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48卷第1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17, 48(14):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
    [摘要](448) [HTML](0) [PDF 729.13 K](1138)
    摘要:
    2  目录
    2017, 48(14):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00
    [摘要](418) [HTML](0) [PDF 4.17 M](1094)
    摘要:
    3  中药品质生物评价的历史与发展
    李寒冰 吴宿慧 牛明 王伽伯 肖小河
    2017, 48(14):2809-28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01
    [摘要](1330) [HTML](0) [PDF 6.61 M](1323)
    摘要:
    生物评价(biological assay)是药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方法,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功效的多样性特点,依靠化学成分理化分析的方法对中药进行品质评价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近年来中药品质的生物评价日益得到广泛关注与应用。从中药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药品质生物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自古有之,尤其是近年来我国CFDA及美国FDA强调了生物评价在中药或植物药新药注册与评审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这标志着生物评价已成为国内外中药和植物药质量评控发展的共识性方向,当前正进入中药品质的生物评价时代。从回顾历史与展望发展的视角,对中药品质的生物评价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总结,提出了以生物评价为核心的“中药整合质量观”。
    4  柳蒿中1个新的双倍半萜
    马耀玲 王美娇 易智聪 王金兰 赵明 李军 张树军
    2017, 48(14):2817-28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02
    [摘要](771) [HTML](0) [PDF 2.18 M](1184)
    摘要:
    目的 研究柳蒿Artemisia selengensis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从柳蒿全草甲醇提取液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双倍半萜类化合物。结论 该双倍半萜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命名为柳蒿素A。
    5  洋金花根中苯丙素类化学成分研究
    杨炳友 杨春丽 刘艳 匡海学
    2017, 48(14):2820-28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03
    [摘要](1305) [HTML](0) [PDF 6.14 M](1108)
    摘要:
    目的 研究洋金花Daturae Flos根中苯丙素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及HPLC等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利用NMR、MS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洋金花根70%乙醇回流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淫羊藿苷 E5(1)、alangisesquin A(2)、glycopentoside F(3)、conicaoside(4)、(7S,8R)-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9'-O-β-glucopyranoside(5)、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6)、7R,8R-threo-4,7,9-tri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9'-O-β-D-glucopyranoside(7)、vitrifol A(8)、leptolepisol D(9)、苏式-2,3-二-(4-羟基-3-甲氧基苯)-3-甲氧基丙醇(10)、hyuganoside IIIb(11)、officinalioside(12)、落叶松脂醇-9-O-β-D-葡萄糖苷(13)、stroside A(14)、erythro-buddlenol B(15)、sargentodoside D(16)、(+)-(7S,8S)-4-hydroxy-3,3',5'-trimethoxy-8',9'-dinor-8,4'-oxy-neolignan-7,9-diol-7'-oic acid(17)、5'-甲氧基落叶松脂醇(18)、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4-O-β-D-glucopyranoside(19)。结论 化合物219为首次从茄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从曼陀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6  黄蜀葵花化学成分研究
    杨熟英 李振麟 赵艳敏 左其艳 吕旭辉 王新婕 钱士辉
    2017, 48(14):2827-2831,28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04
    [摘要](1388) [HTML](0) [PDF 5.28 M](1008)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并经过波谱方法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黄蜀葵花的90%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鉴定出黄酮及黄酮苷类化合物11个:槲皮素(1)、金丝桃苷(2)、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3)、槲皮素-3'-葡萄糖苷(4)、8-(2"-pyrrolidinone-5-yl)-quercetin(5)、杨梅素(6)、floramanoside F(7)、isomyricitrin(8)、dihydromyricetin(9)、芦丁(10)、3-O-kaempferol-3-O-acetyl-6-O-(p-coumaroyl)-α-D-glucopyranoside(11);核苷类化合物4个:腺嘌呤核苷(12)、5'-deoxy-5'-methylsulphinyl adenosine(13)、尿嘧啶(14)、烟酰胺(15);及有机酸类2个(E)-9-octadecenoic acid(16)、没食子酸(17)。结论 化合物591114为首次从锦葵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16首次从黄蜀葵中分离得到。
