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46卷第2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药有效成分组的研究进展
    孔靓 李宝才 向诚
    2015, 46(22):3289-32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22.001
    [摘要](1536) [HTML](0) [PDF 6.29 M](2319)
    摘要:
    中药有效成分组是指中药复方中所含有的所有与该复方临床应用目的密切相关的药理活性成分,是中药复方系统中起核心作用的一个子系统。其基本性质保持了中药复方多成分和具有系统整体性的特点,又有化学成分明确的特征。然而因中药的复杂性,目前对其研究成功的案例仍然较少。通过对近年来有效成分组优秀研究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了“基于化学成分中药药性辨析的拆方-组方研究”“基于色谱指纹图谱敲入敲出思想的有效成分组筛选”和“基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有效成分组筛选”3种有效成分组的构建策略,以及对中药有效成分组的“多成分组合”“化学成分明确”和“系统整体性”3个方面性质的表征方法,为今后的中药有效成分组研究提供思路。
    2  野百合中异黄酮类成分研究
    范翠梅 田新宇 渠田田 侴桂新 朱恩圆
    2015, 46(22):3297-330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22.002
    [摘要](981) [HTML](0) [PDF 717.85 K](1676)
    摘要:
    目的 研究野百合Crotalaria sessiliflora全草的异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葡聚糖凝胶柱、MCI等柱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核磁共振波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野百合全草75%乙醇中分离得到21个异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7,2'-三甲氧基-4'-羟基异黄酮(1)、7,4'-二羟基-5-甲氧基异黄酮(2)、大豆苷元(3)、2'-羟基染料木素(4)、染料木素(5)、3'-羟基大豆苷元(6)、genistein 7-O-β-D-apiofuranosyl-(1→6)-O-β-D-glucopyranoside(7)、染料木苷(8)、光果甘草酮(9)、alpinumisoflavone(10)、barbacarpan(11)、3'-羟基染料木素(12)、4',7-二甲氧基-5-羟基异黄酮(13)、红车轴草素(14)、8-甲雷杜辛(15)、黄甘草异黄酮A(16)、樱黄素(17)、芒柄花素(18)、2'-methylalpinumisoflavone(19)、hydroxyalpinumisoflavone(20)、desmoxyphllin A(21)。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野百合素A;化合物23621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3  中华苦荬菜中的新三萜
    王金兰 王丹 李军 赵明 张树军
    2015, 46(22):3304-330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22.003
    [摘要](947) [HTML](0) [PDF 672.92 K](1409)
    摘要:
    目的 研究中华苦荬菜 Ixeris chinensis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中华苦荬菜全草中分离得到9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0α-过氧羟基-3β-乌苏醇-21-烯(1)、3β,21α-二羟基羽扇豆-18-烯(2)、3β,25-二羟基-甘遂烷-7,23-二烯(3)、21α-羟基蒲公英甾醇-20(30)-烯(4)、羽扇豆醇(5)、3β-乌苏醇(6)、3β-齐墩果醇-18-烯(7)、3β-齐墩果醇(8)、3β-乌苏醇-20-烯(9)。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苦荬菜三萜醇;化合物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4  蛇床子中的色原酮类化学成分及其对UMR106细胞增殖的影响
    段绪红 张玉卓 何培 马宗敏 裴林
    2015, 46(22):3310-33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22.004
    [摘要](1096) [HTML](0) [PDF 658.50 K](1546)
    摘要:
    目的 对蛇床Cnidium monnieri干燥成熟果实中的色原酮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类成骨细胞UMR106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对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类成骨细胞UMR106增殖活性的测试。结果 从蛇床子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色原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nidimoside A(1)、cnidimol B(2)、前胡色原酮(3)、5,7-二羟基色原酮(4)、5-O-甲基维斯阿米醇(5)、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6)、亥茅酚(7)、2,5-二甲基-7-羟基色原酮(8)、升麻素(9)、5-羟基色原酮-7-O-β-葡萄糖苷(10)。在样品溶液浓度为0.10 nmol/L条件下,化合物1、5、9、10对类成骨细胞UMR106的增殖促进率分别是30.23%、31.56%、35.29%和33.36%。结论 化合物310为首次从蛇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9、10能一定程度上促进UMR106细胞的增殖。
