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46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非水相生物转化体系的建立及其在中药废弃物资源化中的应用
    吴薛明 许婷婷 何冰芳 段金廒
    2015, 46(3):313-3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01
    [摘要](1876) [HTML](0) [PDF 773.62 K](2588)
    摘要:
    中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约资源,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针对中药废弃物的转化增效资源化模式,提出中药废弃物的非水相生物转化利用途径,探讨适用于中药废弃物中潜在资源性物质的非水相生物转化体系,介绍耐有机溶剂极端微生物及酶类的筛选与应用,并指出融合非水相生物转化技术是中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一个重要突破点,为中药废弃物资源化的高效利用提供借鉴和引导.
    2  贡山三尖杉枝叶中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曾仁韬 何毅仁 沈云亨
    2015, 46(3):320-3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02
    [摘要](1974) [HTML](0) [PDF 749.35 K](2091)
    摘要:
    目的 研究贡山三尖杉Cephalotaxus lanceolata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柱色谱、凝胶柱色谱、中压制备液相、高压制备液相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技术和和化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贡山三尖杉枝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贡山三尖杉倍半萜A(1)、贡山三尖杉倍半萜B(2)、贡山三尖杉倍半萜C(3)、9-hydroxy-4,7-megastigmadien-3-one(4)、corchoionol C(5)、9,10-dihydroxy-4,7-megastigmadien-3-one(6)、5,12-epoxy-9-hydroxy-7-megastigmen-3-one(7)、5,12-epoxy-6,9-hydroxy-7-megastigmen-3-one(8)、loliolide(9)、(3S,5R,8S)- 5,8-epoxy-6-megastigmadien-3,9-diol(10)、clovandiol(11).结论 化合物1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23为2个尚未命名的新的天然产物,411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3  白及中1个新颖含氯甾体化合物
    仰莲 彭成 杨雨婷 王亚男 郭力 戴鸥
    2015, 46(3):325-3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03
    [摘要](1252) [HTML](0) [PDF 728.41 K](1746)
    摘要:
    目的 研究白及Bletilla striata的低极性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等分离纯化方法,结合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运用MTT法测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果 在白及化学成分研究过程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含氯甾体化合物,其结构为4-氯-β-谷甾酮(1);细胞毒活性实验表明,该化合物对正常的293A人胚肾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结论 该新化合物为人工产物,为白及甾体化合物在三氯甲烷中经过长时间的强阳光照射后产生,反应机制推测为强光诱导下的自由基取代反应.
    4  蒙古苍耳全草化学成分研究
    张树军 刘焕 李军 王金兰 张文治
    2015, 46(3):329-3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04
    [摘要](2077) [HTML](0) [PDF 736.78 K](2054)
    摘要:
    目的 研究蒙古苍耳Xanthium mongolicum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蒙古苍耳全草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lasidiol p-methoxybenzoat(1)、β-芹子烯(2)、苍耳亭(3)、苍耳皂素(4)、羽扇豆酮(5)、胡萝卜苷(6)、4β,5β-epoxy xanthatin-1α, 4α-endoperoxide(7)、(6S,9R)-vomifoliol(8)、dehydrovomifoliol(9)、顺-3-己烯醇-β-D-葡萄糖苷(10)、4-oxo-bedfordia acid(11)、11α,13-dihydro-8-epi-xanfbut(12)、东莨菪内酯(13)、松脂素(14)、β-谷甾醇(15)、槲皮素(16)、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7).结论 化合物28101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5711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5  毛竹笋化学成分研究(I)
    杜文鹏 徐彭 刘波 徐向红 赖学文 李斌
