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48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17, 48(2):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00
    [摘要](497) [HTML](0) [PDF 787.23 K](1330)
    摘要:
    2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Mosher法测定天然产物的绝对构型
    李力更 王于方 付炎 律涛 顾玉诚 史清文
    2017, 48(2):225-2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01
    [摘要](1725) [HTML](0) [PDF 5.65 M](2861)
    摘要:
    天然产物绝对构型的测定始终是科学家所面临的最为困难的工作之一。Mosher法就是利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来确定复杂天然产物绝对构型时所采用的一种巧妙方法。通过介绍Mosher法及其测定天然产物绝对构型的实例,回顾老一辈科学家化学结构鉴定的高超技巧和严谨的思路。
    3  八仙花叶中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陈亚军 王知斌 于莹 高岩 杨春娟 笔雪艳 匡海学
    2017, 48(2):232-2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02
    [摘要](1549) [HTML](0) [PDF 3.84 M](1227)
    摘要:
    目的 对八仙花Hydrangea macrophylla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MS等波谱学技术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八仙花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断马钱子苷乙基甲基缩醛(1)、断马钱子苷二甲基缩醛(2)、断氧化马钱子苷(3)、7-去氧马钱子酸(4)、马钱子酸(5)、8-表马钱子苷(6)、马钱子苷(7)、7-脱氢马钱子苷(8)、獐牙菜苷(9)、表断马钱子苷半缩醛内酯(10)、断马钱子苷半缩醛内酯(11)。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八仙花叶苷。化合物38为八仙花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4  翅果油树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王晓丹 郭坤 郭敬兰 李娟 路金才
    2017, 48(2):236-2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03
    [摘要](1491) [HTML](0) [PDF 5.43 M](1287)
    摘要:
    目的 对翅果油树Elaeagnus mollis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翅果油树叶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柰酚-3-O-(6"-O-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2)、山柰酚-3-O-(6"-O-顺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3)、槲皮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4)、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5)、山柰酚-3,7-O-α-L-二吡喃鼠李糖苷(6)、山柰酚-3-O-β-D-吡喃半乳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7)、山柰酚-3-O-α-L-呋喃阿拉伯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8)、hippophamide(9)、L-色氨酸(10)、阿江榄仁酸(11)、熊果酸(12)、山柰酚(13)、芦丁(14)、腺苷(15)、β-胡萝卜苷(16)。结论 化合物3~1015均为首次从胡颓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21112为首次从翅果油植物中分离得到。
    5  小秦艽花化学成分研究
    张秀艳 王晓琴 温爱平
    2017, 48(2):241-2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04
    [摘要](1051) [HTML](0) [PDF 5.54 M](1261)
    摘要:
    目的 研究龙胆科龙胆属小秦艽Gentiana dahurica干燥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反相ODS等色谱材料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小秦艽花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包括8个三萜类成分:栎瘿酸(1)、3β-乙酰氧基-28-羟基-12-烯-齐墩果烷(2)、28-羟基-α-香树脂醇(3)、28-羟基-β-香树脂醇(4)、α-香树脂醇(5)、β-香树脂醇(6)、熊果酸(7)、齐墩果酸(8);12个黄酮类成分:1-羟基-3,7,8-三甲氧基酮(9)、山柰酚(10)、柚皮素(11)、芹菜素(12)、木犀草素(13)、(2S)-5,4'-二羟基-7-O-β-D-葡萄糖-2,3-二氢黄酮(14)、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5)、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6)、木犀草素-6-C-β-D-吡喃葡萄糖苷(17)、芹菜素-6-C-β-D-吡喃葡萄糖苷(18)、芹菜素-6-C-β-D-葡萄糖-7-O-β-D-葡萄糖苷(19)、木犀草素-6-C-β-D-葡萄糖-7-O-β-D-葡萄糖苷(20)。结论 化合物1~1113~161920均为首次从小秦艽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9~1113~16192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6  白花败酱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阎新佳 郑威 温静 吴健 许颖 曹磊 王洪湘 项峥