    7  UPLC-Q-TOF/MS鉴定大鼠口服桑叶黄酮后的体内物质
    伍明江 吴晓磊 张德芹 丁丽琴 邱峰 马浩玲 陈新则
    2017, 48(14):2832-28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05
    [摘要](1136) [HTML](0) [PDF 5.26 M](944)
    摘要:
    目的 鉴定大鼠口服桑叶黄酮提取物后血浆、尿液、粪便、胆汁样品中的化学物质。方法 Wistar大鼠按0.5 g/kg一次性ig桑叶黄酮提取物后,取不同时间点的血浆、尿液、粪便及胆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对各样品进行检测,分析样品中存在的化学物质。结果 从大鼠血浆、尿液、粪便、胆汁中共鉴定出13个原型成分,41个代谢产物,其代谢产物以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及甲基化产物为主。结论 该研究为桑叶的药动学及药效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8  兜唇石斛的酚类化学成分研究
    杨丹 程忠泉 丁中涛 周俊 胡江苗
    2017, 48(14):2839-28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06
    [摘要](1174) [HTML](0) [PDF 3.18 M](941)
    摘要:
    目的 研究石斛属植物兜唇石斛Dendrobium aphyllum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凝胶、MCI、中压制备色谱(MPLC)和高效液相半制备色谱(semi-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核磁共振谱及质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兜唇石斛的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7-二羟基-2-甲氧基-9,10-二氢菲(1)、2,4-二羟基-7-甲氧基-9,10-二氢菲(2)、2,5,7,9-四羟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3)、4,7,9-三羟基-5-甲氧基-9,10-二氢菲(4)、松脂醇(5)、丁香酚-β-D-葡萄糖苷(6)、反式阿魏酸(7)、正十二烷醇(8)、β-谷甾醇(9)、β-胡萝卜苷(10)。结论 化合物125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0均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9  板蓝根正丁醇部位抗病毒活性组分及相关化学成分研究
    何立巍 杨婧妍 侯宪邦
    2017, 48(14):2843-284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07
    [摘要](641) [HTML](0) [PDF 5.13 M](989)
    摘要:
    目的 研究板蓝根Isatidis Radix正丁醇部位的抗病毒活性组分及相关成分。方法 利用溶剂法及色谱法提取分离板蓝根正丁醇部位各化学组分,MTT法体外筛选各组分抗单纯疱疹病毒1(HSV-1)活性,利用UPLC-Q-TOF-MS检测正丁醇部位及各组分的化学成分,运用Markview软件及Excel软件进行各组分差异性成分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得到抗病毒相关的化学成分。结果 按照化学成分的相似性,利用色谱法将板蓝根正丁醇部位分为20个组分,其中10个组分具有明显抗病毒活性。UPLC-Q-TOF-MS检测到正丁醇部位中的44个化学成分,并明确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在各化学组分的分析检测及差异性分析中,发现了生物碱类、有机酸、糖和氨基酸衍生物共15个化学成分与抗病毒活性相关;尤其是1-甲氧基-3-甲醛、3-(3',5'-二甲氧基-4'-羟基)-2-吲哚酮、1-甲氧基-3-吲哚酮、3-(甲基硫代)芥子油苷、氨基葡萄糖-6-磷酸酯在活性组分中量较高。结论 板蓝根正丁醇部位以吲哚类生物碱、有机酸、核苷及氨基酸类成分为主,其中的单吲哚类、硫苷类及糖和氨基酸衍生物与抗病毒活性密切相关。
    10  银杏酮酯缓释微丸多成分体内吸收动力学与体外释药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
    俞建东 陈芝 唐超园 祝丽欣 郭莹 胡恩莹 熊阳
    2017, 48(14):2850-28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08
    [摘要](1218) [HTML](0) [PDF 5.20 M](1250)
    摘要:
    目的 建立整合动力学对银杏酮酯(GBE)缓释微丸多成分(包括黄酮类和内酯类)体内吸收动力学与体外释药动力学相关性进行分析,为更准确地评价体内外相关性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技术测定GBE缓释微丸中主要成分(槲皮素,异鼠李素,白果内酯,银杏内酯A、B、C)的体外释放率,采用各成分质量浓度加和法计算整合药物浓度,并绘制整合药物释放曲线。收集大鼠口服GBE缓释微丸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浆,测定各类成分血药浓度,利用各成分曲线下面积百分率作为自定义权重系数(Wj),计算体内整合血药浓度。采用Wagner-Nelson法计算各成分体内整合吸收率与体外对应的整合释放率进行线性拟合,评价体内外相关性。结果 各成分体内外释放良好,采用自定义Wj得各组分的Wj分别为槲皮素0.248 1、异鼠李素0.009 2、白果内酯0.228 2、银杏内酯A 0.296 4、银杏内脂B 0.132 4、银杏内酯C 0.090 3,体内整合吸收动力学与体外整合释药动力学相关性良好(Y=0.930 8 X+12.84,r=0.962 9)。结论 中药药效是多种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采用多成分整合动力学可以兼顾各个组分,并有利于进行体内吸收动力学与体外释药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
