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49卷第1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18, 49(13):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
    [摘要](424) [HTML](0) [PDF 612.43 K](1348)
    摘要:
    2  封面
    2018, 49(13):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00
    [摘要](355) [HTML](0) [PDF 3.17 M](1010)
    摘要:
    3  黄花蒿中1个新的香豆素苷类化合物
    王倩 侯国梅 李丹毅 李占林
    2018, 49(13):2953-29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01
    [摘要](1186) [HTML](0) [PDF 594.92 K](1671)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全草大极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Sephadex LH-20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黄花蒿70%乙醇冷浸提取物的甲醇可溶部位中共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黄花蒿苷A(1)、东莨菪苷(2)、2,4-二羟基-6-甲氧基苯乙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3)、咖啡酸甲酯(4)、水杨酸(5)、阿魏酸(6)、香草酸(7)、2,4-二羟基-6-甲氧基苯乙酮(8)、高圣草酚(9)、棕鳞矢车菊黄酮素(10)、penduletin(11)、甲氧基寿菊素(12)、圣草酚(13)和(R)-15,16-didehydrocoriolic acid(14)。结论 化合物1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香豆素苷;化合物14为首次从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黄花蒿中得到。
    4  金佛山雪胆块根中的3个新葫芦烷型三萜皂苷
    王文雪 牟艳玲 李莹 郑重飞 初海平 周玲 姚庆强
    2018, 49(13):2959-29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02
    [摘要](1240) [HTML](0) [PDF 595.22 K](1408)
    摘要:
    目的 研究金佛山雪胆Hemsleya pengxianensis var.jinfushanensis块根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ODS反相柱、HPLC制备柱等多种色谱技术对金佛山雪胆块根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IR、HR-ESI-MS及NMR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金佛山雪胆块根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26-二羟基-葫芦-5,24(E)-二烯-7,11-二酮-3-O-β-D-葡萄吡喃糖基-26-O-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苷(1)、3β,11α,26-三羟基-葫芦-5,24(E)-二烯-3-O-β-D-葡萄吡喃糖基-26-O-β-D-葡萄吡喃糖基(1→6)-α-L-阿拉伯糖苷(2)和3β,27-二羟基-葫芦-5,24(Z)-二烯-3-O-β-D-葡萄吡喃糖基-27-O-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苷(3)。结论 化合物13为新化合物,依次命名为金佛山皂苷Q、金佛山皂苷R、金佛山皂苷S。
    5  红葱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吴佳妮 陈德力 刘洋洋 郑传莉 贾飞龙 马国需 孙维红
    2018, 49(13):2967-29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03
    [摘要](1489) [HTML](0) [PDF 500.93 K](1526)
    摘要:
    目的 研究红葱Eleutherine american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红葱中分离出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根香叶烯B(1)、phaffiaol(2)、4,8-dihydroxy-3-methoxy-l-methylonthra-9,10-quinone-2-carboxylic acid methyl ester(3)、3-heptadecyl-5-methoxyphenol(4)、亚油酸乙酯(5)、3,5-dimethoxybiphenyl-4'-ol(6)、karwinaphthol A(7)、5-hydroxylkarwinaphthol A(8)、3,4-dimethoxy-8-hydroxy-1-methyl-anthra-9,10-quinone-2-carboxylic acid methyl ester(9)、异红葱乙素(10)、红葱乙素(11)、异红葱甲素(12)、naphtho-γ-lactone (+)-9-hydroxyeleutherol(13)、洋川芎醌(14)、棕榈油酸(15)。结论 化合物2471315均为首次红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813的舒张血管作用较强,舒张率分别达到了85.3%、81.8%、89.5%,基本与阳性药丹参酮ⅡA(86.3%)相当。
    6  黔产细锥香茶菜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叶江海 李继新 徐君 张敬杰 潘炉台
    2018, 49(13):2972-29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04
    [摘要](1196) [HTML](0) [PDF 507.20 K](1196)
    摘要:
    目的 研究黔产细锥香茶菜Isodon coets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制备型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光谱数据结合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细锥香茶菜95%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豆甾醇(2)、β-胡萝卜苷(3)、亚麻酸甲酯(4)、油酸-1,3-甘油二酯(5)、熊果酸(6)、齐墩果酸(7)、3β-羟基-乌索-20-烯-28-酸(8)、白桦脂酸(9)、苦参黄素(10)、山楂酸(11)、2α羟基-熊果酸(12)、2α,3α-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13)、2α,3α,24-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14)、2α,3α,24-三羟基-12-烯-28-熊果酸(15)、芒柄花素(16)、大黄素(17)、尿嘧啶(18)、蔗糖(19)。结论 化合物245911131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719为首次从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7  小果蔷薇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黄小燕 马国需 陈路 邹节明 钟小清 周艳林 吕高荣 苏作林 杨峻山 许旭东 袁经权
