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49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18, 49(1):0-0.
    [摘要](446) [HTML](0) [PDF 2.91 M](1426)
    摘要:
    2  封面
    2018, 49(1):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00
    [摘要](406) [HTML](0) [PDF 710.66 K](987)
    摘要:
    3  基于“五原则”的复方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研究路径
    张铁军 白钢 陈常青 许浚 韩彦琪 龚苏晓 张洪兵 刘昌孝
    2018, 49(1):1-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01
    [摘要](1783) [HTML](0) [PDF 10.88 M](2051)
    摘要:
    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是近年来提出的中药质量评价与质量控制的核心概念,自提出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相关研究,但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仍仅限于单味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标志物研究,尚不能全面反映质量标志物概念的所用要素。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定义和基本要求,从质量传递与溯源、成分特有性、成分的有效性、成分可测性以及复方配伍环境5方面,系统论述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5要素的科学内涵及其发现和确定的原则、思路和方法,提出基于"五原则"的复方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和发现的路径,并以代表性的研究实例,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和发现提供系统的研究思路和范例。
    4  基于味觉、嗅觉受体分子对接技术的中药性味物质基础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韩彦琪 许浚 龚苏晓 张洪兵 张铁军 刘昌孝
    2018, 49(1):14-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02
    [摘要](1351) [HTML](0) [PDF 5.64 M](1535)
    摘要: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五味理论又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中药五味药性的客观表征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钥匙,是阐释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的重要路径。基于五味药性的基本定义以及药物分子-味觉、嗅觉受体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中药五味药性表征的技术方法和研究路径,并结合本课题组实验研究,从味觉、嗅觉感知的生物学机制、分子对接技术原理、同源模建过程以及受体选择与五味药性表达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从中药"五味"的滋味、气味属性角度,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提供可参照的研究方法。
    5  肉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
    侯小涛 郝二伟 秦健峰 韦金锐 焦杨 易湘茜 黄丽贞 谢金玲 罗花 张笮晦 林瑜 邓家刚 张铁军
    2018, 49(1):20-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03
    [摘要](2255) [HTML](0) [PDF 13.21 M](2153)
    摘要:
    肉桂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道地产区包括我国广东、广西2省和越南部分地区。肉桂中化学成分类型丰富,包括挥发油、黄烷醇类、萜类、木脂素类、酚酸类、多糖类等成分,传统认为肉桂挥发油中的桂皮醛和桂皮酸为其主要药效成分。对肉桂资源、化学成分、主要药理活性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挥发油、多酚类、二萜类等成分与药效的关系,分析生源途径、传统功效、现代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建议对肉桂进行挥发油、多酚类、黄烷醇类、二萜类等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进一步聚焦其中多酚类、黄烷醇类和萜类等成分化学物质组的深入研究,为明确肉桂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和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提供基础。
    6  常用中药陈皮、枳实和枳壳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许姗姗 许浚 张笑敏 张铁军 刘昌孝
    2018, 49(1):35-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04
    [摘要](1321) [HTML](0) [PDF 8.05 M](2028)
    摘要:
    柑橘属中药陈皮Citri Reticulatae Pericarpium、枳实Aurantii Fructus Immaturus、枳壳Aurantii Fructus均为常用理气药,但三者在功效、主治方面各有侧重。从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3个方面对芸香科柑橘属中药陈皮、枳实、枳壳进行总结、比较与分析,进一步基于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核心概念并结合药效、药性、药动学的研究进行分析,对其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为建立和完善药材质量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7  基于质量标志物的元胡止痛方配伍大鼠脑组织分布研究
    武欣 张洪兵 许浚 侯小涛 郝二伟 龚苏晓 韩彦琪 张铁军 刘昌孝
    2018, 49(1):45-4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05
    [摘要](847) [HTML](0) [PDF 4.68 M](1303)
    摘要:
    目的 考察延胡索和白芷配伍对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原阿片碱、欧前胡素及异欧前胡素在大鼠脑组织内分布动力学的影响,为元胡止痛方中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确定提供进一步的实验依据。方法 分别ig给予大鼠延胡索、白芷及元胡止痛方提取物,采用UPLC-MS/MS测定不同时间点大鼠脑组织样品中各成分的质量浓度,拟合动力学参数评价组方配伍对各成分在大鼠脑组织中分布的影响。结果 与延胡索、白芷组相比,元胡止痛方组大鼠脑组织中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和原阿片碱的达峰浓度(Cmax)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均显著增加,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平均驻留时间(MRT)延长。结论 延胡索与白芷配伍具有协同作用,能促进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原阿片碱、欧前胡素及异欧前胡素在大鼠脑组织中的分布,以上化合物可作为元胡止痛方的Q-marker。
    8  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制备规范(草案)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专业委员会
    2018, 49(1):50-5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06
    [摘要](693) [HTML](0) [PDF 6.95 M](1131)
    摘要: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由免疫球蛋白(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其以突然发作的鼻痒、喷嚏、过量的鼻分泌物和鼻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间断性、常年性或季节性发作。现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为病理性模型,以西医指标为主。基于对变应性鼻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分析及对现有动物模型大量实验研究,形成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制备规范(草案)。
    9  皮肤瘢痕动物模型制备规范(草案)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专业委员会
    2018, 49(1):58-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07
    [摘要](593) [HTML](0) [PDF 3.35 M](954)
    摘要:
    皮肤瘢痕是由各种创伤引起的正常皮肤组织的外观形态和组织病理改变的统称,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伴发产物。现皮肤瘢痕动物模型多为病理性模型,以西医指标为主。基于对皮肤瘢痕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分析及对现有动物模型大量实验研究,形成皮肤瘢痕动物模型制备规范(草案)。
    10  小酸浆中甾体类化学成分研究
    吴江平 夏自飞 刘艳丽 李笑然 许琼明 杨世林
    2018, 49(1):62-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08
    [摘要](1324) [HTML](0) [PDF 4.18 M](1313)
    摘要:
    目的 研究小酸浆Physalis minima全草中甾体类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中压ODS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小酸浆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甾体类化学成分,其中酸浆苦素类化合物2个,分别鉴定为16,24-cyclo-13,14-secoergost-2-ene-18,26-dioicacid-14:17,14:27-diepoxy-5α,6β,13α,20α,22β,25β-hexahydroxy-1,15-dioxo-γ-lactone-δ-lactone(1)、酸浆苦素D(2);醉茄内酯类化合物5个,分别鉴定为physagulin L(3)、physagulin M(4)、physaminimin F(5)、physagulin K(6)、withagulatin A(7)。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25-羟基酸浆苦素D;化合物3、4、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1  东北岩高兰中三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赵明 黄淑蕾 徐阳宏 乌兰托娅 王丹 李军 王金兰 张树军
    2018, 49(1):69-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09
    [摘要](1102) [HTML](0) [PDF 4.78 M](1186)
    摘要:
    目的 研究东北岩高兰Empetrum nigrum var.japonicum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东北岩高兰甲醇提取物正己烷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经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2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岩高兰三萜-3β,21,22-三醇(1)、21,22-二羟基岩高兰三萜-3-酮(2)、21β-羟基岩高兰三萜-22(29)-烯-3-酮(3)、乙酰表木栓醇(4)、木栓酮(5)、表木栓醇(6)、木栓醇(7)、岩高兰三萜-21-烯-3-酮(8)、熊果醇(9)、24-亚甲基环阿尔廷醇(10)、β-香树脂醇(11)、熊果酸(12)。结论 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岩高兰三醇A和岩高兰酮B,化合物3~7、9~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2  金花茶叶中1个新的鞣花酸类化合物
    莫建光 陈秋虹 黄艳 梁霄 柴玲 刘布鸣
    2018, 49(1):75-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10
    [摘要](1188) [HTML](0) [PDF 3.94 M](1212)
    摘要:
    目的 研究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重结晶、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现代分离方法和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金花茶叶中分离得到了10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3,4-methylenedioxy-3'-O-methyl-4'-O-(6'-O-acetyl-glucoside)ellagic acid(1)、齐墩果酸(2)、α-菠菜甾醇-3-O-β-D-葡萄糖(3)、正三十二烷醇(4)、okicamelliaside(5)、6-羟基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6)、3,4-O,O-次甲基鞣花酸(7)、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8)、3,4-亚甲二氧基-3'-O-甲基-4'-O-葡萄糖苷鞣花酸(9)、p-(羟甲基)苯酚-5-O-β-D-葡萄糖吡喃糖基(1→2)-β-D-(4-O-对-香豆酰)-吡喃葡萄糖苷(10)。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鞣花酸类化合物,命名为金花茶素A,化合物4~1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3  细叶十大功劳茎水提取物脂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崔泽旭 徐嵬 杨秀伟 李伏君 龚云 刘逆夫 张鹏