    5  圆苞金足草化学成分研究
    张亚梅 蔡英 董聪 黄居敏 李旸 杨明 张普照
    2015, 46(22):3314-33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22.005
    [摘要](1208) [HTML](0) [PDF 667.07 K](1472)
    摘要:
    目的 研究圆苞金足草Goldfussia pentstemonoides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并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圆苞金足草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0个芳香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毛柳苷(1)、3,4,5-三甲氧基苯酚-1-O-6-L-鼠李糖基-(1→6)-O-β-D-葡萄糖苷(2)、异类叶升麻苷(3)、isonuomioside A(4)、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5)、淫羊藿次苷F2(6)、(-)-lyon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7)、(+)-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8)、脱咖啡酰基毛蕊糖苷(9)、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4-O-β-D-glucopyranoside(10)。结论 所有化合物为首次从圆苞金足草中分离得到。
    6  基于UPLC/LTQ-Orbitrap-MS的黄芩中黄酮碳苷的结构表征及同分异构体的区分
    谢彤 徐建亚 沈存思 狄留庆 汪受传 单进军
    2015, 46(22):3318-33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22.006
    [摘要](1116) [HTML](0) [PDF 735.56 K](1885)
    摘要:
    目的 建立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的UPLC/LTQ-Orbitrap-MS分析测定方法,研究黄芩中黄酮碳苷类成分,并区分其中的同分异构体。方法 采集Orbitrap全扫描的质谱图,并触发动态数据依赖分析模式采集二级、三级和四级的碎片信息,通过图谱解析确定黄酮碳苷的结果,通过比对碎片信息区分同分异构体。结果 在黄芩中共鉴定表征了19个黄酮碳苷类成分,并对其中的同分异构体进行区分。结论 该方法能够准确地筛选黄芩中的黄酮碳苷类成分,并对同分异构体进行区分,为其他中药的成分分析提供参考。
    7  微乳化-凝胶法制备微球固定化蜗牛酶并生物转化淫羊藿苷研究
    马益华 陈彦 刘聪燕 高霞 周静
    2015, 46(22):3326-33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22.007
    [摘要](1045) [HTML](0) [PDF 4.31 M](1391)
    摘要:
    目的 制备微球固定化蜗牛酶,优化微球固定化蜗牛酶的制备方法及其生物转化淫羊藿苷的工艺条件。方法 利用微乳化-凝胶法将蜗牛酶包埋固定于海藻酸钡中,单因素优化蜗牛酶的固定条件。考察微球固定化蜗牛酶生物转化淫羊藿苷的最适反应温度、pH值、底物比、底物质量浓度,并与游离蜗牛酶比较,同时考察微球固定化蜗牛酶的酶学性质。结果 利用1.0%海藻酸钠、1.0% BaCl2及适量乳化剂(质量分数为2.5%司盘-20和1.5%聚山梨酯80),通过微乳化凝胶的方法制备微球固定化蜗牛酶。与游离蜗牛酶相比,微球固定化蜗牛酶的热稳定性、pH值稳定性均增强。微球固定化蜗牛酶转化淫羊藿苷的最适条件:转化温度50 ℃,pH值5,微球固定化蜗牛酶与淫羊藿苷质量比3:1,淫羊藿苷质量浓度为0.4 mg/mL,转化时间为2.0 h,经3次转化,转化率仍可保持(53.84±3.41)%。结论 微球固定化蜗牛酶转化淫羊藿苷工艺简单,酶学性质稳定,可重复使用,为淫羊藿苷生物转化的工业生产奠定基础。
    8  红景天苷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薛海萍 高婷婷 杨骏 张彤
    2015, 46(22):3333-33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22.008
    [摘要](1186) [HTML](0) [PDF 655.90 K](2210)
    摘要:
    目的 制备红景天苷磷脂复合物,并对制备的复合物进行表征。方法 以红景天苷与磷脂的复合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优化复合物制备工艺;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对红景天苷磷脂复合物进行鉴定。结果 优化的制备工艺为红景天苷与磷脂的投料比1:4,反应物质量浓度为10 mg/mL,反应温度为20 ℃。结论 红景天苷磷脂复合物的形成受药物与磷脂的投料比、药物质量浓度以及反应时间的影响较大,反应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且复合物在形成过程中并未发生结构变化,但与物理混合物有本质的区别。