    2018, 49(13):2978-29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05
    [摘要](712) [HTML](0) [PDF 512.92 K](1263)
    摘要:
    目的 研究小果蔷薇Rosa cymosa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波谱技术与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小果蔷薇根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乙酰基-洋委陵菜酸(1)、2-氧代-坡模酸(2)、2α,3α,19α-三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O-β-D-吡喃葡萄糖苷(3)、构莓苷F14)、野蔷薇亭(5)、23-羟基-委陵菜酸(6)、阿江榄仁亭(7)、2α,3α,19α,23-四羟基乌苏烷-12-烯-28-O-β-D-吡喃葡萄糖苷(8)、1β,3α,19α,23-四羟基乌苏烷-12-烯-28-O-β-D-吡喃葡萄糖苷(9)、儿茶素(10)、3,4-二羟基苯乙醇8-O-β-D-葡萄糖苷(11)、3,4,5-三甲氧基苯酚-O-β-D-芹糖-(1→6)-O-β-D-葡萄糖苷(12)、4-羟基-3-甲氧基-1-苯基-O-(6'-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3)、没食子酸乙酯(14)、3,4,5-三甲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5)、3,4,5-三甲氧基苄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6)。结论 化合物911131516为首次从蔷薇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91116为首次从小果蔷薇中分离得到。
    8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沉香化气丸化学成分分析
    潘玄玄 宋粉云 李华
    2018, 49(13):2985-29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06
    [摘要](1208) [HTML](0) [PDF 733.34 K](1843)
    摘要:
    目的 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中药复方沉香化气丸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 采用Phenomenex Kinetex C18色谱柱(100 mm×4.6 mm,2.7 μm),以乙睛-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8 mL/min;采用ESI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采集数据。根据化合物准确的相对分子质量及二级碎片离子信息,结合参考文献数据及与对照品对照,鉴定沉香化气丸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 从沉香化气丸中分离和鉴定出73个化学成分,包括36个黄酮类、16个2-(2-苯乙基)色酮类、7个三萜皂苷类、2个倍半萜内酯及12个其他类成分。结论UPLC-Q-TOF/MS联用技术为鉴别沉香化气丸中化学成分提供简便、快速、准确的方法,为进一步分析沉香化气丸的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提供了新技术方法。
    9  响应面法优选葛根超微粉的制备工艺及活性成分测定研究
    孔馨逸 刘妍如 唐志书 王梅 吕杨 张遥遥 董娇 宋忠兴 钱大玮
    2018, 49(13):2993-30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07
    [摘要](907) [HTML](0) [PDF 962.22 K](1347)
    摘要:
    目的 建立葛根中8种主要黄酮类成分UPLC同时测定法,研究超微粉碎技术对葛根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确定葛根超微粉的生产工艺。方法 采用响应面设计方法对葛根粉碎技术中的粉碎时间、投药量和初始粒度3个因素进行考察,以粒径分布(D90D50)和UPLC法测定的不同粒径葛根粉(10~40、40~65、300目)中8个黄酮类活性成分(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和芒柄花素)的含量数据,共10个指标作为响应因子进行葛根超微粉碎技术评价研究。结果 葛根中8种黄酮类化合物分别在75.8~242.7、205.6~658.0、147.3~417.3、10.2~163.3、11.3~182.0、1.2~18.8、0.25~4.00、0.35~5.37 μg/mL与色谱峰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86%、99.25%、99.90%、100.17%、100.21%、101.40%、100.73%、101.42%,RSD均小于3.0%,UPLC同时测定结果显示,相较其他粒径葛根粉,葛根超微粉(300目)黄酮类含量更高。响应面法优选结果显示超微粉的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为在粒径为80目[(180.0±7.6)μm],通过5号筛时,投药量为247 g,粉碎时间为26 min。结论 响应面法优选的葛根超微粉碎工艺简便,准确度较高,得到的超微粉黄酮含量更高。该工艺可以为葛根超微粉碎技术提供参考。
    10  4种藤类中药材干燥模型、动力学及有效成分稳定性研究
    林冰 孙悦 廖力 周英 俸婷婷 陈琳
    2018, 49(13):3001-30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08
    [摘要](874) [HTML](0) [PDF 4.18 M](1388)
    摘要:
    目的 建立鸡矢藤、忍冬藤、首乌藤、番薯藤4种藤类中药材干燥共有模型,测定其干燥动力学参数,研究其有效成分干燥过程的稳定性。方法 应用9种薄层干燥模型(Page、Wang and Singh、Two-term exponential、Newton、Logarithmic、Aghbashlo、Two-term、Midilli、Diffusion approach)对40、50、60、70℃条件下4种藤类药材的干燥曲线进行拟合,采用决定系数(R2)、卡方(χ2)及均方根误差(RMSE)判断拟合的优劣;根据Fick扩散定律求算干燥动力学参数;根据化学动力学原理研究有效成分在干燥过程中的稳定性。结果 Aghbashlo模型可被选作描述4种藤类中药材干燥过程的最佳共有模型。4种藤类中药材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D)及干燥活化能(Ea)分别为1×10-10~1×10-9 m2/s及40~50 kJ/mol。熊果酸、二苯乙烯苷及多糖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绿原酸的含量随干燥温度、干燥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不同部位中药材的干燥动力学参数值可能具有不同的特征区间,其干燥过程可用特定的共有模型描述;干燥过程对中药材品质有较大影响。