    2018, 49(1):80-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11
    [摘要](1181) [HTML](0) [PDF 7.72 M](1165)
    摘要:
    目的 研究细叶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茎水提取物脂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高效液相色谱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合物的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细叶十大功劳茎水提取物的醋酸乙酯可溶部位分离出3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麦芽酚(1)、3-羟基-4-甲氧基苯乙醇(2)、紫丁香基乙酮(3)、1-羟基-3-(4-羟基-3-甲氧基苯基)-2-丙酮(4)、α-羟基丁香丙酮(5)、紫堇定(6)、浙贝素(7)、香草酸(8)、丁香酸(9)、降氧化北美黄连次碱(10)、(+)-丁香脂素(11)、表丁香脂素(12)、五味子醇甲(13)、新海胆灵A(14)、8-氧化药根碱(15)、8-氧化小檗碱(16)、5-羟基麦芽酚(17)、5-羟基吡啶-2-甲酸甲酯(18)、吐叶醇(19)、2,3-二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20)、马齿苋酰胺E(21)、石菖蒲碱A(22)、5-表石菖蒲碱A(23)、5-(甲氧基甲基)-1H-吡咯-2-甲醛(24)、(+)-南烛木树脂酚(25)、(-)-开环异落叶松脂素(26)、刺五加酮(27)、原儿茶酸(28)、腺苷(29)、3,4,5-三甲氧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30)、2-(4-羟基-3-甲氧基苯基)乙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31)、扭旋马先蒿苷B(32)、虎皮楠苷(33)、(+)-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34)、表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35)、小檗碱(36)、3,4,5-三甲氧基苯基-(6'-O-紫丁香酰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37)、红景天苷(38)。结论 化合物3~7、13~15、17~19、21~27、29、31、333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并且首次报道了化合物15的核磁波谱数据。
    14  吉林延龄草的非皂苷类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
    冯密艳 陈宇 严欢 倪伟 秦徐杰 刘海洋
    2018, 49(1):90-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12
    [摘要](1134) [HTML](0) [PDF 3.74 M](1158)
    摘要:
    目的 研究吉林延龄草Trillium kamtschaticum非止血活性部位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反相C18、Sephadex LH-20等色谱材料和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用MTT法评价部分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吉林延龄草非止血活性部位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蜕皮激素(1)、水龙骨素B(2)、integristerone B(3)、(9Z,15Z)-11,12,13-三羟基-9,15-十八碳二烯酸(4)、(Z)-11,12,13-三羟基-9-十八碳烯酸(5)、(9Z,15Z)-11,12,13-三羟基-9,15-十八碳二烯酸甲酯(6)、(Z)-11,12,13-三羟基-9-十八碳烯酸甲酯(7)、7,11-二甲基-3-亚甲基-10β,11-二羟基-1,6-十二碳二烯二醇-10-O-β-D-葡萄吡喃糖苷(8)、山柰酚-3-O-α-L-阿拉伯吡喃糖基(1→6)-O-β-D-半乳吡喃糖苷(9)、5-羟基-4-羟甲基-二氢吡喃-2-酮(10)。细胞毒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1、910的IC50值分别为(26.6±1.3)μmol/L(DU145细胞株)、(16.2±6.2)μmol/L(CEM细胞株)和(23.7±1.2)μmol/L(HeLa细胞株)。结论 化合物4~7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910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15  半边旗化学成分研究
    李慧 杨宝 黄芬 曹迪 周星宏 阮清锋 薛园园 赵钟祥
    2018, 49(1):95-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13
    [摘要](1267) [HTML](0) [PDF 4.29 M](963)
    摘要:
    目的 研究半边旗Pteris semipinn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综合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ODS、大孔树脂、MCI Gel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并通过NMR和HR-ESI-MS法鉴定结构。结果 从半边旗全草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1)、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2)、芹菜素-7-O-β-D-龙胆二糖苷(3)、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4'-O-α-L-吡喃鼠李糖苷(4)、异佛莱心苷(5)、木犀草素(6)、木犀草苷(7)、木犀草素-7-O-β-D-龙胆二糖苷(8)、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9)、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10)、芦丁(11)、表没食子儿茶素(12)、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3)、连翘苷(14)、岩白菜素(15)、原儿茶酸(16)、反式咖啡酸(17)、没食子酸(18)、β-谷甾醇(19)、β-胡萝卜苷(20)。结论 化合物3、5、12、13、15~1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8~13、15~2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6  盐补骨脂标准汤剂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沈晓宇 刘雪松 毕宇安 徐桂红 栾连军