    2017, 48(2):247-2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05
    [摘要](1521) [HTML](0) [PDF 5.35 M](1183)
    摘要:
    目的 对白花败酱草Patrinia villos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白花败酱草干燥全草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地芰普内酯(1)、citroside A(2)、grasshopper ketone(3)、(E)-4-hydroxy-3,3,5-trimethy1-4-(3-oxobut-1-en-1-yl)-cyclohexan-1-one(4)、bluemenol A(5)、pubinernoid A(6)、刺槐素(7)、葛根素(8)、5-(1'-hydroxyethyl)-methyl nicotinate(9)、2-[4-(3-hydroxypropyl)-2-methoxyphenoxy]-propane-1,3-diol(10)、1-O-(β-D-glucosyl)-2-[2-methoxy-4-(3-hydroxypropyl)-phenoxy]-propan-3-ol(11)、二氢芥子醇(12)、3,5-dimethoxyl-4-hydroxyl-phenylpropanol-9-O-β-D-glucopyranoside(13)、2-phenylethyl-α-L-arabi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4)。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败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7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广地龙化学成分分析
    张玉 董文婷 霍金海 王伟明
    2017, 48(2):252-2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06
    [摘要](1512) [HTML](0) [PDF 7.11 M](1416)
    摘要:
    目的 建立广地龙药材中化学成分的超高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Q-TOF-MS)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100 mm×2.1 mm,1.7μm)色谱柱,以0.1%甲酸水-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35℃,正负离子模式扫描。结果 共鉴定出广地龙药材中84个化学成分,包括11种游离氨基酸、26种有机酸类、11种核苷类、5种二肽及环二肽类、21种含氮类物质和10种其他类。结论 该法准确、快速、灵敏,为进一步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和后期质量控制指标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8  西藏胡黄连化学成分研究
    朱仝飞 陈日荣 孙庆文 闫志慧
    2017, 48(2):263-2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07
    [摘要](1532) [HTML](0) [PDF 3.17 M](1097)
    摘要:
    目的 对西藏胡黄连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干燥根茎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及重结晶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西藏胡黄连的甲醇超声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棕榈酸(2)、反式阿魏酸二十八酯(3)、3β-羟基-豆甾-5-烯-7-酮(4)、6β-羟基-豆甾-4-烯-3-酮(5)、咖啡酸甲酯(6)、原儿茶酸甲酯(7)、香草酸(8)、咖啡酸(9)、云杉苷(10)。结论 化合物2~79为首次从胡黄连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9  鸢尾苷元胃内漂浮缓释片兔体内药动学及其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王金凤 王芳 杨翠燕 王国玉 魏颖 赵楠 赵庆兰
    2017, 48(2):266-2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08
    [摘要](1280) [HTML](0) [PDF 10.28 M](1271)
    摘要:
    目的 评价鸢尾苷元胃内漂浮缓释片(TFSRT)的体外释药特性、兔体内药动学及其体内外相关性。方法 以人工胃液为介质,HPLC法考察TFSRT的体外释放特性。以6只日本大耳白兔自身交叉对照,单剂量ig给予TFSRT和鸢尾苷元悬浮液各200 mg,HPLC法测定血浆鸢尾苷元质量浓度,并用PKsolver 2.0药动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TFSRT体外10 h累积释放度大于70%。兔体内药动学表明TFSRT和鸢尾苷元悬浮液均符合单室模型特征,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2.809±0.371)、(0.442±0.138)h,Cmax分别为(6.317±1.337)、(9.662±2.759)μg/mL,AUC0~t分别为(74.156±10.420)、(57.059±13.309)μg·h/mL,两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TFSRT相对鸢尾苷元悬浮液的生物利用度为(134.63±27.94)%。结论 TFSRT达到了缓慢释药、显著提高生物利用度的设计目的;其体内吸收与体外释药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879),表明可以采用体外释放度来控制其制剂质量。