    11  6种环糊精对中药复方血脂宁成分的选择性提取作用分析
    孙立丽 任晓亮 王萌 刘亚男 邓雁如
    2017, 48(14):2857-28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09
    [摘要](666) [HTML](0) [PDF 5.21 M](1039)
    摘要:
    目的 分析6种环糊精(α-环糊精、β-环糊精、甲基化-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磺丁基醚-β-环糊精、羧甲基-β-环糊精)对复方血脂宁中不同成分的选择性提取作用,并建立环糊精对不同成分的提取作用函数。方法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对血脂宁不同提取物中化学成分进行检测,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所有样本中已知化合物的峰面积数据进行分析;结合计算机辅助分析手段计算、查询血脂宁中已知成分的结构特征参数,分析不同环糊精对不同成分的选择性提取作用;并采用1stOpt pro1.5软件建立各环糊精对不同结构成分的选择性提取函数方程。结果 PCA可有效区分血脂宁不同提取物,且可获取不同提取物中的重要区分变量;不同类型的环糊精对不同成分具有近似的选择性提取趋势,且对不同性质分子的提取能力不同;建立了各环糊精的提取能力与成分结构性质间的函数方程,且拟合相关系数良好(r≥ 0.868 5)。结论 不同类型环糊精对复方血脂宁成分具有选择性提取作用,为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中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12  热毒宁注射液金银花提取浓缩工段过程性能指数研究
    王磊 杨越 李页瑞 陈永杰 陈勇
    2017, 48(14):2864-28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10
    [摘要](946) [HTML](0) [PDF 11.51 M](1396)
    摘要:
    目的 以热毒宁注射液的金银花提取浓缩工段为研究对象,使用过程性能指数(PPI)评价金银花提取浓缩中间体质量的可靠性和批间质量一致性。方法 收集一定时间内热毒宁注射液金银花提取浓缩工段中间体质量控制指标(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酰奎宁酸质量分数和固含量)的历史数据,使用PPI PPK对其评价,并结合Bootstrap算法计算PPI的置信区间。结果 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酰奎宁酸质量分数和固含量的PPK分别为1.115 6、1.111 2、1.117 9、1.110 9和1.560 0,固含量的过程生产能力最高,几种酚酸的能力次之,但均满足工段生产的要求,表明该工段中间体的可靠性和批间质量一致性较好;各个质量控制指标95%置信区间的下限分别为1.068 3、1.049 6、1.066 7、1.052 1、1.495 2,均大于1.000 0,说明分析结果较为可靠。结论 该方法可用于热毒宁注射液金银花提取浓缩工段生产能力评价和质量一致性的量化研究,为后续建立质量放行标准和工艺参数放行标准提供判断的依据。
    13  反溶剂法制备叶黄素酯纳米粒
    冯子奇 刘佳莹 桑梅 祖元刚 赵修华 邓怡平 刘艳杰
    2017, 48(14):2870-28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11
    [摘要](1190) [HTML](0) [PDF 6.35 M](932)
    摘要:
    目的 优化叶黄素酯(LE)纳米粒(NPs)的制备工艺,并对其水溶性的改善程度进行测试。方法 以四氢呋喃为溶剂,去离子水为反溶剂,泊洛沙姆188作为表面活性剂,通过反溶剂法制备LE-NPs,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法优化LE-NPs制备工艺。并综合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法等分析方法对获得的LE-NPs理化性质进行表征;采用气相色谱(GC)进行溶剂残留测定;并进行了体外溶出对比实验。结果 LE-NPs的最优制备条件为沉积时间10 min,叶黄素酯质量浓度50 mg/mL,溶剂反溶剂体积比为1∶7,泊洛沙姆188质量分数0.5%,搅拌速率950 r/min,沉积温度25 ℃;所得LE-NPs为球形,平均粒径为164 nm,其中四氢呋喃残留量为344.3 μg/g,低于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要求的最低标准(0.780 mg/g);在人工胃液环境中LE-NPs的饱和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分别是原药的2.91倍和9.65倍。结论 反溶剂法制备的LE-NPs具有较好水溶性,在口服制剂中具有潜在的用途。
    14  芒柄花素2-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其包合行为探讨
    郭波红 廖灿城 吴秀君 许丹翘 刘晓红 李胜斌 黄泽贤 易军
    2017, 48(14):2877-28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12
    [摘要](1067) [HTML](0) [PDF 5.61 M](899)
    摘要:
    目的 制备芒柄花素-2-羟丙基-β-环糊精(FMN-2-HP-β-CD)包合物,并对其包合行为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通过对比研磨法、酸碱中和搅拌法和超声法,筛选FMN-2-HP-β-CD包合物制备方法;以HPLC法测定芒柄花素(FMN)的量;以载药量为指标,以正交试验设计法优化FMN-2-HP-β-CD包合物的制备处方及工艺;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验证包合物的形成;通过相溶解度法考察包合物中主客体分子之间的包合物物质的量之比,并通过分子对接法与相关热力学参数的计算对其包合行为进行探讨。结果 选用酸碱中和搅拌法,在FMN与2-羟丙基-β-环糊精(2-HP-β-CD)物质的量之比为1∶1、温度50 ℃、2-HP-β-CD质量浓度为5 g/L的条件下制备FMN-2-HP-β-CD包合物,经验证其载药量达(9.42±0.25)%;相溶解度曲线呈AL型,包合稳定常数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热力学参数显示,FMN与2-HP-β-CD包合是一个以焓变作为主要驱动力的放热、熵减小的过程;分子模拟表明FMN是以7-OH部分从2-HP-β-CD的大口端进入内腔,与2-HP-β-CD上的氧原子形成1个氢键。结论 制备的FMN-2-HP-β-CD包合物重复性好,能提高FMN的溶解度;分子模拟FMN与2-HP-β-CD包合行为与相关热力学参数结果相符合。