    2015, 46(3):334-3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05
    [摘要](2188) [HTML](0) [PDF 740.87 K](1848)
    摘要:
    目的 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笋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开放性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其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并结合核磁共振(NMR)、质谱等现代波谱技术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毛竹笋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为脱氧胸腺嘧啶核苷(1)、尿嘧啶(2)、胸腺嘧啶(3)、香草酸(4)、对羟基苯甲醛(5)、腺嘌呤核苷(6)、尿嘧啶核苷(7)、2'-O-甲氧基尿嘧啶核苷(8)、对羟基苯甲酸乙酯(9)、环 (L-丙氨酸-L-缬氨酸)(10)、环 (L-苯丙氨酸-L-亮氨酸)(11)、酒渣碱(12)、ethyl 4-(sulfooxy) benzoate(13)、吲哚-3-甲酸甲酯(14)、顺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15)、反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16)、2-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17)、对羟基苯乙腈(18).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毛竹笋中分得,化合物618为首次从刚竹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6  柔茎香茶菜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李路军 虞丽娟 吴正治 刘旭
    2015, 46(3):339-3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06
    [摘要](1598) [HTML](0) [PDF 756.31 K](2643)
    摘要:
    目的 研究柔茎香茶菜Rabdosia flexicauli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经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柔茎香茶菜地上部分70%丙酮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共分离得到了15个化合物,其中7个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铁冬青酸(1)、委陵菜酸(2)、科罗索酸(3)、23-羟基-熊果酸(4)、山楂酸(5)、teuclatriol(6)、3,6-二羟基-1-薄荷烯(7);8个苯丙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羟基-松脂醇(8)、表松脂酚(9)、落叶松树脂醇(10)、咖啡酸(11)、迷迭香酸(12)、3'-O-甲基-迷迭香酸(13)、4'-O-甲基-迷迭香酸甲酯(14)、3-去羟基迷迭香酸甲酯(15).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6791314为首次从香茶菜属植物中分得.
    7  大豆荚的化学成分研究
    张蒙 许琼明 王桃云 杨世林
    2015, 46(3):344-3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07
    [摘要](1784) [HTML](0) [PDF 731.12 K](2001)
    摘要:
    目的 研究大豆Glycine max荚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大豆荚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4'-二苯甲烷二氨基甲酸乙酯(1)、2,6-二甲氧基-1,4-对苯醌(2)、杜仲树脂酚(3)、蒲公英萜酮(4)、羽扇豆烯酮(5)、7,3',4'-三羟基黄酮(6)、考迈斯托醇(7)、3-吲哚甲酸(8)、芹菜素(9)、phaseol(10)、7,4'-二羟基黄酮(11)、豆甾醇(12)、β-谷甾醇(13)、胡萝卜苷(14).结论 化合物15为首次从大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8  小菜蛾抗菌肽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刘朝勇 肖云芝 李瑞生 李晓荣 韩晋 袁海龙
    2015, 46(3):348-3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08
    [摘要](1805) [HTML](0) [PDF 938.79 K](2015)
    摘要:
    目的 制备小菜蛾抗菌肽(C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CA-PLGA-NPs),并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释放度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S/W/O/W复乳法结合高压均质法制备CA-PLGA-NPs,对其纳米粒的形态、粒径、多分散指数(PDI)、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放度进行研究.结果 CA-PLGA-NPs呈球形或类球形,粒径、PDI、载药量、包封率分别为(358.76±22.51)nm、0.168 1±0.012 2、(10.50±0.28)%、(60.92±1.58)%,突释现象不明显,2~10 d内达到释药稳定期.结论 S/W/O/W复乳法结合高压均质法制备CA-PLGA-NPs工艺可行,为小菜蛾抗菌肽给药提供了制剂学基础.