    10  血脑同步微透析研究大鼠口服银杏酮酯后内酯类成分的血脑分布
    唐超园 祝丽欣 陈芝 俞建东 郭莹 熊阳
    2017, 48(2):272-2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09
    [摘要](784) [HTML](0) [PDF 6.22 M](1116)
    摘要:
    目的 研究大鼠口服银杏酮酯(GBE)后内酯类成分在脑部和血液中的药物质量浓度及药物分布系数(AUC/AUC)。方法 采用血脑同步微透析方法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技术相结合,通过在大鼠脑部和颈静脉处同步埋置探针,收集大鼠口服GBE后不同时间段的脑部和血液微透析液,用HPLC-MS/MS对透析液中的内酯类成分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描绘血药浓度和脑药浓度曲线图,并分别计算各成分在脑部和血液中的药物分布系数。结果 大鼠ig给予GBE混悬液(600 mg/kg)后,通过HPLC-MS/MS技术,血液微透析液中能检测到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而脑部微透析液中只能检测到银杏内酯A、B、C,无法检测到白果内酯。各类成分在脑部和血液中的药物分布系数分别为银杏内酯A 2.911%、银杏内酯B 3.126%、银杏内酯C 0.337%。结论 多点同步微透析技术可以同步检测中药中多种成分在多个效应部位的分布情况,还具有活体连续取样、节省动物、采样量小、组织损伤轻等特点,能较好地为探索多成分中药的效应物质基础提供一定的参考。
    11  基于指纹图谱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复方虎杖方提取工艺研究
    汪露露 何丹丹 王满 刘胜 鞠建明 刘克冕
    2017, 48(2):278-2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10
    [摘要](1267) [HTML](0) [PDF 4.45 M](1227)
    摘要:
    目的 建立指纹图谱与主成分分析(PCA)相结合的提取工艺优化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复方虎杖方乙醇提取工艺优化。方法 以复方虎杖方为模型药物,采用HPLC法建立指纹图谱,对共有峰峰面积进行PCA,以总因子得分为评价指标,采用U9(93×31)均匀设计法考察提取次数(X1)、乙醇用量(X2)、乙醇体积分数(X3)和提取时间(X4)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建立回归模型,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结果 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效应指标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r=0.997),应用建立的方法优化得到复方虎杖方最适宜醇提工艺为6倍量90%乙醇提取3次,每次1 h。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简便有效,适合复方虎杖方提取,可以为复方中药提取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12  大黄-栀子药对配伍比例和提取工艺对大黄中蒽醌类成分溶出的影响
    刘琳琪 谭向宇 赵晨曦 吴辉剑 刘飘
    2017, 48(2):283-2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11
    [摘要](911) [HTML](0) [PDF 5.29 M](1091)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大黄-栀子配伍比例和提取工艺对大黄蒽醌类成分溶出的影响,从分子角度诠释大黄-栀子药对在不同方剂中的组方依据。方法 采用水煎法和超声醇提法提取不同配比的大黄-栀子药对中大黄蒽醌类成分,通过HPLC法同时测定总蒽醌和游离蒽醌量,基于总蒽醌为游离蒽醌和结合型蒽醌之和,计算出结合型蒽醌量。结果 水煎法中大黄配伍栀子后各类型蒽醌量增加,其中结合型蒽醌量明显增加,说明配伍栀子有助于结合态蒽醌溶出。水煎法中,大黄先下、后下、同时下等提取工艺也会对蒽醌类成分溶出产生影响。超声法中,分提方式利于总蒽醌和游离蒽醌的溶出;合提方式利于结合性蒽醌的溶出。超声法提取效率明显高于水煎法。结论 不同配比的大黄-栀子药对因其蒽醌类成分组成与量不同而在不同方剂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从而说明了经典组方的合理性。
    13  鹿茸草中3种苯乙醇苷的分离制备工艺研究
    崔言坤 杨世林 许琼明 李笑然 张苏 高红伟 李冀
    2017, 48(2):288-29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12
    [摘要](722) [HTML](0) [PDF 5.32 M](1287)
    摘要:
    目的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以及动态轴向分离技术,建立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i中3种苯乙醇苷类化合物麦角甾苷(acteoside)、异麦角甾苷(isoacteoside)、torenoside B的最佳分离制备工艺。方法 通过静态吸附与解吸附实验和动态分离实验,研究8种常用大孔树脂AB-8、D101、HPD100、LSA-10、LX-11、LX-17、LX-38、XDA-6对该类化合物的分离特性,选出最佳大孔树脂类型;采用所选最佳大孔树脂对3种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纯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经放大实验得到总苯乙醇苷,再经动态轴向分离得到3种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单体。结果 优化出的最理想大孔树脂为LX-17;优选的最佳上样质量浓度为原药材1.8 g/mL;最佳吸附时间为150 min;洗脱条件为乙醇-水系统,体积流量为2.5 mL/min,梯度浓度依次为纯水(4 BV)、15%乙醇(4 BV)、60%乙醇(5 BV)以及90%乙醇(2 BV);随后放大10倍进行中试,得到总苯乙醇苷部位,得率为5.25%,其中麦角甾苷15.24%、异麦角甾苷32.14%、torenoside B 29.33%;5 g总苯乙醇苷部位经动态轴向压缩制备柱纯化出3种苯乙醇苷单体成分,分别为麦角甾苷0.127 g,得率2.54%,质量分数为92%;异麦角甾苷0.894 g,得率17.88%,质量分数为95%;torenoside B 0.962 g,得率19.24%,质量分数为98%。结论 LX-17型大孔树脂可作为纯化苯乙醇苷的较佳分离材料,经过优化的分离工艺稳定可靠,有望在工业化生产中推广应用。
    14  HPLC-MS/MS法同时测定平卧菊三七水提物中9种主要有效成分
    尤娇娇 彭志红 韩凤梅
    2017, 48(2):294-2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13
    [摘要](1031) [HTML](0) [PDF 4.69 M](1087)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适合同时测定平卧菊三七Gynura procumbens水提物中9种主要有效成分(芹菜素、槲皮素、芦丁、杨梅素、绿原酸、原儿茶酸、对香豆酸、咖啡酸、山柰酚)的HPLC-MS/MS方法。方法 40 mg平卧菊三七水提物经甲醇(每次4 mL)超声提取2次,合并提取液并定容到10 mL。色谱分离采用Shim-pack ODS C18(150 mm×2.0 mm,4.6μm)分离柱,甲醇-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 mL/min。质谱检测采用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并以和厚朴酚为内标。结果 所测9种主要有效成分在测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均大于0.9995;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1.0%~101.3%,RSD≤3.31%。结论 建立的HPLC-MS/MS方法用于同时测定平卧菊三七水提物中9种主要有效成分,灵敏度高、专属性好。
    15  参麦地黄丸质量标准提高研究
    刘思飞 徐翠玲 崔钰琪 仇莹 荚丽丽 魏岚 孙立新
    2017, 48(2):299-3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14
    [摘要](1203) [HTML](0) [PDF 5.58 M](1226)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参麦地黄丸(SDP)进行薄层鉴别、定量测定等研究,建立了合理可行的质量控制方法与标准。方法 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相关方法,建立鉴别SDP中牡丹皮、山茱萸(蒸)、泽泻、北沙参4味药材的TLC法;建立同时测定SDP中指标性成分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和丹皮酚的HPLC法。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结果 TLC鉴别方法专属性强,能够有效鉴别4味药材;定量测定方法学研究结果表明,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和丹皮酚质量浓度分别在6.531~58.780、6.115~55.040、20.40~183.60μg/mL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1.523×104X-1.209×104r=0.9999;Y=1.809×104X-1.523×104r=0.9999;Y=2.760×104X-1.683×104r=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4%(RSD为1.1%)、101.5%(RSD为1.3%)、101.5%(RSD为0.79%)。5批SDP样品定量测定结果表明,该样品中补骨脂素为322.1~331.0μg/g,异补骨脂素为298.0~350.1μg/g,丹皮酚为929.5~982.7μg/g。结论 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简便准确,为SDP的质量标准的提高提供依据。
    16  人参皂苷Rh2通过自噬途径对KG1α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刘小霞 陈益 熊伟 李静 陈地龙 刘泽洪
    2017, 48(2):305-3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15
    [摘要](1270) [HTML](0) [PDF 6.49 M](1310)
    摘要:
    目的 研究人参皂苷Rh2(Rh2)对人白血病细胞KG1α增殖的抑制作用,并从自噬凋亡角度来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Rh2对KG1α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Hoechest染色观察细胞核染色质的形态;吖啶橙染色观察Rh2对细胞自噬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Rh2对白血病细胞自噬重要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运用自噬抑制剂(3-MA)研究自噬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CCK-8显示Rh2在低浓度时能有效抑制KG1α细胞增殖,且其抑制作用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FCM检测和Hoechest染色结果显示Rh2能增加细胞的凋亡,使染色质呈凋亡形态改变;吖啶橙染色发现Rh2组细胞绿色荧光增强,细胞出现大量的酸性自噬小泡;Western blotting和RT-PCR结果发现Rh2上调Beclin-1、LC3A、LC3B、激活型Caspase-3表达和增加Bax/Bcl-2值,并激活MAPK、ATK、ERK信号通路;细胞自噬剂(3-MA)会削弱Rh2对KG1α细胞的增殖抑制和促凋亡作用。结论 Rh2可能通过激活MAPK、ATK、ERK信号通路,诱导细胞自噬途径,从而抑制KG1α细胞增殖和促进其凋亡。