    11  失效模式分析和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熟三七皂苷类成分纯化工艺
    胡玉飘 崔秀明 张泽君 陈丽娟 于未博 熊吟
    2018, 49(13):3009-30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09
    [摘要](993) [HTML](0) [PDF 7.97 M](1083)
    摘要:
    目的 优化熟三七中皂苷类成分的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方法 通过失效模式分析(FMEA)筛选纯化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CD-RSM),以皂苷类成分的回收率和质量分数为评价指标,对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进行优选。实验中以5个主要影响因素(上柱液质量浓度、上样体积、水洗体积、乙醇体积分数、乙醇洗脱体积)考察了熟三七皂苷类成分的纯化工艺。结果 以大孔吸附树脂为纯化工艺,优化工艺为当上柱液质量浓度为11.22 mg/mL,上样体积为4.97 BV,水洗体积为2 BV,乙醇体积分数为70%,乙醇洗脱体积为3.31 BV时,可获得最大的皂苷回收率(82.81%)和皂苷质量分数(77.24%)。结论 优化的纯化工艺简单、稳定,熟三七皂苷类成分回收率和质量分数均较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12  基于有效成分的溶出性与粉末分散性构建通脉大生片的粉末分散体
    王姗姗 施崇精 刘小妹 程中琴 袁强华 宋英
    2018, 49(13):3017-30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10
    [摘要](1153) [HTML](0) [PDF 2.71 M](1156)
    摘要:
    目的 改善通脉大生片中丹参与白芍的溶出性,构建优良的粉末分散体。方法 采用普通粉碎法及超微粉碎法对白芍、丹参及紫河车进行粉碎,并将六偏磷酸钠(SH)作为粉碎分散剂,共制备19个粉末分散体样品。考察各粉末分散体的粒径分布、红外光谱、分散性,比表面积及孔隙率,采用HPLC法测定丹酚酸B、芍药苷含量,评价不同粉末分散体中丹酚酸B及芍药苷的溶出度。结果 红外光谱结果显示超微粉碎、药材混合打粉、SH均没有使药材粉末产生新的物质。丹参-白芍混合超微粉末分散体中丹酚酸B及芍药苷的溶出度最高,丹酚酸B 83.57%,RSD 2.03%;芍药苷80.75%,RSD 0.61%。结论 溶出度不仅受粉末比表面积的影响,同时还受到粉末分散性的影响。在改善粉末中有效成分溶出度时,不仅要考虑增大粉末的比表面积,还应改善粉末的分散性。紫河车与丹参-白芍的混合超微粉末中,丹酚酸B、芍药苷溶出度较丹参-白芍混合粉末中两者的溶出度低,因此将紫河车单独粉碎后与另两者混合。
    13  柚皮素纳米晶体的制备及药剂学性质研究
    赵涵 戎欣玉 刘爽 麻雪娜 闫若玉 李志远
    2018, 49(13):3026-30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11
    [摘要](750) [HTML](0) [PDF 1.69 M](1251)
    摘要:
    目的 制备柚皮素纳米晶体,并进行药剂学性质研究。方法 采用介质研磨-喷雾干燥法制备柚皮素纳米晶体;用马尔文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柚皮素纳米晶体的平均粒径和多分散指数(PDI);用扫描电镜观察晶体形态;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差示扫描量热法及傅里叶红外光谱法考察晶型和化学结构是否变化;用转篮法测定纳米晶体的溶出度。结果 柚皮素纳米晶体平均粒径为(400.7±6.9)nm,PDI为0.23;制备成纳米晶体后,柚皮素晶型及化学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溶解度明显提高(在pH 1.2盐酸溶液和pH 4.5磷酸盐溶液中,P<0.01;在pH 6.8磷酸盐溶液和水中,P<0.05);溶出度明显改善,药物溶出参数T50Td(药物溶出50%和63.2%所需时间)显著减小(P<0.01)。结论 优选的柚皮素纳米晶体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制备的纳米晶体粒径小且较为均匀,纳米化后柚皮素仍为结晶态,溶解和溶出得到明显改善,这为柚皮素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
    14  桂花种子环烯醚萜苷的提取工艺与抗血栓活性研究
    李桂华 王苗苗 贺魏 刘洁 张蝶 刘嘉琪 唐伟卓
    2018, 49(13):3033-30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12
    [摘要](696) [HTML](0) [PDF 643.49 K](1107)
    摘要:
    目的 优选桂花4大品种种子中2种主要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特女贞苷和女贞苷G13)的提取工艺并对桂花种子进行抗血栓活性评价。方法 采用L9(34)正交设计,从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和提取时间3个方面考察超声、回流、微波不同提取方法对桂花种子中2种成分的提取效果。以提取率、成分质量及总峰面积为指标进行综合加权分析,确定最佳的提取方法和提取工艺。建立斑马鱼抗血栓模型评价桂花种子的抗血栓活性。结果 3种提取方法中,微波提取效果最好,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55%、料液比1∶10、提取时间15 min。HPLC分析表明桂花4大品种种子的化学成分组成基本一致。斑马鱼抗血栓活性结果显示,桂花种子提取物的血栓抑制作用不明显,在高浓度剂量下易导致心包水肿。结论 考察了桂花4大品种种子中2种环烯醚萜苷的提取工艺,同时初步研究了银桂品种种子水提物的抗血栓活性,为桂花子这种废弃资源的二次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参考。
    15  溃疡性结肠炎中药组方规律及整合药理学分子机制探索
    赵振营 李亚卓 于飞 张昭 廖茂梁 张惠娟 刘昌孝
    2018, 49(13):3042-30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13
    [摘要](1166) [HTML](0) [PDF 1.25 M](1906)
    摘要:
    目的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进行溃疡性结肠炎方剂经典名方和新方数据挖掘,运用整合药理学平台分析组方潜在作用分子靶点和信号通路。方法 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组方,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确定各药物使用频次及关联规则,挖掘经典名方新方。应用整合平台靶标预测、网络构建等功能,获得经典名方和新方的成分-靶标网络、组方-溃疡性结肠炎相关靶标网络,通过功能分析和通路分析比较了经典名方与新方作用的溃疡性结肠炎相关靶标分子机制。结果 对筛选出的257个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药物使用频次,药物之间关联规则,挖掘6个核心组合和3首新方,并进一步对比了经典名方和新方之间的可能分子机制差异。结论 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以及整合药理学平台,可以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治疗挖掘经典名方和新方并研究潜在分子机制,为研究经典名方和衍生品提供了方向指导。