    9  基于特征图谱表征的玳玳黄酮滴丸组分群同步释药特性评价
    连赟芳 陈丹 蔡韦炜 林伊莉 曾华平 廖淑彬 陈强
    2015, 46(3):353-3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09
    [摘要](1681) [HTML](0) [PDF 755.40 K](1777)
    摘要:
    目的 基于特征图谱整体性表征中药组分群的优势,研究玳玳黄酮滴丸药效组分群的体外溶出行为,评价组分群的同步释药情况.方法 建立HPLC特征图谱法及特征活性成分测定法,并采用转篮法评价玳玳黄酮滴丸组分群在4种不同pH值溶出介质(pH 1.2的盐酸溶液、pH 4.5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 6.8的磷酸盐缓冲液和蒸馏水)中的溶出度及释药特性,分别运用单指数方程模型、威布尔方程模型、对数分布方程模型拟合溶出曲线.结果 玳玳黄酮滴丸特征图谱中的9个共有峰成分溶出曲线的相似因子(f2)均大于50,且特征药效成分新橙皮苷及柚皮苷溶出曲线的f2为94.86,表明玳玳黄酮滴丸组分群具有相似的溶出曲线及同步释药特性,特征图谱的9个共有峰活性成分组分群较符合威布尔方程模型的溶出机制.结论 所建立的基于特征图谱评价中药有效部位制备的玳玳黄酮滴丸组分群的溶出及同步释药特性的方法可行,为提高其内在质量评价奠定了实验基础.
    10  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优化法优化芍药总苷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及体外释放研究
    张丹 廖芳 周洁 邹林巧 李东芬
    2015, 46(3):359-3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10
    [摘要](1906) [HTML](0) [PDF 1.00 M](2395)
    摘要:
    目的 研究芍药总苷(TGP)脂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及其体外释放情况.方法 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TGP脂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优化法(BBD-RSM)优化最佳制备工艺参数,并对其体外释放情况进行考察.结果 最佳处方为胆固醇与磷脂质量比为1:2.7,TGP与脂类质量比为1:29,水化介质用量5.1 mL,药物的平均包封率为73.0%,体外12 h累积释放率为42.18%.结论 TGP脂质体制备工艺合理可行,包封率高,稳定性好,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1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甘草酸二铵肠溶片中有关物质
    姜新 余霞霞 赵慧 田媛 张尊建
    2015, 46(3):365-3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11
    [摘要](1352) [HTML](0) [PDF 716.74 K](1669)
    摘要: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二极管阵列-离子阱-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DAD-IT-TOF-MS)法分离鉴定甘草酸二铵肠溶片中相关杂质的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Agilent HC-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水-冰醋酸(380:614:6)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样品,体积流量1 mL/min,紫外检测波长254 nm,质谱监测质荷比范围m/z 100~1 000.结果 分离鉴定出甘草酸皂苷G2、H2、E2、B2、J2、C2及18α-甘草酸、乌拉尔甘草皂苷(A或B)8种有关物质.结论 研究结果为甘草酸二铵肠溶片的质量控制和工艺优化提供了依据,同时为中药制剂的杂质鉴定提供可借鉴的分析思路.
    12  异绿原酸A、B和C的制备工艺研究
    倪付勇 宋亚玲 刘露 赵祎武 黄文哲 王振中 萧伟
    2015, 46(3):369-3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12
    [摘要](1773) [HTML](0) [PDF 769.88 K](2356)
    摘要:
    目的 建立从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中分离制备高质量分数异绿原酸A、B和C的方法.方法 采用D-101大孔树脂、中低压制备色谱分离制备金银花中异绿原酸A、B和C单体,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制备的异绿原酸A、B和C质量分数分别为98.7%、99.2%和97.6%.结论 该方法经济、简单、快速,可用于制备高质量分数的异绿原酸A、B和C.