    15  基于相似性分析山楂叶总黄酮组分平衡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的研究
    杨群 徐英楠 张锴 张益勋 张欢 单生威 张娜
    2017, 48(14):2883-28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13
    [摘要](604) [HTML](0) [PDF 4.97 M](1064)
    摘要:
    目的 研究山楂叶总黄酮组分中代表成分的平衡溶解度与油水分配系数,比较其相似性,为山楂叶总黄酮组分整体水溶性和脂溶性的表征奠定基础。方法 以山楂叶总黄酮组分为模型药物,选择芦丁、槲皮素、金丝桃苷为代表性成分,用HPLC法同时测定各成分在不同pH值的缓冲液及水中的平衡溶解度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Papp),运用向量余弦法(cosine)和格鲁布斯法(Grubbs)评价其相似性。色谱条件:色谱柱为Zorbax Eclipse Plus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A)-0.4%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0 min,20%乙腈;10~11 min,20%~40%乙腈;11~20 min,40%乙腈;20~21 min,40%~20%乙腈;21~25 min,20%乙腈;检测波长为360 nm;体积流量为0.8 mL/min;柱温为40 ℃。结果 芦丁、槲皮素、金丝桃苷在不同pH值缓冲液及水中的平衡溶解度及Papp均相似,在不同pH值缓冲溶液中芦丁、槲皮素和金丝桃苷3个成分平衡溶解度的cosine值分别为0.998、0.988、0.987,Papp的cosine值分别为0.976、0.981、0.978,cosine值均大于0.9,芦丁、槲皮素和金丝桃苷平衡溶解度的Grubbs值分别为1.057、1.083、1.124、1.117、1.022、1.030、1.082、1.112,Papp的Grubbs值分别为1.125、1.107、1.079、1.034、1.041、1.037、1.129、1.128,Grubbs检验结果均小于G临界值1.153,相似性良好。结论 相似性分析客观地反映了组分内各成分性质的离散程度,可增加组分性质评价的科学性,为中药组分的制剂设计提供依据。
    16  藿香正气口服液干预湿困脾胃证大鼠的血清和粪便代谢组学研究
    龚梦鹃 李春苑 巫圣乾 周祥羽 王淑美 梁生旺 邹忠杰
    2017, 48(14):2889-28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14
    [摘要](1118) [HTML](0) [PDF 5.14 M](896)
    摘要:
    目的 从代谢通路角度阐明湿困脾胃证的本质及藿香正气口服液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综合物理造模方法制备湿困脾胃证大鼠模型。测量体质量、体长、尾长、腹围指数等宏观体征指标和自主活动次数。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建立大鼠血清和粪便的代谢物谱图,分析藿香正气口服液给药后湿困脾胃证大鼠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降低,体长增长缓慢,腹围指数增加,自主活动次数减少;血清和粪便代谢物组发生显著改变。藿香正气口服液能改善模型大鼠宏观体征和行为学指标。同时,藿香正气口服液能对湿困脾胃证大鼠血清和粪便代谢紊乱产生有效的干预,并分别使血清和粪便中与湿困脾胃证相关的6个和8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产生显著地回调。结论 藿香正气口服液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逆转机体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紊乱来干预大鼠湿困脾胃证。
    17  番荔枝内酯体外抑制人胃癌细胞活性研究
    叶健斌 温俊杰 林彦青 吴丹琳 胡冰心 罗美群 宁立军 宁云山 李妍
    2017, 48(14):2895-29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15
    [摘要](600) [HTML](0) [PDF 6.44 M](885)
    摘要:
    目的 探究番荔枝内酯对人胃癌细胞体外活性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MTT实验、黏附实验和划痕实验考察番荔枝内酯对4种人胃癌细胞AGS、MKN45、BGC823和SGC7901生长活性、黏附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番荔枝内酯抑制人胃癌细胞AGS、MKN45、BGC823和SGC7901的生长并呈剂量依赖性,其IC50值分别为5.32、6.25、5.46、4.43 μg/mL;抑制人胃癌细胞黏附能力并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人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番荔枝内酯体外可以有效抑制人胃癌细胞的活性,有望被开发成治疗胃癌的候选药物。
    18  吴茱萸碱-姜黄素纳米粒药动学研究
    余忠姝 雷婷婷 张景勍 黄钰茹 赵华
    2017, 48(14):2902-29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16
    [摘要](597) [HTML](0) [PDF 4.08 M](964)
    摘要:
    目的 考察吴茱萸-姜黄素碱纳米粒(evodiamine-curcumin nanoparticles,ECNP)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探讨姜黄素(CUR)对吴茱萸碱(EVO)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ECNP,大鼠分别ig给予ECNP、吴茱萸碱姜黄素混合物(MEC)、EVO后,在不同时间点于眼底静脉采血,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EVO的质量浓度。结果 ECNP、MEC和游离EVO组EVO的AUC0~t分别为(3 197.74±81.64)、(1 387.73±39.42)、(928.08±54.84)μg·h/L。其中,MEC组的AUC0~t为游离EVO组的1.50倍;ECNP组的AUC0~t分别为游离EVO组和MEC组的3.45倍和2.30倍。结论 CUR与EVO配伍能促进EVO的口服吸收,制备成纳米粒制剂后进一步提高EVO在大鼠体内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19  白花檵木有效部位治疗糖尿病皮肤溃疡机制研究