    16  迷迭香酸对人结肠癌HCT-8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娄诤 陆仲夏 俞雅蓉 王大维
    2018, 49(13):3051-30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14
    [摘要](1080) [HTML](0) [PDF 953.00 K](1459)
    摘要:
    目的 研究迷迭香酸对人结肠癌HCT-8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迷迭香酸作用不同时间后HCT-8细胞的增殖情况;根据CCK-8法结果确定迷迭香酸15、45、75 μmol/L作用72 h,考察HCT-8细胞的凋亡和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HCT-8细胞的凋亡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p53、Bax和Puma基因的mRNA表达;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53、Bax、Puma和active Caspase-9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迷迭香酸能够抑制HCT-8细胞的增殖,并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15、45 μmol/L的迷迭香酸主要诱导HCT-8细胞早期凋亡(P<0.01),75 μmol/L的迷迭香酸主要诱导HCT-8细胞晚期凋亡(P<0.01)。迷迭香酸可以使Puma的mRNA表达上调,并呈浓度依赖性;45、75 μmol/L的迷迭香酸可以使p53和Bax的mRNA表达升高(P<0.05)。迷迭香酸可以上调Puma、Bax和active Caspase-9的蛋白表达水平,并呈浓度依赖性;75 μmol/L的迷迭香酸可以使p53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迷迭香酸对HCT-8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并且是通过诱导凋亡实现的,促凋亡蛋白p53、Puma、Bax和active Caspase-9诱导了凋亡的发生。
    17  半夏泻心汤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肠道菌群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徐萌 岳仁宋 杨茂艺 杨旭 吴挺超 李济娜
    2018, 49(13):3056-30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15
    [摘要](1319) [HTML](0) [PDF 863.63 K](2237)
    摘要:
    目的 观察半夏泻心汤对糖尿病胃轻瘫(DGP)大鼠肠道菌群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高糖喂养联合ip STZ的方法制备DGP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1.80 g/kg)组,半夏泻心汤高、中、低剂量(10.20、5.10、2.55 g/kg)组,另设对照组。各组均连续ig给药4周,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胃残留率、肠推进率、血清D-木糖水平、肠道菌群、血清内毒素、免疫球蛋白A(IgA)及肠组织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GP模型大鼠体质量、肠推进率、菌群(拟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数量、IgA及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1),空腹血糖、胃残留率、血清D-木糖、肠杆菌、内毒素及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半夏泻心汤高、中剂量组大鼠体质量、肠推进率、菌群(拟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数量、IgA、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0.01),空腹血糖、胃残留率、血清D-木糖水平、肠杆菌数量、内毒素及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0.01),半夏泻心汤低剂量组对空腹血糖、肠推进率、拟杆菌数量、IgA水平影响较小。结论 半夏泻心汤能够有效调节DGP模型大鼠各项指标,改善肠道菌群比例,减轻内毒素作用,抑制炎症因子,提高肠道屏障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肠杆菌及炎症因子有关。
    18  参附强心丸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最佳切入点量效关系研究
    李丹 张强 王卓然 吕妍
    2018, 49(13):3062-30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16
    [摘要](1188) [HTML](0) [PDF 1.50 M](1350)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用药时间及剂量参附强心丸对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模型大鼠的影响,明确参附强心丸治疗实验性肺心病大鼠最佳用药切入点。方法 通过混合烟熏联合ip野百合碱法制备大鼠肺心病模型,对比参附强心丸不同给药时间、给药剂量对大鼠右心肥厚指数、肺泡平均内衬间隔、肺泡数、气道炎症病理学评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参附强心丸治疗高、低剂量组大鼠右心肥厚指数显著降低、肺泡数显著增多、血清心房钠尿肽(ANP)水平降低、心肺组织MMP-9水平下降(P<0.05),其中治疗高剂量组效果显著。结论 参附强心丸短期用药即治疗给药2周,在降低右心肥厚指数、抑制气道反应等方面均优于长期用药即预防给药4周,且存在一定量效关系。
    19  氧化苦参碱通过促进胰腺星状细胞株中Gli2表达发挥抗胰腺纤维化作用
    李嫚华 陈凯 张青 向晓辉 许威 夏时海
    2018, 49(13):3069-30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17
    [摘要](766) [HTML](0) [PDF 991.22 K](1038)
    摘要:
    目的 研究氧化苦参碱(OM)对接受TGF-β1刺激的永生化的大鼠胰腺星状细胞(LTC-14)细胞和胰腺导管癌细胞(PANC-1)中Gli2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LTC-14细胞和PANC-1细胞,分别分为对照组、TGF-β1处理组、TGF-β1+OM处理组、OM对照组,作用12 h后提取蛋白,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LTC-14细胞接受TGF-β1刺激后Gli2表达显著降低,但是α-SMA、FN和CoL-I的蛋白表达显著上升;与TGF-β1处理组比较,OM预处理后使接受TGF-β1刺激的LTC-14细胞Gli2表达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ANC-1细胞接受TGF-β1刺激后Gli2表达显著升高,α-SMA、FN和CoL-I的蛋白表达也显著上升;与TGF-β1处理组比较,OM预处理后使接受TGF-β1刺激的PANC-1细胞Gli2表达显著下降。结论OM可能通过促进LTC-14细胞中Gli2表达而发挥抗胰腺纤维化作用。
    20  五味子粉对D-半乳糖致小鼠衰老模型的影响
    苗明三 彭孟凡 刘保松 方晓艳 王坦
    2018, 49(13):3074-30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18
    [摘要](900) [HTML](0) [PDF 790.87 K](1061)
    摘要:
    目的 观察五味子粉对D-半乳糖所致小鼠衰老模型的影响。方法 72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脑康灵(0.810 g/kg)组和五味子粉高、中、低剂量(3.00、1.50、0.75 g/kg)组。小鼠颈背部sc 1.25 g/kg D-半乳糖制备衰老模型,连续40 d,于第11天开始ig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连续给药30 d。于第39天进行小鼠行为学避暗实验;末次给药后2 h,检测小鼠脑匀浆、肝匀浆及血浆中丙二醛(MDA)水平,全血中过氧化物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光镜下观察各组小鼠脑、肝脏、胸腺、脾脏的形态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五味子粉均可延长小鼠避暗潜伏期,减少小鼠明暗穿梭次数;不同程度降低小鼠脑匀浆、肝匀浆及血浆中MDA水平,升高全血中CAT、SOD活性及GSH水平;不同程度升高小鼠脾脏、胸腺和脑指数,降低肝脏指数。结论 五味子粉可显著改善衰老模型小鼠的各项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状态。
    21  人参皂苷Rg3对大鼠颈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及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陈文明 赵永超 刘围围 龙禹哲 张赟 石蓓
    2018, 49(13):3082-30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19
    [摘要](1093) [HTML](0) [PDF 894.50 K](1017)
    摘要:
    目的 研究人参皂苷Rg3对大鼠颈动脉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及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人参皂苷Rg3低、高剂量(5、10 mg/kg)组,各10只,用球囊制备大鼠颈动脉损伤模型,术后次日ig给药,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14 d后取损伤的颈总动脉血管,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新生内膜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三磷酸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平滑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和qRT-PCR法检测损伤血管凋亡基因Fas、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管新生内膜明显增厚,内膜与中膜面积比明显增加,新生内膜区平滑肌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Fas、Bcl-2基因表达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苷Rg3低、高剂量组血管内膜增生明显减轻,内膜与中膜面积比明显下降,新生内膜区平滑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损伤血管Fas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Bcl-2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人参皂苷Rg3可能通过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凋亡,从而减轻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的增生。
    22  知母须根总皂苷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对糖氧剥夺损伤的PC12细胞保护作用研究
    李丽丽 黄琪 彭代银 吴德玲 韩岚
    2018, 49(13):3087-30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20
    [摘要](1190) [HTML](0) [PDF 1.10 M](1330)
    摘要:
    目的 优化知母须根总皂苷提取工艺,探讨其对糖氧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损伤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知母须根总皂苷提取工艺;建立OGD损伤的PC12细胞模型,采用终质量浓度为20、40、80 mg/L的知母须根总皂苷进行干预。分别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荧光探针二氯荧光素-双乙酸盐(DCF-DA)法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AnnexinV/PI双染法测定细胞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凋亡信号蛋白Bcl-2、Bax表达情况。结果 知母须根总皂苷提取的最优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72.22%,料液比1∶11,提取时间73.33 min,在此条件下,理论提取率为8.38%,实测提取率为8.33%。PC12细胞经OGD损伤4 h后细胞活力显著降低,知母须根总皂苷对其呈现保护作用,并随着知母须根总皂苷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表明知母须根总皂苷能明显减少OGD损伤PC12细胞中ROS含量及凋亡率,免疫印迹实验结果表明知母须根总皂苷可上调PC12细胞Bcl-2表达并下调Bax表达。结论 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的工艺得率高、提取效果好。知母须根总皂苷对OGD损伤的PC12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OGD诱导PC12细胞ROS含量、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有关。