    13  RP-HPLC法测定保肝丸中马钱素、芍药苷和黄芩素
    韩根利 刘宏胜 张雅敏
    2015, 46(3):374-3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13
    [摘要](1525) [HTML](0) [PDF 735.69 K](2170)
    摘要:
    目的 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测定保肝丸中马钱素、芍药苷和黄芩素的量,为保肝丸应用于对伴有基础肝病肝脏的保护与再生作用的动物实验提供质量保证.方法 采用安捷伦Zorbax SB-C18(150 mm×4.6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紫外检测波长马钱素与芍药苷为236 nm,黄芩素为278 nm;柱温30 ℃;进样量为5 μL.结果 马钱素的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14.3 μg/L,线性范围为7.305~233.750 mg/L,精密度RSD为1.69%;芍药苷的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30.9 μg/L,线性范围为5.742~183.750 mg/L,精密度RSD为1.86%;黄芩素的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36.4 μg/L,线性范围为3.711~118.750 mg/L,精密度RSD为1.76%;保肝丸中马钱素的平均回收率为99.2%,RSD为1.66%;芍药苷的平均回收率为98.9%、RSD为1.82%;黄芩素的平均回收率为100.6%,RSD为1.90%.结论 该方法简便、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平均回收率高,是检测马钱素、芍药苷和黄芩素质量浓度的可信方法.
    14  基于肝细胞毒价检测的雷公藤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赵庆国 王艳辉 马致洁 张萍 赵艳玲 赵奎君 格小光 郝庆秀 黄璐琦 王伽伯 肖小河
    2015, 46(3):378-3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14
    [摘要](1592) [HTML](0) [PDF 1.00 M](1605)
    摘要:
    目的 建立基于肝细胞毒价检测的雷公藤药材质量评价方法.方法 以正常人肝细胞(L02细胞系)为研究载体,以细胞抑制率为检测指标,优化建立肝细胞毒价检测方法,评价不同产地雷公藤及其地方习用品昆明山海棠药材的质量.结果 以对乙酰氨基酚(毒价定义为400 U/g)为阳性对照品,50%乙醇超声提取雷公藤后真空干燥为干膏,用培养基配制生药量3 mg/mL的供试液,稀释比1:0.65,量反应平行线法检测,18份雷公藤样品肝细胞毒价17.78~4 131.4 U/g(相差超过200倍),5份昆明山海棠样品肝细胞毒价209.42~7 422.2 U/g(相差超过30倍),不同产地雷公藤及昆明山海棠药材的肝细胞毒价差异显著;并且所检测样品鲜品较市售干品毒性大.结论 初步建立了基于肝细胞毒价检测的雷公藤质量评价方法,直接关联其临床肝脏毒副反应,对从质量控制角度提高雷公藤临床用药安全具有参考价值,也为雷公藤肝毒性成分筛选提供准确定量的方法.
    15  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对宝藿苷I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影响
    严红梅 贾晓斌 张振海 孙娥 宋捷
    2015, 46(3):384-3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15
    [摘要](1403) [HTML](0) [PDF 765.73 K](2008)
    摘要:
    目的 考察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TPGS)对宝藿苷I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影响.方法 MTT法测定宝藿苷I对MCF-7的细胞毒性,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宝藿苷I的细胞摄取,并采用HPLC法测定细胞内的宝藿苷I的量.结果 在应用TPGS后,宝藿苷I对MCF-7增殖的抑制作用增强,在宝藿苷I低浓度的情况下作用更显著;当宝藿苷I与TPGS质量比分别为1:1、1:2、1:4时,在MCF-7细胞培养2 h的摄取率分别为29.51%、38.12%、40.37%,与仅用宝藿苷I相比分别提高了27.92%、65.24%、74.99%.结论 TPGS能够增加MCF-7对宝藿苷I的细胞摄取,并增强其对MCF-7的细胞毒作用.