    张季林 徐彭 董德刚 喻文球 喻治达 王曼莹
    2017, 48(14):2907-29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17
    [摘要](1005) [HTML](0) [PDF 4.43 M](1037)
    摘要:
    目的 研究白花檵木醇提物(ethanol extract of Loropetalum chinensis,EELC)治疗糖尿病皮肤溃疡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ESCs)培养技术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研究EELC治疗糖尿病皮肤溃疡的分子机制。结果 EELC中含有山柰酚、檞皮素、杨梅素、没食子酸。ESCs经EELC处理48 h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Wnt信号通路相关的Wnt、β-catenin与C-myc蛋白表达上调,且与EELC剂量呈正相关(P<0.01)。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进一步验证了EELC对Wnt信号通路的靶向作用。结论 EELC激活经典Wnt信号通路,促使β-catenin关键蛋白积累,进入细胞核内与转录因子结合,激活下游特异靶基因表达,促进ESCs增殖、分化,有效地修复糖尿病溃疡皮肤创面。
    20  藏药波棱瓜子总木脂素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刘伟 石林琳 石晏丞 巴珂 李佳川 顾健
    2017, 48(14):2912-29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18
    [摘要](650) [HTML](0) [PDF 4.77 M](1097)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藏药波棱瓜子总木脂素(TLHPS)对大鼠肝星状HSC-T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诱导其凋亡的作用,进一步探讨TLHPS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对照组,TLHPS 10、20、30、40 μg/mL组,阳性药秋水仙碱0.1 μg/mL组。用加入各组药物的培养基分别培养HSC-T6细胞24、48、72 h,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24、48、72 h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凋亡蛋白Bcl-2、Bax、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LHPS 10、20、30、40 μg/mL组对HSC-T6细胞24、48、72 h时的增殖抑制率明显增高(P<0.01),且各组HSC-T6细胞早期凋亡率与晚期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0.01),G0/G1期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G2/M期细胞数无明显差异(P> 0.05),S期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LHPS 10、20、30、40 μg/mL组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0.01),TLHPS 40 μg/mL组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TLHPS 20、30、40 μg/mL组NF-κB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 TLHPS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Bcl-2、NF-κB的表达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21  红参皂苷组分对大鼠血浆中神经化学物质的影响
    李帅坪 黄鑫 张勇 刘淑莹
    2017, 48(14):2918-29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19
    [摘要](741) [HTML](0) [PDF 5.99 M](903)
    摘要:
    目的 考察红参皂苷组分A和B对大鼠血浆中15种神经化学物质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红参总皂苷经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制备得到皂苷组分A和B,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UPLC-Q-TOF-MS/MS)测定其中皂苷成分的组成和量,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UPLC-QQQ-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多巴胺(DA)、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酪氨酸(Tyr)、甘氨酸(Gly)、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ln)、天冬氨酸(Asp)、牛磺酸(Tau)、丝氨酸(Ser)、色氨酸(Try)、乙酰胆碱(Ach)、组胺(His)共15种神经化学物质的量及其变化情况。结果 通过对皂苷组成和量与神经化学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发现组分A和B在皂苷成分组成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极性较大皂苷类成分主要集中在组分A中,而组分B中含有的皂苷成分极性相对较小。组分A各剂量组的大鼠血浆中Ach、Tau、Glu、Gln、Asp、Tyr、E、NE、DA的量升高,组分B各剂量组的大鼠血浆中Gly、His、5-HT、Ser、5-HIAA、Try的量显著升高,并且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趋势,提示极性较大皂苷组分可提高兴奋性神经化学物质的量,而极性较小皂苷组分表现为提高抑制性神经化学物质的量。结论 红参皂苷对中枢神经化学物质的量具有调节作用,极性较小的皂苷组分与保持大脑活动、改善记忆功能、防止脑部疲劳、维持觉醒状态和神经系统抗衰老等作用相关性较大,而极性较大的皂苷组分与调节精神节律、削弱应激反应和改善睡眠等作用相关性较大。