    9  山茱萸水提液超滤工艺优化研究
    武婧 唐志书 宋忠兴 古川 刘红波
    2015, 46(22):3338-33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22.009
    [摘要](1325) [HTML](0) [PDF 778.06 K](2252)
    摘要:
    目的 采用聚砜材质中空纤维超滤膜精制山茱萸水提液,考察方法的适用性,并进行膜超滤过程优化设计。方法 采用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104、1×104、6×103的中空纤维膜对山茱萸水提液进行超滤,以超滤前后山茱萸水提液中莫诺苷透过率、马钱苷透过率和共性高分子(果胶、鞣质、蛋白质、淀粉)截留率为指标,优选最佳截留相对分子质量的超滤膜;进而采用响应面法优选超滤过程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 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104的中空纤维超滤膜有较好的分离效果;超滤最佳参数为药液温度50 ℃,药液质量浓度为0.13 g/mL,错流压差值为0.1 MPa。结论 中空纤维膜精制药液时选择合适孔径的膜及最佳的超滤条件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10  秦皮总香豆素大孔树脂纯化工艺研究
    王瑞海 柏冬 刘寨华 包强 叶迎 刘丽梅
    2015, 46(22):3344-33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22.010
    [摘要](1496) [HTML](0) [PDF 750.05 K](1622)
    摘要:
    目的 优化大孔树脂对秦皮总香豆素的纯化工艺。方法 以秦皮总香豆素及秦皮甲素、秦皮乙素、秦皮苷、秦皮素4种香豆素的吸附率、解析率、转移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方法,考察纯化秦皮总香豆素的树脂类型,树脂吸附、解吸附性能及纯化效果。结果 所选择的7种大孔树脂中ADS-5最适合秦皮总香豆素的纯化。吸附参数:吸附容量为生药量-树脂0.8 g/g,上样药液质量浓度为生药0.75 g/mL,上样药液pH值为4.0~4.3(原药液),上样体积流量为2~4 BV/h;洗脱参数:水清洗杂质1 BV,洗脱溶剂25%乙醇,洗脱体积流量2 BV/h,洗脱体积3 BV。经纯化,秦皮总香豆素转移率达74.27%,4种香豆素成分转移率达83.06%,秦皮总香豆素提取物出膏率为7.35%,除杂率达14.00%,其中总香豆素的量为54.72%,4种香豆素成分的量之和为36.01%,总香豆素提取率为4.02%。结论 ADS-5对秦皮总香豆素纯化效果较好,该纯化工艺稳定,提取物量符合中药5类新药的要求。
    11  不同蒸制法对三七主根中皂苷的影响
    武双 崔秀明 郭从亮 王承潇 杨野 曲媛 杨晓艳
    2015, 46(22):3352-33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22.011
    [摘要](1308) [HTML](0) [PDF 736.32 K](3216)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蒸制法对三七主根中皂苷的影响。方法 采用比色法测定主根中总皂苷的量,采用HPLC法测定主根中单体皂苷的量。结果 蒸制后主根中总皂苷及单体皂苷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g1、Re、Rb1、Rd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人参皂苷Rh1、Rh4、Rk3和20(S)-、20(R)-人参皂苷Rg3这5种单体皂苷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 不同蒸制法对三七中皂苷成分的影响不同,总皂苷和5种主要皂苷成分的量下降程度和新产生成分的量增加程度与蒸制时间和温度相关。该方法可用于三七炮制品中皂苷类成分的定量测定和质量控制,为三七“生打熟补”与物质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依据,同时为研究稀有皂苷的积累规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2  UPLC-MS/MS同时测定双黄连口服液中17种有效成分
    刘廷 狄留庆 彭琳秀 康安 李俊松 赵晓莉
    2015, 46(22):3357-33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22.012
    [摘要](1337) [HTML](0) [PDF 640.03 K](1521)
    摘要: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测定双黄连口服液中17种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异连翘酯苷、连翘酯苷A、连翘苷、芦丁、黄芩素、黄芩苷、野黄芩苷、汉黄芩苷、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苷、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的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以乙腈-甲醇(4:1)-0.4%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4 mL/min,柱温40 ℃,采用电喷雾电离源(ESI),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扫描方式进行检测,分析时间为7 min。