    2018, 49(1):100-1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14
    [摘要](1137) [HTML](0) [PDF 7.19 M](1036)
    摘要:
    目的 建立盐补骨脂标准汤剂质量评价体系。方法 收集了15批合格的补骨脂药材,炮制成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的盐补骨脂饮片,制备盐补骨脂标准汤剂冻干粉,建立HPLC指纹图谱,对共有色谱峰进行指认,并结合飞行时间质谱确定其主要化学组成。结果 苯并呋喃苷类和呋喃香豆素类为盐补骨脂标准汤剂的主要成分。测定15批标准汤剂的出膏率为16.31%~20.59%,指标成分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总量为1.17%~1.50%,转移率为13.55%~23.57%,且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结论 建立了稳定、可靠的盐补骨脂标准汤剂全面质量评价方法,为盐补骨脂配方颗粒及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17  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欧前胡素脂质微球的处方工艺研究及质量评价
    汤涛 袁其红 董伟 赵国巍 张婧 廖正根 梁新丽
    2018, 49(1):109-1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15
    [摘要](995) [HTML](0) [PDF 5.44 M](975)
    摘要:
    目的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CD-RSM),以平均粒径、粒径分布(多分散指数,PDI)及Zeta电位为考察指标,确定欧前胡素脂质微球(ILM)的最佳处方,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以平均粒径、PDI、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考察蛋黄卵磷脂用量、泊洛沙姆用量、大豆油占油相总量的百分比对ILM制剂性质的影响。用二项式拟合建立指标与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根据评价指标的最佳数学模型描绘效应面,经效应面法预测最佳处方,并进行预测分析。按照优化出来的处方制备ILM,对其常规的质量评价进行研究。结果 优化后的最佳处方为蛋黄卵磷脂1.5 g,泊洛沙姆188 0.35 g,注射用中链脂肪酸甘油脂(MCT)10 g,优化处方各指标和目标值接近。按照优化的处方制备出来的ILM的平均粒径是(165.00±0.22)nm,PDI为0.058±0.070,Zeta电位为(-30.10±0.13)mV,包封率约为90.09%,载药量为1.0 mg/mL。结论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适用于脂质微球的处方优化,所建立的数学模型预测性良好;优化后的ILM符合药剂学要求。
    18  黄芩制剂制备过程成分含量变化及其药效相关性研究
    王雅琪 焦姣姣 熊优 胡彦君 伍振峰 杨明
    2018, 49(1):115-1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16
    [摘要](1115) [HTML](0) [PDF 4.14 M](1123)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芩制剂制备过程中主要指标性成分含量变化与其药效活性间的相关性,阐明黄芩制剂制备过程的关键影响环节,质量源于设计角度整体评价制剂质量疗效短板。方法 模拟黄芩制剂制备过程(提取-浓缩-干燥-制粒),HPLC法测定各阶段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以脂多糖(LP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为炎症模型,测定各阶段中间体溶液的抗炎活性;聚类分析法和线性回归法对指标性成分-药效活性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等过程中黄芩化学成分含量与其抗炎活性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长时间热处理(浓缩、干燥)损失较大。结论 黄芩制剂制备过程中的各阶段操作水平对其指标成分含量及药效活性影响显著,其中浓缩、干燥环节为影响其制剂质量的关键环节。
    19  丹参茎叶酚酮有效部位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项想 孙成静 宿树兰 顾俊菲 郭盛 尚尔鑫 严辉 钱大玮 段金廒
    2018, 49(1):120-1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17
    [摘要](1202) [HTML](0) [PDF 6.46 M](1128)
    摘要:
    目的 对丹参茎叶酚酮有效部位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优选。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以丹参茎叶中酚酸类(丹参素、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咖啡酸、丹酚酸B、迷迭香酸、紫草酸)及黄酮类成分(芦丁、异槲皮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紫云英苷)二者提取量、总提取量及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考察提取方法、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丹参茎叶提取工艺的影响;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丹参茎叶提取物并对纯化工艺参数进行考察,确定最佳纯化工艺。结果 以50%乙醇8倍量回流提取3次,每次提取1.0 h为最佳提取工艺;以AB-8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1.0 g/mL药液上样,上样量为每10克干树脂上样1.5 g干燥提取物,40%乙醇洗脱,洗脱用量3 BV为最佳纯化工艺,酚酸类及黄酮类成分总纯度可达到41.83%。结论 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适用于丹参茎叶酚酮有效部位的提取纯化,可为丹参茎叶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20  基于多组分评价的雷公藤提取物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体外表征
    霍涛涛 张美敬 陶春 杨海跃 孙欣荣 刘志宏 宋洪涛
    2018, 49(1):128-1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18
    [摘要](995) [HTML](0) [PDF 6.14 M](898)
    摘要:
    目的 制备雷公藤提取物(ETW)固体分散体(ETW-SD),提高其体外溶出度。方法 通过溶剂-熔融法,以聚乙二醇6000(PEG 6000)、泊洛沙姆188(F68)为载体制备ETW-SD。以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酮、雷公藤次碱、雷公藤红素以及雷公藤内酯甲为评价指标,通过体外溶出度、电子扫描电镜(SEM)、差示热量扫描(DSC)和X-射线衍射(XRD)对ETW-SD进行表征。结果 ETW-SD的最优处方为ETW-PEG 6000-F68(1:2:1)。与原料药相比,在60 min内雷公藤内酯酮、雷公藤甲素的溶出度分别提高了3.32倍,雷公藤次碱提高了2倍,而雷公藤红素和雷公藤内酯甲的溶出度均达到83%以上。