    17  漆黄素对泡沫细胞蛋白质组的影响
    许颖龄 胡潇 方来 祝骥 王萃 杨贞 卢德赵
    2017, 48(2):312-3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16
    [摘要](677) [HTML](0) [PDF 13.60 M](1203)
    摘要:
    目的 应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研究漆黄素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泡沫细胞蛋白质组的影响,分析漆黄素抑制泡沫细胞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ox-LDL对RAW264.7细胞及漆黄素对泡沫细胞活力的影响,化学法检测细胞内胆固醇酯(CE)的量,筛选合适的ox-LDL和漆黄素处理浓度。油红O染色法检测漆黄素对泡沫细胞内脂质累积情况的影响,并用双向电泳法建立漆黄素处理前后细胞蛋白质组图谱,质谱法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Western blotting法验证细胞色素b5(Cyt b5)的表达情况。结果 20μg/mL ox-LDL可以成功诱导泡沫细胞,100μg/mL漆黄素干预后,泡沫细胞内CE明显下降,脂质累积减少。蛋白质组学结果表明,漆黄素处理泡沫细胞后,Cyt b5、谷胱甘肽S-转移酶、NADH脱氢酶(泛醌)黄素蛋白2、Prelamin A/C、葡萄糖调节蛋白78、热休克蛋白60、Supervillin、胆固醇酰基转移酶表达量增加,而钙网蛋白、转录延伸因子B、蛋白核受体表达量下降。结论 漆黄素可能通过增强细胞抗氧化及抗炎能力,减弱细胞应激反应、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堆积、调节细胞凋亡及提高免疫能力等途径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18  甘草素在体外不同种属肝微粒体中的代谢差异研究
    樊慧蓉 董世奇 李全胜 张爱杰 魏广力 司端运 刘昌孝
    2017, 48(2):320-3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17
    [摘要](1218) [HTML](0) [PDF 7.36 M](1251)
    摘要:
    目的 对甘草苷的苷元甘草素在体外不同种属肝微粒体中的代谢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为甘草苷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甘草素与不同种属,包括大鼠、小鼠、人、犬及猴的肝微粒体进行孵育,比较其代谢稳定性和代谢转化情况。代谢稳定性通过底物消除法分析甘草素的剩余底物浓度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计算体外消除半衰期(t1/2)。进一步对甘草素在肝微粒体孵育后生成的代谢产物谱以及代谢途径进行分析。结果 在I相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甘草素在5个种属肝微粒体中发生代谢的t1/2依次为大鼠 < 小鼠 < 人 < 猴 < 犬;在Ⅱ相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甘草素代谢都非常快,除小鼠外,均在5 min内下降50%以上。甘草素与人肝微粒体进行Ⅱ相孵育产生的代谢产物谱和猴的相同,其余种属则与人有明显不同。结论 甘草素在猴肝微粒体中的代谢稳定性和代谢产物谱均与人最相似,其次为犬肝微粒体,大鼠和小鼠则与人存在明显差异。在进一步的临床前药代和毒理研究中可选用猴或犬作为模型动物。
    19  左旋千金藤啶碱在活体大鼠体内代谢过程的可视化PET/CT显像研究
    谭海波 张政伟 管一晖 林祥通
    2017, 48(2):327-3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18
    [摘要](1312) [HTML](0) [PDF 3.48 M](1116)
    摘要:
    目的 探索通过PET/CT显像将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变成可视的图像,并通过图像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的可行性。方法 以延胡索的有效成分左旋千金藤啶碱(L-SPD)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正电子核素11碳(11C)标记L-SPD,在热室内化学合成11C-L-SPD。SD大鼠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固定于木板上,尾iv 37 MBq 11C-L-SPD。分别于注射后5、15、30、45、60、90 min行PET/CT显像。使用工作站获得脑、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肠腔、膀胱的放射性容积分布比值(distribution volume ratios,DVR)。结果 PET/CT显像显示在5 min时11C-L-SPD在肝脏、肾脏分布最多,心脏、肺、脑可见放射性分布。肝、肾是11C-L-SPD的主要代谢及排泄器官,肝、肾、肠腔、膀胱在5 min DVR分别为(1.37±0.42)%、(1.10±0.19)%、(0.89±0.18)%、(0.97±0.11)%,90 min分别为(0.65±0.11)%、(0.54±0.05)%、(5.49±1.44)%、(9.86±1.88)%。结论 PET/CT显像可以直观、动态地观察L-SPD在活体内的分布及代谢特点,有望用于其他中药有效成分的活体显像研究。