    16  土家药天珠散对脑缺血所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
    宋阔魁 叶田园 侯金才 覃筱燕 李彦文 李志勇
    2015, 46(3):389-3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16
    [摘要](2042) [HTML](0) [PDF 3.28 M](1717)
    摘要:
    目的 研究天珠散对脑缺血所致的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复制脑缺血所致学习记忆障碍大鼠模型,天珠散连续ig给药63 d,以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脑海马组织HE染色和Nissl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海马微管相关蛋白-2(MAP-2)、突触素-1(SYN-1)表达.结果 Morris水迷宫实验,从第2天开始,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长于假手术组(P < 0.05、0.01),尼莫地平组和天珠散给药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不同程度缩短(P < 0.05、0.01).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脑海马CA1、CA3区神经细胞出现变形、坏死,尼莫地平、天珠散能减轻神经细胞损伤.Nissl染色显示,天珠散能增加海马CA1、CA3区尼氏体含量.尼莫地平能显著提高大鼠脑海马MAP-2表达,天珠散有增加MAP-2表达的趋势.SYN-1在不同区域表达结果不同,CA1、齿状回区模型组增加,CA3区下降,天珠散具有增加CA3区SYN-1表达趋势.结论 天珠散能通过减轻脑组织神经细胞的损伤、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调节MAP-2、SYN-1表达,改善慢性低灌注型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17  注射用血栓通对高脂血症家兔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王炎炎 朱会超 许文平 肖扬 王怡
    2015, 46(3):396-4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17
    [摘要](1690) [HTML](0) [PDF 726.81 K](1702)
    摘要:
    目的 研究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质量分数为95%)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家兔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家兔喂食高脂饲料2周造模,造模后给药组分别iv给予血栓通6.25、12.50、25.00 mg/kg,每天1次,连续14 d后,各组家兔颈总动脉取血,制备血清或血浆,测定血小板功能.结果 血栓通能降低高脂血症家兔血脂水平;抑制二磷酸腺苷二钠盐(ADP)、花生四烯酸钠盐(AA)、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降低聚集曲线斜率,并能延迟聚集时间;降低高脂血症家兔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血小板因子4(PF4)和P-选择素水平;延长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论 注射用血栓通体内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18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疗效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吴鹏强 袁凯锋 景莉
    2015, 46(3):401-4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18
    [摘要](1631) [HTML](0) [PDF 723.89 K](1878)
    摘要:
    目的 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在辅助化疗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11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采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DA方案化疗;对照组58例,单独给予DA方案化疗.观察两组患者缓解率、死亡率、骨髓抑制时间、T细胞亚群水平变化及患者化疗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患者缓解率及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骨髓抑制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 < 0.05);治疗组化疗后患者CD3+/CD4+细胞及CD4+/CD8+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 < 0.05);治疗组患者化疗相关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 < 0.05).结论 参芪扶正注射液能缩短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所致骨髓抑制时间,调节患者T细胞亚群,增强患者机体主动免疫功能,降低化疗相关不良反应.