    22  参附汤对脾肾阳虚型低T3综合征危重症患者干预的临床研究
    刘毅
    2017, 48(14):2925-29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20
    [摘要](948) [HTML](0) [PDF 3.95 M](831)
    摘要:
    目的 研究参附汤对脾肾阳虚型伴发低T3综合征的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肾阳虚证伴发低T3综合征的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55)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案,治疗组(n=55)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汤,两组患者分别治疗7 d。测定患者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进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I(APACHE II),统计患者住院时间,记录转归情况,进行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APACHE II、中医证候疗效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血清T3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APACHE II、中医证候疗效积分降低更显著(P<0.05、0.001),血清T3水平升高更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预后得到改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附汤可提高脾肾阳虚型伴发低T3综合征的危重症患者的血清T3水平,提高临床疗效,缩短住院时间,改善中医证候及临床预后。
    23  铁皮石斛转录因子基因DoWRKY3的克隆与分子特性分析
    张岗 刘思思 彭亮 周丽思 刘亮亮 李欢 黑小斌 沈霞 郭顺星
    2017, 48(14):2930-29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21
    [摘要](756) [HTML](0) [PDF 6.84 M](1046)
    摘要:
    目的 克隆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铁皮石斛转录因子基因DoWRKY3,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方法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取基因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域和亚细胞定位等分子特性;用软件DNASTAR 6.0和MEGA 6.0分别进行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关系分析;借助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模式。结果 分离到DoWRKY3基因(GenBank注册号KT957549),cDNA全长2 065 bp,编码1条由509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相对分子质量55 580,等电点6.58;推定的DoWRKY3氨基酸序列具有植物WRKY蛋白家族保守的2个WRKY结构域(217~279、381~449)、2个WRKYGQK位点和2个C2H2型锌指结构元件(C-X4-C-X22-23-H-X1-H);该蛋白预测无信号肽或跨膜域,定位在细胞核;DoWRKY3蛋白与多种植物WRKY蛋白一致性较高(46.3%~57.4%),与拟南芥AtWRKY3、AtWRKY4和丹参SmWRKY54蛋白等亲缘关系近,聚在WRKY分子进化树的Group 1分支;DoWRKY3基因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其转录本在石斛根和叶中表达量较高,分别为茎中的2.32倍和1.69倍。结论 DoWRKY3基因全长的分子克隆与特征分析,为深入研究该基因在铁皮石斛生长发育、逆境生理以及次级代谢调控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24  细辛属8种药用植物rDNA ITS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蒋明 吴丹 李嵘嵘 张慧娟 贺蔡明
    2017, 48(14):2937-29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22
    [摘要](573) [HTML](0) [PDF 4.19 M](920)
    摘要:
    目的 克隆和分析8种细辛属药用植物的ITS序列,为开展该属植物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以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PCR法克隆ITS全长序列,借助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测序结果表明,8种细辛属植物的ITS全长为637~646 bp,其中的5.8 S序列最为保守,长度和碱基组成完全一致;ITS1与ITS2均存在一定的变异,它们的长度分别为255~257 bp和226~232 bp,序列中出现大量插入/缺失和转换/颠换现象,ITS1、ITS2的可变位点和简约信息位点数分别为46/30和14/9。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8种细辛属植物在进化树上可分为4组,与传统分类结果完全一致,I~IV分别对应细辛组、华细辛组、长花组和杜衡组。结论 8种细辛属植物ITS序列具有丰富的信息位点,可用于这些植物的分子鉴定。
    25  基于RAPD的福建产南方红豆杉遗传多样性研究
    徐雯 瞿印权 张玲玲 荣俊冬 何天友 郑郁善
    2017, 48(14):2943-294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23
    [摘要](487) [HTML](0) [PDF 5.93 M](817)
    摘要:
    目的 对福建省23个不同地理种源的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进行分析,以揭示其种源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为南方红豆杉资源的收集与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省23个不同地理种源的南方红豆杉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 物种水平上的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974 4,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603 8,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51 3,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522 8。不同种源的南方红豆杉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通过对种源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23个不同种源的南方红豆杉的遗传距离变化幅度为0.240 4~0.912 0,遗传相似度的变化幅度为0.401 7~0.786 3。7个不同种群的南方红豆杉群体的遗传距离变化幅度为0.021 0~0.379 4,遗传相似度的变化幅度为0.684 3~0.979 2。根据Nei法计算南方红豆杉7个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相似度(Dst)为0.108 8,分化指数(Gst)为0.369 0,基因流系数(Nm)为0.855 0,总的遗传变异中有36.9%的变异存在于群体间,群体内的变异63.1%,种群内存在明显分化。结论 不同种源间的南方红豆杉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但不同种群间的南方红豆杉群体的相似度又比较高,亲缘关系较近。
    26  乌头自然群体株系的第一、二子根质量标记-性状关联分析
    余马 侯大斌 舒晓燕 黄晶 刘霞 刘丹
    2017, 48(14):2950-29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24
    [摘要](987) [HTML](0) [PDF 7.59 M](896)
    摘要:
    目的 发掘乌头子根质量相关分子标记,为乌头新品种选育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研究利用280个AFLP分子标记位点对126份乌头的自然群体进行了第一、二子根质量的分子标记-性状关联分析。结果 STRUCTURE软件基于k值变化推导出供试自然群体的最佳亚群数为2,关联分析识别到19个目标性状关联位点,分别解释了0.87%~6.69%的表型变异。其中P1M1-27、P3M3-30及P1M1-20在GLM模式、MLM模式、GLM+K模式及GLM+Q模式中均被识别到。结论 研究发掘到的目标性状关联位点对乌头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27  一测多评法测定苦丁茶冬青中6种成分的量
    冯琳琳 于敏 李美娟 焦安妮 焦连庆 赵春芳
    2017, 48(14):2955-29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25
    [摘要](609) [HTML](0) [PDF 3.51 M](848)
    摘要: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法(QAMS)同时测定苦丁茶冬青Ilex kudingcha中6种成分的方法。方法 采用液质联用法确定了供试品中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苦丁冬青皂苷C、苦丁冬青皂苷A、苦丁冬青皂苷E、苦丁冬青皂苷D的质量分数。采用HPLC法,以苦丁冬青皂苷C为内参物,测定了另外5种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并利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其他5种成分的量。同时采用外标法(ESM)对这6种成分进行测定,比较ESM和QAMS的差异,验证QAMS的可行性及准确性。结果 利用QAMS法计算得到的苦丁茶冬青中6种成分的量与ESM测定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采用QAMS测定苦丁茶冬青中6种成分的量简便、可行、准确。
    28  HPLC法同时测定黄花獐牙菜根中8种成分
    唐晓莹 旦增绕觉 杨晨悦 姜雪 王晓玲 陈炼红
    2017, 48(14):2960-29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26
    [摘要](538) [HTML](0) [PDF 3.48 M](8580)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黄花獐牙菜Swertia kingii根中獐牙菜苷、龙胆苦苷、异荭草苷、1,3,7,8-四羟基 酮-1-O-β-D-葡萄糖、当药醇苷、1,3,7,8-四羟基 酮、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和1,5,8-三羟基-3-甲氧基 酮8种成分的HPLC方法。方法 采用Agilent Zorbax ODS(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乙腈-0.5%磷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 ℃。结果 獐牙菜苷、龙胆苦苷、异荭草苷、1,3,7,8-四羟基 酮-1-O-β-D-葡萄糖、当药醇苷、1,3,7,8-四羟基 酮、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和1,5,8-三羟基-3-甲氧基 酮分别在3.84~96.00 μg/mL(r=0.999 6)、3.36~84.00 μg/mL(r=0.999 2)、5.92~148.00 μg/mL(r=0.999 8)、4.81~118.00 μg/mL(r=0.999 2)、4.32~108.00 μg/mL(r=0.999 3)、4.16~104.00 μg/mL(r=0.999 2)、5.12~128.00 μg/mL(r=0.999 4)、4.80~120.00 μg/mL(r=0.999 6)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9%、98.95%、98.61%、99.63%、99.31%、99.50%、99.80%、98.50%,RSD分别为0.99%、3.37%、1.87%、1.93%、1.21%、1.62%、0.54%、1.87%。结论 所建方法简便、高效、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对黄花獐牙菜的质量控制,有利于对该植物的综合利用开发。
    29  款冬花中倍半萜类成分的研究进展
    李静 秦雪梅 李震宇