    23  款冬叶不同发育阶段的转录组学分析
    聂佳慧 张福生 田栋 郭冬 雷振宏 秦雪梅 李震宇
    2018, 49(13):3095-31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21
    [摘要](1218) [HTML](0) [PDF 1.18 M](1459)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生长时期款冬叶中苯丙素类成分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推测苯丙素类成分的最佳合成积累时期,为款冬叶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Illumina HiSeq2500测序技术对不同时期的款冬叶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转录组数据后进行基因功能注释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对苯丙素类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不同时期的表达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46 793个Unigenes,平均长度为952.144 8 bp,其中有4 774个可以被NR、Swiss-Prot、eggNOG、GO、KEGG等公共数据库共同注释。对注释得到的Unigenes进行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款冬叶转录组中有144条Unigenes参与萜类、黄酮类和苯丙素类生物合成,其中萜类65条,苯丙素类64条,黄酮类15条。进一步对参与苯丙素类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进行动态比较,发现其关键酶PAL、4CL、HCT、CCoAOMT等在9月的表达量最高,即苯丙素类成分在9月的生物合成量可能最高。结论 为苯丙素类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分析奠定了基础,也为款冬叶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科学依据。
    24  畲药搁公扭根基原植物及其同属易混种的ITS2条形码鉴别
    吕群丹 方洁 潘俊杰 程文亮 姜程曦 程科军
    2018, 49(13):3102-310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22
    [摘要](1086) [HTML](0) [PDF 1.35 M](1123)
    摘要:
    目的 基于ITS2条形码序列对畲药搁公扭根及其同属易混种进行分子鉴定,以保证药材使用的正确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分别于浙江、广西、江西和安徽等地采集搁公扭根基原植物掌叶覆盆子及其9种同属易混种高粱泡、山莓、蓬蘽、茅莓、插田泡、寒莓、东南悬钩子、三花悬钩子和武夷悬钩子样品共140份。对采集样品进行基因组DNA提取、ITS2基因片段PCR扩增并双向测序、拼接获得相应序列,基于HMMer方法注释获取ITS2序列,同时下载GenBank相应物种ITS2序列37条,使用Gene Tool软件分析ITS2序列长度、GC量、变异位点等情况,利用Clustal X和MEGA7.0软件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构建邻接(NJ)系统发育树。结果 搁公扭根及其9种同属易混种ITS2序列长度为211~213 bp,GC量为52.1%~58.0%;搁公扭根基原植物与其他物种共有14个变异位点,一处插入/缺失;搁公扭根种内平均K2P遗传距离为0.007 2,显著小于其他9个易混种,其中与山莓和武夷悬钩子进化距离最近,与蓬蘽最远;NJ进化树中搁公扭根各单倍型序列单独聚为一支,可与其他物种成功区分。结论ITS2序列能够成功鉴别搁公扭根基原植物及其9种同属易混种,为畲药DNA条形码分子鉴别提供了有力佐证,助力畲药流通信息监管。
    25  轮叶党参EST-SSR标记的开发及在党参属中的应用
    刘新星 石有太 罗俊杰 欧巧明 陈子萱 李忠旺
    2018, 49(13):3110-3115,31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23
    [摘要](998) [HTML](0) [PDF 883.35 K](1173)
    摘要:
    目的 开发EST-SSR标记,分析其在党参属及近缘属种间的通用性。方法 利用MISA软件对轮叶党参在NCBI公布的EST序列进行SSR位点查找,Primer 3.0软件设计引物,经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对引物进行初步筛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所筛选的引物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 共查找到204个EST-SSR位点,总长5 263 bp,平均长度25.80 bp,出现频率为22.97%,其中单核苷酸、二核苷酸和六核苷酸重复占比最多,分别为36.8%、24.8%和15.3%。单核苷酸、二核苷酸、六核苷酸中的主要重复基元类型是A、TG和CAGCTC/GTGGCA。共设计引物112对,以党参为模板,能够扩增出清晰稳定条带的引物有67对,有效引物比率59.82%,其中27对能扩增出多态性条带,多态引物比率24.11%。随机选取5对引物对党参属及桔梗共12份材料进行PCR扩增,聚类结果将党参属和桔梗属分为2大类。结论 研究筛选出的EST-SSR标记能够在党参属及近缘属内进行区分鉴别,研究结果为党参种质鉴别、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资源的评价利用等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
    26  基于SRA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浙江产细叶石仙桃的遗传多样性
    朱欣 蒋晓颖 金魏佳 吕奕 何佳 范灵希 高松 蒋明
    2018, 49(13):3116-31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24
    [摘要](918) [HTML](0) [PDF 735.75 K](1110)
    摘要:
    目的 以药用植物细叶石仙桃为材料,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为进一步开展该物种的保护奠定基础。方法 从81对SRAP引物组合中,共筛选出7对用于SRAP-PCR,对浙江省境内5个自然居群的68份细叶石仙桃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共获得197个电泳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90条,每对引物平均提供27.29个标记信息,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目(Ne)为1.238 1。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6.4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88 2,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312 5;在居群水平上,PPB为30.46%~46.19%,平均为40%,H为0.089 1~0.155 9,平均0.120 8,I为0.138 7~0.234 9,平均0.186 4;5个居群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35.81%,基因流(Nm)为0.896 3。UPGMA聚类结果表明,68份样品可分成5组,同一居群的细叶石仙桃聚于同一分支。结论 细叶石仙桃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居群间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和基因交流,但大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
