDS)全长;构建pET-21a-AsWRKY62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 (DE3) 感受态进行原核诱导表达;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域和亚细胞定位等特性;用软件DNAMAN和MEGA 5分别进行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关系分析,通过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不同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模式。结果 AsWRKY62(GenBank注册号MH925301)基因CDS全长为1 581 bp,编码一条由52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结构域分析表明其属于WRKY group I类蛋白;密码子优化后的pET-21a-AsWRKY62在大肠杆菌BL21 (DE3) 中成功诱导的较适条件为0.5 mmol/L IPTG 37℃连续培养4 h;AsWRKY62基因具有组织特异性,其在根、茎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沉香层和花中。结论 本研究首次在白木香中克隆AsWRKY62,并进行原核表达和生物特性分析,表明其可能与沉香的形成有关,也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29  岗梅磺酸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与体外表达
    林青 贠小芸 官慧儿 纪晓宇 徐晖
    2019, 50(11):2683-26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27
    [摘要](1277) [HTML](0) [PDF 6.60 M](1449)
    摘要:
    目的 药用植物岗梅Ilex asprella含有多种活性磺化三萜类成分,克隆岗梅中的磺酸基转移酶编码(sulfotransferase,ST)基因,以了解其独特的磺化机制。方法 利用RT-PCR技术,由岗梅叶片RNA扩增获得了2个可能的磺酸基转移酶基因IaST1和IaST2,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其进行分析,并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E. coli进行原核表达。结果 序列分析显示,IaST1与IaST2各包含1个开放阅读框,分别长1 002 bp和993 bp,编码333和330个氨基酸,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55 500和54 700。二者均具有ST的5个保守结构氨基酸序列,与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的黄酮醇C-3磺酸基转移酶亲缘关系较近。SDS-PAGE显示在E. coli中成功表达了IaST1和IaST2蛋白。结论 首次从岗梅中克隆了ST基因,为后续阐明其功能及其在岗梅三萜磺化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30  基于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的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产地栀子药材的质量
    王琪 李晓琦 黄萌萌 陈彦
    2019, 50(11):2690-26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28
    [摘要](1246) [HTML](0) [PDF 7.69 M](1854)
    摘要:
    目的 基于HPLC指纹图谱与多成分含量测定,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产地栀子的质量,优选最佳产地。方法 采用RP-HPLC切换波长法,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4、440 nm,对10个不同产地的30批栀子药材进行指纹图谱及5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研究,应用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等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栀子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10个不同产地30批栀子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5以上,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西红花苷I和西红花苷Ⅱ质量分数分别为0.61~4.26、1.73~12.92、51.79~82.76、5.03~12.80、0.71~2.28 mg/g;聚类分析可分为3类,第1类为产地湖南永州、湖南永安、江西丰城、江西湖口、安徽广德和福建福鼎;第2类为产地江西黎川、江苏句容和河南唐河;第3类为产地安徽六安。通过主成分分析,进一步评价不同产地间质量的差异,从而发现安徽六安、江西湖口和湖南永安等地质量较优。结论 不同产地之间栀子存在一定质量差异,同一产地不同批次间栀子质量较稳定。通过指纹图谱与含量测定相结合,应用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可全面综合评价栀子质量。此方法的建立为栀子药材的质量控制及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31  不同年份吴茱萸U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张崇佩 张依欣 李潮 袁小平 于欢 龚千锋
    2019, 50(11):2700-27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29
    [摘要](1178) [HTML](0) [PDF 5.68 M](1534)
    摘要:
    目的 采用UPLC法建立不同年份吴茱萸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并测定其中4种质量差异性标志物的含量,为吴茱萸"陈久者良"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对其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UPLC法建立3种不同年份共47批吴茱萸样品的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计算相似度,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样品进行模式识别。结果 建立了47批吴茱萸样品的U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97),标定了40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12个,运用PCA和OPLS-DA分析,有效区分了3种不同年份的吴茱萸,共筛选出22个质量差异性标志物,并对其中新绿原酸、绿原酸、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4种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论 通过吴茱萸UPLC指纹图谱与多成分化学模式识别技术相结合,能对不同年份的吴茱萸进行有效区分,为吴茱萸"陈久者良"及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32  瑶药金沙藤特征图谱及不同部位主要成分含量对比研究
    闵建国 李鹤 周艳林 钟小清 邹准 邹节明
    2019, 50(11):2708-27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30
    [摘要](1182) [HTML](0) [PDF 3.16 M](1468)
    摘要:
    目的 建立金沙藤药材的HPLC特征图谱方法,并评价药材不同部位的成分差异。方法 色谱柱为Waters symmetry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水溶液;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354 nm;柱温30℃;进样量20 μL。收集广西不同产地12批金沙藤药材进行分析,建立药材的特征图谱,并对其茎和叶中芦丁、异槲皮苷和紫云英苷含量进行了测定,进而评价药材的茎和叶化学成分差异。结果 从金沙藤药材特征图谱中分析得出7个共有峰,其中1号峰为咖啡酸,2号峰为芦丁,3号峰为异槲皮苷,5号峰为紫云英苷。经分析,其中11批药材的相似度在0.900 以上,1批药材的相似度在0.900以下;金沙藤茎比叶的化学成分丰富,且测定的3种成分含量高。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为有效控制金沙藤药材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药材采收季节以秋冬为佳。