    2017, 48(14):2964-29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27
    [摘要](854) [HTML](0) [PDF 6.23 M](972)
    摘要:
    款冬花为菊科植物款冬Tussilago farfara的干燥花蕾,是中医临床和中药工业常用中药之一,主要含有倍半萜、三萜、黄酮、酚酸、生物碱等化学成分。其中,倍半萜是款冬花的特征成分,《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的质量评价指标即为倍半萜类成分款冬酮。款冬花中的倍半萜以bisabolane和oplopane骨架为主,已报道的倍半萜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包括抗炎、抗过敏、抗癌、神经保护、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对款冬花中的倍半萜类成分的结构和生物活性进行综述,为款冬花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30  黄酮类化合物调节肥胖相关炎症的研究进展
    温馨 王兴亚 孙崇德 李鲜
    2017, 48(14):2972-29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28
    [摘要](1148) [HTML](0) [PDF 7.93 M](1127)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肥胖可诱导巨噬细胞浸润到脂肪组织,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进而引发慢性炎症,并可进一步发展成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大量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的浸润、调节信号转导及抗氧化等途径抑制肥胖相关炎症,并降低与其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从肥胖诱导炎症相关的发病机制出发,概述近年来黄酮类物质抑制肥胖所诱导的慢性炎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黄酮类化合物在调控代谢炎症及其相关疾病方面有广阔应用前景,筛选更多有效的黄酮类化合物并研究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临床应用价值。
    31  毛酸浆的研究进展
    杨炳友 李晓毛 刘艳 匡海学
    2017, 48(14):2979-29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29
    [摘要](1116) [HTML](0) [PDF 6.43 M](1168)
    摘要:
    毛酸浆Physalis pubescens作为药食两用植物,已有1 200多年的悠久历史。目前研究发现,毛酸浆主要含黄酮类、甾体类、苯丙素类、生物碱类、脂肪酸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菌、抗氧化、利尿、免疫抑制等多种药理活性。查阅近30年国内外文献,针对毛酸浆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毛酸浆的开发利用前景进行展望,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毛酸浆的药用资源提供参考。
    32  柴胡属药用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黄涵签 王潇晗 付航 王妍 杨世海
    2017, 48(14):2989-29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30
    [摘要](945) [HTML](0) [PDF 5.67 M](1279)
    摘要:
    柴胡作为传统大宗药材,使用量巨大,现有野生资源量不足以提供市场需求。为保护柴胡野生资源,扩大药材来源,目前对柴胡及同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多方面的研究已广泛开展。从柴胡属药用植物的生境分布及种类、药用部位化学成分、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综述了我国柴胡属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概况,为柴胡资源开发提供新线索。
    33  珠子参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张海元 李小辉 梅双喜 杨立国
    2017, 48(14):2997-30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31
    [摘要](649) [HTML](0) [PDF 5.44 M](897)
    摘要:
    珠子参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在我国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以其根茎入药。其化学成分多样,主要包括三萜及其皂苷类、挥发油类、甾体及其皂苷类、黄酮类及微量元素等。综述了近30年国内外有关珠子参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重点对其中三萜及其皂苷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以期为该种植物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34  升麻属植物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孙启泉 左爱侠 张婷婷
    2017, 48(14):3005-30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7.14.032
    [摘要](901) [HTML](0) [PDF 8.47 M](1145)
    摘要:
    升麻属植物含有三萜及其苷类、酚酸类、色酮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病毒、抗核苷转运、抗骨质疏松、抗氧化、抗抑郁等诸多生物活性,临床主要用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对升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以及临床应用情况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该属植物的深度开发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