    27  贵州不同产地粗毛淫羊藿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石建明 李牡丹 杨鹏 陈兴银 彭昌琴 刘鑫 关萍
    2018, 49(13):3122-31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25
    [摘要](971) [HTML](0) [PDF 751.98 K](1099)
    摘要:
    目的 对贵州不同产地粗毛淫羊藿样品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方法 利用PopGene 32软件及NTsys2.10e软件分析贵州5个不同产地粗毛淫羊藿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并根据UPGMA法,构建亲缘关系树状图。结果 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3条多态性稳定、条带清晰的引物,结果表明,共扩增出211个位点,从物种水平上看,共有205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百分率(PPB)为97.16%,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455 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297 3,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90 2,5个居群间总的遗传多样性(Ht)为0.297 3,而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Hs)为0.207 5,表明粗毛淫羊藿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种群内的遗传分化大于种群间。利用UPGMA法构建的居群遗传距离聚类树,表明,5个居群被分为2支,其中来自安顺、花溪、高坡的3个居群聚在一支,来自龙里和雷山的2个居群共同聚为一支。结论ISSR分子标记技术可以用于贵州不同产地的粗毛淫羊藿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
    28  防风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付航 黄涵签 王妍 慧芳 杨世海
    2018, 49(13):3127-31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26
    [摘要](994) [HTML](0) [PDF 1.26 M](1127)
    摘要:
    目的 建立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e再生体系。方法 研究不同外植体、温度、培养基、光照条件对诱导防风愈伤组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愈伤组织诱导及增殖的激素配比。结果 以防风的叶片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最适培养基为MS+6-BA 0.90 mg/L+2,4-D 1.05 mg/L+KT 0.96 mg/L,25℃恒温12 h/d光照培养;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6-BA 0.56 mg/L+2,4-D 0.48 mg/L+KT 0.40 mg/L,继代周期为35 d;诱导丛生芽最适培养基为MS+NAA 0.6 mg/L+6-BA 1.0 mg/L;最适生根培养基为MS+NAA 0.4 mg/L+6-BA 0.1 mg/L。结论 成功诱导防风愈伤组织并建立稳定高效的植株再生体系。
    29  线粒体DNA标记在动物类药材分子鉴定中的应用进展
    陈梦 方昀 程汝滨 黄真 张光霁 陈建真
    2018, 49(13):3134-31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27
    [摘要](1171) [HTML](0) [PDF 739.24 K](1645)
    摘要:
    动物类中药材是中华医药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药用历史悠久,功效显著。随着野生动物资源的破坏和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动物类药物中混伪品掺杂现象时有发生,为其临床应用带来了安全隐患。线粒体DNA因其严格的母系遗传特征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被广泛应用于动物群体遗传、谱系生物地理和系统发育等研究领域。近年来,线粒体DNA标记在动物类药材分子鉴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动物类药物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技术保障。对COI、Cyt b、12S rRNA等线粒体DNA标记在动物类药材分子鉴定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结合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结果,对线粒体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动物类药材鉴定中的后续应用开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药用动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30  基于电子医疗数据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适应症(恶性肿瘤)真实世界临床应用特征研究
    郜明月 谢雁鸣 张寅 陈岑 庄严
    2018, 49(13):3143-31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28
    [摘要](1169) [HTML](0) [PDF 719.54 K](1276)
    摘要:
    基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医疗数据,分析真实世界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适应症(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特征,为复方苦参注射液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提取全国范围22家大型三甲医院44 588例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适应症患者电子医疗数据,对一般信息、西医诊断、用药剂量、用药疗程、联合用药、出院转归等特征,进行基于频数与率的描述性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适应症人群平均年龄57.30岁;男性多于女性;以肿瘤科、门诊入院为主,入院病情多为一般;西医诊断常见肺、肝、胃、结肠、乳腺等恶性肿瘤;单次用药剂量10~20 mL;疗程4~7 d最为多见;临床常联用药物包括抗肿瘤化疗药、免疫调节药、抗生素类药、糖皮质激素类药、5-羟色胺(5-HT)受体阻断药等。复方苦参注射液在不同系统、不同病情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其适应症人群特征明确,符合恶性肿瘤疾病一般规律;其真实世界用药剂量、疗程范围基本符合品种说明书相关界定,联合用药类型较为广泛。
    31  中药防治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苏晓琳 王江威 王长福 姜海 赵婉 杨炳友 匡海学 王秋红
    2018, 49(13):3148-31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29
    [摘要](1408) [HTML](0) [PDF 703.70 K](1353)
    摘要:
    奥沙利铂是第3代铂类抗肿瘤药物,具有疗效好、抗癌谱广泛等优点。但周围神经病变是其主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影响患者的治疗进程和生活质量。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益气活血、温阳通络等传统中药在治疗此症上取得一定进展。从中药复方及活性成分两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临床医师治疗奥沙利铂神经毒性提供依据。
    32  中药特殊煎法的探讨与思考(二):后下
    聂安政 高梅梅 朱春胜 张冰
    2018, 49(13):3153-31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30
    [摘要](926) [HTML](0) [PDF 758.82 K](1884)
    摘要:
    “后下”是中药汤剂特殊煎法的一大特色,然而一些患者对中药煎煮时需后下的中药、后下的原因以及如何后下缺乏基本的认识或存在一定的误解,从而出现因中药煎煮不当导致的临床疗效不佳或不良反应等一系列问题。结合古今文献,尝试剖析中药后下的原因及注意事项,并对如何后下提出探索性的思考,为中药后下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33  中药药对及其有效成分抗脑缺血损伤的研究进展
    毛冬雪 祝美珍 齐景馨 曾宪晶 俞睿
    2018, 49(13):3162-31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31
    [摘要](927) [HTML](0) [PDF 740.51 K](1268)
    摘要:
    药对的配伍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对临床遣药组方及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科学内涵。近年来,许多脑缺血损伤的防治研究发现,通过中药药对的合理运用,实现中药复方的优化组合,可多靶点、多层面作用于缺血脑组织的神经血管单元,多途径调控相关信号通道,明显减轻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的损伤及脑缺血损伤引起的炎症级联反应和再灌注损伤,及时恢复脑部血流并有效保护神经元,取得“复流”与“脑保护”相似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神经功能的修复。
    34  胶类中药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董洪霜 张静娴 胡青 孙健 冯睿 张甦 于泓 季申
    2018, 49(13):3166-31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32
    [摘要](863) [HTML](0) [PDF 742.70 K](2428)
    摘要:
    胶类中药是我国名贵滋补中药,历史悠久、应用广泛。胶类中药质量控制经历了由理化检测、薄层色谱法、电泳法、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到DNA鉴定技术、以特征肽为靶标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等。对近年来胶类中药质量控制研究进行概述,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的可行性研究方案,为胶类中药及相关产品的综合评价提供思路。
    35  石斛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张雪琴 赵庭梅 刘静 赵若茜 郑世刚 淳泽 胡亚东
    2018, 49(13):3174-31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33
    [摘要](1492) [HTML](0) [PDF 768.84 K](4950)
    摘要:
    石斛属Dendrobium Sw.是兰科重要的属之一,同具观赏价值与药用价值。石斛属植物的茎作为中药材石斛,已被广泛使用达千年,其主要有滋补、止痛、解热、抗炎等功效。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从40多种石斛属植物的药用部位中分离鉴定出约100种化合物,包括多糖、生物碱、黄酮、酚、萜、氨基酸、香豆素、鞣质、甾醇、微量元素等类化合物。综述近10多年从石斛中发现的化学成分及其在增强免疫、缓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抑制肿瘤、抗氧化、延缓衰老、护肝、抗炎、保护神经系统、保护心血管、改善肠胃功能、抗血管生成、改善过敏性皮肤炎体征、缓解疲劳、抗血小板凝集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
    36  蟾酥化学成分及其人工合成的研究进展
    孙崇峰 范圣此 罗毅 孟兆青 徐晶晶
    2018, 49(13):3183-31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13.034
    [摘要](1316) [HTML](0) [PDF 1.04 M](2820)
    摘要:
    蟾酥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其化学成分复杂,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蟾酥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蟾蜍内酯类、吲哚类生物碱、甾醇类及其他类化合物。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蟾酥具有抗肿瘤、强心、抗炎、局麻、镇痛等多种药理活性。对近年来蟾酥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其人工合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蟾酥的物质基础研究、药效机制阐释及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