    20  基于HPLC-DAD-MSn的柴胡皂苷A的体外生物转化研究
    于蓓蓓 王亮 尹利顺 孙蓉
    2017, 48(2):333-3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19
    [摘要](827) [HTML](0) [PDF 4.68 M](1085)
    摘要:
    目的 对柴胡皂苷A进行体外生物转化,分析其体外代谢产物。方法 用人工胃液模拟胃酸环境,厌氧状态下与大鼠肠内容物共温孵模拟肠道环境,分别进行柴胡皂苷A的体外生物转化,采用HPLC-DAD-MSn方法,分析鉴定代谢产物。结果 在人工胃液中,柴胡皂苷A可转化为柴胡皂苷b1、柴胡皂苷g,在肠道菌群环境下,柴胡皂苷A可先转化为柴胡次皂苷F,进一步转化为柴胡皂苷元F。结论 模拟体内环境,柴胡皂苷A可转化成其次生苷和苷元,采用HPLC-DAD-MSn可以指认并鉴定其产物。柴胡皂苷A的药物分布与浓度不能全面反映其体内过程,应同时考察其次生代谢产物。
    21  山楂体外降三酰甘油主要活性组分谱效关系研究
    邵峰 谷丽菲 钟丹丹 刘荣华 赵海平 黄慧莲 杨明
    2017, 48(2):339-3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20
    [摘要](1213) [HTML](0) [PDF 5.08 M](1084)
    摘要:
    目的 探讨山楂降三酰甘油(TG)主要活性成分UPLC指纹图谱与药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TG体外模拟消化模型,筛选出山楂降TG主要活性组分。采用UPLC法建立12批不同产地山楂降TG主要活性组分指纹图谱,并获取相应的药效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山楂中富含黄酮的组分能够明显地降低TG水平。经相关性分析,在该组分指纹图谱所含的11个共有峰中,1(B型原花青素二聚体)、3(原花青素C1)、4(B型原花青素二聚体)、5(芦丁)、6(金丝桃苷)、7(异槲皮苷)、8(B型原花青素二聚体)号色谱峰所对应的化合物对降TG呈正相关作用,其余包括2(表儿茶素)、10(槲皮素)、11(5-O-咖啡奎尼丁酯)号色谱峰在内的各峰则呈负相关。结论 山楂黄酮类成分对降低TG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22  橘核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积累与功能基因表达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王黎 罗静 裴瑾 王倩 吴沂芸 焦梅英
    2017, 48(2):345-3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21
    [摘要](841) [HTML](0) [PDF 5.10 M](1163)
    摘要:
    目的 研究橘核传统药用品种大红袍Citrus reticulata ‘Dahongpao’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机制与转运规律。方法 利用UPLC法测定橘种子生长发育过程中茎、叶、果皮及种子中的柠檬苦素、诺米林、黄柏酮等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量,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与克隆获得的角鲨烯合成酶基因(ss)、角鲨烯环氧酶基因(se)、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lgt)表达量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 不同器官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在种子中得到最大积累;不同器官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积累与ss、se、lgt基因表达均有较大的关联,但在种子中柠檬苦素的积累与ss、se、lgt基因表达最密切,其中ss基因表达对柠檬苦素、诺米林、黄柏酮的积累贡献最大。结论 本实验为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合成机制与转运规律提供可靠、科学的依据。
    23  红花二氢吡啶二羧酸合酶基因片段的分离及表达分析
    张玲 王艳芳 麦迪 张伟 胡振林 杨晶 杜林娜 孙天旭 雷锋杰 姚娜 李海燕 李校堃
    2017, 48(2):351-3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22
    [摘要](785) [HTML](0) [PDF 4.59 M](1264)
    摘要:
    目的 克隆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赖氨酸合成途径关键酶二氢吡啶二羧酸合酶(dihydrodipicolinate synthase,DHDPS)基因并研究其在不同发育时期红花籽粒中的表达量。方法 根据红花转录组文库注释信息筛选出与红花DHDPS(CtDHDPS)基因相关的Unigenes,设计引物,以红花总RNA的反转录产物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克隆CtDHDPS基因片段,连接pEASY-T1克隆载体,经PCR和酶切鉴定,筛选阳性克隆并测序。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在红花籽粒不同发育时期基因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 分离到长度为396 bp的CtDHDPS基因片段,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其他物种的DHDPS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结论 克隆了CtDHDPS基因的核心片段,根据CtDHDPS基因片段设计引物,对不同品种不同发育时期红花种子进行基因表达量分析,CtDHDPS基因在红花品种川红1号初花后14 d表达量最高。