    33  不同产区酸枣仁中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酸枣仁皂苷B的含量测定
    周赛男 陈安家 郭宝林 张庆英 秦小龙
    2019, 50(11):2712-27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31
    [摘要](1448) [HTML](0) [PDF 4.53 M](1636)
    摘要:
    目的 研究和比较全国7大产区不同产地酸枣仁药材中2种黄酮和2种皂苷的含量,筛选优质药材来源。方法 2016年和2017年2个年度对7大产区进行调查和样品收集,共收集样品74份,使用UPLC-UV-ELSD检测斯皮诺素和6'''-阿魏酰斯皮诺素2种黄酮,以及酸枣仁皂苷A和酸枣仁皂苷B 2种皂苷的含量。结果 2016、2017年采集样品中酸枣仁样品中斯皮诺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52%~0.102%和0.049%~0.144%,6'''-阿魏酰斯皮诺素质量分数分别为0.021%~0.072%和0.026%~0.088%,酸枣仁皂苷A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16%~0.061%和0.033%~0.054%,酸枣仁皂苷B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08%~0.046%和0.005%~0.046%。结论 经相关性分析,7个大产区间各成分含量基本上没有显著差异,斯皮诺素含量较高的产地有山西临汾(包括大宁和吉县)、河北涉县、河北迁安、甘肃庆阳、陕西眉县、陕西合阳、辽宁建昌、天津蓟县,酸枣仁皂苷A含量高的产地为山东各地,以及河北内丘和陕西渭南。综合比较山东各地2类成分含量普遍都高且变化较小。相关性分析也显示2种黄酮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2种皂苷含量的相关性较差。
    34  炎症免疫调节作为活血化瘀中药防治深静脉血栓新策略的探讨
    金星漂 王钰乐 贺爽 张砚 朱彦
    2019, 50(11):2718-27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32
    [摘要](1606) [HTML](0) [PDF 9.76 M](1559)
    摘要:
    深静脉血栓为临床常见并发症,具有发病原因多样化、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已经成为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深静脉血栓形成一直以来被认为主要是凝血功能紊乱造成,但机制尚不明确,而近期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免疫系统调节和炎症反应也参与了该过程。活血化瘀中药在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对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做简单概述,重点探讨免疫细胞和血小板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并分析和展望了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中药在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前景,以便为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借鉴和参考。
    35  天然小分子化合物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分化的研究进展
    王怡晴 刘如明 王诺鑫 肖建辉
    2019, 50(11):2728-27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33
    [摘要](1670) [HTML](0) [PDF 7.05 M](1592)
    摘要:
    骨缺损的修复一直是骨科领域的难点,以干细胞移植为核心的再生医学的发展为攻克这一顽疾带来了希望。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很强的成骨分化潜能,是骨组织工程优良的种子细胞。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具有来源丰富、结构复杂多样及广泛而独特生物活性等特点。近年来,发现天然小分子化合物是高效、定向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天然诱导剂,在干细胞治疗骨缺损中有重要应用前景。综述了近几年有关天然小分子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研究进展,可望加快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缺损、骨组织工程中的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36  真菌转化中药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张志龙 郜玉钢 臧埔 赵岩 何忠梅 祝洪艳
    2019, 50(11):2736-27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34
    [摘要](1183) [HTML](0) [PDF 5.59 M](1565)
    摘要:
    中药活性成分是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如何提高中药活性成分含量,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微生物转化是其关键技术之一。实践证明,菌株不同,中药种类不同,转化效果不同。因此,就真菌转化萜类、生物碱类、苯丙素类、醌类、甾体类、有机酸类等中药活性成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37  中药材产业扶贫的空间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探讨
    孙文杰 奉典旭 黄品贤 宋花玲
    2019, 50(11):2743-274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35
    [摘要](1381) [HTML](0) [PDF 5.22 M](1572)
    摘要:
    通过对"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及种质共享数据专题服务——中药材产业扶贫"数据资料及"康美中药网——中药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各贫困地区中药材资源信息的整理分析,构建中国贫困地区的中药材种植面积、产值等数据库,利用ArcGIS软件绘制贫困地区中药材种植情况空间分布图,从中发掘和总结当前我国中药材产业扶贫的空间格局特征和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参考"中国减贫数据库"及"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相关报告,综合分析影响中药材产业扶贫成效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对贫困地区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38  基于全局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的中药上市企业竞争力动态研究
    金金 吴亚坤 罗素平 袁红梅
    2019, 50(11):2750-27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9.11.036
    [摘要](1390) [HTML](0) [PDF 4.57 M](1520)
    摘要:
    选取2013-2017年47家中药上市企业的12项指标,构建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首先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将12项指标聚成4个主成分,并分别命名为规模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并计算企业竞争力得分;其次在企业竞争力得分基础上,运用Q型聚类分析法将企业分成4个类型,然后运用动静结合的方式,从静态、动态角度分别分析4类企业的发展状态;最后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让企业有的放矢地制定发展战略。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