    21  基于2种分析方法的补阳还五汤中有效成分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尹斐 杨洁红 方雨晨 虞立 周惠芬 金伟锋 何昱 万海同
    2018, 49(1):135-1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19
    [摘要](1272) [HTML](0) [PDF 6.16 M](1144)
    摘要:
    目的 对比以R语言为基础结合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与响应面分析2种方法,优化补阳还五汤(BHD)中主要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方法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实验设计方法,利用HPLC法检测提取得到的BHD中主要有效成分,计算其提取率。提取率结果进行熵权法赋值,得到综合评价值。在此基础上首先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得到其最佳提取工艺和综合评价预测值。再通过另一种优化分析方法:R语言环境下的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分别进行网络模型优化和目标寻优,以期得到另一组BHD中有效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和综合评价预测值。结果 响应面处理方法得到的最优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1.8 h、乙醇体积分数51%、提取温度91℃、液料比14:1,该方法下综合评价预测值为908.45,验证试验平均值为897.58,相对误差为1.20%;R语言环境下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处理得到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2 h、乙醇体积分数40%、提取温度100℃、液料比14:1,该模型综合评价预测值为907.71,验证试验平均值为905.33,相对误差为0.26%。结论 对比2种分析方法发现,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的相对误差较小,与验证试验拟合度较高,即R语言环境下的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数学模型可用来对BHD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进行分析和预测,优于响应面分析,为实现中药有效成分目标寻优以及中药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22  甘草酸溶液浓缩过程中浓度-沸点-饱和蒸汽压三者关系研究
    于洋 侯一哲 余河水 丁辉 李正
    2018, 49(1):142-1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20
    [摘要](695) [HTML](0) [PDF 6.61 M](962)
    摘要:
    目的 以甘草酸溶液为例,基于动态法测量沸点-饱和蒸气压的理论,以此来探讨不同浓度条件下甘草酸溶液的沸点-饱和蒸气压的关系,构建甘草酸溶液浓度-沸点-饱和蒸汽压间的函数关系,为中药浓缩过程的相关工艺研究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UPLC法测定不同质量分数下甘草酸溶液中的甘草酸质量浓度;采用铂金板法测量不同质量分数下甘草酸溶液的表面张力;基于动态法对不同质量分数条件下的甘草酸溶液的沸点-饱和蒸汽压进行测量。结果 原始浸膏中甘草酸质量浓度为99.25 mg/mL,约占总固体可溶物的21.5%,其稀释过程充分均匀,符合梯度比例;当溶液质量分数超过18%后,料液中就逐渐形成胶束,降低了溶液的表面张力;发现当环境压力稳定时,料液质量分数增加时,沸点会呈降低趋势;当料液温度不变时,随着料液质量分数的增加,溶液的饱和蒸汽压呈增长趋势,但在溶液温度313.0~343.0 K的此间范围内这两者间的相互作用趋势不明显。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构建了甘草酸溶液浓度-沸点-饱和蒸汽压三者间的函数关系,根据该方程可以发现,当维持浓缩真空度和加热能耗保持不变时,随着料液质量分数的增加,甘草酸浓缩液的温度会缓慢降低,而蒸发速率会适当加快。
    23  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的优化
    李爱平 张王宁 秦雪梅
    2018, 49(1):151-1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21
    [摘要](711) [HTML](0) [PDF 4.76 M](1269)
    摘要:
    目的 确定适合于防己黄芪汤药效评价的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最佳造模方法。方法 通过改变阿霉素给药剂量和给药次数,并给予防己黄芪汤系列受试药物进行干预,以大鼠体质量、脏器指数、尿蛋白定量、肾组织病理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等为评价指标,探索不同的阿霉素给药剂量和次数对模型的影响。结果 M1[(5+2)mg/kg]模型,大鼠死亡率较高;M2(6 mg/kg)模型,死亡率高达20%,给予供试药物干预,反映肾功能的各项指标不仅没有回调,反而沿模型组变化方向表现更高的水平;对于M3[(4+2)mg/kg]模型,大鼠部分指标:肺脏和肾脏脏器指数、血清三酰甘油(TG)及总蛋白(TP)水平发生回调,但治愈效果并不理想;对于M4或M4'[(4+1)mg/kg]模型,于造模第14天,大鼠尿蛋白定量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且呈现持续稳定增长趋势,给予防己黄芪汤高、中、低剂量,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回调。结论 最终确定采用大鼠起始造模体质量约300 g,阿霉素造模累计剂量为5 mg/kg,分2次尾iv给药,首次于实验第1天注射4 mg/kg,时隔1周,于实验第8天注射1 mg/kg,为最佳造模方式,适合评价由防己黄芪汤衍生的相关受试药物的药效作用。
    24  红芪活性组分抗骨质疏松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
    陈宇 薛志远 师志强 杨亚飞 杨秀艳 赵良功 封士兰
    2018, 49(1):160-1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22
    [摘要](813) [HTML](0) [PDF 1.62 M](1338)
    摘要:
    目的 研究红芪抗骨质疏松药效与HPLC指纹图谱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去卵巢大鼠所致骨质疏松模型,红芪(S1)的不同提取部位ig给药,选择红芪抗骨质疏松活性最强的提取部位。采用HPLC法建立10批不同产地红芪乙醇提取部位指纹图谱,获取相应的药效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将筛选出的活性物质单体作用于成骨细胞,验证其抗骨质疏松活性。结果 红芪乙醇提取部位抗骨质疏松药效最强。经过相关性分析,该组分指纹图谱共确定9个共有峰,鉴定出的3种化合物中,腺苷、毛蕊异黄酮与药效呈正相关,芒柄花苷与药效呈负相关。体外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毛蕊异黄酮可以提高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结论 红芪抗骨质疏松作用是其所含各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腺苷、毛蕊异黄酮对药效有一定的贡献,且毛蕊异黄酮有促进成骨细胞分化的作用。