    24  刺五加内生放线菌株13-85抗菌活性研究及菌种鉴定
    王卫 王彬 徐红艳 邢朝斌 袁丽杰
    2017, 48(2):356-3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23
    [摘要](1126) [HTML](0) [PDF 6.83 M](1028)
    摘要:
    目的 研究刺五加内生放线菌株13-85抑菌活性及活性稳定性,检测菌株活性物质合成相关功能基因,对菌株进行鉴定。方法 采用平板纸片法测定菌株抑菌活性及发酵液稳定性;PCR扩增其活性物质合成相关功能基因片段(PKS I、PKS Ⅱ、NRPS、Halo、CYP),克隆并测序分析。通过菌株表型特征及分子特征对其鉴定。结果 菌株13-85发酵液具有广谱较强的抗病原菌活性,抑菌活性较为稳定;菌株基因组含有PKS Ⅱ、NRPS基因。经比对,PKS Ⅱ片段与已知Streptomyces fradiae PKS序列(登录号AFO70128.1)相似度为89%,NRPS片段与Streptomyces virginiae NRPS序列(登录号WP_033225509.1)相似度达95%。菌株13-85与Streptomyces amritsarensis(登录号GQ906975)16 S rRNA基因序列相似率高达99.65%。结论 菌株13-85发酵液有较为广泛的抑菌活性且稳定性较好,菌株含有PKS Ⅱ、NRPS基因,初步鉴定该放线菌为链霉菌属有效发表种Streptomyces amritsarensis的一个菌株,具进一步开发应用价值。
    25  秦皇岛柽柳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指纹图谱构建
    杨晴 杨菲 杨康 曹书敏 方丛丛 贾雪莹 杨俊明
    2017, 48(2):363-3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24
    [摘要](860) [HTML](0) [PDF 3.71 M](1251)
    摘要:
    目的 研究河北省秦皇岛市柽柳居群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也为柽柳的杂交育种和个体鉴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以白花柽柳、松柏柽柳和刚毛柽柳为对照研究秦皇岛29份柽柳的遗传多样性。结果 筛选的9条ISSR引物扩增出114个DNA位点,110个多态位点,占总位点的96.49%。32份柽柳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437,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203,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4842。基于ISSR分子标记数据建立的UPGMA亲缘关系聚类图,32份柽柳在遗传距离28.79处将32份柽柳分成2大类群;同时利用多态性ISSR引物构建32份柽柳的分子指纹图谱。结论 秦皇岛柽柳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ISSR分子标记技术可以有效地用于柽柳资源评价和指纹图谱构建。
    26  不同种质金线莲氨基酸和矿物质元素量的比较
    许梦洁 叶申怡 吴梅 邵清松 谭欣 李明焱
    2017, 48(2):368-3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25
    [摘要](1113) [HTML](0) [PDF 4.87 M](1179)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种质金线莲中氨基酸和矿物质元素的差异。方法 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和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11个不同种质金线莲中氨基酸和矿物质元素的量。结果 不同种质金线莲必需氨基酸为2.81%~4.47%,总氨基酸量为11.38%~17.06%,其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的量明显高于其他氨基酸组分。矿物质元素中钾元素的量最高,其顺序为K > Ca > Mg > Fe > Mn > Zn > Cr > Cu > Pb > Cd。主成分分析表明丙氨酸、丝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为金线莲的特征性氨基酸,Fe、Zn、Mn、Ca、Cr、Mg为金线莲的特征性元素。结论 金线莲中氨基酸和矿物质元素量存在地域性差异。
    27  野山参与园参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代谢差异的比较
    靳雯棋 毕英飞 王晶 唐雪 麻锐 孙立伟
    2017, 48(2):373-3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26
    [摘要](907) [HTML](0) [PDF 3.76 M](1024)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野山参与园参在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中代谢相关酶活性及代谢物的量,探讨野山参与园参抗氧化能力差异。方法 氮蓝四唑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过氧化氢酶(CAT)活性,UV法测定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的量,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谷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量。结果 野山参中SOD、CAT活性高于园参,在AsA-GSH循环中野山参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园参,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AsA)、脱氢抗坏血酸(DHA)等抗氧化物的量有高于园参的趋势。比较谷胱甘肽合成前体的上游氨基酸(谷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量,发现野山参亦高于园参,保障了AsA-GSH再循环的平衡。结论 AsA-GSH循环中关键抗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物量均为野山参高于园参,导致野山参抗氧化能力强于园参,为野山参与园参功效差异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8  中药渣综合利用研究进展及生态化综合利用模式