    19  铁皮石斛1-羟基-2-甲基-2-(E)-丁烯基-4-焦磷酸还原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吴秋菊 武梅娟 王翔 林毅 蔡永萍 樊洪泓
    2015, 46(3):405-4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19
    [摘要](1732) [HTML](0) [PDF 1.49 M](1883)
    摘要:
    目的 从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中克隆1-羟基-2-甲基-2-(E)-丁烯基-4-焦磷酸还原酶 [1-hydroxy-2-methyl-2-(E)-butenyl-4-diphosphatereductase,HDR] 基因,并分析其在铁皮石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及不同信号分子诱导下的表达模式.方法 采用RT-PCR和RACE等方法获得铁皮石斛HDR基因(DoHDR)全长,利用DNAMAN和MEGA6.0对其他物种的HDR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和进化关系分析,使用实时荧光定量分析HDR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 成功获得DoHDR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KC344827,全长1 658 bp,编码460个氨基酸,与其他科属植物的同源性达到80%以上.DoHDR基因在铁皮石斛叶片中表达量最高,从高到低依次是根、茎、原球茎;且受到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信号分子的诱导.结论 从铁皮石斛中获得DoHDR基因,为进一步阐明铁皮石斛萜类化合物合成途径中该基因的重要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20  虎杖查耳酮合酶基因RNAi载体的构建及其遗传转化
    柳忠玉 赵树进
    2015, 46(3):412-4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20
    [摘要](1822) [HTML](0) [PDF 1.02 M](1661)
    摘要:
    目的 构建虎杖查耳酮合酶(PcCHS1)基因的RNA干涉(RNAi)表达载体,获得PcCHS1表达下调的转基因虎杖植株.方法 根据GenBank中已知的PcCHS1基因序列(EF090604),设计相应引物,克隆 PcCHS1基因核心保守序列.以 PcCHS1基因为靶基因,将长度574 bp保守序列片段通过正、反2个方向插入表达载体pYLRNAi中,构建RNAi表达载体pYLRNAi-PcCHS1.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其导入虎杖茎尖组织.对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利用Northern blotting检测 PcCHS1基因表达水平,并应用HPLC法测定虎杖中白藜芦醇苷的量.结果 成功构建 PcCHS1基因RNA干涉表达载体,获得了5株转 PcCHS1基因干涉载体的阳性植株.转基因虎杖 PcCHS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并且转基因植株中白藜芦醇苷量均得到显著提高,其中最高量是对照植株的3.8倍(P < 0.05).结论 成功获得了干涉 PcCHS1基因表达下调的转化植株,抑制 PcCHS1基因的表达显著增加了转基因虎杖中白藜芦醇苷的量,为有效利用该基因提高虎杖白藜芦醇苷量奠定基础.
    21  天麻商品等级与天麻素和天麻多糖的相关性研究
    雷有成 李建蕊 肖佳佳 岳媛 张兴国 张梅 吕光华
    2015, 46(3):418-4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21
    [摘要](1849) [HTML](0) [PDF 727.42 K](1906)
    摘要:
    目的 研究天麻中天麻素和天麻多糖的量与天麻商品规格、等级和产地之间的相关性,评价天麻的质量.方法 分别采用HPLC法和苯酚-硫酸法测定了35份冬天麻、春天麻及其不同等级天麻样品中天麻素和天麻多糖量;结合性状鉴别特征,分析这2种活性成分与天麻商品规格、等级、产地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冬天麻中天麻多糖的量(26.05%)高于春天麻(20.21%),而天麻素的量则是冬天麻(0.49%)低于春天麻(0.68%).在不同等级的天麻中,天麻多糖的量与等级有关,一等(32.65%)、二等天麻(32.89%)高于三等(21.71%)、四等天麻(14.57%);而天麻素的量相近,一、二、三、四等天麻中天麻素的量分别为0.46%、0.65%、0.43%和0.44%.四川、陕西、云南等天麻道地产地的样品中天麻素和天麻多糖量均较高.结论 建立的HPLC法和苯酚-硫酸法可准确测定天麻中天麻素和天麻多糖的量.天麻多糖的量与天麻商品规格、等级和经验鉴别优劣的结果相符合,可作为天麻质量评价的指标.
    22  理化因素及栽培基质对雷丸菌丝生长的影响
    赵银瓶 胡开治 李娜 韩量 韦中强 肖波
    2015, 46(3):424-4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22
    [摘要](1683) [HTML](0) [PDF 977.03 K](1479)
    摘要:
    目的 明确雷丸菌丝生长的影响因素,为人工栽培提供依据.方法 在不同温度、碳源、氮源、pH、培养基质等培养条件下测定雷丸菌丝日生长量.结果 25 ℃、pH 6.0~7.0条件下菌丝生长快;1%~3%的碳源,菌丝生长速率差异不显著;蛋白胨、酵母粉等氮源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玉米粉无抑制;竹叶为雷丸栽培种较适宜的栽培主料,玉米粉的促生长作用明显.结论 温度、氮源和基质对雷丸菌丝生长的影响较明显.