    25  小叶莲中graphislactone A的分离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高美玲 孙彦君 冯卫生 付露 关延彬 张艳丽 弓建红 陈辉 李晓坤 王彦志
    2018, 49(1):167-1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23
    [摘要](1251) [HTML](0) [PDF 739.04 K](1702)
    摘要:
    目的 确定小叶莲中graphislactone A的制备分离方法;探讨graphislactone A诱导人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MCF-7/ADR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小叶莲药材采用醋酸乙酯超声提取,提取物经过硅胶柱色谱法富集目标成分,再用重结晶法纯化。采用MTT法检测graphislactone A对乳腺癌细胞MCF-7和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MCF-7/ADR的细胞毒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graphislactone A对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MCF-7/ADR凋亡、凋亡相关基因及P-糖蛋白(P-gp)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建立了小叶莲中graphislactone A的制备分离方法。Graphislactone A对乳腺癌细胞MCF-7和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MCF-7/ADR具有细胞毒活性,IC50值分别为2.38、9.35μmol/L,且能够上调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MCF-7/ADR中p53、bax、caspase-3基因的表达,下调bcl-2基因和P-gp的蛋白表达。结论 Graphislactone A为首次从高等植物中发现的酚类化合物,该制备分离方法效率高、样品回收率高,得到的目标成分纯度高。与阳性药依托泊苷相比,Graphislactone A对乳腺癌细胞MCF-7和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MCF-7/ADR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且能够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p53的表达水平上调、激活caspase-3通路、调节bax和bcl-2的相对比例,下调P-gp的蛋白表达有关。
    26  基于靶点“钩钓”策略的肉苁蓉苯乙醇苷药理靶点鉴定及功效解析
    曾克武 廖理曦 万彦军 姜勇 屠鹏飞
    2018, 49(1):173-1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24
    [摘要](1145) [HTML](0) [PDF 4.38 M](1645)
    摘要:
    目的 探究肉苁蓉苯乙醇苷类成分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靶点蛋白群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模型,考察肉苁蓉苯乙醇苷的脑保护作用。通过构建一种表面键合有肉苁蓉苯乙醇苷的琼脂糖固相微球,利用键合在固相微球表面的苯乙醇苷类分子从脑组织裂解液中特异性捕获相应的脑保护作用相关靶点蛋白,并进行高分辨质谱鉴定。结果 肉苁蓉苯乙醇苷能够显著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包括降低脑缺血面积、降低缺血相关行为学评分及提高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利用靶点"钩钓"策略共获得HSP90等18个靶点蛋白。针对这些靶点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将其分为9类,包括抗氧化、离子通道、免疫调节、细胞存活、细胞骨架等。结论 从靶点源头上解释了肉苁蓉苯乙醇苷发挥抗痴呆、缓解疲劳、抗肿瘤、免疫调节等诸多作用的潜在药理机制,进而也展示了一种解析中药复杂成分体系分子药理机制的新方法。
    27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款冬花止咳化痰活性成分靶点探究
    李静 高丽 高耀 秦雪梅 李震宇
    2018, 49(1):179-1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25
    [摘要](1188) [HTML](0) [PDF 6.72 M](1362)
    摘要:
    目的 预测款冬花止咳化痰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针对已报道的款冬花中酚酸类、苯丙素类及倍半萜类主要成分(绿原酸、3,5-二咖啡酰基奎尼酸、3,4-二咖啡酰基奎尼酸、4,5-二咖啡酰基奎尼酸、芦丁、咖啡酸、槲皮素、金丝桃苷、山柰酚、β-谷甾醇、款冬酮、款冬素酯),依据反向药效团匹配方法预测款冬花活性成分靶点。通过CooLGeN数据库中已批准的止咳化痰药物靶基因的比对筛选,借助MAS 3.0生物分子功能软件进行靶点信息注释,通过Systems Dock Web Site软件将款冬花成分与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款冬花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结果 网络分析表明款冬花活性成分涉及白细胞介素-2(IL-2)、环氧合酶-2(COX-2)、人核糖核酸酶A3(RNASE3)等18个靶点及信号转导-炎症-能量代谢等相关生物过程和代谢通路。结论 款冬花止咳化痰作用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该研究为深入阐释款冬花止咳化痰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28  布渣叶黄烷酮-2-羟化酶基因cDNA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
    李坤平 林爽 张初梅 潘天玲 袁旭江
    2018, 49(1):188-19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26
    [摘要](1117) [HTML](0) [PDF 5.07 M](1023)
    摘要:
    目的 从布渣叶中克隆黄酮碳苷合成途径关键酶黄烷酮-2-羟化酶(flavanone 2-hydroxylase,F2H)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方法 根据布渣叶转录组数据中注释为F2H的Unigene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法扩增MpF2H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基于在线工具对cDNA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依据F2H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采用RT-qPCR方法对其在芽、叶、枝、花、果等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 MpF2H基因ORF全长为1 557 bp(Genbank登录号KY652921),编码518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54 500,理论等电点5.49,含有信号肽,不含跨膜域,可能定位于叶绿体。同时,MpF2H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叶中表达量最高,在枝和花中表达量最低。结论 MpF2H基因在不同组织中表达量差异较大。克隆了MpF2H基因cDNA,构建了其原核表达载体pET30a-MpF2H,为MpF2H基因的原核表达和功能验证奠定了基础。
    29  丹参Pht1基因家族的挖掘、鉴定及其特征性分析
    穆帝秀 孙莹 王清蓉 陈新 严铸云
    2018, 49(1):194-2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27
    [摘要](1435) [HTML](0) [PDF 8.37 M](1235)
    摘要:
    目的 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基因组中存在的Pht1基因家族成员进行挖掘、鉴定和功能预测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Pht1这一功能基因家族奠定基础。方法 基于丹参基因组数据库及NCBI数据库,借助生物信息学方法,首先筛选获得丹参Pht1家族候选基因的序列,进而对其进行多重序列比对、保守结构查找及系统进化树构建,最后完成其特征性分析和生物学功能预测。结果 从丹参基因组中共挖掘出了12个新的Pht1候选基因,加上已报道的Smpht1,共13个Pht1成员,其同源性高达74.34%,并对9个成员提供了比较可靠的功能注释。该家族基因中,Smpht1&Sm1、Sm4&Sm6、Sm5&Sm11这3对成员可能属于彼此协同进化的同功能基因;Smpht1、Sm1、Sm3、Sm5、Sm7及Sm11这6个成员在丹参根部表达,除了受缺磷特异性诱导表达的Sm7和不受磷素供缺因素所影响的Sm3以外,其余4个均有可能属于缺磷诱导增强表达型基因,进而对丹参磷素吸收起着重要作用;另外,Sm7与Sm16还有可能在丹参花器官中表达而参与植株花期磷素平衡的调节;Sm14则很有可能是一个菌根诱导特异性表达的磷转运基因。结论 首次系统地从丹参基因组中挖掘筛选出Pht1基因家族,并发现了具有特征性生物学功能的成员,这将为进一步阐明Pht1在丹参生长发育和药效成分代谢中所起作用的相关研究提供背景支持和思路参考。
    30  黑果枸杞R1-MYB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王翠平 陈建伟 严莉 乔改霞 李健
    2018, 49(1):203-2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28
    [摘要](878) [HTML](0) [PDF 7.50 M](1108)
    摘要:
    目的 对可能参与花青素代谢调控的黑果枸杞R1-MYB转录因子基因进行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不同器官及盐胁迫条件下差异表达分析。方法 通过同源基因克隆和RACE方法得到黑果枸杞R1-MYB转录因子编码区全长,通过转录组数据获得宁夏枸杞同源基因序列。通过Prot、Param、Smart、PSORT和SOPMA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MEGA 5.0构建NJ系统进化树。同时采用Real-time PCR的方法进行基因表达分析。结果 获得黑果枸杞LrMYB1R1(KY568981)及宁夏枸杞LbMYB1R1(KY568982)基因全长cDNA,cDNA编码区全长1 496 bp,编码区为927 bp,编码产物包含308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3 400和33 490,理论等电点分别为7.80和7.78,属于R1-MYB转录因子,经预测其编码蛋白位于细胞核中;LrMYB1R1和LbMYB1R1与茄科植物番茄、马铃薯、烟草中的MYB1R1-like蛋白具有高度相似性。LrMYB1R1的表达表现出器官和发育阶段中差异性,具有品种特异性,LrMYB1R1的表达受盐胁迫抑制。结论 丰富了对R1-MYB转录因子的研究,为接下来的基因功能研究及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黑果枸杞中花青素含量奠定基础。
    31  野生与栽培当归遗传多样性比较
    朱田田 晋玲 黄得栋 卢有媛 李金田 孙少伯
    2018, 49(1):211-2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29
    [摘要](1305) [HTML](0) [PDF 5.94 M](1042)
    摘要:
    目的 比较野生当归Angelica sinensis与栽培当归的遗传多样性。方法 应用ISSR分子标记对48个栽培当归居群和7个野生当归居群1 038个样本进行扩增,利用Popgen 1.32软件对其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I)等遗传信息参数进行分析,并利用SPSS 19.0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运用GenAlEx 6.5软件对野生和栽培当归2个组群遗传变异进行AMOVA分析;应用NTSYS软件构建当归野生和栽培各居群的Nei's遗传距离UPGMA聚类树状图,并使用GenAlEx6.5软件中的Mental test分析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结果 野生当归居群和栽培当归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83.77%和96.10%,I平均值为0.221 7和0.282 8,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0.344 4和0.434 3,且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野生和栽培当归居群的种群间遗传分化指数(Gst)、基因流(Nm)值分别为0.299 1、1.171 8和0.733 4、0.181 7,组间变异百分比为15.85%,居群间变异百分比为54.3%,居群内变异百分比为29.85%;遗传距离变化范围0.014 4~0.730 7。结论 当归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栽培居群,野生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明显低于栽培居群,当归总的遗传变异来自于居群间,野生居群与栽培居群亲缘关系较远,且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存在相关性。
    32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野生山莨菪遗传多样性研究
    张盾 任梦云 张银东 关潇
    2018, 49(1):219-2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30
    [摘要](1038) [HTML](0) [PDF 5.95 M](1236)
    摘要:
    目的 通过对甘肃、青海山莨菪Anisodus tanguticus遗传多样性研究,为野生山莨菪资源的保护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1个野生山莨菪居群的127份DNA进行扩增,对其扩增条带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所得遗传距离的基础上进行UPGMA聚类和Mantel检验地理距离,对野生山莨菪居群间遗传多样性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10条ISSR引物共检测到131个条带,每条引物11~15个,平均13.1个,共858个多态性位点;居群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59.54%;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220 4,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25 4;遗传距离变化范围0.073 3~0.306 2;Mantel检验P=0.002。结论 11个野生山莨菪居群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各居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显著相关,甘肃,青海山莨菪居群间存在较高多态性,物种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对野生山莨菪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参考。
    33  一测多评法测定南方菟丝子中7种活性成分的含量
    周园 董秋菊 冯薇 牛丽颖 王相 李铮
    2018, 49(1):227-2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31
    [摘要](1176) [HTML](0) [PDF 4.77 M](1271)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南方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中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山柰酚的一测多评法,验证该方法在南方菟丝子质量分析中应用的科学性及可行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金丝桃苷为内参物,建立该成分与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和山柰酚的相对校正因子,采用相对校正因子来计算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同时用外标法测定南方菟丝子及其炮制品中7种活性成分的质量分数,对南方菟丝子一测多评的计算结果与外标法实测值进行比较,评价一测多评法在南方菟丝子中应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结果 各相对校正因子重复性良好,一测多评法测定结果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 以金丝桃苷为内标同时测定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山柰酚的一测多评法可用于南方菟丝子的定量分析。
    34  民族药蓝布正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陶薇 王凯 王金凤 冯知涛 梅志刚
    2018, 49(1):233-2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32
    [摘要](1630) [HTML](0) [PDF 5.54 M](1254)
    摘要:
    蓝布正为我国民间传统药物,常用于治疗头痛头晕、小儿惊风、高血压、腰腿疼痛、月经不调等疾病,然而其潜在的药理作用机制尚不明了。截至目前,蓝布正中已发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萜类(主要为单萜、倍半萜和三萜类)、鞣质类、苯丙素类等。研究显示,蓝布正具有抗凝血、抗高血压、抗炎、抗肿瘤和治疗缺血性疾病等多种药理作用。对近40年来国内外关于蓝布正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蓝布正临床合理推广应用与相关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35  党参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黄圆圆 张元 康利平 余意 郭兰萍
    2018, 49(1):239-2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33
    [摘要](2065) [HTML](0) [PDF 9.18 M](1439)
    摘要:
    党参Codonopsis Radix是我国常用的一种传统补益类中药,其主要含有糖类、生物碱类、聚炔类、苷类及萜类等成分,具有调节血糖、促进造血机能、抗缺氧、抗应激、抗疲劳、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调节胃收缩、保护胃肠道黏膜及抗溃疡等多种药理作用。对党参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党参属植物资源提供依据。
    36  百合地黄汤在神经精神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孟彦 贾怡 武嫣斐 向欢 秦雪梅 田俊生
    2018, 49(1):251-2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34
    [摘要](1543) [HTML](0) [PDF 4.70 M](1375)
    摘要:
    百合地黄汤为临床常用中药经方,组方相对简单,临床应用广泛,古代常用来治疗百合病,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多种抑郁症(如阈下抑郁、产后抑郁、更年期抑郁等)、多种失眠症(如更年期失眠、老年失眠等)、焦虑症、心理亚健康等疾病。通过文献分析,归纳总结了百合地黄汤在神经精神系统中的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以期为百合地黄汤的临床合理应用及现代药理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37  基于专利数据的中药产学研协同创新演进研究
    何健 冯雪飞 袁红梅
    2018, 49(1):256-2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8.01.035
    [摘要](824) [HTML](0) [PDF 5.18 M](993)
    摘要:
    以中药专利数据为样本,采用生命周期分析法中的Logistic曲线模型对中药产学研协同创新演进过程进行阶段划分,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深入研究各阶段中药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省份及技术领域,为促进中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果表明,我国中药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目前处在成熟期;企业+大学/研究院所是整个时期内的主要合作形式;中药产学研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仍然存在。整个时期内,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领域的变化并不是十分明显。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