    杨冰 丁斐 李伟东 金俊杰 田荣 蔡宝昌 秦昆明
    2017, 48(2):377-3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27
    [摘要](1393) [HTML](0) [PDF 7.35 M](1486)
    摘要:
    近几年随着中药行业的迅速发展,中药渣的排放量也逐年增加。目前对中药渣的处理方式仍以堆放、焚烧与填埋为主;对中药渣的综合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渣堆肥育苗、栽培食用菌、做动物饲料、生产沼气等几个方面,但这些研究只是对中药渣的一次利用,并未体现出中药渣的真正价值。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中药渣的利用方式及利用技术进行综述,同时提出对中药渣生态化综合利用模式的新思路。
    29  槟榔药用和食用安全性研究概况
    吕俊辰 弓宝 孙佩文
    2017, 48(2):384-3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28
    [摘要](1350) [HTML](0) [PDF 7.31 M](1457)
    摘要:
    槟榔不仅为我国常用中药材,还是东南亚和我国传统食品之一。近年来相关报道提出槟榔对人体安全具有一定的危害。现就对槟榔的使用方法沿革和安全性进行综述,探讨槟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针对槟榔安全性提出相关建议,为槟榔药用和食用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30  三七连作的根际、根内微生物变化与生态学研究进展
    谭勇 崔尹赡 季秀玲 魏云林 崔秀明
    2017, 48(2):391-3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29
    [摘要](1462) [HTML](0) [PDF 9.63 M](1539)
    摘要:
    三七是我国特有的中药材,主产于云南大部和广西部分地区,而连作障碍是制约三七产量和品质提升的重要瓶颈。三七根际微生物及根内共生微生物的动态变化是三七连作障碍的重要诱因,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对三七连作过程中根际土壤微生物、根内共生微生物的动态变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特别是连作障碍中致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并总结了相关生态学的研究现状;提出了2种研究三七连作障碍土壤微生物的方法:(1)可培养与免培养方法相结合对三七连作障碍过程中微生物动态变化进行研究;(2)针对重要致病微生物种进行实时定量跟踪。旨在为尽快削减三七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31  潺槁树的研究进展
    吴悠楠 张彩云 陈永康 李友宾 张小坡
    2017, 48(2):400-4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30
    [摘要](949) [HTML](0) [PDF 4.63 M](1066)
    摘要:
    潺槁树Litsea glutinosa系樟科(Lauraceae)木姜子属Litsea Lam.植物,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潺槁树在我国为民间常用药物,具有治疗糖尿病、抗炎、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目前从潺槁树中分离得到黄酮类、生物碱、木脂素类等50余种成分,其中生物碱类成分为其特征性成分。首次综述潺槁树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潺槁树药理活性显著,但鲜见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随着现代分离分析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潺槁树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3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医药产业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
    汤少梁 张笑笑
    2017, 48(2):406-4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02.031
    [摘要](661) [HTML](0) [PDF 10.23 M](1108)
    摘要:
    通过文献研究确定中医药产业安全评价指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计算指标缺失值,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2002-2014年中医药产业安全状况,再运用灰色预测、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预测2015-2020年中医药产业安全各评价指标数据,将所得预测值同历史数据相结合,建立中医药产业安全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并对2015-2020年中医药产业安全状况进行系统预警,评价结果表明,未来6年我国中医药产业很安全,只需做轻度防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