    23  HPLC法同时测定翠菊不同部位中5种黄酮类成分
    石国慧 杨世林 张晓书 刘晶鑫 刘振庭 赵余庆
    2015, 46(3):428-4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23
    [摘要](1303) [HTML](0) [PDF 722.22 K](1798)
    摘要:
    目的 利用HPLC法对翠菊不同部位中的5种黄酮类成分同步检测.方法 色谱柱为XUnion 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A)-水(B),梯度洗脱,0~65 min,13%~45%A;体积流量 1 mL/min;柱温25 ℃;检测波长210 nm;进样量20 μL,测定翠菊花瓣、花托、花杆75%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芹菜素、大波斯菊苷、山柰酚、金丝桃苷、木犀草素的量.结果 金丝桃苷、大波斯菊苷、木犀草素、芹菜素、山柰酚色谱分离良好,均在2.5~200 mg/L线性关系良好,r均大于0.999 0,加样回收率为95%~105%.结论 方法快速、准确,可为翠菊不同部位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24  RP-HPLC法同时测定福建产金线莲中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的量
    刘知远 沈廷明 吴仲玉
    2015, 46(3):432-4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24
    [摘要](1497) [HTML](0) [PDF 715.61 K](2410)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金线莲中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的方法,为金线莲及其相关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的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选用Lanbo-Kromasil-C18色谱柱;以甲醇-0.2%磷酸溶液(50:5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60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为30 ℃.结果 槲皮素在11.0~165.6 ng(r=1.000 0),山柰素在11.4~170.4 ng(r=0.999 8),异鼠李素在10.4~156.0 ng(r=0.999 5)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槲皮素为97.69%(RSD=2.4%,n=9),山柰素为95.59%(RSD=1.5%,n=9),异鼠李素为95.86%(RSD=1.7%,n=9).结论 本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金线莲质量控制的理想方法.
    25  近5年我国药用植物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研究进展
    陈喆 何仁锋 姜梦莹 孙涛 应奇才 冯尚国 王慧中
    2015, 46(3):435-4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25
    [摘要](1713) [HTML](0) [PDF 707.54 K](2161)
    摘要: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是基因组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基因定位与克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数量性状定位等研究的基础,加之分子标记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奠定了技术基础.对遗传图谱的构建步骤、分子标记的种类、作图群体的种类及近5年我国药用植物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概述,并探讨了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26  野菊的化学成分及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吴雪松 许浚 张铁军 陈常青
    2015, 46(3):443-4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26
    [摘要](1777) [HTML](0) [PDF 895.20 K](2118)
    摘要:
    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在我国资源分布广泛,有良好的药用前景.目前研究发现野菊中主要含有黄酮类、苯丙素类以及萜类等主要化学成分,红外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质谱联用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及相关分子生物技术等现代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野菊的质量评价研究.针对野菊的化学成分及质量评价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野菊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7  降脂红曲产品质量标准的探讨
    姜冰洁 许赣荣 张薄博 何祖新 林小平 黄慧凯
    2015, 46(3):453-4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27
    [摘要](1693) [HTML](0) [PDF 713.46 K](2378)
    摘要:
    简要介绍了降脂红曲产品国内现有的产品质量标准现状.重点对涉及我国几种降脂红曲产品的标准中有关技术内容进行探讨.现有的有些标准中对发酵菌种、发酵原料规定得过于具体,缺乏包容性及合理性;有的标准中对莫纳可林K的结构和检测方法规定的不够科学;有的标准中对桔霉素的限定指标过于苛刻,超过现有检测仪器的灵敏度,缺乏可操作性等.降脂红曲要走向国际市场,应根据现有的菌种、原料及生产技术,并参照国内外有关标准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产品标准.
    28  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叶陈丽 贺帅 曹伟灵 张忠义
    2015, 46(3):457-4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03.028
    [摘要](2120) [HTML](0) [PDF 719.07 K](4316)
    摘要:
    系统综述了近年来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包括超高压提取、超声提取、微波萃取、加压溶剂提取、组织破碎提取、免加热提取、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技术、分子印迹技术.主要介绍了这些提取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应用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等,以期为我国现代中药制药的研究和生产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