结果 所测17种有效成分在测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均大于0.990 1,实验精密度、准确度和稳定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81%~102.42%,所测5批样品中17种成分定量范围依次为新绿原酸782.68~1 034.27 μg/mL、绿原酸786.35~1 103.77 μg/mL、隐绿原酸898.00~1 238.94 μg/mL、咖啡酸82.85~115.17 μg/mL、3,5-二咖啡酰奎宁酸226.02~461.63 μg/mL、3,4-二咖啡酰奎宁酸191.59~404.21 μg/mL、异连翘酯苷243.62~298.51 μg/mL、连翘酯苷A 978.43~1 487.37 μg/mL、连翘苷351.97~435.82 μg/mL、芦丁41.19~75.65 μg/mL、黄芩素40.28~73.73 μg/mL、黄芩苷10 080.54~10 820.35 μg/mL、野黄芩苷40.88~50.51 μg/mL、汉黄芩苷187.73~204.85 μg/mL、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苷144.92~335.08 μg/mL、汉黄芩素9.30~25.58 μg/mL、千层纸素A 7.51~16.58 μg/mL。结论 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度及灵敏度高、专属性好,可用于双黄连口服液中3大类17个主要成分的快速定量测定。
    13  从茜草素的超分子印迹作用探讨中药归经体外研究方法
    廖琼 杨岩涛 刘志刚 胡超 唐宇 刘文龙 邓凯文 贺福元
    2015, 46(22):3364-33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22.013
    [摘要](904) [HTML](0) [PDF 686.16 K](2031)
    摘要:
    目的 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识别理论,以茜草素为印迹模板功能单体进行猪不同组织的体外亲和色谱实验,验证茜草素归肝经机制,为创立中药归经体外研究方法奠定基础。方法 将猪的肝、肺、舌、腹部肌肉、腿部肌肉等组织作固定相制成色谱柱,以PBS为流动相,进行归肝经的茜草素与归脾经的白砂糖(阴性对照)体外亲和色谱实验,采用HPLC测定各洗脱液中茜草素的量,UV法测定阴性对照组各洗脱液中葡萄糖的量,采用总量统计矩分析法获得各亲和色谱参数,获得色谱方程。结果 茜草素在肝、肺、舌、腹部肌肉、腿部肌肉的色谱参数为C0:0.250 9~4.813 mg/mL;AUC:2.509~48.13 mg;VR:20.42~30.77 mL;σ2:282.6~532.7 mL2;H:14.13~26.63 mL;n:1.212~1.777;S:0.759 0~1.000。肝脏对茜草素的吸附性最强,腹部肌肉、腿部肌肉、肺、舌对茜草素的吸附作用依次减弱。阴性对照组中,肝脏对葡萄糖的吸附性并非最强。结论 猪的肝器官对茜草素的吸附最大,两者存在超分子印迹模板亲合作用,这与茜草归肝经理论相吻合,由此可建立中药归经的体外初步研究方法。
    14  三拗汤主要功效成分多靶点网络构建
    刘洪 范欣生
    2015, 46(22):3370-33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22.014
    [摘要](1252) [HTML](0) [PDF 931.31 K](1431)
    摘要: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三拗汤治疗哮喘的功效成分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探讨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网络关系。方法 检索近20年文献中治疗哮喘疗效确切的方剂,分析具有代表性配伍关系组方的功效成分,依据PharmMapper数据库构建多成分-蛋白网络,获取的靶点信息利用博奥数据库MAS3.0系统得到相应通路,通过Cytoscape软件建立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模型。结果 文献检索发现三拗汤组成麻黄、杏仁、甘草为现代哮喘方剂中主要的配伍。通过成分-通路-靶点网络分析表明,三拗汤11个主要功效成分作用于76个靶点,涉及免疫-内分泌-信号传导-细胞过程中如T细胞受体、PPAR、ErbB等46条通路。结论 三拗汤组成药物的功效成分既有共同的作用靶点及通路,又各有侧重,为明确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和探讨哮喘方剂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
    15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5种大黄苷元治疗脑缺血的配伍研究
    吴纯伟 宿爱山 陈超 梁生旺 王淑美
    2015, 46(22):3377-33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22.015
    [摘要](886) [HTML](0) [PDF 1.19 M](1287)
    摘要:
    目的 筛选大黄中5种能够治疗脑缺血的大黄苷元(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最佳配伍。方法 采用均匀设计法将大鼠分为14组,每组15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以神经功能症状评分、脑梗死面积为指标,探讨不同配伍的大黄苷元对脑缺血大鼠的影响,同时基于支持向量机(SVM)建立大黄苷元药效预测模型。结果 经SVM回归分析,得到大黄苷元最优配伍为芦荟大黄素6.653 4 mg/kg、大黄酸26.000 8 mg/kg、大黄素11.004 2 mg/kg、大黄酚3.841 4 mg/kg和大黄素甲醚3.862 0 mg/kg。结论 不同配比的大黄苷元能有效改善大鼠脑缺血的各个指标,采用均匀设计结合SVM的模拟预测方法优选出了5种大黄苷元组分的最佳配比。
    16  木豆叶提取物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孙琳 张涛 柴智
    2015, 46(22):3382-33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22.016
    [摘要](1382) [HTML](0) [PDF 861.28 K](1408)
    摘要:
    目的 研究木豆叶提取物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前10 min大鼠ig给予不同剂量木豆叶提取物(125、200、500 mg/kg),复方丹参滴丸为阳性对照,再灌注30 min后以II导联心电图监测各组大鼠心律失常出现和持续时间,进行心律失常评分;再灌注90 min 后测定心肌梗死范围,HE染色观察心肌形态学变化。结果 模型组大鼠心律失常出现较早,持续时间较长,室性早搏、室速、室颤等发生率较高,且心律失常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末期仍非常明显。与模型组相比,木豆叶提取物能够降低大鼠缺血性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率,明显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减轻心肌细胞肿胀和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木豆叶提取物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17  菊苣降尿酸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
    朱春胜 林志健 张冰 王红坡 王雪洁 牛红娟 王雨 聂安政
    2015, 46(22):3386-33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22.017
    [摘要](1471) [HTML](0) [PDF 644.58 K](2138)
    摘要:
    目的 研究菊苣HPLC指纹图谱与其降尿酸药效的相关性,初步揭示菊苣降尿酸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高嘌呤饮食诱导鹌鹑高尿酸血症,并给予菊苣水提物。采用偏最小二乘(PLS)法将菊苣HPLC指纹图谱中各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和降尿酸药效进行数据处理,研究谱效相关性,确定菊苣降尿酸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结果 菊苣地上部分具有较好的降尿酸药效,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确定了菊苣HPLC指纹图谱中各个共有峰对降尿酸作用的贡献度。其中,绿原酸、菊苣酸及峰3、6、7、8所代表的化合物对降尿酸药效的贡献度较大。结论 通过菊苣HPLC指纹图谱与其降尿酸药效PLS法分析可知,菊苣降尿酸作用与其所含的多种成分有关。
    18  羌活不同地理种群cpDNA trnT-trnL多态性分析
    杨路存 刘何春 周学丽 徐文华 周国英
    2015, 46(22):3390-33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22.018
    [摘要](1168) [HTML](0) [PDF 721.16 K](1791)
    摘要:
    目的 对245份不同产地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样品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叶绿体cpDNA trnT-trnL直接测序的方法和邻接法(NJ)对245份羌活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 物种水平上单倍型多样性(Hd)指数为0.873,核苷酸多样性(Pi)指数为0.004 07;种群水平上Hd介于0~0.900,Pi指数介于0~0.054 4,与同属的宽叶羌活Notopterygium franchetii相比,遗传多样性水平居中;分子方差分析表明,羌活大部分遗传变异(77.55%)发生在居群间,居群间的基因流(Nm=0.145)较低,群体间变异是羌活的主要变异来源;NJ树表明,受试的31个野生种群可分为2大类群。结论 羌活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居群间遗传分化较大。
    19  药用真菌猪苓细胞凋亡抑制因子基因BI-1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刘蒙蒙 宋超 邢咏梅 郭顺星
    2015, 46(22):3396-34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22.019
    [摘要](948) [HTML](0) [PDF 783.72 K](2025)
    摘要:
    目的 克隆药用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凋亡抑制因子基因BI-1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方法 利用5'-RACE PCR方法获取基因cDNA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域和跨膜结构等分子特性;采用Bioeditor以及MEGA 6.0分别进行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关系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模式。结果 猪苓细胞凋亡抑制因子BI-1(Genebank登录号JQ693683)的cDNA全长为1 091 bp,其中编码区占1 005 bp,编码334个氨基酸,推测相对分子质量为36 170,理论等电点为10.51,定名为PuBI-1。整个多肽链具5个疏水区,表现为疏水性,是疏水性蛋白。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PuBI-1所在分支隶属于担子菌群,与裂褶菌形成一单系。PuBI-1基因转录本在初始期和生长期表达量在菌核组织中显著高于未形成菌核的菌丝组织,分别为原基期菌核(SI)为3.8倍、发育期菌核(SD)为7.497倍,成熟期菌核和菌丝中的PuBI-1基因的表达量几乎无差异。结论 猪苓凋亡抑制因子基因BI-1的分子特征及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猪苓菌丝形成菌核过程中的作用奠定理论基础。
    20  野生大豆内生真菌及发酵液中高质量分数次生代谢产物菌株筛选
    王鹤鸣 李凤姿 张鸾 张秀峰 尹静
    2015, 46(22):3401-34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22.020
    [摘要](1089) [HTML](0) [PDF 720.22 K](1227)
    摘要:
    目的 以分离纯化的42株野生大豆内生真菌为材料,分析内生真菌菌丝及发酵液中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筛选高产次生代谢产物内生菌株。方法 采用液体发酵摇瓶培养法及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不同内生真菌菌丝及发酵液中的总三萜、黄酮、多糖、多酚与总酚的量进行检测。结果 42株野生大豆内生真菌菌丝中,筛选获得高质量分数多糖菌株为Y2S9、WDL3和WDL2,质量分数最高可达85.51 mg/g;高质量分数黄酮菌株为Y1S9和Y6S8,质量分数分别为2.99和2.24 mg/g;高质量分数三萜菌株为Y6S8、Y2R1、Y6R2,质量分数分别为25.55、17.89、15.96 mg/g;而WDS7总酚量最高,为22.65 mg/g。内生真菌发酵液中,黄酮量较高菌株为Y1S8和SYS4,其质量浓度分别为3.11和4.81 mg/L;总三萜质量浓度较高的菌株为YSYL2、Y1S8、WDL3,质量浓度分别为17.46、35.00、42.98 mg/L。结论 不同生境可能是导致次生代谢产物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筛选出高产次生代谢产物野生大豆内生真菌菌株11株,为野生大豆内生真菌功能挖掘及新药筛选奠定了基础。
    21  土壤营养成分与红芪中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强正泽 王燕 王明伟 李成义
    2015, 46(22):3409-34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22.021
    [摘要](798) [HTML](0) [PDF 709.55 K](1249)
    摘要:
    目的 以甘肃不同产区栽培红芪药材及其生长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壤营养成分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与红芪中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Duncan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对土壤营养成分量及红芪活性成分量进行分析。结果 毛蕊异黄酮与土壤中全氮、全钾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与有机质、速效磷呈正相关,与速效钾、全磷呈负相关;芒柄花素与土壤中全钾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与全氮、速效磷呈正相关,与速效钾、有机质、全磷呈负相关。结论 红芪对土壤中不同营养成分具有选择性,全钾、全氮、速效磷量高的土壤适合于红芪中毛蕊异黄酮与芒柄花素成分的累积,说明全钾、全氮、速效磷较高的土壤有利于红芪药材的生长。
    22  不同生长期丹参茎叶及花序中丹酚酸类化学成分的分布与积累动态分析评价
    沙秀秀 宿树兰 沈飞 江曙 严辉 郭盛 钱大玮 段金廒
    2015, 46(22):3414-34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22.022
    [摘要](1111) [HTML](0) [PDF 720.51 K](2014)
    摘要:
    目的 对丹参地上茎叶、花序中7种丹酚酸类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探讨其在丹参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动态积累规律,以期挖掘丹参地上部分的资源化利用价值与产业化开发前景。方法 采用UPLC-TQ/MS联用技术,以Acquity UPLC BEH C18为色谱柱;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4 mL/min,柱温35 ℃,质谱采用正、负离子模式电离,多反应检测(MRM)方式,对7种丹参酚酸类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检测。结果 丹参茎叶中含有丰富的水溶性丹酚酸类化学成分,但未检测到脂溶性的丹参酮类成分;不同生长期丹参茎叶中酚酸类化学成分的量差异较大,除丹酚酸A外,各酚酸类成分量均在7~8月积累量达到最高值,以后逐渐降低。丹参花序中的丹参酚酸类成分总量在花盛期达到峰值,其在达到花盛期前动态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当花冠进入凋萎期时,丹酚酸类成分量急剧下降。结论 丹参非传统药用部位茎叶及花序中含有丰富的水溶性丹酚酸类资源性化学成分,尤其是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量较高,生长茂盛期其酚酸类成分的总量明显高于丹参根及根茎中的量。因此,丹参茎叶、花序可作为获取丹酚酸类化学物质的重要原料资源。
    23  泽泻调血脂活性成分及其药理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程志红 萧伟 王振中 侯惠民
    2015, 46(22):3420-34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22.023
    [摘要](1329) [HTML](0) [PDF 644.10 K](2623)
    摘要:
    泽泻是一味具有多种用途的中药,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应用历史。早期的临床研究已初步证明泽泻提取物可能是良好的调血脂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可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已有的安全性评价实验发现泽泻提取物肝肾毒性小,适合长期用药。从已发表的泽泻有关调血脂药效的文献出发,对泽泻的作用机制、药效成分、药动学、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进行综述。泽泻原萜烷三萜类成分泽泻醇A、泽泻醇A 24-乙酸酯等是其调血脂活性物质基础。
    24  组织蛋白酶与中药
    刘杨 陈凤彩 杨长福 林昶
    2015, 46(22):3427-34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22.024
    [摘要](1192) [HTML](0) [PDF 633.28 K](1970)
    摘要:
    组织蛋白酶来源于细胞内溶酶体,种类和功能多样,其在维持人体新陈代谢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双重作用,其适度表达可促进组织或细胞的活化、增殖与代谢,对人体起到积极的作用,而过度表达又成为某些疾病发生发展的诱因,成为某种消极因素。中药作为传统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来源广泛且副作用低,对组织蛋白酶的影响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目前,中药对于组织蛋白酶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发展缓慢。综述近年来国外关于组织蛋白酶的部分研究理论和国内关于中药在组织蛋白酶方面的研究内容,为中药干预治疗对组织蛋白酶诱发相关疾病研究提供部分参考。
    25  红芪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赵昱波 陈俊 许浚 张铁军
    2015, 46(22):3434-34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22.025
    [摘要](1472) [HTML](0) [PDF 650.75 K](1968)
    摘要:
    红芪主要含有糖类、黄酮类及苯丙素类等化学成分,在抗肿瘤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对红芪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较多,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上调机体免疫功能以及协同化疗药物等发挥抗肿瘤作用,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红芪多糖,黄酮和皂苷也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综述了红芪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26  国际中药失效专利分析
    刘扬 李海燕 肖宇锋
    2015, 46(22):3441-34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5.22.026
    [摘要](844) [HTML](0) [PDF 587.02 K](1483)
    摘要:
    利用Orbit专利数据库对国际中药失效专利进行检索,采用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从申请国家,专利申请量,失效专利类型、数量和所占比例,机构排名,机构综合比较等几个方面对中药失效专利进行分析。中国中药失效专利数量最多,韩国的中药专利失效率最低,日本中药专利未被授权占比最高。中国企业集中申请集中失效,专利的维持期限较短,而国外企业专利失效数量分布则比较均匀。科研机构的中药相关专利申请质量较高。我国中药专利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存在失效专利数量较多,专利质量较低的问题,急需提高我国中药领域国际竞争力。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